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標題: 三昧總持論-楞嚴經-17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1-14 21:38
標題: 三昧總持論-楞嚴經-17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1-14 22:08 编辑

楞嚴經-17  (國語) 2007.4.28

諸位翻開第15頁,
15頁,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

      《義貫》,緒論,第15頁,第三、叫做三昧總持論,三昧總持論,1‧三昧總持略論,什麼是三昧?什麼是總持呢?概略的來討論一下。何謂三昧?這個字、名詞,對大家來講並不陌生,是我們修學佛道常常聽到的一句名詞;但是,卻不知道這是一個音之差,變成今天的名詞。                              _
      三昧梵文為 (Samadhi ) ,正翻為三摩地或者是三摩提。言「三昧」者,是因為一音之轉,是為訛音。意思就是這個錯誤的音,但是,大家都已經用習慣了,就:三昧,三昧,那麼,就用習慣了。三摩地是什麼意思呢?叫做定慧等持,為什麼要加一個「等持」呢?外道有定;外道的定,卻不能斷煩惱,沒有佛的慧,所以,不能了生死。那麼,在佛門的僧團裡面,有定比較強的;有慧比較強的,定比較強的,以目犍連做代表;慧比較強的,以舍利弗為代表。
但並不是說:目犍連就沒有智慧;也不是說:舍利弗就沒有定。在《大智度論》裡面講:舍利弗的定,遠超過目犍連,這是《大智度論》裡面講的。但是,為了表示佛陀的弟子裡面,有一個特殊的修持超越別人,所以講:目犍連神通第一。但是,事實上,在《大智度論》裡面講:舍利弗的神通,超過目犍連;但是,不為一般人所知道,大家都說:目犍連神通第一!都這麼說,那是因為佛讓十大弟子各有所專、各有所長,一講到神通第一,就知道是目犍連;一講到智慧第一,那就是代表舍利弗;一講到空慧第一,就是須菩提,用這個來代表,但是,事實不然。佛門的定跟慧,二個是相輔相成的,只要你證阿羅漢果,沒有慧,是沒有辦法證阿羅漢果的;證阿羅漢果,有慧就必定有定,一定有定。所以說:定慧等持。

      因此三昧不只是「定」,而是有「定」有「慧」,而且定慧須均等,以定多即偏於沉寂,因為比較喜歡禪坐,坐在那個地方,他品嚐那一種禪味,自己享受享受,就比較不喜歡動,這個定多即偏於沉寂,沉寂就少妙用了,叫做沉寂。那麼,慧多沒有定,就易失於掉舉,掉舉就是心不定,心浮動叫做掉舉。所以,定慧須均等。注意聽!定叫做伏賊;慧能殺賊,這個定,是在伏煩惱的角度說,就是讓他煩惱暫時不起來,但如果沒有般若的智慧,不能出三界,這個有很大的關鍵,很大的關鍵!一個人只修禪定,坐在那邊,能吃苦,修頭陀苦行,如果沒有般若的空慧思想,只能轉世到色界天,沒有辦法出三界,因為他喜歡禪坐,喜歡定在那個地方,得到一點輕安,或者心穩住;但是,內在裡面沒有空慧的思想,所以,一起座,煩惱又來,微細的煩惱又顯現。所以,因此,沒有慧的定,是出不了三界的。所以,定慧須均等。所以,定是伏煩惱,慧能斷煩惱,所以,定是伏,慧是斷,按照道理來講:力道,慧是比較強;但是,一定要定作前提。

      我們對一般的佛學名詞,大部分都是比較籠統,譬如說:問你一個問題,智、慧,有沒有一樣呢?誰能回答這個問題呢?智、慧,如果是一樣,講一個字就好嘛;如果是二個,為什麼二個字不同,要合併在一起講:智慧,智慧呢?我告訴你:這二個字大有學問,大有學問!我們講:一切智,為什麼不講一切慧呢?我們講:道種智,為什麼不講道種慧呢?我們講:薩婆若海一切種智,為什麼不講一切種慧呢?為什麼?很簡單!因為這個智,是證到空性的般若的體,才能講智。所以,深入講,慧是用,智是體,智是比慧更深的般若,才能講智。一般人,我們對「智慧」二個字,都是粗淺的了解而已,不知道這二個字是不一樣的,在一起是強化般若的重要性。所以,我們說:智體慧用,智體慧用,智是我們般若的體;而慧,它是一種作用。所以,慧是比較粗,智是比較細;慧是比較淺,智是比較深,深度比較深,「智慧」這二個字,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我們要了解,大圓鏡智,為什麼不講大圓鏡慧呢?平等性智,為什麼不講平等性慧呢?為什麼?用一個「智」,記得!只要動用到這個「智」,就是跟空相應,是深入的般若的深度的一個名詞,講智;如果講「慧」,那麼,只是一個作用,一個作用,就是大家了解一下說:哎呀!這個人很有慧根!智可不一樣了。所以,定慧須均等。又,三摩地之成分就是奢摩他以及毗婆舍那;奢摩他翻譯成中文叫做止,這個「止」有息滅的意思,就是讓你的煩惱、痛苦止息。

      人為什麼要學佛?他發現一直追求這個物質的世界,非常的痛苦,他不知道怎麼活,活得很辛苦!有一對夫妻,吵架吵得很厲害,她的先生來到了講堂,他娶到這個老婆,他很難過,也很痛苦,因為老是言語幾句話就衝突起來,他常常責備他老婆說:你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他老婆說:我這樣沒有什麼不對啊,那是因為你的觀念跟我看法不一樣而已啊,沒有說對跟不對的問題啊!他就來到這個地方,他活得很煩惱,他一直想要請示師父;可是,師父的生活有固定的時間,他就在那邊等‥‥‥中午我吃飽飯的時候,他就站在那個角落,說:敢問師父一個問題?我說:好!那你就簡單吧,講幾分鐘。他就把他太太常常衝突、起煩惱的事情告訴師父,他說:我為什麼會活得這麼煩惱呢?我說:很簡單!從你這樣的描述,是你一直想當道德的警察,你不知道,你也是個業力的囚犯啊!觀念稍微轉一下。他說:什麼叫做道德的警察呢?我說:道德的警察,就是自己認為夠資格糾正別人,你自己認為你是道德的警察。現在你一直煩惱,你看你太太有問題;你太太看你有問題,那你現在一直煩惱,你不是一個業力的囚犯嗎?你還在被煩惱所控制啊!是不是?他說:那我應該怎麼做呢?我說:應該降伏自我,是不是?認知自己,自己仍然是業力的囚犯,你也是被業力關在煩惱的籠子裡面,你哪裡是道德的警察呢?是不是?不要動不動就一直想要糾正別人,這樣你會活得很辛苦、很累的!你做得讓你老婆感動,她自然就會慢慢的感化。說:喔!太好了!他說:這一段開示太好了!他說:感謝師父,非常的感謝!他一直在找這個答案,一直找不到,他活得很累、很辛苦!一切眾生都是這樣子,老是覺得自己夠資格糾正別人,不知道我們也是業力煩惱的眾生,自己也是業力煩惱的凡夫,不知道,所以,活得苦不堪言!


   底下,所以,這個奢摩他就是止,就是讓我們的痛苦停止,正因為佛法能讓我們痛苦息滅,所以,我們今天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來學佛、來求智慧、來聽經聞法,發大菩提心,轉大法輪,能夠在內心裡面轉識成智,轉迷成悟,然後,進入佛的領域,苦就慢慢的息滅‥‥‥止。

