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1|回復: 0
|
念佛与参禅上官净严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念佛与参禅 上官净严
佛说世事无常,本人侨居印尼数十载,已是安居乐业,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今日会被环境所逼,回至宝岛!一抵步,即蒙朱斐居士惠函慰问有加,甚为感谢。而今适逢印大师百龄,复接朱斐居士来函,因树刊拟出一专辑以为纪念,要我为文志念。可是我虽学念佛有年,一向念佛只是念佛,对于我佛无上妙法,尚未能领悟其万一。己无学识,又不善作文,尤其是世人皆知的一代高僧净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的德行与大慈大悲的度世,更非我能描述其毫端或加赞一词。己然,只得让我把个人的管见所及来先说一番,后即敬录印光大师一函遍覆中的一段,以为志念好了。
我是一个业障众生,钝根人。往往一谈起禅理,就像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可是我每常亲近许多初机道友,他们有的喜欢谈禅说净。其中的一部分人,主张禅净双修,就是一面念佛,一面参“念佛的是谁”?说是这样即有一百“巴仙”的把握往生西方。他们并不注重发愿,理由是:有禅有净土,就如戴角虎。这在佛法式微的印尼,固然有此现象,于他处恐亦不无。
约在三年前,一位道友从马来亚寄了几本当地某专家刊行教人念佛的小册子给我。其内容就是教人早晚课简单的念佛如仪后,即打坐参“念佛的是谁”?然后又念“愿生西方净土中……”的四句发愿偈,说是禅净双修。
然而,圆瑛法师说:参禅要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若以念佛作话头,起疑、参究、以求开悟,这是念佛禅,而悟后仍须全仗自力修证的。虽是念佛,仍然纯属禅家,而无净土。要是念佛求生净土,你已疑问念佛的是谁?那末往生的是谁?佛来接引的又是谁?岂不是头上安头!
佛说阿弥陀经,大本说:一向专念,至心发愿。小本又曾一再而三的叮咛嘱咐: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中段嘱咐同上)。最后,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可见往生三资粮的“愿力”何等重要!
印大师说:念佛发愿,须要至诚恳切!若只有口头唱念发愿偈文,而心不至诚,不依文义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此亦即等于无愿。如此念佛,彻悟禅师说:虽念至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倒雨打不湿,亦无生理,以无愿故。
一般人以为禅是专为上根利智,而净土宗则为愚夫愚妇而设。固然禅是佛门最高第一法门,而净则为胜方便门。当今末法,众生业重!所谓上根利智而能修证者,曾有几人?大智度论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其实禅有禅的妙处,净有净的妙处。我佛说法,应病与药,药无贵贱,愈病为上。前者空入有出,后者有入空出。真空妙有,实相无相,皆是假名。
历代禅师宏扬净土,印大师博通三藏,自行化他,指归净土,是大慈大悲,垂念末世众生,业障深重,难以自力修证。以念佛法门,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行,即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了脱生死。万人修万人去,至简至捷,至稳至当。
但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下手工夫虽有不同,都是求证佛果。但若起点弄错,终归一无是处。兹敬录印大师遗法以为志念,及策励我侪钝根人。
大师云:“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议。”
追述学佛因缘并以纪念印公恩师 赵茂林
佛教传入我国近两千年来,因教义的主旨以慈悲度人济世,重伦理纲常的入世法,与儒教的四维八德同一规范,有过之无不及,形成了儒佛合一的传统文化。中古以还我国几成佛教国家,佛教差不多已成国教。佛教里历代大德高僧,多数是通儒;儒教中许多硕彦,亦多皈依三宝,现居士身,有史实可稽。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笔者故乡的家中,祖传亦供奉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西方三圣像的。先祖海云公,每于年终必书换新的长联悬挂左右,联曰:“佛在心耳,可对此心可对佛;天即理也,不愧于理不愧天。”按此联与吾师印公倡导儒佛合一之宗旨,不谋而合。现住台北的敝寓佛前,仍书该联悬挂,藉以纪念祖先,启迪后人。
一、我曾站在信仰的歧路口
我九岁的那一年,先祖先父相继去世,先母潘太夫人即皈依三宝,长斋礼佛,茹苦含辛,抚育予及弟妹,至于男婚女嫁,其处境之艰,操心之苦,非笔墨所能形容万一。予能背诵心经大悲咒十小咒等,皆髫年时先母所口授。及至成年经商于上海,生活环境逐步优裕,而相处多属耶教朋友,不无受到他教的渲染,时至教堂走动,并加入青年会为会员。后因上海佛教寺庙有的香火气太重,有些佛教徒迷信得可怜,亦有受十里洋场的影响而变质,不若耶教之单纯。彼时我已站在信仰的三叉路口,有一天查经,读到民数记三十一章第十六节至五十四节:耶和华命令要在未甸人身上报以色列人的仇,杀人、掳处女、抢掠牲畜财宝、分赃。及撒耳记上第十五章二至三节:上帝下令将亚玛力人男女孩童连吃奶的,和牛羊驼驴,尽行杀尽。其残暴行为真的惨不忍睹,引起我极大的怀疑,屡问牧师,总是不着边际的兜圈子,不作正面的解释,答非所问,我的素性死执著的,何能盲从?自此我对耶稣教内容,失却信心,不过徒有外表罢了。
二、得到恩师嘉言录的启发
而后常见先母在家中看经时,每见我回来,即停止阅读,立将经本收起来,我心中颇觉不安(但我从未敢公开反对先母信佛)。且见先母年事日高,体力衰退,因我不信佛教,信仰的精神上不能一致,未免有孝而不能顺的内心之疚,总想有机会要探讨探讨佛教的内容如何?但是事务太忙,哪里有空闲时间去看佛经,而且佛经也太多,无从着手。偶而拿起一本佛经来,看上两三行,因不懂深奥的义理,再也看不下去。可是有一天先母领着大小儿达观(时年五岁),往新民路上海佛教居士林去念佛,入晚未见回家,我很焦急,遂往居士林探视,大殿上约有六七十人,正在绕转念佛,达观亦参加行列,在先母面前,合着一双小手,边走边念“阿弥陀佛”。我当时见到了满心欢喜,在走廊上站了不到一分钟,有一位居士来招呼坐下,经请教姓名,就是朱石僧,接谈后赠我“印光法师嘉言录”一本,当晚回家就读到深夜,因文字平易近人,义理深入浅出,以纲常伦理为前提,止恶修善重视因果为主要,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为目的,合情合理的教义,语重心长的嘉言,如饮甘露,如坐春风,使我信仰上有了极大的转变。
