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何謂禪淨雙修?需掌握什麼重點? [打印本頁]

作者: 蓮華種子    時間: 2011-6-30 20:22
標題: 何謂禪淨雙修?需掌握什麼重點?
請教:何謂禪淨雙修?需掌握什麼重點?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1-7-4 16:10
本帖最後由 會腐敗的肉 於 2011-7-4 16:11 編輯

天衣懷禪師~
若言捨穢取淨,厭此欣彼。則是取捨之情,眾生妄想。
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
修淨土者當如何脩?眾無語。
復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又云: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絕遺踪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讓我偷懶一下,一文雙複,謝謝~)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7-5 12:12
回復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阿彌陀佛,仁者大人好
末學學淺著實看不懂太深奧的文字,
末學知道仁者大人修行~多~年~並親近過多位~大~善~知~識,
在佛法造詣上~非~比~尋~常
末學祈請仁者大人指導
麼是禪淨雙修,禪淨修雙的重點?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1-7-7 16:30
雪蘆老人:「無念無想」居士作不到,縱勉強作,亦是失念與頑空。「思慮計事」居士永不停,再加故作,益增掉舉與散亂。
區區與交有年,略測根器,必欲學禪,可以隨順與說。有一話頭,就是六字洪名,只許持念,不許看參,不起疑情,直下承當,二六時中,一口咬定,悟與不悟,死不放鬆,不難冷灰爆豆,討個分曉。
若遇人說,這是淨不是禪,切莫信他,妄自更張!要知此人,是個擔板的徐六,既不會禪,也不會淨。
但要做到"直下承當"必須先由慧解立行,也就是要從聽經聞法開始
作者: 蓮華種子    時間: 2011-7-11 10:41
阿彌陀佛 會腐敗的肉善知識 吉祥
感恩貼文分享
吾乃鈍根之才
實不解文之意
還是老實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1-7-11 10:46
本帖最後由 會腐敗的肉 於 2011-7-11 10:51 編輯

其實禪就是淨,淨就是禪。
禪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淨土法門怎麼達到一心不亂?
都攝六根。都攝六根是淨土法門的方法,直接一心不亂是禪的方法。
但要我們直接一心不亂,不容易辦到,不如都攝六根方便。
所以,所謂禪淨雙修,你不雙修也是雙修,你雙修還是雙修,因為目的是一個嘛!

比如我們要到山上的寺院,順著山路左邊走也可以到,跟著山路右邊走也可到,我們走路當中也可到啊!(只要不走錯山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持戒。一切法門都是要持戒,戒可以得定,得定可以發慧。

或許有人會問:金剛經講過:「現在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心皆不可得。」如果說照這樣子講的話,念佛心也不可得?
答:不可得亦不可得,念佛心就是不可得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19 17:07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1-11-19 17:07 编辑

回复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持戒。一切法門都是要持戒,戒可以得定,得定可以發慧。
謝謝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1-11-19 18:51
感恩師父慈悲開示與各位師兄指導!

世尊說: 正法時期 --- 持戒成就
           像法時期 --- 禪定成就
           末法時期 --- 淨土成就
確實一切修行皆以持戒為基礎 :
1)在正法時期眾生根器較佳,業障相對較輕, 因此,只要乖乖守戒大多就能得度.  
2)到了像法時期眾生業障相對漸重, 僅持戒不易全守, 因此, 就想降伏煩惱而加修禪定成就
3)後來接近末法時期眾生業障相對更重, 一些禪修大德們雖勤修禪定有功, 但總覺得靠自力不是很有把握, 所以 , 一些禪修大德們最後都加修淨土法門, 變成禪淨雙修了.
   
永明延壽禪師說 :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4)現在是末法時期,眾生業障相對太重了, 雖然還可以接觸無量法門, 但是各種誘惑實在太多, 一般人是不易靠自力成就的, 末學建議 : 有時間可以多聽經聞法 , 找出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 一門用功,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 並將做功課之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 將來才能往生見阿彌陀佛.  當然, 如果您肯以念”阿彌陀佛”為每日的功課, 那就要很讚嘆與恭喜您了!

感恩!      阿彌陀佛!


作者: 蓮華種子    時間: 2011-11-24 11:13
阿彌陀佛,感恩各位仁者慈悲解惑,隨喜讚嘆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25 10:26
回复 stanley 的帖子

[在正法時期眾生根器較佳,業障相對較輕, 因此,只要乖乖守戒大多就能得度.  ]
這說法值得商榷。
「聞思修、戒定慧」本來就是佛陀開示的總綱。
佛在世時教導聲聞弟子還是以四諦法為主,每天功課繁重,也花很多時間思維,可不是「乖乖守戒大多就能得度」啊!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25 10:30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1-11-25 10:37 编辑

回复 梅僧 的帖子

梅僧老師,現代人生活忙碌,聲色誘惑多,能乖乖守戒很難...
還想花時間聞思修...多思惟.....更難....
說真的, 叫一般人平均一星期花二小時到精舍上課的能持續一年有幾個?
更何況像您這樣三十年來學佛不輟的又有幾個?
所以要趕快給您隨喜鼓勵一下,讚哦^^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25 10:39
回复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戒可以得定,得定可以發慧。 」
這觀念末學還是要再說說。
持戒有持戒的果,修定有修定的果,修慧有修慧的果。
單單持戒,不可能得定!
單單修定,不可能得智慧!

