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9|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分别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4171024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分别的讲记敬摘点滴
...就给他讲,他的确是念佛。他念什么佛?他念阿弥陀佛。所以给他讲《无量寿经》,介绍阿弥陀佛给他。
经上讲,介绍完之后,他问阿难:想不想见阿弥陀佛?阿难说:当然想见!就教他:你合掌向西,恭敬顶礼,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现身了,身相高出一切世界之上。阿难见到阿弥陀佛之后,就发愿求生净土。诸位知道,禅宗第一代是摩诃迦叶,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传给摩诃迦叶,迦叶传给阿难,阿难是禅宗第二代的祖师,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学禅要是毁谤净土,那是不敬他的祖师,这里头味道很深很深。这就是问的人引经,答复的也是引经,这里头决定不能有误会。
疏【又大本言:阿弥陀佛道场宝树,纯以众宝,自然合成。则非木菩提树下之身,何得言劣?】
这个答复尤其是高明,因为我们讲劣应身,是讲我们这个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千万不能误会将来我们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的身相跟释迦牟尼佛差不多,那就错了。为什么?阿弥陀佛没有到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见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见的。西方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那个地方人的福报大,所以身相高大,相好也殊胜,跟我们这边人决定不相同。诸位要是仔细读一读四十八愿,你就了解。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也就是说明他将来成了佛,他那个国土以及那个世界的人民是一个怎样的情况。不得是愿,他就不成佛。那么他现在成佛了,可见得他的理想、他的愿望是样样都圆满了。他这个世界很特别,第一个,这个世界没有三恶道。极乐世界只有人天两道,修罗、饿鬼、地狱、畜生统统没有。第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都清净,没有贪瞋痴慢,没有恶因当然就没有恶果,因果都殊胜。
它那边也是个星球,那个星球比我们这个星球大得太多,我们地球实在太小,极乐世界比我们大得太多了。环境是依报,佛法里面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众生有福,这个环境也转变了。极乐世界,佛与众生的福报大,环境上没有尘土。我们的地是沙土,西方极乐世界的地是琉璃,就是翡翠、绿色的玉,琉璃地上铺黄金的道路。《金刚经》上讲,「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它是什么样子,佛就给我们说什么样子。那个地方树木也高大,树木不是木本,而是七宝所成,树根、树干、树枝都是无量宝;讲七宝,通常用七代表一个圆满的数字,七就是圆满,所以是无量无边的珍宝所成。不是『木菩提树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佛,那个树是木质的,不是宝树!这个不同。所以你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决定不是劣应身。
疏【又观经云:彼佛或现丈六八尺,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则随机所见,大小无定,故古谓即劣即胜,生法不二。而况今经,不出大小,何得定指为劣。】
《观经》里头讲,阿弥陀佛或现丈六身,或现八尺身,八尺跟我们普通人一样高,丈六身大概比我们高出一倍。『或现大身,满虚空中』,那是很大的身相,所谓百千由旬。由此可知,佛身相大小不定,每个人见到的不相同。不仅如此,我们这个世间也是凡圣同居土。前年我在香港讲经,遇到圣一法师,圣一法师告诉我,他在一九八二年曾经到普陀山朝拜。他们一共是三个人,到梵音洞礼拜观音菩萨,求观音菩萨现像给他们看。拜了一个多小时,菩萨现像了,三个人都见到,而且现像的时间很久,差不多现了半个小时。但是三个人所看的,说出来的不一样。圣一法师所看到的像是金色的,金身的人戴着毘卢帽,是个男的相,手上拿一本书站在莲花上。另外一个居士见到的是出家相。他们三个人所见的相不一样,确实「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没错!你心清净庄严,见到相不一样!我们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见阿弥陀佛、见观音菩萨都不一样,都不相同。现在好好的修行,将来见到殊胜庄严的佛相。
古人说『即劣即胜,生法不二』,劣就是生身,胜就是法身。相即不二,换句话说,佛的身相是从法身变化出来的,化身跟法身是一不是二。离一切分别执着,心就清净。学佛,特别是修净土,尤其是想在这一生成就,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
今天这个时代,生活紧张,压力沉重,工作繁忙,我们用什么方法、什么态度来学佛?《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待人接物「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这一句佛号就念好了,你这个佛号念的就得力了。外着相,内动心,你这个佛号念得再好,一天念上十万声,古人讲的「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你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佛号念得多,没效果,不得力。念佛求什么?求一心不乱。你是二心、三心,见色闻声,心都乱了,这怎么行?念得再多也不行。
所以要记住,我修一心不乱的,我修清净心的。总要记住:心净则土净。接触外面社会,外面人事纷纷来扰乱,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恩惠,为什么?我们在这个境界里面,时时刻刻考验自己功夫得不得力。我看到了,听到了,心里生烦恼,我的功夫不得力。那是菩萨,那是我老师!他来告诉我:你不行,功夫不得力!你面对这些人与事,不着相、不动心,很清净,那他就告诉你:你的功夫得力了。所谓「历事炼心」,在人事里面锻炼自己的清净心,锻炼自己的平等心,才能圆成佛道。离开这些人与事,你到哪里去修?你没地方修!所以修行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要是说把这些不如意的人事环境都离开,那你有多大的福报?连释迦牟尼佛都办不到。释迦牟尼佛僧团外面有提婆达多,里面有六群比丘,他的徒弟里面有不少是不听话的,调皮捣乱的。连释迦牟尼佛在世一生弘法利生都得不到一天清净,你想得一天清净,你有多大福报?我们不能不觉悟。
《观经》里面讲的有胜应身、劣应身,讲见的相有大有小,《弥陀经》上没说。没说,你决定不可以自己认定阿弥陀佛是个劣应身的相,那你想错了。
疏【华局车轮者。】
『局』是局限。这个经上讲,七宝池中莲花大如车轮。
疏【或谓观经华大十二由旬,此经车轮,华局于小,故名散善。】
这也是个误会,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确实有大有小。
疏【不知车轮之义,大小无定,大本车轮大至百千由旬,何止十二,详如后文中辩。】
大经上给我们讲,莲花小的是一由旬,大的是百千由旬。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是我们生处、住处、我们修行之处都在莲花当中。在莲花里面会不会寂寞?不会。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海会众菩萨,你统统在花里面见到。花里面见到,这就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的应身,花没开!所以在花里面跟花外面好像没有两样。一由旬是八十里。连清朝皇宫也没有八十里,这是西方极乐世界那个花最小的,下品下生的。上品上生的百千由旬,给诸位说,比我们地球大得多!地球放在这个花里面当皮球玩了,你想那个花多大?