三、顺亲心感师德皈依三宝
为要安慰先母的心情,以娱晚景,在二十一年仲夏的一个早晨,冒雨往苏州穿心街报国寺,目的是有许多的迷惘的见闻,矛盾的心理,欲向这位当代的大德高僧印光老法师,问个究竟。及到达报国寺,已时近上午十点钟了,有一位年在五十以上的和尚,招呼着对我说:“您是从远处来的吧?”我是不愿听这类神奇古怪故弄玄虚话的,竟以毫无礼貌的态度反问:“你何以知道?”那位和尚很和蔼的说:“老法师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接受当地人的皈依,远路来的人,随时为之说皈依。今天早晨收早饭碗后,老法师未关窗门,我们多次的经验,凡是如此,在午前一定有远处来的人请求皈依。收午饭碗后,关窗与不关窗,也是一样”。我口中还是倔强地说:“我也不是来皈依的”。但心中却是一怔!那位和尚笑一笑说:“陪您去见老法师好吗?”我随之进大门,过天井,左手转进边门,他用手一指,果然看见关房窗门未关,不禁心中又是一怔!那位和尚叩关时对我说:“见到老法师要合掌下跪三拜”。移时老法师步至窗前,探首窗外,见其体貌雄伟,善目慈眉,少年气盛傲慢成性的我,不禁肃然起敬,不期而然的合掌,互相稍一凝视,更觉老法师法相庄严,如面佛天……我始徐徐跪下,老法师伸出右手携我起立,叫我坐在窗口一只方凳子上。复紧握我右手,询问姓名年籍职业,又说有什么疑问吗?随便谈谈好了。经其望而敬畏的不言之教,使我来时的许多牢骚、无明的问题,有如烟消云散,一时无从问起,还是那位引导的和尚从傍说:请求老法师开示。老法师紧握我的手,作很长时间的训诲,大致是“做人的道理,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夫妻互敬,小孩不要溺爱,俗说教妇新来,教儿婴孩。家庭兴盛,要好儿孙;国家强盛,要好国民。要好国民,须在婴孩时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敦厚慈悲善良的心理才行,未来的国难劫运无法避免,只有虔诚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祈求减轻灾难。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须要知道吃素,发慈悲心,深信因果报应,念佛求生西方是最方便,最稳当的法门。破血湖、做寿生、寄冥库,都是迷信,也是有些出家人维生的一种方法。见贤思齐好了,不要去注意那些迷信的事……”。那位引进和尚从傍又说:请求老法师说皈依吧!彼时我已心悦诚服地顶礼请求。经过皈依仪式后,为我取法名德馥,老法师写在一长方型的纸条上交给我,握着我的手又说:“你今后是佛的弟子了,要深信因果,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老实念佛,求生西方。不要学大派头,最好是常吃素,如不能吃常素,吃六斋十斋……”。恭听了师父长达一个多钟点,如饮甘露,如坐春风的训示,觉得是确确实实做人学佛的真理,毫无玄虚,使我那矛盾的行为和思想,廓然清朗,满心喜欢。师父的威仪如泰山、如北斗;师父的言教,如严父、如慈母。师父的手,外表上看很粗糙,内掌却软如兜罗绵,温暖有过我的手。师父送我一部文钞,一部嘉言录,因为常见先母用红纸包一个银元供养和尚。我也拿一张伍元的钞票,供养师父,师父立即叫明道师,你拿去登帐。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引进的和尚是明道师。到年终,报国寺寄来一张弘化社征信录,内有“赵德馥居士,印经书功德五元”。师父当时开示的许多劝忠劝孝,戒杀放生,救灾恤难的话,泛论到国家前途安危,忧怀未来的世界局势和劫运,语重心长,已证之于今日。彼时因已近午,师父又嘱明道师招待我去吃午饭,并说粗饭素菜,我遂顶礼作辞。临行时,师父右手一扬,用稍高的语气说:“要老实念佛!”饭后即辞谢明道师,因经理的几项营业,事务繁忙,无暇浏览姑苏风景,遂匆匆返沪,此行的收获,解决了险入歧途的严重问题,得以正信三宝,作一个理直气壮的佛教徒。
四、先母了却尘缘安详往生
从苏州回到上海家中,一进门就大声说:妈妈,我在苏州皈依印光老法师了!先母用惊异的神情和眼光看着我连说:好好好!见到了恩师亲书两个大字的皈依法名及文钞、嘉言录、安士全书,简直乐不可支,真的笑出眼泪来了。能使达到以娱亲心的目的,我真欢喜无量地感谢恩师。此后先母在各法会道场常对道友们说:我的大儿子也皈依印光老法师了,大媳妇也要皈依了。言下极其欣慰,家庭之间更是怡怡如也。讵料于次年(二十二年)夏初,先母时感不适,自知时至,日常加紧念佛,买鱼鸟放生,常约诸道友至家中念佛,我与内子均虔诚的供养,招待如礼,直到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上午先母仍随众念佛,至中午在四众师友助念中,安详往生。遵照恩师“临终三要”的指示,一切如法,完成丧葬之礼。罔极恩深,百身莫赎,只是皈依三宝,稍顺亲心,而免遗憾于万一,应谢吾师威德的感召。
五、内子皈依三宝
内子高春芳,因感先母的教训爱护之恩,及平素常听我们说印公老法师之嘉言懿行,深受感动,毅然于先母往生之日起,发心吃长素。乡俗媳妇继婆母吃长素叫做“接斋”,乡里称孝,后在某山某洞,结茅屋数间,置田数亩,前往潜修。此事此地,现在台湾的太沧老和尚、南亭老法师均知之甚详。因沦陷在大陆,故不明述详址。先母往生之次年,即二十三年,农历五月初二日,我偕内子及大小儿达观,友人乔大经,由上海至苏州,皈依印公师父。达观时年七岁,初次乘火车大乐,途中面对窗外,饱览向未见过的农村风物,曾记得看见一条牛,大惊失色的问我这是什么东西?黄梅天气,时风时雨,因此着了凉,我们都很担心,不过两小时就到了苏州。迳往报国寺拜请明道师,叩关看见师父。仰之弥高的风采依然,行礼后,开口先问我这一两年来信愿坚定吗?念佛的功课订定吗?我吓得张口结舌,嗫嚅的说:因为经理大江南饭店,天瞻玻璃厂等事务繁忙,念佛功课还未订,可是信愿已深切的坚定不移了。恩师正色的说:“订定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不定念佛功课,信愿未够坚定。还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真是未开口三十棒,这一顿棒喝,使我提高了警觉不少!于是请求为内子及乔君说皈依,正在这时候,小儿达观哭叫肚子痛,便泻亦不止,且微有热度。因入夏以来,时疫流行,霍乱病猖獗,又值风雨阴冷的气候不正常,在途中受了点凉,我们都很焦急,老法师闻声探首窗外,连说:那小孩子有病,抱来抱来!我遂将达观抱至窗口,经老法师摩摩顶,在啤酒瓶中,倒出冷水大半碗,令达观吃下去,我暗想受到不正常气候的影响,以至腹痛下泻,何能再吃冰水?遂低声叫达观少吃一点!那晓得两只小手,紧抓住碗一饮而尽,挣脱怀抱,下地跳跃顽皮,恢复常态。我们才轻松了紧张的情绪。明道师说:这是师父持的大悲水,真灵验哪!不知救治了多少危难病症。傍观的僧俗数十人,咸表赞叹!不约而同的合掌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恩师慈悲,接受内子和乔君皈依,又以大悲水救治小儿达观急症,并已种下了善根,真是恩同再造。
