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7|回復: 1
|
易经与人生—易经的信仰周春塘教授讲授(第六讲)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易经与人生—易经的信仰 周春塘教授讲授 (第六讲) 2015/8/16 台湾台南极乐寺 档名:52-569-0006
八月六号那天我忘了一件事情向大家宣布,今天是最后一堂课,希望大家给我写一篇心得报告,可是我忘了讲。回到台北之后突然想起来,立刻写信给胡总干事,请他勉为其难,能够告诉几个同学就告诉几个同学,不勉强,他愿意写就写,不写没关系,写的话,五十个字、一百个字、一千个字、二千个字,什么样都可以。因为主要是想听听各位的反应,上这堂课,老师讲的话其实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同学的反应和你们的思考,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最大的愿望。谢谢胡总干事,她今天没来,她大概通知了不少的同学,我收到了好些报告,very surprising,很意外,我很高兴。很多人写得非常好,很用心,用了很多自己的思惟,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东西。
大家知道禅师里面有一个人叫做香严禅师,他学问也不错,谈话都头头是道。他的师父有一天问他,他说:「听你讲的话讲得不错,可是听来听去都是别人的话,你能不能讲一句自己的话给我听听?」香严回去想了半天,一句话都想不出来。他手头做了很多笔记,大家都知道这个有名的故事,他放一把火把笔记统统烧了。他说没用,讲了师父也不高兴,要讲的不是别人的话,要讲的是自己的话。这个非常重要,这个禅宗的故事非常有教训的意义。
自己的思想从哪里来?自己的思想就是自己一天一天琢磨、体会、考验、一再反复的证明得到的。我们同学中间有人写报告,他一改再改,改了三遍、四遍,真是这个精神可佩,因为这就是表示你重视的什么?重视你自己的思惟。别人讲的话已经不再重要了,一切思想、一切学问进到你的心灵之后,你开始消化它、咀嚼它、享受它,而且改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香严法师回家找了半天找不到的东西,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这种自我发现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过程。寻找问题,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寻找问题最重要的是你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一定有答案,而且有的时候,这个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答案。人的生活非常复杂,要求答案是很难很难的。
还有一位同学报告里面说,读书不是读死书,是读活书。如何把一个书活过来?书自己活不过来,它是死的,可是你一读,你用你的大脑去思考它,它慢慢慢慢就活过来了,它变成生龙活虎的东西,有生命、有意义、有力量,而且那个生命力量是你自己的,虽然是书给你的,可是最后变成你自己的。像这种转化,是我们读书求学、甚至念佛修行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们的用心就在这个地方得到报偿。
所以今天我由于读到同学们这样多的报告,我有个感觉,我发现人最重要的,当然读书会帮助你,可是读书只是一种辅助,Be assistants,它本身没有什么东西的。书读进去了,老师的话讲完了,你如何去思考这一问题,把它变成自己的,消化它、咀嚼它,然后享受它,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种过程是近乎生命的一种磨炼和一种发现,是一种信仰,接近了宗教的意义。
回头我想请几位同学,不知道你同不同意上来给我们讲,报告一下你所写的东西,让大家能够得到一个分享。因为你们所写的,大概也不过最多是十分之一的同学,还有其它相当多的同学,一定很有兴趣听听你们思考的一种结果,或者一种心得让大家来分享。因为我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这种分享的机会很难得、很宝贵,我希望你愿意上来给大家,念你的稿子也可以,做一个口头的报告也可以。在这之前,我想先很简单的提一下。这几位同学我还没见过,有些见过,有些没见过。比方妙音她就认为人生命是可以改变的,而这个改变从自己下手,不是从别处,改变从自己下手。这个很重要,这个发现我很高兴。我不知道妙音是谁,她的中文名字叫陈淑华,我非常感谢她,用这句话。好,好,恭喜恭喜,谢谢你,谢谢你。
因为人一定要改变,《易经》这样大一本书,说来说去就是一个变字,不管它说变与不变,还是要怎么样的变,最后就是以变为它的重心。不过回头还有个同学说,其实变不是它真正的重心。那位是谁?蔡同学,蔡淑敏,她说在这变中间,这个讲得太好了,比我讲得还要好,在变中间求一个新的平衡。你们说有没有道理?讲得太好了。在变中间求一个新的平衡,而在追求平衡的过程中间,同时也寻找生命的意义,这种话讲得太好了。我非常感谢、非常感动。
因为这样的一个缘故,因为大家对生命的追求,感觉到这样大的兴趣,而且产生这样大的力量,我觉得我今天不妨换一个题目,看《易经》的信仰。《易经》的信仰,其实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种信仰,我们人人都在里面。我们追求自己,找来找去找不到,因为这些东西不在你身上,在整个宇宙寰球中间有那么个东西,佛家叫做真如本性,这个东西是我们追求的对象。找不到的确是不能怪任何人,我们诚心诚意的追求,以这个为我们的目标,以这个做为我们止于至善的一种希望,那是对的,方向走对了。所以谈到信仰,是一个大的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
各位同学的报告,我回头可以跟大家很简单的报告一下,我分成四点来说,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探讨《易经》是发现自己,也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我。下面有一张引的话,这是很难得的,我在净公上人的书里面看到的。净公上人说,他是谈到明心见性这个问题,他说:「所以当一个人明心见性之后,就是不生不灭,现相就很自在,喜欢现什么相就现什么相。我们现在迷惑颠倒,怎样想都是枉然,都变不出来,见到性之后,自己就能变现得出来了,尽虚空遍法界,自己做了主宰,自己做了主人,得大自在。」
各位同学,这段话大概早就看过了,这是在《无量寿经》的精华讲记里面,我看到了,很重要、很有意义。可是这个地方大家不要误会了,以为人做了主宰,做了自己的主人,就变成顶天立地,是真正一条好汉。不错,你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可你真正的自我给了你这个力量,你的力量只是在背后,你自己只是在背后一个角色而已。
在我求学的期间,有两个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个是殷海光,他教我逻辑;一个是方东美,他教我美学。方东美的像就挂在后面,大家看最后一张像就是方教授,这是我的老师,也是净公上人的老师。我上他的课非常感动,他谈到的是什么?我们在这个课上不停的谈一个问题,就是我执的问题,我相信一切,我是一切,我是什么东西,都以我为中心。他在课上问了一个问题,他说假如你认为你是世界的中心,那可不可以说太平洋中的一条鱼也是世界的中心?你跟太平洋中间的鱼有什么关系?不过,假如你认为你是中心,那鱼可以说牠才是中心啊!换句话说,你的地位并不是那样的重要。为什么不把这个地位换成那条鱼?鱼跟你中间这个距离,其实是有距离,可是也没有距离;你们中间有关系,可是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你用一个距离的关系、用一个距离的观念、一个distance,把你、把我跟世界分开了。你盯住你自己看,你是世界;你把自己分开之后,世界是世界,你是你,你跟它不见得有关系。中间有关系的,可是你一定要去找。这个找、这个寻求的过程非常艰难,有人花了一生的力量找不到。
美国的早期有一个诗人叫做Geoffrey Robinson,他很幽默,他的父亲,他们是德国的移民,他的父亲的first name叫Geoffrey,他说Geoffrey是什么意思?Geoffrey是寻找上帝。他说我可怜的父亲一生寻找上帝,没找到。很幸运,后来上帝把他找到了。这种寻求的确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可能花了一生的力气没有找到。可是就有幸运的人,就有那种聪明智慧,能够把这个愿望圆满的找到了自己。方东美教授给我的启示是:这个工程开始的第一步,是你自己先跳出来,跟那个鱼拉个距离。在你跟人之间,你跟世界之间,你跟那个鱼之间寻找那个关系。你假如是天字第一号的重要人物,那鱼也是,有什么差别?大家用这个方式经常思考,当你骄傲自得的时候,想想为什么那个鱼不去骄傲?牠也值得骄傲。想一想,你慢慢就会开始有点觉悟,知道你不是那样的重要。
另外一个美国诗人说的,他睡不着觉,失眠症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个现象。他睡不着觉,怎么办?他想了一句话,他说,想一个念头,想想你多不重要,谁在乎你,睡觉去!他说有用,想了想,他睡着了。因为他这种一个人的unimportance,一个人的uselessness,在你自己肯定之下,反而你清醒了,所以不要虚空的、虚假的相信自己是一切。相信自己无能、无用,庄子那个哲学是对的。相信自己无能无用,你说不定有一天有用,就是这样,很妙的。
人这个东西,另外一个同学在报告里说道:「这个世界不是加减乘除,不是是非的问题」。这个话说得非常的好,不是是非的问题。假如一个世界的事情能够用YES和NO来决定的话,那我们太幸福了。可是没有那样简单,YES和NO不能答复你的问题,你一定要在这辗转反侧中间去想世界跟你的关系在哪里,你跟太平洋中间那个鱼有什么关系,慢慢慢慢你会跳出来。所谓这个跳,佛家有佛家的解释,儒家有儒家的解释,再从方教授的哲学观念来看,这是个距离的问题。你如果能把这个距离拉出来,你第一步的开悟就要开始了,至少你踏出了第一步,要懂得距离。
大家都知道中国早期的一个美学专家,他写的,他站在河的东岸看河的西岸,他说河的西岸比较美,他就离开了东岸跑到西岸去。到了西岸,发现西岸并不如他想象中那样的美,再回头一看,反而东岸更美。他突然发现,美是一个距离的问题,隔一个距离,你觉得它美;但太近了,反而不清楚,反而模糊掉了。
同样一个理由,我们可以解释神秀跟惠能的关系。神秀没有错,我的师父晓云法师对他非常崇拜,他说修行应当从神秀开始,不应当从惠能开始。神秀看的是什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看得近,他站在自己的面前,看自己一清二楚,原来菩提树、明镜台就在这个地方,所以我要好好宝贵它,我要好好尊重它,天天去抹它,任何的灰尘绝不让它沾在上面。而惠能呢?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他拉长了距离,从一个距离上来看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所以他发现原来菩提本无树,原来明镜也不是台,既然本来什么都没有的话,他才得到「何处惹尘埃」这个结论。这个结论不是随便得到的,是他把自己距离拉开了之后,在这种距离的感觉中间产生了一种新的感觉,产生了一种新的领悟。这种领悟,惠能和神秀的关系大家都认为是顿悟和渐悟的关系,从方东美教授的角度看,又是一个距离的问题。这个距离产生了绝对不同的结果,产生了绝对不同的效应,我们人就在这左右、冷暖中间徘徊,辗转反侧,来揣摩、来思考、来跳出来。