为什么花有大小?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十方世界的众生发心想生西方极乐世界,发这个心,有这个愿,西方世界七宝池中就生一朵莲花,就长出个小花苞,这个花上就有你的名字。阿弥陀佛将来接引你,就拿你这个花来接引。你念佛念得很勤,这个花就愈长愈大,花的大小是念佛功夫的勤惰。念佛念得好的人花就大,光色就好。所以一定要念佛,天天要念佛,念佛不能间断!干什么?培养七宝池中的莲花,你在养莲花。功夫好的人,将来在西方世界,莲花可以住在空中。功夫差一点的人,莲花也可以做交通工具飞行,但是停下来一定是落在地面上,不能常住在空中。所以花的大小不定,不能拘泥在这个大如车轮。
疏【五逆不生者,或谓观经言五逆得生,大本唯除五逆,则济度功狭,故名散善。不知唯除五逆下,有诽谤正法四字,五逆而兼谤法,乃在所除,虽具五逆,不谤法者,未必不生也。】
这个答得太好了,的确给我们解除了一大困惑。五逆罪现代人很容易犯,五逆罪的果报是在地狱。五逆罪是...(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讲记)
...开示中说:谛闲法师早年在头陀寺做方丈时,寺里养着一只公鸡,那公鸡往生了。这是谛闲法师亲眼看到的。寺里没有时钟,早晨公鸡报晓,大家就起床做早课。大众早晚上殿,这只公鸡也跟着一道上殿课诵念佛,过斋堂牠也去,大众掉在地上的米饭菜叶牠会吃得干干净净。有一次上完殿之后,大家都回寮房了,公鸡还在大殿走来走去不离开,香灯师就赶牠走,说:课诵完了,我要关门了。这只公鸡走到佛殿当中,仰头看着佛像,叫了三声,牠就站在那里死了。这只公鸡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堕落在恶道,那当然是罪业深重的众生,但是不昧灵性,遇到缘,念佛还是能往生。
也许有人问:既然前生修得那么好,为什么会堕三恶道?这是个问题,我们应当要好好的研究。来生要往什么地方去,决定在你临终最后那个念头。你一生念佛念得好,临命终时最后一念不念佛,那就去不了。临终一念起贪心,饿鬼道去了;临终一念起瞋恚心,地狱道去了;临终迷惑颠倒,畜生道去了。这是三恶道!临终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决定往生西方。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决定在临终一念!
佛家一再教诫我们,临命终时要非常的慎重,这是大事,关系他来生的幸福。人过世八个小时之内不能去碰他,为什么?碰他怕他起瞋恚心。没断气之前最好就助念,一直念到他断气之后八小时,这是最少的,这个念佛的效果非常大。助念是提醒他,希望他临终那个一念是正念,就是阿弥陀佛。八小时之内,这人虽然断气了,神识没离开。所以这八小时之内,他要一下觉悟回头,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可以去。所以,断气后八小时之内非常重要,决定不要惹他生烦恼,不要叫他起贪瞋痴。《饬终津梁》里面说明,最好将家亲眷属隔开,为什么?怕他见到起贪心,这个也舍不得,那个还没见面,那就麻烦大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平常要看破、放下,对我们往生才会有很大的帮助。
恶道里头,尤其是地狱道当然是五逆之人,这就是说明五逆之人还是能往生。
疏【止属下品者。】
「止属下品名散善者」,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他是正定,必定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久就能证无生法忍;他只是下品,没有正定,所以是散善。
疏【或谓观经下之三品。】
下三品,就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
疏【初言智者教令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三言善友教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名号,则持名往生,似唯下品。】
这是从《观经》上来看,表面上看好像是这个样子,《观经》下三品好像都是持名,持名大概就是下三品了。实在说,下下品往生也不错!好高骛远的,怕的是你去不了,连下下品都不够格,那就坏了。有人说:你这个方法,这是下下品。那我们就合掌:我下下品就够了,我就很欢喜了,我只要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就满足了;你有本事,你去求上上品,我恭喜你,我下下品就够了。你能这样死心塌地,不疑惑,这一生决定成就。大师苦口婆心给我们解释这么多,就是怕那些不甘心下下品往生的人,不念佛了,搞别的去了,那才叫大错了。
疏【不知持有事理,理复浅深。】
这个持名,《弥陀经》讲「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执持名号有事持、理持。《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说,无论是事持是理持,念到见思烦恼断了,都叫做事一心。由此可知,事持跟理持是方法上的不同,效果是一样的。念到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个时候就叫做理一心不乱。
什么叫做事持?什么叫做理持?理持是真正通达实相了,像《观经》所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这一句佛号与般若空慧相应,这个念法叫做理持。理持就能得理一心吗?不见得。绝对不是说事持就得事一心不乱,理持就得理一心不乱,这个地方不能误会。一心不乱完全是持名功夫浅深的问题。念这句佛号即使与空慧相应,有的时候他还得不到一心。如果自己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还有分别执着,就没有得一心;不但没有得一心,连功夫成片都没有得到。换句话说,这样念佛是无法往生的,真正要往生,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
是非人我、分别执着、贪瞋痴慢确实没有断;虽没有断掉,这句佛号起作用,能把烦恼压住,妄想才一起来,马上就换成佛号,二六时中只有佛号,没有妄想,这叫功夫成片。一面念佛一面还在打妄想,这不行,这是很大的忌讳,「喊破喉咙也枉然」,你大声的在念佛,在喊,心里打妄想,这个不行。一定要念到佛号能伏住妄想,这叫做功夫成片。你不念佛号的时候,妄想又起来了,念佛的时候,佛号能把妄想压住,这个才管用,功夫才得力。不管是事持还是理持,要念到这样,功夫才得力。
