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460|回復: 1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 聖嚴法師著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06: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8:48 编辑

48個願望
無量壽經講記
聖嚴法師著




         1.自序
         2.《無量壽經》的漢文譯本
         3.譯者及註釋
         4.本經組織
         5.阿彌陀佛大願有幾條?
         6.法藏比丘的讚頌
         7.攝取佛國清淨之行
         8.四十八願
         9.依願修行
         10.眾生皆住正定之聚
         11.三輩往生安樂國土
         12.菩薩殊勝.世間苦惱
         13.此界修行勝於諸佛國土






文章轉載: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45&;cid=124&page=1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16: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8:00 编辑


自 序

  
  阿彌陀佛之所以成為阿彌陀佛,是因為他在修行菩薩道的階段,發了四十八個大願,最後不但修行成佛,也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救濟一切眾生。而敍述阿彌陀佛成佛的因緣,以及發願的願文,就是《無量壽經》的主要內容。
  
  許多中國佛教徒,在每天早晚課誦的時候,都會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對於〈讚佛偈〉中「四十八願度眾生」的句子,都能朗朗上口,但卻不知道是出於《無量壽經》。
  

    目前收錄在《大正藏》中,屬於阿彌陀佛專修法門而為眾所周知的經典,計有三部,被譯成漢文的年代,以《無量壽經》最早,譯者是曹魏時代的康僧鎧;其次是《阿彌陀經》,譯者是姚秦鳩摩羅什;再次是《觀無量壽經》,譯者是劉宋畺良耶舍。
  
  《無量壽經》不僅譯出最早,內容最豐富,被弘揚得也最早。到了宋明之後,弘揚淨土的祖師們雖然大多講述《阿彌陀經》,但談到淨土的思想時,還是要溯源於《無量壽經》。
  
  此《無量壽經講記》,先於四年前(一九九三年)的農禪寺清明佛七中講了六個晚上,只講完四十八願的願文;後於兩年前的清明佛七中再將經文的重要部分摘講六個晚上。本(一九九七)年七月,法鼓文化公司編輯部將兩次的六講,由義工弟子整理成稿,交到我的手邊,看了一遍發現,雖都是我講的內容,也似我的語氣,卻覺得空洞無物,文字鬆散,必須細心修補,才能拿得出來。
  
  同年十月十五日我把它帶到紐約,從十一月二日起至十七日為止,在衰病忙碌之中,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參考相關經論資料,刪修補充,謄清了兩遍,又補寫了四十八願願文註釋,幾乎是重寫了這篇講要。
  
  我很感謝農禪寺的佛七法會,讓我講了這部經,也很感謝依據錄音帶為此整理初稿的弟子,如果沒有底稿,我是沒有可能撰寫這篇「講記」的。以往的數種經典、偈頌及禪宗文獻講錄,也是在這種意外的情況下產生出來的。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七日記於紐約東初禪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17: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8:00 编辑


 《無量壽經》的漢文譯本

  
  根據古代經典目錄如《出三藏記集》,以及《高僧傳》的記載,《無量壽經》的譯本先後有十二種,其中七種已經失傳,現存的只有五種,抄列如下:
  
  《無量壽經》二卷
  
  東漢安世高譯(失)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四卷東漢支婁迦讖譯(存)
  
  《阿彌陀經》二卷
  
  東吳支謙譯(存)
  
  《佛說無量壽經》二卷
  
  曹魏康僧鎧譯(存)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曹魏帛延譯(失)
  
  《無量壽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失)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卷
  
  東晉竺法力譯(失)
  
  《新無量壽經》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失)
  
  《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寶雲譯(失)
  
  《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法秀譯(失)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二卷
  
  唐菩提流志譯(存)
  
  《佛說大乘無量莊嚴經》三卷
  
  北宋法賢譯(存)
  
  由於學者們將古代各種譯經錄、僧傳記加以對照、考證,推斷後代流行的康僧鎧譯本,可能就是第九種劉宋寶雲所譯的《新無量壽經》,同時檢查它的譯語釋例,也跟寶雲所譯的另一種《佛本行經》雷同。而且在本經序說中用到「得佛華嚴三昧」一句,應當是承襲本經第八譯者佛陀跋陀羅所譯《華嚴經》的影響。
  
  趙宋王日休,把菩提流志所譯之外的四種譯本刪補校正,會輯成《大阿彌陀經》二卷;民國二十一年到二十五年間(西元一九三二─一九三六年),夏蓮居居士彙整五種譯本而成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會集本》一卷。
  
  本經也在尼泊爾發現數種梵文本,西元一八八三年由Max Müller及南條文雄合作將原文出版,嗣後譯成英文名為The Larger Sukhāvati-vyūha,明治四十一年(西元一九○八年)譯成日文。西元一九一七年荻原雲來,以高楠順次郎及河口慧海從尼泊爾攜歸的五種本經梵文原典,依西藏譯本改訂,譯為日文,再譯成英文,因此於西元一九三一年完成了梵、藏、日、英合璧的《淨土三部經》,以之與《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並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18: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8:01 编辑



譯者及註釋



  康僧鎧又名僧伽跋摩,在曹魏廢帝嘉平五年(西元二五三年)來華,在白馬寺譯出這部經。但根據梁慧皎的《高僧傳》卷一中的「曇柯迦羅傳」,曾提到康僧鎧在嘉平之末,來至洛陽,譯《郁伽長者經》等四部經,卻沒有記載他翻譯《無量壽經》;而梁僧祐所撰的《出三藏記集》卷一四,有〈僧伽跋摩傳〉,也沒有譯這部經的記載。
  
  寶雲,在劉宋元嘉二十六年(西元四四九年)圓寂,享年七十四歲。梁《高僧傳》卷三及《出三藏記集》卷一五,都有他的傳記。根據學者的考證,我們現在通行的版本,很可能就是寶雲所譯的。
  
  本經自印度以來,即是西方淨土思想的根本聖典,其歷代的註疏、解釋、贊述極多,例如《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一卷,印度天親菩薩造,北魏菩提流支譯。
  
  中國部分則有隋代慧遠的《無量壽經義疏》二卷、隋代吉藏的《無量壽經義疏》一卷、唐代圓測的《無量壽經疏》三卷、新羅元曉的《兩卷無量壽經宗要》一卷,乃至清代王耕心《摩訶阿彌陀經衷論》一卷,近人律航的《五重玄義》及曾普信的《無量壽經問答》等約二十多種;日本的註釋則更多達五十多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19: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8:01 编辑



本經組織

  
  依中國傳統解釋經文的方法,其內容可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序分:又分
  
  通序──證信序
  
  別序──發起序
  
  正宗分:又分
  
  發四十八願
  
  依願修行
  
  所得依正
  
  往生行業
  
  極樂莊嚴
  
  流通分
  
  依現代講經方式,分為上、下兩卷。
  
  上卷有七大段:
  
  此時佛住於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為萬二千位大比丘眾,及賢劫中一切菩薩之所圍繞。
  
  彼等與會的諸大菩薩,皆具無量行,皆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
  
  佛應阿難之請,而為宣說這部《無量壽經》。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歷經錠光佛等五十二佛,至第五十三尊世自在王佛之世,是一國之王,後出家,名為法藏比丘,遂發四十八願。
  
  法藏比丘已於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滿足因行。距今十劫以前已か經成佛,號阿彌陀,國名安樂。
  
  廣敍無量壽佛的光明第一,列舉十二種光,為此佛名號,都是某某光佛。
  
  敍述安樂國中宮殿莊嚴,飲食自然,演萬種伎樂法音。
  
  下卷有六大段:
  
  生於彼者,皆住正定聚,其人則有上輩、中輩、下輩三等。這段是說,如果能夠生到阿彌陀佛的安樂世界,就能必定悟道,定為彼國上、中、下的三輩蓮花所收。
  
  十方佛國諸菩薩眾,亦來彼國,供養阿彌陀佛。
  
  佛勸彌勒及諸天人,精進往生安樂國土。
  
  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之人,念佛往生彼國胎宮,五百歲不見佛。
  
  列舉他方十四佛國及十方世界無量佛國的諸菩薩眾,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土。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唯有這部《無量壽經》,還會在人間多留一百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19: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8:01 编辑


     阿彌陀佛大願有幾條?

  
  現存本經的五種譯本之中,東漢、東吳的兩種譯本,都是二十四願。
  
  現存的曹魏、唐兩譯,都是四十八願。
  
  現存的宋譯是三十六願。
  
  現代的夏蓮居,於所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會集本》中說道:「驟覽之,魏唐廣而漢吳略,細辨之,漢吳盈而魏唐絀。緣二十四者,不僅二十四;四十八者又不足四十八。」
  
  西藏譯本《無量壽經》四十九願。
  
  《悲華經》五十二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20: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8:03 编辑

     
法藏比丘的讚頌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卅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合掌,以頌讚卅:
  
  佛有十大名號: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也是每一尊佛共通擁有的稱號。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從錠光佛時開始,親近供養了五十二尊佛,到了第五十三尊佛,也就是世自在王佛時,有一位國王,聽佛說法之後,法喜充滿,因此發無上心,捐棄王位,捨俗出家而作沙門,號為法藏。所謂「無上正真道意」,就是發了成佛的大願。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是形容法藏比丘的才高能強、智慧勇健,均非世人所及。而他來到世自在王如來處所,便五體投地頂禮佛足,向右繞佛三圈,合掌跪下,以偈讚頌佛的功德。
  
  一、讚佛功德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
  
  這四句偈是形容佛的身相光明莊嚴。「光顏巍巍」是指佛的面容發出紫金色的光芒,令人覺得崇高偉大;「威神」是指佛的威德不可思議,威儀萬千,讓人覺得無法衡量、無與倫比,不能侵犯。
  
  我曾經看過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所畫的漫畫,把大人物畫得很大,小人物畫得很小,而問他:「人體都是差不多大的,為什麼你畫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尺寸差距這麼多,豈不是與事實不符嗎?」
  
  他說:「師父,事實上,一般人看到大人物時,總感覺自己很小,大人物很大,所以我是畫出大家心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
  
  他又說:「師父,我們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平等,我畫的是人心的感受。」
  
  諸位是否也有這種感覺?看大人物就覺得他比你大,或者認為自己是大人物時,就覺得自己是個巨人。以菩薩眼光來看佛,一定覺得佛是巍巍然、威神無比,不同於一般常人。事實上在佛經裡所描寫的佛,不論是化身、報身,也都比一般的人及天人,要大得多。
  
  「如是炎明,無與等者」,炎是兩個火字重疊相加,火有火焰、光焰的意思,光焰上再加光焰,就是表示非常光明,世上沒有任何發光的東西,可以跟佛身的光焰相比擬的。
  
  日月摩尼,珠光炎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
  
  這四句偈是在說明:若用世間最光明的東西,例如日光、月光、摩尼寶珠光,與佛身相的光明對照相比的話,世間的一切光,就會黯然失色,簡直就像黑墨一樣。
  
  如來容顏,超世無倫,正覺大音,響流十方。
  
  佛的臉上放光,無與倫比,佛所宣揚的妙法,音聲響遍十方諸佛國土。
  
  有以「佛面猶如淨滿月」來形容佛的面孔如八月中秋夜晚的明月,清淨、圓滿、明亮、清涼;然而中秋的月亮表面還是有一些黑影,佛面卻是毫無瑕疵的。
  
  法藏比丘不僅讚歎佛的面相、身相,更讚歎佛在說法的法音,那是世出世間的「正覺大音」,不是凡夫眾生的世間音,也不是二乘聖者的出世音。
  
  基督教的《新約》,將基督的教義稱為「福音」,佛教則把佛法,稱為大覺者的「法音」。福音的「福」對佛教徒來說,只是修人天福報,最多是享受天界福報;可是大覺世尊的法音,是幫助眾生除煩惱、越三界、出苦海、成佛道的智慧,故名為正覺大音。
  
  「響流十方」意思是,只要有佛出世、說法、度眾生,十方一切佛國淨土的諸佛及諸有情,便會知道有這一尊佛在說法,如同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說法,十方無量諸佛的世界,都知道有佛出世、有佛說法。
  