所以这个距离的观念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做人,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帮助我们步步高升,走出来,跳出自己我执的那个圈子。非常有效果,非常有意义。这种话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就感觉到,我最高兴的就是看见同学们一点一滴的在这个观念里面,如何爬,如何跑,如何挣扎、跳出来,能够看见一线的曙光。这里一线的曙光就是你生命的救药,这是你生命转机的一种可能。不见得有用,可是明天你会再出现一个新的曙光,迟早有一天,那个曙光打破了你的黑暗,让你跳出来,得到了光明。这是一种希望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我所要讲的这种信仰的问题,你要有坚决的信仰。
什么叫做信仰?信仰是一种还没有发现的东西,还没有出现的东西,可是已经在你心中开始展现了。它的出现,要靠你一步步走前去,一步步往前挪动,一步一步,对它绝不放弃,那种精神、那种观念,你会走到那个理想的境界去。不过中文说的「止于至善」,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那个是到不了的地方,可是你可以愈来愈接近它,愈来愈看见它的真相。
中国神话中有一个「夸父追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夸父非常欣赏太阳,太阳如此光明、如此温暖,他说我一定要走到它的故乡里面去,在里面生活。他天天走,天天走,最后愈走愈热,愈热愈口渴,他最后渴死掉了,渴死在一个树林里面。他梦想没有达到,可是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了。这是人人心中的故事,我们都想追,可是追,假如追到了,当然很高兴;可是追不到也没有关系,因为你追的本身,这个过程就是你生命展现意义的一种表现。
现在我想就各位报告中间,我说有四点重点,我想提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讲完之后我请这几位同学自己上来,给我们大家谈谈你的想法。
第一点是这个宇宙,假如既然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宇宙世界里面,我们一定要懂得变的道理。而这个变,要接受这个变的事实,在变中求不变,而利用这个变的过程改善自己。不但改善自己,还帮助他人,这是佛教的精神。《易经》里面也提到,不过不清楚。不过很清楚这是一个佛教的观念,自己要快乐,还要求别人的快乐,这才叫做普度众生,慈航普度。这种观念人一定要有,才真正的快乐。自己快乐之后不够的,你的家人、你的亲人、你的小孩、你周围的朋友都要能够得到快乐,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你追求善的一种热情和意愿。至少不要被变骚扰了、搞乱你的心态和生活。绝对不可以的就是坚持自己的一个主张,一成不变,不但害自己,还害他人,他举出的例子就是屈原和方孝孺这样的人物。这堂课假如能够得到这个观念,我已经心满意足了。还不够,不知足,下面还很多。
另外一个同学,他提出一阴一阳就是道的这样一个观念,这就是顺应天命。一个人能够顺应阴阳,正面的接受它、理解它,世界的和谐就是这样产生的;相反的话,一旦阴阳失调了,这个社会就混乱了。社会混乱的根源就是因为阴阳的失调,也是人间灾难的开始。《易经》用谦卦来告诉我们,从谦虚入手是很聪明的一个办法。因为你谦,你把自己降低了身分,不那样的骄傲,不那样的自满,你才能够看见别人。你自己心中充满了自己,你哪有心情、哪有空间去接受别人。所以谦的确是走向幸福、走向世界大同的第一步。这是一种儒家所说的「反求诸己」的一种美德,这也是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第一步。
如何做到顺天,如何来应人?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你我可以轻松解决的,这是我们存在心中,有机会就来思考,有本领就来打破,看看能不能闯出去。这是我们的尝试,这是我们的意志,这是一个willingness,我们把这个念头存在心中,我们迟早不愁有一天会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答案。可是这个问题假如不能解决,人的问题永远不会解决。
这篇文章我回头希望这位同学给我们念一下好不好?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精彩。
好,还有第三点,《易经》教我们的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现实的观念,要我们面对千种万种不同的可能性。这个possibility是我这堂课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人是谈possibilities,可能性,没有什么一是一,二是二,假如那样的话,还有值得什么讨论,一看就知道。可是你看不见、摸不着,也猜不准。可是你就是在千重万种的变化中间寻找一个最适合你的观念。《易经》的整本书不停的告诉你,有这种可能,有那种可能,有这种发生的机会,有那种发生的机会,彼此还可能相冲突的。《易经》的聪明是在什么地方?它绝不告诉你什么是最好的选择,你去选择。读《易经》一定要读到这个观念上,你才不被它这种教条所束缚,不被它的观念所封锁、封闭。它要教你的,不是我们谈到很多的变的方法,有自然的方法、有人为的方法,有这种变、有那种变。这种变你最后都可以丢掉,最后用你自己的判断,用你自己的经验,用你自己的智慧,来想想看什么是最好的。
《易经》只是把一切的可能性摆在你面前,这已经够好了,你的爸爸妈妈不见得能做到这一点,《易经》把什么东西都摆在你面前,让你一个一个看过去,让你自己做选择。而且要快快乐乐的选出来,不要愁眉苦脸,因为人没有那样紧张。人的时间,虽然我们生命有限,可是宇宙的生命是无限的,不要急,你不能解决,你的儿孙会解决;你的儿孙不能解决,他儿孙的儿孙还会再解决。把希望放在这个大眼光来看,你就不会贪生怕死,不会一天到晚唉声叹气,因为生命不是那样的悲惨,生命有它光明、正面的、快乐的一面,先接受它、先享受它,慢慢来解决棘手的问题。《易经》假如能够给我们这样一个观念,《易经》的作用、《易经》的力量也就产生了。
下面一种,这同一位同学提到这个快乐的问题,《易经》的宗旨是透过思索和经验,把自己变得更好,把自己变得更快乐,也把这种快乐的信息传遍人间,让人人都得到快乐。如果你的生命是一个活的生命,你一定要从活的这面看这部书、看这个人,用活的观念看自己、看自己的生活。书假如是活的,你更是活的,你一定要从活生生的这种观念里面来发现自己,而不是像刚刚我谈到的香严法师,说来讲去都是别人的观念。把别人的东西丢掉,想想你要想什么,你要说什么话,把自己的话坦坦白白、清清楚楚说出来,你就成功了,至少你在目前,你已经完成了你做人的意义,你尽了你的力量。这样你自己是一个活的人,《易经》是一本活的书,你不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就是净公上人说的,尽虚空遍法界,自己做了主宰,自己做了主人,这样才是大自在的开始。
还有一点,表面上《易经》是在谈变,可是谈变不是《易经》真正的目的,我刚刚已经提到了,他提到那个很重要的两个字,就是要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平衡。这个balance这个词他提出来了,非常好,在变中间求一个新的平衡。变不可能永远无穷无尽的变下去,它迟早一定会停顿在某一个阶段上面,你就找那个安顿下来的一个地方,静止的一个静点,寻找一个平衡点,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来发现生命的意义,或者说找到生活的重心。任何一个东西、一个物体,假如没有重心,它是飘飘荡荡的,像个气球一放手就跑掉了。可是一个有重心的东西,你拿在手上感觉到那个重量,你手放开,它就往地上坠下去。它很清楚它在什么地方,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地心吸力对它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一个人在一个坐标里面地位非常清楚,上下左右、地点位置,非常清楚。可是这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要有自己的重心。你抓住了自己的重心,你才知道你落脚在什么地方,你才知道你站在什么地方,你下一步动作会动到哪里去。这是生命的一个原则,这是一个不可否定,自然的一个现象。你能够懂得这个,抓住这个观念,用这个观念来处理你的生命,来过你的生活。你会觉得比较,不一定是轻松自在,可是至少有重心。一个人有重心,这个人不会发疯、不会发狂。很多人发疯发狂,是因为他飘掉了,他没有立根之地。像手中的气球,线一放它就走了。这是很可怕、很可悲的一种现象。所以我就感觉到,净公上人老和尚这几句话非常要紧,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是谁,发现自己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大自在。
这种观念,我们是走进了宗教的世界,宗教是谈信仰的。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有没有宗教,还是一个等待讨论的问题。中国有没有宗教?儒家是宗教吗?道家是宗教吗?中国直到佛教进来之后,我们才看见一个什么叫做宗教的宗教。因为宗教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个要谈来生,今生来世。这个儒家是不谈的,道家也不谈的,道家谈今生要超天、飞天,不是谈来生,它是当今就要成佛。宗教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天堂地狱。儒家有天堂地狱吗?没有。道家有天堂地狱的观念吗?也没有。所以宗教的观念,在中国严格讲起来,是大家希望知道中华民族的精神里面,中华民族的文化里面,有一种东西叫做宗教,可是我们找来找去找不到。
直到佛教出现了之后,我们才开始知道什么叫做宗教,也知道什么叫做信仰。你有这种坚决的信仰,有坚决的自信,你才会在宗教的天地里面走到任何一个角落里面去,也让别人感动,也让别人了解你,因为这是个沟通的基本,信仰是一种沟通的基本。我们跟火星人没有办法沟通,为什么?他相信什么我们不知道。可是我跟张三、李四都可以,迟早会拉上关系,因为你的观念跟我的观念不会相差太远。这就是信仰的问题。信仰是一种力量,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说不定还写不出来,究竟你信仰信的是什么?写不出来,讲不清楚,可它是一种力量。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为了好奇心去读过基督教的《圣经》?《圣经》里面有一个故事,耶稣有一天对他的门徒说,你们要有信心,信心是什么?信心就像一个小小的芥菜的种子,非常之小,可是你不要看它小,它可有力量了,它可以面对一座大山说:山呀!你不要在这里,移动到那边去。耶稣说,这话可能吗?你有信仰,可能的,山就会听你从这个角度移到那个角度去,信不信由你。我们不要相信这是上帝的意志,我们要相信这是人的意志。
中国有个传说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跟这个芥子移山差不了太多,意义差不多的,就是我的意志可以征服许多事情,征服许多的困难,创造新的局面。这是我们做人的意义,这也是《易经》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教训,也是佛教一再,再而三告诉我们的一种重要的、快乐的信息,代表希望、代表未来。信仰不要因为你看不见它,就低估了它的力量,它存在你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那里蠢蠢欲动。可你一定要坚决相信它,你相信它你才有力量,它才能够帮助你解决许多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一种观念。所以我今天回到我这个主要的题目上,最早的一篇就是我谈《易经》的信仰。谈《易经》的信仰,在这个话之前我能不能就是现在,请我们的同学上来把你们的心得报告传递给大家听一听好不好?第一位,我们能不能请杨静雯同学?
