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7|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果报的讲记敬摘点滴20229241441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果报的讲记敬摘点滴
...2)。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解》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威光明盛,内心清凉自在,法喜充满;他们勇猛精进,说法无畏。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辩才等种种庄严,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意在善导众生生起信心)。
《注》
(1)(赫奕欢喜)‘赫奕’是明盛的意思,形容菩萨威光明盛欢喜。内心清凉自在和悦。
(2)(雄猛无畏)指菩萨们勇猛精进,说法无畏。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密,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1),远二乘境(2)。
《解》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恒常赞叹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达到了究竟圆满的果地,而常安住于不生不灭的一切正定之中。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永远不会落入二乘的境界。
《注》
(1)(行遍道场)‘道场’指一切诸佛刹土。‘行遍道场’指菩萨们于诸佛国,足迹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2)(远二乘境)指永远不会落于声闻、辟支佛的境界里。
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解》世尊告诉阿难:我今只是简略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所往生到那里的菩萨们真实利益功德,都是这样的。如果细说,纵使百千万劫,也实在说之不尽。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劝谕策进 第三十三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净公上人讲述
【劝谕策进(1)第三十三】
《解》从这一品开始,世尊为我们说明娑婆世界的状况。众生业障习气深重,三毒炽盛,沉沦六道,苦不堪言。所以佛勉励晓谕我们要厌离苦趣,止恶行善。策励我们精进行道,求生净土。
《注》
(1)(劝谕)劝勉晓谕。(策进)策励精进。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1)之中,勤身营务(2),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3),为心走使(4)。
《解》世间人受到妄心的驱使,都在争著做无关紧要的事。而对于生死、出三界的大事却不关心。因此,在这剧恶极苦的世间,自身勤劳的去经营造作,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尊卑、贫富、少长、男女,各阶层的人,都是受到妄心的驱使,每天都在千方百计的谋算,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多半都是损人利己。
《注》
(1)(剧恶极苦)‘剧恶’指十恶业,‘极苦’是五浊恶世的苦报。
(2)(勤身营务)‘勤身’自身勤劳,‘营务’经营造作。
(3)(累念积虑)‘累念’思忆过去,‘积虑’忧虑未来。
(4)(为心走使)受到妄心的驱使。
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1),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2)。
《解》一切众生对于田宅眷属财物,没有的时候,想争取;拥有之后又害怕失去。有了这样,又觉得少了那一样,总想跟别人看齐相等。刚刚拥有了一些,又担忧有意外的灾难,比如水灾的漂流、火灾的焚烧、盗贼的劫夺、怨家的消散、债主的磨灭。
《注》
(1)(又忧非常)‘非常’指突然发生的意外灾害。
(2)(磨灭)消灭。折磨身心,财物尽失,荡然无余。
心悭意固(1),无能纵舍(2),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解》众生悭吝的心非常顽固,对于拥有的一切都放不下、舍不得。但是到了命终的时候,全部都得舍去,没有一样能带走的。这种现象,不管贵贱、贫富都一样,大家都有无尽的忧虑苦恼。
《注》
(1)(心悭意固)‘悭’悭贪吝啬,‘固’是固执。
(2)(无能纵舍)就是放不下、舍不得。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1),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2)。或时心诤(3),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解》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应当互相尊敬爱护,不可彼此憎恨嫉妒。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应当互相帮助安慰。受者无得贪多,施者无得悭惜。言语态度要常常保持宽厚温和,不可以互相违背凶狠。偶尔心里有意见,有所嗔恚忿怒,这种情况,累积越来越严重。往往从小怨恨变成大仇恨。世间的事情就是以此为患害。虽然果报还没有现前,应该赶紧想办法来化解。
《注》
(1)(有无相通)‘有无’指财物上的有无,‘相通’指互相帮助。
(2)(违戾)‘违’违背,‘戾’凶狠。
(3)(心诤)心里有意见,不能忍让。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1),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解》人在娑婆世界死生,就是因为爱欲太重,在六道轮回里,自己造的业必定自己承受果报。每个人造的业都不一样。业不同,受的报也就不同。所以无论出生在那一道,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没有作伴的。不但如此,自己造业,自己承受苦乐的果报,也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
而且众生善恶的念头转变也很快,善恶业因追随生命而招感果报。一旦堕入了轮回,因为各人道路不同,再想遇到是很不容易的。纵然遇到了,彼此已经是改头换面,再也不会相识。所以释迦佛劝勉世人,为什么不在身体强健的时候,努力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净土,还要等待什么呢?
《注》
(1)(追逐所生)指所生之处果报追随不舍,随著善恶业因,感得善恶果报。‘逐’是追从。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1),转受余教(2),颠倒相续,无常根本(3)。蒙冥抵突(4),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解》世人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没有能力分辨,对‘作善必得吉庆、福报;作恶必得凶灾、殃祸’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迷惑不信,于是天天竞争造恶。这种造恶业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身心愚昧、精神昏暗,没有智慧,对于邪正辨别不清楚。不能正信因果,入于正道;对外道邪说反而容易信奉。如此颠倒相续不断,轮回生死,无有了期。
他们所以这样糊涂固执,是因为不能相信经法,不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没有长远的考虑,只图眼前的快乐,一时称心如意。这种情况是由于迷惑于嗔恚,贪著于财色,而不停止的造作恶业。佛对于这些因果循环看得很清楚,所以为世人感叹悲伤。
《注》
(1)(身愚神闇)‘身愚’是自身愚昧,造作恶业。‘神闇’精神昏暗,没有智慧。
(2)(转受余教)‘余教’是指不能即生了脱生死问题的教法。
(3)(无常根本)‘无常’是指六道轮回。‘根本’是由贪嗔痴造作十恶业。
(4)(蒙冥抵突)‘蒙冥’是糊涂不清醒。‘抵突’是抵触冲突。