六、 小儿与儿媳皈依三宝因缘
抗战胜利后,我供职于某部,驻在沿京沪铁路的某城区,小儿达观就读于该县中学,讵料为男女同学所传染,常于星期日相偕至教堂听牧师讲道,日久信仰上接近耶教,与我昔时如出一辙,或许有点遗传性。我知道这个消息后,于某晚责问他到教堂听道的动机何在?为什么违背所教?彼初尚吱唔其词,余复引昔在报国寺,吃印光大师一碗冷水,治好腹泻的病,岂大悲水不灵?佛法不足尔信仰?他才心服,并说还记得当时情形,及大师的庄严德相历历如绘,乃深自忏悔前非,笃信佛教。来台后继续求学期间,皈依当代高僧南亭老法师,于前年结婚后小媳尚梅,亦皈依南亭老法师,若非当年大师,一碗大悲水的远因,何能挽回大小儿的信仰,完成了我的佛化家庭。继续祖先儒佛合一的传统精神,此又得万分感谢印祖恩师的盛德。
七、印祖之行履及生西瑞相
吾师法讳上圣下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祖籍陕西省郃阳县赵陈村。姓赵名绍伊,少治儒学,早登庠序,曾附和韩欧辟佛之议,因病目有所悟,改读佛典,颇有心得。年二十一岁,往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寺出家,为兄所阻,几费周折,终得礼道纯和尚薙染。二十二岁于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受具,二十六岁往红螺山资福寺,任役苦行五年,潜修净业。曾朝五台山。年三十岁至北京龙泉寺任行堂,后在广元寺遇普陀山化闻和尚入京请藏,邀师往普陀,卓锡法雨寺藏经楼。及闭关住茅蓬,阅藏念佛,垂三十年足不履俗,嗣因往扬州刻经,及上海诸大德居士之请求,始下山弘法,时小住上海新闸路,偏僻之小庵太平寺。年七十,往苏州报国寺再闭关。二十六年抗战军兴,被四众弟子拥至木渎灵岩山寺,仍闭关念佛。吾师降生于逊清咸丰十年(一八六○)农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圆寂于民国廿九年(一九四○)农历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入灭之前,预知时至,严整威仪,于四众助念声中,念佛坐化,历二十四小时,身不倾倚,头不低垂,巍巍不动似山岳。面目如生,如入禅定,百日荼毗,示现五色大舍利珠,五色小舍利珠,五色大舍利花,五色舍利块,五色血舍利,数以万计,光彩夺目。尤以牙齿三十二粒,完整无缺,晶莹皎洁,大师此不毁之齿,堪媲美鸠摩罗什大师三寸不烂之舌。彪炳辉煌,先后相映。
那时候我供职第五战区,环境艰难,无法离开,商得任泰县监狱典狱长叶愚僧师兄,征服间道赶往苏州参加师父荼毗典礼。及至荼毗场所,已迟到了一天,大小舍利昨已检完,但仍有很多同门,环跪于骨灰四周,哀求寻检舍利,叶愚僧亦且哭且说,所处之环境不同,道途不便,以致来迟,求师父慈悲赐予舍利。如此多时,于骨灰中检到舍利珠五十多粒,叶师兄回来赠我舍利珠十七粒,我不敢据为私有,以一百个银元,请银楼制成宝塔,供师父舍利于其中,交由地方士绅名金石家杨浣石老居士(人称之为杨七太爷)保留于在佛教居士林,俾供世人永久瞻仰。
八、 当代高僧大德之称颂
今年恭逢大师百龄诞辰,农历十一月初四日,又值大师生西二十周年,菩提树主编时英师兄嘱我为文纪念,仅写前面的一点学佛经过,又敬录大师简历,和生西时瑞相,以供崇敬吾师的诸同道查考而已。吾师为海内正法眼藏,一代宗师,岂待予为文颂祷,等于大海投针,不若将所有见闻,高僧大德赞扬大师的真实语,节录几则在后面,藉以纪念恩师印祖。
一、 虚云长老说:“印光老法师虽深通经教,却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日常行持,绝不觉得自己深通经教,弘扬净土,利益众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辞劳瘁,在今日确实没有。”
二、 大醒法师说:“我出家的心念和决志,确实是见到印光大师文钞而发动”。又说:“印光大师始终不责备和尚,从来没说过出家人不学好。印老年高戒长,有几十年修养工夫,我们应该恭敬尊重他为全国第一位尊宿。”
三、 弘一上人常说:“大德如印光老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师尊报国寺之耳提面命 李张智薰
百余年来,佛法衰微,法弱魔强,于今为烈,庙产兴学之谬论兴,障碍佛教宏法利生匪浅,黄钟毁弃,瓦缶争鸣,嗟我众生,何厄运若此,不有大德长者,何能继往开来,绍隆佛种。近代流传法宝,乐育僧材,当首推杨仁山居士;宏扬净土,契机施教,当首推印光祖师,扭转大教,功德无量。
仁山居士,功在我教,已于菩提树九十五期,示寂五十周年纪念号,详其生平,众所周知。
印祖今年农历十一月初四日生西二十周期,而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又值百龄诞辰,智薰忝属皈依弟子,谨将亲炙及一切若见若闻,追记数事,用志不忘。智薰自民国十三年在苏北如皋,随夫婿济华恭听谛闲老法师敷讲弥陀经后,即依教奉行,相继长斋念佛,居尝敬读印祖文钞有感,入佛时节因缘以此,未几又承项智源(名本源)师兄,函介请求皈依恩师,各蒙颁赐法名,从此翻邪归正,何幸如之。
民二十四夏六月上旬,智源及白德懿母女二人,皆印祖皈依弟子,邀智薰自如皋偕往苏州报国寺,向恩师礼座,如苏之间,虽大江迨隔,朝发于午后即至,当由知客师引到大殿礼佛并引见护关德森法师转报,四人齐集关前,搭衣持具,内心严肃,不约而同,初见师容,畏爱兼抱,是夕止宿该寺,经两夜一日,计礼座三次,智源年事最长,素精汉学,尝向师座通函问法,公推为启请开示当机者,智薰等为随缘众。时值初夏,行装甫卸,随即觐见,不免威仪不具,智薰汗流浃背,正拟起立外出取扇时,师大声呵斥云,我话未说完,不可离坐,今犹惭悚,佛法度生,摄斥而已,爱之能勿劳乎,承师厚我,感甚感甚。
