查看: 2|回復: 2
|
佛说三学诸经集录南无阿弥陀佛20241222
[複製鏈接]
|
|
应知缘生处。应知缘生。应知缘所生法。应知行。应知胜行。应知住国土处善根。应知摄闲预成就。应知得闲预分。应知得佛出世善根。应知作防护事。应知信欲减。应知闲处。应知一自在。二分别生。三种得因缘。应知三学行。二种净戒。三种圣教。一爱着嗔恚。一真实谓如来教。一朋友不可破。一伴可共入怖处。一切众生自在非善知识。一切众生具自在难不信发行。一切众生本性破坏。一切众生共同一行。一切众生不得爱故与爱为奴。一切众生自过不见故不入涅槃。一切众生各相障碍不得解脱。一善根不能断故入般涅槃。兴造诸业而不失坏。入一欲故入恶处。入二三四五欲故入地狱中。一种不欲。一种印。二种观察。一种勇健。一道七处。五破坏五力。五语道处...(第0419-01部~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其灭诸习名无灭习。于中无法可得而可灭者。其外道等以我慢故。执着灭处而言有灭。彼如是说者。彼等所有果报之处。如来悉知。彼等有何果报。谓有地狱名为热恼。是等生彼顺邪见法。有何因缘名曰顺法。随顺眠故趣向地狱。亦随顺眠故。趣向生死随流顺行。彼等众生不能逆流行故名随顺也。若见如是随顺之法。彼等还复如是随顺而行随顺展转。以是义故。彼痴人辈故名随顺法也。复以何故名行行也。彼无行行是离行行。堕失诸佛及诸声闻。失戒定慧聚。是故彼等名非正人。故名集聚也。亦名堕迷。名堕迷者名曰失也。亦名人间谄也。阿难。所有众生作谄浊者。彼等皆名妄语。从妄语起。何者妄语取得无物。何者名无物。所谓集灭。何者名法。谓无有集如来如是之法皆说邪见。其言集者谓能聚集。无有处来无处来者。亦不可来亦无来者。谁当为灭。若言有集即执有常。若言有灭彼即有断。是等诸法无有执处。彼等如来之所宣说。所谓空旷。空旷是何言。空旷者所谓虚空本无所有。言虚空者...(第0419-02部~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 能发此大心
斯人当作佛 处众师子吼
自在师子吼 能转净珐輪
佛神通无碍 皆在初心中
佛相三十二 十八不共法
是法及诸相 皆在初心中
诸佛不虚行 象王回观法
及无见顶相 皆在初心中
布施持戒忍 精进禅智慧
此诸波罗蜜 皆在初心中
如是诸功德 及诸余佛法
当知是一切 皆在初心中
声闻戒定慧 及众神通力
如是等诸法 亦在初心中
若我本不发 无上菩提心
今则不能得 一切佛智慧
尚不能自得 况令众生闻
声闻弟子众 亦不出世间
若深行因缘 证辟支佛道
为世作福田 入无余泥洹
是等诸功德 亦在初心中
世间出世间 一切诸乐具
当知此等事 皆因菩提心
汝等观是心 所得之果报
...(第0421-01部~佛说华手经十卷(第一卷~第五卷))
... 应生世尊想
应作如是念 此则我大师
是人开导我 令住正道中
是则我世尊 心常加尊敬
因是大师故 舍离于世乐
阿难汝当知 乃往过去世
过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劫
有佛现于世 号须弥山王
是佛灭度后 弟子违须罗
利根有大智 为众赞说法
决了甚深义 达知阴界入
能到戒彼岸 分别阿毗昙
善修三学法 坚持佛法藏
须弥山王佛 加其神通力
求诸佛大智 了达甚深法
是比丘福德 说之不可尽
时华大城中 有豪贵长者
富有诸财产 福德故高明
其名为乐善 多人所宗敬
持戒有德行 多闻广流布
是长者一时 到违须罗所
即以多闻智 随宜为说法
长者闻法已 喜心发是言
我所有财产 尽以相供给
...(第0421-02部~佛说华手经十卷(第六卷~第十卷))
...者舍一切所著。以得解脱故。僧者名为寂静。以调伏心故。僧者名为不杂。以无烦恼故。僧者远离恶法。以有惭愧故。僧者名为随顺语。以可化故。僧者名为知自身。以无憍慢故。僧者名为寂静。以无高心故。僧者名为知足。以无颠倒心故。僧者名为断绝分别。以无病故。僧者名为到妙洲渚。以得无畏处故。僧者名为见实。以不放逸故。僧者名为彼岸。以能到彼妙洲彼岸故。僧者名为不恶。以行阿兰若行故。僧者名为快。以毕竟趣道场故。僧者名为知三学。以修行弟子行故。僧者名为行于四念境界。以胜诸念修行者故。僧者名为修行四正勤境界。以修行精进故。僧者名为修行四如意足境界。以不疲倦故。僧者名为修行五根境界。以不破坏故。僧者名为修行五力境界。以降伏诸烦恼刺故。僧者名为修行七觉行。以无障碍故。僧者名为修行八圣道境界。以正见故。僧者名为修行实谛境界。以得归处故。僧者名为修行诸禅境界。以定心故。僧者名为修行因缘集境界。以能转珐輪故。僧者名为大慈悲。以...(第0422部~法集经六卷)
...及测度者。无有是处。应当信受。四者是诸声闻不能得知及能测量。一切众生所有作业及业果报。舍利弗。汝等声闻于此事中不须思量。何以故。舍利弗。如来常说一切众生业行果报不可思量。过去诸佛应正遍知。已如是说。众生业报不可思量。未来诸佛应正遍知。当如是说。众生业报不可思量。众生心信及心自性。亦不可知不可思量。如是之义应当信受。舍利弗。汝等声闻住圣种者。于一切众生业报之中。无有实眼及巧方便。况余轻微薄劣心者。离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者。失正念者。无明闇冥厚翳目者。于自己身内外诸法而不能知。我竟是谁。我是谁许。我住何处。我之功德为大为小。我当云何为与戒相应。为与戒不相应。我为正念戒。我为失念戒。我所作业为作智人业。为作愚人业。为从何来。为何处去。舍利弗。诸凡夫人颠倒见者。于自己身如是等事尚自不知。况能得知一切众生种种业报。若能知者无有是处。舍利弗。如来应正遍知。戒无减。定无减。智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相...(第0424部~佛说施灯功德经一卷)
...高显如真金台。其台四角有四梵幢。幢端皆有四亿佛刹。一一刹中有百千塔。塔极小者。从阎浮提至于梵世。无数众妙一切宝像以为庄严。是诸宝塔及化菩萨。皆共赞叹喜舍二法。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得大智慧如舍利弗。总持不失犹如阿难。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欲见是相者。当发慈心修不杀戒。普为十方一切众生行是行者。虽不坐禅恒于梦中得见众色如向所说。佛告阿难。持是语者即持佛心。作是观者能观佛心。诸佛如来以大慈悲而以为心。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以为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处而自庄严。如是观者名观佛心。佛告阿难。此脐相中略而解之。佛心境界后自当说。如是观者名为正观。若异观者名为邪观。佛灭度后佛诸弟子。思是法者。持是法者。观是法者。此人现世恶业罪障皆悉清净。
亿亿光照东南方。乃至东南方无量世界。化成金轮。一一金轮七宝随从。一一金轮百亿转轮圣王。一一转轮圣王。千子四兵皆悉具足。其神珠宝出大光明如烟如...(第0426部~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已当作是念。诸佛世尊住大寂灭。身心清净无来无去。如我身者。四大五阴所共合成。如芭蕉树中无坚实。如水上沫。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焰如野马行。如乾闼婆城。作是想已诸像寻灭有金色光。于金光间有金佛影。如镜中像。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现一切色。此想成时当念如来戒身。念戒身时见诸佛影。眉间光明犹如白丝。空中清净至行者前。行者见已当作是念。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过去世时以大戒身而自庄严。是故今日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作此念时释迦文佛坐琉璃窟。身紫金色端严微妙。与诸比丘菩萨大众以为眷属。住行者前告言。法子。汝修观佛三昧力故。我以涅槃相力示汝色身令汝谛观。汝今坐禅不得多观。汝后世人多作诸恶。但观眉间白毫相光。作此观时所见境界如上所说。尔时一念情无所著心大欢喜。应时即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者。见佛色身了了分明。亦见佛心一切境界。亦如上来观佛心说。亦见佛身一切光明。亦如上观佛身光说。亦见佛身一切毛孔...(第0426部~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难顶。及敕释提桓因。汝等二人持是妙法慎莫忘失。为未来世浊恶众生。灭众罪障故。如来正遍知今于大众中说一切佛身相。尔时尊者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系想不动。如是受持。亦名观佛白毫相。如是受持。亦名逆顺观如来身分。亦名一一毛孔分别如来身分。亦名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诸智慧光明。亦名观佛三昧海。亦名念佛三昧门。亦名诸佛妙华庄严色身。亦名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果报所得微妙色身经。汝好受持慎勿忘失。佛说是语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菩萨大众。天龙八部一切鬼神。闻佛说是微妙身相。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有得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道因缘者。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有得无生法忍者。数甚众多不可称说。时诸大众闻佛说法恭敬顶礼。奉行佛语作礼求退。是时阿难即从座起。合掌长跪白言世尊。如来今者一切身相皆已说竟。唯不显说无见...(第0426部~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入不起香。止灭众垢香。观灭众垢香。闻戒布施香。惭愧无慢香。仙人法胜香。说法无碍香。舍利流布香。封印佛藏香。七宝无尽香。尔时世尊便说颂曰。
摩伽山所出 花香及栴檀
三界所有香 不如戒香胜
戒香灭众垢 往来入无间
菩萨不退转 涅槃香第一
譬如善射人 仰射于虚空
箭势不尽空 寻复堕于地
德香远无际 终不有转还
今说佛身香 戒定慧解度
于亿百千劫 不能尽佛香
若于千万劫 佛赞佛功德
大圣不能尽 佛身戒德香
诸佛威仪法 授前补处别
口中五色香 上至忉利天
还来至佛所 绕佛身七匝
诸天散花香 称叹未曾有
定香远流布 济度阿僧祇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于彼会中十二那由他众生。心识开悟皆悉发意。愿乐欲生香积佛刹。是谓菩萨摩诃萨成就鼻通。吾从...(第0429部~菩萨处胎经五卷)
...化湿卵。分别四意止。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月二月乃至七月。一岁二岁乃至七岁。一劫二劫乃至七劫。若有众生。承事供养前七宝塔。乃至八正道菩萨。不如此人供养四意止菩萨。其福最多。若一生补处菩萨。在母胎中转无上珐輪。包容一切变易无数神德大士。周旋往来无有障碍。还合为一无觉知者。若有众生供养承事便身之具无所爱惜。如我今日从三阿僧祇劫断除灭想。今最后身一入胎舍教化。果证神通悉令得解脱。犹如果熟变易不住。佛身空无戒定慧解。而自香熏道德威仪不失十二头陀之行。此一分苦是我境界。尔时顶王菩萨即从如来前。而赞颂曰。
识是生死本 亦为涅槃径
中息在胞胎 游戏无量界
四生成佛土 十六神足降
本无一相道 誓愿各各同
以众生缚着 现有优劣人
无形不可见 今乃得观察
过去诸佛身 遗教无边际
八道无上法 一向度群萌
经法舍利形 神通流...(第0429部~菩萨处胎经五卷)
...住家者是罾网。出家者破罾网。住家者伤害为胜。出家者摄受为胜。住家者持魔王幢幡。出家者持佛幢幡。住家者是此住。出家者彼住。住家者增长烦恼。出家者出离烦恼。住家者如刺林。出家者出刺林。文殊师利。若我毁訾住家赞叹出家。言满虚空说犹无尽。文殊师利。此谓住家过患出家功德。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常有几种心念。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自念我当何时出家住僧坊中。我当何时自恣和合。我当何时修行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我当何时着衣如大牟尼尊。我当何时得仙师相好。我当何时住空闲处得处便住。我当何时乞食于好恶少多不生增减。或得或不得或寒或热。次第行乞为治饥疮如油膏车。为持寿命以少自活。我当何时离世八法。不为八法之所动转。何时厌离国城爱乐林薮。于十二入不着不乐。我当何时能守护六根令得禅定。我当何时调伏六根如制仆使。我当何时坐禅精进读诵经书。常乐断诸结使具修诸行。我当何时知足。我当何时不乐先戏乐事。...(第0438部~文殊师利问经二卷)
...相
德过诸释梵 为说无相法
行人观外色 内识往分别
彼色非我造 我心自往染
色本非我本 色性竟有无
计我识亦尔 本从何所生
尔乃自觉悟 外色自空寂
内识亦复尔 澹然本无生
人念非常空 自观身本法
尔乃得至彼 永处无为岸
本受五阴身 欲脱未能离
受胎是大患 未离有何益
五分法身具 戒定慧解成
熏以道德香 蠲除世臭秽
人解修明慧 亿劫不懈怠
众德自然具 故号无等伦
戾意随习俗 处尊不为憍
随行从高下 令立永处安
或入三涂苦 为现权慧智
外如代受苦 内心无所染
吾昔无数世 修行菩萨道
以获尽信忍 行过二住地
尔时诸佛集 普从十方来
为一下劣故 欲令免无救
诸佛各...(第0441-01部~菩萨璎珞经二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身
欲灭此众难 修学度无极
受此四大身 欲灭无有方
智达悉观察 断欲度无极
诸法纯熟性 净诸功德业
积此得致佛 三垢度无极
充足众生愿 令各得成就
悉归于灭尽 禁戒度无极
佛所教化处 要以空性本
说无不见无 欢喜度无极
若有众生类 欲修五德行
合聚无量法 众慧度无极
修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度
量尽无有量 法本度无极
最初无有生 无佛亦无众
因缘自造行 自起度无极
当受无量苦 生老众痛恼
无形受胞胎 勇进度无极
诸佛恒入定 雨泪众生故
三等六度法 望断度无极
修习诸善本 觉意入诸定
虽生能离生 识相度无极
功勋过亿劫 不着诸更乐
念善修道本 离尘度无极
入定得...(第0441-02部~菩萨璎珞经二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往者亦无来者。无生无灭亦无著断。其知道者亦复如是。道等泥洹亦等。求之不可见亦无处所。是故道等泥洹亦等。究竟菩萨又问。颇有巧便住无所住而学道耶。文殊师利报曰。住无所住异于道耶。欲从此法而学道乎。究竟菩萨又问。何者是道何者非道。文殊师利言。住无所住者此则为道。何得从住而学道乎。此则不然。从有为法至无为法。从净戒身三昧身智慧身从住学乎。此亦不然。是故当知。不从无住而学道也。夫学道者。不缘三十七品空无相愿戒定慧解脱知见品。诸禅三昧身相众好。权现适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解脱而学于道。此法不然。何以故。道者非学亦无有学。不见贡高住无所住。作如是者乃应于道。不缘三界论慧之想。复不见法成无上道。作此观者乃有住处。如道性空泥洹亦空。是故正士。勿生狐疑于泥洹道。尔时究竟菩萨复问文殊师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无上至真等正觉。当行何法而得至道。文殊师利报言。族姓子。若善男子善女人。从初发意乃至成佛于其中间...(第0441-02部~菩萨璎珞经二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应当修行此陀罗尼。三七二十一日护持禁戒犹如明珠。一日一夜六时行道忏悔十方。净洁洗浴着新净衣用七色华三种名香。供养奉散释迦牟尼佛。于舍利塔前五体投地悔过自责。尔时当诵此陀罗尼句八十一遍日日常尔。乃至七日一七日不得。复至二七日乃至三七日。亿百垓劫所有重罪悉灭无余。十方诸佛放大光明来触其身。是人尔时心意熙怡。犹如比丘得第三禅。尔时当有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大王。即时授与四沙门果。大集中云庄严大乘璎珞有四戒定慧无上陀罗尼是故当好持戒。戒能生定定能生慧。
第一文殊师利菩萨所说陀罗尼名阎浮摩兜(晋言解众生缚)。现在病苦悉得消除。能却障道拔三毒箭。九十八使渐渐消灭。度三有流现身得道。
支富多奈帝 阎浮支奈帝 稣车不支奈帝 祝耆不支奈帝 乌稣多支奈帝 婆遮不支奈帝 阇摩赖长支奈帝 阿恕波赖长支奈帝 如波帝支奈帝 莎呵。
诵咒三遍缕五色结作二结系项。
此陀罗尼四十二亿...(第0443部~七佛所说神咒经四卷)
...为佛。为诸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归依处。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我于过去世 修善中导首
恒修持梵行 为人所依凭
命终生天上 受诸天快乐
下生于人间 得二大人相
顶上有肉髻 头发卷绀青
在家转轮王 而王四天下
以五戒十善 覆护于人民
若出家学道 得成无上尊
恒以戒定慧 教授诸众生
常为诸天人 龙神夜叉等
乾闼阿修罗 而作归依处
复次毗舍佉。云何修行。一一毛孔一毛生。眉间白毫如兜罗绵。佛于往昔作凡人时。修不妄语舍离妄语。恒修实语护持实语。正心实语亦不绮语。发言柔软随顺众生。以此业故。常生天上受天快乐。下生人间得二大人相。一者一一毛孔一毛生。其毛细软皆起右旋不受尘水。二者眉间白毫光明鲜泽如兜罗绵。以此相故。若在家者。作转轮王王...(第0502部~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二卷)
...相 无知如虚空
于此无知中 无欲无所求
如是性相灭 我当何所行
是时长者。复说偈言。