先人不善(1),不识道德,无有语(2)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
《解》过去的前辈们,他们没有遇到佛法,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因而造作了许多恶业。他们不认识佛法,不晓得学佛,也没有善知识开导他们,像这种情况是不能责怪的。可是有一种人,有缘见闻佛法,但对于六道轮回、善恶因果报应等事实,他不相信,认为根本没有这回事,所以才会造作恶业。
《注》
(1)(先人不善)指过去的祖先们不认识佛法。‘先人’是过去的祖先们。‘不善’就是知见不正,不明因果理事,以致造作许多恶业。
(2)(语〉(音玉)告诉、告诫。
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1)。忧爱结缚(2),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3),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4),为妄兴事,违逆天地(5),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解》像上面所讲的,只要仔细观察世间众生生离死别的现象,就不难见到。当人临终时,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彼此互相眷恋,都放不下。这些都是生离死别的痛苦悲伤,这是因为忧爱就像绳子一样捆绑著,没有解脱的时候。而世人却不知道这种恩好情欲都是六道生死的苦本。对于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深入思考,好好计划,然后决定一生所修的法门,一门深入,求生净土,要是到了寿命终了时,就无可奈何了。
对于这样的道理与事实,迷惑的人太多,觉悟的人很少,因此造作种种恶业。所以世间充满邪恶之气,昏暗不明。这些都是由贪嗔痴而造恶业引起的,违背了天地鬼神的善意与自己的自性天良,肆无忌惮的造罪,真是到了罪大恶极的地步,所以天地鬼神必然夺其寿命。死后的果报决定是在恶道,没有出头的时期。
《注》
(1)(迭相顾恋)‘迭’交换的意思。迭相顾恋就是彼此互相顾恋不舍。
(2)(忧爱结缚)‘结’心里有牵挂;‘缚’就是用绳子绑著;‘忧爱结缚’,忧和爱这个牵挂就像绳子一样把人捆绑著。
(3)(旋尽)立即终了。
(4)(恶气冥冥)‘恶气’邪恶的气氛;‘冥冥’指昏暗不明。
(5)(违逆天地)‘天地’指天地鬼神,亦代表本性;违逆天地即是违背了自性天良。
若曹(1)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2),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3),在人后也。
《解》佛对著与会的大众说:你们大家应当好好思考、计划,要远离众恶,选择善好的,努力精进奉行。当知世间的爱欲荣华,都是不可长久保持的,都会别离的,实在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你们应当勤奋精进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旦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得到智慧明达,成就殊胜功德。
佛最后劝勉大家,不要随著自己贪嗔痴的欲望,为所欲为,亏负了佛在经典中的教诫,错失了往生不退成佛的机会。就是将来再遇到这个法门而求生,也已经落在别人的后面了。
《注》
(1)(若曹)这是汉朝时候的术语,是‘你们大家’的意思。
(2)(安乐国)指极乐世界。
(3)(亏负经戒)‘亏’是不圆满,‘负’是辜负。通指解行亏缺,辜负佛在经戒中的教诲。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浊世恶苦 第三十五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净公上人讲述
【浊世(1)恶苦(2)第三十五】
《解》这一品是世尊苦口婆心教诫我们,劝导我们要明了世间一切事实真相,认清现实环境。要断恶修善,才能离苦得乐。
《注》
(1)(浊世)五浊恶世。
(2)(恶苦)‘恶’五恶,‘苦’是五痛五烧。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1)、去五痛(2)、离五烧(3)。降化其意,令持五善(4),获其福德。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说:你们能在这个五浊恶世正心诚意,不造作种种恶业,可以称为大德。为什么呢?因为十方诸佛世界善多恶少,容易开导教化。唯有此处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现今在此示现作佛,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舍掉五恶,除去五痛,永离五烧,降伏转化众生的贪嗔痴等一切的恶念。教他们受持五善(五戒),教他们如何获得福德。
《注》
(1)(五恶)杀、盗、淫、妄、酒。
(2)(五痛)是花报。即现前在世间所受的苦痛及所遭受的苦难。
(3)(五烧)是果报。...(●[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赶紧想办法来化解。
《注》
(1)(有无相通)‘有无’指财物上的有无,‘相通’指互相帮助。
(2)(违戾)‘违’违背,‘戾’凶狠。
(3)(心诤)心里有意见,不能忍让。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1),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解》人在娑婆世界死生,就是因为爱欲太重,在六道轮回里,自己造的业必定自己承受果报。每个人造的业都不一样。业不同,受的报也就不同。所以无论出生在那一道,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没有作伴的。不但如此,自己造业,自己承受苦乐的果报,也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
而且众生善恶的念头转变也很快,善恶业因追随生命而招感果报。一旦堕入了轮回,因为各人道路不同,再想遇到是很不容易的。纵然遇到了,彼此已经是改头换面,再也不会相识。所以释迦佛劝勉世人,为什么不在身体强健的时候,努力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净土,还要等待什么呢?
《注》
(1)(追逐所生)指所生之处果报追随不舍,随著善恶业因,感得善恶果报。‘逐’是追从。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1),转受余教(2),颠倒相续,无常根本(3)。蒙冥抵突(4),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解》世人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没有能力分辨,对‘作善必得吉庆、福报;作恶必得凶灾、殃祸’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迷惑不信,于是天天竞争造恶。这种造恶业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身心愚昧、精神昏暗,没有智慧,对于邪正辨别不清楚。不能正信因果,入于正道;对外道邪说反而容易信奉。如此颠倒相续不断,轮回生死,无有了期。
他们所以这样糊涂固执,是因为不能相信经法,不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没有长远的考虑,只图眼前的快乐,一时称心如意。这种情况是由于迷惑于嗔恚,贪著于财色,而不停止的造作恶业。佛对于这些因果循环看得很清楚,所以为世人感叹悲伤。
《注》
(1)(身愚神闇)‘身愚’是自身愚昧,造作恶业。‘神闇’精神昏暗,没有智慧。
(2)(转受余教)‘余教’是指不能即生了脱生死问题的教法。
(3)(无常根本)‘无常’是指六道轮回。‘根本’是由贪嗔痴造作十恶业。
(4)(蒙冥抵突)‘蒙冥’是糊涂不清醒。‘抵突’是抵触冲突。
先人不善(1),不识道德,无有语(2)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
《解》过去的前辈们,他们没有遇到佛法,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因而造作了许多恶业。他们不认识佛法,不晓得学佛,也没有善知识开导他们,像这种情况是不能责怪的。可是有一种人,有缘见闻佛法,但对于六道轮回、善恶因果报应等事实,他不相信,认为根本没有这回事,所以才会造作恶业。
《注》
(1)(先人不善)指过去的祖先们不认识佛法。‘先人’是过去的祖先们。‘不善’就是知见不正,不明因果理事,以致造作许多恶业。
