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2|回復: 1
|
2007年马来西亚雪隆区首届《弟子规》师资培训班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2007年马来西亚雪隆区首届《弟子规》师资培训班—至圣先师孔子 李越老师主讲 (共一集) 2007/12/18 马来西亚金马皇宫酒店 档名:56-032-0001
主持人:诸位长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诸位老师,大家知道我们刚才读《弟子规》的作者是谁吗?作者是清朝的一位秀才李毓秀李夫子所写的这篇《弟子规》。那看起来《弟子规》距离我们才三百年,但是实际上,诸位老师,你们猜一猜《弟子规》的年龄有多大?《弟子规》的年龄至少有二千五百年。因为这本《弟子规》是源自于夫子的一句教诲,夫子在《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篇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为纲领,所编撰出来的这本《弟子规》。虽然《弟子规》从头到尾一共一千零八十个字,但是却包含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纲领。我们知道提纲挈领,掌握住精华就如同掌握了五千年的智慧。所以诸位老师,我们读到这本《弟子规》的时候,最应该感恩的是谁?就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因为我们的孔老夫子一生从事于教育行业,虽然没有做过皇帝,虽然没有做过很高的官,但是后代子孙却缅怀他、崇敬他、尊重他,被称为「万世师表」,今天我们看到夫子都是无限的感激。诸位老师,我们要不要感恩我们的夫子?
听众:要!
主持人:我们要不要向我们的夫子一起来行个鞠躬礼?
听众:要!
主持人:我们一起在课前,一起来向我们的夫子来行三鞠躬礼。请各位老师起立,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三鞠躬。一鞠躬!起。再鞠躬!起。三鞠躬!礼毕。诸位老师,让我们用掌声请李老师跟大家分享!
李老师:请坐,谢谢!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大家中午休息得好吗?今天是进行了第三天的课程,我们还要再加把劲,还有两天的时间,当我们的心能够平静下来,能够真正契入到我们课程的内容当中,我们可能就不会觉得非常的疲劳。
有人说,讲历史、讲古圣先贤的故事很好,但是太遥远了。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觉得孔老夫子离我们远不远?不远,很近,就在这里。其实,离我们很远,因为孔老夫子是生于春秋时期,那春秋时期离今天有多少年?二千五百年,所以很远很远。但是又很近,为什么又很近?因为孔老夫子是圣贤人,圣贤的教诲是真理,真理是超越时空,不受时间的限制,如同我们看到太阳,是万古常新,也是超越时空,光照大地,化育万物。我们看到太阳照古人,也照今人,孔老夫子的教诲利益古人,同样也利益我们今天的人。因为圣贤的教诲就是生活,经典就是圣贤人的心得报告,它教我们的就是在生活当中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所以孔老夫子和我们是零距离,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今天我们学习要打破、突破时空的界限。
假如我问在座的各位朋友,昨天离我们近不近?很近。二千五百年前离我们近不近?很远。二千五百年是历史,请问二百年以前是不是历史?两个月前是不是历史?两天以前是不是历史?刚才我上台的那三分钟之前是不是历史?是。两秒钟以前都是历史。我们不能因为昨天离我们近,二千五百年前离我们远,我们有所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们学习圣贤教育,要突破时空这样一个狭隘的观念。当我们在学习圣贤人的每个行谊的时候,我们要赶快坐上时空穿梭机,回到夫子的那个时代,回到他生活的状态之下,我们用心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圣贤人给予我们每句的教诲,这样我们就能够契入在他们的境界里,能够从圣贤人的智慧和经验当中去汲取养分,来利益我们的人生,我们孩子们的人生,我们家人的人生。所以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
好,我们来思考一下,在这整个的人类世界上,有多少人曾经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过?又有多少人在这个地球上消失过?我们不要指全球了,就拿中国的历史,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有多少人在这个历史长河当中建功立业?又有多少人叱咤风云?可是有哪个人被称为是「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万世师表」,有没有哪个人?只有这一个人,我们的孔老夫子。「流俗众,仁者希」,这是我们华夏儿女的荣耀。
我们在座的有信基督教的,假如我们信基督教,我们要学习谁?耶稣,对。假如我们是信伊斯兰教,要学谁?穆罕默德,对。假如我们今天学佛教,要学谁?释迦牟尼佛,对。假如我们今天,不要假如了,我们今天学儒家文化,要学谁?
听众:孔老夫子!
李老师:对。大家的声音大一点好不好?要学谁?
听众:孔老夫子!
李老师:我的目的是怕大家比较困,会打瞌睡,让大家的声音大一点。所以我们说能亲仁?
听众:无限好!
李老师:大一点好不好?德日进?
听众:过日少!
李老师:好,非常好。好,所以我们要学就学最好的,要学就学最圆满的。孔老夫子被我们后世所仰慕,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多不多?我们了不了解?我们很多人都摇头了。有个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去上街,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一幅孔老夫子的画像,这个小朋友很高兴,「妈妈!妈妈!我们把这个圣诞老人带回家好吗?」我们透过这样一个细微的生活场景,我们了解到,今天的孩子们认识圣诞老人,却不认识孔老夫子,居然把孔老夫子当成圣诞老人。这就代表我们的文化在我们心目中的衰微,也代表孔老夫子在我们华夏儿女心中的一种衰微。
今天,我们却把我们祖先的文化,夫子的文化丢在一边,在我们国家将近一百年没有来学习。可是很多的其它的国度,他们却在认真努力学习孔老夫子的教诲,比方说韩国,韩国人人爱孔子。韩国有个最高的学府叫成均馆,他们学习孔孟之道,很像我们古代的这些士人。那韩国的高中生在考大学的时候,他们的母亲都会做同样的一个动作,什么动作?跪在孔老夫子的牌位面前,在那里为孩子祈祷。我们且不说祈祷能不能考上大学,但是透过这样一个现象,我们了解到孔老夫子在韩国人心目当中的形象地位和这种深远的影响力。
蔡老师曾经在讲课的时候就讲到,五十年后,国际法庭会发生一件诉讼案,就是韩国人和中国人来争孔老夫子,韩国人说孔老夫子是他们的祖先。结果不到五十年,这个话讲完五年都不到,好像是去年的事情,包括今年,韩国人已经提出申请,向联合国说孔老夫子是他们的祖先。现在的端午节已经被他们申请去了,这又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悲哀。当我们祖先的文化我们都不了解、都没有办法承传的时候,也是我们华夏儿女的一大不幸,也是我们不孝我们的祖先和父母。我们做为华夏的儿女,当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我们要不要认真努力的来学习我们圣贤的教诲?那这个问题非常非常的重要!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决不可以再疏忽,假如我们疏忽的话,可能一不留神,我们睡醒一觉起来,发现孔老夫子已经变成韩国的祖先,我们如何给我们的后代子孙来交代这样一个历史?我们可能将来就会成为被骂得最惨的一代!
