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8|回復: 1
|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第三十五集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
第三十五集
原文:
次下四句,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依止天亲菩萨的九十六句偈子,依止着五念门给我们作次第的开示。前面我们把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八种庄严功德成就、菩萨四种正修行作了一个学习。后面这文字就是第五念门所谓的回向门,因为礼拜门、赞叹门、作愿、观察,我们学习这二十九种庄严是观察门所摄。因为这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这三门在前四句偈子就很清晰地把它点出来,那么这观察门的内容就比较多。通过观察器世间与情世间,让我们对净土整体的庄严实质的内容作了一个完善的、次第的、逐步深入的一个观察了解,欲令我们了解自心庄严、自性庄严,也就是弥陀所成就的报土、报德庄严,以使一切众生进趣择取这种报德庄严的安住,择取这种报德庄严的安住。
因为我们作为凡夫类有情,多在凡夫知见、凡夫业报中沉沦,没有一个对待的机制,就会在一个杂乱的、无所择取的法则中徘徊犹豫。那么阿弥陀佛以无碍的光明照耀着十方,摄化着一切有情,令其进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真正地了解自身具足庄严的妙用,就是自性之妙用,远离违性的造作,清净地随顺性德,得以智悲方便,种种法则,于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中回归到无染清净心这种本心中来;从本心中运用出来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令一切众生得自在力,方便运用,无染无著。
那么在净土教言的整体机制中,世尊在所有说法中,数数提及,我们要是看到涉及到净土法门的教言这样的文章,触目皆是。净土教言为什么这么周遍广大呢?像世尊在《大集经》中所授记是一样的,在末法时代,罕有得道者,何以故呢?多有障缘,多有相似法修持,多有错乱因果,多有自心之蒙蔽,多有自利无有慈悲心,多舍弃佛力住持摄化,这是无佛时代的种种蔽难,人欲进趣无上菩提的成就,乃至得不退转,就是阿毗跋致,甚难!障碍殊多。此时代人类有情的心智福德因缘又不具,往往又刚强、好胜、自诩,所以在种种违缘中,罕有得道者。
唯净土一法能令有情在现生中若凡若圣,随顺佛愿力故,入正定之聚,就是往生彼国,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就是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是难事。何以故?以佛无碍力故。有人举这样的例子说,现在我们这个烦恼炽盛之有情怎么能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阿弥陀佛给我们设置了种种方便,如寿命方便,往生彼国,因佛力住持故,于正定聚得不退转之方便。那么寿命无量,令众生一生成佛,就是说寿命长久性,于佛法得不退转,以佛愿住持故,那么能令一切众生一生成办。那么得以往生彼国,是乘借佛的愿力故,令众生凡圣无有疑虑。说圣者往生,人人可信可知,凡愚有情未断见思二惑,何以出生死苦海,成就菩提呢?这是学习净土法门的一个疑虑,也是多有教法之疑虑。
那么历代善知识举有这样的例子,象我们各人的业、业习、见思二惑尚有存在象一根针那样一个细微的见思惑,一投入海水里,它就会没下去,它就不能度生死海,虽然很细微的见思惑,它就令你沉沦。那么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乃至说见思二惑粗重烦恼有情,象大石头一样的种种业、种种障缘,但你要放到一个渡轮上,它能摆渡生死海,令众生得以解脱。何以故?载负力不可思议故,就是佛力载负,佛力摄化,令众生一时进趣,这是不可思议的。那我们不能用自力类比,若用自力类比,一切凡愚有情,无力度脱,无有度脱之机缘。
所以净土一法可贵、难得,实在就是对凡愚有情犹为可贵、难得!那么我们能得遇这样的教言机制,凡圣者、智愚者、善恶者,一时消融于清净平等觉中,被清净平等觉的大船载负到阿弥陀佛清净报土中去,所以一生成佛。阿弥陀佛的誓愿是欲令十方刹土有情,未成菩萨者令其成菩萨,已成菩萨者令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转向度脱,转向度化,无有穷尽,这是阿弥陀佛的誓愿力所设置的。那我们随顺这个愿力故,一生得以成办。在这个法则中,若是我们能详尽地了解它,信顺观察它,就会得到法的满足,就是所谓的于菩提得不退转。若说任运往生彼国,无挂无碍,在这个往生彼国现前心智决定中,得到往生彼国的安慰。虽婆娑中人,亦是极乐心智,无挂无碍。心智是不被环境所制约的,唯有业相被事相所制约。
所以“十万亿佛土,一念信即是”,“信”十分地重要!那么我们客居于娑婆,那就无挂无碍。何以故呢?若真知抉择于极乐世界,真知是极乐中人,本家本国,守护于极乐世界,那在此娑婆世界无争无斗,无取无舍,远离善恶是非。何以故呢?客居之处,不假此处作业。你不会在这个地方认真,不会在这个地方计较得失名利之虚假,不会在这个地方浪费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乃至说减损自己的法身慧命,舍弃自己旷载难得难遇的一生成佛的这样一个难得殊胜的机遇,沉沦于苦海。那你要是舍弃这样的机会,不知道你能遇到什么样的法则,能得以度脱。所以说没有个依怙,那我们很难得以成就的。
昙鸾法师依止天亲菩萨的教言,把礼拜、赞叹、作愿、观察门给我们作了一个提示。昨天我们把“何方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菩萨的四种功德中的最后一种功德,给我们作了一个回施,令我们得见众生世间十二种庄严功德成就,这个器世间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令我们触摸到自性的庄严与威德、自性的真实,若有情若无情,同源种智,清净安住,具足庄严,远离断灭邪见的这种健康内涵、具足内涵、具足珍宝性的内涵、具足一切大义门的善巧的内涵。就是这二十九种庄严中处处是自性庄严,处处是自心妙用,处处是寂灭真实,处处是阿弥陀佛旷劫兆载永劫的修持的这种回施,回施令听闻众生有情一时歇心,得见自性,就路还家,不假修持方便而安住于阿弥陀佛旷劫以来的修持报德之中,远离造作,众生业相造作之逼害。如是安心,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安心,那么来安无上菩提心,远离对待的心,令我们无染清净心真正地纯熟起来,无外乎是天亲菩萨、昙鸾法师乃至上溯到龙树菩萨、释迦本师、阿弥陀佛,乃至十方一切诸佛对一切众生的殷切希望、慈悲的护佑、真诚的爱戴。
那我们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慢慢地对这个庄严就是我们所谓的众生自性庄严有个了解、有个感知、有个观察,所以这观察门甚为重要。在这观察门中,一旦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这是我们唯一进趣的依止处,可知、可见、可用,靠得住的一个法则,那你就会真正的南无阿弥陀佛,真正地舍离一切违性的造作、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造作、善恶对待的造作,归入这个一真庄严的世间,就是阿弥陀佛清净的国土,亦是我们自性庄严海,亦是一个安心不造作的真正表达。这个表达实在是以佛力来策励我们,令我们透视,就是加持众生,走出无始以来的这种对待迷失的心。