但是「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
「增上」有二義:1.趨向 2.增勝
簡單說就是,持戒「有助於」修定,修定「有助於」修慧。
不持戒,滿心熱腦,怎麼修定?
不修定,心是擾動的,無法專精思維。
定雖修得好,但是不看經典、不深入思維,如何開慧?

這觀念很重要,建議您去請教師父看看,再加以求證。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25 11:01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末學修行實在是懈怠,但聽課倒是很勤!
聽法師說,我們凡夫階段,還是要重視「聞慧」。
佛陀為了要改正凡夫的想法,開示很多道理。要是沒有透過聽聞、思維,那要如何修行?我們常都以為「知易行難」,去修就是了。但其實佛法很多細微處,要能多聽課(聖言量),才能真正的「執受」。常常觀察,才能「安置」。常常思維,才能「成立」。這是建立「法住智」的三階段。
例如什麼是「業」,什麼是「煩惱」,什麼是四諦,要認識到自己「用得上」,過程要很長,不是「聽懂了就好」,更不可能聽一次就覺得「這很淺,我聽過了」。
真正「決定」了,那要修行就快了。
例如淨土的決定,就是「信願具足」,那念佛功夫只是品位高下而已。
修止觀來說,歷九心住、未到地定,到根本禪,定功夫成就。同時平常也練習隨順修觀。就是往聖道方向前進了,不會懷疑、動搖。
修行不是說:每天誦多少經、念多少佛、持多少咒、做了幾堂懺法、焰口!
而是如實按佛說的方法「聞思修」,改變自己的身口意。
這才是佛陀本懷啊!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1-11-25 11:04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1-11-25 11:16 编辑

佛告比丘,戒能生定,定能發慧,戒定慧為三無漏學。眾生生死煩惱,應以戒捉,以定縛,以慧殺。
經云:「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受戒之時,即納受戒體,而"戒"之功能,在防非離過。受戒之人,境緣現前時,即思應為不應為,凡不應為者,便不造毀犯。如此之行為,便是"戒"之功能。
假設持戒常作不息,當是對境亦起作用,不對境亦起作用。

如果對境不對境皆起作,云何謂為防非離過?因為防非離過者,即是對境起防制之意。
例如違境現前時,瞋恚心便起,瞋恚心起時,戒體便發生作用,令生忍辱心慈悲心。違境不現前,便無瞋恚心。既無瞋恚心,何須防非離過?所以違境不現前時,作戒體便滅。
但如果"戒" 有生滅,則滅法不應更生,猶如火滅不應更燒,人死不應更活,作戒既滅,不應更起又如何防非離過之作用。事實上違境現前,戒體即起,事過境遷,戒體即滅。


仁者將戒.定.慧三學當成3件事來談,並非不可,但是否應先將"戒"的意義序明,在來談戒.定.慧三學。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25 12:51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1-11-25 12:53 编辑

回复 梅僧 的帖子

隨喜梅僧老師慈悲指導,我也是去上課才知道自己有些觀念有問題,才慢慢改過,不過末學學佛時日尚淺,很多盲點尚需諸位大德慈悲指正^^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25 15:24
回复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末學沒有證量,不敢發明佛法。
末學也慚愧戒學沒有下功夫,不敢妄言戒體運作。
若大德認為持戒自然得定,得定自然開慧,那就好好持戒便是。
願您持戒有所成就。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1-11-25 15:36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1-11-25 15:44 编辑

回复 梅僧 的帖子

仁者: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戒體運作與本心又有何別,睡著無夢時誰做主人?
持戒沒有會入空性與實相,是無法自然得定及慧的,但如斷言持戒只是定慧的助緣,恐又失偏頗,

故戒疏云『斯乃大聖降臨、創開化本。將欲拯拔諸有、同登彼岸。為道制戒、本非世福。』

仁者言辭誠墾開示,末學十分讚嘆~所謂教學相長,願與諸位大德共勉~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25 15:48
回复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大德法安:
當代印順導師、玅境長老於此議題都有深入的探討,末學何德,敢自造次?
尤其玅境長老更是多番宣說,末學受長老法化,當尊師教。
若您覺得有疑義,建議您求證於令師尊。
若由與末學得討論,而您得與令師尊釐清一觀念,未嘗不是好事啊!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25 16:01
本帖最后由 梅僧 于 2011-12-10 23:51 编辑

回复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末學於戒學讀過的經,隻手可數,於持戒一法也甚為懶散,真是慚愧。
對於能持戒精嚴之大德,只有讚嘆之分,絕無扁斥之理。
末學再次懇請大德,有機會請教尊師「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之說,日後或有不同見解。

修定、修慧各是一門學問。與學戒一樣,都要下功夫。
末學可以肯定,散心凡夫只在日常中規範起心動念,沒有經歷九心住,是不可能得未到地定,乃至根本禪的。初禪才可稍稱「定成就」,要二禪才堪稱穩定。中間要多少串習功夫,還要加行才能成就。
但能持戒到時時注意起心動念,這時來修定,很快就能成就。

相同的,有定功夫的修行人,修慧學也很快就能成就。
但肯定的是,一直打坐修定,乃至四禪、四空定,沒有修慧,就還是凡夫。遲早墮落!
這條路佛陀走過,所以才跟五比丘講四諦法,重在觀念的改變,而不是要他們「繼續修定」。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26 00:12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1-11-26 00:26 编辑

回复 梅僧 的帖子

阿彌陀佛,梅僧老師您的用心良苦心末學明白,然每個人的因緣不同..