(2)(语〉(音玉)告诉、告诫。
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1)。忧爱结缚(2),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3),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4),为妄兴事,违逆天地(5),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解》像上面所讲的,只要仔细观察世间众生生离死别的现象,就不难见到。当人临终时,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彼此互相眷恋,都放不下。这些都是生离死别的痛苦悲伤,这是因为忧爱就像绳子一样捆绑著,没有解脱的时候。而世人却不知道这种恩好情欲都是六道生死的苦本。对于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深入思考,好好计划,然后决定一生所修的法门,一门深入,求生净土,要是到了寿命终了时,就无可奈何了。
对于这样的道理与事实,迷惑的人太多,觉悟的人很少,因此造作种种恶业。所以世间充满邪恶之气,昏暗不明。这些都是由贪嗔痴而造恶业引起的,违背了天地鬼神的善意与自己的自性天良,肆无忌惮的造罪,真是到了罪大恶极的地步,所以天地鬼神必然夺其寿命。死后的果报决定是在恶道,没有出头的时期。
《注》
(1)(迭相顾恋)‘迭’交换的意思。迭相顾恋就是彼此互相顾恋不舍。
(2)(忧爱结缚)‘结’心里有牵挂;‘缚’就是用绳子绑著;‘忧爱结缚’,忧和爱这个牵挂就像绳子一样把人捆绑著。
(3)(旋尽)立即终了。
(4)(恶气冥冥)‘恶气’邪恶的气氛;‘冥冥’指昏暗不明。
(5)(违逆天地)‘天地’指天地鬼神,亦代表本性;违逆天地即是违背了自性天良。
若曹(1)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2),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3),在人后也。
《解》佛对著与会的大众说:你们大家应当好好思考、计划,要远离众恶,选择善好的,努力精进奉行。当知世间的爱欲荣华,都是不可长久保持的,都会别离的,实在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你们应当勤奋精进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旦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得到智慧明达,成就殊胜功德。
佛最后劝勉大家,不要随著自己贪嗔痴的欲望,为所欲为,亏负了佛在经典中的教诫,错失了往生不退成佛的机会。就是将来再遇到这个法门而求生,也已经落在别人的后面了。
《注》
(1)(若曹)这是汉朝时候的术语,是‘你们大家’的意思。
(2)(安乐国)指极乐世界。
(3)(亏负经戒)‘亏’是不圆满,‘负’是辜负。通指解行亏缺,辜负佛在经戒中的教诲。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浊世恶苦 第三十五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净公上人讲述
【浊世(1)恶苦(2)第三十五】
《解》这一品是世尊苦口婆心教诫我们,劝导我们要明了世间一切事实真相,认清现实环境。要断恶修善,才能离苦得乐。
《注》
(1)(浊世)五浊恶世。
(2)(恶苦)‘恶’五恶,‘苦’是五痛五烧。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1)、去五痛(2)、离五烧(3)。降化其意,令持五善(4),获其福德。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说:你们能在这个五浊恶世正心诚意,不造作种种恶业,可以称为大德。为什么呢?因为十方诸佛世界善多恶少,容易开导教化。唯有此处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现今在此示现作佛,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舍掉五恶,除去五痛,永离五烧,降伏转化众生的贪嗔痴等一切的恶念。教他们受持五善(五戒),教他们如何获得福德。
《注》
(1)(五恶)杀、盗、淫、妄、酒。
(2)(五痛)是花报。即现前在世间所受的苦痛及所遭受的苦难。
(3)(五烧)是果报。在此指鬼、畜、地狱三恶道的苦报。
(4)(五善)即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贼(1)。残害杀伤,迭相吞啖(2)。不知为善(3),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4)、聋盲、喑哑(5)、痴恶(6)、尪狂(7),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
《解》以下佛为我们详细说明五恶、五痛、五烧。是哪五种呢?第一是杀生恶。世间的一切众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造作种种恶业。强大的欺负弱小的,所谓弱肉强食,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作善。造作恶业的后果就一定要受到灾殃的惩罚。所以世间就有贫穷乞丐、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这都是因为前世不信因果,造作恶业的报应,不肯戒杀、放生、吃素、劝善、护生的缘故。
《注》
(1)(转相克贼)‘转相’互相,‘克’牵制,‘贼’杀害。‘转相克贼’是互相牵制,彼此杀害。
(2)(迭相吞啖)‘迭相’互相;‘啖’吃。
(3)(为善)此指戒杀放生、素食、劝善护生。
(4)(孤独)年少失去父母称孤,年老失去子女称独。
(5)(喑哑)指哑巴。
(6)(痴恶)‘痴’白痴,‘恶’丑陋。
(7)(尪狂)‘尪’是跛脚,‘狂’是精神分裂症。
其有尊贵(1)、豪富(2)、贤明(3)、长者、智勇、才达(4),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解》世间也有尊贵、豪富、贤明、智勇、才达的人,这都是由于过去世中行慈尽孝、修善积德所感得的善果。
《注》
(1)(尊贵)指有崇高地位,受社会大众尊敬的人。
(2)(豪富)指富有财宝的人。
(3)(贤明)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4)(智勇才达)智慧勇猛,才艺通达的人。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1),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2),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解》世间有这些眼前能看到的杀恶及现世报,所以当他寿终之后,自然堕入三恶道,随著自己的业力受身;改变自己的身形,从人身变成恶道身形。所以有地狱、禽兽、蜎飞蠕动各个不同种类的身形。这就如同世间的牢狱一样,受到剧苦极刑的惩罚。他的魂神命精,随自己所造的罪业到三恶道去受苦。所受的寿命有长有短。
过去的冤家债主互相追随,世世同生一处,更将前世的怨仇债务,一一报偿。所受的殃恶如果没有报尽,终究不能脱离。必定辗转在三恶道中难得出离,难得解脱。这种痛苦不是用言语所能形容的。
《注》
(1)(幽冥)指三恶道。
(2)(魂神命精)就是世人所说的灵魂,佛法中讲的神识。
天地之间(1),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2),善恶会当归之。
《解》天地之间,因果之事自然如影随形,必然有如是的报应。虽然不即时报应,但善恶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因缘会合时,必受其报。
《注》
(1)(天地之间)三界六道轮回之内。
(2)(暴应)‘暴’指猛急突然之义;‘应’是报应。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1),奢淫(2)骄纵,任心自恣(3)。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4)多端。尊卑中外(5),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解》其二者,是指偷盗恶。世间人民,不依法律规度,过分的骄慢、奢侈放纵,随著自己的贪欲为所欲为。居上的领导人,利用权势,贪赃枉法,损人利己,祸国殃民。在位不能正己之身,诬陷冤枉,损害忠良。阿谀取荣,心口不一。投机取巧,诡诈虚伪。
