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3|回復: 2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道源长老)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法华经讲记]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道源长老)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道源长老民国六十九年二月讲于台北志莲精舍—
仁光、远悟法师记录
受业弟子张素贞成文
悬谈
今天是农历年刚过,正月初十,大家初次见面,先跟诸位拜个晚年,愿诸位吉祥如意,法喜充满!这次讲经因为各种因缘,只有七天的时间,我就考虑要给大家讲能应时应机的经,想想还是讲普门品好,因为这个年月多灾多难,我们是个凡夫,自己遇到灾难,只有求观世音菩萨来救苦,普门品是专门讲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一部经,所以道源是一再的考虑,才决定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出在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是一部大经,分七卷,有二十八品,一共有七万多字。普门品,在妙法莲华经是第二十五品。妙法莲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最后一部经,是纯圆独妙的一部经。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有一个说法偈子:「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释迦牟尼佛成了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就开始讲经说法,都是说的阿含经,「阿含十二」,说十二年之久,阿含经是小乘经典,在我们中国大藏经里面就有阿含经,共有四部,叫四阿含,都是小乘经,说了十二年。「方等八」,方等经说八年,「方等」是方正平等的大乘经,这个大乘经是初入的大乘,天台宗给它取个名字叫做通教大乘,通教者就是通于小乘,通于大乘,它是要接小乘的根机,小乘人听了十二年的小乘经,初听大乘经,讲得太高深听不懂,所以先讲比较浅的初步的大乘,讲了八年,故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般若经这就深了,谈得最久,谈了二十二年之久。「法华涅槃共八年」,最后说的是法华经,说了八年,是带着涅槃经说的,涅槃经只说了一天一夜。「华严最初三七日」,这一句应该摆到第一句,可是天台宗的祖师作的偈子,我们不敢改。华严经是最初说的,说三七二十一天,这是释迦佛四十九年说法的偈颂。
由上面的偈颂计算,释迦佛说法应该是五十年,但是因为释迦佛是腊月(十二月)初八成佛的,那一年不到一个月,而他八十岁涅槃,是二月十五日,那一年只有一个半月,所以按虚岁是五十年,实际只有四十九年说法。因此我们知道,法华经什么时候说的?释迦牟尼佛成了佛,说法四十二年以后才说法华经。
这部普门品,属于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虽然我们不知道八年说法华经,究竟是第几年说普门品的,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定是说到最后才说普门品,因为前面说了二十四品,才说普门品,普门品说完还有三品,可能八年说法华经,已经说到第六、七年,也就是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说到第四十七、四十八年才说普门品。
释迦佛说法的历程,按现在的学历来配合,阿含十二年,等于六年小学;方等八年,等于三年初中;二十二年般若谈,等于三年高中;等到法华经说八年,就等于四年的大学。若按照现在的学历来算,就是到了大学四年级开学,才说普门品,说一年大学就毕业了。
为什么要把这四十九年说法的年月向诸位详细解释呢?就是大家要了解,普门品是法华经的第二十五品,法华经是纯圆独妙的经典,法华经的普门品是到最后才说的,这是纯中之纯,圆中之圆的经典。我们因为看到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经文很浅显易懂,以为这部经好象没有什么高深,这是大大的误解,这是最圆最顿,也就是最高最深的一部大乘经。
法华经讲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功德,是在他的果位上讲的,果位上重事相,救火灾,就救了火灾;救水灾,就救了水灾,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他怎么会救火灾、会救水灾呢?你得去看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那一章,他得了十四种无畏,才能救苦救难。你看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经文,反而不大好懂,但是它的义理恐没有普门品来得高深,那是在观世音菩萨因位中修行讲的,大多谈理论,谈理论就难懂了。普门品则是完全讲事相,事相很好了解,救火灾就救火灾,救水灾就救水灾,但是他怎样能救火灾、救水灾?你得研究楞严经,楞严经是讲他因位上的功夫,虽然难懂,可是道理并不高深,普门品是从果位上讲好懂,并不浅显。
讲这一段话,就是先把普门品的地位说清楚,道理的高深说明白,好令诸位对普门品生起一种恭敬心,这是最高深的一部普门品,不是浅显的大乘经,那么你对普门品起一种恭敬心,起一种尊敬心,你念观世音菩萨才能虔诚,才能得到迅速的感应。
下面开始讲解经题,先讲总题。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妙法莲华经」这五个字,妙法莲华,是别题,经字是通题。别题者,别在此经,其他的经,不叫妙法莲华,譬如阿弥陀经叫做阿弥陀经、金刚经叫做金刚经。经字是通题,通于一切经,阿弥陀经叫经、金刚经也叫经。
先讲别题,「妙法」两字是法,「莲华」两字是譬喻,佛说的经很多很多,无量无边,但是立题有个规则,叫七种立题,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七种立题经题里面的资料只有三种:就是人、法、喻这三种,单种起名,叫做单三。重复起名有三种,叫做复三。人、法、喻三种具足叫做具足一。
何谓单三?举个例子:我们常常念的佛说阿弥陀经,上面能说的是佛,佛是个究竟人,所说的阿弥陀,也是个人,叫做单人立题。比如我们诵梵网经,梵网是譬喻,单譬喻立题,叫单喻立题。涅槃经,涅槃是法,就是单法立题,这叫单三。
何谓复三?就是两种资料重复起来,第一种:人喻立题,比方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个人,他说法像狮子吼,那是譬喻,叫人喻立题。第二种:法喻立题,比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是法,金刚是譬喻,这是法喻立题。第三种:人法立题,比方文殊问般若经,文殊菩萨是人,般若是法,这是人法立题。
何谓具足一?就是人、法、喻三种资料具足起来,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华严是譬喻,佛是人,是人、法、喻三种合起来具足。
总合起来共有七种立题,「妙法莲华经」是属于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譬喻,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样,金刚是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叫法喻立题。
「妙法」,妙者怎么讲呢?不可思议曰妙,不可心思,不可言议。我们凡夫的心想不到,叫不可思;我们凡夫的语言说不到,叫不可议。议,是言议,不可思议,所以叫做妙。佛经上所说的法字,等于我们中国所说的万事万物的物一样,但是比物字来得宽广,物单指哪个事物,一张桌子,一张凳子,都是万事万物的物。这个法字则包括得更广,事法,桌子、凳子,森罗万象,都属于事法,也就是属于世间法。还有理法,理法就是出世间法。还有世间法的凡夫法,出世间法的圣人法,通通叫法。
妙法,就是不可思议的法,不可思议的法是什么法呢?心法。佛教讲的心有四种。
第一、肉团心,就是我们的心、肝、脾、胃、肾五脏之一那个心。那个心是肉团,是身体的一部份,佛经上专门名词它是属于色法,不属于心法,佛经上不讲肉团心。
第二、缘虑心,攀缘思虑,想来想去,就是我们都知道有思虑、有思想的心,在佛教专门名词叫做第六识。
第三、集起心,集是会集起来,集聚起来,集诸种子,起是生起、发起。集诸种子起现形,在佛教的专门名词,叫第八识心。第八识能够收集一切种子,由种子再发生现形,发起现形,叫做集起心。
简单说,心有两种:缘虑心、集起心,详细分有八个识,现在我们不是讲法相宗不讲唯识,不讲肉团心,心只讲两种。佛经上讲的妄想心,就是包括缘虑心和集起心这两种,也就是第六识、第八识两种,合起来都叫做妄想心,简单说,叫妄心。
第四、真心,真心者,也叫佛性,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因为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我们凡夫不能了解,真心在哪里呢?不能了解,这叫做不可思。那么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是佛说的,可是我们解释也解释不到,这叫不可议。所以「妙法」的「法」,是心法妙,心法是哪个心呢?真心,真心不可思议,所以叫做妙法。现在讲这个妙法,就是讲你、我、大家一切众生,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心法。
真心之法,怎样妙呢?它具足十法界,即所谓四圣六凡,凡夫六种: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六道凡夫,都在我们心里,叫做心具足六凡。圣人有四种:小乘两种:声闻,缘觉。大乘两种:菩萨、佛。这四种圣人也在我们心里,我们这一个心法,具足六道凡夫之法,也具足四种圣人之法,所以不可思议,所以妙。
这个心具足十法界,这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呢?在理论上讲,在理性上讲,这个心具足的,都是心造出来的。地狱从哪来的呢?我们的心造出来的地狱。你无恶不作,越做越恶,你造了恶业,就得了恶果,你到哪里受这个恶报呢?到地狱里受报,轻一点的,到饿鬼道;再轻一点的,到畜生道,你造了恶法,造出来这三种恶道。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哪来的三善道?我们的心造出来的。你修十种善法,你上天堂受报,天堂从哪来的?从我们自己的心造出来的。记住这一句话,这跟外道不同,外道说天国是上帝造的,佛教不这样讲,是我们的心造的。你造十种善法,你可享受善的果报,造出个天堂出来。你修善法的时候,不断瞋恨,欢喜发脾气,就到阿修罗道受报。如果你是佛弟子,受了五戒,若不是佛弟子,也不造杀、盗、淫、妄的恶业,将来都到人道受报,人道哪里来的?心造出来的。六道都是我们心造的,再简单说:「心造天堂,心造地狱。」天堂是我们的心造的,地狱也是我们的心造的,所以叫做妙法,这个心法不可思议。
再讲心造四圣,你看三界以内的众生,都在受苦,不但在三恶道受苦,在人间也在受苦,生到天上也得受苦。二乘人声闻、缘觉,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认为三界有六道轮回,生死受苦无穷,生死是个冤家对头,所以一定要修行用功,超出三界,了脱生死,叫做二乘。菩萨,我要救度众生要紧,于是就发慈悲心,要修六度万行,救度一切众生,这就成了菩萨。菩萨修行功德圆满,就成了佛。菩萨跟佛从哪儿来的?心造出来的,所谓:「心造小乘,心造大乘。」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圣人,也都是我们的心造的。
讲这个心法是个妙法,对我们有什么利益呢?佛说的妙法是利益众生,当然有利益,而且有大利益。怎么大呢?能够成佛,我们有一个成佛的心可以成佛,你为什么不去成佛呢?你能一念相信,就修六度万行,修得功德圆满,不就成了佛吗?这就是认清楚我们自己有个成佛的心,这个成佛的心,说个粗浅的话,就是成佛的本钱,我有这个大的本钱,怎么不赚大的利益呢?有个成佛的心,为什么不去成佛?我们要是没有讲到这个妙法,这个心法之妙,你相信了佛,皈依了三宝,天天烧香,天天拜佛,佛在哪里呢?佛在佛殿里,你就把佛法当成外道法。外道,其他一切宗教我们给它取个总名,都叫外道,外道两个字怎么讲呢?心外求道,名为外道。佛法者,心法也。佛在哪里?佛在我心里,那你学到佛法了,所以你了解妙法两个字,就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真心,你就回光返照,你不要认为妙法是在你的心外,不要以为佛在你的心外,佛在我心里,妙法就是我自己的心,那么你成佛有份了。
我们以前没有听讲过这个妙法,连佛是我自己的心造的,以前也没有听到过,想也不敢想,现在才听到,我们假若每天晚上做晚课,每天放蒙山,你是天天在念,不过你没有了解,放蒙山开头先念四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偈颂出在华严经,要放蒙山先念华严经的四偈颂做什么呢?因为要放蒙山,接着下面就是念破地狱真言,念召请真言,把地狱打开,把地狱的众生都召请来,请他吃我的甘露法食,给他授三昧耶戒,把他超度成佛。这里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地狱的众生,以前都是无恶不作,他造的恶业太重,才堕地狱,地狱打得开吗?一切唯心造啊!怎么打不开?第一个问题,我有这个本事打开地狱。第二个问题,地狱的众生业障太重,我能度得了吗?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怎么度不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所以要你先作华严观偈颂的观想:「若人欲了知」,假若你这个人,要想明了知道。「三世一切佛」,过去世的佛、现在世的佛、未来世的佛,三世一切诸佛。「应观法界性」,法界性,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也叫做佛性。「一切唯心造」,三世诸佛从哪来的呢?我的心造出来的,心能够造三世诸佛,不能够破地狱吗?不能度地狱的众生吗?一定可以的,心力不可思议!所以念蒙山施食的法师,先念华严观偈颂的观想文,现在不讲放蒙山,我们就证明三世诸佛是我们心造的,心既然能造个佛,我为什么不去造个佛出来呢?为什么要造个凡夫出来呢?你为什么要造个地狱的凡夫?那不是愚痴颠倒吗?