日光住空中 普照于一切
彼亦无心相 欲破诸闇暝
光明力照耀 超过诸黑闇
黑闇与光明 二俱无心意
本性无住闇 闇性不暂停
佛慧亦如是 无灭无所生
智力道庄严 从于五眼起
六通如莲华 不染着世间
戒定慧庄严 超度世间相
是故应归依 无上平等道
是时长者说此偈已。白比丘言。大德。汝今欲求无上道不。日藏比丘闻长者言。深解义趣。顶礼佛足。而说偈言。
顶礼佛足大解脱 久住涅槃灭诸有
无漏智力所庄严 如长者说寂灭慧
我今欲求无染累 超过世间诸空相
我今求于寂灭道 不缚不解不住色
亦复不入缚解中 无有生死解脱相
此处名为...(第0507部~千佛因缘经一卷)
...长之舌。以覆其面上至梵天。告梵志曰。吾从无数亿百千劫。常行至诚六度无极。施诸所安有而不惜乃获斯舌。宁以妄语能致之乎。吾欲问卿至诚答之。曾颇往返舍卫罗阅。中路有树名尼拘类。荫庇人众五百乘车乎。对曰唯然。有是树我所见也。世尊又问其子大如。答曰形如芥子。佛告梵志。卿真两舌。实如芥子树何巨乎。对曰审尔不敢欺也。佛又告曰。种如芥子生树广大。地之生殖适无所置所覆弥广。乃况如来无上至真等正觉。无量福会普胜者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事。大慈弘哀无所不济。以馔供献功祚难计。梵志默然无以加报。时佛乃笑。五色光从口出。照十方五趣之类。天欲止人心喜。饿鬼饱地狱痛息。畜生意开罪除。寻光来诣佛所。诸佛笑法皆有常瑞。授菩萨决。遍照十方光从顶入。授缘觉莂光入面门。授声闻莂光入肩斗。说生天事光从脐入。说降人中光从膝入。说趣三苦从足心入。诸佛之欣。不以欲笑。不以嗔笑。不以痴笑。不放逸笑。不利欲笑。不荣贵笑。不富饶笑。今佛普等愍...(第0510部~佛说心明经一卷)
...四十一。
又以右臂。屈肘当胸侧。臂平伸。其头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急把拳。其大拇指竖屈。头去头指侧二分间。是一法印过去一切如来。未来一切如来。现在一切如来。皆以此印而授记莂。是故智者当结是印。与诸有情授菩提记印咒曰。
娜莫縒曼亸(一)勃驮南(二)唵(二合)吽(三)虎(二合)[合*牛](四)特(腾色反二合)梵(蒲暗反五)
是一印咒能成一切如来事业。以印咒力。生生常得念力进力戒定慧力福胜蕴力。不为一切魑魅鬼神而娆恼故。
如来见诸法性印之四十二。
又以右手。屈肘向上。以中指屈头。与大拇指头相拄。其头指无名指小指。相并直上竖伸印咒曰。
娜莫縒曼亸(一)勃驮南(二)唵(二合)吽(三)跛(二合)啰悉地迦(同上)[口*履](四)窣嚩诃(五)
是一印咒名如来见诸法性三摩地门。
如来光焰印之四十三。
准前见印。唯改头指无名...(第0528部~一字佛顶轮王经六卷)
...皆同得。如是教已。令诸弟子各随尊卑。依次而坐。以清净恭敬不乱散心。合掌而住。其师或以密语。加其线索。系其左臂。或以涂香。或以心念。以此密语而护持之。密语曰。
唵 摩诃跋折啰迦(上)嚩遮(日也)跋折哩句嚧(金刚作也)跋折啰跋折啰含(重引)
次以此密语。加涂香已。涂诸弟子掌中密语曰。
唵 跋折啰 健提(涂香也)虐(鱼伽反上)
涂香之时告弟子言。愿汝等具得一切如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香。
次以密语。加香白花。持以授。密语曰。
唵 跋折啰 补涩篦(花也)唵。
如是告言。愿汝得一切如来三十二大丈夫相。
次持香炉。以此密语加之。熏弟子双手。密语曰。
唵 跋折啰 杜鞞(烧香) 婀。
如是告言。愿汝获得一切如来大悲滋润妙色。次以此密语。加灯已。令弟子视之。密语曰。
唵 跋折啰噜伽儞(光明也) ...(第0530部~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
...、知解说语,五者、知如法答语,六者、知广说语,七者、知次第语,八者、说无常语,九者、无尽语。复有十语:一者、坏疑网语,二者、开示界语,三者、开法门语,四者、开智慧语,五者、破闇冥语,六者、解一一字语,七者、赞叹佛语,八者、呵烦恼语,九者、分别根利钝语,十者、开佛功德妙语。善男子,是名陀罗尼璎珞庄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以偈颂曰:
“四庄严璎珞, 能端严大乘,
所谓戒定慧, 无上陀罗尼。
能令三业净, 一切人所爱,
永断三恶道, 是名戒璎珞。
如愿得具足, 获得人天身,
能修勤精进, 是名戒璎珞。
能修无上定, 得二种解脱,
见无上涅槃, 是名戒璎珞。
其戒不破漏, 无上戒不杂,
能得大自在, 名璎珞庄严。
戒净能净施, 戒净能净忍,
戒净净五度, 名戒璎珞严...(第0057-01部~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度生死大饥馑,是其庄严;能入如来行处,是其庄严。
“善男子,云何菩萨庄严道?善男子,菩萨大誓庄严及乘大乘,已舍一切邪道,舍一切邪道已趣于真实正道到萨婆若。何谓正道耶?所谓不舍善法故行于大欲,不退菩提道故勤修精进,善根不失故行不放逸,不动淳至不没于所作,必能究竟仰攀上法,求功德资粮无有满足,求智慧资粮终不废舍,是为菩萨正道。复次,善男子,菩萨道者,所谓四禅、四无量心、四空定、五神通、三福业、三学、六应敬、六念、四摄法、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知阴方便,知界方便,知入方便,知谛方便,知因缘方便,是名为道。菩萨得成就此道方便,皆能随顺入六波罗蜜道。所以然者?以菩萨六波罗蜜道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故。此道一切诸佛皆所称叹,从诸如来口出成就方便。
“菩萨能知一切法实性者,能住出世间六波罗蜜圣道。云何为住?善男子,若有菩萨成就自然慧方便而求菩提,...(第0057-02部~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呵。
“世尊,如此神咒,过去诸佛牟尼仙圣建立守护。如此神咒名月幢月,能令众生悉得吉祥归信三宝,灭除一切诸恶重罪,乃至逮得无上涅槃。”
月藏菩萨说是咒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依欲界、色界一切众生,皆大战悚惊怖不安。于时,诸天雨种种宝、种种华、种种香、种种末香、种种衣服、种种卧具、种种璎珞。雨如是等种种物时,如是诸物互相振触,出于种种妙法音声,谓三宝声、三律仪声、三解脱声、三明声、三学声、离三界欲声、三种菩提声、无常声、苦声、无我声、空声、不希望声、离喜声、无生声、如体性声、实际声、法界声、如如声、不去不来声、无处不建立不退转不行无窟宅无所依发精进声,檀波罗蜜声乃至般若波罗蜜声,慈悲喜舍、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声,奢摩他、毗婆舍那声,四摄声、四无碍声、摄受正法声、因缘法声、护正法声;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随诸众生应得度者而摄受之,厌离流转出向空闲阿兰若处,为他说者已...(第0059部~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十卷)
...声震遍诸刹
虽复能如此, 不足以为难
未学令得学, 是则最甚难
若人指空中, 言有种种色
诚能为此事, 岂足称甚难
未得法令得, 我说最为难
若人无手足, 担负须弥山
欲渡于大海, 未足以为难
无相说有相, 此则倍难彼
时不空见复告阿难。诸佛世尊希有殊特。于阿僧祇无量诸法。决定究竟到于彼岸。故名如来应正遍知。戒定慧解脱知见等众一切法相无取著行。建胜宝幢出一大音。若有众生乐闻施惠得解脱者。即生念言。如来为我说施利益。若有众生乐闻禁戒得解脱者。即生念言。如来为我说戒饶益。若有众生乐闻三昧得解脱者。即生念言。如来为我说于三昧。若有众生乐闻智慧得解脱者。即生念言。如来今者为我说智。若有众生乐闻解脱得济度者。即生念言。如来今日为说解脱。若有众生乐闻解脱知见之者。即生念言。如来为我说于知见。若有众生乐于生天得解脱...(第0067部~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
...说于无常。若有众生乐闻说苦而得解脱。即生念言。如来今者为我说苦。若有众生乐闻无我得解脱者。即生念言。如来今者为说无我。若有众生乐闻寂灭得解脱者。即生念言。如来为我说寂灭法。若有众生乐闻不净得解脱者。即生念言。如来为我说不净法。若诸众生乐闻无上道得解脱者。即生念言。如来今者为我赞叹诸佛功德说大乘法。无一众生闻如来说如此法已不解脱者。时不空见。即说偈言。
此闻调御师, 于众中演说
戒定慧解脱, 解脱知见等
如是一切法, 宣说皆作佛
乐闻说施戒, 而得解脱者
各闻世间依, 叹施戒功德
乐闻说定智, 解脱功德者
即闻佛世尊, 演不思议音
乐生天解脱, 牟尼即为演
乐闻智慧者, 天中天今说
乐闻无常苦, 无我不净说
寂灭等诸音, 而得解脱者
即时便得闻, 不可思议声
若有...(第0067部~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
...足所愿。其现作德不以为难。所以者何。菩萨愿故。是则名曰明于三世。为诸众生于过去世悉知作德。所以者何。护众生故。往古所教今续化之。所教训者欲令其人见当来佛神足变化于法道义便有增益。有增益已亦增福利益诸群黎。佛以兴世多所饶益。其所誓愿悉无挂碍。是则名曰明于三世。
何谓明解罗汉及缘觉乘诸菩萨德。若无佛者则无罗汉。佛兴于世有罗汉法。罗汉法者因声听解。得闻声者便备戒禁。戒禁已备谓以如戒。已如戒者具戒定慧度知见品。是则名曰明解声闻。从是所缘得阿罗汉。知德无德而了非常。得脱生死在于三界。悉厌众欲达非常苦所以者何。诸法无常。其泥洹寂亦无所有不求所生。所以者何。畏生死故。畏生死者不信俗业。身如怨仇四大若蚖。六衰空野不愿所生。五趣周旋受泥洹护。如是行者明解声闻。何谓识解缘觉者菩萨皆知。云何缘觉所造立德。所兴功祚出罗汉上。所以者何。所行精进超越过上。施与持戒声闻不逮。所以者何。声闻所行其心局迮。所奉供...(第0070部~阿差末菩萨经七卷)
...。断众倒见所住无处。皆由定故能致此耳。解无吾我诸法平等是谓定觉意。何谓护觉意。若能思惟分别法界。心不驰骋猗在俗法心无边际。不为俗法之所迷惑。不住假号无能动者。无思无念无喜无戚。由是之故得至圣路柔顺法忍是谓护觉意。此七觉意而不可尽。
何谓正见。贤圣度世不住吾我。不住人寿命无所猗见。不住有见及与无见不住德本。不堕邪见六十二疑是谓正见。何谓正念。凡夫所念淫怒痴病尘劳之弊。菩萨学者不想念此。唯念戒定慧解度知见事所示现品。常念道义恒一其志。谓心不邪是谓正念。何谓正语。所说言辞不自见身不见他人。言语柔和不演粗义。以此宣教入于圣道。不说世谈无益之言是谓正语。何谓正治。所修行者罪福众义不行此法。唯修正道平等之义是谓正治。何谓正业。演贤圣辞多所悦豫。而知止足不舍限节。不贪利养不怀谀谄。心不游逸所修辄善将养威仪。见他得供不怀嫉妒。己所得养安身而已。不犯殃衅随佛教训是谓正业。何谓正便。若修方便从其正教...(第0070部~阿差末菩萨经七卷)
...德。是名菩萨摩诃萨毕竟无尽。
尔时舍利弗。语无尽意菩萨摩诃萨言。唯善男子。颇复更有无尽法不。无尽意言有。菩萨修行檀波罗蜜不可穷尽。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施无量。所谓须食与食具足命辩色力乐故。须饮与饮离渴爱故。须衣与衣具清净色除无惭愧故。须乘与乘得一切乐具神通故。须灯与灯具足佛眼清净故。须音乐者施与音乐具足天耳清彻故。须香与香身出具足微妙香故。须鬘与鬘具陀罗尼七觉华故。须涂香末香悉施与之。具戒定慧熏涂身故。须种种味随意与之。味相成就故。无依止者施与依止。能为众生具足救护为归依故。须敷具者悉施与之。具足究竟断除阴盖。成就梵天贤圣诸佛妙床座故。须座与座具足三千大千世界以为道场。金刚座处悉成就故。随其所须悉能与之。成就菩提诸所须故。随病施药得无老死。甘露法药悉成就故。须仆使者皆给与之。自在智慧得具足故。若以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珂贝璧玉珊瑚种种诸珍用惠施者。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能以种种璎珞施者。...(第0073部~无尽意菩萨经四卷)
...何者法。见离欲法。离何等欲。一切法中种种见欲。离如是欲故名离欲。彼所见法不增不减。如是所见则是真如不得不染。如是所见则是法界不坏不成。如是所见实际不穿。如是所见虽见不见。如是所见非肉眼见。非天眼见。非慧眼见。何以故。肉眼不觉。以其不觉是故不见。天眼有为。以有为故不见无为。是故不见。慧眼不见以不分别。不分别故亦不能见。奋迅王。菩萨如是见一切法则见如来。非是色见。非受非想非行非识非相等见。非法界见。非戒定慧。非解脱见。亦非解脱知见法见。非过去见。非未来见。非现在见。若如是见则见如来
奋迅王问经卷下
尔时奋迅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法者可有见法。若有见法可见如来。佛言有。何以故。奋迅王。色相不生本性不生。如是见色则见如来。如是受想行识之相。皆悉不生本性不生。如是见识则见如来。戒有为相而是无为。如是见戒则见如来。三昧平等则清净见。如是我于燃灯佛所得清净见。我于彼佛得见因缘。以见因缘...(第0079部~奋迅王问经二卷)
...示现。阿迦尼吒天此莲华现。以彼天量高半由旬以为示现。于莲华叶宣示种种美妙句义。此地众生及彼诸天。皆闻华中如此偈颂。
唯佛清净生此刹 退彼魔王并军众
佛勇猛故转珐輪 世间因此故无疑
诸有聪慧解义论 知法求法求解脱
一切世间聪睿人 优波俱利最为上
此为导师已调伏 善巧说此妙大法
一切世间上供养 供养牟尼能说者
具三世智能善说 所学三学能开示
能救世间人天者 无量法义令解知
利益世间教善行 方便智灯照世间
巧说妙法断三垢 智慧利益无疲倦
世间极苦令解脱 无明闇蔽诸众生
能与法眼不颠倒 一切大众普已会
此佛不久师子吼 如来能示第一义
妙色力具展转说 见世沉没大苦海
来处世间击法鼓 六根护中住上护
此六随行六通知 六度上法佛所说
决...(第0080部~宝星陀罗尼经八卷)
...所依想,善能分析大种积聚。如来成就无碍智见、无边智见,以智见力于一切法得善巧智,能善决定无有少法而可了知,住无所得,住无等等,亦不与俱;住阿兰若,住无执著,住清净智,无有少法不知不见,远离黑闇无有障碍,善住无量无边智见。是故如来平等见觉,一切诸法如幻如梦,及能开示无名法想。是故我等应随佛学。如来智慧无有障碍,能善了知一切众生上中下根,令诸菩萨安住平等起神通业。由是成就神足现前,由是神足加持之力,于戒定慧及以解脱智见、净施法智善能安住。由此能得真实加持,摄受无量差别神变,于梵世间而得自在,处师子座击大法鼓,令诸众会皆悉欢喜,及为众生作大利益。
“无边庄严,譬如大铁轮围山王,以诸众生业增上力,于此世界围绕而住,不令众生嗅地狱香、闻地狱声、见于地狱。如是菩萨于此法中,善修学已,为诸众生,除灭一切有障碍法,授与一切无障碍法。如是菩萨,以金刚智摄受善巧,于此法教悟入甚深,住无所得甘露灌洒。云...(第0020-01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
“阿难,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法处,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福智殊胜,人相端严。阿难,彼法处比丘,往诣世间自在王如来所,偏袒右肩,顶礼佛足,向佛合掌,以颂赞曰:
“‘如来无量无边光,
举世无光可能喻;
一切日月摩尼宝, 佛之光威皆映蔽。
世尊能演一音声, 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 普使众生随类见。
戒定慧进及多闻, 一切有情无与等;
心流觉慧如大海, 善能了知甚深法。
惑尽过亡应受供, 如是圣德惟世尊!
佛有殊胜大威光, 普照十方无量刹。
我今称赞诸功德, 冀希福慧等如来,
能救一切诸世间, 生老病死众苦恼。
愿当安住三摩地, 演说施戒诸法门,
忍辱精勤及定慧, 庶当成佛济群生。
为求无上大菩提,...(第0020-02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一切诸世间。
如来善了于世间, 一切文字并言说,
我亦愿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诸世间。
如来具足胜辩才, 开示甚深微妙法,
我亦愿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诸世间。
如来善调身语意, 一切皆随智慧行,
我亦愿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诸世间。
如来善了于三世, 无取无著无挂碍,
我亦愿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诸世间。
如来善修戒定慧, 于彼一切无退转,
我亦愿成如是智, 得为三界大悲尊。
如来善修于解脱, 解脱知见无退转,
我亦愿成如是智, 得为三界大悲尊。
如来善修于正观, 天人世间无等伦,
我亦愿成如是智, 得为三界大悲尊。
如来具足殊胜智, 于诸世法无所染,
我亦愿成如是智, 得为三界大悲尊。
如来善了于世间, 种种诸趣皆明见,
...(第0020-04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观如来,
亦难以心识, 分别于诸佛。
诸佛法性身, 超过于三世,
自性离诸相, 不堕于法数。
所现诸如来, 自性无生起,
亦无蕴界处, 住于无所依,
如是佛法身, 非五眼能见。
若谓我见佛, 是则不能见,
以无见为见, 如空中鸟迹。
如汝所见佛, 及余未见者,
平等如虚空, 一相无差别。
戒定慧解脱, 及解脱知见,
一切诸如来, 功德无差别,
皆住于空性, 于法无所著。
一切皆幻化, 无性亦无生,
供养一如来, 则供于多佛,
诸佛之法身, 平等无差别。
如是一切佛, 咸能生福利,
普施诸如来, 皆获于大果,
同证于平等, 清净之法性。
是故诸如来, 无种种差别,
如汝先所问, 何者为...(第0020-09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八十一卷~第九十卷))
...王语女言:“汝岂不见诸菩萨等,皆悉礼敬一切众生?”