不论长辈晚辈,自己一家人还是外人,都彼此互相欺诳。嗔恚愚痴,助长贪心,吸取他财,希望自己贪多拥有。因此便会产生利害冲突,互相争夺。于是结忿成仇,甚至家破人亡。这样的人,不明白前因后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真相。
《注》
(1)(法度)‘法’是法律,‘度’是法制,常规。
(2)(奢淫)‘奢’是奢侈,‘淫’事情做得太过分。
(3)(恣)放任纵欲。
(4)(...(●[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浊世恶苦 第三十五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净公上人讲述
【浊世(1)恶苦(2)第三十五】
《解》这一品是世尊苦口婆心教诫我们,劝导我们要明了世间一切事实真相,认清现实环境。要断恶修善,才能离苦得乐。
《注》
(1)(浊世)五浊恶世。
(2)(恶苦)‘恶’五恶,‘苦’是五痛五烧。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1)、去五痛(2)、离五烧(3)。降化其意,令持五善(4),获其福德。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说:你们能在这个五浊恶世正心诚意,不造作种种恶业,可以称为大德。为什么呢?因为十方诸佛世界善多恶少,容易开导教化。唯有此处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现今在此示现作佛,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舍掉五恶,除去五痛,永离五烧,降伏转化众生的贪嗔痴等一切的恶念。教他们受持五善(五戒),教他们如何获得福德。
《注》
(1)(五恶)杀、盗、淫、妄、酒。
(2)(五痛)是花报。即现前在世间所受的苦痛及所遭受的苦难。
(3)(五烧)是果报。在此指鬼、畜、地狱三恶道的苦报。
(4)(五善)即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贼(1)。残害杀伤,迭相吞啖(2)。不知为善(3),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4)、聋盲、喑哑(5)、痴恶(6)、尪狂(7),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
《解》以下佛为我们详细说明五恶、五痛、五烧。是哪五种呢?第一是杀生恶。世间的一切众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造作种种恶业。强大的欺负弱小的,所谓弱肉强食,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作善。造作恶业的后果就一定要受到灾殃的惩罚。所以世间就有贫穷乞丐、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这都是因为前世不信因果,造作恶业的报应,不肯戒杀、放生、吃素、劝善、护生的缘故。
《注》
(1)(转相克贼)‘转相’互相,‘克’牵制,‘贼’杀害。‘转相克贼’是互相牵制,彼此杀害。
(2)(迭相吞啖)‘迭相’互相;‘啖’吃。
(3)(为善)此指戒杀放生、素食、劝善护生。
(4)(孤独)年少失去父母称孤,年老失去子女称独。
(5)(喑哑)指哑巴。
(6)(痴恶)‘痴’白痴,‘恶’丑陋。
(7)(尪狂)‘尪’是跛脚,‘狂’是精神分裂症。
其有尊贵(1)、豪富(2)、贤明(3)、长者、智勇、才达(4),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解》世间也有尊贵、豪富、贤明、智勇、才达的人,这都是由于过去世中行慈尽孝、修善积德所感得的善果。
《注》
(1)(尊贵)指有崇高地位,受社会大众尊敬的人。
(2)(豪富)指富有财宝的人。
(3)(贤明)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4)(智勇才达)智慧勇猛,才艺通达的人。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1),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2),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解》世间有这些眼前能看到的杀恶及现世报,所以当他寿终之后,自然堕入三恶道,随著自己的业力受身;改变自己的身形,从人身变成恶道身形。所以有地狱、禽兽、蜎飞蠕动各个不同种类的身形。这就如同世间的牢狱一样,受到剧苦极刑的惩罚。他的魂神命精,随自己所造的罪业到三恶道去受苦。所受的寿命有长有短。
过去的冤家债主互相追随,世世同生一处,更将前世的怨仇债务,一一报偿。所受的殃恶如果没有报尽,终究不能脱离。必定辗转在三恶道中难得出离,难得解脱。这种痛苦不是用言语所能形容的。
《注》
(1)(幽冥)指三恶道。
(2)(魂神命精)就是世人所说的灵魂,佛法中讲的神识。
天地之间(1),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2),善恶会当归之。
《解》天地之间,因果之事自然如影随形,必然有如是的报应。虽然不即时报应,但善恶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因缘会合时,必受其报。
《注》
(1)(天地之间)三界六道轮回之内。
(2)(暴应)‘暴’指猛急突然之义;‘应’是报应。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1),奢淫(2)骄纵,任心自恣(3)。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4)多端。尊卑中外(5),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解》其二者,是指偷盗恶。世间人民,不依法律规度,过分的骄慢、奢侈放纵,随著自己的贪欲为所欲为。居上的领导人,利用权势,贪赃枉法,损人利己,祸国殃民。在位不能正己之身,诬陷冤枉,损害忠良。阿谀取荣,心口不一。投机取巧,诡诈虚伪。
不论长辈晚辈,自己一家人还是外人,都彼此互相欺诳。嗔恚愚痴,助长贪心,吸取他财,希望自己贪多拥有。因此便会产生利害冲突,互相争夺。于是结忿成仇,甚至家破人亡。这样的人,不明白前因后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真相。
《注》
(1)(法度)‘法’是法律,‘度’是法制,常规。
(2)(奢淫)‘奢’是奢侈,‘淫’事情做得太过分。
(3)(恣)放任纵欲。
(4)(机伪)是机心诡诈。
(5)(中外)‘中’是自己一家人,‘外’是外人。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1),或入苦毒(2)。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3)。常怀盗心,悕望(4)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解》世间有一类富有的人,但是他们悭贪吝惜自己的财物,不肯把财物施舍与人。爱欲牢固,贪心深重,终身保护自己的财物。就这样直至寿命终尽的时候,他的财物没有一样能带得走,唯有一生所造善恶祸福的业力,支配著他去六道轮回。这一生作善得福,来世必至乐处;这一生作恶得祸,来世必遭苦毒。
又或见人行善,反生憎恶、诽谤,没有敬慕仿效之心。如是之人,常怀侵夺之心,希望夺取不义之财供自己受用。受用完了,又复重造盗恶。
《注》
(1)(乐处)指三善道。
(2)(苦毒)是痛苦的报应,指三恶道。
(3)(慕及)是敬慕仿效的意思。
(4)(悕望)同‘希望’。
神明□识(1),终入恶道。自有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解》造作这么多罪业的人,天神(俱生神)记录善恶,送交阎罗王。又在他的阿赖耶识里也记录他所犯的罪行。命终之后一定堕入三恶道,自然有三途的苦报,无量苦恼。这样辗转在三途之中,累劫难得出离,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注》
(1)(神明克识)‘神明’在此指阿赖耶识。‘克’是一定,‘识’是记录的意思。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1),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佚(2)。烦满胸中(3),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解》第三段讲淫欲恶。世间人民由于相互之间的业因而生于世,寿命能有多长。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狠毒、不善之心。常沉溺于淫欲放荡、烦恼欲望,邪淫放荡之态流露于外表。耗费损失家中财产,来造作淫欲之事。所应当追求的正业,反而不肯去做。