  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
  
  這是讚歎佛的所有威德,包括持戒、聞薰、精進、禪定、智慧等,都比一切大小乘的聖者稀有殊勝。
  
  佛是持戒最精進、最圓滿、最究竟的人,圓滿成就一切大小乘的淨戒。凡夫持戒是壞事不做;菩薩持戒是不得做壞事,也不得不做好事。小乘人持戒,僅要求身口二業不作惡;大乘菩薩持戒,必須身口意三業清淨。大小乘聖者,都有道共戒,自然不犯惡業,但唯有佛的戒德莊嚴,已經圓滿無缺,故稱「無侶」。
  
  「聞」是聽到的意思,對凡夫來說是聽佛法,在諸佛菩薩來說,則是聽聞眾生受苦、求救的聲音。凡夫的耳朵就是喜歡聽人家讚歎自己的話,也善聽所有人批評別人的話;但是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學諸佛菩薩,聽聞法音,聽聞眾生受苦受難的聲音,而適時適地恰到好處地幫助他們。
  
  「精進」就是永遠不懈怠的意思。懈怠和精進是相對的,如果應該做、能夠做,卻不去做,或是心存現在不做,下次再做,甚至今天不做沒關係、今生不做也沒關係的心態,就是懈怠。相反的,精進則是充分利用每一個現在,乃至於每一分、每一剎那的現在,努力持淨戒,努力聞佛法,努力修禪定,努力增智慧;雖然只有諸佛菩薩才能如此精進,但我們凡夫也應該盡力學習,盡力去做。
  
  「三昧」是指在禪定的功用,亦即心中無雜念,便能不受外界的任何困擾。
  
  「智慧」分為有漏與無漏。凡夫以自我為中心,縱然很聰明,還是有我執在,所以是有漏的智慧;大菩薩沒有自我中心,具備無漏的智慧;佛則是圓滿的覺者,所以是無人能及的一切智者。
  
  「威德無侶,殊勝希有」,是因為世尊具備戒、聞、精進、三昧、智慧的五種條件,是世出世間一切聖者中的最上聖者,所以佛的威德,殊勝稀有,無人能比。
  
  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崖底。
  
  這是形容世自在王如來的智慧。「深諦」就是徹底的認識和瞭解;「善念」是非常深刻的憶念著,也就是深刻的理解而經常不忘「諸佛」所說的「法海」勝義。法就是由諸佛所證所說的道理,讓我們聽了以後,照著學習,照著實踐,也照著去如實修證。「海」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廣大無際,第二是深厚無底,是形容佛法無量無邊;雖然諸佛所言說的法有限,但是其法義內涵是無限的。
  
  諸佛的法海,包括十方一切諸佛所證所說的種種法,可分成義海和理海,所有有關佛教的名詞,稱為「義海」,親自實證如來的法身,稱為「理海」;通達無量法義,是為深徹義海;如能修行佛法而達明心見性,那就是實證理海;義海屬於思辨,理海出於經驗。
  
  如來對於高深奧妙的諸佛法海,都能透徹體會,達於崖底。這是讚歎如來的智慧宏深,無障無礙。
  
  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師子,神德無量。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無明會障礙善根,令人不起智慧;而由無明所產生煩惱的現象,就是貪瞋癡三毒。
  
  所謂「無明、欲、怒」,實際上就是指的愚癡、貪欲、瞋怒,稱為三毒。眾生在沒有成佛之前,永受煩惱困擾。有煩惱,受困擾,竟不自知是煩惱,便叫作無明。有的人,天天覺得很歡喜、很高興,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不舒服的,還認為這就是沒有煩惱;但其實天天都在貪、瞋、妒嫉、懷疑中打滾,卻不知道那就是自害害他的煩惱,就是無明。佛則是無明根斷,煩惱已盡,永無三毒了。
  
  「人雄師子,神德無量」,這是形容佛的威德、威神、法的威力,無量無邊,像人中的雄獅。威武、勇猛的獅子,稱為百獸之王,而佛是眾生之中的法王,說法如獅吼,一切眾生聽到了佛的法音之後,都會棄邪歸正。
  
  功德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
  
  在《涅槃經》裡面提到佛有三種功德: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以般若證法身、得解脫,叫作三德圓明。佛的功德廣大,是無法衡量的,所以稱為「功德廣大」。所以,聽聞佛法,比聽聞其他學問的功德要大,因為佛的智慧,是從佛法的修證而得到的,而且佛的智慧是最深廣最圓滿的。
  
  佛的功德無量,而凡夫之人能有什麼功德?給人一碗飯吃,給人一件衣服穿,給人一點錢用,救人一條生命,這都是功德,是救人色身、肉體的壽命,功德當然很大;但如果能布施佛法,則是救人法身的慧命,這樣的功德更大;又如果能用佛法自度自救,救度一切眾生,便是修行菩薩道,這樣的功德最大。若僅以佛法自利,頂多是「有修有證」,若能利益眾生,則名為功勳,亦名功德。
  
  「光明威相」,是形容佛的慈悲光及智慧光,包括照亮眾生世界的慈悲光,以及破除眾生無明的智慧光。如果只有智慧而慈悲不足,那是修小乘的人,小乘人也有慈悲,只不過沒有像菩薩及佛那樣永遠度眾生的大慈悲。
  
  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都是威神莊嚴相,由於佛有光明和有威德的相貌,以及智慧深妙能如獅子吼般的說法,因此能震動大千世界,喚醒六道昏矇。
  
  一個太陽系等於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作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作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作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共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層次,所以又叫作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尊佛弘化的範圍叫作一個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佛弘化的世界,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而釋迦牟尼佛的色身,是為了度化娑婆眾生而來,除了地球世界之外,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裡,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個化身。
  
  二、發願作佛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此偈是法藏比丘所發無上菩薩心的正願,前面都是讚歎世自在王如來的各種功德,現在是法藏比丘自己發願,願他自己成佛,而且希望:他在成佛後的功德、智慧、光明,都能跟法王一樣。
  
  法王也是佛的別稱,世自在王佛是法王,阿彌陀佛是法王,釋迦牟尼佛是法王,藥師佛等也都是法王。因此,在西藏凡是轉世的大成就者,都被譽封為法王;但此處所指的是佛,也唯有佛,才是真正的法王。
  
  「過度生死,靡不解脫」,有兩層意思:1.自己本身已經由於佛法而度脫了生死。2.使得如法修行的人,也都能度生死苦海,獲得解脫。
  
  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為上。
  
  為完成圓滿的佛果,先要修行六度,就是首先以布施調整自私心,長養慈悲心,再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及無漏的智慧。
  
  「三昧」,梵文Samādhi,就是定、等持、現法樂住、息慮凝心等的意思。可解作禪定,也可解作任何一樣的修行,到究竟的深處,都能成為定慧不二的三昧。法門無量,每一法門都能讓我們通向涅槃、解脫,任何一項成佛的修行法門,精進不懈,都能得智慧,都能得禪定,所以門門都能成為三昧;其實若和清淨的智慧相應,做任何事都能得三昧。
  
  六度之中的每一度,若與智慧相應,都能成為三昧。有人說布施最容易做,人人都會,但唯有不求回饋的無相布施,不著相,不問有沒有功德,才是大功德,才能得布施三昧。
  
  有人認為,持戒只是修人天福報,這只講對了一半,那得看你持的是什麼戒?用什麼心來持戒?以求取人天福報的心,或者怕下地獄受苦報的心來持戒,頂多是得人天福報而不得持戒三昧;若能不為求取什麼而嚴持佛戒,就能得持戒三昧。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這是說,阿彌陀佛發願自己一定要成佛,要好好地依願修行,普度眾生,使得一切有恐懼的眾生,能夠得到最大的平安。
  
  生命是一種果報,應該要受的,逃也逃不掉,不該得到的,求也求不得。知道了佛法,受用了佛法,就不需恐懼;何況對於學佛的善人,尚有諸佛菩薩,以及護法天神的日夜護持。
  
  三、堅正求道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
  
  這段經文是說,假如有人供養無量無數諸佛,還不如求無上菩提,行菩薩道,學習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心,堅定不退。因為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心是要在他成佛以前,度無量眾生,成佛以後還是要度無量眾生。
  
  「求道」便是發菩提心,求無上佛道。但是初發心容易,長遠心難持,一般人常因少許委屈、打擊、挫折就會氣餒、退卻。若真的道心堅固,則任何威脅、利誘、阻礙、騷擾,都不會動搖他的菩提心,這才是真正「堅正不卻」了。
  
  因此阿彌陀佛告訴我們,供養無量無數恆河沙數一切諸佛的功德固然極大,還不如道心堅固,更加重要。因為供養諸佛只得福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堅正不退,才能成熟無量眾生,共成無上佛道。
  
  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十方諸佛的數量,就如恆河中的沙子,多得難以計算。而每一佛都有一世界,一尊佛的世界,就是一個國土,亦名「剎土」,梵文Kṣetra譯為剎,意為土田,也就是「國土」的意思。
  
  「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這四句話有兩層意思:1.有佛住世的世界,多得像恆河沙數不可計數;2.還有無佛教化的世界,也多得不可計數。
  
  不論在有佛世界或無佛世界,阿彌陀佛都要發願用慈悲及智慧的光,普遍照耀每一個國土。像這樣的精進力及威神力,是很難以算數譬喻所能度量的;在任何一個國土中,所能產生的影響力,也是大得無法用數字去衡量的。我們每一個眾生,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不管是人,乃至地獄、餓鬼、畜生,有形的、無形的,都已間接或直接受到阿彌陀佛的慈光普照,功德難量。我們學佛的人,也應該學習阿彌陀佛的精神,將所學到的佛法,分享他人,也算是代佛放光,而這份悲智之光,植於八識田中,未來有機會隨時可以發芽生長,一直到成佛為止,不斷的成長,影響自己、影響他人、影響一切眾生,也可說是無可稱量。
  
  四、嚴土熟生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憫哀,度脫一切。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這是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如來說:「當我成佛時,成就的佛國淨土是所有一切國土之中最好的。」這裡的「第一」,有兩層意思:一是阿彌陀佛的佛國淨土,和娑婆世界,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諸佛世界比較,是最莊嚴殊勝的。二是因為十方世界所有無量諸佛,都在讚歎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都在鼓勵所有的眾生,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本經稱為安樂世界,其土所有的眾生,都是諸上善人,都是得不退轉的菩薩,都是所作已辦的阿羅漢。其實在阿彌陀佛的世界,那些聲聞聖者,實際上也是佛菩薩化現,乃至所有的鳴禽,也是佛菩薩的化現,《阿彌陀經》云:「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所以在阿彌陀佛國土裡,一切眾生,都很奇妙。弘揚佛道的地方叫作「道場」,莊嚴殊勝,超越一切國土的道場,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國如泥洹」,泥洹是梵文Nirvāṇa的音譯,意謂寂滅、圓寂、圓滿、寂靜,看到淨土經典裡描寫的佛國淨土,有那麼多的莊嚴景物,進入那個淨土之後的人,就得解脫而住在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裡。在那個淨土裡的眾生,身體是由蓮花化生,而西方安樂世界的蓮花,是永遠不凋謝的,但其一切境界的一切景物,看似有相實即無相寂滅。
  
  法藏比丘在成佛之後,經常憐憫和哀念娑婆世界一切的眾生,對於那些還沒有生到安樂世界的、尚沒有證到涅槃的、尚沒有解脫苦難的一切眾生,阿彌陀佛都要度脫他們。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到我國,快樂安穩。
  
  這四句是說,當法藏比丘成佛以後,所有十方國土中往生安樂世界的一切眾生,心中一定生起清淨無染的喜悅,到了彼國,便在安穩中享受解脫自在的快樂。也就是說,彼國眾生,外無苦迫煎熬,內無三毒攻心,所以稱為「快樂安穩」。
  
  幸佛信明,是我真證,發願於彼,力精所欲。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幸」是期待的意思,有希望、促成的意思。法藏比丘發願要成就莊嚴安樂世界,以安樂世界來成就所有願生彼國的眾生,希望世自在王佛相信他所發弘願,給他信心、給他光明,他要盡自己一切力量,完成悲願。「力精所欲」的「欲」,跟貪欲的欲不一樣,這是無私悲願而非自私欲望,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學習著:自私的貪欲不可有,弘法的悲願不能無。
  