讲到这里,明白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心,有个不可思议的真心,就是有妙法,可以成佛的一个法。说到这里,就是要相信自己,尊重自己,要自尊自重,那么自尊自重有什么好处呢?听佛法的人,我们在座的大家,都有了信仰心,听到哪里信到哪里,可是不相信的人呢?你向他说了,他还是不相信,他说你们佛法谈来谈去都是一些空话,对于社会有什么利益?对于国家有什么利益呢?他如果问你这个问题,你怎样答复呢?要对社会有利益,先得社会安定;要对国家有利益,先得国家富强,对不对?国家如何才能富强呢?要社会安定。社会怎么才能安定呢?人人都做好事,不要出坏人,不要做坏事,这个社会就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就富强,那么佛法用得上用不上呢?人人都相信自己有个真心,相信自己能够成佛,人人自尊自重,他还会做坏事吗?成佛,还不是成阿罗汉,他还要度众生,度众生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就是在社会上先要帮他人的忙。像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苦难,人人都去帮他人的忙,就不会害人,这个社会不就安定了吗?社会安定,国家不富强吗?你还怕佛法没有用吗?因为他不了解佛法,佛法是安定社会的力量,可以利益国家的力量。
现在再以事实证明,譬如志莲精舍现在讲经,警察不会来问,他知道这里讲经不会有问题。又比如一个传戒的法会,受戒有四众戒子来了四、五百人,每天打斋供众的好几百人,每天有一千多人吃饭,警察也不会问,知道这是佛教传戒没有问题。
现在讲妙法,就是人人本具的心法,成佛的一个妙法,妙法两字讲好,再讲「莲华」两字是个比喻,世间的花千差万别,各色各样,大概分三种,第一种开花不结果,第二种先开花后结果,第三种是花果同时。第一种先开花不结果,大家都看见过,只开花,开了花,花谢了就没有了,没有结果出来,这是比喻外道,外道不是不修行,修行结果证不了圣果,等于世间开花不结果的花。第二种先开花后结果,就是先修因后证果,等于人乘法、天乘法二乘法。第三种花与果同时,就是莲花,莲花不开则已,一开你看里面有一个莲蓬果,有莲子的叫莲蓬,也叫莲台,这叫花果同时,这就是妙法莲华经的「妙法」,它是因果同时的。
妙法这两个字不可思议,是讲众生的心法,怎么不讲佛的心?佛的心还可思可议吗?他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修成了佛,当然他的心不可思议。众生心不可思议,众生心里具有佛性,你只要明白这个理,当下成佛,即因即果,是心是佛。这个道理难懂,你看莲花就好懂,用莲花来譬喻妙法,来譬喻众生的心。莲花不可思议,怎么不可思议?莲花从哪儿生出来呢?它是从莲根上,莲根我们叫莲藕,藕在哪里呢?藕在淤泥里面,单有淤泥没有水,也生不出来莲花,要有淤泥有水,可是莲花是超出淤泥之上,而且超出水面之上,它不但不沾淤泥,连水都不沾,这就不可思议了。
佛教讲这个妙法,讲这个理妙,就是超空超有,而且是中道妙理,这个超出空有之上的中道妙理,还是但中,但独的中道,叫但中,是天台家的专有名词。要讲圆教的中道,它是即空即有的。这个有是凡夫法,凡夫法什么都有,有善有恶,有因有果,有事有理,什么都有。二乘法是空法,它要一切法都空掉,这个不高明。要是大乘的佛法,它讲的是中道,中道讲的是超有,超过凡夫法之上,而且超空,超过二乘法之上,那么用莲花来譬喻,淤泥就是凡夫法的有法,水比喻二乘的空法,这莲花,不但超出淤泥之上,而且超出水面之上,超空超有,所以这个法妙了。
这个但中还不是妙法,妙法的圆中,圆满的中道,圆满的中道的道理,才叫做妙呢!它是即空即有,莲花不是超出水面之上吗?它可离不开水,它超出淤泥,它离不开淤泥。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回光返照,照自己的心,我们是个凡夫就在淤泥里,淤泥有莲花的种子在里面,就能开出莲花出来,莲花一开,里面有莲蓬果,你只要悟到这个道理,你立地成佛,所以叫做圆满的中道,叫圆中。
以上讲来讲去讲的是理,用到事实上,要想成佛,你得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得度众生,众生在哪里?众生都是凡夫,都在淤泥里,你天天就在淤泥里面度众生,你要是害怕淤泥染污了你,你就落入二乘,小乘圣人,不是大乘圣人,你那个法不妙。在淤泥里度众生,你自己不会染污,而且度来度去,你自己成了佛,为什么?因为你要度众生,你度众生用什么法度呢?用六度法门。第一、行布施,你劝导众生行布施,你自己不要行布施吗?你天天行布施,你不是功德圆满要成佛吗?你度众生要劝众生持戒,你劝众生持戒,你自己不持戒吗?所以你自己持了戒,一切恶不做,一切善奉行,你因位满了,因缘果满,你不成佛吗?所以你天天在淤泥里面跟众生打滚,滚来滚去,你自己滚到水面上,开了一朵莲花,所以这个法才妙呢?这叫不可思议,这叫做妙法。
「妙法莲华」,妙法是法,莲华是譬喻,法喻并举,这是别题,「经」字是通题,具足贯、摄、常、法四个字,贯是贯穿诸佛的义理,摄是摄化众生的根机,叫贯摄,常是三世不易,过去是这个道理,现在、未来还是这个道理。法是十方皆准,此世界、他世界共同作标准,具足贯、摄、常、法叫做经。梵语修多罗,翻成中国话叫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叫契经,略称叫经,是一切经的通题。合起来这五个字是这部经的总名,总题目叫「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法莲华经」是这一部经的总题,上次已经讲过,再简单的讲两句,把讲过的温习一下,「妙法」就是我们众生的心,前面讲过,要说是佛的心,佛的心妙,这个还可思议?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当然他的心不可思议!讲我们众生的心,众生的心是个妄想心,但是妄想心没有本体,没有自性,你把妄想心透过了,本体自性就是真心,真心与佛无二无别,我们的心就是佛。众生的心,怎么叫做妙法呢?「是心是佛,心佛不二。」是心是佛,有两个法吗?没有两个法。心佛不二,不二,就是平等之义,无差别之义,我们众生的心,跟佛的心平等平等,这叫做「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在我们凡夫份上,我们真心虽然流转生死,它没有减少。在圣不增,圣就是圣人,圣人就是指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成了佛,它也没有增加一点。成了佛就是完全证得真心了,他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修的什么呢?断烦恼、破无明。烦恼断尽,无明破尽,真心完全证得,还是众生的那个心,一点儿也没增加,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叫不增不减,所以叫平等,平等就没有差别,所以叫做是心是佛,心佛不二,这叫做妙法。
莲华两字是譬喻,譬喻妙法,莲华是即因即果,因果同时的花,它不开花则已,开花里面就有一个莲果。花是因,莲蓬里的莲子是果,即莲花之因,就是莲蓬的果,即因即果,因果同时,这是譬喻众生的心法,就怕我们没有闻到大乘佛法,没有闻到我们自己不增不减的真心,你闻到了,相信自己有个真心了,你就发菩提心,从今天起,这就是个成佛的正因,将来一定成佛。成了佛,证得的还是今天最初发的菩提心,这是即因即果,因果同时的道理,跟莲花一样,所以用莲华来譬喻妙法,叫做妙法莲华。
「妙法莲华经」,里头讲的是什么呢?上与诸佛之理相契合,诸佛之理太高太深,我们众生怎么够得上呢?众生够不上,这个经不会流通在世间。下契众生之机,跟我们众生之根机也是相合的,所以叫做契经,合起来名为「妙法莲华经」,这是总题,以上把总题讲完。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这一品的品题。先讲「观世音菩萨」,菩萨两个字是通名,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都叫菩萨,比方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都叫菩萨。「观世音」是别名,这一尊菩萨,不是文殊,不是普贤,也不是地藏,是观世音。这一尊菩萨叫做观世音菩萨,观,是能观之智;世,是世间的众生;音,是世间众生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音声,菩萨以他的大智慧,观察到世间众生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求他救苦救难,这个音声他观察到了,立刻救苦,即时救苦,所以叫做「观世音」。
「普门品」由无尽意菩萨当机来请问,请问这一位菩萨,为什么取德号叫做观世音呢?释迦牟尼佛亲自解释,就是他能够观察世间众生念他的名号,求他救苦救难的音声,能令众生解脱苦难,所以叫观世音,这是按他的果位上的功德解释的。楞严经解释观世音的名号,是按他因位上的行门解释的,观世音菩萨怎么能够观察到世间的众生念他的名号,求他救苦救难,立刻就得到解脱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果位上的功德呢?因为因位上他证得耳根圆通,才有这个大功德,能够救度众生的苦难。世间的音声,是用耳闻的,他应该叫做闻世音,为什么叫做观世音?观是观察,观察用什么观察?用智慧观察,用智慧观察是菩萨的心,由菩萨的心才启发出来智慧,才来观察。为什么不说他耳根闻到呢?因为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一根得了圆通,六根都得了解脱,可六根互用,所以他用智慧观察,也就是用耳根去闻音声,因为菩萨六根是通的,圆通无碍,他能六根互用。
观世音菩萨用耳根圆通的功夫,怎么用的呢?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一时就得到耳根圆通,我们众生的耳朵叫耳根,我们的耳根闻到外面的音声,是跟着音声奔驰的,我们闻到外面的声音,是随声音转的,我们众生的苦恼就是六识,依着六根攀缘六尘,被六尘所转。单讲耳根,你听见好听的音声,就动贪爱心;你听见不好的音声,就动瞋恨心;你听见不好不坏的平常音声,就动愚痴心,你随着音声起贪、瞋、痴,造了业受报,流转生死,无穷无尽,所以众生的苦恼就在这个地方。楞严经上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你的心能转物,就是个如来,要是物转了你的心,你就是个凡夫,就是个众生。我们不能转物,常被物转,声音也是物的一种,常常被声音所转动。观世音菩萨用功,要反观、反闻,闻他的自性。
我们听见好的音声,就动贪爱心,听见不好听的音声,就动瞋恨心,生无穷的烦恼。怎样会听到声音呢?用功就从这里下手。提出个问题,怎么会听见声音呢?我有耳朵,依佛经上讲,耳朵不能听声音,它只是听声音的一个帮助,它叫浮尘根,浮是不坚固不结实,尘是色尘,根是耳根,它是不坚固的色尘之根。这浮尘根里面还有一个东西,叫做净色根,拣别不是那个色尘的尘,它很清净,但是还是色尘之一。无论浮尘根、净色根都是属于色法,它不能闻。还有个心法,有个耳识,这个耳识就属于五识之一,它能闻,只能缘现量境,它不能分别。能分别的,是与耳识同时起的第六识,叫同时意识,由同时意识起的分别,是好听或不好听,第六识还有个第七识给它做根,第七识执着第八识为我,连第八识也没有本体自性,那么究竟谁能闻声音呢?是我的本体,是我的自性,这追到根啦!
反闻闻自性,不要顺着这个声音之尘来闻,反闻,反过来回头,把它旋转过来,回头闻,闻自己的自性,这入了能闻自性之流了,也就是入了真心之流了。入了自性之流,入到真心之流,亡所,那是个能闻,入了这个能闻的自性,把所闻的声尘给空掉了,忘了!这个时候,外边的声音没有了,好听的声音空了,不好听的声音也空了,就是入流亡所。一入流亡所,功夫进步了,完全闻到自己的本性上,一旦豁然贯通,按楞严经的功夫,还有次第,「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闻而思,由思而修,入了三摩地,才忽然贯通,证到耳根圆通。
反闻闻自性,是依着楞严经的注解解释的,我们怎么下手呢?圆瑛老法师对楞严经下过苦功,他注的楞严经讲义,在台湾有流通,道源在大陆曾亲近过他老人家,我曾向他请开示,反闻自性,要从哪里下手呢?他老人家给我开示,我现在告诉你们:你用禅宗参话头的功夫,这就是个下手处。禅宗参话头,什么境界现前,你就问:「能知道境界的是谁?」你听到外面的声音,无论好听、不好听,这是所,这是你所闻的声音,你把它提起来一个话头:「能闻声音的是谁?」禅宗参话头就是问,提出这么一句:「能闻的是谁?」这个话头你要是参的得利,只有一个话头现前了,外边的声音听不见了。亡所,很容易用这个功夫,很容易得利益,你们要是参过禅的,或者没有参过的,可以试验试验。
他一得了耳根圆通,忽然间得了两种殊胜的功德:「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上面说,他没有成佛,他是个菩萨,跟十方诸佛,同一个慈悲之力,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有这两种殊胜的功德,于是再展开十四种无畏,能够现出来三十二应身,这才能普救众生的一切苦难,才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个果位上的功德。
讲到这里,你就知道他的德号为什么不叫闻世音?不用耳根来闻,是用智慧来观,观世音,就是他得了耳根圆通,启发出来自己本具的大智慧,六根互通,六根互用,所以用智慧来观察。用耳根来观察,你起分别,听到一个众生念你的名号,听到无量的众生一起念你的名号,你怎么样起分别呢?分别不来。这个大智慧不要分别,它任运自然都听得清清爽爽,这是用智慧来观察世音,所以叫观世音。
「观世音」的别名讲好了,再讲通名「菩萨」这两字,梵语叫做菩提萨埵,简略的翻译叫菩萨,菩提中国话翻成觉,萨埵中国话翻成有情,有情就是凡夫,就是众生。这个菩萨是怎么样的人呢?上求佛的觉道,下化一切有情的人,就是佛的大乘弟子,他还没有成佛,称为菩萨。因为还没有成佛,还要上求佛的觉道,但是他是大乘弟子,不是小乘弟子,小乘弟子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弟子要救度一切有情,所以叫下化有情。上求觉道,下化有情,叫做菩提萨埵,略称叫菩萨。
菩萨的位子有五十一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这五十个位,再加等觉,五十一个位都叫菩萨,第五十二个位就叫妙觉位,妙觉就是佛了。大乘的因果之位有五十二个,前面五十一个都叫做因位,因位就是菩萨位,第五十二个妙觉位是果位,果位就是佛的位。观世音菩萨是哪一个位的菩萨呢?等觉菩萨,最后一个位,第五十一个位,就是最高的菩萨,除了佛,就是他最高了,所以叫做等觉菩萨。等觉者,与妙觉只差一等,还没有成佛就是了。
但是观世音菩萨这个等觉菩萨,跟其他的等觉菩萨又不同,他是果后行因,倒驾慈航的一位果位菩萨,他已经在无量劫以前就成了佛,号为正法明如来,因为要度众生,现菩萨身,这叫果后行因。因,就是刚才讲的五十一个因位的菩萨位,果,就是妙觉,就是佛,他已经成了佛果,果后再行因,这叫做倒驾慈航。为什么倒驾慈航?他要度众生。这个菩萨按他的本位上说,他是正法明如来,按他的迹门上说,迹门就是教化众生的事迹,迹是迹相、事相,教化众生的事相、事迹,迹相上说是个菩萨。这位菩萨不是我们娑婆世界的菩萨,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隬陀佛,左辅右弼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我们这里供养的是西方三圣,中间是阿隬陀佛,左边这一尊是观世菩萨,右边这一尊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辅佐阿隬陀佛,宏扬净土法门的一位大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
观世音菩萨是无剎不现身,剎,就是世界,没有哪个世界不现身的,但是对我们娑婆世界特别缘深,为什么对我们娑婆世界现身现得多,缘深呢?一是跟我们释迦牟尼佛有师徒的因缘,观世音菩萨成了佛,当时释迦牟尼还没成佛,亲近正法明如来,当苦行弟子,苦行是做苦事,比方担水、砍柴、扫地、擦桌子,做这些苦行,叫做苦行弟子,有这一段师徒的因缘。等到释迦牟尼成佛了,观世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果后行因,现菩萨身,要辅佐释迦牟尼佛救度娑婆世界众生的苦难,所以要到娑婆世界来,因为跟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以来,就有师徒的因缘。等到释迦佛在娑婆世界成佛了,就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不可以一处出两个佛,因为要令众生信仰之心一致,除了一尊佛,其他都叫菩萨,所以他在释迦佛的会下作弟子,称为观世音菩萨,这是果后行因的一个弟子。这个互相做师徒的道理,或者你一时翻不过身来,还有点怀疑,我给你举个例证,比如道源现在在这里讲经,法座上不能同时坐两个法师,同时坐两个法师,我也讲,你也讲,听众怎么听经呢!听众只能听一个法师讲。你们会讲经,先坐在底下听,你就算我的弟子,等到你上来讲经,我不能和你坐在一起,我会坐在下面听,那时候我就是你的弟子,这就是互为师徒。
娑婆世界,梵语叫做娑婆,翻成中国话叫堪忍,堪能忍苦的世界,在十方世界中娑婆世界最苦,但是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特殊的性格,他堪能忍受,他受苦还不愿意出去呢!难教难化,难调难伏,其他的菩萨都不愿意来这个世界行教化,其他的佛也不愿在这地方成佛,只有我们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看见娑婆世界的众生太可怜了,叫可怜愍者,你天天受苦,还不觉悟,还不愿意离开,那不是太愚痴了吗?所以释迦牟尼佛发愿单在娑婆世界成佛,单教化我们难教化的这些众生。阿弥陀经上的六方诸佛、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赞叹,观世音菩萨当然也赞叹,所以观世音菩萨因为跟释迦牟尼佛的师徒因缘,特别来辅佐他,在娑婆世界救度苦难的众生。
刚才讲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最高的一个位叫等觉菩萨,最初的位就是十信位的初信,叫做初发心菩萨。初发心发什么心呢?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你一发了这个心,你就是个初发心菩萨。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这些难调难化的众生,看见阿弥陀佛发四十八个大愿,接引我们这些苦恼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看到观世音菩萨不辞辛苦来救苦救难,我们自己无动于衷吗?我们就得学佛发心,学菩萨发心,发什么心呢?发菩提心,你一发菩提心,你今天就是个菩萨,叫初发心菩萨,这就是成佛的正因,你将来成佛从哪里成呢?就从你最初发了这个菩提心成起,你要是没有发菩提心,你想成佛,叫蒸沙做饭,你想蒸饭,用些沙来蒸,蒸无量劫还是沙子,为什么?沙子不是饭的因,你要找米,一蒸,几分钟就蒸出饭,很快就蒸成饭,因为米是饭的因,你要想成佛,得先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没有发菩提心想要成佛,让你怎么修?都是无益苦行,结果你也不会成佛。
菩提心怎么发起来呢?当然你要闻大乘正法,闻了大乘正法,你得去观察众生的苦,观察众生的苦,你就发起了大悲心,大悲心就是悲能拔苦,是个救苦的心,救苦的心发起来了,就是发菩提心。你看普贤行愿品有这三个次第,第一、观察众生苦,第二、发大悲心,第三、由大悲心发菩提心。我们现在就观察众生苦,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真心,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为什么不去成佛,为什么天天造业,造了业流转生死,受无量苦呢!这个大悲心就生起来。你再观察邪魔外道,邪魔外道都是观察到众生苦,他要修行,要离苦乐,但是他没有闻到佛的正法,修些无益的苦行,所以你要怜愍外道,要度这些外道,你就发了大悲心,就发了菩提心。
你再进一步观察佛教徒,各个道场里面要是做法会,或是四月初八,或者六月十九,各个道场的信徒很多很多,烧香、献供果、拜佛,他求的什么呢?有一个求成佛的没有?你观察一下,不但没有求成佛的佛教徒,连求二乘的佛教徒,要想超出三界脱出轮回的人都没有,也没有人想求来生来世要生天,也没有人想来生来世要转一个人,就是连人乘法、天乘法都没有。求什么呢?只求现在的平安,这样不是可怜吗?他不信佛信了外道,就够可怜啦!现在他已经信了佛,为什么不求佛法,佛法五乘法,他连一乘法都没有闻到,一乘都不求,不是太可怜愍了吗?他怎么不求呢?因为他没有闻到佛法,为什么?没有人给他讲,没有人给他说。所以我们应不应该负责任宏扬佛法给众生听呢?你这个大悲心发起来了,你这个菩提心就发起来了。发起来上求佛的觉道,你去研究大乘法,下化众生,教化一切有情,你就发心讲经说法,这样子,你就是个初发心的菩萨,这样子,你就学会了观世音菩萨,学会了释迦牟尼佛,学会了阿弥陀佛,将来不但你当等觉菩萨有份,还成佛有份。
「观世音菩萨」讲好,再谈普门品的「普门」,普是普遍,门是法门,是个普遍的法门,叫做普门。普遍,什么普遍?普遍救度众生,普遍救度众生的一个法门,普遍救度众生是个什么法门呢?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悲能拔苦,大慈大悲,包括有大慈在里面,但是观世音菩萨偏重于救苦救难,所以他叫:「大悲观世音菩萨」,众生有苦的不是一个众生、二个众生,乃是无量数的众生,都在受苦受难,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要普遍的救,所以他的悲心,叫大悲心。