      那麼,毗婆舍那就是觀,這個觀。這個「觀」有幾種觀,有五停心觀、有種種的觀照。意思就是:觀照能夠照破一切的假相,使我們能夠解脫,叫做照。所以,這觀照,譬如說:不淨觀,就觀照全身都是不淨;白骨觀就觀照我們死後剩下一堆白骨,我們今天所有的執著,都是心靈的負擔,我們活在沒有意義的世界裡面,而自己不知道。那麼,怎麼樣才能夠把生命變得很有意義呢?要懂得犧牲、懂得奉獻、懂得發心做義工,服務那一些弱勢的團體。一個人每天只為自己打扮、只為自己享受,他的活一定沒有任何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小我擴大成大我,一個人沒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就算他學佛,也不會很快樂,因為他都是為自己嘛!是不是?所以,這個觀照是很重要的,無常觀,了悟一切法都在生滅無常,萬法都是敗壞之相。不淨觀,男的、女的,不能只有看到那一層皮,應當看得更深入一點點:喔!原來都是一堆臭骨頭,會爛、會壞、會長蟲,流這個膿血,惡臭不堪。人死了以後,面目全非,發紫發黑、膿爛,送進火葬場火化,出來,一堆骨灰!這個就是觀照。有這個觀照的能力,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對什麼事情就比較不會那麼執著、死執不放!所以,執著是靈魂的休止符,我們靈魂沒有辦法成長,是因為我們執著,停頓了!為什麼要學佛呢?就是讓我們的靈魂成長,就是成長我們的法身慧命,長養我們的聖胎。所以,我們要學佛。是不是?所以,這個奢摩他以及毗婆舍那,奢摩他就是有禪定的功夫;毗婆舍那就是有觀照的功夫。奢摩他就是止,就是定,心定下來,情緒穩定,才能夠好學佛,在一個團體裡面,不要為了一點小小知見,壞了你的心的定,因為各有角度、各有立場。如果我們為了這個團體,也可以平心靜氣的,提出你良好的建議,也不須要用到太激烈的手段和方式,畢竟這裡是一個無諍的、清淨的道場,可以用善巧方便;可以用無諍;可以用至誠懇切:我的觀念是怎麼樣子、我的看法怎麼樣子,師父!您認為呢?提出意見、看法,好好的討論,不要用激烈的手段。

      我這裡剛剃度的時候,有二個比丘,然後‥‥‥這已經離開了,二個都離開了,我們不講誰。二個為了知見吵得很厲害,其中有一個甲的比丘來到我這兒,說:我有意見!我說:喔!你有什麼意見呢?我對某某人有意見!我說:不行!不能聽片面之詞,叫他來!甲比丘、乙比丘統統來,二個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其中甲比丘就說了:有他就沒有我!我說:喔,哪那麼嚴重的?這裡是道場,不是商場,商場才講:有你沒有我,幹掉你才能夠賺大錢!這裡是道場,道場是無諍、是平等、是無所住、不執著的一個道場,這可不是商場啊!是不是?商場如戰場嘛,這裡是道場!要慢慢的體會。所以說:雖然是剃度出家,有時候,卡到自己那種強烈的執著意識,還是放不下,放不下。所以,我說: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因為師父也曾經年輕過,我也曾經火氣很大、個性很強,所以,你這樣子的個性,並不足為奇,不足為奇。慢慢你就會了解,要進入佛的領域,用這種方式是不行的,一定要用無諍、平等、不分別、大般若智慧,才能進入佛的領域。


  我說:未成道業,先結善緣,不要說容不下對方,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我常常拿這個來作我自己的座右銘。是不是?所以,我以前個性也是很硬的,你看,我現在多柔軟,太好了!幾乎也沒什麼個性、也沒什麼脾氣了!說:哎呀!師父啊!二個比丘又在吵架了!我說:吵久了就會累、就會休息了!做師父的人,他就是負責什麼?負責放下;做徒弟的就是負責吵架,做師父就是負責放下。有一天,有個道場,這老法師就看到二個比丘尼吵得不可開交,我去告訴他說:師父,師父!樓下吵得不得了!師父就說:哼!讓她吵!我說:為什麼?又不是第一天,也不是第一次,吵久了就很累,就會休息,就會休息!那我說:師父!您不下去阻止她們嗎?他說:她們如果尊重我,怎麼會吵架呢?沒關係啦!喔!後來,我那時候在家居士,就懂得這一套,喔!老和尚就是學這一招:如如不動,不取於相,讓她吵!老和尚負責什麼?負責放下,這一招學會了,就夠資格當師父!所以,這個修學佛道,不是這麼簡單,要經過很多的波折。

       底下,說:奢摩他是止,止就是定;毗婆舍那就是觀,觀就是慧。是故欲成就三昧,須先修奢摩他(止),得止後再修毗婆舍那(觀),止觀皆成就後,止觀雙運,維持定慧均等,就是三摩地。茲表示如下:三摩地──奢摩他,就是止;毗婆舍那,就是觀。換句話說:奢摩他加毗婆舍那,就是等於三昧,就是三摩地了。所以,只是翻譯的不一樣,三昧也對、三摩地也對、三摩提也對,只是翻譯的音不一樣。


  第16頁,說:其次,「總持」,把筆拿起來,什麼叫做總持呢?這個要做筆記,「總」是指總一切法;「持」是指持一切義,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所以,佛法是一不是二,要講到心性,它就總一切法,不離心性。是不是?那麼,要講「持」,般若智慧就能持一切義。所以,心性,萬法回歸一、一真,《華嚴經》講的一真,這一真就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所以,有法總持、義總持、咒總持、忍總持。我們每次誦楞嚴咒,五會楞嚴咒,前面都是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這個「總持」就是這個意思。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梵文叫做陀羅尼;所以,我們講:往生被,往生被,其實是陀羅尼被,因為上面都是咒語。所以,後來人對往生被有所禁忌,因為這個名詞聽起來,有一點接近臨命終的感覺,往生被,往生被,是往生的人在蓋的,所以,以後要改,叫做陀羅尼被。知道吧!這陀羅尼被,因為是上面遍布著咒語,所以,那個被不應該講叫做往生被,正確的名字叫做陀羅尼被。所以,這個陀羅尼被,是活的人也可以蓋,可以消災解難;往生的人也可以蓋,可以加持往生淨土。

  所以,我告訴你一個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我以前出國,這些無形的眾生,都會來向我要求功德,是不是?有時候,你晚上休息的時候,他就不讓你休息,都不讓你休息。後來,想一想看有什麼辦法,讓我出國的時候,每次到旅社去休息的時候,沒有干擾,我就開始帶陀羅尼被,就開始帶陀羅尼被。從帶陀羅尼被以後,就再也沒有碰到這種事情。我去義大利的時候;到法國都碰到,睡覺的時候,那個鬼魂從窗戶裡面飄進來,穿白色的衣服,可是,我知道,很清楚;但是,沒有起來,我就用心靈跟他通話,說:我難得到貴國,不要吵我,真的!我說:我不知道你是義大利鬼、是法國的鬼,總之你是鬼啦,但不要吵我啦!可是,他就是不聽,床鋪一直搖晃‥‥‥我說:好啦!明天念咒再跟你迴向啦!咦?床鋪放下來了!聽到要跟他念佛、持咒迴向,床鋪就不搖了!是不是?所以,每天都做功課,都是鬼幫助我的,我出國本來也是很辛苦的,不誦咒的;那鬼都會來鬧、都會來要功德。所以,我進去旅社,第一個‥‥‥因為沒帶陀羅尼被,就會說:不要來吵我!我等一下念咒,再迴向給你們這些鬼魂,當天就沒事!還有一種情形,有的人說:哎呀!師父啊!您有德行、您有修行啊,那我們怎麼辦?很簡單!帶金光明沙,特別好用!那個金光明沙,你到那個旅社周圍灑一點,省省的用,不是一大把,這樣一大把。我那個念了十幾年的,加持幾十萬遍的咒語,千萬不能一大把,我們沒有這個奢華的本錢,要節省一點用,一個指甲大就好,一點指甲大就好,撒一點,撒一點‥‥‥超度那一些亡靈。