女言:“大王,菩萨为度憍慢瞋恼诸众生等,令彼得起回向之心,是故礼敬一切众生;为长众生诸善根本,是故菩萨礼敬众生。而诸声闻无瞋恨心,又复不能增长善根。大王,假使百千诸佛如来为说妙法,而彼所得戒定三昧,无有增益。大王,声闻如琉璃,菩萨如宝器。大王,譬如瓶满,天降雨时而不受一滴。如是,大王,诸声闻等,假使百千诸佛如来,为说妙法而无受润,不能增益戒定慧等,亦不能令众生发心至一切智。大王,譬如大海,能受诸河及云雨等。何以故?以大海是无量器故。大王,诸大菩萨摩诃萨等演说法时,随所闻者得大福利,增长一切诸善根本。何以故?以诸菩萨皆是无边言说器故。”
尔时,阿阇世王闻女语已,默然而住。
尔时,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此无畏德女,得大辩才而能如是无尽言说。我于今者前至其所,少少问之。我且问之,汝得忍不?”作是念已,前问女言:“汝今为住...(第0020-10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九十一卷~第一百卷))
...及菩提分法一切当得。是故,天子,应当依是不放逸住。
“汝等天子,依不放逸,则三种乐常不损减。何等为三?一者、天乐,二者、禅乐,三者、涅槃乐。复次,诸天子,依不放逸住者得离三苦。何等为三?所谓行苦、苦苦、坏苦。又不放逸者超三种畏。何等为三?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又不放逸者得超三有。何等为三?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复次,诸天子,依不放逸住者得离三垢。何等为三?所谓贪垢、瞋垢、痴垢。又不放逸于三学处当得圆满。何等为三?所谓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不放逸者常得亲近供养三宝。何等为三?所谓佛宝、法宝、僧宝。
“复次,依不放逸住者,得离三种波罗蜜障。何等为三?一者、自悭,二者、于行施人心生憎嫉,三者、随顺悭人。自破戒憎嫉持戒者,随顺破戒人;自瞋憎嫉忍辱者,随顺瞋恚人;自懈怠憎嫉精进者,随顺懈怠人;自散乱憎嫉禅定者,随顺散乱人;自无智慧憎嫉智慧者,随顺无智人。汝等诸天子,是名依不放逸住...(第0020-11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一百卷~第一百一十卷))
...住圣种不应生忧,于粪扫衣应生塔想,应生世尊想,应生出世想,应生无我无我所想,如是观已著粪扫衣;应如是调伏其心,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迦叶,是故当净其心,莫严饰身。何以故?由心净故,于佛法中得名梵行。迦叶,如是畜粪扫衣比丘,能如是学,则为学我,亦学于汝。
“迦叶,若汝能畜如是粗衣,则便知足行于圣种。迦叶,汝僧伽梨若著床上、若在坐处,著忧多罗僧经行,则有千万诸天礼汝僧伽梨。此僧伽梨是戒定慧所薰者,覆身之衣。迦叶,当知汝衣尚得如是尊重礼敬,况汝身耶!迦叶,我舍转轮王位出家学道,先所著好上妙缯衣、头罗衣、好细叠衣,诸上妙衣一切著已,我今知足行于圣种,为余人故,身舍好服畜冢间衣。若当来比丘,闻我此法即得学我。
“迦叶,汝本有金缕上衣,我从汝索,汝持与我。迦叶,我愍汝故即为汝受,非以贪故,非以严身故。迦叶,有恶比丘不能学我,亦不学汝,为贪所覆,多畜衣钵,积聚饮食,藏举不舍,亦...(第0020-12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一十卷~第一百二十卷))
...,居家修道者,假使为离师者之教诲。时世无佛,无见经者,不与圣众相遭遇,是以当稽首十方诸佛,亦彼前世求道所行,志愿之弘,愿者其一切成就佛法之德,以思念之以代其喜。于是昼三亦夜三,以论三品经事,一切前世所施行恶,以自首诲,改往修来,为求哀于一切佛,以法故愍伤之,亦以无央数无极之法愍伤之。
“又复理家,居家修道者,当以晓息心之仪式。是以若见除馑殊越息心之仪式,当为敬其法衣。彼为众祐如来应仪正真佛戒定慧所行之法服也,以无恶为离一切恶。彼是众圣仙者之表式也,是以又当为敬彼也。亦当加愍伤于彼除馑:‘斯非贤为此不轨行,至于被服,斯名静者、调者、神通者,如来者表识而为不调净之行。又如来复曰,未学者不当忽易,非此彼遇劳过也,以从斯劳为有失。若此彼亦见佛宪教之要,如所谓事次应有之。若此捐弃是劳,观其本末为护第一德,必为在正以知乎,将断劳之智如众祐!所谓大士不可以相忽蔑,是非时如来有,是知非我有。’是以...(第0030部~佛说法镜经二卷)
...有四曲菩萨当除。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顺相。云何为四?一者、所犯发露而不覆藏,心无缠垢;二者、真言致死终不违真;三者、所说而不相夺,一切侵欺呵骂轻易挝捶缚害,一切是我宿命所作,不起恚他不生使缠;四者、坚住不信他说,至信佛法亦不信之,内清净故。是谓,迦叶,菩萨有四顺相。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恶。云何为四?一者、多闻调譺行不如法,不顺教诫;二者、离于正法不敬师长,不消信施;三者、失戒定慧痴惘受施;四者、见于调御智慧菩萨不敬,贡高而轻慢之。是谓,迦叶,菩萨有四恶。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智:一者、未闻者闻行如法;二者、依义不以文饰;三者、顺教戒善语,所作皆善,孝顺师尊,得戒定慧而食信施;四者、见于调御智慧菩萨,兴善敬心。是谓,迦叶,菩萨四智。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差违。云何为四?一者、未悉众生便谓亲厚,菩萨差违;二者、众生不能堪受微妙佛法而为说之,菩萨差违;三者、爱乐上妙为说下乘,菩萨差违;四者、众生正行皆得妙法而相违反,菩萨差违。是谓,迦叶,菩萨有四差违。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道。云何为四?一者、等心为一切众生,二者、劝一切众生学佛智慧,三者、为...(第0054部~佛说摩诃衍宝严经一卷)
...多获盈利。赍无量宝瑰琦异珍。赐众贾人超越旷崄。菩萨如是。亦如大师积行无量道宝无限。修于大慈无极之哀。真谛圣慧饶益一切。无数辩智以为傲富。游一佛国复游一国。六度无极摄行四恩。以济危厄矜救众生。还入生死。善权方便修行圣谛。度诸未度解诸未解。周旋三界独步无侣。开化未闻使入大乘。
犹如天子垢秽弊衣。以思夷华黄白须曼而用熏之。香气不久寻便歇尽。声闻缘觉行谛薄鲜。亦复如是。便中灭度不修所愿。不至于佛戒定慧解度知见事度脱之香亦复不能降伏挂碍尘劳之欲。犹如天子细嬬妙衣其价百千。以天殊特珍宝诸华。百千万岁熏此好衣。其衣常香香气普流。巍巍芬馥未曾有歇。诸天世人皆所爱乐。菩萨如是。从无数劫行谛法香不具。所愿不中灭度。而常演出佛无上道戒定慧解度知见馨。降伏挂碍尘劳之欲游于天上及至人间。天龙鬼神诸阿须伦。君子庶民莫不奉敬。而欲见者恒弘济度。寂顺律音天子复问文殊。其宝英如来至真佛土。声闻之众为如何乎。文殊答曰。不御笃信不从他教。不行于法不毁法界。亦不八等离于八邪。不须陀洹皆度一切恐惧恶趣。非斯陀含来化众生。非阿那含于一切法无所往来。非阿罗汉而皆受于三千世界供养之利。不离于欲亦不以欲而见[病-丙+(匆/心)]患。不离嗔恚不以怒恨而见燋然...(第1079部~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
...闻律。犹若金器虽为破败终不遗弃。即可还合以为宝器。大士现灭深慧法身。永存不朽不增不减续现三界。是菩萨律。若大火烧山林树木。莫不燔燎禽兽驰窜。小志若兹。畏三界难藏隐泥洹。是声闻律。乐于生死独步三界意无怯弱。欣心娱乐道法之乐劝化众生。亦如苑囿游观之园。花实茂盛多所悦豫。是菩萨律。不能断除挂碍盘结之难。而有处所。是声闻律。磨灭一切蔽盖之患。永无止处。是菩萨律。取要言之而有限节。自系缚身以有限德。而见成就戒定慧解度知见事。不能具足无极大道。是声闻律。所接玄邈志如虚空功勋无量。戒定慧解度知见品不可称载。是菩萨律。尔时世尊叹文殊师利曰。善哉善哉。快说解此。诸菩萨律。文殊听。吾引喻重解。令是义归广普究竟。犹如二人。一人叹誉牛迹之水。一人起立咨嗟大海积水之功。于意云何。其人叹誉牛迹之水能久如乎。答曰。牛迹之水甚为少少不足称誉。佛言文殊。声闻之。律所见威神亦复若兹如牛迹水不足称誉彼人起立嗟叹大海能如何乎。答曰。甚多甚多天中之天。其大海者无有边际。不可齐限深广难计。佛言。菩萨之律当作...(第1079部~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
...修习惠施善法。于未来世。外得大财内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五种果报。戒等波罗蜜五种具足者生善趣中。于诸众生寿等奇特。是名初具足彼俱生善方便无有疲厌。忍他侵犯不恼众生。是名第二具足。彼俱生一切方便坚固堪能。是名第三具足。彼俱生少诸尘秽自心堪能知一切义得诸神通。是名第四具足。彼俱生智慧增广。是名第五具足。是名报果建立。彼四波罗蜜众具自性眷属无尽。是名增上戒学禅波罗蜜。是名增上意学般若波罗蜜。是名增上慧学。此三学得菩萨上进学道。此三学摄六波罗蜜无余无上。略说菩萨有四种行摄一切事。一者先习菩提善根。二者利益众生。三者增长善法。四者成熟众生。如是四种行次第建立。是名最上建立。
毕竟方便处建立品第五
十三如来住。名为究竟地。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法。所谓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四一切种清净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不忘法断除诸习一切种妙智。云何三十二大人相。一者足下安平。二者足下千辐轮。三者纤长指。四者佣足跟。五...(第1081部~菩萨地持经八卷)
...众生故。如来正觉发言无二。故名如来如往。先佛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如来。具足获得微妙正法。名阿罗呵。能受一切人天供养。名阿罗呵。觉了二谛世谛真谛。名三藐三佛陀。修持净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更不复生诸有之中。故名善逝。知二世界众生世界国土世界。名世间解。善知方便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能令众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离苦受乐。是名天人师。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为佛。能破四魔名婆伽婆。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善男子。若人受持优婆塞戒欲净戒者。当作如是修念佛心。若修念佛是人则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贪...(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是。并及余事。而晓去来现在诸佛道慧平等。等行佛法不误堕于一切众魔。不与诸法而俱同尘。不着声闻辟支佛地。断绝诸非奉度无极。逮得总持修菩萨行速近于道。悉能报答众生所言。恣随众人之所欲启各令得所。常住平等所行由己。庄严一切诸佛国土。辩才光曜归于清净。断诸恶趣三昧自在。恣随一切众生所为。得诸总持靡不照明。辩才圣达皆当从己。则以所发一切智心。悉用劝助诸佛道慧。
其诸过去当来现在。逮得佛道无有众漏。戒定慧解度知见事。周游诸力无能退转。缘无所畏诸佛之法无所挂碍。其无极慈行无等伦。其大哀者不戴仰人。等如虚空无能察顶。无二功德报应之相。清净蠲除迷惑之心。而自庄严其身口意。诸天释梵普来劝助。敷演道教而转珐輪。弃去无智不达神识。化诸众生建立佛慧。吾悉劝助使至于佛无上大道。其有去来今现在佛临灭度时。善权方便威神建立。流布舍利令人供养。摄取一切众生志性。从始至终乃能至于正法灭尽。我皆劝助所可劝助。志于佛慧...(第1086部~佛说文殊悔过经一卷)
...方广经。未曾有经。阿波陀那论议经。是人又能清净持戒无有瑕疵。不垢不浊自在不着。智者所赞能自具足。随顺禅定时时乐坐禅。如是比丘我亦听受供养。舍利弗。身证法者无有疑悔。我听是人高座说法。虽是凡夫清净持戒。心不贪着外道经义。一心勤求沙门上果。不贪利养善巧定说。多闻广喻犹如大海。乃至失命犹不妄语。不乐诤讼自利利他。唯说清净第一实义。所说如是亦如是行。舍利弗。如是说者我听说法。如来所说能使诸法不相违逆。谓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舍利弗。求利比丘。为佛出家而破戒品。何用说法。何以故。舍利弗。我经中说。若人自不善寂自不能护。能令他人善寂自护。无有是处。如人自没污泥欲出他人。无有是处。若人能自善寂。能出污泥欲出他人。则有是处。是故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诽谤如来其罪不轻。实语比丘应听说法。非妄语者持戒比丘。则能法施。舍利弗。高座说法决定断疑。最是上事。若持戒不净着外道义。我则不听。及妄语者。贵世乐者。求利养者...(第1090部~佛藏经四卷)
... 第1094部~佛说法律三昧经一卷
大乘律?第1094部
佛说法律三昧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佛说法律三昧经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摩竭提国。与大比丘众俱。及诸菩萨四部弟子。天人龙神一切大会。佛告众会。有法律三昧。菩萨学者当以和顺调其情性。深入微妙不得轻慢。所以者何。未深入者。不识三学三学功德厚薄。或以放恣失其本意。当知是辈有十二事。自堕大罪终不可悔。何谓十二有人学道。不得明师见闻未广而自贡高欲求名字。谤菩萨法以为不要。妄造哗说言。我师说既已自堕复堕他人。此如猕猴毒羹之喻。但欲害彼不知还自杀。是一自烧。有人学菩萨法藏得闻深经。未曾问师不知义趣。自用随意及以轻慢成就菩萨。是二自烧。有人已学深经。中道更堕弟子学者。毁笑大道以为迂远。是三自烧。有人学不深入。但欲依道全保其命。不解道理...(第1094部~佛说法律三昧经一卷)
...本立如有智。不起不灭无往无来。不在泥洹不离本无。如虚空等不可动移。是为如来本所入舍利弗言。佛意实妙非众罗汉。各佛所知我辈初学。皆从缚着志微学浅。承佛得度心根已灭。虽闻大道无复学意。譬如野夫闻天子事。暂快其耳终不能效。虽人久处三恶道者。出学大道可成作佛。如我罗汉无复心矣。为菩萨者诚快无量。已发大意深入广博。但当精进谛护行耳。于是有菩萨名勇声。白佛言。大道甚妙。非是世间才明所知。唯深入者乃达其微。恐后三学新发意菩萨。及为弟子各佛行者。朦冥未寤不别深浅。见闻少小自以为明。诤讼取胜更以相惑。唯佛加哀为决大疑。其诸学者皆俱行禅得道各异何用别知。弟子各佛菩萨。大乘及诸外学。五通仙人。禅意云何佛言。善哉善哉。大士。欲护一切乃以此问。虽俱行禅意趣不同。弟子学者闻有四禅。要约直心可疾得道。不及知余深妙大法。畏苦厌身一心思惟取欲自度不念众生。但守行灭何如为灭。所施福德持戒精进欲望泥洹。不知佛大慈泥洹所出入。言...(第1094部~佛说法律三昧经一卷)
...自渡能渡彼,是故称佛大船师。
能知一切诸因果,亦复通达尽灭道,
常施众生病苦药,是故世称大医王。
外道邪见说苦行,因是能得无上乐,
如来演说真乐行,能令众生受快乐。
如来世尊破邪道,开示众生正真路,
行是道者得安乐,是故称佛为导师。
非自非他之所作,亦非共作无因作,
如来所说苦受事,胜于一切诸外道。
成就具足戒定慧,亦以此法教众生,
以法施时无妒吝,是故称佛无缘悲。
无所造作无因缘,获得无因无果报,
是故一切诸智者,称说如来不求报。
常共世间放逸行,而身不为放逸污,
是故名为不思议,世间八法不能污。
如来世尊无怨亲,是故其心常平等,
我师子吼赞大悲,能吼无量师子吼。 |
|
|
|
|
|
|
|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一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第0109-04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称佛大船师。
能知一切诸因果, 亦复通达尽灭道,
常施众生病苦药, 是故世称大医王。
外道邪见说苦行, 因是能得无上乐,
如来演说真乐行, 能令众生受快乐。
如来世尊破邪道, 开示众生正真路,
行是道者得安乐, 是故称佛为导师。
非自非他之所作, 亦非共作无因作,
如来所说苦受事, 胜于一切诸外道。
成就具足戒定慧, 亦以此法教众生,
以法施时无妒吝, 是故称佛无缘悲。
无所造作无因缘, 获得无因无果报,
是故一切诸智者, 称说如来不求报。
常共世间放逸行, 而身不为放逸污,
是故名为不思议, 世间八法不能污。
如来世尊无怨亲, 是故其心常平等,
我师子吼赞大悲, 能吼无量师子吼。”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 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之...(第0110-04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六卷))
...:“是处那忽有此大河,而复乃尔波湍惊急?当是如来见于我等随从不舍,而故作此,绝行道耳。”
时诸离车及以其妻、庵婆罗女,既不得渡,心倍踊跃,俯仰哽咽,绝望乃还。
尔时,如来至干荼村北林中住,告诸比丘:“汝等当知,有四种法: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若不闻知此四法者,斯人长夜在生死海。我于往昔若不闻知此四法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是,世尊即说偈曰:
“戒定慧解脱, 我若不久闻,
不能疾得证, 无上正真道。
汝等宜精进, 修习此四法,
能断生死苦, 天人上福田。”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为诸比丘分别广说此四法义。当于如来说此法时,千二百比丘即于诸法,漏尽意解成阿罗汉。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即从座起,趣于象村、庵婆罗村、阎浮村乃至到于善伽城。到彼城已,与诸比丘,前后围绕,在一处坐。
于是,世尊告...(第0114部~大般涅槃经三卷)
...,如是假名于蕴、处、界中不可说,乃至于十八佛不共法中不可说;于如梦乃至如变化五取蕴中不可说,于寂静、远离等中不可说,乃至于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诸菩萨、声闻僧等中不可说。何以故?世尊,如上所说诸法增减皆不可知亦不可得,无所见故。
“世尊,如是所说五蕴等名无处可说,诸菩萨摩诃萨名及般若波罗蜜多名亦无处可说;如梦等名无处可说,如虚空名无处可说,如地、水、火、风名无处可说,如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名无处可说,如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如来及彼诸法名无处可说,如善非善、常无常、乐苦、我无我、寂静不寂静等若有若无名皆无处可说,如是菩萨摩诃萨名及般若波罗蜜多名亦无处可说。所以者何?如是诸名皆无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如是诸义无所有故,如是诸名都无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缘是义故说于法若增若减不知不得亦无所见,云何可言此名菩萨摩诃萨、此名般若波罗蜜多?
...(第0001-49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第四百八十一卷~第四百九十卷))
...动希声;良由心涂易芜,情霭难拂,滞识象之为识,昧空色之即空。岂知夫法体法如,不一不二;性相唯寂,言虑莫寻。既无一在而可舒,又无不在而可卷,谅非兆朕之可导,又非尘躅之可随。斯则行不行矣、住不住矣!
观无二之性,与二不二,则非一之名,在一恒一。故纷之则万舛,澄之则一如;一如未限而义区之,一义未易而名异之,一名未改而想贸之,一想未派而取乱之,过此已往其不涯矣!故正乘之与大心,回向之与随喜,忘之则戒定慧蕴,存之则想心见倒。夫见生死者三有,著涅槃者二乘;是故知生死空,斯出三界矣!知涅槃空,斯过二地矣!释五花之授记,乃证菩提;搋七宝之校量,方深福德。天供天护,加顶赞而徒殷;神咒神珠,语灵祥而不极。铺惟此会未传兹壤,凡二十四品,今译充十卷,其亹亹通韵,新新渴奉者,固当不以抵羽而轻积珍矣!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六 第五分善现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顶,与...(第0001-56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第五百五十一卷~第五百六十卷))
...、想、行、识,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如般若波罗蜜,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禅那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亦如是,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亦如是;如四念处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乃至八圣道分亦如是,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如法性、法相、法住、法位、实际、不可思议性、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众、一切种智、无错谬法、常舍行,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是回向、所回向处、行者不系皆亦如是,是诸佛亦不系,诸善根亦不系,是诸声闻、辟支佛善根亦不系,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如是知色,不系三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若法过去、未来、现在者,不可以取相有所得法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色...(第0003-02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于诸积聚而得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无所颠倒亦无所得。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住于此法,谓摩诃萨,于诸积聚逮得究竟,而为最尊而所成就,不为颠倒亦无所得。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建立住金刚三昧,越度过于无量空慧、无量识慧、无量不用慧、无量有想无想,至于虚空无为无色戒定慧解脱知见品三昧之定,住度三昧,谓摩诃萨,于诸积聚逮得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不在颠倒。”
佛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法已,在于积聚逮得究竟,而为最尊所成就故,谓摩诃萨为摩诃萨。”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 等无等品第十二
尔时,贤者舍利弗白佛:“唯天中天,我为堪任讲摩诃萨义乎?所因谓何为摩诃萨者?”