佛陀是個大醫王,善予給人應藥治病,在楞嚴經中有二十五圓通其中有修止觀而得成就的憍梵鉢提也有因持戒而得果的優波離....以前末學執著找善知識來教學,結果大寛法師說一句話:所謂的善知識是當修行有瓶頸時能提醒您的人....

末學想表達的是每個人因緣不同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也因修行階段不同而再會調整修行的方式,請梅僧大德回想您修學三十年來難道都沒有調整過自己的修行方式嗎?


佛陀初證道時曾想過如此的精妙法有誰能知呢?不如進入涅槃...當時幸虧有大梵天請佛駐世轉法輪,不然就無佛法了,後來佛觀和自己因緣最深的五比丘而去渡化教其四聖諦...

慢慢來,渡化人要有耐心不要太急~小樹要慢慢灌溉才會成長,一下澆太多水會做淹死哦~
看我們偉大的世尊多麼~有耐心~有愛心地教四十九年~即使是面對大家都放棄的周利槃特迦,世尊也慈愛教之使其開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26 07:58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修行方式的確是依需要調整,但觀念的建立卻是累進的。
基礎的觀念建立好,加上來的才會穩固。
要是基本就錯了,那只會越來越強化錯誤觀念,那就會深深影響修行。
這才是最嚴重之處。

佛法有很多「體系」,漢傳一直是走「如來藏」體系,也就是「眾生皆有佛性,皆得作佛」。我們從一開始接觸佛法就非常接受這觀念,但卻不知道這思想衍生了什麼問題。

又例如「業障論」的影響,認為我們現在沒有智慧、不得解脫,是業障的影響。然後把「業障」和「冤親債主」又混到一起,就在教界和個人修行上產生了很多怪現象。

對如禪宗、淨土宗,也同樣充斥著偏頗的論調。這其實和當時佛陀的本懷已有很大的出入。上面這些地方要說有錯,也不盡然。但一直執著這觀念,問題就會產生。

唉呀~越說越誇張了!
這幾天牢騷多點,多有得罪,還請大德們多擔待。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26 10:24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1-11-26 10:24 编辑

回复 梅僧 的帖子

阿彌陀佛,至欽菩薩...至欽菩薩....
不知您可有聽到末學殷切呼喚...可否請您幫忙將梅僧老師的提問上呈弘天師父,
祈請弘天師父為吾等佛子慈悲開示

末學再次懇請大德,有機會請教尊師「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之說,日後或有不同見解。

修定、修慧各是一門學問。與學戒一樣,都要下功夫。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26 10:30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1-11-26 10:31 编辑

回复 梅僧 的帖子

沒關係,能把心中的看法提出來和大家分享,這是很好的事...
學佛之初要先把知見確立住這是無庸置欵的,不然為何八正道會以正見為第一呢?

只是末學在精舍所看到...不是每個人都對經綸有興趣,每個人因緣不同,師父也就隨順眾生給予方便善巧的教導^^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26 11:06
本帖最后由 梅僧 于 2011-11-26 11:10 编辑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是的!不是每個人對經論都有興趣。
障礙較多的佛弟子,還是要先學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也靠佛菩薩名號、咒語,以及持誦經典,破除一些障礙。
漸漸就會興趣在教理的學習上,真的急不得
但要是不踏出第一步,那永遠也不會踏進去。
就末學經驗,還是聖號、咒語、誦經,都要「約期達成」,才會有「效果」。
持誦聖號,百萬聲為一期。誦經也以百部為一期。
持咒,短咒百萬次,中咒十萬,長咒一萬。
但這是約數,僅供參考。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26 12:48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1-11-26 12:55 编辑

回复 梅僧 的帖子

阿彌陀佛,感恩梅僧老師慈悲教導
現代人願意花時間致力於經綸研究上的真的不多,老師真是大善根大福德之人,相信您的師尊妙境長老有您如此勤學不倦的弟子一定倍感欣慰...隨喜

感恩您提供的持咒次數-->短咒百萬次,中咒十萬,長咒一萬..

末學有時看網路學者,好像一會持咒就功德無量想要幫人加持消災..等不免感到憂心
發心雖好,但也要看自己的修為,如果達不到自己想要的就說佛菩薩的咒不靈驗...就不太好

想當初末學剛學佛持咒也很發心想渡人,但師父一句話:您先渡自己的貪瞋痴吧...當下被潑了冷水..
(後來才知~~這是臨濟宗的教法,不用懷疑...^^)

再後來聽師父提及師祖戒德老和尚所持的大悲咒磁場很大,因為師祖是位身口意三業修得很清淨的修行者..後來再看六祖壇經中有段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才發覺原來學佛修行持咒..不簡單呀....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1-11-26 14:09
乘璦師兄您好!

您內心是否曾想過 " 是否應該有人出來當裁判 ? "  不然, 都是 " 純屬個人見解 " ,   那要討論到何時才有標準答案 ?

