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0|回復: 0
|
净公上人关于菩提心的讲记敬摘点滴2024151939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菩提心的讲记敬摘点滴
...早晚拜佛,它每一拜三称,确实他这个方法里面有观、有念、有发愿、有回向,真是样样都具足。大意明了了,我们就可以看经文。经文这一段是实相,也就是我们所礼敬的对象。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这是我们礼敬的对象,这个对象非常的广大。「诸佛世尊」是指谁?就像经上所说的,「十方」我们容易懂,「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诸佛我们也好懂,在《三千佛名经》里面我们看到了,过去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千佛,这是三世,我们也明白了。《万佛忏》里一共有一万两千多尊的佛名,还不够,这个地方讲的是「一切佛剎,极微尘数」,一万两千这个数目相差太悬殊了。这个经是《华严经》,佛在前面曾经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佛在本经说过,在《圆觉经》上也说过。所以我们了解,「礼敬诸佛」这个「诸」字就包括了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就应当作佛。
所以我们这个行愿要怎么样修?我们每一天早晚拜佛,最少也要拜三拜,要把拜佛的愿行应用在生活上。我们以这个诚敬之心对佛,我们要以同样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个叫修「礼敬诸佛」这一愿。你不要搞错了,我见到佛我就礼敬,见到人我理都不理他,那就错了,大错特错。好人、坏人都是诸佛,不但好人坏人是诸佛,一切畜生也是诸佛;不但畜生是诸佛,桌椅、板凳也是诸佛。这个问题大了!经上不是明白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无情就是植物、矿物。我们桌椅、板凳是无情的众生,无情的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同样一个性;在有情众生上我们叫它作佛性,在无情众生上叫它作法性,名称不一样,是一个性。
不仅是以最真诚的心处事待人,还得接物,待人真诚恭敬,办事也是真诚恭敬,那就是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无情的众生,你把它安排得恰当,这是对它的礼敬;像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对它的礼敬。真正修菩萨行的人,修十大愿王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随时随地,以桌椅板凳作个比喻,不管在什么地方,我们看到它摆得斜扭了,我们随时把它扶正,这是对它礼敬。不要认为这是他家的,与我不相干,这是道场的,不是我家的。随时随地,没有分别,不干净的把它擦干净,我行菩萨道,我对它礼敬。
所以,对于一切物整齐清洁,这是恭敬。并不是说对桌椅、板凳每天要给它拜几拜,那你就变成佛呆子,学佛学呆了,这就错了。学佛要开智慧,不要变成佛呆子。这是举一个例子。所以说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用真诚,都要尽心尽力,做到样样都圆满,样样都没有欠缺,这叫礼敬诸佛。所以「诸佛」的对象实在讲太广大,这是法身大士所修的,境界是无量无边。
底下这一句是能修因,『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一句我们要留意,为什么?以后九愿每一愿都是依这个原则。在这里说了,到以后就不必再说,不要再啰嗦了。第一个是「以法力」,法就是普贤愿力,这个是法。我们今天接受《华严经》普贤菩萨的教诲,我们尊重普贤菩萨,依照普贤菩萨教诲来修学。普贤菩萨教我们什么?一切境界就是诸佛,就是我们修行人所缘的境界,尽虚空遍法界,万事万法,这就是讲的诸佛,前面讲的境界,是我们礼敬的对象。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那么庄严?为什么十方诸佛的剎土都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原因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人人都修普贤大士之德,没有一个不是修十大愿王的。因此,诸位要记住,别人对我不尊重、不礼貌,没关系,我对人要尊重,要有礼貌;别人虚情假意对我,没关系,我要以真诚心对人。为什么?我修普贤行,他修六道三途行,各人不一样!我们不能说:他对我都是虚情假意,我为什么要对他认真、诚心诚意?好像自己吃亏一样的。换句话说,他修三恶道,我为什么不修三恶道?你要愿意跟人家去,这是苦,这是愚痴。
所以要知道,菩萨行里面最高、最殊胜的是普贤行,这是《华严经》到最后的结论,菩萨里面最高、最殊胜的。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所有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统统修普贤大士之德;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讲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每个人都是普贤菩萨,他都修十大愿王。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为过,普贤菩萨成佛了,就叫做阿弥陀佛,普贤行修圆满,就叫做阿弥陀佛。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个平等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平等心,都是真诚的心,一丝毫虚伪都没有。
我们学了之后,要从今天起要做到!我们要以真诚待人,不管人家怎么对待我,我们只是一味真诚。眼前吃亏上当无所谓,吃亏上当能吃亏多少年?过几年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所以吃这几年亏,上几年当,值得!这个有代价的,值得。如果你要是不肯吃亏,不肯上当,那好,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还干六道轮回;既在六道轮回,必堕三恶道,后果不堪设想!第一个「以法力」,一定要尊重老师的教诲,把老师的教导一定要做到。
第二个是「以自己的力量」。所以这是二力法门,净土是二力法门,普贤菩萨在那里教给我们是二力法门。后一句就是自力,「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深心」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不是普通的心,深心。这个「信」是真信,超过了正信,真信。理解,晓得这个事情,菩萨这个开示叫我们这样做法是有道理的,合情、合理、合法,完全正确,我理解我才会接受,我才会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决定不假。
