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六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6-10 12:41
標題: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0六集)
摘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0六集)  2011/2/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0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五十九面第六行,我们从这个地方念起,这是一小段。

  「如《维摩经》中之宝手与妙臂二菩萨。罗什大师曰:宝手者,手中能出无量珍宝也。又云:以施报故,手出无尽宝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我们前面学到这个地方。下面「义寂师判此为十地菩萨之行,以智度成故」,这是从经义上来看,这是到《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的境界,决定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这是法身大士才有这个能力。十地菩萨之行,十度圆满了,《华严经》上将十波罗蜜配十地菩萨,初地菩萨布施波罗蜜,二地菩萨持戒波罗蜜,三地菩萨忍辱波罗蜜,它六度后面又加上方便、愿、力、智,最后第十地是智波罗蜜。智度成故,也就是说十波罗蜜修圆满,才有这个能力。「妙智融通,故随意无碍」,这个随意不是随菩萨的意,菩萨没有意,这是一定要记住的,菩萨没有烦恼,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随众生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然出现的,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众生想求什么,自然就出现,这真正叫做得大自在。「净影曰:手出供具,供养诸佛」。远公,隋朝的远公大师,他在这个批注里面说手出供具,上供诸佛。这个供具从哪里生的?决定不是从佛生的,佛心清净,寂然不动,菩萨心也是清净。佛跟菩萨都在戏台上表演,我们就晓得给观众看的,一点都不错。这些菩萨全是法身菩萨,都是实报庄严土的,他们这些演出是给十法界众生看的,换句话说,教化十法界众生,应当以至诚恭敬心供养三宝,普施众生,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些供具几乎样样都有,香花、宝盖应有尽有,是十法界一切众生资生庄严之具,都在菩萨手中出现。十法界的众生看到了,他们也学到了,学到孝养父母,学到奉事师长,学到供养诸佛,学到布施众生,众生包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下面,「义寂云:施诸有情,供养三宝」,这个供养三宝是世间的住持三宝。佛不住在世了,佛菩萨的像,雕的佛像也好,塑的佛像也好,彩画的佛像都可以,供养佛像,供养菩萨像、阿罗汉像,这是供养佛宝跟僧宝,流通经教这是供养法宝。佛陀在世以佛为主;佛不在世,以法为主,以法为主就是以教学为主,这一定要知道。经典要是没有教学,只是念不知道意思,这它不起作用,不但要懂得经典的意思,要深入,深入经藏。为什么?它帮助你开悟,它帮助你明心见性。天天念,如果说会念的话也行,所以这关键就是会不会,学习经教关键也在会不会。会学的人,不执着文字相、不执着名字相、不执着心缘相,这叫会学;会念的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会念;会学会念的人都会得三昧,都会开悟,都能够明心见性,这真是宝。

  所以经典在古时候完全是手写的。写经的时候,写一个字要去把手洗一次,古人诚敬到这个程度。现在还有没有?还有,我看到一个人,我看到他是老人,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写经也是每写一个字洗一次手,姓张的张老居士。我在加拿大温哥华遇到他,我请他写一部《净土五经》,他大概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这是法宝,这个没有真诚恭敬心不行。现在的印刷术发达,我们将这部书印出来了,当时印的数量大概不多,我这个地方大概还有十几套,我想我们拿到台湾去翻印。末法时期,众生得度全靠法宝,难得这一部手写得恭恭敬敬,往后能不能找到这种人?少了。真正有这恭敬心的字写不好,字写得好没有这种恭敬心。我们对法宝要恭敬,法宝一定要庄严,不能草率,不能够随便。现在印刷术进步,成本大幅度的降低了。我们这一次印的《群书治要》精装本一套,台湾的定价二千四百块钱,合人民币六百块,叫人捧在手上生欢喜心。我们做不到这样,这对不起法宝。这个法宝会永远传下去,人家拿到手上会珍藏,展开经本来读,不能不恭敬,看到这么庄严的本子,能不恭敬吗?不可以把它当作报章杂志来看。记住印祖的话,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没有恭敬展开来不得利益。