謹呈愚見   還望賜教!        阿彌陀佛!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26 14:18
回复 stanley 的帖子

哈~哈~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1-11-26 22:16
本帖最后由 至欽 于 2011-11-26 22:49 编辑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被菩薩你這一叫,不來回應都不行,弘天老和尚這幾天不在,況且梅憎大德也沒啥問題
這是看法與角度的問題,除非是佛,就算是阿羅漢之間也有見解不同的時候,但只要符合三法印一實相印,都是佛法,這沒有誰對誰錯,吃飯吃麵都能飽,不是毒藥就行了
戒定慧如鼎之三足,定慧如車之二輪相輔相成,從凡夫修學的角度,確實需要次第學習,大乘的流弊是把方便當究竟,但這不是法的問題,是人心的問題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六祖慧能大師說何謂戒定慧三學?這請乘璦菩薩貼一下,廣欽老和尚雖沒讀過書但沒人敢說他沒智慧吧!老和尚一句佛號戒定慧同時具足

但我同意梅憎大德的某些看法,希望我們在這裡共同為正法出一分心力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26 22:45
回复 至欽 的帖子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26 22:47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以下為淨空法師的解說:

「定慧一體」這一章,我們分成五個段落來介紹。第一段:解釋「定慧一體」。禪定是體,智慧是用。何謂「禪定」?大師在這章經中為我們說得很明白,「涉境不執著」,境就是境界,我們六根涉入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定,所謂寂而常照。可見,禪定是有作用的,它不是一個死定,它的作用就叫智慧。智慧,重要的是心境俱空,照而常寂。體用不二,就叫做一體。

第二段:是講這一章經的宗旨,六祖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我此法門」這一句,就是指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相傳的這個法門,所謂禪宗的頓教。這一個法門,也就是祖祖相傳者,它是以定慧為根本;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定慧既然是一體,我們在修學時,當然就要注重定慧等學,這是非常重要的。既不能偏重在定,也不可偏重在慧;禪家講,偏重在定,免不了枯寂;偏重在慧,往往落入顛狂,所謂是狂慧。到定慧平等,這才是真正的禪定,才能由定開慧。寂照一如、寂照平等、寂照不二,這才是禪宗頓教所講求的。六祖說:「心口俱善,內外一種,這就是定慧平等」。這一句是教導我們如何學定慧等學;換句話說,定慧等學的最初方便是心口俱善。內心和我們的外表要一致,不能口裡說的是一樁,心裡想的是另一樁,那就不是禪定。心裡想的、口裡說的、身體所行的,完全是一樣,這就叫定慧等學。這樁事情是要我們自己去悟,自己去修,如果有爭執,就是迷惑顛倒。稍有一點爭執的心,這就是勝負的煩惱沒有斷,必然增長四相的執著,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宗旨大意是如此。

第三段:是講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定慧一體的修行要領,在中國南傳禪宗裡非常重要,特別重視「一行」。行就是修行,修什麼?修一,就是心、口、身行要一,這就叫三昧。六祖說:「於一切處所,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者,就叫做一行三昧。」六祖引經來證明他所說是有根據的,《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個綱領,若不能把握這個綱領,我們的修學是很難成就的。尤其對於「一行」,必須要有正確、清晰的了解,而後才有下手之處。

一般所犯的過失,所犯的錯誤,大師告訴我們,是迷著法相。對於法相認識不清楚,同時又執著,誤會了,以為是只要坐在那裡不動,盤腿面壁,心中不起念頭,這就叫做一行三昧。這是將一行三昧錯解了,這種見解,實在說等於無情的眾生。一塊石頭,它擺在那個地方幾百年、幾千年,它在那裡不動,它也不打妄想;換句話說,這塊石頭就入了禪定?我們要想學佛、修禪定,修到最後就變成一塊石頭?所以,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是誤解一行三昧,這是障道的因緣。還有一種,譬如神秀大師他們所傳的,靜坐看心、觀靜,認為心要是不動不起,這就是禪定。這種觀念、這種修行法,在佛教裡相當普遍。六祖告訴我們,若我們對於這個方法執迷,到最後不但不能成就禪定,還免不了著魔。這樣輾轉的相教,當然是錯誤的;這個錯誤就大了,不但是自己不能成就,而且誤了一些好心學佛之人,豈不是非常可惜!

如何正確修行「一行三昧」?六祖說:「但行直心。」直心就是誠心。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在什麼境界,總要保持著心地的真誠,同時要空寂,不著一法,心境俱空。道應當要流通,佛祖為我們說「應用無礙」,如《華嚴經》所顯示,不但理事無礙,而且事事無礙,這是正確的。六祖又告訴我們:「定慧名是有二,體是一個。」一個就不能住,就不能執著。心如果住法,無論什麼法,只要你有執著,只要你心有所住,這就是自己纏縛了自己。《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這都是世尊教誡菩薩的名言。迷人漸漸能契入這個修行方法;覺悟的人,他就頓修,速度就來得快。只要識心達本,知道一切法原無差別,所謂聖凡平等、性相不二。

第四段:禪宗自從世尊傳於迦葉後,祖祖相傳本來的正教,我們一定要記住、要理解、要依教修行。六祖提出三條大綱:「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是大乘佛法三大綱領。能把握綱領,依照這個綱領去修學,決定不會錯誤。不但參禪如此,縱然是研教、念佛、持戒、修密也不離這三大綱領。離開這三大綱領,就不是佛法。

