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8|回復: 3
|
净公上人1991年观经上品上生章讲记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1991年观经上品上生章讲记
观经上品上生章 (第一集) 1991/4 美国达拉斯 档名:03-004-0001
同修们都是发心修学净土,净宗主要的目标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最主要的修学目的。要怎样才能往生?这是我们每位修净宗同修切身的大事。在过去,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许多成就的人。在近代这四十年当中,在中国、在外国,我们亲眼看见、亲耳所闻,确实往生的人大有人在。而往生的瑞相都是以预知时至,无疾而终,也就是说临终的时候没有病苦。我们看到有坐着走的,听到有站着走的,这是我们修学的见证,也就是给我们修学的证明,也是我们修学的榜样。这些人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往往得大自在往生的还多半是不认识字的,没有念过书的,经教都不通的,他就老老实实的这一句佛号念到底,他就成就了。大概一般像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懂得一点教理的,反而不如那些人。这是我们现前要认真讨论的一个大问题,因此特别选善导大师这段的开示。
大经,也就是《无量寿经》,是我们净宗修学依据最重要的一部经论,我们念得很多,也讲过很多遍。经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在「三辈往生」那一章里面,佛告诉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的方法,只有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一向专念我们容易懂,什么叫发菩提心大概都没搞清楚。如果不是真实的菩提心,这个一心专念念得再好,往生的时候都会产生障碍。可是发菩提心,古德的注疏注得都不够详尽,唯有善导大师对于菩提心这段批注得非常详尽。要用现代的术语来说,是真正落实在我们生活之中,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怎样与菩提心相应,使我们这句佛号能够真正产生效果。这个效果实在是无比的殊胜,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不但得生,而且要上上品往生。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的注疏里面为我们说的有许多重要的开示,是古人所没有说过的,也有许多的开示修正古人对于净宗很多不同的看法。
譬如古德曾经说上三品,就是《无量寿经》上辈三品往生的,古人认为那是菩萨化生;中辈是二乘,声闻、缘觉,他们回小向大往生;一般凡夫烦恼一品都没有断的,往生的品位都是在下辈三品,古人有很多是这个说法。善导大师把它修正过来,他跟我们说九品往生都是为了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的这些苦难众生,九品统统是的。为什么有这些品位?他老人家说得太好,「只是遇缘不同而有差别」,换句话说,你遇到的缘殊胜,你往生的品位就高;遇到的缘要是劣一点,可能往生的品位就低。总而言之,品位高下是这一生遇缘不同。缘有内、有外,外是环境,环境能够帮助我们,环境也能够扰乱我们,所以环境有顺境、有逆境;内有烦恼,这是内缘。不甚分别计较的,他往生品位高。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说法非常契合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们在四十八愿非常难得的开导。
这些年来读诵大经的风气开了,在台湾,从南到北读经的风气非常之盛,超过三千部的太多,还有念一万部的,实在是很难得。读诵是我们修学第一个阶段,第一阶段经文熟了,熟了以后这才能修,经文不熟就谈不上修行。修行是什么?大乘法门常讲的「观照」,什么叫观照?就是我们起心动念要跟佛的教训相应,佛在经典里教给我们的我们做到没有?没有做到,赶快努力学习;已经做到的要好好的把它保持,不要失掉,这叫真正修行。所以经熟了以后着重在真修,真正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教诲修正我们的妄想执着习气,使我们身心清净,与净土就相应。佛在大乘经上常说,「心净则国土净」,这样才能够必定往生。
一般知识分子,尤其在现代社会,法弱魔强,几乎在所有大乘经典里面,佛跟我们说,末法时期非常混乱,邪正混淆,没有真实的智慧很难辨别。要想修学有成就唯有专精,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所有法门都是佛说,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决定要一门深入。理论如果要了解就要深入的了解,了解得不深会产生障碍,会有业障现前;了解真正有深度,不会被邪知邪见动摇,道理在此地。另外一种人是善根福德深厚,像先前所说的例子,有些老太太没有念过书,不懂经教,就一句阿弥陀佛,她也能够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台湾这四十多年当中,站着走的有好几位,那个都没有念过书,那一类是属于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我们比不上。他听了这句佛号他就决定皈依,决定不为任何知见所转,他行,他能觉悟。最怕的是善根福德不够深厚,对于教理没有深刻的理解,听的这个人说不错,跟他走了;再过几天那个人又说一个法门,听听也有道理,又跟那个人走了。这就麻烦,这是一生不能成就的原因。
我们今天利用这个佛七的机缘与诸位同修共同来研究善导大师这章开示,深信它对于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这章经文不长,我们印在这个讲义里面,顶格的是经文,经文占的文字很少,后面都是善导大师的批注,注得很多,注得很精细。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五经的批注里面难得看到的一段。
净土三经,《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根本经典,我们一定对它要有认识。隋唐古大德曾经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了一个比较,大家公认《华严经》是第一,所以尊称《华严》为根本珐輪,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好像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树根,是树的主干,一切经是这棵树的枝叶,这样的比较。《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这些法师们公认《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什么道理?《华严经》在最后的圆满,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才能圆满。换句话说,《华严》后面要不入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就不能圆满,这是大家公认的。《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全讲的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华严经》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结归到这部经上。
这个经本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本子,分为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里面哪一品是第一?这找找第一,这大家都晓得,四十八愿是第一,第六品。四十八愿是净宗最根本的依据,最原始的依据,世尊跟我们讲净土三经,三经与四十八愿都相应,没有一句话是相违背的。四十八愿里头一共有四十八条,哪一愿是第一?古来的祖师大德几乎公认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说的是什么?是十念必生。这就结归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这样子归纳到最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佛法。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我们所说的一切法门都不能超越名号功德,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也结归在这一句名号,这样我们才稍稍体会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持一句名号就是持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门,无论是性是相、是显是密,统统是这一句佛号流出来,最后还归这句名号。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然后我们才会死心塌地老实念佛。这个理非常之深,难为古大德用善巧方便为我们显示出来,使我们也稍稍体会到一些。
《阿弥陀经》是一部专门劝勉我们修学净宗的经典,大家都知道,经的内容是劝信、劝愿、劝行,行就是执持名号。《观经》可以说是补充《无量寿经》之不足,譬如在这章里面,补充了「三辈往生」上辈的那一段经文,在《无量寿经》上辈的那一段经文大概只有这个经文的三分之一,所以这个地方说得比《无量寿经》要详细。《观经》给我们说明净土的理论,九品因果与念佛的方法,这个经上教给我们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所以大经说三辈,《观经》讲九品,比大经要说得详细,它是补充大经之不足,特别是在修行方法里面。
我们特别选这一章,主要的在这一章里面讲到菩提心,净宗古德常说「三心圆发」,这个三心就是菩提心。本经这章里面「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个三心就是菩提心,与《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完全相同。经论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就很清楚。很难得,善导大师将三心详细为我们开导,我们读了以后一定要认真的学习,我们念佛求生自己自然就有把握,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机缘。请看经文,我先把经文的大意略略的说一下,然后我们再细细的来读善导大师的开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韦提希』尊者是《观经》的当机者,也是《观经》的发起人,这个故事在此地就不说了,《观经》前面讲得很清楚。『阿难』是世尊传持教法之人,在佛法僧团里面他的地位非常重要,佛法要靠他传下去。所以特别叫着这两个人,叫着他的名字。
【上品上生者。】
这是把往生的品位确定了,下面要说的是属于『上品上生』的人。我们要想求「上品上生」,这章经文就很重要,怎样修学才能够得到上品往生。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这是将上品上生这一类为我们指示出来,这是要『发三种心』的,这就是菩提心。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由此可知,这个『三心』实在是往生的正因,我们念佛用这样的心去念才『必生彼国』。我们念佛不是这样的心,跟这个心不相应,这个往生恐怕就有障碍。所以我们看到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同样是念佛,为什么有往生、有不能往生的?那个念佛的心有关系,你用什么心去念,这个很重要。这是一类上品上生。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前面是一种,一种发三心的,发三心是一个人发的,是一种。现在这里说三种,那一定是三个人,哪三种?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我们一看就晓得,这属于修三福的,三福里面修第一、第二这个两种的,修第一跟第二的。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这是三福里面第三种,这个修行三福的人。
【三者修行六念。】
这是三福里头没有的。这个三种或者是具足一种,或者是具足两种,或者是三种都具足,总而言之,它的确是三种人。这三种人往生要: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要『回向』。这三种人往生,就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后一段所说的。诸位可要记住,「三辈往生」一共是有四段经文,上辈、中辈、下辈,后面一段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就是属于这种,可见得他真的是相应。这个地方讲的比那里讲得详细。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这一句是讲修学时间的长短。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明白,这个上等是尽形寿一生的修学。『七日、一日』这也是遇缘不同,有些人一生当中没有遇到佛法,到临终的时候才遇到,这个例子古今都有。像《往生传》里面讲的唐朝的张善和那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张善和是临终才闻到佛法,十念往生,那是临终十念往生,不可思议。有人在临终前几天才闻到佛法,有人在临终之前几个月闻到佛法,只要他专修,专修一心称念都能往生,这个几乎在近几年当中我们都看到。DC周广大先生往生,龚振华居士这次来参加我们的佛七,他教的,三天三夜,这一点不假。我今年年初在新加坡讲经,那边同修们告诉我,新加坡这一、二年当中,包括马来西亚,预知时至,有生病的,还有一个是不生病的。那个不生病的是老太太,她念佛只念了半年,以前不知道,念了半年,预知时至,她是坐着往生的。马来西亚那边的,靠近新加坡的一位老太太,就是去年的事情。所以现在那边同修念佛的信心增长了,为什么?不但是我们经典里面劝他,他真正看到了,知道念佛真实的功德利益。
像这些人实在讲不是偶然的,佛在《无量寿经》里面告诉过我们,这些人在过去生中久积善根,他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缘,所以迷惑颠倒一辈子,到临终,因为他善根厚,毕竟善根在这个时候发现,遇到善知识教导他念佛求生净土,他一听就深信不疑,死心塌地念下去,所以他能往生,这是善根的发现。纵然在这一生当中造了很多的罪业,像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这是一生造罪业。《观无量寿佛经》阿阇世王造五逆罪,都是堕地狱的,阿阇世王也是在临命终时候才后悔,真正忏悔念佛往生。他念佛的时间不长,往生的品位很高,造五逆十恶,不得了,那个立刻就得堕地狱的,佛告诉我们,他往生是上品中生。
所以经上讲的品位,品位确实有,但是品位怎样得到很难讲,真的是善导大师一语道破,「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是非常的正确。一个是善根的念力,这通常三辈往生的。像阿阇世王、张善和这一类是忏悔往生的,就看他忏悔的心、忏悔的力量,忏悔的心重、力量大,他品位一样高,高得不可思议。因此我们在这个世间对于造作重罪的人也不可以轻视他,说不定他临终念佛的时候忏悔勇猛,往生品位还在我们上面,我们还不如他,所以决定不能够轻视初学。
下面的经文这是讲往生的时候,以及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当然重要的就是前面修因。这段经文我们也看下去:
【生彼国时。】
这句是指出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此人精进勇猛故。】
不是『精进勇猛』就不能往生,何况是上品上生?一定要「精进勇猛」。
【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
这段是说往生的时候来欢迎你的这些人物,你看多少人欢迎!欢迎的人里面有无数的诸佛如来。西方世界只有一尊阿弥陀佛,这『化佛』是从哪儿来的?阿弥陀佛自己来了,再要化许多阿弥陀佛,那就没意思了。诸位要知道,这个「化佛」是十方一切如来,十方一切如来本身虽然没有来,化身来了,随同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诸位冷静的想一想,这里面含的有非常深的道理,这个法门如果不是第一殊胜的法门,不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的法门,你往生,这些诸佛何必要化身来迎接你!这是显示出这个法门在尽虚空遍法界真实第一。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一切诸佛之所宣扬,一切诸佛以这个法门帮助众生在一生当中,超越三界、脱离苦海、圆成佛道,含着有这么多的深义在里头,我们不能轻易的把它看过。
『百千比丘声闻大众』,这些是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同参好友、家亲眷属,他们念佛早就往生了。我们不老实,搞到现在还在搞轮回。今天我们的缘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些家亲眷属、同参好友欢欢喜喜都跟着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生到西方世界不孤单、不寂寞,熟人太多了。六道轮回是非常寂寞的,我们在这个世间亲戚朋友不多,有几个还多半是怨憎会、爱别离,还搞这一套,苦恼。所以一切世界都比不上西方世界的殊胜。
【七宝宫殿。】
这句是说宫殿随身,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观经》前面所见到的,往生的时候不但见到这些人,也看到空中有宫殿。
【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这是两位大士,我们心中所仰慕的,这个时候见到他们两个亲手来迎接。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这就是观音、势至诸上善人异口同声的赞叹、劝勉。换句话说,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都出了差错,才没能往生。这一生很幸运没有出差错,得生净土,这是他们所赞叹。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
这是往生的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句经文很重要,告诉了我们一桩事实,什么事实?活着往生的,不是死了往生的,你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换句话说,这个法们是真正不死的法门。特别是功夫好的人,功夫好,走的时候不生病,没有病苦。像往年台北市,大概民国五十一、二年,我记不太清楚,龙江街莲友念佛团李济华居士往生,李老居士那个时候已经有八十多岁。那天是念佛团的共修会,他们共修就跟普通打佛七一样,但是它只有一支香,就是大家在一起念佛一个半小时。当中有半个小时讲开示,是几位老居士(因为它是居士的团体)轮流跟大家讲开示。李老居士这一天没有轮到他,那天是轮到一位姓魏的魏老居士,福州人,我跟他也很熟。他跟魏老说,今天我讲,我们两个换一换时间,下一次你来讲。
魏老也很尊重他,就把这时间让给他了。他老人家一讲就讲了一个半小时,劝导大家要认真的念佛。讲完之后他向大家告假,他说我要回家了。别人以为他八十多岁了,讲了一个半钟点讲累了,以为他要回家去了。哪里晓得他下了讲台,到那个小客厅里沙发上一坐就往生了。你看临走之前还跟大家讲一个半钟点。现在住在旧金山的甘老太太,那天在场,亲眼看见的。我还有个朋友,现在在台中,徐醒民居士那天也在场,他亲眼看到的。第二天给我写了一封限时信,他说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亲眼看见。不生病,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走得很自在、很潇洒,这才是真正的成就。
这些人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把做不到的因素找出来,然后把它消除掉,我们的障碍就没有了,就能做到了。什么因素?实在说往生的人心地清净,假如我们也能修到身心清净,就自在往生。我也常在讲席上跟同学们报告,所有一切的病苦都是从妄想执着而生。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执着是病根,妄想愈多,执着愈重,我们的心就不清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开示,诸位晓得,他讲唯识的八句颂,言简意赅,末后两句话说,「若于转处不留情」,这句话非常重要。教下讲转识成智,怎么个转法?他老人家讲得简单明了,大圆镜智就是阿赖耶识,需不需要转?不需要。迷悟,悟了叫大圆镜,迷了叫阿赖耶,所以要紧的要觉悟。其实本来就是平等性,你有妄想执着就不平等,就叫末那识。如果在世出世间法里面,你用平等心来观察,就是平等性。六识本来就是妙观察,为什么会变成意识?是因为你处处留情、处处染着,那就没有法子,所以变成意识。如果在日用平常当中,我们看得很淡薄,不必去计较它,不必去执着它,不必去分别它,当下就是四智菩提。
所以教给我们转识成智的秘诀就是不留情,情是什么?妄想执着。于一切法,世出世间法,绝对不起妄想、不分别执着,心永远是清净的。六祖大师这几句话讲得好!所以往生的人心一定清净。清净心是在平常时候修,什么时候你修到身心真正清净了,什么时候往生你就知道。我们要问,假如我知道了,我不想走可不可以?可以。为什么?你喜欢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走,你想提前走也可以,想延后走也可以,这叫什么?生死自在。真的可以得自在,不是假的,问题就是清净心。所以这个法门实在讲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证得,真正是平等,就看你自己肯不肯干。所以这确实是个不死的法门,真的修得好,我常讲的不老、不病、不死,这个法门真有效,真正可以做得到。
【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这是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速度之快,虽然我们这个世界距离阿弥陀佛的国土是十万亿佛国土,可是生到那个地方去不必要很长的时间,很快,『弹指』之间就到了。
【生彼国已。】
这一句话也不能轻易看过,它里头含的意思没有障碍,安安稳稳的生到西方世界。
【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
这是见到正报庄严。《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见佛有两种,一种是定中见,入定的时候见到佛,一种是梦中见,这都算是现前。当来见佛也有两种,一种是临终佛来接引,你见到佛了;第二种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这就此地讲的『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这是当来见佛。
【光明宝林。演说妙法。】
这是见到依报庄严、说法庄严,西方世界三种庄严亲自见到。
【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与《无量寿经》上四十八愿,以及经文里面所说的都相应。大经上告诉我们,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皆是阿惟越致菩萨」,我想同修们对于这句经文应该记得很熟。阿惟越致就是证得『无生法忍』,一般大乘教里面所讲的七地以上。是不是真的证得七地?不一定,像这个上品上生的就很可能。但是下品下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圆证三不退,虽然自己实际上没有证得七地、八地菩萨,但是他所显露出来的智慧、神通、德能几乎跟七地、八地的菩萨相等,这是非常不可思议难信之法。他怎么有这么殊胜的成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阿弥陀佛曾经发过这个愿,如果不是这个情形,阿弥陀佛就誓不成佛,他现在已经成佛,愿愿都兑现。所以这不是自己修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加持,这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真的是难信之法。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
这与前面往生十方一切诸佛化身来迎相应。所以念佛人真正发菩提心,就是以这个菩提心念佛的人,不但阿弥陀佛放光加持你,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加持你。我们求诸佛菩萨保佑,不能妄求,以真诚心念佛求生净土就必定得到一切诸佛威神加持,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哪有不去参拜诸佛的道理!我们去拜佛、供养佛、听佛说法,佛为我们『受记』,当然之理。
【还至本国。】
跟《弥陀经》上讲的、《无量寿经》讲的都一样,时间都很快速,回到极乐世界再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
【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总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掌握到一切诸法的纲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把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活状况、所得的功德利益都说出来。
【是名上品上生者。】
到这个地方是经文。下面是善导大师的批注。批注前面这一段我已经在经文里面跟诸位报告过,我们念一下就行了。「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这是把整个这一段经文分成三段。先举就是「佛告到上品上生者」这个两句,下面这是辨别,末后是总结,总结就是「是名上品上生者」,这一句是结。「即有其十二」,大师把这章经分成十二个小段,「一从佛告阿难已下,则双标二意」。二意是「一明告命,二明辨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这句话我们要重视它,他不是菩萨,是有大乘心上善的凡夫;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努力可以做到。也就是说,我们有分,只要自己不甘堕落,这个我们能争取得到的。如果是菩萨、小乘,那我们是做不到的。这就是说明我们有分。
第三个小段,「从若有众生下,至即便往生已来,正明总举有生之类,即有其四」。这是说明哪些人能往生。大师在这里告诉我们,第一个是「明能信之人」,你对这法门能信。第二「明求愿往生」,你虽然相信,你不求往生那也没法子,你得要真去求往生才行。第三「明发心多少」,这是品位之因,这个三心你到底发了多少。第四「明得生之益」,生到西方的利益。
第四个小段,「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辨定三心以为正因」。这很重要,讲到主题上来了,给我们讲三心。「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这是为我们显示出经典之深,其深无比。实在讲净土三经,我们看起来好像都不难,好像很容易看,其实是真难,文字、语言很浅显,里面的意思太深。为什么这样深、这样难?实在三经所说的境界都是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境界,也就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古来祖师大德跟我们讲,我们念佛这个方法是以果为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果报,是果,一切诸佛所证得的,我们拿这个来做因地修行,以果为因。这个深密唯佛与佛才能够知道,就连等觉菩萨,如果不蒙诸佛如来的加持,他也不能够搞清楚,大师在此地给我们点出来。随机显益,这什么机?机是讲根机,成熟的根机。成熟根机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这个人这一生当中成佛的机缘到了,对于这种人佛才跟他说这个法门,帮助他一把,他这一生圆满成就。如果没熟,没熟,他接触到是增长他的善根;没有善根的人遇到这个法门,这是种善根。换句话说,远近都得利益。
第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这是先解释至诚心,至者真,真就不假,实就不虚,真实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解释这一条,《起信论》里面叫「直心」,就是本经讲的至诚心。《起信论》上说,「直心,正念真如」,这个话我们不好懂,什么叫直心正念真如?我们怎么个做法?在我们这个宗就好讲,就很容易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是真如的德号,我们用真实之心念这一句佛号,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念,这个念功,就是念的功夫有浅深,功夫深的叫心与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要相应了,那就是正念,那就是圆满的正念。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经上品上生章 (第二集) 1991/4 美国达拉斯 档名:03-004-0002
请掀开讲义,抄本的讲义,第一面,我们从头看起,经是经文,释就是批注。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向下这是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释『三心』,「三心」是非常的重要。我们在整个佛法当中,认识了尽虚空遍法界,无论是世法或是出世法,总不外因缘果报。佛家常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要晓得过去生中我们做的是什么业因,这一生所受的,就是果报,从果报就能看到过去所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要晓得将来得什么样的果报,就是来生,这也不必去问别人,我们这一生的所作所为就是来生的果报。所以佛法里面,无论是《华严》、《法华》,古来大德给我们解释都离不开因果。真因一定得到真果,如果不是真实的因,得的果报决定也不真实。一切法中,不仅是释迦如来,乃至十方一切诸佛,告诉我们,唯有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的果报,没有一尊佛不是劝导我们修学这个法门,将来得生弥陀净土。古来的祖师大德常说,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指导我们归向这个法门。由此可知,这个法门确实是无比的殊胜。
要怎样才能得生?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诸位说怎样得生?也就是说,我们要修什么样的因,才能得到西方净土的果报?这一次跟诸位就是要讲这个问题,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特别选的善导大师为我们的开示。善导大师在中国净土宗是第二代的祖师,净宗的二祖,传记里面记载,他老人家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所以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批注里头说,弥陀化身来的,那就是阿弥陀佛亲自给我们的开示,我们还能够怀疑吗?