师态度雍容,音声宏亮,言词平实,平易近仁,所示约有赞净土超胜,劝信愿真切,示念佛方法,评修持各法,勉居心诚敬,论因果事理,训皈戒之要,释戒杀之义,明伦常大教,倡家庭教育等纲要,详载文钞,尤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闲邪存诚,敦伦尽分,谆嘱至再。至今言犹在耳,或尚未见诸记载,为他人知者,敬录数则如左:
师云,某夕有一女鬼,现苦相跪关前求救,自谓系某省某县人,夫某性毒辣,致我死于非命,至今含冤未升,夫某已来函请求皈依老法师,来信已在途中,明日必到,他若得皈依三宝为佛弟子,我即永无超升之日,恳求老法师万勿准许,哀求不已。余示以恩怨本自平等,善恶了无自性,既遭恶缘,宜求解释,免得世世酬报,汝应发心皈依三宝,余可代汝求法力加被,汝可从此解脱,并谕知汝夫为汝超荐。鬼唯唯,次日果有求皈依之某。
复次某女弟子,一生念佛甚虔,手不释念珠数十年,临命终时,特以此珠给其子保存,谓他日见此珠,即如与我相见。子素孝,奉命唯谨,某日偶不慎,珠堕地线断,检之少一粒,遍寻不得,懊丧之至,特来关前禀告,求哀忏悔,虔请皈依,冀消业障。归里后,细检念珠,原数丝毫无缺,欢喜赞叹,三宝功德不可思议,悬挂颈间摄影,函禀师座告慰志谢,该相曾举示智薰等。
再次某母死亡已久,忽示梦其子云,我罪恶深重,苦报难受,非仗三宝力加被,不得解脱,望代我往求老法师赐予超荐,即可免苦。某来竭诚向余哀求,因某母既深信三宝功德,其子亦有孝心,当允诵经回向,以遂其愿,嘱某闭目长跪合掌,观照母受苦难,闻经解脱。某于闻经中间闭目忽见大火,开眼视之则无。当夜某又梦见其母,谓尚未离苦,仍须再求印老人慈悲。某又叩关再请,余知系开眼之咎,诘之果然,允再诵经,嘱勿再误,某谨遵,复梦见母云,谢谢老法师,我已得度了。
上来乃恩师口言之,当时并详叙姓名地点年月,智源师兄已作全部纪录,奈已于廿五年逝世,今隔多年,实难详举,谨附记。
最后开示云,汝等或已年高,多系女流,远道而来,偶一为之犹可,不可常来,在家多念阿弥陀佛,及观音菩萨,功德一样。自己念,也要常常劝人念。若有欲余解答的问题,宜多看看我的文钞。余今已七五,眼力不好。此地有几处地方,汝等可以去看看:(一)开元等有无梁殿,供奉浮海来的迦叶维卫两尊佛。(二)灵岩山净土道场。但当时尚未全部竣工,智薰等欢喜信受,作礼而退。
智薰因陈志觉娣,将产病笃,又祝妹患肺病,别请赐大悲咒水两瓶带回,当蒙慈允。
智薰等住报国寺计两夜一日,礼座三次,言教身教,感人至深。其余若见若闻,令人景仰之处甚多,举其著者,起居饮食极规律,亦极节俭,关内设备甚简单,早晨礼诵毕,食一粥一馒,每次必留馒之一角,用以括清碗内所余米汁之用。盛夏亦衣粗布,智薰亲见苏籍某弟子,带同高级衣料及成衣工人,请师准予裁制,以尽供养之忱,乃为所拒,智源供奉之南通土布,反承嘉纳。凡供食品或水果者,均交库房供众,凡供金钱者,或指供灵岩常住,或指供印经及救济之用,毫无私蓄,惜亲近时间太短促,宝贵资料,应不止此。
归后两瓶咒水,分给陈娣祝妹服用,祝妹之疾,服后泻下多量微红有虫小便而愈,陈娣服后,竟于阴历六月十九日,产一女婴,并无苦痛,陈娣为侍疾者言,我愿只求生产,不求病愈,今竟满愿,谢谢观音菩萨,是他老人家帮助我的,延至七日后去世。
亲历报国寺见闻如上,另有夫婿济华及李关圆明,亲近恩师之开示法要附后:
夫婿济华,是与智薰同时蒙师授皈依的,法名“智脱”。迟至民二十五年春末,始屏除尘劳,偕同门李椿岩李仲和,遄赴苏州礼座求开示,是时国泰民安,气象万千,师云大劫临头,各宜多念观音菩萨,并劝人多念。观音菩萨,是闻声救苦的大慈大悲者,假如人不肯念,不必勉强他。过了十几个月,就发生七七事变,不是得宿命通,如何能预知大劫临头呢。地藏经分身集会品云,“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因,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众生入佛,各有时节因缘,佛度有缘人,不可勉强。这一段话,已由智脱于四十四年,录交中国佛教月刊登载,智脱是拳拳服膺恩师遗教中“临终三大要”法门之最忠实者,深知人人可以成佛,人人可以生西,感业受生之幻身,在生而未死的中间,上焉者求生西方,了生脱死,或信受奉行其他法门。下焉者则轮转六道,了无出期。求生西方的人,观经云:圆发三心,临命终时,必能蒙佛接引,上品上生,上中,上下,中上,中中,四品,各修法要,不须遇善知识,各蒙接引。惟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四品,必须遇善知识,各别说法,或教令念佛,皆得往生。
现值末法,去圣时遥,虽则“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其如众生不修何,若能临终遇到善知识,更能听从善知识的劝请,也能万修万人去的。但能否遇到善知识,能否听从善知识,关系很大。因此智脱于四十四年撰了一本册子,名“普劝净业同仁发起组织助念往生团”,承慈航老法师鉴定,由嘉义佛教正觉图书室印行,旋在台北联络同愿成立了莲友念佛团,以助念往生为唯一任务,近年曾发起印赠饬终津梁,及恩师遗教,用报师恩。
又李关圆明师兄,是师常随弟子李圆净的夫人,居沪多年,师住上海太平寺时,与李寓甚近,师常过其寓。圆明来台,与智薰居近咫尺,闻智薰将作文纪念恩师,圆明师兄,将三十年前能记忆之一二,附志之,谓“净土宗略史”,是圆净的手笔。圆净常随师尊,著述甚多,惜未能详记,恩师常时开示的,如戒杀放生,长斋念佛,行世孝慈,节用爱物,至今犹谨遵不犯,莅我寓偶应供,任食一菜,不及其余,某次将赴苏,某弟子代购一沪苏间头等车票,拒之未受,临行仅命圆净一人伴送,爱人惜物,不求名闻利养整足为后世楷模,宁让古德专美。
今师尊已入弥陀愿海,安住常寂光中,弟子众等,愿同念佛人,共生极乐国,见师了生死,如师度一切。
景仰印祖缅怀律师 董正之
印公大师是净宗十三祖,律航上人是今夏生西比丘,当兹纪念印祖百龄诞辰,障重修薄的我愿借树刊篇幅,用抒景仰缅怀之忱。
印公远绍匡庐,近继红螺,灵岩宗风,莲香广被,大师文钞及嘉言录两书,先后行数百万部,为近代佛教史及文化史上一大盛事。传流之普遍,沾溉之深广,超迈他宗,傲视世典,大师德望懿行,慈光法泽,确若日月经天,江河下海,令人赞叹莫名,仰止徙殷!至于律航法师原系国家军官,中岁慕道,晚年出家,以景仰印祖故,虔修持名,十易寒暑,今夏生西。观其生前,预知时至;临终,舍报安详,荼毗,舍利璨然;诸般瑞象,四众钦羡;具见净行功深,品位不在中下,以十数载念佛之力,截断千百劫生死之流,以经往生,迳登不退。法门之奇特,修行之捷便,上承十方诸佛之赞护,下荷历代祖师之宏扬,征释迦悲心,我辈无由知有西方;征弥陀之大愿,众生无从登乐土;征印祖文钞嘉言,沾溉后学,律师无以坚深信,启切,笃力行,专凭一句佛号,果然往生莲邦,确是做到印祖“老实念佛”(持戒念佛)之训诫,至少在台湾,律航法师成就以比丘身,持名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乘大愿船,渡达彼岸第一人。堪为在台修净,对印祖庭诰,信受奉行的模范者!