  妙智融通,随意无碍,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相似,我们模仿,他是真的,我们是假的,假的也像真的,模仿。我们今天趁着这个科学还在这个世间,好好的利用这些工具、利用网络,与各个不同地区的人在一起学习,利用卫星、利用光盘大量的流通。经义很深,其味无穷,法味,不认真的学习你尝不到,认真学习,你再跟人分享味道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你尝到味道,你才能说得出来,你没有尝到,你怎么能说出来?真正尝到法味了,我就知道你的心清净。为什么?心不清净尝不到,你能尝到法味,肯定你心地清净,你烦恼轻、智慧长。所以你在应用这些智能,施诸有情,供养三宝,你都有善巧方便,你所作为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里头自己不能有欢喜心,有欢喜心,欢喜心生烦恼。让大众还没有接触佛法的,或者刚刚接触佛法不久的,功夫还不到家的,这些人生欢喜心,帮助他们提升他们的境界,让佛法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迷生烦恼,烦恼带来痛苦。开悟,他就离苦得乐;开悟,他就放下执着;开悟,他就不会跟一切众生对立,不会有矛盾、不会有斗争,帮助这个社会安定和睦,帮助众生幸福美满。这是佛菩萨以及佛弟子可以做得到的,只要不舍弃经教,认真努力去学习,锲而不舍,你会做得到的。

  净影曰:手出供具,供养诸佛。义寂云:施诸有情,供养三宝。「可见手中所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所须最上之物,端为上供与下施也」。上供,实际上还是为了下施。诸佛菩萨证得大圆满、大自在,他还需要这些东西吗?什么都不需要了。菩萨为什么要这样做法?没有别的,只有一个用意,教导众生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用意在此地。佛跟菩萨在表演,在作戏给我们看的,我们从这个地方真正学到要怎样去孝养父母,要怎样去奉事师长。印祖给我们讲「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上供诸佛,下施众生,就是印祖这一句话的落实。十分恭敬,怎么做法?就在这些事相当中为我们显示出来了。

  「如《唐译》云:珠宝香华、幢幡缯盖、上妙衣服、饮食汤药,及诸伏藏珍玩所须,皆从菩萨中自然流出」,这是菩萨手中自然流出。「普施众生,利乐有情」。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道德仁义礼,这是属于礼。古大德告诉我们,上古三皇时代以道治国、治天下,道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而治。到五帝的时候,道没有了,以德治天下。五帝之后三王,三王是夏商周,德也衰了,于是乎用仁,仁者爱人,用爱的教育来治天下。春秋五霸的时候,仁衰了,则用义,所谓讲义气。到秦始皇统一之后,秦始皇是用法,严厉的法律,十五年亡国了。汉取而代之,汉不用法,用礼,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用孔孟学说,以礼治天下。这个制度一直延长到清朝末年,清亡国之后,礼没有了。古人讲了一句话,「礼失而后天下乱」,真的天下大乱了。这些供养是属于礼,佛菩萨来教我们。礼,儒家的礼,在佛法就是戒律、威仪,律仪戒。学佛如果把戒律丢掉了,就是古人讲的礼失而后天下大乱,戒律丢了,佛门就乱了,这一乱,佛就没有了,佛在这个世间有名无实。

  善心之人看到这种情形,社会的动乱,佛教的衰没,导致人民痛苦,救自己、救世人怎么个救法?从三教的根本做起,就是救世救教。我们不能从根救起,那我们做的是什么?我们做的跟世间人一样,在毁灭宗教,在毁灭传统文化,在干这个。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能够想到的,然后自然有相当高度的警觉性,这个警觉性就知道了,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一个是兴,一个是亡。传统文化能复兴,佛陀教育能复兴,你是走天堂路;传统文化要是灭了,佛陀教育灭了,你是走地狱路。没有选择,就是两条,你走哪一条路?只要发心,不要想到我有多大能力、我有多大智慧,别想这些,只要你尽心尽力去做,功德就圆满。实在没有能力,古人讲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你有这个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你的功德也是圆满的,因为一句名号具足大圆满,这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你果然能够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就给世人做了最好的榜样。

