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3|回復: 1
|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二集)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二集) 2005/3/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0012
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也让学生读《弟子规》,当我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内心都会非常感动,因为学生可以早我们十多年就接受到圣贤的教诲。记得我体会到《弟子规》的重要性,就拿了书,从家里开了几个小时的车,去找我一个结拜的大哥,因为他的女儿一个小学二年级,一个小学四年级。一到了台中之后,我跟他坐在一个餐厅里面,还不等吃饭,我已经开始一句一句念给他听,讲给他听。比方说「父母呼,应勿缓」,孩子的恭敬心养成之后,对一生至关重要,假如没养成恭敬心,后患无穷。就这样一句一句把它的影响性跟重要性,跟我的结拜大哥做说明。
刚好讲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内心觉得很伤感,所以就哭起来。结果我的大哥被我吓了一跳,他也没说话,后来我情绪比较平和下来,他就对我说:我听大学教授讲课,也没有人讲成你这个样子。我就跟他做了一下解释,是因为我刚刚念到一半,突然感受到我这一生,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没有老师教我这个?假如从小就有老师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给我,我的人生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冤枉路。其实一个人走了冤枉路,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体力,但是在走这个冤枉路的过程当中,不知道言语、行为又犯了多少过失,又伤了多少爱护我们的人的心。而这个伤害这些爱我们人的心,能不能再挽回?很难!所以觉得非常遗憾。因为人生有这样的遗憾,绝对不愿意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学生再有这样的遗憾,所以常常我听着学生在读诵的时候,也会非常感动。诸位同修,让遗憾就到我们为止,不要让下一代再有同样的遗憾。
【亲有过。谏使更。】
我们刚刚提到了父子之间如何劝诫,君臣、还有夫妇,接下来第四伦,兄弟的劝诫。兄弟也是相当的密切、亲密,所以当兄弟有过失,我们也要尽心尽力来规劝,当然规劝的态度方法就很重要。刚刚我们讲的这些古今的事例,最重要的也是从他们的表演当中,学到个中的本事。
在明朝有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整天游手好闲,都摸到很晚才回家里来。他的大哥每次看到弟弟很晚回来,就很严厉的指责他,对着他骂。诸位同修,有没有效果?都已经这么大的人,这么骂他他很难接受。陈世恩就跟他的兄长讲,他说大哥,让我来试试看!陈世恩当天就等在家门口,结果弟弟很晚才回来,他一看到弟弟,马上趋前就握着弟弟的手说:弟弟!天气比较冷,你穿得够不够?然后就带着弟弟进门,亲手把门锁上。接着又跟弟弟说:你肚子一定饿了,我叫嫂子煮碗面给你吃。结果一天是如此,接下来的日子,陈世恩每天都在门口等着他弟弟,一看到弟弟回来都非常真诚的关怀爱护。差不多一个礼拜之后,他的弟弟就没有再出去混到这么晚,都很早就回来。当然当弟弟没有在外面游手好闲,一定要赶快把圣贤的教诲教给他,这样才是长久之计。《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人之所以没有志向,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圣贤教诲。用这一分至诚的关怀心把弟弟导正回来,所以兄长要慈爱。
弟弟假如劝兄长,在汉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郑均。他看到哥哥在当官的时候会收人家的贿礼,他看了内心很难受,可是他又是弟弟,能不能指着哥哥骂?那哥哥不能接受。所以他自己花了一年的时间去给人家做扫地的工作,去当人家的仆人,整整一年,把赚到的这些钱拿给兄长。他说:兄长,我们没有钱可以再赚,但是人的名誉一旦失去了,一辈子都可能会毁掉。他兄长看到弟弟为了规劝他,能够低声下气给人家当仆人,能够赚钱赚得这么样的如理如法,而不是用偷懒的,他这一分劝哥哥的心也让哥哥很感动,从此非常的廉洁。所以兄弟之间我们也要善巧方便去规劝,而规劝当中,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德行,我们的爱心。《了凡四训》里面也有提到,假如我们无法感动别人,要想到「德未修」,所以「感未至」也。
再来,当一个人出社会以后,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朋友,所谓出外靠朋友,所以朋友之间也要懂得互相规劝。记得刚好我在净宗学院有半年的时间,前几个月很巧,我来的时候刚好卢叔叔坐在我的旁边,所以我们是几个月时间都住在一起。八、九个男众住在一起,难免会房间稍微乱一点,稍微,大家不要误会。卢叔叔都没有讲半句话,每次大家留下来一些脏乱,他都默默的把它打扫干净,连流理台都擦的一滴水都没有。卢叔叔做了好几天,都没有一句怨言。突然做了差不多一个礼拜,有一天有位师兄就对着大家说:人家每天擦得这么干干净净,你们还在那里乱丢!结果从那天开始,整个房间就变得很干净。从这个事情当中,我也体会到,劝别人要不要一定用言语?不见得。用德行,自己默默去做,自然就能够唤醒每个人的惭愧之心。
在家庭亦如是,当我们时时处处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而你这样的德风一吹出去,家里的人一定都会被感化,因为他们离我们最近。所以诸位同修,我们要对德行有信心,孔夫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只要德风吹出去,草一定会弯下腰来。小人之德草,这个小人是指一般平民百姓,大家不要误会,不是骂人的意思。