  你說鬼魂有沒有?這個陀羅尼被,為什麼威力會這麼大?鬼魂的確有!前幾天、前一陣子,在電視上有這樣談話性的節目,他說,中國大陸四川省有一個小姐去國外,她去國外,死在國外,這個小姐是鄉村的姑娘,本身就是很孝順,本身就是很孝順。是不是?後來被人家害死,死在旅社裡面,死在旅社裡面,這個事情,旅社統統封鎖消息;台灣的旅行團有一個導遊,剛好睡到這個房間,睡到這個房間,他要睡的時候,就有人搖他的床鋪,說:幫我一個忙,幫我一個忙,無論如何,你要幫我的忙!然後,他就類似醒過來,又好像睡著,他說:你是誰啊?我怎麼幫你啊!幫我去提款機提款,我這裡面有簿子,麻煩你去銀行幫我領出來,去銀行幫我領出來,寄到四川省某某個地點,拜託你!那是我母親。他一醒過來,咦?又沒有看到人,他認為這個是作夢,不可能!後來又躺下去,又現身,她說:我告訴你是真的,請你幫我這個忙,我這些錢要孝順我的母親。提款卡在哪裡?在你枕頭的後面,我塞進去那本簿子,都在裡面!密碼是多少,就告訴他號碼呢!他不太相信,後來就真的醒過來了,他就拿筆把那個號碼寫下來‥‥‥寫下來以後,他就把那個枕頭翻開來,把那個床鋪拉開來,真的!提款卡、銀行的簿子,統統在裡面,他非常的驚訝,surprise,surprise 啦!這就是台灣英文,台灣英文。他就 surprise,很驚訝:哇!這真的有鬼啊!這真的有鬼。他就按照她的意思,把她的提款卡按照那個密碼打,錢就真的領到,他非常的‥‥‥很驚訝!就把這個錢帶回來台灣。這個旅行社的老闆,因為事業很忙,常常出國,這件事情,錢放在口袋,忘掉了,忘掉說要把錢匯到四川,忘記了!從此以後,這個旅行社的老闆帶團出去,一直生病;回來也一直生病,整整經過了半年、一年,一直生病,就是病不好,他說:奇怪呢!以我這種身體,這麼強健,怎麼會一天到晚就是生病呢?是不是哪裡有什麼不對勁呢?後來,這個事情慢慢慢慢的回想,喔!四川姑娘的事情,啊!錢忘記匯給人家,錢忘記匯給人家。後來,他就想盡辦法,把這個錢寄到四川省她父母親的家,給她的媽媽,媽媽收到了,給他一個電話:錢收到了!她媽媽才知道,她女兒已經死了。她媽媽以為這個導遊在騙她的,他說:事情發生就是這樣子,她還以為導遊是兇手呢!他就告訴她這個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個在電視上有這樣講,你信還是不信呢?是不是很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講到陀羅尼被,就告訴大家:這個陀羅尼被,威德力是很大的。

       總攝憶持一切法義之意。有四種總持:法總持、義總持、咒總持、忍總持。此為出於《瑜伽師地論》。

      什麼叫做法總持呢?

  一、法總持──謂菩薩得念慧力,持所聞法,經無量時,永不忘失,是名法總持,叫做(法陀羅尼)。這個法總持在強調什麼呢?在強調四個字:強調「善根深厚」,「善根深厚」。今天在座諸位,能來這裡坐著,聽得懂、不懂,你都坐在那邊,這個功德就很大了!有的老菩薩就說:師父!您講的我都聽不懂!我說:那你聽得懂,還要聽嗎?聽經是做什麼?就是聽不懂的才要聽嘛;聽懂的,你早就懂了,你就在家睡覺、念佛就好!什麼叫聽經?就是聽不懂的才要聽,知道嗎?不是來聽你那一些懂的,你懂的,來聽做什麼呢?要聽那個不懂的。所以,在座諸位也是善根深厚,前世持所聞法,經無量時,永不忘失,所以,今生今世又碰到佛法,又發現這個善根。

  二、叫做義總持──謂諸菩薩持所聞無量義趣,義趣就是理,聽到佛理。經無量時,永不忘失,是名義總持,叫做(義陀羅尼)。

  三、叫做咒總持──咒就是咒願:謂諸菩薩獲得如是總持,令其咒願悉皆神驗,就是他發的願,你只要持他的咒,就能感應。所以,持咒的人有信心,這一些諸菩薩也護持修行人,所以,令其咒願悉皆神驗。能除一切眾生種種災患,是名咒總持,就是(咒陀羅尼)。

  第四個、叫做忍總持,這個忍總持特別的重要,諸位!在旁邊寫幾個字:世出世間法,一切成就得成於忍。這個忍辱,是所有修行最為重要的,能忍則安。你想得到清涼嗎?就一定要有忍辱的功夫。

      諸位!我們隱隱約約可以在這些老參的身上發現,他們有一點忍辱的喜悅,在一個人還沒有進入絕對忍辱的時候,你可以看到,有時候,我們的情緒作大轉換的時候,這個就是忍辱的功夫還不夠,而很快就會調整回來;忍辱夠的人,他連動念都不會。這個忍總持──忍就是安忍;就是能忍則安。在佛經裡面,忍辱遠比精進更為重要,忍辱。你一直精進‥‥‥所以說:精進者,比不上忍辱的人,忍辱就是最大的精進,二六時中都能忍!謂諸菩薩成就堅固之行,為什麼加「堅固」?堅固就是證得無生法忍,才能夠堅固修行。你要證得一切法無生,才能夠究竟忍。你說:我今天要忍!那麼,功夫不夠,你今天忍、明天忍、今年忍、明年忍,有一天,它就會爆炸。如果悟到一切法無生,就無須忍了,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我不須要忍耐你,沒有這個忍的觀念。為什麼?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既然一切法無我,連「我」都沒有了,須要忍嗎?心境本一如啊,何來忍不忍的事情?心跟境本來就是畢竟空,沒有能忍,也沒有所忍的對象。所以,你如果說:我忍耐你很久了!那麼,這個就表示這個人的功夫還不夠,還差得很遠!自己能夠消化,忍下來,自己能夠消化,一句話都不吭聲,解脫自己、降伏自己,悟得一切法無生,能忍自安。所以,謂諸菩薩成就堅固之行,於所聞無生之法,所聞法是聞到什麼法呢?一切法無生。得成於忍,這個「忍」就是無生法忍。要證得無生法忍,才能夠忍總持,因為一切法無生,沒有能忍、沒有所忍,那麼,一切忍辱波羅蜜就到了!

      好!我們要背一下,總持有四種,一叫做什麼?這個要背啊!二叫做什麼?義總持。三叫做‥‥‥四叫做‥‥‥就是法、義、咒、忍,四種總持,以後我們念:妙湛總持不動尊,就知道它的含義。又,「法陀羅尼」就是(法總持),就是以一法總攝一切法;哪一法呢?畢竟空,以畢竟空法總攝一切法。所以,以一法總攝一切法,一法就是性空,一切法就是緣起。還有,什麼叫以一法總攝一切法呢?「一法」旁邊寫:平等,平等法總攝一切分別。你為什麼會有一切法呢?因為有分別。所以,前面是站在緣起性空的角度講的;後面這個平等心,就總攝一切分別心,是站在心性的角度講的。所以,如果我們也了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了解以一法總攝一切法。

      「義陀羅尼」就是以一義總攝一切義;這一義就是無生,「義」就是理,一切義就是所謂事相,表法的。一切無生的理,總攝一切事相的義理;一切事相的義理,不能離開無生理。「咒陀羅尼」就是以一咒而總攝一切真言陀羅尼;就是譬如說:五會楞嚴神咒,就代表一切統統總持。「忍陀羅尼」就是以忍而總攝一切法。這個「忍」,如果前面加:無生,就更清楚。所以,不要一直講:我在忍耐,我忍耐你!這個就表示功夫很差!自己見到一切相,自己消化,本來一切法就是無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總透得出這是緣起緣滅、不實在的假相,進入真空狀態,這個忍自然就安。眼睛看不順眼,讓你起煩惱,記住!那是你的問題,心的問題,功夫不夠!所以,看了會發飆、會瞋恨,是因為你的內心功夫內斂不夠,不是境的問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動什麼念頭?你動煩惱的念頭,你就忍不下;你動到般若的念頭,就自動消化。

      而「三昧總持」者,就是以三昧而總攝一切法門,一切法盡在其中。為何三昧可以總攝一切法呢?欲回答此問題,首先須知三昧有何重要。三昧就是定,記得!這個三昧裡面是充滿著般若智慧的,叫做三昧。這裡說:「三昧就是一切佛法的精髓。」「一切佛菩薩修行最高的成就,都是以三昧來代表。」任何法門,修證成就的時候,也都以三昧來表示。例如,修法華法門,成就時即入「法華三昧」;修華嚴法門,成就時即入「法界三昧」;「法界三昧」在旁邊寫括弧:就是「一真」,一真,一、二、三、四的一,真假的真。什麼叫做一真呢?就是絕對,沒有任何討論、議論的空間;沒有任何你思惟的空間,就是空、就是平等、就是法界。這「法界」最主要在強調什麼呢?在強調平等,在強調平等。我們要了解,「法界」的底下加「平等」,意義更顯出來,叫做一真平等法界三昧。所以,你要進入佛的領域,就是一定要用平等心,才有辦法進入佛的領域;用執著心、分別心、不慈悲心、不發大菩提心,永遠沒有辦法進入佛的領域,沒有辦法!


