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7|回復: 1
|
净公上人: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
[複製鏈接]
|
|
净公上人: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
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 (第一集) 2005/9/7-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8-020-0001
http://ft.hwadzan.com/media/mp3/28/28-020/28-020-0001.mp3
http://ft.hwadzan.com/media/mp4/28/28-020/28-020-0001.mp4
http://ft.hwadzan.com/media/flv/28/28-020/28-020-0001.flv
诸位同学,从今天起,协会里面定在每个月第一个星期的星期三,我们举行一次集会,希望对我们协会的义工同修讲讲话。昨天我就想到,讲话、解答问题,还不如我们一起读读书好。所以我就想到,我们学佛,无论是在家、出家,这么多年功夫不得力,义工同修确实有些真的是发心在这边做义工,听经的机会比较少。我们总干事告诉我,大概我们这些讲经的光碟都给大家带回去,但带回去未必会听。如果要是不长时间接受佛法的薰陶,那么我们在此地做义工,就如同古大德讲,我们修点福报,修福没有修慧。
如果要对佛法不通达,在人与人相处当中还有很多误会,那不但我们没有修到福,可能还造很多罪业,这都很难讲的。所以总而言之,学比什么都重要。孔夫子在《论语》里头有段话说,他说他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没有睡觉,在那里想。当然想了很多事,他说都没有实际的利益,「不如学也」,最后想到还是学习好。所以这是圣人,活到老学到老,他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再看佛门,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但是我们在讲经的时候常常提到,世尊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他说那不是佛的弟子,他不听话!可是中国佛教很特殊,从唐朝中叶之后就不学小乘了,唐朝初年小乘还挺盛的,中叶之后就衰了。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从前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都曾经学过儒、学过道,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所以小乘经虽然翻译得很完整,学习的人不多,这个因素我们一定要明了。可是到现在这个时代,问题出来了,小乘我们不学,儒也不学,道也不学,我们在大乘里面虽然混了几十年,还是没有成就,原因在这个地方。
我过去跟李老师十年,老师教导我们是儒跟佛并重。他一个星期给我们上一堂课,儒家的课程,一个星期也给我们讲一次经,这是李老师早年在台中。所以我们跟他学经,每个星期只有一堂课,听经只有一堂课,听儒家东西也是一堂课,一堂课是三个小时;听经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听他讲儒家东西有三个小时,十年如一日,没有间断过。我们一部《古文观止》念过了,像四书五经是选讲。所以我想到我们同学今天也有这个必要,我们选讲《四书》,我们共同一起来学习。这个课程我们把它订做「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我们今天是第一堂课。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夫子编的,宋朝朱熹编的,编得非常好。《论语》跟《孟子》原来是独立的,「大学」跟「中庸」这两篇是《礼记》里面的两篇,他把这四样东西合在一起成为一本书,称之为《四书》。从宋朝一直到明朝,将近一千年,这部书非常盛行,变成读书人必读之书。政府里面选拔人才,在从前考试也一定要考这部书,他编的确实是好。我早年学佛,方东美先生把《华严经》介绍给我,他说《华严经》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他老人家学哲学的,他说这是佛经的哲学概论。他说它有理论、有方法,最难得的还有表演,就是把这些理论、方法如何落实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这是《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所以在全世界找不到这种编排的教科书,他说这是最完美的。以后我跟李老师,老师教我们读《四书》,我就看出《四书》的编法很像《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也带表演。
朱熹,我知道他学过佛,虽然他反对佛,但是他学过佛。为什么要反对?希望自己将来死后能够在孔庙里头立他一个牌位,目的应该是在此地,所以崇儒而排佛。但是他在佛法里学了不少东西去,我想很可能他的灵感是从《华严经》得来的,这是一种推测,没有证据来作证。「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子做表演,这是圣人,《孟子》是贤人做表演,就像善财五十三参一样。你看看夫子跟孟子怎样把这些理论、方法完全做到,这叫「止於至善」。这是我学这门课,在早年有这些感触。
「大学」,经只有一章,很短,不长,后面是经的解释,解释叫「传」,它一共有十章,就是解释经的。表解里面没有经的全文。经所谓三纲八目,三纲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个不仅仅是儒家,儒家不是创始人,不是发明的人。夫子说得非常好,他一生「述而不作」,这就说明了他是承传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是自己发明的;他没有发明,没有创造,都是传述古人的教诲。传述古人的教诲,一定是肯定古人的教诲,依照古人教诲来学习,这是必然的现象,这圣人;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是。佛,我们在《华严经》清凉大师注解里看到,释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他一生也没有创造,也没有发明,那他说的是什么?说的是过去古佛所说的,佛佛道同。你看看大圣大贤多么谦虚,多么客气。现在人都有自己的创作,还版权所有。佛跟孔子没有,他们没有创作,都是传古人之道。
「明明德」这三个字,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名词,智慧是明,才能、福报是德,明德就是佛家讲的性德,每个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佛家常讲,我们自性里头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佛给我们说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明,德相就是德。我们现在的明、德不见了,迷失了,现在没有智慧,也没有才能,也没有福报,都没有了,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现在为什么没有了?佛说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三种烦恼把我们的性德障碍住了,所以我们的明德虽有,它不起作用。实在讲不是不起作用,它还是起作用,它起作用变质了;明变成了妄想分别执著,德就变成了无量的烦恼、业报,变质了。
所以,圣人心系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教我们恢复我们的明德,所以「明」明德那个「明」字是个动词,我们怎样把我们的明德再恢复它的光明,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以佛法来讲,这是属於自利,就是我们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学问;成就学问是明,成就德能就是德。这就是如何来恢复,恢复的道理都是断烦恼,烦恼不断你没有办法恢复,这是讲的自利。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你看大乘教里面佛常讲自度度他,明明德是自度,自度之后一定要度他,后面才「止於至善」。谁做到止於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做到止於至善。这是「大学」总的纲领。
纲领说出来之后,我们如何能够真正证得明德、亲民、止於至善?我们要怎样能证得,就是怎样能恢复?总纲里面确实非常之难得,也给我们提出了修德,前面是性德,所以性修不二,我们要从哪里下手,才能够恢复到我们的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第一个「知止」。知止这里头的含义很深,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方向,要有个目标,这个方向、目标就是我们所止之处。这个每个人不一样,各行各业,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你学东西不能学得太多,不能学得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能成就。像你在学校念书,你们学校科系很多,几十个科系你要统统都学,你学四百年都毕不了业。所以几十种科系你只能选择一种,这种选择,专攻,这叫知止。我就止於这一门,那你四年就可以毕业,你就可以拿到学位了。
所以,知止之后你心是定的,就是说你有方向、你有目标,你心是定的,你心就不会乱。「定而后能静」,你才能静的下来,静而后你就心安,安了之后智慧就有了。有定、有静、有安,这个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智慧开了之后就得到了。所以得,得什么?得明德、得亲民、得止於至善,你就能得到。我用表解方式画出来,诸位一看就很清楚,这个三纲就是中国古圣先贤教化众生唯一的一个纲领。
纲领知道了,修德从什么地方下手?我们还是要问,像《楞严经》上阿难所问的最初方便。前面知止是方便,方便当中还有最初方便,这都是从原理原则上来说,那就是修德的果益。从哪里下手?从「格物」,无论是世法、佛法,格物,司马光说得很好,物是什么?物欲,欲望。世间人常讲「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你就不知道知止。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跟谁去打仗?要跟欲望,你要能把欲望克服住。欲望是什么东西?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常讲这十六个字。
贪瞋痴慢,这个严重的欲望障碍了我们的智慧,障碍了我们的才艺、福德。要知道智慧、才干、福报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性德!而且众生跟佛是平等的,佛有多大智慧,我们每个人智慧跟佛无二无别;佛有多大的才能,有多大的福报,我们跟他亦没有差别。如果你要知道佛的福报多大,古人常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的富贵,读了《华严经》你就知道佛的福报多大。像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不要说别的,人家铺马路是黄金,黄金为地,那是铺马路的。地是什么?地是宝石的,你看宝石上用黄金铺成路面,我们哪能比?我们这个世间,帝王家的宫殿,我们到北京皇宫里面看看。古人在文学作品里面形容的「雕栏玉砌」,我们到那里看,不是玉,是大理石,那是形容词;可是你在诸佛刹土里面,你看到是七宝庄严,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间寿命不长,纵然活一百岁,那是刹那之间。我八十岁了,回到老家去看看,我十岁离开老家,离开七十年了。回去之后的感触就像昨天一样,人生苦短,一定要知道,要好好的把握这个短时间,怎样修成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是佛的境界。十法界里面,我们如何用短暂的时间提升到最高的境界?我们知止,晓得要止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把这个止是止在佛境界里头。既然我们要想成佛,那一定要遵守一切诸佛如来他们过去修行的方法,这个道路。