世尊告言:“应讲之耳。”
舍利弗言:“弃损一切所见...(第0004部~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卷)
...谋明慧,便中堕彼两道。譬若大鸟,其身二万里,无翅从天上自投中,欲还宁能不?”
对曰:“不能。”
“至地欲令身不痛,宁能不痛乎?”
对曰:“不能,或闷或死。”
“何以故?其身大而无翅。正使开士如恒沙劫,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求色定不入空,不入明度,不得变谋明慧,心大起索佛道,一切欲作佛,便中道得应仪、缘一觉。若于佛所具如上行,又闻佛一切智,皆念求如色,是为不持如来戒定慧,不知一切智,但闻声心想如闻耳,便从是作无上平等最正觉会不能得,便中道堕彼。何以故?不得深法故。”
鹙鹭子白佛言:“如佛所说,念中慧开士离深法,便得应仪、缘一觉。若真欲得无上正真道最正觉者,当学明度变谋明慧。”
爱欲天子、梵天子白佛言:“难晓明度无上正真道!”
善业言:“难了,天中天!如我念是慧者,无上正真道易得耳。何以故?无有当何从得佛。何以故?诸法皆空,索法不可...(第0008部~大明度无极经六卷)
...众生,二乘凡夫无有如此大悲本愿,是故不见圆净法性。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观法性,一切圣人无能修者,无所修法,无能行者,无所行法,无心无心法,无业无果报,无苦无乐。如是观者,名得平等,不异远离随顺广大,无我、我所,无高无下,真实无尽,常住明净。何以故?一切圣法由此成就,因是性故显现圣人。
“大王,诸佛如来无边功德不共之法,从此性生,由是性出。
“大王,一切圣人戒定慧品从此性生,诸佛菩萨般若波罗蜜从此性出。是性寂静过诸名相,性是真实则离颠倒,性不变异故称为如圣智境界,名第一义,非有非无,非常非断,非生死非涅槃,非染非净,离一离异,无名无相。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复作是念:‘法性离相,一切法离相,无二无别。何以故?一切法离相即法性离相,法性离相、一切众生离相同法界离相,法界离相、一切法离相,如是离相求不可得。法性如如,众生如如,同一无二...(第0009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
...即得多闻,观察生死能如实知欲火炽然、瞋火焚烧、愚痴之火常所迷乱,亦如实知有为无常、一切行苦、诸法无我。世间众生耽著戏论,一切法中唯有涅槃乃为寂静。若闻他说即思惟义,传以授人,发大慈悲起坚固意。若不闻法则无思修,是故闻慧犹如字本,一切智慧因之而生,既得多闻则护正法。
“大王,未来末世正法灭时,其有众生乐勤修行,不值法炬,无人为说甚深之法。尔时,菩萨即为演畅甚深妙法,所谓般若波罗蜜,令诸众生得戒定慧,又赞之言:‘善男子,如是末世正法灭时,汝等能发菩萨之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益众生。此般若波罗蜜,三世诸佛之所行者,汝若勤修,则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离菩提。譬如有人种谷已秀,当知收获必在不久;菩萨亦尔,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闻般若波罗蜜,当知决定去佛不远。
“大王,若善男子、善女人舍离般若波罗蜜,更依余法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是处。犹如王子舍其父...(第0009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
...身故。经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末世。得闻如是修多罗章句等。于中修多罗章句者。谓所有义应知。何者为句。如上所说七种义句。于不颠倒义想是谓实相。应知如言执义彼非实相。上座须菩提作是念。于未来世无有生实相者。为遮此故。世尊言有正法欲灭时者。谓修行渐灭时。应知次后世尊为如是义显示五种。一显示修行。二显示集因。三显示善友摄受。四显示摄福德相应。五显示实相中当得实想故。经言。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此增上戒等三学。显示修行功德。少欲等功德为初。乃至三摩提等。经言。已得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乃至一心净信等。此显示集因。一心净信尚得如是何况生实想也。经言。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者。此显示善友所摄。知者知名身。见者见色身。谓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见其依止故。经言。生取无量福聚者。此显示摄福德。生者福正起时故。取者即彼灭时摄持种子故。经言。是诸菩萨无复我相众生相。乃至若是菩萨有法想。即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此显...(第1161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
...斯陀含、阿那含,未断烦恼故,不能通达;阿罗汉、辟支佛、大菩萨烦恼虽尽,未得一切种智故,不能通达。是故说通达实义故,名为佛。如实知一切法者,总上三事,亦义亦法,一切法若有若无,种种了知故;如一切种智义中说,亦知寂灭相,亦知有为相。复次,菩提名智,佛名智者,得是智故,名为智者。
须菩提问:世尊,何等是菩提?佛答:空、如、法性、实际,名为菩提。空三昧相应实相智慧,缘如、法性、实际,菩提名实智慧。三学道未断烦恼,虽有智慧不名为菩提。三无学人,无明永尽无余故,智慧名菩提。二无学人不得一切智、正遍知诸法故,不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名相语言文字故,名菩提,菩提实义不可分别破坏。复次,菩提是如不异,常不虚诳。何以故?一切众生智慧转转有胜,至佛更无胜者;诸法亦转转有胜,先者虚妄,后者真实,至菩提更无实者,是故菩提名为实。复次,如得菩提故名为佛,今以佛得故名...(第1163-05部~大智度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集能治法。令其圆满。是名正念。此念即是三摩地分故。亦兼说正三摩地。若是时中。舍邪见等。令不复生。修正见等。令得圆满。即于如是方便道中。亦能弃舍邪精进念。兼能修满正精进念。若于是时。于彼诸法。能断能满。即于此时。圣正三摩地。亦得圆满。此中由慧为导首。于增上戒。先自安处。次闻他音。如理作意。及增上戒学。二为依止。于方便道中。发生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此中正念。名增上心学。正见正精进。名增上慧学。如是三学。于修圣正三摩地时。皆得圆满。
复次。云何金刚喻三摩地。谓最后边学三摩地。此三摩地最第一故。最尊胜故。极坚牢故。上无烦恼能摧伏故。摧伏一切诸烦恼故。是故此定名金刚喻。譬如金刚其性坚固。诸末尼等不能穿坏。穿坏一切末尼宝等。此定亦尔。故喻金刚。
复次。云何五现见三摩钵底。谓诸苾刍。即于此身等。广说如经。已见谛者修此等至。是故名为现见等至。是诸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断灭对治。及观...(第1164-01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
从此心解脱 永灭诸戏论
诸学是为尊 于此学聪睿
若行趣不净 亦趣于善趣
是行说为初 当知此非共
若行趣清净 非诸趣究竟
是行说为中 当知亦非共
若行趣清净 于诸趣究竟
是行说为尊 当知此必共
若有学无学 当知并聪睿
若有学无学 当知并愚夫
若弃舍摄受 亦断除粗重
及现见所知 是受持三学
若有缘无缘 亦细粗显现
由受持远离 言发悟所引
初学唯有一 第二学二种
第三学具三 慧者皆超越
不毁坏尸罗 于学誓能顺
轨范无讥论 于五处远离
若无犯出离 无恶作恶作
于彼学寻求 及勤修彼行
终无有弃舍 命难亦无亏
常住正行中 随毗柰耶转
修治誓为先 亦修治净命
二边皆远离 亦弃舍邪愿
于诸障碍法 终无有耽染
乱心法才生 寻当速远离
非太沉太浮 恒善住正念
...(第1164-01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 及离色界欲
入真谛现观 能离一切欲
证现法涅槃 及余依永尽
于学到究竟。善断诸疑网。今请学所学修学为我说者。于此颂中。大梵天王先赞世尊。后兴请问。赞世尊者。谓于一切学中已得第一究竟。此依自利行圆满不共德说。又能善断展转所生一切疑网。此依利他行圆满不共德说。兴请问者。何等为学。学有几种。云何于彼当修学耶。
是故世尊意。为策励怖多所作懈怠众生。总摄一切。略说三学。故次告曰大仙应善听。学略有三种。增上戒心慧。于彼当修学。此中显示。依戒心慧。若散乱者。令不散乱。方便为说增上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定方便为说增上心学。心已得定未解脱者。为令解脱方便为说增上慧学。由此因缘。诸修行者。一切所作皆得究竟。此显世尊密意宣说一切诸学无不摄在此三学中。
又为显示于诸学中由此方便成办所学。故次说言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今此颂中。如其次第显示成办三学方便。应圆满六支者。应依增上戒学方便修学。何等六支。一安住净尸罗。二守护别解脱律仪。三轨则圆满。四所行圆满。五于诸小罪见大怖畏。六受学学处。如是六支显示四种尸罗清净。安住净尸罗者。是所依根本。守护别解脱律仪者。显示出离。尸罗清净。为求解脱而出离故。轨则所行俱圆满者。...(第1164-01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故次告曰大仙应善听。学略有三种。增上戒心慧。于彼当修学。此中显示。依戒心慧。若散乱者。令不散乱。方便为说增上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定方便为说增上心学。心已得定未解脱者。为令解脱方便为说增上慧学。由此因缘。诸修行者。一切所作皆得究竟。此显世尊密意宣说一切诸学无不摄在此三学中。
又为显示于诸学中由此方便成办所学。故次说言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今此颂中。如其次第显示成办三学方便。应圆满六支者。应依增上戒学方便修学。何等六支。一安住净尸罗。二守护别解脱律仪。三轨则圆满。四所行圆满。五于诸小罪见大怖畏。六受学学处。如是六支显示四种尸罗清净。安住净尸罗者。是所依根本。守护别解脱律仪者。显示出离。尸罗清净。为求解脱而出离故。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如是六支极圆满故。增上戒学。与余方便...(第1164-01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如是六支极圆满故。增上戒学。与余方便作所依止。四乐住成就者。显示增上心学方便。四种静虑名四心住。现法乐住故名为乐。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者。依增上慧学说。谓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中。一一皆有四行。即无常等。增上慧学由此净智之所显故。
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者。此颂显示增上三学次第生起。根本者。谓增上戒。由后二种是此初学所流类故。既具尸罗由无悔等。次第修习能得第二心乐静定。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先净乐静虑。及于谛善巧。即于诸谛中。应生远增长者。此颂显示三学次第清净差别。先净者是初学。乐静虑者是第二学。于谛善巧者是第三学。又于如是谛善巧中。应生者。谓道谛。应生起故。应远者。谓苦集谛。应远离故。应增长者。谓灭谛。软中上品烦恼次第。数数渐断。增长灭故。
于诸学处中。有四趣三所。远离于二趣。于二趣证得者。此颂显示于增上戒心慧学处。由所修学有成败故。随其所应。所得果报四趣差别。谓于欲界人天所摄所有善趣。是增上戒成所得果。即于欲界余趣所摄所有恶趣。是增上戒败所得果。色无色界天趣所摄所有上趣。是增上心果。三界所不摄...(第1164-01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故。若行趣清净。非诸趣究竟。是行说为中。当知亦非共者。此颂显示中间学行离欲界欲得清净故名趣清净。未能尽离上界欲故。亦未永拔欲随眠故。不得名为于诸趣中究竟清净。此离最上。亦能成办故名不共。非离最初。若行趣清净。于诸趣究竟。是行说为尊。当知此必共者。此颂显示最上学行三界诸欲皆远离故。亦能永拔诸随眠故。于诸趣中最为究竟。不离前二能为独成办故。名必共。
若有学无学。当知并聪睿者。此初半颂。显示于三学中聪睿者相。有正学故无邪学故。
若有学无学。当知并愚夫者。此后半颂。显示于三学中愚夫之相。有邪学故无正学故。
若弃舍摄受。亦断除粗重。及现见所知。是受持三学者。此颂显示若能弃舍家亲属等所摄受故。若能断除三摩地障诸粗重故。若能现见四圣谛相所知理故。如其次第三学成满。
若有缘无缘。亦细粗显现者。此初半颂。显后二学及最初学。如其次第有缘无缘细粗差别。由受持远离。言发悟所引者。此后半颂。显初中后如其次第引发因缘。谓誓期所引故。身心远离所引故。由他言音内正思惟所引故。初学唯有一。第二学二种。第三学具三。慧者皆超越者。此颂显示初一不共。中不离初。上不离二。超彼一切。当知无学是阿罗汉。不毁坏尸罗。于学誓能顺。轨范无讥论。于五处远离者。此后显示受持戒相。不...(第1164-01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
若弃舍摄受。亦断除粗重。及现见所知。是受持三学者。此颂显示若能弃舍家亲属等所摄受故。若能断除三摩地障诸粗重故。若能现见四圣谛相所知理故。如其次第三学成满。
若有缘无缘。亦细粗显现者。此初半颂。显后二学及最初学。如其次第有缘无缘细粗差别。由受持远离。言发悟所引者。此后半颂。显初中后如其次第引发因缘。谓誓期所引故。身心远离所引故。由他言音内正思惟所引故。初学唯有一。第二学二种。第三学具三。慧者皆超越者。此颂显示初一不共。中不离初。上不离二。超彼一切。当知无学是阿罗汉。不毁坏尸罗。于学誓能顺。轨范无讥论。于五处远离者。此后显示受持戒相。不毁坏尸罗于学者。谓安住净戒。誓能顺者。谓守护别解脱律仪。轨范无讥论者。谓轨则无犯。于五处远离者。谓所行无犯。略有五处。诸苾刍等。非所应行。谓王家。唱令家。酤酒家。倡秽家。旃茶罗及羯耻那家。唱令家者。谓屠羊等。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极重罪。多...(第1164-01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有烦恼。于逆流道得预随流。云何永断一切愁忧炽燃。谓从谛现观俱得成不还者。又能永断五下分结嗔恚似顺愁忧。贪欲似顺炽燃。于如是等皆已永断。云何正念。谓为永断上分诸结。复更修习四种念住。乃至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云何心解脱。谓已永断上分结。故于二种障心善解脱。谓烦恼障及所知障。其心如是善解脱故。得成如来应正等觉。广说如经。由此故能奖胜类生。开出离道。诸有四种胜类随一。于此圣教爱乐正行。为欲证得圣八支道于三学中勤修学者。彼定能证圣八支道及涅槃果由证彼故。不惧当来生老病死。
复次今当略办上所说义。谓略显示唯佛世尊能令四类速得清净。彼若于此能正修行。不唐捐故。又复示现如来圣教。善说正法及毗柰耶。又复示现佛是天人无上大师。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云何擅名誉 云何具珍财
云何获美称 云何摄亲友
持戒擅名誉 布施具珍财
谛实获美称 惠舍摄亲友
云何持...(第1164-01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于一切种一切因缘一切处所所有恶行。皆能断灭。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能善受学尸罗律仪。彼由三相奉行众善。谓善住尸罗。守别解脱清净律仪。乃至受学所有学处。依增上戒学发增上心学。依增上心学发增上慧学。彼由此故于所知境如实知见。如是具足诸善法已。复由三相调伏自心。谓如实知故能起厌患。由厌患故能得离染。由离染故能得解脱。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三学学果。显自圣教不与他共。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难调伏轻躁 沦坠于诸欲
善调伏其心 心调引安乐
此颂所明。谓宣说心若意若识长夜爱乐愦闹杂处。于愦闹处难得远离难可调伏。虽强安处无间修习。诸善法中而不一向能住离贪离嗔离痴。亦不一向能住策举无掉寂静。然复疾疾还生有贪有嗔有痴下劣掉举及不寂静。虽强安处内寂止中。长夜爱乐色声香味触故。于五欲境驰趣沦没。诸圣弟子于如是等乐着杂染...(第1164-01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2)
...学。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云何增上戒学。谓安住具戒等。如前广说。是名增上戒学。云何增上心学。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安住乃至能入第四静虑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学。又诸无色及余所有等持等至。亦皆名为增上心学。然依静虑能最初入圣谛现观正性离生。非全远离一切静虑能成此事。是故静虑最为殊胜。故偏说为增上心学。云何增上慧学。谓于四圣谛等所有如实智见。是名增上慧学。问何缘唯有三学非少非多。答建立定义故。智所依义故。辨所作义故。建立定义者。谓增上戒学。所以者何。由戒建立心一境性。能令其心触三摩地。智所依义者。谓增上心学。所以者何。由正定心念一境性。于所知事有如实智如实见转。辨所作义者。谓增上慧学。所以者何。由善清净若智若见。能证究竟诸烦恼断。以烦恼断。是自义利是胜所作。过此更无胜所作故。由是因缘唯有三学。问何缘三学如是次第。答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如实知见故能起厌。厌故离染。由离染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证无所作究竟涅槃。如是最初修习净戒。渐次进趣后证无作究竟涅槃。是故三学如是次第。问何缘三学名为增上戒心慧耶。答所趣义故最胜义故名为增上。云何所趣义。谓为趣增上心而修净戒。名增上戒学。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学。为趣烦恼断而修智见。名增上慧学。...(第1164-02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念一境性。于所知事有如实智如实见转。辨所作义者。谓增上慧学。所以者何。由善清净若智若见。能证究竟诸烦恼断。以烦恼断。是自义利是胜所作。过此更无胜所作故。由是因缘唯有三学。问何缘三学如是次第。答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如实知见故能起厌。厌故离染。由离染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证无所作究竟涅槃。如是最初修习净戒。渐次进趣后证无作究竟涅槃。是故三学如是次第。问何缘三学名为增上戒心慧耶。答所趣义故最胜义故名为增上。云何所趣义。谓为趣增上心而修净戒。名增上戒学。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学。为趣烦恼断而修智见。名增上慧学。如是名为所趣义故名为增上。云何最胜义。谓若增上戒学。若增上心学。若增上慧学。唯于圣教独有此三不共外道。如是名为最胜义故。名为增上。又或有增上心学能引发增上慧学。或有增上慧学能引发增上心学。谓圣弟子未得根本静虑。先学见迹。后为进断修道所断一切烦恼...(第1164-02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上慧学。唯于圣教独有此三不共外道。如是名为最胜义故。名为增上。又或有增上心学能引发增上慧学。或有增上慧学能引发增上心学。谓圣弟子未得根本静虑。先学见迹。后为进断修道所断一切烦恼。正勤加行修念觉支。乃至修舍觉支。是名增上慧学引发增上心学。增上心学引发增上慧学者。如前已说。又或有增上戒学无增上心无增上慧。或有增上戒学亦有增上心唯无增上慧。非有增上慧学而无增上戒及无增上心。是故若有增上慧学。当知必定具足三学。于此建立三种学中。诸瑜伽师当勤修。学复有三种补特伽罗。依此三学入谛现观。何等为三。一未离欲。二倍离欲。三已离欲。当知此中于一切欲全未离者。勤修加行入谛现观。既于诸谛得现观已证预流果。倍离欲者。当于尔时证一来果。