大悲心怎样发起来呢?刚才说过,观众生苦。究竟发大悲心是什么样呢?举个例证,就是母亲疼爱儿女的心,母亲叫慈母,不叫悲母,慈能与乐,她疼爱儿女,希望儿女得到快乐,有好吃的就给儿女吃,有好看的衣服,就给儿女穿,她自己可以不吃,可以不穿,这叫大慈,这叫慈心,这叫慈母。但是如果儿女生病了,母亲心急如焚,寝食难安,急着带儿女去看医生吃药,这叫做悲心,悲能拔苦之心。菩萨看见众生苦,一定要拔除众生的痛苦,就像母亲看见自己儿女生病,一定要赶快请医生给他吃药一样。但是母亲这个悲心,不叫大悲心,「大」就是普遍、平等的意思,普遍平等来行悲心,拔除一切众生苦,世间母亲的悲心,只拔除自己儿女的痛苦,隔壁邻居的小孩子生病她就不管了,她的悲心不大。菩萨是观察一切众生都是她的儿女,一切众生受了苦,就像母亲要赶快拔除儿女痛苦的心一样,这个心才是广大,就是无量无边众生的苦恼都要拔除掉,所以叫做大悲,叫做普门,才叫做普遍救苦的心,普遍救苦的法门。
普遍救度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这个法门是什么法门呢?普遍救度众生苦难的一个法门,就是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这个法门,就是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南无观世音菩萨」,这就是个法门,观世音菩萨「即时」,不等两个时间,立刻、当下,就救你的苦难,叫你得了解脱,无量的众生有了苦难,无量的众生得了解脱,所以叫做普遍救苦的一个法门。
「普门」二字讲好,再讲「品」字,品就是经文的一章、一段,法华经有二十八品,就是二十八章、二十八段,这是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五段,也叫做第二十五品,那么这一章、这一段的妙法莲华经讲的是什么呢?专讲观世音菩萨普遍救苦的法门。
以上把品目讲完,下面讲翻译经文的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是个朝代,我们中国那时候是属于东晋,晋朝分西晋、东晋,三国以后就属于晋朝,在西晋时是统一全国的,到了东晋就统一不来,晋朝的京都搬到南京。那时西边的长安另外建立一个国家,叫做秦国,因为秦国的皇帝姓苻,叫做苻坚,故称苻秦,苻坚想把东晋灭掉统一中国。苻坚去灭东晋的时候,带领百万大兵,所谓有上将千员,带甲百万,走到现在的安徽合肥打了一仗,一下子打败了,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肥水之战,打败了苻坚就跑回秦国,跑到长安,被他手下一个大臣,叫姚苌杀了,于是姚苌篡位当了皇帝,国号没有改,还是叫秦国,换了姓姚的做皇帝,为拣别不是苻秦,改叫姚秦。
「三藏法师」,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贯通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个通名,谁能贯通经、律、论,就称为三藏法师。譬如翻译经典的,称三藏法师的很多,我们中国的高僧玄奘法师,也称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个通称。
「鸠摩罗什」是他的别名,这位法师不是玄奘法师,叫鸠摩罗什,他本来是中印度人,后来到了龟兹国,由龟兹国把他请过来,请到姚秦,请到长安翻译佛经,他翻译的经典很多,而且大家都喜欢念他翻译的经典。鸠摩罗什是这位法师的法名。「译」是翻译,把印度的梵文经典,翻译成中国文字。这是姚秦时代一个贯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鸠摩罗什」翻成中国话叫做童寿,童子而又高寿,怎么取这个名呢?他七岁就大彻大悟,讲经说法,辩才无碍,全印度没有不尊敬他的,童子的年龄而有高寿之德,所以叫童寿法师,是尊称他的意思。这一位法师跟我们中国的佛弟子特别有缘,从唐朝一直到现在,大家都欢喜念他翻译的经。
唐朝有位道宣律师,我们中国大乘佛法有八大宗派,八大宗派有一派叫律宗,他是律宗开宗的祖师,他持戒律精严得很,感动天人给他送供养,天人都有神通,道宣律师就问天人:翻译经典的法师很多,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念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呢?天人说:他不但翻译释迦牟尼佛的经典,过去七佛的经典都是他当翻译师,他发愿哪一尊佛涅槃之后,经典流通到其他世界去,由他来翻译,他是七佛以来的译经师,所以他的功德特别大,翻译的经典特别好,大家都喜欢念他翻译的经。
讲到这里,把「妙法莲华经」的经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品题,「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译人的题都讲完了。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现在开始讲正文,「尔时」,就是这个时候,什么时候呢?妙法莲华经第二十四品,叫做妙音菩萨品,把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品说完的时候。妙音菩萨是东方世界来的一位菩萨,来参加法华会,释迦佛跟这位妙音菩萨说完了,再说西方的观世音菩萨,全部法华经的脉络是这个样子,先有一位当机者出来替我们请法,就是「无尽意菩萨」。菩萨,前面讲过,是一切菩萨的通名,无尽意,是这位菩萨的别名,比如现在我们讲经的都叫法师,法师二字是通名,某一个法师他还有一个别名这个意思。这位无尽意菩萨,为什么叫做无尽意呢?意,就是心,就是无尽的心,古德作有四句偈,解释这位菩萨,他为什么叫这个名:「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号为无尽意。」他为什么取名叫无尽意?他为度无尽的众生,所以这就是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第一句,「世界无边尘扰扰」,虚空无边,世界也无边,「世界无边」,都是「尘扰扰」。尘劳扰扰之中,世界是依报,正报就是众生,「众生无数」,在无边世界里面有无数的众生。「业茫茫」,还是无量数的意思,众生,他为什么要当众生呢?因为他造业,造的业也是无量数,「茫茫」,就是无量无边的意思。他怎么会造业呢?因为他有烦恼,三个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这三个根本烦恼之中,以贪烦恼为根本的根本,贪烦恼就是贪图五欲,这里面贪爱的爱,又是根本中的根本,爱为生死本,形容爱像一条大河,这条大河甚深无底,叫做「爱河无底」。这无底的大河波浪汹涌得厉害,叫「浪滔滔」,形容众生的爱欲心,是波浪滔滔的样子。因为他的爱欲炽盛就造业,造得茫茫的业,无量无边的业,因为他造了业,就在世界里受无穷无尽的生死。众生的生死无尽,需要菩萨来度,所以这个菩萨就发无尽的心,要度无尽的众生,是故号为无尽意。
无尽意,就是无尽的心,前面跟诸位讲过了,我们要学菩萨发菩提心,我们今天发心,今天就叫菩萨,发了菩提心就叫菩萨,发了菩提心就是要救度众生,菩提心怎样发的呢?观众生苦,起大悲心,有了大悲心,就发菩提心。在普贤行愿品上有这个次第,你因为观察到众生苦,你要拔除众生苦,悲能拔苦,你发大悲心,我要救这些苦众生,你就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什么要上求佛道?为拔除众生的苦,为救度这些苦众生。那么发了菩提心就要度众生,你度多少众生呢?度一个、度二个吗?众生都在受苦,众生无数,无数的众生我通通要度,这就是发广大心。那么你度多久的时间?我要把无数的众生度尽,你既然发了菩提心度众生,众生还没度完你怎么能休息呢?众生无尽,我的菩提心也无尽,尽未来际的度下去,这就叫做长远心。菩提心,要发上求佛道,那就叫第一心。还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叫广大心,还要尽未来际的度下去,叫长远心。好不容易发了菩提心,你发的不广大,只度这个众生,不度那个众生,你这叫什么菩萨?那么你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广大心。众生没有度完你就休息,你叫什么菩萨?所以众生没有度尽,尽未来际的度下去,这叫无尽的心。
以前在这里讲普贤行愿品时,曾跟大家讲过,十大愿王的文,每一段都有这一段结词,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这十条大愿,每一条大愿都是无尽心,一者礼敬诸佛,我要礼敬诸佛,你礼敬几尊佛呢?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剎剎,无量无数的佛,我通通要礼敬,这叫做广大心。你为什么要礼敬诸佛呢?我为要度无尽的众生,不是为我个人了生死去礼敬诸佛,那是十大愿王,那是普贤菩萨开导善财童子的,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面前,先发了菩提心才去五十三参,每逢遇见一位善知识,都先请求:我弟子善财已经发了菩提心,但是不知道怎么行菩萨行,请你开示?见了每一尊善知识都是这样请求,他是先发了菩提心后再参,五十三参是参学,参学就是参学菩萨行,到最后普贤菩萨,给它归纳起来,叫他发十条大愿,他当然是先发了菩提心的,发了菩提心了,你要发无尽心,礼敬诸佛也是无尽,称赞如来也是无尽。
每一条大愿都有一段结词,你礼敬诸佛礼敬到什么时间呢?「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虚空没有了,虚空界尽,我的礼敬乃尽。这个虚空里面有众生,众生界尽,我的礼敬才尽。众生造业,众生的业尽,我的礼敬才尽。众生为什么造业?因为他起了烦恼才造业,众生的烦恼尽,我的礼敬乃尽。我是为众生礼敬诸佛的,就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的礼敬乃尽。
普贤行愿品下面接着还有一段文:「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明知道虚空界不会尽,明知道众生度不尽,众生的业断不尽,烦恼断不尽,我礼敬诸佛永远不尽,这才显起来发这个心发得大!按现在普通的名词赞叹,这才显出菩萨发心的伟大,明知其不尽,一定要叫他尽,这才叫伟大!
「无尽意」是无尽的心,就是个真心,华严经上讲,就是一真法界的心,一真法界的心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心,真心无形无相,要是说个形相:「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着说,东西南北,四维上下,遍于十方,横着说,就是按空间说,没有边际。竖着说,就是按时间说,过去、现在、未来,「竖穷三际」,穷于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真心的样子,本来无形无相,说个形相就是这样。
大乘佛法叫妙法,你要发菩提心度众生,我前面讲过这个道理,以利他为自利,大乘佛法的妙,就妙在这里,你不要怕吃亏上当,你就听佛菩萨的开示,叫我发菩提心,我就发菩提心;叫我行菩萨道,我就行菩萨道;叫我度众生度无量,我就学着度;叫我尽未来际,我就学着尽未来际,这就对了,你不会吃亏上当的。因为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心,这个真心是遍法界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但是叫我们凡夫众生起了法执,还起了我执,本来没有法,执着个法,本来没有我,执着有个我,把遍法界的真心,执着到我们身体里面来了。我们还好,转了个人,有五、六尺高,我们的真心遍身体,才有五、六尺高。横着说,不出一码那么宽。那真心有多大呢?遍我们的身体,就这么大。还好没有堕到蚊虫蚂蚁呢!若堕到蚊虫、蚂蚁,那一个身体只有二、三分那么大,一分那么长。把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真心,挤到蚂蚁身上,就一、二分那么大。众生这个我执,可怜!自己害自己。
这一执着,众生在迷,他没有闻到佛法,他也不晓得真心,堕到畜生道愚痴苦,你跟蚂蚁讲,它怎么听得懂呢?好在我们是人,我们还能听得懂有个真心,但是无始劫来执着这个我,执着习惯了,以为我的身体以外就不是我,硬说我的真心遍法界,横遍十方,十方无数世界在哪里呢?在我心内。无边的世界、无数的众生在哪里?在我的心内。众生造这么多的业,起这么多的烦恼在哪里?在我的心里起。所以度众生,度自己心里面的众生。依着大乘经讲,了解了,做起来还是有个人我执,总觉得我是我,众生是众生。
佛大慈大悲权巧方便开示我们,你发菩提心去度众生,众生无量无边你都得去度,尽未来际的度。那么,你听了佛的开示,你发了大心,要去度这些无量无边的众生,无量无边是横遍十方,你的心就扩大了,不再局限五、六尺身体以内了,为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发广大心,把无始劫来执着到身体里面小的心,把它放大了,这叫发广大心。还有竖穷三际呢?你尽未来际的度,把你的心拉长,一直放大,放大到横遍十方,把它拉长,拉长到竖穷三际,结果证得了自己的一真法界心,证得了真心,这才叫做大乘的妙法。你本来为度众生,尽未来际的度,实际还是度自己,把自己无始劫来的我执、法执度掉了。度掉了怎么样呢?众生空了,众生业空了,众生烦恼也空了,一真法界清清净净现前,自己成了佛。
以上是按「无尽意」三个字,讲发菩提心行菩提道,要发广大心,要发长远心。
再讲无尽意菩萨,他什么时候发的心?这个大家应当不会陌生,大家都会念地藏经,他比地藏菩萨在前发心,地藏菩萨当光目女的时候,遇见一位罗汉福度众生,当时光目女的母亲死了,她悲痛不已,遇见一个罗汉来托钵化饭,她就供养他,供养以后这位罗汉就问:你有什么愿心要求?她回答说:我母亲死了,不知道堕到哪一道?我心里很悲痛,请师父指点迷津。这个罗汉就入定观察,观察到她母亲堕在地狱里受大苦,就告诉她怎么供养佛,怎么礼敬佛,超度她的母亲,她的母亲不久就要来她家里投生,果然不久她的婢女生个小孩,这小孩短命十三岁就死了。后来光目女才发大愿,就是连前面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所说的婆罗门女发愿都算上,可能还在福度光目女那个罗汉之后,地藏经阎浮众生业感品上有说到。
福度光目女那个罗汉,就是无尽意菩萨,在地藏法会在忉利天已经成了菩萨,那是无量劫以前的事情,他发心比地藏菩萨早,可是地藏经上没有说光目女是跟无尽意菩萨学发菩提心,可能是无尽意菩萨开示的,可能受他的大影响。地藏菩萨成了菩萨的时候,他就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叫大愿地藏王菩萨。众生要度尽,他才能证菩提道,才能成佛,地狱要度空,他才能成佛。地狱度尽度不尽呢?明知道地狱度不尽,他要发这个愿。地狱度空度不空?明知道度不空,要发这个愿,这才叫做大愿。这跟前面讲的,普贤菩萨开导善财童子十大愿王,每一个大愿有个结词:「而众生界不可尽,众生业不可尽,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一样,这才叫大愿,这才叫愿王。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个大人物,明知道世界不能大同,一定要往世界大同做,这才是我们中华文化最高峰。
我前面讲到观世音菩萨发了菩提心,他来救度众生的苦难,我们要是单看普门品的经文,介绍这位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我们就念他的名号,我们就求他救苦救难。这样把法华经变成人天乘的凡夫法,连二乘的道理也没有学到。古人研究经典有个评论,叫做「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你学楞严经要能大彻大悟,那你算是学了楞严经,得了楞严经的利益。「成佛的法华」,法华经上讲的道理,就是叫我们成佛的,不是叫我们单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求他老人家救苦救难,那就变成凡夫法了,所以你要学观世音菩萨发心,你也去救苦救难,你发了菩提心,你要行菩萨道,你也是个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老早就成佛了,他是倒驾慈航,你不也是老早就成了佛吗?所以我们学大乘经,先要学发菩提心,你不发菩提心,天天修行,盲修瞎练,等于蒸沙子做饭,尽未来际也蒸不出饭,所以你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
我前面劝请诸位发心,发了心行菩萨道,怎样行呢?你学了大乘佛法,要弘法利生,利益众生怎么利呢?救苦救难是方便,你要讲大乘经给他们听。怎样教化众生呢?你得学讲经,你说我讲不好,讲不好才要学,你要是讲得好就不用学,你就讲吧!所以你要学讲经弘法利生。「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四弘誓愿之一吗?发了菩提心,你不学讲经,怎么弘法?不弘法怎么利益众生?你的菩提心就发了空愿,菩提心不容易发,好不容易你发起来了,你不能发空愿,要「依愿引行,以行填愿。」你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愿,发了大愿,就是引菩萨行门起来,「依愿引行」,随力随分的行菩萨道,就是修菩萨行门,依着行门填满我的菩提大愿,这叫「以行填愿」。随力随分去做,好不容易发了一个菩提心,就得脚踏实地的修菩萨道,行菩萨行。
我们没有神通,不能到十方世界去弘法,你先在台湾弘法,台北请我讲经我就到台北讲,台南请我讲经,我就到台南讲,等于十方世界我都讲。香港请我讲经我也讲,美国请我讲经我也讲。讲到什么时候呢?我今年八十一岁了,我也没有休息啊!还在讲,尽形寿,讲到一口气不来,今生讲完了,来生接着讲,尽未来际的讲下去。要这样发心,我们这样才算学发菩提心,才算学行菩萨道,才算学对了,不然,你就学错了!
这是劝请诸位要学讲经,你未学会讲经之前,先请会讲经的法师来讲,学无尽意菩萨,有释迦牟尼佛在讲经,无尽意菩萨来请释迦牟尼佛讲,我们也要学无尽意菩萨,在你没有学会讲经前,知道哪位法师会讲经,就代众生请法,这样你就是当机者,你就是普门品那个无尽意菩萨。
以上把「无尽意菩萨」讲好,下面消文。「即从座起」,因为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时,菩萨都在各自的座位上听,你要出来请法得有个礼节,你得由本座而起,站起来,「偏袒右肩」,偏,是一边,袒,是露出来,就是袈裟把右肩露出来,因为坐着听经的时候,袈裟是通肩披衣,两个肩膀都盖着,要出来请法行礼的时候,得偏袒右肩。我们中国出家人的服装里面有便服、长衫、海青,这个袈裟用不着通肩披了,一披上就是偏袒右肩,偏袒右肩是什么样子?就是我现在穿的服装这样,右肩膀露出来袈裟,偏到一边,这叫偏袒右肩。「即从座起,偏袒右肩」,表示身业恭敬。「合掌向佛」,向佛,向是对向,合起掌来请佛说法,合掌,是表示一心恭敬。恭敬之心,心无形无相,用什么表示呢?用合起掌来表示意业恭敬。「而作是言」,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4-1 19:26:03
|
只看該作者
这是口业恭敬。
「世尊!」称呼一声,叫一声,就像我们弟子向师父说话,先叫一声师父,这是礼貌。称佛为世尊,佛是超九界以独尊,超出九个法界,最尊最贵,九个法界就是:三乘圣人、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属于世间,三乘圣人属于出世间。佛超出九界之上,不但为世间所尊,也为出世间所尊。「世尊」两字就是尊重佛的德号,为世出世间之所尊,故曰「世尊」。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出来请佛说法,他提出问题?说我们这个法会里,有一位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的大菩萨,叫做观世音菩萨,这一位菩萨,他为什么取名叫观世音呢?「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是替众生请问的,明知故问,不是无尽意菩萨不了解,因为有佛在座,请佛金口宣扬,好令众生生信仰心,是替我们众生请问的,下面世尊就答复他了。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佛告无尽意菩萨」,佛对于弟子说话叫下告,这是文字上的礼节。「善男子!」叫他一声,善男子,是赞美之词,就是你是一个很好的男子,能替众生请法,赞美他。「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是接着答复他提出来的问题,这个菩萨为什么叫做观世音?假「若有无量百千万亿」的「众生」,简单说,就是无数的众生。百千万亿,亿是大数目名词,不是一亿、两亿,而有万亿,不是一万亿、两万亿,而有千万亿,再加个「百千万亿」,再加个「无量」,无量也是大数目名词。我们不去详细解释这个文字,就是说有无量无数的众生。
「受诸苦恼」,「诸」是众多之意,因为他是个众生,众生就是受苦恼,受苦恼受得很多很多,叫受诸苦恼。在娑婆世界的众生,苦恼多,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那么他受了苦恼,怎么解脱呢?