儒跟佛可以说都相同,佛法里面从哪里下手?破烦恼障,破所知障。你看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就是明德、亲民。从哪里下手?第二个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格物是断烦恼;再其次,「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破所知障。这是我们障碍的两大类,烦恼障、所知障,先破烦恼,后破所知;致知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烦恼障,一定是先断烦恼,再破所知。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就诚,心就正了。所以,知止是前面两句,格物、致知,后面定、静、虑、得,那就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
我们今天讲真诚,真诚谈何容易?你烦恼没断,所知障没有破,你哪里来的真诚?要怎样破烦恼障?这是我们眼前急需要下手的,要懂得。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总称为历事炼心,你必须经历人、事、物,把你的烦恼习气磨平。我在四年前离开新加坡,移民到澳洲去,离开的时候我写了一幅对联,勉励我们的同学。我去了,跟著我的,过去华藏图书馆里面,有二十多位出家人跟著我一起。勉励大家,「处逆境」,环境不好,逆境,不顺心;「随恶缘」,我们遇到不少,造谣生事、毁谤,我们遭遇到;「无瞋恚」,我们接受别人的毁谤,接受外面的侮辱,甚至於谄害,没有一点点瞋恚心;「业障尽消」,这就是历事炼心,修行。
如果一般没有学佛的,遭遇这个,心一定很不平,一定有怨恨,一定想报复。好了,有怨恨,想报复,麻烦更大,这个怨可结下去了。结下去之后,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不可以做。我们常常想到,他毁谤我,大概我过去生中毁谤他,现在冤家遭遇的时候,果报就现前。所以我们晓得这是消业障最好的时候,一点怨恨都没有,学忍辱仙人。你们念《金刚经》上念过,你看忍辱仙人遭歌利王割截身体,一点怨恨都没有,一点报复的念头都没有。那个侮辱是最严重的,我们今天受的是太轻了,一定要能够忍受,忍就能消业障。
下联是「随顺境」,我们一切环境都好;「处善缘」,周边人事环境也好,物质环境也好,这个时候最怕的是起贪心,你要是起贪心就麻烦大了;所以「无贪痴」,没有贪恋,没有愚痴;「福慧全现」,你的福报就现前。我写了这么一幅对联,勉励大家。你看顺逆境界当中,把自己贪瞋痴慢磨掉!修行到哪里修?离开人事环境你到什么地方修?你到深山去挖个洞,在里面面壁二十年,遇到人家毁谤一样生气,这没有用处。所以就要在人事环境里头去磨炼,要把心磨平,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无论是学儒、学佛,天天不能离开儒、佛;学儒,天天不能离开孔子,学佛,每天不可以离开释迦牟尼佛。怎么不离开?读经就不离开。佛经是世尊的教诲,《四书》是孔子、孟子的教诲,我天天读它,天天跟他在一起,天天听他的教诲,天天向他学习,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学得跟他一模一样,我就成功了。他达到止於至善,我也希望能达到止於至善。所以,诚意、正心就是佛法讲的菩提心。你看菩提心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说了三个;那么儒家的,诚意就是至诚,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合起来,是正心。「大学」里头讲两个,佛法讲三个,讲三个比较详细。
三个,深心是自受用,就是我用什么心来对待自己,我用什么心去对别人,对别人是慈悲心,回向发愿是慈悲心。对自己,深心就是我们这边这幅对联(这幅对联大概是二十年前在美国写的),就是清净、平等、正觉;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佛家讲的深心。深心很不好懂,古人的注解也不好懂,《无量寿经》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我就用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用这个对自己;大慈大悲对别人,这都是属於正心。
所以正心之体是诚意,意要不诚,你的心就不正了,菩提心之体也是至诚心,这个我们要懂。可是至诚就是真诚到极处,那一定是格物致知做得很圆满了,格物致知要做得不圆满,你的意就没有法子诚。「诚」这个字,过去曾国藩先生读书笔记里面,他给「诚」下了个定义。曾国藩也是读儒书,而且读得非常好,我们看他的家教就能看得出来。他解释这个「诚」字,用一句话,「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解释跟佛法的解释相应;换句话说,你有念头就不诚,不管你的念头是善、是恶都不诚。诚是什么?没有念头,没有念头你的心才清净,有念就不清净。
所以说你有善念,在佛法讲,生三善道;你有恶念,生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如果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能够做到一念不生,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这个在经典里面我们读得太多,你为什么会堕落在六道出不去?佛讲了,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只要这三样东西俱全,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可是要出六道轮回,不必三样都断,断一个就行了,只要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六道就没有了。执著是见思烦恼,坚固的执著很麻烦,所以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看淡一点,何必那么执著?想想《金刚经》,《金刚经》中国人最喜欢,不但是学佛的人必读,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没有不读《金刚经》的,儒家、道家都读,便於观照。当你烦恼起来的时候,你想想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就算了,是虚妄的,何必认真?便於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是破空,是教我们看破,不要过分的执著,不要分别。
不执著,超越六道轮回,就是阿罗汉;不分别就是菩萨,不分别比不执著的境界高。所以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些人到哪里去了?住四圣法界,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不在六道了;如果再向上提升,那就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这个地方讲的「止於至善」,自行化他都达到了至善;至善就是妄想破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所以高级的修行方法是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眼见色,耳闻声,舌尝味,鼻嗅香,身触,意知,在这里面练什么功夫?练不动心,练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上上根人,很难做得到,不起心、不动念太难了。不得已而求其次,练什么?练不分别,还起心动念,不要分别,那是菩萨;如果再做不到,再求其次,练不执著,不执著是阿罗汉;如果执著都放不下,那你是凡夫,你出不了六道。
你想想看,修行功夫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明德」是在日常生活里头修,「亲民」也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最高的目标是「止於至善」。止於至善不是一下就可以能成就的,你看佛法里头分很多等级,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我们今天能够下手的,就是我们的执著要一年比一年淡一点,这就是进步。如果说今年跟去年还一样,甚至於今年比去年还严重,那你佛就白学了,哪有这种修学法?所以诚意、正心不容易。儒家的标准比佛法的标准是降低了很多,总要从这里下手,一定要读书,一定要学习,非常认真的学习,这才能身修。
身修,儒家是守礼,佛法是持戒。我们今天用什么来修身?儒家的《弟子规》,佛门里面的《十善业》,用这个来修身,要勉强自己去落实,去做到。《弟子规》是儒家圣贤的生活规范,他统统做到了;《十善业》是佛门的生活规范,你不从这里下手,你身没有修。身没有修,你家里怎么会整齐?整齐就是我们讲和睦,一家和睦,不容易!家不和,社会怎么会安定?「治国」就是社会安定。「平天下」就是世界和平,平是平等,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叫平天下。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文化,彼此人与人之间相处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天下太平,到天下太平才真正叫止於至善。
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资讯发达,交通便捷,我们起心动念都要为全世界人民著想。《弟子规》里面说「凡是人,皆须爱」,所以圣贤的教育不是别的,爱的教育。我们今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尊重,缺乏敬爱,缺乏关怀,缺乏互助,现在人起心动念总不外乎损人利己。人人都起这种念头,都损人利己,这个社会的冲突就不会间断。冲突提升就是斗争,就是战争,这个世间永无宁日,这个事情就非常严重。所以,我们认识这个社会严重的病态,深深感觉到儒、佛的教学不能不积极的来提倡。
这个地方我们有个注,就是注解「平天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平是和平,和谦相处,谦是谦让、谦虚,大家不要竞争。竞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在外国,我在美国住了十五年,美国的小朋友从上幼稚园就教什么?教竞争,不得了!我曾经跟美国一个很有名的教授谈到这个事情,我说美国教育的观念,从小就教竞争。他说对,是这样教的。竞争再向上提升,是什么?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是战争,现在战争爆发是核武生化,那就世界末日。我说这种教育理念是毁灭性的,他们自己也知道,我给他谈的时候他也能接受。
我说东方,古老的中国教育,从小教谦让、教礼让,彼此都能相让,这是一条生路。那么有人说,如果要不用竞争,在这个世间好像就活不下去了,这个观念尤其是错误。东方人深信因果,西方人现在逐渐也都谈这个问题了。美国早年有个预言家,距离我们并不太远,他过世是在二次大战当中,距离我们大概半个世纪,凯西,他的书很多,流通全世界。他是个学历并不很深,是个灵媒附身,这个灵媒是个非常善的,帮助人治病。能够找到人前生你的病根是怎么生的,或者前世,或者再前世。曾经有一个人他曾经找到他八十世之前,距离现在四千多年,说那个病根是那个时候种的,病根找到之后,说出来之后也就很容易调理。所以他一生帮人治病,总共有一万四千个病历,他都留著完整的资料,建了一个图书馆,现在全世界还有很多人去研究。
他曾经说过,这个世间每个人一生当中你所遭遇的,绝对找不到是一个突然的,是一个与前世不相关的,他说没有,决定没有,这他肯定。他肯定人有轮回,肯定我们这一生遭遇与过去的因有关系,与未来也有关系,所以他讲因果。我们从美国买他的这些报告,我买了两百册,做什么?因为澳洲净宗学院有英语课程,我用他这个做教科书,一方面学英语,一方面学美国人讲因果报应。所以中国人常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前定不是别人定的,自己定的,自己造的业。你造的善业,你这一生得好果报;你造的恶业,这一生要受些苦难,跟前世统统有关系。
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再告诉你,命运可以改。命运是自己造的,怎么改?一定要自己改,如果说是算命先生给你改,那是假的,那决定是你被他欺骗了;看风水来替你改,也是假的,决定没有这个道理。你们去念《了凡四训》,你看云谷大师对他的开示,教给他怎样改造命运,断恶修善,你真的是改造。所以《了凡四训》这本书,过去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我最初看到这个事情我都很惊讶。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那次在香港住了四个月。两个月住九龙界限街,倓虚老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我在那里讲两个月;后面两个月住在香港蓝塘道光明讲堂,寿冶老和尚的讲堂,也住了两个月,讲《楞严经》。快三十年了,一九七七年,将近三十年了。