我们无始以来在对待中择取习惯了,无始以来迷失自心已经习惯了,善恶是非大小这种迷失呢,得失择取已经太纯熟了,我们自身欲走出是十分困难。当然通过其它的法则来修持,有的有情也是有机会的,就对待这个法则来说甚少机会,所以在《大集经》释迦牟尼佛作过授记:“末法时代,亿亿人修持,罕得度脱。”我们下去有人就可以查一查《大集经》,在这个《大集经》的《月藏经》中有这个授记,《大集经》大部分是授记品,讲的十分多,我们可以看一看,了解了解。
(编注:是故《大集月藏经》(大集经卷五五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是故《大集月藏经》(卷五五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唐道绰禅师《安乐集》。《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卷第九:尔时世尊告月藏菩萨摩诃萨言。了知清净士。若我住世诸声闻众。戒具足。舍具足。闻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我之正法炽然在世。乃至一切诸天人等。亦能显现平等正法。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
我们接着看第五门回向门。
五、回向门
次下四句,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
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以此消五逆罪也)。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
答曰: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诽谤正法。以此二种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经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不言诽谤正法。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
问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经许得生。复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无五逆诸罪,愿往生者,得生与否?
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
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
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
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逾于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耶?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称,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又旷劫已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
较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
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如言“蟪蛄不识春秋”,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不得题之笔点。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善哉,回向门的文字偏多一些,这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门、回向门,那么这个回向门虽然是四句偈子“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那么这四句话阐述了整个净土法门凡夫修持的一个大的机制。这个机制基本上决定了净土法门的何去何从,它的这种使用方式,在这个回向门中是表现得犹为突出。所以昙鸾法师在这地方大量地着墨,以令我们在从文笔上看到这个法则,了解深入这个法则,乃至能实践成就它。好,我们依止文字来作一个剖析:
次下四句,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我们每天念这个《往生礼赞》,善导大师作这个《往生礼赞》。里面有《无量寿经》的文句,有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些文句,有龙树菩萨、天亲菩萨、彦琮法师、昙鸾法师这样的文句,也有他自身所作的一些文句。(编注:⑴六时礼赞之偈及礼拜之法为︰(1)日没时诵《无量寿经》之十二光佛名号,礼十九拜。⑵初夜时诵录自《无量寿经》之要文,礼二十四拜。⑶中夜时诵龙树之十二礼偈,礼十六拜。⑷后夜时诵天亲之往生礼赞偈,礼二十拜。⑸晨朝时诵隋·彦琮之愿往生礼赞偈,礼二十一拜。⑹日中时诵善导依《观经》所作之十六观偈,礼二十拜。)但这回向中都是“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个地方就契合了文殊大愿:“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我们念佛人“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地方是异语而同用,内容、说话的方式不一样,实际的意义是同样的,就是智慧的眼目、清净的作为、自性的随顺、远离造作对待的真实功德。
也就是昙鸾法师讲的在心、在缘、在决定的这个决定处,决定处是不假你造作的,不假你凡圣的,不假你修与不修的。何以故呢?此决定非是得失相,非是来去相,非是生灭相。自然的坦露,是为决定。我们一般把决定认为……大家谈论到“决定”二字,好比择法与法的决定,往往是自己认为自己要做个什么,自己想做什么,结果一对待,生灭心中,不得安乐,徘徊犹豫。所以在心、在缘、在决定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定的教言机制的择取,心缘它会表达了真正的归依处,也就是决定处。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往往是无有决定者,但顺应妄想流转于幻化业缘心智中,不得究竟安乐,就是没有决定,于法没有决定。