已离欲者。当于尔时证不还果。复有三根。一未知欲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云何建立如是三根。谓于诸谛未现观者。加行勤修诸谛现观。依此建立未知欲知根。若于诸谛已得现观而居有学。依此建立已知根。若阿罗汉所作已办住无学位。依此建立具知根。
...(第1164-02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彼般涅槃。若未证得者。彼不般涅槃。有灭谛故。诸有情类有证得者。是故涅槃是证所显。非生所显。复次若有远离四种过失说灭谛者。是名正说。何等名为四种过失。一增益过失。二自相邪分别过失。三相杂乱过失。四损减过失。若言诸行尽灭有异者。是增益过失。言无异者是自相邪分别过失。言亦有异亦无异者。是相杂乱过失。言非有异非无异者。是损减过失。问若唯一切出世间五非取蕴皆道谛摄。何因缘故唯说正见为先八圣支道而为道谛。答依三学故作如是说由有学者于时时间依增上戒学而起修学于时时间依增上心学而起修学。于时时间依增上慧学而起修学。又此八圣支道三蕴所摄。是故唯此说名道谛。
问何因缘故正语正业正命说为戒蕴。答二因缘故。一依正受用法故。二依正受用财故。谓正语正业戒为根本戒为所依。方能受用一切正法。是故说名依受用法。由正命故不依矫诈等起邪命法求衣服等。此为根本此为依处。正受用财。是故说名依受用财。又于是处世尊说为增上清...(第1164-04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1)
...因缘感菩提果。随所成熟诸有情类。能令解脱。譬如有人能办能熟。觉慧希奇非彼端然而食用者。此中道理当知亦尔。又彼声闻虽复一向受学修行清净法因。亦为无量善友摄受。而不能引大菩提果。诸菩萨众与彼相违。而能引发。又诸声闻依菩萨生。非诸菩萨依彼声闻。
复次云何由世间出世间智。能作利益他事。谓诸菩萨遍于十方。或游历世界。或游历国土。或游历生。或劝请他。为大良医。善能疗治烦恼鬼魅所著有情。为无有上。宣说三学清净之道。云何世间智。谓于粗品所有杂染。能为止息对治。于中品者能为制伏对治。云何名为粗品杂染。谓在家者贪嗔痴行性。诸出家者见依止性。及彼所依不正作意依止性。后有愿依止性。由总别四颠倒故。于非解脱执为解脱依止性。
云何中品杂染。谓已止息粗品杂染。别别对治为依止故。于诸境界贪嗔痴缠依止性。于其所缘正系念故。令不定者心得安定。精勤修习菩提分法。方能制伏。不依此修而自恃举故。于所缘系心令住。...(第1164-04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2)
...此四相。应知自心不如理作意所起贪欲。萨迦耶见。及与嗔恚。若由境界。或复由他而起妄计。如是名正不除遣。若由境界。或由他不饶益加行之所引夺。如是名已不除遣。由随一不除遣故。当知随一亦不除遣。由随一除遣故。当知随一亦复除遣。又若不除遣虽住律仪。于增上戒尚名毁犯。何况安住不律仪者。又增上心学于所缘境散乱错误。是能障碍依补特伽罗无我修增上慧者。萨迦耶见是能障碍依法无我修增上慧者。自性差别分别计缚是能障碍于此三学。正修遣中有八种违逆学法。有八种随顺学法。何等为八。一者唐捐耽着。二者耽着故缚。三者缚故障碍。四者障碍故垢。五者垢故灾雹。六者雹故疮疱。七者疮疱故热恼。八者热恼故诸烦恼病难可疗治。与此相违当知即是八种随顺学法。
复次云何不善学沙门。谓三种。应知一者不顾沙门。二者形相同分。三者轨则正命受用加行戒见意乐皆不同分。若回向资具是增上戒。形相同分是增上心及增上慧。形相同分是彼行意乐不同分。若回...(第1164-04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2)
...若今时无相。若缠寂静。若随眠故彼不寂静。若补特伽罗无我执。若补特伽罗执弃舍。若即于彼补特伽罗无我执中所执性。若非所执性。若由此故于色等中有情执。若彼假设赞善执。若能假设心语假设赞善执。于第三住律仪中。若生上故世间。若舍下故非世间。若三摩他依止。若诸欲依止。若恃举自尸罗。若轻蔑他尸罗。于第四住律仪中若计我尸罗清净。若由自性差别分别故分别尸罗。如是等诸戏论法。于无漏戒中皆悉寂静。又即与此义相应。依清净三学应知所说伽他。当知为令福德资粮尘垢微薄。摄受善士。无失坏故。智慧资粮于甚深处起胜解故。由二因缘入如来教。一者由法住智深了别故。二者由真实智善决定故。
复次云何如来调伏方便。当知此有二种。谓自体同分故。及胜解同分故。又现同分为令安住受教心故。及依教授而出离故。又正清净加行教导教授当知复有四种。一者于杂染清净惊怖转依教导二者远离杂染因缘教导。三者远离于清净惊怖因缘教导。四者第一现法乐住加...(第1164-04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2)
...行能障寿等诸升进事。与此相违。当知即是顺进分行。如鹦鹉经说。杂染行者。略有三种。一者业杂染。二者烦恼杂染。三者流转杂染。当知此中有九根本句。谓业杂染有三句。一贪欲。二嗔恚。三愚痴。烦恼杂染有四句。即四颠倒。流转杂染有二句。谓无明及有爱。所以者何。由三不善根。生起种种业杂染故。由四颠倒能发种种烦恼杂染故。烦恼生已由无明门。诸出家者。能生种种流转杂染。由有爱门诸在家者。能生种种流转杂染。清净行者。略有三学五地。谓资粮地乃至究竟地。如先已说。当知学等有九根本句。谓增上戒学及增上心学。有无贪无嗔无痴。在资粮地及加行地增上慧学。有四无颠倒。明及解脱。在见地修地及究竟地。自义行者。谓自利行如声闻独觉。彼虽或时起利他行。然本期愿不唯利他。是故所行名自义行。他义行者。谓利他行。如佛菩萨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为欲安乐无量众生。乃至广说。
令离欲者。谓诃责六种黑品诸行。示现过患令离爱欲。示现者。谓为令受...(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以要言之。当知离五种难善成就故。善分析言者。于一一法依增一道理。乃至析为十种。或复过此。如依三法说或依四念住。乃至广说。善顺入言者。唯善显现解释契经应颂等法。终不引余外道邪论。引余证言者。谓引余经成立所说。胜辩才言者。随自所忍善分别义。随宗趣言者。依摩呾理迦分别显示。或依其余无倒说者所说言教。如理解释。
复次处在家众。应依毁诸恶行赞诸善行。现说正法令其止息及进修故。处出家众。应依增上戒等三学。现说正法令速欣乐故。处净信等众。应依圣教广大威德。现说正法如其次第令倍增长。令处中信。令生净信故。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二
摄释分之下
听者。谓如是说法者说正法时。应安处他令住恭敬无倒听闻。云何安处。谓或由一因或乃至十。
一因者。谓恭敬听法。现前能证利益安乐故。此中或有利益非安乐等四句。如菩萨地法受中已说。
二因者。谓善建立一切法故。善建立者。离诸过故具...(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者。显示远离。摄乐。方便究竟。方便究竟果作意。念为增上者。当知此显观察作意。是名作意义。由此道理于智等中应随建立。依处义中依于涅槃学处所摄清净行。随其所应起教导等。所谓教导乃至庆喜。当知此中亦通有善等行。随其最胜但说清净行。出家补特伽罗是补特伽罗依处。又依软根等一切补特伽罗。应当庆喜。又于过去现在时。应当庆喜。已证得故。正证得故。于现在时起于示现。于未来时起于教导及赞励。是名依处义。胜利义中。谓修三学速得圆满。是胜利义。过患义中。谓出家者。不应行于异行。不应储余财物。所治义中。谓犯尸罗无智烦恼及忘失念。当知护尸罗等。即是能治义。又一切杂染行。皆是所治。三学等行。皆是能治。于略义中谓住学胜利。乃至念为增上。此略举宗名为略义。当知即分别此名为广义。是名略广义。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复次于解释中。法者。谓于十二分教。当知此是契经所摄。又是记别由了义故等起者。谓应当说依止处所。为欲自显遍行智力故。发起此经。又为显示精勤修习清净行者。及为显示重财利者令信解彼所化有情依住学胜利等。精进修习速得圆满三学胜利。又为显示四种苾刍体故。此中经言学胜利者。为令远...(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当知护尸罗等。即是能治义。又一切杂染行。皆是所治。三学等行。皆是能治。于略义中谓住学胜利。乃至念为增上。此略举宗名为略义。当知即分别此名为广义。是名略广义。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复次于解释中。法者。谓于十二分教。当知此是契经所摄。又是记别由了义故等起者。谓应当说依止处所。为欲自显遍行智力故。发起此经。又为显示精勤修习清净行者。及为显示重财利者令信解彼所化有情依住学胜利等。精进修习速得圆满三学胜利。又为显示四种苾刍体故。此中经言学胜利者。为令远离种姓。形相苾刍体故。及令远离诈现轨则。密护威仪苾刍体故。慧为上首者。为令远离计着虚妄声誉。称赞苾刍体故。解脱坚固念为增上者。劝令修习真实正行苾刍体故。所以者何。若有爱乐声誉等者。虽自勉励听受正法。慧不增长。若有远离前所说过。便于真实正行摄受正解脱中。堪任劝导。又为于下劣生喜足者。劝令渐渐修学增进。为乐追求随顺世间文章咒术。于戒慢缓者。说学胜...(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劝令修习真实正行苾刍体故。所以者何。若有爱乐声誉等者。虽自勉励听受正法。慧不增长。若有远离前所说过。便于真实正行摄受正解脱中。堪任劝导。又为于下劣生喜足者。劝令渐渐修学增进。为乐追求随顺世间文章咒术。于戒慢缓者。说学胜利。为守尸罗舍多闻者。说慧为上首。为唯于闻思生喜足者。说解脱坚固。为于戒慧解脱起增上慢者。说念为增上。如是等类皆名等起。
义者。谓总义中。当知此经宣说正行及正行果。如是戒等三学。当知是名学之边际。又言。如是住者。此显正方便。四种瑜伽所摄。又言。如是住三学者。此显正行果。此中信欲为先。摄受尸罗。听受精进。慧等方便。
于别义中所言学者。是勤精进如圣教行。若习若修名之差别。清净身语正命现行。是学自性。由此正行尸罗忍辱等修显发。故名为学。又为静寂及为清凉。进习除灭。故名为学。如是等类训释名言。又应如前说相故。自性故。业故。法故。及因果故。义门差别中。自性差别者。谓学胜利是所显示七品尸罗。或过。一百五十学处。界差别者。谓欲行中有别解脱律仪。色无色...(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随其作意。由此能令明了记忆。故名为念。门差别者。谓佛随念法随念等。乃至广说六种随念。如是如念住差别。当知广说差别。又复如前随其所应当知差别。
复次于释难中。问住学胜利者义何谓耶。答此增语显示于增上戒学见胜功德住。问慧为上首者义何谓耶。答此增语显示于诸根中慧根第一。问解脱坚固者义何谓耶。答此增语显示见修所断烦恼永断。问念为增上者义何谓耶。答此增语显示于少下劣不生喜足。
问于余经中三学次第世尊异说。何故此中增上戒后说增上慧非增上心。答此中显示住学胜利。由此言说显闻等所成慧摄受无悔等。由此渐次得三摩地。即是显示增上心学。如世尊说于是五根最能摄受。所摄受者所谓慧根。由诸苾刍成就慧根。乃至能修定根。如是乃至成就定根。当知皆是慧根之力。今此经中世尊显示慧根是三摩地引因。及烦恼断引因。增上心学与增上慧学俱时而说。问余经中说三学修习进趣圆满。何故不说增上心学修习圆满耶。答如前所说。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问何故此中但说住学胜利。不说住慧胜利。住解脱胜利等。答于下劣中劝取胜利。当知亦令所化有情于胜妙中摄受胜利。又摄受于僧令僧精恳等十种胜利。分明易了易可悟入。是故但说住学胜利。问夫解脱者。于诸法中最为殊胜。何因缘故。但说住慧上首。不说住解脱上首。答于下劣中劝取上首性。当知。亦令所化有情于胜妙中摄受上首性。又于解脱显示不...(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上。答就胜为言。依应作不应作观察随念。
复次于次第中。先应安住苾刍尸罗。次应听受如来正法。次应如理作意思惟。如是行者由净持戒。无有忧悔。由无悔等。渐次生定。由正方便所摄智慧如理作意正思惟故。增上心学速得成满。如是名为圆满次第。前前后后渐圆满故。能成次第者。谓由住学胜利。能成慧为上首。由慧为上首。能成解脱坚固。云何能得住学胜利。乃至能成解脱坚固。谓由念为增上。如是名为能成次第。又如是住修习三学。速得圆满。此亦名为能成次第。解释次第者。谓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从他听闻正法音声。又能令他闻正法声。故曰声闻。问何因缘故唯为声闻说住学胜利等。答由声闻众是佛世尊随顺修学真实子故。此中法者。当知宣说名句文身。学处者。谓所宣说五毁犯聚。具怜愍者。谓于长夜诸有情所恒住慈等诸无量故。具大悲者。谓能拔济无量众...(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此中显示世尊大悲普覆一切非唯一分。正善开示者。谓如其所有性故。及尽其所有性故。宣说正法者。谓十二分教。听受研寻。任持读诵。处静思惟。如是正法如是能令汝利益者。依增上戒说。如是能令汝安乐者。谓不依止弊苦艰难不自在行。如是能令汝利益安乐者。谓离欲者增上心行。增上慧行。此行善故。名为利益。能饶益故。名为安乐。复次若于是处世尊赞美杜多功德。是名利益。若于是处世尊听受百味饮食百千衣服。是名安乐。若处世尊制立三学。如是名为利益安乐。又说如来于诸法中以彼彼慧善观察者。若为利益若为安乐。若为利益安乐。依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说。当知此中有二因缘。名善观察。一者长夜串习遍了知故。二者无倒正觉悟故。于彼彼解脱善证得者。依增上心增上慧说。由二因缘名善证得。一者到究竟故。二者不还法故。无退法故。我尸罗蕴不圆满者。谓或于尸罗修习一分。或不依止。如是尸罗圆满。修习诸定地戒。我于诸法不善观察者。由二种相。如前应知。我...(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止观双运转道。其心正定。即此二分一境随行。为断彼障。修习如是五种对治为依止故。能于彼障遍知永断。于三等持。依六境事所有差别。喜俱行定圆满能引。由二因缘。诸佛世尊为诸弟子宣说自己能引导法。一于黑品所有过失。令生解故。二于白品所有功德。令生解故。
复次于此正法毗奈耶中。略有二种补特伽罗。一已得意。二未得意。已得意者。复有二种。一已见谛已得有学心解脱意。二阿罗汉已得无学心解脱意。未得意者。谓于三学创修事业有学异生。彼全未得一切二种心解脱意。是故希求异生体后有余依灭。及自体后无余依灭涅槃界时。于三学中多修学住。若诸无学虽已证得心解脱意。而或失念。行纵逸时。便有退失现法乐住。彼虽于此现法乐住。或退不退。然无堪能退失解脱。若有修行不放逸者。一切皆为证得解脱。然已证得解脱无退。修不放逸复何所用。若为证得现法乐住。勤作功用。如造工业。非不放逸。若诸有学先已证得心解脱意。彼亦决定趣三菩提。于所修道。不由他缘。自然能修无放逸行。于现法中。犹未毕竟息放逸故。若有一切未得意者。彼应决定修不放逸。又由三相办所...(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一者发起平等精进。谓不极掉举。发勤精进。令其身心疲倦损恼。亦不极下。发起精进。虚弃身命令无所得。是名初相。又不由此而生憍慢。谓我独能发勤精进。余则不尔。是第二相。又于正发勤精进果世间安触所证差别无有爱味。与此俱行修不放逸。是第三相。又于精进平等之相。能善摄受。令于当来无有退失。是第四相。如是正发勤精进故。永尽诸漏。成阿罗汉。若欲于彼大师有智同梵行所。记别自己所证差别。唯阿罗汉六处胜解能正记别。谓依三学及以五种补特伽罗。云何名为六处胜解。一出离胜解。二无恼胜解。三远离胜解。四爱尽胜解。五取尽胜解。六心无忘失胜解。云何三学。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云何五种补特伽罗。一者异生处在居家。唯依于信发生欣乐出离胜解。从境界缚心求出离。是名第一补特伽罗。二者异生既出离已。唯依于戒。于诸有情由身语意行无恼行。是名第二补特伽罗。三者异生能断利养及恭敬爱。于现法中离欲界欲。是名第三补特伽罗。四者有学已见谛迹。是名第四补特伽罗。五者无学得阿罗汉。是名第五补特伽罗。当知此中。第一第二处所胜解。初学所依。第三处所所起胜解。与...(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云何五种补特伽罗。一者异生处在居家。唯依于信发生欣乐出离胜解。从境界缚心求出离。是名第一补特伽罗。二者异生既出离已。唯依于戒。于诸有情由身语意行无恼行。是名第二补特伽罗。三者异生能断利养及恭敬爱。于现法中离欲界欲。是名第三补特伽罗。四者有学已见谛迹。是名第四补特伽罗。五者无学得阿罗汉。是名第五补特伽罗。当知此中。第一第二处所胜解。初学所依。第三处所所起胜解。与第二学作其所依。后三处所所起胜解与第三学作其所依。若由此智能断烦恼。及烦恼断当知是名心无忘失。又于当来。后有因断。说名爱尽。现法境界诸杂染断。说名取尽。又彼第一补特伽罗。虽有正信出离胜解。而未决定堪于当来令彼一切悉皆弃舍及与变异。第二有其无恼胜解。第三有其远离胜解。当知亦尔。若诸有学六处胜解。虽无堪能当来弃舍及与变异。然似幼童等持念慧。皆悉羸劣。虽生圣处未善修故。于贪嗔痴。不能远离无余永断。由慧劣故。及由贪等未永断故。若遇胜妙境界现...(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相。谓薄伽梵所说诸结。我皆无有。是名最初断总记别。谓诸有结皆永断故。又我安住如是正念。由我安住此正念故。一切贪忧恶不善法能令毕竟不漏于心。是名第二断总记别。谓恒住故。又于此中自无憍慢。是名第三断总记别。谓无有余增上慢故。如是总说有六记别。