「闻是观世音菩萨」,闻,是听说,这个苦恼众生,他听说有一个菩萨,叫做观世音菩萨,只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就能够解脱苦恼,他听说就相信,相信了就念。「一心称名」,称,是嘴里称,称名,就称:「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一称名,观世音菩萨就知道了。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观世音菩萨用智慧观察他的音声,不用耳朵闻,用智慧观,观这个音声,「观世音」,这个众生就是世间的音声,观到世音了,所以他才叫做观世音。那么,他观及众生称名的音声,「皆得解脱」,这解字念「ㄒ ㄧㄝˋ 」,是任运自然的意思,众生的苦恼,任运自然就解脱了,自然就脱离苦恼。「以是因缘,名为观世音。」
这一段经文,我前面先跟诸位介绍过,普门品的经文翻译得很浅显,而且在菩萨的果位功德说的经文,都是照事相上说的,很好了解。但是有几点要注意的地方,第一、要知道我们也是个苦恼众生,我们就在受苦恼,我们的苦恼怎样能得解脱呢?我们就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才能得解脱,这是自利。第二、我们再观察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在受苦恼,而且受的苦恼很多,叫「受诸苦恼」,无量无数的众生受诸多苦恼,怎样能使无量无数的众生得到解脱?有什么法门教给他呢?你就传这个法门,这叫普遍救苦的法门,就是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这是利他,这一点要先注意学到。
我接着刚才劝请诸位学讲经,其他的经不好讲,普门品好讲,你就先学讲这一部普门品,到处去讲,等于到十方世界去讲,年年讲,等于尽未来际的讲,你就介绍观世音菩萨给一切众生听,他听到了,就是「闻是观世音菩萨」,他有了苦有了难,就知道一心称名,就能解脱苦难,这不是救度众生吗?这不是自利利他吗?
在经文上还有一个字,要注意「闻是观世音菩萨」的「闻」字,闻就是善根,没有善根,听不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要有善根才能听到。我们在座的诸位,不是今天才闻到,多少年以前可能就闻到了,这就证明诸位都有大善根,不要轻视自己,有了善根要栽培自己的善根,要长养自己的善根,等于菩提树发了苗,你要好好的灌溉浇水,让它越长越大,长成菩提树,将来才能开花结果,所以你我大家都有善根,不要把自己的善根糟蹋了,没有善根,闻不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字,所以这个「闻」属于善根。「闻是」,是,就是此,就是这,你闻到这一位观世音菩萨的名了,就「一心称名」,称名是属于口,一心是从心里念出来的,一心称名。还要特别注意「一心」两个字,什么样的心叫做一心呢?没有散乱的心,叫做一心;没有二念的心,叫做一心。
我们众生的心叫妄想心,妄想心就是散乱心,无始劫来就打妄想,打成习惯,白天一整天不会休息,你不叫它想它要想,夜里睡觉作梦还在想,想习惯了。现在我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我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称名是念,念是用心念,一面念一面打妄想,这不叫一心,而且你要是初用功,可要知道,越念还杂念越多,有人说:「糟了!我不念观世音菩萨,妄想还少一点,这几天好不容易发起个道心,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越念妄想越多!这不是糟了嘛!」你不必害怕,这是应当有的一个过程,因为你以前没有注意过妄念,如今你注意了,你才知道散乱。
这妄念从哪儿来呢?是因为我们有八识,八识等于一个仓库,里面储存的全是些妄念的种子,那个种子起了现形,打妄想。八识里面存的种子,不是今生今世,是无始劫来熏习的,种子多得很,都是一些妄念的种子,都是散乱的种子,你不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没有刺激到那妄念的种子。你一念,刺激到它了,它不起现形也要起现形,妄念反而多起来了。你不要怕,你只要认真的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念几天,妄念就慢慢少下来了,慢慢的只存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一个心,这就是一心,没有散乱的心。那么还要再进一步,没有二念,叫做一心。二念,就是还有两个妄念,这两个妄念,不学大乘佛法还不好解,不是东想西想,还存两个妄念,就是存了能、所这两个念头,有个能念的心,还有个所念的菩萨。你以为只有一个念了,我现在妄念不起,我只要拿起念珠来,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心里清清净净,就是一句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现前,以为这叫做一心,这是没有散乱心了,还有个能念的心,还有个所念的菩萨在,有个能、有个所,不还是二吗!这有二念,还不叫一心。要念到能所双亡,能所这两个念头皆空,才叫做一心,这个时候我们的真心现前了。
说是简单,念观世音菩萨要念到这样就难了,要怎样才能念到这样呢?有个方法,就是要「至诚」,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要至诚恳切的念,我的苦难只有观世音菩萨能救,那是我的大救星,是我的大恩人,离了观世音菩萨,我就不能解脱苦恼,这样至诚恳切的念,把散乱心先降伏住了,散乱心不起,再念,念到没有能念的心,所念的菩萨,念到一心无二念的那个一心现前了,这个时候感应道交,你的心就是真心现前了,跟观世音菩萨的心根本没有两样,观世音菩萨的心跟你的心通了。
这个时候你一心称名,没有二念的这个心,一心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感应道交,「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即时,是没有两个时候,即时,就是当时,什么时候?就是在你称名那个时候。下面经文有讲,你掉到大火里,你念观世音菩萨,那能等时间吗?等时间不就烧死了,一念,耶!火就熄灭,所以说它是即时。为什么感应道交这么快?观世音菩萨有大智慧,他观察到了,我们得有感观世音菩萨。感应两个字,我们有没有感应?感应是感在众生,应在佛菩萨。念佛,佛应;念菩萨,菩萨应。感是在我们,我们怎么感?就是一心称名感的。「即时观其音声」,是菩萨的应,感应道交了,一念,当时解脱苦恼。
观世音菩萨只有一位,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众生可是无量数,怎么有的念有感应,有的没有感应呢?这一个人念有感应,那一个人念也有感应,怎么你念了没有感应?你就怪菩萨待你不好,菩萨偏心,你这不是毁谤菩萨吗?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的,他会偏心吗?那为什么有感应呢?那个有感应的,他是一心称名。你是乱七八糟的心念的,怎么有感应呢?你怪菩萨偏心,是你自己没有好好的用功,没有至诚心。
讲了一大段道理,你要记清楚,用功下手的方法在至诚两个字,你要至诚,你用不着解那么多的道理,讲经要讲那么多道理,不懂得经的老太太,他听说念观世音菩萨能够救他的苦难,他的感应很快,他也不懂得什么叫做八识田中的种子起现形,他不懂得什么有能、有所,他怎么感应快?至诚,你记着这两个字,你要求感应吗?求感应,至诚的念,就是一心称名,感应很快!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是一段问词,普门品按文法上分两大段,前面一大段是长行,第二大段是偈颂。在长行文中有两个问答,这是第一个问答,问这位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取这个名字,怎么叫做观世音?下面佛就答复他:「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这是总说,众生无量数,受的苦恼,是诸多的苦恼,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都包括在「受诸苦恼」的「诸」字里面,这受苦恼的众生,他的苦恼现前了,他怎么办?「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你听到了,前面讲过,闻就是善根,你有善根,你能听到观世音菩萨这位大菩萨的名字,你就念,要一心称名,一心就是至诚之心。「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你一心称名:「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救你的苦恼了,「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观世音菩萨智慧广大,用他的智慧观察你的音声,怎么叫做观世音?就这一句解释,世音,是世间众生一心称名的音声,观世音菩萨观到,「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你所有的苦恼,皆得解脱。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下面是别讲、别说,就是分别说明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前面那一段文是总说,受诸苦恼,一切苦恼都包括在里边,无不解脱。下面是别说,有七种灾难都可以救。
第一、救火难,「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假若有一个人,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下子进入大火里面,火称为大火,不是小的火,那决定会丧身失命,可是火不能烧,为什么呢?「由是菩萨威神力故」,有观世音菩萨威德神通之力加被你,你不会被火烧死的,这是救火难。
这段经文很好解释,但是有一个字要注意,「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这个「持」字要注意,怎么叫做持呢?忆念不忘曰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不是念在嘴里,要记到心里,常常想到,不会忘记。注意持字,就是这个人不是临时念的,是平常就念观世音菩萨,每天念有定课,一天念多少声,念出功夫来,口里不念,心里还在念着,不会忘记,那么遇见大火,结果没被火烧到,这是平常持念功夫的感应。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这是第二、救水难,「若为大水所漂」,假若大水把你冲走了,自己做不了主,被大水漂流去了,这时你就用口称名,称是口里念,「称其名号」: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得浅处」,耶!水一冲,把你冲到浅的地方,就不会淹死,自己可以上岸了,这就脱离了水难。这地方「称其名号」,是临时念的,遇到大水把你漂流走了,就要淹死,只有求观世音菩萨了,这是临时念。前面那个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平常念。
这两段文,前后对照,临时念,一念就有感应,你要知道,平常你不念,临时你想不起来念,要注意这个问题,被大水所漂,自己做不了主,要被水淹死,这个性命交关的时候,你怎么想起来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呢?是因为平常就在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所以遇到灾难就想起来了。
我们说一个譬喻,譬如刚刚会走路的小孩子过门槛,栽了跟斗,自然而然他就叫一声:妈妈!为什么会叫妈妈?因为小孩子自己刚学会走路,他做不了主,跌倒了,只有求妈妈来救,这是临时念的,这小孩子被门槛绊到,一跤跌倒,怎么脱口叫一声妈妈?因平常学说话就先学叫妈妈,叫习惯了,所以他一有难,自然而然脱口而出,就叫一声妈妈。你遇见灾难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你怎么想起来呢?平常受持的。前面的持,是平常念,这个称名,是临时念的,前后互相对照着。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众生为生活要求财,求财的方法不一,有的众生是入海去采宝的,采宝的众生很多,有百千万亿那么多,到大海里去采宝,采什么宝呢?第一种黄金,第二种白银,第三种琉璃,琉璃翻成中国话叫青色宝,青颜色的宝,我们中国有一种翡翠,就是青色宝。第四种砗磲,砗磲是一种大的蚌壳,蚌壳的纹,像车轮沟一样,所以叫做砗磲。第五种玛瑙,是矿石之类。第六种珊瑚,过去说是海里面长的石头之类的宝物,现在才知道珊瑚是海里面珊瑚虫积起来的,长得像树枝一样。第七种琥珀,是松树的汁流到地下,经过千年以后变成的宝贝。第八种珍珠,是蚌壳里面生出来的珠子,总共有八种。「等宝」,是除了这八种宝以外其他的宝。金刚经上说的是七宝,普门品说的是八宝,不必去研究这些数目字,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说这几种而已。「等宝」,就是一切宝贝都在里面。
「入于大海」,到大海里去求宝。「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黑风就是鬼风。罗剎翻成中国话,叫可畏的鬼,样子令人畏惧害怕,因为他是吃人的鬼。这个时候遇到黑风、鬼风,撑船的人自己做不了主,舫就是船,船舫做不了主,就随黑风漂走了,就堕落到罗剎鬼国里去,大家都快没有命了,不但财宝采不了,生命都保不住了。这一艘大船载满了人,「其中若有乃至一人」,乃至是超略之词,要是多数的人知道念更好,乃至于只有一个人,知道观世音菩萨能救苦救难,至诚恳切的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全船的人通通得了解脱罗剎鬼之难。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这一句也就是答复前面无尽意菩萨所问:「以何因缘,名观世音?」遇见火难能救火难,遇见水难能救水难,这一条又是风难,又是鬼难。下面还有一条专门讲鬼难的,这一条就配到风难上,遇见风难救风难,「以是因缘,名为观世音」。
罗剎鬼国再讲几句,我们在座都是佛教徒,佛经上说到哪里,我们信到哪里,丝毫不怀疑,因为佛说的话还有妄语吗?不信佛的人看见这经文就要怀疑,第一、从没见过一个罗剎鬼,有一个罗剎鬼国呢?全国都是罗剎鬼,罗剎鬼国在哪里吗?世界地图都没有看见过?你要晓得他是鬼,而且还是吃人的鬼。六道轮回,跟我们人道相通的只有畜生道,上面两个道:天道、阿修罗道,我们都看不见,下面还有两个道:地狱道、饿鬼道,我们也看不见。可是佛的眼、菩萨的眼都能看到。不是人的国,是鬼的国,地理图上怎么会画上呢?你要是一定要考究事实,要去罗剎鬼国参观,你参观了也不能回来作证明,为什么?你一到罗剎鬼国,就把你吃掉了,你怎么回来作证明呢?
引证一个公案,可增加信心,古早的时候,有一位丞相,就等于现在我们的行政院院长,是最高的大官,他是信佛的,常常到庙里找和尚师父谈谈佛法,这庙里的和尚师父每天受持普门品,有一次丞相来寺庙时,这位和尚师父正在念普门品,因为他常常来,是佛教信徒,不叫其他人去惊动师父,丞相说:「你们不要去跟师父说,等师父把经念完了,我们再讲话。」大家就听他的话不去禀报,这个丞相就走到和尚师父背后去看他念的是什么经?念的是普门品,就念到这一段,这个丞相就起怀疑:「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有这么一个罗剎鬼国吗?等到和尚师父把普门品念完,和尚一看丞相在他背后,说:「很失礼!」丞相说:「不要紧!师父念完了我有个问题请问你,我刚才听见师父念的有两句经文:『若有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这怎么讲呢?」这位和尚是高僧,他能应机说法,丞相这样一问,和尚师父不给他解释经文,他就叫出丞相的名字,很大声的叫他某某人,这一叫他的名字,这个丞相好象受了侮辱,当时脸红起来,发怒,大发脾气!因为在中国为尊敬,不能随便叫名字,何况丞相是当朝的一品大官,没有人敢叫他的名字,见了面都称他丞相,突然间叫他的名字,对他是大不敬、大侮辱,所以当时就发脾气,脸都变颜色。和尚师父笑笑:「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呀!」这个丞相本来是学佛的弟子,一听马上就顶礼忏悔:「我懂了,我了解!」你心里一发脾气,一动瞋恨,这就是起了黑风,你这个人就漂堕罗剎鬼国去了,这是按理论上解释,你就相信这个经文。
我还可以事实解释,帮助不信的人,叫他相信。我们坐海船,地理图上可以画出来,非洲有一种吃人的民族,要是有外面的人去那边游玩就要没命,他捉到了当成上品美味,把人杀死了,大家还开舞会欢乐一番,那个吃人的非洲人不就是罗剎鬼吗?罗剎鬼怎么解释呢?吃人的鬼,吃人的人就不叫人了,就叫吃人鬼。那个非洲的民族不是国吗?不是罗剎鬼国吗?我们不到那里去,到那里去就被吃掉,到那里去干什么?但是你坐着海船,遇见台风,外国叫飓风,遇到飓风船做不了主,一下子吹到非洲那边去了,吹到那边没有命了,不是漂堕罗剎鬼国吗?如果有一个人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风转了向,不会吹到那吃人的岛上去,你不就脱离了罗剎鬼难吗?这些事实可增加不相信的人信心。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若复有人」,假若更复有一个人,「临当被害」,被冤家捉到要杀死你,临当被杀的时候,你没有抵抗力,只有求观世音菩萨。「称观世音菩萨名者」,你临当被害的时候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那个要杀你的冤家,他所执的刀或杖,「寻段段坏」,寻,就是当下,当下一段一段坏掉,他杀不了你,害不了你,你立即得到解脱,这是救刀兵之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剎,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剎,欲来恼人。」这是解脱鬼难,前面「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因为还没有遇到鬼,只遇到风,就配到风难上,这是救鬼难。
先解「三千大千国土」这个名词,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恐怕在座有初听经的人,拿我们娑婆世界作一个例证,佛教的地理图的组织,是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中间一座须弥山,配上四大部洲,这叫做小千世界。以小千世界作一个单位,一个小千世界、二个小千世界,数到一千个,这叫中千世界。以中千世界作单位,一个中千、两个中千,再数到一千个,这叫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经过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三个叠数,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经过三个千的叠数,一叠、两叠、三叠,叠上去的,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国土」就是世界。
若,是假若、假设,假若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了鬼,哪有这么多的鬼呢?假设之词,充满什么呢?「满中夜叉、罗剎」,都是恶鬼。夜叉,翻成中国话叫疾捷鬼,疾捷就是飞得很快。罗剎,前面解释过,是可畏鬼,都是吃人的鬼,总名叫恶鬼,把这个世界都充满了,满世界都是夜叉、罗剎。
「欲来恼人」,恼,是恼害,要想害人,遇见一个鬼,我们就受不了,遇见这么多的鬼,更没办法,那么你只有求观世音菩萨来救,你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这鬼听到了,「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这时你大声的念南无观世音菩萨,鬼听到了,这个「闻」,是鬼闻到,鬼听到了,「尚不能以恶眼视之」,这些恶鬼不能用眼睛看你,何况还能害你的命吗?自然而然你就得了解脱。那些鬼怎么不敢用眼看你呢?因为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你身上、口上都会放光,鬼最怕光明,你全身都是光明,他怎么敢拿眼睛来看你呢?看都不敢看了,怎么能害你呢?自然解脱了鬼难。
我们没有看见过鬼,有时候会遇到鬼,没有看见怎么遇到鬼呢?忽然间起了一种恐怖,头发跟着竖,脊梁上好象起了一阵冷风,这就是遇到鬼了。遇到鬼时,你要是平常念阿弥陀佛的,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要是平常念观世音菩萨的,你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当时就有感应,你念不了几声,头发不竖了,脊梁上也不发冷了,恐怖害怕没有了。没有一个人来给我作伴,你一个人怎么太平无事?就是那些鬼都走了。你一念佛、念菩萨,你心里、口上通通放光,鬼最怕光明赶快逃难走了。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设复有人」,「设」跟前面「若」一样,设是假设,都是假定的意思。更复有一个人,「若有罪,若无罪」,或者他犯了国家的法律,有罪;或者没有罪,是冤枉的。「杻械枷锁,检系其身」,这是戴上刑具,杻,是手上戴的刑具手铐;械,是脚上戴的刑具脚镣;枷,是颈项上戴的刑具项板;锁,再加上一个铁索链锁起来。「检系其身」,检,是搜检,系,是系缚,拿铁锁链戴刑具,把他的身体搜检系缚起来,不得自由自在。那么这时候受了罪刑,刑罚之难。「称观世音菩萨名者」,你一心念观世音菩萨,「皆悉断坏,即得解脱!」你手上戴的杻,脚上戴的械,颈上戴的枷,身体上系缚的铁锁,通通断坏,你就得了解脱。