正之业重凡夫,边陬下士,幸赖世泽,皈依圣道,然夙仰印祖,不克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以养志报恩;久亲律师,亦未切愿笃行,勇猛精进,自行愧实修,利他惭悲愿,致难感应道交,深负期许。
世虽未已,方殷来日,圣教闇而不彰,众生溺而浊重,际此印祖百龄诞辰,景仰慈光,缅怀律师,向往西方,感惭交绥!因忆律师恒言:“释迦无诳语,弥陀无虚愿,我纵钝劣,佛不我弃!”普愿莲友,一齐向前,此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收效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法门,必不摈我等于门外,非仅不负印祖宝训,抑亦不负律师同愿,日后律师必将伴随弥陀愿船,助我辈一臂之力,牵上愿船,迳驶莲邦也。
印光大师和外祖父 程观心
我没见过印光大师,有关先贤生平的事迹知道的也极少。但实际上,我对大师又似乎极其熟悉而亲切。因为外祖父是归依印老人的。由于外祖归依三宝之后,生活上陡然的转变,对于师父之恭敬崇拜,唯命是从,以及表现于人格方面的积极佛化,迄至临终念佛生西的瑞相,在在给我很深的印象。从小脑海里就铸造了一位高高在上的圣僧的德相。
而我的外公就永远和这位了不起的祖师,携手矻立在我的记忆里。每一怀念起外祖父,自然就连想起印老人。他们二位如影随形,以宗教精神着眼,我认为我的外公确是印光大师的影子。
在外祖的那个时代,他老人家正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从新旧交替的夹缝中走过来的。先是科学的秀才,民国后到日本研读自然科学,受过新知识洗礼后,对破除“迷信”不遗余力,在神佛不分的社会习俗下,佛教当然是“迷信”之最了。
想不到的是,谛闲法师初来如皋讲弥陀经,还没有开口说一个字,才一上香,一低头,当下流露出礼佛之诚,肃穆恭敬至于极致。一时被这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所感,外祖父不由自主的泪眼滂沱了。无声的泪珠由颊边滚滚而下,滴落在佛前洁净的土地上。珍贵的泪水中涌流着一粒一粒晶莹的真理,它照亮了潜伏在内心深处崇高的宗教感情,也触发了人类最深沉的秘密,最强烈的欲望,刹间完成了自我发见;顿然理解了整个宇宙人生的归趣……它是快乐和悲哀的混合;忏悔以往,展望未来。眼泪是至高智慧的表现,这是人生最紧要的转捩点。所以谛闲法师的这一举手,一弯腰,无疑的,比三藏十二部的陈义更具有说服人的力量。外祖父当初的入佛因缘,如此含有传奇性,可见是颇不平凡的。
自后,他老人家常以这一段精诚所感的经过,劝人信佛,在课堂上说给学生们听,一开了头,往往就讲到因果轮回,念佛求生净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等等。自然有许多善根福德因缘者,从他手上接收去不少莲花种子。其中曾也引起过不少人强烈的反感,认为这位老先生未免太迂阔了,在课堂上居然公开的宣传起宗教来。
然而,外祖秉承了印老人的教诲:主敬存诚,虔修净土,尽性学佛,这几个切实的原则,逢人就劝说,从不顾虑障碍的。客人来访,必恭必敬的请为上座,三句不离本行,立即引到佛法上来,他老人家晚年的生活纯粹沉潜于佛教事业,简直达到忘我的境地。
记得读初中的时代吧,考试前常约二三同学到公园静僻处或城头上去温书,先是跑东跑西,吃吃零食,说说笑笑,玩个尽兴,才开始看书。一天,忽然发现满街的电线杆上有了新的装饰,每根上面订了白底黑字的瓷牌子,赫然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跳进眼帘。一位同学笑嘻嘻的指着说:这又是你外公干的勾当!我勃然放下脸来说道:你说话可要留意呀,“勾当”两字你晓得用法吗?怪不得你作文拿丁等……。
我向来不肯出口伤人的。只为她侮辱了我最敬爱的外公,蔑视了一句弥陀的无限功德妙用。我们一路由争吵而呕气,后来歇了一个月都互不讲话。其实,我当时对佛教既不信也不懂,反正我觉得叫人念一声佛总不是坏事。平时人们遇到困难,忧惧,一旦解除,不都是顺口念一句佛吗?那么一句阿弥陀佛正是含着无限吉祥喜乐的意味,让我们在嘴吧里多多叨念,岂不是福从口生吗?那时,这种自以为是的幼稚解释,居然赢得许多人的首肯和信任呢。
外祖父是个朴实清高的文人,学佛之后,勤于实践,不尚空谈。他劝人的道理都是极平庸的,可是态度之恳挚,深沉,却没有人不为之动容的。近年常看印光大师嘉言录,恍然于外祖的语默动静,原来完全从印老人的品德言教中熏化而来。他俩的福慧庄严,成就上虽有高低,其本质却是绝对的契合一致的。依我的猜想,他们在西方极乐世界莲池海会早已相聚一处。老师和学生的报身也许是一大一小,端坐在两朵色泽浓淡不同的莲花之上,品位纵有高下,在我心目中的崇敬景仰却是一样的。已都是证了果位的菩萨了。
漫谈印光大师嘉言录 自在
我开始阅读佛书,第一部是金刚经讲义,第二部就是印光大师嘉言录。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当时曾和刘洙源老居士通信,在去信中曾经写着:一般净土宗之所谓信愿行,固属普被群机,但于著相过甚,似违一乘教理,未敢率从。
像这类幼稚而怀疑的论调,正如印光大师在嘉言录中说:“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
我这种邪知谬见,直到四十六年间,读了玄妙和尚所集“净土精华录”以后,方才发觉,也才追悔过去的狂妄,仿佛是初生之犊,应遭谤法罪。
最近我又读嘉言录了。
这一番读到: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流。愚人每每辟为浅近小乘,总因未阅大乘经论,未亲具眼通人,以己颠倒执著之心,测度如来原始要终之道。”
我却充份体会到印光大师,澈底悲心,逗机说法,真是理无不备,言无不实。不仅令我拳拳服膺,并且对于现在凡有弘扬净宗的大德,以及所有莲友,都致无限的崇敬!