  「于一手中流出如是无量无边种种最上之物,正显《华严》一多相即、圆明具德之玄旨。」从理上讲,跟《华严经》相应,完全相应。念公举出这个例子,让我们对于经中所讲的事与理增长信心。特别是圆明具德,圆是圆满,圆明具德是性德,这不是修德。从我们修行,性德流露出来了,在我们的手中亦如是,我们全心全力、至诚恭敬去办的,那就是最上之物。为什么?你用最上之心,你的物是最上之物。《了凡四训》里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家境清寒,生活贫苦,只有两文钱,诚心诚意到寺庙里供养三宝,老和尚为她祈福。为什么?她这两文钱圆明具德,不在乎物品,在乎她那个心,那种真诚,那样的恭敬。以后这个女孩子做了王妃,带了千金,千两黄金到寺庙里来供养,老和尚让徒弟接待就可以了,自己不出来。她觉得很讶异,找老和尚问,问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两文钱,你那么重视。老和尚告诉她,那个时候的心跟现在的心不一样,妳现在做了王妃,傲慢的心起来了,所以说今天千金这个功德抵不上过去两文钱。论心不论事,心真,事虽少可贵,那叫最上之物,两文钱是最上之物,千两黄金不能跟它相比,你们想想这个道理就明白了。

  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无量无边种种最上之物,我们人人手上都有。你有最上的恭敬心,物品就是最上之物,能感动诸佛菩萨。如果我们的心杂乱、妄念,拿到世间的七宝价值连城,也没办法感动佛菩萨,甚至于连鬼神都不能感动。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老天爷真公平。修福不是大富大贵人的专利,贫穷人连饭都吃不到的人,他也有能力修大福报。我们在小乘经里面见到,释迦牟尼佛出去托钵,路上遇到一个乞丐很可怜,乞丐遇到佛很欢喜,佛的福报大,我讨的这一碗,人家给的一碗东西,他就拿这个供佛。实际上这碗东西是很难吃,而且馊了,味道都变了,这是乞丐唯一一点点的财产,他把这个奉献给佛陀,佛陀给他祝福。佛不嫌弃他,看他那种真诚恭敬心,接受了。真的培到福了,乞丐没有几天就过世了,灵魂生天,以这个供佛的功德,他到天上享天福去了。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妄语,他讲的话句句真实。所以最上之物就是最上之心。请看底下经文,这是末后的一段,「受化发心」: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念老的批注说,「由是因缘,总指以上种种殊胜因缘,能令所化之众生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菩萨能教化,众生是所教化的,能教化的这些菩萨,法身大士。我们提法身大士,这意思在哪里?意思很明显,法身大士用真心不用妄心,就是圆满的真诚心。印祖讲十分诚敬,他比十分还圆满,十分可能不是圆满的。法身菩萨,破无明,证法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们住在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那地方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真心所现的,所以这个法界里面一切万事万物无衰无变、不生不灭。说明佛菩萨是真心的对待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用虚情假意回报佛菩萨,这话不假。学佛的人很多,信佛的人很少;信佛的人很多,真正依教修行的人不多。这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自己认真反省。别人不必去管他,最重要的是自己,我自己是真信还是假信,是真的悟了,还是在迷惑当中,这才重要。

  真正觉悟,真正念佛,真正念佛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放下万缘,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样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跟阿弥陀佛直通了,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决定不为这个世间所影响,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影响你念佛,这叫会念,都不影响你研教,你叫会学。会念的人肯定往生,会学的人肯定开悟。听经的人多,听懂得的人不多,听懂得又肯干的人就更少了。老师、菩萨用真心来教导,学生也用真诚心来接受,确确实实被佛菩萨感化了。怎么知道?他发心了,真懂了,晓得这个好,世出世间最上之法、最妙之宝,佛菩萨传给我们了,就是这部经,就是这个名号,世出世间无上妙宝。我要发心作佛,我要发心生净土,这就是无上菩提之心。对这个世间,对这个十法界,决定不再留恋,无上菩提心真发了。发心功德不可思议,《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说得很详细。