我们不知道不了解还不打紧,因为我们可以学习,最可怕的是什么?很多人今天,居然我们是做儿女的,还会污蔑、去误解我们的夫子,这是让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接受的一个事实。比方我们去年到一个地区去讲课,讲完之后,跟一些官员朋友坐在一起吃中午饭,其中有个朋友在餐桌上就说:你们这些老师讲得真好。我们做老师的听到别人赞叹我们,对我们的讲课给予肯定,我们内心就甜滋滋的。接下来他就来了一句「但是」。我们都知道,听完表扬之后一听但是,后面是什么?就是批评。他说:但是也有糟粕。我们就很紧张,糟粕在哪里?他说:孔老夫子讲的「指腹为婚」,这一点不可取。大家听过这个名词没有?请问在座的各位老师,「指腹为婚」是孔老夫子讲的吗?是不是?他指的就是孩子没有出生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订了终身。这压根都不是孔老夫子讲的!
所以今天很多人把过去很多不好的习俗,都安在谁的头上?安在夫子的头上,这非常的不公平,也很不理智。包括有人还说,孔老夫子推行的孝道是愚忠愚孝。为什么说是愚忠愚孝?父母有错误的时候,做儿女的也要顺从他的错误去做。你们有没有听过这个愚忠愚孝?都有,好,我们读《弟子规》都读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亲人有过错的时候,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儿女要劝谏,态度要很好;父母不听的时候,还要「号泣随,挞无怨」,这是《弟子规》里讲的。《孝经》当中讲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一个做父亲的如果拥有一个懂得劝谏的儿子,这个父亲就不容易做错事情,让自己陷于不义之地。你看,这是《孝经》里讲的。《论语》当中也讲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父母有错的那个苗头的时候,儿女就马上要劝谏。但是劝谏的时候不能怎么样?不能带情绪,不能抱怨,不能我们讲了父母又不听,「算了算了,我不管你了」,不能有这种不好的情绪;要非常的恭敬,反复的劝谏。今天批评孔老夫子的人,可能连一本完整的经典都没有读过,所以他的批评有没有道理?完全没有道理,他的批评完全没有道理。透过经典的教诲,我们就了解,孔老夫子从来没有教我们愚忠愚孝。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孔老夫子有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是一个大孝子,叫曾参,也叫曾子,他是孔老夫子文化道统的传人,包括《孝经》是他整理的,和夫子的对话,他整理出来的,包括《大学》也是他写出来的。曾子有次跟他的父亲到农田去锄地,去刨地,在干农活的时候,曾子一不小心把一个瓜秧给刨断了,父亲一看他把瓜秧刨断了,拿起这个锄头怎么样?一下就夯了下去,砸了下去,把曾子打倒在地。打倒在地还不说,接下来,曾子就昏过去了。我们就在想,这父亲怎么可以这么冲动,一个瓜苗瓜秧砍断了,怎么就可以把儿子打成这样?我们可能想不通。因为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就靠种植为生,一个瓜秧一砍断,可能一大片的瓜、果实就损失了、就不在了,所以父亲才这么生气。接下来把曾子就抬回了家,抬回家之后,父亲是不是这个时候很高兴,你把瓜秧砍断了,我今天把你打晕了,刚好拉平了,父亲会不会这样想?父亲不会,父亲也很后悔,非常的焦虑,坐卧不安,不知道这个儿子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在另一间房子都踱来踱去,在那里踱步。
这个时候曾子慢慢苏醒了,曾子一睁眼,曾子会不会一睁眼醒来,我在哪里,突然回忆起刚才父亲拿锄头打他,一下冲出去跑到父亲面前,「父亲,你竟敢打我!」把袖子挽起来要跟父亲拼,会不会这样?不会。曾子一睁眼睛,第一件事情干什么?唱起歌来。当然唱的不是「母亲」,也不是唱的「七劝歌」,就在那儿唱歌起来。曾子是不是想当歌星?没有。我们想想看,曾子为什么唱歌?因为孝子时时刻刻都在体恤父母的心情,体恤他们当下的需要和感受,他想到父亲把他打晕了,一定也很难过、很焦虑;但是假如走出去让父亲看,老人家毕竟有点面子,可能会绷着那个脸。所以他就用歌声告诉父亲:爸爸,您放心,儿子已经没事了。我们看到古代的孝子,自己受了委曲,被打了,还在考虑的是谁?考虑的是亲人,这让我们太感动了!