这就是解脱牢狱之难,戴这些刑具都是坐在监牢里,解脱了牢狱之难。这里有个疑问,他如果无罪,观世音菩萨来救他,令他得解脱,他有罪应该受牢狱的处罚,怎么让他得解脱呢?这不是违背了国家的法律吗?依佛经上的解释,是千般罪业,抵不住一个悔字,他有罪是造了罪业,他今天怎么知道念观世音菩萨,他一定是后悔了,后悔就要得解脱,就是给他一个自新、自悟,重新做人的机会。国家也有大赦的恩典,监牢里人满为患,国家有重要大典的时候,也会下赦免令,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这是国家给他一个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他肯念观世音菩萨就是有忏悔之心,所以观世音菩萨就会救他。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这是解脱怨贼之难,贼,再加个怨,怨是跟你前生前世有冤仇,你遇到他,不但抢你的钱财,而且还要杀你的生命,这个时候满地都是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做生意的人叫做商人,商人有一个首领,叫做商主,将诸,是率领,率领了一大群做生意的商人。「赍持重宝」,赍持,就是携带着,重宝,贵重之宝,就是金银、琉璃等值钱的东西。这一大群商人携带着都是贵重的宝物,可是经过了险路,再往前走就遇见怨贼,不但会失财,而且要丧命。这时候怎么办呢?「其中一人,作是唱言」,唱言,是大声说,因为人多,小声说大家听不见,这里面有一个人,就是受持观世音菩萨名的这个人,他大声跟大家说:「诸善男子,勿得恐怖!」他客气的称呼,称其他做生意的人叫「诸善男子」,前面遇到怨贼了,你们不要恐怖、不要害怕!「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你们现在要想脱离危险,脱离怨贼的灾难,你只有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心,开头总讲救灾救难的念法,要一心的念,一心,就是至诚之心。你至诚的一心称,称就是口里称名,你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你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是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能以无所布畏,布施给我们这些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你们听我的话,跟着我念,称念观世音菩萨。「于此怨贼,当得解脱!」面对前面这些怨贼,一定应当得到解脱。
「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先讲「南无」两个字,不要念 「ㄋㄢˊㄨˊ」,念「ㄋㄢˊㄇㄛˊ」是古音,台湾人念南无两个字,也是念「ㄋㄢˊㄨˊ」,因为要合梵音。南无,翻成中国话叫皈依、皈敬、皈命,皈依就像儿女依靠父母一样,皈同依靠,还有恭敬的意思,所以翻为皈敬,恭敬到什么样子呢?恭敬到拿自己生命来恭敬,不惜生命的恭敬,所以翻成皈命,因为含多义就不翻,翻成中国话,翻哪一个名词都不够,所以保存它的梵音念「ㄋㄢˊㄇㄛˊ」。
这一句经文,就是教我们念观世音菩萨的方法,你念观世音菩萨名号都得加上「南无」两个字,就是皈依、皈敬、皈命南无观世音菩萨!「众商人闻,俱发声言」,他们为什么这么听话呢?前面每一种灾难,都是在人力没有办法的时候,你要丧身失命,人力有办法,你不要念菩萨,你尽你的力量去求解脱。人力没有办法,你不求菩萨怎么办?所以到这个时候,前面遇见无数的怨贼,不但失财而且要丧命,人的力量抵抗不了,这时有一个人劝导说: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得解脱,所以大家一听就相信,「俱发声言」,俱者皆也,大家通通发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一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怨贼都走了,商人得了解脱,这是解脱怨贼之难。
前面简略的列举了七种灾难,实际包括众多的灾难都在里面,下面世尊再总结赞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无尽意」!叫一声当机者,也是叫我们听的,这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叫我们听。「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要赞叹观世音菩萨,再加上个「摩诃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前面讲过,菩萨的位有五十一个位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叫菩萨,登了地以上,十地、等觉才叫摩诃萨,叫大菩萨。观世音菩萨是等觉菩萨,还是示现的等觉,实际是正法明如来再来,所以在一般摩诃萨之中,他更是个大菩萨,就是大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以释迦佛下面接着赞叹「威神之力,巍巍如是!」威德神通之力,巍巍,就是最高、最大,最高最大的威德神通之力。如是,像我前面所说的这个样子。赞叹好了,就要劝我们念,要我们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要我们常常念他的圣号。
前面是救七种灾难,包括一切灾难,下面断除三种根本烦恼,也就是包括一切烦恼。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这就是贪烦恼,贪烦恼以淫欲最重,「多于淫欲」,三个根本烦恼:贪、瞋、痴,众生不一样,有的贪心多,有的瞋心多,有的愚痴心多。在贪烦恼之中也不一样,有的喜欢贪色,有的喜欢贪财,这个众生多于淫欲,那么多于淫欲怎么办呢?你就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普门品上告诉我们修行的法门,就是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你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你就能远离淫欲烦恼了。
这经文上加了功夫要注意,前面只劝我们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念不是口称,而是心里念,要一心念。这个地方加个「常」字,一心念,念一天、念两天呢?要常常念,常常念还要加功,加一个「恭敬」,你常常念,念的好象成了每天的例行公事一样,一天念一千声或三千声,数念珠,数完就算了,没有恭敬,这个不见效力的。要「常念」,还得「恭敬」,这样你就能把淫欲烦恼给远离了。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有的众生瞋恚烦恼多,喜欢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也知道不对,到时候就要发脾气,怎么办呢?你就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你慢慢的瞋恨心就减少,慢慢就远离了。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愚痴」也叫邪见,有的众生愚痴邪见多,不起正见,他也想听经,也想明白佛理,但是他一解都解到一边去,愚痴邪见多,自己很苦恼,怎么办呢?你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你就会开了智慧,起了正知正见。
以上是解脱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也叫三毒,可以解脱三毒。下面是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结叹,总结赞叹,劝导我们常念,「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威神力再加个「大」,就是前面「巍巍如是」那个「巍巍」的意思。「大威神力」,不但能救火灾、救水灾,救七种灾难,而且能断除三种根本烦恼,能解脱三毒之难。贪、瞋、痴三毒是根本的灾难,前面火灾、水灾,都是我们造业招来的,你怎么会造业呢?因为你有烦恼,烦恼众多,主要有三个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你有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行恶业才招灾难的。所以你能把三个根本烦恼远离,什么灾难都远离了,所以这个威德神通之力大了。「多所饶益」,饶,就是多,多多的利益众生。「是故众生,常应心念。」众生你听到这里应该启发信心,应该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要常念,常常应当,要心念,念从心不从口,口里叫称名,要心里念。
解脱贪、瞋、痴三毒之难,最大的饶益,就是了生脱死,我们在三界之内,受这些灾难,最大的灾难是流转生死,你怎么会流转生死呢?因为你有烦恼,你把烦恼解脱了,生死了脱,超出三界,脱出轮回了,那还有什么灾难呢?所以这才是「多所饶益」。要了生脱死,修其他法门,修起来很难,你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很容易,你只要一心的念,就把三种根本烦恼给念掉了,三种根本烦恼解脱了,一切烦恼都解脱了,不是生死了脱了吗?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前面所讲的观世音菩萨,能救七种灾难,能除三毒,三毒就是三个根本烦恼,这地方讲应二求,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若有女人」,这个女人是结了婚的女人,生男育女,是夫妻两人的事情,为什么不说男人求孩子,只说女人呢?因为社会上自古皆然,都是批评女人的,到现在医学进步了,知道不能生孩子的问题,不完全在女人,有的要怪男人,可是医学进步了,社会观念并没有进步,到现在不生孩子,社会上还是怪女人。所以女人不生孩子,心理负担太重了。第一、她嫁到丈夫家里,她的公公婆婆,娶了儿媳妇,天天希望抱孙子,结婚一年、两年、三年没有生,就受公公婆婆的批评指责,受不完的闲气,他们怪媳妇不生,不会怪他的儿子,亲戚朋友通通这样批评:「某人结婚了,娶了媳妇,怎么几年了,不生孩子呢?」都是怪女人,从释迦佛的时候,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所以女人要是不生孩子,她心理上的负担太重了。那么想生孩子,上哪儿求个孩子呢?现在医学进步去求医生,可是医生还是帮不上忙,怎么办呢?你就要求观世音菩萨,前面所讲的救七难,除三毒,人力办不到,只有求菩萨了,就是前面七难人力能办得到的,你尽管办人事。人力办不到的,你只好求菩萨,现在医学进步,你求医生,医生办不到,还是不生,你就求观世音菩萨。
「设欲求男」,设是假设,欲是愿意,假设你愿意求一个男孩子,「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要注意这个功夫,一层比一层加深,前面要除三毒,要「常念恭敬」,带着常念恭敬的功夫,你要常常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要一心的念,还要恭敬的念。这里你想要求男孩子,你得加点功夫,要「礼拜」观世音菩萨,你一定非得在家庭里供个像才可以,要是你与寺院做邻居,寺院里面有供观世音菩萨像,你家庭不供也可以,寺院的总比较清净!可是如果距离寺院太远,你礼拜就不方便了,一定要在家庭里面设立一个佛堂,供个观世音菩萨像,泥塑的也好,木雕的也好,或者彩色印出来的观音像都可以,在家里总要供个观音菩萨像,礼拜,要至诚礼拜,要供养,供养观世音菩萨像,烧香、献花、供水、供水果都是供养。总而言之,要恭敬、要虔诚。带着前面「常念恭敬」,这里再加上「礼拜」加上「供养」,那你就有感应了。「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就可以生个男孩子出来了。
附带劝请诸位居士,你家里已经有了佛堂,最好能供观世音菩萨像。要是你家庭里还没有佛堂的设备,我附带的劝请,最好你能设备一间佛堂,当然有世俗的限制,家里的房间都不太宽敞,要设备一间佛堂,也不是简单的事,我劝请的是,有多余房间的居士,可以设备一间佛堂,因为你已经信佛,你就引导家庭的人也烧香、拜佛,这样你不是自利利他吗?道源还自己发明一个道理,你要是设立一个佛堂,早起烧香,献供水,有花献花,这样你去拜拜佛、拜拜菩萨、做做功课,在家居士功课方便,你会念什么,就念什么,像普门品,你就念一卷普门品也好,你坐下来打打坐,念念观世音菩萨,这是一种娱乐,这是一种享受,跟普通人看电视的道理一样。为什么要看电视呢?为求娱乐,看了很欢喜,看了很欢喜这就是一种享受,但那是低级的享受,电视的材料,除了贪、瞋、痴,就是贪、瞋、痴;除了增加烦恼,还是增加烦恼。要说有享受有娱乐,是低级的。我发明这个道理,你设立一间佛堂,你去烧香、献花,清清净净,念念经、念念佛、念念菩萨、打打坐,这个也是娱乐,心里很舒服,心里感觉舒服,不是得了娱乐吗?心里感觉舒服,不是一种享受吗?可是这些是高尚的,这是一种高尚的娱乐,高尚的享受。如果你家里没有多余的房间慢慢再说,如果有,你就可以享受这高尚的娱乐。
现在还是讲这个求男的女人,你要是想求男孩子,等到你受了孕再来求,那就晚了。在没受孕以前,就得常念恭敬供养礼拜观世音菩萨,要求个男孩子,等你受孕就得个男胎,所以,在没有受孕以前就得求,而且马马虎虎的求,求不到,要是不用求就生男孩子,你何必去求呢?因为不生男孩子,我们世间法说,你命运里面没有男孩子。在佛教里讲,就是在你的果报之中,没有男孩子的果报,不应该有这个眷属,你发特别虔诚恭敬的心好好礼拜,那就有了感应。有一些佛教徒,年纪轻轻的,没有生男孩,想生个男孩,他们求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马马虎虎念,结果还是生个女的,就怪观世音菩萨没有感应。普门品上说得清楚,前面讲「常念恭敬」,这个地方加个「礼拜供养」,你礼拜了没有?你供养了没有?而且礼拜供养,是不是有常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是不是恭敬?你把感准备好,才有应啊!你随便念了几声,或者随便拜了几拜,随便供养,并不至诚恳切,这样难得有感应的。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生个男孩子有福有德,还有智慧,这是生个好男孩子。要是生个没有智慧没有福德的男孩子,还不如没有男孩子。所以你要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会给你送个男孩子,送个有福德有智慧的男孩。
有福德要有智慧,有智慧要有福德,我们修行用功,就要福慧双修,一方面求福,一方面求慧,不得单求一边。等修到功德圆满成了佛,佛叫两足尊,两足者,就是福足慧足,福德圆满了,智慧圆满了,成了佛。
要是生个男孩子,有福报而没有智慧,这叫愚痴福,他没有智慧,不能以福培福,他要依福造罪,这可糟了!他福报再大,享受一生,来生决定堕落,决定受苦。为什么?他造了罪,你观察社会上现实的境界,跟佛经上讲的道理来对照,社会上有些有钱的人,有福报没有智慧,他不学佛。佛教讲的智慧,不是世间的聪明,要学了佛法的智慧,才叫智慧。他不懂佛法,叫他来听经他不来听,他有的是钱,他去造恶业造罪,那么他的福报哪来的?前生修来的,他把福报享受完了,要是福报小,到老了就要显验,他福报享受完了,把钱糟蹋完了,造了一身的罪,造了一身的业,到老了弄得没有饭吃,招了一身的病,连医药费也没有,死了连棺材钱也没有,你看社会这样的人报纸常常登载,这就是有福没有智慧。
那么有慧没有福呢?不但有世间的聪明,佛法他也能了解,但是不去修福,单偏到一边的智慧。他只会怨天尤人,他怨恨老天爷偏心,待这个好,叫这个发财;待那个好,叫那个享福,怎么对我不起?怪这个人对他不起,怪那个人对他不起,他从来没有回光返照,照自己没有福气,不知道培福,整天怨天尤人,他就不做好事了,他的智慧用不到正当的地方,依着智慧去造恶、造罪。那么造到来生,智慧造光了没有了,所以偏于福不行,偏于慧也不行,一定要福慧双修。前生修的,今生还要接着修,他怎么知道修?他有智慧,观世音菩萨知道,他给你送这个男孩子,是前生修过福修过慧的,今生你生到这男孩,他还会福慧双修的。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生了男孩子,还想求个女孩子,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会给你送个女孩子来,送这个女孩子是「端正有相之女」,端正,是品行端正,有相,是相貌庄严。女孩子长得相貌不庄严,人家不爱;品行不端正,人家不敬。有端正的品行,又有庄严的相貌,有相,就是相好庄严,众人看见了又爱又敬,怎么有这么好的女孩子呢?她「宿植德本」,宿,是前生前世,植,是种植,德本,就是善根,她前生前世修的有这个善根,有这个德本,所以今生今世出世为人,转了个女孩子,相貌、品行都好,人人看见,人人爱;人人看见,人人恭敬。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众生修行没有了生死,没有超出三界,他还是要在轮回里受生,但是他有修行,他应该在人道里受生,就找一个佛化家庭去受生。他自己还没有这个功夫,那个转生的修行人,他自己还不会拣择父母,观世音菩萨替他拣择一个佛化家庭,拜观世音菩萨的这个母亲,既然女人能拜观世音菩萨,是在家里面拜,丈夫当然也是信观世音菩萨的,这就是个佛化家庭。
这个女人你想求男得男,想求女得女,观世音菩萨就给你送这么一个修行人,宿植德本的人,男子也是宿植德本,女人也是宿植德本,观世音菩萨有这个力量。我们现在供观世音菩萨像,有抱一个小孩子的观音像,那叫送子观世音,就是依普门品求男得男,求女得女造的像。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这再广结,你求什么都能满你的愿,只要你「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若有众生,你有所求、有所愿,观世音菩萨都能满你的愿。「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空过,就是你所求的福不会空过,只要你有感,一定有应,你礼拜要恭敬,要「恭敬礼拜」。你把感这方面做到了,观世音菩萨一定有应,「福不唐捐」,不会叫你空过的。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是总结前面二求的文,还广结到一切众生求什么都能满愿,再劝导我们要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我前面讲,你礼拜供养,要带着「常念恭敬」,这个结词上就有「恭敬礼拜」,「恭敬」两个字说出来了,再劝导我们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不是常念吗?不是说礼拜供养就不常念、不恭敬,要常念恭敬,再礼拜供养。「受持」两个字怎么讲呢?领纳于心曰受,忆念不忘曰持。你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从心不从口,口叫称名,这个念从心里念,领纳于心曰受,我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领纳到我自己心里,领受、纳受,领纳到我自己心里,这叫受。忆念不忘,常常想到观世音菩萨,没有忘记,这叫持,这叫心念,也就是一心念,要常常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皆应受持」,每一个众生都应当受持,但是他得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才能劝你怎么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闻」得有善根,没有善根,跟他说他不做,闻到了,劝你一定要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要常常一心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
这是再较量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的功德,为什么一再的劝导我们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呢?怎么不劝导我们受持其他菩萨的名号?功德不同,听释迦牟尼佛的话不会错,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本师的话你不听,你听谁的话呢?你受持其他的菩萨,受持得多,六十二亿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菩萨的名号。印度有一条恒河,恒河里面沙子无量数,我们凡夫不知道它有多少?但是佛知道,这一条恒河有多少沙?不只一个恒河沙、两个恒河沙,有六十二亿恒河沙,一粒沙子算一位菩萨的名字,那么你受持了。这是假设之词,事实上不会做到,假设你能做到,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那么多菩萨的名字。不但受持名字,还要供养,尽形寿的供养,有我身形在世一天,我供养一天,这叫尽形寿的供养。还要四事的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供养,把菩萨都当做出家人供养,供养出家人就是用这四种供养品。
「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这个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字,还尽形寿四事供养这么多的菩萨,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得的功德多不多呢?「无尽意言:甚多!世尊!」无尽意说:那太多了,世尊!