我在图书馆里面看到弘化社的书,就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所印的。我看后头的版权页,看到《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我概略的统计一下,他这三本书在那个时代居然数量超过三百万册,我真的呆了!他是佛门的祖师,对佛教经典印的我好像没看他超过十万册,为什么这三样书会印那么大的数量?我很疑惑,想了有两个多星期,终於我想到原因。大概是已经知道这个世界乱了,佛法太深,救不了这个世界,儒也不容易,也救不了这个世界,唯有因果。这三种书都是讲因果报应,如果你懂得因果的道理,了解因果的事实,那么你起心动念会收敛一点,不敢做坏事,所以老法师重视因果教育。我想通、明白了,香港讲经完了之后,回到台湾,我在台湾就提倡这三本书。好像大概也印了将近有十万册,而且这三样东西我都讲过,在台湾各地我开始讲过。
现在看看现代的世界,我们才知道老法师有先见之明。现在除因果之外,你教人学《弟子规》,几个人肯干?你教人修十善业,人家也是笑笑而已,做不到!假如他真的晓得因果报应,他就不敢了,自然就会收敛。因果教育在今天,我们在推行,你说再印书,这三本书都是文言文写的,虽然是很浅显的文言文,现在人不读书。不要说文言文,白话文他也不愿意看,他喜欢看什么?喜欢看电视,看连续剧。所以我们就想继续印光老法师的愿望,他老人家的悲心,我们要把这三本书拍成连续剧。《了凡四训》最近就要开拍,拍二十集连续剧,《安士全书》三十集,《感应篇》也是三十集,总共我们要制作八十集的连续剧。印光大师老人家提出来的,我们做他的后人,有责任把因果教育向全世界来推动。
所以在去年,台湾画家江逸子居士把「地狱变相图」画出来,现在已经复制完成,这个我们也要来把它宣扬。地狱变相图现在最方便的是光碟,我们已经做成光碟,可以广为流通。光碟制作的成本很低,自己可以看,在家里一家人可以一起看。有讲解、有说明,要多看!一遍、两遍印象不深,看完就忘记了,还是一样敢造罪业;常常看,印象深了,就不敢了。所以儒、佛的教育,总而言之,都是教你做好人,教你要做个善人。正如同经典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唯有善人才能转自己的业报,才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们要想做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要从和谦下手,要从和睦下手,要从和敬下手,和爱下手,我们提出这四条;要谦虚、要和睦,要知道尊敬别人,要知道爱别人,互助合作。我们接受儒、佛的教育,学的什么?就是学的这个。
经文末后有个总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学记」里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我们要记住,自己如果不学、不教,我们的德行、我们的学问不能成就。活在这个世间就要学孔子,就要学释迦,天天学,天天教,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么?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是喜悦,叫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的欢喜从哪儿来的?学习里头得来的。
圣人的教诲纯净纯善,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告诉龙王一样,「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它这个一切世间是讲十法界,能断一切世间苦。这个法是什么法?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心善,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行为善。善的标准就是十善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十善业,你就能离一切世间苦;换句话说,如果你要造十恶,违背十善,造十恶,你的果报在三途,在人间也活得很辛苦,那是不善业的感召,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所以个人修养,我们希望自己离苦得乐,要学。我们希望这个家庭,家庭的兄弟姐妹、儿女要好,你家庭要有家教,所以家庭的兴旺,教学为先。你在社会上,无论你是经营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你要希望你的事业兴旺,对你的员工也是教学为先;不管是哪个行业,政府机关都不例外,统统是教学为先。
清朝开国那几个君王,康熙、雍正、乾隆,这些皇帝都很了不起,礼请儒、释、道三家的学者到宫廷里面去讲学。皇帝带著他的子孙、文武百官,天天来听课,上课,他不是开会,上课。大家都接受圣贤的教诲,接受佛的教诲,接受孔孟的教诲,接受老庄的教诲,用这种方法来建立共识,天下太平。皇帝不是说「我的意思,你们要听我的」,不是的,皇帝说「我们大家,孔子说的,我们听孔子的,我们听佛说的」,人心都平了,都服了,他懂得教学为先。尤其我们看到康熙,你就不能不佩服,康熙对他的子孙,这是家教,二十岁之前绝对不能够去念文学作品,诗词歌赋都不准,都不可以看,不可以听。念什么?都读经、读史;因为诗词歌赋很容易动感情,很容易走邪路,先用经、史帮助你成就正知正见。二十岁之后,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才准许你接触。
我们再看看现代,现代还得了吗?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有些我们华侨同学,小孩上小学,告诉我:我的小孩很用功,都不要管。我说怎么样?喜欢读书。美国小学一年级就用电脑,晚上睡觉躲在被窝里面在看电脑,在用功。把被子掀开一看,看什么东西?色情、暴力。你说怎么得了!康熙皇帝是二十岁之前不能接触的,现在小学一年级就接触了,社会怎么能不乱?青少年犯罪率年年往上升,没有下降的趋势。我们看到这个事实,我们很担心、很忧虑,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这个世界变成什么世界,愈想愈可怕。到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没有爱,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怨恨,你说怎么得了!
现在小孩你要是防止这些邪知邪见,防不胜防,因为大环境是这样,你家里管教再好,一离开家门就被染污,很不容易,这是我们现在最值得忧虑之处。所以我跟一些外国人接触,我跟他们讲世界末日,不是像他们那样讲法。我说世界末日不是战争,也不是什么灾难,人的伦理道德没有了,爱心没有了,那就叫末日。人与人之间见面都是怨恨,都是不平,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
我到法国、到英国,去的时间不长,就听到那边小孩杀父母,现在在全世界,一个星期总有好几次。我就提出警告,我说十年之后,每天会有几十次,全世界这种逆伦的事件会有几十次;二十年之后,每天会有几百次,你家人怎么相处?不一定什么一句话说错了,对方一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你宰掉了,你说这还得了吗?这个太可怕了。现在讲防恐,那个时候恐怖分子就在你的周边,你晓得是哪一个?一句话说的不对头,他就把你杀掉,不得了,这个才叫做世界末日。人人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你说多可怕,所以伦理道德教育在今天比什么都重要!
后面这一段,我们把它念一念就行了。「宇清」,宇是宇宙,清是清净,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世界和平。国家的安定,家庭的和睦,人的健康长寿,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教学为先,这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要觉悟,要重视、正视这个问题。教学首在肯定人性本善,孔夫子在《论语》里面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三字经》就是照孔子的讲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我们跟人往来,无论跟什么人,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不同宗教,我们肯定人性本善。特别是从事於教学工作的人,一定要有这个认知,有这个理念。人性本来是善的,就是前面我们讲的,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人性本善。为什么变成不善?没人教了,没有人教他就变成不善。
《孟子?滕文公上篇》有几句话,他说得很好,这都是古籍里头所记载的。「人之有道也」,做人有道,有做人的道理,他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安居而没有教育,这个教育是讲伦理道德的教育,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则近於禽兽」,他跟禽兽没有两样,换句话说,很容易冲动。所以,「圣人有忧之」,这个圣人是尧舜。尧舜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在那时候就办教育,就命令「契」,契是人的名字,命令他为司徒,司徒是古时候的官名,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管教育的。契教什么?教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中国伦理道德的教育有文字记载是尧舜。当然在我们想像,这不是尧舜创办的,不是他创造发明的,都是古圣先贤遗留下来的。到这个时候由国家正式设立官员来管教育,这可以说从尧舜开始。
以前是有教育,中国教育的特色就在家庭,这是其他国家民族里头都找不到,在家庭,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所以《弟子规》是家教的集大成。家教谁教?父母教,所以《弟子规》做父母的全都做到了,天天做给儿女看。他从小,这个我常常讲,小孩从出生,眼睛张开,他会看,他会听,他就在开始学习了。这个不能不重视,他每天学的是什么,你要知道。所以,小孩从出生下来之后,他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正面的,决定没有负面的。接触的全是善的,没有恶的,这样把他养成,这个叫做父母对儿女真正的爱护。所有大人在小孩面前,都要做得有规有矩,给他看,让他学习。
所以小孩到上学的年龄,六、七岁的时候,老师好教,他很懂事,他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从小看父母、看大人所表演的。所以《弟子规》它真正的教学是父母的身教,它不是教小孩学的。父母没有做到,所以今天教学难,你教他做,他就会问你:你为什么没有做到?你在骗我!老师教学生,学生会问:你为什么没做到?我听说在中国大陆很多提倡读经运动的,就遇到这个障碍。所以今天这门课程困难在哪里?困难在我们的家教至少断了三代。我小时候还接受到,在抗战之前,我们的社会还维持著清朝时候的这些制度。实在讲,我们的社会是被抗战打乱掉的,这个大的动乱,人人都顾到逃命。抗战八年我走了十个省,逃难,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都是靠走路,我走了十个省。哪里像现在这么方便!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三代失掉了,父母没有教,照顾不到,没有教。尤其现在进入到工业时代,夫妻两个,一个人赚钱不够开销,两个人都去工作,小孩丢掉了,小孩交给保姆去教,保姆交给电视去教。所以现在小孩谁教的?电视教他长大的,电视里面是演些什么,他统统学会了,你说有什么法子?社会问题比什么都严重。所以习相远。「圣人设教旨在令人觉悟,反习归本耳」,就是从你的习性回头过来归到本性。儒教育宗旨如是,佛家更是讲究,佛家教育宗旨终极的目标是教你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儒家在此地讲的明明德,止於至善,真的做到了究竟圆满,教你归本。