在平常,我们从早到晚待人接物,念佛功夫从哪里做?从起心动念上做。这个念头才起来,不管它是善是恶,不管它是正是邪,一律都换成阿弥陀佛。换句话说,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真正念佛人心之所思、意之所念,只有一个阿弥陀佛,只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跟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都不攀缘,一切都放下。你真正能这样做,最多三年的时间功夫就成熟,就有把握取得西方净土;也就是说,三年当中决定可以达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有三辈九品,功夫成片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就预知时至,生死自在;没有到一心不乱。我见过不少预知时至,无疾往生的,这些人的境界都是功夫成片里面上品的,他没得一心,就可以做到生死自在,这个实在是大事。
这个经真正是不容易,是十方诸佛度一切众生当生成佛的唯一法门,简单直捷,稳当快速,我们遇到不容易!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这是天下大乱,修什么法门我都感觉到来不及了。这个法门要真正叫你死心塌地的修学,你要不把这个法门搞得清清楚楚,不容易办到。我们在有限的光阴当中,要细细的来探讨这个法门。《无量寿经》与《弥陀经》互相参考,你对于西方净土就容易明了了,真正可以帮助你断疑生信,死心塌地来修学这个法门。我想要不了几年,我们同修当中必定有很多人有不思议的成就。
大师在此地讲,持名有事理,理有浅深,事也有浅深。
疏【今下生者。】
这是讲下品下生。
疏【仅是事善。】
这是讲十念往生的。
疏【若成理观,则与彼经三观圆修,冥契不二,何虑品位之不高也。】
这是为一些人解答这个问题,你以为持名念佛品位不高,那你就学理持,理持是明理,确实能帮助你提高品位。事持,真正是老实念佛,一样提高品位。
疏【况下品文中,乃指恶人愚人,非谓善人智人持名,亦居下品也。故知二经,其义一也。】
这是讲《观经》跟这个经意思是一样的,《观经》讲下品下生的,那是讲五逆之人,是讲造恶的人,持名念佛。我们虽然造恶,还没到五逆十恶的程度,自己真正下定决心持名念佛,我相信决定不在下三品,这是我们有把握能做得到的。
疏【独要者,略有三意。】
『独要』,净土三经当中,这部经尤其重要。古大德将《弥陀经》做为早晚的课诵本,连禅宗晚课都不例外。念佛的人,决心求生净土的人,不但晚课念《弥陀经》,早课也念《弥陀经》。楞严咒、十小咒,《心经》,可以不必加,就是一遍《弥陀经》,三遍往生咒,接着就念佛号,这是《西方确指》里面觉明妙行菩萨教我们的方法,简单明了,要这样去做。
疏【一者,观经所明佛身,虽云即报即法。】
『报』是报身,『法』是法身,佛身三身是一体的。
疏【而那由恒沙,不无数计,生身尊特,犹待辩疑。】
这是《观经》上所说的。
疏【此经但曰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则不属诸数,直指法身,独要一也。】
两部经做一个比较,《弥陀经》比《观经》还要重要。第一条里面所讲,佛身决不落在数量之内,换句话说,超越数量!我们今天凡夫就落在数量之中,所以你有命运、风水,能算得出来。佛与大菩萨超越数量,不落在数量里。《观经》讲「那由他恒河沙数」,那还是个数量;《弥陀...(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讲记)
...没有次第,《观经》所讲的方法有次第。在方法上来说,它方便得太多,所以称这个经独要,特别重要。
疏【三者,上三品生,乃能游历十方,承事诸佛,中下二品,皆无此文。】
净土三经,有的经上对某一桩事情说得详细,有的经上省略了。你想了解西方极乐世界,要把三经合起来看,才能把这个事情真正搞得清清楚楚。并不是这个经上说的那个经上没有,这个经就高明,那个经就差一点,绝对不是如此。你合起来看,才能看得周全。《观经》关于这桩事情说得就有欠缺,只讲上三品,没有说中下品,这就是讲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能力『游历十方,承事诸佛』。可是,小本经就讲得详细。
疏【今持名往生,便得供佛诸方,食时还国,独要三也。】
这是《弥陀经》上说的,即使下品下生的人也有这种神通道力,每天都能普遍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所以,这个经在三经里头尤其重要。
疏【闻说一义,尚恐生疑,更闻独要,必致深骇,故云难信之法,又云不可思议功德经也。】
确实骇人听闻,所以莲池、蕅益这两位大师都说这个经是不思议经。所有经典里面没有这个说法的,十方剎土里头也没有这种事情。这样殊胜奇特之事,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有,问题就是你信不信。你要不信,这一生就当面错过;你要是相信,那是你有福气,你这一生成就了,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我记得初到台中的时候,李老师拿这个法门来劝我修学。他怎么说呢?他说要相信,自古以来多少聪明智慧的人都修这个法门,如果上当了,那些人都上当了,我们上一次当也无所谓!他用这个方法来劝我,就是上当,我们也甘心情愿上一次当。抱定这个主意,下定这个决心,专修这个法门。如果自古以来那些人都没有落空,那我们这一生决定不落空,劝我们要专修,要把其余的法门暂时搁在一边。法门无量誓愿学,到什么时候学?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所以现在我《大藏经》不要了,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再要;现在要,我就去不了西方世界。现在只要抱定《弥陀经》就行了,用这个做跳板,求生西方世界。
到西方世界再修无量无边的法门,寿命长!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寿命就跟阿弥陀佛一样,他是无量寿,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人也是无量寿。相好光明、生活环境,统统都一样。到西方极乐世界都一样,那是真正平等!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面貌跟佛一样。诸位听了不要害怕,统统都一样,张三李四我都不认得了;那个时候你自然有神通,你自然不会认错人。所以面貌决定是一样的,这才叫平等。我们这个世间每个人面貌不一样,不平等!所以,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经题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经题里头明白的告诉我们,不可思议功德。这是以《观经》做比较,到这个地方讲完了。
◎二、诸经
下面再就诸经,净土三经之外的,也有与这个经上意思旁通的,有不少,大概一百多部的样子,在《大藏经》里面。佛劝我们求生西方净土的经论有一百多种,此地是略举几种。请看经文:
玄义【复明通诸经者。】
『复』是再说,再说它与其它经论有相通的。
玄义【与诸大乘经意义相通,如净名法华等,旁通如是,乃知此经,义理所该,深邃广远,不应视同浅近,自取愆尤。】
这是略举两种。
疏【净名法华等者,此一心持名得生彼国,即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净名义。】