卢叔叔只要有空的时候,我都会去找他。有一次他刚好到高雄来,我就陪着他去找一个朋友。他这个朋友跟他认识了十七年,刚认识的时候,这个朋友正值飞黄腾达,财富非常多。但是卢叔叔看出来,他因为致富以后非常傲慢,不把钱当钱看,想必迟早会垮下来。可是这个时候容不容易劝?很不容易劝。果不其然,后来这个朋友从非常有钱跌到了负债,还负债了不少钱。在这个当中,卢叔叔一、二个礼拜就坐车下来,帮他解决这些财务的问题。诸位同修,当他跌下来的时候,还有没有朋友?很困难。所以真正要交知心的朋友,绝对不是金钱可以办到的,而是道义,而是情义。
所以也很巧,那天我载着卢叔叔去找他这个朋友,卢叔叔跟我说:我跟他建立了十七年的信任,今天才要正式把佛法、把正法介绍给他。而他的孩子现在也在念小学,卢叔叔也带了《弟子规》要去给他的太太还有小孩,从这里开始学习。从这个事件当中,体会很深的是,一个人真心要帮朋友,时间再长也不会变心。所以当我在协助他人,心里有不耐烦的时候,突然都会有个数字跑出来,写着「十七年」。我们马上会觉得自叹不如,好好再修养自己,提起对朋友的情义、恩义。
在学佛这几年过程当中,也是大半都结识到有修道的同参道友。刚好有位朋友跟我交情也很好,因为人生出现了很多瓶颈,所以那天晚上他到我们家里来,跟我抱怨了一番。等他抱怨完,我也很不客气给了他一些批评,当我在给他批评的过程,他一句话也没讲。诸位同修,我们要确定这个严厉的批评出去以后,不会结恶缘;假如出去结恶缘,那要适可而止。所以缘分是动态的,假如你给他批评了三、五句,他脸色马上变得很难看,你要怎么样?赶快踩剎车剎住。假如你给他建议的时候,他反而虚心在听,我们就可以多多的引导。那一天我整整也给他讲了半个小时,讲完以后,他就回去了。
隔天一大早,电话响了,我把电话接起来,他就跟我说:我活了三十多年,接到人生最好的一个生日礼物。他这么一讲,我就感受到了,昨天是谁的生日?他的生日。觉得很不好意思,人家生日还批评人家一番。但是当他这么一说的时候,我也很感动,我也很佩服他,因为他有接受别人批评的雅量,确实也做到了「闻誉恐,闻过欣」。所以,老祖宗说的「富在知足,贵在知退」,福在哪里?在能受谏,能接受别人的劝诫,将是后福无穷。当我们能接受别人的劝诫,就好像人生多了非常多双的眼睛帮我们看路,我们就不容易撞东撞西,不会跌倒。所以我这个朋友,虽然当时候人生有很多瓶颈,由于他有接纳别人劝诫的雅量,后来人生也得到很大的翻转,现在是学校里面教得非常好的老师。
所以,面对我们身旁的亲友,我们也要随分随力去劝导。其实有很多的年轻人都跟卢叔叔有认识,我也看得出来,这位长者时时都想着如何提拔我们这些年轻人,但是为什么每个人的受益程度有限?原因是不是在长者这边?不是,而是在我们这些晚辈受教的程度不同,所以往往面前有贵人都会当面错过。
我在第一年教书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一般人看他觉得智商不高,很多人会瞧不起他、会轻视他。其实我觉得他比我还好,为什么?因为他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也不容易造罪业,我们还比较容易造罪业。刚好他就在学校旁边居住,我就陪他一起打球,所以他每次看到我都跟我打招呼,但是他打招呼都是用脏话跟我打招呼,因为他不知道「奸巧语,秽污词」不能讲。可是你也从他的言词当中知道,他是对你非常有善意。所以他每次跟我打招呼的时候,我就合掌跟他「阿弥陀佛」,就这样每次他骂过来,我就阿弥陀佛。差不多过了一、二个礼拜,也很熟了,有一天我跟他说阿弥陀佛以后,我就接着跟他说,我都跟你讲阿弥陀佛,你下一次也要跟我讲阿弥陀佛。我说你讲一遍看看,他就「阿弥陀佛」,有讲就好了。
结果下一次远远看到我,阿弥陀佛。然后有时候口渴了,因为我住在学校宿舍,他在宿舍外面就开始「阿弥陀佛」,就开始喊。我们内心也很喜悦,因为他一声一声都种在哪里?阿赖耶识里面,而我们跟他结的又是这么善的善缘。假如我这一生能够开悟的话,我一定可以度他,因为有善缘;假如这一生修持不够,那我要坚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以后,我们又有他心通,这个善缘马上可以开花结果。所以确确实实,我们到一个地方去,都要处处帮助别人,让别人跟我们广结善缘。
结果那一年教完书,刚好毕业典礼,学校的学生也很有趣,他们就演出一个模仿剧,就是模仿每个老师。就有一个学生模仿我,结果当场几百个学生,这个学生一走上来,第一句话是什么?阿弥陀佛!你们怎么都知道?我在底下乐得不得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从这个朋友给我的经历,我们就要了解「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以我们在规劝别人的时候,绝对不要想说他不能接受,因为那妄心是不存在的,真心是时时都在,我们用这种平等心、真诚心去劝人,效果一定会特别好。这一句我们就讲到这边,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亲有疾,药先尝』。这也是个孝子的故事,汉朝的文帝,他侍奉母亲汤药整整三年。由于这样的孝行,也让全国人民很感动,所以创造了文景之治,文帝跟景帝都是孝子。这里也提到「药先尝」,因为古代是汤药,所以我们先尝一尝温度会不会太热,不要让父母烫着了。现在很多是西药,可不可以药先尝?不小心吞下去了,不行。所以我们教导任何一句,都要针对它的实际情况去开显。我们跟学生讲,假如母亲吃的是西药,你要端一杯温水,不要太热,自己可以稍微摸一下,适当了再拿给母亲。
这一句经文我们还会把它延伸开来,引导孩子,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照顾。孩子从小就懂得危机处理,他有这些经历,他就不会遇到事情非常的慌张。家里面的药要摆整齐,甚至于药上面最好把它的用途写清楚,说不定父亲是心脏病,心脏病假如二、三分钟药没有来,可能就不行了。所以情急之下,药放在哪,我们也要让孩子清楚、明白,危急的时候可以拿得到。再来,假如家里的人真正出状况的时候,如何叫救护车?如何赶快联系亲人?这些电话他们也要清楚,遇到情况,赶快可以拨电话,所以这些都应该教导。