伦常大教,在佛经中原也常见到,不过印光大师却特别提示,他说:
“须知佛法,原不离世间法,凡诸社友,必须各各恪尽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等。”
并且进一步说:
“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祐之哉?”
“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
读了以上这几节,可见印光大师虽系弘扬净土,就不曾忽略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真要“为佛弟子”,要求“佛祐”,对于伦常大教,自然不能不遵照大师的遗诲,来“恪尽己分”;另一方面,教外人士倘有所误解的,我们也可以拿这事实代替雄辩。
再有劝重因果一点,同样是大师目光深远之处,更该格外重视。
因果为什么要注重?在嘉言录有剀切说明: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图。”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他老人家惟恐我们还不能完全明白这道理,又用比喻来申说: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臃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方妙药,将何所施?因果者,即今日消肿之妙法也。”
大师也承认是“治标”,但在这紧急情况中,也只有如此,所谓“今之世道人心,陷溺已至极点,若不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为训,决难收效。”
翻开今日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那些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怪现象,无非是那些不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人,做出来的伤心害理的勾当。如果由佛教徒先能注重因果,普遍宣扬因果,这于世道人心,多少会收到实际效果。
大师的著述,总见于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四册;嘉言录是节录文钞语分类编成的一册,我在以上所漫谈的几件事,真是如蠡测海,怎足以赞扬其万一?
张静江(名人杰)先生生西瑞相,详见于瑞成书局所出“西方公据”内当代往生应验录中,许是大家已经知道。我曾经听到一位浙籍的老居士谈,张先生过去在生前,曾经在杭州莫干山供养印光大师,大师只向张先生附耳说了些话,顿时张先生痛哭流涕一番。
大师说的是什么?我们无法知道。但是可以推想大师说法之契机,以及感人力量之深!静江先生晚年念佛之勤,以及临终瑞相,这与大师附耳之言,有莫大的关系。
自恨福薄障重,未能亲近这位大德,不过我们还可以从大师文钞或嘉言录中,求其契机者,好来痛自惕励!
由我现遭遇的事纪念印光大师遗训 念生
每月一次的杂志,时间上的距离,总算很近了。菩提树杂志,最近三期有两期是纪念号,第九十五期纪念杨仁山老居士,第九十七期,纪念印光大师。在我写纪念杨老一篇稿子的时候,内人胡宽玉,在旁边拿着赵夫人(杨老的女孙)所作“先祖事略”,对于杨老一生事迹,谈得津津有味。杂志出版后,她还逐篇阅览,指东说西。可是到了下期杂志刊载我所作“偶然耶?感应耶?”则正是述写她临殁的景象。那些景象,是好是坏,有无重视价值,姑置不论。只是我因此体念一句佛言:“人命在呼吸间”。确是真语实语,使人警惕。至于修学佛法,能否易短命为长年,修学佛法到什么程度,才能易短命为长年,或者终不能易短命为长年,那是另一问题,必须具眼大人,才能解说明白。
有人说:你对“悼亡”这件事,倒是不厌烦琐的叙述。在上期已写了一篇“偶然耶?感应耶?”这回在印光大师纪念特刊中,还要提及。你的私人情绪,究与纪念印老何干?不但与纪念印老无干,究与佛教何干?古代的祖师,对于夫妇关系看得冰冷雪淡。前代的事,举不胜举。即如近来你的皈依师虚老,及高旻末代祖师来老,都是结婚之后,不辞而去,律宗祖师弘老,现存的湛山大师倓老,都是抛弃了相从多年的配偶,不辞而去。不是这四位老人是这样,最近在台湾圆寂的律老,大陆上有两位夫人,自出家后,他的夫人们用尽方法,辗转传递寄来的信,一律付之丙丁,槪不拆阅。以上所举,都是大士高行。像你这样死了配偶,思念不已,左一篇稿子,右一篇稿子,算作那一门佛教信徒呢?我说:这个道理可分几层答复。最先要说的,由于一般人的看法,好像学佛的人,都是消除情感,其实学佛的人,正是情感最厚的人。古人有一句成语,“浮屠不三宿桑下,精之至也。”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写着西国僧人,有的十日一换寺庙,以防留恋。若没有情感的人,对于无知觉的环境,即使住上一年半载,也是掉首即去,毫无留恋可言。何况三日乃至十日,那成什么问题?然而佛教徒竟预防到三日乃至十日发生留恋,就是对于无知觉的环境,可能发生留恋;何况有知觉的人类,而且有过数十年的共同生活呢?照着佛说五无反复经所写对于眷属死亡,处之泰然,那不是凡夫境界。“此之五人,皆得道证”,绝非凡夫所能一蹴而及的。佛制比丘不畜妻子,当然有很多理由,而预防留恋,也是理由之一。与桑下不经三宿,住寺不过十日的办法,同一用意。若是在家人,原已有了妻子,不仅如桑下已过三宿,住寺已过十日,其不能毫无留恋,是当然的。至于古今出家大德,对妻子弃如敝屣,那也不是没有情感。只是所见者大,所求者高。譬如两人共同行路,一人发现前面有一颗如意宝珠,把同行的人撂下,前往取来。他取得这颗宝珠,为了大家共同享受,不能说是对不起同行的人。古今出家大德莫不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岂独遗却他的妻子?本师释迦牟尼佛,与耶输陀罗,世世为夫妇。在过去生中,耶输陀罗,不知受过若干苦难,然后终于受记成佛,其收获也是不可思议的。古今出家大德,抛妻弃子,只是凡夫眼中一刹那的事。你知道他们成佛时,过去生中所抛弃的妻子,不会也如耶输陀罗的受记成佛吗?这都属于出家方面,勿庸多谈。至于在家人与出家人自有不同,既未能脱离世缘,迳取佛道,那就另有其应尽之责,应作之事。谈到这里,我要提出印老的遗训。印老文钞里关于在家人对眷属方面,应尽之责,应作之事,说得甚多。而最为扼要的,莫过于一函遍覆。这篇文字,原是因为求教的人太多,用一函普通答复。当然是精心在意的写成,可以认作印老的最后确定训示。我愿举出几段,与我悼亡前后的事,加以印证。一函遍复曾说:
