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1|回復: 2
|
净公上人关于看破的讲记敬摘点滴202210181351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看破的讲记敬摘点滴
...大众请示经题,便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得到实际上修行的纲领。世尊非常慈悲,有求必应,将这个经题为我们宣布出来,经的名字叫『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题的大意在前面已经讲过,这个地方可以省略。
世尊底下两句话嘱咐我们。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请看小注:
【此是令人,顾名思义,因名会体。要知经义,皆是应无所住。所以急当断除我见,则烦恼障除。而业障、报障,亦随之而皆除矣。三障消除,则法、报、应,三身圆现。】
这段话是解释世尊对我们的教诫,要我们从经的名题上,就要联想到这部经所讲的义理,这是初步的功夫。我们常讲受持读诵,这是最低限度的功夫。如果不能从经题联想到经里面所说的义理,所开导的教训,我们纵然是读诵,也得不到利益。如果是功夫深一点的人,那就因名会体了,这是受持深者。正如同过去襌宗六祖惠能大师,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讲,要从经文上来说,大概只讲到四分之一,他就开悟了,就明心见性。体就是心性,因名会体这是惠能大师做到了。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也曾经透露过,三学、三慧圆融成一体,就能入这个境界。我们今天听经,若能做到顾名思义,就不错了,总算你没有白念,你还能想到经典里面的教训,发愿依教奉行。而本经最重要的开示,就是「应无所住」,这句话在本经,可以说是彻始彻终最要紧的一句经文。我们明白这桩事,一定也能够联想到,《金刚般若 》是六百卷《大般若 》的中心,无住既然是《金刚般若 》的核心,当然也就是六百卷《大般若 》的中心。由此可知,无住两个字的重要性,我们要认真去做。无住就是不执著,不执著法相,不执著非法相,空有两边都不住,这就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果然不住,就像底下所讲的效果,能够有个一分、二分不住,你就能得一分、二分的利益,真所谓是烦恼轻、智慧长,这是真实的利益。惠能大师为什么会明心见性?他的确是听了之后明白,空有两边全都放下,这个高明。真正放得下,一闻就开悟,一悟就放下,一放下就证果。
所以急当断除我见,我们要把这桩事情,看作最要紧的一桩事情,要赶紧去做的一桩事情,决定不能有稍稍的耽误,急著去办。断我见,我们就经文上来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在这里下功夫。我见、我相要是断了,四相、四见统统断了,一断一切断,烦恼障除了;不但见思烦恼没有了,尘沙烦恼也断了,尘沙烦恼在哪里?在众生相、在寿者相;无明烦恼一定也能破几分,四十一品无明也能破个一分、二分。所以,业障消了,报障也消了。业障是见思烦恼,报障是六道轮回里面的果报。报障除了,就是说你已经超越六道轮回,不在轮回之中,已经了生死出三界。这个身体虽然在,那没有关系,而不是说证得这个境界,这个人马上就要死,不是这个说法,大家可不能误会。证得这个境界,跟你讲,生死没有了,六道轮回没有了,我们身体还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间是菩萨身。人家常讲摇身一变,我们这个身不要摇就变了,就从凡夫变成菩萨,菩萨乘愿再来。在这个世间住世,久暂随意,想多住几年不碍事,想马上走就走得了,就这么样的自在。他住这个世间的久暂,他不为别的,他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久暂在缘,在众生那一边。众生有感,他就多住几时,机缘尽的时候,尽就是众生对他不相信,不愿意跟他学,他老人家就走了,到他方世界去。这个时候他的生活空间拓开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他生活的空间。哪一个世界缘成熟,就在那个世界现身,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不只现一个身,如果有很多个世界众生机缘都成熟,他就能现很多身,随心应量。像《梵网经》所说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你要是入这个境界就千百亿化身,哪里是一个身!
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不能分身,不能现第二个身,为什么?因为执著这个身是我。这个身是我,当然另外一个身就不是我,所以你就永远牢牢死在这个身上,可怜!破了四相,无我相、无我见,无我了,所以那个我就能现无量无边身,道理就在此地,这才叫真正消业障。《金刚经》消业障是特别有效,问题是要你真的去做,不是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几遍就消掉,念几遍消不掉,念十万遍也消不掉,要真正去做到,就消掉了,消掉就得大自在。
三障消除,三身就现前。注意这个地方,圆现,什么叫圆?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那就圆了。只要四相、四见一破,给诸位说,我刚才讲,我们这个身还在世间,就如同六祖惠能一样,惠能开悟见性是在二十四岁,年岁不大,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他在黄梅得法是二十四岁,得法之后他那个身就是三身圆现。我们现在这个身是业报身,他觉悟之后,身见没有了,我见、我相都破了,所以就转业报身为圆满的三身。这个身就是他的自受用报身,也是他受用报身,对一切众生来说就是应化身,对他本体来讲就是清净法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种利益殊胜,真正不可思议。能大师以后,不是没有见性的,但是没有像能大师那么痛快、那么快速、那么殊胜,这的确是没有。但是在修学过程当中,假以时日,每个朝代都还有几个,真正是难能可贵。这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常讲的看破、放下,是不是真正看破、真正放下。而金刚般若 彻始彻终也就是教给我们看破、放下。
【必须将不住六尘生心,放在心中,时时观照起心动念。倘於六尘少有触著,便当机立断,坚持不懈。至诚恳切,求三宝哀怜摄受,放光加被,助我之力。念佛不得力,亦全由未在此中用功也。】
这一小段,这是把汝当奉持的具体办法再简单的说说,我们怎么个奉持法。「必须」就是一定,要把「不住六尘生心」这个开示常常记住。不住六尘,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把它讲得很具体,就是不住六尘。六尘是什么?色、声、香、味、触、法,不可以执著,执著就错了。时时观照我们起心动念有没有住,有没有住在六尘境界上。实在讲我们一定会住,不住就成菩萨、成佛,哪里是凡夫?凡夫一定住。我们凡夫很苦恼,住而不能够觉察。真正修行用功的人,他知道他住,他觉察到,比我们就高明多了。我们住而不觉察、不知道,现在先要觉悟,知道自己著相、住相,先要知道,这就是你开始觉悟。在起心动念之处。
倘於六尘少有触著,我们现在不但是稍有触著,而触著太多,真是无量无边,深厚的习气。因此要晓得当机立断,不能等待,就在这个时候就要断掉,怎么个断法?没法子断,能够当机立断的都成就了。我们断不了,实在讲也不晓得什么叫当机立断。但是有一个方法,念佛,才觉得心里有住,把这个念头马上转到阿弥陀佛佛号上,让我们的心不要住在六尘的尘境上,把它转成阿弥陀佛佛号上,这就对了,这比襌宗容易太多。宗门的修行方法要断,我们这个地方念头转成阿弥陀佛,我们还是有住,住在阿弥陀佛上,念头换过来了。这有什么好处?好处很大,因为你念头住在六尘,你搞六道轮回,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念头转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在我们这个六道,不但不在我们这个六道,也不在娑婆世界,而是在娑婆世界的西面过十万亿佛国土,那一边有个极乐世界。我们念头一转,就从娑婆世界转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这个法子妙!这个法子不难,人人都可以做得到。能够这样修行就好,这一生当中,不断见思烦恼,不离四相,也出了三界,也永脱轮回。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古大德所说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就是说,我们把破四见、破四相、断烦恼、明心见性这个事情,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见到阿弥陀佛办这些事情就很容易,就不难,在这个世界办非常非常困难,很不容易。所以先求往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立刻就入金刚般若 的境界。我们用这个方法,一定要坚持不懈,决定不懈怠。宗门大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两句话我们用得上。不怕念起,念起就是住六尘境界,就住相,不怕念起,要觉得快,要转得快,第一念起来是五欲六尘,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这个转得快,这叫真正会用功,这叫真正念佛人,他会念佛、他会用功,功夫得力了。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至诚恳切求三宝加持,怎么个至诚恳切法?诸位要晓得,还是念头转得快,那就是至诚恳切,念头转慢了,诚意就没有,恳切也没有。至诚恳切不在其他,就在念头转得快,你念头转得快,阿弥陀佛与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一定照顾你,能感得诸佛护念,放光加被,我们得的助力就大。佛这种加持有显加、有冥加,冥是冥冥当中加持,你自己不觉得;在你功夫得力,有的时候你自己会感觉到佛加持很明显,佛是时时刻刻都在身边;套一句他们宗教里面所说的话,「上帝与我同在」,诸佛菩萨确实与我同在,一点都不假。念佛人功夫不得力,要是仔细追究它的原因,还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住相,念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没有真看破,没有真放下,心还住在六尘上,念阿弥陀佛那怎么会得力?怎么会有感应?那不可能的。我们也正是念佛功夫不得力,所以仔细来读读《金刚经》,希望藉著金刚般若 波罗蜜的帮助,帮助我们无住,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老实念佛,这是我们念佛人学《金刚经》的目的。