下面佛再比较了,「佛言:若复有人」,更有一个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他只受持一位菩萨的名号,这个菩萨是观世音菩萨。「乃至一时礼拜供养」,一时,在印度那个时候,叫日三时,夜三时,白天分成三个时,这一时,就是白天的三分之一,也不必算那么清楚,就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来供养观世音菩萨。「是二人福」,这一个人念一个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礼拜供养很短的时间,跟前面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尽形寿四事供养的那个人比较,一样多,「正等无异」,没有两样。
「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说这两人得的福,正等无异,都得到了大福,这福有多大呢?尽你一生享受不完这个福,二生享受不完这个福,乃至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你得了无穷尽的福。这个很容易做到,你去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字,根本做不到,做到了也跟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一样。念一个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很容易做到,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你怎么不听呢?你应该好好的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并且要礼拜供养,那你所得的福就不可穷尽。
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前面说个数目,「百千万亿,不可穷尽」,这地方就换了一个名字叫「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无量无边的福德利益你都得到,你怎么不去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所以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一再的劝导。
这一大段经文,就是问答,「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为观世音?」能救苦救难,能去除贪、瞋、痴的烦恼,能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结果所得的,是无量无边的福德之利,这一大段经文讲到这里总结一下,下面是第二段的问答。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这里提出来三个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到我们娑婆世界来,等于旅游一样,观音菩萨旅游,他不是观光,他来干什么?他游方教化,走来走去叫「游」,走到哪里都是教化众生,叫游方教化。
「云何游此娑婆世界?」怎样游化娑婆世界呢?「云何而为众生说法?」他游行就是要说法教化,怎么说法呢?说法直来直去,众生不能接受,他得有方便,「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这三个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就是问观世音菩萨在娑婆世界,在十方世界怎样游方教化,这里是指在我们娑婆世界,怎样游方教化?有何方便之力?
下面这一段经文就是三十二应身,有人说算一算普门品,有三十三应身,因为楞严经是三十二应身,普通人说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实际不要限定这个数目,三十二应身、三十三应身,都是标其大数,实际众生根机无量,观世音菩萨现身也无量。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叫他一声。「若有国土众生」,国土,就是世界,除了娑婆世界,十方世界无量数。假若虚空之内,有一个国土,有一个世界,那个国家的众生善根成熟,应该见佛得度,这时候那个世界没有要成佛的等觉菩萨,观世音菩萨就去应机示现。
「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就到那个国度里给他现个佛身,就像我们释迦牟尼佛出世了,现八相成道,给他们说法,说的是什么法呢?他应该见佛身得度,说的是六度万行,大乘之法。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在文字上,上面「若有国土众生」,那一句把它冠下来,若有国土的众生,他应该见辟支佛身得度,梵语「辟支佛」,翻成中国话叫缘觉,观世音菩萨就现缘觉身给他说法,说的是什么法呢?说十二因缘法。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小乘圣人有两种:一种缘觉,一种声闻,我们也翻译叫阿罗汉,给他说的是什么法呢?说的苦、集、灭、道四谛法,连佛合起来,现三种圣人。圣人有四种,怎么不现菩萨呢?现,就是示现,示现就是变化,观世音菩萨本身就是个菩萨身,不要再去示现变化菩萨了,所以是示现三种圣人。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现天身,天分三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下面只现欲界天身、色界天身,没有现无色界天身,是什么道理呢?无色界,没有色身,没有身相,用不着去示现。
这个梵王呢?色界天一共有十八层天,分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梵王是初禅天的天王,叫大梵天王,「应以梵王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就现梵王身给他说法。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帝释」,就是阿弥陀经上的释提桓因,欲界天分六层,这是欲界第二天的天王,叫做帝释天。「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自在天,这是欲界第六天,欲界天顶,那么应该现「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所以我刚才讲,你不要一定说他是三十二应身,那是大数,他既然现帝释身,既然现自在天身,那么中间三个天身他不现吗?还是要现的,这就是把它略过去了,说其大数而已。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大自在天身」,梵语魔醯首罗天,就是色界天顶,色界十八层,最高一层。「大自在天」跟前面「自在天」不同,自在天是欲界天顶的天王,这是色界天顶的天王。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现天上的将军身,四天王天有天将军,帝释天有天将军,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这是欲界第一层四天王天,这是北方天王,梵语叫做毗沙门天王,翻成中国话叫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他闻的佛法最多,所以以他为首领,叫做多闻天王。应该以四大天王身得度,即现四大天王身而为说法,这里只说一个北方多闻天王。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这是现人间的人身,小王是一国一国的国王,不要解释错了,不要以为小王,是国王的太子,他是国王。他跟转轮圣王相比,叫小王,就是一国一国的国王。应该现小王身得度,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就是有道有德的一个长者,给你现长者身说法。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这个居士也不要解错,我们现在是在家佛弟子,优婆塞、优婆夷都叫居士,佛经不是这样讲,优婆塞、优婆夷下面还有,这个居士,是居家修道之士。有的人欢喜亲近居家修道的人,所以观世音菩萨就现居士身给他说法。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社会上的人尊敬长官,你这个出家人给他说法,他还不接受呢!可是长官给他说法,他就爱听,所以观世音菩萨便现长官身给他说法。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梵语「婆罗门」,翻成中国话为净裔,净是清净,裔是后裔,清净是指着大梵天,这一类的民族,他认为是大梵天王的后裔,叫净裔。婆罗门是印度九十五种外道的第一种,有的众生欢喜学外道,观世音菩萨也得应他的机,现外道身给他说法,身相是现的外道身,说法,说的是佛法,这就是方便之力。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这是现佛的四众弟子身,梵语比丘,翻成中国话有三种意义:第一、怖魔,第二、乞士,第三、破恶。比丘受比丘戒登坛的时候,魔宫要震动,受恐怖,这叫怖魔。比丘出了家,把家里的产业都舍掉,以乞食为生活,叫做乞士,但他不是个讨饭的人,士,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是乞食的一位士,士、农、工、商的士,乞士。比丘出家乞食过生活为什么?为破除烦恼,叫破恶,具足这三种义叫比丘。比丘尼,尼是女也,叫做比丘尼,也是具这三种义。
优婆塞、优婆夷,叫近事男、近事女,就是受三皈、五戒的在家弟子,应该见比丘得度,即现比丘身;应该见比丘尼身得度,即现比丘尼身;应该见优婆塞得度,现优婆塞身;应该见优婆夷身得度,即现优婆夷身,各现其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前面现的是男长者、男居士、男宰官、男婆罗门。这是现妇女,应该是男长者的妇女、男居士的妇女、男宰官的妇女、男婆罗门的妇女身,观世音菩萨即去现,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有缘,在我们中国感应很多,你看感应传,差不多都是看见老太太,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所现的妇女身。观世音菩萨不是老太太,可是感应传上差不多是见到老太太,这就是应该现妇女身,观世音菩萨即现妇女身。塑的观世音菩萨像,是年轻女子菩萨像,那是表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观世音菩萨不是女身,他是菩萨身,妇女身,是示现的妇女身。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注意解释,童男、童女,不是儿童,是不结婚的男子,不结婚的女子,现在的名词就是抱独身主义的男女,叫做童男、童女,众生应该见童男、童女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即现童男、童女而为说法。
应以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下面再现天龙八部的身。「应以天」,天身,前面有天王,欲界天王、色界天王说了几个,其实一切天人都示现。「龙」,龙王、龙众。「夜叉」,前面夜叉是恶夜叉,叫做夜叉鬼,吃人的,翻成中国话是疾捷鬼,他飞得很快!他听了佛法以后皈依佛法,皈依三宝,他是八部护法之一,这个「夜叉」是护法夜叉。「干闼婆」,翻成中国话叫做香阴,他闻香气滋养他的五阴,不要吃东西就可以活着,闻香气就饱了,这是帝释天唱歌的神。「阿修罗」,六道之一,有天之福,无天之德,翻成中国话叫非天。「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紧那罗」,翻成中国话叫异人,长得像人,头上有一个角,这是帝释天的音乐神。「摩睺罗伽」,翻成中国话叫腹行,用肚子走路,没有脚没有腿,这就是大莽神。
再总结,「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或者现人身,或者现非人身得度。「即皆现之」是总说,不是三十三应身,不是三十二应身,应该见什么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帝释天、四天王天都有金刚神众很多,他是一众,手里拿着金刚杵,我们现在寺院里供的护法韦陀尊天,就是示现的天大将军身,也是示现的执金刚神身,他手里拿的兵器就是金刚杵,天上不是那一个执金刚神,很多,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1-4-1 19:27:31
|
只看該作者
不过是护法韦陀尊天现身那么一尊来护法的,观世音菩萨也应示现执金刚神给你说法。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下面把它总结起来。「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应以何种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给你说法,观世音菩萨成就了这种现身的功德,应机示现。「以种种形,游诸国土」,答复无尽意菩萨的问题:「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他以种种形,游诸国土,不是单游一个娑婆世界,各世界都要去游化,去游化说法「度脱众生」,度脱一切众生。
「是故汝等」,这是再劝我们,「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你们应当供养观世音菩萨,要一心供养,包括前面说的,应当常念、恭敬、供养、礼拜,都要一心。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观世音菩萨这个大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后面说到三十二应身,说法度众生,接前面救苦救难的经文,在文法上,叫前后呼应,释迦佛会说法,当然也要前后呼应,前面说救苦救难做什么呢?为度众生说法。他遭了灾难,你怎么跟他说法?他掉到大火里要烧死,你怎么说法?掉在大水里要淹死,你怎么说法呢?先救他的怖畏急难,再给他说法,这就是方便之力,观世音菩萨能布施你无畏,畏就是怖畏,「在怖畏急难之中」,他能施给你无畏。
「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释迦佛现在娑婆世界说法,所以指着娑婆世界的众生,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尊敬观世音菩萨,送他一个德号,叫施无畏者。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观世音菩萨他能做无畏的布施,叫施无畏者,者是指人之词,就指着观世音菩萨,是一个布施无畏的菩萨。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听了世尊的开示:你们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无尽意菩萨马上就实行,这就是给我们作榜样,给我们学样子的。我们听到这里,我们就要供养观世音菩萨。
「即解颈众宝珠璎珞」,这菩萨有璎珞的庄严,「璎珞」是众宝珠串出来的璎珞珠,在颈项上挂着,解下来颈项挂的璎珞。「价值百千两金」,极其名贵,「而以与之」,交给观世音菩萨。「作是言:仁者!」仁者,尊称观世音菩萨,是仁慈的菩萨,称他为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你接受我的法施珍宝的璎珞。这个地方要注意一个名词,「价值百千两金」,再名贵还是个财物,是财施,怎么叫「法施」呢?无尽意菩萨他不着相,财施就变成法施。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要注意这句经文,观世音菩萨还讲客气吗?因为有世尊在,世尊是师长,观世音菩萨示现的是弟子,有师长在面前,弟子不能接受人家的供养。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再跟观世音菩萨说:「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你应该怜愍我等之故,不但怜愍我,还要怜愍天龙八部,还要怜愍一切众生,把我这个供养品收下来。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 :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这时候佛开口说话了,跟观世音菩萨说:「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你应该怜愍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法会的四众弟子,还有「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你应该接受下来他供养的璎珞。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观世音菩萨就把璎珞接受下来了,因为听释迦佛,听师长的命令,弟子才能受别人的供养,「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释迦牟尼佛在面前,一份供养之。供养多宝佛塔是从哪儿来的呢?你看法华经的宝塔出现品就知道,有一个过去的多宝佛,他已经涅槃了,有他的宝塔出现,就是有哪一个佛出世说法华经,他有这个愿心,他的宝塔就会出现证明。这时候还有一个多宝佛塔在,所以一份供养多宝佛塔。观世音菩萨也是给我们作榜样的,有人供养我们,我不能不接受,不接受就不给人家求福,不满人家的愿。接受了你不要动贪心,你要上供三宝,下救众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下面再把它总结起来,「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也就是答复他第二个问题,有如是自在神力,游行教化于娑婆世界,。
长行文这一大科讲到这里讲完,下面就讲偈颂。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尔时」,就是说完长行文这个时候,无尽意菩萨换偈颂的文体,再请问一次。前面用长行文请问过了,为何用偈颂文再请问呢?这有好几种意思在里面。
第一种意思,偈颂文跟我们中国作的诗一样,都是五个字一句,或是七个字一句,跟中国的诗不一样的,就是不讲押韵,没有押韵的诗,叫做偈颂,这是便于受持。前面长行文文句很长很多,要记到心里不容易,用偈颂文体五个字一句,容易背熟,容易记到心里不忘记,便于受持,所以用偈颂文体再来一次问答。
第二种意思,用偈颂补长行文的不足,长行文已经说了很多,但是还有没有说的,佛、菩萨都是慈悲无尽,想到还要补充补充,再用长行文,恐怕听的人都是众生不耐烦,于是换个文体,感觉新鲜,众生都爱听,这是文法上的权巧方便,摄受众生,可以补长行文的不足。
第三种意思,是为新来听讲的人。前面说长行文时,他没有赶上听,后来他听说世尊在说法就赶来,可是已经说完了。佛菩萨不舍弃众生,还是要讲给他听,如照长行文再重复一遍,听过长行文的就不耐烦了,所以佛菩萨有权巧方便,用偈颂来问答。比如我们这里七天法会,已讲了五天,长行文讲完了,今天等于从头再给你重说一遍,但是听过长行文的,换个偈颂,也听得很新鲜,也愿意再听一遍。
有这三种意义,所以说了长行,再说偈颂,这偈颂有两种,一种叫孤起颂,一种叫重颂。孤起颂,不颂长行,孤起,是单令起的,像法句经,法句经没有长行文,就是偈颂文。像普门品的偈颂,叫重颂,前面长行文说了一遍,再做偈颂是颂长行文的,重复一遍,叫重颂。
普门品的偈颂,还要跟诸位说明一下,我们念的普门品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法华经,可是大藏经里,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法华经普门品,里面没有偈颂,这偈颂文是谁翻译的呢?是阇那笈多法师翻译的法华经普门品有偈颂而且翻得很好。但是我们中国人跟鸠摩罗什法师特别有缘,欢喜念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法华经,那么怎么办呢?就把阇那笈多法师翻译的偈颂搬过来,加到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普门品文后面。
这就是开经的时候,跟各位介绍鸠摩罗什法师,他是七佛以来的译经师,他跟众生结的法缘太多了,跟我们的缘厚,我们对于鸠摩罗什法师感觉很熟悉,就对他很容易生信仰心,所以他翻译的普门品虽然没有偈颂,还是喜欢读诵、研究他翻译的。没有偈颂,把别的法师翻译的偈颂搬过来也是好的,这就是缘熟,跟他有缘。