「如对目前」就是我礼敬的这个对象,礼敬是这个对象、这个境界,将来称赞、供养、忏悔业障乃至于普皆回向统统是以这个境界。这就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这里面十法界依正庄严,一一就像在我面前一样。大经里面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诸佛怎么现前法?你要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看作诸佛,那错了。《金刚经》上都说得很明白,你要是「以相见如来」,那就大错特错。什么叫见如来?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
一切法本来就不生不灭,我们现在为什么看到一切法会有生灭?我们用生灭心看一切法,一切法就有生灭。假如我们把生灭心给断掉,生灭心是妄心,生灭心是八识,识心有生灭,阿赖耶都有生灭。你看在《百法》里面讲,八识五十一心所是什么法?有为法。「百法」前面九十四个是有为法,有为法是假的,有生有灭,八识列在有为法里头,不是真的,连阿赖耶都有生灭。不生不灭是什么?是百法最后的「真如无为」。真如无为是什么?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直心是真如无为。《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至诚心是无为,诚到了极处;诚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诚,有一物就不诚。
曾国藩读书笔记里头,他对「诚」下了个定义,什么叫诚?「一念不生之谓诚」。他用这个来解释,一念不生这是诚,真诚。所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如果起一念,有一个主观的念头,这就不诚。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么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真诚,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跟前面所讲的,圣人是道德仁义礼并运于心,我心里头本来具足,样样都具足,这是什么?这是道。但是在应用上面,该用道的时候我用道,该用德的时候我用德。在应用的时候,跟大家相接触的时候,该分别的时候我分别,该执着的时候我执着;这种该执着、该分别,叫权智,善巧方便。内里面真诚,内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内里头要真诚,内里面是道,表现在外面是德、是仁、是义、是礼,这叫「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什么叫佛法?道是佛法,真诚是佛法。怎么叫不坏世间法?世间人有分别、有执着,我随顺你的分别而分别,随你的执着而执着,正如同十大行愿后面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里面自己有主宰,随喜里面成就功德,这个了不起!佛门也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过去讲这两句,我把它讲成四句。「不变随缘」是佛,佛不变,内里头真诚,不变,决定不变,随缘,能够随顺一切众生,随顺九法界的有情众生。像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这就是随缘;应以佛身得度就示现佛身,应以畜生身得度就示现畜生身,这就是随缘,但是他的佛性不变,本性没变。这是讲已经成就了的人,已经圆满证果的人。
九界里学佛的人,他是「随缘不变」,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我们随缘,随缘在这里学什么?学不变。我们一天到晚与这一切人事接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接触当中学什么?学内里头,佛法叫内学,内里面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学不变。所以随缘不变是菩萨,不变随缘是佛陀。
再一个是「不变不随缘」,这是小乘阿罗汉,他做到不变,他不随缘。「随缘随着变」是六道凡夫,一天到晚搞六道轮回,随缘随着变。诸位细细想想这四句,十法界怎么来的?就这四句变出来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有取舍。随缘随变,我们不取,不变不随缘,我们也不取,我们应当学佛、学菩萨,随缘里面学不变,不变里面学随缘,学佛菩萨。
所以你能够见到一切众生的佛性,你能够见到一切万物的法性,这叫做「如对目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大经讲的「诸佛常现前」,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那个佛统统现前,不是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了佛以后,你看一切众生统统是佛,为什么?到那个时候你见性不着相。我们凡夫是着相不见性,所以见不到诸佛,见不到诸佛就是见不到性,佛作性讲,「佛现前」作「见性」讲。
因此,我们总归一句话来说,「离念亡情」,念就是念头,情就是情识。能够把念头、把情识断掉了,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自自然然透露出来。这时候我们一切的行为,跟诸位说,统统是普贤行。不要这样一条一条说,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哪一行不是普贤行?真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那就没错了。所以这是「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个很要紧,这三句,前面一句是普贤的法力,后面是靠我们自力,一定要「深心信解」。
下面就容易懂,『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一句就是解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用什么态度。这句话实在讲是成佛正因,一定要修净业。它这里只有『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十二个字,如果这十二个字要细讲,就是《观无量寿经》里面佛给我们讲的三种净业。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拿那一段经文来批注这三句,非常恰当,特别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要常修。所以,这三种净业就是礼敬,要以至诚心、恭敬心去做,都把它做到。下面经文我们念念,好懂: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前面三句是总说,后面是别显、别说。以前面普贤教诲的法力,以我们自己真诚的心力,所以我们在境界里面见到无量无边的诸佛,也见到无量无边的自己的身,这个很奇怪!实在讲,这是华严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这个境界实际上来说就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自己迷失了自性,把这个境界不能觉察,虽然在面前不能够觉察。如果真正觉悟,觉悟了的人不会认为这个身是我身,他跟我们的观念不一样。他以什么为我身?以一切万事万物为我身,那你的身相就不知道有多少,身相跟佛相一样多;佛无量无边,我自己的身也无量无边。