这件事情一传出去,传到了孔老夫子的耳朵里,孔老夫子会不会召集所有的学生:我们要向曾子学习,这是一个大孝子?恰巧相反,孔老夫子说,不要让曾子来找我,我不认他做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当这个话传到曾子的耳朵,曾子赶快来拜访孔老夫子,要问一个明白,孔老夫子为什么还在批评他、还在指责他?他来了以后就向夫子请教。那我们都知道,古时候「二十四孝」的第一个孝子就是大舜,大舜的父亲和他的后母,包括他的弟弟,常常都要害死大舜,要置他于死地,可是每次要害大舜的时候,大舜都会安然无恙的逃走,这是孝子的智慧,这是孝子的智慧。
所以孔老夫子就讲曾子,你父亲打你的时候,你怎么可以老老实实的让他打你?假如把你打死了,不是陷你父亲不义吗?那他就要去坐官司,就要去坐牢,你这是大不孝!他的后半生、他的晚年怎么度过?孔老夫子就讲了一句话,这里就讲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什么意思?比方父母今天抡起他的手打我们一个耳光,或者拿个小棍子打我们一下的时候,我们就怎么样?让他打,让他出出气。但是千万不要打到耳朵这个位置,我们把头抱上,让他打,让他出出气。但是父母要是拿着一个大棍子,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走」就是古时候叫「跑」,父母拿大棍子打我们的时候,我们撒腿就跑,要跑得无影无踪,让他追不上。大家记住了没有?那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尽孝,所以尽孝也要有智慧。我们透过这个故事,看到孔老夫子通情达理,非常善解人意,懂得人情,这里面哪里有愚忠愚孝?完全没有。
再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很多人也说,父母过世三年,我们就守丧,那啥事都不要干了,生意都耽误了,这也不可取。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我们的理解往往都是错误的,我们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昨天讲到,有个大孝子叫高柴,高柴的母亲过世了之后,常常的哭泣,哭了至少三年的时间,哭到什么程度?眼睛都流血。因为他常常就缅怀母亲的恩德,就觉得自己在母亲生前没有尽到孝道,所以常常哭泣,常常悲哀。三年过去了,孔老夫子就说:高柴,不可以再这样哭了,你再这样哭下去,母亲交代你的事情你都没有办法做,祖宗的家业也没有人继承,不可以哭。「身有伤,贻亲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样也是不孝。包括孔老夫子的儿子孔鲤,母亲去世,也是哭了超过三年,孔老夫子也劝谏他,不能再哭下去了。在《孝经》当中我们看到一段话写着什么?「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就是哭丧不可以超过三年,要警告、警示这些孝子们,最多到三年。我们看到「丧三年,常悲咽」,是来什么?要求这些孝子三年就止了,不要再哭了,根本不是在教这些不孝的子孙要守丧三年。不孝子孙不要说三年,三天就跑去跳舞喝酒吃肉,有没有?所以这里我们看到,根本没有愚忠愚孝。我们唯有认真的学习,才能够真正了解我们圣贤人他们的存心。
今天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圣贤教育有三种不妥当、不正确的观念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存在。第一个是什么?第一个就是我刚才讲到的,污蔑圣贤教育。有人曾经还说过,孔老夫子在《春秋》上讲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春秋》是孔老夫子所著的一部史书,你把《春秋》全部翻完看一下,有没有这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根本没有在这部书籍里头出现。那这样的话到底是谁说的?我们要引起一个思考,我们想想看,孔老夫子这一生有没有为自己?范仲淹先生这一生有没有为自己?周公这一生有没有为自己?我们看到历代的祖师大德、古圣先贤,他们一生都为了他们的子民,为了普天下百姓的福祉,而忘记自己,完全奉献付出,天有没有灭他们?地有没有诛他们?有没有?都没有。所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谁讲的话?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时时刻刻都要为自己的人,他找这么一句话,来给他当一个挡箭牌,当一个借口。这是我们要谨慎的。我们讲话一定要慎言,要有依据,不可以乱讲。就像曾经也有一个古时候的官员,说孔老夫子很能喝酒,孔老夫子根本不能喝酒。那他为什么要这么讲?他说有人讲的。讲的这个人一定是爱喝酒的人,因为他都要平衡他的心理。这是第一点我们要了解的。
第二点,高推圣境。有人一说学孔老夫子、学儒家的文化,那可不得了,孔老夫子的学问至高无上,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学的,你去学?差远了,学不了,我们学不了,把孔老夫子的教诲推得很高。而且这个教诲要教我们放下,我们哪里能放得下?又有老婆又有孩子,那么多还要让我照顾,我学不了,放不下。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高推圣境,把孔老夫子的教诲束之高阁的时候,我们都在怎么样?都在做历史的罪人,因为我们障碍别人。今天我相信周老师一定讲到,经典是圣贤人的心得报告,经典就是生活。当我们了解经典就是生活,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待人处事接物,怎么能够把它推得那么高?假如经典和我们的生活脱节,就不可能承传五千年,就不可能真正利益我们今天的人。所以这是第二个容易犯的错误。
第三个,我不知道在我们这里有没有跟我们那边同样的状况,只要一学习过去的东西,人们就会说是迷信,这里有没有?这里有没有讲迷信?也有,也有讲迷信。什么是迷信?迷迷糊糊,不了解圣贤的教育,什么都不清楚就去信,好,很好,这就叫迷信。迷迷糊糊,迷惑颠倒,不了解圣贤的教育,还妄加批评指责,这就叫迷而不信。迷而不信,一个是迷信,我们不要迷信,也不要迷而不信。那我们要怎么样?我们要正信,当我们能够正信,我们才能够真正从圣贤的教诲当中得到最大的利益,这个是我们也要了解的。
那我们来看,孔老夫子被后人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不是孔老夫子平常就带一些学生,在那里作诗诵经完了,大家摇头晃脑,「弟子规,圣人训」,天天这么读书,结果就教出很多的圣贤人?不是的。孔老夫子是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不仅在中国文化的贡献上有卓越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的武功非常的高强,他是一个全才,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想到。好,各位在座的老师朋友,随着我一起,我们把眼光关注到我们夫子的这幅画像上来,大家看到了没有?孔老夫子温良恭俭让,这是我们夫子的特质,人格的特质。你们有没有看到,他的腰间有一个长长的剑,你们看到了没有?一直到这个底部,一把长剑,有一把长剑。孔老夫子为什么要挂这把长剑?是不是为了装饰,或者吓唬吓唬人?是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完全不是。孔老夫子可以说武艺高强,因为在古代的中国,文武不分,文政不分,文哲不分,一个人他是全方位的能力。我们看到在史书上记载,孔老夫子有多高?大家都「哇,九尺六寸!」这个过去的尺和我们今天的尺稍微不太一样,但是我们至少了解,孔老夫子有两米高以上,两米以上的高度。史书上记载,他可以空手推起这个城门的门闸,门闸,空手可以把它举起来,所以孔老夫子是一个大力士,绝不是一个文弱的书生,风一吹就倒。因为真正的一个圣人,他要利益社会、利益天下,除了道德学问之外,他要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能,才能够真正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大的利益。
所以孔老夫子的学生当中,有一个非常勇猛的,他的武功很高强的,你们知道是谁吗?知道不知道?子路刚开始来到孔老夫子的面前很傲慢,因为他的武功高强,他想孔老夫子一定怎么样?不可能超过他。可是最后他乖乖的臣服在夫子的门下,为什么他会臣服在门下?第一,他完全佩服夫子的道德;第二,孔老夫子的武功远远超过他。孔老夫子在射箭的时候怎么样?这个箭一射出去,穿透七重铁甲。各位老师,七重铁甲,厉不厉害?太厉害了!这是我们想象不到的,非常厉害!