「本之本在父子有亲一字,应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根本的根本就是父子有亲,亲是亲爱,所以你要晓得这个教育是亲爱的教育。教育的目标,第一个是希望这种亲爱永恒保持,不要有变化,你们相亲相爱是一生,不要有变化。第二个目标,是希望把这种亲爱扩大,父子这种亲爱扩大到爱家庭,爱你的兄弟姐妹,爱你的亲戚朋友,爱你的邻里乡党。再扩张,你爱社会、爱国家、爱一切众生,「凡是人,皆须爱」。所以圣贤教育,古今中外,归结到最后就是爱的教育,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底下这一章是传里面的注解,我们只节录了这个三段。三段就是解释明德、解释亲民、解释止於至善,我们看看书里面怎么说的。第一章说,「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这个不念大,念太):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我后面有讲,「克」当作能讲,「克明德」就是能明德;「顾諟」就是看此,看天命明德;帝典讲的「克明峻德」,峻是大,能明大德。我这样讲大家就好懂,「能明德,看此天命明德,能明大德」。「此处所言明德,即大乘所言法性本具之大智(明),大德(德)」,所以明德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
为什么称为大?它「能现相用」,《华严经》上讲的,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自性变现的,自性能现,唯识能变。自性所现的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是自性所变现出来的,纯善纯净;十法界、六道是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是讲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来的?就是从你的妄念、你的分别执著上变现出来的。能现的是一真,所以明德就大了,它是能现能变;相就是法界,十法界;用就是一真、十法界无量庄严。我们用佛法的体相用来解释。
「明则觉了其性相理事因果,诸法实相,总不离此明德也」。我们这样讲解,学佛的同学一听就很容易懂,尤其是你常常听《华严经》,这一说意思你就明了了。「又是本善义」,明德就是本善,纯净纯善,「一切依正共同一法身也,自觉也」,明明德是自觉,这一段就是解释明明德的。自觉之后一定要知道觉他,我们得到圣贤教诲的利益,得到真实受用,可别忘记要帮助别人。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辛辛苦苦的把这个道传授给我们,我们如果不传,对不起老师。这个道代代相传,从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相传,我们今天接受过来,依教奉行,得到教诲的利益。这就是像方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所以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要把这个圣教发扬光大,要推动圣贤教育。
今天我们为什么这样热心去做,特别是看到时节因缘。现在要不做,再过五年之后,你想做都不可能了;不要等十年,五年之后想做都不行。所以这个机会,我们讲这个时节的机会,这是最后的时间了。如果忽略的话,过五年之后想做都做不成,那就是迷失的太久了,太远了。现在做还行!你看我们办《弟子规》的讲座、经典讲座,听的人还能够生欢喜心,还能接受,听了之后有不少人痛哭流涕,忏悔。这就说明什么?人性本善,虽然断掉了三代,听了之后还能感动。怕的是十年之后,听了这个没有人感动,那就难了。我们在外国讲这些东西,许多外国人听了之后,虽然没有像中国人感动这么深刻,但是他们听了之后也给我们说,做人应该要像这样。这也证明了人性本善,一生没有接触过,没有听过,乍听之下,他也感觉到做人应该要这样。所以我们这种教学,要尽一切的努力,向全世界去推广。
联合国有六种国际官方的语言,所以我们这些教学的科目都要翻成六种文字,这个六种里头有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罗斯文,这六种语文使用的人最多。所以,我们一定要翻成这六种语言,向全世界传播,现在我们有网路、我们有卫星电视。我参加五次联合国的和平会议,我劝导联合国,少开会,多上课,把开会改变成上课,因为上课真正受到好处。开会每个人上去讲个十几分钟,对我算是很优待了,他请我做主讲,主讲只有五十分钟,其他的人分配大概都是十五分钟,不会超过二十分钟。那么多人讲,讲了一面讲一面听就忘记了,很难收到效果。纵然有很多好的建议,你们想想看,哪个国家政府听你的?建议都送给人家政府,可能人家都放字纸篓去了,没有人听你的。
所以我们才想到办学校,我们要培养一批弘扬伦理道德的年轻人。现在响应的人有,我们看到这个情形很欢喜,知道这些人都不是凡人,大概都是佛菩萨乘愿再来的,不是凡人。凡人怎么样?凡人看眼前的利益,搞这个东西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谁肯学这个东西?我听说中国人民大学现在开这个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个科目,没有人报名。为什么?他找不到工作,过去念文学系的这些学生统统都改行了,在社会上谋生困难。但是这个行业是救世的,拯救社会、拯救世界要靠这些人。所以我说这些真正发心的,他们决定不是凡人,决定不求名利,生活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就够了。一生最快乐的事情,传道、解惑、教学,哪个地方有缘到哪里去,教学的空间非常广大。
我给一些同学们说,我一生从事这个行业。二十六岁学佛,三十岁我就把工作辞掉了,专门搞这个,这一生快乐无比。我也没有一天饿著,冻著了,没有!怕什么?今天生活在这个社会,你们为家庭、为事业,许多的忧虑、烦恼、牵挂,我统统都没有,我比你们活得幸福,活得快乐。我搞这一行,是没人干的事情,说老实话,连出家人都不干。因为什么?搞这一行没有名利可赚。确实人家出家搞一辈子,都盖了大庙,我什么都没有,我到今天连一间房子都没有,我在香港住的房子是陈老居士的,借给我用的。借给我用,好!一点心都不操。每个月缴水电他去缴,我不操这个心,电话费也是他去缴,我只是拿一把钥匙,来的时候钥匙打开就可以住。什么心都不操,你说这个多快乐,何必一定要自己有?自己有才操心。你叫我每个月缴水电费、缴电话费,我不干,我决定不要。所以,什么都放下就得大自在,就真正快乐。你要真把它看破,你才会放下,放下才有乐趣。
第二段讲,「日新、新民、维新,无所不用其极」,这是原文节录的。这一章是讲利他,就是自明,这个明就是自觉,自明而后觉他。「自明,智也」,这智慧;「觉他,仁也,智则学不厌,仁则教不倦」。你看看夫子如是,释迦也是如是,我们历代祖师大德都是这样的,永远不断的在学,永远不断的在教。「既仁且智,止於至善矣」,我们的心要把它放在这里,放在什么?永远放在学,放在教,自利利他。
「无所不用其极」,这个「极」字是讲的「大用无方」,佛家讲「契机契理之谓也」。「佛曰,无量法门,应以何法教化众生,令之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即为之现何身说何法,故无有一定身分,无有定法可说,谓之无所不用其极,新民就是觉悟之民矣」,这个解释诸位就很容易懂了。新民就是亲民,你亲爱他,你要帮助他进步,帮助他日新又新,你才是真正爱他;爱他叫他堕落,那就错了,那是害人,那不是真正爱人。爱他,天天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提升,这就对了。无所不用其极,就是方法没有一定,佛法讲善巧方便,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身教化就现什么身。所以没有一定的身分,没有一定的教学法,随时、随处、随人、随事,千变万化,这叫无所不用其极。
末后一段,这是止於至善,「於止,知其所止」,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这一章讲止於至善,至善就是明德、亲民,我们把心要放在这上面,止於明德,止於亲民,心要定在这里。佛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释迦一生所演、所教便是。你看释迦牟尼佛他的心止在哪里?他一生所表演给我们看的,一生所说、所教的,你就知道他止在什么地方,他心无二用,就是自行化他。这一章里面,引《诗经.大雅》说,「德学深渊的周文王,继古圣先王之学养」,学问修养,「而诚敬光大之」,用诚敬的心、诚敬的行,把古圣先贤的教学发扬光大。
「显安其所止也」,你看看周文王这大圣人,他的心安在哪里?他止在哪里?我们要知道。「文所说所演,一言以蔽之,曰,一个人应该发善心行善事也」,一个人(就是做人)应该要发善心、行善事,心善、言善、行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这两句话是书里面的原文。就是教导我们,无论是君子、无论是小人,依照圣贤教诲去做,你能够像他一样对待贤人,你也会学到。他那样的亲爱父母,亲爱一切大众,「凡是人,皆须爱」,我们也都学会了。所以,君子学会尊贤,学会爱人,小人也受到圣贤福荫的庇护,他能够过到安乐的生活,他能够得到真正的利益,彼此都对於圣贤教育的感恩不忘。这个注解就是注解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现在好像时间到了,这堂课我们就讲到此地。
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 (第二集) 2005/9/7-/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8-020-0002
http://ft.hwadzan.com/media/mp3/28/28-020/28-020-0002.mp3
http://ft.hwadzan.com/media/mp4/28/28-020/28-020-0002.mp4
http://ft.hwadzan.com/media/flv/28/28-020/28-020-0002.flv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今天是我们协会第二次我们的职工讲话,我们选的是「四书选读」。今天接著上一次,上一次我们选的是「大学」的三纲,今天我们看「大学」的八目,就是八条。我们先把这个文念一遍: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我们先看这一段。经文一开头,「古之」,由此可知,大学之道不是孔子作的,而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古之」的意思就是指,这是从古代代相传。孔子距离我们现在两千五百多年,历史记载得很清楚,夫子常常提到尧舜禹汤,也是孔夫子心目当中最仰慕的圣人,尧舜。尧舜距离孔子两千年,就是再往上推两千年,所以尧舜距离我们现在是四千五百多年。尧舜之道,是把「孝悌」做到了,孔孟之道,是把「仁义」做到了,所以「孝悌仁义」这四个字,就可以代表中国传统的教学。中国人教什么?就是教的这四个字。这四个字里头,这种教育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和平的教育」。所以我们这个国家民族,这几千年来是一个和睦的团体,非常值得尊敬。在历史上,中国人从来没有对外侵略过,对外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这你就能够想到和平。为什么它能够维持?没有别的,教育,从小接受和平的教育。这个「古之」我们要重视,意义很长。
那么尧舜是不是有创造、有发明?也没有,由此可知,尧舜也是继承古时候的教诲。这样往上推,我们最保守的估计,中国传统教育至少有五千年,再往上推,至少可以再往上推五百年,有五千年的历史。换句话说,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方式,五千年的效果,我们现在要把它放弃,重新去搞一套,那很危险!这个教学五千年都没出毛病,现在如果我们把它放弃,另外搞一套,毛病出来了。毛病出在哪里?你看现在我们常常听说,父母讲小孩不好教,老师说学生不好教,毛病出来了。从前没听说过这个话,古书里头没有这个记载。所以现在这个世间是大乱之世,动乱的原因我们一定要晓得,然后我们就知道自己应该要怎么做法。
教学总的纲领,总的路线,总的方向目标,就是「大学」前面这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总原则,你看止於至善!这叫圣贤教育。「明德」这两个字我们一定要把它搞得很清楚,「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下面这两个字是个名词,明德。明德不明了,这才需要讲明明德,如果明德很明显的话,这个明字就加不上了。你看上头加个「明」字,现在明德不明了。明德说老实话,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本性,我们佛法讲自性、讲本性、讲法性,中国传统圣贤就称它作明德,这个讲法也非常好。
明是自性里面本来有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智慧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本有的现在没有了,现在迷了,佛法讲迷失了自性,现在需要再把明德要做明的功夫。可见得上面这个「明」是修德,下面这个「明德」是性德,是本性里头有的,本性迷了现在要修。「明」就是我们要好好的修,不修就不能够恢复,这是「明明德」的意思。