  所以,成就時即入一真平等法界,諸位!《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這一句話,這個標題就已經很清楚了!要往生淨土的人,看到《無量壽經》這一句話,就把總綱告訴你了:無量壽就是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清淨」,你要進入淨土,要清淨平等覺啊!清淨心是什麼呢?就是慈悲喜捨;「平等覺」,就是於一切相,進入空性的平等三昧,法界平等三昧的心,這是上根器的人。

  要往生極樂世界,有幾句話,你要特別注意,不能把這幾句話忘丟了、忘光了!要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句話叫做:是哪一種人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呢?一、要深信因果,第一句話。第二句話,孝順父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管你爸爸、你媽媽,做對得起這些子女、對不起你這些子女,你就是一定要孝順他,佛弟子沒有瞋恨心、沒有報復心,雖然說:爸爸、媽媽以前做得不怎麼好,把你們丟下來,或者是有一些行為乖異,對這些兒女也不怎麼照顧。對不對?你要往生極樂世界,第二句話:孝順父母。是不是?所以,師父看到極樂世界這個淨土法門,這一句話很重要,所以,你看,我們從小的時候,我爸爸也沒有養我們啊!是不是?他自己「跑到北京當狀元」,你看,把我媽媽丟下在台灣,是不是?做清道夫啊,然後,去替人家洗衣服啦,我們過得多麼辛苦啊!可是,爸爸老了,我們也是這樣孝順的,錢也是我每個月匯回去的,有兄弟,就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們沒有說:哎呀!你以前‥‥‥我三歲的時候,爸爸就離開。對不對?那按照道理來講的話,他根本一輩子都沒有養我啊,我為什麼要出錢呢?因為我們研讀過淨土法門,知道孝敬父母是往生淨土的必要條件,所以,第二、孝敬父母,不管你爸爸、媽媽對你好不好,就要孝順他,不要忤逆他,這是條件。第三、叫做奉事師長,奉事師長,就是說:世間、出世間曾經教過你的師長,尤其是出世間的師父,教導你佛法,讓你有正知正見,邁向無上的大菩提、大涅槃道路,是誰的恩呢?是師長的恩!所以,諸位法師!不管你的上人是誰,是不是?記得!你回到你的常住,就是一定要孝敬、奉事你的師長;奉事你的師長,就是衣、食、住、行,師父有交代什麼,要好好的去做。所以,千供養、萬供養,臉上無瞋真供養。對你的上人就是要面帶和顏悅色,是不是?不要叫他掃一個地,繃一個老K的臉。是不是?那個臉,始終一點笑容都沒有,這樣不叫做奉事師長。要給父母親飯吃,這個還不簡單?這跟養狗沒什麼兩樣啊!可是,你就是要有笑容,你要奉事師長、孝順父母,都要臉上無瞋。是不是?不可以忤逆你的上人,因為他是你的法身慧命。雖然你的上人;假設說:你的上人不會講經說法;但是,他這一刀為你剃度,你今天能夠披上袈裟,受人供養,是誰給你的?是你的上人那一刀啊,跟你剃度啊!你今天能夠披袈裟,列入僧寶,這個恩,一輩子都報不完!所以,有比丘來這裡要掛單,他不知道我這裡的情形,他來到這裡,就一直批評他的常住、他的上人,他說他要掛單;這好久以前的事了,我立刻命令當家師,立刻請他遷單!這樣一個從那個常住出來的,就一直批評他的常住、批評他的上人,這哪裡是一個修學佛道所應該有的態度呢?也許他上人做得不怎麼圓滿;但是,做徒弟的不應該如此,你這個往生淨土是絕對有障礙的,奉事師長啊!是不是?包括背後不能攻擊他,人家會看輕你的!你剃度的法師,在你的心中一點分量都沒有,你到別的道場,拼命的挖你上人的瘡疤、批評你的上人,你看那個道場對你有什麼看法?對不對?瞧不起你啊!會在你面前說別人壞話的人,有一天也一定會在別人面前說你的壞話。所以,第三點、叫做奉事師長。第四點、叫做慈心不殺,第四句話就是慈心不殺,你修學佛道,就是不能殺生。最後一句話,叫做行十善業,要行十善業。

  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有條件的,極樂世界不是垃圾堆,不是哪一個人來,統統收了,他要有符合《無量壽經》的條件啊,要背起來啊!是不是?一、要深信因果,第一句話;二、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行十善業,要背得很清楚啊!你想往生極樂世界,要有先決的條件;沒有條件,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呢?是不是?再來,修華嚴的時候,修華嚴法門,成就的時候,即入法界三昧。修淨土法門,成就時候即入「念佛三昧」;你看看,三昧,都是三昧,唵 三昧耶 薩埵鋄‥‥‥三昧耶,三昧耶,是不是?三昧耶。是不是?念佛還是要三昧的功夫,這個就是正修,正修就是念佛三昧,叫做一心不亂;助修叫做行十善業,隨緣隨分行十善業。所以,我們歡迎諸位聽經聞法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沒有錢、沒有力的,有時間的,來做義工,來做義工。知道嗎?難得有講堂這樣一個道場,讓大家做義工。所以,諸位!有時間多多發心,來講堂做義工。

  習禪成就時,即入「真如三昧」,真如三昧。為什麼?真如就是佛的心,如如不動的那一顆心。禪成就就是真如三昧,或者叫做「一行三昧」;什麼叫做一行三昧呢?就是行住坐臥,心皆真如,心皆真如。我們修禪的功夫到家的時候,有一句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時時刻刻處真如,處處皆是真如。條條道路通羅馬,法法處處皆真如,沒有一法、沒有一處不是真如,這個就是真如三昧,或者叫做一行三昧。所以,一行就是:不管行住坐臥,唯是真如。修唯識法門,成就的時候即入「唯心識定」;修密法,成就時候即入當法之「本尊三昧」,如不動明王三昧、準提三昧等等;修楞嚴法門,成就時候即入「首楞嚴三昧」;統統是三昧。一切等覺菩薩,於等覺後心,皆入「金剛三昧」(金剛喻定),什麼叫做金剛喻定呢?就是他的定用金剛來比喻,能壞一切煩惱,不為一切煩惱所壞,入這個金剛三昧。

      好!我舉一個例子,諸位看這裡,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一個擂台,一個擂台,這個擂台,你們看過那個拳擊的擂台賽,有沒有看過?拳擊的擂台賽。一個是凡夫,叫做正念跟煩惱在打拳擊賽,凡夫,正念跟這個煩惱一比賽,凡夫,正念只有挨打的份,就是被煩惱打得鼻青臉腫,說:不要生氣;可是,那個臉,他就是很不舒服,就明明知道萬法皆空,要忍辱、平等;可是,他一慌起來的時候,那個心情、情緒完全失控,完全失控,那個臉就是很不舒服!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他內心都知道喔,道理聽了十幾年,統統知道喔,那個疑心病除不掉,疑心疑鬼,這個煩惱,貪、瞋、癡、慢、疑,所以,凡夫上這個擂台,我用這個比喻:就是只有被煩惱‥‥‥挨打,打得你鼻青臉腫,爬不起來!為什麼?你沒有能力嘛!是不是?這個比喻,你聽得懂嗎?打擂台就是:一個是正念,一個是煩惱,如果是凡夫,正念就被煩惱打得鼻青臉腫,就是我們的心情,完全被煩惱打敗,完全沒有辦法解脫!入金剛三昧可不一樣了,金剛三昧,是不是?金剛三昧,等覺菩薩金剛三昧,這個就正念了,煩惱,對不對?入金剛三昧的,這一拳拿起來,咦?找不到對象,跑掉了,煩惱早就跑掉了!對不對?擂台上只有他金剛三昧那個:來啊!你只有打的份,沒有被挨打的份。這個比喻,希望你聽得懂。是不是?這個比喻,希望你聽得懂。你現在要學習,你是被挨打的份,還是打煩惱的份呢?煩惱起來,一拳就揍扁它,這個就是你真的有金剛三昧的功夫了!是不是?整天在那邊煩惱‥‥‥是不是?道理聽了很多,可是,用不上來,用不上來就是:一句話,師父一句話,經過一年、五年、十年,是不是?師父一句開玩笑的話,一年、五年、十年,還是一樣,就不來講堂就是不來講堂,你拿他沒轍,一點辦法都沒有!是不是?看起來也在念佛用功,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凡夫他沒有聽經聞法,不懂得這個比喻,因為他沒有觀照的能力,他也想要修行啊!對不對?可是,就是戰勝不過煩惱;戰勝不過執著;戰勝不過欲望,沒有辦法!因此,什麼叫凡夫?就只有挨打的份。什麼叫做聖人?只有打人的份──把煩惱揍扁了,煩惱站不起來!是不是?