复次有三种法。是诸世间所爱所乐。依内而说。一者势力。二者妙色。三者寿命。复有违害如是三法。能引所治不可爱乐三种别法。一者疾病。二者衰老。三者夭没。若于三学起邪行时。便不堪任超越疾病衰老夭没。若于三学起正行时。即能超越如是三事。云何三学。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云何名为依止所有增上戒学起诸邪行。谓如有一。于初学中有所毁犯。或观于自或观于他无有羞耻。既自安住无羞耻已。便于一切恶不善法。不自防护。既于彼法不自护。已于佛法僧不起恭敬。于诸所学教授教诫。都无敬忌。由是因缘。若于此事他正谏举。便于彼言不能忍受。自亦于彼默不与语。于处非处能正谏举补特伽罗。憎背远避。于行邪行同己法者。亲近交游。好共安止。由与恶友共安止故。于诸贤圣...(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恶友。闻不正法。胜解为因。不如正理思择诸法。于诸恶欲及诸恶见。喜乐受行。或于广大所学所得微妙法中。而自轻蔑。如是名为依止所有增上慧学起诸邪行。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慧学所起正行。此中异生补特伽罗。依止如是三种学中所起邪行。无有堪能超异生地。无倒趣入正性离生。永断三结。由不永断三种结故。无有堪能依止修道得阿罗汉。于现法中无余永断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超越当来疾病衰老及以夭没。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于三学中。如实正行一切白品。广说乃至。超越当来疾病衰老及以夭没。
复次若有苾刍。具净尸罗。住别解脱清净律仪。增上心学增上力故。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学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为依止。先由四种圆满。远离受学转时。令心解脱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此中云何名法住智。谓如有一。听闻随顺缘性缘起无倒教已。于缘生行因果分位。住异生地。便能如实以闻思修所成作意。如...(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义所应得义。所应觉义。唯有如来所说法教。为妙为上。若过于此言辞路绝。如是名为证得自义无上圆备。云何名为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谓诸如来所说法教。普为一切人天开示无倒。开示于一切法。不作师卷。无遗开示。如是名为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云何名为有圣言将圆备。谓有能断一切疑惑。及能生起一切善根。一切善法所依大信。现量可得安足之所大师现前。如是名为有圣言将圆备。诸聪慧者。正观此六圆备。现前足能发起勤精进住。于三学中。依增上戒修习瑜伽。依增上心修不放逸。依增上慧于大师教。修瑜伽行。若有安住懈怠心者。当知希求二种过患。一者希求现法当来能生众苦一切烦恼杂染。忧苦不安隐住。二者希求退失所有未证已证一切善法。退失能引能往善趣涅槃大义。与此相违。勤精进者。当知希求二种胜利。此精进者。于诸善法未证能证无退失时。能办自义他义俱义。云何名为能办自义。谓出家已。由其二相。说名有果。一者证得烦恼离系究竟涅槃。谓离系果。二者...(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成恶界。先善胜解集成善界。随所集成。还与如是相似有情同法而转。谓相往来。同聚同住。同见同意。胜解相似。由是故言有情诸界共相滋润。相似而转。
复次由梵行求增上力故。先说起信。次于尸罗受学而转。次于现行所有过罪。观自观他而生羞耻。次于善法无间修习。发勤精进。于久所作及久所说。能无忘失。是二为依令心得定。由心定故。得如实智。如是且说信增上力。渐次修习三种所学。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如是三学胜资粮道。谓世正见好行慧舍。易养易满。少欲喜足。及四摄事。其易养等句义差别。如声闻地已说其相。如是当知。名梵行求已得圆满。成就如是梵行求者。还与此界诸有情类共相滋润相似而转。离此界者。还与远离此界有情共相滋润相似而转。当知此中。果依于因。非因依果故。无明界所随六处诸界为缘所依别故。起无明触种种品类。其无明触种种品类以为缘故。起无明触所生诸受种种品类。其无明触所生诸受种种品类以为缘故。起无明触所...(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其一切能往恶趣恶不善法。获得毕竟不作律仪。是故亦得名澄清性。应知此中。依止净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深生信解。由此净信澄清性故。设在余生。于佛善说法毗奈耶。毕竟无转。又由怖畏诸恶道苦。受持净戒。对治恶行。由此摄受戒。澄清性设在余生。亦不造恶堕诸恶趣。毕竟无退。乃至涅槃。由于善说法毗柰耶。毕竟无转所依处故。毕竟不往一切恶趣所依处故。其用最胜唯说信戒。为澄清性。非余精进念定等法。非澄清性。又此信戒是其增上戒定慧学所依止处。由说信戒是清净故。义显三学皆得清净。由是因缘。唯说是二以为证净。是名第二义门差别。如是证净善能滋润一切堕界白净法故。名滋润福。能引殊胜诸圣道故。名滋润善。能引所余烦恼断故。名能引乐。
复次一向决定能往善趣成就证净诸圣弟子。犹有住于善趣。三种诸大互违变异所起重苦怖畏。然无恶趣所有怖畏。云何三种重苦怖畏。一者病苦。二者老苦。三者断截末摩死苦。是故说言其四大种可令变异。非已成...(第1164-05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2)
...此增上戒即是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二增上心学。谓依止心正勤修学。是故说名增上心学。此性即是虚空藏等诸三摩地。等者等取余贤护等三摩地王。又于增上心学中言。
即诸三摩地 大师说为心
由心彩画故 如所作事业
三增上慧学。谓依止慧正勤修学。是故说名增上慧学。此性即是无分别智。对治一切戏论分别。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根本依止。即此根本无分别智后得依止。如是依止。非次所说。如是三种戒定慧学是道体性。彼果二种。一断二智。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彼果断者。彼诸学果名为彼果。彼果即断名彼果断。此性即是客障离系。真如解脱无住涅槃。见彼寂静故生死即涅槃。即彼为缘而无染着。非无余依般涅槃界。是故无住此即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彼果智者彼诸学果名为彼果。彼果即智名彼果智。此性即是三种佛身。一自性身。即是无垢无挂碍智。是法身义。今此与彼无分别智有何差别。如是二种所有分别俱不行故。彼有对治当有所作...(第1165-01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第一译十卷))
...相故。
此中三藏者。一素怛缆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磨藏。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此三及二何缘名藏。由能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
复由何缘建立三藏。由九种缘。谓为对治疑惑立素怛缆藏。若于彼彼义中有疑惑者。即为决定宣说彼彼义故。为对治二边受用立毗奈耶藏。谓遮有罪着欲乐边受用故。及开无罪不自苦边受用故。为对治自见取执立阿毗达磨藏显照诸法无倒相故。又能说三学故立素怛缆藏。能成办增上戒增上心故立毗奈耶藏。 |
|
|
|
|
|
|
|
谓具尸罗即无悔等。渐次能得三摩地故。能成办增上慧故立阿毗达磨藏。谓能决择无倒义故。又能说法义故立素怛缆藏。能成满法义故立毗奈耶藏。谓为调伏烦恼勤修行者。便于此二能通达故。能于法义决择善巧故立阿毗达磨藏。由此九缘许立三藏。又此皆为解脱生死。此复云何能得解脱。熏觉寂通故得解脱。谓由闻熏习心故。由思觉悟故。由修奢摩他寂静故。由证毗钵舍那通达故。能得解脱。...(第1165-02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第二译十卷))
...殊胜殊胜语。
释曰。云何能显者。是问何缘义。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者。谓由唯识性入三自性时。世间施等波罗蜜多名清净因。由能引发出世间故。入地已去即彼施等波罗蜜多成出世间。名清净果。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者。谓菩萨十地是前所说波罗蜜多。因果二位修差别性。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者。若诸声闻离四颠倒分别名无分别。若诸菩萨离一切法分别名无分别。二无分别差别如是。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者。谓三学果故名彼果。彼果即断名彼果断。此性名为彼果断体。即是烦恼所知二障断义三种佛身说名彼果智体者彼三学果故名彼果。彼果即智名彼果智。此性名为彼果智体。此中若无自性身应无法身。譬如眼根。若无法身应无受用身。譬如眼识。应知此中所依能依为同法喻。若无受用身。已入大地。诸菩萨众应无受用法乐。若无受用法乐。菩提资粮应不圆满。譬如见色。若无化身胜解行地诸菩萨众。诸声闻等劣胜解者。最初发趣皆不应有是故决定应有三身。显于大乘异声闻乘者。声闻乘中不说此故。又显最胜者。显大乘中此亦最胜。
论曰。复次云何由此...(第1165-02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第二译十卷))
...化身胜解行地诸菩萨众。诸声闻等劣胜解者。最初发趣皆不应有是故决定应有三身。显于大乘异声闻乘者。声闻乘中不说此故。又显最胜者。显大乘中此亦最胜。
论曰。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此中二颂。
所知依及所知相 彼入因果彼修异
三学彼果断及智 最上乘摄是殊胜
此说此余见不见 由此最胜菩提因
故许大乘真佛语 由说十处故殊胜
释曰。此复云何谓复显此所说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者。是大菩提能引因义。是善成立者。谓由正理等量思择如见导师所说道相。言随顺者。谓为证得勤修行时随顺住故。如随导师所说正道随顺而住。言无违者。谓诸地中无障碍因。如随导师所说道中无劫贼等所有障...(第1165-02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第二译十卷))
...得生起非自在等。由此能得因果两智。次后于因所生诸法应了其相。何等为相。谓实无有遍计所执。定执为有名为增益。增益无故损减实有圆成实性。远离如是二边过失故名善巧。次于如是所取诸相。由唯识性应正通达得无障碍。次于随顺入唯识性。世俗所证世间六种波罗蜜多。由胜义故应更证得。是应修作清净增上意乐摄义。次于十地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非如声闻极疾三生。勤修对治便证解脱。次后即于如是修中增上戒等。菩萨三学应令圆满。最后于彼学果涅槃。烦恼水断及与无上正等菩提。三种佛身应现等证故。说十处如是次第。
论曰。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释曰。一切大乘齐此究竟。何以故。若欲说缘起即入阿赖耶识摄。若欲说诸相即入三自性摄。若欲说证得即入唯识性摄。若欲说波罗蜜多即入波罗蜜多摄。若欲说诸地即入诸地摄。若欲说诸学即入诸学摄。若欲说断及智即入无住涅槃及三种佛身摄。齐是名为一切佛语。是故但说如此次...(第1165-02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第二译十卷))
...发大菩提心。诸恶友力不能令舍。增进行者。应知现在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终无退减。余义易了无烦重释。
大乘论释卷第八
增上戒学分第七
论曰。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三由广大殊胜。四由甚深殊胜。
释曰。此中问答。辩诸菩萨所学尸罗。于声闻等有大差别故名殊胜。又此增上戒等三学。即前所说波罗蜜多自性所摄。何故别立。于先所说波罗蜜多。别义建立。今当显示。为显展转相因性故别立三学。谓依尸罗发生静虑。复依静虑发生般若。
论曰。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别。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释曰。差别殊胜。谓声闻等唯有一种律仪戒。无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菩萨具三。是故殊胜。
论曰。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第1165-02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第二译十卷))
...于大乘中。是菩萨烦恼。菩萨以分别为烦恼故。阿毗达磨者。甚深宽大为相。此藏有三种。谓修多罗。阿毗达磨。毗那耶。即此三上下乘别故为二。谓声闻藏。菩萨藏。复次此三及二。何故名藏。答由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云何成三。有九因缘故。对治诸疑者修多罗。若人于义有疑。为令彼人于彼义得决定故说。对治着二边者毗那耶。遮有罪过受用故。谓着欲乐边。听无罪过受用故。遮自疲苦边。对治自见著者。阿毗达磨。由显无倒相故。复次说三学者修多罗。具足增上戒增上心者毗那耶。由持戒故。得不悔等次第得三磨提。具足增上慧者阿毗达磨。简择无倒义故。复次说法及义者修多罗。成就法义者毗那耶。若修行人调伏烦恼。于中得通达故。于法义决定善巧者阿毗达磨。由此等九因缘故立三藏。此等皆为解脱生死故。复次云何得解脱。熏知寂通故得解脱。由闻故熏于心。由思故知于修。中奢摩他故寂静。毗钵舍那故通达。此修多罗毗那耶阿毗达磨。略说各有四义。菩萨解此则得一切智。...(第1165-03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第三译十卷))
...说为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为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为彼果灭体。诸佛三身自性身共用身化身。说为彼果智体。由此等十处故。与声闻乘殊异。殊异者最上故。由世尊为菩萨说。是故言诸佛世尊为大乘故。有十种胜相胜语应知。
释曰。云何显发者。谓有何相貌故。六波罗蜜为入彼因果体者。谓唯识观得入三性。即是清净波罗蜜因。虽是世间能引出世间故。入地已去即是清净。为出世果体故。菩萨十地为彼因果修差别体者。即是诸地中修习三学。果者。即此三学果名果。此果中灭是灭果体。谓灭烦恼障智障故。无分别智是增上慧学体者。谓声闻无四倒分别故。名无分别。诸菩萨于一切法无分别。此是二无分别差别故。三种佛身为果智体者。彼三学果名彼果。彼果即是智故。言彼果智。此体即是彼果智体。此中若离自性身即无法身。如眼若离此则无报身。如眼识此能依所依二法平等应知。若离报身。已入大地诸菩萨受用法不成。若无受用法。菩提资粮满足亦不成。如见色化身亦尔。若离此解行中诸菩萨。及诸声闻粗浅解。初发修行亦不成。是故决定应有三身。故大乘与声闻乘殊异者。声闻乘中不说故。最上者。显示于大乘中亦殊胜故。
论曰。复次云何以此十种如来胜相胜语。得显...(第1165-03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第三译十卷))
...满足亦不成。如见色化身亦尔。若离此解行中诸菩萨。及诸声闻粗浅解。初发修行亦不成。是故决定应有三身。故大乘与声闻乘殊异者。声闻乘中不说故。最上者。显示于大乘中亦殊胜故。
论曰。复次云何以此十种如来胜相胜语。得显大乘是佛语。亦得遮声闻乘异于大乘。由此十处于声闻乘中不见说故。唯于大乘中说故。引生大菩提。此十处成就随顺不相违。得一切智智故。此中有偈。
应知依相入 因果修差别
三学果灭智 上乘中殊胜
此说余处无 见此胜觉因
故大乘佛语 由说十处胜
释曰。此义云何。能引大菩提故。显示此义。此十处成就随顺不相违者。能引生大菩提故。引生大菩提者。为因故。成就者。于三学量中思量观察。如导师显示道相故。随顺者。于胜得中起修行时。随顺相应住故。如导师所说。于中随顺而住。不相违者。于诸地中障碍事不有故。如所说道中无有贼等障碍。谓生死涅槃不相障碍故。
十义次第章第二
论曰。复次此十处。何故作如此次第说。诸菩萨最初由于如是等诸法。因中得善巧。即于缘生中得善巧故。彼等次于缘所生法中。得善知其相。善知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菩萨于如是等相善相应已。次于彼善摄持相中...(第1165-03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第三译十卷))
...不相障碍故。
十义次第章第二
论曰。复次此十处。何故作如此次第说。诸菩萨最初由于如是等诸法。因中得善巧。即于缘生中得善巧故。彼等次于缘所生法中。得善知其相。善知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菩萨于如是等相善相应已。次于彼善摄持相中应须通达。即于障碍中心得解脱故。通达彼应知相已。昔加行中六波罗蜜之胜。得应须成就。依内心清净故。此内心清净所摄。六波罗蜜于十地中。应须三阿僧祇劫。分分令净故。次菩萨三学应须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须正觉故。十处作如是次第说。于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释曰。何故作如此次第说者。谓始从诸菩萨。由于如是等诸法因中。乃至彼果涅槃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此说由知诸法因故。得于缘生善巧。由有因故果生。非自在天等。是故得因果二智。次于因所生法应知其相。其相云何。分别性无。执以为有。名为增益。增益于无即是损减。实有成就性离此二边过失。故...(第1165-03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第三译十卷))
...说由知诸法因故。得于缘生善巧。由有因故果生。非自在天等。是故得因果二智。次于因所生法应知其相。其相云何。分别性无。执以为有。名为增益。增益于无即是损减。实有成就性离此二边过失。故名善巧。次于所取应以唯识观知其相。由此观故得无障碍。次于随顺入唯识。世间六波罗蜜。依世俗得已第一义者应须得。谓应修净心所摄波罗蜜。次于十地中。经三阿僧祇劫。分分应修。非如声闻胜得于三生中。起对治便得解脱。次即于彼修中。戒等三学应令圆满。次学果涅槃烦恼障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身应得。若大乘次第应知齐此。何以故。若欲说缘生。即入阿梨耶识中。若说相即入三性中。若说胜得即是唯识。若说波罗蜜即入诸波罗蜜中。若说地即入地中。若说学即入学处。若说灭及智即摄在无住处涅槃。及三身。佛语如此。故作如是次第说。复有别义引生大菩提等者。谓能生无戏论无分别智故。成就者相应故。随顺者不违三量故。不相违者非先随顺后相违故。如偈说。
...(第1165-03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第三译十卷))