底下他跟我们说明什么叫三心,这非常重要。如果用这种心念佛,就「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决定得生。可见这三心就是叫菩提心,大经里面讲的菩提心。菩提心怎么会有三个?诸位要知道,这三心是一心,一心有体、有用。说『至诚心』,这是一心的本体;说『深心、回向发愿心』,就是这个心的作用,它是一不是三,从三方面来介绍、来说明,实际上是一个心。千万不要以为还有三心,那就麻烦了,三心二意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只有一个,哪里会有三个?所以「至诚」是体,「深心」是自受用,我们自己用什么心来对待自己,用什么样的心来对待大众,对待大众就是「回向发愿心」。菩提心除了本经说的之外,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也讲得很好,《起信论》里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前后名词不相同,但实际上是一桩事情,把经论合起来看,三心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佛法跟我们讲的是真实,菩提心就是真心,学佛一定要以真心为修行的基础、为修行的根本,你得的果报就真实,这很重要。
世间法里面,世间圣人,像我们中国儒家所讲的,也说真心。世法里面真实的果报是生天。为什么说六道里面果报唯有天是真实?本经后面有「六念」,六念最后一个是念天,世法里面的真实果报。人间果报不是真实的,是虚假的。为什么说它虚假?它太短暂了。我们晓得,天上的寿命长,天有二十八层,愈往上面去寿命愈长,最高层次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是八万大劫,是论劫算,八万大劫。所以长寿是真实,短命就不是真实,就是假的。从天人看我们这个世间,人是真可怜!不要讲太高的天,讲四王天,四王天是最低的,四王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我们人活一百岁,长寿,我们羡慕得不得了,四王天看下来才两天,两天就死了,昨天生的今天就死了,你说它怎能算真实?再往上面是忉利天,忉利天我们中国人讲玉皇大帝,西方人讲的上帝,都是说的忉利天主。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忉利天要看我们人间,朝生暮死,哪里来的真实?所以真因才能得到真实的果报。
儒家跟我们讲「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此地讲的菩提心。我们这里讲至诚心,它说诚意;我们讲深心、回向发愿心,它把这两个合起来称为正心。正心,在儒家它把这个作用,作用叫正心,自受用、他受用它合成一个。佛法讲得详细,把它的作用分作自受用、他受用,分成两个,说得就更详细了。由此可知,儒跟佛都是以真诚心做基础,才能得到真实的果报。
儒、佛都说真心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各个人都有,世出世间圣人的看法、说法都相同。可是我们的真心不见了,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就是三心二意,我们用三心二意,三心是什么心?唯识里面讲的阿赖耶、末那、第六意识这叫三心,三心都是妄心不是真心;二意呢?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识,这二意。我们凡夫用的都是三心二意,这是大乘经上讲的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本来有,为什么真心会变成妄心?妄心实在讲就是虚情假意。所以你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我们在这个社会里面心自然就安了,理搞清楚了,理明白心就安了,心安理得,道理搞通了。无论别人跟你讲什么话,不要认真。他说对你怎么好、怎么爱你,这是假的,会变的,不是真的;他对你什么恶意,也不要当真,也是假的。恶会变成好,好会变成坏,千变万化。真的就不会变,假的就常常变,捉摸不定。所以假的不能相信,真的才能相信。
怎么会真心变成妄心?佛在《华严》上说得很好,「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世尊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病根是什么?妄想执着。妄想发展就变成了所知障,执着发展就变成了烦恼障,这是两种障碍把真心障碍住。真心有了障碍,所起的作用就变成妄心,妄是这么来的,总要搞清楚。我们今天要以真心修,必须把那个妄去掉,妄去掉了就是真心,真心就显露。所以真心不要修,舍了妄就是真。儒家在「诚意正心」的前面讲求的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功夫。物是什么?物就是烦恼,物是讲欲望、物欲,世法里面讲的七情五欲,就是指这些东西。格是要跟它格斗,要跟物欲来格斗,必须要战胜它,不为七情五欲所动了,那你格物就成功了,就是佛家讲的破烦恼障,这是第一重的障碍。烦恼障破除之后还有所知障,就是妄想,那也是大障碍,也必须要把它清除。在儒家讲的致知,破除妄想需要智慧。
所以佛法讲定慧,儒家也讲定慧,定能断烦恼,慧能破所知,定慧功夫成就,妄心就离开,真心就显露。所以整个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修什么?都离不开定慧,戒定慧称之为三无漏学,整个佛法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讲戒定慧,称为三学。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助行,不是正行,是帮助的,正行是定慧。这是我们首先要辨别,修学因地要真实,正是所谓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句话是佛在《楞严经》上所说的。凡是修学不能得到证果,真实的果报,都是修行因地错了。这个因地最根本的就是菩提心。所以这一段善导大师的开示就非常重要。
我们看解释,「至诚心,至者真」,什么叫至?至就是真的意思,诚就是实的意思,真就不假,就不是假的,实就不虚。离开真实,我们讲虚情假意,就是虚假的。《起信论》上解释这一条,《起信论》上是讲直心,就是至诚心,直心,古德讲「直心正念真如」,真如是本性,真如是真心的本体。所以《起信论》上不好懂,古来祖师大德跟我们讲的三心,诸位要看都很难懂,直心正念真如你怎么个修法?我们今天在净宗经典里面恍然大悟,我们的修学落实了,他们的修行还飘浮在空中,还不晓得从哪里下手。我们落实在哪里?落实在这一句名号,弥陀就是真如的德号,直心正念真如,我们一心称念这句佛号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大乘起信论》上面所讲的,可以讲一万个人当中,就有九千九百人不晓得怎么下手。今天我们这个佛七当中,诸位同修从早到晚这一句佛号在心里面不夹杂、不间断,就是直心正念真如,你们修学这个法门自己还不晓得,不晓得也修了,这个不可思议。假如把这些事实真相统统都搞清楚了,你念佛号的境界就不相同。为什么?声声佛号会相应,就能得真实受用。换句话说,这句佛号就把我们的三菩提心统统都念出来。这个念出来就是大乘法门讲发菩提心,真正发出来,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利益就更不必说。
我们看大师下面的批注,这些批注完全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是他讲的好处,其它经论祖师大德的解释没有这么详细。我们把它一小段、一小段分出来,看的时候就醒目了。第一个小段,「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这句话很重要。一切众生是包括九法界,最高的是等觉菩萨,没有成佛都叫众生,最底下的是地狱法界的众生,所以这一句包括了九法界一切凡圣都在其中。身是身体的造作,口是言语,意是起心动念,修行,行是行为,解是见解,我们的见解错误,我们的行为错误,必须把它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由此可知,修行不一定是在佛堂,到佛堂来叫修行,离开佛堂就不叫修行,这一点用处都没有。在什么地方修行?在起心动念之处。我们的念头是正、是邪,我们的行为是善、是恶,从这里下功夫。念念都能提起觉照的功夫,也就是起心动念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邪恶我们一定要远离,一切真善我们一定要修学,总而言之,记住一句俗话,一定要做善事,决定不做恶事,这就对了。
断恶修善都要用真心,修善要用真心修,断恶要用真心断。菩萨、罗汉、辟支佛修行比我们踏实,原因在哪里?他是真正的断恶修善。我们嘴巴里说的断恶修善,心里面一样起恶念、一样造恶业。甚至于更麻烦的事情,什么叫邪正、什么叫善恶,搞不清楚,把邪法当作正法,把恶法当作善法,这叫颠倒错乱。这样修行,果报不但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连六道里面三善道的果报都得不到,这是我们在现前亲眼看到的太多了。在佛门里面,出家修行人、在家修行人,我们看他堕三恶道,看得多了,应当要警觉。他这样的心行堕恶道,我也要这样的心行,那不就跟他一道去了,这是要警觉的。
底下第二段善导大师就教给我们,「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那是什么?外表,外表上看起来是大善知识、是贤人、是善行、是精进之相,相是外表。「内怀虚假」,心里头是什么?自私自利,利己损人,干这些事情。依然是「贪瞋邪伪,奸诈百端」,这是我们要认真去警惕的。这些都是病相,这个相是很严重的,现在俗话讲病态,严重的病态。如果有这样的病态必死无疑,这人还能活几天?「恶性难侵」,这个侵在此地当作改讲,他这个恶习气难改。「事同蛇蝎」,事是什么?表现在外面的,表现在外面的是利己损人。「虽起三业」,虽起三业是讲他身口意三业修行,无论他修学什么法门,无论他用的是什么功夫。佛法大类来分性相、显密,这就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不管他修学的是哪个法门,如果他外表看起来是贤善精进,里面贪瞋痴慢没有断掉的话,「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以念佛法门来说,他真精进念佛,一天十万声佛号,将来还是堕三恶道,这不是佛号不灵,是他杂毒之心。他的精进是一回事情,他里面的毒没有去掉,自私自利,还是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定要记住,名利、五欲是最毒的毒素,心里头只要有这个东西存在,决定障碍往生。他所修的三业,布施、斋戒、供养、礼拜、读诵,这些等等都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这些福报在恶道里面去享受。我们看外国人养的宠物,大家看到,那个福报比人都大,侍候得无微不至,我们哪有那个福报?谁来侍候我们?你看小猫、小狗侍候得无微不至,都是前世修的杂毒之行,畜生道受报。还有饿鬼道受报的,鬼里面鬼王,大的是阎罗王,小的是山神、土地,我们台湾有不少王爷公这一类的,这都是前世修的杂毒之善,在饿鬼道里面做鬼王。得这个果报,这就是不真实的。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如此安心这四个字就是指前面所讲杂毒之行、虚假之行,指这个,你用杂毒、虚假的心来修行。大师说「纵使苦励身心」,这我们也确实看到的,修苦行的,过午不食的,日中一食的,戒律非常精严的,夜晚不倒单的,我们跟他比比不上,看外表是真精进,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这两句是形容他精进之相,他的功夫日夜不间断。但是你亲近他,他分别执着很重,贡高我慢,这里头就有毒,贡高我慢里面就有瞋恚心,瞋心没断。接众没有慈悲心,没有和爱之心,总觉得我高,你们都不行,你们都不如我,目中无人,见到人就呵斥、见到人就辱骂,那个毒都流到外面来了,还看不见吗?我们读经,你看看佛菩萨什么时候骂过人?即使对于恶人佛菩萨都不会辱骂他,不会,慈悲接众,所以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众名杂毒之善」,我们今天不问别人,要紧的是问自己,自己有没有?这个关系大了,别人能不能成就与我不相干,我们要想自己在这一生成就,这就是一面镜子,天天照照自己,我们在世出世间法里面都要得到真实的果报,这才是重要的大事。「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彼佛就是阿弥陀佛,你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心不可也」。我们看看大师跟我们讲的开示,语气都非常的温厚,温和厚道,不刻薄。这种心不行,这种心念佛,精进念佛,只能得三界之内的有漏福报。刚才说过,要想求生净土,不行,与净土不能感应;净土必须要心净则土净,心要清净。
「何以故?」为什么用这个心不行?「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这段话把一部大本《无量寿经》讲尽了,阿弥陀佛因中果地,后面的趣求是果地,因果都真实。诸位同修《无量寿经》都念得很熟了,也都能理解,我们要求生净土就要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从发心到证果,到度一切众生,没有一样不真实。文里面所讲一念一剎那是讲时间之短,可见得他的真诚之心从来没有夹杂,从来没有间断,这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凡所施为,施为是讲作为,趣求是希求的果报。
他所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自己功德成就的果报。他成就之后并不自己享受,而将他的果报提供给十方世界一切有缘众生共同享受。什么叫有缘的众生?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解、同行,这就是与阿弥陀佛有缘。阿弥陀佛,跟我有缘的,我的果报跟大家共享。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下下品往生,他的身相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寿命也相同,智慧、德能也很接近。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我们这个业障深重的凡夫念几句佛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忽然之间就成佛了,把四十一位菩萨都超过了。所以菩萨听到这个法门摇头,不相信,我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还没成就,你念几天佛号就成就了,哪有这么容易?菩萨都不相信,难信之法。
所以这个法门完全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九法界的有情,包括等觉菩萨,要不是诸佛如来以智慧威神加持他,他也没法子理解。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个法门,不可思议,我们想不通这个道理,为什么会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还能相信,还肯念佛,还肯到这来打佛七,这不简单。不细读大经我们不能理解,读了大经这才恍然开悟。佛说我们在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行,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个善根在这一世当中成熟。所以有缘遇到这个经典,遇到了就能信,就肯发愿,就肯念佛,善根成熟,十方如来以本愿威神冥冥当中加持,这样的原因你才能遇到、你才能听到、你才会发心,绝对不偶然。没有这个善根福德因缘,遇到也不能相信。这是跟我们说出这桩事情。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什么叫自利真实?「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自利有两种,这两种是断恶修善。「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这条是讲的断恶,一定要真实心,制是禁制,就是禁止,也是克制,自己一切的恶念、恶行、恶习气一定要断。可是这个人很少有自知之明,所以众生叫迷惑颠倒,几个人晓得自己的恶念、恶行、恶习气?不知道,尤其这个恶习气已经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不知不觉,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乘法门里面,我们常常听说开悟,什么叫开悟?开悟就是觉悟,觉悟就是开悟,自己知道自己的恶念、恶行、恶习气这叫开悟,这个人觉悟。你自己不知道,这叫迷惑,知道就叫觉悟。所谓悟后起修,修是什么?把它修正,这就是修行,觉悟是慧,修行是定、是功夫。
那我们自己不知道,人家也不会告诉你,告诉你你不接受,就做了冤家、做了仇人,谁愿意讲人的过失?古时候讲自己过失的,你看看《礼记》里面所说的,有两种人,一个是父母,第二个是老师,这两种人见到你有过失会跟你讲。别的人不讲,别人纵然跟你的关系很够,说话也是点到为止,你能体会很好,不能体会就算了,不说了。怎么办?读书。为什么要念书?念书发现自己的毛病过失,读书的作用就在此地,特别是读佛经。但是佛经里面有许多大乘经典讲得很深,有许多经文讲得很含蓄,我们粗心大意念过去依旧不能发现。因此初学的人读经远不如读善书,像哪些善书?《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这是世间善书,它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一读,自己的毛病都念出来了,很容易开悟。
以这个基础再去读佛经,你就能看到佛经里面讲的,我们还有微细的烦恼、微细的习气。粗的断掉,细的就露出来了;粗的没有断掉,细的看不见。好像我穿衣服穿了好几件,脱了这一件里面才露出来,外面这一件不脱掉,里面穿的露不出来。里面还有微细的烦恼习气,大乘经典里面就说得很多,你才能真正体会。所以人家说读经有功德,有什么功德?多念几遍佛菩萨听了就喜欢了,你就有功德,哪有这个道理!功德是什么?发现自己的毛病,发现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的习气,这就是功德。发现之后痛改前非,改过自新,这就是德了,你就真的有得到,这个得就是真实的果报,这是说自己。
自己,还有他人,他人是怎么个说法?我们中国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同伴,三人行。这三人是哪三人?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一个是自己,这三个人。善人我要跟他学,恶人我也要跟他学,学什么?他哪些恶我要改。所以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善人教你哪些善事你要做,恶人告诉你哪些事情不能做,两个都是老师,功德相等。在大陆杭州西湖岳飞的坟墓,很多人去参观,两边有两个铜像,是秦桧夫妇两个跪在那个地方。岳飞跟秦桧都是老师,同样的功德,没有善恶,平等平等。岳飞尽忠报国是善人,要跟他学善;秦桧祸国殃民,决定不能跟他学,两个都是老师。所以人家问我,秦桧在哪里?我说秦桧在天上。怎么说?我说他教化多少众生,这功德多大。这真的不是假的,人家一看到他,不能做坏事!你看这教化人。所以你用清净心、平等心,你才能看到事实真相,这就是三人行。所以说看到他人之恶,我们要回光返照,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看到别人的善行,反省我有没有?有要增长,没有要赶快学习。这是指他。
及秽国等,秽国是指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五浊恶世要舍,这个不是好环境,对于我们修学是很大的障碍,这个环境就是很大的障碍。佛教我们要舍,要舍自恶,要舍他恶,要舍恶劣的环境。行住坐卧,这四个字实际上就是讲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时候,想同一切菩萨,菩萨是我们修学的好榜样。一切菩萨当中这太多了,太多了就麻烦,我们只要交两个朋友就好,这个简单、容易学。这两个朋友是谁?观世音、大势至。观世音的慈悲,大势至的智慧,学他们两个人就行,他们两个人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亦如是也,我要跟他学,我要向他学习。
观世音有三经,第一部是《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在「入法界品」里面第七回向,观音菩萨代表第七回向位的菩萨,他对善财童子的开导,那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部在《楞严经》里面,《楞严经》第六卷「耳根圆通章」,里面讲他自己修行证果,说得最详细。第三部是《法华经.普门品》,这中国人念得很多,那是菩萨如何去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所以这个三经,《楞严经》上是讲菩萨自修,自己怎么修行;《普门品》是讲菩萨怎样度他,怎样帮助别人;《华严经》上自行化他都有,观音三经。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有「念佛圆通章」,这一章经实在讲也是诸经的精华,文字不长,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有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那是净土宗的心经,也是一大藏教之心经。这个经之重要、经之深广不可思议,知道的人很少,所以这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大势至圆通章》在清朝初年慈云灌顶法师有批注,注得非常详细,这个批注我们印得很多,大概这边都有,同修们都可以请一本回去多看看,它的文少,注得很详细。这段教我们要舍恶。
「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到这个地方是一段。一定要用真心,要勤奋的修学,自己的善心善行要天天增长,不能退失,看到别人善心善行要能见贤思齐,我要跟他一样。凡是指六道凡夫的善心善行,圣是指阿罗汉、辟支佛、诸菩萨的善心善行。这是佛祖教我们勤修的,善要勤修,恶要真正舍掉。
「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它这个身口意三业,每一业有两条,它把口业摆在第一,不是把身摆在第一,这里头就很有道理。凡人造业,口业最容易,身造业、意造业还不太显著,口实在是太容易造业了,所谓言语有心无心造作种种罪业,自己不知道。佛法重视,儒家也重视。孔子教学,他教学是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就是品德的修养;第二是言语,就是要学说话要有分寸;第三才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夫子四个科目,你看言语摆在第二,他非常重视。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身语意业,他把口业摆在第一。我们有口为什么不修善?为什么造恶?