照顾病人也要让孩子去学习,当他有这样的经历,他就懂得时时去体恤病人的需要。刚好我第二次到净宗学院来,有位陈伯伯在中途胃出血,也相当严重,吐了一滩的血。他的意志力也很强,已经吐了一滩血,还从宿舍走路到学院来,我一看到他的时候,整个脸是白的,马上联络我们学院的工作人员把他送到医院去。幸好佛菩萨保佑,没什么大碍,隔天就回来静养。静养的过程就必须要有人照顾,而且他不能吃一般的食物,必须从几个月婴儿在吃的那种麦麸开始吃起。因为我从小太好命了,所以也没照顾过人,《弟子规》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还要「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学了就拿来用。因为有这样的机会,我就有这种照顾病人的经验,差不多二、三个小时就煮个麦麸给这位长者吃。虽然当时候来到学院,最主要是希望多听诸位法师讲课,可是知行要合一,解行要相应,这么好的机会来了,我们也欢欢喜喜接受。在那段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变得非常敏锐、非常细心,很多的能力都是透过经历以后,才可以慢慢形成。
几个月下来,刚好我必须提前离开,我们寝室几个男人,大男人依依不舍,感情很好,也结了一个善缘。而这个陈伯伯对我来讲是佛菩萨示现,因为他是个劳动阶级,虽然他是劳动阶级,可是他学问很好,又写了一手很漂亮的小篆。他告诉我,他带着不同国籍的人去做工作的时候,常常遇到危险的工作,他都不让他的这些带领的员工先下去,他都是自己先下去,等确定没有危险,他才让他的这些工人跟着下去。所以佛经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确确实实佛菩萨是示现在各行各业之中。当这些各个不同国籍的人缺钱的时候,他都会很慷慨帮助他们。所以当我们真正有心要修学的时候,确确实实很多殊胜的因缘,佛菩萨都会替我们安排好。
当我们在照顾父母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受到内心很充实,因为一个人在报恩的时候跟自性非常相应。我们要珍惜可以替父母付出的机会,不然有可能会有千古之憾,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父母的健康,我们也要有正确的知识来照顾,人只要有心,都可以把很多本事很快的学好。我们看下一句。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父母过世了,这个礼仪是守孝三年。有朋友就说:父母走了,为什么哭要哭三年?他们觉得「丧三年,常悲咽」,就是三年都要哭。其实我们要去理解到,为什么古代这些孝子他会常悲咽?因为他们时时刻刻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把父母给予他人格的成就时时感念在心,所以一想到父母就悲从中来。这是很自然的流露,绝对不是规定说父母死了,三年之内都要哭,绝对不是这样。我们要去体谅到、体会到古代的孝子,确实时时刻刻感念亲恩。由于这一分对父母的思念,所以「居处变,酒肉绝」。因为内心悲痛,所以根本就不想要吃肉,吃很好的食物,根本就不想,也不想去玩乐,只想默默的感念亲恩。所以古代中国很多的礼仪,绝对不是外在的规矩来限制你,而是一个人从内心很自然的流露出来。
诸位同修,当我们内心有恭敬、有清净心的时候,当长者立,我们坐在那里也会觉得怎么样?就觉得不自在,因为跟自性相违背,你自然而然就会站起来。所以,儒家的礼跟佛家的戒,绝对不是框框架架,而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行为。因为现在内心没有这样的境界,就必须从外在慢慢内化,为什么古代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就是因为书本当中都是教我们常有恭敬之心、常有孝敬之心,当我们把这些行为常常在做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内化。所以诸位同修,我们见到人鞠躬,不要小看这个鞠躬,这个动作日积月累做下来,我们的贡高我慢都伏下来。所以面对儒家的礼、佛家的戒,我们要欢喜去受持,点点滴滴你的自性就流露出来。
下一句,『丧尽礼,祭尽诚』。我们因为相当幸运能够闻到佛法,所以给父母办后事的时候,就懂得绝对不能杀生。甚至于父母临终,也应该赶快帮他助念,让他也念佛,把握这个当生成就的机缘。当然绝对不能等到临终的时候才来劝请,临终的时候才找一大堆人来念佛,就会显得非常仓促。生死确确实实一瞬间,我们以前常常听到一句俗话说「阎王要你三更死,不能留你到五更」。
我自己的外婆,她出现状况到去世,可能不到五个小时,而且也不清楚她就要走了。因为那时候她有点感冒,我们就把她送到医院去,一送到医院,老人家很奇怪,她就起床来,她说「我不要躺,我要回家」,一直喊着要回家。其实老人家知道,她要走了。可是我们哪有准备?想说才进医院来,人又没有怎么样,就觉得是不是老人家在胡闹?所以所有我这些长辈就跟我外婆说:来!赶快躺下来。因为我跟我母亲有学佛,所以我的外婆就一直叫说:叫礼旭带我回家。可是因为我们毕竟是外孙,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去决定是要让奶奶住院,还是回到家里。结果过没几个小时,我的外婆就因为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一下子就不省人事。一不省人事,业障就现前,很多景象都出来,常常都在那里胡言乱语。所以我们一定要准备好,不然可能临终的机缘会失掉。
所以《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一定要准备好才不会手忙脚乱。我的母亲根本没有心理准备,心里都慌起来,当我们的亲人慌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慌?不能慌,我马上跟我母亲讲,我去联络那些佛友,一起准备助念。结果后来还是坚持急救,急救恐不恐怖?我是亲眼看到,因为我母亲按捺不住悲伤,就冲到我外婆面前就跪下来,其实医护人员都是把我们赶在外面,急救不给我们看。我母亲这么一冲进去,我也跟着进去,结果一看,那个急救的场面很凄惨。切,割,还有那个。所以近几年来都在推展,就是一个人可以写上说「当我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绝对不要急救」,不然那个跟杀猪一样,太残忍。
急救完,没有救活,马上就把外婆移回家里面去。我跟我母亲赶快半夜一点多找了几个佛友,就开始助念。我这些亲人、这些长辈本来对佛法都不相信的,结果刚运回来的时候,脸色很难看,那个这么痛苦,脸都揪在一起,后来我们拼命念佛,整整念了八个多小时,早上又有其它的同修来帮忙。其它的同修一进门,念着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在那八个多小时,我一滴眼泪也没有掉,很镇静,但是当我们听到「阿弥陀佛身金色」,眼泪就掉下来,内心深深感受到佛恩不可思议,时时都在照着一切的众生。结果我的外婆早上的时候,整个脸色就红润起来,很好看。我那些长辈一看到脸色这么好,我们很多的做法,他们后来就配合。结果过没几天,我的外婆到我妈妈的梦里面来,笑得很开心,跟我妈妈握手,她说谢谢,谢谢。所以我们今天真能听闻佛法,一定要把这么好的福报,让我们的亲友都能够接受到。