  「十方」的諸佛「世尊」都是智慧無礙的,法藏比丘祈請諸佛世尊作證,願十方諸佛,永遠都知其心行。
  
  假令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處身於被諸種苦毒煎熬的五濁惡世之中,凡有貪瞋癡等煩惱眾生所在之處,法藏比丘就到該處,精進不懈利益眾生,修種種忍辱行,永不後悔。這是說,法藏比丘在因地時,為了要成就安樂國土,以及成熟無量願生其國的諸眾生等,所以發願: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

  
  明末蕅益大師,便曾受此經感動,也發了四十八願。現在諸位菩薩來聽此經,也應學習阿彌陀佛這樣弘深的大悲願心;為了成就安樂世界,為了成熟眾生,就得從現在開始,於諸苦毒環境之中,勇猛精進,難忍能忍,永不退心,永不後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21: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7:50 编辑


攝取佛國清淨之行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繼續告訴阿難尊者:法藏比丘說了以上的頌詞之後,就稟告世自在王如來說:「佛啊!我已經發了無上正覺成佛的心,願佛世尊,為我宣說如何修行的法門,我一定會照著去做。為使攝取無量清淨佛國妙土的功德莊嚴,使得我在這個世間早成正覺,救濟拔除一切眾生的生死勤苦。」也就是說,法藏比丘希望聽到世自在王佛為他說法開示,但願功德成滿,拔除一切生死勤苦之根本,早成佛道。
  
  佛語阿難:時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
  
  這一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當時的世自在王佛回答法藏比丘:「你就照著那樣子修行吧!如何修行來莊嚴你自己的佛國淨土,你應該知道了。」法藏比丘還是不懂,接著請求:「佛說的這個道理非常深奧,不是憑我自己就能夠瞭解的境界,但願世尊為我詳細地開示,究竟諸佛如來是以怎樣的修行來成就他們清淨的國土呢?我聽了以後,一定照著修行,這樣才能圓滿我的心願。」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世自在王如來知道法藏比丘的悲願,是高明、深厚、廣大的,是法海的龍象,是佛門的大器,因此就為法藏比丘宣說經法。其中並無玄祕之處,所謂修行的方法,就是「至心精進,求道不止」八個字。
  
  經文「譬如大海」,是形容法門深廣如大海,幾乎是不可能用斗把海水掏空的,但也不是辦不到,只要你有恆心,歷經無量劫數的時間,仍可把海水掏空,取得海底的妙寶了。相同的,修菩薩道的人,只要至誠專一而又精進不退,不達求道成道的目的,絕不終止,自然就會獲得你所願求的結果。
  
  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覩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介紹世自在王佛告訴法藏比丘如何的修行。世自在王佛非常詳盡地宣說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的狀況,每一個佛國眾生的善惡行為,每一個佛國設施的粗細品質,這種種狀況也如法藏比丘所期望的那樣,全部顯現在他的眼前。
  
  或許會有人以為,凡是佛國的眾生,必定都是唯善無惡的;凡是佛國的設施,必定都是唯妙無粗的。可是未必如此,例如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國土,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除了人類以外,尚有其他五趣眾生,是有善有惡的;這個娑婆世界的環境,也是有粗有妙。
  
  法藏比丘見了二百一十億佛國眾生及佛國環境,因為有善有惡,有粗有妙,所以立時發起了超越一切佛國的無上殊勝大願。此時他的心是寂靜無著,自然而然不假造作的,一切世間的所有眾生,都比不上他。其實,此時的法藏比丘,已經進入極高、極深的禪定,住於不動定境,經過五個大劫,都在靜慮思惟,攝取莊嚴諸佛國土的清淨之行。
  
  所謂「國土之粗妙」,從我們人的角度看這個世界,究竟是粗還是妙?有一些藝術家看這個世界,處處都是美景,物物都可入畫,都能成為詩詠的題材。從他們的作品來看,彷彿他們所處的是一個唯善、唯美的世界。但在現實生活之中,則不盡然,他們同樣有七情六欲,同樣看到有善有惡、有美有醜,只不過透過他們的技術和巧思,便成了美化的人間。
  
  若用慈悲和智慧的佛眼看世界,世界既是平等的,也是無差別的,那是因為佛無主觀的利害問題,所以唯善無惡,唯妙無粗;眾生仍有煩惱,所以善惡分明,粗妙歷然。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用無我的智慧,對眾生用平等的慈悲,便能讓自心無苦,體會到眾生有苦,而全心發起悲願,永遠廣度眾生。
  
  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
  
  阿難尊者又請教釋迦牟尼佛:「世自在王佛的國土,維持了多久?世自在王佛,住世多久?」釋迦牟尼佛說:「此佛的壽命有四十二劫。」
  
  「劫」有小劫、中劫、大劫,此處的四十二劫是指大劫,這個時間是相當的長。根據佛經中的比喻:若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起,一百年減少一歲,少到人的壽命只有十歲時,這個過程叫作減劫;然後從人的壽命十歲開始,一百年增加一歲,增到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時,叫作增劫。這段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叫作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稱為一個大劫。
  
  一般的人所講的劫,指的是劫難,但是在佛經中所說的劫,指的是時間單位。例如世自在王佛壽命有四十二「劫」;法藏比丘見佛聞法,入甚深禪定中,經過五「劫」思惟,便攝取了莊嚴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淨之行。
  
  法藏比丘如說修行,圓滿之後,又回到世自在王佛的座下,頂禮佛足,右繞三遍,然後合掌立於佛前,稟告佛說:「莊嚴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清淨之行,我都已經修持圓滿了。」世自在王佛就告訴法藏比丘:「好,你現在可以說出你怎麼修的,與大眾分享你的心得,使得一切大眾生歡喜心,這些聽到你報告的菩薩們,也會照著修行,滿足你的無量弘誓大願。」這些聽到法藏比丘報告他如何修行菩薩道的眾生,都是發心菩薩,也能因此修行「滿足無量大願」。
  
  法藏比丘又稟告世自在王佛:「請佛慈悲,聽我宣說所發的殊勝大願,敬祈明察我所發的弘願,現在我就將四十八個大願,完全對佛說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22: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7:52 编辑


四十八願

  
  1.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這段為「無三惡趣願」。佛法將眾生法界分作十類,或為十個層次,總名為十法界。十法界中,又分凡聖兩類:
  
  六凡法界:是世間的凡夫眾生,共有六個層次──天界、人界、阿修羅界、畜生界、餓鬼界、地獄界。六界又稱為六道或六趣,上三道為善趣,下三道為惡趣,又名為三塗。
  
  四聖法界:是出世間的大小乘聖人,共有四個層次──聲聞、緣覺(又名獨覺)、菩薩、佛。此四層次的初二種,是小乘聖者,二者合稱,又名二乘聖者;後二種是大乘聖者,又名一乘聖者。
  
  無量壽佛成佛之後的安樂世界淨土之中的眾生,都是已階不退轉位的聖者,所以無三惡道。
  
  2.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此為「更不惡趣願」。一旦依佛願力,往生彼國的眾生,都是蓮花化生,雖有天人之相,但都能見佛聞法,得無生忍,不再退轉,當然不再由於業報而還墮三惡趣中了。
  
  「人天」二字,在梵文本,稱為「那些往生我佛國的諸有情」。
  
  3.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此為「悉皆金色願」。一般人的身體顏色,不外乎黃、白、紅、黑四種;在釋尊時代,除了佛本身(佛三十二相其中第十四相,便是「身金色相」)之外,僅有數人是金色的,例如「金色頭陀」摩訶迦葉及《金色童子因緣經》所載的大商主之子,身有金色,名為金色童子。但是無量壽佛的世界,所有眾生都從七寶蓮花化生,身相都是金色的。
  
  4.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此為「無好醜願」。在此娑婆世界的人相,由於各自的福德不同,長相就有好醜,心態時善時惡,面相也跟著時好時醜。但是西方淨土中的眾生,都有福德智慧、心地唯善無惡,所以形色都是莊嚴慈悲相。
  
  5.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此為「宿命智通願」,之所以將神通稱為智通的意思,是聖者因悟而得的神通力,必與智慧相應;唯此界凡夫眾生,極少有神通能力又有智慧的。凡夫神通有五種:神足、宿命、天眼、天耳、他心,力量範圍均極有限;聖者則加一種漏盡通,稱為六通;羅漢具有天眼、宿命、漏盡的三明;佛則具足聖者的六通及羅漢的三明,稱為三明六通,或三達六通,唯有佛的神通究極無限不可思議。
  
  一般凡夫的神通,可從修得,也可由報得,尚有的是鬼神附體而表現神通,都不能究竟,故不可靠,例如凡夫外道的宿命通,僅能知前生或未來的數世,能知數百千年者,已經極少,但也不知道其中的因緣,且未來事之因緣因果變化不可思議,知了等於未知;更何況能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所以凡夫外道預言未來事,多半不可靠。若生西方淨土之後,人人都有宿命通的威力,勝過凡夫所有者,不可以道里計。
  
  那由他是梵文Nayuta的音譯,意為兆溝,是印度大數量的單位。
  
  6.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此為「天眼智通願」。天眼通能照見六道之中遠近粗細的各種現象,俗所謂「千里眼」,僅見千里或數千萬里,連自己所處銀河系的世界狀況也不清楚。但是眾生到了西方淨土,所得天眼能見無量諸佛國土事。
  
  7.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此為「天耳智通願」。天耳通,能聞極遠聲、極小聲。西方淨土的眾生,能夠不動原處而親聞他方無量諸佛說法,並且同時悉皆受持。俗稱的「順風耳」,僅能聽到若干百千里外的聲音;即使今日人間的電臺、電視、電腦,用電波傳遞聲音、影像,不僅尚未突破太陽系的範圍,更何況十方諸佛國土的諸佛說法之聲呢!
  
  8.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此為「他心智通願」。他心通能洞悉他人的心念之所思所想,一般凡夫外道的他心通,只能觀察當前某一個人的心中在想什麼,若當前某人處於定中,或處於無念的狀態,便不能知道此人的存在與否,也不能同時明察多人的心念活動。到了西方淨土的眾生,不僅無遠弗屆地知道十方佛國所有眾生的心念,也能同時明察無量佛國眾生的心念活動。
  
  9.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此為「神境智通願」。神足通又名神境通,它的內容範圍很廣,凡能鑽天入地、騰雲駕霧、神出鬼沒、點石成金、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變有成無、移山倒海等及所謂「十八神變」,都是神足通。「十八神變」出於《法華經》,包括:右脇出水、左脇出火、右脇出火、左脇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履水如地、履地如水、空沒在地、沒地於空、行於空中、住於空中、坐於空中、臥於空中、現大身滿虛空、現大復小。在《瑜伽師地論》也說有菩薩的十八種神變,項目與《法華經》所舉者略異,包括有放光、動地、制他、辯才等。
  
  本經所說是指,往生到了西方淨土的眾生,能於一念之頃的短時間內,越過千百億那由他諸佛國土。如同阿彌陀佛以神足力,接引此界眾生往生彼國之際,雖經十萬億諸佛國土,也僅一念之頃而已。
  
  10.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此為「無有我想願」,即是得到六通之中的漏盡通,此願又名令不起漏染願,離諸妄想、我及我所等願,不起想念貪愛身願,不貪計身願,無貪著身願,也就是已經放下對於身體的執著,不起我想,從身見得解脫。若依梵文本,此願願文是說:「彼諸有情眾,往生我佛國土者,若於彼等自身,起少許執著相者,我於其間,不證無上正等覺。」
  
  11.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此為「住正定聚願」。本經卷下有云:「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定聚,亦名正定聚,即是決定悟道的眾生群;邪聚是不信三寶的眾生群,不定聚是若遇善緣,即發菩提心,若不遇善緣也會造三惡趣業。
  
  此願又名必至滅度願、證大涅槃願,故在梵文本中說:「若諸有情往生我佛國土而不皆至大圓寂,於正性決定者,不證無上正等覺。」
  
  12.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此為「光明無量願」。《阿彌陀經》有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阿彌陀佛意譯既是無量壽佛,也是無量光佛,《觀無量壽經》中形容阿彌陀佛的蓮花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脈有八萬四千光,花有八萬四千葉,每葉之間皆有百億摩尼珠玉,每一珠皆放千光明。蓮花臺有四寶幢,幢有五百億微寶珠,每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本經也說:「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諸佛國土。」又說:「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踊躍,善心生焉。」
  
  平常所用「佛光普照」,便可以用來形容阿彌陀佛以清淨、歡喜、智慧等光來利益眾生,除貪、瞋、無明之三垢,修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善心。
  