『净名』是《维摩经》,也是不思议经。《维摩经》上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而《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那就是心净,往生西方世界就是佛土净,与《净名经》上这个意思是相通的。《维摩经》上讲的几句话,也是值得我们参考,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那就是修净土的人要特别注意净心。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心,这是心净则土净。
什么叫做清净心?心里头有烦恼就不清净,烦恼是指七情五欲、贪瞋痴慢;有是非人我,有分别执着,就不清净。清净心好难!是难,不修不行。即使得不到长时间的清净,你每天要能得到短时间的清净。念佛这个心就是清净心,你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清净心。这句佛号,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大愿力相应。你要记住,念佛的心是清净心,念佛的时候打妄想,心就不清净了。我们念佛修什么?修清净心。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念佛人要把身心世界看破、放下,少一分贪恋、少一分执着,就多一分往生的把握,这一点很重要。
疏【又此一心持名,即以深心念佛,乃至独入他家,一心念佛,乞食无侣,一心念佛,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是法华义。等者。】
『深心』,从甚深之理而生的,也是从深厚的善根当中生的,叫做深心。《十地经》上讲:入深广心。《涅盘经》上说「根深难拔」,都是形容深心。这个深心是菩提心之一,是属自受用的心。一心持名就是深心念佛;持名是念佛,一心就是深心。可见得,如果你二心、三心,那就不是深心了。
菩提心是以直心为体,直心就是《观经》里面所讲的至诚心。这个心诚到了极处,至诚,这是菩提心的本体。有体当然有作用,作用分作两方面,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众生的。对自己的受用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深心。所以我们这个念佛要一心称名。所谓一心,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夹杂,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当中没有夹杂,这就一心了。我念这句佛号,我想别的事情,夹杂了,这就不是一心。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这就是一心称念,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一心持名就是发菩提心。对待别人要大悲心,什么是究竟圆满的大悲心?给诸位说,劝人念阿弥陀佛就是究竟圆满的大悲心。因为你劝他学别的法门,他这一生未必能成就,你劝他念佛,他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了。这个法门是即身成佛当生成就的佛法。所以劝人念佛是真正的大悲心,是诸佛如来彻底的悲心。
你讲经,讲这个经是彻底悲心,跟讲其它的经不一样。《华严经》虽然也是彻底悲心,太长了,谁有那么长的时间来听?来不及!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他们的看法,《无量寿经》就是浓缩的《华严经》、小本的《华严经》,《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这两部经性质相同,目标一致,都是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求生净土。《印光大师文钞》,时时处处都提到《华严经》,拿《华严经》来做证明,证明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门当中是最重要,独要。
『独入他家,一心念佛,乞食无侣,一心念佛,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法华经》上所说的。《法华》所讲的「实相妙理」,把实相这个微妙的道理比喻作莲花。经题是法喻立题,名实互显,叫做《妙法莲华经》。这部经从前我们讲过,讲经题也费了不少时间,讲本迹十妙,那也非常有趣味的。
疏【略举余经,如文殊所云:一行三昧。大品所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是般若义。】
『般若』,翻成中国意思叫智慧。世尊讲经的次序,讲方等之后讲般若。念佛法门,信愿持名就是一行三昧,也就是一相三昧。所以与《般若经》的教义并不违背。『大品』是大品般若。『若人散心念佛』,这是拣别不是一心,说明念佛的福报之大,不可思议。要想修福,怎么个修法?念佛就好,肯念佛的人就有福了。这是讲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毕是终了的意思,苦是果报;果报尽了。果报尽了,是什么人?小乘讲是阿罗汉,阿罗汉苦因苦果都完了,都毕业了,毕业就完了;大乘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断尽,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统统尽了。你的福报不尽!福报太大了。这是散心念佛,一心念佛更不必说了,一心念佛,他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成佛了。这是说明念佛这个福报之大,不可思议。
疏【如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是圆觉义。】
《圆觉经》是小《楞严》,性质跟《楞严》很...(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讲记)
...不要惹麻烦,你学《法华》,用不着去搞摩诃止观,小止观、大止观都不必搞。你去念《起信论》,也不用学止观。就一句阿弥陀佛,止观都具足了,比那个方法容易,而且省事,还有力量,这个效果力量决不在摩诃止观之下,用这个方法来修学。
第七,「为示专念方便」。念佛,这是讲到上根的人。对下根的人,可以教他忏悔,这个消业障、护道心,这是礼忏灭罪;中等的修止观,帮助他修定;上等根机的人,教他念佛。《起信论》里面,上根教念佛,念佛是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所以是千真万确的话。这个法门是所有法门里面的第一法门,这是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里面讲的。如果不是在念佛法门真正有心得的人,他不知道这个法门的微妙;不是真正通达教海的人,不知道这个经的殊胜。你真通达教海,一切经论都涉猎过,你有能力比较,你见得多!古人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你把《大藏经》展开,你统统比较,统统看完之后,才晓得这个最好!所以我过去讲席当中常说,如果这一切经摆在面前只准选一部,我决定选《阿弥陀经》,够了,还可以再选一部,那我选《华严经》。这就是《华严经》是其次的,《弥陀经》第一,非常的要紧。