我在台中有个机缘去参观一个小区,这个小区都是我们的莲友住在一起,所谓「里仁为美」,这些同道中人住在一起,总共三十六户人家。因为大家可以一起共修,所以很多的人都希望挤进这个小区,可是毕竟小区有限。后来也很巧,旁边又盖了另外一栋大楼,有位莲友非常发心,她马上就把整栋楼统统买下来。人生的因缘非常有趣,这位居士当初已经打算到加拿大定居,到加拿大的时候,她的父亲都已经把房子还有孩子学校念书都安排好了。结果刚好这个女士遇到了师父上人,就问师父说,我是在加拿大好还是回台湾好?师父告诉她,妳回台湾。她听了之后真的回来,刚好接到了这个因缘,把整栋楼买下来。后来就让莲友来买房子,一下子又卖光了,总共买了七十二户,诸位同修,加起来多少?一百零八。
这个小区有个做法非常好,他们常常就会到一些年纪比较长的长辈家里面跟长辈问好,问好以后,就开始在他们家念佛,让这些长者很习惯一起念佛。慢慢念久了,他心生欢喜,对于死亡愈来愈没有恐惧,所以那个小区成就的往生念佛人相当多。诸位同修,我们也可以学这样的方法,常常莲友之间互相去探望。刚好这个莲友他们父母年纪比较长,我们就常常去探望,顺便就在他们家一起共修,一起念佛,做好准备。诸位同修,假如能够成功,那就是成就了一尊佛。所以我们去帮人家助念的时候,都死命的念,因为说不定就成就了一尊佛。因为假如我们这一生能够成就两尊佛,那我们的往生会比较有把握,因为一个可以拉右手,另外一个可以拉左手。所以我们要广结善缘,临终的时候因缘就会很殊胜。能够成就这个往生大事,那一定是皆大欢喜,接下来的后事就可以办得非常庄严。
「丧尽礼,祭尽诚」。在祭祀的时候要非常的诚恳,《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当一个人时时会感念,假如没有父母,假如没有祖宗,就没有我,他时时能够饮水思源,人心就非常厚道。孔老夫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当我们在祭祀父母、祭祀祖宗的时候,也要尽心尽力,也做好榜样给孩子看。
古代的祭祀很有味道,在古籍里面有提到,「父为大夫,子为士」,父亲当大夫,孩子只是一般的士人。葬他的时候,葬以大夫,因为他当大夫,所以葬他的时候用大夫礼,祭祀的时候用士人礼。因为一个人在这一生最大的贡献,对社会最有帮助的,就是有好的下一代,他下一代只有士人的成就,所以祭祀只用士人。假如「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他的时候用士人的礼仪,但是往后祭祀用大夫的礼仪祭他,因为他替社会培养出一个大夫,这是他的功劳。所以中国人念念所有的礼仪都表法,表慎终追远的态度。我们去了解古代老祖宗所留下来的礼仪,我们内心会非常佩服、非常感动。
最后,『事死者,如事生』。纵使我们的祖宗,甚至我们的父母,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念念要感念父母给我们的教诲,绝对不能够忘失,不能够犯差错,这样才能让父母在天之灵也能够安心。「事死者,如事生」,除了对父母要有这样的态度,其实对我们的祖师大德也要如此。我们在看祖师大德的教诲,都可以深深感受到,字字句句都从慈悲心中流露出来,字字句句都是苦口婆心、菩萨心肠。我记得我第一本祖师大德的教诲是《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看了印祖这本教诲,好像被拿着棒子敲了好多棒,但是每一次被敲都觉得很舒服,因为祖师帮我们指出明路。我们时时能够念着印光大师给我们重要的教诲,我们才能够对得起祖师大德,也能够成就自己。而印祖最重要的教诲,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其实当一个人时时可以做到敦伦尽分,都把本分提起来,已经是把理智提起来。而在这个提起来的过程,我们的自私自利、妄想执着也一点一滴在放下,慢慢就能够闲邪存诚,只看别人的需要,绝对不为自己着想。
因为我刚好有机会到了台中,去参观李炳南老师的纪念馆,李老师有一首诗写得非常恳切,老人家写到「警众太殷勤,曾无间寸阴,几人长夜醒,不负转轮心」。我们看着李老师的纪念带,讲经讲到九十七岁还没有停下来,学生这么多,告诉老师:老师,就让我们来替你讲就好,您老人家别这么辛苦。结果李老师说,只要众生要我讲一天,我活一天就要讲一天。所以李老师给我们做了相当好的榜样,我们要记住老人家的教诲。
我们看,「警众太殷勤」,李老师讲学讲了三十八年,而李老师也告诫我们,他们这一代是把佛法跪着接下来,我们以后必须怎么样把佛法送出去?要跪着送出去,所以老人家非常的恳切。「警众太殷勤,曾无间寸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己身求安乐,不断的不疲不厌的教导;「几人长夜醒」,老人家这么恳切的教诲我们,我们到底有没有认认真真来领受?几人长夜醒?绝对不能辜负祖师大德的教诲,绝对不能玩弄佛法,消遣佛法;「不负转轮心」,不能辜负老人家的示现。其实这也是老人家恳切的唤醒我们,不要辜负了这个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不可当面错过。当我们能够时时提起祖师大德的教诲,也能够「事死者,如事生」。
有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刚好他的外婆去世,他去参加丧礼,他的舅舅抱着他外婆的骨灰,正要到道场去安放。在这个路途过程当中,开车开得比较快,有点颠簸,他的舅舅马上去跟司机讲:我的母亲不习惯坐快车,你开慢一点。这个孩子回去以后就跟老师说:老师,我的舅舅是不是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我们对父母的恭敬之心,绝对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有丝毫的减少;我们对于祖师大德的恩德,也不能因为他们的离去,而有丝毫的怠慢。