  「深表法藏大士,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一一皆称真如法界,是故愿无虚发,功不唐捐。」这是什么?这是讲弘法的人,法藏菩萨给我们做了榜样,要求我们学他。以无量心,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发无量愿,只为一桩事情,一切皆成佛,就为这桩事情,诚心诚意帮助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行吗?行,真行,就是这部经,就是这个法门,持名念佛。自己要做给众生看,要发这个愿,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闲是忙,念念不离弥陀,那就是起无量行。念佛确实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无障碍的法门。大众欢喜,我高声念;这里头有人不欢喜,我就默念,心里念不出声音,金刚持,口动没有声音;还有人看到,嫌弃你口动,不喜欢看你那个样子,默念,心里头念,外面痕迹都看不到。顺众生,修随喜功德,将自己的念佛功德回向给这些众生,愿三宝加持他们,让他们早一天觉悟,早一天回头。能信、能解、能愿、能行,得真有这个心,才起真的感应作用。

  一一皆称真如法界,真如法界就是自性,与自性智慧德能念念相应。一念才生,遍法界虚空界的佛菩萨统统收到你的信息,念头才动就周遍法界,这是贤首国师在《妄尽还源观》里面告诉我们的。他们接收到就有反应,我们的信息发出去是感,诸佛菩萨立刻就有应。应的是什么?出生无尽。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效果?没有看到效果,是众生的业障太重。我们的感、佛的应都非常明显,可是看看众生好像若无其事,众生的业障太重,情执太深,所以这个信息是到他身边,他麻木不仁没有反应,不是没到。所以这样的信息,时时刻刻就像波动这个波,光波、声波,来撞击这个业障深重的众生,起了效果,帮助他消除业障,真管用。帮助他消除业障,他业障还是很重,这就讲他的业障太重了,天天帮助他消。可是有一些众生,他天天还在制造,我们帮助他消的,比不上他造的那么多,所以几年、几十年看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你真正明白、真正了解,你就不会灰心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多伟大!众生虽然背弃佛菩萨,佛菩萨念念不舍,佛菩萨知道你本来是佛,现在迷成这个样子。等到哪一天觉悟了,你那个感恩的心才现前,你会认真修行,你会往生证果。

  一一称真,这两个字很重要,与真如相应,是故愿无虚发,功不唐捐。功是功德,功德没有失掉,法藏菩萨如是,我们亦如是。如果我们跟烦恼相应,功德就失掉,留下来是什么?福德。福德的果报在六道,福报大的在天上,福报少的在人间,还有更少的那就在恶道,虽然堕恶道,他不受罪。你看看,我们看到很多人家养宠物,宠物是畜生,虽然堕到畜生身,牠很享福,牠比人还有福报。一家养宠物,一家人并不和,可是对宠物没有一个不爱,那就是牠的福报,照顾比照顾人还周到。我看到的比照顾他父母周到,比照顾他儿女周到,那个畜生多有福报,这是修福不修慧所感得的。我们自己修行要特别注意,不要来生变成畜生被人家作宠物去看待去了,实际上这些事很多,落到这个下场。一定要把慧摆在第一,把福放下,我要智慧,我不要福报。智慧令人觉悟,福报令人迷惑。所以福,佛法常讲「痴福」,福报大的他迷惑了,遇到佛法他不相信,他说这是迷信,他不能接受。