【吾人修行,必须於一切染缘,所谓六尘者,依此经能断。】
罗什大师翻经是用义译的,这部经玄奘大师有译本,他的题目叫《金刚能断般若 波罗蜜多》。他加能断两个字,梵文的原文上有能断,金刚是比喻坚固、锋利,能断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够破坏金刚,用金刚来比喻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能断。我们要依金刚般若 的智慧,能断一切染缘。
【奉持二义,当机立断,坚持不懈,降伏习气。】
题里有能断,世尊嘱咐我们要「汝当奉持」,要把能断、奉持这两个意思记住,这是佛对我们的教诲。当机立断是信心清净,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坚持不懈,这是功夫。在净宗里面讲就是净念相继,这是功夫。降伏习气是效果、成绩。我们见思烦恼的习气虽没有灭断,但是伏住,它不起作用,这是成就甚深的禅定功夫。
「庶几有一心不乱之可能」,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念佛,才有可能得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禅定,是相当深度的禅定;理一心不乱是明心见性,那个功夫深。如果得事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得理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是实报庄严土,品位都非常之高。所以往生极乐,径登不退,不难也。纵然我们没有到一心不乱,我们能够把烦恼习气伏住,心得到清净,念到功夫成片,所谓功夫成片就是一切时、一切处,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所有一切的妄想、牵挂、忧虑统统放下,这叫功夫成片,能念到这个功夫,就决定得生,这是生凡圣同居土。上乘的功夫我们未必有把握能得到,这样的功夫说老实话,人人都可以得到。只要你真的肯放下,真的接受世尊在本经所说的事实真相,你能够肯定,你能够承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果你真的肯定,真的承认,你哪有放不下的道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只要你肯放下,功夫成片不难,古德所谓万修万人去,这个话一点都不假。念佛而不能往生的,没有别的,没放下,还有一些牵肠挂肚的,不肯放下,那就没法子!所谓「带业往生」,功夫成片的人,烦恼没有断,见思烦恼没有断,尘沙烦恼没有断,无明烦恼没有断,统统都带著往生,是这么个意思。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断了,那就不带,带什么?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没断,带业往生。念到理一心不乱,见思、尘沙都断,无明有四十一品才破几品,还得带几品,还是带业往生。华藏世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他带不带业?带业。他是等觉菩萨,带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带业的,等觉菩萨带一品生相无明,还是带业。
过去有些人说,带业不能往生,一定要消业才能往生,把念佛人搞得迷迷糊糊的,真是搞得天下大乱,起这么一个波浪。那个时候正好我在美国弘法,我到洛杉矶,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在机场迎接我,一见面就是很悲哀的气氛,给我说:法师!现在有人讲带业不能往生,一定要消业才行,我这几十年不就完了、白念了。我听之后笑笑,我给老居士说:老居士!带业不能往生,就算了!就不要去。他听了就很奇怪,眼睛瞪著看著我,为什么我说得这么轻松。我就告诉他:假如带业不能往生,西方世界就一个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么!他还是没有听懂,最后我只好给他讲: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等觉菩萨,这你知道吗?知道!他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带一品生相无明,是不是带业?他想想,不错!是带业。不带业的,西方世界只有一个人,阿弥陀佛不带业,除阿弥陀佛之外,每一个人都带业,只是带得多、带得少而已,哪个不带业!怎么可以说是带业不能往生,哪有这种道理!但是那个时候,讲这个消业往生的人,在美国很有声望、很有名气,我们也得罪不起,得罪他,在那边弘法会受到障碍,这就是讲经有顾忌。我后头又加一句捧捧他,他说消业也没错!为什么?多消一点,你不就少带一点,品位高一点,他也很慈悲。这就补一补,否则的话会惹麻烦!人家势力很大惹不起,虽然他说错,我们也从旁边还是要补一点,也要赞叹他一点,说他很慈悲,让我们多消一点,少带一点,品位高一点。他听到我们这个说法,也许会原谅一点,不至於找麻烦。我们看底下这段经文:
经【所以者何】
这一科就一句话,我们细看江居士的分科,真的是很有道理。在其他古今注解里面,没有这个分法;也就是说没有看得这么透彻,看得这么详细。详明所以,这一句是总标。
【所以者何四字,标词,使人注意也。】
这句话是提醒听众的注意,提醒读者的注意,注意什么?底下几段经文,从六十四到六十九节,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皆是开示修持之法,皆是说明「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之所以然。为什么一定要遵守金刚般若 波罗蜜的方法来修行?道理在哪里?我不依这个方法不行吗?说实在话,不依这个方法真的不行,连念佛人不依这个方法都不能得功夫成片,都不能往生,可见得《金刚般若 》的指导原则,是涵盖一切法门。在我们过去以为,这总是大乘经、大乘教,哪里晓得连小乘教都包含在内。小乘虽...(●[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著相都不能证得。这是我们在《金刚般若 》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就清楚,离相难。我们业障深重凡夫,真正不容易!著相成功,我们就真的有把握,那就大可放心。净宗法门是著相,著相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如果不著相,生实报庄严土、生常寂光净土,那个不一样,品位就高了。可是净土特别殊胜,著相虽然生凡圣同居土,乃至於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一加持、一提拔,就把我们变成阿惟越致菩萨,不可思议!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凡夫一提拔就拉到七地菩萨,比坐直升机还快,一下就拉上去,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你讲给一般菩萨听,他摇头、他不相信。但是这是事实,一切诸佛决定没有妄语。所以净宗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一定要牢牢抓住阿弥陀佛,我们这一辈子才有救,才能出得了轮回、出得了三界。要不靠阿弥陀佛,你照《金刚经》这个原理原则,你去修,看你有没有办法能够不著相?稍稍有一点执著,你就是四相具足的凡夫。四相具足的凡夫,换句话说,你决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换句话说,你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多,三善道的时间少。三恶道是老家,三善道是出来观光旅游,逛一下就回去了,这个要晓得。从什么地方得到证明?从念头。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是恶念多、是善念多就知道。恶念是自私自利,善念是为别人著想,为社会、为大众著想,一天有几个这个念头?有多少念头都是为自私自利的?决定堕落。所以三恶道是老家,常住的。三善道是外面的观光旅游,去逛一下,回头又进去了。你们都念过《地藏经》,《地藏经》讲的话是真的,一点都不错。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三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3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一面,从第四行看起:
【佛之一称,乃性相全彰之名。非同如来,但属性德之称。今曰佛说,乃指般若 则非般若 。即名字以离名字也。明其虽不坏相,仍应会归於性。】
这一节是解释经文,「佛说般若 波罗蜜,则非般若 波罗蜜。」为什么用佛说,而不用如来说,用佛说?用如来说跟用佛说,里面的意义差别很大。这是学般若 、读《金刚经》的人,不可以不知道。佛这个名称,有些时候专从相上说的;有些时候像在此地,因为它底下连著般若 波罗蜜,则非般若 波罗蜜,下面有则非连在下面,那么这个名字就把性相统统包含在其中。般若 波罗蜜是相,则非般若 波罗蜜是讲的性。所以看底下这个文,上面「佛说」这个意思,我们就明白。如果说「如来说」,那是专讲自性,这种句子在《金刚经》里面也很多。此地的意思是指:说般若 即非般若 ,这个意义很深。下面告诉我们,般若 是名字,「即名字要离名字相」,那你就真的会听。不会听的人著了名字相,那就错了,你就不解如来真实义。如来所说的一切经,所说一切法,他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够从言说里面去见性。我们听佛说法,或者是我们读佛经,读到见性了,这才是佛对我们真正的期望。他怎么会听经就见了性?怎么会读经就开悟?大彻大悟跟明心见性是一个境界,教下所谓大开圆解,实在讲关键就在不著相,不著相就是会归自性。