孔老夫子每次带着他的学生习武练剑、射箭的时候,围得水泄不通,老百姓都来观赏,包括这些文武百官都要来欣赏、来学习。可是这个时候,子路,还有一个叫子贡的,两个人,他们就开始拿着喇叭大声喊,喊什么?不孝父母的请离开,不友爱兄弟姐妹的请离开;贲君之将,亡国之大夫,请你们离开!也就是说,投降民族国家的这些亡国大夫,包括这些将领,都让他们离开,包括不孝父母,兄弟姐妹不和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资格来观赏夫子的习武。孔老夫子在教他学生的时候教什么?我们都知道,教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夫子教学生的六艺。礼、乐,我们这两天都有学习;射就是讲的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法,术是数学、数理。包括这些范围,教这些技术,教这些才艺。为什么这些人不可以来学习?为什么这些人不可以来欣赏?因为夫子告诉我们一段话,这段话很重要,这对我们今天教学生太重要的一段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你看这个艺放在哪里?放在最末尾,我们学习任何的才艺技能,都要建立在道德仁爱的基础上。所以中国文化讲本末、讲先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切的才能和技艺,必须是建立在道德仁爱的基础上才可以学习。
今天我相信在我们大马,家长让孩子学才艺的多不多?到了周六周日,家长也疲于奔命,学钢琴、学舞蹈、学绘画、学书法,有没有?拼命的去学。假如没有教他如何做人,没有扎下他德行的根基,孩子愈学愈怎么样?孩子愈学愈傲慢,等他学一点成绩的时候,瞧不起父母,瞧不起老师,不力行。
听众:但学文。
李老师:长浮华。
听众:成何人。
李老师:好,很好,感谢这一方声音比较大,你们要不配合我就讲不下去了。好,假如我们没有给他扎德行的根基,让他学了很多,不仅他瞧不起长辈、老师,更重要的,我们教他的这些才艺,可能还会害死他,还会危害这个社会。请问今天可以让世界毁灭的人是哪些人?都是很有才华的人,他手握高科技,他可以瞬间让这个地球毁灭,只要他没有道德,就会让这个世界毁灭。从古到今,能够危害这个社会的,都是很有才能的聪明人。
我认识的一个书法老师,他的书法写得非常棒,他曾经就找老师教他书法,他就找名师,哪个名?我们今天教孩子是不是找这个「名」?这个名师收钱很贵,我们不一定学到真的东西。我们今天要找的是什么师?这个「明」,这个明师,明白道理的老师。他后来就找到这样一个明师,一分钱都没有收。就好像我过去花了很多钱去上课,上这些西方的很多课程,那个钱都花得真的是不少。自从我跟了蔡老师、杨老师学习圣贤教育,真的没有花一分钱;但是我学到了真实的智慧,这是非常幸运!所以我们要找明师。那这个书法家找到这个明师以后,这个明师就给他讲了一段话,这段话很重要。他说:我教给你的笔法,将来会让你很危险,甚至可能会害死你,因为我教给你的笔法,是王羲之传下来的笔法,王羲之是我国历史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因为你学了他的笔法,它会让你很出名;假如没有德行做根基的话,那这个才能就会毁了你。因为才能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双刃剑可以利己利人利社会,也可以害己害人伤害社会。
今天在社会上传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不知道你们听过这段话了没有,哪一段话?「有德有才」,是什么品?你们是上上品是吧?我们这里讲「正品」,我们这里讲正品。有德无才,我们都知道是次品,看来流行的东西都一样。接下来,「无德无才」是什么品?是废品。最危险的一个品是什么品?最危险的,「无德有才」,危险品,或者是什么?毒品。有次我们就问我们的小朋友,学《弟子规》的小朋友:请问各位同学,你们今天是什么才?是什么品?他们想了半天,他说:老师,我们是假冒伪劣产品。为什么说是假冒伪劣产品?因为他们说,我们现在在学《弟子规》,还没有学好,所以就是假冒伪劣产品。透过这一段话,我们就了解到德才的关系。你看一个人德才兼备,把德放在前面,没有说才德兼备,都是讲「德才兼备」。所以这一点,我们教学生一定要抓住根本,所有的才能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让他把所学的东西来利益社会,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
刚才我们讲到,你看这个射箭,我们就知道,夫子为什么不让这些没有德行的人来欣赏学习射箭,原因就在这里。那这个射箭是不是为了纯粹的练武功?不是,射箭也是在修身。为什么?你看射箭的时候,是不是要求一个人非常的专注、看准目标?要训练一个人的耐性,不能够急躁,当射不准的时候怎么样?要能够反求诸己。所以你看,在我们的经典当中就讲到这句话,「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射箭就如同一个君子的风范,射箭就如同一个君子;失诸正鹄,这个鹄就是那个靶心,失诸,就是射的时候没有射到这个靶心。我们这个箭一射去,没有射准之后,这个弓箭是哪里产的?质量太差了!这个弓是哪里产的?质量也很不好。来来,重换一个!完了再怎么样?再瞄准去射,射完了以后,偏偏又刮风,又没有射准。当我们出现问题的时候都怎么样?把问题全部推到客观上。所以孔老夫子给我们的教诲是,没有射准的时候要怎么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找自己的原因。所以射箭也是教育,是教学,是让我们不断的去反省自己不足的地方。
那包括驾车,我们说过去的驾车都是驾着马车,今天到了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也需要学六艺吗?也需要学驾车吗?是不是有点太呆板?学习圣贤教育要通权达变,那这个就转换成今天我们来学什么?学开车。我们开车的目的不是炫耀,怎么样?我老公给我买了一个五十多万的轿车,天天开出去兜风,在那里给别人炫耀,「对尊长,勿见能」,而是为了开车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让我们有机会更好的服务大众。而开车的过程也是修身的过程,比方说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行停停行看灯明」,这都是练我们的耐性。同时看到行人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礼让?看到塞车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忍耐?你看,所有的六艺都在教我们如何做人,都在提升我们的修养。
因为夫子他有很卓越的才华和很高的威望,得到后人的崇敬和推崇。这个时候,鲁国的国君就聘用孔老夫子做中都的中都宰,就是孔老夫子,因为他有这么高的才能和道德,所以就聘他做中都宰,中都这个地方是在曲阜一带,相当于是一个城市。中都宰,「宰」是一个官的封号,孔老夫子就到那里坐镇,就是一个市的市长,好像我们吉隆坡的一个市长。好,在座的各位老师,假如我们做市长,我们打算怎么样来经营、怎么样来治理这个城市?一个市也好,其实一个学校亦是如此,一个班级也是如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道理都是一样的。