       所以,記得!煩惱、無明就像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無明就像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所以,就是無明。所以,當你內心裡面情緒不對勁的時候;你看過放鞭炮嗎?放鞭炮,一點,嘁~~~後面一串的鞭炮在等著你啊!是不是?你忍今天、忍明天,情緒已經開始不好,就是心已經開始嘁~~~就不知道哪一天要爆炸而已,已經開始在點燃,嘁~~~很快就砰~~~就開始放鞭炮了,鞭炮就劈里啪啦響了!對不對?那個就是點燃了,然後,就開始一直憤怒了,那個情緒失控的時候了。記得!嘁~~~那個聲音,開始有那個節奏的時候,一腳就踩熄它、一刀就砍斷它,不能讓它起來,不能讓它起來,無明、煩惱不能讓它起來。


      諸位!做久了,習慣了:咦?喔!原來這麼容易喔!所以說:叫大徹大悟的人動一念煩惱,不可能!叫煩惱的眾生動一念放下,也很難!就是放不下。師父!那我放不下,怎麼辦?我就說:你很辛苦囉!那我到什麼時候,才能不辛苦呢?就到放下那一天,就不辛苦了,就這麼簡單啊!師父!我什麼時候才快樂?哪一天放下,哪一天快樂囉,就這麼簡單啊!師父!萬一我如果一直都不放下呢?答案就是一直都要痛苦了,這也沒什麼好回答的了,我一直放不下,當然就一直很痛苦啊,這有什麼好回答的嗎?是不是?快樂、解脫一念間,就這樣子!因此,記得!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就觀想:喔!在打擂台了!一個正念、一個煩惱在打擂台了,看誰能夠提起正念?所以,修學佛道八個字:發菩提心,提起正念,這八個字你會用,哇!這一輩子用不完!發菩提心,提起正念,就是修行。為什麼會煩惱?就是提不起正念嘛,只有挨打的份嘛!是不是?

       金剛三昧叫做金剛喻定。而斷最後一分無明,成就佛道。連所謂「最不著相」的《大般若經》,佛要講此經前,也先入「等持王妙三摩地」。所以,我們昨天已經講了:佛陀放光絕對是真實的;絕對是可信的;是符合科學的,佛陀完全能夠掌控情緒,有正念。然後於三昧中,全身放光。這是絕對符合科學的。因此可知,三昧是一切修行最高成就的精華。又,三昧有狹義以及廣義兩種意義。狹義就如上所說的定慧等持。廣義的三昧,就是正定;正定者就是佛所教的定,相對的就是邪定。

       諸位!什麼叫做正定?什麼叫做正定?用你聽得懂的名詞、一句更清楚的名詞就是:充滿智慧的定,叫做正定,充滿佛陀智慧的定,不是邪定、不是外道定,他的定是充滿智慧的,隨時可以起作用的。所以,正定者即是佛所教之定,相對於邪定。所以一般也常以三昧或者是三摩地,作為「定」、或者是「正定」的代名詞。


  18頁,2.定的重要性,

  (1)定為三學之關鍵,三學為「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定慧三學彼此之間的關係如何?如下圖所示:戒、定、慧,定在中間,為什麼「定」底下叫做體呢?因為要依定才起這個戒的作用,要不然,你持戒持得散亂;要依定這個體,才能起慧用。所以,這個「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充滿智慧的定,這個定就是充滿著大智。所以,師父剛剛已經分析了,智跟慧是不一樣的,在這個圖就可以看出來了。所以,這個「體」的底下寫二個字,叫做:大智,大智,大智就是我們的體,不生‥‥‥悟到了不生不滅的體。所以,智慧,智慧,這二個字是完全不同;但是,又是息息相關,是可以獨立,也可以混合一起念。所以,這個戒定慧。那麼,這個圖是方便說,如果我來畫,不是這樣畫了;我來畫圖的話,它這個是方便解釋,如果我來畫,就會畫一個圓圈,裡面寫:戒、定、慧,如果我來畫的話。自性本具足戒;自性本來就定;自性本具足慧,戒是絕對;定是絕對;慧還是絕對,體用一如。所以,畫這樣子,「戒」,一個圓圈;這個「定」重疊,一點點重疊,第二個圓圈;那麼,「慧」是第三個圓圈。所以,戒、定、慧看起來是三個字;可是,都有相關的,戒跟慧都連在定的旁邊,這個就表示戒定慧不可分離,為了解說方便,所以,他這麼樣畫圖。這表示戒定慧三者是個連鎖關係,而以定居中,為關鍵作用,若「定」這一環沒有了,那麼,這個連鎖即斷,戒跟慧就散失。

  所以,修學佛道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很重要的,要有定。因此「戒、慧」跟「定」都須要有「交集」。事實上是,戒慧都須以定為體,於此定體中,攝持戒慧,令不散失,而能於一切境,有所作用。凡夫持戒、修慧之所以不能成就,皆因其心不定;心不定,就是散亂,故其一切所修,皆與亂心相應,因此不能持久,是故浮浮沉沉、生生滅滅,乍起乍落。這個都是情緒在作用,你看這幾個,幾個字在形容,這十二個字是形容什麼?「浮浮沉沉」就是情緒;「生生滅滅」就是情緒變化;「乍起乍落」就是情緒。所以,真正修行人,從控制情緒做起,無論如何,要保持微笑,有禮貌、不狂妄、不驕傲,懂得謙虛。《大智度論》裡面這麼說:若人修行,無有禪定,如果沒有禪定的功夫,如人持火炬,面對大風,火光即搖曳不定,火光即搖曳不定,就是心境,你真的修行,真的要有定;如果沒有定,碰到一點點境界,就煩惱了!火光即搖曳不定,就是這個人雖然是聽經聞法、念佛,可是,心就是定不下來!不能遠照,那麼,心不定,不能遠照就是沒有般若智慧。

       所以,佛弟子要能穩住自己,這是真修行人。為什麼一再的強調,要降伏自我呢?而這個降伏自我,卻是點滴的功夫呢?所以,當你碰到煩惱的事情,告訴自己:賺錢的時間到了,這是好事,不是壞事,賺功德的時間到了!大家都順從你,你哪裡來修功德呢?要有幾個扮演反派的角色,叛逆、背叛你、侮辱你、忤逆你,你的修行一天一天一直進步了,你才懂得,修行,定有多重要!平常我們就是:人家說一句,就反駁過去,人家說一句,就反駁過去了!是不是?定不下來,這個表示這個人的般若智慧不通達。所以,一切法無生,什麼叫做大悟?大悟就是任何的大事、小事,乃至劇烈的震動的事情到前面,統統沒事,他全部能吸收,他也全部能夠消化。所以,大悟就是有這個了不起,天大的事情,到大悟人的身上,沒事!他也不會去講、也不會去辯駁,也不會‥‥‥就是這樣子。為什麼?各人的因果各人負。佛陀最照顧那一些有忍辱心的人,因為有忍辱心的人,佛特別的關愛他,因為他的忍辱的心與佛相應,佛特別的加持他!你要想讓佛加持嗎?很簡單!你學這一招,就是忍;還能夠消化喔,不能忍到爆炸,得憂鬱症、得精神病,晚上,整個晚上都睡不著,恨一個人!他就:我不要講,不要講!憂鬱症,他就這樣子:不要講,不要講,他就嘟‥‥‥一直講‥‥‥停不下來,煩惱一直起來‥‥‥就是重複,一直重複,英文叫做repeat‥‥‥唉!好累喔!真的很累、很辛苦!什麼叫凡夫?就是重複的情緒一直擺不平。什麼叫做大悟?大事、小事、劇烈的事情來,沒事,不要一秒鐘就擺平它;也沒有東西可以擺平。所以,悟跟不悟就會差很多,悟,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你看到童話故事裡面嗎?從此‥‥‥大悟就是什麼?大悟就是:從此公主跟王子過幸福、快樂的日子。什麼叫做不悟呢?不悟就是:從此王子跟公主天天打打殺殺,這個就是過痛苦的日子、煩惱的日子。

       底下,若菩薩修行,而有禪定,如人持火炬,入於暗室中,即火光穩定、通明,照了一室。菩薩修行亦如是,若有禪定,其心光穩定、通明,照破一心無始劫來無明愚闇,乃至其光照徹三千大千世界,利樂無量有情,亦復如是。在座諸位!吃一點虧,學習忍辱,讓佛來加被我們,這個比較重要的功課。不要一直欺負人家、一直煩惱,佛遠離,遠離你,跑得遠遠的,護法居士看了都搖頭!所以,寧可學習忍辱,讓佛來加被我們,受一點虧、吃一點虧、讓一點,佛菩薩特別加被這一些肯忍辱、有智慧的人;而不是一天到晚想佔人家便宜、傷害人家的人,佛、菩薩、八部、天龍八部,都離你離得遠遠的!因為什麼?無明,連龍天護法都看不下去,一個修行人,瞋恨心這麼重,連龍天護法都搖頭!是不是啊?