我们想一想,在唐朝那个时候,禅宗惠能大师听一个客人念《金刚经》,听他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就开悟了。念经的人没开悟,为什么念经的人不会开悟?念经人著相。应无所住,著了应无所住的相;而生其心,著了而生其心的相,著相,怎么念也不开悟。我们今天念这两句,念上一千遍,念上一万遍都开不了悟,什么原因?著相。他听了为什么会开悟?他不著相。即相离相,就开悟了,关键就在此地。真正所谓差之毫厘,错之千里,就那么一点点,那个就是迷悟的关键。一法不著相,法法皆不著相,那才是真的。佛说般若 波罗蜜,我们不著佛说般若 波罗蜜的相,这个可以不著。你穿衣著不著穿衣的相?吃饭著不著吃饭的相?还著,那不行,这个佛说般若 波罗蜜,你还是著相。真正悟,是一悟一切悟,不可能说我只悟这一边,那一边没悟,没这个道理;一迷是一切迷。
印光大师《文钞》里头说了一桩事情,我记得不甚清楚,印象颇为深刻。他说有一位参禅的大德,是位在家的居士,生平也相当自负,他在《五灯会元》上用功夫。宗门所讲,一千七百条公案,就是《五灯会元》里头。他写一封信告诉印光大师,他说一千七百多条公案,差不多他都参透,还有几条还不清楚,只剩下几条。印光老法师回他一封信,一千七百则公案,如果有一条参破,你就全都参破,还有一条没有参破,你完全没有参破。这个老居士也很难得,收到印祖这一封信的教训,不参禅,回过头来老实念佛。真的一条没有破,不要自己以为我都参破,假的!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好少、不多,以为自己功夫了不起,要遇到真正的行家,给你指点一下,才知道你全盘错了。这个地方我们要留意。如果说我这个地方不执著,别的地方还放不下,你就统统没有放下,一样也没有放下。一桩事情放下,桩桩事情都放下、都看破,这才是般若 波罗蜜,那是真的,那就不是名字。所以,相在不在?在。《金刚经》摆在我们面前,文字相,会的人即文字会归自性,即名字会归自性,即色声香味触法会归自性,无有一法不会归自性,那就是真正见性,明心见性,真正得大自在。这是修行用功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懂得会归自性。
般若 里头说会归自性,就是法相里面所讲的转识成智。智就是自性,转就是会归。所以我们要是看到会归,怎么个会归法?你把相宗合起来看,转,念头转过来就会归了。怎么转法?我们很想转,就转不过来。你说这个话我相信是真的,不是假的。很想转,转不过来,不晓得怎么个转法。常常读经,把世缘天天看淡,然后你就会转。世间五欲六尘、亲情眷属,常常挂在心上,那你怎么能转得了?你是转不了的。世间人都把这些以为这是他一生当中的大事,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就是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生生世世跟这些众生搞报怨、报恩、讨债、还债,就搞这个东西,没完没了。所以佛看到,叫可怜悯者,佛看到这个人可怜,真正是可怜悯。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有其事,真有五欲六尘,真有这些家亲眷属,你要这样执著、这样迷恋,佛也点头。不错,很难得!假的,一场空,不是真的。这个道理,前面跟大家讲过,在此地不再重复。不晓得事实真相,是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生灭的幻相而已。我用这一句话,把真相说出来,根本没有事实,根本没有存在。这个现象相续,为什么相续?你的妄想在相续。相从哪里来?相从想生的。佛在大经里头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中国的文字好,中国的文字充满智慧。你看那个相,相从哪里来的?心,心上动了念头就有个相;想,想就是心里头有个相,相就出来。佛教我们要离相,相离开,离开只剩下心,那真心就出来。所以离相不是离外头的相,是离你心里面想的那个相,就是那个想把相离掉,真心就现出来。心上加一个相,糟了,心就显不出来,就变成想,妄想。妄想生起幻相,你想得久,这个相就连续得久,它是相续的,连续得久,什么时候不想,它就没有了,就断掉了。所以永嘉大师讲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就不想了,妄想没有了;妄想没有了,大千世界就没有,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没有,剩下来最低限度是四圣法界,契入更高则是一真法界。这才是事实真相,这样才叫真正的会归自性。
会归自性的人,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无有一法不是。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所谓「头头是道」,什么叫道?心性是道,「左右逢源」,什么是源?心性是源,头头、左右都是明心见性,那个生活就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一真法界有没有离开我们这个现实的生活?没离开。没离开,怎么叫一真法界?你没听说《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外面这个境界是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生在哪里?障碍生在妄想执著。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佛与大菩萨们住一真法界,住不思议解脱境界。释迦牟尼佛示现到我们这个世间,三千年前为我们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四十九年,我们要问问,他是不是住一真法界?是的,没错,他确实住一真法界。当时这些人跟释迦牟尼佛住在一起,面对面、手牵手,世尊住一真法界,牵手的人住六道轮回,不一样。这就说明事事无碍。地藏菩萨,诸位都晓得,地藏菩萨了不起。他的学生,成佛的不晓得有多少。你们看看《地藏菩萨本愿经》一开端,十方诸佛都来集会,那些诸佛是什么人?全是地藏菩萨的学生,菩萨弘愿太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他老人家永远作菩萨。学生个个都成佛,他还是菩萨,他是诸佛的老师。说老实话,他不愿意成佛,他要想成佛,随时都成佛,他在地狱度众生。试问问,地藏菩萨是住一真法界还是住阿鼻地狱?地藏菩萨实实在在住一真法界,不是地狱。他在地狱里面,地狱相并没有改变,在地狱里受罪的是地狱众生,菩萨在一真法界。然后你就体会到「会」,会十法界归一真法界,会一切事理归一真法界,这个会是融会。怎么融、怎么会?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融会了。心上还有一物,就没有办法。这是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会了,有一物就不会,关键在此地。清净心中,清净心是自己的真心,有一物在里面就变成妄心,真心就变成妄心。妄心就现妄境界,真心就现一真法界,希望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道理,宗门里面叫参,你慢慢去参。我们用现代的话好懂一点,这个参也把人参糊涂,不知道怎么个参法,细心去体会,就这个意思。
【般若 无上之法,尚应离名字相,何况其他一切法。】
佛在这一段里面教给我们,「离名字相持」,这一段重要是讲受持。经上常说,常常劝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不说别的名相,说般若 波罗蜜。为什么特别举出这个名字?大家把这个名字看得很重。为什么?菩萨证得般若 波罗蜜,就成佛了。「般若 波罗蜜」,尊贵,你看我们翻经的大师尊重不翻,对这个名字尊重,用原文音译,尊重不翻,如果把它翻成中国意思,行不行?行,并不难翻,翻成中国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般若 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为什么不这么翻?尊重不翻...(●[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有殊胜。唯独《金刚般若》,发起于穿衣吃饭,入舍卫大城乞食。金刚般若又是整个《大藏经》的精要,用意非常深。「尔时」世尊表演给我们看,将至高无上的佛法,究竟圆满的智慧,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生活。
学佛,学什么?诸佛菩萨生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凡夫很可怜,终日生活在妄想、烦恼之中,苦不堪言。「学佛」就是教我们如何从妄想、烦恼的生活里突破;也要活得像诸佛菩萨一样,生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这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我们也不要辜负江居士的启示,当然更不能辜负诸佛菩萨的加持,希望在这一会中,大家皆得真实受用。这是他说经善巧之处。
通行本《金刚经》,前后两次问答,经文皆作「云何应住」。一般的本子多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后十六分是后半部。江居士根据敦煌的写经,就是唐朝以前的古注来校对,发现前后句子不一样,四个字完全相同,但组合不同。前半部是「应云何住」,后半部是「云何应住」。字句颠倒,意思完全不同。他说,前面问「应云何住」,就是我们的心应该住在那里。这是问,发菩提心要如何安住,才能使心神集中,不至于分散。所以,明明是为初发大心的人说的。而后半部是讲「云何应住」,为什么要这样安住?意思当然不一样,确实不同。前面世尊教我们「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于是就不能没有这一问。