明是智慧,德是德能,在佛法里面讲称为德相,你看《华严经》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明,德相就是德。德相这里头包括两桩事情,德是才艺,我们讲万德万能,无所不能,那是德;相是相好。这两样合起来,我们中国人称为福报,这个人有福报、有才干、又有相好,相好就是我们一般讲富有,这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如果明德统统现前,那是什么样子?我们学佛的同修知道,你们念《弥陀经》、念《无量寿经》,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样子就是明德,完全显露出来,《华严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就是明德。
我们现在迷失了自性,变成现前这个样子,变成六道,而且六道里面我们现在生在人道,很不幸生在乱世,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这是什么原因?人心不定,你所感应的我们的依报环境就不定。这是佛在经上常常讲的,而为我们容易疏忽掉,佛常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这句话很有道理。正报是什么?正报是我们的意念,心想、念头。依报这里面有两大类,一类是人事环境,我们生活环境,人事环境;另外一类是物质环境,这个就统统都包了。两种环境都随我们自己的念头在转,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要想生活得美好,那你就要有善念,善心、善念、善言、善行,整个人事、物质环境统统都转了,都变成很美好。
诸位千万不误会,现在举世之人都没有善念,都没有善行,那我要有善念、善行,我不就吃亏了吗?这个你看得浅,你要往深处看,你一点都不吃亏,你有后福!真正生在这个乱世,自己做出榜样,做出典型,做出个好样子,眼前吃亏不怕,后面有好处,那就是来生我们去处不一样,这点必须要知道。人不是一生,一生一世就不必谈教育了,谈这个有什么用处?人,人是不会死的,这个我们一定要懂,人是不会死的。但是他有转变,寿命到了,这个身体结束了,他又去找一个身体。所以身不是我,我不是身,这个要清楚。身用久了,坏掉了,换一个,就好像衣服,衣服穿旧了、穿破了,换一件,衣服不是我,这是我们学佛同学都会肯定的。
中国世俗讲,人都有个灵魂,能知道身不是我,那个灵是我,这就提高一个境界了。其实那个灵是不是我?灵还不是我,再往上提升,性才是我。所以佛经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个佛性是我。佛性是什么?就是此地讲的「明德」,明德才是我。我们今天虽然迷了,并没有丢掉,只是迷了,它还是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它的作用产生变化了,这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唯识所变」。
真心,真心是不变的,极乐世界的人他没有妄念,他用真心,极乐世界永恒不变;华藏世界不变,因为都是法身菩萨他们的报土。法身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所以他现的境界是永恒的,净宗讲的「无量寿」。西方极乐世界人无量寿,所有物质环境也是无量寿,没有变化。我们这个地方有春夏秋冬的变化,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我们这个地方有生老病死的变化,极乐世界没有;我们这个地方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的变化,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我们居住这大地有成住坏空的变化,那个世间都没有。这所有一切变化从哪里来的?迷失自性之后,迷失自性,明就不明了,不明就叫无明。就是明变成无明,德,德变成烦恼。所以它还是起作用,它作用不一样了。德里面就变成了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它就变了。这一变把我们生活环境都变了,你看本来我们是一真法界,现在变成十法界,又变成六道。我们在六道的人道,又变成乱世,唯识所变,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变态的明德。
所以明德,我们刚才的解释,智慧、才能、福德,这个统统具足我们称为圣,称为贤、称为君子,儒家的称呼;在佛法里面,称为佛、称为菩萨、称为罗汉。所以,佛、菩萨、罗汉跟儒家的圣、贤、君子,就相当於我们现在学校里讲的学位。圣最高,博士学位;贤次一等,硕士学位;君子又次一等,学士学位,你拿到学位了。所以它是学位的名称,它不是什么神仙,与那个不相干。在佛门里面,佛这个学位最高,佛是圣人,最高的学位,菩萨是第二个学位,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
不过佛家的学位比儒家的学位确实不一样,佛法的学位的条件是非常严格,你看阿罗汉,一定要断见思烦恼,这个在儒家没有讲。儒家实在讲,讲到圣人,见思烦恼有没有断?没断。我们虽然讲夫子,以孔夫子做比喻来说,夫子《论语》里头自己说的,十五岁有志於学,他立志於学,一生好学,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而立,十五岁到三十岁,十五年,十五年的学习等於说他毕业了,他拿到学士。毕业之后,学习是永远没有中断,活到老,学到老,天天要学,没有一天不读书,没有一天不改过。
读书为什么?明理。功夫怎么做法?功夫要改过自新,所以儒家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佛法里面讲「精进」,不断把自己向上提升。他自己说他自己学习的经历,「四十不惑」,不惑就是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不迷惑了。我们眼见色,耳闻声,有没有迷惑?被外面境界诱惑,自己起心动念,顺自己意思的,贪爱起来,不顺自己意思,瞋恚起来;你有贪爱、有瞋恚,你就被人家转了。孔夫子在四十岁的时候,他就不被外头境界所动,他是不是烦恼断了?不是,他是自己的修养能把它伏住,伏烦恼,他不是断烦恼;要断烦恼就证阿罗汉果,就超越六道轮回了。所以你看,世间圣人的功夫是伏烦恼,不是断烦恼。我们现在连这个功夫都不够,禁不起外头诱惑,一诱惑心就动了,喜怒哀乐就现行,这个就叫烦恼现行。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喜怒哀乐现行,就是你伏不住烦恼,你的烦恼起来了。这个东西起来就造业,善则有三善道的果报,恶则有三恶道的果报,你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
夫子说,「五十知天命」,四十能够控制得住,不被外面境界转,五十岁的时候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知因果报应。周安士说得好,《安士全书》里头我们看过他讲的话,他说「人人如果都明了因果,则是天下大治之道」,天下太平道理在此地;「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那天下就大乱了。这话说的,我们现在看起来想想很有道理,现在世间人不相信因果,天下大乱。你看在中国,在西方也是如此,自古以来这些帝王都提倡因果教育,轨范人心。人都知道做好事有好报,做恶事有恶报,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自自然然收歛。这个教育好,这个教育跟性德相应,虽然不是性德,跟性德很接近。所以,因果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夫子五十岁他明白了。
「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说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能保持住清净心、平等心,无论看到什么,夫子都好,没有一样不好。我们今天所讲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不再执著,不再计较,这耳顺。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功夫到七十岁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很自然不违背规矩。规矩是什么?《弟子规》,随心所欲,自自然然跟《弟子规》相应,自自然然跟礼教相应。
周朝时候,周距离我们大概有四千年,有四千年历史,文王、武王,周公是武王的弟弟,辅佐武王,代商汤而有天下。为周朝定了一些规矩,现在讲的法律,定了一部《周礼》,《周礼》就是相当於我们现在所讲的宪法,治国的方法。周公是圣人,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一个人,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4-1-7 12:10:33
|
只看該作者
他所制定的这些法律、这些规矩,不是他的创造,不是他的发明。是什么?全是自然的法则,你如果能够遵守去做,永恒不变。我在年轻的时候二十几岁,跟方东美老师。老师大概提了好多次,至少有六、七次,告诉我,《周礼》好,《周礼》很重要。可是我从来就没有把它看过一遍,他给我介绍,太好了。
所以《周礼》是治国的一套办法。另外我们平民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有规矩,那个规矩《仪礼》。《周礼》三百条,《仪礼》三千,规定我们的细行。可是你要知道,《仪礼》再多,《弟子规》统统包括。《弟子规》我们现在把它详细列出来,总共里面讲几桩事?一百一十三条,不多,一百一十三条。我又在里头选择最重要的七十条,先把最重要的认真学习,然后再学其余的。这一百一十三条统统都做到,就是圣人,就是贤人,就是君子,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自自然然的。
我们现在要约束自己才能做到,夫子到七十岁,不要约束,自然的,自然做到,这就叫随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知,夫子完全是在修德,而没有证得自性,像佛家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没有到这个程度。儒家讲烦恼要克制,没有要求断,佛法的要求,烦恼要灭断,儒家讲能控制就好。你看《礼记》里面第一篇讲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它还有傲,就是你别增加了。但是佛法,傲跟欲一定要断,儒家不讲断,它讲你要控制,你不可以过分。这就是世间圣人跟出世间的大圣标准不相同,我们一定要晓得。
有了圣贤的修养,那就是明明德,明明德的功夫做好了。明德要用佛家两句纲领的话来讲,也能讲得通,明是智慧,智慧破迷开悟;德?德是才能,是福德,离苦得乐。我们有才干,有福报,也离苦得乐,所以「明」是破迷开悟,「德」是离苦得乐。我自己修到了,修到之后要帮助天下人!你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这就是你自己修成之后,你要知道去度众生,你要去帮助别人,不可以做自了汉。所以终极的目标,是要帮助天下人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明德。为天下人服务,帮助天下人离苦得乐。
用什么方法帮助他离苦得乐?他觉悟就离苦得乐,这就是教学,中国古圣先贤提出来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中国这个几千年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就是教育,中国人最懂得教育。家有家庭教育,社会有社会教育,做生意买卖开个店,他店铺里头有教育,往上去,国家有国家教育,世界有世界的教育,他懂得这个。一切都是以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只要把教育办好,事业就成就了。所以在全世界,每个国家民族里面我们去看、去考察,只有中国人懂得教育。
中国教育的特色在家庭,从什么时候教起?小孩生下来,眼睛张开了,在我想大概三天、四天,三、四天的时间他就在开始学习。他会看,他会听,大人一举一动,他看到、听到了,他心里头就有印象。天天看,天天听,看了三年,听了三年,他什么都懂得。那么大人,父母教,怎么教法?父母要做最好的榜样给他看。《弟子规》不是教儿童的,《弟子规》是做父母、做兄长自己要把它做到,就是做给婴儿看,他就在学习,所以这不是言教,是身教。我们中国谚语常讲「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就这个道理。中国人懂得,在婴儿面前都非常慎重,不可以有丝毫不善的、负面的让他看到,让他听到。
我们想到现在,现在这个教育没有了,现在小孩出生下来谁教?电视教他,你看怎么得了!电视里面的内容,暴力、色情、杀盗淫妄,所以现在小孩三、四岁就会杀人,他学会了。他不知道那是过错、过失、罪过,他不知道,他觉得很正常,甚至於杀害父母,自己没有一点惭愧心。在中国、在海外,现在这些例子是愈来愈多。儿女杀父母,父母杀儿女,兄弟互相残杀,在学校里面,同学互相残杀,学生杀老师,愈来愈多,这个社会还得了吗?