孔老夫子从哪里入手?就是从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著名的一部教育著作《礼记?学记》当中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的建立,从君王到百姓,教育是第一位的,我们就可以体会我们的使命,教育一定是第一位的。从哪里去教很重要,孔老夫子就是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用礼乐、用《周礼》来教化中都整个的城市的市民,短短的一年,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怎么讲?过去中都这个地方很乱,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都有欺行诈市的行为。比方说这些农民从乡下,第二天要拿着牛羊到集市上来买卖,他们头一天就给那个羊草料里加很多的盐。我们这两天吃饭会不会太咸?没有。加很多的盐,让这些羊使劲吃,吃完了之后还不给喝水(我现在喝一口水,谢谢。因为我一讲到这里就渴得不得了)。你看吃得很咸,不给牠喝水;到第二天早晨要送到集市以前,给牠大量的喝水,你看多么狡诈,喝完以后,这个羊的肚子怎么样?鼓鼓的,拿到集市上这么一秤,就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
夫子在这里治理了一年,结果怎么样?这个现象再也没有了,所呈现出来的是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男女别途,长幼有序」。什么意思?路上有人丢了东西,没有人捡。当没有人捡的时候,失主能不能找到?就能找到。夜不闭户,晚上睡觉不用锁门。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晚上睡觉有没有不锁门的?反正假如我要不锁门,我觉得这一觉都在做恶梦。在我们庐江汤池有一户人家,他说我们汤池就是朝向和谐社会大同世界迈进,我要试一下夜不闭户的感受。结果他每天都不锁门,四十多天过去了,他说到目前还没有碰到小偷上门去找他。这种精神也很可嘉。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整个社会景象,男女有别,走路很有秩序,很懂礼,这个景象就是夫子的最高理想。夫子的最高理想是什么我们知道吗?我都听不到大家的回音,夫子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对,大同世界。我们希不希望把大同世界搬到我们吉隆坡?搬到我们马来西亚?有可能,这绝不是梦幻泡影。的确是大同世界,不是海市蜃楼、梦幻泡影。
在我国历史上,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次,夫子治理一年就呈现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用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周朝的时候,我们听说过「成康盛世」没有?武王的儿子成王,接下来他的后代康王,因为周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年代,八百年,这叫成康盛世。为什么叫成康盛世?他监狱里的刑具全部腐烂、生锈了,监狱里的狱卒都转业干别的工作了,为什么?成康盛世的时候,监狱里四十年的时间没有人犯罪关进来。各位老师,四十年没有一个人犯罪,这是一个什么世界?太平盛世,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样的世界我们很向往。包括到了唐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一年的时间只有二十九个人被判处死刑,那个年代也被称为盛世。当我们了解中华的历史就会发现,凡是中华文化昌盛的时代,国泰民安,家和人乐,各得其所,那真的是过着太平盛世的美好日子;凡是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都是文化衰落的时候。所以我们真的感受到,大同世界不是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现在因为我常常进监狱、出监狱,看到的情形可不一样,二进宫、三进宫、四进宫、五进宫,我不知道,就我们整个的中华大地,每年有多少人员在那里服役?想象不到,我相信全世界每个国家都一样。我们看到监狱愈盖愈大,假如我们把投资监狱、盖监狱的钱拿来投资圣贤的教育,不知道会利益多少个家庭,会安多少父母的心!假如我们今天培养五十个从事伦理道德教育的老师,远远胜过养活五十个、五百个、五千个、五万个警察,远远胜过!所以我们感受到今天整个社会的动荡、动乱,唯有靠圣贤的教育来解决问题,科技、经济不能够解决问题。这是我们了解到的。
孔老夫子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来治理中都,中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各诸侯国的这些国君,也纷纷派这些人来参观学习考察,就好像现在我们的庐江汤池镇,两年的时间,现在一百九十多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们,要在明年开始,分批到庐江汤池去参观、去考察。现在整个中华大地,几十个省分、市都有到那里去学习,因为做出了榜样,做出了示范。我也衷心的希望,透过我们五天的学习,我们在座的老师、我们的校长,能够把我们的学校也变成一个大同世界,能够做出一个表率和典范,让我们更多的学校可以来学习、借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个时候,鲁国的国君看到,没有一个人能把一个城市在一年的时间治理这么好,所以也很兴奋,就找到了孔老夫子,「孔夫子,你用古圣先贤的方法来治理了一个城市,这个方法可不可以治理一个国家?」孔老夫子说:当然可以。不仅仅可以治理一个国家,还可以治理一个什么?还可以治理整个的天下。所以真理是什么?放诸四海而皆准,用到哪里,同样都发生神奇的效用,都一样。后来,孔老夫子就被提升为鲁国的大司寇,因为他有卓越的成绩和政绩就被提升为大司寇。大司寇的官是什么官?国家最高的公安部、司法部,还有最高人民检查院,还有安全部门,好像这个,也就是国家最高的公检法,因为过去古时候这几个是合在一起的,现在就分得很细。我们想想看,大司寇这个职务是有实权的,掌握着人民百姓的生杀大权,这个权力很高。
夫子一上任做了大司寇,国家就发生了一起诉讼案,父子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财产,这个父亲就把儿子告上了法庭,这个诉讼案就一下传到了孔老夫子的手里。各位老师,如果我们拿到这样一个诉讼案,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因为在那个时代,出现儿子不孝父母的事是很震惊整个社会的,而我们又在提倡伦理道德孝道的教育,是不是刚好可以藉这个机会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可是这个时候,夫子拿到这个案件之后,不问不管,也不问谁有理、谁没理,把他们关起来,连审都不审这个案子,就把这个父子两个关到牢狱当中。这一关不要紧,一关就是三个月过去了,很多人就想,孔老夫子是做事情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怎么接了这个案子之后,把他们父子就放在那里不管,是不是孔夫子忘记了?可是三个月过后,大家才看到孔老夫子的高明。