我这样解释大家还很难体会,我们还拿作梦做比喻,诸位好好的想一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当你作梦醒的时候,你懂得一点佛法了,今天晚上作梦醒过来的时候,你...(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讲记)
...情,菩萨这个开示叫我们这样做法是有道理的,合情、合理、合法,完全正确,我理解我才会接受,我才会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决定不假。
「如对目前」就是我礼敬的这个对象,礼敬是这个对象、这个境界,将来称赞、供养、忏悔业障乃至于普皆回向统统是以这个境界。这就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这里面十法界依正庄严,一一就像在我面前一样。大经里面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诸佛怎么现前法?你要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看作诸佛,那错了。《金刚经》上都说得很明白,你要是「以相见如来」,那就大错特错。什么叫见如来?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
一切法本来就不生不灭,我们现在为什么看到一切法会有生灭?我们用生灭心看一切法,一切法就有生灭。假如我们把生灭心给断掉,生灭心是妄心,生灭心是八识,识心有生灭,阿赖耶都有生灭。你看在《百法》里面讲,八识五十一心所是什么法?有为法。「百法」前面九十四个是有为法,有为法是假的,有生有灭,八识列在有为法里头,不是真的,连阿赖耶都有生灭。不生不灭是什么?是百法最后的「真如无为」。真如无为是什么?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直心是真如无为。《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至诚心是无为,诚到了极处;诚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诚,有一物就不诚。
曾国藩读书笔记里头,他对「诚」下了个定义,什么叫诚?「一念不生之谓诚」。他用这个来解释,一念不生这是诚,真诚。所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如果起一念,有一个主观的念头,这就不诚。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么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真诚,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跟前面所讲的,圣人是道德仁义礼并运于心,我心里头本来具足,样样都具足,这是什么?这是道。但是在应用上面,该用道的时候我用道,该用德的时候我用德。在应用的时候,跟大家相接触的时候,该分别的时候我分别,该执着的时候我执着;这种该执着、该分别,叫权智,善巧方便。内里面真诚,内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内里头要真诚,内里面是道,表现在外面是德、是仁、是义、是礼,这叫「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什么叫佛法?道是佛法,真诚是佛法。怎么叫不坏世间法?世间人有分别、有执着,我随顺你的分别而分别,随你的执着而执着,正如同十大行愿后面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里面自己有主宰,随喜里面成就功德,这个了不起!佛门也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过去讲这两句,我把它讲成四句。「不变随缘」是佛,佛不变,内里头真诚,不变,决定不变,随缘,能够随顺一切众生,随顺九法界的有情众生。像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这就是随缘;应以佛身得度就示现佛身,应以畜生身得度就示现畜生身,这就是随缘,但是他的佛性不变,本性没变。这是讲已经成就了的人,已经圆满证果的人。
九界里学佛的人,他是「随缘不变」,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我们随缘,随缘在这里学什么?学不变。我们一天到晚与这一切人事接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接触当中学什么?学内里头,佛法叫内学,内里面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学不变。所以随缘不变是菩萨,不变随缘是佛陀。
再一个是「不变不随缘」,这是小乘阿罗汉,他做到不变,他不随缘。「随缘随着变」是六道凡夫,一天到晚搞六道轮回,随缘随着变。诸位细细想想这四句,十法界怎么来的?就这四句变出来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有取舍。随缘随变,我们不取,不变不随缘,我们也不取,我们应当学佛、学菩萨,随缘里面学不变,不变里面学随缘,学佛菩萨。
所以你能够见到一切众生的佛性,你能够见到一切万物的法性,这叫做「如对目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大经讲的「诸佛常现前」,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那个佛统统现前,不是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了佛以后,你看一切众生统统是佛,为什么?到那个时候你见性不着相。我们凡夫是着相不见性,所以见不到诸佛,见不到诸佛就是见不到性,佛作性讲,「佛现前」作「见性」讲。
因此,我们总归一句话来说,「离念亡情」,念就是念头,情就是情识。能够把念头、把情识断掉了,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自自然然透露出来。这时候我们一切的行为,跟诸位说,统统是普贤行。不要这样一条一条说,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哪一行不是普贤行?真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那就没错了。所以这是「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个很要紧,这三句,前面一句是普贤的法力,后面是靠我们自力,一定要「深心信解」。