第一綱領是「無念為宗」。何謂「無念為宗」?六祖說:「於念離念。」這句話不太好懂。我們通常講「離念」,離念一定是無念,無念就沒有念了。「無念」沒有念,不是禪宗講的無念,禪宗講的是「念而無念」。可見,他是有念,有念而不執著,知道念的體相,這是離念。在相上講,他見聞覺知,六根照見六塵所起的作用,不染六塵境界,也不會因六塵境界而生起妄心。這個妄心,是唯識講的「心法」與「心所法」。說得再粗顯一點,就是不起心;八心王與五十一心所都不相應,這就是不在境界中生心。

「無」,是無任何的事情,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凡夫心裡面總有事,事就是煩惱。如果一個人心裡面沒有事,諸位想想:心沒有事,身當然沒有事,境界也沒有事,所以才能得到一切清淨。還有一個意思是「無二相」,以清淨心觀察世出世間,無非清淨,正是佛在大經所講:「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現前時就是無二相,萬法平等一如,我們在《華嚴》、《法華》都體會到這樣的境界。這是佛與大菩薩的真實境界,必須要到無念才能證得。這個境界中,決定沒有塵勞煩惱的念頭生起。這是「無」的意思。「念」,是真如自性起念;換句話說,就是真如之用。這是說明「無念」是念而無念,無的是妄念,念的是真念,就是真如起念,真如之用。經上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可見禪宗講「無念為宗」,並不是教你什麼都不想,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是誤會!它是教我們無心意識的妄念,存自性真如的正念,無念為宗是如是講法。

第二綱領是「無相為體」。無相為體是說「於相離相」,這才是無相。「相」,是阿賴耶的本質相,在我們眼前,為我們六根所緣的本質境界。離什麼相?離妄相。這個道理在唯識說得非常透徹。在一切相不起妄想、分別,也不起妄念,這就叫「於相離相」。能做到於相離相,法體就清淨,這個時候清淨法身現前,正是所謂心清淨則身清淨,身清淨則境界清淨,境界清淨則國土清淨,所謂「心淨則土淨」。這對於修淨土的同修來說尤其重要,若修淨土決定要取得理一心不亂,不懂得這個道理是無法起修。

第三綱領是「無住為本」。無住,佛在《金剛經》特別強調;而六祖也是在「無住」大徹大悟。何謂「無住」?六祖說:「於諸法上,要學著念念不住。念念之中,不思前境。」這句話說得實在是太好了。我們凡夫妄念紛飛,想東想西,想前想後,這是錯誤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都是講求「無住為本」。這三大綱領,是祖祖相傳本來正教。

第五段:是講修學違背了三個綱領,有什麼樣的過失。第一,違背無念為宗,這是起心動念的過失。六祖說:假如我們一切都不想,一切的念都除盡,實在講就是修無想定。無想定,果報在無想天,無想天是屬於外道天,不是真正的成就。六祖說:「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就是生到無想天,還是大錯。其次,這樣的人,他對於如來所說之法、祖師所說之法義,並不了解,也不認識;自己錯了,猶算罷了,還要勸別人,教導別人,又謗佛經,這個罪過就大了。造這種罪過,他自己還不曉得,這真正是非常的可憐!六祖說:在境界裡,如果有念,必定就起邪見、不正確的見解,一切妄念都會從此而生。這是起念的毛病、過失。第二,講著相的過失。「諸法實相」是說一切法無相,如果我們在一切法分別執著,這就是取相。無相當中若是取相,還要執著相,這當然是大錯,與法性、實相相違背了。第三,講有住的過失。這是不了解諸法空相,所以他的心時常住在境緣上,於是起惑造業,輪迴不已。這是凡夫住相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生死輪迴。修行人前念、今念、後念相續不斷,依舊是被業報纏縛,他不能見性,不能證得一心。可見,修行人心要是有住,也是錯了。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1-11-26 22:59
感恩至欽與乘璦菩薩們賜教!

我又得到法寶 " 老和尚一句佛號戒定慧同時具足 " !

感恩!    阿彌陀佛!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1-11-26 23:29
本帖最后由 至欽 于 2011-11-26 23:31 编辑

"佛法很多細微處,要能多聽課(聖言量),才能真正的「執受」。常常觀察,才能「安置」。常常思維,才能「成立」。這是建立「法住智」的三階段。如實按佛說的方法「聞思修」,改變自己的身口意。這才是佛陀本懷啊!修定、修慧各是一門學問。與學戒一樣,都要下功夫。"
梅僧大德的這些話我覺得也是很中肯的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1-11-27 11:41
讚嘆至欽與梅僧菩薩賜教!        感恩!          阿彌陀佛!
作者: 蓮華種子    時間: 2011-11-27 16:09
本帖最后由 蓮華種子 于 2011-11-27 16:10 编辑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彈。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義淨法師<取經詩>,收錄於 《翻譯名義集》卷七(大正54, p.1178a)

阿彌陀佛,感恩諸位大德慈悲賜教
期望大家莫負前人,好好珍惜習法因緣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作者: 蓮華種子    時間: 2011-11-27 18:39
回复 stanley 的帖子

老和尚一句佛號戒定慧同時具足  
末愚卻是一句佛號貪瞋痴三毒根深難除
慚愧 慚愧 愧對佛恩 懺悔 懺悔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28 18:47
回复 至欽 的帖子

「老和尚一句佛號戒定慧同時具足」
老和尚是多生多劫修行的再來人,他老人家就算掃地也能證道。我們可不能因此說「原來掃地也是戒定慧具足」啊!
因地、果地不能混說,不然佛陀還需三祇修福慧嗎?念個佛號就能成就了,不是嗎?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1-11-28 19:09
蓮花種子菩薩您好!