还有金刚经,我们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经,研究也是用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经,但是他翻译的金刚经少了一段,就是「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那段有六十二个字,可是别的法师翻译的金刚经有这一段经文,于是把别的法师翻译的那六十二个字搬过来,补充到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经里面,还是用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我们天天做晚课念的阿弥陀经,也是念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但是鸠摩罗什法师译的阿弥陀经只有六方佛,佛是十方佛,哪里只有六方佛呢?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就是十方佛,玄奘法师翻译得很完整,可是大家不念玄奘法师翻的,还是要念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我们讲到哪里学到哪里,我们要跟鸠摩罗什法师学,叫做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你没成佛以前,多跟众生结缘,到你成佛的时候,众生都愿意受你度,你不要跟众生结冤仇,结了冤仇,他发了个恶愿:你成了佛,我也不让你度。那糟了!等你成了佛,真的度不了他,所以,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要跟鸠摩罗什法师学。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偈颂跟长行文问的问题一样,但是文体变成偈颂文,头一句是称呼一声,赞叹一声。「世尊」,这就是世出世间之所尊,就是佛,称呼一声。「妙相具」是赞叹的意思,世尊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世尊的相好,叫做妙相。妙者不可思议,跟我们凡夫的相好不同,凡夫无论你是男人是女人,长得相好,太好了,会增加人的贪爱心,那个相不妙。世尊的相好则不然,你见了世尊的相好,只起恭敬,不会起贪爱心,而且还能令你消灾免难,令你断除烦恼,令你得成佛道,所以世尊的相叫妙相。「妙相具」,一切相好都具足,这是赞叹之词。
「我今重问彼」,我,是无尽意菩萨自称,我前面用长行文问过一次了,现在用偈颂文再问一次,叫重问,这个重字念「ㄔㄨㄥˊ」。「问彼」,彼,指着观世音菩萨。「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佛子,指着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佛的大乘弟子,所以称为佛子,以何种因缘,取名字叫观世音呢?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具足妙相尊」,把前面「世尊妙相具」,文字换了一下,「妙相具」这个「具」就是具足,「妙相尊」就是世尊,具足妙相的世尊,就是佛。「偈答无尽意」,他以长行文来问,佛以长行文来答;他以偈颂来问,就以偈颂来答,这叫做应机说法。
我们世间的文字,要学作文章,要学作诗,作的文章好,作的诗好,叫有学问的人。有学问的人不学佛法,增加世智辩聪,就是世间的智慧、世间的辩才、世间的聪明,这是学佛法的八难之一。他的文章作得好,诗作得好,你叫他来听经,他不来听,他觉得讲经的法师没有他的学问高,反而生了障碍,成了一种难缘。八难之一,有世智辩聪。
你要是会作文章、会作诗,又发心弘法,作文章、作诗成了弘法的工具,世间最难度的是会作文章的人,你的文章作得比他好,他就佩服了。世间最难度的是会作诗的人,你作的诗比他作得好,你就把作诗的人度了,所以以长行文来问,佛即以长行文答他;以偈颂来问,佛就以偈颂答他。譬如现在有个人写文章来问佛法,我就写一篇好文章答复他;他又写一首诗来问我,我就写一首诗回答他,就把他度了。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你要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吗?我讲给你听,汝,就是指无尽意当机者,你想听观世音菩萨的功行德行,听他的行门,行就是一种功夫、一种德行、一种修行的法门,你要想听观世音菩萨的行门。「善应诸方所」,善,是权巧方便,应,是应众生之机,诸方所,是各地方、各个世界、各个国土,叫诸方所。权巧方便,善能应于诸方所,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弘誓深如海」,不讲他过去成正法明如来的本位,单讲他现在示现菩萨的迹位,观世音菩萨从哪来的呢?修行来的,要修行先发弘誓大愿。他在古观世音如来面前发的愿,要是有众生称我的名号,不能脱离苦难者,我誓不成佛,发起这个弘誓,就是大的誓愿。「历劫不思议」,经历过无量劫这么久了,不是才发的弘誓大愿,无量劫以前就发了弘誓大愿,经历多少劫呢?不思议的大劫。
「侍多千亿佛」,他在古观世音佛面前发过弘誓大愿,经历不可思议大劫这么长的时间,有很多的佛出世,每一尊佛出世,他都去当侍者。「发大清净愿」,在每一尊佛前面他还是要重发他的大愿,就是坚固他自己的愿心,而自己并不着相,所以叫做清净愿,清净愿就是发愿而不着相。
「我为汝略说」,要广说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则无穷无尽,我给你简略的说说,这是释迦世尊跟无尽意菩萨说,实际也就是跟我们说。「闻名及见身」,简略的说观, 世音菩萨的功德,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名,或者见到观世音菩萨的身,观世音菩萨的报身、化身,我们都没有这个善根看到,你见了观世音菩萨的像,也就是见了观世音菩萨的身。「心念不空过」,你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要口称还要心念,心念包括口称。不空过,就是前面长行文上的福不唐捐,不会叫你空过的,怎样不空过呢?「能灭诸有苦」,诸有,就是众生,众生有生有死,叫做有;众生不一,叫做诸。能灭众生一切的苦恼,所以叫做观世音。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前面是总说,能灭诸有苦。下面是别说,长行文上能够救七种灾难,偈颂上补充救的灾难很多,不只七种,这是别说,跟长行文一样,第一、救火难。
「假使兴害意」,假若有一个冤仇的人,他要害你,他兴起一个害你的心。「推落大火坑」,前面有一个大火坑,他要害你,不让你知道,从你背后推,要是你知道,你有防备,可能推不倒你。你不知道,一下子把你推落到大火坑里去了,这个时候你怎样呢?你念一声观世音菩萨就够了,你念一声:南无观世音菩萨,就具足观世音菩萨的威德神通之力,叫「念彼观音力」,有这个力,力就是一种功能,有这种功力,有这种能力。「火坑变成池」,这大火坑忽然变成清凉水池,你就不会招火灾,不会招火难了。
前面长行文讲过,这是临时念的,只念一句就可以救苦救难,但是你要注意,你这个时候,是被那冤仇的人推到大火坑里,生命危险在剎那之际,人力所不能挽救,只有求菩萨,怎么会想起来念一声观音菩萨呢?你得平常受持,平常念,念习惯了,到生命交关的时候,你才能自然而然念一声:南无观世音菩萨!我前面举过比喻,好象小孩叫妈妈叫习惯了,绊了门槛,栽了一个跟斗,他不假思虑就脱口而出叫妈妈,就是那个意思,小孩没有想起来,怎么就叫了妈妈呢?他叫妈妈叫习惯了,依靠妈妈依靠习惯了,我们念观音菩萨的时候,就要像小孩子依靠妈妈一样,只有观世音菩萨能够救我,没有第二个人,那么这样常常念、常常念,念到你遭到灾难的时候,不假思想,脱口而出,就念一声观世音菩萨,念一声就得救。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这是救水难,前面长行文只说「为大水所漂」,这个偈颂大海叫「巨海」,还有恶龙,吃人的龙;还有恶鱼,吃人的鱼;还有恶鬼,吃人的鬼,通通来了,光大水就淹死了,再加恶龙、恶鱼、恶鬼要吃你,更没有逃命的余地了。只有念观音菩萨,「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前面讲过,马上就把你冲到浅的地方了,冲到浅水的地方,没有恶龙,没有恶鱼,也没有恶鬼,通通脱离他们的灾难了。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世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坠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这偈颂是前面长行文没有,再把它补充上去的,梵语「须弥」,翻成中国话叫妙高,高得不可思议,「须弥峰」叫做妙高山。「为人所推堕」,你在山顶,冤仇的人也在山顶,他出其不意把你推下山来,那只有死啦!「念彼观音力」,你从山上跌下来,你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如日虚空住」,像太阳悬在虚空,不会跌死。
烦恼里面有一种不正知的烦恼,不是邪见,但是他不起正见,叫做不正知,他看到这段文,他解释些特别的道理出来,他说须弥峰就是须弥山,须弥山顶上是欲界第二层天,就是忉利天,那天人都有神通,他被人推下来不会跌死,这都是不起正知正见。这个地方讲的须弥峰,不是小世界的中心的须弥山,不是忉利天住的那个须弥山。这里是说很高的山,在很高的山上被人推堕下来,推的人、被推的人都是凡夫,不是天上有神通的人,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如日虚空住」,我们住在虚空里,住到什么时候?他说我们不是太阳,太阳住在虚空,我们一个人住在虚空,还是要死啊!这都是起些不正知见。还有一种说法「如日虚空住」,就是说你不会跌落到地下跌死,太阳会慢慢落下山,你也会慢慢落下来,不会叫你死在虚空里,这些都是起些不正的知见,跟经文故意抬杠。
「或被恶人逐,坠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恶人,害人的人叫恶人,跟你有冤仇,他要害死你,你在逃命,他就在后头追,在后头追赶,叫做「逐」,把你从高山上一下子逐落下来,下面是金刚山,金刚就是形容山上的石头最坚最硬,像金刚一样,不是真正的金刚宝那个金刚,这就是你要堕落下去那个山,像金刚那么坚硬,你堕下去会粉身碎骨,不能活命了。可是你念一声观音菩萨,不能损一毛,掉到那坚硬的石头上,不但身体没有跌碎,连一根毫毛也没损伤。
或值冤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值冤贼绕」,值,是遇到,遇到了贼,还跟你有冤仇,叫冤贼。绕,是围绕,很多很多的人围绕起来,「各执刀加害」,每人手上拿着杀人的刀,被那恶贼、冤贼围绕起来,这个时候逃命逃不走了。「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你只要念观音菩萨,他们不但不杀害你,还都起了慈悲心,会保护你的。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遭了王难,国王之难要杀你,临刑,就是临到动刑的时候,要杀你的头的时候。欲寿终,你的寿命要完了。「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你只要一心念观世音菩萨,刀砍到你的颈项上,头没有砍下来,他的刀一段一段的坏了。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世音力,还着于本人。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牢狱之灾,囚禁起来,关到监牢里。枷,给你颈项上加了项板;锁,身上加了铁锁;杻,手上给你加了手铐;械,足上加了脚镣。「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释然,是自己解开的意思,你只要一心念观音菩萨,这些刑具自然就脱落,叫「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有人要害你,念害人的咒子,叫咒诅。用毒药来毒你,毒药不只一种,各种毒药,叫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害你的咒,想把你诅死,用毒药想把你毒死,害你的生命。「念彼观世音力,还着于本人」,你只一心念观音菩萨,念黑咒的人,他没有害到你,反而害到他自己。「还着于本人」,他弄毒药要毒死你,结果没有毒死你,他自己误会了,自己吃下去,把他自己毒死了。
在中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他念普门品,念到这一句,他不满意,认为翻译的人翻错,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怎么能让害人的人害死自己呢?观音菩萨不是大慈大悲吗?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生,不能叫对方人死,所以他改了一句:「念彼观音力,两家俱没事。」害人的人没有事,被害的人也没有事,大家都太平,这样才好。苏东坡改这一句改错了,这叫自作聪明,不晓得因果报应的道理,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他念黑咒害人是恶因,他用毒药害人是恶因,结果「还着于本人」,他自己得了恶果。要是两家都没事,被害的人没事是对的,害人的人也没事,这不是奖励恶人吗?就是你尽管去害人,害了人你不会遭恶果的,不是奖励恶人吗?所以改得大错特错。
后来还有人辩说前面长行文上,「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损坏,即得解脱。」有罪的人观世音菩萨赦免他,也得解脱,这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他念黑咒害人,他有罪,有罪也叫他得解脱,这才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啊!还有偈颂上,或遭王难苦这一段,「临刑欲寿终」,他要是真正的冤枉了,观世音菩萨应该救他。有罪应该杀他,怎么也叫他「刀寻段段坏」,救他的命呢?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有罪无罪都可以救,那么这个害人的人有罪,观世音菩萨也得救他,不能叫他「还着于本人」呀!还有人这么辩呢!
前面的经文没有错,就是千般罪业,抵不过一个悔字。他若有罪,若无罪,有罪的人,他知道念观世音菩萨,他就起了后悔之心,起了忏悔之心,他才肯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救他是对的。遭了王难之苦,他「念彼观音力」,也是起了后悔之心,起了忏悔之心,观世音菩萨救他也是对的。这一念后悔,一念忏悔,就是善因,善因得善果,没有错。这里这个恶人,要是「念彼观音力」,就不会「还着于本人」了,他知道害人不对了。所以这经文并不是观世音菩萨不慈悲,这经文是流通于世间,叫善人看,也叫恶人看,他听说有个「还着于本人」的警策偈子,他本来想念黑咒害人的,想到害不了对方,害到自己,就不要念黑咒害人了,不敢用毒药害人,不是救了他本人吗?这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哪里不慈悲呢!
或遇恶罗剎,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或遇恶罗剎,毒龙诸鬼等。」遇见罗剎鬼,吃人的鬼;遇见毒龙,吃人的龙,还有一切恶鬼等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时,是当时,悉,是通通,当时通通不敢加害你了。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恶兽,吃人的兽,像老虎、狼这一类的动物。利牙,牙齿很利,爪,它的足爪也很利,可怖,令人怖畏。「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疾走,走得很快,逃走了,无边方,不晓得逃到哪里去了。
我听到一个军人,讲他自己的一个公案,他在军队里当传令兵,负责传达消息,那时正跟日本人打仗,我们的军队退到山区里面去,消息由这个部队传到那个部队,就得跑很远的山路,传令兵走到山林里没人的地方,遇见了一群山里的野狗来吠、来咬,他就捡石头打它们,这一打不得了,山里面的野狗,凶得很,不怕他,一下就扑到他身上来,扯住他的衣服,已经把他拉到地下了,这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念观音菩萨,大声的叫:南无观世音菩萨!叫了一阵子狗都跑了,他以为有其他的阿兵哥来帮忙打走的,等到他坐下来定定神,坐了半天,却没有一个人来,喔!这才想到是观世音菩萨的力量。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蚖、蛇、蝮、蝎是四种毒的虫,气毒,它们吐的气都是有毒的,烟火然,是个形容词,就像火燃着了一样。「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寻」字作顺讲,顺着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都回去,都走了
「云雷鼓掣电」,云,天上起了大云,雷,天上打着大雷,鼓,鼓动,鼓动了大雷,掣电,掣电光。「降雹澍大雨」,降雹,就是天空里的雨水结了冰,降了冰雹。澍大雨,由天空降落下来叫澍,澍大的雨。遭了冰雹之灾,或大雨之灾。「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应时,是应你念观音菩萨那个时间,即刻云散,雷也不打,电也不掣,雹也不降,雨也不澍了。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众生被困厄」,总结无量诸苦,众生被诸苦所困厄,厄,是灾厄,遭灾遭难了。「无量苦逼身」,前面不过分别说那么几种,实际上众生遭的灾难、困苦有无量数,无量的苦,逼迫你的身心,身体包括你的心。「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观世音菩萨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之力,能救世间众生无量诸苦,也就是以此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这是总说观世音菩萨的智慧神通之力,无剎不现身,「具足神通力」,神通有六种: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六种神通无不具足。「广修智方便」,广修,是多修,广多的修行方便智慧。「十方诸国土」,在哪里现身呢?不是在我们娑婆世界一个国土,而是在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剎,就是国土、世界。这个神通之力,神者是神妙莫测,通者是通达无碍,佛菩萨的神通之力,我们众生不可猜度,不晓得他怎么有这个神通之力。神妙莫测,莫测是不可猜度。通达无碍,我们众生有障碍,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近不能看远,不要说隔着墙壁,只要有一张纸隔着就看不见,但是佛菩萨有天眼通,近处看见,远处也看见,隔一张纸看见,隔着一道墙壁也看见,这就是神妙莫测,通达无碍的力量,叫做神通之力。
尤其观世音菩萨耳根的神通,叫做天耳通,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他是第一圆通,因为他的耳根圆通,所以十方世界众生受了苦,念一声观音菩萨,他都能听见。观世音菩萨的神通是从哪里来的呢?观世音菩萨的神通是「广修智方便」来的,这个神通神妙莫测,是我们凡夫莫测,在佛菩萨的境界之中,没有神妙莫测,那是智慧的方便,他广修智慧的方便,才具足神通之力。
再接到前面那个偈颂:「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应该说:「观音『神通』力,能救世间苦。」为什么说「观音『妙智』力」呢?这个神通就是智慧的妙用,就是智慧的功能,众生莫测,就叫做神通,实际就是智慧之力,所以前面的偈颂不说神通力,是观音菩萨的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把这个道理明白以后,我们怎么样修行呢?求智慧,求福报,福报大起来,智慧大起来,就能救度众生,等你成佛了叫两足尊。两足者,福足,慧足,福报具足,智慧具足,成了佛,成了佛干什么呢?度众生。所以没有说有三足尊,还有神通足,没有,神通就是智慧的妙用。
我们现在学佛法的人,不学教理,先要想求个神通,这就是学佛法学成外道,好象是拜一个师父,他要传我什么密咒,我念念就能得神通,这就是心外求道,心外求道不是外道吗?你学的是佛法,你不在心内去求,你到心外去求,你在佛门里学外道。你求不到神通损失还小呢!你一直求,非要求到神通不可,那你糟了!非着魔不可,因为心外求道名为外道,你不了解佛法的道理,你不求真正的智慧,你要求神通,非着魔不行。