既然说要「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为什么应住菩提心?如果不住,则没有菩提心。所以这一问,发菩提心的人是将心安住在菩提心上;
而佛说不许我们住,发了菩提心,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菩提心上,就不发心了,就没得发!究竟怎样降伏其心?问的意思在此。换言之,这是为已经发心修行的人而问。这样深入发明,在古大德注疏里没有见过。他对于《金刚经》的要义,发挥精采、透彻,像这样的地方很多。我们在这份讲义里能看到,他的讲义写得非常详细。
以上简单介绍的这些文字,都在江居士传记里,在讲义序文里写得很清楚。他是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八日往生的。他往生时,自己告诉大众,金光遍照,佛来接引,这是决定往生。他见到佛、见到佛光。最后的遗言劝导大众,修持以普贤十愿为最要。江居士一生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这位大德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在家学佛成就最殊胜最希有,是我们的好榜样。
他在《金刚经》上真正用功夫,大概有四十多年;小时候念经,不懂经义,往后真正下功夫研究,四十年间,将《金刚经》整理出一个完善的本子。他的功德不在夏莲居之下,夏莲居为我们整理一部《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以十几种版本校勘,订正一个最好的、最完整的《金刚经》的本子。这都说明我们这一代学佛人有福报,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大德为我们选择版本。
《金刚经讲义》很长,分量太大,于是我将讲义里精采的部分节录下来,写成《金刚经讲义节要》,内容全是江居士所说的。节要的分量,大概还不到讲义的十分之一。
【卷一】
◎纲要
『纲要』即是一般讲经的玄义。江居士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先说明全经纲要。
1、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为本。
首先说明,般若部在整个佛法里所占的地位和重要性。我们学佛、听经,首先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学佛,为什么听经?首先要将我们的目标、方向找清楚,决定不能含糊笼统,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有些人是为了升官、发财、平安、长寿而学佛,他们所得到的利益太少了。要是为这个目标,不学佛也能得到。学佛正是为「自度度他」。
什么是「度」?比喻过河,我们坐小船从此岸度到彼岸。「度」与「渡」是一个意思。此岸是生死、轮回、烦恼。我们要从此岸,度到诸佛菩萨永远没有生死、轮回,真正自在快乐的彼岸。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换言之,如果不将目的定在了脱生死,超越轮回。我们这一生学佛一定空过,真正可惜!
诸位同学今天能在此讲堂坐上两小时,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过,在《金刚经》里也讲过,你们「不是凡人」!不是普通人,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亲近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善根福德无比深厚,才能欢欢喜喜在这里坐上两个小时。既然是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个地步!还当一个苦恼众生!这不能不问问自己。原因是生生世世学佛,都没有下定决心要了生死出三界。由此可知,无论你修学那一个法门、那一个宗派,修得再好,要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都不能算成就。为什么不能算成就?想想我们现在这个状况就明了,我们无量劫供养诸佛如来,岂不是生生世世修行,修成这个样子,所以不能算成就。
要想在今生有成就,一定要发心求生净土。江味农居士自己虽然一生研习《金刚经》,讲解《金刚经》,他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
这么多年我专讲净土,为什么这一次又将《金刚经》提出来?固然是韩、郑二位大德之启请,也是见到许多念佛的同修,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第一是看不破,第二是放不下。所以虽然念佛,若不能往生,又空过了这一生。所以,想想《金刚经》不错,再讲一遍,
帮助大家看破,放下。真的看破放下,自然就老实念佛了。我此次再讲《金刚经》目的在此,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换言之,我们只当这一生凡夫,来生定要作菩萨,决定不作凡夫,这才是自度;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别人。自度度他,一定要修六度,本经特别着重六度,要将六度变成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六度是菩萨行。
佛法的殊胜处,就是能在自己本位生活环境中,在自己本身的行业中,落实六度万行,就是修菩萨道,就是成佛。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菩萨行,都是菩萨道。《金刚经》为我们说出学习的理论、方法。《华严经》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一般称为《四十华严》,里面最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即是五十三尊佛,在《金刚经》里称「诸佛如来」。他们所示现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在本行修学,没有改行,都在自己日常生活环境之中,懂得怎样修学六度万行,怎样修学菩萨道,怎样学习普贤行,一生达到圆满成就。《金刚经》讲的是理论、方法;《四十华严》是诸佛菩萨落实理论方法,而作榜样给我们看,表演出来。「金刚般若」跟「华严」是一不是二,理论、方法与要领在这部经上。
本经一开端,世尊不用放光、现瑞来发起,就在日常生活中表演给我们看,看看诸佛菩萨,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即是菩萨的生活规范、守则;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而以般若为主。换言之,佛教导我们,希望我们生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这样就是佛菩萨。
2、般若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
『般若』是智慧,含无量义,这是真实的无量。般若之体是空、是寂。这个『空』不当「无」讲。为什么称为空?因为它没有形象,眼睛看不见;它没有音声,耳朵听不见;它不是形体,我们捉摸不到。不但摸不到,起心动念想,也想不到,而它真实存在,所以就用「空」
字形容,它的体是空。
『寂』是定、是清净至极的意思,丝毫不染。不但没有『我』,也没有『法』,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我、法两边都离开。「离」就是不执着,也就是《金刚经》说的「不住」、「应无所住」的意思。
『遣』是放下、舍弃。『情执尽空』,「情」是起心动念。贪瞋痴是很严重粗显的情执。起心动念是微细的情执。「执」是执着。这两个字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情是妄想;执就是执着。可见「情执」就是妄想与执着。将妄想、执着去掉,自性就恢复,也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所以,为什么要将情执放下,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变成凡夫在生死轮回中受这样的苦,就是情执不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事实真相没搞清楚,不知道它是什么。佛在本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情执是虚妄,不是真的。但是你将假的当成真的,坚固的执着,这个亏吃大了。佛得无所得,菩萨得无所得。试问,我们有没有得?我们还是得无所得。若你自己以为有所得,你就错了,这才是真正情执,迷惑颠倒!「得无所得」是真的,我们要从此处觉悟。
生知─诸法缘生,未见本性,逐相而转,迷而不觉。
『生知』,「生」是众生,众生的知见。众生以为『诸法缘生』。这是佛常讲的,即使佛不讲,众生也发现了。现代西方很多科学家,发现一切法是缘生的。他们讲,一切物质分成分子、原子、电子、粒子,认为是小的组合而成。佛法讲的是因缘生法,他不称因缘,但是跟佛法讲的因缘是一个意思。他懂得,但是『未见本性』。近代科学家比上一代进步很多,晓得根本没有物质存在。
物质的现象是什么?爱因斯坦认为是「场」,「场」是能量集中而产生的现象。也有科学家说,一切物象是「波动」的现象。这些说法与佛法相当接近。佛在大乘经里告诉我们,物质现象从那里来的。唯
识经论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妄想。「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样发展为十法界依正庄严。物质是从无而有的,换言之,「有」是从「空」变现出生的。它的体是空寂的,所以「有」不是真有,称为「幻有」,在佛法里称「妙有」,而不是真的有。科学家虽然讲「场」、讲「波动」,还没有见性,还是凡夫知见。凡夫『逐相而转,迷而不觉』。这就是苦!所以他没有办法超越轮回,很难突破轮回的界限。