现在我们经常见到许多学佛者,徘徊在佛法门外,当然吃着佛法的饭,住着佛教的房子,说着佛教的话,但心智未有决定。未有决定之人迷惑、彷徨、得失中往往疑虑,做事没有决断;那么若有决定者,无挂无碍,无私无畏,利益有情而无有染着,做种种事无有迟疑。因为“决定”它是一个审视佛法有无实利的一个标准,后面昙鸾法师会谈到这一点。许多人认为自己在佛法上有利益了,但没有决定,没有决定是造作之假相。有的人是一时的鼓励、一时的激动、一时的想象、一时的勇猛,凑和到一个状态,结果这个状态是无常的,是变异的,是一种情绪化的,然而非是决定的,所以抉择于法则,决定于法则之时,一时无所散坏,无有退转。
所以净土法门在这个地方要是不安心,下边的机制是十分难以纯熟的,所以最多只能是个将信将疑的修持者,那不能随顺佛的愿力,不得真正的安心、起行、作业,就像善导大师所提出来的,净土法门修行的三个次第是一样的,没有安心之基础。现在这个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功夫安心、善恶安心、功德安心,是不能真正地安心的,只是对待的安心、生灭的安心,此种安心是多变的,是有腐蚀性的。可以说相似安心,实无安心了,睡一觉醒来了又不安心了,一觉醒过来了怎么又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了,不相信别人能往生了。为什么呢?就是没有决定,若有决定,那是任何人是不能动摇的。
我们看他文字的解释。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
为什么谈论主呢?所有以此知见深入行持者,以此知见行持者是为主。天亲菩萨不过是个善知识来引导大众,以此愿、以此功德而随顺佛陀的教言,得入佛法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论主者非天亲,假于天亲以令一切众生进趣菩提。所以天亲菩萨只是自己这样说,所谓的“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那么这个论主回向门。
我们不要以佛法为宾,不要以自己为宾,那么于佛法要有实践之愿望,要有爱乐守护之愿望,要有从自心生起之愿望,那么这个我们都可以主这个回向门,来深入实践修持它。若不如是,那我们就学一个数他人珍宝的方便,数来数去,站起来还是徒受贫穷,无有依怙,茫然于生死海中,那实在是可怜,无意义的。所以“是论主回向门”。
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
这是菩萨调柔自心,免除骄慢,顺应法性的一种善巧机制,回向门是一种善巧机制。多有众生依所自生善根,或者说自己具有善根的,多生骄慢,或有众生依自己所谓修持染着、善恶作为染着生骄慢。为什么呢?就是没有回向普利于众生之心智,没有调柔顺性的心智。那我们在这个回向门中,若是能深入实践,人的心性自然调柔无碍。
所以天亲菩萨在这个文字上这样说:说诸有众生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二法中,如是修持,成就柔软心,菩萨善巧回向。这个善巧回向对我们学佛之人来说,回向门是尤为重要,平等清净由此生出,清净平等由此安住,清净平等由此抉择,调柔心智由此建立,骄慢过失由此消除。
所以回向门极为重要。我们经常看到作法会、念经、诵咒等等作为,那最后一门都是回向门。多有众生不知回向之善巧,多生邪见、骄慢,多生自诩,于无所得法中,自以为有所得,而沉沦于生死苦海,称邪见慢,少得为足,自以为是,所以相互侵凌,而不得清净圆满,不能调柔自心,不能普利有情。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个回向门,不了解,没有使用回向门。亦多有众生,因为负重故,所以舍弃、疑虑佛法,疑虑佛法,乃至说有憎怨佛法之邪见,诽谤于正法,或者说多有舍法之罪。那么这皆因不善于回向、不善于观察,所以观察门之后就是毗婆舍那之修持之后,必然生起回向。何以故?本无一法可得故,妙用无穷故,普利有情无染无著故,无畏无惧,那是真正回向的广大善巧。
现在世间有情学佛就是以浊染心、我执心、强化心,他不舍得回向的。就像一个吝啬的人一样,搜集种种东西以来自我庄严,丢失佛法清净平等的广大利益。那么这种作为必然要通过回向门这个法则来转化,来使此类有情得到这种真正的解脱与智慧。所以回向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修持方法。
在因门中,第五念门这个念门中,就是以大悲心,其体是智慧,其运用是大悲。所以以大悲心为首,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一切众生,令其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为什么说回向为首呢?就是欲令一切众生安心故,欲令一切众生清净故,欲令一切众生无畏故,欲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安乐故,就是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的真正抉择,予一切众生无上信心,作大安慰,予一切众生作最上乘回施,就是开法藏,广施功德之宝,令一切众生走出这种生死对待。
它这个回向门,回己功德,普施众生。这话是很容易就说出来了,但你从你自己的心目中,你愿意不愿意平等回施众生呢?我们一般要回施给那些自己亲近的人、爱乐的人、尊重的人、善良的人。圣者、智者我们是爱乐的,是欢喜的;回施给那些伤害你的人、诋毁你的人、污辱你的人、愚痴的人、种种罪恶的人、堕入无记不能自拔的人,你能不能回施呢?所以我们念这个“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话是很随口地就念出来了,但你想过这诸众生中都是什么样的众生吗?都是什么样的机制吗?这个我们要有一个广大清净平等调柔的观察,那你清净平等的心智自然就会纯熟起来,也会远离这种恶染之心智。
所以我们的分别心,分别执着于善恶、亲疏是十分强制的。你可以细细的观察你心灵深处的那个跳动的那种分别与执着,强制的那种分别与执着的心地深处的东西。此人为亲,此人为疏,此人为善,此人为恶,此人与我有益,此人与我无益。像那些诸佛菩萨说法之愿莫不是调柔的、广大的、普利的、真诚的、周遍的;有情的心智莫不是妄想的、执着的、分别的、对待的、亲疏、凡圣。这样的差别我们很容易看得到,很容易审视得到。那我们怎么来运用这种看得到,审视得到的法则?来转化这种生死轮回的机制,回入到阿弥陀佛清净圆满这个报德之中,运用自己的生命,广延于未来呢?这肯定是每一个人、每一个菩萨应该关心、应该认识、应该了解、应该实践的一个心的法则、现前的一个法则,也是展现于未来的十分重要的、关系着自己法身慧命的一个法则。
多有有情就是现在所谓世面的善知识,就扼制净土嘛。“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清净平等的教化祈祷与回向,多有众生设置种种难缘,“如是不能往生,如是不能往生……”。所以第一往生缘起不能成立,就是起心分别、起心执着、起心对待、起心善恶,那么平等心智没有用出来,那么一动念一举心就是分别,就是对待,就是不能生。那么此类的教化是浊染于净土,蒙蔽净土,摧毁遮蔽净土的这种罪浊缘起,这个缘起是令净土行人会迷失自心的。但这样的教言在社会上的传播极为的广泛,亦就是极为深入的印契众生的分别执着心,它很契和这样的心,他听着很舒服,他听着很欢喜,结果增加了自己分别执着对待的染污,强化了这种沉沦的机会。