六祖大师是真正证果之人,是真正明心见性的人,《坛经》里面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两句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修行无论是哪一宗、哪一个法门,都是以禅定为中心,都是修定。不仅是禅宗修定,教下修止观,我们净土宗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称为念佛三昧,都修这个。常常见到别人过失,你的心怎么定得下来?所以对你自己修学就产生很大的障碍。六祖给我们说的是真话,真正把我们修行的障碍排除。《无量寿经》在经题上把修行的三大纲领就显示出来,「清净平等觉」,我们修的就修这三个。常常看到别人过失,看到世间过失,心就不清净、就不平等,心净则佛土净,我们怎么能求生净土?所以我们有口一定要修善业,一定要舍恶业。
善业里面,说实在话,儒家教我们「止于至善」,这是最高的理想,至善是什么?善达到了顶峰叫至善。一切善的顶峰是什么?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昨天我跟诸位说过,古大德在众经里头比较,比较到最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善导大师在此地劝我们,「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为什么不说别的善?这是善的顶端,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统统包括了。你修别的善行不是究竟圆满,这一善是究竟圆满善,难得,真正难得。怎么个赞叹法?称念这句佛号是赞叹,讲解往生经论是赞叹。往生的经现在有五经,论有一论,五经一论,全讲是赞叹,讲一段也是赞叹,讲一句还是赞叹,这就看时节因缘了。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讲一部经;时间短暂,我们到外面去旅行,人家请我们结个法缘,同修来的时候,时间只有一、二个小时,我们讲一段,这都是赞叹。像这次我们时间短,总共只有十个小时,我们选择《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这段经文,这都叫赞叹。
在平常遇到一切人物,人,大家都晓得,物是什么?动物,只要遇到就给牠念佛、给牠回向,这就是赞叹。人,他能懂语言,念佛他会听进去,跟他说话,说几句就把他拉到阿弥陀佛这来,三句不离本行,就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他听很好,不听也好,不听怎么?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种子种到他八识心田里面去。外教跟我们接触,我们也一样念阿弥陀佛,一样也介绍他《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他排斥是另一回事情,这句名号他也灌到耳朵里头去,拔都拔不出来,总有一天这缘成熟,他也会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说遇到一切人、一切物,我们要把极乐世界的好处、极乐世界的真实利益、极乐世界修行的方法,以种种善巧方便贡献给他、介绍给他,这叫赞叹。
「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这也是口业。毁,说它不好,厌是讨厌,说哪些不好?三界六道不好,自己因果都不好。他是指一切众生,实在讲特别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走遍全世界,细细观察一下,现在的人心不善,贪瞋痴慢疑普遍的在增长,而且是加速度的在增长,这决定不是一个好现象,不是一个祥和之相,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所以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把时间表定在五年之内,大概没有问题,不要想到将来还有好远,不要想那个。如果我们在三、五年当中成功,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确实有把握了,我想再多住几年看看这个世界、看看这个把戏,可以,没问题。为什么?自己生死自在了,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个十年、二十年也不成问题,要念到这个功夫,这就上品上生。古人做得到,现在也有人做到,为什么我做不到?我做不到,这心有病,什么病?杂毒之善,那就做不到。如果把心里头这些毒素统统消除得干干净净,心清净、身清净、土清净,哪有做不到的?这很重要。所以善导大师这一章的开示,对我们现代人来讲,真是救命之灵丹。我说这些话就是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我跟你讲这些就是这个。
「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所有一切众生,无论学佛、不学佛,只要他三业所做的是善行,善行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这些好事情,我们也赞叹。「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这段开示很要紧,为什么?很多人学佛,人情包袱放不下,明明知道他那是不善的,还要去随喜,这很麻烦。所以大师在此地教我们,只要他不是真善,可以不要随喜。真实之善要随喜、要赞叹,不是真实之善不赞叹、不随喜,这就对了。敬而远之,为什么要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9-15 18:48:13
|
只看該作者
所以对于恶人恶行我们尊敬,尊敬但是我们不学习他,远就是不学习,这要知道。像刚才讲的秦桧我们对他尊敬,不能学他,学他就错了,这就对了。所以说是亦不随喜,绝对不要用人情,一定要用理性。我们的时间并不长,我们的目标是很遥远的,必须在短时间当中一定要求得真实的果报,我们这一生当中就没有空过。所以佛后面会讲得很详细,佛教我们舍的一定要舍,教我们修的一定要修。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经上品上生章 (第三集) 1991/4 美国达拉斯 档名:03-004-0003
请掀开讲义第二页,看第七个小段,「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三业,前面说过口业,接着讲身业。大师的开示他每一段里面分善恶两条,善是劝我们修,恶是劝我们断,身业也是这样的。合掌是表一心,诸位要知道,恭敬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恭敬,一心是真诚,真诚心就是真实的礼敬。在形式上这是表法,通常我们十个指头表散乱,把散乱的心都舍掉,合成一心,合掌是代表一心不乱。这要表里一如才行,表面上这掌合得很好、很如法,一点错误没有,心里还胡思乱想,心相就不相应了,重要的是要真正相应。这是礼敬。
四事供养,佛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对于三宝的供养,佛常讲四桩事情。三宝住持在这个世间,必须要有他生活的条件,没有生活的条件就不能住在世间。生活条件,我们晓得,衣食住行,佛给我们讲的,因为是在那个社会不是今天的社会,今天的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释迦牟尼佛要今天来给我们讲供养,讲的就不相同了,这是从前社会,比较单纯。四事供养第一个是饮食,第二个是衣服,衣食;第三个是卧具,晚上要睡眠,要铺盖;第四个,生病的时候要医药。所以佛讲这四种是住世生活最低限度的条件。
饮食,佛世的时候是托钵。托钵假如一天去托三次,在家人看了就讨厌,这个修行人简直不像修行人,没有隔一会儿又来要东西吃了。因此托钵那个时候是日中一食,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日中一食的缘起何在,为什么要日中一食。印度在那个时候宗教非常发达,佛在经上记载的,除佛教之外,其它宗教大的派别有九十六种,可见得宗教非常兴旺。所有的这些宗教徒都是日中一食,佛弟子一天要吃三餐,信徒就瞧不起。为什么?佛法没有他们这些外道高,人家一天吃一顿,他一天吃三顿,跟我们凡夫一样。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接引广大众生,令一切众生对佛法生恭敬心,那也不能够表示两样。所以佛的制度也是日中一食,这要知道的。
日中一食的条件是在心清净,为什么?饮食是我们身体能源的补充,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必须要有能量来推动,热能,能从哪里来的?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这个机器运作就很正常了。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相同,有些机器是耗燃料的机器,换句话说,要大量的补充;有些机器是省油的机器,补充一点点它就用很久。到底这个能量消耗到哪里去了?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换句话说,妄想愈多你补充就愈多,你就要吃得多。你要是吃得不够,一定要学日中一食,一定要学持午,学好看,大概不到半年、一年,你身体就完了,身体就垮了,这是一定要晓得的。不可以勉强,不要学好看,不要学面子。所以有很多人来跟我讲要日中一食,你何苦来?
心地清净,妄想少,烦恼少,他消耗东西就少。所以吃一餐的人跟吃三餐,那个一餐的量是相等的。假如说我们一餐吃一碗饭,日中一食的人也是吃一碗,这是正常。假如把三餐东西合在一餐吃,在我想不要三年,肠胃病就来了,一身的毛病都来了。这是想发心持午的同修要注意,不可以勉强。几时心地清净,自自然然需要量少了。实际上也可以吃三餐,三餐少吃就好。何况真正用功的人,特别是禅堂,中国的佛法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传到中国来,这一千年就是像法时期,像法时期是禅定成就,所以中国的禅风就非常之盛。禅堂不但吃三餐,还有三道点心,一天要吃六、七餐。为什么这样吃法?因为真正用功要保持不饱不饥,你吃太饱了,昏沉;饥饿了,心里面发慌,都不能用功。所以真正用功要少吃多餐,一次吃一点点,保持不饥不饿,这是用功最好的时候,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即使念佛堂用功也是如此,你这个心、情绪才稳定,心才能够定得下来。这是我们讲到四事,饮食里头特别要注意这点。
佛陀在世,那些弟子不是凡夫,表面上看起来都是阿罗汉,其实里面有很多是古佛再来、大菩萨乘愿再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接引众生的。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像唱戏一样,释迦牟尼佛唱主角,他唱配角,到后台可能唱配角的是他的老师、是他的学长,都不一定。所以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他们日中一食,他一天不食也没关系,人家定功成就。我们要学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功夫,知道自己的能力,这样做就最好,千万不要勉强,不要作假。昨天跟诸位说,真实心中求,不可以有虚假之心,不可以有杂毒之善,那就坏了,那是决定不能成就。
佛法实在说是欺瞒不了人,怎么说欺瞒不了人?你一生表现精进,好像外表看起来是贤善精进,看你临终时怎么个走法,你走的相不好,那就是假的,所以到临终尾巴都露出来了。平常往往我们瞧不起的,没瞧上眼的,人家临终的时候,预知时至,没有病,坐着走、站着走的,那个时候我们感觉得非常惊讶。真正修行人不露在表面,为什么不露在表面?露在表面大家恭敬,这一恭敬,福报都没有了,报掉了。没有人恭敬,人家瞧不起你,好,福报一分都没有舍掉。我们中国俗话讲积阴德,福德都不暴露在外面这就叫阴德,阴德报得厚、报得长远。一点点小小的好事情唯恐别人不知道,这个赞叹一句,那个赞叹一句,全报光了,福善都没有了,报光了!这是我们要记住的。
四事供养是供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他要我们的供养吗?我们佛堂里供养阿弥陀佛的形像,无论是塑造的,无论是彩画的,他需要我们供养吗?我们对他的供养是表示一点敬意。真实的供养,《行愿品》里面说得好,「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我们知道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条,依教修行供养,佛在经上怎么教给我们,我们统统把它做到,这四事供养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就真正具足了。佛教我们做,我们就照做,佛教我们应该禁止的,我们就决定禁止,这就对了。这四事供养一定要知道如何去修。
再看底下一段,「又真实心中」,句句都离不开真实,「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真正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要学着节俭,这很重要,我们自己能俭省一分,我们对于佛法就能多贡献一分。真实的贡献不在形式,不在道场的庄严,不在香火鼎盛,不在信徒很多,不在这些,一定要讲求实际。所谓实际,真正同修,这个同修很难得了,志同道合,人数不在多,也就是我们常讲重质不重量。《西方确指》这个小册子许多同修看过,觉明妙行菩萨教导的弟子只有十二个人,他十二个人就是一会,个个成就,这个不得了,这叫真正的庄严。
在我们中国古代,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东晋的时候在庐山建第一个念佛堂,人数只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不算多,这一百二十三个人也是个个都成就。那个时候净土经典刚刚到中国,最早翻译的就是《无量寿经》,远公大师所依据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还没有翻译出来,在那时候净宗就是一部经典,就依这一部经典建立庐山莲社。所以后人尊称《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就因为这一段的历史。依据这一部经论修行,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利益、真实的成就。所以道场要重质不重量,修行贵专精不贵杂多,杂多没有好处。
实在讲我们自己修学能够体验得出来,自己修行,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一天很难看得出来,一年一年比非常容易觉察到,我今年比去年是不是清净了?今年比去年我烦恼是不是减少了?今年比去年我智慧是不是增长了?然后进一步,一个月一个月的检点,再来一个星期一个星期检点,这功夫真正在增进,真正得力了,这要知道。居家生活只要能过得去就行了,我们有多余的财力、多余的力量用来弘法利生,帮助别人认识这个法门。为什么在一切法门里面我们特别强调认识这个法门?实在说只有这个法门我们一生当中能够超越轮回,因为它的特色是带业往生。其它任何一个法门修学都必须要断见思烦恼才能出得了三界,见思烦恼不断决定一样轮回,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如果名利心、五欲六尘的念头没有断,决定在欲界,连色界天都得不到。所以才知道那些法门古德称之为难行道,这个法门称为易行道,这是我们特别强调的原因,依据这个法门决定得度,这一生决定了生死、出三界。
对于三界果报绝无贪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你们日常生活太豪华了,居住的房子像宫殿一样,他心里有贪爱,临命终时会产生障碍,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留恋,好了,阿弥陀佛不等你,他走了,这个机缘就错过了。纵然我们有福,有福给大家享,自己不要去享受,一切都是节俭总是好的,生活宁愿苦一点,苦一点什么?他有出离之心,常常有求生净土的念头,不想在这个世间多住,这个心好,这个心在临终往生的时候减少障碍,对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的贪恋,一心向道。身业要做的。
「又真实心中意业」,意业是讲的思想、念头,「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这就是我常常劝同修们要读经,经要念得多、要念得熟,为什么?这个忆念才如现目前。经文不熟你忆念什么?你忆念不出来,所以经一定要熟。古人修学,实在讲古人的方法比我们好,我们现在把古时候这个好的方法舍弃掉了,非常可惜。古人修学所谓五年学戒,这戒不是戒律,是老师的教诫,遵守老师的教诫,为常住服劳役,是学的这个。这个五年是福慧双修,从根本修,求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之后,然后再求后得智,《般若经》上所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他头五年修什么?修无知。诸位想无知是什么?无知是定。无知心才清净,把一切妄想、知见统统打掉,清净心现前。
方法各宗各派不一样,禅宗用观心、用参话头,教下用止观,密宗里面用持咒,我们净土宗用念佛。所以叫你经只念一部,一部经念几千遍、念几万遍,那是定心的,绝对不跟你讲这个经的意思,一讲经的意思就叫打妄想。所以大家读经的时候不要研究经里面的义理,你就一直念下去,为什么?修定。读经是修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根本智得到之后心清净了,像一面镜子一样,它起作用是照见,照见就无所不知,就快速了。我们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如现目前,一定要懂得如何去修根本智。
所以一部经念到底,我劝大家一部经至少要念三千遍,三年的工夫,一天念三遍,念三千遍,念三年。三年当中除这一部经之外,任何经典都不看;世法里头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什么都不看,为什么?让心定下来,让清净心现前,这才管用。三年以后你再去看经,再去听讲,那不一样,听个几次就开悟了。我们听几十年都不开悟,什么原因?是用不清净的心来听,不清净的心来看,看一辈子、听一辈子都是胡里胡涂的,不但不开悟,往往还把话听错,意思会错,糟糕不糟糕?看经文意思看错了,听也听错了,冤枉!你要知道根本的原因,就是心地清净、不清净。所以教我们,我们读一部经,就常常想经里面所说的境界,就是忆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想这个好。《观经》上讲,「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常常想佛,人这个脸慢慢就变成佛,他常常想佛,相随心转。所以一个人心中念念都是慈善,他的相貌就慈祥;心中念念有恶念,他这个相貌人家看到就可怕。相随心转,你想久了,相貌会变的。
「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这个意思容易懂,是从真实心里面舍离五浊恶世。这个舍离绝对不是消极,有很多人不明这个道理,以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很消极,都是自了汉。往往人听了之后,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就退了心,要积极来行菩萨道。这积极行菩萨道帮助一切众生,这个意念是值得敬佩,问题是你有没有能力?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干什么?成就智慧、成就德能。我真正有能力了,我再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我有能力、有本事帮助他们。现在是自身不保,你能帮助谁?所以往生是真正的积极,绝对不是消极,往生是大乘法,不是小乘人。
「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这两句是总结,处处要用真实心,决定不能用虚假,别人用虚假心来对我,我还是用真实心对人。为什么原因?我知道唯有真实心才能与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相应。人家虚情假意对我,我也虚情假意对他,那就上当了、就坏了,他堕落轮回,我们跟他去了,这是非常可怕。宁愿吃亏上当没有关系,为什么?我统统都要舍,我上什么当?吃什么亏?一定要知道,你舍得愈干净,你往生的品位就愈高。「不简内外明闇」,内是指内心,外是指外缘,明是显著,闇是别人不知道自己心里面的事情。「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善导大师给我们解释的就很详细、很明白、很清楚,我们自己知道怎样去做。
再看这个第二段,解释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大乘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解释深心解释得简单,说「乐集一切善行故」,乐就是爱好,喜欢修集一切善行,这是深心。换句话说,深心就是好善好德,这个心是深心,这是自受用。善导大师给我们讲深信之心,这个说法表面上看好像是不一样,其实善导大师说的跟马鸣菩萨讲的完全相同。我们深信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深信净土依正庄严,岂不就是爱好修集一切最胜第一众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到了登峰造极就是这一句佛号。佛在《大集经》上讲,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禅」,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就是无上神咒,所以一句佛号,性相、显密全都包括了,真的是止于至善。所以你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善导大师讲的跟《起信论》上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大师讲的比马鸣菩萨更为具体、更实用。
它有两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相信自己,「现是罪恶生死凡夫」,人有这种觉悟,这是真的觉悟,真实的觉悟,确实是罪恶生死凡夫。我们从早到晚,恶念多善念少。什么是恶念?自私自利的是恶念,诚心诚意帮助别人是善念。帮助别人还是为了自己,那个善中又杂了毒,叫杂毒之善,虚伪之行,就不真实。所以一定要觉悟自己的业障、习气很重,确实是在三界六道轮回生死的凡夫。「旷劫已来」,无量劫一直到今天,「常没常流转」,这个没就是堕落三恶道,常常堕在三恶道,常常在六道里头轮回。「无有出离之缘」,这是最重要的一句,没有出离六道的机会,没机会,真可怜。纵然遇到大乘佛法还是出不去,这是实实在在,怎么出不去?所有一切大小乘经论里面佛都给我们说得很明白,见思烦恼断尽才能超越三界。三界轮回怎么来的?就是见思二惑变现的境界。你只要有这个因,它就有果报;你要把这个因消除了,这个果就没有了,才能出离。
我们想想,我们有什么本事断见思二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有能力做得到吗?经念得熟,修行再好,没有用处,这表面的。见惑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贪瞋痴慢疑,哪条我们能断得了?断个一条、二条还不行,得全断才能出离轮回。所以一切大乘经典,说实在话,只是给我们种善根而已。要想见思烦恼不断就能超越六道轮回,给诸位说,只有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你相信了,你就有福了,不但我恭喜你,一切诸佛菩萨都恭喜你,你这一生出离之缘遇到了;你不相信,你出离之缘还没有遇到,这是决定要相信的。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对于净宗这个法门要生起决定的信心,没有一丝毫的怀疑,没有一点的忧虑。一个真正修净土的人,二六时中,就一天到晚,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其余一切随缘度日,顺境好,逆境也好,顺逆不关心,我统统都好。为什么?我一心一意专注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间一切的一切与我统统不相干。我在这个世间有缘,我把这个殊胜第一的法门介绍给他;没有缘,我念我的阿弥陀佛,他做他的事业,彼此各个不相妨,他也不妨碍我,我也不妨碍他,这就对了,不能有一丝毫牵挂。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再想,明天,明天还没来,想它干什么?真正会用功的人就抓住现在这一刻。古德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正法的机缘剎那就过去了,问题你会不会掌握到?绝对不要想,今天在这里听《弥陀经》,明年我还来讲《弥陀经》,靠不住,也许这是最后一次。你常常作如是观,你才会对法是无比的珍惜,这就产生效果,才会珍惜它,才会尊重它,才会认真的学习它。这个法门修行关键,决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一个不成功的,而且成就可以说都是无比的殊胜。