古来这些大德,凡是归到净土的,都是走了很多冤枉路的。一下就去净土的,我还没听说一个,都是绕好大圈圈,最后归到净土,连印光大师都是的。印光大师是当代净土宗祖师,他也不是一学佛就选净土,他也是学很多东西最后归到净土的。他在普陀山藏经楼三十年,管图书馆,看了三十年的经,所以他的《文钞》内容博大精深,世出世间法统统都有。寺院里藏经楼书籍非常完备,除了佛经,也有世间典籍。印祖在那里三十年,世出世间法他念通了,所以他才死心塌地念佛。
疏【初谓业障众生,中谓凡夫二乘,则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
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本人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以后龙树菩萨也是求生西方世界的。从论里头非常明显的看出来,所谓「初机」就是业障深重的人,要从礼忏灭罪下手。要是一开头叫他念佛,虽然在净土里面下这个种子,但是他有障碍,他这个佛号念不好。所以一定要礼忏灭罪,先排除自己菩萨道上的障碍,然后你才能走得通。
中等根机就是『凡夫二乘』,业障虽然是轻一点,他要修定,把心定下来,然后才能办道。心定很重要,世出世间法都要有定功,定功就是俗话讲的专心、专一。你要是专一,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就;怕的是三心二意,那就很难了,一定要专攻一门。上等根机的人,这就是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净土就是大乘菩萨所修的。
疏【义理所该,总结上文。】
这是解释前面序文里面的话。
疏【愆尤者,轻毁此经,即轻毁大乘,获罪无量故。】
前面序文特别警惕我们,「不应视同浅近,自取愆尤」,那是自己造罪过了。所以要晓得这部经在整个佛法所占的分量,一切诸佛以此教化众生,它的重要性我们要明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幸遇到这个法门,有幸能够理解这个法门,真正认识这个法门,这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希望大家要珍惜,不要空过这一生。修行愈快愈好,不要等待,这点很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一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七十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3-0078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二五页:
◎【四、所被阶品】
『阶』是阶级,就是等差的意思,『品』是品类。这在介绍全经大意的时候,也是一项重要的项目,意思是说这部经是什么样的根器、什么样的等级才可以学,才能得到这个真实的利益,所以必须要探讨,明了之后,自己才晓得适不适合我们现前这种根性、程度来修学。这里面分两段,第一段是「料简」,第二段是「总收」。第一段是拣别,就是区分、分别。
玄义【已知此经,文略义丰,言近旨远,未委被何根器,有何阶等?先明料简,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
前面两句,这是叙说上面所讲的,我们读了之后,晓得这部经经文虽然简略,可是里面的含义非常的丰富。语句看起来简单,意义非常的深远,这是大概能体会到一些,可是不知道对于什么样根器的人,对于哪一种阶级、品类的人,才适合修学这个法门,这是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之前应当要知道的。
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了,首先来拣别,来料理、拣别一下。说前面三种『非器』,不适合修学这个法门。这个根器,佛经里面常常用器来作比喻,譬如器皿必须完整它才有作用,好像我们有个茶杯,这个茶杯是好的,称之为器;如果这个茶杯破了,就不能称为器,装了水就漏掉,就不能用了。
哪三种是非器?就是不适合修学这个法门,此地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无信者』,他不相信,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带业往生他不相信,那他学这个没用处,得不到好处。第二个『无愿者』,没愿,虽然相信,他不想去,他对西方极乐世界不怀疑,但是他并不向往,没有意思求生西方,这个人也没有办法,这个经的力量对他不发生作用。第三个『无行者』,虽然有信有愿,他不念佛,不肯念佛,这个也没办法,也不能成功。除这三种人之外,换句话说,统统都有分,『反是皆器』,可见得这个门广大!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要你相信,你愿意去,你肯念佛,就行了,就是这个法门的根器。
疏【先明根器,有是有非。】
『是』,这个人是修念佛法门的根器;『非』,这个人不是念佛法门的根器。
疏【次别阶等,有胜有劣。】
阶级、等差这里面差别很大,经疏上都给我们说得很明白。
疏【欲令舍非从是。】
这个法门人人都有分,你不信那就没法子。只要你具足信愿行,你对于西方净土就有分。所以说,舍非从是。
疏【弃劣取胜。】
这是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问题。
疏【信,谓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
这是我们首先要相信的。诸位从经论里面去观察,或者从祖师语录上去看,你就晓得学佛一定要问,学问学问,一定要问。你要是不肯问,有很多意思听了之后,你未必把那个意思真正听到,可能你把意思听歪了,曲解了,那才叫冤枉。我没有曲解,也得问问是不是这个意思。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对每一会总是提出许多问题。理解的完全没错,也要请教佛陀,佛陀给他印证一下,如是如是,你体会的不错!如果错了,再给他修正。现在我们学佛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不问,他自己要是错解了,他到外头也错说。当然他自己不知道他错,知道他错,那就不错了!自己错了不晓得,又不肯发问,那有什么法子!所以说是没办法了。所以在台湾,我们讲经只是讲,讲完了就算了,这是在台湾普遍的这么一个风气,在国外不行,在国外讲一个钟点,至少要留半个钟点让大家发问,有的时候发问的时间比讲的时间还要长,他们肯问,问得非常热烈,跟我们这边的风气不一样。我们这边的风气就像孔老夫子赞叹颜回一样,颜回听孔老夫子从来不发问的,但是人家真懂。