我们想想看,父子两人,一下被关在那个阴暗潮湿的小房间、牢狱当中,关进来之后怎么样?有没有田地争了?有没有房子可争了?有没有财产可争了?什么都没有可争了。两个人往那儿一坐,刚开始,你不理我,我不理你,可是身体,那个房子又很小,碰来碰去,总是会撞在一起,最后不得已就开始讲话了。他们就在那儿想来想去,放着好好外面的日子不过,偏偏闹到在这里坐牢狱,太不划算了,愈想愈生气,愈不划算。这个时候父亲就讲了:儿子,你要是当时对我孝顺一点的话,我就不至于把你告到法庭了。儿子也想来想去,我何必不对爸爸好一点?我干嘛要做一个不孝子?彼此都在那里忏悔。结果两个人怎么样?就和好了。
因为这个日子太难熬了,这个时候父亲就来找狱卒说:请问能不能把我们放出去?你看怎么样可以把我们能放出去?我们说进来容易出去难,就好像昨天,上台容易下台难。我们昨天的老师一上来,李老师,我可不可以下去?我说不可以。因为我们马来西亚的各位老师都非常的内秀,很有我们华夏民族的那种美德,大家真的都很含蓄,不太一样,真的我的感受不一样。结果这个父亲就说:怎么样可以让我们出去?这又不是逛百货商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有那么容易。狱卒说,你待着吧!结果父子两个又熬了一阶段。父亲实在熬不住了,就对这个狱卒说,你能不能告诉孔大人,这个官司我们不打了,可不可以放我们出去?孔老夫子了解这个情况之后,下了一道指令,立即放他们,连问都不用问,就把他们给放了。
结果这一放不要紧,惊动了当时鲁国的一个权臣叫季孙大人,这个季孙大人听说之后,气势哼哼的就来找孔老夫子:你身为国家的刑律的官员,这么大一个不孝父母的诉讼案,你居然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把他们放了!你应该藉这个机会把他的儿子杀掉,因为你在推广孝道,以示天下这些不孝之子。各位老师,假如我们真的按照季孙大人的方式,把他儿子杀掉,父亲是不是很高兴?我可是出了一口气,你再跟我争,全是我的了,你争不了了!可不可能?从此之后,这个父亲在社会上都抬不起头来。哪有这么狠心的父亲,把自己的儿子置于死地!那我相信他的寿命一定很短,可能过不了三个月,因为太痛苦了,后半生不知道怎么过。
所以这个季孙大人讲了之后,孔老夫子就讲到:我做为国家的父母官,人民百姓做出了这些不孝的行为,不能怪他们,是我这个当官的没有把他们教育好,我没有资格、我也没有理由来处罚他们。我们听到夫子的这么一段话,让我们很感动,我们体会到圣贤人面对问题的存心。有一句话就这样讲到,「圣人常受天下之责,而无责人之心」,就是圣贤人常常被天下很多的人指责,但是在他们的人生态度里,从来不去指责任何一个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人生态度,也是法宝。遇到问题,是我的不对,看到别人丢垃圾,是我没有做好对的榜样;看到别人浪费,是我没有把对的演出来,时时刻刻都是在反求诸己,反省自己。
所以孔老夫子讲完这一段话之后,又讲出了一段也是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什么意思?就是我和别人当面对一个官司、一个案件的时候,听讼,我和别人没有两样;但是有一点不一样,就是我衷心的希望,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人民从此再不要有诉讼的案子发生。因为「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凡是诉讼案件到最后都是怎么样?两败俱伤,造成社会家庭的不和和冲突更严重。孔老夫子就讲了这样的一段话。这使我也想起,曾经有个优秀的警察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你未来对你的人生有一个什么样的希冀和愿望?这个警察就说:我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能够失业。当我失业的时候,代表怎么样?国家非常的安定和平,再不需要我们这些警察来做工。所以孔老夫子讲了这句著名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那我们看到,孔老夫子他为官做中都宰,包括做大司寇,所做出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政绩,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那孔老夫子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教育方面,就是对文化的贡献方面。他作为一名出色的老师,他是如何在教导他的学生?我相信这也是我们在座老师最关心的一个话题。孔老夫子教学的纲领是什么?有教无类,大家都知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为我们都知道,孔老夫子有「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这么多的学生他怎么教?教育可不可以一刀切,用一个方法去教?不可以。他要依据每个学生的根性,他的才智,他接受家庭教育的背景,他成长的一个过程,依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施教。那刚才讲的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无论是富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孩子,接受教育人人平等。所以夫子有一个广博的胸怀,什么人我都愿意教,都可以接受圣贤的教育,这是夫子教学的一个宗旨和态度。我们教育学生一定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去着想,把这个着眼点放在这里。
有一次,孔老夫子两个学生就来找孔老夫子问问题,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子路,还有一个是谁?还有一个是冉求,也是孔老夫子的一个学生,叫冉求。子路一进来就问孔老夫子,就说:老师,当我听到一个道理,了解一个事情的时候,我要不要立即去行动?「闻斯行诸」,就是听到一个道理,要不要马上去行动?结果孔老夫子说:你听到一个道理,不可以马上去行动,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你家里又有老人、又有孩子,做事情不可以那么冲动。子路听完之后点点头:老师,我明白了。就出去了。接下来,冉求又来了,冉求一进来之后,问的问题跟子路问的一模一样,「闻斯行诸」,孔老夫子一听他问这个问题说:立即行动,不可以犹豫不决。这么一讲完之后,冉求听完:是是是,老师。就走了。