我到巴黎、到伦敦都听到同修跟我说,说这些事情。我就告诉他,我说现在我们几个月、几个星期听到一次,有这么一次事情发生;十年之后,每天会听到好几次;二十年之后,恐怕每天会有一、二百次。这个世界成什么世界?这叫做世界末日!世界末日不是地球毁灭,我不以为是核武战争,我不相信是那个,我相信什么?人不像人了,人连畜生都不如。人的心充满了怨恨,充满了不平,怨天尤人,几句话不对头他就要杀你,你说这个社会怎么得了!这不是人住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把圣贤教育丢掉了,才会产生这个现象。我们看到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社会,现在如果不提倡中国传统教学就不得了!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神仙都救不了这个世界。我们要想自己活得很幸福,要想自己家里的后代能好,你现在不注重这个就不得了,没救!所以,「明明德於天下」这是个目标。
「大学」里面讲的本末、终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是什么?「大学」里说得很清楚,后面我们会读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是修身,就是要学做人,要学做个好人。末是什么?末就是治国、平天下。在佛法讲,你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度自己是本,度众生是末,本末要清楚。如果本末搞不清楚,先去度众生,不知道度自己,众生也度不了,是自己也度不了。所以,一定是先度自己,后度别人。佛在经上讲得很好,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一定是先度自己,这是本末。终始,终就是普度,始就是自度,所以这个先后顺序我们一定要知道。
你要想普度众生,我们「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就是儒家讲的平天下。平是平等对待,平等对待就能和睦相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世界安定和平。要想世界和平,你要先治国,先要我们自己的国家安定和平,你才能帮助世界。你要这一国安定和平,你先要齐家,你这一家都不安定,都不和平,你怎么能叫一国安定和平?你要想一家安定和平,你自己一定要身心和谐,你修身;你身心不和,你怎么能教导你一家人和睦相处?所以才说「壹是以修身为本」,这是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底下讲怎么修身,怎么修身就是怎么做人,怎样做个好人,与性德完全相应的人,那你要先正心。正心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才是真人,菩提心是佛心,菩萨、阿罗汉都在这学习。「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把修身的功夫,修身的先后次序,讲得清清楚楚。那么我们就晓得,修身的根本在格物,格物是什么意思?古时候朱夫子(朱熹)解释「格物」的意思,他说是「穷究事物之理」;要用佛法来说,就是诸法实相,通达明了诸法实相,这叫格物。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很多儒家依照朱夫子这个指导去做,几乎没有一个人做得通。宋朝司马光说得好,司马光他是学佛的,他用佛法来解释,他说「格」是捍格,捍是捍卫、保卫,格是格斗,「物」是欲望,他说欲望。我们要想修身,首先要跟物欲来打一仗,决定不能让物欲战胜,物欲战胜那我们就被它迷了。这个说法说得很好,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常常讲的,跟司马光说的意思完全相同。印祖常说「革除物欲」,我们相信东西方的圣人观点是一致的。朱夫子解释这个不妥当,朱熹解释不妥当。
人的智慧不开,什么原因?被物欲迷惑了,物欲锢蔽真智,蒙蔽了我们自性本有的智慧,就迷失了自性。因此格物,用我们佛法来讲,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叫格物,我们佛门祖师大德这样替我们解释。也就是说,你要真正修身从哪里修起?从断烦恼下手,格物就是断烦恼,物欲是烦恼,你要从这下手。烦恼轻,智慧就长了,致知是智慧生起来,烦恼轻智慧长;烦恼要不除,哪来的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学来的。我们今天学了很多东西,那叫什么?那叫常识,那不是智慧,儒家讲叫「记问之学」。你记得很多,你念得很多,不是从你自性里头悟出来的,那都还是外面的染污,知识的染污。所以讲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不是你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一定要断烦恼,佛家讲烦恼轻,智慧长。
你看看佛门里面讲的,三大类的烦恼,每一类里面,烦恼的头数无量无边。见思烦恼,就是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执著,执著是见思。如果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执著这个念头都放弃了,你的心清净,你就不生烦恼。你烦恼轻,智慧透出来的时候,叫正觉,你就觉悟了;换句话说,你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不觉。不觉就是迷,迷就叫凡夫,觉了就叫圣人,所以阿罗汉叫正觉。我们佛法教学的目标,经论上常常讲的是一句话,这句话可以翻译,但是没有翻,还是用梵文音译过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我们学佛的人终极的一个目标。你学什么?我就学这个,我就求这个。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可以翻的,这叫尊重不翻,是我们佛法教学的目标,总的目标。阿罗汉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所以正等正觉是贤人,正觉是君子,无上正等正觉是圣人,佛法是这么个分法的。
这三个学位它是有条件的,我们讲这三大类的障碍,你要能够把执著放下,你就证阿罗汉果,你就正觉现前。如果再进一步,把分别也放下,分别比执著要细,不但不执著,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你就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没有分别了,阿罗汉还有分别。再往上去,起心动念,因为你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了,就叫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你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佛的境界,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最后终极的目标。从哪里开始?从放下执著开始,恢复到你的自性清净心,这叫格物的功夫。
格物之后,下面是「物格而后知至」,你有了格物的功夫,物革除了,物欲革除了,智慧现前,这就是烦恼轻智慧长。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尘,这些东西全是障碍,有一样我们的智慧都不能现前,所以要放下。我学佛很难得,头一天见出家人,跟出家人第一次见面就是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就是第一天见面教我,「看得破,放得下」,我问他老人家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我离开他的时候,他送我到门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六年就布施,放下,什么都能施;在以前放不下,很吝啬,赚钱不容易,怎么能随便给人?再慢慢学。果然不错,学到六年,真的做到了,所以感应就现前。
那个时候就发心出家,因为我没有家累,我在台湾就一个人,自己可以做得了主,我就一心一意学佛。在出家前两个月我就有预感,我就告诉我一些朋友,大概我出家的愿望快来了。他们问我几时?我说不出半年。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就有法师来请我出家,好像是大概也有一个多月,也不到两个月,来请了九次,我才答应。不是一次、两次、三次我就答应他,我看他很诚恳,我才答应他。所以就有预感。
我出家是有条件的,因为他来找我,我可以谈条件,就是我不做经忏佛事。我说我出家要研究经教,我要学讲经说法,我不搞经忏佛事,这些他都答应我的。所以我从来没有做过经忏佛事,一生读书、学教。以后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他鼓励我出来讲经,所以我一出家一剃头,就上讲台,教佛学院。我从教佛学院开始,出家就教佛学院,讲经四十七年了。这四十七年,年年向上提升,烦恼习气年年要断,不是一下就断得了的,天天都在做这功夫。
功夫愈深智慧愈长,真的是烦恼轻,智慧长。智慧现前,福报也现前,做什么事情都得心应手,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现在人讲的「心想事成」,确实有这么个味道在。我这个心想事成大概说起来应该在七十五岁,就是最近的五、六年,最近五、六年做事情有心想事成这个意思在。我们没有为自己想,都是为社会想、为众生想、为佛法想,没有为自己想,一生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一桩事情。这就是「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我们现在做到这一步。所以,「物格而后知至」,就是放下而后你才能看破,智慧现前。
「知至而后意诚」,这个知、至,至是有一定的标准,你的智慧达到这样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明了通达宇宙人生真相,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你到这个程度之后,你的意就诚了,也就是说你的真心就现前。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很多同学常常都念《般若心经》,念《金刚经》,里面讲的就是宇宙人生真相。《金刚经》,你看看江味农居士说得很好,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纲领;而《心经》,《心经》又是《金刚经》的纲领,二百六十个字,说明宇宙的真相。
我读这个经,读《般若经》,我再做最简单的一个总的总结,我总结只有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了,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还有什么看不破的?真能看破、放下,你的心一尘不染,诚了,诚意就出来了。你看曾国藩先生他在读书笔记里头,给「诚」下了个定义,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你怎么能到一念不生?明了了就一念不生,不明了就胡思乱想,愈想愈错;通达明了了,你什么都不想,这是什么?这是你的智慧开了,菩提心现前,我们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这个心现前了。
还有一等人,虽然他没有做到这个功夫,但是我们一般讲善根深厚,那种人很可贵。这就是中国古人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他不变,肯定有成就。一个是上智,上智是什么?他明白了,明白什么?就像了凡先生他对於算命先生很相信,他明白了,一生都是命注定,他什么也不想。他跟云谷禅师两个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佩服他,这个很不容易。就问他:你用的是什么功夫?他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想也没用,算了,干脆不要想。云谷禅师则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了不起的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这就是相信命运,相信因果,想了没用处,他还是迷惑颠倒。真正通达明了他了解,知道事实真相,他的妄念没有了。妄念没有,有正念,妄心没有了,真心现前,那是智慧,真智慧,这个不能不知道。