再看底下一段,「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这段开示是大师批注《观无量寿佛经》,这是净土三经之一,所以说我们要决定深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这一部《观无量寿佛经》。经的内容,三福九品定散二善,就把这部经的内容全部说出来了。三福九品是属于散善,念佛是属于定善。这个念佛在《观经》里面跟我们讲了三种,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执持名号是《观经》教给我们的方法,三种念佛所求的是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它求定。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念佛是修定,是求定的。虽然这一句佛号,三学六度,一切法门具足,但是一切法门里面最主要的一个法门是定,也就是念佛三昧,主要的是求这个,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在《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是修清净心,「清净平等觉」,它是修清净,念佛的人心一定要清净。平常或者有些事情不得不想,你自己要提高警觉,不得不想的那些问题依然是打闲岔,依然是扰乱清净心。
如果你心地真正清净了,什么都不必想,这个事情一来、一接触,像镜子一样,心里一照,清清楚楚,一点差错都没有,你处理会处理得恰到好处,哪里要想?凡是想都叫妄想,不是智慧,智慧是不起心、不动念的,起心动念统统叫妄想。妄想就是造业,妄想就是制造六道轮回,哪里能出得了三界?不打妄想,不生烦恼。烦恼很可怕,烦恼是魔障。《八大人觉经》跟我们讲四种魔,烦恼是魔,起烦恼的时候魔来障碍,魔不在外面在里面,自己要有警觉。用什么方法来破魔?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有妄念起来了,南无阿弥陀佛,妄念没有了;心里面起烦恼,有贪瞋痴慢了,一句阿弥陀佛,贪瞋痴慢没有了,这个方法妙极!所以释迦佛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做证明,证明经典上所讲的全是事实,赞叹阿弥陀佛,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念了之后真的使人羡慕、向往。这一句是赞。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弥陀经》受持读诵的人很多,在中国,就是禅宗晚课也念《弥陀经》。《弥陀经》上十方诸佛,经文上讲「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罗什大师翻译是六方,玄奘大师翻的是十方,「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弥陀经》本来的经题。《无量寿经》也称《阿弥陀经》,所以这个经题也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换句话说,也是《观无量寿佛经》的经题,这三经都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什么人称赞的?十方一切诸佛称赞的,不是一尊佛、两尊佛,一切诸佛护念。我们要想求佛菩萨保佑,怎么个求法?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一切诸佛自然就保佑你,他护念这个经、护念这个法,当然护念受持之人。三经都跟我们讲,一切凡夫,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只要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你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决定得生,那就希望同修们力取上品,我们怎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上品上生,下定决心要争取。这个争取就是认真的修学,世出世间一切法我统统放下,决定清净心中舍,舍得干干净净,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白来,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再看底下一段,「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这句话不可以轻易看过。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在唐朝那个时代,中外学人对大师无比的尊敬,这不是一个普通人。他对于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仰愿,一切行者就是一切修净土的人,这两个字是尊敬到了极处。真实大德不轻初学,对于初学的人非常尊重、非常的礼敬,我们在这看出来。不止一句,后头这个句子很多,真诚恳切的教导我们,对我们这么样的尊重。底下这个三句是中心,「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一心一意我只相信佛说的话,相信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经里面所说的,相信十方一切诸佛对于释迦牟尼佛的赞叹证明,不顾身命,决定依照这个经典来修行。
「佛遣舍者即舍」,遣就是教给我们,佛教我们哪些要舍掉、哪些放下,我们就放下、我们就舍掉,这听话了。「佛遣行者即行」,佛教我们舍什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万缘放下;佛教我们行的是什么?信愿持名,我们真信切愿老老实实就念这句佛号,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就照做。「佛遣去处即去」,佛教我们到哪里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叫我们去我们就去,一点疑惑、忧虑都没有。这叫做「随顺佛教」。此地这个佛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狭义的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广义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教,我们随顺一切诸佛的教导。「随顺佛意」,佛对于众生的意愿就是如此。「是名随顺佛愿」,佛的愿望,佛的意旨。「是名真佛弟子」,《无量寿经》上有,「如来第一弟子」,真正发愿念佛求生净土是佛的第一弟子,这才是佛的真弟子。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这个语气非常肯定,必定不会误你,你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绝对正确,不会错误。「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佛的大慈大悲心是圆满的、是究竟的。「实语故」,佛所讲的句句话是真实的,没有一丝毫虚妄,这就是大师为什么教我们一心唯信佛语。「除佛已还」,佛以下是等觉,等觉菩萨以下我们要认清楚,「智行未满」,他的智慧、他的修行没有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如来果地的境界他没有完全了解。「在其学地」,他还在学,他没有毕业。「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就是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正习二障他还没有除尽,他的果、愿还没有达到圆满。
「此等凡圣」,就是等觉以下的凡夫、圣人。「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这是为什么我们要一心唯信佛语的原因在此地,等觉菩萨所说的没有佛那么究竟,没有佛说的那么透彻明了,何况等觉以下。「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这些菩萨、罗汉、缘觉也会讲经说法,也教化众生,他们所说的、所行的确实有些能够跟佛平等,章是明显,也说得很透彻,说得跟佛一样。但是他没成佛,他所说的、所教导的一定要请佛给他证明,佛不给他证明都不作数。佛给他证明,我们就可以相信他;佛没有给他证明,我们就不能相信他。
「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得到佛的同意,他的说法、行法可以流通。「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佛就告诉他们,你们所说的不是真正的意思,不是真正的事实,这就不能流通。「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凡是没有得到佛的印可,等觉菩萨所讲的也是毫无意义,没有利益。「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佛法非常开明,佛绝不专制跋扈,所以佛经有五种人说,除佛之外有佛弟子、有仙人,有五种人说。但是其它四种人说都要得佛的印可,佛给他印证、许可,那就是等于是佛说的,这个我们可以相信、可以学习。
可是诸位要知道,善导大师为什么在这里跟我们说这么多?密意难思,唯恐我们这一生误入歧途,把这一生往生的机会失掉,那就太可惜了。大师这个里头的用意叫我们专信净土三经,三经以外很多是菩萨说的都不要去听他的,密意在此地。那些大乘经典,诸佛菩萨、罗汉所说的,佛都印可了,佛虽然印可,他说菩萨境界没错,没有给他讲佛的境界。三经是讲佛的境界,所以等觉菩萨说不出的,这要知道。所以一再强调「一心唯信佛语」,不可以听信菩萨的。你看到许多大乘经典,信心动摇,你这一生机会失掉了,来生还搞六道轮回,这才冤枉。善导大师的苦口婆心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这个正是决定正确的教导,决定没有错误;正义,义是义理,正确的义理;「正行」,行是修行,讲修行的方法;「正解」,解是见解;「正业」,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是教化众生,也就是讲经说法。在古代,出家人的事业就是弘法利生,不住持道场的;住持道场是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随着中国国情之不同,不得已权变的方法。因为印度那个时候出家人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不需要道场,哪个地方有树木,晚上在那打坐一晚就过去了,吃饭的时候到外头托钵,他没有道场,没有一丝毫的累赘。虽然有很多精舍、道场,那是居士们建立的,居士们管理,出家人从来不问,只是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讲完了就走路。释迦佛一生是这样的生活,没有道场。所以出家人没有财物,身心真的清净,他所有的财产三衣一钵,那就他的财产,除此之外他什么都没有。印度是属于热带,三衣就足够,晚上睡觉的时候衣就当被盖,白天就披在身上,生活非常简单。
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在中国早期这个制度,道场是国家建立的,有些是大臣、豪富长者他们建立的,由在家人管理,出家人只是修道,我借你这个场地修道。出家人自己管理道场,这个很晚,早期都没有,所以他身心清净。这些历史我们都要知道。虽然现在时代不断在变,今天要用释迦牟尼佛那个制度是决定行不通。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但是恒顺是外表,相在恒顺,内里面不是恒顺的,所谓是随缘不变,里面不变。这个不变是决定不染污,对一切顺境绝对没有一丝毫贪恋,对于恶境没有一丝毫的瞋恚,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这不变。外表一切随缘,里面这是决定不变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要学习。所以这是正业。「正智」,智是智慧,是真实的智慧,不是世间的聪明;世间聪明是学佛的障碍,八难的世智辩聪,世间聪明智慧是学佛的障碍,这是真实的智慧。这说明佛有这么多的大德。
「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大师在此地给我们提出忠告,众是大众,不需要问菩萨、问天人来决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不要去问他。特别是这个念佛往生的法门,等觉菩萨都不问,我只相信佛,佛这样说的,我就照这样做。等觉菩萨要提出意见,假如他讲的与经上相应,我听他的;讲的跟经上不相应,我决定不听他的。我专信佛语、专信三经,这样的人这一生是决定往生,信心坚定,绝不动摇。「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哪是佛说的?净土三经是佛说的,究竟了义。哪些经是菩萨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菩萨说的,你们翻开经文看看,菩萨说的,佛印可;《法华经》是菩萨说的,佛点头。何况其它的大乘经论?那些尽是不了教。这是一般判教的时候,大乘是了义的大乘,一乘大法要跟净土三经一比它们就比下去了,就不了教;要不跟净土三经比,它们是真实了义,是一乘圆顿大法,跟净土经一比就矮下去。为什么?菩萨说的。从这个地方看到善导大师对我们教导用心之苦,唯恐我们这一生把往生的机会失掉,苦口婆心的教导。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这里又看到仰劝,我们看到这里真的会流眼泪。有缘、有机会遇到这个经典,遇到这个法门,你有机会,你把这个机会抓住,你这一生成功了;你要把这个机会放弃了,那就可惜。「唯可深信佛语」,真的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劝导我们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专心注念,依教修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一切大乘经,这个教你参禅,那个教你修止观,那个教你持咒,好多好多,与我们这个法门不相应。这一切不相应的我们不能信,信了就麻烦了。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提倡禅净双修,有不少人就禅净双修。还有不少人密净双修,还有不少人禅密净三修,这都是古来祖师大德菩萨提倡的,永明延寿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一定要知道那个时代的背景。永明大师为什么要说这些话?那个时代的禅风很盛,大家都藐视净土,净土教不能发扬光大。所以永明大师去学禅,在禅宗里面表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个杰出的大禅师,禅宗的人对他没有话说,他老人家回过头来专修净土。
明明看到学禅的人不能成就,但是他又固执,成见很深,这才用这个方便法,你有禅,再加一点净土,那了不起了。换句话说,禅不能成就,净土还能帮你忙,是这个意思,不是叫你两个都修,这种苦心我们要知道。我们遇到永明大师,他绝对不会劝我们禅净双修。凡是菩萨不相应教,就是不是跟我们讲专修、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世界的,都会叫我们怀疑,都会造成往生的障碍。「以为疑碍,抱惑自迷」,惑是迷惑,自己又把这一生出三界、了生死、成佛道的道路又迷失了。「废失往生之大益也」,把往生殊胜的利益丧失掉,这叫真正可惜。现在念佛这个法门虽然是很流行,但是这些知见障碍随时随地会遇到,怎么办?你要不认识清楚,你就不会舍得干净;果然认识清楚才舍得痛快,全盘放弃掉了,专依往生经,讲往生西方世界的三经。现在又加了两种,五经,净土五经一论。决定不盲从,决定专修,决定得真实利益。
底下说,「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实在说我们过去生中,就是因为怀疑,因为发生错误,所以才没有能往生;这一生如果又怀疑、又错了,那就真可惜。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信讲了六个,第一个要信自己,第二个要信他,他就是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要决定信这两尊佛。要信事,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这个地方,确实有阿弥陀佛,确实有十方众生往生在那个地方修行,这是事实,不是幻想。要信理,理论上《观经》讲得非常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要信因,要信果,果,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果,因是信愿持名,《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因,决定相信。「不为一切别解」,不同的见解,「异学」,不同的法门,「异见」,不同的知见,「异执」,不同的一些执着。有些人执着戒律,有些人执着持咒,有些人执着止观,各有执着,我们决定不能被他动摇,决定不能为他们把自己的信心丧失,「之所退失倾动也」,这个心才叫做深心深信,决定不疑。诸位要以这样的心来念佛,没有不成就的。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观经上品上生章 (第四集) 1991/4 美国达拉斯 档名:03-004-0004
请掀开讲义第四页,我们看第十一小段,「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这个向下一段开示文很长,在现在的社会,几乎我们随时随处都会遇到,如果对于净宗要没有相当的认识,没有坚定的信心,很难有不动摇的。信心一动摇就非常可惜,正是无量劫来才能够碰到这么一次的机会,就失掉了。失掉之后,下一次再遇到这个机会又不晓得经过无量劫又无量劫。所以大师真正是以彻底的悲心帮助我们来防范。他举的这个问答,虽然是假设的,可是实在有这些事情,特别是我们自己会遭遇到。
凡夫智慧少,这是我们承认,业障深重,遇到解行不相同的人,都是学佛的,学的宗派不相同,依据的经典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相同,我们遇到这些人,这些人不是修净土,看到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他来劝导我们。实在讲他也是好心好意,说这个法门不能成就,罪业这么深重,哪里念几句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还是参禅好,还是持戒好,还是念咒好,跟你讲这些,你怎么办?我们的信心动不动摇?特别是现在禅与密里面神通很多,看到放光动地、离地三尺,有没有?真有。你看到相不相信?你动不动心?这些人多引经论,他也引经据典,佛在哪个经里面说的,哪个菩萨在哪个经里面讲的,业障深重不能往生。过去几年不是有人查遍《大藏经》没有带业往生一说,那就是「多引经论来相妨难」,妨是妨碍你,难是为难你。
不管引多少经论,做什么样的妨碍,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一个目标,就是底下所说的,「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归根结柢就是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你,修这个法门不能成功。我们听了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他?他那个方法能成功吗?实在善根深厚的人不会动摇,认识清楚的人不会动摇。哪些是善根深厚?一个是自善根深厚,不会相信这些异见异学。另外一种的善根深厚是亲眼看见念佛人往生的,我看到的,这也是善根深厚。没有深厚善根你怎么会见到?
在我们台湾,好像是民国五十七年,台南将军乡有一位老太太,名字我记不得,念佛三年站着往生,一直到现在,高雄那边的同修还记得很清楚。我前年在高雄讲经,提到这个事情,讲完之后,很多同修跟我说,不错,他们都还记得。这位老太太人很慈悲,心地善良,也是不认识字,说她是佛教徒吗?什么佛菩萨、神仙都拜,就跟台湾乡下老太太一样乱拜,到处烧香,是这么一个人。在往生三年前她娶了一个儿媳妇,儿媳妇是学佛的,懂得一点佛法,劝她婆婆不要乱拜,专拜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位婆婆很不容易,居然就相信,就接受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三年。走的那一天她也不说,也不跟家里人说,说了怕家里人打闲岔,怕舍不得她走,那一闹她就走不成了,所以她不说。
她是晚上走的,吃晚饭的时候,吃晚饭了,她就告诉儿子媳妇,你们先吃,不要等我,她要洗澡。儿媳妇很孝顺还是等,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人出来,到浴室里看看,她确实洗了澡,房间也不在。他们家里有个小佛堂,老太太穿了海青站在佛像面前,喊她也不答应,走到面前仔细一看,她已经往生,站着走的,没有生病,只念了三年。所以将军乡那一带的人,现在死心塌地念佛就是亲眼看见这个样子,你说这个不能往生,那个不能往生,我看到老太太往生,怎么说法?上一次跟诸位提到,台北莲友念佛团李济华居士,讲经说法讲了一个半钟点,下了台坐在那里往生的,都是不生病的,预知时至,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所以这是善根深厚,你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决定相信,这个叫善根深厚。不会被这些人影响,不会被他动摇,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会退转的。可是我们善根没有那么深厚,认识也不太清楚,看经、听经往往还把意思听错了,这样就很危险,遇到这些人往往就扭转了方向,就很可惜。
我们看大师怎样教导我们,「答曰」,你遇到这些人,你可以这样答复他。「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不管他讲多少话,他目的就是这么简单,说明不得往生。「行者即报云」,行者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修学这个法门的人,我们可以告诉他。「仁者虽将经论来证道不生」,仁者是尊称,在经论当中我们常常看佛对菩萨说话都称仁者,仁者是对菩萨尊敬的称呼,仁慈的人,你虽然将一切经论来证明罪障深重的凡夫不能往生,虽然是引经据典来证明。「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如果依我的想法,我不会接受你的看法,不会接受你的说法,你改变不了我。「何以故?」为什么?「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这个答复就非常好,你所引用的经典确实是佛说的,佛说的我怎么能不相信?我当然相信,而且是仰信,仰信是很尊敬的相信。
相信为什么我不接受?底下就说出理由了,「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金刚经》上说得好,「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也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金刚经》上讲的。这是给我们一个指导的大原则、大前提,我们要记清楚,佛确实没有定法可说。就好像大夫给病人治病一样,大夫给病人治病,诊断之后开了处方,十个病人十个处方,拿那个处方对对看,都不一样,这些处方全是大夫开的,你能说它不是好方子、不是好药吗?都是好的,问题就是对不对我的症。那个药方是对他的症,这个药方是对你的症,都不对我的症,你们拿这个药方一吃,药到病除,就好了;我拿你这个药方一吃,是病上再加病,这不是很显然的道理吗?佛当年讲经说法,都是众生去请教,然后佛来答复。这经典一问一答,记录下来成为经典,这经是给谁说的?皆是无上法门,但是不是对我讲的。都是好的方子,都是好的药,不对我的病,这个话意思就是此地。所以佛讲经的时候地方不一样,时间不相同,对象不一样,利益不一样。能把这些搞清楚,人家引经据典,你信心就不会动摇。
「又说彼经时」,这个彼经是通指一切大乘经,「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观经》、《弥陀经》等,等就是指《无量寿经》,说一切大乘经典,不是说净土三经的时候,这个要知道。净土三经是特别为罪障深重凡夫,一生就能得生净土、成佛作祖的经典。换句话说,这个方子正对我的症,我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用这个方子就恰恰好,这不能不知道。「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备机就是应机,佛是应机说法,因此时间、地点都不相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这句话是非常重要,这个彼是指一切大乘经论,一切大乘经论说的是什么?说是人天、菩萨的境界,教给你来生得人身、来生生天上、来生成菩萨,跟你讲这些。解就是讲的理论道理,行就是讲修行的方法,是人天、菩萨的理论与方法,是讲这些东西,跟净土经典性质不相同。
「今说观经定散二善」,《观经》就包括净土三经,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个经典里面内容是讲定散二善,对谁说的?「唯为韦提」,就是韦提希夫人,是对韦提希夫人说的。韦提希夫人是个什么人?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何况佛在经典上明白说出,「及佛灭后」,佛不在世,佛灭度之后,灭度之后什么时候?五浊恶世,我们今天浊恶到了极处,浊就是污染,我们今天不但环境污染严重,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心地的污染,比自然环境的污染不知道要严重到多少倍,这个事情麻烦。「五苦」,五浊是因,是在造因,五苦是你受的果报。「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我们今天处的时节因缘就是五浊五苦,换句话说,净土三经就是专门为我说的,其它一切经论是为一切天人、大乘菩萨说的,不是为我说的。这个三经是专为我说的,我用这个法门那就决定得生,这还能错得了吗?