下面就容易懂,『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一句就是解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用什么态度。这句话实在讲是成佛正因,一定要修净业。它这里只有『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十二个字,如果这十二个字要细讲,就是《观无量寿经》里面佛给我们讲的三种净业。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拿那一段经文来批注这三句,非常恰当,特别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要常修。所以,这三种净业就是礼敬,要以至诚心、恭敬心去做,都把它做到。下面经文我们念念,好懂: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前面三句是总说,后面是别显、别说。以前面普贤教诲的法力,以我们自己真诚的心力,所以我们在境界里面见到无量无边的诸佛,也见到无量无边的自己的身,这个很奇怪!实在讲,这是华严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这个境界实际上来说就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自己迷失了自性,把这个境界不能觉察,虽然在面前不能够觉察。如果真正觉悟,觉悟了的人不会认为这个身是我身,他跟我们的观念不一样。他以什么为我身?以一切万事万物为我身,那你的身相就不知道有多少,身相跟佛相一样多;佛无量无边,我自己的身也无量无边。
我这样解释大家还很难体会,我们还拿作梦做比喻,诸位好好的想一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当你作梦醒的时候,你懂得一点佛法了,今天晚上作梦醒过来的时候,你好好想想,想想梦里面的境界,梦里那些境界哪个是你,哪个不是你自己?梦里面,我们梦到有很多人物,那些人物从哪来的?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既然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那统统是自己,梦中的所有一切人物是自己,梦里面山河大地还是自己。为什么?整个梦就是你的心,全梦即心,全心即梦。所以在那个时候你要问,心像什么样子?作梦的时候最明显,心就变成那个样子。那个样子是妄相,心是真心,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
所以觉悟的人,你说他证得清净法身,他证得什么法身?就是他真正明白、肯定、认识尽虚空偏法界统统是我自己。他跟任何人决定没有分别,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爱护一切众生像爱护自己一样,一体,不是二体。我们一个手掌伸出来,五个指头一体的,它不是五个,是一个,一体的。这个手上被蚊子叮了,这个手去给它赶一赶,它不会说「我感谢你,你帮了我大忙」,没有,为什么?一体的。所以契悟之后,则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他对于这一切众生的爱护、慈悲没有条件,为什么?是一体,不是二体。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无二无别,我们迷了才分,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才分,分自分他,虚妄分别。
佛菩萨没有自他,没有你我;他说你我,这就刚才讲了,「恒顺众生」,你说这个叫我、那个叫你,那我随顺你说!其实佛菩萨绝对没有这个概念。是一切众生自己在虚妄、分别、执着,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所以叫迷失了自己。禅家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本来面目。你要是真正明白,真正入了这个境界,就叫证得清净法身,那好了,你成了法身佛。证得法身,当然报身、应化身统统具足,没有一样不具足。可是我们只要有一念「这是我,那个是你」,《金刚经》讲的四相具足,你还是迷而不觉。
今天我们在经论里这样详细研究、讨论,大家好像是有那么一点影像,这是什么?这是叫解悟,对你不起作用。必须证悟才起作用,你才真正得受用。你虽然理解了,你入不了这个境界,你还是有是非人我,你还是有很多界限,有许多分别执着。几时把这些分别执着统统都打掉,都没有了,尽虚空遍法界融合成一体,这是证悟。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所以这一段是讲境界。后面讲: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这是显行愿广大无有穷尽的意思。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讲菩萨修这个行门是永远没有中断的,没有间断的。为什么没有间断?众生无尽。他虽然是究竟圆满了,圆满之后晓得虚空法界是一体,所以佛看到众生快乐他快乐,就是自己;众生受苦他苦恼,所以拔苦与乐是佛菩萨唯一的大事业,因此他十方世界度化众生无有疲厌。今天时间到了,后面两段意思没有说,但是每一段后面都是同样的,我们留到第二段再讲,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三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4-002-0003
请掀开经本: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十大愿的第二愿「称赞如来」。第一愿是「礼敬诸佛」,第二愿是「称赞如来」,这是这个文章上的修辞,「诸佛」跟「如来」是一个意义,境界完全相同,诸位总得要记住。在我们中国古礼里面说,前面是讲礼,称赞是讲乐,音乐演奏,像佛门里面的赞佛偈,我们唱的香赞、佛宝赞、戒定真香,都是属于赞佛的,这是属于音乐。「礼乐皆得」,这叫有德,...(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讲记)
...弥山王』,数量的广大像前面一样,我们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些物质的供养。真正能看破,知道诸法实相,真正能放下,于一切法无取、无舍,这就是真供养,它的义趣在这个地方,这是真正的供养。
『然种种灯』,灯代表智慧,代表光明。古时候最好的是酥油灯,其次就是一般的油灯。在我们中国,酥油比较少,中国过去在佛殿里面,好的是燃麻油,价格也比较贵。因为印度酥油多,中国是个农业国家,所以酥油就比较少,酥油是奶里面提炼出来的。这是种种的油,油灯。以后才有蜡烛,也是表这个意思。佛前面供养灯。可是在现代,像我们佛前面供养的灯,里面是电灯泡,点电的,我们这里没有油灯。不过我觉得电灯比油灯要安全得多了,大家用电灯来代表就可以,想到这个意思就行了。因为我们现代人居住的房子多半住公寓,公寓房子比较矮,点油灯很麻烦,点久了,天花板上熏一块很黑,就是烧香烧久了也是如此。