第一要相信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迷了就叫众生,觉悟了就叫佛。迷的是什么,悟的是什么,这要搞清楚。迷悟不在外面,迷悟在内,在心!什么迷了?心迷了。什么悟了?心开悟了。心不迷,就叫做佛;心不悟,就叫做众生。佛是心地觉悟的众生,众生是迷了自心的诸佛。古人说:「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流转」,在六道轮回,「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所以众生与佛是一不是二,迷的是这个心,悟的还是这个心。再跟诸位说老实话,心哪有迷悟呢?心要有迷悟,这个心就不能叫真心!心确确实实没有迷悟。所以这个迷是虚妄,不是真实。虽不是真实,它确有此事,它有这么桩事情。
学佛,无...(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讲记)
...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3-0080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二九页:
◎【五、能诠体性】
这是十门里面的第五,也就是第五个大段落,说明这部经的「体性」,体是它的本体,性是讲它的性质,这一段在玄义里面也是非常的重要。如果这个经的体性能明了,我们才能信得过它。体性,这个名词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佛讲这部经根据什么道理讲的,也就是他所依据的理论。你给我们说了这么多,确实有理论可以依据,那我们当然就可以相信。体性就是讲这部经依据的道理,依据的理论。所以这相当重要,能够启发我们的信心,使我们对这个法门不至于再怀疑了。解释里面分作四段:「初随相,二唯识,三归性,四无碍」。这一段文有相当的深度,因为涉及到根据的理论,所以玄义里面这是最难懂的一个部分。
◎【初、随相】
玄义【已知此经被机普遍,未知能诠,何为体性。】
这是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方式是问答式的,先把这问题提出来。前面一段是讲这部经所对的、所接引的对象,我们晓得上中下各种根性的人,经上讲得非常好,只要能信能愿能行,都是这个法门接引的对象。换句话说,你不信、不肯发愿、不肯念佛,那就没法子,那就不是这个法门接引的对象。这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简单明了。在接引对象里面,上上根的人,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他接引的对象,下下根的人,乃至于不认识字、没念过书的、没知识的,他听了这个法门死心塌地念佛也能成功。甚至畜生里面还有念佛往生的。中国历史上历代所记载就不少,没有被人记下来的,我相信更多。所以,确确实实法门广大,普遍,『被机普遍』,被是加被的意思,非常的普遍。
进一步我们要晓得,『未知能诠』,诠是诠述,就是这部经里面所说的这些文字、言语。『何为体性』,体就是理,它的道理,所依据的道理是什么?体与性都是说的理。下面是答复:
玄义【依古展转十门推本,约之成四。】
『约』是归纳,把它归纳为四门。体里面讲随相、唯识、归性、无碍,归纳为这四门。在此地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十门推本』?古大德讲教体,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些经,从什么地方说出来的,根据什么道理说出来的,古德一共把它分为十条,十条逐渐逐渐去寻求它的根本。第一是「音声语言」,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是以音声作佛事,所以音声就是教体。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将老师过去所讲的记录下来,写成文字。第二是「名句文身」,名词术语,一个完整的意思就叫一句,文是文字,都叫做身。第三是「通取四法」。第四是「诸法显义」,这就讲理了。文字是能诠,就是能够诠述,它里头一定有内容,古人说「文以载道」,它里面有理论、有道理,我们从言语文字里面去悟它的道理,不能死在言语文字里面。言语文字是工具,目的是要我们去悟里面的理,这才真正能得受用。
第五是「摄境唯心」,境是境界,音声、言语文字都属于境界,这些境界从什么地方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换句话说,逐渐就能发现到它的本体,本体是真心、本性,佛说的经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逐渐逐渐就像《华严》里面所讲的,深入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到究竟圆满的时候,心性完全恢复到明净,就是光明洁净,一尘不染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理你完全就见到了,就像《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世出世间一切事理出不了五蕴,小,我们这个身是五蕴之身,大,整个世界是五蕴的世界,有情世间如是,智正觉世间也不能例外。我们娑婆世界是五蕴组合的,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五蕴组合的。我们这里五蕴叫染,他那个地方五蕴叫净。实际上五蕴哪有染净?染净在人心,诸位要明了,你心迷就染了,你心清净就净了。
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众生与佛的差别在哪里?众生有分别执着妄想,佛没有分别执着妄想,就这么回事情。《华严》「出现品」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跟众生没有两样,差别就这么一点点。一切众生只要肯把分别执着妄想舍掉,你就叫佛,就叫成佛,成佛实在讲就这么简单。理你明白了,分别执着放不下,这个无可奈何!肯放下的,就行了。不肯放下的,佛也救不了你,也帮不上忙。所以修行修什么?就是把分别执着妄想舍掉,就修的这个。古德说:但求除妄。去掉虚妄就行了,你不必再求真。为什么不能再求真?求真就是一个妄念。像上一次我跟诸位讲的,你只要念佛,不要求一心不乱;因为你求一心不乱,那个念头就是一个妄念,就是你一心不乱的障碍,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只要四个字一直念下去,念到功夫成熟,自然就一心不乱。念一天佛,「怎么我还没有到一心不乱?」这样念一辈子都不会到一心不乱,念念当中有障碍,念念当中有妄想,这怎么能成就?