  所以菩萨心正行正,「能令无量众生,亦称法界」,也能跟法界相应,法界是自性,真如法界。纵然不能直接的相应,间接的相应,很不可思议。所以他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即是真如本心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无上正等正觉。先说正觉,三菩提心,梵语三菩提,翻成中国就是正觉。世间人有没有觉悟的?不能说没有觉悟,佛说他虽有觉悟,他的觉悟不正。佛这个「正」字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得搞清楚,佛这个正的标准是放下烦恼。第一个阶段叫见思烦恼,《华严经》上所讲的执着,执着就是见思烦恼,你能够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统统放下,这个觉叫正觉。世间有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很多,但是他确实没有把见思烦恼放下,也就是说他没有把执着放下,他还执着这个身是我,他还执着有真有假、有善有恶、有利有害、有是有非,还执着这些,这些就不是正觉。为什么?有这些执着,心不清净。这些执着放下了得清净心,那是什么人?那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确确实实把见思烦恼断掉,清净心恢复,这叫三菩提心。清净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再向上提升,三藐三菩提。三藐是正等,正等等于佛,当然还没有成佛,等于佛,菩萨。菩萨不但是执着没有了,分别也没有了,换句话说,阿罗汉、辟支佛还有分别,没执着,菩萨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都不会起了。《金刚经》后半部就是讲的菩萨,前面讲的是阿罗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破了。《金刚经》后半部讲破四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见是什么?念头。念头都没有了,比阿罗汉高。在我们这个经题上,得清净心是阿罗汉,得平等心是菩萨,有分别就不平等,分别没有了是真平等。

  再往上提升,那就加阿耨多罗,阿耨多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无上正等正觉,这谁证的?这是如来证的,佛所证得的,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发这样的心,决定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起警觉,我为什么没放下?我应该放下,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事照做,放下不是说事不干了,那你就错了。事要不干了,释迦牟尼佛就不要讲经了,他讲经不是干事吗?给我们讲了四十九年,事照干,心上痕迹都不着。佛当年在世,每天跟大家讲经教学,他心里有没有执着?没有,有没有分别?没有,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没有怎么会讲出东西?就跟前面讲了,他的宝手自自然然流出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妙宝,教给我们的是妙宝、法宝,自然流露。随着我们的程度,我能理解多少,他就讲到恰到好处。我向上提升一层,他再跟我讲,又恰到好处。你每天去听他讲经,天天提升,天天都是恰到好处,所以你法喜充满,快乐无比。天天有悟处,小悟;年年有悟处,大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大彻大悟。他怎么不快乐?世间人不了解这桩事情,真正了解、真正明白,我相信他一生就追求这个,其它的都不要了。为什么?这带得去的,世间所有一切法带不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带得去的。这就是经教里面的道理,经教里面的方法,经教里面的受用,经教里面的经验,你能带得去,只有这是真的。这个心跟真如本心就相应了。这一品「积功累德」,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再看下面一品第九品:

  【圆满成就第九】

  你看积功累德之后,下面就是圆满成就。「第九品,名圆满成就。以上从第四至第八品,皆显法藏大士因地愿行」。第六品,法藏菩萨的大愿,发愿,第七、第八,法藏菩萨的大行。「从本品起」,就是第九品起,「则是果德成就」。有因必定有果报,有不思议殊胜的因,当然就会有不思议殊胜的果德成就。「本品内容有三」,这三大段,第一大段「佛赞法藏因圆果满」,这是恭喜他,他成就了。第二段是「阿难启问」,第三段是「世尊正答」。我们看这一问一答,对于因行果德的道理就更深刻,知道我们要发心修因,必定有像弥陀一样的果报。看经文: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这就果报。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我们看念老批注,「世尊总结前文,盛赞法藏比丘修普贤菩萨之大行,积累无量无边种种功德,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世尊自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今以此语赞因地之法藏,乃赞叹之极也」。我们先看这一段。本经在第二品,第二品还是序分,三分里还是序分,已经给我们明显的显示出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就说明净宗法门弥陀净土是一乘大法,比大乘还要殊胜。大乘是菩萨乘,小乘是声闻乘,一乘是佛乘,一佛乘,在大乘之上。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大小乘十个宗派都是那个时候建立的。每个宗派的创始人,这祖师大德都是修行证果的人,不是普通人。政治清明,众生有福,佛菩萨统统都降临了,应化在中国,给中国带来了佛法盛世。