所以香,家里头有佛像、有佛堂,香燃一支,不要烧多,燃一支,要燃好香,经上讲的『上妙』,尽你的力量去买好香。好香我们闻到,对身体健康都有帮助,所以一定要买好香,燃一支;灯,普通电灯就可以了。寺院里头的建筑不一样,它的殿都很高,所以燃油灯、蜡烛是有必要的。为什么?它表法的意思明显,我们电灯没有那么显著。灯发光,固然是代表光明智慧,还有个更深的意思,就是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它有这个意思在。使我们见到灯,我们就想到,我们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才艺,以自己的精神,以自己的体力,贡献给社会,服务于一切众生,舍己为人,灯表这个意思。
灯点的时候,油逐渐会点干,蜡烛会烧完,这个意义很深。人生在这个世间是非常短促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样的成就?财富、地位、功名都是假的,唯一真实的所谓是积功累德,这是真实的。普贤菩萨在后面告诉我们,「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得走的,只有业跟着你走。学佛的人我们不造业,我们这个世间善业、恶业都不造,我们造什么?我们造净业,这个世间六道轮回里面没有的,要去造这种业;我们的果报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在佛国土里面才有这个果报,这部经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极乐世界为我们的归宿。所以燃灯有这个意义在。
这个地方举出这几个例子,代表一切的供养具,使我们在任何一个供具里面,都明了它表法的深义。当我们供养,我们自己觉悟,也能够令一切众生觉悟。可见得,看起来这是世法,含义却是甚深的佛法,即世间法显出世间法。在这里面让我们认识,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正是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了。经上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觉就是认识,觉就是看破,觉就是放下。
菩萨修行供养的时候,不碍上供诸佛,下济含识,这个意义深。供佛我们修什么?修礼敬、称赞,前面的两门,我们从内心至诚恭敬的来修学。这里面还有一重深义,那就是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我们修供养,「上报四重恩」,就在上报四重恩的同时又修了「下济三途苦」。为什么?贪心重的人,看到我们这样的施舍,自己省吃俭用,去搜集上妙的供具来供佛,来供养三宝,供法、供僧;叫那些贪心重的人见到,他觉悟了,降低他贪欲的成分。瞋恚心重的人,看到我们这样子礼敬三宝,他瞋恚心也生不起来,都变成恭敬心;贪欲的心变成他也肯布施。所以,令贪者肯施,瞋恚者发慈心,愚痴者生智慧,这就是「下济三途苦」。为什么?瞋恚是地狱的业因,贪欲是饿鬼的业因,愚痴是畜生的业因,你能够转贪、瞋、痴就是救度他离三恶道,这叫「下济三途苦」。在同一个修这个供养里面上供诸佛,下度众生,这个意义非常之深。
所以我们做一定要做得如法,要真正从内心里面生起的虔诚、恭敬,如法供养,才能感动别人,人家看到他心有所感。如果我们随随便便的,「这个花很漂亮,不错,供养佛,佛欣赏,我也欣赏」。这个大家看了,就跟你家里头客厅、书房里插个花瓶没有两样,别人看了无动于衷,这收不到效果。所以在礼敬、称赞供养里头,统统是自行化他,无量无边的功德。
尤其是我们学佛的同修们,将来有机会你们要能够到大陆上,或者是探亲、观光,希望你们要如法的来修供养。为什么?我们这次去看到,不但是一般老百姓完全不懂,甚至于出家人礼节都没有了,不如我们台湾。大陆上没有看到人拜佛的,我们见到佛像在那里拜三拜,许多观光的人都在那里看,好!这个看是给他种善根。我们以前不知道这个情形,要晓得这个情形,我们多带些香花、水果、灯烛,我们到那里先修供养,然后再礼佛,做给那些观光客看的。
最好还短短的念几句经文,为什么?这机会教育。念经文光是念经都不行,经念什么他旁边听不懂,要选一些经文很白、很浅,叫人一听就懂了。所以最好念什么?《观无量寿经》的三福,他听得懂。我们合掌大声在一起念,「欲修净业,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大家听得懂,「奉事师长」,听得懂,「慈心不杀」,慈悲、不杀,「修十善业」,这他听得懂。「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可能他不太懂;但是第三容易懂,「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那一句他不懂,这一句要大声念一点,「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读经,「劝进行者」。就念这三条。
这三条念完之后,念个三皈依,「皈依佛」,我们底下加批注,不能照平常那样念法,照平常那个念法他也不懂。「皈依佛,觉而不迷」,照这样念法,「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这样拜三拜佛。你看那观光客好多,他庙里的人统统都度了,机会教育。这应该要做的,时时刻刻帮助人学佛,念念有摄受一切众生入佛门,摄受一切众生令生净土。你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愿,要把你的心愿表现在你的行为上,帮助人。如果你这样到大陆去观光旅游,那你的功德无量,这个值得的!否则的话,你去看那些寺庙都白看了。这很有必要,这都是真实的供养,选好的香、花到那里去供养。底下一句这是接前面的: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供养具』里面,那个『等』字一字就包括太多了。我这次去是从香港直飞到大连的,我听说飞大连好像直飞进去,从香港飞北京或者是上海,有不少的机场开放可以直飞进去。这样检查,对我们台湾同胞检查并不严格,很容易就通过了。如果从香港到广州走深圳,那个海关检查得很严格,拖的时间很长,听说通过那个海关差不多要两个小时的样子,人太多太挤,很麻烦;经书不容易带进去,你带一本、两本可以,带多了不行。所以我们希望将来能够旅游到大陆上去,经书多带一点。我们印一点很浅的、很薄的,二、三十本,就这么厚,你就带进去了,到那边送给你的亲戚朋友。希望佛法能在大陆上重新再播种,希望它在最短的期间之内能够生根、能够茁壮、开花结果。