...得知菩萨学处与声闻差别。言品类差别者。由声闻等唯有一守护戒。无摄善法戒及利益众生戒。共不共学处戒者。于中性罪。谓杀生等是为共。掘地断草等制罪。是不共。此后学处于声闻有罪菩萨无罪。如声闻于夏中行是犯。菩萨见有众生利益事不去是犯。摄受一切众生无罪过者。摄一切众生而无罪过。非如以女色等与之。虽是摄受。然非无罪过业。为离此过故应说以无罪过摄故。心亦是犯者。如害觉等。但起觉时即是菩萨罪。非声闻故。此增上戒等三学。即是波罗蜜体性。何故复更建立三学。此与波罗蜜差别义。今当显示。由展转相因故别立诸学处。依戒故生定。依定故生慧。
论曰。旷大差别者。复有四种旷大故。一种种无量学旷大。二摄无量福德旷大。三摄一切众生利乐心旷大。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处旷大。
释曰。种种无量学处旷大者。诸菩萨学处亦种种。亦无量。以于众生行教化及作摄事故。摄无量福德者。由摄诸菩萨福德资粮不可测量。声闻不尔。摄一切众生利乐意者。于中劝令修善。是利益意。...(第1165-03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第三译十卷))
...。
世出世富乐 说此不为远
释曰。作转轮王欲界上五天王色界梵王。乃至无色界定。及菩萨独所得世间定。名世富乐。二乘解脱及无上菩提。名出世富乐。如此果如意易得故不为远。诸菩萨已至极自在位。恒行慈悲于世间贫苦众生。菩萨由此意不施财物。此意用云何。
论曰。若菩萨于世间实有亦复可知。
释曰。此显菩萨有体有恩。有体故言实有。有恩故言可知。
论曰。若菩萨如此依戒定慧学功德聚相应。至十种自在。于一切利他事。得无等胜能。
释曰。三学摄十度及世间一切功德。故名功德聚。若菩萨未得得。已得不失。名相应。即因圆满。至十种自在即果圆满。利益他事或有二种。或有四种。二种谓先思后行。复有二种。即后二无畏。或有四种如前说。得如此无等胜能。即恩德圆满。此三德中。因果二德显自利。恩德显利他。已说三学竟。欲显菩萨三德圆满。故明此义。
论曰。云何于世间中见有众...(第1165-04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第四译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001)
... 论曰。本依者。是具净不净品二分依他性。
释曰。分别性是生死。真实性。是涅槃。从本以来此二品以依他性为依止。即说依他性为本依。
论曰。转依者。对治起时。此依他性。由不净品分永改本性。由净品分永成本性。
释曰。转依亦属依他性。三乘道是对治。此依他性道未起时。如见谛等。或能起诸业感恶道报。名不净品。道起已后。如此不净品灭不更生。故言永改本性。此依他性道及道果名净品。道即戒定慧。道果有二种。谓有为无为。有为即解脱解脱知见。无为即本惑灭。及未来惑不生。道未起时。戒等净品未成立。但有本性清净。由道起故与五分法身及无垢清净相应。如此相应乃至得佛。无有变异。故言永成本性。
论曰。此转依若略说有六种转。
释曰。若约三乘道及道果。广说则有多转依义。今略说故但有六种。
论曰。一益力损能转。由随信乐位。住闻熏习力故。
释曰。由三乘圣道起阿黎...(第1165-04部~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第四译十八卷)(应为四十五卷)-001)
...切隐密语言。皆应随三自体解释。应知。
方便者。谓了知如是三种自体。能作一切声闻独觉无上正等菩提方便。
摄者。谓三种自体及相名分别等五事相摄。问如是五事初自体几事摄。答无。问第二自体几事摄。答四。问第三自体几事摄。答一。别异者。谓遍计所执自体。唯正应知。依他起自体。应知及应断。圆成实自体。应知及应作证。如是悟入俗谛胜义谛已。复次颂曰。
闻十二分教 三最胜归依
三学三菩提 为有情净说
论曰。闻十二分教者。谓闻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论议圣教。契经者。谓诸经中佛薄伽梵于种种时处。依种种所化有情调伏行差别。或说蕴所摄法。界所摄法。处所摄法。或说缘起所摄法。或说食所摄法。谛所摄法。或说声闻独觉如来所摄法。或说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所摄法。或说不净息念学证净等所摄法。
如来说是语已。诸结集者。欢喜敬受。为令圣教得久...(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者。谓诸经中宣说诸佛及诸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邬波索迦邬波私迦等共不共功德。及余最胜殊特惊异甚深之法。是为未曾有法。
论议者。谓一切摩怛履迦阿毗达磨。研究解释诸经中义。是为论议。
如是十二分教中具有经律阿毗达磨藏。此中所说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是为经藏。此中所说缘起是为律藏。此中所说论议是为阿毗达磨藏。
三最胜归依者。谓佛法僧三种归趣。三学者。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三菩提者。谓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
为有情净说者。为令有情得清净故。次第宣说是三种法。谓能持方便果。能持者。谓闻及归依。方便者。谓三学。果者。谓三菩提。复次如是闻等。云何分别。应知。颂曰。
闻归学菩提 六三十二五
随名数次第 如应广分别
论曰。闻六种分别者。一依处。二依摄。三依清净。四依行。五依理趣。六依义。依处者。谓依五明处。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声明处。四医方明处。五工业明处。
依摄者。有二种。谓声闻藏摄。菩萨藏摄。
依清净者。谓十种清净说清净有五。一善说者说故。二显了文句...(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薄伽梵如来应正等觉。乃至广说。由生福故差别者。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于正法宝依增上法生最胜福。于诸僧宝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显扬圣教论卷第七
摄净义品第二之三
论曰。学十二种分别者。一差别分别。二生起分别。三转异分别。四能治所治分别。五能引胜生定胜分别。六顺法分别。七补特伽罗分别。八下中上分别。九瑜伽分别。十作意分别。十一引发分别。十二问答分别。
差别分别者。谓分别三学差别增上戒学。差别者如经中说。若诸比丘尸罗成就住。守别解脱律仪轨则所行悉皆具足。于微细罪深见怖畏。受学学处名具戒者。
此中尸罗成就住者。谓于所受学处身业无犯语业无犯不破不穴。如是尸罗成就住。
守别解脱律仪者。谓七众尸罗名别解脱律仪。即此尸罗众差别故。建立多种律仪。此中义者。唯依比丘律仪相说。是名守别解脱律仪。
轨则具足者。谓或于威仪。或于所作。或于方便。修善品中轨...(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断数数应修此对治道。无怯怖者。谓于时时中应知应观。于法由不知不观不证入故。生于怯怖。心有萎悴心有虚乏。如是数数生时。心不执着除断弃舍。无增上慢者。谓于所得所悟所证中。离增上慢不颠倒执。于已得中起已得想。于已悟中起已悟想。于已证中起已证想。如是十法乐正修行诸学处者。由初中后随顺学处。是故名为随顺学法。此十法中先因一种随顺增上戒学最胜。余之九种随顺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最胜。
补特伽罗分别者。谓此三学通诸异生及见谛者。下中上品分别者。谓由行故。及方便故。由行故者。谓苦迟通行名下品学。苦速通行及乐迟通行名中品学。乐速通行名上品学。由方便故者。不殷重方便及不无间方便修者。名下品学。随一方便修者。名中品学。具二方便修者。名上品学。
瑜伽分别者。谓依四种瑜伽正学学处。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
信者。谓二行相及二依处。二行相者。一忍可行相。二清净行相。二依处者。一观法道理依处...(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于法。求衣钵等及正受用。顺退分行者。谓若行能障升进分等。顺进分行者。谓与上相违。染污行者。如鹦鹉经说。略有三种。谓业杂染。烦恼杂染。流转杂染。当知此等有九根本句。谓业杂染有三句。一贪二嗔三痴。烦恼杂染有四句。谓四颠倒。流转杂染有二句。谓无明及有爱。所以者何。由三不善根生起种种业杂染故。由四颠倒能发种种烦恼杂染故。由无明门引生种种诸出家者流转杂染故。由有爱门引生种种诸在家者流转杂染故。清净行者。略有三学五地。此三学等。当知亦有九根本句。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所摄无贪无嗔无痴在资粮地及方便地。增上慧学所摄四无颠倒明及解脱在见地修地及究竟地。自义行者。谓自利行如声闻独觉。彼虽或时起利他行。然本期愿为自利故亦名自义。他义行者。谓利他行如佛菩萨。究竟利益无量众生。乃至广说。
令离欲者。诃毁六种黑品诸行示现过患令离爱欲。示现者。为令受学白品行故示现四种真实道理。教导者。谓示现已得。信解者。令于学处正受正行。由已...(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道理乃至十种。或复过此善分别故。如依一法建立。二种三种四念住等。乃至广说。
善顺入言者。唯善显释契经应颂等十二分教终不引摄邪道异论。
引余证言者。谓引余经成立所说。
胜辩才言者。随自所忍善分别义。
随宗趣言者。谓依摩怛履迦分别显示。或依余无倒说者所说言教如理解释。
复次处在家众。应依毁诸恶行称赞善行现前说法。令其止息及进修故。处出家众。应依增上戒等三学现前说法。令彼速疾修圆满故。处净等众。应依圣教广大威德现前说法如其次第令倍增长。令处中住。令生净信故。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三
摄净义品第二之九
听者。谓说法师说正法要。安处听者。令住恭敬无倒听闻。问何故安处。答谓或由一因或乃至十。
一因者。所谓恭敬听闻正法。现证利益及安乐故。此中或利益非安乐。或安乐非利益。乃至四句。如菩萨地法受中说。
二因者。谓善建立。一...(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义。由此道理于智等中亦应随相分别。
处所义中依于涅槃摄受学处。依清净行。如其所应起教导等。所谓教导乃至庆慰。当知此中亦通有善等行。随其最胜唯说清净行。唯依出家补特伽罗。又于下根等一切众生中。应当发起庆慰等事。谓依过去现在时起于庆慰。已证得故。正证得故。依现在时起于示现。依未来时起于教导及赞励。是名处所义。
过患义中谓夫出家者。不应行于异行。不应贮余财物。
胜利义中谓修三学满足是可称赞。所治义中谓犯尸罗无智烦恼及忘失念。当知护尸罗等即是能对治义。又一切杂染行皆是所治义。三学行等是能治义。
略义中谓住学胜利乃至念为增上。此略序宗名为略义。广义中谓广分别此。应知是名广义更无过上。
复次于解释中法者。谓于十二分教中契经所摄及记别摄。了义说故。
等起者。谓为开示遍行行智力自体故发起此经。又为显示精勤修习清净行者及示爱重世财利者。令信解此所化众生依住学胜利等精勤修习。速得圆满三学胜利故。又为显示四种苾刍体故。经言。学胜利者。为令远离种性形相苾刍体...(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无智烦恼及忘失念。当知护尸罗等即是能对治义。又一切杂染行皆是所治义。三学行等是能治义。
略义中谓住学胜利乃至念为增上。此略序宗名为略义。广义中谓广分别此。应知是名广义更无过上。
复次于解释中法者。谓于十二分教中契经所摄及记别摄。了义说故。
等起者。谓为开示遍行行智力自体故发起此经。又为显示精勤修习清净行者及示爱重世财利者。令信解此所化众生依住学胜利等精勤修习。速得圆满三学胜利故。又为显示四种苾刍体故。经言。学胜利者。为令远离种性形相苾刍体故。及令远离诈现密护轨则威仪苾刍体故。又言慧为上首者。为令远离计着虚妄名称苾刍体故。解脱坚固念增上者。劝彼修习真实行苾刍体故。所以者何。若有爱乐名称等人。但为名等励己。听受正法不为增长智慧。若有远离前所说过。是名真实行摄于正解脱乐欲证得。又为于下劣法生知足者。劝令修学增上法故。谓为乐求随顺世间文章咒术。于戒慢缓者。说学胜利为唯...(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劝彼修习真实行苾刍体故。所以者何。若有爱乐名称等人。但为名等励己。听受正法不为增长智慧。若有远离前所说过。是名真实行摄于正解脱乐欲证得。又为于下劣法生知足者。劝令修学增上法故。谓为乐求随顺世间文章咒术。于戒慢缓者。说学胜利为唯守尸罗。舍多闻者。说慧为上首。为唯于闻思生知足者。说解脱坚固。为于戒慧解脱起增上慢者。说念为增上。如是等类是名等起。
义者总义中当知。此经宣说正行及正行果。如是戒等三学名学分量。经言。如是住者此显正方便行所摄四种瑜伽。又言。如是住三学者此显正行果。此中信欲为先故摄受尸罗。听受法时由正勤力修习慧等要假方便。别义中所谓学者。是精进如教行若习若修名差别也。身语及命清净现行是学自相。由戒忍等显发正行。故名为学。又为求寂静清凉之果进习除灭。故名为学。如是等类训释名言。如前应说。相故。自体故。业故。法故。因果故。义门差别中先辩自体差别学者。显示七品尸罗。或过一百五十学处。界差别者。谓欲缠中唯有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唯在色无色缠无漏律仪是不系...(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为体。释名者。追忆诸法故名为念。又如所经事随所作意令心明记故名为念。义门差别者。谓念佛念法乃至广说六念应知。又念住差别等。随其所应当广说。
复次释难中。问学胜利者义何谓耶。答此言欲显于增上戒学见胜功德勤修习住。问慧为上首者义何谓耶。答此言显示于诸根中慧根第一。问解脱坚固者义何谓耶。答此言显示见修所断烦恼永断。问念为增上者义何谓耶。答此言显示于少下劣所得功德不生知足。
问于余经中三学次第世尊异说。何故此中增上戒后即说增上慧。又复不说增上心学胜利耶。答此言总摄闻思修等所成诸慧。欲显由无悔等次第发三摩地。即是显示增上心学。如薄伽梵说。于是五根最能摄受所摄受者。所谓慧根。以诸苾刍成就如是胜慧根故乃至能修三摩地根。是故由慧根力乃至三摩地根皆得成就。今此经中薄伽梵显示智慧是三摩地引因及能引断烦恼。由说增上慧学故。当知兼说慧俱增上心学。
问若尔余经中说三学修习进趣圆满。何故不说增上心学修习满耶。答如前所说道理此中应知。
问何故此中但说学胜利住不说慧胜利住解脱胜利住。答但劝摄受下劣胜利。当知亦令所化有情摄受一切增上胜利。又摄僧等十种胜利明显易入。是故但说学胜利住。问夫解脱者于诸法中最为上首。何故但说慧上首住不说解脱上首住。答于下劣中尚令所化有情取增上性。当知亦令所化于增上法取为增上。又于解脱显差别故。何者差别。谓望无常上首之慧解脱最为常住坚...(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念。念佛等随念。今于此中依何等念说念增上。答从胜为论说应作不作观察随念。
复次次第中。谓先依苾刍尸罗住已。次听受正法。次应如理作意。如是行者。由净持戒故无有忧悔。由无悔等次第能发正三摩地。谓由方便所摄慧如理思惟故增上心学成就。是名圆满次第。前前为因后后得圆满故。又住学胜利为得慧上首故。住慧上首为证解脱坚固故。云何能得住学胜利乃至解脱坚固。谓由念增上力故。是名能成次第。又经言。若如是住修习三学速得圆满。是亦名为能成次第。
解释次第者。如经言。大师者。谓能善教诫声闻弟子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证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于世。故名大师。声闻者。谓从他听闻正法音声。故名声闻。又能令他闻正法声。故名声闻。
问复何因缘唯为声闻说住学胜利等。答由声闻众是薄伽梵随顺修学真实弟子故。法者。所谓宣说名句文身学处者。所谓宣说五犯聚事。成就怜愍者。于处长...(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众会渐渐广大。乃至为诸天人者。谓即于如是增广种类中有势力者。此显世尊大悲普覆非唯一分。正善开示者。谓如诸所有及尽诸所有一切诸法。说正法者。谓十二分教听受研寻住持读诵处静思惟。如是境界是名为法。为利益者。依增上戒说。为安乐者。谓不依止苦难不自在行。为利益安乐者。谓诸离欲者增上心增上慧行此行善故名利益。顺摄故名安乐。又若处世尊赞说杜多功德。是名利益。若处世尊听受百味饮食百千衣服。是名安乐。若处世尊建立三学。是名利益安乐。如来于诸法中以种种慧善观察者。谓若为利益。若为安乐。若为利益安乐。依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说。此中有二因缘名善观察。谓于长夜遍了知故。不颠倒觉故。彼彼解脱善证得者依增上心增上慧说此中有二因缘名善证得。谓究竟行故。不退转法故。我尸罗蕴不圆满者。谓或于尸罗一分修习。或不依止。如是尸罗圆满修习诸等持戒。我于诸法不善观察者。由二种观察如前说。我于解脱不善证得者。由二种证得如前说。我所...(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修。
八除遣修。谓如有一思惟三摩地所行影像相故除遣诸法根本性相。令不复现依以榍出榍道理。犹如有人以其细榍除遣粗榍。或以身安遣身粗重。如前已说。是名除遣修。
九对治修。谓思惟修习。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是名对治修。此中闻思所生道是厌坏对治。出世间道是断对治。彼果转依是持对治。世间修慧道是远分对治。
十身修。十一戒修。十二心修。十三慧修。如其次第依根防护修习三学。当知是名身等修性。
十四少分修。谓思惟诸法起无常等一一善想及修所余少分善法。是名少分修。
十五遍行修。谓思惟一切法一味真如。如是修习名遍行修。
十六有动修。谓勤方便修无相时。于中间起诸有相修。是名有动修。
十七功行修。谓勤方便修无相时。由功用行无有间缺起无相修。是名功行修。
十八成满修。谓或依声闻乘。或依独觉乘。或依大乘。一切依已转得一切法自...(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见境界
道所依无惑 纯差别行断
论曰。七种次第者。谓尸罗净乃至行断智见净。由尸罗清净故无有变悔。由无悔故心定住境。由心定故于所知境得如实见。次于如实智见道所依止佛法僧宝。远离疑惑得四证净俱生智。次于善逝所证所说得决定智。谓唯佛法中有纯净。出离苦道非于余法。次于此道得行差别智。谓苦迟通行是下品乐。速通行是上品。余二行是中品。次依上品正行于余断灭生胜智见。复次此尸罗等七清净。若略说三学所摄当知亦是三净所摄。云何三净。颂曰。
三净摄应知 戒净及心净
境界依止道 说为慧清净
论曰。三种净者。所谓戒净心净慧净。慧清净中复有三种。一于境界。二于道所依止。三于道体。于道体中当知复有三种。谓纯故。差别故。断故。复次于如是次第中。以何次第入于现观。颂曰。
知身等因缘 善达于三世
次了知四苦 复八苦应知
论曰。先于四念住位应善...(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义。及法性义。如色有三种能增益色所增益色及色法性。如是一切处应知。
复有三轮理趣义宣说诸法。谓依世俗谛理趣。宣说作者。宣说作具。宣说作业。如施者施行受施物者。谓能行施者由此行施及施物受者。如是一切处应知。
复有四种理趣言教义。一差别理趣言教。二建立理趣言教。三无异理趣言教。四无作用理趣言教。此中差别理趣者。谓色乃至一切种智性差别。建立理趣者。谓五种建立。一趣入建立。二教授建立。三学建立。四证得建立。五过失功德建立。无异理趣者。有六种。一有非有无异。谓色与色空性。如是一切处应知。二更互无异。谓诸蕴更互相望。如是一切处应知。三世无异。谓于前际观中后际。如是一切处应知。四补特伽罗无异。谓诸有情展转相望。五障治无异。谓常无常乃至流转寂灭。六文字无异。谓名身等。无作用理趣者。谓三轮清净。随于诸处无有作者真实可得。无有作具亦无作业。无有补特伽罗能说无法可说。无补特伽罗能学无法可学。...(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2)