那么真正对阿弥陀佛无碍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种清净回施,愿一切众生咸能往生彼国,不舍一切众生成就菩提的这个广大心愿。阻碍阿弥陀佛的这个愿望。我们可以读一读观世音大势至这些菩萨的愿、十大愿,可以读一读诸佛菩萨的愿望,我们会审视到,这些愿望处处就是令我们在这个周遍处、真实处、清净处、平等处,来深入实践观察。但是多有浊恶有情、邪见有情,强化你的分别执着对待,强化你的分别执着心。那么此类有情毁灭众生信心心智,就是清净平等的信心,十分地令人沉沦于这种本来就很强、很熟悉的分别对待的妄想执着中。所以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它时时地这样催熟你,令你在这个地方不能走出,这是我们要十分警觉的。
因为你当下的每一念,也就是你生命的一个种子,你未来延续的一个业相,它的出处来源于此,你的受用来源于此,外境不过是一个烘托,不过是一个催熟的催化剂。所以缘者只是外缘,你心中的种子总是要成熟的,通过种种因缘。那我们清净平等广大无碍的种子、无造无作的种子,你运用过吗?所以阿弥陀佛来回施给我们这样一个功德藏,实际说令我们本来具有的功德藏真正能打开,而不是因妄想分别执着对待来蒙蔽我们的心智,使我们造违性之业,轮回于苦海。
所以这个普共诸众生,普施众生,回已功德,普施众生十分重要。在这个地方不能有丝毫的草率,那你要说哪一类的有情可以往生,哪一类的人得道成佛,那么在净土教言中,那是遮蔽教言,不是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教言,那不是乘佛愿,示现佛力,那么不是佛心,那是种种杂染心。
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后面这个章句呢,昙鸾法师注重的来给我们提示这样一个健康的、清净的、诸佛所证的心智,令我们随顺这样的觉性、这样的心智、这样的法则,来成熟自他二利,而不是自他蒙蔽。末世有情多是行于蒙蔽法则,相互就在这个蒙蔽因缘上着力用功的比较多。所以诸位善知识在昙鸾法师这段文字中,我们一定要深入地观察,对比自己的心念。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那么天亲菩萨通过这九十六句偈子来描述《无量寿经》真正的教义,所谓的修多罗了义教,以令众生在这个总持法门中得到抉择的修持、随顺的修持、无疑的修持。说总持教,说了义教,就是欲令众生无疑无虑,无有疑虑,无有亏欠之感受。因为我们的心,凡夫的心智的种性,都是分别执着亏欠性的,他本性是圆满,一举心就有亏欠,一举心就有差别,一举心就有沉沦份。这个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善观察、善了解。
八番问答
问一何等众生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这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知见的一个根。你看这些祖师、这些善知识们,依照着经典,依教着佛的愿力,历代的传承他们守护的是什么啊?他们守护的是诸众生咸得往生,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普摄九界,畅佛本怀,这是随顺佛愿而传达的净土教言。但世俗的现在教言机制中,他不是这样说的,他会给你讲善恶,他会给你讲得失,他会给你讲功夫,他会给你讲境界,他根本不会给你讲这个佛的所谓广大愿力的回施。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法则的模糊与倒见呢?为什么这样的东西在社会上这么的普及呢?因为顺应众生知见故,没有随顺诸佛如来的知见,没有随顺诸佛如来的本怀,为什么他会遮蔽呢?他依自己的功夫善恶由此来推导净土,这样会造成净土的被扭曲、蒙蔽、削减、委屈这样的传达。
所以真正能畅佛普度众生的本怀,九界众生咸因此法而得度脱,唯有这些传承教言机制中是不折不扣的和盘托出的呈现在一切众生前,令众生自得地取用、如意地取用。这句话说起来十分容易,我认为遇到这样的章句十分的难、十分的困难的。这是我们这样的机遇啊,像昙鸾法师给我们提出来,像天亲菩萨这个章句中,“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何等众生耶?这个句是十分严肃的一个大课题。你现在可以剥一剥社会上传播的教言,它不把一切众生放在里面,它就把某一机类的众生放在往生的机制中,所以不能畅佛的广大究竟心智、无碍圆满心智、真实功德之心智,这实在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数年来在这个地方,我一直鼓励大家注意这一点,但是很少人在意。我不是故意说这话,就是说“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个众生,这众生机类是什么样的众生呢?我们经常讲十法界,或者九界有情、凡圣有情同得往生,九界有情咸因此法而得度脱。虽然这样讲,很少人去在意这个平等广大无碍的知见;很少人在意佛陀这种平等广大无碍的给予;很少人在意这个平等广大无碍的抉择,那就会流转于某一个机制中——善恶机制、凡圣机制、功夫机制上去,所以某一类机制的人说某一类机制的话,不能形成周遍广大真实的法益。就是净土圆满的教义,不能平等地展现于每一个众生的面前,令一切有情遇此法而得度脱。
这实在是净土法门现状中特别大一个首要问题,就是一个是依佛愿、依佛力、依佛所证广大究竟圆满心智,普利十方有情,平等普利十方有情的一个教言;一个是根据自己的知见、自己的量、善恶功夫所择取的一种机类法则,就是某一类的机制法则。那么这个净土的教言就变得那么狭隘,那么令人模糊。所以说善者,恶类有情茫然;说功夫者,无功夫众生茫然;说圣者,凡夫类机制有情茫然。种种茫然的造就皆是来自于不能圆满地、究竟地、平和地、如实地把佛陀的本怀交付给一切有缘,乃至自己来随顺佛陀的愿力、功德的回施,进趣无上菩提。所以自他相害,这的的确确是净土法门面临的一个头号的大问题。
因为现在学习净土的人,这个利他、令此法住世的愿望与慈悲心、智慧心,就是如来随顺觉性的这种广大随顺的安乐住这个抉择没有。往往就回施到自己的机类上来,善者说善往生,恶者说恶往生,功夫者一定说功夫往生,圣者一定说圣者往生……那么种种的机类令许多有情,在迷茫、无依无靠中,虽然遇到这样的法则了,遇到净土法门了,在相似的净土法门中,受到了这种迷惑的侵害。我经常遇到这个,说你没有功夫能往生吗?他说得十分地认真、十分地严肃、十分地肯定。他心智中是迷茫的,传达是迷茫的,自己的修证亦是迷茫的。那么这样的实是说是这一类,这种种机类中,这是一类罢了。
我们要是认识不到这个“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的这个往生的众生份究竟是不是十方九界有情?要不是这个十方九界有情,我们怎么来面对这个广大究竟畅佛本怀的教言?怎么来畅佛的本怀?是畅佛的本怀还是畅某一类机制的本怀呢?这是一个头等的问题,是净土法门传播、修持的一个头等问题。若这个问题解决不掉,无上菩提心无从运用,无上菩提心无从抉择。希望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地方要下下功夫。我感觉昙鸾法师是步步为营,令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这个法则。很多东西是很感人的,传承是很清晰的,他依止的有阿弥陀佛的誓愿,有释迦佛的教言,有龙树菩萨、天亲菩萨、历代祖师的实践成就守护,一代一代的这么做下来了,一环扣一环的,而不是说虚妄的、推导的、根据自己的想象设置的佛法,他不是通过自己的我这个想象来加工的佛法,所以是一个传承的佛法,令一切众生消除疑惑的一个大的机制。
好,那我们看它的实际内涵了。
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曰:案