佛知─缘生性空,有即非有,当体即空,觉而不迷。
『佛知』的是『缘生性空』。佛菩萨明心见性,知道一切现象是缘生的现象,体是空寂,没有自性。真正的自性就是真如本性。故『有即非有』。有与非有是一,不是二。《心经》说「色即是空」,「色」是色相,是物质,就是空。不是说色等于空,本身就是空。『当体即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话很难懂,要是真正懂得,你就很自在、很快乐,许多烦恼都没有了。
《金刚经》末后教我们修行的方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举这个比喻教我们观察。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两个人睡在一起,各人作各人的梦,同床异梦,没有作一样的梦。当你作梦时,如果你是学佛的,学佛学久了,佛法的印象比较...(●[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梦那有开始。有始有终,就真有这件事。既然当体即空,怎么能说它是事实!「无始」,就说明它彻底是假的,根本就没有这个事实,那有开始。若真有其事,才可说有始有终。
「无始」的深义,就像圆一样。圆,那个地方是起点,从那里开始?圆没有开始。若明此理,破无明就不难。无明真有开始,真有结束的话,我们怎能破得了,修行还能有成就吗?正因为它无始,所以只要心清净,不再分别执着,不再妄想,无明就断了。无明有两个现象:一是『妄想』,一是『分别执着』。这就是《华严经》上说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妄想是『分别心』,执着是『我执』与『法执』,分为这两大类。一是执着身是我,执着能思惟、能想象,有思想见解的是我。即是《金刚经》上讲的「我见、我相」,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这里生的。「我执」演变就是『烦恼障』。一是法执,认为所有一切诸法也是真实存在。不知道一切诸法也是当体即空,于是就变成『所知障』。「所知」是你应该知道的,本来知道的,现在被障碍住,就不知道了。这叫「所知障」。
众生因此两种执着就变现出六道轮回的幻象。『惑、业、苦』是轮回的因果现象。两种障是迷惑;迷惑就造业;造业就有果报。「苦」是果报,六道轮回就是惑业的果报。受报时又迷惑;迷惑再造业;造业再受报,这就是轮回的现象。从这个现象观察,我们来生会不会比这一生更好呢?事相则是愈迷愈深,造业愈造愈重,所以后来的果报必然是愈来愈苦。六道,住不得,太苦了!一世不如一世,这是事实。觉悟的人,明白的人,要下定决心,在这一生中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
「妄想」是分别心,『能变境界』。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心想生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真正能体会得。佛教导的理论方法,自然就能相信,不会怀疑。因为「从心想生」;想佛,就变成佛,就是佛法界,所以佛教我们念佛。念佛就是转变观念。现前的念头是念贪瞋痴,是念自私自利,将来的果报是地狱、饿鬼、畜生,苦不堪言!如果能将现前念头转一转,我们念佛,将来就作佛;念菩萨,就作菩萨。念什么,就变什么境界。连作梦都如是,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若情执很深,晚上会作梦,梦境现前,证明佛讲得没错。我们每天晚上作梦都梦不到佛,原因是佛的念头太淡薄,印象不够深刻。晚上作梦都梦见妖魔鬼怪,这说明妖魔鬼怪的观念太深刻。因为耳目所见闻的,电视、报纸、杂志,全是妖魔鬼怪,所以晚上作梦就乱七八糟。我们能将佛所讲的道理,在生活中体验、证实,然后才知道佛讲的道理方法正确。只要我们一心专念,决定能变境界。
『情执我见,实为爱根』,这一句话要牢牢的记住,因为佛在经上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轮回。爱不重不入轮回,入轮回是情爱很重的,不是好事,一定要觉悟!『爱根不除,心何由净』。贪、瞋、痴、慢,都是从情爱生的。这个根若不拔掉,则心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就不能生净土。我们为什么念佛?即是修清净心。《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经题上标示修行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我们的功夫就在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靠清净心。清净心
就变现清净佛土。如果心不清净,口里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心里还有贪瞋痴慢、利害得失、是非人我,古人讲得很好,「喊破喉咙也枉然」,一点也不错。我们念佛就是要恢复清净心。用佛这一念,将我们九法界的念头,都转变成佛的念头,这才是念佛人。
5、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无上正等正觉─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
『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般若」是佛法的精髓。我们不能将它看得太深、太玄,好象高不可攀。它是我们的自性。「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真心本性本来具足的。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无上正等正觉』。梵文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真心本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学佛,首先要知道这个事实。我们学佛,不为别的,只是恢复自己本性而已。
『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法华经》说「入佛知见」,就是此义。唯有自性真智现前,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这是「照见」。可见它不是分别见,不是妄想见,是照见。像镜子照物一样,清清楚楚,无有分别执着。
6、老实念佛,则能一心不乱。若不断世间一切染缘,攀缘不息,何能老实。
老实可贵,但不容易!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来,虽然多劫长时供佛修行,可惜从来没有老实过,所以落到今天这个样子。果真老实,早就成就,早就出三界了。没出三界,就是不老实。为什么不老实?攀缘,就是常常讲的,放不下!这样也贪,那样也爱,这就坏了。又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地的金银财宝不肯放下,那怎么行!所以才搞到这个地步。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没有别的,就是老实。老实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因为身心世界都是因缘所生,不是真的,经云「当体即空」。所以,佛教我们放下,是正确的,是真实智慧。不
肯放下,还有贪恋就是情执,就是迷惑。
本经的宗旨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这是般若的总纲领。
◎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七字是本经的别题。末后的「经」字是通题。『经题』七字,可分为三段。
1、金刚:物名,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又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彻见一切凡情妄相,照破无明。
「金刚」是第一段,是比喻。『金刚』是『物名,金中之精』。即是金中的精华,金中最精之物。「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金刚」。先说明这个物质的名字是「金刚」,因为在一切物质里,它最坚固、最锋利,一切物不能破坏它,而它能破坏一切物,比其他五金都坚固。经中又说『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这种希有之宝物,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因为众生福薄,许多的宝藏,我们都见不到了。一切众生福报大时,许多的珍宝自然出现。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随着正报的大小。福报大的,七宝自然现前;没有福报,七宝就隐没了。这都是心转境界,证明佛在经上所讲的原理是真实的。因此,世尊用金刚比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是取它坚利、锋利能破烦恼的意思。『彻见一切凡情妄相』,这是比喻它的光明能『照破无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见到了。金刚的特性:坚固、锋利、光明。以这三个特性比喻般若。
2、般若:是梵语,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就理体曰觉性。又名实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观照般若。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智慧。我们不将它翻译成智慧,
仍用『般若』梵音,这在从前翻译体例里称为「尊重不翻」。对这个名词尊重,所以用音译,再加以解释。