接下来,另外一个学生叫公西华,公西华看到老师回答同样的问题,却答案不一样,就心生疑惑,就想老师是不是骗了其中的一个?就来向老师请教:老师,两个人问了同样的问题,你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老师就娓娓道来:子路的个性很莽撞,做事情容易冲动,所以告诉他,凡事要缓慢,要三思而行;如果你要再告诉他立即行动,那一定怎么样?会出大乱子。所以对子路就告诉他要缓。可是冉求恰巧相反,做一件事情思前想后,犹豫不决,晃来晃去,结果这个怎么?黄瓜菜我们说就凉了,面对这样一个个性的人,就要告诉他,做事情要怎么样?要立即行动。所以孔老夫子会依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而进行施教,才能够教出七十二个圣贤来,短短五年的时间,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讲到这里,我就想起我们的杨淑芬老师,她五岁开始写书法,她在我们庐江汤池教我们的子弟学校的孩子,还有当地的这些小朋友学写书法,写书法最重要的练基本功,就这个点,每个人都要练到一万点以上,甚至两万点,就专门练基本功,一门深入。可是孩子的基本功练好,三、五个月写出来的字非常的漂亮,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看一下,我们在座的很多校长都已经看过,那不一样。结果小朋友一起练书法,有些小朋友练了二十个点,杨老师就说:去吧,你可以出去玩了。有些小朋友练了五十个,杨老师都没让出去,有些甚至练到一百个,杨老师也不准许他们去玩。那有些同学心里就很纳闷,为什么他练了二、三十个就出去玩,我都练了一百个,都不放我出去玩?因为杨老师了解每个孩子的个人状况,他们的才智。写了二十个、三十个,就让他出去玩的,代表这个孩子本来就非常的浮躁,很急躁,他能够写二十个、写三十个,今天已经是他的极限了,就他来讲,已经表现很不错了,要放他出去玩,不可以再要求他了。而这个写五十个、写一百个的这些小朋友,他们是完全可以超越这个数目,他本来就是怎么样?很静。你看,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引导、不同的要求,不是一刀切。那教出的孩子个个都会在他的基础上成才。所以杨老师很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优势和他的特长,进行专门的来培养。所以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他的特长,都能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让他的特长能够发光发亮,能够用他的特长来利益这个社会。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像夫子、像杨老师这样的好老师,他们教育学生都非常的活泼,都非常的有智慧。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校长、各位老师,都是经验非常的丰富,只是没有机会让我们在座的老师上台来给我们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孔老夫子教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大家,教学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处处是课堂,处处都是课本,处处都是教处、都是学处。所以孔老夫子教学生最重要的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一些事件、事情当中去教育,去引导,也就是把握更多的机会教育点去教育。我讲一个例子,孔老夫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有一次,是楚国的楚昭王要请孔老夫子到他的国家做客,希望孔老夫子能够在他那里任职,为他出谋划策,因为孔老夫子的名气很大,有很高的智慧。那这一天,孔老夫子和他的学生就走到哪里?走到了陈、蔡两个国家的边地,他们在这里就安寨扎营休息。可是在休息的时候,突然听到很多人围了上来,原来是怎么样?是陈国和蔡国的两个国君,听说孔老夫子被邀请到楚国去,他们就很担心,因为他们两个国家跟楚国的关系不好,生怕孔老夫子出谋划策之后,楚国强大起来,他们可能就很危险,所以就派了兵和民众来包围孔老夫子他们。
结果这一围困就是整整七天,这七天七夜后来怎么样?被困在陈蔡这里,历史上叫「陈蔡绝粮」。这七天七夜怎么样?最后是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每个人都饿得怎么样?甚至有些人都饿昏过去了。各位老师,我们有没有饿过一天、两天、三天?那是饿七天,是什么感受?当一个人饿得都不行了,这时候我们还要不要讲仁义道德、礼义廉耻,要不要讲?不要讲?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讲了?那这个时候孔老夫子就来问他的学生,你们当下有什么感受?假如我们饿了三天三夜,我们当下有什么感受?老师,能不能给我碗粥喝?可能我们第一念想的就是这个。可是孔老夫子这个时候干什么?在为他的学生做表演,弦歌不绝,讲授礼乐,仍然怎么样?神情自若在弹琴,过去弹的是古琴,完了之后还给他的学生讲礼乐,讲人伦道德。
这个时候,突然子路就跳了出来,「老师,您不是说人为善,天降之以福;人不为善,天降之以殃」,就是说,我们今天做的都是善事,利益国家的事,不是说善有善报吗?当我们行善的时候,老天爷一定怎么样?将福报甘露降给我们。人做不善的事情的时候,才会降临什么?降临恶报。我们今天做善事,怎么遭到这样一个结果?各位老师,当子路问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还相不相信因果?相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们这个时候还相不相信?有时候我们真的做了一件好事,反而怎么样?好像更倒霉。那接下来的话,我们要了解,「不是不报」,对,「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到,福已远去」。所以庄子就讲了这样一句话,「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做善事,不一定马上就有好的果报;我们做恶事,也不一定马上就会受到处罚,还要因缘具足,才会显现他的果报。孔老夫子就讲到,很多的古圣先贤,他们为了百姓,为了子孙后代,本来他们都可以怎么样?都可以过非常安定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们抛家舍业,为了整个民族后代,他们可以说真的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代价。
接下来,孔老夫子又讲了一句非常震撼人心的话,「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败节」。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这芝兰是很香的,芝兰它生长在深山老林当中,它不因没有人在而不散发它迷人的芬芳,所以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它还是在那里散发出它的芬芳,有人没人,它都在散发它的芬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败节,一个真正的君子要修道立德,而不应该因为什么?我们这个穷困潦倒,就怎么样?就失去我们做人的节气,我们做人的人格。
讲完这句话之后,接下来子贡出现了,说夫子,您的道德学问太高了,那这样的话,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他们没有办法接受,也没有办法去落实。夫子,是不是把您的道德学问降低一点?各位老师,我们要不要把夫子的道德学问降低?假如从夫子的时代就把这个学问降低,到了范仲淹再降低,每个朝代都把它降低的话,降到我们今天,我们还有没有得学?什么就没有可学的了。所以今天我们教孩子做人,我们可不可以把标准降低?绝不可以。今天,我们看到在整个教育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你的性格是孔雀型的,你的性格是无尾熊型的,你的性格是什么狼的性格,我们今天教育教孩子,把人都区分成什么?把人都降低,格调降到动物的身上。曾经就有人问,把孩子教成狼还是教成羊?整个底下大呼一片,狼!这边说,羊!结果今天我们都没有教孩子去做人,都去做什么?做动物。我相信周老师可能上午讲到,假如今天我们把做人的标准降到去做动物,都是拿动物做了实验,再来用在我们身上,那我们就叫什么?畜生不如,真的是如此。所以这个标准绝不可以怎么样?绝不可以再去降低。