「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此就是指净土三经,现在我们讲五经一论,专门讲往生的,因为这个缘故,因为这个道理,我今天一心一意专依净土五经,「决定奉行」。可见得我们选择这个法门不是盲目选择的,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清净不容易证得,心净则土净,现在这个社会,国内外有不少善知识提倡人间净土,诸位想想,你能净得了吗?人间净土是个口号,做不到,这是事实。一个头脑清楚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决定不可以忽略现实,人要忽略现实,生活在一个幻想的境界里,那就等于天天作梦,生活在梦想当中,他怎么会有成就?真正要讲到人间净土,你修西方净土修成功了,人间净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从人间净土一直进到西方净土,这是正确的,这才叫了义教。诸位要多想想,冷静的去观察。
底下说,「纵使汝等百千万亿」,不止你一个人来跟我讲,像你这种说法的,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一亿个,统统都来给我说,念阿弥陀佛不能往生,我全都不相信你们的话。「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这个信心是真正的考验,你的信心是不是坚固,是不是又有成就,这一考就考出来了。你的心一动摇,你的信心叫露水道心,禁不起考验的,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禁不起考验的道心。
「又行者更向说言」,这是更进一步,不要说你们这些凡夫,一个人或很多人来跟我讲,我不会接受。你看底下所讲,「仁者善听」,这是反过来劝告他,「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我向你表明,我这个修学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相就是样子,我那个决定信的样子是怎样的?「纵使地前菩萨」,地前是三贤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很了不起了,「罗汉、辟支等」,这是超越三界的圣人。他们「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也像你一样,或是一个,或是多个,或是无量无边,统统来了。「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他们也像你一样,引经据典来告诉我,你念阿弥陀佛不能往生,这不是凡夫说的,你们凡夫说话分量不够,现在是菩萨、是阿罗汉、是辟支佛,他们统统都来说,我怎么样?
「我亦未起一念疑心」,我一点都不怀疑,诸位想想,他为什么不怀疑?前面那个道理你明了的时候就不怀疑。他引用的经典没错,那些经典不是为我说的,我不当机。佛讲这个法门我当机,确实是为我说的,我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决定成就,他有这么坚定的信心,菩萨来了也没有用处。「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提出这个理由,三经是佛说的,佛所讲的菩萨不能破坏。但是现在别解、别行的人很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他首先把经给推翻,根本不承认有阿弥陀佛,不承认有西方极乐世界,把阿弥陀佛说作太阳神,把《弥陀经》说作什么?后人伪造的,不是真的经典。我们听了怎么办?这些话出自于大善知识之口,你的心动不动摇?假如我们没有一点常识,不能懂得一点历史,这听了真的就慌了。
《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都是早期到中国来。我们看翻译的年代,《无量寿经》是最早翻译的,在译经史里面,安世高就有翻译,但是安世高的本子失传了。《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罗什大师是姚秦时代,跟道安、跟慧远大师同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东林念佛堂的时候,虽然罗什大师到中国来了,《弥陀经》还没翻出来,所以东林念佛堂所依据的经典是《无量寿经》。以后《弥陀经》翻出来,罗什大师翻出来了;《无量寿经》是南北朝时代翻的,东晋时代。这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里是假的?现在人比古人厉害,古人都不知道是假的,现在人知道是假的。
说个老实话,抱着怀疑的这种态度也不能算是坏,怀疑一定要追根究柢把事实真相搞清楚,这才能下结论。没搞清楚就下结论,那个罪过无边,你害了多少人?唐朝时候,玄奘大师就怀疑,他怀疑什么?怀疑中国所翻译的经典与释迦牟尼佛讲的原文可能有出入,他不敢完全相信,不敢完全接受,怎么办?亲自到印度去,在印度留学十七年。回国之后,对于中国古圣先贤所译的经典没有说一句话。这是佛教的规矩,一句话不说就是完全承认、默认,没有错误,有错误就要说出来,没有错误不说话。佛法里面开会通过是不说话就通过,有意见赶紧说,没有意见不说就通过。玄奘大师完全承认了,没有错误。
特别是《阿弥陀经》,玄奘大师又将梵文的原本带回中国,重新做了一次翻译,《大藏经》上有玄奘大师的译本。他的学生窥基大师,这是中国佛教史上了不起的人物,是玄奘大师的传人。中国法相唯识宗是玄奘大师传到中国来,这个经典是他从印度带回来翻译出来,但是没有建立一个宗派。是在他徒弟窥基手上成立了一个宗派,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不是玄奘,是窥基。窥基大师给《弥陀经》做了个批注,叫《阿弥陀经通赞疏》,这个本子我们印了很多,我印这个本子的用意就是对付那些说《弥陀经》是假的、阿弥陀佛是太阳神,你看看窥基大师的批注。这是师徒两个人给我们做了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弥陀经》是真实的。
而且窥基大师给《弥陀经》做的批注,没有用他老师的译本,依旧用罗什大师的译本;换句话说,玄奘大师师徒两个人对罗什大师的译本佩服到极处。要是现代人的话,我老师翻译的,我应当注这个本子,我怎能注别人的?注别人怎么对得起老师?古人没有一点私心,心心为法。两个人译的一样好,一个已经流通,何必还要多事?所以翻译出来提供给大家做参考而已,依然极力提倡流通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这种心量我们后人要学习。这哪里是假的!所以凡是说这些话,毁谤经典的,那都是堕阿鼻地狱,他自以为是,执迷不悟,非常可怜。我们再要信从他,那好了,他堕地狱,我们跟他一道去,这不叫冤枉吗?所以要相信佛语决定成就了义。
还有进一步的,「又行者善听,纵使初地已上,十地已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毁呰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前面说三贤菩萨,这分量还不够,三贤是贤人,现在是什么人来跟你讲?圣人,三贤十圣。我们常常在课诵里面念菩萨摩诃萨,那个菩萨是三贤菩萨,摩诃萨就是十地菩萨,初地到十地称摩诃萨,摩诃萨是大菩萨。《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真正登到十地,十地智慧具足,一切事实真相统统见到了,见到之后他学哪个法门?过去无论修学什么法门,只要登了地,他把从前法门都放下,从此以后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说的。所以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才明了,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真正修成功都生到华藏世界,见毘卢遮那佛。到了华藏世界之后你一定遇到文殊、普贤,文殊、普贤是毘卢遮那佛的助手,普贤菩萨一定劝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说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不止九牛二虎,那是三大阿僧祇劫,这是那么样的苦修,生到那里之后,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今天念佛生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等待多时了,看到你来了,老兄,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这是真话。那个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真苦,进进退退,生生死死,苦不堪言。我们在极乐世界已经等了很久。你才晓得为什么这个法门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它是一条直路,所有大乘那些经论讲的是迂回弯路,绕的圈子太大了,这是一条直路。所以称为径中径又径,径就是近路、小路,最近的一条道路,最近的什么道路?了生死超越轮回、成佛作祖的道路,最近的一条道路,最稳当的一条道路。所以诸佛菩萨都加持。这个地方是举比喻来说,真的十地菩萨怎么可能说这个话?三贤菩萨说是可能,为什么?他智慧不圆满,很可能执着自己修学的法门,反对别人。但是登了地就不会,这里是假设的,就是十地菩萨来跟我讲,我也不会相信。
我们看底下的文,「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十地菩萨来跟我说,引经据典给我讲,依照这个经论方法来修行不能往生,我也不相信,我也不怀疑。成就自己「决定上上信心」,这是真正禁得起考验,地上菩萨来讲都不动摇,这个信心真正是上上,决定不动摇。「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这是对佛有决定的信心,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的慈悲是圆满的,佛的教学方法是圆满的。等觉以下都比不上佛,我为什么不信佛而信这些菩萨?「佛是实知」,真实的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这是对于佛生起决定的信心。「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等觉以下的这些见解比不上佛,佛怎么会被他破坏?到这个地方统统是假设,后面说了一句老实话,「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他如果真的是初地到十地菩萨的话,他一定劝你老实念佛求生西方,一定赞叹这个法门。为什么?他们的智慧几乎接近到圆满,他不会违背佛的教导,他到这个时候逐渐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由此可知,地前菩萨还有许多看不清楚。
这个说法还不只到此地,后面还有,「又置此事」,置是把它放下,前面讲的我们把它放下。「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前面说的是十地菩萨、等觉菩萨,那没成佛,这话不相信,我们信佛。现在佛来了怎么办?佛来了也不动摇,这个信心才叫决定的信心。这样的信心,给诸位说,这个人这一生当中必定往生。蕅益大师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有这样坚定的信心、愿心,你绝对往生;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浅深」,我们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的功夫深,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得生就在信心,你真有信心,决定得生。佛号念得少一点,往生品位低一点。低怕什么?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智慧、道力、神通、受用等于七地以上的菩萨。
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无量寿经》上没有说下下品往生的人个子小一点,相貌差一点,没说。我们在四十八愿看到,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面貌都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品位虽然有高下,但是生活受用是一律平等,这不可思议。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这样坚定信心?如果你有这样坚定信心,可以拍拍胸膛,我决定往生,真有把握了。把握从哪来的?这经文对照,我就是这样的,我当然往生,决定往生。所以这个信愿重要,然后再努力念佛,品位就高了。
大师劝我们往生要上上品往生,上上品往生当然得要用功。用功,念佛门道也很多,自己心地真正到清净,就像《华严经》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话怎么说?我念一句佛号就等于念亿亿万万声佛号,一多不二。不会念的,念一声是念一声,一声不是二声,二声不是一声;会念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天念十万声实际上只念了一声,一天念一声就等于念十万声。这个话诸位听起来意思会不过来,一念心很清净,十万声佛号,心跟那个一念的时候一样清净,一天念一声佛号心清净,这一天心都保持这个清净,这叫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念的时候清净,不念的时候胡思乱想,入不了这个境界,这是功夫的问题。所以功夫各人不一样。古人讲「大智若愚」,真正修行人跟那不修行人没两样,为什么?人家用的功夫你看不到,你体会不到,这些我们都要明了。总而言之一句话,清净心是非常重要,决定没有妄想执着。
假如我们妄想执着都没有,这个境界好不好?不好,怎么不好?落在无明里头。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这个事情很难。所以你才晓得,一切大乘法修学不容易成功就在此地,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总没有办法出离。净宗的方法微妙,叫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既不是妄想,也破了无明。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没有堕到无明里头;没有第二个杂念,你没有妄想。所以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是既破妄想,又破无明,不可思议,方法非常之巧妙,端在自己会用功。
相信佛语,纵然是诸佛来说这是虚妄,定无此事,我们也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底下大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不要听了诸佛这个说法,我就害怕,就不能往生,就退转了。对于净宗经论所讲的依然不怀疑,深信不疑。「何以故?」下面举出一桩事实,「一佛一切佛」,唯有成佛才完全等同,「所有知见」等同,平等完全一样,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1-9-15 18:49:50
|
只看該作者
成了佛都一样,「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真正是佛,他们的见解、知见一定是相同的,菩萨可能有不同,佛是决定相同。
「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譬如制定戒律,一尊佛所制定的戒律,一切佛教化众生一定也是制定这个戒律,决定是相同。「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随顺六度之义」。这是举个例子,譬如佛给我们讲,杀生、偷盗这是十恶,不造十恶就叫做十善,一尊佛这样说,一切佛都是这个说法,乃至于十行六度,一切诸佛教化众生都离不开这些原则。所以一尊佛制定就是一切佛制定,一切佛制定的也就是一尊佛所制定,他决定是相同的。「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这不可能的,哪里后面有一尊佛出世会反对前面佛所制定的,叫大家不要修十善,修十恶,哪有这种佛?这从理论上去推决定不可能,决定没有的。
「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换句话,如果有佛这样说法,那佛一定是假的,一定是魔变成佛的样子来骗我们。如果是真佛,他所讲的跟释迦佛一定完全相同,如果跟释迦佛讲的不相同就不是真佛。诸位要读读《楞严经》就晓得,《楞严经》的五十种阴魔,魔现的境界你要没有慧眼,你很难辨别那是佛、那是魔,你辨别不出来,你就会上当,舍了佛法,跟魔去学去,这就上当了。但是一个坚定信心念佛人,魔对他不起作用,魔变成佛来劝他,他还不相信,他相信《阿弥陀经》、相信《无量寿经》,这就没有办法了,魔对他不起作用。所以信心非常重要。
再看底下一段,「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彼定生彼国者」,这个彼是指念佛的人,决定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释迦佛教给我们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十方一切诸佛教化根熟众生的同样的法门。所以诸位要记住,这个法门的对象是根熟众生,什么叫根熟?他这一生成佛的机缘到了。那不能接受,还怀疑,还动摇的,那就说明他成佛的机会这一生没到,他会退转,他不会学这个法门。学这个法门这一生决定成佛,所以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第一法门。其它大乘经典教你成菩萨、成阿罗汉、成辟支佛,得人天福报,这是讲那些东西,不是讲成佛的。净土经论是讲成佛的法门,它的对象跟一切不一样。所以一般人听到这个法门会怀疑、会转向,这是正常现象,一点都不奇怪。你仔细看看,他像不像成佛的样子?所以他变了心,转了向,这是当然之事,这有什么奇怪?跟他讲,他相信,死心塌地念下去,这个人才奇怪,这个人不可思议,真是千万人当中难得找一个,那就是他成佛的机缘成熟了。这就是一尊佛,他不是普通人,菩萨也比不上他。所以这是非常的稀有。这说明这个法门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同赞叹、共同的宣扬,共同劝勉一切根熟众生,正为他们证明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成佛。
「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这个化是教化,一佛与一切佛的知见、解行、弘愿度生决定是相同的。下面举出了这个事实,「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这个一日至七日就是佛七,打佛七就是根据《阿弥陀经》一日到七日,就是根据这个来的,《无量寿经》也是一日七日,所以佛七是根据这两部大经来的。三经都是极力赞叹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哪里会错得了!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我们有缘读到这个经典,读到大师的开示,这个福报不是容易的;没有福的人,就是住在隔壁他也听不到。我们隔壁四周不少人,他就听不到,他就不进来,为什么?这是第一等的大福报才能听得到,他哪有这么大的福报?不是偶然的。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一切诸佛如来说的,不是世间第一等福报的人听不到第一等大法。所以我们自己要珍惜自己,珍惜这一段的因缘,能把握住的话这一生就成佛,它不是普通法门。
「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这是善导大师也引经据典来跟我们作证,他所引的是往生经的经文。我们讲往生经就是净土三经、五经,是专门教我们修往生法门的,所以说往生经就是这一类,就是三经跟五经。善导大师那个时候就是三经一论,五经是后人加的,现在我们讲五经一论,他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是三经一论。在《无量寿经》第二十三品,十方佛赞叹阿弥陀佛;《弥陀经》中我们读到,十方一切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一切佛赞叹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赞叹?他用这个法门来度恶苦的众生,使这些众生能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是真正值得赞叹。释迦佛为我们开示这个法门是在五浊恶世,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释迦佛距离我们现在三千多年,那个时候叫五浊恶世,那个浊恶还很轻。三千年后的今天,这个浊恶就太严重了,严重到非常可怕的程度,这是我们要觉悟的,要看得清楚。
现在人崇向自由民主,我在新加坡讲经,演培法师问我,他说你是赞成帝制皇帝还是赞成民主?我说我赞成皇帝。他说你的思想落伍。真的,我赞成皇帝。我们今天,现在全世界各国政府都很重视环保,我们中国历代帝王政府对于环保做得最好,它那个环保保护什么?保护你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它防范这些。所以言论没有自由,你言论对于世道人心向善的许可,让你去发扬光大;不利于心性的,对心性有污染的决定禁止,这是对的。所以从前出版,你说佛的经典、祖师的批注,不能随便出版,不能随便乱说。你有见解写成这本书要送给皇帝,皇帝当然不看,他交给全国有些真正有修有证的大德长者请他们看,看了提供意见。这些人看到,不错,很好,值得流通。报告皇帝,皇帝就批准,这一批准就可以入藏,送到藏经里面就流通;如果不经过皇帝批准,这个经就不可以流通。这个用现代话来说,是防范我们心地思想、见解的污染。现在言论自由,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印就怎么印,搞得全世界的人头脑一塌糊涂,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不晓得哪个是邪、哪个是正,这就不得了了,天下大乱。天下大乱首先乱在哪里?乱在人心,这怎么得了?所以我赞成皇帝,不赞成民主。这是浊恶到了极处,是现在这个时代。
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见就是错误的知见,恶烦恼,贪瞋痴慢增长,恶邪无信盛时,盛就是到盛极的时候,这到盛极的时候就是这个世界有非常灾难出现的时候,你造的因它后来有果报,这有大灾难要来。佛在这个时候能够为我们指赞弥陀名号,在这个时节因缘当中,你修什么都来不及了,真正抓住这句名号老实念下去,你就能得救,你就能够超越。用这一句佛号把我们的身心洗刷得干干净净,《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用什么洗?用这句佛号。用这句佛号来洗心,使我们心里面只有一句佛号,其它的妄念统统没有了,妄念、无明都没有,只有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这个洗心。易行,行是行为,改变我们的行为,用什么标准来改变?《无量寿经》上一切教训就是我们改变行为的标准。这样修行人,就是此地讲的必得往生,这是一切诸佛给我们作证,决定往生。
后面这一段,「又十方佛等」,真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这唯恐大家不相信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的这个法门。「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在《无量寿经》上也看到,一切诸佛跟释迦牟尼佛作证;换句话说,这个经典、法门就是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必定宣说的法门。如果不为众生说这个法门,佛的慈悲心就不圆满。好像给我们东西一样,最好的为什么不给我们?给我次等再次等的,最好的不给我,心不圆满。佛必定为一切众生宣说这个法门。但是一切众生听了相不相信,这个佛没有法子,佛没有办法叫你一定相信,能不能相信是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但是佛一定要说,佛不说对不起你,说出来之后,信不信那没有关系,佛总对得起你。到你受尽千辛万苦以后,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诸佛,佛,这么好的法门为什么早不给我说,害得我受这么多苦难,搞得三大阿僧祇劫才明了?佛就说我早就说了,你不相信,你们活该。这都是事实,早都给你讲,你不相信,怎能怪佛?要怪就怪自己,不能怪佛。
「一切凡夫」,底下这几句话很要紧,「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只要相信,只要发愿念佛,是个个统统得度,没有一个漏掉的,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不问罪福多少,你就造五逆罪一样能得度。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的,阿阇世王造五逆罪,五逆罪是堕地狱,杀父亲、害母亲、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坏事干尽,他到临终的时候才忏悔,真正忏悔发愿念佛求生西方世界,他也得生,而且品位高,他是上品中生,真的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才晓得,往生西方世界是有两个方式,一个就是我们一天到晚念佛,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的;一个是造作罪业,临终忏悔往生的。忏悔往生那个品位要看他忏悔的心,要看他忏悔心念坚决的程度,要十分的坚定,品位马上就上去。因此我们对于造作罪业的人也不敢轻视,这个心才真正会平等,不敢轻视。为什么?他那个时候如果是十分恳切的心、坚定的心,一点不怀疑,那样忏悔,可能品位在我们上面,我们念一生的佛反而不如他,这都很有可能。所以对一切人,造作罪业的人也应当恭敬,不可以轻慢,咱们不晓得他将来怎么样,不知道。
「但能上尽百年」,这就修学形式上来观察,上尽百年就是讲尽形寿,我今天遇到这个法门,一直到临终,我修学这个法门一天都不间断,这叫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日七日,给诸位说,我们都没分了,为什么没分?你们今天听到了。你不能说我听到了不修,等到我病害得重的时候我再来修,那就大错特错了。病重修学这个法门,是从前一生没有听到过这个法门,到临命终时候才遇到善知识劝他这个法门,他才听到的。不是老早听到的,到那个时候才修的,这大家要搞清楚。要不然到以后误了事,不是我误你,我没有误你,我没有耽误你,是你自己搞错了,这要知道的。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个法门,而是在病危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开导这个法门,他恍然大悟,一心一意专修专求,是这样往生。现在听到,想临终的时候再念,这叫侥幸,投机取巧,投机取巧的心怎么能往生?前面一再跟你讲「真实心中作」,你这个完全是虚假,那个不能往生。所以我们说是一日七日念佛往生,不行了,这是别人的事情,与我不相干。