  13.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此為「壽命無量願」。阿彌陀佛號為無量壽佛,為度無量眾生,必具無量長的壽命。這也是代表著阿彌陀佛的悲願無窮,永遠給予眾生救濟。
  
  14.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挍,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此為「聲聞無數願」。西方淨土中有極多的有情眾生,以聲聞、緣覺二乘聖者的出家身相,住彼國中,也像釋迦世尊在法華會上的諸大羅漢聲聞弟子,雖授成佛記莂,仍是聲聞身相。聲聞有四果位,入初果者,尚須天上人間七返生死,二果一返生死,至三果已,住不還淨居天,四果永出三界。但西方淨土於《阿彌陀經》所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也就是說,西方彌陀淨土中的聲聞弟子,都是四果阿羅漢,沒有初、二、三果的聖者。
  
  15.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脩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人天長壽願」。彼國佛的壽命無量,往生彼國的眾生,也都能夠壽命無量;除非有的菩薩,已發本願,願意倒駕慈航,還入生死界中,度脫苦海眾生,那就隨其本願,壽命可長可短,自由決定。
  
  16.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此為「無諸不善願」。正如本經所說:「彼佛國中,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阿彌陀經》亦云:「彼佛國土,無三惡道……尚無惡道之名。」不僅沒有惡人惡事,連惡、不善之名也不會聽到。
  
  17.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此為「諸佛稱揚願」。在《阿彌陀經》中說十方諸佛(僅舉東、西、南、北、上、下六方)都稱讚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不僅釋迦世尊讚歎阿彌陀佛名號,一切諸佛亦無不讚歎,故也將《阿彌陀經》稱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18.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此為「念佛往生願」。此願在彌陀淨土念佛法門的思想史上,非常重要。念佛法門在《觀無量壽經》提出的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稱名念佛;《阿彌陀經》說的是持名念佛。根據近代日本學者望月信亨考察梵文本的《無量壽經》所載念佛,是「隨念」、是「思惟念」,其所明示的「乃至十念」、「乃至一念」,是用意念思惟無量壽佛名號欲生彼國,即能如願往生。有關念佛法門的詳細討論及介紹,可參閱另一本拙作《念佛生淨土》。
  
  至於願文所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說,除了犯五逆罪及誹謗正法罪者無法往生西方淨土之外,凡能信願念佛之人,不論有罪無罪、善多善少,都可往生彼國。然於《觀無量壽經》的「下品下生」往生條下,則又開慈悲的方便之門,而云:「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這是救了五逆重罪的人。至於誹謗正法者,若無悔意,即是邪聚眾生,若有悔意,即是不定聚眾生,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仍可往生彼佛國土。
  
  19.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此為「來迎接引願」。凡有眾生發了菩提心,並修諸功德,又至心發了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之願,臨命終時,必定得見阿彌陀佛在諸聖眾圍繞之下,前來接引,這是勉勵上輩及中輩往生的眾生。下輩眾生亦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志,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但是未能作諸功德。可見,發菩提心很重要,修諸功德也重要。
  
  何謂「修諸功德?」依本經所云:「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若依《觀無量壽經》所云是修三福淨業;若依《阿彌陀經》所云是持名念佛。
  
  20.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殖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此為「聞名係念定生願」。此在中國及日本的淨土信仰者之間,也極重要,重點是「聞名往生」及「係念往生」。一般所說的念佛,已如第十八願的解釋中介紹,十念乃至一念念佛,若願往生彼國者,皆得往生。此處則另有一願,「聞我(阿彌陀佛)名號」未必需要稱名、持名、觀想、觀像,只要「係念我(阿彌陀佛)國」土者,便得往生。
  
  聞名起信,係念往生,殖諸德本,即得生彼國土,故日本的法然主張信願念佛,親鸞主張本願往生,法然尚以念佛工夫求生淨土,親鸞相信但信佛的本願,便生淨土;在中國則有中峯明本編了一部《三時繫念》的淨土修行儀軌,主要是為度亡追薦。至於「殖諸德本」,便是以「修諸功德」為其根本。
  
  21.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此為「三十二相願」。諸經論中對於三十二相的次第排列,多少有些出入,一般的介紹,多依《大智度論》卷四的順序如下:1.足下安平立相,2.足下二輪相,3.長指相,4.足跟廣平相,5.手足指縵網相,6.手足柔軟相,7.足趺高滿相,8.伊泥延膊(腨)相,9.正立手摩膝相,10.陰藏相,11.身廣長等相,12.毛上向相,13.一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丈光相,16.細薄皮相,17.七處隆滿相(兩足、兩手、兩肩、項中),18.兩腋下隆滿相,19.上身如師(獅)子相(平整威儀嚴肅),20.大直身相,21.肩圓好相,22.四十齒相,23.齒齊相,24.牙白相,25.師(獅)子頰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伸舌覆其面而至髮際),28.梵聲相(音聲清淨能聞於遠處),29.真青眼相,30.牛眼睫相,31.頂髻相(無見頂相),32.白毛相。另《大智度論》卷二九又云:「三十二相有二種,一者具足如佛,二者不具足如轉輪聖王、難陀等。」依本經的第二十一願所示,生於極樂國土的眾生,無一不具三十二相。
  
  22.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必至補處願」。一生補處住的菩薩,對於當前的娑婆世界而言,只有一位彌勒菩薩,現住在兜率內院,盡此最後一生的菩薩身分,便到人間降生成佛,來補釋迦牟尼佛所處之位置,因此又名「一生所繫菩薩」,是最高的菩薩位,轉生即補佛位,梵文Ekajāti-Pratibaddha。
  
  在西方極樂國中,像觀世音菩薩,將補阿彌陀佛的佛位,也是一生補處菩薩,可是彼土之中,誠如《阿彌陀經》所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凡是往生彼國眾生,將來必定能至一生補處而終必成佛。
  
  唯其若已發願,願為度脫眾生,遊諸佛國,修菩薩行,開化無量眾生,使之建立無上佛道者,便與一般的菩薩不一樣,未必要求早得一生補處,也未必要求早得成佛,那就與普賢菩薩的行願相同,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共立十大願,願願都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由此可知,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之中,一生補處的大菩薩數量極多,能如普賢菩薩那樣發大弘誓,願待一切眾生度盡之後,方登一生補處位的大菩薩,數量也多。
  
  23.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此為「供養諸佛願」。往生彼國之後的菩薩大眾,都能承受阿彌陀佛的威神之力,於一頃飯食的時間之內,即能遍至十方無量諸佛國土,供養諸佛。《阿彌陀經》也說:「其國眾生,常於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由於這種信仰,迄至今日的佛教寺院,尚有朝食之前朝供養,中餐之前的午供養,唱誦觀想,供養十方諸佛菩薩乃至一切眾生;凡有佛事儀式,也必準備香花、燈燭、菓品、飲食等供品,供養十方三寶。
  
  若已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大眾,就不至僅以唱誦觀想,乃是真的遍往十方佛國供養了。
  
  24.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此為「供具如意願」。此在梵文本的內容,相當詳細,是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為了向諸佛種植他們的諸種善根,所以起念現出種種供具,有黃金、銀、摩尼、真珠、琉璃、貝、石、珊瑚、水晶、牟沙羅寶、赤真珠等其他眾寶,或現出薰香、華鬘、塗香、燒香、抹香、衣服、傘、幢、燈,或現出舞伎、詠歌、音樂等,凡心中想到的,必能隨念辦到。
  
  25.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此為「說一切智願」,此願又名說一切智如佛願、說法如佛願。依《俱舍論》所言,一切智即是佛智,依《大智度論》所言,共有三智:1.聲聞、緣覺得一切智,2.菩薩得道種智,3.佛得一切種智。然依本經此願的梵文內容而言,稱為「一切智性」,乃是佛智;換言之,極樂國土的菩薩們,都能以佛智來演說法要。
  
  26.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此為「那羅延身願」,又稱那羅延力願,或令得堅固身願。那羅天是一種大力天神的名稱,梵文Nārāyaṇa,譯為堅固力士、金剛力士,常以之譬喻佛及菩薩的威神勇猛、堅固大力。也就是說,蓮花化生的彼國眾生,身形都很高大而堅固有力,不像人間的身體,羸弱多病,無威神相。
  
  27.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此為「令物嚴淨願」。淨土之中,不僅眾生的身心莊嚴清淨,就是所有一切萬物,也都莊嚴清淨,並且光麗、殊勝,微妙的程度,縱然以彼土眾生的天眼來看,也無法稱量,無能識名、無能算數。
  
  28.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此為「見道場樹願」。道場樹是指佛在此樹之下成道,又名菩提樹。釋尊是在畢鉢羅樹下成道,不過數十丈高,將來彌勒佛則會在龍華樹下三會說法,這也是道場樹。阿彌陀佛的道場樹,固然莊嚴高大,其國菩薩亦能各自預知、預見其莊嚴高大的道場樹,有無量光明,無量顏色,高達四百萬里;梵文本說,此種樹的高度是千六百由旬那。
  
  29.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此為「得辯才智願」。辯才智慧,又名四無礙解、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佛菩薩的說法智慧,共有四種:1.於教法無滯者為法無礙;2.於教法所詮釋的義理無滯者為義無礙;3.於諸方的語言辭句通達無滯者為辭(詞)無礙;4.以上面三種無礙智慧,為眾生樂說經法自在無滯者為樂說無礙。此處是說,彼國眾生都能具備四無礙辯的智慧,為眾生自在說法,了無滯礙。
  
  30.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此為「辯智無窮願」。辯才智慧,不可限量,既是無礙,當亦無限。
  
  31.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國土清淨願」。其國土清淨,猶如明鏡,能夠遍照十方一切諸佛世界,如於鏡中,自睹面像。也就是說,能以極樂世界,反映出一切佛國淨土。
  
  32.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國土嚴飾願」。此在《阿彌陀經》及本《無量壽經》中,另有更為詳細的文字描述介紹。
  
  33.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觸光柔軟願」。阿彌陀佛號稱無量光佛,不是世間所見由物質放射出來的電光、日光、月光、火光、燭光、螢光等有形有相的東西,而是佛的智慧光、慈悲光,乃是無形而有力的東西。眾生接觸到了之時,身的行為不再粗硬剛暴,心理的行為也會調柔平安,不僅對活著的人有用,對於亡者也有用。我們法鼓山所推動的臨終關懷,為剛往生者助念阿彌陀佛聖號,經常發現亡者的遺容,會由死灰色的恐懼痛苦相,轉變成紅潤的安寧微笑相。
  
  34.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此為「聞名得忍願」。忍的意思是,心得安穩,不被任何事物所動。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不會在任何事物現象上生起煩惱執著,那是初地以上的聖者所證境界。往生彼國的眾生,固然能得不退轉位,乃至一生補處位,即使未生彼國,而是住於任何一佛世界的所有眾生,凡能耳聞無量壽佛名號者,也都保證位登無生法忍的菩薩果位,並得一切深總持門。「總持」是梵文陀羅尼dhāraṇī之譯,持一切善而不失,持一切惡而不起,謂之總持。
  
  35.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此為「不復女像願」。近代有女性主義者,見到此願願文,認為佛教歧視女性,輕賤女人身相,其實未必正確。此乃出於女身柔弱,容易遭受凌辱,多需男性保護,婦科的疾病也多,除了傑出的女中丈夫,多數女性往往也自甘雌伏;故在佛世的印度社會,女性處於弱勢,但在印度的宗教信仰之中,又將女神的地位強化,走向現實與信仰的兩極。
  
  佛教原則上認為男女兩性是平等的,都能證阿羅漢的解脫聖果,都能成為偉大的菩薩;然而在成佛之時,乃是以三十二相的大丈夫身成等正覺,三十二相中的馬陰藏相,雖具男性的器官,卻不露於形體之外。至於在諸佛國土,除了東方阿閦佛國尚有男女同處,其餘諸佛淨土的眾生,既無男相,亦無女相,乃是中性;都從蓮花化生,既無男女的欲覺、欲想、欲事,當然也沒有男女身相的差別了。
  
  此處所言是,「若有女人」「厭惡女身」者,聞無量壽佛名號,信樂而發菩提心,便能永不「復為女像」。也就是說,願生西方極樂淨土,並且自己厭惡女身者,便不再為女身;如果雖生極樂世界,並不厭惡女身,甚至發起本願,還入三界,以種種身相廣度眾生者,當不在此例,猶如觀音、地藏等大士菩薩,也常示現各種女人身相。
  