杨同学:尊敬的周教授,尊敬的法师,尊敬的张院长,尊敬的大德菩萨们。
天人合一。学生五十才学《易》,没想到《易经》把宇宙人生的现象及道理讲得如此完整,把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整起来,而且用最简单的两个符号就解释了所有的现象。古人的智慧实在不可思议。《易经》最重要的意涵就在太极图里,「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相对立,却又互补统一,合成一个圆,万事万物从太极来,又回归于太极。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道一分为二,人道再合二为一,以复归于天,此乃天人合一。看看现在社会反课纲的乱象,两群人为了文字上的一点问题,弄得不可开交,呈现出强烈的对立景象,学生认为是社会阴阳失衡所造成的。而社会阴阳失衡来自于家庭的阴阳失衡。
《论语》中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董仲舒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周天观为了反课纲微调,跟父母杠上,阴变成阳,完全失去了为人子的角色。天道阴阳和则双赢,阴阳分则非常,舍和而分形成灾变,乃人的悲剧,应返回天道,「顺乎天而应乎人」。古代的舜在家里恪守子道,但面临后母、弟弟的侵压,也呈现对立的局面,但他还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非常谦虚的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最后感动了父母和弟弟。这说明了为什么《易经》的谦卦六爻皆吉,因为谦让是化解冲突对立最好的方法。连普贤菩萨面对阎浮提刚强众生,也是用恒顺众生来应对。谦让到极处,也展现阴柔到极处了,柔能克刚一点也没错,最后舜的家庭就达到阴阳统一和谐的局面,此时家中的每一分子都是赢家。
所以孝这个字是老和子合在一起,即代表合而为一,和给予我们生命的人合而为一,和即是合。做到孝,既合乎天道又顺乎人道,无怪乎此乃做人的根本,也是成佛的净业三福中第一正因。第二步是奉事师长,和给予我们慧命的人合而为一。第三步是慈心不杀,和一切有情众生合而为一。第四步是修十善业,以身口意的十善法和一切有情众生结善缘,也是为了和他们合而为一。先做到天人合一,再归零就方便了。一是进入零的入口,归零就成佛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归零最好、最简单的方法,我心与阿弥陀佛合而为一,就进入零的状态。
也许是学生正在学《易经》,佛菩萨就安排应用题给学生做练习,最近碰到一位二十来岁的青年,他的打扮行为形似女性。刚好学生也认识他的父母,了解之下才知道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军人,军人的权威性格带到家里,让身为长孙的他极度反弹父权。学生以为这个案也是因家庭的阴阳不协调所造成的,父亲和爷爷是阳的角色,阳到极致,导致孙子一定得扮演阴的角色才能平衡。所以他行为打扮都以女性为依归,喜欢的也是女性。这个问题看似难题,但用阴阳的角度去看,马上可以理解。因孩子的根在父母,倘若爷爷父亲稍做改变,调整刚强的力度、阳刚的力度,孩子也自然会回归正道。因为他的问题,同时联想到社会上阴阳失衡的现象,同性恋,应该也是来自家庭阴阳失衡,有的也许来自单亲家庭,成长过程缺乏性别角色的正确认同;有的也许来自过于阳刚的教养方式,最后形成一个阴阳失衡的人。本性和习性的对立,本性告诉自己要回归正道,习性却要自己循着欲望前进。这时要转念才能突破困境,转念其实就是《易经》中的卦变,心态改了,卦自然就变了,这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修行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而待人处事则要用多元角度,这是学了《易经》深刻的体会。因为《易经》的卦变有错卦、互卦,还有复卦,有的上下整个颠倒过来看。邵崇龄老师曾做过一个比喻,上下君臣对立时,在下位者往上看,只能看到人身上最肮脏的一部分,加以批判、挞伐;而当自己提升到一个高度,往下看时,看到的都是人人尊贵的头。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处人,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视野和结果。所以当我们骂上级骂得很高兴的时候,正表示我们还在底端;当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时,已经不知不觉提升了自己的高度。
周春塘教授曾说《易经》的重要原则是对立和互补。对立随时随处可见,这也是代表人生的困境,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重点是如何将对立转变成互补,如何共享双赢的幸福快乐。儒家提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方法很好,谦虚的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把自己缩到最小,就没问题了。《老子》提出「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即是把对立的二减掉一,就是自己的我执,就又回到太极的圆。或者和众生和其光、同其尘,这样也绝对对立不起来。庄子则提出绝待,他认为绝待乃入道之枢纽。绝待就是超越相对待,如海贤老和尚被水电工打了一巴掌,他可以毫不在乎,超越了一般的相对待,此即绝待。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用佛法说就是无我。
净公上人老和尚也曾劝勉我们: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冲突的当下人人看到的几乎都是对立面,老和尚教我们要看互补面,看到时,心境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了。消除对立,圆满了太极图的圆,回到一,即入不二法门。佛法的六和敬也是教我们如何回到一,再由一回归到零,与《易经》天人合一的思惟暗合道妙。感恩儒释道三家以及《易经》,让我们愈来愈能看得懂宇宙实相,并都引领着我们回归同一个方向。谢谢大家。
周教授:这篇论文有没有很精彩?写得真的很透彻、很圆满,非常地道,而且传递了儒释道三家精神的一种融合。我非常高兴她提出这个,这种胜利不是个人的胜利,是双赢的胜利,大家都高兴,大家都是赢家。任何竞争中间有一个输家,都不是佛家认为理想的结局。任何的争执里面一定要双赢、全赢,人人都得到恩惠、好处,这个才是最好的结局。她提到的李白的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问题会征服的。
我们刚刚听到杨静雯同学的精彩报告,下面我还要再请一位,志豪。好,好,请上来,请上来。
志豪同学:尊敬的周教授,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张院长,还有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
学生这边的一些心得,其实也没有像刚刚杨静雯师姐写得那么的圆满、透彻,也是一个小点上的一个发现而已。学生所了解的是比较粗浅的一个部分,学生看到的是《易经》里面,它所说到的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部分的话,学生觉得这一句就够我用了。为什么?因为这个善,善的源头是「百善孝为先」。《孝经》里面又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然后「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所以孝顺之人他必定行必正,心必谦,言必信,事必顺。他必定是顺着事件的方式在走,与人必和,而且他行有不得能够反求诸己。就像刚刚杨老师所提出的舜,他的一个方式,整个都好像是舜的一个写照。这样的人,他随时都愿意修改自己的错误,随时他都在学习,那这样子的人,他能无往不利,这样的人他不需要去卜卦。完成事情以及解决事情的是需要人的作为,龟壳跟稻草不能为我们做任何事情。
我们学《易经》有什么样的作用?经过这些日子的学习,得知一个卦象,我们可以从上往下看是一个卦,从下往上看又是另一个卦。然后又有互卦、错卦、卦变。这种种都在告诉我们的一个讯息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角度可以去观察。也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开放性的,我们面对人生有千百万种可能性,人生并不只是是非题而已。但是很可惜的,很多人都是陷在这是非题当中,以为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忠就是奸,等等等等的很多的对立。例如屈原、方孝孺,这样子的一些雄才,对我们来讲也是很伟大的人,他们也很可惜,陷入在这样子的是非题当中。
我们要如何打破自己所认为的这样子的是非题?这真的需要就是我们良师益友,或者是一些善知识,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我们提点,这是很重要的。有一次我问我一个朋友,我问他说:「当你在吃便当的时候,你会先把喜欢吃的菜先吃,还是不喜欢吃的菜先吃?」我问的是一个是非题,就是两个答案而已。结果他的回答,他回答就是说:「不喜欢吃的就不要吃。」所以有很多事情,像这样子,你觉得已经卡住了、无解了,跟别人谈谈,跟别人讨论,也许还有更多更多我们没想到的它的角度、它的解决方式在里面,会有不同的解答。
而《易经》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之一,它教导我们要变,提供我们一些变的概念以及方向。但是若我们自己不愿意改变的话,那卦仍然是卦,你仍然是你,问题仍然是问题。然而这当中我们也不能够乱变,而是我们要择善固执,再加上通权达变。什么叫做择善固执?我们知道我们在人生,尤其是年轻人,我们要勇于尝试,要有不怕犯错的精神,但是有一些错误我们是犯不得的,我们举一个例子,例如吸毒。这个坚决不去吸毒,这是我们的择善固执。有很多地方我们需要去固执。对的,我们绝对不能去碰触的地方有很多。这个价值观每个人都不同,大致上就是不为自私自利,而是为了利益他人、利益大众,而选择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式,这部分的话就可以称为择善固执,然后又加上通权达变。
所以一个人若能时时处处不断的学习,修正自己的错误,而且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大众的快乐之上,这样子的人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易经》。若人人如此,这个世界就是天堂了,这样子的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了。
非常感谢极乐寺能够开这样子的一个课程,也非常感谢周教授为我们上这么棒的《易经》。以上是学生一个粗浅的见解,恳请诸位给予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周教授:谢谢志豪,你的报告太有力量了,很感动我。我非常喜欢你说的世界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生命是一种多元化的生命。如何面对这样的《易经》,如何面对人生,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把它当活的东西来看,要看活的《易经》,要看活的生命。我们活在活生生的世界里面,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才感觉到快乐,才有快乐的可能,没有愁眉苦脸的人生才会快乐的。我很高兴你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回来还为你写了一首诗:「要读活书不要读死书,要做活人不要做死人」。
好,我们还有,还有一位东东同学在不在?东东,你愿不愿意,我叫你东东可以吗?好,好,请你上来好不好?给我们做你的一个报告。
东东同学:我们周老师,还有我们的法师,还有我们极乐寺的同修、大德们,阿弥陀佛。因为刚刚临时被点到,有一点吓到。因为我手上没有稿,我就是用我写的内容,我大致简单说明一下。
我来学这个《易经》,其实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救救屈原那个故事。我们周老师就说我们怎么去救屈原?可是各位同修大德您看这一阵子的新闻,你会发现跟屈原一样的人还不少。像前一阵子反课纲不是有个林同学,是因为人家不接受他的理念,他就怎样?烧炭自杀。还有昨天的新闻,有一个少女因为被老板诬告,她也用不选择把事情说清楚的方式,然后选择自尽的方式来结束她的人生。所以我们会感觉我们这个世代,好像我们这个世代就真的比较像没有接受到这种圣贤的教诲,我们在遇到这些人生没有办法接受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冲突跟外在的世界,好像没有办法达到一个平衡。所以我听了《易经》之后,我突然有种感觉就是,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接受这种变化的智慧。所以我的报告里面,不管是屈原也好,还是我刚刚举的那几个同学的例子,我里面有个重点就是,凡是有所执,那就是会有所苦。按我们佛教讲的,求不得就是苦,你愈求就愈苦。所以在这个现象界求不得,跟你内心之间的一个balance,你怎么去balance。