您很謙虛又真慈悲  末學很讚嘆!    祝您早成佛道!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1-11-28 21:19
本帖最后由 至欽 于 2011-11-28 21:22 编辑

因地、果地不能混說沒錯,但念佛,掃地又有何過?周利盤陀伽尊者不就是掃地開悟的嗎?老和尚一生逢人但勸念佛
我同意聽經聞法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但如果錯用心,佛法只不過是一門學問罷了!
馬祖道一禪師來到南嶽般若寺,整天都在打坐參禪。懷讓禪師便問他:「你每天坐禪所為何事?」馬祖便回答說:「想成佛。」懷讓禪師點了點頭一言不發就離去,有一天在馬祖的面前,拿起磚瓦在一塊石頭上磨。馬祖覺得很納悶:「禪師磨磚頭作什麼?」懷讓禪師回答說:「磨磚成鏡子啊!」馬祖聽了詫異的問:「磨磚怎麼可能成鏡呢?」懷讓禪師立即反問他:「磚頭既然磨不成鏡子,那坐禪又豈能成佛呢?」馬祖疑惑地問:「要怎麼做才能成佛呢?」懷讓禪師回答:「就像牛拉著車子,如果車子不動了,你是要打車子呢?還是打牛?」懷讓禪師接著又說:「你是學坐禪或學坐佛嗎?如果你想學坐禪,禪並不存在於坐臥的形式上;如果想學坐佛,佛也沒有常住不變的形相。一切法本是無住的,於無住法,不應有所取捨得執著。如果一直執著坐相,永遠無法見到佛法的道理。」
靜坐,只是修行的一種方法,絕不是修行者的目的,同樣的念佛掃地也一樣,金剛經云如筏喻者......
.....................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1-11-28 21:45
本帖最后由 至欽 于 2011-11-28 21:45 编辑

但諸位大德千萬不可以為既然如此我也不靜坐不修觀或不聽聞法只要念佛就好了,如果有人這樣想就是我的罪過了.........
如果一直執著坐相,永遠無法見到佛法的道理,但如果執著是禪非坐,一樣永遠無法見到佛法的道理,在還沒到彼岸之前,筏是不能丟棄的
漢傳佛教的問題就是缺乏次第,這跟如來藏我思想的濫觴有關,希望各位一定要深入經藏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28 21:50
回复 至欽 的帖子

「念佛,掃地又有何過?」
無過、無過!
念佛能成佛,掃地當然也能成佛。(聞香不也能成佛?)
不知現下有沒有那個道場弘揚掃地法門的?
那是比磨磚成鏡來得好些,至少,也把地給掃乾淨了。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29 09:47
回复 至欽 的帖子

「漢傳佛教的問題就是缺乏次第,這跟如來藏我思想的濫觴有關,希望各位一定要深入經藏」
完全同意!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2-3 12:24
真不知道所谓的禅净双修的概念是谁发明的。但是佛法是为了迎合各人的习气,是回归自性的方法。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多散乱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因此肯定的是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对治方法。而方法本身就是平等的。

时代和地域是一个非常重要参考,例如多是山地区,人刚强,如中国东北人。多青山绿水人多柔顺,如泰国。南下岛中多石,再加上水火相冲,人容易起淫欲心,如新加坡。时代又分为禅定时代、寺庙时代、斗争时代。

为什么需要认清现代的性质?因为守护清晰的法则和传达是佛教徒主要工作。例如正法时期,维摩诘菩萨以居士身份在释迦摩尼佛时代现身令佛开示解疑。这样的身份不能和现代的白衣净人或居士混为一谈。因为时代的不同,因此居士的性质不同了。现代的做法是僧人守护清晰的法则和传达,白衣维护正知正见的僧团。

所谓的正知正见又分为二。一者,佛果。二者,自了汉。这也是由于佛陀为了世人的根基方便而假立的。

禅净双修的迷思就在于:为何两者都可以修定的方法,拥有不同的体系却需要合并?

禅是修定的方法自然就没有人否定了。次第的疑问其实就是个人的不同根基问题。例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就是正知正见。次第是什么?需要次第吗?因为凡是受想行识的“见”皆不可得。这样的次第疑问也出现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玄装法师题名为《大般若波罗蜜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般若波罗蜜就有观照的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笔将色受想行识总结。习惯于阶级性、步骤性的人自然就会有次第的要求,这对于要求者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佛陀就给有次第的法门,令修道者安住而得以解脱。因此南传佛教的殊胜就是因为次第分明。

现在的北传禅宗必定是以《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为次第参考。为什么?因为《楞严经》其中目的之一就是对治和为了提醒末法众生。所谓的五十阴魔、清净明悔等等的教义其实就是修正了义、菩萨次第万行的参考。

这篇的回应主要是为了能够令各位寻路人对法则有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主要是回应禅净双修,因此菩萨万行和阿罗汉自了的区分就不提了。在缺少了菩萨和阿罗汉道的区分,自然就没有办法区分各自的体系。由于网络的出现,得到经典的方便却成为了种种的比较。但是我们可以认清一条路:

1.《楞严经》是北传禅法的重要参考。不但是禅宗而且是菩萨万行修定力的参考。
2.《般舟三昧经》是净宗的修定法则。
根据《般舟三昧经》是九十天念佛不断,是般舟大定。因此可以确定的用阿弥陀佛名号是可以修定力的。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做到90天念佛不断?而不是以合并禅宗与净宗成为一体再成为另一个问题。