  36.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常修梵行願」。凡是已聞無量壽佛名號的發心菩薩,命終之後,已生佛國,自然而然常修梵行,直至成佛,不再有男女間的性行為。「梵行」是梵天的清淨斷欲行,梵行brahma-caryā,永斷男女淫欲行為,如三果聖人所居五不還天的人天一樣。五不還天,又名五淨居天,即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都是梵行天。
  
  人間眾生,唯有出家沙門,嚴持淨戒,稱為修梵行者。欲得上輩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便是「捨家棄欲而作沙門」,也就是說,若不修梵行,便與上輩往生無緣。
  
  37.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人天致敬願」。此願有兩個重點:1.諸天人民,聞無量壽佛名號,便能禮敬信樂,修菩薩行。2.諸天世人,聞無量壽佛名號,莫不致敬。在中國民間的確是如此,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聽聞或眼見阿彌陀佛名號者,無不起敬。尤其信了佛教的人,都會五體投地,敬禮阿彌陀佛,五體投地是頭面、兩肘、兩膝全身著地的最敬大禮。
  
  38.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此為「衣服隨念願」。欲界人天,都有思食得食、思衣得衣的福報,何況是極樂世界的眾生。極樂世界眾生的衣服,不但天衣無縫,也不用染,更不必洗、不必熨,隨心所欲,隨念變化,細緻、柔軟、美妙,非人間可比,亦非欲界人天所著者可比。
  
  39.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此為「樂如漏盡願」。「漏盡」是煩惱斷盡,功德法財不再漏失,有漏、有為、有染諸法全部滅除,這在小乘是阿羅漢位,大乘是八地菩薩。此處是說,生到彼國的眾生,所受離苦解脫之樂,猶如漏盡阿羅漢,羅漢已經斷諸煩惱,必現比丘相,故稱漏盡比丘;但往生彼國的人天眾生,未必定要現比丘相。
  
  40.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樹中普見佛土願」。與第三十一願類似,唯此願是從彼國寶樹中照見。《阿彌陀經》有云:「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本《無量壽經》云:「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頗梨樹、珊瑚樹、瑪瑙、車渠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此願是說,彼國每一棵寶樹之中,都能照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多寶物,雖以地球世界人類所知者命名,看來似與人間的寶庫所藏相同,實則是僅用人間熟悉的物名,未必等同人間所見的物品,宜在象徵的意義,不在物品的同異。
  
  41.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此為「諸根具足願」。「諸根」是指人類身體的六種器官,又稱為六根,便是眼、耳、鼻、舌、身、意。人間有人生而殘缺,有人由於災禍病傷而失去一根乃至數根的功能,有的生而醜陋,有的由於災禍病傷而毀失端正的容貌。若能聞得無量壽佛名號,一者生於西方彼國,官能面貌,永遠具足;二者現生已經殘缺,也能恢復改善。這是很有可能的,若以信心誠心念佛,必有奇蹟出現,而且相隨心轉,心中有佛,諸根愉悅。
  
  42.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住定供佛願」。「三昧」梵文Samādhi即是定,此願的「清淨解脫三昧」,梵文本作「普至定」。意謂若聞阿彌陀佛名字,便得如是深定;住於定中,不失定意,只要一發心意,立即便能供養無量諸佛。
  
  43.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生尊貴家願」。依據梵文本的此願,是說:「若餘諸佛國諸菩薩眾,聞我名號,以此所具善根,達於至覺(成佛),皆得生於尊貴之家。」所謂尊貴之家,應指國王大臣宰官的宮廷府邸。例如法藏比丘,即為國王出家,釋迦世尊也是王子出家,都是生於尊貴之家而捨棄尊榮,出家修行的好例子。
  
  44.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具足德本願」。在梵文本的「具足德本」是作「俱行善根」,意思是說,他方諸菩薩眾,聞阿彌陀佛名字,便能歡喜地修行菩薩行,成熟諸善根。
  
  45.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住定見佛願」,與第四十二願的「住定供佛」,有類似處。此願的「普等三昧」,梵文本稱為「善分別語定」,而且不是住於定中見無量數佛,乃為「諸菩薩住於定中,於一剎那言說間,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諸佛。」
  
  46.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隨意聞法願」。生於極樂世界的菩薩大眾,隨其心願所喜,隨時隨地都可聞得他們想聞的佛法。因為《阿彌陀經》有云,極樂國中的「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都在「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乃至「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無量壽經》也說:「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可見彼國眾生,隨時、隨處、隨物,均有隨意聞法的福報。
  
  47.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此為「聞名不退願」。他方世界的諸菩薩眾,若聞彌陀名號,立即獲得不退轉位。
  
  48.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此為「得三法忍願」。他方世界的諸菩薩眾,只要一聞阿彌陀佛的名號,立即能得一、二、三法忍。
  
  何謂三法忍?《無量壽經》有云:「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聞其(樹)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目覩其色、鼻知其香、舌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依據隋代淨影寺慧遠的《無量壽經義疏》卷下,解釋此三法忍的意思說:「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隨深淺差別為三,次列三名: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捨詮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已上。」意思是說:已得無我的慧心,便安住於真實法,名為忍,共分深淺三種:1.三地以前的菩薩,尋法音而悟者,名音響忍;2.四、五、六地的菩薩,已能捨去義解詮釋而直悟實相者,名柔順忍;3.七地以上的菩薩,已證實相離相,名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程度,有說是初地以上,此說是七地以上。
  
  也有人依《仁王般若經》的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的五忍,來配本經的一、二、三忍,這卻未必正確。因此,唐朝的璟興所撰《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三,依《瑜伽師地論》卷四九的下中上三忍之說,而對不同的看法有所指正:1.對於慧遠所說,不以為然,因為初地以上,皆已證入實相,應該不再有尋聲趣實之異。2.對於配合《仁王般若經》五忍說的地前三賢及十地,而釋三忍,因為伏忍是地前三賢位,尚未入初、二、三地,本經音響忍是三地已還,故也未妥當。
  
  以璟興的看法,本經所說三忍,都是初地以上菩薩,故云:「今即尋樹音聲,從風而有,有而非實故,得音響忍;柔者無乖角義,順者不違空義,悟境無性,不違於有而順空故,云柔順忍;觀於諸法,絕四句故,云無生忍。」依本經卷下的經文所說,則云:「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四十八願願文,略解如上,所引梵文資料,係參考《望月佛教大辭典》四十八願條的介紹。
  
  縱覽四十八願的內容,重點約有八項:
  
  莊嚴佛土成熟眾生。
  
  本願弘深悲智無量。
  
  無一眾生不得度脫。
  
  無一眾生不成正覺。
  
  信、願、念佛具德,往生彼國。
  
  聞名發心皆得不退。
  
  三輩、三聚、三忍全收,凡聖因果。
  
  以有境有物為接引方便,以無生無性為究竟歸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23: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7:52 编辑


依願修行

  
  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殖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之法。
  
  這段經文,是敍述法藏比丘已經發了四十八願,依願而修,所以叫作「建願」。「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是心無旁鶩地依願修行,以此修行功德來莊嚴佛國淨土。
  
  「所修佛國」,是指法藏比丘依願所建立的安樂國土,在那個國土中的環境,「開廓廣大」,無有邊涯,處處都是黃金為地,樣樣都是七寶所成,不論動物植物,一切景物,都在念佛、念法、念僧,所以稱為「超勝獨妙」。我們這個世間經常是變化不定、盛衰無常的,所以不可靠,而極樂世界永遠是常住自然的。
  
  「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是指世自在王佛的國土有四十二劫的壽命,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從建立成功到現在已經十劫,將來還有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繼續積植菩薩的無量德行。這是阿彌陀佛自己修行無量菩薩行,為了建設這樣的世界,也為生到安樂國土的所有眾生,提供這樣一個環境,讓他們也來積植無量的德行,修菩薩行,便沒有什麼煩惱會障礙他們了。
  
  「不生欲覺、瞋覺、害覺」的「覺」字,舊譯為覺觀,新譯為尋伺,梵文Vitarka,有兩種意思:1.悟道,2.妄心;此處是指第二種。《成實論‧覺觀品》云:「若心散行,數數起生,是名為覺。又散心中,亦有麁細,麁名為覺……又散亂心,名為覺觀。」由此可知,散亂心與欲、瞋、害相應,名為欲覺、瞋覺、害覺。《雜阿含經》卷一六也說:「告諸比丘,汝等莫起貪覺覺,莫起恚覺覺,莫起害覺覺……當起苦聖諦覺,苦集聖諦覺,苦滅聖諦覺,苦滅道跡聖諦覺……正智正覺,向於涅槃。」
  
  「不起欲想、瞋想、害想」的「想」字,是五蘊之一、十大地法之一,也是五遍行之一,於「受」之後,對境而取差別相。《入阿毘達磨論》卷上有云:「於色……聲……香……味……觸,男女等法相名義中,假合而解……名為想。」它是「為尋伺因,故名為想」;若隨所依六根的觸受而起差別相,名為六想身。
  
  依據唐朝璟興所撰《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中,對此三覺三想的解釋為:
  
  「不生欲、瞋、害覺……覺者,尋也。……取境分齊,放生欲等故。」「不貪名利故不生欲覺,不惱眾生故不生瞋覺,不損物命故不生害覺。」「三覺不生,必絕三想,故亦兼之。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色等。」
  
  以此可知,覺是觸受六塵的因相,想是觸受六塵的果相,因果分明而又俱起。欲、瞋、害的三個項目,是凡夫眾生經常有的煩惱相,初基於自私自利,其結果卻是自害害他。聖者菩薩,由於積植無量德行,身處佛國淨土,煩惱自然不起。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著就是不執著,就是《金剛經》所講的心無所住的意思。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六塵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塵相觸,產生心理現象,叫作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如果六識不依六根而執著六塵,世間便不會有欲覺、瞋覺、害覺,也沒有欲想、瞋想、害想。如果面對六塵世界,內心不會產生喜歡、討厭或欣求的心理反應,便是不執著。
  
  能夠做到不執著六塵境,就和經文中所說的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是完全相應的。
  
  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軟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專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
  
  難忍能忍,就不會計較受任何的苦,少欲知足,就不會有欲染、瞋恚、愚癡;所謂「染恚癡」,就是貪瞋癡,就是三毒。
  
  「三昧常寂」,就是經常住於三昧之中;三昧的意思是即定即慧,以無私無我的心,修成任何一種法門,都叫作三昧;常寂的意思就是心中煩惱不生不滅。
  
  「智慧無礙」,是指煩惱不能障礙自己,那是由於智慧洞燭而任運無礙。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是因到了無欲無求程度的人,不會有虛偽心,不會有諂媚心,不會有扭曲的心。
  
  「和顏軟語」,是任何人都喜歡接受的,軟語就是要講安慰、勉勵、讚美、尊重人的話,使人聽了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先意承問」,是主動先向人問好,以對方的意見為意見,以對方的想法為想法,以對方的希望為希望來慰問;四攝法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都是以先順著對方的意思來切入,然後再來轉變他,讓他接受佛法的利益,讓他感覺到很高興。
  
  「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就是照著他法藏比丘自己所發的大願,持續不懈的精進修行,而不厭倦。
  
  「專求清白之法」,就是專修清淨的佛法,包括四聖諦、八正道、三無漏學、六度、四攝等正法,清白之法也就是用正信、正確的佛法,嘉惠利益眾生。
  
  奉行佛法的法藏比丘,當然也要恭敬三寶,奉侍師長,以大悲行來莊嚴自己。
  
  具足一切修行法門,就是具足菩薩的千行萬行。我們法鼓山稱呼發心的義工群為「萬行菩薩」,就是希望大家都發願要廣修六度、具足萬行的意思。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法藏比丘發願之後,一面建立他自己的無上功德,同時也使得所有一切眾生,功德成就,修滿六度萬行,解脫生死,乃至成佛。
  
  空、無相、無願的三三昧,亦名三解脫門。能夠實證「空」性,就能解脫煩惱,出生死海。能夠實證「無相」,就能解脫生死煩惱之苦。「無願」則是已經不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卻又任運自然,不離無上菩提的弘願之力;也就是說,已得大解脫的諸大菩薩,已經發過無數弘願,而且已與弘願化合為一,自然實行,卻不必再作意發願。
  