『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佛与大菩萨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因果,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种能力就称为「般若正智」。『就理体曰觉性』,般若之体就是觉性。觉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本能就有觉的意思。自觉觉他,觉性圆满。
『又名实相般若』,「实」是真实,决定不是虚妄的。意思就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般若」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这种能力是真实的,一切现象是虚妄的。这都是讲它的本体,理体。
『就作用曰正智』,有体就有用,净宗法门的体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智」,就是「照见」。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是被污染了。佛常说,「五浊恶世」,从事上讲,是指我们生活环境;从理上讲,就是指我们的心。「浊」是污染。五种严重的污染,所以心起作用,就是起贪、瞋、痴这些恶念。因为有恶念,才有错误的行为,才有苦报。用现代话讲,即是恶性循环,轮回不息的缘因。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智照见。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楚明白,即『观照般若』。所以,观照般若是实相般若的起用。
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
『体』与『用』是一不是二。清净心是体,清净心起作用,是照见,所以体与用是一。学般若、学大乘,要从此处体会。
佛为一切众生,开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众生迷,自己心性里虽然本来具足,本有,但是不知道。一切众生的真心都清净,不清净的是妄心。我们都有一个真心,但是真心迷了,虽有,不知道。它依然在起作用。佛告诉我们,我们眼见外面的色相,耳听音声,第一念就是真心。为什么第一念是真心?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见得明白清楚,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这是真心。可是第二念就迷了,分别这是花、这是红的、这是黄的、这很美,我
很爱它,这就迷了,堕落在妄想分别里。诸佛菩萨有本事保持第一念,不堕入二念,他们用真心。我们第一念是真心,二念、三念就迷惑,变成妄心。妄心作主,真心不管事,不起作用,这是凡夫。所以,能永恒保持第一念就是佛、大菩萨、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佛将事实真相、道理为我们说清楚,后人将佛的话记录下来,成为经典。佛当年说法,是般若,是言说。现在记录下来成文字,就是『文字般若』。文字是帮助我们开悟的,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虽然说三种般若,其实是一而三,三而一。
3、梵语波罗密:义为彼岸到。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波罗密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
『梵语波罗密:义为彼岸到』,这是印度梵文的文法,与中文文法恰恰相反。中国人讲「到彼岸」,他说「彼岸到」。依原文的义译,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这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涅槃」是梵语,义为不生不灭,也就是一般宗教讲的永生。以后再没有生死,称作涅槃彼岸。「涅槃」也译成「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灭。灭的是念头。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妄念,妄念是生灭法,前念才灭,后念又生。有生灭,就有生死,就有轮回。涅槃的意思是永灭生灭的妄想,心真正达到清净,一念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真心完全现前。妄心没有了,生死轮回的现象就没有,所以称为了生死出轮回。佛将这个道理为我们说出来,只要你心里没有生灭的念头,就没有轮回,就没有生死。轮回、生死都没有了,你还会老、病?当然没有,生、老、病、死都没...(●[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前念才灭,后念又生。有生灭,就有生死,就有轮回。涅槃的意思是永灭生灭的妄想,心真正达到清净,一念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真心完全现前。妄心没有了,生死轮回的现象就没有,所以称为了生死出轮回。佛将这个道理为我们说出来,只要你心里没有生灭的念头,就没有轮回,就没有生死。轮回、生死都没有了,你还会老、病?当然没有,生、老、病、死都没有了,这些完全是事实。
『波罗密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梵文「波罗密」的含义很多,有「到家」的意思。功夫做到圆满,我们称为「到家了」。印度人称之为「波罗密」。波罗密就是到家了。作画功夫,达到最好境界,就是作画到家了。炒菜功夫好,色香味具足,也称波罗密,凡是功夫
到家,究竟圆满,即称为波罗密。
4、梵语涅槃:义为不生不灭,所谓本自不生,今亦不灭。又翻圆寂。
这是解释「达涅槃之彼岸」。『涅槃』有不生不灭的意思。『不生不灭』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见不生不灭之理体。所以,千万不要误认为「涅槃」就是死,果如此又何必修行,岂人人最后皆入般涅槃。「涅槃」是真正证得不生不灭,证得清净心现前,就是证得涅槃。所以,涅槃与死完全不相干。死了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死了就不得了,决定不能死。学佛,我们就要在这一生中,真正证得不生不死,真的了断生死。证得不生不灭,这才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
5、因见思烦恼,而有分段生死。因尘沙无明,而有变异生死。
佛法说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分段』,就是一阶段一阶段,粗显的现象,像我们现在这一生,是一个大的阶段。小的阶段,如一年比一年老化,一年是一个阶段。再细分,一月是一个阶段。再分,一天是一个阶段。每天晚上睡觉,等于死了一次;昨天再也不会回来,永远消失了。要是头脑再清楚一点,再明白一点,则剎那剎那又何尝不是更小的阶段。人不是一天一天的老化,而是剎那剎那的老化。这是真正觉悟,真正明了。剎那、剎那即是分段生死。
『变异』是变化。从幼到少,从少到壮,到老,到死的变化。这是很明显的变化。微细的变化在心里。心里的变化,如果我们冷静一点,细心一点,也不难觉察到。迷悟的变化,情识的变化,贪瞋痴慢,烦恼的变化,无量无边,这都是变异生死。在佛法里讲,「变异生死」主要的意思是指「超凡入圣」,境界不断的改变。菩萨刚刚证得初信位,初信到二信是一个变化,二信到三信又是一个变化,就好象我们在学校念书,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是一个变化,二年升三年;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这种心境上的提升称为变异。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即是五十一次变异,称之为变异生死。变异跟分段不一样,分段里有无明烦恼,变异则是分破无明烦恼。一是从烦恼障来的,一是从所知障来的。因为障有两种,所以生死有两种。尘沙无明与见思烦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两种生死都断了,这是「圆寂」,圆满、清净、寂灭。
大智度论云: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执俱空,始达彼岸。
《大智度论》在佛教经典中,是一部很重要的论典。这部论典在古印度梵文典籍里,分量相当大,有千卷之多。中国人好简厌繁,所以译经的大师,为了在中国弘法,也像我们现在这种情形,把它节要翻译,并没有完全依照梵文翻译。只有初分,就是第一分完全详细译出来,后面则取其经论摘要的翻译,译成一百卷。这一部论典是《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的注解。古德讲经、注经,引用《大智度论》里的文字很多,所以我们常常会见到。
大论上说『有、无』,这两种看法、想法,都是属于『此岸』,也就是经上讲的「轮回见」。与佛菩萨的正知正见不同。「有、无」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说有、无,只是举一个例子来讲,有、无是相对的,换言之,凡是相对的见解都是轮回见。例如:人我、真妄、善恶、邪正、是非,皆是相对的,乃至于大小、长短无非都是相对的,也称为情识的知见。真如本性则是一念不生,没有对立。故佛教人必须把两种执着,相对的两边都离开,心得清净;像古德讲的,「本来无一物」。清净心超越轮回,因为轮回是从妄心建立的。相对的知见是虚妄的,所以才变现轮回;心恢复清净,轮回就没有了。
六度中,布施、舍也,若不舍,则不离此界。众生不肯舍,无观照正智耳。
菩萨修学的纲领是六度。『六度』是菩萨日常生活必须遵守的六条原则。这六则归纳起来,只有一个「布施」。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可以说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一个「布施」就把菩萨的行门全部包括了,「布施」非常重要。