十门,归纳为四门。四门里面,第一个是『随相』。随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文里面有意思,意思里面也是有文章,因为意思它是有条理的、有层次的,有条不紊,这就是文章,这是讲教体。第二个意思是还没有到「会归一心」的时候,我们先从文字表面上来探讨,明白它这个理论的归趣。这就是随相的意思。这四段,愈到后面愈深,后后深于前前。
玄义【先明随相,于中复二,一谓声名句文,二谓所诠义,以文与义皆属相故。】
也许同学们看了会有一点疑问,文字这是相不成问题,义理怎么也说它做相呢?这个到底下有解释。因为要以义对理来说,义还是能诠,所以它还是属于相。更深一层的就是教理,教理要自己细心去领会,所谓意在言外,深就深在这个地方。但是本经,无论你体会义理浅深,统统得利益,乃至于义理完全不懂,我相信、我愿意到西方,我念这句阿弥陀佛也能往生,这个法门殊胜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方;不像其它的法门,一定要深深悟入才得受用。这个法门好就好在这里,不能悟入也得受用。
疏【十门展转,详见华严玄谈,圭峰复于中约而束之,遂为四门。】
《华严经玄谈》一共有九卷,是唐朝时候清凉大师作的,这是《华严经》批注里面最权威的一部书,称之为《大疏》。『圭峰』就是宗密禅师,他是清凉的学生,清凉是华严宗第四代祖师,宗密是第五代,是华严的五祖,他最著名的著作,流传于后世的就是《圆觉经疏钞》。他在《圆觉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作了好几种批注,《圆觉经疏钞》、《圆觉经略疏》都是他作的。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这个法师也很了不起,看看经典太多了,一个人一生当中要去读一切经,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何在一切经里面选一、二种来专攻?那么多经看看都欢喜,究竟选哪个好?他老人家用的方法,先去拜佛求感应,求佛菩萨加持,拜佛之后就随手在《大藏经》里面抽一卷,这一卷佛菩萨加持,一抽出来就是《圆觉经》,好了,就死心塌地在《圆觉经》上下功夫,他成就了。随手抽一本,这是拜佛虔诚恭敬求三宝加持,自己与哪一部经有缘,用这种方式。自古以来一直到现代,《圆觉经》的批注没有人能超越宗密大师。他注《圆觉经》不用十门开启,他把十门归纳成四门,『约而束之,遂为四门』。现在莲池大师就采取圭峰宗密大师这个方式,用四门来说明。
疏【初、声名句文者,据大小乘教,或以声为教体。】
佛陀在世是以音声说法,当时没有书本,佛讲,大家听。
疏【或以名句文身而为教体。】
佛灭度之后,由阿难尊者,这是多闻第一,记忆力最好,阿难记性之好就像现在录音机一样,听过一遍一个字都不忘,能重复把它讲出来,他有这种能力。阿难复讲,同学们替他作证明,再把它记录下来,成为我们后世这个经典的来源。阿难对于传承佛教有很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他,佛虽然说那么多经,我们都没有机会能听得到。
疏【今依清凉大师,通收四者,以声为教主。】
这是清凉解《华严经》的意思,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以音声为教体。清凉也是有依据的,不是随便说的,像《楞严经》上文殊菩萨拣选圆通的时候就说过,「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我们这个地方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你叫他看很不容易开悟,你说给他听,他很容易开悟,这是以音声为教体。
疏【名者次第行列,诠法自性。...(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讲记)
...有实体,所以叫不相应。与谁不相应?与心不相应,与心所不相应,与色不相应。心法是八识心王,这是真的,因为一切万法是它所变,它是能变,能变跟所变两个比较一下,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心所法就是心王的作用,心王的附属,一共有五十一个。与心所法相对的是色法,色法是依他起性,也算是有,确实有这个事情,不能说它没有。语言文字是不相应行法,既不是心法又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在唯识三性里面讲,它的性质叫做遍计所执性,这是我们心里一个妄想、一个观念执着,认为有这个东西,实际上没有。所以文字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非常抽象的东西,这是假的,不是真的。
音声是实实在在的,音声是属于色法。色法有十一种,有五根六尘,五根是眼耳鼻舌身,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音声是六尘之一,它属于色法。色法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这是实在有的。遍计所执性,这个不是真正有,是假有。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音声是体,后来把它记成文字这是用。有体有用,有假有实。这个实,也不是绝对的真实,跟名句文遍计所执性比较起来,它是实在有这个事情,虽有这个事情,也不能算是绝对的真实。
疏【二、所诠义者,此声名句文,若无所诠之义,则同乎篇韵,殊无意况。】
文字里头如果没有意义,那像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字都不连起来的,那就没有意义了;像从前韵书,诗韵,那都没有意义,就变成这一类的性质。所以文里头一定要有义,它才有价值,义趣愈深就愈有价值。报纸上有文字,杂志上也是文章,它那个意义太浅,看一遍都不想看第二遍。比较有价值、有深度的文学,它那个味就比较深,读了还想读它。可是再好的文学作品,念上二十遍、三十遍,也不想再看它了。我们看《十三经》,这儒家的书,看《老子》、《庄子》,那个味道就浓厚,真是百读不厌!如果看佛经,那的确是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念上无量劫都念不厌,这是为什么?因为它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本性是无有穷尽,所以它言语文字里所含的法味也就无有穷尽,它有很浓厚的义味。
疏【若徒义无文,妙理凭何而得显示。】
虽有这些义味,如果没有文字来引导我们,我们没有办法得到。这个味从哪里来的?给诸位说,绝对不是文字里头有的。如果文字里有法味,每个人读文字应该都可以领略到,不是!这个味从哪里来?是你借着文字把自己的心性引发出来,所以其味无穷,这叫法喜充满,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悟处。这个悟有没有止境?没有,没有止境的。你去念经,天天有悟处。也许有人说:我天天念经,都没有悟处。为什么没有悟处?你念经不得法,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没有悟处。念经的时候心地不清净,你不会有悟处,念经的时候态度不恭敬,你没有悟处。所以要用诚敬清净心来念经,没有说是没有悟处的,只可以说悟的有浅深差别,必定有悟处。念一遍有一遍的悟处,念两遍有两遍的悟处,这个悟处没有止境的。所以这个经从初发心到成佛都念不厌,就是这个道理。把自己真如本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统统念出来,妙在这里,这不可思议!所以佛劝我们,佛经不可不读!《观经》三福,最后是读诵大乘。所以读经非常的重要。
疏【良以文随于义,义随于文。】