案——来源,这些善知识们说法有出处。有的人说法也有出处,好比拿其它经典来破法,来破净土教言,是有的,那这一类不需要尊重。所以说,我们每一个学佛的各有自己所依的经典,好比说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依止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或者《普贤行愿品》、《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等等,包括《往生论》,那么这个三经一论、五经一论这是我们依止的。那么有人引用其它经典来破这个法,那你不能听的。因为说法机不同、用不同、了义不了义不同、所实施对象不同,在这种种不同中,你要滥于混淆,那么整个法就会对我们产生一个杂毒了。所以佛说法,有的时间用调和的药、平等的药、总持的药、具足的药;有时也会用勇猛的药,很猛毒的药。好比说地狱果报这是很猛毒的药,虽说是因果,处处给你指在恶报之处,令你生起怖畏。所以佛说种种法,以种种善巧,令众生出离种种生死困惑、愚痴颠倒,这不能混淆的,我们看它的来源。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乃至王舍城周边,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按过去的记载有多少版本。有的说十二种版本,尚存现在有五种原译本、二种汇集本。大家现在在社会上公开看得到的,就是说流通的有五种原译本,其它七种本就丢失了、遗失了,在战乱中,随着时代的更迭、战火、变迁,就一个一个丢失了。那还有五种原译本,你要是能通读一遍这个《无量寿经》,你实在发现佛对这个经是十分地重视!菩萨数数的请教阿弥陀佛的教言,释迦佛不断地在讲这个教言。
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这是依止康僧铠所译的《无量寿经》的版本的文字,这段文字来自于《无量寿经》的下半卷,开端大概有四五句之后的一段文字。佛告阿难:彼国无有不定聚及邪定聚,何以故?如是如是……,那么说到这个地方就是说,佛告阿难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他这个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什么东西、什么样的力量引发出来十方如恒河沙诸佛皆共赞叹呢?这佛给阿难作提示,阿难是谁呢?——一切闻习有情、一切乐于闻佛法之有情,那么就是佛说法之对象。十方如恒河沙诸佛皆共称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功德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是他的功德所在。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全部是原文,康僧铠所译的《无量寿经》下半卷的开章不久的一段文字,这是十分重要的,净土法门的一个纲宗性的经典依止,经典上的一个依止。这个依止,我们要学习佛法,学习一个传承教言机制,没有来源,你后面是无以修证,无以印证的,你没法修持,你也没法印证它,这个量是十分大的。古来以久对这个“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争议是十分多的,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成熟者即用之,愚痴者即颠倒之。
此段文字三辈不摄。我们一般讲这个说有三辈往生者,一辈闻说无量寿佛名,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如是等等……;二辈者,闻说无量寿佛教言,不能弃欲出家,但供养塔庙,设立花蔓灯烛,做诸功德,信顺这个教言;再一类也不能行诸善者;说这三辈。这一类的文字所摄的有情是不以三辈说的,是畅佛本怀的。那么后边的三类机制呢,三类九品实在是众生机类份,就是有的善根这样成熟了,有的善根那样成熟了,有的人那样成熟了,是这三类九品所摄。
我们要是观察不到这一点,什么是佛愿?什么是众生愿?众生与佛的无差别的差别,何以表现?你是很难深入这个法则的,很难进趣这个法则的。何以故?你混淆故,无端的混淆,我们与佛都是一样的本质,你是无端的混淆,你不能产生这个真正的法的妙用。所以一切菩萨善于无分别法中说分别善巧令众生得以度脱,那我们在这个法则中不了解这个无差别中的差别相,世尊就给我们剖析出来这个三辈往生,那么这一类所摄是依佛愿力故,非三辈说,是畅佛本怀故。
所以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是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与一切贤圣不能思维,诸佛所称赞。就说十方诸佛若不直接称我名号者,不取正觉,十方诸佛不直接称阿弥陀佛威神功德者,阿弥陀佛是不取正觉的。这个是十方诸佛对阿弥陀佛的本怀的赞叹,非一切凡圣所能思维的。这是特别大的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若看不到这个问题,但说畅佛本怀,不知畅在何处。很多人以为三辈九品是畅佛本怀,不是,那是众生机类。很多人就把众生机类,就是众生能接受的机类当成佛的本怀了,结果阻碍了净土广大的传播。就是以佛本怀,畅佛本怀,畅佛无所障碍的本怀的教言,受到机类的伤害,就是被某一机类所阻碍。这是个混淆,不应该混淆处,强制混淆。
诸位善知识,在净土法门中,这个地方我们要是剥离得不是十分清晰,你很难去把畅佛本怀与畅机类本怀能表达出来,一些人说话十分强制,说你不到功夫成片,你不到一心不乱,你不能往生,这是一机类的知见。这一机类知见很痛快,是这一类有情所能往生的相应国土,相应的这种应化土,非是阿弥陀佛的报德所回施,不是阿弥陀佛的大威德的载负,就是所谓的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所载负,此类只是顺应自己的修持业缘而建立的。这个我们要搞不懂就会出现依法谤法,依法蒙蔽有情恶劣的果报。虽然你说的是你自认为的、你自己证量中的一个现状,但是你不能思维于阿弥陀佛的。
《无量寿经》那五种原译本,《无量寿经》那有本子吧?我这个不喜欢带资料的毛病很大,这一点我给大家读一段文字。佛在经典上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给大家读这一段文字——是我十分在意的文字,我常年接触净土都十分在意这段文字,为什么要在意这段文字呢?就是在不可混淆的地方你一定不要混淆!一旦混淆,佛力与众生之力、凡圣之力的差别,你就是草率笼统了,你草草地判定了这个法门,你丢失大机、大用、大方便,你只能在某一机类中,沉浸在一类机制知见中会谤佛谤法的,会造五逆谤法之罪,看似个小问题,实在是个大问题。
我们看这样的,佛是这样说的。
(原文: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曹魏康僧铠译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净慧知本空,亿劫思佛智。
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如是致清净。)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