  这些祖师大德们,几乎是公认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一乘只有三部经,是给你讲一生成佛的,第一是《华严》,第二是《法华》,第三是《梵网》。《梵网》没传到中国来,《华严》、《法华》传来了,《梵网》只有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全经没传来,只有一品。《法华》、《华严》到最后都是归向净土。《华严》最明显,你看到末后,善财五十三参,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导归极乐就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什么地位?一乘的一乘,这也是祖师大德们说的,《华严》、《法华》引导我们入弥陀净土,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祖师大德这一句话,我是深有同感。为什么?我信净土是从《华严》认识的,从《华严》、从《法华》、从《楞严》,这三部大经引导我归向净土,皈依净宗法门,不容易!所以修净土的人,就是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西方极乐世界全是修普贤大行,这是古大德说的,「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他成不了佛。所以大乘菩萨到最后,一定要接受普贤菩萨的教诲,才能够圆满成就。而怎么圆满成就?原来都是普贤菩萨领导大家到极乐世界去成就的,你说这个多殊胜!佛法讲无量的庄严,无比的庄严。我们了解这一桩事,真正体会到这个境界,才一心皈依净土,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

  所以当年李老师把这一部经给了我,我就把《华严经》停止住不讲了。《华严经》讲一半,《八十》讲一半,《四十》大概也讲一半的样子,后头我就不讲了,我就发心这一生专讲《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讲了十遍,这一次应该是第十一遍。为什么?彭际清居士讲得好,《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即是小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他所说的这个话,我完全承认,我一丝毫都不怀疑,讲这部经就是讲《华严》,讲《华严》里头的精华,《华严》里头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不是韩馆长临终之前的启请,我就不会再讲《华严》。第二次讲《华严》是报韩馆长三十年护持之恩,她有个愿望,希望把《华严经》讲圆满,留一套光盘给后人做参考。黄念老当年在世,也当面谈过这个问题,希望我把大经讲一遍。最早的台南的开心法师,这个老法师很慈悲,往生了,往生之前,每一次跟我见面,都希望我讲《华严经》。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可能以后没有人讲这部经了,我懂得他的意思。所以有这样殊胜的缘分,这三位这样的关心,所以我才第二次开讲《华严》。第二次讲的《华严》比前一次讲得详细多了,境界跟以前不一样。所以这一部经重要,就是《华严》,极乐跟华藏是一不是二。

  唯有修普贤十愿,你才能够累积无量无边种种功德,十愿要落实。「礼敬诸佛」,一切恭敬,不但是一切人,一切众生,众生包括无情,对花草树木、对山河大地,对一切法没有不恭敬的,真诚恭敬。「称赞如来」是善法,与性德相应的,恶人行善法也要赞叹他,他行恶不赞叹,他行善赞叹他。这是帮助他回头,帮助他改邪归正,帮助他断恶修善,普贤菩萨教的。「广修供养」,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平等的供养,真诚的供养,绝不求福报,换句话说,是无条件的供养,这才称性。供养里面有求果报、有求回报的,那是福德不是功德,这要懂得。福报是六道轮回里面的,不能超越六道。我不要福报,不要人家回报,这个功德能帮助你超越六道,帮助你超越十法界。

  「忏悔业障」,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没有闻法之前,哪有不造业的!今天我们细心想想,自己好好反省,我有没有造阿鼻地狱的罪业,有没有造无间地狱的罪业?不要管别人,问自己,如果有,你不害怕吗?你不怕地狱苦吗?莹珂法师就是因为怕地狱苦,他真的回头,真的忏悔,一心念佛,把阿弥陀佛念来。要不是真正恳切的心,怎么能把阿弥陀佛念来?念了三天三夜,不眠不休。阿弥陀佛告诉他,他还有十年阳寿,就是他还有十年寿命,跟他讲等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法师有智慧,法师知道自己业障很重,禁不起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摆在面前,不就又犯罪了吗?那十年还得了!这是他真正觉悟了,他要求阿弥陀佛,我十年阳寿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这是智慧的决定。阿弥陀佛答应他了,他说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真的,三天之后,没有生病,往生了。这个事情记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都有,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造无间地狱的罪业,像莹珂三天就能忏悔掉,他的业障没有忏悔的话,阿弥陀佛就不能见他,他有障碍,肯定业障忏除了,阿弥陀佛出现了。也证明《弥陀经》上所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是真实不虚,一点不假。