我们只有上尽百年这条,从今天起天天不能间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我们修学的。但是要知道,就是在临终的那一剎那他听到这个法门,真心发愿,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这是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讲的,这哪里是假的?佛所说的决定不假。「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决定不怀疑,决定是真实的。「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一尊佛所说的,一切佛都来给我们做证明,就是这一桩大事,要不是大事,怎么会劳动一切诸佛来做证明?怎么能够动得了他?这是世出世间第一桩大事。所以一切诸佛不请自然就来了,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此名就人立信也」,以上所讲的统统是从人,无论什么人来讲,我都坚定信心,决定不怀疑。时间到了,好,我们就讲到此地。
观经上品上生章 (第五集) 1991/4 美国达拉斯 档名:03-004-0005
请掀开讲义第七页,从第一行看起,「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下面为我们解释,「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这个等就是现在五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普贤行愿品》,就是五经一论。「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这是给我们说明什么叫正行,正行是专修,即使接引大众也是专弘,专修专弘。古来有祖师大德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讲三百多遍,不讲第二部经的,这就真是专中之专、正中之正,实在是值得我们效法的。读诵是依往生经,修行也依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境界,一心专注思想,正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忆佛念佛」,忆就是心里面想念,常常想佛,常常思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个二报就是依报、正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日常生活当中,在修行仪式上总归纳起来就是身语意三业,身是修礼敬,拜佛专拜阿弥陀佛,要专。其它的佛不拜会不会对不起他?这是我们凡夫的妄想。如果诸佛菩萨看你专礼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欢喜。为什么?唯有专才决定往生。不专,往生的机会就不多,所谓是杂修的人,一万个人难得有三、五个往生。专修的人所谓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的,这专是非常重要。「若口称」,口称是念佛,「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这个赞叹供养是利他,是利他行,也就是帮助别人。像我刚才提到,古德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这就是讲经是属于赞叹,也属于法供养。一切统统专,专注,这叫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前面跟我们说什么叫正行,正行里面有两种,这两种都叫正行。第一是正中之正,「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久就是老修行,近是初学的,「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这个佛愿就是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由此可知,为什么有些人他也不读经,他也不念咒,他也不懂佛法,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到成功的时候,他能够站着往生、坐着往生,预知时至。这把这个原因说出来了,他那个修行是正中之正,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念掉,他成就了念佛三昧,那哪有不成功的!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完全相应,这个人决定往生。这是正中的第一种。
正中第二种,就是底下二十二节所说的,「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这是正中的第二种,正行的第二种,礼诵就是前面讲的专礼阿弥陀佛、专念往生经论。你选择一种专念也好,有人专念《阿弥陀经》,有人专念《无量寿经》,过去弘一大师一生专念《普贤行愿品》,像这个专礼、专念、念诵属于正行的第二种。我们净土宗里常讲正助双修,什么叫助?这叫助,不是其它的,正行里面有正助,助还是属于正行,必须要加以辨别。不是修其它这个善事叫做助行,我们往往把这个意思错会到这里,以为我修学一切善事这是属于助行,这是错误的。修学一切善事那叫杂行,那个不是助行。底下这一条说到了,「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其它这个诸善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有世间一切善、佛门里一切善,譬如我读诵大乘经典,我念《金刚经》是善,念《地藏经》也是善,念《法华经》也是善。我们专修净土的人念这些经这叫杂行,这都不是属于正行,为什么?不专。所以同修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最好不要修杂行。
像这些大乘经典有的时候我们也要讲,为什么要讲?杂行为什么还要讲?为了有许多同修对于净土还没有信心,用这些大乘经论来接引他。你一说是讲净土经典,他根本不来听,讲《金刚经》,他很欢喜,他来了;讲《楞严经》,他高兴,他来了,用这些大经大论来诱导他。像古来大德所讲的,《华严》、《法华》都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这样的大经引诱一切众生入《无量寿》、入净土法门,那是属于手段,是属于善巧方便,从这里诱导他入正行,是这个意思。
假如我们修正行的,遇到有法师讲这些大经,我们要不要去听?一定要去听。那听我们不就变成杂行了吗?这个去听就是听众里头有一种叫影响众,是去庄严道场,这个道场听众愈多法缘就愈盛,是来庄严道场,不是来听经的。你坐在座位上闭着眼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法师讲法师的,我念我的佛,我是来庄严道场的,来充人数的,所以一定要来拥护道场。人家初学的人看了,这些人都在这边听,大概讲得不错,我也去听听。这叫影响众,影响初学,帮助法师接引众生,是这个意思。不是叫你在那里听了这个经,这个经不错,这我还想学学,那就坏了,那你不如不来。所以听经大众当中,有很多种类不同。我们自己专修净宗的人,去听一切大乘经典,我们属于影响众,这有很大的功德,对于自己修行决定没有妨碍。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净宗修行的秘诀就是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是用功的秘诀。六根怎么摄法?只要做到净念相继,六根自然都摄,还用得着再找麻烦吗?一个人真正六根都摄了,他一定是净念圆满,两句话实在讲是一桩事情,都摄六根是讲功夫,净念相继是方法,是一桩事情。什么叫净念?不怀疑、不夹杂,这个念就是净念;后面相继就是不间断,无间就是不间断。所以我们用浅俗的话来说,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净宗功夫的秘诀。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杂行是什么?夹杂,不是夹杂世间法,是夹杂佛法,我修行净土的,我常常还要念念《金刚经》,还要念念《华严经》、念念《法华经》,这叫夹杂;或者是还参个禅,还打个坐,再是念个咒,这都叫夹杂。这一夹杂,我们的正行就间断,功夫就间断了。「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当然读诵一切大乘经典都可以回向求生净土,可是你的心确确实实不如那个老实持名的人那样的专精。那个老实持名的人,说老实话,他决定有把握,杂疏之行往生不见得真有把握,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通常佛在四弘誓愿里面就教导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这看起来不都是变成夹杂、杂疏之行吗?你要把佛的话仔细看清楚,你才晓得法门无量誓愿学它还是专精。为什么?前面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的烦恼断掉没有?烦恼断尽之后你涉猎一切佛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才有能力。我们今天一涉猎其它的经典就变成杂疏之行,我们的烦恼没断,我们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那个有功夫的人展开经典是随文观照,经典一展开都明心见性。我们经典一打开都胡思乱想,我们不是观照,我们是打妄想,打妄想才叫杂疏之行。经典一展开,完全入了观照的境界,这个行,这个不但不碍事,反而增高品位,真正开智慧,定慧等学。「故名深心」。深心就介绍到此地。上面所说深心总是属于自利,即使利他还是自利。
下面这一段,「三者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这个愿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纯属于利他。真实心自受用叫深心,他受用叫回向发愿心,也就是大慈大悲心。我们看批注,「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过去时间就长了,过去是无量劫一直到今天,「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世间的善根,佛在一切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明白,有三种,叫三善根,这个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就是没有贪瞋痴。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从这个根生的,所以它叫做善根,世法的三善根。反过来贪瞋痴叫三毒,世间里所有一切的罪孽都是从三毒生的。所以三毒反过来就是三善根,三善根反过来就是三毒。我们无始到今生,以三善根回向。出世善根只有一条,六度里面的精进波罗蜜,菩萨善根唯一精进。这是特别专注善根,善根包括一切善法善行,统统都包括。
「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前面是专说自己,这条是讲别人的。凡圣,圣人是从等觉菩萨以下,乃至六道凡夫,人家行善修善,我们见闻随喜,这个功德是相同的。见闻随喜要真实心中作,这个真实心中作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圆满,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成人之善」,别人有善行,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使他这个善行能做到圆满。为什么?所有一切善行都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而不是自利的。「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我们自己修的善,随喜一切他人之善,我们求什么?只求一桩事情,往生净土,亲近弥陀,只求这个,除这个之外什么都不求。「故名回向发愿心」。这个世间的福报、天人的福报决定不去享它,为什么?不究竟,依旧不免轮回,福报享尽了还要堕落,所以这是不究竟,三界之内有漏的福报决定不求。
「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这个念佛人常常想着佛来接引我往生,许许多多念佛人临终的时候不能往生,不是佛不来接引,是在临终那个时候他的心乱了。平常心还满清净,一句佛号念得很好,心里也求生净土,到临终的时候贪生怕死,不愿意去了,还希望多活几天,这就大错特错了。这桩事情,如果不是平素功夫真正得力,临终我们自己能保证不会发生这个状况吗?自己不能保证。万一到那个时候,贪生怕死念头一生,这一生的机会就错过了。所以要在平常训练,训练的方法,常常想死,到临死的时候不害怕,常常想佛来接引我。你看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的关房,关房里头有个小房间,供了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后面贴了一个大字,「死」字。天天把死字挂在额头上,想着我随时就要死,希望阿弥陀佛快来接引我。这个到死的时候见到阿弥陀佛一定生欢喜心,我天天想你,果然把你想到了,我就跟你去了。否则的话,一看到阿弥陀佛来,吓到了,「不得了,我要死了」,这个麻烦大了,这个念头一动就去不了了,佛也没有了,你也去不了。常常要作如是观,要真心真意的想。
所以一个真正念佛人,印光大师写的这个字我们印了很多,我们把它缩小了,印成有这么大张,实实在在讲应该挂在我们床头上,每天晚上睡觉都看到,这一躺到床上,心就做我要死了,看着阿弥陀佛有没有来。天天这样眼巴巴的盼望着,临命终时生欢喜心,不会恐怖,不惊不怖,如入禅定,这个好,不要害怕。有些人讲这还得了,这太消极了。这叫真积极,不是消极。世间人迷惑颠倒,不知道往生功德利益的殊胜,他不晓得。所以我们要常常这种想法,常常作得生想。所以眼不离佛像,天天看佛像,天天看到印祖这个教训,这就是我们学习他,他老人家一生天天都是这样想,他给我们做了个榜样。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金刚是比喻信心的坚固,决定不会动摇。「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这些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这些是什么?修学法门跟我们不相同的,依据经典跟我们不一样的,决定不受他影响,我们只一心专修。「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如果我们被人家几句话动摇了,这个往生的真正利益就失掉了,那实在讲是太可惜了。
下面这里大师又假设一个问答,都是帮助我们建立坚固的信心。「问曰:若有解行不同」,这一句是讲学佛的,或者是学禅的,或者是学教的,或者是学密的,这些人,解行不同。「邪杂人等」,这句是不是学佛的,不是学佛的他在社会上也很有地位、很有身分,甚至是知名的学者,「佛教是迷信,你怎么学这个?」这叫邪杂人等,邪是说其它不同的宗教。碰到这些人,「来相惑乱」,惑是迷惑,乱是扰乱我们。「或说种种疑难,道不得往生」,他终极的目标就是劝你放弃念佛,不能往生的。
「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四重是杀盗淫妄,戒律里头的四重戒。「谤法阐提」,谤法是毁谤正法,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没有善根的人,断了善根的人叫阐提,没善根的人。「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你造的这些罪业没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前面所讲的种种罪行,果报都在三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这样业障罪孽深重的人,怎么是你在一生短短时日念佛你就能生到西方清净国土,那个地方个个圆证三不退?他来跟你说,你自己想想,你能做得到吗?你有分吗?我们往往听了这些话信心就动摇了,这就是人家来迷惑我们,来扰乱我们。
我们要怎样才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心不被外境扰乱?底下大师教导我们,「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这个四句是总说,这是总纲领。佛教导一切众生法门无量无边,这么多的方法,佛是怎么说出来的?是随机说出来的。其实佛哪有方法?佛没有定法,众生什么根性,佛就给他说什么法;众生什么毛病,佛就给他说什么法,佛没有定法可说,随情非一,没有一定的方法,所以法门就无量无边。正如同大夫给人看病一样,给人开药方一样,一个人一个药方,没有相同的药方,纵然相同,他用药的分量也不一样,哪有相同的?佛说一切经是当时给人开的处方,换句话说,没有一个方子是为我们开的。我们今天拿着佛替当时那些人开的处方,我们随便拿来用,那不死才怪!不是佛害你,是你自己害自己。佛现在不在世,为我们现在这些苦难人留了一个药方,留了个药方你不相信,你又不肯用,你怪谁?留的这个药方是什么?就是往生经典。这是佛特地为末法五恶五苦众生开的一条一生决定得度的法门,就是这一门。所以你要问,千经万论哪一部经是佛对我讲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这就是对我说的。我生在末法,确实今天是五恶五苦的时代,这是专门为我们说的。因此我们的修学决定要以这个为主。
实在说我往生真正有把握了,我再遍涉一切大乘,没有关系,为什么?我随时走得了。我往生还没有把握,我就专修这个法门,这个人叫聪明人。什么时候有把握?你不要问别人,自己晓得,自己知道。问别人,人家纵然是给你印证,也是骗你的,也不是真的,不可以轻易听信人言。我有一年在洛杉矶讲经,讲完之后有三个年轻人来问我,要我给他印证他们有没有开悟?曾经听说一个密宗的上师,在那边大概一共是五个年轻人,给他们印证他们都开悟了。所以我去讲经,他来问我,要我看看他有没有开悟?我说老实话,我说「你们没有开悟。」他当时很生气,「有上师都说我开悟了,你怎么说我没有开悟?」脸上颜色马上就不好看。我就告诉他,「我没开悟,你来问我有没有开悟,你准没有开悟。」你要开悟了你还来问我吗?不能轻听人言。简直是现在稀奇古怪的事情太多,到处都有,不要受人骗,不要上当。佛法实在是修的什么?清净心。几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生气了,你这个心哪里清净?换句话说,人家赞叹、捧你一下,你就欢喜;说几句不中听的,立刻就不高兴,完全是凡夫,你有什么功夫?这个要知道。所以一定要晓得,哪一些经是佛为我们说的,为我们这个时代人说的,我们这个时代人修学真正得力。
下面大师用譬喻来说,「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这是先举现量的境界、眼前的事情,说出来大家都会相信,不会怀疑的。「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这是讲出来大家都相信的,眼前的事情,你亲眼看见的。「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这就说出佛法无量的法门,每个法门都有它的利益。但是这个利益要对了根性才能发生利益,不对根性就不可能有利益。好像那个药店,我们到药店看几千种几万种,统统是好药,都能治病。可是你害的病跟那个药性质不对那就不行了,那就不能对治。一定要对症,统统是好药,不对症那就没有一样是好药,佛法亦复如此。
「随出一门者」,出是超出,超出什么?超出烦恼门。「随入一门者」,入什么?「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也」。「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爱好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习气不相同,所以佛有种种法门,都是帮助一切众生求解脱的,我们要明白佛教化众生这个原则。「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我自己所具备的种种条件,这个念佛法门很适合我,我修学很有受用,假如说遇到个学禅的,你为什么偏偏要我修禅?禅对你也许有利益,对我没有利益,我不是禅的根性。这就是那个法门与我没有缘,这是与我有缘的,有缘就是对机、契机!
「然我之所爱」,我所喜欢的这个法门。「即是我有缘之行」,这个法门对我就有缘,契我的机。「即非汝所求」,你跟我修学的法门不一样,我这个法门不是你所要的。同样的一个道理,「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你修学那个法门也是佛传给你,没错,你是那个法门的根器,你修学得力,我修学就不得力,与你有缘,与我没有缘。「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这是个大原则、大前提,如果随自己的根器,随自己的爱好,这个法门修学一定能得利益,一定能够很快得到成果。你修学功夫得力,有了一定的成就,发愿回向求生净土,也决定得生。《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那一品里面,一共有四段经文,最后一段慈舟法师判的「一心三辈」,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可见得净土法门非常广大,专修的人得生,不修学这个法门,修学其它法门,回向也能得生。所以这个法门殊胜,一切诸佛赞叹,是有道理的。
「行者当知」,这段话很重要,「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我们学佛人有两种人,一种是搞佛学的,搞佛学他是不修行,他完全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这一切经典都可以去研究,现在这样的人很多,这是求解不重行的。不重行是决定得不到结果,换句话说,他不能断烦恼,不能出轮回,即使经典念得再熟,讲得天花乱坠,依旧还是生死轮回。「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这就是讲修行,修行是什么?学佛。诸位要知道,佛学跟学佛不一样,前面一个是佛学,后面这个是学佛。学佛那必须要学与自己有缘的法门,一门深入,不能学两门、三门,学多了你的心力、精神都分散,你不能成就。
实在讲任何一个法门都是修学三昧的法门,三昧是正定,在净土宗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就是修清净心。一个法门叫心清净容易得到,同时学几个法门,想心地清净非常困难。因为一切经典你要不会看的,你看多了连佛法都不相信了。为什么?前面跟大家说过,佛没有定法可说。佛要遇到这个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问题,这个人很执着,佛就跟他讲空,讲空是什么?破你的执着。佛遇到另外一个人,他什么也不执着,一切空空如也,佛就跟他讲有,破他空执。你一看到佛怎么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空,到底是空、是有?自己说话,自己自相矛盾,算了,我不学他了。他不知道佛用这个药,这个药是对这个人的,那个药是对那个人的,这个人用这个药他病好了,那个人用那个药病也好了,佛说法如是如是。我们不了解情况,看到佛说法完全自相矛盾,正是自己迷惑颠倒。像这样的情形在大乘经典里面太多太多。所以我们理解之后,对于佛所说一切法统统不执着,晓得他这个说法对哪一类人,那个说法又是对一类人的,所对的不同根性。哪一个法与我有缘我就专修它,专修所谓是「事半功倍」,用的力量少,得的成就大,少用功劳,多得利益,这要会学。
底下说了很长的一篇比喻,这个比喻虽然长,很容易懂,我们念念就可以了,所以念的时候要细心体会。「又白一切往生人等」,我们看大师用的语气极尊敬,一切往生人等是指我们,我们这求往生的,善导大师用白,白是最恭敬的语气。实实在在像如来在大经上讲「不轻初学」,决定不能看轻初学,对初学的人跟对佛一样的尊重。所以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外是外道,邪是邪教,异见是不同见解的这些人,怕他们来为难。这里说了一个比喻。「何者是也?」什么比喻?「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譬如有个人他要往西面去,这个路很遥远,有百千里,相当遥远。「忽然中路见有二河」,走到半途看到两条河流,「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南北有两条河。「二河各阔百步」,阔是宽度,有这么宽。「各深无底,南北无边」,南北很长,看不到边际。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这两条河当中有一条很窄小的一条道路。「可阔四五寸许」,就像个独木桥一样,旁边这个河是其深无底,这个比绝壁悬崖还要危险。「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有这么长的一条道路,这个道路非常窄小,非常之危险。「其水波浪交过湿道」,这个小路常常被水侵蚀,也常常被火烧着,「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这一条小路,实在讲非常非常危险的道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这个人走到路的边上,真是进退不得,这个地方「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看到这个人独自一个人在这边走,这些盗贼、恶兽都想来伤害他。「此人怖死」,怖死是什么?怖是恐怖,怕死。「直走向西」,往西面走,「忽然见此大河」,两条河一条水河、一条火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南北很长见不到边。「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怎么走法?「今日定死不疑」,想到这里,走到绝路。
「正欲到回」,想回头,这回头「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只有这么一条窄路,「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这是恐怖惊慌到了极处。「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回是回头,回头群贼恶兽都在等他,这是必死无疑。「住亦死」,住在那里不动,不动也不行,不动这些恶兽慢慢的靠近自己了。「去一死」,往前面那条路上也是危险的道路。「一种不免死者」,想想走到绝路了。「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剩了这条窄路,虽然很危险,也是一条死路,我就往这条路上走去吧!