  實證三解脫門的人,便能具足「無作、無起」的功德。「無作」,是不假造作,又名無為;具縳凡夫,因有執著,所以都是有作有為,解脫的聖者,一切是自自然然,如法修行,而無執著,是故名為無作無為;因此,稱為無作解脫門,亦即是三三昧解脫門中的無願解脫門。
  
  至於「無起」,是三解脫門的結果,乃是「無生」之意,因果無起,即名無生。亦名無記、無生法忍、無記法忍。慧遠所著《無量壽經義疏》有云:「無因可生,故云無起,維摩云:雖行無記而起善行。故知無起約因以說。」根據《大智度論》卷五○云:「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同書卷八六云:「乃至作佛,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至於何種程度得證無生法忍呢?《大乘義章》卷一二云:「如龍樹說,初地已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與《地經》,無生在七八九地。」天臺智顗《觀無量壽經疏》則云:「無生忍是初地初住。」以此可知,依三解脫門而證無生法忍,至少是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也就是已證一分法身理體的法身大士了。
  
  至於「觀法如化」的意思是說,已證無生法忍的聖者,以無我、無相、無著的空慧,觀照一切諸法現象,無非如幻如化,是依一切眾生的業力果報化現,也是由諸佛菩薩的願力神通化現,無有一法是真實不變的。
  
  遠離麁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彼我兼利。
  
  這是用語言所作的修行。我們通常把出言不遜,叫作造口業,其實造口業有善、不善之別,善的口業造了以後可以往生西方淨土,惡的口業造了以後,就要受三惡道的果報。
  
  「麁言」就是跟威儀不相應的粗俗語、流俗語、低俗語。低俗語,就是聽起來好像沒有受過教養、沒有品德的人講的話。流俗語則是一種俏皮的流行話,有的是從外國傳進來的,有的是本土新流行的,電視上、廣播中,以及娛樂的文宣中,都可以聽到這些時髦而不是雅俗共賞的流行語。粗俗語是講髒話、臭話、諷刺話、謾罵的話。這三種俗語,我們都要盡量避免。
  
  「自害害彼」的意思是,對自己不利對他人有害,譬如惡言罵人,用粗魯話傷人,其實在損傷他人的同時,也有損自己的品德;而且你罵了別人,人家也會回罵你,可能還加倍奉還,所以是「彼此俱害」。釋迦牟尼佛曾經對罵人者有兩個比喻:一是如仰面對天吐唾,結果掉下來,自污其面。二是像逆著風掃地,揚起的灰塵,會飛回自己的身上。相反的,若是「修習善語,自利利人」,用勉勵的、鼓勵的、安慰的、讚美的、恭敬的語言,不僅對他人有益,也對自己有利。
  
  佛經裡有一則故事:有兩個人各自趕著一頭牛,拉著車子上坡,其中一人對他的牛是訶斥、謾罵、侮辱、恐嚇說:「你這條死牛、笨牛、懶牛,趕快努力啊!再不拉上坡去,我就要揍你了,再不努力的話,我就要殺掉你了。」這頭牛聽了以後覺得,反正已被貼了標籤,又笨又懶,而且弄不好就要被殺、被打,因此想要用力也使不出勁來,結果這頭牛就乾脆跪下來不拉車了。另外一人,對他的牛講的是好話:「你是頭乖牛、好牛、大力牛,你是我的心肝寶貝,你已幫了我好多忙,你一定可以拉得上去的,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我現在也幫你的忙,我們兩個一起共同努力。」他把牛當成自己的朋友來看,所以他的車子很快就被拉上了坡。
  
  在佛經中這則故事,對牛尚且應該用善語、愛語、勉勵語、恭敬語,何況是對人呢?這就是「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的道理。就算是對天天見面的先生、太太、孩子、同事、屬下,也都應該用敬語,如果隨便慣了,叫丈夫為「我家的死鬼」,叫小孩子為「我家的小鬼」,稱太太是「我家的黃臉婆」,當然不好了。
  
  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這是法藏比丘在發了四十八願之後所作的修行。他於身為國君之時,能夠捨棄自己的國家、王位,以及所有的財物,包括男女愛欲,全部放下,然後才能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修持六波羅蜜,而登彼岸。六波羅蜜就是六度,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他不但自己修六波羅蜜,同時也教導他人一同修行六波羅蜜,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累積了相當多的功德。因此不管他生在那一個地方,都能夠如意自在,都能自然擁有無量寶藏,隨意所欲,應其所需,用以上供三寶,成就道場、成就眾生,而他的所需,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
  
  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
  
  「教化」是以佛法教導感化眾生,去惡向善,《法華經‧方便品》有「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之句。用佛法來教導、淨化眾生心身語言的行為,使得眾生能夠感到有安全保障,心中不會惶恐、憂愁、無奈,那就叫作「安立」,最後都能成佛。《勝鬘寶窟》卷上末云:「始建卅安,終成為立。」要讓無數眾生安立於無上的正真之道,就是希望眾生都能發無上菩提心,然後安住於正真的佛道。
  
  我經常都是這麼說:「人不能沒有大悲願心。」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人應該有一個生命的大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將來一定要成佛,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也唯有如此,才能夠安住於無上正真之道;否則隨時可能改變自己的信仰,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
  
  「正真之道」是對相似佛法及偽冒的佛道而言。諸位來聽經聞法,雖然所學的是正真之道,但如果發心不正確,不是為求正真的佛道而來,也沒有菩提心的話,一旦遇到外在的因緣誘惑,或者有人給你打擊、造謠、刺激,這時候你可能會說:「我信其他的宗教,也許不會這麼痛苦,我還是離開吧!」這就是沒有接受正法的教化,不能安立,也不能住於無上正等正覺之道。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王,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
  
  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個大願之後,為了成就無上菩提,為了成就他的四十八願,為了嚴土熟生,所以在他的修行過程中,不完全是做出家人,有時候是做長者居士、豪姓尊貴等各種人,或各種天神。這與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以各種身相化度眾生相同。
  
  長者居士也就是仕紳賢達,依《法華文句》卷五,「長者」有三種:1.世間長者,姓高、位尊、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2.出世長者,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功成道著,十號具足,乃名出世佛大長者。3.觀心長者,觀心之智從實相出,三惑不起,雖未發真,是著如來衣,稱寂滅忍,名為觀心長者。此處經文是指第一種的世間長者。
  
  「居士」的梵文grha-pati,音譯迦羅越,是指居財之士、居家之士、居家修學佛道之士。慧遠的《維摩義記》卷一云:「居士有二,一廣積資產,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然於《十誦律》卷六云:「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羅門種,餘在家白衣,是名居士使者。」在中國佛教,泛指在家佛子稱為居士,例如白居易為香山居士,蘇軾為東坡居士。
  
  「豪姓」就是豪門大姓,凡是有錢、有勢、有地位的家族出身者,就是豪姓。「尊貴」是指在古印度階級中的婆羅門、剎帝利、轉輪聖帝,這些身為宗教師、國王、大臣的人,是世間極尊貴者。古印度實行種姓制度,分成四大階級:第一階級是婆羅門,是為宗教師;第二階級是剎帝利,是做國王、大臣、官吏;第三階級是吠舍,是工、商、農;第四階級是首陀羅,是賤民,社會階級最低。這裡所指的宗教祭司階級、國王、轉輪聖王,都是世間的豪姓尊貴。
  
  「轉輪聖帝」亦名轉輪聖王,以輪寶為兵器,飛行空中,降伏四方。輪王又有金、銀、銅、鐵四等,分別統治須彌山四周的四大部洲、三洲、二洲、一洲,是萬國國君的王中之王。
  
  「六欲天王」,是指欲界中有六個層次的天主。佛經裡將眾生所居之處分為三階,稱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共稱六道,欲界天屬六道的最上一層。欲界天之中也分成六個層次: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向上尚有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天的四個層次。欲界天是以五欲的享受為主,並以五欲享受的多少,以及五欲享受的時間長短而區隔成六個層次,每一個天都有天王。到了色界以上,則是以禪定程度的深淺來區別。
  
  「梵王」又名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禪天的天主,又以大梵天王,通名色界十八天的天主。他自稱是宇宙的創造主,有點像是天主教的天主;印順法師在他的著作中,也這麼認為。
  
  發了四十八願以後的法藏比丘,除了不斷以種種身分來修行菩薩道之外,還常以「四事」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如是的功德不可稱說。四事有兩類:1.衣服、飲食、臥具、醫藥;2.房舍、衣服、飲食、湯藥,這是對比丘、比丘尼眾的四事供養,甚至包括一切吃的、用的、觀賞的,不管是什麼,凡是人間需要的、人間喜歡的,都拿來供養諸佛。
  
  供養的意思有兩層:一種就是要有能捨、喜捨的心,以此積功累德;第二種則是對於尊貴的人,特別是對三寶的見賢思齊,在供養清淨僧眾,以及諸佛菩薩的時候,希望自己也能夠學習著怎樣度眾生,怎麼修菩薩行。供養不僅僅是只對一尊佛,而要平等供養、永遠供養一切諸佛,故其功德之大,不可以言辭稱說。諸佛未必需要眾生供養,眾生修行則必須供養諸佛。
  
  我在年輕時很少人供養我,卻有我的長輩長老法師給我生活用物;現在我老了,就有很多人透過我而供養三寶,我就把這些財物用來培養後進,弘化利生。所以恭敬供養諸佛,實際上就是為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所以供養諸佛的功德,也有兩種:一是對諸佛表敬,二是透過諸佛而利益一切眾生,因此要說:「如是功德不可稱說。」
  
  口氣香潔、如優鉢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薰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音,繒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人天。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因為法藏比丘修了以上的功德,所以得到如此的果報。這裡講的果報,都是種種莊嚴福德之相。
  
  「口氣香潔,如優鉢羅華」,凡夫的口氣,若不經常漱口,或者有了疾病之時,胃悶腸熱、舌苔厚積,或者牙齒不潔,總會有臭味隨著呼吸吐出;但大修行者,口中常出香氣,牙齒常保潔淨,且如優鉢羅華(花)一般,此花譯為青蓮花,又為紅蓮花。但在《大日經疏》卷一五云:「優鉢羅華,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此花有淡雅的清香飄逸。
  
  「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凡夫的全身毛孔,都會排泄汗液,有腥臭味;大修行人的毛孔,出有栴檀香味,有很多高僧們,都有這種莊嚴相。記得我在大陸的時候,上海有一位興慈老法師,他天天禮佛、四季不洗澡、很少換衣服,但是身上沒有汗臭味,不會讓人家感覺到他身上不乾淨。另外還有弘一大師,他的房間裡,從來不燒香,可是進入他的房間,可以聞到一股幽幽的檀香味。不過法藏比丘的這種香氣,能夠「普薰無量世界」,這又不是一般高僧的境界了。
  
  「容色端正,相好殊妙」,是說他的面容像滿月,看到他的面容具有莊嚴相、福德相、智慧相、慈悲相,會讓人五體投地,感覺好像見到了佛、見到了大菩薩那樣的相好殊妙。面容有的是生得的,有的是修得的。生得的是指,生出來就具有堂堂的丈夫相,就有福德的智慧相。修得的是指,靠自己的修行而轉變自己的相貌;一個有慈悲心、有智慧的人,他的相貌就會轉成福德智慧相。故於《觀無量壽經》有云:「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通常所說的「相好」,是指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但在《觀無量壽經》又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轉輪王亦有三十二相,唯不具好。相為外形,所謂好,是依外形而表現的微妙莊嚴。《法界次第初門》卷下有云:「相總而好別,相若無好,則不圓滿,輪王、釋、梵,亦有相,以無好故,相不微妙。」釋迦佛的應化身丈六金身,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佛的真身(報身)千丈,具八萬四千相乃至無量相好。
  
  「其手常出無盡之寶」,手上可以要出現什麼就出現什麼,這叫作神足通,能夠千變萬化變現所有一切眾生所需要的東西。請問大家能夠做得到嗎?事實上要看我們是不是願意做,想不想做;如果不想做,不願意做,這雙手就是無能的手。如果想要做,願意做,有這個願心,就能使你的手變成寶手,不會的去學習,沒有的去生產,那便能夠要什麼就有什麼了。衣服是人做出來的,飲食是人調出來的,珍寶是人製造出來的,今天人類所用的物品,都是技術巧思生產的,只要多用頭腦,就能化腐朽為神奇了。凡夫的雙手未必萬能,但也必有所能,若是不願意做,便成無能。法藏比丘發願修行到了這個程度,他的福德、他的智慧、他的能力,更有神妙不可思議的作用了。
  