“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
这一问题,我曾尽过最大的努力。但宽玉的皈依佛法,主要还是她的胞妹所劝。她原名玉珊,皈依上虚下云和尚,法名宽玉,又皈依上倓下虚和尚,法名能珊,每天除诵金刚经一遍,佛号万声外并持心经及大悲往生诸咒,非特别原因,很少间断。其余的事,本刊九十六期稿内已说过了。一函遍复又说:
“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非预为眷属说临终助念及瞎张罗并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临终得眷属助念之益,不受破坏正念之害者,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此则不独有益于父母,实有益于现生眷属,后世子孙也。临终助念,无论老少均当如是,详看饬终津梁自知。”
这一问题,我久已加以注意。宽玉病中,小儿等在旁念佛,她本人也能随念。殁后六小时内佛声不断,并未哭泣及瞎张罗。我在本刊第九十六期稿内,略为叙述,尚有未尽。我曾对偶然或感应,有所怀疑。还有几件不知是偶然还是感应的事,兹再补述:当二十六日午后,宽玉的病势已无可为。我遣小儿立刻往请万张佩环居士并邀几位同道前来助念。万居士忙于佛事,每日是不常在家的。这时恰好在家,同时请到黄叶义铎曹明珠两居士。当她们进入医院病房门内,病人的神色似尚认识,助念至气绝后数小时。这时已到深夜,朱邓明香林进兰两居士也听到消息,到我家准备助念。听说病人在空军医院,夜中往返不便,正在为难。恰好我预借友人的一辆汽车开来,她们二位遂搭车到医院助念。后来经过首七二七直到现在写稿时的五七,每七来我家灵位前念佛超荐的,有朱时英、万张佩环、郑姜信贞、石白洁卿、蒋葛妙信,史潘新霞、黄叶义铎、苑梁湘林、张万石青、王侯任远、李王时珍、翟关淑章、齐刘法三、吕杨秀英各位居士。在三七前一天,是亡者的冥寿。二小儿服务军职,这月开始领薪。他久已说过第一个月所领薪水,给他母亲买一张好床,以代替原睡的破竹床。这正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到了这天,他未打我的知会,迳到街上改买木鱼引磬等法器,拿了回来。我说:现在各位居士来念佛,总是由万居士或石居士带来法器,家里其他人作工课又不用法器,这不是多买吗?可是已买来了,只好摆在佛前。第二天是三七,各位居士前来,恰好忘带法器,好像知道这里已有预备。以上的事,是不是都算得偶然或感应呢?一函遍复又说:
“念佛最要紧的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又解释尽分二字云: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这一问题,我们只谈敦伦尽分。敦伦即是尽分,尽分也赅括敦伦。什么是伦呢?除了君臣为民主时代所不谈外,无非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都可由我现在遭遇的事,加以引述:如宽玉因其胞妹之劝导而学佛,乃是姊妹关系。在医院里,小儿等轮流昼夜陪伴,乃是母子关系。到病重时,我和小儿等轮流在侧念佛,乃是夫妻及母子关系。临终善友助念,及每期善友到家里诵经念佛,乃是朋友关系。这些善友不尽是我请来的,而是她素日同堂听经相处的缘分。他们来来往往费时费事,不接受丝毫招待,可见平日的情感。根据印老的话,这些事都是在家学佛应该作的。
最后我要说的:自古儒家辟佛,专着眼于出家方面而指为废弃人伦,印老则特注重于在家方面而强调实践人伦,这项很明显的改进,可以促进儒佛合一的思想,而收化民成俗的实效。这是印老的超格表现。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谨以此语,写在印老涅槃二十周年纪念特刊。
印祖百龄诞辰适海印寺奠基献文奉寿 本际
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某日,吾先师净宗十三祖上印下光示寂于苏州灵岩山。时在抗战期间,余辟地青岛,寄居湛山寺,依止倓虚上人。先是浃辰前,灵岩山老人书至。并寄贻新印憨山大师年谱疏五十册。书云:“憨公于佛法有大功;于明社稷有大功,若不谪广东以谈笑而息大乱于始萌者几次,则其危也,甚于累卵矣。光于六咏颂略标大要。事在有心人。”谨按上文事在有心人五字,盖意在言外,以复兴牢山海印寺隐嘱于小子者也。本际承兹顾命,越九稔,来台湾,蓄是愿未尝一日忘怀。居台六七稔,吾友蔡念生启余曰:今返大陆尚无确期,而胶湾台湾,同一海岛耳。子旣抱复兴海印之愿,何不借台地以为之?余应曰唯唯!数年来为建寺觅地,奔走南北,常栉风沐雨而行,遇泥淖,由村农负之以背。心未尝以为苦,气未尝以稍馁也!先后历雾峰,内湖、新店、乌来诸区,虽均有人献地,奈以不宜建寺而放弃。今夏来基隆,见大觉寺旁有佛陀禅林一所,负山面海,名实相符,林主瑞智法师愿让之以奠海印基础。本际将掩关其中,誓即身了生死,期海印之重光,而与吾师德讳相契合。