「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人看不到,有声音在劝他,「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你往这条路走一定走得通,你要是停下来那一定就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我可以保护你,「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西方有人在那里招唤他。「此人既闻此遣彼唤」,此是东面,东面有声音劝他去,西面有人唤他迎接他来。「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这下定决心往西面走了。「或行一分二分」,走了没多远,「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崄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他才走没有多远,这边这些群贼在劝他,劝他回来,我们对你没有恶心,你放心回来好了,这条路太危险,太可怕了,劝他回来。「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这没有多久他就到达西岸,西岸那边有善友欢迎他,非常欢喜,永离诸难。这是一段比喻。
比喻的什么?底下一段就「合喻」,告诉我们比喻的是什么。「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把我们娑婆世界比作东岸。西岸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言群贼恶兽诈亲者」,诈亲不是真的亲,假的,「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比喻的这些。「言无人空迥泽者」,到这个地方没有看到人,只看到群贼恶兽,群贼恶兽就比喻恶知识,不是善知识。「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没有遇到人,没有遇到善知识,所遇到都是恶知识。「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就是贪爱、瞋恚两大烦恼,贪瞋的烦恼。「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比喻我们在贪瞋痴慢当中,忽然还起一念心,还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喻这是一条白道、一条小路。「乃由贪瞋强故」,就好像水火常常侵蚀这条小路。「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虽然念佛求生净土,贪爱、瞋恚这个烦恼常常会起来。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这就是回向发愿求生净土,比喻这个意思。「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这是比喻释迦牟尼佛不在了,所以看不到人,佛的经典还在这个世间,譬喻说我们只听到声音没有见到人,佛在经上劝我们求生西方,譬如听到声音,见不到人。「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这就是你遇到一些恶友、恶知识,他们来劝你改学别的法门,使你这一生真正脱离轮回、圆成佛道的机会这样丧失掉,这是一类。第二类,「及自造罪退失也」,第二种是你自己造作业障、罪业,那就是什么?贪瞋烦恼太重,念佛的功夫抵不过,对于经教理解不够透彻,内生烦恼,外面又有五欲六尘的诱惑,这样退转了,是比喻这桩事情。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我们也见到人,听到声音,他在那里招唤。「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迷惑颠倒,自己缠缚了自己,「无由解脱」,这是我们现前的状况。「仰蒙释迦发遣」,今天我们承蒙释迦牟尼佛教导求生净土,「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二尊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我们顺从这两尊佛的意愿。「不顾水火二河」,这就是烦恼,内里面烦恼、外面的诱惑统统不顾,统统放下,统统不理会,一心一意念佛。「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这是讲见到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真是大庆幸,无始劫以来心心向往的,这一次终是满了愿。比喻是比喻这桩事情。我们能深深体会比喻的大意,自然就能坚定信心。
底下一节说,「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也就是一切时一切处所。「常作此解」,这个解是见解,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见解。「常作此想」,要有这样的想念。「故名回向发愿心」,你心里常常想、常常念,这就是回向发愿。「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这是回向第二个意思。所以有人对于这个法门没有深入的理解,看到念佛修净土的人他都摇头,认为什么?自了汉,学小乘。现在众生这么苦,不发大慈悲心来度众生,自己想逃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避难去。往往轻视这个法门,瞧不起念佛人。这是大错特错!还有一些人不求往生,他要生生世世做法师,或者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做大官、大富长者,来干什么?我要护持佛法,我要弘扬佛法。来生你有把握能得人身吗?不简单!
我们自己一定要量量自己的能力,仔细冷静去思惟,不要讲过去生,过去生的事情不知道,我们没有宿命通,没有他心通,这一生的事情还能够记得个差不多,我们从幼年到今天,起心动念、身口造作到底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冷静想一想,造的恶业多,善业少。善业什么时候造的?学了佛之后才晓得造一点善业,没学佛之前全是自私自利。来生得人身难,太难太难。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众生先度自己,我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还有什么能力度众生?这个重要。我们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快要淹死了,我很想去救他,我不会游泳,跳下去白搭一条命而已。到西方极乐世界学本事,学成之后,回来之后我见一个才能救一个。今天没有能力,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去读书、是去留学,是去学智慧、学神通、学本领,是为这个去的。所以到了那个地方去,还是大慈大悲回入生死,再回来教化众生。
有人就问了,那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好久才可以回来呢?因为他的大悲心很重,恨不得马上就可以回来,那行不行?行。你去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清清楚楚,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个面,给他拜三拜,告诉阿弥陀佛,「我慈悲心很重,我现在就想到娑婆世界去度那些众生,可不可以?」阿弥陀佛一定点头,「好,你去吧!」你就行了。你再来的时候,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能满你的愿。《无量寿经》上没有限定你在西方世界多久、证得什么样果位才可以离开,没有说这个,没有说这个那去见个面就可以回来了。西方世界真的是开放、自由。一些人不知道极乐世界的好处,你把这些经典细细去读,任何一个国家地区,讲到真正开放、自由,统统比不上极乐世界。我们今天讲民主、开放、自由,西方极乐世界是第一,那真实不虚。所以你即使有大悲心,赶快跟阿弥陀佛见一面再来,就没事了。没有本事,阿弥陀佛帮助你,智慧威神加持你,你也就好像有本领了。非常非常重要,决定不能误会。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做的结论斩钉截铁,句句话都肯定,叫我们不生一丝毫疑惑。三心既具,具是具备,也就是常讲的三心圆发,发得圆圆满满。无行不成是讲大乘佛法,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所有一切大乘法统统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念佛法门是大乘法,也建立在这基础上。不管修学那个法门,没有这个三菩提心他就修不成功。学禅也好、学密也好、学教也好,统统要三心,那就是要用真诚心、要用深心、要用大悲心;没有三心,所有一切大乘法门统统落空。愿行既成这一句是专讲修净土的,前面那个无行不成是通所有一切大乘佛法,后头这句是专讲求生净土,你有菩提三心圆发要想求生净土,是决定得生;如果具足三心还不生的,没有这个道理,可见得这个三心非常非常重要。《无量寿经》上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应知」,这就是包括所有一切佛法,定善要三心修,散善也要这个三心修。换句话说,一切真实,对佛法真实,对世间法也真实;对佛菩萨真实,对所有一切人都真实;对我们尊敬的人真实,对我们讨厌的人也要真实。使我们的心才真正达到清净、平等,我们这一生往生才有把握。如果这里头有分别、有差等,往生就没有把握。因为往生那一念,心要真正清净平等才得生。清净平等心要在平常养成,到临终那个时候我再来修清净平等,恐怕来不及了,要在平常养成。求高深之果,西方极乐世界是究竟第一圆满的果报,一定要顺,一定要契甚深之理,这句阿弥陀佛是极深之理,要厚培善根,这是力行,依据真实的理论求真实的果报。
古人说这个三心顺三法,第一个至诚心,念真如平等一性,深心跟发愿回向心是自行化他。三心一念中修,没有前后,没有次第,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们见思烦恼自自然然就没有了,不断自断,这个功夫上乘。能够伏烦恼,真正伏住了,虽然烦恼不断,没有断,它不起作用,这是中等的功夫。虽然念,念还伏不住,烦恼还伏不住,有的时候还常常起现行,这是下品功夫,一定要认真去做。经上虽讲的是上品上生,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贯穿底下九品。换句话说,功夫都是一样的,菩提心是一样发,发的那个心大小、偏圆不一样,才有九品的差别。下下品也是这三心,那个三心的坚定、三心的清净比不上上品上生的人,都是建立在三心的基础上。
本经后面有说得很好,不在我们这章上,勉励我们如果是念佛的人,这是佛说的,「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华」,芬陀利花是白莲花,莲花里头最殊胜的,这是佛称赞念佛人就像人中的白莲花一样。「观音势至常为胜友」,观音、势至是你最好的朋友,这个人将来必定坐道场,必定生诸佛家,诸佛家就是极乐世界。所以佛是嘱咐阿难尊者,要好好的持是语,持就是受持,「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什么叫持是语?就是叫你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嘱咐阿难「受持佛语」。我们到这个地方这是将三心讲完了,明天我们要用这份讲义,明天这一章就圆满。明天讲的底下有三种人,就是它的重点在「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是第一种,第二种「读诵大乘」,第三种「修行六念」。明天也一次就把这个跟诸位介绍,我们这一章就讲圆满了。好,我们念佛回向。
观经上品上生章 (第六集) 1991/4 美国达拉斯 档名:03-004-0006
请掀开讲义,这份讲义第八页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当中有个「五」。在第一天跟诸位将经文略略的介绍过,经文总共分为十二段,讲到上一次截止是把第四段讲完。今天我们看这是第五段,「从复有三种众生已下,正明简机,堪能奉法,依教修行」。这几句话究竟说哪一句经文,初来的同修恐怕不知道。我们翻到第一页的经文,我把这个经文跟诸位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看到第一面经文,经文的第三行第二句,「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就是这一句。这是世尊给我们说出哪些人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能够得生净土。除了上面「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人,这个决定得生,除这个之外还有三种人,这三种人能够奉持佛的教法,依教修行。
下面说,这第六,「从何等为三下,至六念已来」,这个在经文里面一共有两行,「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一直到「修行六念」,这是一行多一点点,也是这一段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开示。我们看大师的批注,请看第九页的第一行,从第二句看起,这是哪三种?「一、明慈心不杀。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这是讲杀生的杀业分为三种,身语意三业。口杀,下面有,我们继续往下看,「言口杀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虽然不是自己杀,自己下达命令,你在家里是主人,家里佣人都得听你的话,今天想吃一只鸡,给我杀一只,这是你口杀。虽然你没有动手,是你口杀,真正造杀业的责任是你要负,你是主杀的,佣人那是助手,你这才是元凶,是下达命令的这个人,这个我们要知道。「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这个身杀,动手杀生这是身杀。自己没有动手,自己用手指着,那一只鸡给我杀掉,这手动了,这也是身杀,口也杀,是身也杀,这是指使,这要晓得。「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名为心杀」,这是起心动念要杀害众生,这是你动了念头,这叫心杀。
第一条实在说就是《观经》上讲的三福第一福,三福属于散善,是大乘佛法修学的基础。念佛法门属于大乘佛法,当然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第一福一共讲了四句,第一句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师长」,第三句是「慈心不杀」,第四句是「修十善业」。这四句后面的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譬如孝顺父母的人,不见得他会尊敬师长,尊敬师长的人一定孝顺父母;孝亲尊师不见得有慈悲心,真有慈悲心的人一定孝亲尊师。所以后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它说慈心不杀,实在讲三福第一福就完全具足,后面一条修十善业当然包括慈心不杀。为什么不用修十善业而特别用第三句?诸位要知道,一切众生造业,最容易造业的,一个是口业,口业是什么?毁谤人,毁谤三宝,说是非人我,这个口业很容易。再一条就杀生,虽然不至于杀人,杀害一些小动物。
底下说,「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这是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杀生不论是什么样的生物,这个四生是讲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四种类生就包括一切有情众生,统统包括在其中。杀生,这个动物灵性愈高罪业愈重,绝对不能说是没有罪业,没有这个道理的,杀生的果报非常可怕。我们大概中年以上的同修常常有很多病痛,病痛是果报,有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就是杀生。这一生当中杀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杀生,这些冤亲债主有机会就找到你,要报复你,这个病苦就来了。因此这不杀生就是不与一切众生结深仇大恨,不跟牠结这个冤仇。在善行里面讲,这是无畏布施,果报上讲自己得健康长寿,健康长寿的果报是不杀生。所以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里面,佛一再提倡素食。
中国的素食,就是梁武帝读《楞伽经》,《楞伽经》上讲,「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吃众生肉」,他念到这个经文深受感动,他就吃长素,提倡素食运动。他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所以佛门就响应,于是中国佛教,无论是出家、在家,差不多都是素食的。这个跟外国不一样,外国的佛教没有吃素的,唯独中国佛教是素食,这要知道,素食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你素食一定有好处,你看讲的素食不会障碍你生净土。还是要吃众生肉,这东西与往生会产生障碍,到往生的时候你冤亲债主很多,你想逃走,你要不还我的命,这些人不饶你。所以我们念佛、念经回向给他,回向偈里面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给牠们,希望在我们修行的道路上不要来找麻烦,不要来障碍。我成功了,我决定来度你们,大家都有好处。可是诸位要晓得,明白人才接受,不明白的人他不肯接受,一样来找麻烦,这个必须要知道的。
「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我们果然能够有大慈悲心来看待一切众生,「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这在三种布施里面叫无畏布施,一切众生得寿命安乐,我们自己的果报,寿命安乐必定更殊胜,从这来。「亦是最上胜妙戒也」,四重戒里面第一条就是不杀生,培养慈悲心。所以这个佛门里面素食的好处非常之多,我们往往不了解它,才不肯接受。我最初学佛的时候,学佛没有吃素。一直到真正懂得佛法里面的修行有养生之道,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下定决心吃长素。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在以前念书的时候,我念中学在南京,我在回教清真寺里面混了一年,在基督教教堂里混了两年,所以它们的东西我都懂。但是我对它不能生信心,他们的阿訇跟牧师都没有办法说服我。所以我研究它的教义,我不受洗。因为我有很多疑问不能解决,他也没办法答复我,所以它的教义我懂得比他们都多,他讲不过我。
从这个基础上我了解回教他吃东西选择,我们一般人吃东西只讲求卫生,生是什么?生理,东西要干净,讲求卫生。回教徒比我们一般人高明,他懂得卫生,他懂得卫性,性是性情。所以凡是性情不好的这些动物、植物他都不吃,他要培养好的性情,他是这样选择,这就比我们高明。所以以后一看到佛法里面讲素食是修慈悲心的,这才恍然大悟,佛法里面讲的饮食真正高明。他那里讲到卫性,保卫性情,慈悲心没有讲。佛法这个素食卫生、卫性、卫心,我明白这个道理我才肯吃素。如果那个时候有人给我讲,你吃动物将来牠要报复你,我不相信,这个话我们听不进去。我是真正懂得养生之道,了解这种生活方式,我常跟大家讲的,不老、不病、不死。我今年六十六岁了,你看我不老,我没有医药保险,我不病,我也不死。素食的好处在此地,懂得的人太少,就是出家人能讲得出来的,我们也没有听说过。饮食愈少愈好,心地愈清净愈好。前面跟诸位说过,饮食是能量的补充,我们的能量消耗到哪里去?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你没有妄念,所谓劳心劳力消耗都非常之少。
我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我一天吃一餐,我吃了五年,非常正常。以后到台北去讲经,遇到我们馆长,她招待我,逼迫我非吃三顿不可,她说法师,你以后身体坏的时候,我们责任负不起。在台北讲经没有法子,就开权吃三餐。三餐是我一餐的量分作三餐,我那个时候一餐吃三碗饭,现在是分三餐,一餐吃一碗,还是那么多,没有增加。有些人持午他的消耗量还是很大,他吃不饱他会饿、他会难过,他把三顿当一顿吃,吃上个半年、一年肠胃病统统都来了,那就不懂得养生之道。所以佛法要如理如法的修学,不要充面子,那个害人的,决定不充面子。这是说慈悲心,不要说对将来的好处,对现在,哪个人不喜欢健康长寿?你想健康长寿有方法,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决定可以得到。所以这也是上上的胜妙戒。「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杀也」,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21-9-15 18:51:26
|
只看該作者
这个意思刚才讲过了。
「即有止行二善」,这个不杀生里头有两种善。「自不杀故名止善」,自己不杀生这是止善。「教他不杀故名行善」,我们不但自己不杀,也要劝别人不要杀生。「自他初断名止善,毕竟永除名行善」,这是讲时间,你今天发心修慈悲心,持不杀生戒,这好,希望你持这个戒要有恒心,永远不杀生,这就是属于行善。「虽有止持二善,总结成慈下行也」,慈悲这一条下面的重要修学方法。这是我跟诸位说,素食、不杀生的功德利益。转要有坚定的决心,要有真实深信心来转,这个重业在这一生都能转得过来。如果不是真实信心、不是清净信心,可以转变部分,不能完全转过来。这种情形我们在同修当中看到很多。部分转过来了,也就是佛家常讲的重罪轻报,本来报的是很重的,他转比较轻一点报,但是还要受报。那个真正清净信心去转,轻报都不受,可以完全转过来。所以这个诸位一定要明理,理论要通达,方法要晓得,要以真诚的心去修,一定能够得到感应,一定能够得到效果。