  法藏菩薩的雙手,常出無量眾寶,包括「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之具」。其中的衣服及飲食是生活的必需品,可粗可細;其餘精妙華麗的,則為供佛的莊嚴用品。「華香」是優鉢羅花香、栴檀香,尚有種種上妙燒香、塗香、抹香。「繒蓋」是以絹布製作的大蓋,懸於佛菩薩頭頂的上空以表莊嚴。「幢幡」是旌旗的一類,本來「幢」的梵文是Dhvaja,是突出於高竿頭上,用種種絲帛下垂,建於佛前,用以彰制諸魔而外導群迷。「幡」的梵文是Patakā,是莊嚴諸佛威德的標幟,猶如大將之有旌旗,所以幡也是旌旗的總稱;至於「幢幡」二字並用,是指於高竿之頂端安置珠寶,並以種種綵帛莊嚴,再以長帛下垂。此在敦煌壁畫的諸種「經變」圖中都有表現,中國的禪寺比較沒有採用,密乘的寺院莊嚴,則是常見的法物。
  
  「如是等事,超諸人天」,是說法藏菩薩用來供養諸佛的生活用品及莊嚴用品,其精妙的程度,縱然是諸天天帝所供,也比不上、辦不到的。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法藏菩薩的智慧、福德、神通,廣大無礙,所以可於諸法獲得自在,這已是佛的境界了,例如《法華經‧譬喻品》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維摩經‧佛國品》云:「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唯有佛,始得被尊為法王,故此處所說的已是阿彌陀佛。

  
  在「依願修行」的經文之後,有一大段是介紹無量壽佛安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包括眾寶所成的國土之中的種種植物、供具、觀賞物、水流、氣溫、音響、歌伎、天人、菩薩、聲聞的衣食住等的寶衣、玉食、寶宮,諸種寶光,諸種寶花,諸種芳香,諸種不可思議莊嚴,在此便從略不解說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24: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7:54 编辑


眾生皆住正定之聚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此四句經文,是釋迦世尊告知阿難尊者,凡是發願往生到安樂國土的眾生,都是住正定之聚的人。正定聚,是相對於邪聚及不定聚而言。
  
  若以善根的有無深淺而論,一切眾生,分為三聚:1.決定證悟正道者為正定聚,2.決定不悟正道者為邪聚,3.緣在二者之間,隨緣或悟者為不定聚。《俱舍論》卷一○云:「正邪不定聚,聖造無間餘。」是說初果聖者以上為正定聚,造五無間地獄業者為邪聚,在此二者之間而修行七方便者為不定聚,這是小乘之說。大乘之三聚說,則有多種,如《大智度論》、《釋摩訶衍論》等,各有不同的說法,若依《釋摩訶衍論》所說是:十聖為正定聚,三賢為不定聚,其餘凡夫為邪聚。依《阿彌陀經》說彼國眾生,皆不退轉,多是一生補處,故悉住於正定之聚。
  
  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住於正定之聚呢?我們這個世界的凡夫眾生,心多散亂,向外攀緣,受環境的影響而起伏動搖,此所謂心隨境轉,不能自主。
  
  到了阿彌陀佛的安樂國土,一切設施,清淨莊嚴,一切音聲,念佛法僧,眾生的心,寧靜穩定,外在的環境、內在的心境,都與三十七道品相應,信願具足,決定悟道,所以住於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之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在彼佛國中,沒有邪聚及不定聚眾生,也沒有不發無上菩提心的眾生;發願度一切眾生的大菩提心,乃是成佛的正因。
  
  依據三聚差別,阿彌陀佛世界所住的眾生,都是聖人眾,沒有凡夫眾,所以《阿彌陀經》說他們為「諸佛之所護念」,《無量壽經》則云:「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
  
  「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是說阿彌陀佛的威神,以及功德之力,不是可以想像說明的。
  
  「乃至一念,至心迴向」是說,所有眾生,聽到無量壽佛的名號,就能夠生起信心及歡喜心,乃至只要一念之間,至心迴向,發願往生彼佛國土,此人即得往生彼國。這樣即可往生彼佛國土,的確非常容易,所以《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稱往生彌陀淨土的法門為易行道。
  
  「一念」可有二意:1.散亂心的一念。2.專注心的一念。若依「至心迴向」而言,是指專注心的一念。「迴向」者,迴是迴轉,向是趣向,約有二義:1.往相迴向:以自己的功德,迴施一切眾生,共生安樂國土。3.還相迴向:往生彼土已,成就一切功德,還來迴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同生安樂國土。但在《大乘義章》卷九云:「言迴向者,迴己善法,有所趣向。」此處經文的至心迴向,即是將一切善法功德,迴向自己願生安樂國土之意。
  
  往生彼國之後,即能住於不退轉位,《阿彌陀經》也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不退轉有兩類四種:
  
  依天臺宗言:
  
  位不退,別教初住至七住。
  
  行不退,別教八住至十迴向終了。
  
  念不退,別教初地以上。
  
  依中國淨土門的迦才大師,則另加處不退,是說往生極樂世界以後,便能不再退墮到穢土來了;若以菩薩願力,還入娑婆,廣度無量眾生,增長無量福德、增長無量智慧,不能算是退墮穢土。
  
  若依法相宗,也立四不退:
  
  信不退,第六信位之後,不再退生邪見。
  
  位不退,第七位之後,不退入二乘。
  
  證不退,初地以上,不退所證法身。
  
  行不退,自八地以上,有為及無為之行,皆能修故。
  
  阿彌陀佛淨土三部經所稱之不退轉,宜採第一類的四種。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在本經第十八願中,已經提出一次。是說除了犯了五逆罪的人,以及誹謗正法的人之外,一切眾生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五逆」罪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在僧團之中製造是非,破壞僧團,分裂僧團,把本來和合的僧團破壞、離間、分裂了)。這五項罪過相當的大,合稱五逆罪。現代人處於佛世之後,無法出佛身血;這個世間誰是阿羅漢,大家並不知道,故也很難發生阿羅漢被殺的事;破和合僧,是指以羯磨法破和合僧,今世也很難有人犯此,倒是殺父、殺母,尚有可能犯。如果犯了這些罪,就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點,在《觀無量壽經》裡則已有補救。
  
  「誹謗正法」是什麼意思?正法是正知、正見、正信、正確的佛法,是以佛、法、僧三寶為其中心,以修持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其根本,以解脫貪瞋癡三毒,為出離生死苦海的條件。三無漏學之中,又以持戒為要,故常稱「毘尼住世,正法得久住」。

  
  正法中最基礎的是因緣法和因果法。因緣法是在說明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無我的,究竟是空的,若能實證「空性」義,便出生死海。因果法是不論凡聖的,聖者以修行戒定慧為因,證得菩提道是果;凡夫若不修行,造作惡業是因,墮三惡道便是果。不過凡夫不明因果,甚至倒果為因,故在因果之中受苦受難。若信因果,經過累世累劫的修行,必定都能成佛。不信因緣及因果,便是邪見,而不知正法,甚至由於無知而誹謗正法,抨擊、諷刺、破壞、損毀佛法僧三寶。凡是誹謗正法的人,根本不信佛法,當然也不會發願往生西方安樂國土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25: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7:55 编辑



三輩往生安樂國土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一段經文,講的是十方世界的諸天,以及所有的人民,雖其根性各有不同,如果他們能夠以至誠懇切的心,相信有個無量壽佛的安樂世界,願意臨終往生彼國,則依他們各自的善根、福德、因緣,分成三個等級:上輩、中輩、下輩。
  
  我們常聽到的「九品蓮花為父母」,是《觀無量壽經》的記載,由於往生的人在生前所修福德、智慧的程度不一樣,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的品位也不同,一共有九等。與此經對比,則上三品為上輩、中三品為中輩、下三品為下輩。
  
  一、上輩往生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這是能夠生到上輩蓮花中的五個條件:1.捨家棄欲而作沙門,2.發菩提心,3.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的名號,4.修種種功德,5.發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沙門」是梵文Sramaṇa,是息心、靜志、淨志、勤息的意思,泛指佛教及諸外道的出家人。「棄欲」是斷除名、利、財、色等欲,要把俗情、俗物、俗事捨掉,才能出家為沙門。若沒有出家而願生彼國淨土,只得中、下輩生。
  
  「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若不發菩提心,便不能以上輩身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欲生中輩,都應該發菩提心,也就是必須發起大悲願心,用佛法廣結善緣,濟度眾生,願一切眾生都得諸佛護念,得生安樂國土。
  
  「一向專念」意思是,不論在何時、何處,總是要至心專一、精進不懈,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繫念阿彌陀佛功德,就是一門深入,專修念佛法門,日也念,夜也念,有事沒事都要念,心無二用,只有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心念佛能夠長壽健康,乃至臨終發願念佛,一定也能往生西方。
  
  「功德」是修種種善行,心有所得。吉藏的《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云:「施物名功,歸己卅德。」眾生當以恭敬供養三寶為功德福田,即如《大明三藏法數》卷一一所說:「功德福田,謂能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慧遠的《維摩經義記》卷一亦云:「功德者,亦名福德。」
  
  《觀無量壽經》有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一般將之稱為世福、戒福、行福。此經文的「修諸功德」,又名修諸功德藏,雖未明言是那些功德,衡諸經證,應為功德福田及三福的內容。
  
  「願生彼國」,是西方淨土法門的重心,信有阿彌陀佛願力莊嚴的淨土,願生彼國,而至心修行淨土的念佛法門,此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本經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以及主張但能信樂,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念佛名號,求願往生彼國者,亦得如願。可知西方淨土法門,除了依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也得要靠眾生相信、發願、念佛,始得相應。
  
  具足了以上五個條件的眾生,到臨命終時,就能夠見到無量壽佛,手持金臺,親自帶著西方安樂世界的諸菩薩眾和諸上善人,一起來迎接這位臨命終人,往生彼國,到了彼世界中,就在七寶蓮花之中,自然化生,住於不退轉位,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同於聖者菩薩。
  
  根據《觀無量壽經》的上品上生,條件是除了修行前面所舉的三福,尚須具備兩類的三種心:1.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2.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經典,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如此之人,生彼國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及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授手迎接;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往生彼國,聞佛說法,得無生忍。
  
  本經講的上輩眾生往生彼國極樂世界,就在七寶蓮花臺中化生,「蓮華」就是「蓮花」,人間的蓮花是草本植物而不是寶,開敷時雖然也是非常的嬌美、鮮豔、芬芳,但是過了幾天之後,漸漸就會枯萎、凋謝。而西方安樂世界的蓮花是七寶所成,永不凋謝。
  
  所謂「七寶」是依當時印度所有者,但各部聖典的分類法,彼此間略有出入,若據《阿彌陀經》所說則為: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此處是用七寶來作比喻,說明往生彼土的眾生,是自然化生,不需經過母腹懷胎,那是由於各自所積的善根福德,和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
  
  「智慧勇猛」,是說有真智慧的人,一定是勇猛精進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而永遠不退道心。
  
  「神通自在」,是說蓮花化生的彼土眾生,都能飛行自在,而且思食得食,思衣得衣,心到神至,處處現身,十方佛國,隨時往還,並且宮殿隨行。
  
  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這幾句經文,是總結上輩往生的情況,釋尊勉勵眾生,若願今世命終便能親見無量壽佛,至少應具三個條件:1.發菩提心,2.修行功德,3.願生彼國。
  
  二、中輩往生
  
  佛語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這段講的是中輩往生的眾生,以什麼條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十方世界的諸天及其人民,如果能夠以至誠懇切心,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身不出家,但要能發無上菩提心,大修五戒、十善、八戒、六波羅蜜等各種功德,同時要一心念無量壽佛聖號。隨緣盡力修行善法,包括建立佛舍利塔、佛的塑像,供養僧眾衣食,在佛前懸掛繒綵、點燃燈燭、散花燒香等,以之迴向願生彼佛國土,便可如願中輩往生,得不退轉。
  