说个公案证明一下,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各有第一,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两人在未出家前就是道友,一起跟佛出家,感情最好。有一天释迦佛和舍利弗要教化目犍连尊者,叫他不要执着神通,这一天释迦佛正在说法,诸大弟子都来了,只有舍利弗尊者没有来。释迦世尊就问:「舍利弗怎么没有来呢?目犍连去看看,叫舍利弗快点来,我要等着说法呢!」派目犍连去干什么?因为目犍连神通第一,他有神足通,他来往飞得很快,说去就去,说回来就回来,不耽误时间。
目犍连到那里一看,舍利弗正在补他的破袈裟呢!目犍连说:「世尊要说法,等你去。」舍利弗答:「我的袈裟破了不补一补,这样不恭敬。」目犍连又说:「不行,你得快去!」因为他们两人是好道友,目犍连说话不客气。舍利弗因为跟他是好朋友,听他说话不客气,也跟他说话不客气,他说:「我要是不去,你怎么办呢?」目犍连说:「你不去我把你抓着去!」舍利弗答:「好!你是世尊会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你有神通力,当然可以把我捏着去!」舍利弗在那里补袈裟,把束腰的带子撂到地下,「你先试试看,你要能把我这个带子捏去,我就相信你,不要说捏我这个人了!」目犍连就一手捏那个带子,一手捏着舍利弗的臂膀说:「带子和人,我都给你捏着去!」等到这一捏,简直稳如泰山,人抓不起来,带子也提不动。目犍连大生惭愧,可是要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他说:「你不去,我就去报告世尊啦!」他不再捏人了,显神足通飞回来报告世尊。
目犍连神通第一,他的神足通飞得最快,他飞回来报告世尊说:「舍利弗叫他来,他不来!」世尊说:「舍利弗已经来了,比你先啊!」一看,舍利弗在世尊旁边站着呢!哦!目犍连尊者简直发了楞:「这怎么回事,我是神通第一,没有人比我飞得快啊!他怎么飞到我前面来呢?」世尊就给他开示:「你们十大弟子各有第一,是你们那一门功夫中第一,比方你目犍连神通第一,在诸大弟子中神通第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他智慧第一,就是你们诸大弟子各有第一的最根本第一,那才是真实的第一,要比起来,你还是第二。」目犍连问说:「平常说我神通第一,就是诸大弟子神通赶不上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他怎么神通也超过我呢?」世尊说:「我刚才讲你没听懂,智慧第一,是一切第一中的根本第一,神通就是智慧的妙用,因为让你作一个第一,所以舍利弗平常不显神通,有神通让你去显,显出来你神通第一,实际神通就是智慧的妙用,舍利弗的智慧第一,各种神通他都有。」从此以后,目犍连尊者再不执着他是神通第一,虚心的求智慧。这是世尊跟舍利弗故意摆这个阵势,来教化目犍连尊者,使他进步的。
讲了这个公案,再合到经文上,前面总结「观音妙智力」,不结神通力,你就懂了。下面接着讲的具足神通力,是广修智方便,神通力就是智慧的方便,你也懂了,懂了我们学佛怎么学呢?你求福求慧,不要求神通,等到你得了智慧,自然起的妙用,那就叫神通。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先说救三恶道的苦,前面讲救种种灾难,都是救人道。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他要普救一切众生,三恶道的众生最苦,他焉能不救呢?「种种诸恶趣」,趣,就是道,恶道不一,叫做诸恶趣,总说有三种: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那个「鬼」,就是饿鬼,就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个苦也慢慢的会灭掉。
「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火灾之苦、水灾之苦,就是恐怖急难。没有遭火灾,没有遭水灾,什么灾难也没有,你有没有苦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四种大苦,我们不学佛法还不知道,天天在那受苦,受什么苦呢?生苦我们不知道,父母生我们的时候,怀胎就受苦,在母亲肚子里住十个月,等于堕黑暗地狱,等于堕粪尿地狱,我们不知道。出生以后呢?还没有老,可是要生病,病苦,大家都知道。老,要到六十、七十、八十这才说得上老,像道源是老苦现前,我今年八十一岁了,不是八十一岁才老,出生以后就在老,小孩子盼着长大,你长大了一年就老了一年,长大了两年就老了两年,实际你长大了一天,就老了一天,长大了两天,就老了两天,这是说老苦。但是众生不知道,到你真正知道的时候,可真是苦了,怎么是苦呢?老苦怎么苦呢?六根暗钝之苦,六根都不伶俐了,眼根暗钝,年轻人看见的,老人看不见;耳根暗钝,年轻人听见的,老人听不见;身根暗钝,年轻人走路走得动,老年人走不动,还得要人扶着;意根也暗钝,记忆力退化了,刚才想起来的话,转个脸忘记了,六根通通暗钝,这就是老苦。最后还有一个死苦,不学佛法的人,死字不愿意闻,谁听见谁倒霉,大家都不愿意听,可是你躲得了,逃得了吗?谁也逃不了,就说我们现在讲堂里,除了我老一点,你们都还没有老,更谈不上死,但是过了一百年以后,我们讲堂里的人,连一个也找不到,都到哪里去呢?通通死了,为什么怕听这个死字呢?因为死的时候太苦了,把老苦、病苦加到「生死」两个字里面,叫做生死大苦。他生了死,死了还生,生了还得老,还得病,还得死,死了还得生,受苦无穷,这叫做大苦。
前面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有智慧力,有神通力,度三恶道的苦,用什么法门呢?叫众生了生死用什么法门呢?没有第二个法门,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普门」,就是普遍救度的一个法门,「无苦不救,无生不救」,无生不救,没有哪一个众生不救;无苦不救,管你什么苦都救。三恶道的苦救,生死之苦也救,用什么法门救呢?没有两个法门:「南无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救火难、救水难,没有两样:「南无观世音菩萨」。救三恶道的苦,等你堕落三恶道,你根本不知道念观音菩萨了,救你可真是不容易,你现在就念观音菩萨,常常念,根本不会堕落三恶道,为什么呢?前面讲的经文不要忘记,他能够消除三毒,你怎么堕落三恶道呢?你起了贪、瞋、痴三毒,造了恶业才堕落三恶道,你把三个根本烦恼断掉,根本不造恶业,没有恶因,哪里得恶果呢?还是那一句观世音菩萨救的。生老病死,了生脱死怎么了呢?还是念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能消除根本烦恼,枝末烦恼当然都消除了,没有烦恼,怎么会流转生死呢?烦恼是个因,生死是个果,烦恼都除掉了,哪有生死呢?没有第二个法门,你要相信,丝亳不要动摇。念念不要生疑,什么苦都救,三恶道不会堕落,生死会了脱。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劝我们发愿,瞻仰观世音菩萨,「真观」就是真空观,观字念去声「ㄍㄨㄢˋ 」,观字念平时念「ㄍㄨㄢ 」,观是眼睛看见,心里想叫「ㄍㄨㄢˋ」。观想是心里在用功,用什么功呢?第一个功夫,修真空观,真空观,空一切境界相,人人物物种种境界相,当体都是空的。我们是依着经上这么解,经上说的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我们空不掉啊!你得修这个真空观想,常常观想,一切境界当体皆空,怎么当体皆空?一切法皆从因缘生,没有本体,没有自性,岂不是空的吗?常常修真空观,把一切境界相空掉。一切境界相空掉了,再跟着修「清净观」,清净观还是真空观,但是再进一步,连真空观你也不要着相。着相,一切境界相都空了,落了一个真空观的相,所以再进一步修清净观,一切法都把它空掉。
「广大智慧观」,这就是妙有观,二乘人修的叫做智慧观,大乘的佛菩萨修的是广大智慧观。二乘人修的真空观,证到真空的境界,他就了生死出三界,他不发心度众生,他发不起来妙有观,所以他的智慧叫小乘智慧。大乘的智慧以真空观,为初入门的观想,证到真空以后要起妙有的,叫真空不空即是妙有,这就属于广大智慧,是属于佛菩萨的智慧,没有妙有观,不能度众生。
「悲观及慈观」,悲能拔苦,慈能与乐,平常讲大慈大悲,慈在前面,悲在后面。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悲在前,慈在后,为什么颠倒过来呢?观世音菩萨是偏重于大悲,叫大悲观世音,他是急于救众生的苦难,众生在那里受苦,你给他什么乐,他也不能享受,世间乐,他不能享受,佛法的乐,他也不能享受,为什么?他在受苦受难,所以先要行悲观,拔除他的痛苦,把他的苦拔掉了再与乐,「悲能拔苦,慈能与乐。」所以先说悲,后说慈。
「常愿常瞻仰」,把这一个偈颂总结起来,劝导我们众生,观世音菩萨是个大菩萨,他这五种观都成就了,具足五种观的这个大菩萨,你应该发愿,发愿干什么呢?要瞻仰这位大菩萨,瞻,是瞻视,眼睛看叫瞻视;仰,是景仰,心里想叫景仰,看见观音菩萨的相,前面经文「闻名及见身,能灭诸有苦。」你见了观世音菩萨的相,你要瞻视,抬起头来看看,就能灭除你的苦恼,眼睛看了,你心里要景仰,景仰这位大菩萨,真是功德巍巍,不可思议,具足五种观想的大菩萨,要心里景仰观世音菩萨。
再进一步解释,这五种观想,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法门,观音菩萨怎样成就观音菩萨呢?他修五种观想成就的,但是观音菩萨的因行是详于楞严经,他修耳根圆通,耳根圆通怎样修法?楞严经都有详细的说明,到了普门品,是说他果位的功德,不谈他因位的行门,这个偈颂怎么又说起观音菩萨修五种观想呢?是叫我们学观音菩萨修行。前面念观世音菩萨是救急难的,你修五种观想,除你的急难还来得及吗?你念一声观音菩萨,耶!苦难救了,你怎么修呢?你学观音菩萨修,先修真空观,再修清净观,再修广大智慧观,学观音菩萨修悲观,修慈观,救度一切众生,教我们学大乘法门,教我们学观世音菩萨。「常愿常瞻仰」,你常常发愿学观世音菩萨,常常瞻视景仰观音菩萨,效法观音菩萨,要跟观音菩萨学着修行。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这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光明普照,观世音菩萨放出来的光是清净光,清净光没有染垢,叫做「无垢清净光」,染垢是什么呢?染垢是无明烦恼,观世音菩萨把烦恼断尽,无明破尽,他的真心清净,真心本来光明的,被无明烦恼障蔽到了,等到把烦恼断尽了,无明破尽了,真心清净了,无垢了,真心无垢,光明完全显发出来,叫「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放无垢清净光,等于一个太阳,但是他这个太阳,不是世间的太阳,是智慧的光明,叫做慧日,慧日是智慧的光明,能够破诸暗,破诸暗,就是破诸烦恼,破诸无明。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灾风火,是风灾、火灾,观世音菩萨能够降伏风灾、火灾,降伏叫伏,伏除,降伏了就能断除掉,叫做伏除风灾、火灾,包括前面所说的一切灾难都能伏,他怎么伏?一切灾难,众生灾难从哪儿来的呢?通通从无明烦恼生出来的,无明烦恼就是诸暗,等到慧日一照,诸暗没有了,无明烦恼照空了,哪还有什么风灾、火灾降伏不了呢?所以「普明照世间」,智慧光明普照于世间,救度一切众生苦。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大悲观世音,悲是他的本体,悲心常常现前。戒雷震,他要救度众生,令众生了脱生死,先要教化众生严持戒律,这个戒律等于打雷能震动世界一样,叫做戒雷震。为什么教化众生先持戒呢?你遭了风灾、火灾,念个观世音菩萨就消除了,以后还有灾难,尤其生老病死的灾难,你非断除烦恼,不能了生死。烦恼从哪来呢?烦恼都从贪、瞋、痴来的,贪、瞋、痴一起,就造恶业,造了恶业就遭灾难,流转生死,受苦无穷。怎样能断除烦恼呢?你持戒,所以佛有四众弟子,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修定、修慧,不分出家在家,怎样分出家、在家呢?持戒不同。戒律为第一,出家有出家的戒,在家弟子,有在家弟子的戒律,你逼他先持戒,而后才能够断烦恼。你想断烦恼,天天为非作恶,增加烦恼,怎么能断烦恼呢?戒律的功能,防非止恶,不要为非作恶,这就叫做戒,不为非作恶,不造新的烦恼,慢慢旧的烦恼也清了,慢慢断尽了,不是了生脱死吗?所以持戒为第一。
无论出家戒、在家戒,第一条戒,戒杀,为什么要戒杀呢?众生最重视生命,天下最残忍者是杀生,众生最宝贵的最尊贵的莫过于生命,生命只有一个,你偷盗他的钱财,他还能找回来,你把他的生命断了,他找不回来了,最尊贵的莫过于生命,最悲惨最惨痛的,莫过于杀伤众生的生命。我们要学佛救度众生,救度众生救不了,你还忍心去杀害众生吗?所以第一要戒杀。
古人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夫夜半声。」世上刀兵劫,就是打仗,两方军队打起来了,我们不是当兵的,结果把我们挟到里面去丧身失命,惊魂失魄,逃命没有个地方,这个时候,真是恐怖现前!会念观音菩萨的,还可以念一声得救,众生平常没有闻到观音菩萨,闻到观音菩萨没有常念,到这时候想不起来,只有害怕,只有恐怖!这些刀兵劫从哪来的呢?你听那屠夫杀猪的,夜半声,就是半夜的声音,杀猪都是半夜杀,因为天亮了要拿去卖肉,猪叫得惨不忍闻,但是屠夫无动于衷,照杀不误,造这些杀业,不遭刀兵劫吗?
还有两句:「欲免世上刀兵劫,除非众生不吃肉。」要想免除世间的刀兵劫,世界太平,永远不打仗,除非众生不吃肉,全世界的众生都吃常素,就不会打仗。这就是众生要吃肉,屠夫才杀生,你要吃猪肉,他为你杀猪;你要吃牛肉,他为你杀牛。大家都吃素,他也不杀了,没有造杀生的因,怎么能遭刀兵劫的果呢?但是众生可怜愚痴,他畏果不畏因,畏是畏惧,等到遭了刀兵劫,要生命的时候,他害怕了,逃命来不及。平常吃肉很香,猪叫得惨不忍闻,屠夫听见无动于衷,爱吃肉的人也无动于衷,听习惯了,惨痛归它惨痛,我吃肉照吃不误,这叫畏果不畏因。佛菩萨不是,菩萨是畏因不畏果,他研究出来了,怎么遭这个苦果呢?是你造了苦的因,造苦的因从哪里造呢?你爱吃肉才杀生,才遭刀兵劫,所以你不要吃肉,不要杀生,自然不会遭刀兵劫,一切苦难都从这里推,不造恶因,不得恶果,要持戒。
「慈意妙大云」,观音菩萨有大悲,他也有大慈,慈意,就是大慈之心,意就是心。妙大云,等于天空的七云彩,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大云,云是普覆之意,普遍罩着大地,观音菩萨的大慈心,是普照大地一切众生。「澍甘露法雨」,他要说法给众生听,传戒给众生受持,救众生的苦难,等于澍甘露法雨一样。「灭除烦恼焰」,救众生的急难,遭水、火灾的急难救了,能灭你的烦恼,根本救你的苦,烦恼可厉害,等于猛火一样,等于火焰一样来烧众生,能澍甘露法雨,把你的烦恼焰灭除掉了,这是根本救苦。
争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争讼」,打官司,「经官处」,到官厅里,到法院里,这也是个灾难,叫做争讼,打官司的灾难。「怖畏军阵中」,这就是刀兵劫,两边打仗把你挟到里边去了,生大怖畏。「念彼观音力」,这时候你遭了打官司的灾难,遭了两边打仗的灾难,你只要一心念观音菩萨。「众怨悉退散」,冤仇通通退散了。为什么对方跟你打官司呢?因为你跟他有冤仇,你念观世音菩萨,他也起了慈心。挟到军队里,结果你不打仗,别人把你打死了,因为那个打仗的人,跟你前生前世结的冤,你念观世音菩萨,脱离刀兵劫,那就众怨悉退散。
这一首偈颂是别明的偈颂,一条一条的灾难分别说明,应该摆在什么地方呢?应该摆在前面别明的最后一个偈,就是「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再加上「争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世音力,众怨悉退散。」因为这一首偈句以后就是总说了,就是「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那么怎么摆到这个地方呢?要知道姚秦时代,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经文都是抄写的,抄写的人抄错了,这一个抄错了,后来的人辗转传抄,就依着这个本子作蓝本抄下来了,后来研究普门品知道错了,谁也不敢改,为什么不敢改?经上的字,错字不敢改,错句不敢改,为什么不敢改?因当时以为它错了,你改了,到后来再研究发觉没有错,你改错了,那么罪过无边,所以经上的错字错句不敢改。如果有错字,你把它批注到经文的天顶上,就说这个字疑是某一个字,把它注明就好,不能改掉那个字。像这个偈颂,讲解的时候说明应该在前面,在别明「云雷鼓掣电」那偈颂后面,说明就好了,不能更改。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还是赞叹观音菩萨功德,劝导我们要常念观音菩萨的圣号。「妙音」,观世音菩萨这个音,是不可思议的音,叫妙音。「观世音」,他能观照世间众生念他名号的音声,就能救苦救难。「梵音」是清净的音声,「海潮音」,是应时之音,海潮,中午叫做午潮,半夜里叫做子潮,应时要发出海潮,坐海船的人都知道,住海边的人都知道,它应时。半月还要来一次大潮,这叫做朔望潮,也是应时的。你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应时解除你的痛苦,解除你的灾难,等于海潮音一样。「胜彼世间音」,你念观世音菩萨一句声音,胜于世间一切音声。「是故须常念」,以是之故,你要常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
前面我讲的时候,就随时提醒诸位注意,到你遭急难的时候,念一声观世音菩萨就得救,但是需要常念,不常念,到你遭灾难的时候,你想不起来念,我已经说过好几遍,叫你要常念。这总结世尊再劝导我们要常念,常念还包括前面的功夫,要常念,还要恭敬,还要礼拜,还要供养。要常常恭敬,常常礼拜,常常供养。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这是劝我们坚固信心,「念念勿生疑」,你念观世音菩萨,你可不要起一念的疑心,念观世音菩萨,你不能动疑心,念念都不能动疑心,要纯粹的信心,那才能有感有应,才能感应道交。为什么不能生疑呢?「观世音净圣」,观世音是清净的圣人,尤其是果后行因的菩萨,成了佛再来示现菩萨,专为救苦救难。「于苦恼死厄」,于苦恼现前,丧身失命的死厄现前,「能为作依怙」,「作依怙」就是能保护你,能够搭救你。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再赞叹观音菩萨,叫我们顶礼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具足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他有大慈悲之眼,看我们众生,等于父母爱儿女那样。「福聚海无量」,他不但有大智慧、有大功德,而且有大福报。「福聚」像大海无量无边一样。「是故应顶礼」,以是之故,这样一个大功德、大福报的大菩萨,你不应该顶礼吗?应该顶礼,所以前面劝我们常常念,还要常常顶礼。
普门品两大段经文,前面长行,第二段偈颂都说完了,这时候再把它总结起来。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这时候有位大菩萨从他本座站起来,「前白佛言」,走到佛的面前,跟佛仰白说话,持地菩萨怎么取这个名呢?他过去行苦行,单平地,道路不平,他自己发心去平地,平了很多年,这个时候他遇见了佛,佛说:「你在干什么呢?」他说:「我在平地。」佛说:「你平地,你要平你的心地,心地要平,大地就平。」他因为平地平久了,功行深了,佛这么一说,他就开悟了,因此之故,叫做持地菩萨,第一先是修持心外的大地,再进一步,修持自己心地,叫做持地菩萨。
「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称呼一声,「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这个功德我们都得到了。假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听到观世音菩萨这一品经文,听到他的「自在之业」,就是神通之力,「业」是他的清净业,叫做自在之业。「普门示现」,普遍的法门示现,无剎不现身,这是他的神通力,总而言之,要是众生听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经文,当知这个人「功德不少」,功德不少,就是功德甚多。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证明功德不小,佛说此普门品时,在这个法会之中有八万四千众生,通通发了大菩提心,叫做「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成佛的心,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无上正等」再发「无等等」就是「无等之等」,没有哪一等的心,超过成佛的大菩提心了。
那么诸位都听到普门品了,都应该「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大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是大菩提心。
全部普门品讲演已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