前面所讲的内容就是「入则孝」,其实整本《弟子规》都在谈什么?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从兄弟的和睦到对一切长辈的尊重,父母看了非常欢喜。再来,「谨」的部分,我们生活有节度、有分寸,言语有诚信、有信用,这都会让父母非常放心。最后「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我们跟人相处的和乐,自己的学问都能不断的增长,父母都会对我们很满意、很放心。当我们把整本《弟子规》做到了,就是把孝做得很扎扎实实。而当一个人能时时把孝心放在心上,他的敏感度就会愈来愈高,他对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愈来愈谨慎,常常观照,因为「德有伤,贻亲羞」。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05/3/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0013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进入《弟子规》第二个单元「出则弟」。经文第一句提到「兄道友,弟道恭」,我们把它念一遍: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我们会问学生,这一生跟我们相处最长久的是谁?是兄弟。因为父母都比我们大几十岁,而兄弟年龄相当,所以至亲当中以兄弟相处最长久,兄弟的情谊也是很难能可贵。法昭禅师曾经写了一首叙述兄弟的诗词,里面提到「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我们看第一句提到,「同气连枝各自荣」,父母就好像树干一样,兄弟还有甥侄辈就好像延伸出去的枝枝叶叶,所以都是同一个根。当兄弟之间有冲突的时候,父母一定是最伤心的,所以「些些言语莫伤情」。
上了中年以后,「一回相见一回老」。相信上了中年以后的朋友,每次兄弟可能几个礼拜,甚至于几个月见面,一看到,你的皱纹怎么变多了?你的白头发好像又长了不少,「能得几时为弟兄」。兄弟在一起的时候,「弟兄同居」,只要能时时退一步,忍一下,「忍便安」,绝对不要因为一些毫末、一些小冲突闹得不可开交,「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我们又有自己的小孩,他们又有兄弟姐妹,所以我们上一代要演出好榜样给下一代看,「留与儿孙作样看」。假如上一代兄弟都告上法院,下一代会不会兴旺?铁定「居家戒诤讼,讼则终凶」,家和才能万事兴。
古代的人对兄弟之情非常的珍惜、非常的看重。在晋朝的时候,有个孩子叫庾衮,刚好他们那个地区发生瘟疫,他的兄长已经有因为瘟疫过世了,还有一位兄长正在生病。所有乡里的人都撤走了,他的父亲跟他的这些伯伯叔叔也等着要走,就要把他带走。庾衮他说:不行!我的兄弟还在这里生病,我不能离开他。他还跟长辈说:我不容易生病,所以不要害怕,我要留下来。我们看到古代这些圣哲人,确确实实他的存心是可以做到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其实他们这样的态度,与宇宙人生真相暗合道妙。当他以这样道义的态度面对人生,纵使身命结束了,他绝对会有好地方可以去。但是假如违背道义,纵使苟活生命,下辈子能不能有好的去处?不行!而且更重要的,他这辈子会不会好受?几十年虽然活下来了,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而往往有杀身成仁态度的圣哲人,就能够演出人生一场一场的好戏,都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能够转凶为吉。
我们之前听到的故事,还有往后的故事,都可以印证这一点,诚可以感通,至诚如神。他后来留下来照顾他的哥哥,晚上都还会到他死去的兄长前面给兄长祭拜,还在那里独自哭泣。过没有几十天,他的哥哥病好了。诸位同修,为什么会好?当兄弟有这样的情谊,端的每一碗药都有加持,都有道义、恩义的加持,所以喝下去特别有效果。所以后来兄长好了,他也没有生病。父母回到家乡,看到两个孩子还活着,高兴得不得了。这是在晋朝,庾衮演出的兄弟之情。
在唐朝有个大臣叫李绩,他也是随着唐太宗建立非常多功业的大臣。有一次李绩生病了,御医提到,给李绩的药当中,要用胡子做药引,唐太宗一听二话不说,拿刀子起来就把自己的胡子切下来,就拿给御医。李绩知道这个消息非常感动,到皇上面前叩谢隆恩。所以确确实实,一个领导人只要时时能够为下属着想,相信一定会赢得大家对你的爱戴。而李绩对他的姐姐也非常的孝敬,那时候他已经是当国家的大臣,但是他回到家里去看望他姐姐的时候,还亲自帮他姐姐煮粥。在煮粥的过程,因为火势太强,把他的胡子烧到了。他的姐姐一看:你怎么烧到胡子?就告诉他说:家里的仆人这么多,你就让他们去做就好了,你又何苦来哉?李绩对年老的姐姐说:姐姐,妳从小对我照顾这么多,我时时想着要回报妳,我们年纪都这么大了,我又有多少机会能够亲手帮妳煮粥?所以李绩的心中,时时不忘兄弟姐妹的情谊,这是古代演出的好戏。
我接触杨老师这一段时间当中,也了解到她有很多的兄弟姐妹。杨老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个想法,她说我的父亲有这么多的孩子,这些兄弟姐妹又生了这么多的孙子,一定要孙子有很好的成就发展,父亲才会很欢喜。当她起了这个念头,她就主动去教她所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她的甥侄辈,总共有十八个人。杨老师虽然自己没有小孩,但是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她的这些晚辈。由于她的付出,而且都是白天工作,晚上回来教孩子做事,教孩子读经典,结果她下一代的晚辈很有成就,有当医生的,有当老师的。每次母亲节、父亲节,杨老师不是一、两个孩子帮她祝贺,都是一群晚辈给她祝贺,都是对她很孝顺。有这一分为父亲尽孝的心,才能成就家族这么样的兴旺。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的家亲眷属也要多加提携,这样才会让父母非常欢喜。