如是回应,其实就是希望各位能够放下法与法的比较,给自己有一个机会找到更合适自己的方法脱离“受”的困扰。的确四谛法门、八正道、七菩提分是佛教的根本,但是净宗和北传禅宗并没有脱离这个范围。其实现在,美国万佛城和中国大悲寺就是以《楞严经》为主要依止的道场、中国鸡足山华首放光寺是以《般舟三昧经》为主要依止的道场。至于南传有泰国清迈Wat Rampoeng,印度葛印卡老師(S.N.GOENKA)等等。

总而言之,守护法则是历代重要的责任,各守各的法则,并且欢迎十方参学,而不是禅净合并。白衣净人们却可以互相支持各种法则守护者的四事供养,至少这是白衣净人们应当先行的责任。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1-12-5 09:22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1-12-5 09:22 编辑

回复 白衣 的帖子

雖說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但仁者說禪宗以《楞严经》为修行次第的参考不知是出於何處?
中国大悲寺以《楞严经》为主要依止的道场是沒錯,但如高旻寺,金山寺,天寧寺並不是以《楞严经》为主要依止,如從禪宗的源流來看,應是楞伽經,金剛經為主要依止,但不是說《楞严经》不重要,所有學佛的人《楞严经》一定要深入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2-6 14:33
回复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感谢能够被指出误区。谢谢。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1-12-6 22:12
回复 白衣 的帖子

仁者客氣了,大家都是同學,這裡是討論版,就是有問題或看法,都可以提,大家的角度不同可以互相參考..........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2-7 22:38
虚云老和尚和宣化老和尚是近代的禅宗代表。由于他们都大力的推广《楞严经》,我因此而误解《楞严经》是禅宗的唯一的依止。其实根据以下资料,楞严经确实是禅宗的重要依止:

http://www.zgjcc.cn/history/BuddhaSects/3011.html
禅门名僧大德,多以楞严三昧印证禅心,从《楞严经》悟入者不计其数。禅宗著名公案集《碧岩录》、《无门关》等收入了《楞严经》的经文及相关禅门机锋,作为参禅悟道的入门;禅宗著名偈颂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等收入了大量吟颂《楞严经》原文及衍生机锋的诗偈;会通教禅的《宗镜录》对《楞严经》屡屡征引阐释,楞严三昧与禅心交相辉映。明智旭《阅藏知津》中称“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楞严经》雍容裕如、浑灏流转的机锋,对自性本体睿智而深邃的思索,对了悟境界诗意而哲理的描绘,对于禅的参究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影响了禅宗电光石火的机趣,形成了孤拔峻峭的禅宗公案,产生了睿智超妙的禅门诗偈,为中国禅林诗苑增添了丰厚的内涵。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2-7 22:49
由于多次失败,再试一试回复.

虚云老和尚和宣化老和尚是近代的禅宗代表。他们大力的推广《楞严经》,因此我误以为《楞严经》是最重要的依止。但是根据以下资料,《楞严经》确实禅宗重要的依止,却不是唯一的依止。

《楞严经》一名《大佛顶首楞严经》。《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10卷,唐般刺密帝译,大正藏第19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首楞严”是佛所证得的“三昧”三摩提,即将心定于一处的禅定状态。本书所言“楞严三昧”,专指《楞严经》深妙玄微的、带有禅悟色彩的义理、机趣。《楞严经》阐明“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之旨,并解说三昧之法与菩萨之阶次,是开示修禅要义的经典。关于它的真伪,曾展开过热烈的讨论,有的学者曾提出“楞严百伪”说。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中唐以后,《楞严经》盛行于禅、教之间。禅门名僧大德,多以楞严三昧印证禅心,从《楞严经》悟入者不计其数。禅宗著名公案集《碧岩录》、《无门关》等收入了《楞严经》的经文及相关禅门机锋,作为参禅悟道的入门;禅宗著名偈颂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等收入了大量吟颂《楞严经》原文及衍生机锋的诗偈;会通教禅的《宗镜录》对《楞严经》屡屡征引阐释,楞严三昧与禅心交相辉映。明智旭《阅藏知津》中称“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楞严经》雍容裕如、浑灏流转的机锋,对自性本体睿智而深邃的思索,对了悟境界诗意而哲理的描绘,对于禅的参究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影响了禅宗电光石火的机趣,形成了孤拔峻峭的禅宗公案,产生了睿智超妙的禅门诗偈,为中国禅林诗苑增添了丰厚的内涵。 http://www.zgjcc.cn/history/BuddhaSects/3011.html
作者: nobaa    時間: 2012-1-10 20:21
沙发,板凳都没偶的份了。
作者: 芳齐温    時間: 2012-5-7 02:54
继续关注一下这方面的信息
作者: b2aimaeo85    時間: 2012-5-7 15:49
標題: 好帖啊。。。
好帖啊。。。难得一见的好贴。。。楼主的文章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
作者: hjk126599    時間: 2012-7-22 01:51
我觉得挺好的,大家的看法呢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7-23 17:43
老和尚一句佛號戒定慧同時具足 " !