「布施」真正的意义,不是要你在寺院庵堂舍一点钱;要是这种看法,就完全错了。「布施」是舍,是放下。譬如,「有、无」二见,你要把它舍掉。舍就是布施。如果不舍有无二见,就像本经所说的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2-10-18 13:54:36
|
只看該作者
就是凡夫,决定不能出离六道。要想出离六道,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舍到无可舍,连「舍」也要放下。如果还有舍的观念,依旧不能出三界。这个『界』指三界,就是六道轮回。
众生为什么不肯舍,为什么放不下?因为他没有智慧,没有「看破」;换言之,他不清楚、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真的明白,不需要佛菩萨劝告,自自然然就放下。因为一切法,都是虚妄,不是真实,包括自己的身体,起心动念的念头,我们讲的心,也是假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决定不执着,才能恢复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是永恒不会变的。佛法讲的「常住真心」,才是自己本来面目。禅宗参究的话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所以此处讲,『无观照正智』,没有智慧,不能把世间真相看破。
般若波罗密,因位名圆满之观慧;果位则般若即是波罗密。
菩萨在修学时代,还没有成佛之前称为因地,包括等觉菩萨都是属于因地。般若就是『观慧』,《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有「体」空,是真正的智慧见解。证到究竟果位时,也就是成佛时,般若和波罗密是一回事。『般若』义为智慧,『波罗密』义为圆满。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般若智慧,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在出世间甚深佛法中,假如还有二的念头存在,就不能成佛;必须入不二法门,才能成佛。
我们在《六祖坛经》里看到,惠能大师初到广卅,听印宗法师讲经,当时风吹幡动,有人问是风动?还是幡动?几位法师争论不休,
有的说风动,有的说幡动;惠能大师说了一句话,「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印宗法师听了,晓得这个人很不寻常,以后知道他是从黄梅得法,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欢喜无量!向他请教,问五祖在黄梅说法开示,有没有讲到「禅定、涅槃」。能大师的答复非常好,他说「禅定与涅槃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这种答复极高明,真正说到真实之法。印宗非常佩服。这就说明,菩萨还有二的念头就不能证果。不但究竟佛果证不到,分证佛果也没有办法证得。他的境界达到最高,也是天台家讲的相似位;相似再往上才是分证,他没有办法证得。必须两边都放下了,才能证到分证的佛果。分证佛果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得佛法真实受用。如果我们看到般若波罗密是二法,自己晓得,不能证得分证果位。这也是举例说明。
「有无二见」是世间法,「般若波罗密」是佛法,佛法与世法都不能执着,所以世尊在本经说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放下,不能执着。我们要善用「法」,但是不能执着。
金刚即喻此观智,最坚、最利、最明。果位喻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身也。
『金刚即喻此观智』,经题上「金刚」比喻智慧,观察世出世间,照见一切法的智慧。『最坚、最利、最明』,这是金刚的性质。在念佛法门讲,最坚固就是无比的信愿。念佛法门成功的条件有三,称为三资粮︱信、愿、行。我们的信与愿要坚固。行就是执持名号。这一句名号能断烦恼,就是「利」。这一句佛号能破无明,就是「明」。最利、最明,念佛的功夫要利、要明。
有同修问我:念佛功夫不得力,烦恼、妄想还是很多,一面念佛,一面生烦恼,起妄想、杂念怎么办?我告诉他不用怕,这是很平常的现象。假如没有烦恼、没有妄想,你就成佛了,还要念佛吗?正是因为妄想、杂念多,才要用念佛的方法克服。何以伏不住?那是功夫还
不到家。你的妄想、烦恼、习气,无始劫就培养成,你念佛才念几天,怎么能伏得住!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妄想起来,不要理它,把精神集中注意在佛号上,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功夫得力,妄想、杂念慢慢的少了。几时到没有妄想杂念,只有佛号,没有妄念,这是「事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
「三昧」就是禅定。用念佛的方法得禅定。得禅定就是没有妄念,这是「事一心」。继续念,一直念下去,念到无明破了。怎么知道无明破了?般若智慧现前,也就是《心经》上说,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完全呈现在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开般若智慧了。不但明了现前的事,即使是过去、未来也都能明了,这是智慧开了的样子。智慧没有开,没有妄想,是得禅定,是事一心不乱。从事一心提升至理一心,则金刚坚、利、明,「明」的作用就现前了。
『果位喻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身也』,如来的法身,是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法身大士证得。虽证得,但不究竟、不圆满。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直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证到究竟的果位,法身才圆满。所以,圆教初住菩萨证得一分法身。法身即是金刚不坏身。
此经别题,简介说竟。此经题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将金刚之坚、利、明,融汇入三资粮,这样念佛,功夫自然得力。
经:具贯、摄、常、法四义,常则三世不易,法则十界同遵。又有径义,修行成佛之路径。
『经』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称为「经」。「经」有很多意义,此处只取最常说的四义,就是『贯、摄、常、法』。
一、贯─是贯穿的意思。古人对佛经的注解,在经文前面都有科判,像表解一样。再大部的经,科判都判得很细密。《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很大,它的科判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册。更大的,像六百卷《大般
若》,分量大,它的科判有好几本。我见到之后,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科判是解释经的,从科判里观察,才发现佛经不简单,真正做到不能增减一字。章法结构组织的严密是科学方法。从章法结构里看它思想体系的细密,条理整齐,丝毫不乱,这是贯的意义。最好的文章才能符合这个标准。
二、摄─指其文言能摄受人心。这就比较难,浅而言之,就是使你读了之后欲罢不能,好象磁石吸铁一样,有摄受的力量。诸位看报纸,看一遍,不会想再看第二遍,就是没有摄受的能力。好的小说,像中国古代的四大部,《三国演义》、...(●[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办法超越六道轮回,原因就是你没有办法离开无明。
讲义【无明者,无所明了。不明圆觉真心。】
这是不明本体,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这是体,不明体。第二:
讲义【不明诸法幻相。】
这是讲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相不明了。第三、第四:
讲义【不明生佛平等。不明我法皆空。】
这两句都是讲作用。十法界里面最高的是佛,最下面是讲众生,众生与佛平等了,还有什么不平等的?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一有高下、一有不平,无明就起来了。别的人起不起无明,你不要去管他,你要管别人那你就永远堕落,为什么?你的无明天天增长。要紧的是自己要清净,到自己清净,你才看到一切众生因缘果报就在眼前,你看到这个现象就跟诸佛菩萨一样,大悲心就生起来了,才看到一切众生真正是可怜悯者!如果你自己生无明,这个现象你就见不到。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什么叫当局?你卷到里面去了。换句话说,你也起了无明,你就迷了;你要不起无明,那你清净,你就是圆照。所以你不晓得平等,不知道我法皆空。如果这四句彻底明白,你的无明就断尽了。你们想想,说起来真简单!换句话说,佛与大菩萨就是圆照圆觉真心,明了诸法幻相,明了生佛平等,也明了我法皆空,他就没有无明了,那就是佛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我们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这四句都必须圆照才能解决得了,要用智慧去观照。
说到智慧观照,佛法里面讲「般若智慧」,最究竟、最彻底的是金刚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里面最高的称之为金刚般若智慧,也就是《金刚经 》所讲的。换句话说,《圆觉经 》里面所讲的「圆照清净觉相」,理论与方法就是《金刚经 》所说的。古大德说「开慧《楞严》,成佛《法华》」,古来大德讲的这两句话没错,开智慧的《楞严经 》,讲成佛道理那是《法华经 》,这两句话流传得很广,於是大家拼命去学《楞严》,学《法华》,智慧开了没有?我看没开,愈学愈迷惑,愈学愈颠倒,何以故?你听了这两句话你就执著这两句话,你就迷在那两句话里头,你死在这两句话里面,那叫增长无明,增长邪见!