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一定要听得懂,佛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反复的这样交待?我们很多人不在意,就是不在意这个,“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就是佛心。
譬如从生盲,
他没有证到佛的这个位置上,他就是菩萨声闻也是个盲人,在佛这个角度看。你一定要小心这个地方,你不小心,你就认为他们是佛菩萨,他们是大德,他们是如是人。你就会出现一个大的问题,以祖师、以大德代替阿弥陀佛、代替十方诸佛,你会出现一个大的伤害,诽谤正法。正法者,唯佛宣化,若不如是,了义教你不能得见,不能得闻,所以这个地方十分容易混淆。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
欲行开导人,如来智慧海,深广无崖底,二乘非所测。
现在二乘就是阿罗汉之类的不能测,现在稍微有一点证量,稍微有一点作为的人,往往就把佛法打到他那个知见中去了,十分强硬。要此类有情我真想把他抓到扔到地狱里去,但他一样是成就了。他们会蒙蔽不相应机类有情,因为这个不相应机类的有情会受到伤害,就是其他机类有情。因为你不是畅佛本怀的,你是机类说,所以这一类机类有情会在你那得到利益,不是这一类的机类有情会得到重大的伤害,会灼伤你的眼目的。
所以我们是弘扬净土,还是弘扬自己的知见的?是弘扬圣者的知见呢,还是弘扬阿弥陀佛的知见呢?这实在是必须讨论的一个问题,必须认知的一个问题,必须了解辨识清晰的一个问题,决定不能草率的问题。我遇到许多善知识在这个地方十分草率,或者说十分地没有走出自己那个机类,就是住到珍宝牢狱。“佛告阿逸多,如来应作所作已作,汝等应当安住无疑,勿住珍宝成就牢狱。”菩萨执法执事,亦是珍宝牢狱。它这个说“声闻及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为什么呢?他要证得佛的地位了,那不名菩萨、也不名声闻了,那他就是佛嘛。所以以声闻菩萨之心去推导诸佛之知见就会出问题,去推测诸佛的教言,就会出问题了。
所以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抉择是十分地威猛、十分地干脆、十分地抉择的!所以宁错信佛语,不可信菩萨不了义教,那是十分的坚决的。唯有金刚心智、无畏的心智,与一切众生作最上乘抉择,就是仰止唯佛陀,剥除一切不了义、不相应法则,但畅佛本怀。
要是我们这一点含糊模糊,你这一生想了生死,你没有大机制、大因缘你不可能成就的。诸位善知识,这一点希望我们每一位在座的有情一定要深入的细致的考究,不可轻易放过。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净慧如本空,亿劫思佛智,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如是致清净。
这一段文字就是希望我们剥离了义、不了义,佛所说与菩萨声闻缘觉一切贤圣所说之差别。你要是不剥离,我们刚才念那一段文字就会出现一个大的故障。什么故障?滥法混法,混淆于教言。就是把凡圣——我们凡圣之心去推导佛之知见,误解佛之知见,就是推导佛之知见。这样不光不遇到佛教,还会把佛法给丑化、游戏化、遮蔽化、减损化,使这个佛陀的广大究竟的教化,度脱一切众生的大悲大愿受到伤害,那你谤法之罪在劫难逃。
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看《无量寿经》的版本,这个版本就一再强化这。前面的文字、后面的文字很多,一再强调这一点,我们怎么来把佛智佛法从菩萨凡圣法中剥离出来。要是不剥离出来,人十分难以守护抉择这样一个了义教与不了义教的差别,很难抉择。
所以这一段文字佛告阿难:十方如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他这个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内容也就是诸佛所赞叹的,力量所在就是这个: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实际这一念就是抉择啊、放心啊、平等啊、清净啊、随顺啊、安住啊、无疑啊、靠倒啊、不再造作啊!抉择了,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要没有佛这样的经典,像我们现在念佛真太痛苦了,说我舍报以后,我死掉以后再往生极乐世界,大难大难。现在清清晰晰尚不能了知自己何以安住,舍报之时四大崩溃、四大缠缚、四大逼迫,散坏之逼迫你怎么能自制?我真搞不懂。
这一段文字是净土教言一个特定机制,要不在这个地方审视阿弥陀佛本怀、诸佛出世之本怀,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不离当下而成就无上菩提的真正了义教言,横断生死,顿脱顿利的大教言——陀罗尼教言,最上乘教言你不了解,你是很难趣入净土的真正实质教言的。那我们下边就会说三辈九品,大家乐意三辈九品,以期上品往生,古来已久,这大家爱乐啊。那我们就开始这样了,净土的这个畅佛本怀,虽然我们常说畅佛本怀,处处畅自己的本怀,处处表达自己的意乐、意愿而没有表达佛陀的本怀——普度众生的本怀,究竟普度众生的本怀,多少都有遮蔽啊。在不思议智中,妄生思议,实在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注意的一个大问题。
所以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么这个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说法,希望大家下去能参考善导大师的说法,就十分的圆满、清净、彻底了,没有任何的阻碍。可以说与一切众生开无碍路,与一切众生作清晰的抉择了。那么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有慈悲之遮护,就是对谤法者的慈悲遮护,欲令我们随顺佛陀的最上乘教言,不至于生诽谤正法之顾虑或者这种障碍,所以这有遮护。在善导大师那个地方彻底彰显了,就是以如来随顺觉性彻底彰显无碍,弥陀的无碍力究竟回施众生,这种广大的回施。
所以下去有时间,可以看一看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下去可以自己查,有这段文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有遮摄二法:未诽谤者是遮、遮护之意;已疑谤者是摄化之义,这两种义是具足存在的,正是佛陀的悲智之心。以一言词说无尽妙法,令众生随类而解,随类而用,皆得度脱,成就无上菩提,是佛说法之究竟愿望,非是制约众生,伤害众生,令众生疑虑而倒见,那这是决定的。所以这个地方是两类机制,遮摄皆有的。
“未犯者,遮其不令其犯;已犯者,彻令还归。”这是善导大师的原话,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后人称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再来者,能彻彰阿弥陀佛度世之本怀,利益十方众生无碍之本怀,令十方九界有情咸生彼国,一生成办之本怀,非是菩萨、声闻、缘觉、凡夫有情修持之揣度,或者说是修持之量。不是这样的,跟这不相干的。