老和尚一句佛號不知下多少功夫?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4-12-12 18:53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4-12-21 20:00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4-12-22 13:18
南无妙法莲花经 南无妙法莲花经 南无妙法莲花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1-28 12:48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2-8 10:5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2-22 20:56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2-27 22:0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3-13 14:04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3-18 13:50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3-19 12:53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4-1 14:12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4-12 18:31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4-18 14:56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5-10 19:3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3 12:27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10 11:56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10 12:08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12 18:27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13 10:23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14 21:07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作者: 不知处    時間: 2015-6-17 01:28
本帖最後由 不知处 於 2015-11-9 06:03 編輯

若末学解佛所说义,禅与净土,本来不二。

六祖曰:外离相即禅。离相者,不污染也,怀让禅师曰:污染即不得,六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云何不污染?净也。污染即名秽土,不污染,故名净土。

楞严经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即不污染;如是不污染故,净念相继。如是净念相继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禅宗经典”《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善法?清白法也,清净法也,不污染法也,如是超情离见,是名善法。如是“净念相继”,云何一切,不成善法?如是善法,云何不是净土?如是,“一切善法”者,“净土现前”也。如是心净,则佛土净,“净土经典”,无量寿经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如是,净土唯心;唯心净土,偈曰: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

以是观之,念佛即是禅修法,禅法即是净土法,禅不异净,净不异禅,禅净不二,六祖曰: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终无二说。如是故曰,“佛法是不二之法”,“唯一佛乘”,“无二亦无三”。

若言重点,末学以为,一者正见,二者度生。譬如外出旅行,首先必须明确目的地,方向,路线,以及交通工具等相关事项;其次就是,出门上路,努力前行,这样才有望最终到达目的地。正见、度生,亦复如是。

若非正见,则无以度生。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菩提心,即迷失正见。迷失正见,妄想执着,乃至修诸善法,亦名魔业。何以故?着相故也。黄檗断际禅师曰:“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着相修行,无非轮回之因,金刚经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着相修行,欲求自度,尚不可得,云何度他?如是修行,非但难收自度度他之功,反而易招自误误人之患。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只会愈行愈远。“犹如煮沙,欲成佳馔,纵经尘劫,只名热沙”,俗语云,偏见比无知距离真理更远,憨山大师曰:盲修瞎练也徒然。若无正见,度生则无从谈起。如是故,八正道中,正见第一。

若非度生,则空有知见,“只益戏论”。“口但说空,心中不空,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憨山大师曰:能解不行空费力,六祖曰:智者心行。

云何正见?“知我说法”,“知贼所在”,如是了知,“二种根本”。如是知见,当可名为正见,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楞严经云: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云何度生?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修一切善法”也六祖曰:“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长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至于经中所言“善法”,似乎还应善加领会。末学以为,所谓善法,似应有二:一者,有为善,二者,无为善。有为者,世间善法;无为者,出世间善法。云何出世间善法?不污染法也。不污染故,能离于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如是清净,故名净土,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金刚经云: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着相,即污染也,是名娑婆。

如是“修一切善法”者,若末学解佛所说义,即从世间善,以至出世间善,即从有为入无为。如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如是“依智不依识”;如是“离一切诸相”;如是乃至,若此“正见”,“此法亦缘”,“法尚应舍”,如是故曰:如筏喻者。如是,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净土现前,无戏论法。如是,一切善法,无知不知,无见不见。如是方名,入佛知见,六祖曰: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楞严经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金刚经云:如来无所说,又云:如来者,即诸法如意。

若说还有什么重点,末学以为,就是(信、愿)念佛了。既修净土,这本来是不必说的。既正见,自然正信;既正信,即当发愿;既发愿,即当执持名号。

如何念佛?末学以为,念佛,念念正见的关键,似乎在于正观。云何正观?不取不舍,如是观也。末学以为,即是不要从始至终,执著于有我有念,有能有所,作“我在念佛”想,金刚经云:莫作是念,六祖曰: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如是念佛,是名持名

如是佛号,即是度生宝筏。如是念佛,一切时,一切处,一句佛号,即是念念正见,念念度众生,念念“自性自度”,念念修一切善法,念念作如是观。如是一心专念,于念无念,不作念想;如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正见、度生具足。念佛法门之殊胜,似乎即在于此。

如是念佛,如何不是禅法。

随念随观,念念观照;念即非念,念而无念;“于念无念”,无念而念;无人无我,无能无所;即念不二,即观不异。如是乃至,妄想即非妄想,是名妄想,心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如是念佛,于妄想不起执著,不取不舍,一心净念,阿弥陀佛;如是乃至,于佛号,亦不起执著,不取不舍,六祖曰:于念而无念,金刚经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是念佛,不取不舍,妄想自灭;如是念佛,不取不舍,故不污染;如是念佛,不取不舍,净念相继;如是念佛,不取不舍,是名持名,金刚经云: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如是从执名至持名,即从有为入无为,念念相应念念佛。

如是念佛,即是度生。何以故?“净念相继”故,“不污染”故,金刚经云: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如是,即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念佛,即“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如是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念念相应,即念即心,即心即佛,是名念佛。

有幸得见,仁者斯问,谨作探讨,自觉受益良多。若有不当,恳请仁者与诸善知识教正,唯求同解真实义,共证无上道。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22 08:31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7-12 20:29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7-16 20:28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7-17 13:3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7-30 19:27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8-18 18:24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10-12 12:28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10-21 20:11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11-14 19:22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11-26 20:23
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11-30 20:23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