《注》
(1)(相因寄生)指众生由于相互间之业因而出生于世。
(2)(淫佚)‘淫’是邪淫,‘佚’放荡。
(3)(烦满胸中)是指欲火内烧,胸热心狂。
又或交结(1)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2),强夺迫胁(3)。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
《解》或是勾结恶友,聚集邪众,兴兵相争,互相攻伐。侵掠杀戮,武力迫胁。公然劫取,造作种种恶行。用来取悦妻子。纵情于声色,极身作乐。因此,社会群众对他憎恶讨厌,为此遭受灾祸和无边的痛苦。这是说他的现世报。
《注》
(1)(交结)是勾结。
(2)(杀戮)此处指以枪矛武器杀人。‘戮’以尖锐之物相刺叫戮。
(3)(迫胁)指以威力来恐吓强迫。
如是之恶,著(1)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解》这种恶人,后世的人和天地鬼神都明显的知道他的恶行。并且阿赖耶识里收藏了恶业的种子,天神也记录下他的罪行。命终之后自然堕入三途受无量苦恼。这样辗转在三途之中,累劫难得出离。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注》
(1)(著)昭著。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解》第四段讲妄语恶。世间人民由于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迷于名利而不能念及修善积德。造作两舌,煽动离间,搬弄是非,言词粗野,恼他人心。存心欺诳,口出不实之言。还有善用花言巧语,诱人恶作的一类绮语。
他们憎恨、嫉妒善人好事。专干破坏好人好事,欺骗世人,对于贤明的人失去信心。他们不孝父母,对自己的老师轻视骄慢。对朋友不讲信用,难得见到他有诚实。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
《解》由于他很会运用欺骗的手段,能令他人相信,便妄自尊贵自大,称说自己有道。若是未得圣道,...(●[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他人心。存心欺诳,口出不实之言。还有善用花言巧语,诱人恶作的一类绮语。
他们憎恨、嫉妒善人好事。专干破坏好人好事,欺骗世人,对于贤明的人失去信心。他们不孝父母,对自己的老师轻视骄慢。对朋友不讲信用,难得见到他有诚实。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
《解》由于他很会运用欺骗的手段,能令他人相信,便妄自尊贵自大,称说自己有道。若是未得圣道,说自己得圣道,那是大妄语,要受极大的苦报,因为他误导许多众生步入邪途。
再看他仗势欺人,横行霸道。欲令大众俯首听命,唯我独尊,天天造作恶业而不知惭愧,不知自戒恐惧。
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解》佛说这样的恶人,习染太重,难于教化降伏。他的骄慢习气不改,他能横行一时,皆因他前世所修的多福保护他不败。但今世为恶,宿世的善果享尽了,善神远离,所以他在寿命终尽时,恶业现前,有意想不到的灾难。
又其名籍(1),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解》神明将恶人的罪行,都记载在他的个人档案里。恶业牵引,鬼神鉴察,带著罪人,他就无法逃脱,只有跟著鬼神前往狱火油鼎之中,身心(形体和精神)遭受到摧毁破碎之剧苦。当此之时,后悔莫及了。
《注》
(1)(名籍)就是个人的资料档案。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
《解》这是第五段,古人有两种讲法,一说是饮酒恶,一说是意业(贪嗔痴)三恶。足见此一品经义,确实具足五戒十善之意。
这一节经文是说:世间不善的人,心无主见,凡事犹豫、放逸、懒惰,唯图苟安,自私自利,不肯修身行善,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的教诲,违背、狠暴的态度,经常加之于父母,父母有子犹如冤家,所以说不如无子。如是恶子,忘恩负义,对父母全无报答之心。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解》 这样的恶人,每天只是放荡自纵、游乐散漫、好酒贪杯、爱食美味,取夺过度、贪而无厌、态度愚狂。由于无知故敢作恶,因此不识人情,无义无礼,无法劝导。他对于他的家亲眷属们,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盐等,全然不顾。对于父母之恩,师友之义,悍然不顾,无动于衷。
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
《解》如是恶人,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作恶,未曾作过一件善事。他们不信佛菩萨的教诲,不信生死轮回,善恶报应的道理和事实都不相信。常怀恶意向著那些有修有证的真人,或是社会贤达之士。对于和合、如法修学佛道的出家人,他运用绮语、两舌为手段离间之,使僧众不和,不能如法修学,名为破和合僧。这些作恶的人,真正是愚痴无知,反而自以为比别人有智慧,可怜可悯。
正因为愚痴之极,不信三世因果,所以他不知道这一生从何而来,更不知死了以后往那里去。在生唯知自私自利,不知利他,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顺,还梦想著希望长生。
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解》这一类愚痴行恶的人,他们心中闭塞,虽然听了善友的良言,心里不能体会开解,这真是蒙昧无知,实为人生之巨痛。人生在世,如不能在有生之年,预先修善。将来当他们在临命终时,地狱、鬼、畜境界现前,此时恐惧生悔,但为时已晚,后悔莫及。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解》从此以下三小段经文,是佛陀为我们总结前面所说的五恶、五痛、五烧的恐怖。佛说:天地之间,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分得明明白白。这是说明宇宙间的有情众生,总说有此五大类别。(也有说六道的,就是在天道里又分出一类叫做阿修罗。所以五道跟六道的内容完全相同)。其中的苦乐善恶,人人可见,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丝毫不爽。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
故我们现前所受的祸福,皆是过去生中所造业因的报应。人生在世,所造之业,总是善恶夹杂。当受报时,有先乐后苦,有先苦后乐;苦乐相承,祸福相倚。作善得福,造恶得祸,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得的。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
《解》佛说前世行善积善的善人,今世生尊贵家,一生享富贵长寿,事业顺利成功,这是从乐入乐。他又能乐善好施,多修福慧,念佛往生净土,则是从明入明。
如果恶人又造恶业,再种恶因,必得恶报,则是从苦入苦。又因为他愚昧无知,不信正法,不作善事,是为冥。倘苦多造恶业,死后堕入恶道,岂不是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啊!五道轮回的道理与事实真相,古代印度宗教家皆能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事唯有释迦佛独知其根源。
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解》佛陀清净、平等、慈悲,悯怜世人,出现世间,教化众生。为大众说明宇宙人生的真实事相,教人如何处世待人接物之道。奈何众生愚痴,信仰奉行的人很少。是故世间众生,因为不信佛的教诲,作恶不断,所以生死轮回永无休止。恶道的苦报也不会断绝。世人之愚昧无知胡作妄为,果报之惨,真是语言难尽。
又因业感所现,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受其报应。生死死生,无量劫里无有出期,很难解脱,痛不可言。这就是说的五烧。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解》佛在此末后一段,普劝我们改过修善。五恶是造作恶因,五痛是现世花报,五烧是三途的果报。大火烧身是比喻五烧。佛说:如果有人能于五痛五烧之中,专心一志,克制自己贪嗔痴三恶。又能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之人,必能得福,度脱生死;现世可得长寿,将来依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才是真实的五大善啊!