另外一种人,下愚,下愚他真的什么都不懂,但是他很听话。像谛闲老和尚这个锅漏匠,那就是标准的下愚。笨,学什么都学不会,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一生苦不堪言。谛闲老和尚是他的同乡,小时候在一起玩的玩伴,这找到一定要跟他出家。可是出家也不容易,寺庙里面那么多人,你什么都不会,连上殿都不能,人家就排斥你,就讥笑你,你寺庙住不住。老和尚很慈悲,给他剃度了,在乡下找个破庙,没人住的,叫他一个人去住,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说你一天到晚尽管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他说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问什么好处,老和尚也不给他讲什么好处,就叫他一句佛号念到底。在附近找了几个护法,照顾照顾他。念了三年,你看人家预知时至,站著往生。老和尚替他办后事,赞叹他「名山住持方丈、讲经说法的法师比不上你」!他死了以后,站在那儿还站了三天,人家给老和尚报信,在乡下来回要三天,他站著三天,替他办后事。这是什么?这是下愚,所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好教,不费事。
最麻烦就是当中这一段,上不上,下不下,半吊子,最麻烦的。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为谁?就是为当中这个,上下两头,那太简单,太容易了。所以,下愚不能够轻视,成就很高,而且成就快速。我们最近有听到一位同学,也是念佛往生,这个也算是下愚。年轻的时候也常常跑道场,遇到一位法师告诉他,真正念佛人可以在家里念,无论干什么事情佛号不间断,不必跑道场。他听了这句话就明白了,从此之后干事不说话,心里念佛。什么事都干,佛号不间断,预知时至往生,往生的瑞相希有。老实!所以老实人真可贵,决定不能够轻视,不能轻慢,说他傻,说他愚。他在世的时候,人家都说他傻瓜,他一点也不傻,一天到晚就抱著一句佛号,除这句佛号什么都没有,最后他成功了,他心定了。
你看现在举世之人心不定,我在澳洲,澳洲大学请我到学校去跟学生讲课,我不去。为什么?昆士兰大学我去了一次,学校邀请,来告诉我:法师,你讲话的时候不要超过二十分钟,最好十五分钟。我说为什么?太长了学生听不下去,就是学生没有耐心,耐心只有十五分钟。十五分钟之后他心就乱了,他就没有心再听,那我还去干什么?所以我说现在学校里的大学生比不上我们佛堂里的听众,我们佛堂你看,我讲经一般都是两个小时,有时候四个小时,他们都能够听得很欢喜,听得都不动。他们只有十五分钟耐心,你说怎么行?他能学什么?他能成就什么?论文怎么写出来的?找些参考资料,东凑西拼搞个大拼盘出来,这样出来的。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告诉我,那个时候我很想到学校去旁听他的课程。他告诉我,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到学校来听课你会大失所望。这个话是四十年前,不止,五十年前,我学佛五十四年了,五十年前,半个世纪。五十年之后的今天,他的话完全兑现了。所以今天能有耐心的人就有成就,没有耐心的人肯定没有成就。《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忍就是耐心,最重要是耐心。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你的心就正了。心正是什么?自受用的,心地清净,对待一切人事物平等,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觉而不迷;慈悲心现前,慈悲是对待别人,叫深心、大悲心。必须到意诚之后,这个心才能生起来,所以意诚就是《观无量寿经》讲菩提心的体,菩提心之体是至诚心,是真诚心。真诚心就是没有妄念,也就是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个心是至诚心,那是菩提心之体,真心。心正,正心是它起作用,它作用是正而不邪,所以对自己清净、平等、正觉,对别人慈悲,这个叫正心。
「心正而后身修」,你看对待自己清净、平等、正觉,对待别人大慈大悲,这个人叫真正的好人。慈悲心怎么会害人?所以身修,我们具体的讲,《弟子规》、《十善业道》、三皈众戒,他统统做到了。而且是很自然的做到,一丝毫不勉强,确实有点像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他达到这个境界,叫身修。到这个时候你自己能够成就,决定影响你一家人。你自己得度,身修我们讲就是自己得度,你自己得度,首先度你一家人,你一家人一定被你感化。我们今天不能感化一家人,你自己修身没做得好,你可不能怪「他们业障太重」,统统把责任推给别人,这是错误的。一定要回过头来,我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们自己才会有进步,我们进步才能感化别人。
所以舜,中国的舜王,历史上都称他为最有智慧,大智!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给诸位说,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来不说是别人有过失,都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你看他当年那种生活环境,那时他才十几岁,二十岁左右,那个环境。自己母亲死的早,父亲娶了个继母,继母对他不好,继母生了个小孩,一家人都想害他,常常都想置他於死地。别人、邻居都打抱不平:你的父母怎么可以这样对你?他就跟邻居吵架,说我父母好,你不可以说他们,是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让父母生欢喜心。天天想自己过失,天天改自己过失,三年之后把他父母感化了。这是齐家,家齐了,这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
家齐而后国治,你看他这些邻里乡党统统受他感化,最后国君知道了,国君是尧王。尧王听说有这么一个人,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尧王有九个儿子,九个儿子跟他做朋友,让他自己儿女细心观察他是不是真的德行。这一观察回报,真的,一点不假,尧王才徵召他,就等於说是徵召他来为国家做事情。他工作了许多年,尧王细心观察,这个人确实有智慧、有德行、又有能力,最后把王位让给他,真实智慧。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舜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了。
决定不能说别人不对,我对,别人不对,这个就错到底了。到底怎么样是对的?我错了,别人都是对的,这是真正对了。特别是现在这个世界,怎么样能够化解冲突?怎么样能够促进和平?我们要做榜样给人看,讲没有用处,批评人,不服!谁愿意接受你批评?我们自己修忏悔,时间久了,他会忏悔,「这个人是个好人,我们不能这个态度对他」,这才是个办法。一定要用自己真诚心,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别人,这样就对了。家齐而后国治,政治清明,安和乐利。
古时候国都不大,那个时候中国没统一,我们知道中国是从秦始皇开始统一的,在这个之前都是列国。周朝的时候叫八百诸侯,八百多个国家,中国现在很多的县,从前就是一个国。所以中国人讲天下,你看讲国家的不多,讲天下的很多,讲天下就是讲列国。这是什么?心量大。你看古籍里头讲天下讲得太多了,讲自己国家讲得不多。这就说明中国人的教育很早就拓开心量,就求这个世界的和平,世界的安定。
现在这个地球,很像中国春秋战国那个时代,所以孔孟之道在今天推行很管用。推行的技术是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没有私心,有私心就没有智慧。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不行,常常想到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也不行,都不能够服人。念念为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族群、每个众生去著眼、去想,这世界和平工作可以做,这就是孔孟的、尧舜的教诲。所以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说得很有道理!中国传统教学跟大乘佛法都著重在修身,佛法讲自度,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所以真的是以修身为本。
「国治而后天下平」,平就是平等。安定和平,第一个要素就是平等,不平就会有冲突,就会有矛盾。所以古人讲「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就是不平等。资源缺乏、穷困没有关系,要平等,平等大家心就服了,就不会有冲突。今天每个人都有私心,有私心就不平等,冲突就没有法子化解。人人能够放下自私自利,念念能够舍己为人,这要靠教育,其他的做不到;政治做不到,武力也做不到,科学技术、工商业统统做不到,还是教学为先,要教。不教,冲突不能够化解,现在这个恐怖冲突无法化解。
所以后面说,「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庶人是平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壹」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其本乱」,「本乱」就是身不修,没有做修身的工作,「而末治者」,「末」是天下国家,说是天下国家能大治,「否矣」,没这个道理,不可能!你要想治国、平天下,一定从修身做起。所以「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两句话就是说明本末终始、先后次第要是错了的话,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成就,一定要知道本末终始的次第先后。
那么现在我们要想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这段文很管用。化解冲突首先要懂得化解家里面的冲突,「家和万事兴」。从佛法里面讲,佛法教化众生的本是什么?这是讲教化众生的本,修身!自度!也就是菩提心里面的慈悲心。所以自古以来佛门常讲,佛法是什么?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本。慈悲从哪里来的?慈悲从真诚来的,你人不真不诚,你的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唯有真诚心,对於人是慈悲,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是对自己,大慈大悲是对别人的。
因此菩萨教化众生有三个「四」,第一个是四个心。四心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诸佛菩萨接触一切大众用什么心?慈悲喜舍。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喜是欢喜,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要叫别人不生欢喜心,这个众生他怎么能够来接受佛法?所以一定叫他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舍就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讲到深处,菩萨地位高了,就不叫布施,叫供养。为什么?他平等心现前,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我们对未来佛有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能够转到供养那就是修普贤行。还修布施,那是一般的菩萨,大乘的菩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都在舍里头。
你看布施里面三种舍,财、法、无畏。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因为你持戒、你忍辱,众生看到你不害怕。跟你见面怕说错话,得罪你,你会记仇,你持戒、忍辱就不会了。你说钱财露白怕人家抢去,那个人持戒,不偷盗,没有关系,他看到无所谓,这叫无畏施。精进、禅定、般若属於法布施。所以六波罗蜜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一个布施分开来讲,讲六条。布施就是舍,用这个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用什么方式?我们跟众生接触用什么方式?方式用四摄法,四摄就是方式。你看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种方法。诸位要学会了,用在家庭,夫妻会用,这个夫妇百年好合,怎么会出问题?四摄法,小,用在夫妇,大,用在国家,用在世界,国与国的往来和睦相处,这个方法太好了!四摄法里面的布施,我讲的很多,我在新加坡跟九个宗教往来,把他们团结成一家人。很多人问我:法师,你到底用什么方法,你能把这些宗教搞在一起?我说这是佛教给我的方法。佛教给你什么方法?四摄法。头一个「布施」,这个布施是送礼、请客,多送礼、多请客,这个布施是这样,人情!