所以老师就告诉我们,《易经》有三个意义,一个叫做变易,一个叫简易,一个叫做不易。以变易来说就是,我们的现象界其实是一直在变的,可是我们的内心其实都有所谓的执着,我们都希望每天都那么漂亮,每天都是那么的帅,对不对?然后每天都是过得那么好,都不要有任何变化。可是我们知道,可能吗?应该是不可能。简而言之,我自从学了《易经》,我自己有一个体会就是,我们要懂得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内心能够不随着它所转,在变化过程中不随变所转。所以我的报告里面提出一个人,虽然这个人在我们佛教里面可能大家对他不是非常的认同,那个人就叫苏东坡。我假如以一个世间人来说,为什么我会对苏东坡特别有印象?因为他这个人我们都知道他才高八斗,然后他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是少年得志,可是他少年得志之后,据说因为政治立场跟当时的主政单位不一样,他就一路被贬,一路被贬,一直贬贬贬,贬到最后到海南岛上去。你看,对一个少年得志的人,最后的下场竟然如此的悲惨。他的那个内心,他是怎么转折的?所以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读他的诗,然后我就发现他的诗中有个脉络、有个转折。刚开始他被贬的时候,他真的是内心跟我们一样,当我们面对外在的变化的时候,当外在所变不符合我们心中的预期的时候,我们内心都会有什么?有所怨恨。所以那时候他的诗都很负面,举个例子,他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意思就是说,这个身体不是我,可是为什么我对这些功名利禄,我还是那么执着不舍?所以有种怨恨的那种心态。可是等到到后期,苏东坡都是一直被贬,一直这样失意失意失意,按照我们刚刚讲屈原的那个逻辑,按照现在反课纲,照理讲苏东坡应该去自杀才对。结果苏东坡没有自杀,他反而被贬到一个地方去之后发现,黄州,黄州的那个风景好好,他弟弟不是写个很有名的「黄州快哉亭记」吗?然后就写了很多一些诗集。反倒是他最后被贬,反而发现他的新大陆。所以等到他晚年的时候,他写出一首诗,叫做「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从本来的怨恨,然后到后面来接受,然后反而是欣赏它,接受他现在目前的遭遇。我突然想说,为什么苏东坡他可以不用自杀?我在猜他一定有学过《易经》。因为我觉得我们这代的人很可怜,我们从小就是这个东西其实都没有学过,我们内心没有这种接受变化的一种思考逻辑,所以他内心没有这个DNA。
然后再来就是我们学《易经》,因为我们买了那本《周易本义》,我们老师就跟我们说,阳爻就是阳的,就是好的,就是吉的。那时候我就想,都是阳的那非常好,那六个阳是不是最好?好,那我就赶快找,六个阳叫做干为天,我就去找我们《周易本义》的干,我以为那六个爻应该全部都是吉,结果看了之后我吓一跳,这六个爻没有全吉,全部都是阳,没有全吉。初爻叫做「潜龙勿用」。因为我没有背,初爻叫潜龙勿用,就是说你刚开始的时候力量还不够,所以不能用你。然后一直走,一直走。各位同修手上有《周易本义》,可以翻一下。然后走走走,走到好像是九五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字叫「飞龙在天」,我想每个人都看过这个电视,飞龙在天,上面写「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就是说,我们从一刚开始一直努力、一直努力,一直经营,经营到九五,我们讲九五之尊,那是九五爻的时候,叫飞龙在天,应该是飞黄腾达。那我在猜,上九,最上面那个第六爻应该超好,对不对?结果发现最后上九告诉我们「亢龙有悔」,就是你得意过头了,下面就会开始走下坡。
我看到这个,我就惊了一下,我说这跟我们人生真的有点像。当我们经营一个公司,还是经营我们自己的事情,刚开始我们一定是非常谨慎,然后就是很紧张把每件事做好。可是等到我们公司发展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当我们一旦骄傲的时候,下一步就可能要面临衰败的路线。像我们现在很多公司,像最近有一个宏达电,是不是有点这种感觉?股票曾经涨到快一千多,现在只剩下五十多。所以我觉得有这个《易经》,好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它好像一个经验的老者,告诉我们人生有的时候,你该努力的时候你就要赶快努力,有的时候该转身,该稍微缓一下的时候,那是不是我们也懂得那种转折,就是在那一进一往之中,我觉得这个也是一种艺术。有点像我们佛教讲的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变,生其心就是变,怎么在这个变跟不变之中我们能够找到一个balance,然后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好,然后我们好好的过这个人生,我们一起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周教授:好,谢谢东东。他是我们这同学中间,one of the对文学很有兴趣、很有修养的一个人。你引的苏东坡无处不打动我的心,因为苏东坡的成功就在他的诗句里面,一句一句的表达出来了。他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真潇洒。我们天晴了,好,出去,一下雨赶快跑回来,他不受这个影响,天晴也出去,下雨照出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东西他潇洒得意的地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他不但学佛,还学《易经》的。他父子三人,老苏跟两个儿子合写了一部书,叫做《苏氏易传》,三苏的同时的批注,很有名的,只是台湾买不到,我到处买也买不到,在大陆有一次碰到,我临时没有买,后来再也找不到了,图书馆一定会借到。苏东坡解的《易经》是后来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出家人,每次谈到在家的问题,蕅益大师都不发言,都用苏东坡来代他发言,你就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因为他太懂人世间的问题了,这种学问上的这种差异性可以互补的。我们刚刚谈到,一个同学说,生命是对立又是互补,对立中间千万不要以为就是对立,它会帮助你的。我们在种种困境中间找到了障碍,可是障碍同时也就是方便,烦恼就是菩提,菩提也是烦恼。这个东西我们假如能够打通来看,人生自在多了、自由多了,也开心多了。谢谢东东。
你谈的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谈人的尊严的问题。人的尊严,你不到读懂了《易经》,你不知道它重视的原来就是这个东西。我的身分、我的地位、我的立场、我的意见虽然不重要,可是我今天讲了就算数,你必须要了解我今天的心情,你从这个观念来了解我,透过这个做一个管道,这是我的尊严,你不能轻易的抹杀它。我可以改变,我可以为你改变,我可以为任何人改变,可是没有理由的状况之下,我不会改变的。所以给我一个足够的理由,给我足够的力量,给我正面的精神,我会顺从,顺天而应人,可是除此之外,我的尊严必须要维持。这个净公上人所说的,做自己的主宰,做自己主人,应该从这个地方来看,而不是骄傲,绝不是骄傲。一个人要有操守,这是操守的问题,回到我的信仰的问题,这是一种信仰的问题,我不能轻易动摇它。
好,我们还有同学,我们有时间,我们能不能再请一位?
苏同学:周教授好,还有我们的张教授、法师们,大家好,还有所有同学。实在是突然就这样子上来,忘了再附注,跟老师说不要请我上来。因为其实本会没有让我写心得,是透过志豪老师。志豪,他跟我提的时候,因为之前想要跟老师,真的打从心里想跟老师说一声感恩,藉那个机会就把原先想要寄给老师的信就这样寄出去了。我向来就是话很多,所以尽量不上台。写的话,文字就会很简约,想说就把内心的所有的心意就浓缩在一首偈子里边。因为没戴眼镜上来,其实我也看不到老师那个打印里边的字。其实就是把内心的一个感受,透过这样很简约的文字,因为我想说,每次上老师的课,就是老师那种氛围,我就觉得很相契,所以我也自己就以为说那个偈子老师一定看得也很相契。其实那时候刚好在自己的生活当中遇到有一些就是说,我们明知道,可是偏偏做不到的那个关卡。虽然说,我们在学佛当中都说要把知道跟做到拉近距离,也许你就证得了,你就证悟了,那也许就所谓的明心见性。我没有这个能力。
我的名字叫苏慧玲,很感恩刚刚大家一直在推崇我的祖先,我的那个老祖宗,我一直也很喜欢他,我们的苏东坡先生。因为其实从他的那个诗句里边,你会看到真的那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我觉得自己很喜欢他,即便他跟佛印禅师经常有时候就这样败阵下来,然后摸着鼻子走了,我自己也是很赞叹随喜佛印禅师跟我们的这个老祖宗。
其实我刚刚说到,我刚好那阵时间自己在生活上与家人、与朋友之间就有一些事情,让我去真的是藉事炼心。我就会觉得说为什么?好像学佛也有一阵子了。像上我们张教授的课,从中也是学习好多,都会觉得让我们随时在转念。可是那一阵子真的就是,会有起心动念的时候,还是会有罪恶感,会觉得说,我学佛的人,我怎么还会这样想?我好像对人家起了一个不好的心念,这是我自己细微的那种觉察。起心动念会去觉得说,别人怎么会这样的时候就是我不对。这个当中心里很苦、很苦,可是不知如何是好。也很感恩我们庞忠海师兄,他就一直很鼓励,其实我之前没有报周老师的课,那他一直跟我说,很好、很好,那两天怎么没看到妳?妳一定要来。所以我就第三堂我决定来,我觉得来了是对的。因为那天听了老师在讲人为卦变的时候,我特意问了老师一下,没有很多时间让老师跟我解说。可是在下一堂课,我就非常感恩,老师一直在讲这个卦变的问题。我觉得从那一天,我听到说原来可以自作意去做一些改变、做一些调整,就是我们不要把那个书读死了,我们就是被那些观念什么都堵死了,就认为非得要怎么样,一定要怎么样。或者说只要你没有达到自己设定的那个标准,你就觉得自己又怎么样了。其实就是不断的给自己设定很多的教条。也在这当中期许到别人一定要符合很多的我的意思,不自觉的。其实我们在觉得别人怎么样,为什么不怎么样,等等等等的时候,就是因为别人没有符合我内心的希望、我的希求、我的意愿。好像我们都把眼光又放到别人身上了,而不是反求诸己了,随时就是忘记。
可是那种内心的焦灼,刚好在老师好像就这样轻轻一点拨当中,我就突然有点豁然开通,有些时候真的不必把自己绑死。当我自己不快乐的时候,我怎么去告诉我周围的人学佛是快乐的?我还想从老和尚每次听他讲经,我就觉得说我终于懂了,什么叫做学佛是快乐的,然后修行也是要快乐的。因为你表现出来就是要让人家觉得欢喜自在。或甚至说,周老师身上,我就感受到一种祥和宁静的气氛。
因为真的没有戴眼镜,所以没有办法分享送给老师的那一首偈。因为实在也很粗浅,就是一种惯性,想说浓缩三言两语,突然被老师这样子点上来跟各位分享一下,因为我向来就是,昨天也跟那位林师姐分享,刚好送她去坐车,她就说她向来上台都胡说八道,我说我向来上去我都不会觉得我胡说八道,可能台下的人都认为我在胡说八道,因为听不懂,不知在讲什么,拉拉杂杂。其实还是最大最大的感受就是感恩所有的师长,感恩所有的同行善友,感恩所有的善知识。当然这堂课最感恩的就是我们的周春塘教授,我内心还是很期盼老师赶快再回来为我们讲课。感恩,感恩大家。
周教授:谢谢,谢谢。妳的话说得太好了,我很惭愧,我们这个课上得太少,三个月了,我们才上六堂课。所以机会不多,听各位意见的机会更少,我是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回来,后会有期了,我们都很年轻,不用怕。
我特别高兴的,我们在今天碰到几位同学提出苏东坡来,苏东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诗人,他的诗我几乎都会背。「莫听穿林打叶声」,我刚刚已经背过了。还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还有这个「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生命真是潇洒,不管多少的困难当前,他统统视若无睹,放在一边,以他的个性、用他乐观进取的精神来征服一切、享受一切,不管颠沛流离,都不是问题,他最重要的是体会人生,享受生命。这种精神,我常常希望有机会在这里谈,这次很可惜没有机会,而且我今天才发现,各位对苏东坡也满有兴趣。他是个佛门子弟,希望我们以后有机会,我希望某个人什么课上多多介绍一下苏东坡。他的《易经》是一部不是很流行的《易经》,可是很有力量,他是用现实的生命、现实的人生来看世界的。
刚刚同学谈到这个生活的问题,生命的目的,我刚刚一开始就提到了,他提出平衡两个字,生命的目的是在寻求一个新的平衡,在杂乱无章中间寻找一个新的秩序。在这同时也探讨,来发现人生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种东西,书本有时候讲不到那样清楚,很巧妙的艺术,我们净公上人给我们提出来的教育和艺术这两样东西,艺术那个字非常重要。我都猜想净公上人老和尚提到艺术这个问题,是受到他老师也是我的老师方东美的影响。方东美谈美学的,美学是一种超然的力量,超越了文字、超越了理想,用一种观念、用一种意志来认识世界,来重新看个人。这种观念的确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我们学佛的人,当然佛经给你很多很多有力量、有用处的一些指导。可是艺术是一个修养,这个修养讲不清楚的,你要去揣摩、你要去思考、你要去体会。这个非常接近人的本性,一步一步的慢慢的走进去,快不了的,因为它是体会、是修养,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可是一旦走进去了,你也出不来了。它是一个非常神奇、美妙、可爱的一个事情,它把你整个生命改掉了,把你的生活一步一步的提高了。
我们一般人的知识只有拼命往广度来发展,愈读愈读,书愈来愈多,知识愈来愈多,就像那个烧掉笔记的禅师香严禅师,最后觉得那样多堆积如山的笔记有什么用?他一把火给它烧掉了。艺术烧不掉的,美感烧不掉的。当你想到你跟太平洋中间那个鱼的关系的时候,你这个观念到哪里去找?你怎么样发现你跟牠不同,或者你怎么样发现你跟牠相同,你怎么样从太平洋中间的一条鱼来学习你的人生观、改善你的态度?