我们要有心去做,我们如果不帮助他,他们那边没法子,非常困难,经书、佛像都要靠我们供应。他们现在虽然也有十几个佛学院,佛学院的学生缺乏经典,没有书,我们也送了不少,还是不够。学佛的人多,是真多,所以我们要大量的把佛书送给他们。我们以后印,印小册子,印薄薄的本子,印浅显的文字,让他们很容易能够看得懂、能够接受,这样佛法在大陆才能够发扬光大。这一章经文,前后分为两段,前面这是讲的事供养,后一段讲法供养。你看底下经文说: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一切供养里面,『法供养』是无比的殊胜,超过前面事供养,事里面有表法。「法供养」里面,我刚才教给诸位,你们将来到大陆上这样去拜佛,这样去朝山,看那边的寺庙、佛教,你的事供养、法供养统统具足了。法供养非常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底下一节要详细来讨论。法供养里面,经典里面举了七条,这七条都非常的重要。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五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4-002-0005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0四面,倒数第三行,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从这一段看起。这一段经文含义非常的深广。讲到「广修供养」,前面所讲的是事上的供养,这个地方是讲『法供养』。尤其是佛不仅在本经,大家所看得多的、念得多的,像《金刚经》,也是特别强调法供养。为什么?佛重法。实在说,事上的供养只是表我们对佛的一点恭敬心而已,其实我们所供养的佛都不需要。佛的福报太大了,我们看《华严经》前面的十二卷,所以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人间天上不能够相比的,福报太大了。我们拿什么能够供养佛菩萨?只不过是尽我们自己的心里,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意。所以要紧的是在修法,因此在事供养里面,我们也特别着重在表法。懂得表法,把事供养就变成法供养,这个供养功德就殊胜,也是《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虽然如此,经上还是特别为我们举出法供养的例子,本经一共举了七条。第一,『如说修行供养』。佛出现在世间,就是教我们修行的,如果我们供养佛,自己不肯修行,佛对我们就非常伤感。供养再丰富,你得不到利益,真实的利益得不到,顶多得到一点所谓人天有漏的福报,只是如此而已。佛是不是要我们得人天福报?不是的。佛希望我们得到些什么?可以说诸佛菩萨对众生同一个期望,希望你成佛。成佛不是说说就能做得到的,是要修行。佛的行为、佛的思想、佛的见解,样样都是圆满,没有过失,没有缺陷,这个叫佛。九界有情众生多多少少都有些缺陷,都不圆满,所以佛教我们要认真努力的去修行。
「修行」这两个字,含义要搞清楚。所谓「行」就是行为,包括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包括我们言语、造作,这些都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诸位,一定要把修行两个字含义要搞清楚。现在一般人看到修行,往往他就误会了,认为吃素、念佛这是修行人。其实吃素、念佛是修行里面的一个小环节,重不重要?不很重要,不吃素、不念佛的也能修行证果。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是其中的一个法门,哪一个法门都能成佛,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如果吃素、念佛,你心里面天天还打妄想,贪、瞋、痴、慢天天增长,不能减少,不能断除,吃斋、念佛都没用处,只能够说修一点人天福报。修行功夫在心地!见解、思想纯正了,你的言行自然是正的。所以,顶重要是修正我们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
说到这个地方,这个正确,到底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正确的?这个标准有很多,有绝对的标准,有相对的标准。绝对的标准,必需要与真如本性相应,这个见解、思想就是纯真无妄,这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做得到,《楞严经》上所讲的八地以上菩萨。这是讲绝对的标准。相对的,就讲五乘佛法,最下面的是人天乘,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个五种标准就不一样了。
人乘的标准是五戒,他这一生奉行五戒,真正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完全做到了。这个地方我又要告诉诸位,真正做到,刚才说过,修行在心地,心地里面决定没有犯戒的。生活上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因为现代的社会应酬非常之多,如果我们跟人家说,「我们受五戒的,我们吃长素的」,你在这个社会上就很不方便。如果你从事于工商业,就没人跟你往来了,你的客户要去掉百分之九十,你的生意就不能做了。要不要应酬?这没有法子,不能不应酬。应酬当中,你要不要吃肉?你要不要喝酒?如果我们吃肉又喝酒,我的斋戒都破掉了。这个你要懂得,有开缘,有开缘的时候,叫开戒,不叫犯戒。我应付顾客,这是不得已的事情,内心里面确实是清净的,没有一点贪心,而且见到这些肉食,心里特别生怜悯心,生慈悲心,这不是破戒。饮酒,看自己的酒量,绝不过量,这是可以的。佛制酒这条戒,酒是遮戒,所谓遮戒是防止的,怕你酒醉之后做错事情。所以,我们陪大家在一起饮酒,我们喝一杯、喝两杯,决定不会醉,保持清醒。
所以戒律,它有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有些人持戒把戒持死了,死在戒条之下,那个很苦恼。你要晓得戒条活活泼泼的,所以持戒叫清凉,叫自在。如果你是错用了心,那就犯戒。譬如说我好几天没有应酬了,又想喝酒,又想吃肉,自己不好意思,打个电话给朋友:怎么样?今天我们要到哪里吃?这就破戒了,这是破戒。为什么?你有贪心,你心不清净。清净心就是戒,所以懂这个意思,戒律不是死的,条条戒都有开缘。所以一定要多读戒经的注疏,现在讲戒很少,讲经的多,讲戒律的很少。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在某种状况之下应该如何来受持,通情达理,这个样子佛教才能被广大的群众所欢迎,佛教才能叫一切众生信受奉行。如果你把戒条搞得那么死,好像你不错,你很好,但是人家看到你就不学佛了:佛教不能学,你看这学死了!换句话说,把一切众生学佛的因缘断绝,这个过失太大了,你的戒律持得再清净,你也没有办法补偿,你把众生学佛的机缘断掉,这个要知道。这是讲人乘是五戒。
五戒相当于中国的五常,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有信用,不饮酒是智慧,保持你头脑清醒。一生能够信受奉行,这是个标准,用这个来修正我们的行...(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讲记)
...印度也没有,究竟是什么时候才搞经忏佛事,搞超度这个事情?这个在历史上已经不可考,但是我们晓得很晚就是了。过去道安法师在大专讲座的时候,他老人家提过这个事情,说超度可能起源在唐朝中叶,就是唐明皇的时代。唐明皇我们也晓得,他是钟爱一个妃子杨贵妃,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几乎亡了国,引起安禄山造反,幸亏当时出了个大将郭子仪把这个动乱平定。这次动乱,国家元气大伤,唐朝从此以后可以说就衰落了,死伤的军民很多。