这个我们下面要是有机会的,可以去看一看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观经四贴疏》是楷定古今,厘定净土法门纲宗的一篇文字。古来以久大家都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遵循的,实在是难得难遇的一个法则的机制。但因为我们现在人接触得少,了解得少,放任在自己的业习业流之中的人多一些,那也是个人的善根。但是佛已经把这个法则,把这个教言平等地回施给我们了,用与不用那是你自身的机制问题了,你自身的愿望问题了。传达是必然的,用与不用是个人的。传达不能妨碍,要是没有传达,闻尚不闻,何以依法实践呢?依法修行呢?所以这个传达是十分重要的。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读了这两句话,很多人不以为然。在这个谤法五逆之中,做小因缘了,不知道若随顺自己的业报,五逆谤法有多大的苦难、有多大的过失、有多大的伤害,不知。所以众生无有眼目,无有觉闻之性,于罪恶果报不加了知,造无量的业,沉沦于无记而不知,是名无明众生业缘。所以善知识看到我们是触目惊心的,许多阿罗汉以宿命善巧,或者说以天人善巧,看到这个世间是不能忍受这个世间的,所以纷纷取灭,或者说纷纷住于圣山福地,远离有情。像我们现在很多人造这业啊,要是不依佛力佛愿,不是依一个究竟的法则,不要说此生了,多劫尚不闻三宝名字,度脱无份,不是给人戴帽子的。
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就是一切有情,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这个量是十分大的。他这个地方没有讲凡圣、也没有讲善恶,没有讲。是一切有情,一切,“一切”二字被现在人淘汰了,现在人讲净土根本不是一切人,不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照某一国,照善国、恶国、照圣国、功夫国,他就没有照一切有情。佛虽然说什么叫阿弥陀佛呢?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佛分明有如是亲切的教言、明确的教言。那下面就有人篡改了,说功夫教言,照功夫,有功夫的人能往生;照善恶,善恶有情能往生;照圣照凡的能往生。所以这种机类的说法,已经遮蔽了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种佛陀的愿望、佛陀的功德、佛陀的真实不可思议的威神善巧。
他遮蔽这个,遮蔽这个心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来自于自己的知见,而不是随顺佛陀的知见,随顺佛陀的无碍誓愿,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随顺佛愿与随顺自己的量的一个法则。要是透视不了呢,“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你是不会承认的,你是不会相信的。那么清净的守护、平等的守护、广大的守护、无碍的守护,在你这个心智中不会生起的,不会相应,没这个种子。
这十年来不知查了多少传播净土法门教言机制的这些善知识们的文字,像近代的,尤其近代的,阻碍净土法门、扼杀净土法门的人,大有人在,就是处处讲不能往生的机制,把净土一法真是沉入海底了,真实教言份沉入海底了;把这个表达自己的心愿、自己的感知、自己机类的东西呢,基本上就是标志到极处了。这我感觉是我们现前的每一个人要是对自己负责的话,对自己了生死的机会负责的话,应该深究、细究、究竟地究一究的一个问题。要不真正细究它,你很难真正从自己的心地上把这个问题处理干净。虽然我们也会有相似的感觉、相似的修法、相似的缘,但你不得究竟安乐,你没有抉择故,就像后面讲的——在决定,你这个决定上没有成立。
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
在这一段话之后,有三辈往生。
这一类机制是不摄于三辈的,就前面这一段话:“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三辈是不摄的。这不在三辈之中,是不在三辈之中,这是畅佛本怀的,三辈不能代替佛的本怀。
三辈只能代表众生接受佛陀教言机制之后的一种感知相,一种分类。这个我们要是搞不清楚,就会以凡滥圣,以圣滥佛,颠倒法则,造成法则的混乱,就是法则机制的混乱。现在学佛要是不把这些教言机制十分清晰地、十分透彻地、十分纯熟地处理干净,你就会得到相似的法。关键问题上你解决不到,业力一成熟,你这个相似你还是会徘徊的,你决定不了。相似的,你到时间用不上力。
诸位善知识啊,决定不可草率,决定要对自己无始以来,乃至尽未来际的法身慧命重视之又重视之,认真又认真之,细腻又细腻之,决不可草率!太多学习净土法门的菩萨们,太草率于这个法则上的抉择了,太草率了,太在乎于功夫,太在乎于自己所谓的那种认识,而没有去随顺这个法则、随顺佛愿、随顺佛力、随顺传承力消除疑虑,安心抉择守护。这实在是一个特别大的关系到我们了不了生死,成不成菩提的一个大问题。要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真正用上力了,负起责任了,你福报也是真成熟了。但一带而过下去了,又搞回自己的妄想,说自己的闲话,打自己的闲岔,浪费自己的生命去了,那实在是你还需要等待。
在这个地方真是要如饥似渴的,要有百劫难遇、千劫难遇、万劫难遇的感觉,那么你就会把这个法真正解决干净。所以世尊在诸类的教言中就对这个净土教言来说:设满十万大千火,亦要过闻闻此法。大千世界都是大火,你要逾越这个大火,去求这样的法则。为什么呢?一生能成办故!与佛法毕竟得不退转故!我这样可能话有点啰嗦一样,的的确确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不敢轻视,从来不敢轻视,不敢带过,不敢马虎的一个地方,从来不敢马虎的一个地方。
要是我们对这个法则没有细致的、清晰的、纯熟的抉择,就是特别可惜。现在学佛人似是而非,是十分惊人的一个现象,似是而非是十分惊人的。就是现代人的草率马虎,十分惊人,就是不负责任,已经习惯于对自对他不负责任,已经习惯了,十分惊人的,这种心理与普遍性,是十分惊人的。所以这一类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引起特别地注意,因为干系到我们的法身慧命问题,真正的关系到我们的法身慧命。
那三辈我给大家读一下,这段文字之后下面有,这文字之后下边就有三辈了。
(原文: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曹魏康僧铠译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3-10-6 13:41:26
|
只看該作者
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于彼东方恒河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凡有三辈,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这是接受之类的机制,接受者之机类了,凡夫的机类了,圣者的机类了,这个讲的就是众生机类所表现出来的三辈往生。所以“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
这个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是一个机类。这个是畅佛依佛愿力,即得往生一个机类,就是显现佛无碍力的一个机类。