这是美学的观点出现的。这种思惟的方法,是我的殷海光老师教我出来的。殷海光老师的教是逻辑,逻辑大家都知道,从A到B,B到C,C到D,一步一步的推下来的,清清楚楚。西方人非常会逻辑的,你跟他辩论,你很难辩过他,因为他非常会推理,A、B、C、D一步一步下来,清清楚楚。柏拉图、苏格拉底,这是它的高手,你跟他辩论你可完了,你肯定被他打倒,因为他的逻辑太清楚了。可是美学不是这回事,美学可以从A啪就跳到D。有什么不可以?我为什么一定要经过B、C才到D?我为什么不从A就跳到D?这是一种透彻的一种彻悟,这是一种所谓的顿悟就在这个地方。从A到B,B到C,C到D是渐悟。对的,一个小孩子千万不要教他去跳,要他一步步来。可当他熟悉了之后,你告诉他,一加一,小的时候你一定要教他一加一等于二;他上了大学之后,千万告诉他,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观念变了。是什么东西在变?距离的观念、美学的观念、心态的观念开始变了。一个人就在这种变中成长,在变中学习,在变中成熟长大。我们都经过这个过程,所以这个过程是人人不可以逃避的一个东西。而美学是给你一个很大的帮助,你从美学中间,无言中间,没有文字,什么都没有,你甚至可以闭上眼睛,一幅画你可以看完之后闭上眼睛。奇美博物馆那个「沉思者」的雕像,你看完之后可以闭上眼睛,你可以开始想许多许多跟这个沉思者有关系的问题。因为它不是文字可以传达的,它是一种灵感,它是种美感,它是aesthetician,它能够把你的生活从平凡变成不平凡,从低层次变到高层次,是潜移默化之后出现的一个东西。
从神秀跳到惠能,有人可能要十年,有人可能要一百年,可是聪明的人一跳就过去了,从A立刻到D,干嘛要经过B跟C?这是美学的功劳,这是美学的力量,也是信仰的力量,宗教给你这种力量,近乎美学的。所以我始终猜想,净公上人把宗教视为教育和美学,这美学两个字大概是方东美老师给他的。因为这个几乎,虽然不是超悟的同义字,但是它几乎跟超悟、领悟发生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种从美中间、从艺术中间体会生命、体会意义,它超越了文字,超越了语言。大家知道尼采,尼采认为美是生命中最大的诱惑。今天大家认为吃毒是诱惑,尼采从来不这样想,他认为美是生命中最大的诱惑。美是一个人灵魂中最大的震撼!一种shaking,shaking的力量,把你轰倒的,美有这样的力量。这就是方东美在我的美学课上一再给我们传递的。
太平洋多大,里面有多少鱼在里面?你能够跟牠们混在一起,你能够从牠们中间发现这种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多细微的东西啊,一条小鱼会让你开悟到这样大的境界里面去。这是美学的功劳,这是美学的力量。所以我奉劝各位,听净公上人谈艺术两个字,不要太轻松的一笔带过去,它是很深刻的意义在里面,很重要的关键在里边。它能够带你,说不定你可以不看一切的佛经,你可以不拜佛、不烧香,可是从艺术里面你可以跳出来,信不信由你,因为它有那个力量,它是很神秘的一个东西。这是宗教的力量,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我们同学中间有没有人愿意自己出来跟我们讲几句话?因为这是最后一堂课,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4-2-23 14:03:55
|
只看該作者
我非常希望听听各位的声音。我讲的已经太多了,可是同学的声音我听到倒是满少,有没有人愿意自己自告奋勇跟我们讲几句话?你们这个分享,这种思想上的分享是有很大的这种慈悲心,让大家知道你在想什么?你的学习是很辛苦得来的,我们只要花三分钟、五分钟就拿进来,太便宜了。好,大家客气,张院长愿意给我们也说几句话。不是院长,现在是张总裁了。
张院长:周老师,还有各位大德,还有我们法师,大家好!今天是周老师最后一次上课,那我想后学在去华航工作之前,正好都听了周老师的课,给我很大的一个启发。尤其是上一周所讲的兑卦,兑卦就是悦、欢喜,泽,兑上缺,就是泽,是很欢喜、很快乐的意思。那我就把这一个的精神带到华航,我就跟同仁分享,快乐表现是在微笑上面,你不快乐的话,你不会笑,你笑不出来。所以我第一次,我到任第二天,我去华航园区,我们说访视同仁,做走动式的管理,我就跟同仁分享,要为快乐来工作,因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这个白话来讲,就是为快乐来工作,你就会忘掉你的辛苦。所以我跟同仁说,你来到华航工作,你就要欢喜,你就要快乐,你就要微笑,笑不出来也要苦笑,笑久了就变成真的了。为什么?你心里面在淌血,你有客诉,人家来抱怨,我们处理很多,第一线的人员处理很多这种客诉。你就是要微笑以对,心里在淌血,被骂得好像不快乐的时候,你还是要笑。要笑脸迎人、笑口常开,笑口常开是对自己,笑脸迎人是对客户。所以幸福企业从微笑开始。我就叫大家复诵一遍,加深大家的印象。我们华航在那边上班有一、二千人。在机场,我们大家知道,诺富特旅馆的对面就是我们华航,诺富特也是华航百分之一百投资的机场旅馆,现在生意很好,最近去扩建,我们要再盖一间一百五十几个房间的旅馆。所以我觉得华航是一个很好的《易经》的实验场所,把这个兑卦带给同仁。
第二个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去上任的第一天,就开记者会,记着对我很有兴趣,就问说你当过民航局长、你当过飞安会主委,怎么来到华航呢?那我说,我是抱着一颗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让我们的飞安更平安的这个心来服务。所以这个就是把我们的佛法能够,当然我不会讲佛法,我讲圣贤的教育、中华文化,免得大家觉得说你好像在推广什么,推销佛教,我们要保持中立,让大家能够接受。这个就是行权方便,就是通权达变,让大家都能够欢喜、都能够接受。
甚至有记着问说,华航最近发生的工会的问题,还有大家也都看到的空服员,服装还有裤袜不配合的抗争的问题,那你怎么办?那我就给他们上起《易经》的课了。谢谢周老师。我说请问各位,其实各位在座,我也可以问各位,因为老师好像没有讲得那么清楚。
天在上地在下是好的卦,还是地在上天在下是好的卦?我就问记者。结果记者在报导上就写说这个张总一时兴起上起《易经》的课。结果这个记者各位知道吗?我问各位好了,天地是好的卦还是不好的卦?很多人都举手,天在上地在下是好的卦,地在上天在下是不好的卦。我说你们错了,天地是否卦,地天是泰卦。他们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天在上地在下是不好的?因为大家知道天轻愈往上飘,地重往下沉,天跟地,天代表君,地代表臣,君臣离心离德,愈离愈远。所以反过来,这个地天泰卦,上下交则万物通,「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泰卦就是告诉我们上下要交流,你要走到第一线去,走动式的管理,去了解基层同仁的需要,他们的心声是什么?你要倾听,不是你去教,你要去听听他们心中到底有什么样的问题,你去帮他们解决,你要走到第一线。这个记者听了,他们也觉得上了一门《易经》的课,知道说这个沟通,这就是沟通嘛!上下交则万物通,就是沟通,你上下不交则万物不通。所以我还教他们说,交通、交通,这两个字怎么来?出自《易经》,三千多年前。交通这两个字是出自《易经》,很多人不知道。所以这样教,这个记者也满有兴趣的。但是有一些我看到,因为他们都会搜集这个舆论的,结果我看到有些周刊就讲,这个张总愈讲愈玄。记者他们听不懂,他说愈讲愈玄,好像有些负面的。那我想说反正都有对立面,有的人报导好的,有的人报导不好的,一笑置之。所以我们这个公关,公关来讲说,张总,人家报导这些好的、不好的。我说这都是一天的新闻,你不要在意,因为他如果不报导,他就没有销路,他就是要有销路,就故意报导这些负面的。当然我们要处理,要因应,不是说不管它了,你要因应,要去发新闻稿说,我们都做了。像说裤袜不合身的,我们可以回归到原厂,甚至你可以自己买,买自己喜欢合适的,你拿收据来我们帮你付。所以该改的、该响应的我们都做了,但是他还是要继续报,那就让他报吧。
我就举了一个例子,我们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有人问他,说有人毁谤你、侮辱你,是不正确的,那请问老师,释迦牟尼佛你怎么处理?释迦牟尼佛就回答,释迦牟尼佛很喜欢比喻,他说有人送礼给你,你不收的话,这个礼物谁要带回去?送礼的人要带回去。所以别人给你气受,你把它接受过来就是受气,受气是这样来的。别人不合理的侮辱、批评、毁谤,你要把它接受过来,把别人的过失拿来惩罚自己。所以我跟我们同仁就分享这一个,什么叫生气?什么叫受气?别人不对、无礼的,当然正确的我们要虚心接受,不能恼羞成怒;不对的我们当然要,要不要接受过来?你如果把它接受过来,你生气就是把别人的过失拿来惩罚自己。所以每个人我们要有智慧,你如果把别人的过失拿来惩罚自己,我们不是被别人气死的,我们是给自己笨死的,那不是活该吗?所以我就跟同仁分享这些观念、这些道理。
他们觉得听了都,以前都没有听过。所以我是跟同仁分享这些我们《易经》的一些道理,让同仁了解到怎么样来待人处事接物。最后我也提出我的愿景,因为你一个领导者你要有愿景,这是第一个。愿景是什么?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目标。第二个,你要有策略。愿景只是想法、目标,你要有策略。策略是什么?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跟方法,要有策略,第二个。第三个,我跟同仁勉励,你要有执行。你有了愿景,你有了策略,你要去执行,不是光有想法,你要去实践。所以《易经》也强调实践,你看干卦,第一卦就是强调实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实践是很重要的,要有执行力,执行是我们管理的大黑洞。所以我们同仁一定要,我们的决策,高阶管理的决策一定要追踪管考。我们有行政汇报,每一周,一定要追踪管考,所以要有执行。第四个,要有绩效。你执行之后,要跟你的目标随时,我们叫做PDCA,你要有计划,D是什么?Do。C是Check,最后你要有一个,A是什么?Action,修正、回馈。所以要用PDCA的循环去看你的绩效,所以要有绩效。最后一个呢?也就是我们周老师今天的这个目的,有分享,要能够上台分享,你把你成功的经验跟大家分享,让大家来复制成功的经验;你失败的,你要跟大家分享,让大家避免重蹈覆辙。所以我就跟同仁分享说这五有。