所以平定之后,国家在每个主要的战场建立一个佛寺,就是追悼的意思,追悼这个地方的死难军民,这个寺叫开元寺。所以全国在那时候所有战场上建的寺统统叫开元寺,就是开元年间建的。国家请出家人来超度死难军民,那个意义是追悼会的形式。国家这么一做,所谓上行下效,老百姓看到了,家里有老人过世,也请几个出家人来念念经,也来追悼、超度一下,可能是这么起源的。但是,可以说在南宋以前很少,超度这些佛事到明、清才比较多了。到清朝晚年,可以说咸丰、同治以后,逐渐超荐的佛事取代了真正的佛教精神。所以佛教的精神到今天可以说没有了,已经被这个度死人取而代之了。本来佛法在世间是度活人的,不是度死人,与死人不相干。六道,佛教在人道,当然是度人为主,与鬼根本不相干的。自从跟鬼拉上关系之后,喧宾夺主,好像现在寺庙都是度鬼为最重要,已经不度人,专度鬼,不度人了,变质了。要知道历史的渊源,佛教的本质不是如此的,我们要知道。
从前的寺院统统都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或者是参禅,或是念佛,修行的道场,讲经的道场。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所谓道场,它的目的就是摄受众生的、接引众生的。从前的寺庙、丛林道场它的作用,因为它就是学校,寺院就是学校,学校要招生的,接引新的佛弟子,讲经教学。
我们今天劝导大家信仰、修学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摄受众生供养」。刚才说到,要以慈悲心,要有忍辱心,要有耐心、有恒心,随众生的根性,随众生的机缘,他喜欢学什么我们就帮助他学什么。所以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在中国,大小乘有十个宗派。有的人喜欢研究经典,教下是研究经典的,有天台宗、有华严宗、有唯识宗、有三论宗,这都是研究理论、研究经典的。有些人看到书本就头痛,不喜欢研究,他喜欢静坐,禅宗就从这下手的,喜欢静坐。有的人喜欢念佛,有的人喜欢持咒,有的人喜欢持戒,他喜欢哪一样,我们就介绍哪一样给他。我们在现代这个时代只辨别邪与正,只要是正法,我们赞扬,欢喜赞叹,我们护持;邪法,我们就让它去,不必理会它就好了,用不着跟他争论。像六祖大师说得很好,遇到志不同、道不合的,合掌令欢喜,叫他欢欢喜喜走就算了,用不着争执。
「摄受」就是接引,要接引众生,要诱导他入佛门来。当然就本经,尤其就这一章,这一章就是这一卷,这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这一章魏源居士把它编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非常有道理,这个是有眼光、有见地。为什么?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就是摄受众生归净土,这不但是供养阿弥陀佛,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怎么晓得?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希望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明白这个事情,他能够接受净土,那他的福报太大了,他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他不相信净土,我们介绍别的法门给他;相信净土,一定要把这个第一法门告诉他,他不相信,再介绍别的。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实在讲,众生由于业报不同,谁能代替他受苦?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能代,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今天还会受苦受难吗?不会了,佛菩萨代我们受苦受难。诸位要晓得,代不了的!事实上代不了,他有心,心里想代,代不了。不能说代不了,算了,这个心都没有;有这个心是慈悲心,真正慈悲,无能为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的业力跟佛力、跟心力是相等的,所以无法代替。
无法代替里面有代替的意义在,譬如说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应化,应化的时候跟我们人一样。他来教化众生,众生不认识他,不但有的时候不能接受,还要毁谤他,还要侮辱他,还要害他,他样样都忍受,这是代众生苦。因为这种苦他可以不必受的,他不到这个世间来他就不受,他到这个世间来,明明晓得这个世间众生刚强难化,他还是要来,这就是代众生苦的意思。到哪一道教化众生,都不是个容易事情,要能忍受。换句话说,学佛的人接引众生,摄受众生,我们以真诚心对他,把真实的利益贡献给他;他不但不相信,对你还要怀疑,甚至于还要小心防范,说你对他不怀好意。这些冤枉都要承受,这些有代众生苦的意义在其中。
尤其是在现代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叫末法,五浊恶世,可以说浊相是过去三千年来所没有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明白,现前这个时代佛教衰落了,外道炽盛,佛门的现象比不上外道光彩,无论在人力、财力都不如外道。佛弟子跟外道站在一起,外道相貌庄严,佛弟子显得很穷酸,比不上,这是真的。佛弟子现在出门要赶公共汽车,外道坐最豪华的轿车,不如人家。幸亏好,佛在三千年他就讲得这么清楚,把现在这个现象就说得很明白。学佛要忍受,不在这些地方计较,绝不退失菩提心,绝不退失本愿,将来的果报一定非常的殊胜,这个诸位要知道。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不但要修,勤修。根是能生的意思,好比植物,有根它就会生长,取这个意思做比喻;能够生一切善法的这个法就叫做善根,我们要勤修。经论上告诉我们,世间法的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不贪、不瞋、不痴能生世间法一切善法;佛法是精进,尤其大乘佛法,精进能生一切菩萨善法。可以说,二乘以上的这些人他都觉而不迷了,阿罗汉、辟支佛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他当然不迷,他不会有贪、瞋、痴,但是他要精进。他要精进,能够生一切世出世间善法;他要懈怠,善法当然还是生,少了,不多,不广了。所以,合起来看,我们要修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还要修精进。要勤修,认真的修学,这是真正供养三宝,供养诸菩萨。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的事业,菩萨的事业是什么?教化众生。菩萨在世间,为世间人的榜样,为世间人的典型,为世间人的模范。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会做得尽善尽美,是这个行业当中的典范,是这个行业当中的导师。不一定出家,但是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必定是以佛法为依归,是把经论上的教训、经典里面的教义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他的事业上,这叫菩萨事业,「菩萨业」。