今天我们一同跟着师父上人学习,我们也是一个大的家庭,家庭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后继有人。师父上人这么好的经教,假如到我们手上之后没有传下去,我们对不起师长教诲,更对不起后面的子子孙孙。假如我们同修当中,有人愿意出来讲经说法,我们一定要极力来护持他。所以当有年轻的法师、有年轻的居士上台讲经,我们要相约去听他讲。听完之后,也给他一些建议、提议,这样他就能不断进步,能够让这个法脉继续延伸、继续扩展,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这次到学院来,内心充满感谢,很多都是两年前一起学习的同学。我到学院来这个机缘也是很特别,来的时候也是坐在底下听课。刚好师父上人交代了一件事,就是希望把西方这些轮回转世的事例,能够把它翻译出来,让学院这些同修英文比较好的,上台把它讲出来。当然因为我的英文不算很好,所以我就没有排到。刚好有一天有位同修就过来,拿着稿子,他就丢给我,他说:你满适合的,你上去讲。结果他一丢过来,离讲经的时间只剩六天,当天下午我回到寝室就拉肚子,看我的体格就知道我很会紧张。这时候我们要历事炼心,是要继续拉肚子还是要佛号提起来?这时候赶快念佛,不能乱,不能乱,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这个同修一丢给我就走了,我连说不的机会都没有。当天下午就先镇定一下,赶快打听一下,哪些同修英文比较好,请求他们帮忙。
讲课前两天,我们就在小的会议室里面就先练讲,坐了十多个同修。我一讲完,他们每个人给我一张建议,就是你讲课当中有哪些缺点,每个人都写的密密麻麻,代表缺点很多。当时一拿到的时候欢喜的不得了,因为句句话对我们都有真实的帮助。我前两天看完以后,还有一个墨尔本的同修,还跑过来告诉我,说哪些讲经的问题,你一定要注意不要犯,还给我很多提醒。所以确确实实,我们人生的成长都是众人的提携所成就的。那天我上来讲课,讲完以后,这些同修都很欢喜,他说你少犯很多过失。他们看到我有成长,他们也很高兴。
结果非常巧,那天我讲课的时候,杨淑芬老师都是早上讲完课,下午就回去读书了。结果刚好我讲课那天,讲了十分钟左右,杨老师第一次下午来净宗学院,一走进来,杨老师就在后面听到我讲完。就是因为这次上台的因缘,才跟杨老师结上缘。后来老师也对我很照顾,回到台湾去,我就到台中跟徐醒民老师、跟周家麟老师他们学习,也跟杨老师学习。从这个经历当中我们非常相信,「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只要我们真心发出来,你不要想东想西的,佛菩萨自有安排,所以有这么多的同修给我鼓励、给我帮忙。我们也深刻感受到,每个年轻的法师跟居士发愿讲经,都需要大家的协助,让我们这个大家庭能够愈来愈兴旺。
我的结拜大哥,他兄弟之间也非常好,侍奉母亲也很孝顺,真的是孝悌传家。他母亲过世的时候,我有去祭拜,我一看到他们兄弟姐妹的孩子,我突然若有所悟。当兄弟姐妹都非常孝顺、非常友爱,下一代的质量怎么样?非常好,个个长的眉清目秀。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街头上的流浪汉在他们家门口走来走去,后来他们把他请进来,这些流浪汉到了他母亲的灵前,当场就跪下去,因为他母亲常常拿着饭菜去给这些流浪汉吃。上行下效,上一代时时以仁德存心,下一代就会学得很好。所以治家没有那么复杂,最重要要做到孝、做到悌。
之前我们也提到,周朝为什么可以承传八百多年?因为他们的先祖都把孝悌做得很彻底。刚好有一次我在厦门讲课,讲完课之后,有安排听课的老师上来分享。有个老师上来,他在教中学,他一上来第一句话说:我来上课,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接着他又说,他是亲身体验到孝的力量,因为他们那个村庄里面住了几十户人家,总共有一百零九个后代。这一百零九个后代,有一百零八个大学毕业,只有一个没有,而那一个是因为读了两年,已经考上读了两年,因为某些因素退学。所以这个村庄的下一代是完全有大学以上的水平,原因在哪?我们不能在结果看,要从因上看。
他说他们大年初一,所有的这一辈的孩子都没有出去玩,都是带着父母去寺庙拜拜,去拜弥勒佛,去拜诸佛、诸神,这个习惯已经做到了孝。当带父母拜完了以后,回到家,再去跟所有的邻居、长辈拜年。诸位同修,做到什么?敬老尊贤,所以做到了悌。然后拜完所有的这些邻居、长辈之后,他们就聚集在当地的学校里面,一起讨论这一年来你的学业情况怎么样,你的事业情况怎么样,互相切磋,这个孝悌风气就成就了这样的殊胜果报。所以凡事都没有偶然的,家风要盛,都要靠上行下效,绝对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教育子女。
俗话也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在大陆讲课,因为他们都是独生子,所以他们会想,我又没有兄弟姐妹。我们进一步引导,这些堂兄弟、表兄弟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会画个图画给他看,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会有很多分枝出来,你可能在这里,另外一个同学可能在这里,但是上到上面去,可能是同一个祖先,都是同一个根出来的。我们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所有的同学、所有的国人都应该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这样我们的老祖宗才会欢喜,也让孩子不要生分别心。
记得我们在看许哲女士的录相带,那时候记者问她:妳帮助了这么多别人,妳有什么样的感受?许哲女士马上就说:我哪有帮别人?我帮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以,我们的心胸要学习像许哲女士一样的宽广。我也有放这个带子给我的学生看,其实孩子很清澈,只要你把对的先放给他看,他就很有感悟。我在大陆演讲的时候,跟一些中学生讲课,当他知道我们是免费讲课,孩子拿起麦克风,他说这个社会还有人免费、义务帮别人,孩子讲的时候都有点哽咽,所以他们的善良是可以唤醒的。我们要把这些圣贤的典范,好的模范,在上课当中多跟他们宣讲,他们就能生起这些很好的态度。
其实我们都是同一个母亲,因为天为父,地为母,所有的生灵、万物都是因为有大地的滋养,才能够生长;所以我们是同一个大地,同一个母亲。我们面对所有的人类,甚至于所有的众生,都应该要爱护,这才是尽了孝道、尽了悌,兄友弟恭。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家庭里面如何和睦?和睦是个结果,必须建立在平等对待当中,才能和睦。因为假如待遇不平等,人心就不平了,不平就会有对立,就会有冲突。我们现在一个小家庭,两个人,三个人,有没有冲突?两、三个人就有冲突,古代几百个人住在一起都能够传十多世,还相安无事。从这里我们就要好好跟古代的老祖宗学习,他们到底是用什么样的心境,能够让几百个人和睦相处?