佛在这一品经中,教人要深明善恶果报。净宗的带业往生,只限宿业,而决非现前所造之业。《涅槃经》说,‘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须放下屠刀(比喻不再造恶业)。修净土者,若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决定不能往生。
●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如贫得宝 第三十七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如贫得宝 第三十七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净公上人讲述
《解》这一品经以比喻说明。佛在此给我们说明善因善果,让我们晓得修善得福的好处。把佛的教诫要像穷苦的人得到宝物一样的珍惜。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1)。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
《解》佛说,你们要广泛培植功德之本,就是要勤修众善,不可违背真理与禁戒。做到忍辱如地,一切都能包容,而且精进不退。以理智的爱心对待一切众生,专一不杂的修学。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恶劣的环境里,若能奉持斋戒,以清净心,修行一日一夜,胜过在极乐世界修善一百年。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国土的众生,都是积德修善,没有丝毫造恶的因缘。反显处在恶世能修行,是非常的难得可贵。
《注》
(1)(勿犯道禁)就是不违背道理,不犯禁戒。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解》若在此五浊恶世之中,修善十日十夜,超过他方诸佛国土中修善一千年。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方佛国福德是自然的,没有造恶的地方。特显人于恶世修行之难能可贵。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1),未尝宁息(2)。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解》唯有我们这个世界,修善的人少,造恶的人多。人们于日常生活中,每天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随著贪嗔痴烦恼的支配,在造作种种恶业,从来没有宁息过。佛怜悯我们,所以苦口婆心的教诲晓谕,传授给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此处指本经)。
接受本经之后,应思惟经中的义理,然后依教奉行。将自己所得到的觉悟利益,转教给一切大众,和家亲眷属朋友等人共享。自己必须要约束、反省、检点一切错误的思想行为,力求改过自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要和睦,要随顺,不能违背义理。这样就能得到欢喜快乐的生活,再以慈悲心、孝顺心对待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修菩萨道,行菩萨行了。
《注》
(1)(饮苦食毒)这是比喻,说明人们每日受苦造业从未间断。‘饮’、‘食’是譬喻。‘苦’是三苦、八苦。‘毒’是贪嗔痴三毒烦恼。
(2)(宁息)安宁止息。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1)。自然感降(2),所愿辄得(3)。
《解》言行举止若犯了过失,一定要深自忏悔,断恶从善。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过失立刻改正。奉行经典中的教诫,就像贫穷的人得到珍宝一样的珍惜,诸苦顿息,从此欢乐无忧。这是以珍宝比喻经戒的殊胜妙用。
若能痛改往日的恶行,从今开始努力修善,洗除心里的污垢,改变自己的一切错误行为,如是则自然感得诸佛降威加被,凡所愿求,皆能圆满得到,就是有求必应。
《注》
(1)(洒心易行)洒同洗。‘洒心’即洗除心垢;‘易行’是转恶向善,去邪从正。
(2)(自然感降)‘感’感应,‘降’下降。如法修行就自然与佛感应道交,得佛加...(●[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证据吗?古今来的实证很多。像宋朝莹珂法师,将来到经文里头,我再跟诸位详细地来说这个公案。他求往生,念佛念了三天三夜,阿弥陀佛现前了,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十年以后,你那个时候寿命尽的时候,我一定会来接你往生。这个等于说授记了,可是莹珂法师,他自己不愿意。他说我还有十年寿命,我不要了,我现在就想跟你去,可不可以呢?阿弥陀佛笑笑说,好吧!三天以后,我来接你。哦!他高兴得不得了,于是乎向大众宣布,三天以后,佛来接引我往生了。寺院的大众,听了他这个话,半信半疑。如果对他修持上来说呢,大家对他怀疑,而听他说话语气那样肯定,那么样地果断,不像是妄语,所以大众也就姑且听之,也替他作了准备。到了第三天,莹珂沐浴,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换上新衣服。早课的时候,要求大众给他诵弥陀经,念阿弥陀佛的佛号,送他往生。佛号刚刚起,还没有念几声,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2-9-24 14:44:31
|
只看該作者
莹珂就告诉大众:‘阿弥陀佛来了,我已经看到了,我现在要跟他走了。’向大众告别辞行,他就在大殿上坐化了。这是在史传上有记载的。可见得这个事情,这个带业往生真实不虚呀!
莹珂法师是个业障很重的人,他都能够做得到,所以怕的是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你不晓得这个方法。如果理,这个道理明白了,方法也晓得了,真是永明延寿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遗漏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好好地记住。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了不起殊胜的法门,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门。有理论,有方法,有数不清的例证;我们如果说再要不相信,那就像佛在经里面所说的,对于这个法门不相信,多半都是过去生中由恶道中来,他带著恶道的习气,与如来的正法不能接受、不能够信受奉行。这是自己错过了机会,自己耽误了自己,诸位想想,这多么可惜的事情啊!那么这是说的带业往生。
其次,往生还有一桩不可思议的,那就是‘永不退转’。我们晓得通途的修行,无论是什么人,在修学过程当中,总是有进的时候,也有退步的时候,所以是进进退退。这种现象,也许我们自己有,可是不必著急、不必害怕,为什么呢?自古以来,人人都有。如果说只有进没有退,他这一生当中,必定成佛,那里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个要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因为他有退,所以这个时间才会拖长了。初学的时候,总是进得少,退得多,所谓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种现象太普遍了。
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情况特殊,刚才说了,六尘说法,清旦供佛,我们不要讲别的,就讲这两桩事情,所以他没有退堕的因缘,只进不退。其实这个事情也并不很难懂。像我们现在这个学校的教学,学生的成绩,我们念书在学校里头,学生成绩,每个月考试,有进步、有退步。可是诸位要晓得,在我们从前私塾的教学,有进步没有退步,那是什么原因呢?私塾教学,它不是同一个标准。像我们现在这个教学,学校教学,它是同样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有超过的就进步;有不及的就退步。以前私塾教学,每一个人个个有他自己的标准。譬如说甲这个学生,他的能力很强,他一天可以背一千字,这样地一个进度,老师每一天叫他背一千字,他不退呀!乙就笨一点,没有这个能力,一天只能念一百字,老师每一天就叫他背一百字,他也不退。如果要是讲,这个乙也要叫他每一天背一千字的话,那他就要留级了,甚至于被开除了,跟不上啊!