本经显示这个道理,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到普贤菩萨。五十三参里面,出家人只有六个,其余统统是在家人,每个人的职业不相同,各行各业,统统是菩萨。你看菩萨如何经商,菩萨如何做工,菩萨怎么样从政,菩萨怎么样当兵,菩萨怎么样做家庭主妇,统统有,你在《华严经》上去学!全是菩萨。所以,菩萨的事业没有离开世间事业,但是他在世间所有事业里面,他决定是本着佛法教义去做去,不违背教义。在一切事业里面去修戒、定、慧,一切事业里面去成就清净、平等、慈悲,成就六度万行,这是菩萨业。
最后一条,『不离菩提心供养』」,这一条放在后面非常重要。菩提心是觉心,觉而不迷。如果离了菩提心,所有一切事业叫魔业,就不是菩萨业。魔是迷而不觉,菩萨是觉而不迷;换句话说,没有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也是魔,不是菩萨。这个地方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完全在用心,特别是《楞严经》上所显示的。《楞严经》到最后,第九卷半,九卷的下半到十卷,一卷半的经文,讲五十种阴魔。那个境界跟菩萨、跟佛实在没有两样,都是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看是好事,问题出在哪里?没有菩提心,他迷而不觉,所以那是魔境,就不是佛境。佛决定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换句话说,我们还迷,还有迷情,还有染污,染污就是还有贪、瞋、痴、慢,这个决定是魔事,这不是菩萨事业。这个境界非常的高,我们要谨慎,一点差错都不能有。下面这一段经文我们把它念一念: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
这个『如前』是讲前面事供养,上一次所讲的。
【比法供养一念功德。】
前面那个供养无量无边的功德,要把它跟『法供养』比起来,法供养多少?只一念。
【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些名相不能细细解释,我们钟点已经过了,统统是数目字,没有法子计算的,天文数字。不能比!前面事供养跟法供养没法子相比。
【何以故。】
为什么?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佛出现在世间是弘法,是劝人修法,佛重法。
【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你要能够如说修行,你将来会成佛,佛出现于世。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这一段文解释,为什么所有一切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的原因,文字虽然不多,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广大最胜供养。】
这个『最胜供养』就是指法供养。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一段是总结,意思跟前面一样,总结无尽。好,今天时间超过了一些,我们下一次再研究「忏除业障」。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六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4-002-0006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0五页,倒数第二行,这是本经第四大愿「忏除业障」。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从这里看起。这个题是『忏除业障』,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忏悔。忏悔这个名词是梵华合译,梵语是忏摩,这是音译,意思就是悔过。忏悔的「忏」是梵语,「悔」是我们中国的意思,这个名词在翻译经典的体例里面,称为梵华合译。实际上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忏摩的意思是发露,就是将自己的过失向大众宣布而不隐瞒,这叫忏,叫发露忏;我们中国这个悔的意思是后不再造,这叫悔,也就是改往修来,所以意思很接近。
我们需要忏悔的是业障,障,通常佛法里面把它归纳为三障、二障。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报是果报,烦恼是迷惑,因为迷惑这才造业,造了业就得要受果报,惑、业、苦,这是个循环。人在受苦的时候,他又迷惑了,所以这种情形往往是愈迷愈深,果报是愈来愈苦。佛在经论上常常跟我们说这个道理,讲这些事实,而我们自己在短短数十年寒暑,亲自能观察得到,能够体会得到,这是真的,佛所讲的是有道理,真实不虚。讲二障,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这叫二障。
能忏是好事,能够忏悔的人是好事。不但人天的好事,我们在这上看到,经文上说『菩萨自念』,这个菩萨是指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实在说,在本经里面所说的,虽然就迹象上来说,他是位等觉菩萨,实际上他早都成佛了。是倒驾慈航而来的,退回到菩萨地位上,帮助毘卢遮那如来,帮助阿弥陀如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来教化众生。他自己所说的这个话绝对不是假的,等觉菩萨他自己想想,他在『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动『身口意』所造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我们自己以为没有业障,自己以为没有过失,那实在是愚人,是狂妄之人;如果说没有业障,没有过失,只有佛才可以说。而且讲佛,像天台家所说的,佛有四种,只有圆教佛才有资格说他没有业障,别教以下都不行。为什么?别教佛所证断的地位,只相当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换句话说,无明没有断尽,也就是说他的业障没能消除干净。
因此我们自己要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自己有很深的业障。我们从经上来看,菩萨自己现身说法,他不说别人,说自己。无始劫一直到今天,内里面有贪瞋痴,这就是迷惑、烦恼,所以身、口、意才胡作妄为,才造罪业。心地如果清净,他的身语意也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世界就清净了;换句话说,果报就清净了。因此,追究根源还是心不清净,所以我们受无量无边的苦报。这是造作恶业。
什么叫业?事之结果就叫业,所以我们一般术语讲「事业」,事是正在造作的时候,造作完了以后这叫业。学校念书,学生在课堂里面叫作业,作是你在造作,造作完了那就是业,业就是成绩。业里面有善、有恶,善业,将来感得的是三善道的果报;恶业,将来感得的是三恶道的苦报。六道轮回自己造的,自作自受,不是别人造的来给我...(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讲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