文能启发我们的心智,使我们心智随着这个文流露出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利益。
疏【文义相资,乃成教体。】
教体,用现在话来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写成书本,书本虽然是假,但是它有用,什么作用?能把我们自性引发出来。我们自性就是体,我们这个体跟释迦牟尼佛的那个体没有两样,一体无二体。读经能明心见性,要这样读才行!死在文字里头,那就糟了。所以决定不能随文字转,要用文字把自己真性引发出来,这样念才行。
诸位听到好像这个很玄很妙,当然你就会苛求着,怎样我才能得到?你记住我刚才给你说的话,你不要忘掉,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念,念的时候不必分别里头的意思,意思自然显现,那是你的悟处。你去想这是什么道理,这大概是什么意思?那你就错了,你完全落在意识里。开经偈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你就完全错解如来真实义了。你天天念经,念到最后是错解如来真实义,那有什么法子?那就没有办法。所以你一定要会念。
我过去也曾经告诉各位,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念经是修行,修戒、修定、修慧。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小乘戒是「诸恶莫作」,菩萨戒是「众善奉行」。我们念经的时候,心地真诚恭敬清净,你这个心当然不会有恶,诸恶莫作就做到了。经是释迦牟尼佛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言语,这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大小乘戒律统统圆满,统统具足了。念经的时候一心在那里念,一心就是定,专心,念经决定不胡思乱想。我念这一句,想想这里头什么意思,这叫胡思乱想,这就没有定了。我念经是修定,这里头不起一个念头,没有分别执着妄想,这是修定。把经文念得字字分明、句句清楚,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这就是修慧。你这样念才会开悟!所以念经功德很大,道理就在此地。
一面念一面想意思,叫打妄想,你所想的不是经里讲的意思,经里面的意思要是流露出来,是你从内心流出来的,不要想的,一想就错了。这是佛经跟世间这些文章书籍绝对不相同的地方。世间所有的书籍,都是从分别执着意识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你去念、你去想能得到它的意思。佛说的这个都是从无分别心流露出来的,你用有分别的心去想,你绝对得不到它的意思;必须把分别执着妄想统统打掉,你这样念经,才能得如来真实义,你念经才能有真正受用。
疏【故今此经。】
这说到本经。
疏【从如是我闻,至作礼而退。】
这是讲全部的《阿弥陀经》。
疏【是声名句文体。】
经文文字确实它是声名文句为体。
疏【而其中所说依正二报,信愿往生等,是所诠义也。】
文字里面有意义在。
疏【以是二者,交相随故,而为教体。】
文里面有义,义里头有文。这是从随相里面说出教体的大意。
玄义【又若据法所显义,则无非佛事,如香饭光明等,当知法法皆为教体。】
『法』是一切法,实在讲一切法里头都能『显义』。你看这个经书,书本这是一法,它能显义,除经书之外,一切法都能显义。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华藏世界,本经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六尘说法,那就是法法都能显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头把这个意思说得很透彻,就是我们常讲的「表法」,表就是显,法就是里头的意思。譬如我们看到蜡烛,蜡烛这是一法,觉悟的人、不迷的人看到蜡烛就能把自己本性的功德引发出来。蜡烛点燃是光明,我们的心地要光明,要照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悟是明相,迷是暗相。蜡烛点燃,逐渐逐渐烧,烧没有了,这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我为别人,这是性德。佛前要供灯,从前是油灯,灯烛就代表这个意思。燃香,香代表信,代表戒定,香赞里面有「戒定真香」,见到香、闻到香就要想到我要信,信佛所有的教诫,信佛的话真实,佛不骗人,应当要修戒要修定。灯是代表修慧。燃香、燃灯,代表佛法修学的根本:戒定慧三学。一部《大藏经》,讲的就是戒定慧!你看,一支香、一支蜡烛就完完全全都代表了。《大藏经》搞那么多也是说的这个,一支香、一支蜡烛也是这么多,不增不减,可是有几个人觉悟?
所以觉悟的人,天天见佛,见无量无边的佛,诸佛菩萨一天到晚围绕着自己,凡夫不知道,可怜!觉悟的人感激得不得了。佛在哪里?所有一切众生、一切人物没有一个不是佛,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就是这样教给我们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什么人?就是我们现实社会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里头有坏人,对!五十三参里头也有坏人,里头有学佛的,也有学外道的,确实代表了我们现实的社会。善财眼睛里面那些人统统是善知识,统统是佛菩萨。我看到你善的地方,我要跟你学,引发自己的善行,看到你恶的地方,我明了,反省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恶,所以善人恶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没有善人,不能启发自己的善心,没有恶人,自己有过失不能改过。所以善人、恶人,好事、坏事统统是成就自己无上菩提的,这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所以说:无有一法不是教体!法,就是讲的法相。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是晓得它所显示的意义,『无非佛事』,哪一样不是佛事?我们看到这个人执着得不得了,想想我自己有没有?这人就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不碰到他,我不会反省,我这一反省,有,马上改过;如果没有,没有我勉励,以后千万不要有这个执着。这样修行才能成就。
『香饭光明』,吃饭的时候,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饭」代表什么?如果你能把吃饭这个法表法的意思想通,你就会大彻大悟,你真的能看破放下了。这里头代表什么意义?我们这个身体是个带病之身,你身体很健康,三天不吃饭饿扁了,什么力气都没有了,你健康在哪里?饭就是药!你看,过几个钟点就要吃一次药,不吃这个药,你这个身体就不能支持,你身体健康强壮在哪里?假的,不是真的,迷惑颠倒!可是你隔几个小时你就吃这个药,维护你的身命。除身命之外,你要想到你还有慧命,除肉身之外你还有法身,如何能维系我们法身慧命?吃饭怎么不是佛事?怎么不是修行?没有一桩不是佛事!没有一法不通无上道!
无上...(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讲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4-17 10:28:15
|
只看該作者
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