实现吾理想中之兰若,振此邦颓落之宗风,慰吾师常寂光中之属望,庶不枉来此人间,一现僧相。又忆吾师昔日荼毗后,所遗之晶莹五色舍利,睹者莫不叹为希有,本际亦曾南下礼观,并参加报恩佛七于塔院。是年底,又随喜打生死七于灵岩,所居寮房户外有腊梅一株,寒香息息入肺腑,以驱除吾身八识田中之积垢,而永获吾师特具之戒香。及吾师生前之关房,见榻几清洁无纤尘,能不使人油油然起怀溯之思乎!兹者海印寺筹备处成立,甫十余日,而适逢吾师百岁之诞辰。汪觉定居士来告,台中菩提树将出纪念专刊,属为文以应。回忆廿年来神州沦陷,邪说披猖,五浊洪流,有翻江倒海之势,众生恐怖,将陷临完全毁灭之危机。欲挽狂澜,非仰乞吾师与憨公,随诸大士倒驾慈航,重来忍土,以拯拔无量无边众生于苦海。则未来浩劫之惨酷宁忍言耶!本际不胜馨香顶祝之矣!至大师当日遗札,与本际旧作遗札书后二文,附刊于后,敬告海内外诸大善信关心此事者。请垂悯老衲颓龄羸体,共发大心,舍资财,献人力,促海印早日完成;助七众同成正觉,是又本际所倾心渴望者也。
印光大师遗札
澄彻居士鉴:上月二十九令弘化社寄经书十四包,收到否。此书非弘化社书,光令彼寄耳。光从前至今,凡请以送人者,皆照售价出资,一免经理人因光作弊,二随意多少,无人敢生嫌意及光不敢随意,我出资则两不相妨。现已作即死之想,已无余蓄,如再请则直与弘化社接洽,光不与闻矣。牢山乃憨山大师弘化之地,陈飞青欲修寺,以大师年谱抄本持来,祈排印流通,光寄信各图书馆,问年谱疏皆无有。后闻北京嘉兴寺有书册全藏,托人请来,抄出付排,故寄二包。憨山于佛法有大功,于明社稷有大功,若不谪广东以谈笑而息大乱于始萌者几次,则其危也,甚于累卵矣。光于六咏颂略标大要。事在有心人。唐陶镕月初有信来,为三人祈法名,有张勋栋者,以文学自豪,觉得芜地惟有我高,唐与说因果不信,唐令阅文钞,阅几篇,即求代祈皈依,然念佛求生,尚不肯盲从,想看与顾显微书当不敢不盲从也。唐以明年住数月为请,光不许来,即来只可数日即去,此人乃居士引进,其志较比泛泛悠悠之男子,尚为真切,况又是回回乎。祈慧察。印光谨启十月十九日
印光大师遗札书后
民国二十年,余供职青岛港务局,适夏季,同人旅行牢山,亦附舶前往。登麓上行,过下清宫三里许,见道左右松数株,蟠屈具奇致。林下有磐石一方,余爱其境幽,趺坐于上,少选,身与虚空化合,忽一人拍余肩,呼余名曰:“此团体旅行,君何能独坐不进”。矍然惊,始知我为某也,且身在牢山中。回味所历胜境,誓他日必止此修行,初不知山有石窟,为明季憨山大师宴坐处也!
越六稔,衔部令,重至胶湾,曲路局记室。抗战军兴,匿居湛山寺,依倓虚大师。又二年十月,印光老人以编印憨山大师年谱疏见示,且附书极赞憨公。所谓于佛法及明社稷有大功,惜海印寺未成而遽化;陈蜚清居士抱复兴之愿亦未偿。末殿以“事在有心人”五字。兼旬后,老人示寂灵岩。余出遗札跪而诵之。始省老人言外意,乃以复兴海印寺隐属耳!遂泫拜然受顾命,未几,德森法师惠寄华严经,按日礼诵,至那罗延窟句,注云:“在中国山东牢山,为往古诸大士修行之地”。更晓然憨公于兹山建寺,其寓意深远矣!
自是抱复兴之志益坚。鲁多君子闻余言悉赞同。比南下,过沪滨,赴苏州,参与印老人灵骨入塔典礼,钞所珍遗札,偏示善信,胥谓愿尽力以助,且有献基金存储弘化月刊者,居灵岩,遇某居士,地质学专家也,谈是事,君曰:“海中岛屿,其水成岩多由横面累积长成。独牢山由地心纵面突然崛起,气完土厚,质固石坚,山之名牢者以此。如那罗延窟,殆牢山结晶之中心”,又是山矗立胶湾,得海洋调节气候,夏不燠,冬不寒,四时花木芬芳,甘美果实累累,风景之佳,超蓬莱芝罘而上,病肺者居于是,不药可瘳,民族性质直古朴。综观天时地利,人物咸亨,往古圣贤,殊方大士,多修养于其间,余韵遗风,蔚为万世之师表,岂偶然哉?
余窃自计划,一俟禹甸澄清,将侍倓虚老上人浮海而往,集旧时道侣就罗窟之阿,牢山之麓,遵普照大师养道法会遗轨,分建男女道场,供养大心七众,期即身以证圣果焉。度憨公,印祖在寂光莲座中,当开颜含笑,加被促成也。谨叙其发愿之因缘,预告海内外诸缁白,欲觅地以修真复性者,盍归乎来,至选印憨公法语,句句皆足启人,家师南老已详述之,本际不敢复赘已。
吾师印公涅湼廿周年追思 李炳南
初参闻训
青莲目启泛慈光 乘戒从容问短长 我自不知根利钝,金鎞宛似刮心盲
师以死字铭关四壁萧然
布袍朝凿砚池冰 日落空堂自剔灯 一字铭关心歇了 随缘还是定中僧
师自称为粥饭庸僧
惟知粥饭更无他 后五百年斗诤何 大智若愚今乃信 是离见浊入娑婆
师教人多说因果不尚玄谈
腊尽普陀春又来 校经帏幕不轻开 度生多与说因果 罕弄虚玄逞辩才
师辄教人敦伦尽分浅者讥之
一法何曾舍佛门 菩提惟有世间存 伦常岂止人天道 敢谤大权误后昆
师云佛法秘密只是恭敬
大道须从恭敬求 恒沙三业顿时休 捏拳竖指多权巧 到岸无非一叶舟
时学多误极乐是为心外
红螺香冷夜沉沉 天下几人圆解心 不是灵岩悬慧日 千帆风雨失南针
时人多传师为势至化身
化身势至语多奇 著相苍生半信疑 若解如来同一性 言非言是两皆宜
师赐开示有小许之训
求法惭无断臂诚 叨恩深惧损师明 遗文每读增惆怅 两利蹉跎白发生
初参师时恰值冬至
剑阁珠潭二十年 神州犹未靖烽烟 不是姑苏冬至夜 当头愁见月中天
印光祖师百龄纪念 葛晓凡
——民国四十九年冬月
其一
出世何曾弃世人 释儒双美语谆谆 蓝园降具同仁愿 洙泗生成圣道身
持戒工夫犹克己 存诚学问即全真 菩提不茁彝伦外 门户无庸判觉尘
其二
糟粕九经原不当 异端三藏更为诬 前贤折简融禅净 今祖驰书合释儒
大德不踰中道义 嘉言永锡众生谟 灵岩等觉非遗世 万古仪型一致孚
我的皈依师父 朱斐
印光大师是我的第二位皈依师父,在这以前,我还曾皈依过一位师父,可惜只有一面之缘,说起来真荒唐,到今天连师父的尊号竟也忘记了,只记得师父给我取的法名是“维宝”。这位师父也很怪,当时我还只十七岁,暑假中天天上佛教净业社去听金刚经,虽然听的半懂不懂,居然风雨无阻,直至圆满那天,讲经的法师为听众授三皈依,别人报名参加,我因为向家里要不到钱(报名要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