*******中間休息*******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1-14 21:46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1-14 22:01 编辑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好!第19頁,

  (2)心若有定,即入正定聚,得出欲界,乃至色界、無色界。這句話的意思,重點就是說:心若無定,連欲界都出不來,連欲界都跳不出去,何況三界呢?所以,這個定是特別的重要!一切眾生為三種聚:一、不定聚,二、邪定聚,三、叫做正定聚。

  一、什麼叫做不定聚呢?此為凡夫,其心散亂不定故。這個「聚」就是類,心不定這一類。

  二、什麼叫做邪定聚呢?此為外道,以外道人依於邪知見、邪慧而入定,名得邪定,是為邪定聚。如婆羅門教入於「梵我合一」之三摩地;以下這個,統統認為心外有法,所以叫做「梵我合一」。道家修習「與萬化冥合」;道教乩童與神靈合一、神靈附體;耶教就是基督教,耶穌基督。耶教修習「與主合一」之聖餐禮等等。凡此皆有一個共同點,即皆計執心外有法,也就是皆計執心外有法、心外有道,而妄欲與心外之道合一,故名外道;那麼,這一點我們就曉得了,心即佛,即心就是佛,即心就是道,當下就是道,不能離開本處。是不是?想與外面合,就變成二了;絕對的空性心性,沒有合來合去的。以此邪知見而得定者,名為邪定。

  第三、叫做正定聚──也就是如來正教中,三乘賢聖依於正法所入之定。

  (3)定中有一切,這是他簡單說,要加幾個字才能看得懂,定中方能擁有一切正念、正法,一切正法、正念從哪裡生呢?從擁有定。你要擁有什麼東西呢?就一定要有定。所以,定中才能擁有一切正法、一切正念,否則我們一天到晚為了小事煩惱,這不是佛弟子所應該有的。我們要煩惱的,是生死輪迴的痛苦,要煩惱這個──你能不能了生死?底下,定體能含藏攝持一切功德,唯有心定,令不散失。攝持一切功德,心定才不會散失。以有體,故有用,因而得實現一切世出世間事業。於三昧之中,從因到果,從體到用,一切功德皆能攝持、長養、成就。

  從因位上說,定就是‥‥‥這後面全部都加一個「心」,就很精彩;沒有加一個「心」,念起來不夠精彩!從因位上說:定就是心不亂、心不染、心不迷、心覺知、心堅定、心精進、心勇猛、心不放逸、心不懈怠、心不散亂、心不失念。加一個「心」,這念起來就很到味!必須念念不斷維持在清淨、明覺、不動的境界中,才能不失定。什麼是定學呢?定學是一種心靈重複訓練的大工程,這是我個人的定義。什麼是定學呢?戒、定、慧的定學,有戒學、定學、有慧學。定學是什麼意思?師父的定義就是:是一種心靈重複訓練的大工程,你要重複訓練‥‥‥一直重複訓練才有辦法,要不然,會失去這個定。

       從果位上說;三摩地就是某尊佛,或者是某尊菩薩、或者是某法門的成果之精髓,如前面所說。譬如,首楞嚴法門成就,即入首楞嚴三昧;法華法門成就,即入法華三昧;不動明王法成就,即入不動明王三昧。

  第(4)定是因位行人的「工具」,果位賢聖的成果;一切修行能不能成就,完全靠三昧:三昧是成就的關鍵。所以,記得!要穩得住情緒,記得師父的話。得定前的修行是「信解」(資糧位),資糧就是籌備一些資糧,我們要遠行,就是要資糧。得定後的修行是「證悟」,這是(修道位、證道位)。要有內證的功夫。一切諸佛菩薩、三乘賢聖的修斷,皆在禪定中進行、成就。這一段可是很重要,什麼叫做修行、繼續在修行?就是在定,心一定要在禪定中。這個禪定不一定是坐在那個地方,心無所住,就有禪定;心無所著,即得定。所以,為什麼要堅持放下?就是為了禪定。(佛經上所說的「修」,或者是聞思修的「修」,都是指入定後,「在禪定中修」。)

  以前有一個比丘,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有一個比丘,在這個洞穴裡面修行,他坐在那個地方,他突然被這個毒蛇咬到,毒蛇,咬到了!我們一般人被毒蛇咬到了,就很緊張了,是不是?非常的緊張了!然後,這個比丘因為他證阿羅漢果,很有定,他知道他即將死亡,就告訴這些比丘,他就說:我被毒蛇咬到,這個色身保不住了!毒性不知道。在極端的痛苦,他就請這些比丘,把他移到外面曬一下陽光,因為身體開始發冷,冷。這個比丘,抬他出來的比丘,因為還沒有證阿羅漢果,看這個證阿羅漢果的臉,一點都沒有恐懼,非常安詳,也一樣的沒有憤怒,沒有說恨那一條蛇,也沒有!他就告訴這些沒有證阿羅漢果的,就說:我心早已解脫,此身必壞,此身必壞。我已經證阿羅漢果,早就知道苦、集、滅、道的道理,我已得究竟解脫,沒有任何的罣礙,色身一定會消失的。他心穩住在這個定,沒有牢騷,也沒有抱怨,穩住在那個地方。旁邊的這些比丘,看了是五體投地的佩服,說:哎呀!這個證果的人,就是完全不一樣,他碰到那個生死的關頭,一樣穩如泰山;被毒蛇咬到,極毒的這個蛇!後來,這個比丘沒有死,穩住的時候,因為血液,毒蛇的血液沒有跑,跑不快,穩住,那個毒解掉了,他從被毒蛇咬到,一直到這個毒解掉,經過了好一陣子,都沒有動到任何的念頭,沒有一點對死亡上的恐懼感;或者是說不捨;或者是對蛇有什麼樣子,是不是?統統沒有!

  所以,一個有修行證果的聖人,他於一切世間,乃至於生死,統統放下,這個就是功夫,這個就是功夫。因此,我們修學佛道,不單只是說:我念佛怎麼樣‥‥‥念佛,我們到臨命終接近死亡,我們怎麼辦呢?是不是有那個定力呢?是不是有那種功夫面對死亡呢?會不會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呢?沒有死不知道;但是,看平常的反應就知道,平常貪染這個世間,貪生怕死,什麼都為自己,沒有大無我的精神,這個人臨命終定不下來,定不下來。

  因此,舉這個例子,是給大家鼓舞,什麼是聖人?就是面對死亡也坦然接受,歡喜心。所以,這個歡喜心,我們這腦波裡面,昨天講:會產生α波;阿羅漢果的心,都在定裡面,都在定裡面。


      我們不要說像阿羅漢這種功夫了;我們要能伏惑,就是說:看得開、放得下、不計較、懂得老二哲學;什麼叫老二哲學呢?老二哲學就是說:不佔風頭、不搶鏡頭,就不會被殺頭!那就是老二哲學了。你知道嗎?老二就是排在第二的,我們不要跟人家搶什麼鏡頭,人家要出名,就讓他出名。是不是?名聲,真正的名聲,有實力的是香又遠,有實力的人,會創造奇蹟;擁有奇蹟的人,不一定有實力嘛!是不是?就是這個道理嘛!不搶風頭,也不佔鏡頭,不搶鏡頭,也不佔風頭,就不會被殺頭!所以,我們站在高位的人,危險性就比較大!是不是?因此我們要懂得退、懂得讓,這個叫做老二。排在老大的,危險性就比較大,什麼都要裝老大;什麼都很衝;什麼都是自己最行,我告訴你:你的危險很大,困擾也會多!所以,排行老二真的不錯!