...故。名对治修。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厌坏对治者。于有漏诸行见多过患。谓以如病如痈等行厌坏五取蕴故。断对治者。谓方便及无间道。由彼能断诸烦恼故。持对治者。谓解脱道。由彼任持断得故远分对治者。谓此后诸道。由彼令先所断烦恼转远离故。如是四种对治差别。是前对治修差别义。
复次道差别有十一种。谓观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现观方便道。亲近现观道。现观道。清净出离道。依根差别道净修三学道。发诸功德道。遍摄诸道道。当知此中由觉分等差别故。建立十一种道如其次第谓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种正行四种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三无漏根。观察事道者。谓四念住。由此最初以不净等行观察一切身受心法事故。勤功用道者。谓四正断。由遍观察一切事已为断诸障发勤精进故。修治定道者。谓四神足。如是净除一切障已。复由欲勤心观门修三摩地。令成调顺堪任性故。现观方便道者。谓信等五根。如是修治三摩地已。为欲证得无漏圣道。...(第1172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如是已得增上缘者。为欲无间通达谛理。修习摧伏不信等障。忍第一法近方便故。现观道者。谓七觉支。由此最初各别内证觉真理故。清净出离道者。谓圣八支道。由从此后为令修道所断烦恼永得清净修出离道故。由此道理菩提分法如是次第。依根差别道者。谓四正行。由依近分根本等地差别及利钝根差别故。苦正行者依止未至及无色定。如其次第止观劣故。乐正行者依止根本静虑双道转故。二迟通者。谓钝根依苦乐。二速通者。谓利根依苦乐。净修三学道者。谓四法迹。由此净修增上戒等三学故。无贪无恚能净修治增上戒学。终不于贪欲嗔恚门毁犯所学处故。正念能净修治增上心学。由不忘所缘持心令定故。正定能净修治增上慧学。由心得定能。证如实智故。发诸功德道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由此能成办一切功德故。摄诸道道者。谓三无漏根。由此能摄初中究竟一切道故。未知欲知根摄方便道及见道。已知根摄修道。具知根摄究竟道。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五
复次一切菩提分法无有...(第1172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种。声闻菩萨二藏中阿毗达磨藏摄。问何故如来建立三藏。答为欲对治疑随烦恼故。建立素怛缆藏。为欲断除所化有情于种种法发起疑惑。宣说契经应颂等故。为欲对治受用二边随烦恼故。建立毗柰耶藏。二边者。谓欲乐行边。自苦行边。对治受用者。遮彼受用畜积等故。开彼受用百千如法衣服等故。为欲对治自见取执随烦恼故。建立阿毗达磨藏。处处广释诸法差别如实相故。复次为欲开示三种学故。建立素怛缆藏。所以者何。要依此藏所化有情解了三学。由此藏中广开三种所修学故。为欲成立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故。建立毗柰耶藏。要依此藏二增上学方得成立。所以者何。广释别解脱律仪学道圣教为所依止。方能修治净尸罗故。依净尸罗生无悔等。渐次修学心得定故。为欲成立增上慧学故。建立阿毗达磨藏。要依此藏增上慧学方得成立。所以者何。由此藏中能广开示简择诸法巧方便故。复次为欲开示正法义故。建立素怛缆藏。依止此藏文义易了故。为显法义作证安足处故。建立毗柰耶藏。依止此...(第1172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自性。谓菩提分法。遍知果。谓解脱。彼证受。谓解脱智见。
又十四门辩释决择。何等十四。谓摄释门。摄事门。总别分门。后后开引门。遮止门。转变字门。坏不坏门。安立数取趣门。安立差别门。理趣门。遍知等门。力无力门。别别引门引发门。摄释门者。谓若于是处宣说诸经缘起。所以句义次第意趣释难。
摄事门者。谓若于是处约学事圣谛事等辩释诸经。如说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善调伏自心是诸佛圣教。此伽他中依三学说如是等。
总别分门者。谓若处显示先以一句总。标后以余句别释。如十二暇总集经中先说。自圆净他圆净。二句后如其次第五句五句别释。如是等。
后后开引门者。谓若处显示能为后后开引所依故。此诸法如是次第说。如信等五根先后次第。必先信受乃发精进发精进已然后念住。既念住已心得安定。心安定已方如实知。如是等。
遮止门者。谓若处显示依止此事遮止此事。如斤柯喻经中。依止漏尽遮止四种...(第1172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在家则入围。出家则解围。在家则以侵恼他为贵。出家则以利益他为贵。在家则贵财施。出家则贵法施。在家则持魔幢。出家则持佛憧。在家有归处。出家坏诸归处。在家增长身。出家则离身。在家入深榛。出家出深榛。复次。
又于出家者 心应深贪慕
是在家菩萨。如是思惟出家功德。于出家者心应贪慕。我何时当得出家得有如是功德。我何时当得出家次第具行沙门法。则说戒布萨安居自恣次第而坐。我何时当得圣人所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熏修法衣。何时当得持圣人相。何时当得闲林静住。何时当得持钵乞食得与不得。若多若少若美若恶若冷若热次第而受趣以支身如涂疮膏车。何时当得于世八法心无忧喜。何时当得关闭六情如絷狗鹿鱼蛇猴鸟。狗乐聚落鹿乐山泽。鱼乐池沼蛇好穴处。猴乐深林鸟依虚空。眼耳鼻舌身意常乐色声香味触法。非是凡夫浅智弱志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坚心正念。乃能摧伏六情寇贼不令为患自在无畏。何时当得乐欲坐禅诵读经法乐断烦恼乐修...(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声引导可度众生。离眉眼唇可呵语法。言不阙少又不烦重。所说无疑言必利益。无有诳语可破语等。离如是过远近等闻。四种问难随意能答。开示四谛令得四果。建立义端因缘结句。语言法则皆悉具足。种种所说事义易了。所宣分明不故隐曲。言不卒疾又不迟缓。始终相称无能难者。以如是语敷演说法。初中后善有义有利唯法具足。能令众生得今世报。无有时节可得尝试能满所愿。深妙智者以内可知。能灭众生三毒猛火。能除一切身口意罪。善能开示戒定慧品。初以名字后令知义而生欢喜。从喜生乐从乐生定。从定生如实智。从如实智生厌离。从厌离灭结使。灭结使故得解脱。如是能令此法次第。善能开示谛舍灭慧四处。能示众生令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能令众生次第得至喜地净地明地炎地难胜现前深远不动善慧法云。能分别声闻乘辟支佛乘大乘。能令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能令成就人天之中所有富乐。是为一切第一利益诸功德藏。如是正心忆念诸佛。在闲静处除却贪...(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相如是
以四十不共 说佛无量德
亦说菩萨时 一切所行法
为利众生故 次第说是法
自利及利他 说种种功德
亦说诸佛子 所乐十种地
求法大乘者 如是次第度
引导者。随众生所乐门。知是门已。以是门引导众生。随其所乐任其势力而令得度。如说。
或有诸众生 可以深经书
难事及工巧 咒术以爱语
善说及资财 布施戒定慧
如是筹量已 引来入大乘
或现于女身 引导诸男子
复现男子身 引导于女人
示众五欲乐 然后说欲过
而令一切人 得离于五欲
善行是五事。是名菩萨善受行方便。能忍苦恼者。若有人过算数劫于生死中能忍诸苦恼。十善业道能令此人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曰。一切人皆乐乐恶苦。是人云何能忍苦恼。答曰。以五因缘故。一乐无我。二信乐空。三筹量世法。四...(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 远离四黑印 受行四大印
如是则名为 爱护于正法
勇健者。菩萨以五因缘故名为勇健。一破魔贼故。二破外道贼故。三破烦恼贼故。四破诸根贼故。五破五阴贼故。如说。
恶魔起兵众 道树欲害佛
常求于佛便 娆乱听者心
佛日出世间 魔请令涅槃
常乱受学者 破于解脱道
乃至于今日 其心犹不息
是憎涅槃者 善人之大贼
应以戒定慧 摧破魔力怨
自谓有智慧 常轻慢于佛
以种种因缘 灭佛法故出
常憎佛弟子 自失教他失
是诸外道辈 世间之大贼
当以无嗔心 应以多闻慧
及以大心力 摧破外道怨
烦恼力起业 轮转堕恶道
烦恼力障故 不能行大道
以烦恼力故 堕种种邪见
以烦恼力故 不行甘露道
以是因缘故 烦恼最大贼
...(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婆罗门逆顺观察十二缘义。深生信解。心怀庆幸。略赞佛法。而说偈言。
如来在世时 说法摧诸论
佛日照世间 群邪皆隐蔽
我今遇遗法 如在世尊前
释种中胜妙 深达诸法相
所言如来者 真实而不虚
逆顺观诸法 名闻普遍满
向佛涅槃方 恭敬合掌礼
叹言佛世尊 实有大悲心
诸仙中最胜 世间无伦疋
我今归依彼 无等戒定慧
憍尸迦言。汝今云何乃尔深解佛之功德。亲友答言。我闻此法。是故知佛无量功德。如沉水香黑重津腻。以是因缘烧之甚香远近皆闻。如是我见如来定慧身故。便知世尊有大功德。我于今者虽不睹佛见佛圣迹则知最胜。亦如有人于花池边见象足迹则知其大。睹因缘论虽不见佛知佛圣迹功德最大。见其亲友深生信解叹未曾有。而作是言。汝于昔来读诵外典亦甚众多。今闻佛经须臾之顷解其义趣。悉舍外典极为希有。即说偈言。 ...(第1176部~大庄严经论十五卷)
...
诸仙修苦行 亦复得生天
优婆塞说偈 而答于彼言
诸仙生天上 非因卧棘刺
由施戒实语 而得生天上
汝虽作苦行 都无有利益
犹如春农夫 不下于种子
至秋无果实 而可得收获
汝等亦如是 不种善根子
但修诸苦行 毕竟无所获
夫欲修道者 当资于此身
以美味饮食 充足于躯命
气力既充溢 能修戒定慧
断食甚饥渴 身心俱扰恼
不令心专定 云何获圣果
虽复食肴膳 不贪着美味
但为戒实语 施忍及禅定
斯等为种子 能获善果报
身虽受饥渴 而心望美味
因时尚不甘 况当获美果
若有残害心 使他生畏怖
若除残害心 能施无畏者
是则名行法 若复生残害
称之为非法 美味充足者
终无害他意...(第1176部~大庄严经论十五卷)
...上座比丘。留半分食。咒愿已讫。以此余食盛着钵中从坐起去。如是再三。大臣见已生不信心。作是思惟。如此比丘必不清净。作是念已具以此事上白于王。王问大臣。卿极得信心。臣答王言。不得信心。何以故。上座比丘留半分食从坐起去。必以此食与他妇女。我生疑惑。王闻是语。两手覆耳。告大臣曰。莫作斯语。汝今莫妄称量于人。汝无智力。云何而能分别前人。如佛言曰。若妄称量众生必为自伤。汝莫作是颠倒邪见。即说偈言。
戒定慧寂灭 得多闻觉慧
此是善逝子 隐藏于功德
犹如灰覆火 久处智戒行
世尊之所说 汝不共住止
云何知其行 佛说庵罗果
喻于四种人 唯善丈夫者
善能知分别 有佛世尊说
及与佛等者 乃可称量人
是故汝不应 轻蔑佛弟子
横生分别想 譬如伏藏中
以土覆其上 谁知下有宝
汝住不须去 自当往观察 ...(第1176部~大庄严经论十五卷)
...慧 是故处中道
依止如是法 莫没欲淤泥
亦莫苦恼身 有智应善别
如此二过患 如月众所爱
处中亦如是 嗜欲深污泥
人皆多沉没 苦行燋身心
亦不免此患 舍离是二边
中道到涅槃
尔时慧命憍陈如等。解悟佛语欲断结使。赞佛所说正直善法。即说偈言。
若以用智慧 痴缚自然解
以此诸义等 苦身则无益
若以戒定慧 可获于道迹
譬如持身者 欲灭诸过恶
应持如是心 以是之义故
不应舍衣服 饮食及卧具
亦莫于此物 而生乐着心
火[卄/積]及雪聚 汝应悉舍离
在于火聚所 及安住雪边
二俱应将息 不宜更远去
时憍陈如顺解此事。佛观察已赞言善哉。即说偈言。
饮食及医药 房舍卧具等
欲爱身命者 节量得时宜
...(第1176部~大庄严经论十五卷)
...。四离唯灭惑障知足行处。五离不观利益众生事住无余涅槃处。声闻智慧与菩萨智慧差别云何。应知由无分别差别不分别阴等诸法门故。由非一分差别通达二空真如。入一切所知相故。依止一切众生利益事故。由无住差别住无住处涅槃故。由恒差别于无余涅槃不堕断尽边际故。由无上差别实无异乘胜此故。此中说偈。
由智五胜异 依大悲修福
世出世富乐 说此不为远
若菩萨于世间实有亦复可知。若菩萨如此依戒定慧学功德聚相。应至十种自在。于一切利他事得无等胜能。云何于世间中见有众生遭重苦难。由菩萨见彼众生有业能感苦报障胜乐果故。由菩萨见如此若施彼乐具则障其生善。由菩萨见彼无乐具能现前厌恶生死。由菩萨见若施彼乐具则是生长一切恶法因缘。由菩萨见若施彼乐具则是逼害余无量众生因缘。是故菩萨不无如此能。世间亦有如此众生显现。此中说偈。
见业障碍善 厌现及恶增
害他彼众生 不感菩萨施 ...(第1177部~摄大乘论二译五卷)
...。色非色法。亦应类遮。此复云何。如佉陀罗树。根茎枝叶与佉陀罗树不得一体。何以故。斫一枝时。非斫一切故。譬如枣树。复次第一义中佉陀罗树与佉陀罗根茎枝叶不得异体。何以故。根等坏时。树亦坏故。如根等自体。复次第一义中彼经纬等与绢体不异。何以故。以有观故。此等坏时。彼亦坏故。如经自体。如一体异体及一异。俱如前过失。此应广说。由如是故。第一义中如理谛观。若一若异。此体不成。于世谛中自在说者。不违世所解。随顺戒定慧世谛中说。世人执为第一义谛。为遮此故。如偈曰。
若计我真实 诸法各各异
应知彼说人 不解圣教义
释曰。云何不解圣教义耶。现见及验义皆不成。而执为实故名不解。此意如是。以是义故。此品中明不一不异。别缘起义。开示行者。是故得成。如梵天王问经中偈曰。
离身不见法 离法不见身
不一亦不异 应当如是见
释曰。如是见者。谓不见彼见。如是等诸...(第1178部~般若灯论十五卷)
...意识等和合身。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体身。空无相无愿所观察身。遍满十方身。于一切众生平等身。无边无尽身。无动无分别身。于住不住得无坏身。无色体身。无受想行识身。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风界等所合成身。如是身者。非实非生。亦非大等所成。非实非实法。一切世间所不能知。不从眼生。不依耳闻。不为鼻识所知。非舌所成。亦不与身相应。又如舍利弗陀罗尼经所说。唯修一心念佛。不以色见如来。不以无色见如来。不以相不以好。不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不以生。不以家。不以姓。不以眷属。乃至非自作非他作。若能如是名为念佛。又如佛地经中偈言。无起等法是如来。一切法与如来同。虽凡夫智妄取相。而常行于无法中。无漏根力众德镜于。中显现如来像。而实无有真如体。亦未曾有如来身。世间所见如镜像。从本无于往来相。又如楞伽经偈言。佛以阴缘起无处有人见。若言无人见云何可观察。
释观如来品竟。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四
释观颠倒品第二...(第1178部~般若灯论十五卷)
...证作业等
圣谛无体故 是皆不可得
释曰。四圣谛者。谓能作圣人相续体故。名为圣谛。又复谛者。谓真实义。若说无者。是义不然。故论偈言。
圣谛无体故 四果亦无有
以果无体故 住果者亦无
释曰。此谓身见疑戒取等众过为薪。圣谛为火。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见圣谛火能烧烦恼。住果者。谓得须陀洹道。须陀洹果。又名不为他缘和合故。所有天魔不能破坏。又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和合故名僧。是僧名为无上福田。彼若无者。其义不尔。故论偈言。
若无有僧宝 则无有八人
圣谛若无体 亦无有法宝
释曰。若无僧宝不应有四道四果差别。复次无僧宝故。亦无法宝。法宝无故。亦无佛宝。故论偈言。
若无法僧者 云何有佛宝
若三宝皆空 则破一切有
释曰。佛者谓自觉圣谛。复能觉他。故名为佛。云何为宝。谓难得故。如经偈...(第1178部~般若灯论十五卷)
... 释曰。应知亲近善知识亦有依等八种。问此中八义复云何。偈曰。
调静除德增 有勇阿含富
觉真善说法 悲深离退减
释曰。此偈显示第一依亲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偈曰。
敬养及给侍 身心亦相应
愿乐及以时 下心为缘起
释曰。此偈上半显示物亲近。下半显示缘起亲近。物亲近有三。一者财。谓恭敬供养。二者身。谓随顺给侍。三者心。谓给侍时身心相应。缘起亲近亦有三种。一者愿乐。二者知时。三者除慢。...(第1183部~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
...体无有一切诸分别已。示现彼法虚空相似。应知。彼法虚空相似。有二种相应知。一者遍去。以离有无戏论法故。以得诸佛不可思议毕竟法故。二者无碍以大慈心第一忍苦所不可作而能作故。以无言法依言说故。以依彼法令诸众生得入法故。为示何义。诸有众生依于黠慧我慢心故。不能信此所说法相。以为示现彼诸众生善根微薄故。说彼法相为明何义。明此法门一切世间所难信者。以世间意于同法中常颠倒故。此义云何世间人意念云我等应证实谛。依三学法修行满足。我依彼法应得涅槃。一向修善法以依彼法现受法乐此善行次第依佛出世以为根本。次有说法次有如实修行伴侣众僧。如是此法实谛等如实而住以无戏论故。诸世间人所不能信。此义应知。世尊譬如水中出火火中出水者。为示何义。以为示现烦恼如火以非寂静体。远离彼体故菩提如水以其能灭烦恼火故。以彼不信与信相违相应法而不相应。此义应知。言烦恼者。所谓一切愚痴凡夫。如是执着戏论言有烦恼染我为彼愚人遮烦恼体不成就故...(第1186部~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三卷)
...故。失涅槃方便生殊胜心故。次说救度众生精进行发此十心。
经曰。是菩萨见诸众生界如是具受种种苦恼。已发大精进行。是诸众生我应救我应解。应令清净应令得脱。应着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知所宜。应令得度。应令涅槃。
论曰。何处救度以何救度云何救度成。此分别救度众生差别。何处救度者。于业妄想中烦恼妄想中生妄想中。如经我应解故。应令清净故。应令得脱故。如是次第我应救度故。以何救度者。授三学摄取故。劝置持戒处故。劝住定慧处故。如经应着善处故。应令安住故。如是次第三昧地故。定慧合说。复劝置持戒处有二种。一除疑网令信戒故。如经应令欢喜故。二已入戒者令心乐住安固不动。如经应知所宜故。复劝住定慧处灭除掉没随烦恼使。如经应令得度故。云何救度成者。令得二种涅槃界。如经应令涅槃故。是名修行护小乘行。云何修行方便摄行。
经曰。菩萨如是善厌离一切有为行已。深念一切众生界。趣一切智智无量利...(第1187部~十地经论十二卷)
...为救度一切众生者。拔一切苦恼故。救度有九种。一住不善众生令住善法。如经为一切众生作利益故。二住善法众生令得乐果。如经为一切众生得安乐故。三住贫乏众生与一切资生之具。如经愍念一切众生故。四住病苦及诸外缘所恼众生皆令除断。如经为令一切众生无苦恼故。五世间系闭众生令得出离。如经为令一切众生得解脱故。有四种相令诸外道信解正法。如经为摄一切众生故。疑惑众生善决定断疑。如经为一切众生心清净故。已住决定众生劝修三学。如经为调伏一切众生故。已住三学众生令得涅槃。如经发愿为一切众生令入大涅槃故。此九种救苦中。初二句为救未来。余句为救现在亦救未来。是名不住道修行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