我们去拜访他,送上一份礼物,人家就生欢喜心了,这个朋友就交上了。九个宗教都交上之后,然后我们就请客,请大家一起来吃饭,不但请他们宗教领袖,还请他们的信徒。所以过年的时候我们搞一个温馨晚会,第一次搞的时候三千八百人。每个宗教他们的领导人以及他们这些干部、信徒,大家统统来,请客!第二年办的时候,纳丹总统也来参加,好像人数有七千多人。第三次请客的时候,吴作栋总理出席了,差不多也有八千人。多请客,多送礼!我跟九个宗教往来,每个宗教送十万块钱红包,帮助他们办慈善事业,因为他们都办的有养老院、有孤儿院,也有的有医院、有学校。所以每个宗教里面有大的活动,我们都去参加。
天主教的圣诞节弥撒,我们出家人五十多个人,穿袍搭衣到教堂里面去参加,很有味道。统统搭的二十五条衣,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头一次,我们跟他一起活动,你说多欢喜!我在新加坡讲《玫瑰经》,《玫瑰经》是天主教的早晚课诵本,我这个光碟现在在天主教流通的很广。跟伊斯兰教往来的非常密切,我们参加他的活动,参加他的慈善事业,我也讲《古兰经》。这就是方便为门,这都是属於布施,财、法、无畏三种布施我们都做到。
「爱语」,我们跟他往来谈话,所说的这些话对於他们都是爱护的。爱护不是甜言蜜语,对他真正有好处,我们的言论对他有好处。「利行」是我们所作所为对他们都有利益,决定没有伤害。「同事」,这个同事摄我就跟古人讲法不一样。古人是一定要跟对方同事,现在对方都作恶,怎么可以同事?你一同就糟了。所以同事我讲我们今天要跟神同事,要跟圣人同事,要跟佛菩萨同事,这就不会有偏差,不会做错误,方式。
方法?方法是用四悉檀,你要会活用,四悉檀是个纲领,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我们在讲《华严经》里面,前面曾经讲过「四随」,随就是随顺众生。四随里面有「随乐」,随乐就是世界悉檀;有「随宜」,随宜就是为人悉檀;有「随治」,随治就是对治悉檀;有「随义」,那就是第一义悉檀,佛以四随说法利生,这个我们要学,这是总纲领。这就是一切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无有定法可说,也没有一定的形式出现。总是像《楞严》上所讲的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活的,不是死呆板的。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基督身得度,就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应以阿訇身得度,就现阿訇身而为说法,活活泼泼,哪里是死呆板的!
我跟这些宗教往来,我说我们大家都相信宇宙之间只有一个真神,我说你信不信神有圆满的智慧?相信;神有圆满的神通,相不相信?相信;神能够随身变化一切,相不相信?对,相信!那问题解决了,在佛教就变成释迦牟尼佛,在基督教就变成耶稣,一个神变的,你要说骂佛,那你就是骂耶稣。所有宗教创始人是一个神变的,他的分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看这么多年来,我跟世界许多宗教往来,这个理念还没有人反对,大家听了都很欢喜,都能接受。
我最初到日本的时候,日本有几个法师:法师,你这个说法从来没听说过,恐怕在日本行不通。结果我到日本去的时候,也没有反对。不但没有人反对,日本那个老和尚,那是佛教里声望最高的,中村康隆,今年一百零一岁,去年我们见面的时候,去年他一百岁。我第一次跟他见面,他看到我很欢喜,告诉我全世界所有宗教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那些徒弟们告诉我,他说净公上人,我们老和尚一生从来没说过这个话,头一次听说这个话。这就是四摄法,这就是佛家讲的方便为门,「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是方法,便是最适合的方法,最适合的方法,那就不是固定的,就是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应当给他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没有一定的,这就是最适合的,这叫便,便宜。所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才能够真正达到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才能普度一切众生。
所以四悉檀第一个,你看欢喜,世界悉檀第一个就是你要叫众生生欢喜心;不生欢喜心,他就不肯跟你接触,你就度不了他。也就是你想把明明德这个道理去教导他怎么个修法,你首先要人家欢喜接受。所以诸佛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第一个,世界悉檀,随乐。众生欢喜不一样,他喜欢什么你能够随顺,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都能随顺。随顺他们的喜爱,随顺他们的风俗习惯,人家才欢喜;我们一定要怎样,那就行不通了。像我们跟许多宗教交流,我进入他们的教堂,我对他们供的神我礼拜,有很多人看到奇怪,他们的信徒看到生欢喜心,我们拜他的神。我们拜完之后告诉他,我们的神跟你的神是一个神,不是两个神,是一个神。在你这个地方现这个样子,在我们那里现释迦牟尼佛的样子,不一样,是一个神,不是两个神,欢喜!这里头什么矛盾、隔阂、冲突自然就化解了,一定要彼此互相学习教理。
我的长处就是我学他们的经典,跟他们的往来,你们的经典我懂,我都会讲,我的经典你不懂,你不会讲,这鼓励他应当要多学。你看看我们的神,在基督教怎么讲法,在天主教怎么讲法,在佛教怎么讲法,在回教怎么讲法,多听、多学习,才知道我们的神伟大。决定不能说是我这个是正法,你们是邪法,不可以。统统是一个神讲的,在不同地区讲的,对不同对象讲的,大家才恍然大悟。我说我们今天住在这个地球上,现在交通便捷,科技发达,资讯发达,我们现在地球变成地球村,我们环绕地球一周,三天!我们是地球人,我在外国人家问我:法师,你哪里人?我说地球人,我们都是一家人,你也是地球人,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亲切了,这个道理要懂,这就是方法,佛家讲的四摄法。
第二个,为人。为人就是我们要,佛法讲契机,契机里面讲的是人。人,种族不相同,文化不相同,历史渊源不相同,信仰不相同,我们都要学习,然后才能跟他相处,才能够帮助他。他信什么样的宗教,我们赞叹那个宗教,可不能说你那个宗教不如我,我这个比你好,那马上就反抗。一定要晓得,确实中村康隆讲得对,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观音菩萨现身,这是我们要能够理解的。所以入境随俗,你进到他的宗教,你就要一切都随顺,大家都欢喜。要赞叹,要勉励,我们这个世界才能和平,才不至於发生冲突。世界的安定和平,宗教占很大的分量。只要宗教能够团结和睦,对於整个世界和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於族群亦复如是。对国家,我访问很多国家领导人,他们都喜欢跟我接见,帮助你这个国家怎样安定,世界怎样能够走向和平。这是我们一般俗话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鬼都对,大家都欢喜,这个要晓得。
第三对治,对治就是要针对现前社会的病态,我们怎样改法,怎样帮助他。就像治病一样,现前,这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现在,现在社会有哪些毛病。现在社会上最严重的是不重视伦理德道教育,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那我们今天就特别提倡这个,尤其是特别提倡《弟子规》、《十善业道》、《沙弥律仪》,这基本的戒律,这就是对治,属於对治。
第一义是讲究竟的目标,就是我们常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有等级的,要把它提升到最高。你说信基督教的,我们真正能够指导他,将来一定升天堂,他的目标在这里。伊斯兰教的要帮助他生天园,佛教的要帮助他生净土,这叫第一义。他们自己最高的愿望,我们要帮助他达到,这叫第一义。
所以,佛以四随,以四悉,悉是普遍,悉檀,檀是布施,檀是梵语。这两个字要是翻译起来就是普遍布施,这四种叫遍施,遍施才能够把第一愿圆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在后面,你们那张里头没有,我这后面画了一个图,画了一棵树,我想我会把这个给你们大家做参考。这个树就是说明本末次第,平天下就像这个树,树叶花果,树叶。治国就像树枝,齐家就像树干,修身就像树的本;下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埋在地底下的根。所以说是有本有末,有先有后,一定要明了,我们对於世出世间法的修学决定有成就。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 (第二集完)
净公上人: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