  所以,因此,一切修行都在禪定中,擁有般若智慧。一切諸佛菩薩斷惑證真,乃至坐菩提樹、降伏魔軍、要加持眾生、三明六通;三明六通在《十四講表》都講過了。種種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皆從禪定中生。是故,一切修行皆是為了成就三昧。心要有定。欲證無上菩提、涅槃、五十二位修證(或六十位修證),皆須成就三昧;三昧是修道、證道不可或缺的「工具」。若不成就三昧,一切只是文字言說、文字知解,不能成為實際的境界或能力。剛剛師父已經舉那個擂台,正念,還有煩惱的擂台那個例子,你好好的領悟一下那個比喻,什麼叫眾生?就只有挨打的份,被煩惱打得鼻青臉腫,爬不起來!道理也聽得很多,就是功夫用不上,不會用就不是佛法,只是叫做學者。把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只能造就幾個學者,不能成就祖師,沒有辦法的!

  第(5)一切大乘、小乘、密乘所有經典,主要都是在講修定。例如;22頁,

  ▲大乘之《楞嚴經》講楞嚴定。《圓覺經》上卷講「理上之悟」,下卷就講「事上之行」,行就是(事上的實踐),諸位!在旁邊寫幾個字:修行是點滴的功夫,這一句話,你一定要好好記得,沒有辦法一蹴即成的。修行一定是一點一滴,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善事多一點、忍辱多一點;孝順父母,奉事師長,這一定要一點一滴,聽經聞法,絕對沒有辦法一下子一蹴即成,這絕對不可能!以師父今天這種智商、這種學歷,都要三十年,何況你們頭腦這樣好?對不對?所以,修學佛道急不得,要慢慢來。而說「二十五種清淨定輪」。整部《瑜伽師地論》都在講關於修定之事。整套唯識學都是為了修定(唯心識定)而講的。這個唯識學,我們都講過了。

  ▲小乘的《四阿含》,主要全在講修定。

  ▲密乘的重點,也是在講修定,叫做(金剛三昧定、本尊三昧定等。)三昧就是定。

  ▲淨土也是講修定:念佛三昧、或者是有人念七天七夜;或者打七七四十九天的般舟三昧;經典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

  以前人打這個般舟三昧,我到後來看到的,在以台灣目前的這種狀況,很少人有能夠打這種般舟三昧,這個般舟三昧,實在非常的困難!般舟三昧,它要有一個適當的場所,這個適當的場所,都一定要地下都是土,不能夠水泥地,因為這個般舟三昧有幾種,有的坐一半、站一半(立一半);有的只有立、有的只有坐。所以,一般的般舟念佛三昧,都是立,「立」就是站立的。那麼,這個般舟三昧,你去看行般舟三昧的這個場地,它是泥土,這個場地不是很大,有護關的人在旁邊。裡面有一條繩子,一條繩子,從上面綁下來的繩子,就站!在經典裡面講:如果有人行般舟三昧,連續四十九天念佛,一心不亂,睡眠少,於定中即得見佛,當身即刻證果,同時了生死!所以,大家都衝著般舟三昧來,有的人念七天、有的人七七四十九天,不一定!一般都是四十九天的般舟三昧。那麼,行般舟三昧的時候,吃、住都要別人在旁邊打點,我們的同參道友,有人行般舟三昧,試過,他把感想講給我聽,我沒有行過,我講給大家聽,他說:行般舟三昧的時候,第一個禮拜很苦很苦,因為一下子都沒有睡覺,然後就走‥‥‥就不准坐,最多很累的時候、要睡覺的時候,就抓住那一條繩子,抓住那一條繩子,就打盹,打個盹,就這樣,不能躺下來喔!他說:躺下來喔,慧律法師!躺下來爬不起來!你相信嗎?只要一鬆,繩子一放,爬不起來,那腿完全失控!我說:那你大小便怎麼辦呢?他說:行般舟三昧,有停、休息一下吃飯。我說:那大小便呢?他說:大小便就是褲子脫不起來,發抖,這樣子兩手統統發抖,一直發抖!脫起褲子來,要蹲在廁所,他說:以前啊,慧律法師啊!以前廁所都是蹲的,沒有坐的,哪現在這麼舒服的?現在這個坐的廁所,打般舟三昧,就藉故常常跑廁所,就坐在那邊睡覺。他說:我們打般舟三昧,那個廁所是用蹲的!我說:那你怎麼蹲呢?他說:我用跪的,沒有辦法蹲。那痛到極點,他是跪一半,用跪的,沒有辦法蹲,那個完全失控,痛到極點!他第一個禮拜就忍下來了,我說:那第二個禮拜?第二個禮拜都在睡覺,那個累到極點,沒有辦法,走路也‥‥‥站著也是‥‥‥哎呀!沒有辦法,佛也沒有辦法念,就是一直累,累到極點的時候,那繩子一抓,那個就完全憑意志在修行,就是生命豁出去了!慧律法師!您要不要試試看?我說:喔!這個不好玩,這個一點都不好玩,我還是正常的吃飯、睡覺、休息,玩這種東西?他總共打了二十二天,他講到這裡很難過,就說:哎呀!法師!我這個要求懺悔,我本來發願要七七四十九天的,七七四十九天,結果到第二十二天,就撐不下去了,繩子一放,倒下去,然後就歐咿~~~送去打點滴,沒有辦法了,因為飯也吃不下了,兩腿全部都發軟了,全部都發抖,受不了!所以,要打這個般舟三昧,還得要相當功夫的人!沒有幾個有辦法的。所以,我們要了解說,這要念到一心不亂,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

  所以,古人也是百日,用百日、一百日作為一個目標,一百日統統念佛,一天睡的時間二個鐘頭,最多四個鐘頭,這個我讚歎,一百天,一百天。律航菩薩就是這樣念的,廣化律師的上人,我是依止廣化律師,要叫師公啊!他就是這樣,他不是行般舟三昧,叫做百日念佛,百日念佛,百日念佛,廣化律師的上人。那麼,他怎麼念呢?他就是睡眠很少很少,非常的少!他是軍人出身的,也是軍人的個性,很有骨氣的!這個軍人都是一板一眼的來,沒有人控制他,他每天功課表一貼,往牆壁上一貼,幾點幾分起床,自己一個人在關房裡面一百天,他還寫感想喔,閉關百日念佛的感想,我還看到那一本,知道吧!我還看到他寫的那一本,哇!那個不是一般人有辦法的,睡眠睡得少,吃得不是很多,然後,就是一直精進的念佛,律航菩薩!是不是?臨命終的時候,就跟廣化律師講:他要走了,要走了!而且臨命終的時候,他就念佛‥‥‥他就說:佛來了,要接引了!頭就低下來,斷氣,是在正念當中這樣往生的呢!將軍!所以,古人修行就是不要命,豁出去了,反正都要死啊!往生以後,這個面貌如生,幾天幾夜,那個頭頂都是熱的,都是熱的,功夫了得,哎呀!讚歎!念佛一心不亂,就是定,功夫了得!是不是?我們大家是不是也要來試一次啊?四十九天,一心不亂。所以,這個功夫了得,我們讚歎,舉這個例子來勉勵大家。因為「定」的另一個定義是:「心一境性」。心、境都是同一個如來藏性,心一境性,就是境跟性都是一如。因此,即使淨土法門,亦是以得三昧為成就之相。這個就是要畫雙紅線。一般人就是念念佛結個緣、誦誦經結個緣,就認為這個在修行,錯了!這個叫做結緣;真正的修行,以得三昧為成就之相,這個就是要‥‥‥所以說:念佛就是要有功夫,要下定決心,不再貪染這個娑婆世界;不再萬般的計較,統統放下,一念,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因此,所有佛弟子,不論在家出家(尤其是出家),皆應發心修定。因此,應知,「得定」對於學佛來講,本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而是應該的、必須的事,但是因為太少人作到,就變得很了不起。正如孝順,本是為人子很自然的、應該作的事,正如孝順,本是為人子很自然的事、應該作的事,但是,因為太少人作到孝順,所以就變成很了不起的「美德」,亦復如是。

  23頁,3.三昧總持手記,就是成觀法師他對這個三昧,看到的經典,全部把它記載下來,一點一點的重點記載下來,方便我們研讀經典的人做重點提示,所以叫做三昧總持手記,「手記」就是筆記。前述「三昧總持論」係筆者「發現」的佛法中的「公開的秘密」:「公開」,因為三藏諸經論中,都在說定或諸禪三昧,或如來入於諸禪三昧所起的功德,如放光、動地、種種神變、現神通說法等等,叫做現通說法,這些都是公開的。但都沒有這樣明白地指出:「三昧是一切佛法修行的精髓。」這個要畫雙紅線,這一句話就叫做一針見血!