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个,人以个人自己善根、福德、因缘,个个蒙佛加持;所以只要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证三种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那么这个也是不可思议。因此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不退转,所以他‘分段’生死就‘尽’了。真的超越了六道生死轮回,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在通途上来说,要想超越三界六道轮回,分段生死要了,必须要烦恼障断尽,要修成阿罗汉,要修成九次的定,这个很难很难。佛在小乘经上讲,证得须陀洹果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够把烦恼障断尽,超越六道生死轮回。那么诸位晓得,人间寿命不长,天上寿命长,这个七番生死要多少时间啊!所以不能一生成就。这个法门是一生成就,一生往生的,一生成佛,所以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法门。那么这是讲到我们从‘因缘果’上来说,诸位一看也就明白了,这讲分段尽了。
这两条是因,烦恼尽,烦恼障尽了,所知障尽了,这是因,这是成佛之因。这个分段尽,就是往生,带业往生,这是缘,这个是缘。正报,变易生死尽了,这是果报,这是成佛,一生补处就是成佛。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的确确具足了‘圆满菩提’的因缘果,我们要是把这一点看清楚了,我们对于这个法门就相信了,决定不会再有怀疑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为什么能够成佛?圆满菩提就是成佛,为什能成佛?因为因缘果,他统统具足,那他怎么不成佛?而这个因缘果,我们自己具不具足?具足。今天我们最重视的这个缘,‘因’是我们真如本性里头,阿赖耶识,十法界的种子没有一个人不具足的。确定就是这个缘,今天我们只要把这个往生的缘具备了,我们能够带业往生,永不退转。那么我们成佛,也就是一生决定可以做到,这是净土不可思议之事。
底下再给诸位介绍‘净土之理’。有事必有理,理论的依据是什么?我们也从这个四层上来看。先说‘依报’,就是环境。刚才说过了,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的质能转变,他都做得到。不像我们今天,把少数的物质转变为能量些科学家还需要用特殊的设备,像核子反应炉,要用这个设备,才能够把质转为能。西方极乐世界不必要,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因为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想要什么物质,能量就转变什么物质。
像大本经里面讲,极乐世界的人,他想吃饭了,这一念之中,他这饭菜都现前,想吃什么,什么菜就现前,而且这个餐具,想用金的碗,这个餐具都是金的,想用银的,餐具就是银的。随心所欲,变化所现。吃完之后,也用不著去洗碗、洗碟子。因为这些物质一转变又变成能了,化为乌有。诸位想想,这是我们科学家一天到晚也在想的;想的什么,理上是讲得通,事情办不到,不知道怎么变法。他那里懂得这个方法,所以他得大自在。所以说这一个原理,我们科学家已经承认了。
那么‘说法’,为什么他六尘说法,何以有‘清旦供养十万亿佛’这种能力。说老实话,这种能力,连光速都赶不上,我们今天晓得最快速度是光,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一秒钟三十万公里,说是一个清早晨要是游历十万亿个银河系,做不到;他的速度比光的速度,大得太多太多了。这种能力从那里来的?他这个说法就是离‘言虑分别’故说法无有穷尽。这一个道理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佛法教学,两三千年来,见到过一点迹象,有一些聪明绝顶的人,他也是因离言虑分别故产生的能。像六祖大师,他的能力之所以产生,是靠他的清净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清净了,心清净所示现的万德万能。
在经典里面我们看到舍利弗尊者,辩才无碍。有人请问释迦牟尼佛,舍利弗尊者何以有那么大的智慧?佛告诉他说,舍利弗的心,就像一个鼓一样。鼓里面空空如也,但是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不扣则不鸣。这就说明了心清净至极则生智慧。这一种智慧为他受用的时候,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说法无尽之理,显示在极乐世界六尘说法,及清旦供养十方诸佛说法中,是根据这个道理。
第三是‘正报’,就是前面讲的转识成智,转阿赖耶成大圆境智,所以叫光寿无量!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能够转识成智,我们的光明寿量就是业报所显现的,时间就不长;如果业报是善,则身相好,健康长寿,有福气。业力不善,所示现的这个身相丑陋,寿命不长,不很健康,而且还造恶业,受业力的支配,不自在。
第四就是‘往生’,往生是由‘性具’,由‘事造’。说法,就是要离言,言语就是思惟,离言语思惟,就是离一切分别,故无尽。‘正报—识性转’转成大圆境智,所以说‘光寿无量’。往生,是‘性具’,我们本性,真如本性里具足,这是因。‘事造’是缘,我们今天要修往生之事,是要依据弥陀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来修学,这就是事造。将来佛接引我们往生,这就是‘成就’,也是结果。所以是因缘果统是‘自然’的,我们还怀疑什么呢?所以诸位从这个事理上来看,你承不承认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科学世界’?我们今天讲科学发达,跟西方极乐世界比一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啊!差得太远了。
末后,我们作一个总结劝勉。首先我们对这事情要把它认清楚。‘净土’就是我们所讲的净土宗,或者净土的法门,‘是科学之极峰’,科学最高明的处所啊!‘是哲学之精华’,所以无论讲科学、讲哲学,你不懂得净土,不晓得这个法门的理论、方法、境界,你谈不上科学与哲学!所以净土是‘法门之大成’,我们从华严经,就能看得很清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显示的,这个法门是无量无边法门里面之大成,这一个法门具足了一切法门,一切法...(●[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能成佛?因为因缘果,他统统具足,那他怎么不成佛?而这个因缘果,我们自己具不具足?具足。今天我们最重视的这个缘,‘因’是我们真如本性里头,阿赖耶识,十法界的种子没有一个人不具足的。确定就是这个缘,今天我们只要把这个往生的缘具备了,我们能够带业往生,永不退转。那么我们成佛,也就是一生决定可以做到,这是净土不可思议之事。
底下再给诸位介绍‘净土之理’。有事必有理,理论的依据是什么?我们也从这个四层上来看。先说‘依报’,就是环境。刚才说过了,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的质能转变,他都做得到。不像我们今天,把少数的物质转变为能量些科学家还需要用特殊的设备,像核子反应炉,要用这个设备,才能够把质转为能。西方极乐世界不必要,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因为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想要什么物质,能量就转变什么物质。
像大本经里面讲,极乐世界的人,他想吃饭了,这一念之中,他这饭菜都现前,想吃什么,什么菜就现前,而且这个餐具,想用金的碗,这个餐具都是金的,想用银的,餐具就是银的。随心所欲,变化所现。吃完之后,也用不著去洗碗、洗碟子。因为这些物质一转变又变成能了,化为乌有。诸位想想,这是我们科学家一天到晚也在想的;想的什么,理上是讲得通,事情办不到,不知道怎么变法。他那里懂得这个方法,所以他得大自在。所以说这一个原理,我们科学家已经承认了。