讲到这里,我们就想起一个故事,这个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我们听过没有?这个唐僧常常被谁抓走?被妖怪抓走,是不是?有一次又被妖怪抓走,结果大耳朵猪八戒就跑来找孙悟空:猴哥,师父又被妖怪抓去了,要不这样好不好,师父既然被抓去了,我们就把师父的行李分了,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好不好?假如我们今天在推广圣贤教育的道路当中,如果遇到了挫折,如果遇到了逆境,我们要不要把行李分了回家?要不要?假如我们分了行李,我们就变成谁了?假如我们分了行李,就变成猪八戒了。所以这个真的,推广圣贤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这个时候颜回就出来了,颜回是夫子最优秀的学生,我们都了解,「一箪食,一瓢饮」讲的就是颜回,也叫颜子。颜回出来以后就讲,今天古圣先贤的教诲,古圣先贤的文化,没有人出来讲,这是我们的耻辱,这是我们的责任。但是今天我们讲了,别人不愿意来学,别人不愿意来听,那是他们的罪过,那是他们的悲哀。那这个是什么态度?我们永远做对的,别人对不对并不重要,我们永远要坚守对的原则。学习圣贤教育,这个态度很重要。我记得台湾有位儒学的宗师,儒学的大师,李炳南老教授曾经就讲过一段话,他说古时候人们学习圣贤的教育,是跪着把经书捧到手里,求学若渴,尊师重道。他说到了今天这样一个乱世,我们要跪着把圣贤的教育送出去。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全是免费的,真的是把经典跪着送给别人,送给别人不一定别人还来学习,那这和古代完全不一样。
古时候,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叫杨时的学生,他来找他的老师,到了他老师的家门口,看到老师在睡觉,就在外面等老师,外面下着鹅毛大雪,那个雪最后下到哪里?都下到膝盖这里了,可是他就一动不动,在那里等着老师醒来,老师醒来,他才进去给老师跪拜。你看,过去的学生对老师是如此的尊重,一生的目标就是要求得伦理道德,求得人生的智慧。可是今天呢?过去古时候我们知道,老师都是怎么样?坐在高堂上讲课,学生是跪着和坐着听课。今天是怎么样?老师站着讲课,学生坐着听课。当然不是讲我们这里,讲这个整个社会的普遍性。假如我们伦理道德教育再不继续下去的话,没有恢复的话,将来可能就是什么样一个情境出现?老师跪着讲课,学生躺着听课。真的是如此,令我们堪忧,真的是令我们堪忧。
这个时候,楚昭王了解到孔老夫子他们被围困在陈蔡,立即发兵来营救。结果来营救,就把他们营救出来了,出发的时候,这时候子贡就讲了一句话:各位兄弟们,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次的灾难。因为七天七夜没吃没喝,所以他说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次灾难。这个时候孔老夫子说:这怎么可以说是灾难?这是我人生遇到一次最大幸运的事情。接下来,孔老夫子就讲了一句话,「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这是什么意思?一个真正的君子,没有经历人生逆境的磨难,他就不能有所大的成就;一个真正的勇士,他没有经历人生的坎坷,各种的磨难,他的道德行为就不能得到彰显。所以我们讲,「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裤少伟男」。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我们看到,在我们人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请问在座的老师,我们是在逆境的时候比较容易得到进步,还是在顺境的时候比较容易进步?所以说逆境成就人,顺境淘汰人,「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所有的逆境、顺境都是教育,都是在境界当中磨炼我们的心志,都是我们人生最好的一道考题,因为透过这样的一个考题,我们人生的能力和境界都会得到提升。在我们未来弘扬圣贤文化的道路当中,遇到任何的境界,我们就会说考试又来了,就在考我们的能力。当我们发火的时候,我们就说,自己还有瞋恚心没有考过关;当我们起了贪念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这个贪字还很严重;当我们没有耐心教学生,我就会想到,你看我学了半天《弟子规》,我的耐心还不够;当我急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还是不能够心平气和。所以,人生面对每个境遇,都是在成就我们的道德学问。这样在教学生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要把逆境当成什么?当成我们最好的老师,让我们的学生在任何一个事件当中、境界当中,懂得去学习、去成长,去克服一些习气毛病。
所以我们看到夫子教学生是什么?抓住了机会教育。我刚才讲到,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教育,抓住每一个当下发生的事情,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能够觉悟,能够明白很多的人情事理。我们看到,夫子真的是身体力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他的学生做出最好的表率、最好的表演。
后来孔老夫子是活到七十四岁离开这个世间。孔老夫子去世之后,子贡就到了曲阜孔子的墓地,在那里守丧六年。古时候是父母过世守丧三年,老师过世是心丧三年;父母过世要戴孝,老师过世不能戴孝,这就是礼,它是区别。可是因为子贡,夫子过世的时候,他不在跟前,所以当他来到墓地就痛哭流涕,就一直怀念夫子对学生的恩德。因为他哭得身体很虚弱,常常就拄了一个棍子,行走都不方便。结果这六年下来,这个棍子就扎在了地底下,扎在地底下之后,这个棍子后来就长成了一棵树,叫「哭丧树」。目前在曲阜都可以看到这棵树,旁边立的有一个碑,叫哭丧树。我的一个朋友,他说去年到曲阜,到孔墓那里,孔林,看到了这棵树,发现这棵树已经死了,大家不要难过,在它的旁边又长出了一棵新树!这代表什么?中华文化万古常新,源远流长,后继有人。谢谢。我们听了之后都非常的兴奋。
今天我们学习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伟大;我们不学习他老人家,他老人家仍然伟大。我们学习,是我们受益,我们今天不学习是我们得不到益处,对孔老夫子来讲,丝毫没有损失。所以我们看到孔老夫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这样的一个荣誉,我们真的是作为华夏的儿女,内心无比的欣慰、无比的感恩。
就在前年,辽宁四中的一位校长,孔波女士,她到美国去考察、去访问。当接待方了解到,孔波女士是孔老夫子的后代,当时立即给予孔波女士非常高的礼遇,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4-23 12:30:00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