在明代,有个大臣叫郑濂,他们家族七代同堂,有一千口人住在一起。结果皇帝也很欢喜,也很佩服,居然能够维系一千个人在一起相处得很好,所以就颁给他一个匾额,叫「天下第一家」。颁给他之外,还拿了两颗大水梨给他,还派锦衣卫跟在后面,看看他怎么把两颗大水梨分给一千个人。诸位同修,怎么分?那时候没有果汁机,不然就方便了。郑濂回去,不慌不忙,吩咐拿了两个大水缸,一边放一个,把这个大水梨打碎,让那个汁流到水缸里面,渗进去,然后说「来,每个人喝一碗」,大家都觉得非常公平。当子孙跟你比较亲的人,你能这么公平,他对你肃然起敬;当跟你算是比较疏远的后代,你能这么公平,他非常佩服你,对你非常崇敬。所以平等、公平是治家第一要件。
皇帝就问他,你治家到底有什么诀窍?结果郑濂就说「不听妇言」。有没有女性同胞看了以后说,对蔡老师大打折扣。我们对于圣贤人的教诲要因时因地去了解,不要把它曲解了。我们要了解到,以前的女性比较少机会闻到圣贤教诲,人没有闻到智慧,难免会随顺习气。当家里的妇人,假如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偏爱,往往在言词当中会有是是非非,当这个是非一传递开来,当自私产生,很多的埋怨就会应运而生。所以当一个家族的领导者,绝对不能听了这些自私自利的意见,而产生心里的不平。这个意思就是说,不能听一些只为了私利的意见,而造成了家庭里面的不公平。
我们也看到很多的圣哲人都是因为有好的母亲,才成就了他们的道业。他们的母亲有没有读书?有没有?很有可能也不见得有读很多书,但是为什么她们懂做人?家风承传。很多的学问,他不见得在经典里面看到,而是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学到了。我看到很多五十几岁的长者,他们都说我们都没学过《弟子规》;其实我们光看这些长者的面相,我们心里就明白,他们学的比我们好太多了。从他们谦恭的态度,从他们那种憨厚的气质,绝对有家风承传。他们对于父母的恭敬,绝对在我们这些年轻人之上太多,所以我们年轻学了经典,绝对要更尊敬这些有做到的长辈。
这个「不听妇言」我们把它延伸开来,就是对于一些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人的话,可不可以听?不能听;假如我们男士心胸狭窄,这也算妇言,也不能听。我们领会经典里面的教诲,要从本质去领会,不能只在相上停留。所以「兄弟睦,孝在中」,和睦必须建立在平等对待之上。
下一句经文,『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人跟人的冲突,起因都在哪?财物跟言语的冲突。只要在财物方面、在言语当中能够有分寸,人与人当中的冲突就大大减少。当然要让孩子能财物轻,从小要不贪,我们前面「入则孝」也有一句教诲,「物虽小,勿私藏」,从小让孩子不贪、不吝啬,很重要。我们会跟孩子讲,古代有个很有名的读书人,叫孔融让梨。他虽然年纪很小,但是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吃,在他小小的心灵,觉得兄长常常照顾他,应该先给兄长。小孩子学了以后,马上回去也会爱护兄弟姐妹。
有个小女孩就把桃子让给她弟弟吃,结果她弟弟很欢喜,一口一口咬,突然咬到已经大过那一半的时候,她终于按捺不住,就把那个桃子抢过来。她的母亲也很有意思,她也没有当场指责她,她就打了一通电话给学校老师,把这件事情报告给老师听。因为学了以后,这个学生确实回去也让了桃子,可是让到一半撑不下去。到了学校,老师也没有当场就说她怎么样,老师只是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汉朝时候有一对兄弟,叫赵孝,赵礼,他们兄弟非常友爱。很不巧,这个赵礼被盗贼抓去了,盗贼打算把他煮来吃。他的哥哥知道这个情况,就跑到山寨里面去,一看到弟弟命在垂危,就冲过去,他说:你们不要吃我弟弟,我弟弟又瘦又有病,我长得比较胖,比较好吃,你们就吃我就好了。他弟弟马上又冲向前,对着盗贼说:我被你们抓到是我的命,跟我的兄弟没有关系,吃我好了。两个兄弟就在那里争着要死,争到最后两兄弟抱头痛哭,盗贼在旁边看了也很感动。其实盗贼是不是生下来就是盗贼?很有可能是当时候社会状况不好,让他们误入歧途,而且很多时候盗贼都特别有义气,马上就把他们两个都放了。皇帝知道这件事,就封了他两个兄弟当官。皇帝这么做,明不明智?明智,一来把这个兄友弟恭的风气带起来,二来会孝悌的人一定会爱护人民,会是好官。
我们接着就跟孩子说,赵孝、赵礼连命都可以为兄弟舍,我们能不能因为一个水果就跟兄弟起冲突?讲话不要直接指她,你要点到为止,她就觉得内心生惭愧心。所以「财物轻,怨何生」。
有一个班级,刚好吃中饭的时候,学校已经把水果准备好了,那天是吃西瓜。结果吃饭的时候,很多的同学盯着那西瓜,盯那个最大块的,狼吞虎咽,等着吃完以后,飞奔过去把那个最大块的捡起来吃。老师在旁边就看到这一幕一幕上演,但是老师也很沈得住气,按兵不动。隔天上课,老师就问:诸位同学,今天假如我们去抢了那颗最大的西瓜,请问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个同学吃饭的时候,有没有好好吃?狼吞虎咽,把胃都弄坏了,这叫「身有伤,贻亲忧」。当他飞奔过去,把最大块的抢起来的时候,请问所有的同学对他是什么印象?同学就说:不要跟他做朋友,这么贪心。所以我们要把情况分析出来,让学生知道原来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他的声誉,都在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
接着老师又分析,这个同学一抢过来,快乐多久?稀里哗啦吃下去,很快乐,可是他已经养成贪心的习惯。假如下一次最大块的被别人抢去了,他会怎么样?很生气:我都没抢到!当他这种凡事都要要最大的、最好的,这个贪心养成了,可能以后得不到的东西会怎样?想去偷,想用不当的手段获得。老师这么一分析下来,隔天吃水果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都去挑那个比较小的来吃。当老师,机会教育点很重要,你不能看着,就在那里:怎么教你的?怎么不会做?这样骂,效果不怎么好,往往你用一些很善巧的分析,孩子他自己会有所领会。
有个孩子,刚好他的同学拖鞋坏掉了,老师就跟他说,你去把你那双旧的、有一点点坏的拖鞋,借给同学穿,不然他的已经完全不能穿。结果当天下午老师突然发现,他自己的那双新的拖鞋在同学的脚上,而他那双旧的、有一点点坏的,在他自己的脚上。所以我们在教导这些孩子的过程,很多时候是孩子感动我们,他们听一句做一句,我们可能听十句才挑个几个比较简单的先来做。所以教学相长,确确实实是如此。
我们看下一句,「言语忍,忿自泯」。诸位同修,人为什么会生气?人为什么会发怒?我们把因找出来,才能对症下药。诸位同修,您觉得哪些情况人会发怒?「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假如这些恭敬心没有形成,而是形成怠慢、傲慢,容不容易发怒?对人没有恭敬心,看不顺眼,脾气就来了。所以要让孩子不瞋、不怒,从小要扎恭敬心。我们看到古代这些圣哲人,对自己的长辈都毕恭毕敬,哪有可能会发脾气!