华航的愿景是什么?我就宣誓三年内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十大航空公司之一,Top10,我们要有企图心。现在华航第几名?五十二名。各位会觉得说,你好像夸下海口,这个差距这么大,怎么可能三年?我告诉你,我真的做到了,我自己有实际的例子。因为过去桃园国际机场各位知道吧?也是被大家报导的风风雨雨,那时候弊端很多。交通部就找我,那时候我在成大管理学院当院长,就找我去担任机场改善小组的召集人,把这些航空公司、把机场的所有这些人找来。
那时候我们就开会讨论,最后出来开记者会,我也是讲,我说三年内要成为全世界的十大最好的机场之一。结果记者也是在这个媒体上就报导,说前民航局长夸下海口,说要三年内达到全世界的十大最好机场,他真的不以为然。但是各位,三年之后,现在桃园国际机场的排名是第几?全世界第三名。因为它过去桃园国际机场是二十七名,那时候我们是二十七名,那现在是第三名。什么的第三名?在二千五百万到四千万。我们的全年旅客进出,它后来分了,分了就是分类,有的六千万的,有的一亿左右的,每一年的旅客人数它去排名,现在桃园国际机场是前三名。所以我就跟记者讲说,我讲的话你不要不以为然,因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大家有共同的愿景,同心协力、分工合作,迈向共同的目标。
这就是管理,这就是领导者要做的事情,你要给大家愿景。然后这个愿景是什么愿景?Vision,是share vision,是要大家共同认同的,不是我一个人在冷气房里面写下来的愿景。所以我就要求说我们同仁请人事室去规画,最短的时间内要有共识营,把利害关系人找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开会,共识、共同的愿景,迈向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力。所以这也是《易经》所讲的,我们这个心要能够同心协力,你心如果大家离心离德,不能够分工合作,你再怎么样做,再怎么样的去努力,那是会……我们知道和,我们佛法讲六和敬,和,心才会平,心才会安,心才会喜、才会乐。所以平安喜乐是果,和是因。所以天人合一,我们刚刚杨师姐跟大家分享,天人合一就是要,那个和者合也,和跟那个合起来,人一,和那个是一样的意思。
所以我简单跟大家分享到华航,虽然不到半个月,到今天大概正好半个月的一些心得,真正的受益是来自我们周老师周教授给我的启发,所以我要代表大家来谢谢我们周教授,好不好?
周教授:谢谢张总,你把我们的《易经》变成华航的教科书了。我们在座的都是《易经》专家现在,以后你要雇人从这儿找。好,我们现在休息的时间到了,我们下个钟头再回来。好,谢谢,谢谢!
好,刚刚谈了许多的闲话,现在言归正传。
我们下面有一个画面,是我的一个感谢和祝福。我上这个课虽然只上过六堂课,可是学习了很多东西。跟大家的接触,虽然听各位的反馈不多,可是我知道大家在想什么,我听到你们的声音了,我也感觉到你们的动向了。所以我的感谢是我在这个课程里面,春夏秋冬,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智慧我都看到了。
「春杏冬梅处处开,夏荷秋菊满园栽」。大家看春夏秋冬四季的花果都在这一个地方出现了,这是阴阳颠倒,这是阴阳不调和的现象。不过事实的错乱大家不要问,大家不要过问了。「天教老农笑满腮」,我可开心了,事实虽然错乱了,可是我的开心一点也不假,什么都看到了。
好,下面是刚刚东东给我的印象,他要读书,是志豪的话,是不是?不读死书,要读活书。所以我说「不读死书读活书,自家活水在今吾」。「今吾」就是今天的我,昨天的你都不算,今天的你才算,因为你每天不一样的。自家的活水就从这来的,每天都不一样。「东江有水西江满,始觉人间道不孤」。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孤独,物质的享受,张家有张家的财产,李家有李家的财产,很难互通的。共产党要互通,他们都是骗人的,通不了。可是精神的财产的确是大家分享的,你有智慧,你讲给我听,我立刻就感受到了;我有智慧,讲给你听,你立刻就感觉到了。这种「东江有水西江满」这样的一个现象,使我感觉到人间不孤单,人不会孤独的,你永远有同伴。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这是一种信仰。他说你不要觉得你孤独,道一定不会孤独的,它一定有邻居在什么地方等你,你只是没碰到而已。你没有碰到不能代表悲观,你没碰到是你运气不好,可是世界上绝对会有你的伴侣,绝对会有你的知音。「德不孤,必有邻」,这种信念是孔子教给我们的。所以我的话,翻那个话就是「东江有水西江满,始觉人间道不孤」。人是过得非常愉快,非常的有人支持你,你不是孤单的一个人。苦闷的人常常说,我一个人在那里孤军奋斗。你不是孤军奋斗,有人在你的后面,暗中的支持你,暗中的保护你,你不知道而已。绝对要相信这一点,因为人间道是不孤的,「德不孤,必有邻」,这种信仰我们应该牢牢放在心中。
好,下面一首诗是我正式写来送给各位的,「干卦颂」。刚刚东东提到干卦的意义,干卦一步步上升,应该每句都是好话,不一定的,要看你怎么样运用它。这是《易经与人生》这个讲座结业我送给大家互相勉励的一首诗。
「天行刚健干为首」,《易经》的第一篇就是干卦,它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观念出现的,它是一个宇宙的现象,它是宇宙一种动力。我们人在干什么?就是模仿这种力量、模仿这种动力,希望这种动力能够转换到我们的身上来,支持我们、鼓励我们,让我们勇往前进。所以干卦是做为首的。然后我们的了解是,「妙算原来不用奇」。你种种的袖底乾坤、锦囊妙计,不是你这神奇古怪的方式出来的,它是很自然的流露出来的,不需要用奇妙的方式、奇奇怪怪的方式来得到你的神算。
下面的「渭水丝纶犹在握」,渭水指的是姜子牙。姜子牙在渭水边钓鱼,他没有意思要去做官,被周文王发现了,硬把他请出来的。他就靠那个钓丝竿走进了政治的舞台,而且替政治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南阳」是指的诸葛亮,南阳的诸葛亮的这种才华、他的军事的力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可讳言的。可是他并没有意思要出来做,他只是有这个本领,被刘备发现了,刘备三顾茅庐把他硬请出来的。所以你假如手上有这个钓丝,你心中有这个军事的才略,出不出来、会不会发生效用都不重要。你有它是重要的,你统统在手中,你手中有这个钓丝,你心中有这个「虎帐」,虎帐就是军事的策略、计谋,放在心中,不一定要用它。
「拳然夜识金银气,惕若朝承雨露滋」,你假如,「拳然」是虔诚的、诚恳的,对自己真诚、对人事真诚、对世界真诚。你其实脑子清楚得不得了,晚上一片黑暗中间,你会知道哪里有金、哪里有银。这是古代的传说了,「金银气」是晚上会冒出来的,只有慧眼才会看得见。「惕若朝承雨露滋」,你假如很谨慎,你假如很用心,你天一亮,所有的朝气、所有的雨露,那个恩惠都在你的身上出现了。你所谓的袖底乾坤,在很多算命先生都把这句话当作一个神秘东西来卖给你,你的袖底乾坤在哪里?要你听他的。我告诉你,袖底乾坤不在任何地方,随处都是,谁管这件事情?「放怀处处是天机」,只要你打开你的心胸,只要你放开你的怀抱,只要你自由自在的生活下去,到处、无处不是袖底的乾坤的一个影像,天机到处可见。
人是不会寂寞的,人是一个很聪明的动物,它不可能被你蒙在鼓中而不自觉。所以读《易经》让我感觉到,人是不用计谋的,人,只要你有本领,只要你手上抓住了真正的材料,真正的真才实用,你就快乐了,用不用没有关系。你的头脑清醒,你会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财富在哪里、灾难在哪里,一目了然。只要你诚恳,只要你用心,你无处不受到好处,无处不受到良师益友的帮助,你天天都在增长你的智慧,你怕什么,你难过什么?你寂寞吗?不会的。袖底的乾坤不是真正躲在你的袖子里面,袖底的乾坤在你的智慧中间,只要你打开眼睛,甚至你闭上眼睛都会看见,它在你周边不停的飞来飞去,只是你要不要抓它的问题。你一定要有这个智慧,看见这种机会,看见这种好的事情在你周围飞舞,然后你用如何的方法、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它、了解它,让它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是我读《易经》的一个个人的一种感受,我送给大家,希望大家从这个地方得到一些鼓励,得到一些support。因为人看来很孤独,其实一点也不孤独。
在这个地方我要回到我们真正的话题,就是《易经》我们讲了这样多,它究竟相信什么东西?我们同学其实这个答案已经给了我们,《易经》在讲变,可是变不是它真正的目的,在变中,它需要你找到平衡,找到新的平衡,在变中、在乱中找到一种平安,在变化中间找到你需要的东西,而利用这个变来改善你自己的生命、改善群众的生命、发挥个人的力量,这是《易经》真正的精神。
不过我谈到的这个字跟宗教的观念有关系。谈到宗教,《易经》里面没有任何一个宗教的卦。为什么?中华文化从来就没有宗教这两个字,宗教这两个字是很后期的,是翻译西方的religion那个字翻译出来的,我们检查中国古代的文字,怎么样也找不到这个字。那个「教」字,大家都知道甲骨文的写法是一个手抓一个教鞭教小孩子的,就是教育,老师,就是一个老师在那里教,下面还有个子字,就是教小孩子的,那个跟宗教毫不相干。说来说去,跟宗教有关的,在《易经》里面有一个卦叫做萃卦。大家手头有这个资料,我请谢师姐给我们印出来了。