  「齋戒」是指居士所持的八關齋戒,內容可以參閱拙著《戒律學綱要》。
  
  佛「塔」要起,佛「像」要立,塔裡供的是佛舍利和佛像,這是讓眾生有供養和恭敬禮拜的地方和對象。傳說阿育王曾派遣使者至天下各地,造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藉以傳揚佛的教化。迄於目前,在緬甸有個大金塔非常有名;在尼泊爾、印度,有多座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塔;在中國大陸浙江省的阿育王寺裡有一座舍利塔,另外在山西、河南、北京等地,也有佛的舍利古塔。舍利有兩類:1.佛的肉身舍利,是佛的遺骨;2.是佛的法身舍利,是佛的遺教經典,都是象徵著佛的精神所在。
  
  「像」是石雕、木刻、泥塑、金屬鑄造,乃至彩畫、絹繡等的佛陀聖像,在印度、中國大陸,都有許多石窟中的佛像雕刻,成了後代的藝術寶庫,然在當時,乃是為信仰功德而建立的。今人建寺必造像,也等於本經鼓勵的「起立塔像」功德,是往生佛國的資糧。
  
  「飯食沙門」就是齋僧的意思,在印度對於宗教師的恭敬供養是天經地義的事,並能從宗教師獲得祈福及教誨。佛法門中,乃以三寶為中心,又以僧眾為弘法利生、護持三寶的代表;為了佛法住世,便需有三寶住世;欲有三寶住世,就必須供僧,世尊是佛而現僧相,住於僧中,是故若僅供佛,便不含僧,若供養僧,佛在其中。僧眾的需求極少,最不能少的便是飲食。僧眾修學佛法,弘揚佛法,廣度眾生,而眾生供僧,便親近三寶,獲得佛法的利益,也能讓他人接受佛法的利益,所以供僧的功德,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是大功德。
  
  「懸繒」及「然燈」就是莊嚴道場,令眾生生起敬仰歡喜之心,而燃燈又象徵光明的智慧,能除黑暗的煩惱。
  
  「散華燒香」,在南方國家,以及尼泊爾和印度,到現在還有人把鮮花的花瓣,一小瓣、一小瓣的摘下來,然後裝在盤子中,賣給朝拜佛塔的信徒去塔前散花供養,表示對佛的恭敬。在佛聖典中記載,若聽說佛陀要來了,便在佛陀要經過的沿途撒上花,就好像我們現在迎接貴賓的時候,鋪上了紅地毯一樣。在佛教大型的莊嚴儀式中,大和尚的前面會有一位侍者捧著香爐及鮮花,香爐中燒著香,托盤之中盛著花;我在講經前也通常會燒香,禮佛,是為了感恩三寶,請佛光臨,求佛加護,並作證明。
  
  經文中接著說,當這個人已修以上的功德,又能以至心「迴向」,「願生彼國」,他在臨命終時,無量壽佛便以化身,出現在此人眼前接引。此雖是中輩所見的化佛,但也有光明相好,跟佛的真身(報身)一樣,同時還有菩薩、聲聞、天人大眾,圍繞著無量壽佛。往生者便在命終的一剎那,隨著化身佛及諸聖眾,永離娑婆五濁惡世,往生安樂清淨國土,住於「不退轉位」。其「功德智慧」,雖不及上輩往生者,仍然還是非常的高大,本經說:「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
  
  依《阿彌陀經》所說,化生的蓮花有多大呢?「大如車輪」,在古代印度有羊車、鹿車、馬車、牛車、象車,車輛有小有大,上中下三輩,往生者所坐蓮花,也是有小有大。
  
  《阿彌陀經》又說,彼土眾生所依的蓮花,也有各種顏色和香味:「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七寶蓮花生於七寶池中,池中充滿八功德水,其水具有:1.澄淨,2.清冷,3.甘美,4.輕軟,5.潤澤,6.安和,7.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8.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故名八功德水。
  
  三、下輩往生
  
  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其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是大方便門,大慈悲門。有許多人既無緣出家,也無緣起塔、立像、供養沙門,更沒有散花、燒香、樹幡、燃燈的機會,未能做任何功德好事,但在臨命終時,還是想要往生西方安樂世界。這樣的人,無量壽佛也歡迎他們,不過他們還是應該要發無上菩提心,而且要一心專念無量壽佛名號,乃至於每天早上起來念十念,或者是臨命終之時,還能夠十念不斷,念無量壽佛,而且求願往生安樂世界,如此一定可以往生彼佛國土的下輩蓮花。
  
  他們在臨命終時,能夠夢見無量壽佛,此乃由於往生下輩者的信願真切,故得夢見彌陀接引,往生彼國。唯以此類往生的眾生,所修功德智慧不如中輩,修因不同,得果自是有別。
  
  依據《觀無量壽經》的下品三階,即是本經的下輩往生,下品上生者,由化彌陀佛、化觀世音菩薩、化大勢至菩薩前來接引,生彼國已,經七七日,花開見觀音、勢至,經十小劫得入初地。下品中生者,由化身的佛及菩薩迎接,於寶池蓮花中經六劫後,蓮花開敷見觀音、勢至。下品下生者,命終之時乃至十念具足求願往生,雖不見佛菩薩,卻有猶如日輪的金蓮花現其人前,接引往生,於蓮花中住滿十二大劫,花開得見觀音、勢至,聞法發起菩提之心。故此下輩不及上、中二輩之處世。
  
  法鼓山有一個護法會,護法會的工作,一方面是在勸募,另一方面就是化緣,通過化緣的機會和關係,使得沒有接觸到佛法的人,也能夠接觸到佛法,使他們願意做大功德修行諸善,也參與弘揚佛法的工作。例如說現在法鼓山的硬體建設,就等於是做起立塔像的工作。
  
  我們一方面要讓大家來修行佛法,同時也培養很多人來弘揚佛法、修行佛法。功德做了以後,應當發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沒有出家,應該也是中輩蓮花化生。如果平時什麼功德也不曾做,準備到臨命終時才求生彼國,這種機會因緣,頂多是下輩蓮生了。
  
  四、胎生蓮邦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對卅:「已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這段經文非常簡單,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向彌勒菩薩,也就是慈氏菩薩,介紹無量壽佛的安樂世界,除了以上所說三輩往生的眾生是蓮花化生,尚有胎生的眾生,那些是沒有智慧的人,不太相信佛法,不瞭解佛有大智慧,但也修諸功德,信有罪福,並且發願往生彼佛國土。
  
  這就像很多民間信仰的人,不知道天宮與佛國有何不同,但是聽說生天很快樂,所以就做好事,希望生天去;他們聽到有佛國淨土,也有點嚮往,只是不太明白,沒有智慧,也不知發菩提心,因此到了西方,不是蓮花化生,而是住在胎宮之中。這個胎宮有五百由旬這麼大,由旬是梵文Yojana的音譯,又譯為由延、踰喜那,有謂一由旬,相當印度十六里,又云三十里及四十里,也有說相當於印度古帝王一日行軍的路程。由此可知,五百由旬大小的宮殿,在地球上已是一個不算太小的國家了。
  
  此一胎宮有這麼大,住此宮中,享受諸種快樂,有如欲界第二天的忉利天宮。這與一般人希望生天享福的心念相應,由於願生無量壽佛的安樂國土,仗佛願力,使此等人生於胎宮,雖經五百歲常不見佛,聽不到佛法,也見不到菩薩及諸聲聞,時間之久,相當於忉利天的五百歲,而不是我們人間的五百歲。
  
  諸位既然來聽《無量壽經》,一定要相信經文中所說的,一定要發菩提心,至少要求往生下輩蓮花,也不要生到胎宮中去。
  
  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如來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這段經文,可有三種作用:
  
  說明佛的慈悲,已生胎宮的眾生,雖其享樂如忉利天宮,由於本來願生無量壽佛的國土,只因沒有絕對的至誠信心,而以半信半疑的「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所以住於胎宮,自然而然,仍以「不見三寶,不得供養諸佛為苦」。
  
  勸勉眾生,若對「疑惑心」的罪過,深切懺悔,並且求離胎宮,便能如願往見無量壽佛,以其所修功德,獲得往生三輩之中的一種蓮花;花開聞法,得於佛前恭敬供養,乃至遍往無量諸佛國土,廣修諸種功德。
  
  勸勉發了菩提心的初發心菩薩,切勿對於佛說的本經起疑惑心,一定要相信無量壽佛有「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並且「修諸善本,願生其國」,必定得生,否則便失大利,就非常可憐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26: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7:56 编辑



菩薩殊勝.世間苦惱

  
  《無量壽經》卷下的內容,除了「三輩」往生,也介紹了觀音、大勢至、彌勒三大菩薩。前二菩薩是在彼佛國中,「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此二菩薩在彼佛國,「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彼國眾生,都能「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究竟一乘,至于彼岸。」「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可知彼土,雖有諸天人民,以及聲聞、緣覺,畢竟都能以修諸波羅蜜、三三昧等諸三昧門,故云:「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其次有一大段經文,釋尊以彌勒菩薩為請法的代表,說出無量壽佛國土的微妙、安樂、清淨,來與五濁惡世的劇惡、疾苦、天災、地變、憂念、愁怖等對比;判析人間的心態,所受的苦楚,並且列舉五惡、五痛、五燒的現象,加諸世人的劇苦,用來勸導眾生發願往生無量壽佛的安樂國土。
  
  何為五惡、五痛、五燒?
  
  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由惡入罪,受其懲罰,壽終後世,尤深尤劇。是為第一大惡、大痛、大燒。
  
  世間人民,至親上下,彼此相處,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忿成怨結,互相殘害,壽終之後,下入惡道,受無量苦。是為第二大惡、大痛、大燒。
  
  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短促。常懷邪惡,但念淫佚,愛欲交亂,坐起不安。交結聚會,興師相伐。恣心快意,極身作樂,不避尊卑。故有自然三塗(惡道),無量苦惱,累世累劫,無有出期。是為第三大惡、大痛、大燒。
  
  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輾轉影響,共為眾惡,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破壞賢明,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橫行威勢,為惡無恥。此世為惡,福德滅盡。壽命終盡,入於火鑊。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是為第四大惡、大痛、大燒。
  
  世間人民,懶惰懈怠,不肯作善。負恩違義,恣意遊散,肆心放蕩,不思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不信佛法,不信因果,不仁不順,心中閉塞,意不開解,浩浩茫茫,從冥入冥。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是為第五大惡、大痛、大燒。
  
  世間愚癡眾生,由造五惡,而遭五燒五痛,佛皆哀憐,故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拔斷生死眾惡之本,永離三塗無量憂畏苦痛之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7:27: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12-14 17:59 编辑


此界修行勝於諸佛國土


  這部《無量壽經》共有上下兩卷,這次清明佛七期間,無法自始至終全部講完,所以摘錄彌陀大願的精要經文,向諸善信知識介紹,在此娑婆世界修行西方淨土法門的功德殊勝。本經下卷有云:
  
  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惡務,未嘗寧息。
  
  此段經文是說,在我們所處的這個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若能依照佛法所示,於一日一夜之間,正心正意守持八關齋戒,也勝於到無量壽佛的安樂國中修善百歲的功德。因在彼佛國土,自然沒有持戒犯戒的問題,唯有積聚眾善,而無絲毫的惡行惡事。又說,在此娑婆國土,修行善法十日十夜,勝於其他十方佛國修行千歲的善法。因為他方佛國的眾生,為善者多而為惡者少,唯有此間是五濁惡世,眾生與眾生之間,相互苦逼,弄得心勞而形困,惡事連連,未曾得有寧息的時間與空間。所以,若能在此世界修行善法,其所成就功德,非常殊勝,不僅勝於他方佛國,也勝於無量壽佛的安樂國土。
  
  此在《阿彌陀經》也說,釋迦世尊「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他方諸佛,也稱讚釋迦世尊的「不可思議功德」。
  
  並且又說,眾生應當發願,願生西方安樂世界,然在尚未往生之前,必須及時精進於諸善功德的修行;往生彼國,於得不退轉之後,仍當學習釋迦如來,倒駕慈航,來此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修無量福德,度無邊眾生,功德不可思議。因為在此世界修行成佛的功德,大於他方佛國,也快於他方佛國。
  
  這豈不也就是我們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最親切的依據所在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繁體字 簡體字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傳燈長老 | 傳燈法師 FB | Instagram IG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臨濟寺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Ptt 批踢踢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道元法師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6-11 05:20 , Processed in 0.2659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