后面这个机类是舍报之后的机类,是舍报之后的机类,你一定要搞懂,你一定要认清。要认不清,你不知道随顺佛的愿力是无碍的,随顺我们的业力是有碍的,是舍报之后才能得到利益的。你要是现在舍弃自力,随顺佛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要是舍弃佛力,随顺自已的业力,你是舍报之后才能往生,才能!什么叫舍报?就是舍弃你无始以来的善恶无记作业,彻底随顺佛的愿力,放下自己的一切疑虑,彻底放心,那么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无疑无虑的,是依佛力;一个是依自身业力、修持力、量所表现的。
这个差异一定要注意的!不注意我们就以三辈而诽谤即得往生者。我们看到这个现前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者,此类有情是即得往生之类有情、是即得闻法之类有情、是无疑无虑有情,那么这个是佛愿力。你说我没有见佛,我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吗?是彻底摒弃自我无始以来善恶无记作业,彻底随顺佛陀的愿力,即得安住,即得安心,即得彻底舍弃无始以来生死轮回愚痴之业、乃至凡圣之业一时摒除。
这里好说啊,实在是好说,做起来我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因为我没有做过。那么这三辈说的是十方世界有情接受这个教言以后,所带来的舍报往生的一个机类。不是随顺佛陀的愿力,是随顺佛陀的愿力修持的一个状态,三辈九品,是你自身的一个感知愿望成熟的状态。
做不通,做不懂,那你就把这两个机类一混淆,无量寿佛,无量无边的诸佛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这个功德是没有功德的,威神是没有威神的,力是没有力的,到你这地方都消耗了,都浪费了,都蒙昧了。就会被你的妄想力、自以为是的力所取代,那你就在舍报之时,阿弥陀佛现在其前令你往生,如此而已了。那么什么叫舍报呢?信顺者。不信顺者慢慢来,好,我们就说业报尽时无所依托,再来回归。这是这一类的机类——上辈。
“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那么这一辈是鼓励我们的,鼓励浊染有情,浊染有情尚知自己善根之类。很多人很有善根,有诸大菩萨、诸大贤圣来应世于世间的,此类人很有善根的,一鼓励就成就了,精进不舍,此类是上辈者,这是决定无疑的。但他们来识佛智,十方诸佛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他是赞叹不出来的,他是不能思维这个不可思议智的。我们在这里面要是不敢剥离,我们就不敢随顺佛力,不敢随顺这个了义之力、究竟之力、圆满之力,我们只能渐次进趣,哪一天你无畏了,你才去轻轻撒撒手,随顺一下佛力;要不然你抓个船帮带你一段,你就感觉我自己游吧,我还是挺有力量的,你慢慢游就对了,你没有上船,你没有真正的乘借佛的愿力来泯除你无始以来的自力的作业,如此而已。那么这就是上辈者。
“佛语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
就是对在家居士所宣化。
“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这个都是无上菩提心作基本的依止,远离造作与对待,随顺佛愿而建立的修持机制。这个修持机制就是我们还是依着佛的愿来修持,依着佛的回施修持。修持与无修修不是一回事,很多人在这个无修修与修修法中混淆,修修法则以为有所修而修持,无修修法则以为无修而修持,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差别啊。所以一个可以顿出生死苦海,一个可以在造作生死苦海中造相似的善法,相似出离之法,如此而已。那么这个我们要注意。
“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
因为你没有彻底地摒弃自我,出家行作沙门还是彻底摒弃自我的一种方法,那么你还是在家。在家者多有世俗之染着,没有无畏之舍弃。无畏之舍弃就是对自己的现世所摒舍,出家应该摒舍之现世智愚善恶一切业缘的,摒舍。所以心无造作,寂灭为乐,平等守护,爱乐世间,普利有情,令正法住世,这是出家沙门之法则。我们说具戒啊、寂静啊,所有的守护的法则都是如佛愿守护,不增减于佛法,不增减于世间,令众生有情得到真正清净的福田,那么这个是在家,说的是应化身。
“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
还在自己的现缘中,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有这样的人,一生没有作善之机,我以前遇到渔民,他们问我:我们也想学佛,但是佛经里讲说是不能杀,我们吃的、用的全部都是杀生而来的;遇到屠夫说:我改行我是活不成了,我能不能往生?我能不能学佛?你不能不面对这一类有情,你不能不面对这一类有情。那说善的人就说你们不能往生,就堵死了。那在这个弥陀的誓愿中,此类有情不过是短类业报有情,不能说他不能往生,杀业者短寿苦报故,如此而已。
我们要是不懂因果,不知孰真孰假的时间,我们就会以假乱真,众生业分以为真实,诸佛如来大功德报德回施不以为真实。何以故?你不相应,不去守护,不去随顺故。我们以为自己的业是真实的,以为他人的恶业是真实的,这样会沉沦于业报之中,相互地逼迫与侵害。不能一时归入自己清净本性之中,运用佛法,圆满发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发不了心。
“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你看,不作诸功德要发无上菩提之心。怎么?无上菩提心,非你功德作,非你不功德作。菩萨们!现在许多有情把这个无上菩提心运用在善良上,说在恶了,说在功夫上了,那跟无上菩提心了不相干。
无上菩提心一生成佛,远离造作,愿一切众生往生的心,一切众生能往生的心决定是无上菩提心所表现,平等究竟广大故,真实不虚故,无所挂碍故。
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三辈我们都是知道,是《无量寿经》所宣化,《观无量寿经》宣化的三辈九品。那么这个三辈九品是机类说,就是有情接受之机类而表达。那么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佛不可思议的愿力所表达。这是佛依佛愿力而表达的利益与法则,不是你可思议、你可观察、你所能运用的法则的。这一点要认不清楚是随顺法满足机类所成熟的广大善根、究竟善根、纯熟善根。一闻即悟,闻悟即脱是这一类的善知识,彻底随顺者,信顺二忍一时纯熟,无生法忍者一时得见者。这一类的机制就彻底摒弃了自己无始以来的一切造作,是这样一类的善根成熟者。
诸位善知识,今天提出来这个话题,希望诸位学佛的,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一定不要草率地带过去。若是在这个问题上能有个深入的探讨,细致的、纯熟的观察,我感觉对我们每一个现前的学佛者来说,莫不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佛法利益的安慰。
时间到了,明天我们接着学习!
录音记录:明璃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