在中国的佛教,将近二千年来,诸宗祖师、大善知识几乎没有一个不提倡《金刚经 》,几乎没有人不读《金刚经 》。换句话说,得有《金刚经 》的基础,学《楞严》才能开得了智慧,学《法华》才能成得了佛道。可见得《金刚经 》非常重要。你学佛从哪里学起?从《金刚经 》学起。过去我们大专讲座在台中开始办的时候,同学们都在问,我们学佛法要从哪部经 学起?李老师就推荐从《金刚经 》江味农居士的注解学起,很有道理。《金刚经 》虽然五千言不好懂,但是有了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就有入门之处,是教你研究《讲义》,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金刚经 》教我们什么?大家都晓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这一句是六祖大师从这里悟入的,於是每个人都牢牢记住这一句重要。其实,《金刚经 》句句都是悟入的地方,每个人悟入不一样,六祖从这里悟入,你不见得从这里悟入,这是我们必须晓得的。总而言之,《金刚经 》教我们离相,全经 的总纲领就是《金刚经 》里面所谓二句一偈,这两句就是世尊告诉须菩提,为人演说应该要怎样,什么样的态度,「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后面一首偈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整个《金刚经 》的结论,是《金刚经 》的总结处。你要是会这二句一偈,你修学任何法门都会有成就,那就是不能取相,不能执著!
一切有为法包括佛法,佛法也是有为法,经 典白纸黑字怎么不是有为法?讲经 说法的时候,六根六尘六识怎么不是有为法?有为法不能执著,无为法也不能执著。为什么不能执著?因为你才有分别执著,你就四相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不是佛菩萨。四相是从「我见」生的。我见,是第七末那识里面的,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里面就有我见,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萨。
前面讲「圆照清净觉相」,我们讲功夫是四个层次,第一个是观照,第二个是照住,第三个是照见,最后一个是圆照;圆教从初住到等觉是照见,如来果位上才称为圆照。怎么照法?先讲观照,《金刚经 》那四句偈就是最好的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六种比喻里面以「梦」为主,其他的「幻、泡、影、露、电」都是陪衬的话。我们每个人都会作梦,梦醒就晓得梦是虚妄的,完全是假的。睡著了作梦,你有没有觉悟到,我们现在醒著又何尝不是作梦!以《金刚经 》来说,西洋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金刚经 》说「三心不可得」,你在哪里?没有你!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在哪里?一切法相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不明我法皆空。这四句,你只要真正明白我与法都是空的,前面三句是迎刃而解,就很好办了,生佛平等、诸法幻相、圆觉真心,都不难证得。
所以第一关要看破,看破什么?我法皆空。所以你不必起心动念,完全虚妄的!你仔细去想想佛讲的话对不对,三心不可得!你所有的念头都叫妄念;真心里面没有念,无念则叫正念。正念是什么?正念是无念。这个无念要记住,无有念也无无念,有念跟无念都没有,这个才叫正念。如果有的念头没有了,还有个无念,什么念头都没有了还有个无念,那是无想定,纵然修成功,外道天去了,还是迷惑颠倒,还是不究竟。
这四句,可以勘验我们自己无明有没有破。如果我们真正觉悟到无我、无法,我法皆空,那么你自己就明白,你的无明已经 断了,纵然没有断尽,也断个一分二分。从这个地方去勘验自己的功夫,在一切法里面是不是平等性现前?在一切众生是不是还有高下之心?如果有高下,你平等性没现前。平等性是真心,不平等是妄心,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真心是平等的。这些地方都是值得自己去勘验的。这四句把无明的现象说出来,我们想想自己确实是有这四种现象,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是被无明盖覆住本性。无明:
讲义【亦名曰痴。】
这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之一,三毒烦恼的『痴』就是根本无明。
讲义【痴,即根本不觉心。最初一念妄动,为独头生相无明。迷本圆明,是生虚妄,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最初一念妄动』,诸位要晓得,这个初相不可得,这是方便说,你要找这个初相找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得很清楚。『独头生相无明』,独头是没有因缘的,拿现在的话讲,没有理由的,现了相,「生相无明」就是生起十法界依正庄严,叫生相。这个意思诸位要是不容易体会,我们举比喻来说。譬如你晚上作梦,你本来没有梦,你自己想想你刚刚睡觉的时候有没有梦?没有梦,睡到一个时候忽然作梦,作梦是什么?作梦就是无明。这一作梦,梦当中那个境界相忽然现前,那个一现前就叫「生相无明」,生了相。「生相无明」是根本无明,它生起这个现相;虽然生起这个现相,你要找它的初相找不到。你不相信,你自己可以下苦功去研究,你昨天晚上作梦,到底是几点几分几秒梦境忽然现前?生相你去找,能不能找到?你叫别人帮你找,别人也没有办法,你用科学仪器来帮你找,也找不到。那是妄相,一醒就没有了。从理上去说,这个妄相一醒就没有,根本就没有!根本没有,你还找它开端、找它终了,那不叫妄上加妄吗?不叫无事生事吗?诸位细细去想想这个道理,所以称之为独头生相无明。
『迷本圆明』,将你自己本有的圆觉真心迷失了。实在说,最初一念妄动,「最初」是找不到的,实际上这个「最初」,念念都是最初,经 论里面常讲「相续相」!好像作梦,梦里面生相无明是相续相,念念都是最初。这个意思你要是体会不到,你看电影银幕上那个画面,你想一想是不是念念都是第一个相?没有第二,都是最初,生相无明。它要一不相续,那个底片断掉,影像就没有了。镜头一开,里头一个画面出来;一关,马上再换一张,张张都是最初一念妄动,没有第二个一念妄动的。我们这个无明就像这个样子。你要问:最初一念妄动在哪里?这一念妄动就刚刚过去了,现在又生起来了,念念都是最初一念妄动。只要你一念不动,像《楞严经 》里面讲的「歇即菩提」,歇是什么?把你这个一念妄动歇了,不动了,如如不动,那就成佛了,那就是圆照清净觉相。
诸位细细从这些地方去体会这个道理,不要看到经 上讲「最初一念妄动」,大概我多生多劫之前什么时候有的,那你就糟透,那你真是迷惑颠倒。我用电影底片这个东西来给你作比喻,这是比较能够体会到真切。假如真的在无量劫之前,那我们断起来可麻烦,你怎么能说歇即菩提?我歇了这一念,我前头还有那一念,那好了,永远没完没了,那众生别想成佛,更不要想当生成就。正因为「最初一念妄动」就在现前,所以妄相它永远在相续,它不断,这个道理就在此地,这个相决定是虚妄的。
境界相是虚妄的,心相是虚妄的,心,五蕴里面讲受想行识,这是心相,三心不可得,它是虚妄的;色相(就是境界相),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也是不可得。心境的真相俱不可得!但是诸位要晓得,因果是真的,那不是假的。为什么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没有因果,它就不会现相,心境都是虚妄的,为什么会现这个虚妄的相?这里头有因有果,道理在此地,因果不虚!
我一上来就跟诸位说,你真正是个心地清净的明白人,你看这个世界是什么?就是因缘果报!某个人他受这个果报,他又再造这个因,他将来又是什么果报,清清楚楚,就是虚妄相在那里变,你眼睛里面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看到众生造恶因要受恶报了,佛菩萨为什么不救他一把?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看得那么清楚,我们在那里造业,将来要受苦报,他在那里气也不吭一声,他看得清清楚楚,一句话也不说,这是什么原因?佛法讲缘分,缘没有成熟。缘,怎么叫成熟?怎么叫不成熟?一说他一听就明了,就懂得,懂了就相信,信了就改过自新,这叫缘成熟了,佛就说;如果跟你讲了,讲了你听不懂,更不会相信,不说了,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哪个人与佛没有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哪个没...(●[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2-10-18 13:55:35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