再来,还有哪些原因会让一个人愤怒、瞋恨?很可能嫉妒,见不得别人好,这个根源也要从小扩宽孩子的心量,能够时时「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还有没有?因为我们能找到原因,就让孩子从小不要形成这样的态度,那他一辈子脾气就会很好。
再来,不贪心;他懂得让,就不容易发脾气,往往从小会让的孩子,就会特别得到疼爱。就像我们当老师,假如一些孩子很不跟人家争,我们私底下都会给他特别的关爱,因为这孩子懂事。所以孩子不贪,他就不容易「别人有,我没有」他就生气。
再来,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很容易发脾气?因为我们帮他做太多事,而他都视为理所当然,什么事都是应该替他做的。当亲人没有做好,他马上脾气就来了:你怎么没有帮我做好!有个老师他的孩子十多岁,他每天都帮他灌好水,然后让孩子带过去,数十年如一日,都这样做。突然有一天,他稍微晚了一下帮他孩子装好,他孩子接过这个水壸,对他很凶,他说:我迟到都是你害的,拿那么慢。你看,自己该做的事没做,别人做他都视为应该,理所当然。所以父母要谨慎,你给他太多财物,他从小奢侈,他就觉得长辈给他钱也是理所当然,你到时候就要满足他无穷的欲望,就麻烦了。
在中国有一个孩子,因为父母很有钱,所以花钱特别凶,一个月要花上万的人民币。他的父母没有办法,把他送去当兵,想说在军队给他磨一磨,看会不会好一点?去了军队两年,再回来,习性不改,还是很奢侈。后来他父亲就对他说,「从此我不再给你钱,你自己想办法」,就把钱财把他切断,不给他。结果这个孩子瞋恚心就起来,找了杀手杀父母,所以瞋太恐怖了。他在门口跟杀手讲,待会有个人会走出来,会走到那里,给他讲的一清二楚。这个杀手很惊讶问他,这个人是谁?他说这是我爸爸。结果父亲死了以后,他又交代要把母亲杀了,因为放钱的那把钥匙在他母亲手上。所以欲望不可长,当我们帮孩子做太多,反而他不感恩,还视为理所当然,到时候我们就叫苦连天。
诸位同修,瞋恨还有什么因?诸位同修假如有很好的答案,也希望诸位同修能提供给我,因为我们往后讲课就能够广度、深度愈来愈好。我们把因找到了,就要从因上把它断掉。我们已经成人,就很难又从从小扎起,所以我们要开始思考到,当发怒出来的时候会有什么结果?佛法里讲「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发脾气,所有的修行都一把火烧光了,要几天才能平复过来?要三天。「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不只自己有非常不好的影响,对他人也会有很不好的影响。
有个父亲,因为他的孩子脾气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脾气,就到家里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打一根钉子。这个儿子一发脾气就打一根钉子,打了一个礼拜左右,孩子一去看,密密麻麻的钉子钉在上面,突然才警觉到:我的脾气这么不好!慢慢就懂得观心为要,时时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又瞋恚了。由于这样的敏感度,他发脾气的情况就慢慢减少,终于不发脾气。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到后面把一根钉子拔起来。他就这样一天一天把钉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兴,就跟他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看,告诉他,你虽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可能,都已经千疮百孔。
所以俗话说「利刃割体痕易合」,我们用刀子在肉上划一下,只要一、两个礼拜它也能够修复过来;但是「恶语伤人恨难消」,当我们用很尖锐的言语对待他人,他那个伤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平息。有没有听过因为被别人骂而去自杀的?有!所以言语很有可能比刀更利。这个父亲就告诉他,虽然你现在不发脾气,但是你以前所发的脾气,已经伤了很多人的心,造成你人际很多的障碍。我们明了到瞋恚、发怒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好,这种自他都不受益的事能不能继续做?当然不能再做。知道不能做,就要想办法来对治。
诸位同修,怎么样对治瞋恚,对治怒气?诸位同修,您是用什么方法?我看可能会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哪一个标准答案?掌声鼓励,标准答案,「阿弥陀佛」。我在一些地方讲学,因为大半不是佛教徒,他们有的就会说去买东西,大买特买,让情绪舒服一点;不然就拼命吃东西;还有的人说,打电话给人家倾诉一下。我就跟他讲,你把垃圾倒给别人,结果那个听完的人说人生苦短,可能他愈来愈消沈,你自己舒服多了;不可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另外那一位朋友说,他都买很多的东西吃。我就跟他讲,你是不是都买垃圾食物吃?因为他的皮肤都出现一些豆豆。而且买完东西更苦,为什么?还要花钱。所以最好的方法,一句佛号;当怒气一起,赶快念阿弥陀佛,观想佛光注照,不能发脾气。
这个对治的方法,在中国字里面就把这个方法点出来,我们真正深入中国文字,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我们来看看「怒」这个字,会意字,「心」跟一个「奴」,所以发脾气的时候,心是什么?习气的奴隶!怎么可以当习气的奴隶,那不是糟蹋了我们自己!所以要转怒为「恕」,这两个字差多不多?只要把边边角角削掉就变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你就可以包容他,因为他没有遇到我们的师长,他没有遇到很多的善知识,我们就能转愤怒为慈悲。好,今天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3-12-28 20:07:42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