萃卦是一个什么卦?萃,萃就是聚集的意思。古代的聚集跟今天的聚集不会相差太远,可是有一个很清楚的目的,它一定是有一个目的在才聚会。这个目的在古代只有两种理由:一个是为军事,要打仗了,大家要聚会一次;还有一个来祭祖宗的时候,大家必须在祖庙里面聚会。大家看这个萃卦,是兑上坤下。我们一直在谈那个兑字,刚刚张院长也提到,兑是个快乐的东西。它除了代表快乐,还代表水,也是一种泽那一类的。它代表水在上,而地,下面是坤卦,坤卦是地,这就是兑上坤下。也就是水在地上,喜悦在上,而地,除了土地的意义之外,还代表柔顺。在柔顺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片汪洋、安静、清澈的水源,一切生命、一切植物都在这里开始生长了。所以朱熹说,「泽上于地,万萃聚」。只要地上有这样干净清澈的水,什么东西都会生长。那个喜悦在上,柔顺在下,代表什么?代表祥和之气。所以古代的宗教它不是祭神的,是祭祖先的。
这里下面还有一句话说「王假有庙」,那个「假」字应该读成「格」字,就是来到。王,帝王来到这个庙里面,目的在哪里?他「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他的祖先,还有一个就是当地最成功的、最有智能的一些人物。他来这里跟他们相会,来跟古人相会,跟前面的祖先相会,来跟现在的智慧人相会,来交谈、来沟通。这是「亨」,这是好事情。「利有攸往」,也可以走到一些有意义的地方去。还「用大牲吉」。古代的祭祀不单单是烧香就够,它一定要有祭祀,而且这种正式的祭祀要用许多的祭品,这里面大牲就是牛,要杀牛。
我特别引这句话,我要告诉各位,这句话是商朝人写下来的,到了周文王手里变掉了。到了周文王的手上,是周公加上去的。「六二,引吉」,从六二那句话可以看出来,它是个阴爻,阴爻在阴位,是一个吉利的卦,它是不会犯错误的。这个时候来祭祀的话,「孚乃利用禴」,这句话不好懂,因为它代表一个历史语言的变化。这个「孚」字后来的解释都是信任、诚信,sincerity。可是最早的孚是要加一个人字旁的,是俘虏的俘。古代打仗会抓来许多的俘虏,这些俘虏最后就是来祭祖先的时候一个个杀掉,当场做祭品用的。这是殷朝恶劣文化的一个表现,到了周朝变掉了。所以我们说孔子特别喜欢周朝的文化,就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跟随周文化走了,他自己是商朝的后裔。所以胡适之认为他在拍周朝的马屁,我认为这一点适之说错了,他是真的欣赏这种人文思想的改善,人文思想的出现。从商朝变成周朝,最大的变化就是人文思想成熟了,人开始有了尊严。这种尊严是从姜太公那个时候就开始,他把那个龟壳砸成粉碎,把那个稻草统统折断,丢到门口、丢到窗外,他说龟壳、稻草能够告诉你什么呀?你要听我给你的指导,我的经验、我的智慧会告诉你更多的事情。这是人性的觉醒,这是孔子思想发生之前,我们所发现的姜太公身上看到的一个影子。所以周朝文化就从姜太公开始就变了。到了孔子,集其大成,奠定了我们后来中华文化的一个基础,这是我们必须要记得孔子的地方。他把商朝的那种恶劣的、那种巫术的、那种虚假的一种宗教,改变成一个人文的宗教,改成一种信仰的宗教,所以他的成就是不可以抹杀的。
回头我们还要提到这个,上次我也提到,孔子因为相信尧舜这种传闻中的帝王,被韩非子臭骂了一顿,说孔子假如不是傻瓜就是个骗子,对于一个没有证据的事情可以相信到这样五体投地。可是后来孟子帮他解释了,我们下面会读孟子这段文章。
谈到「孚乃利用禴」,我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大家,中国文化是从这个地方做了一个急转弯,一百八十度的转弯,那个是从姜太公就开始,然后到了周公,然后到了孔子,变成了完成的阶段。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光彩、一个光辉,我们读文化的历史的时候不能不注意的一个现象。历史是不停在变的,而且应该是往愈来愈好的方向改变,假如有走错路的地方,那是一种偶然的错误,假如你有真正的智慧,假如你有真正的信仰和坚定的意志,你会慢慢把它扭转过来。人的希望就在未来,现在也许不是最好的时候,可是未来总是一个希望。
在这里所谈到的萃卦,《彖辞》是后来孔子加上去的,也是传说,孔子不会真正有这个时间去写这个东西,是后来他们传说是他写下来的。萃是什么意思?「萃,聚也。顺以说」,要顺天,来取得快乐。要「刚中而应」,这个是指的上面那个兑卦的阳卦和下面坤卦的六二,现在谈的是六二跟九五两个的应对,六二是阴,九五是阳,这个阴阳配合得非常好。六二是阴,在阴位,九五是阳,在阳位,所以这两个爻配合得非常的完美,刚中而应,彼此的呼应,呼应得非常好。「故聚也」,唯有在这个情况之下,王带领他的谋臣来到祖庙,来敬拜祖先,也跟当地的智者、仕绅会面。这个时候来向祖先祭祀,送上祭品。这个祭品我们讲了,在暗中已经变掉了,早期是杀牛、杀羊,到了周文王写《易经》的时候,已经变成用禴了,禴是素菜,用素菜来做祭奠。这点我特别强调,就是说我们在谈到宗教信仰的时候,杀生的观念,中国人很早就有了,他认为杀生是不对的,他用素菜来做祭祀,取代当时的杀猪、杀牛、杀羊。这种文化上的变化,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这是从《易经》里面我们偶然发现的。因为他没有正式的语言来传递这个信息,可是从文字的变化上,我们懂得了有这样的一个变化。「利见大人」,所谓的「大人」就是祖先和当地的贵族、贵宾。「亨,聚以正也」,为什么亨?因为他们聚合在一起是用正当的理由来出现的。所以「用大牲吉」,这个大牲也不再是牛了,而是素菜。
「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这是一种宗教观念的产生。这里面他虽然没有谈宗教这个观念,这个字也没有出现,可是宗教的里面所谓的祭字,在周朝的时候,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杀牛、杀羊那件事情取消了,我只是提出来,它开始有一点点的转变。最早的祭字是一个手拿一块肉,大家看过甲骨文的祭字吗?一片肉,这边一个手,然后中间还打了三点水。那三点水是血,后来认为是酒,最后那三点水都不见了。文字上的变化,是说明我们对这种祭祀的问题一种很明显的改变。这是文化变化的现象中间很有趣味的一些问题,大家假如读过文字学,或者对文字有兴趣的话,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看的一个地方。
萃,君王来到庙里面,有三个目的,第一个是向祖宗表现他的孝敬,表达他孝敬、感恩的意思。第二个,他来祭祀的时候,带来很多的牛、羊,那种肉祖先是不会吃的,就是带来给那些,所谓的利见大人,那批大人分享,带回家去。这个在当时的周朝也还满流行的。孔子曾经出席过很多次这样的聚会,每次去参加聚会都会带很多肉回家,因为那个杀的牛、杀的羊没人吃,一定是送给来宾吃的,带回家。有一年孔子去参加了当地的,那天那个王没有给他肉,他知道他被辞退了,所以他第二天就走了。这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一个故事。就是当时来参加祭典的人,都是准备来带肉回家去的,假如后来是用素菜,也是带素菜回家,所有的祭品都是分给参加的会员的人带走的。第三个理由,是到了庙里面来缅怀祖先的丰功伟业,纪念祖先当年的辛劳,也同时感受到这个兑卦的那种喜悦和坤卦的一种温柔。这个就是六二跟九五的那个遥相呼应,他们感觉到是一种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的一个代表。
在《易经》里面,这种宗教的结合,这种宗教的这种理解,在《易经》里面本身没有讲得很清楚。可是在《易系辞》里面说了,它说:「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这种话是政治的力量,他把宗教的力量开始改变了,把宗教转换成政治了。这谈的其实是宗教的问题,可是变成了政治的问题。所谓的顺天应人、不疑不虑、拳拳服膺,就是天下万众一心的一种期望、一种期待,这是《易经》对宗庙、对宗教观念的一种寄望。利用宗教的力量团结国家、团结老百姓,从这个宗教的虔诚里面,感觉到大家是同心协力的,是同声一气的。
周朝的君王跟后来的君王都一样的,完全利用这种祭祀的方式来传递孝的观念,来赢得万民的归心。宗教在古代跟政治是结合在一起的,分不开来的。可是宗教,《易经》并不只代表一种观念,它不停的在变化,在萃卦是代表了宗教的意思。可是在蒙卦里面,大家读过蒙,我们没有机会读到蒙卦,蒙卦是一种教育的一个,告诉老百姓产生之后,最重要的第一件需要的工作就是教育。蒙卦谈教育。家人卦就谈家人要如何和气,共同的打造一个家庭的气氛。困卦里面,《易经》变成一个师长,教你如何在艰难困苦中间挣扎奋斗。在咸卦和恒卦里面,它又变成了一个婚姻的辅导师,告诉你年轻男女谈恋爱应该怎么谈,婚姻应该怎么样处理。所以《易经》的角色不停在变化的,它有的时候是魔法师,有的时候是宗教家,有的时候是教师,有的时候是一个counsellor,就是顾问。这些种种的问题,使得《易经》的变化是在不停的变,在不停的改变。它指的是什么?你不要太相信它一个固定的一种角色,它随时会变的。
回到孟子那,我现在想把孟子那段话正式的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段话大家在中学里面,国文课本里面一定都读过。有没有人没有读过的?这篇文章是不是在中学课本里面一定包含进去的。
就是早期孔子相信尧是上天送下来的一个贤君,他怎么样出来的谁也不知道,就突然出来一个尧。我们知道舜怎么出来的,可是完全不知道尧怎么出来的,尧在我们历史中间没有任何的记载,所以孟子也没有办法谈尧,他从舜开始谈。他说这种古代的贤人,孔子并没有盲目的相信他们,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把每一个,他举了六个人做为例子,来说明成功人物不是偶然的,都是经过他们努力奋斗而出现的。