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年轻的时候无知,造了很多的重罪。我的杀业比一般人重,我从十六岁到十八岁打猎打了三年,不知道杀多少动物,这个罪业很重。所以那是学了佛之后,一读《了凡四训》,读《地藏经》,心惊肉跳。我改得很快,改得很彻底,否则的话,真正不得了,杀业很重。我父亲是军人,喜欢打猎,从小跟着就打猎,我父亲死的那个样子,就跟《地藏经》上讲的完全一样,亲眼看到那个果报之惨,所以这警觉心非常高。一学佛之后,六个月明白这个道理,我就吃长素,我二十六岁吃长素,整整四十年,四十年没有生过病。只有四十五岁那年病了一个月,人家给我算命,我四十五岁要死,所以生病的时候,我想寿命到了,也不要看医生,也不要吃药,医生只能够医病不能医命,所以就念佛等死。念了一个多月,病好了,我也没有求寿命,就好了。这是这一生这一点点的福报、这个寿命,统统是这一生当中现修的,不是从前修的,现修的。我能够修得,你们诸位每个人都可以修得,为什么不修?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还有一句,「言具诸戒行者」,这第一条它有两句话,慈心不杀,具诸戒行。具诸戒行者,「若约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这个人他的目标、眼光不大,只想求来生人天的福报,他持戒修行一定也能满他的愿,这叫小戒,得的小果。「若约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萨戒」,菩萨心胸广大,目光深远,他必须要超越三界,永脱轮回,成菩萨、成佛,有这样的志气,这就是菩萨戒。所以同样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同样持这个戒,那个戒什么叫大戒、什么叫小戒?随你的心量,你心量大就叫大戒,心量小就叫小戒。「此戒若以位约者,当此上辈三位者,即名菩萨戒」。这是讲要从往生地位上来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辈三品往生的,就是菩萨戒了。「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转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我们把这个文读了之后,再离开这个文字,简单的把大意跟诸位略说说。这就包括三福里面的第二福,第二福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三条。世尊在此地讲三种人,第一种人就是三福的前两福具足的人,这是给我们指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持戒必定包括三皈,因为三皈是修学的基础。我相信同修当中有许多人都曾经受过三皈,不过一定还有一些人受的三皈叫名字三皈,什么叫名字?有名无实,不是真的三皈。皈是回头,你回头没有?你从哪里回头?依是依靠,你今天生活有没有依靠?这必须要搞清楚。这个三皈依靠是靠三宝,三宝在哪里?三宝在一心之中。三宝不在外面,外面没有,外面,《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头哪里有?佛法僧三宝就是自性三宝,佛是自性觉,觉而不迷,三皈第一条是从迷惑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所以自性觉是我们依靠之处。法是自性正,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我们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僧是清净的意思,就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僧是清净心,我们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所以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三皈依,就是怕人听了发生误会,他老人家不说佛法僧,他讲觉正净,「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使我们听了不至于发生误会。觉正净是我们的自性三宝,法师传授给你是传授给你自性三宝,让你从今而后依自性三宝起修,你才会有成就,你才能成功。自性三宝,好像盖房子一样,基础、地基,没有自性三宝,后面是戒律,戒律就跟房屋一样没有基础,盖几天就倒掉了,所以他戒不能成就。没有戒哪有定?没有定哪有慧?今天人学佛学了多少年,心里还是烦恼、还是妄想、还是执着,你要追根究柢,为什么修行这么多年还是这个样子?盖房子没有打地基,没有基础。所以要晓得,三皈是非常重要的。
三皈虽然原则说出来了,我们从哪里下手?这是真的问题。自性觉,我就迷惑颠倒,我就不觉,我怎么个觉法?自性正,我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我没有正知正见,我依什么?这就难了。一切法门里面净宗有最殊胜的方便,净土宗皈依佛就是这一句佛号,这句佛号从我们真实心中念出来,再从耳朵里听进去,还归到真实心中,这念佛人就是皈依佛。净宗的法宝,《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上所讲的统统相应,这就是皈依法;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那就没有皈依了。这一句佛号念到心地清净,僧宝就现前。所以《无量寿经》上「清净平等觉」,那就三宝具足,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你看看《无量寿经》上三宝具足,那就是我们真正皈依处,以这个基础来修学戒律,这才能得一心不乱,才能成就念佛三昧,这样的人他怎么不往生?当然往生。这第一类往生的人。
「二、明读诵大乘者」,我们把这文统统念下去,「此明众生性习不同,执法各异」。这个性是习性,它这里讲性习,习是习惯,就是习性。讲这个习性的性,儒家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这个性到底是善、是恶?这就是各人见解不相同。孟子、荀子是贤人,比不上圣人,圣人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讲性跟他们讲的不同,夫子说「性相近,习相远」,相近就是性差不多,佛法讲本性都一样的。为什么会有凡圣的差别?习相远。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是习性,不是讲的本性。夫子讲性有本性、有习性,孟子、荀子都是讲习性,而不是讲本性,这个不一样。每个人生生世世习惯不相同,所以他今天执着也不相同。像我们见到念佛很喜欢,大概过去生中也是念佛,他有这个习性,一接触就很欢喜。为什么我们看到禅不去参禅?过去生中参禅的习气少,念佛的习气多,所以一接触念佛法门比参禅更有兴趣、更欢喜,习性的关系。因此才有许多的宗派、无量的法门,每个人习性不相同、每个人执着不相同,执法各异,佛才开许多法门。
与净宗不相同的能不能往生?能,这是读诵大乘的人能往生。《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品》最后一段经文就是说这些人。但是诸位要晓得,不管修学哪个法门,都要修到心清净才能往生,心不清净是决定不能往生,纵然是念佛,心不清净也不能往生。所以说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得到三昧,回向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由此可知,无论哪个法门,显教、密教,目的都是以三昧为主。三昧是什么?三昧在我们讲就是清净心,在一般讲是禅定,就是心真要定下来,这才叫做功德。功是功夫,德就是你有收获,你真正得到的。你学得再好,心不定,一点用处都没有,依旧还是生死轮回,顶多修一点来生福报而已,有漏的福报,还不知道到哪一道去享受,那很难讲。
我们继续看底下文,「前」,是指前面一条,「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为能」,前面讲了那种人能往生。「次第二人」,就是这里讲的,「唯将读诵大乘为是」,这个人一生读诵大乘经典,实在讲觉正净三门他从正门入,大乘经典念多了他的知见自然纯正,正知正见,他从这个地方入门,所以也很难得。「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机」,这是说明戒律的重要,是成佛的基础。「法」,法就是读诵,就是指的经典,「熏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所以大乘经典念多了会开智慧。「若以德用来比校者,各有一能」,并无优劣,只要功夫真正得力都行。读诵大乘,诸位特别要看清这两个字,读是看着经本念,诵是背诵,这才行。有些人天天在那里研究经典,这不行,研究经典的人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他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读诵的人怎么能往生?读诵的人没有胡思乱想,他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念得字字分明,句句没有漏掉,清清楚楚,一个妄念不生,打个妄念就念错了。
所以你晓得,读诵是修定,研究讨论是打妄想,这个诸位要知道。我们修行要读诵为主,不能以研究讨论为主,没得好讨论的。怎么说没得好讨论的?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不但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你讨论什么?佛没有法可说。所以决定不能讨论,决定不能研究。你果然经典念得很熟了,都能够背诵,心地清净,人家要来问你,这个经这一句什么意思,那时候你能够滔滔不绝讲给人家听。不问你的时候呢?不问你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那叫做智慧。为什么?你的心跟佛心相应,佛所讲的哪有不懂的道理!我们今天不懂是什么?我们的心跟佛心不一样,佛心是定心,我们的心是乱心,用乱心了解佛的意思没有这个道理。你就是了解得再多、讨论得再多,都是妄想分别执着,不是佛的意思。这点诸位同修千万不能错会了,错会了那就不能往生,这就碍事!这是第三福,三福当中第三福里头「读诵大乘」。
第三福有四句,第一句是「发菩提心」,前面几天统统讲了,都讲发菩提心的。第二句「深信因果」,那个深信是真正不容易,给诸位说,这个世间自古以来,不要说祖师大德、大善知识,甚至于连菩萨,三贤菩萨、地上菩萨,还有不信的。深信因果信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很多人不信。深信因果不是讲别的因果,别的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还要菩萨来信?我们凡夫都相信,这是劝菩萨的。所以三福第一是人天福报,第二是声闻、缘觉,第三是菩萨。我为了这一句搞了好多年才搞通、才搞懂,因为深信因果摆在这里我就疑惑了。到以后才真正恍然大悟,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许多地上菩萨都不相信,都不是很明了。下面才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劝勉别人,那是化他的。所以前面所讲的散善,三福是散善,修散善回向也能往生。这是两类的。
下面第三类的,「修行六念者」,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这是三念,念戒、念舍、念天,合起来叫六念。我们也把这个文念下去,念下去然后再跟诸位说明这个大意。「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义也」,所以这六念也包括在三福的第三福之中,换句话说,就是三福展开开出来的。「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这讲我们念佛的人专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三业功德在《无量寿经》里面,《无量寿经》念熟了,佛的无量功德,你在这一句佛号当中,有的时候都能现前,所谓是「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念佛号,想佛的种种功德也是念佛,忆佛。所以这个念佛方法有很多种,常常思念佛的四十八愿,思念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思念阿弥陀佛的果德,果德就是造成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一切众生往生不退成佛,这是阿弥陀佛身语意三业功德,那统统叫念佛。「一切诸佛亦如是」,假如不是修念佛法门的,像天台宗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样也要想释迦牟尼佛身语意三业的功德。学《华严》的念毘卢遮那佛,那就念毘卢遮那佛的三业功德,这个修行就没错了。这叫念佛。
「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这就是念法,法是什么?法就是经典,也就是「读诵大乘」。法,我们初学的人一定要知道一门深入,搞多了有困难,一定是一门深入。选定一种自己最羡慕、最欢喜的经典来修学,这样才能成功,这前面都报告过,不要再多说。学的东西多了,打闲岔,不是好事情,一定要知道一门,一门决定有好处。「并诸眷属菩萨僧」,念僧也跟念佛一样,念这些菩萨僧身语意三业功德。我们修净土的人,我们念僧就念观音、势至,菩萨僧。这就是三宝具足,常念三宝。常常思慕三宝,思念仰慕三宝,把我们自己渐渐也变成三宝,这个念佛、念法、念僧才叫成就。不是这个念法,只念他三宝,与自三宝不相干,这个不会念。念他三宝成自三宝,念他三宝显自性三宝,这叫会念,这个念了才有功德,这个念了才真正生欢喜心。
下面还有,「又念诸佛之戒,及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等,难作能作,难舍能舍,内舍外舍,内外舍,此等菩萨,但欲念法,不惜身财」。这就是刚才我提醒同修们的,我们念佛菩萨之德要效法他,要学习他,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性德给念出来。这里头说的念戒、念舍,戒律要清净,要非常清净,你修学基础的根才扎得稳固,修学必然一帆风顺,障碍少,成功快速。但是戒律要怎样清净?很难很难。所以我最近在圣荷西讲经的时候,特别选出《楞严经》里面的两段经文,一段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个里面教给我们念佛重要的方法。另外一章「四种清净明诲」,那一章就是讲四重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四重戒。如何做到清净?佛对这四种重戒要求的标准在哪里?今天时间不够,不能细说,将来那个有录音带,诸位可以仔细去听,非常的重要,才能真正奠定真实修行的基础。
下面这是讲念舍,舍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都要放下,这个放不下就是障碍。放下,外表上放下,心里头还有牵挂,这个没用处的;必须从心地当中真实舍,你才没有罣碍,这很要紧。净土虽然说容易生,放不下就难了,真实彻底的放下。讲到舍,《华严经》大概是「第六回向章」,十回向品里面第六回向,里面讲了大概有七、八十种之多,数字我记不清楚。我记得过去讲这一章,就是「第六回向」讲这一章,好像讲了整整一年。什么叫难舍能舍?什么叫内舍外舍?外是身外之物,统统都能舍,内是讲头目脑髓,也样样都能舍。现在我劝诸位同修,外财要学菩萨,要能舍,难舍能舍;内财不能学菩萨,譬如到人临命终时了,要捐什么眼角膜,捐什么内脏,我不劝同修。为什么不劝你?怕你功夫不够,那个时候来动手术,你会起瞋恨心,你受不了那个痛苦,一念瞋心起的时候你就堕三途。
真正有定力,这个定力像什么人?像关老夫子,你们看过《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上确实是有。关夫子打仗的时候,手臂上中了毒箭,华陀给他动手术,没有麻药,割开骨头里头刮这个毒,他谈笑自如。有这个本事可以发心捐内脏,可以内舍,你没有这个本事不行。这是对菩萨讲的,菩萨内外财都舍,我们凡夫不行,没有这个大的定力。到那个时候万一一下后悔,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这不是不慈悲,要晓得自己的能力,这个要知道。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倒驾慈航作菩萨,那个时候我再来舍内财,可以。为什么?有智慧、有功夫、有定力,行了,不是凡人,一定要知道。所以大菩萨行,必须我们自己有了一定的功夫才可以这样做法,自己功夫不到,慢慢的来学。对于舍内财,我们敬重、我们向往,自己能力做不到,自己必须修行舍要有分寸,这是我在此地劝诸位同修的真实话。内外舍,这我都不多说了,要是你们喜欢看详细的,读《华严经》去。
「此等菩萨,但欲念法,不惜身财」,对于身命决定不吝惜,没有一样不能舍。其实我们真正发心修行的人,也时时刻刻在舍,虽然在舍,你们自己不知道。譬如你每天在家里头持家,勤苦的劳作,你要不要用体力?你烧饭、洗衣服,甚至于打扫环境,这都是舍体力;你要思考,你舍脑力,你都在那里舍。你是为谁舍的?为你的妻子儿女、家亲眷属在舍,你舍的范围很小,没有舍到广大众生。如果能够把范围扩大,你就是菩萨了。你为你家亲眷属那一小堆人舍,你是人天小果,小舍;如果能够为一切众生,这叫大舍。所以到佛堂里面来,我听说我们这个佛堂人手不多,同修们义务在此地帮助很多,这是舍财。身是舍身分,叫内财布施,我设计这些道场,这也是内财布施;用我的体力来帮助这个道场,整理环境,也是内财在布施,内外都布施。所以出钱出力,出力是内财,钱财是外财,身外之物是外财,内外都在施。施,你们不知道,你们都做了,不晓得,晓得了就做得更高兴、更欢喜了,知道自己真正在修行,如法如理的在修行。「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须常作仰学前贤后圣舍身命意」。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就要仰慕学习这些诸菩萨们,他们这些难作能作、难舍能舍。这是讲念舍。
末后,「又念天者」,这个念天不是讲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不是这个。如果念这个天你就出不了三界,将来往生到哪里?生天上去了,佛要这样教给我们就错了。所以此地念天,底下讲「即是最后身十地之菩萨」,这个天在佛法里面讲叫义天,天有五种,这叫义天。佛叫第一义天,义就是道义的义,义理之义,义理之天,不是讲的生天。所以此地万万不能错会了意思,错会意思那就坏了。这是念十地菩萨,大经上告诉我们,十地菩萨在天上做大梵天王,菩萨化身做天王在天上教化众生。因此欲界天、色界天,几乎都是大菩萨在那里示现做天王。
因此我们对于外教徒,我非常尊重,我对于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非常尊重,由衷的尊重佩服。我劝他们认真好好的学他们那个教,将来生天,生到天上去,他的天父带他一块去听经,还是学佛。上帝、天王都是菩萨示现的,都请诸佛菩萨在天宫里面讲经说法,他学佛的机会有,我怎么不尊敬他?我当然尊敬他。他不尊敬我,他不了解事实真相;我尊敬他,我知道事实真相。上天之后跟着上帝统统皈依佛菩萨,这个事实真相我了解,他不了解。这也就是各人根性不相同,殊途同归。所以念天是念这个天。十地菩萨,这最后身,再往上去就等觉、妙觉,菩萨地几乎到此圆满。
「此等难行之行已过」,他修行快圆满了,三大阿僧祇劫他也度过了,「万德之行已成,灌顶之位已证」,灌顶位就是法云地的菩萨。「行者等既念知已,即自思念」,念天最重要的念头就在此地,就这个后面这几句话。我们想想,十地菩萨三大阿僧祇劫功德圆满,回过头来去想想自己,即自思念。「我身无际已来」,我们自己从无量劫到今天,「共他同时发愿」,在无量劫之前这些十地菩萨,就是法云地菩萨,我跟他是同学,我们两个程度一般高。「断恶行菩萨道」,我们同时发愿,同参道友。「他尽不惜身命,行道进位,因圆果熟证圣者,踰于大地微尘」,末后这一句讲数量之多。他怎么样?他指现在这些十地菩萨,从前我们一样,他精进,他不惜身命,勇猛精进,所以他的因圆了,菩萨行修完了,果熟了,快要成佛了,人数像大地微尘那么多,都是我的同参道友。想想自己,「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虚然流浪,烦恼恶障转转增多,福慧微微,若对重昏之临明镜也」。再想想自己,他经过无量劫证得了法云地的菩萨,我也经了无量劫,搞到今天还生死凡夫,烦恼一天比一天重,妄念一天比一天多。这两下一比较,我们这个惭愧的心就生起来了。
「忽思忖此事」,忖当念讲,就是思念,我们忽然想到这桩事情,「不胜心惊悲叹者哉」。从前的同学现在他是法云地的菩萨,我还在搞六道轮回,还在迷惑颠倒,不但迷惑颠倒,愈迷愈深,惭愧的心生起来,悲叹之心生起来。那有什么法子?诸位要晓得,我们虽然生生劫劫流浪生死轮回,虽然没有证果,毕竟是有善根。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怎样能信、能愿、能行?就是这无量劫修习的善根,今天发现。如果不是无量劫到今天生生世世的修行,这个法门摆在面前你怎么肯相信?这是真的。不要说你们在家同修有许多这个法门不能接受、不肯相信,多少出家的大法师,乃至于祖师大德,前面讲过,罗汉、辟支佛、菩萨都不能接受,都不相信。你问为什么?没有善根。《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菩萨善根福德都少。
我们今天比上菩萨的精进,功夫、地位不如他,我们的善根比他深厚,他不能信,我们能信。我们这一能信,这个事就好办,怎么样?这一生就能往生。这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见到那些老同学,我也来了。你们吃尽千辛万苦,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修来了;我今天虽然博地凡夫,我也来了,也不输给他们。这个法门叫做什么?迎头赶上,不可思议!你要修学其它大乘法门,你跟在后头慢慢赶,还得要赶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他那里,赶不上。这个法门迎头赶上,你虽然走了三大阿僧祇劫,我只要这一生用一点功夫就赶在你前面,不但是跟你齐,我超过你,你说这个法门的殊胜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夏莲居在《无量寿经》前面做了三首偈子,末后说,「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真难,真正不容易,所以这个因缘一定要珍惜。
向下,我在前面第一天都跟诸位报告过了,今天最后的重点就是讲哪些人能往生,依什么些条件能往生,这才是我们真正要知道的。我们翻开经文第一章,诸位翻开第一章的经文。讲到此地,经文才讲到第四行,「三者修行六念」,把六念讲完了。这三种人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才行。换句话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就是前面三心专念求生净土的,念念都是回向,所以这个法门叫做不回向法门。为什么不回向法门?我念念的目的都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叫不回向法门。如果修学其它法门,一定要回向求生净土,就是这三种,「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这些人要回向发愿,愿生净土,他能够往生。
底下说往生修学时间的长短,古德讲过,「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所以这个法门真正懂得理论、懂得方法,修学时间是很短的,非常快速、非常稳当。往下的经文是说明往生时候的状况,阿弥陀佛与无量的化佛、观音势至这些大菩萨们来迎接。这段不能轻易看过,我在前面曾经提示过同修,无数化佛是表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都弘扬这个法门,都赞叹这个法门,都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念一尊阿弥陀佛就等于念一切诸佛,我们生到西方净土就是生一切诸佛净土,这种种殊胜庄严不可思议,都散在大经大论之中,我们要细心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这才是人生第一桩大事,第一桩要紧之事。好,今天我们的讲经就到此地圆满,下面的经文第一天跟诸位讲过了,中间重要的意思就跟诸位说到此地。好,我们念佛回向。
观经上品上生章 (第六集完)
净公上人1991年观经上品上生章讲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