那么‘说法’,为什么他六尘说法,何以有‘清旦供养十万亿佛’这种能力。说老实话,这种能力,连光速都赶不上,我们今天晓得最快速度是光,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一秒钟三十万公里,说是一个清早晨要是游历十万亿个银河系,做不到;他的速度比光的速度,大得太多太多了。这种能力从那里来的?他这个说法就是离‘言虑分别’故说法无有穷尽。这一个道理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佛法教学,两三千年来,见到过一点迹象,有一些聪明绝顶的人,他也是因离言虑分别故产生的能。像六祖大师,他的能力之所以产生,是靠他的清净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清净了,心清净所示现的万德万能。
在经典里面我们看到舍利弗尊者,辩才无碍。有人请问释迦牟尼佛,舍利弗尊者何以有那么大的智慧?佛告诉他说,舍利弗的心,就像一个鼓一样。鼓里面空空如也,但是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不扣则不鸣。这就说明了心清净至极则生智慧。这一种智慧为他受用的时候,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说法无尽之理,显示在极乐世界六尘说法,及清旦供养十方诸佛说法中,是根据这个道理。
第三是‘正报’,就是前面讲的转识成智,转阿赖耶成大圆境智,所以叫光寿无量!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能够转识成智,我们的光明寿量就是业报所显现的,时间就不长;如果业报是善,则身相好,健康长寿,有福气。业力不善,所示现的这个身相丑陋,寿命不长,不很健康,而且还造恶业,受业力的支配,不自在。
第四就是‘往生’,往生是由‘性具’,由‘事造’。说法,就是要离言,言语就是思惟,离言语思惟,就是离一切分别,故无尽。‘正报—识性转’转成大圆境智,所以说‘光寿无量’。往生,是‘性具’,我们本性,真如本性里具足,这是因。‘事造’是缘,我们今天要修往生之事,是要依据弥陀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来修学,这就是事造。将来佛接引我们往生,这就是‘成就’,也是结果。所以是因缘果统是‘自然’的,我们还怀疑什么呢?所以诸位从这个事理上来看,你承不承认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科学世界’?我们今天讲科学发达,跟西方极乐世界比一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啊!差得太远了。
末后,我们作一个总结劝勉。首先我们对这事情要把它认清楚。‘净土’就是我们所讲的净土宗,或者净土的法门,‘是科学之极峰’,科学最高明的处所啊!‘是哲学之精华’,所以无论讲科学、讲哲学,你不懂得净土,不晓得这个法门的理论、方法、境界,你谈不上科学与哲学!所以净土是‘法门之大成’,我们从华严经,就能看得很清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显示的,这个法门是无量无边法门里面之大成,这一个法门具足了一切法门,一切法门不能够包括这一个法门,但这一个法门可以包括一切法门。我们今天讲修学,就是要采取这一个法门,这一点我们应当要觉悟。
古德告诉我们,‘欲漏未除’,‘欲’是五欲六尘,‘漏’是烦恼。五欲六尘,一切烦恼没有断,这个果报,就是‘轮回无尽’。你道里头要受生死轮回,这是一桩非常可怖的事情,非常的可怕,你有没有认真去想一想这个问题?如果说怕没有办法解决,那么这个话就是废话,也就不应该说。如果真害怕,不要紧,我们虽然欲漏未除,但我们也有办法超越轮回,那是什么办法呢?就是带业往生。‘净业正因,当生成就。’带业往生是净业正因,是当生成就的佛法,那你还怕什么呢?最要紧的,就是要你信的极,你要能相信啊!
所谓‘学贵圆解’,‘圆’是不偏,是不缺。解是理解。世出世间的学问,都要圆满的理解,不要解偏了,不要有所偏差。‘行’修行,‘贵专一’,行门贵专一。所以诸位要记住著,你的‘解’贵圆,你的行,贵专一,‘智者当取’啊!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当要如此取法。大意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古人讲经,在经都讲玄义,我们今天是用这一篇的讲演来代替玄义,说明净土的价值,说明净土知可的人,应当修学的,应当要采取的。
下面我们就从介绍这一部经,介绍这一部经,首先要介绍经题,本经的经题‘佛说阿’六个字。这六个字就有四个段落。第一段是‘佛’这个字。第二段是‘说’这个字。第三段是‘阿弥陀’,这是一句印度话。第四段是‘经’。我们就按著这四个简单地介绍。至于自古以来七列选题,就是七种方法列题目,我们前面在阿难问事佛,此地不讲了,直截了当跟诸位介绍本经的经题,那我们先看看佛这个字怎么讲法。。在这个表解里面,我们讲佛这个字的大意,显示出来,佛是‘觉’的意思,它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觉里面又有三个意思—本觉、始觉、究竟觉。我们现在一段一段地来看。
什么叫‘本觉’?所谓本觉是说‘自己本有觉性’,觉性不是外来的。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说。譬如‘眼’能见,能见是你本有的觉性,‘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意’能知,见闻觉尝嗅知,这就是觉性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就是指自己本有的觉性,这是本觉。所以佛在大乘经常讲,‘众生本来是佛’,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性。你有觉性,那你怎么不是佛呢?金刚经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就是觉性,本觉之法,是平等的,是‘不二’的,众生与佛是一样的,一点差别都没有。那么现在佛跟众生有了差别了,差在那里呢?差在众生一向迷失了本觉,对于自己本有的觉性迷失了,这个就是凡夫。不迷就是佛,迷了就是凡夫。所以说不管迷不迷,如果从本体上说,从本觉上说,那是佛。从现象上讲,有觉有不觉;现象上讲,觉是佛,不觉是凡夫。凡夫这是一念迷,迷了之后,现在他觉悟了,这个觉悟了,就叫做始觉。
‘始觉’一定是依本觉,他怎么会觉悟呢?这个地方举了两个因缘,第一个因缘他有‘知识开导’。‘知’,知道这桩事情;‘识’,认识这桩事情。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知道了,他认识了。那么这个在佛门里称之为善知识,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老师’。他善知善识一切众生本有觉性,善知善识‘是法等,无有差别。’那么这是一个因缘,使我们能够觉悟。
其次一个因缘,‘读经’。譬如像杨仁山居士,他就是因为偶然的一个期间,读了一部大乘起信论,他觉悟了。他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当然都喜欢书。有一天,他逛旧书摊,在旧书摊发现有一本大乘起信论,他就把它买了回家去看看。这一看发现到佛门里面所说的道理,太完美了,太美妙了。于是乎从此以后就收集佛经来研究,后来成为一个大佛学家,对于中国近代的佛学,有深远的影响。他是偶然读一本佛书而开始觉悟,这个都叫做始觉。
始觉里面有浅深、次第之差别,所以它有‘究竟’有‘非究竟’。譬如说我们凡夫,我们现在在凡夫地,我们遇到好老师,我们读经,现在觉悟了,但是这个不是究竟的觉悟,也就是不是究竟的始觉。
什么是究竟始觉呢?成佛叫究竟始觉。由此可知,这个始觉就是你开始觉悟,天天都是始觉,为什么呢?天天都开悟到一点,昨天开悟了一点,今天又悟到一点,天天都是始觉。因此在佛法这个位次上,菩萨五十二个位次,位位都是始觉,到成佛了,成佛了叫究竟始觉。究竟始觉就是此地讲的‘究竟觉’,所以究竟觉是讲究竟始觉,成佛了,‘菩萨地尽’。十地以上,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叫十一地,十一地再上去,菩萨地没有了,因为什么呢?再上去成佛了。菩萨地尽了,尽了头了,到成佛了。‘惑尽智圆’,这个‘惑’就是根本无明,所谓...(●[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