「舜」,早期是出于「畎亩之中」,畎亩就是田亩,就是种田的人。舜早年是一个农夫,耕田的。「傅说」是殷朝时候武丁时候的一个相,武丁的相,宰相,他早期是版筑出身的,版筑是什么?水泥匠,傅说早期是水泥匠。「胶鬲」是殷朝的一个很有名的贤人,一个贤大夫,他早期是卖鱼的、卖盐的。「管夷吾」,管夷吾大家都知道,就是管仲。管仲「举于士」,士不是读书人的意思,士在古代是管理监狱的监狱长,他是管监狱出身的,地位很低的。「孙叔敖」,孙叔敖是楚国的一个宰相,他举于海,他从海边跑回来的。他怎么在海边?他的父亲好像被人家杀害了,不知道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问题,他也牵连了,他逃了,他逃到海边去隐居,最后被楚王发现了这个人是个贤人,把他请回来的。「百里奚」,百里是姓,这个人姓百里,名字叫奚,他是春秋时候虞国的人,他是秦穆公很重要的一个宰相。他的来源也是很低下的,他最早是一个做商人的,是个商家,卖牛、卖羊的。
他举了这六个人,只要说明一件事情,就是下面的这句话,这句话非常重要的,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个人要担当起天下的大任,不是说说来就来,不是说某人请你来就来了、来得了的,是你一定要有准备,你事前一定要准备好,把自己的条件锻炼出来,把自己身分奠定出来,让别人知道你,让别人了解你,然后才发现你这个人物,愿意你、希望你来帮他忙。
所以天下要出现一个重要人物,一定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什么?「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把他的心,让他尝受种种的痛苦,让他经过种种的磨难;还要「劳其筋骨」,让他辛苦得不得了,每天工作,每天在困难的这种身体的折磨上面加以锻炼;还要「饿其体肤」,让他连饭都没得吃,生活每一天都发生困难;「空乏其身」,让他感觉到自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而且「行拂乱其所为」,一切的行为、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故意跟他别扭起来,不给他顺利,不让他顺利,不要他顺利,希望他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发现这个人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能够动他的心、忍他的性,「曾益其所不能」。能够惊动他,能够把他从睡梦中打醒过来,能够要他有坚忍卓绝的这种力量,培养这种特殊的能接受磨难的力量,增加他,(这个「曾」跟那个土字旁,我这已经写了一个土字旁,原文里面没有那个土字旁。)增加他所不能,他能做的事不少,可是再增加他做更多事情的能力。这句话后面还有一段我没有引,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是「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定常常犯错,你才会改过。常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你常常遭到了困难,常常遭到了折磨,你才会改变自己,你才会洗心革面,往那个新的方向走去。一个没有外患、没有辛苦灾难的国家,这个国家常常不久就亡掉了。经过这样的折磨之后,人才知道原来生于患难会死于安乐。假如你天天在安乐中间讨生活的话,你最后一定死于这种安乐。你患难,患难会把你抬出来,安乐会把你打下去,这个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信仰。
孟子这个话替孔子做了很大的一个解释,他把孔子那种信仰理性化了,他把孔子的观念普及化了,让大家能够接受、能够了解。因为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人是经过多少的磨难、折磨,才开始感觉到人需要努力。像这样的事情,我们回到刚刚谈到的,读书就是要从这种没有问题的地方去找问题,把一个书变活,不要去读死书。
下面我们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明假如说你不懂得用自己的观念去解释一些历史的现象,或者去处理一件事情的话,你会做出很愚蠢的事情出来。中国最早的对儒家的不满意,就是它太教你读书了。大家以为这个是孔子的观念,其实这一点也是一个误解。孔子是主张你读书的,可是不是要你读死书,孔子注意除了读书之外,还有一个重视你的经验。孔子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书本,一个是经验。这两个东西配合在一起,那个书不会是一个呆板的东西。
这里有一个故事,就是韩非子讲的一个故事,宋襄公跟楚国人打仗,那一次叫做涿谷之战。那个战争毛泽东把它叫做蠢猪之战,一点也不夸张。我们看他怎么蠢法。宋国跟楚国打仗,宋人已经先到了那个战场上,已经排出数组出来了,那个时候楚国还没有到。宋襄公的参谋右司马,他的名字叫子鱼,往前跟宋襄公说,楚人特别多,我们的军队人数很少,我们不妨趁现在楚人还没有到,正在过江的时候来偷袭他,他们一定会败仗的。宋襄公说,不可以,今天楚国正在渡河,才渡到一半,你就去打他,这是不义,你要等到楚人都过河来了,而且排成了数组,然后我们才打,开始鸣鼓进军去攻他们。他说,右司马子鱼你也赶快回去,你不要在这里跟我讲这种废话,你不回到你的队伍里面去,等到我发号令,我会把你用军法来处置。这个右司马只好回到数组里去,等楚人上来。楚人不久上来了,也排成数组了,这个时候宋襄公下号令:开始进攻。怎么打得过人家?人家军队比你多三倍、五倍。
宋襄公错在哪里?他太相信所谓仁义道德这种观念,他完全不知道打仗中间不谈这个的。《孙子兵法》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兵者,诡道也」,是谈诡计的。很明目张胆的告诉你,兵法就是谈诡道。你这个时候还去把仁义道德这种大话放在嘴上,你是开自己的玩笑,最重要的是你丧失了自己民众的生命。你重视了仁义道德这种空洞的、口头上的观念,可是你葬送了我们老百姓、军队的生命,这个是绝对不仁不义的。你自认为你又仁又义,可是绝对在战争中间是不仁不义。宋人当然大败在这场战争里面,这个宋襄公也受了伤,他的腿部完全受了伤,受了很重的伤害,三天之后就死掉了。
所以这个所谓的蠢猪之战的确是可笑的,他的错误就是他注意的不是老百姓的生命,而是注意文字上的、书本上的一种观念,仁义道德的观念被他当作一个死的教条来看待。这个绝对不是我们《易经》所要鼓吹的一种观念,它要你懂得变,该变的时候一定要变,不能变的时候绝对不能变。
我们今天因为时间已经到了,我就想到这里就做一个结束吧。我们这堂课上了三个月,可是我们只上六堂课,所以时间的确是不很多。可是我很高兴的就是,至少我一个讯息传递出来了,读书就是要把这种书的精神抓住。这种精神的抓不是口头上、不是语言上可以传递的,是一种理会。我们上次谈到的方东美所谈到的那种美学是我拳拳服膺的一个观念,因为它让你跳出自己,走进世界里面去,把自己看轻,把自己的这个意义降下来,然后从这种变化中间发现自己能做什么,自己的能力究竟在哪里。
《易经》教给我们的不过就是要你从变中间学习,变中间也有许多的这种变,变中间还有更多的变化。同学中间,有几位同学表示希望我有机会谈谈《易经》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者那种《易经》的序卦的问题,我完全没有机会谈。不过据我所知,我们的邵先生邵老师在谈《易经》讲的,《易经》什么概论是吧?我相信他会有很完整的《易经》的整个的一个系统的介绍。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希望你们去上他的课,从他那里学到这种具体的东西。我谈的只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我临时想到的几个问题,来跟大家谈论一下。希望大家在这中间多多少少得到一点好处,所谓的东江有水西江满,非常庆幸人间道不孤。我这话今天就讲到此地为止,我们有机会再会好了。好,好,谢谢各位!
《易经》,我第一次在美国讲《易经》,我一个朋友为我画了一张画,恭喜我对《易经》的开讲。这个诗他是用了齐白石的一首诗,画是他画的,我的朋友林中明画的,诗是齐白石的诗。这个诗是怎么说的?「西风昨夜到园亭,落叶阶前一尺深。且喜天风能反复,又吹春色上衰藤。」它讲的是季节的变化,秋天到了,西风来了,树叶都落了,西风吹到了园亭里面,而且树叶全部给它打下来了,树叶积了一尺深,就是说树上都空空荡荡的,生命好像要结束了。不过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天风会反会覆,就是宇宙会变化,自然会改变。秋天到了,不久冬天还会来,一切生命都会结束,可是你不要小看这个生命的力量,你注意观察,衰败的藤子上面,你看不是点点滴滴的春天的景色又出现了吗?用什么方式出现?一些小芽,生命的小芽在枯藤上又再度出现。这个是说明生命如何在严寒的季节里面吹打不尽的,一种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力量,在这个地方表达出来。这是《易经》的信仰,也是《易经》的希望。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就是生生灭灭,可是永远会再恢复的,无往不复。「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是《易经》真正的信仰,它是打不倒的,它是颠覆不破的,你怎么样的变化它都会回头过来。这种力量是《易经》的力量,也是教给我们,放在我们手中,我们来享受、来理解的一种新的力量。这是生命的力量,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力量。这个不单单是《易经》的信仰,也是我们应该有的一个很正常的、很健康的一种信仰。好,我的话就到此结束好了。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