  这些道理事实真相真的是搞透了,世间什么样灾难,你一点都不害怕了。为什么?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见阿弥陀佛,有足够的时间,阿弥陀佛来带领我们到极乐世界,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在这个世间活一天,这部经不能不读,这经帮助我们解决许许多多的疑难杂症,帮助我们建立真正的信心,激发我们求生的大愿。只有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才能够得到「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这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就是圆满成佛。不是圆满成佛,于一切法你怎么能得自在?这部经是一生圆满成就的第一部经,执持名号是一生圆满成就的唯一法门。你不一天到晚抱着这句佛号,还想东想西,错了!应该放下,一切放下。释迦牟尼佛自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这是自己说出自己的境界。只有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才能于法自在。于法自在就称为法王,王是比喻自在的意思。在古代的帝王,一个国家只有他发号施令,别人都听他的,他不要听任何人,这叫自在,所以王是自在的意思。你把这个障碍统统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全放下,没有障碍了,你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你得自在了。这里头有个很重要的信息,你明白吗?于法自在,我四书五经没念过,我现在拿来的时候能不能自在?能。真的吗?真的。有凭据吗?有,你看看惠能大师,《坛经》里面所写的。

  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在黄梅八个月,一次讲堂没去过,一次禅堂没去过,八个月都在碓房里面舂米破柴干粗活。现在讲的他在做义工,他来伺候大众的,在厨房里面工作。开悟之后,于法自在,得大自在。别人拿着经书向他请教,他不认识字,你念给我听。听完之后,他就给你讲解,没有一样不懂,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这叫自在,还要学吗?不要学了。第一个得度的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对他非常佩服,在他手下第一个开悟的。她受持《涅盘经》,她念《涅盘经》,能大师给她讲《涅盘经》,讲到后面她开悟了。在最初她好奇,向能大师请教,你不认识字,你怎么会讲,你怎么会懂得这么多?能大师告诉她,这个事情跟认识字没关系,跟学不学也没关系。一切法从心想生,佛说了,「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跟法是一体的,你只要见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哪有不明了的道理!

  世尊今天以自己的境界赞叹法藏菩萨,因为法藏在因地还没成佛,用这个话来赞叹他,是赞叹到极处了。一切自在就是一切无碍,也就是一切圆成,圆满成就。大乘经教里面对于这桩事情,我们可以说是有相当的了解,有相当的认知,只是我们的功夫还不够,不是不知道。真正明白之后,一切放下,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自性全现,见性成佛。这里面最难的是放下起心动念,最难,不要紧,能做得到你即身成佛了,做不到,咱们到极乐世界去。果然能够放下分别执着,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生实报庄严土,一到就成佛了。为什么?弥陀四十八愿加持你,你马上就明心见性。因为你已经到了明心见性的边缘,他一加持,你就见性。没有得一心的,佛光一照,得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的,得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的,立刻就得理一心不乱。佛光一照,把你功夫提升一倍。

  由此可知,我们现在功夫就在放下。功夫不是在每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经,磕多少大头,不是这个事情,功夫在放下。因为放下之后,你是用真心,真诚心念佛,那个ㄧ句佛号非常管用,一句佛号,就跟阿弥陀佛连上线了。没有放下的人,怎么念接不上,好像电信中断,总是接不上。印祖说一分诚敬,那就是一分的接通,十分诚敬那是圆满的接通。放下,真诚心才现前,放不下,真诚心不能现前。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要把它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功夫就得力,什么样的灾难也不在乎了,对我来说没事,你说你多自在。所以这一次,我们是第一次分享《大经解演义》,有缘的同学不能错过,错过了太可惜,抓住机会,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关键就是放下万缘,不要再执着了,从这里开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还源观》上告诉我们「随缘妙用」,妙用就是放下分别执着,随缘就妙用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