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7-26 11:30 編輯
《自我教言》講記 益西彭措堪布 講解
什麼是「自我教言」?就是自己對自己教誡的語言。什麼是「自我教誡」?就是自己作自己的老師,迴光返照,檢點自己的身心行為,對的地方就要行持,不對的地方就要改正。為什麼要「自我教誡」呢?用本教言的兩句話來說,就是「自觀自己極為要,世出世法亦歸此。」(自己反觀自己極為重要,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成就都歸結在自覺這一點上。)如果不能常常反觀自己,在行為、語言、心念上就會出生無量過失,勿論出世法,世間法也無法成就。《地藏經》上說,閻浮提眾生,舉步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假如不能時時迴光返照,調伏自心,不知不覺當中,就會積罪如山。相反,能夠反觀自律,不但世間法容易成就,出世法也一定能成就。
比如,宋朝大居士趙清獻,時稱鐵面御史,平日所作之事,每晚必整衣戴帽,恭恭敬敬地焚香告天,他曾經自言:「晝之所為,夜必焚香告天,不敢告者則不為也。」四十餘歲,開始究心於宗教,政事之餘,常常宴坐,一天宴坐當中,忽聞霹靂聲而大悟,即作偈曰:「默坐公堂虛隱几,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趙清獻以如此精誠之心參扣自心,能夠發悟,絕非偶然。
「自我」二字極為重要。宋代大禪師英邵武對隱士潘延之說:「古之學者治心,今之學者治跡,然心與跡,相去天壤矣。」(古代學道之士,一切時中屏息諸緣,一心究道,始終治自己的心,這就是根本。今天的學者,只是向外奔逐,在形相、文字上做,所以是枝末。心和影相,相差有天壤之別。)所以,如果只是一味向外觀察、向外分別、向外攀緣,就是忘記自己,失掉根本。只有時時迴光返照,才能修治身心,趣入聖賢之道。六祖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改過必生智慧。」這都是教人要反觀自己,在自己心上修,不是在外相上分別、計較,不是光看別人不觀自己,不是光教訓別人不改正自己。
上古時代,人都居於巢穴,人人自律,無外在規矩,都自成規矩。現代人,住在高樓大廈中,有規矩也不遵循,都是放縱身心,任性而為,所以都是自廢。人的成敗安危,不是在外面安立,唯一是在自己的心上安立。不能反觀自心、自我教誡,一定會隨煩惱而墮落。只有往內反觀自心、修好自己的心,才是修行。
這個自我教言,巴楚仁波切列舉了五十七條,包括日常取捨的方方面面。學了之後,關鍵是要實行。說得一百句,不如行得一句。平常不提醒自己,人都很容易糊塗。在昏昧時,一定要迴光返照,反問自己:對於上師、佛陀,有沒有念恩,有沒有報答之心?行住坐臥中,有沒有提起正知正念?有沒有念師念法念戒?有沒有把誓言放在心上?這樣對照五十七條,要一條條反問,逐一檢點,就會發現自己的很多缺點,這樣改過自新,才能有所進步。
下面正式講教言。
切莫遺忘有三種:莫忘恩重善知識,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與正知。
恆需憶念有三種:恆念傳戒之上師,恆念示道之佛法,恆念律儀與誓言。
恆時應具有三種:身體恆時應有心,床榻恆時應有身,心中恆時應放鬆。
急須忘掉有三種:急須忘掉生貪友,急須忘掉生嗔敵,急須忘掉癡睡眠。
恆需謹慎有三種:眾中出言當謹慎,獨處行為當謹慎,平常觀心當謹慎。
恆需隱秘有三種:隱秘自己之功德,隱秘他人之過失,隱秘未來之計畫。
不可宣說有三種:不宣偶爾出離心,不宣自己狡詐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不可去處有三種:怨仇爭處不可去,眾人聚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
不宜言說有三種:無信者前不說法,未問不說自經歷,不說不符實際語。
不該之事有三種:友前不該有喜怒,承諾不該有變動,行事不該有表裡。
莫作之事有三種:切莫自大與傲慢,切莫暗中說他過,於誰亦莫作輕毀。
不應之事有三種:不於富人施財物,不於狡者起信心,於誰亦莫說密語。
不應觀察有三種:不應觀察美女身,不應觀察友之事,不應觀察己功德。
隨順之事有三種:語言隨順於親友,衣飾隨順於當地,自心相應於佛法。
不應聽聞有三種:不聞他人讚己德,不聞喜新者之語,不聞愚者之教誨。
不能希求有三種:不求富人之財物,不求高貴之地位,不求華麗之衣飾。
不能誹謗有三種:不謗眾望所歸者,不謗他人買賣物,不謗慈己善知識。
不能讚歎有三種:不讚眾夫所指者,不讚自大愚昧者,不讚幼稚之孩童。
不讚不謗有三種:不讚不謗自親屬,不讚不謗陌生師,不讚不謗一切人。
如此竅訣尚眾多,總之時時刻刻中,自觀自己極為要,世出世法亦歸此。
如是略說之教言,無垢智慧瑜伽士,為調自心而宣說,極為甚深當修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