  所以,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要念佛,一定要念到有這樣子的三昧的能力,當然,你大悟,力量就大了,念佛就自然定了,阿彌陀佛‥‥‥也沒有什麼妄想,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自然就進入三昧的狀態了。是不是?「三昧是一切佛法修行的精髓。」而祖師大德(除了龍樹菩薩有較接近的說法外),亦皆無如是直言指陳,因此大家都似乎不知此事實,故說是「秘密」。筆者於徧覽大小乘重要經論後,前後貫通,得此一個體會,甚覺茲事體大,亦感吾等末世眾生可憐,沒有大善知識,大家修學都有如盲目摸索,不知頭緒,無有次第、亦無本末、不知主旨,常常無所適從,枉費工夫,不能得真修實證,不入實際;上焉者只在文字知解邊上兜,意思就是:末法,指上根器的人,只是在文字知解上邊兜,中焉的、次等的,就是學少為足,更糟糕的,下焉者不學不修,持一法二法,自以為大。喔!這個太多了,末法時期實在是太多了,只要持一法、一句佛號、一部經論,就認為不得了了,自以為大了!筆者有幸蒙佛菩薩加被、加持,得此體會,不敢自秘,故於此公諸同道。以下之「手記」者,原本為筆者之日記,悉為自勵之語;今為砥勵自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故不揣翦陋,這個「揣」,寫一下筆記,「揣」就是衡量;這個「翦」就是淺,粗淺的淺,粗淺的淺。不揣翦陋就是:我沒有衡量我自己是很淺陋的人。這一句是很謙虛,不揣翦陋就是:哎呀!我沒有想到,也沒有衡量說我是一個很淺陋的人,為了跟大家分享,就不顧自己的淺陋了。說:摘錄於此,與讀者諸君,互相黽勉,這個念黽 ㄇㄧㄣˇ黽 ㄇㄧㄣˇ就是勉勵的意思,黽 ㄇㄧㄣˇ 勉,黽 ㄇㄧㄣˇ 勉,就是勉勵。共證無上,護佛正法。

  24頁,▲佛法的精髓在於三昧。禪定三昧猶如文人的筆(沒有筆,怎麼可以成篇章翰墨呢?)是不是?沒有筆,沒有辦法成篇、成章翰墨,都沒有辦法!翰墨當然就是說很多的記錄。武將的劍(沒有劍何以助成王霸之業?)武將就是要有劍。樂師的琴,這個念樂 ㄩㄝˋ樂師的琴(無琴何以成動人的樂章?)演說者之舌(無舌何以成妙說善辯?)如人之身(無身何以為人?)如足(無足何以至於如來寶所?)如手(無手何以取用如來無量妙寶?)所以,佛法的精髓在於三昧,三昧──文人的筆、武將的劍、樂師的琴、演說者的舌、人的身,或者是足,或者是手。底下,

  ▲心亂,即入煩惱、生死。心定,即入菩提、涅槃。智者自取之。有智慧的人,當然須要定了;心一直亂、一直煩惱,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修行一直不能成就?看到了整團的人,一堆人坐著念佛用功,一下來,是非恩怨搞不完!現在修行人可怕的,就不知道三昧的重要性。是不是?三昧就是萬緣放下,一念提起,就是提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無盡藏,統統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但是,事先要怎麼樣?要把這個娑婆世界的留戀統統捨,貪、瞋、癡統統放,這一念佛就定!放不下就念佛,也想這個、也想那個,那沒有辦法!

  ▲三昧是修學的根本,也是修學的究竟。一切修學只為三昧故,行者應依於三昧,活於三昧,乃至死於三昧(經典裡面講:「其人臨命終時,心不散亂」,也就是至死都不捨三昧,就是「死於三昧」。又,釋尊於四禪中般涅槃,也就是示現至死不捨的三昧。

  所以,佛在臨命終,都非常的安詳。又,歷代祖師大德有坐化者,也是「死於三昧」。)是故,三昧者,乃佛法行人須生死以之,也就是全部都奉獻,常不捨離。就是把生死擱在一邊,就是要得三昧。以有三昧即有一切;無三昧一切免談。有三昧即一切所修皆得成就,所以,經典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專注於一心,沒有什麼事情不能成就的。制心一處者,心得定也。無事不辦者,一切所修悉皆成就。無事不辦,什麼都成就,就是三昧,那麼,六祖講是見性,大悟的見性,見性就哪裡都在定,戒定慧同時具足。底下說:

  ▲唯有發心修習三昧,才能真正長久「念念修行」。

  ▲若要修三昧,則一切善惡,不論大小都很有關係,連一丁點錯誤、染污、不如法、違佛教誡之行都不能有。反之,若不修三昧,則一切都似乎無所謂,即連天大的錯誤、不如法的行,也都不知不覺,毫不在意,而增長墮落。說:修三昧就是一切的善惡就很清楚,在細節上要注意。

  ▲若要修三昧,則須從最基層的工夫開始作起──也就是「棄絕雜染」,這個非常困難!為什麼?因為今天不是對比丘講經,對比丘講經,棄絕雜染容易;在座諸位都是居士比較多,居士要棄絕雜染挺困難的,他要活下去啊,要錢;要面對現實,要上班啊,要上班的團體裡面,有是非、恩怨;要升遷啊;回來要煩惱兒子、老公;老公修行,煩惱老婆;生病啊;還有公公、婆婆要孝順啊;家裡有病人啊,哎呀!這個都是要煩惱的!所以,要棄絕雜染,實在是很困難!乃至最高階層的聞慧,都是必備的資糧。必備的資糧。所以,你要修三昧,就放下,要懂得老二哲學,不搶鏡頭、不佔上頭,就不會被殺頭,三昧就慢慢的顯現‥‥‥

  ▲若修禪定三昧,心中的任何微細的動相或者是靜相,都須覺知、要注意、小心在意,剎那剎那步步為營,沒有一刻馬虎、放鬆。乃至身語意三業,一點一滴都不得含混。

  ▲修習三昧即是正式起修;所以三昧就是修證門。三昧能令人由「信解門」入「修證門」,此外無門。就是:三昧就是轉捩點的意思,這一句話:三昧就是轉捩點,修行重點,在於三昧的功夫。所以,保持一顆解脫的心,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不管天大的事情,記得!跟生死都沒關,輪番上戰場,一樣如如不動,一樣放下,這個就是三昧的功夫。

  ▲三昧是須要實際去作的!非徒託空言,如阿難於《大佛頂經》所示現的,說食不能飽,多聞知解,不足以應付困難。這一句太重要了!只有聽經聞法,徒增知解,是沒有辦法應付實際的困難。意思就是說:佛法──智慧跟定,就是要用在生活裡面,現在就要解脫,不能等到臨命終。

  記得!現在不能自在,臨命終免談;現在放不下,臨命終非常危險!現在就要訓練放下,出家、在家都是一樣。說食不能飽,說一說沒有用的;多聞知解,聽經聞法聽了很多,煩惱一樣在啊、斤斤計較啊,不足以應付困難。平常都割捨不下,何況臨命終那一種四大要解體、五陰要分散,痛苦降臨,神識要昏迷、顛倒的時候,哪能掌握得住呢?所以,為什麼千萬人念佛,沒有人成就呢?難以成就呢?就是因為沒有三昧的功夫。末法時期,強調這個已經不多了,哎呀!你們念念佛!不管念得散心、亂心、有心、無心:你念念佛!師父也是這樣講啊,也沒有叫他說:你一定要三昧!要求這麼嚴格,沒有!師父的要求沒有嚴格,徒弟就隨隨便便念,阿彌陀佛‥‥‥好!放下來,再來,看看電視啊、唱唱歌啊;世間,我是指世間人啦,去跳跳舞,反正我也在修行啊,法會他都到啊!是不是?煩惱,煩惱都在。所以,末法修學佛道,為什麼這麼多人,成就的沒幾個?就是沒有三昧的功夫啊,這個就是重點,首楞嚴就是講定。





出處: 楞嚴經-17 (國語) -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影音專集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amitabha1117/3364183#ixzz1jQ7hXCax


回楞嚴經佛學講座目錄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1-14 21:56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三昧是一切佛法修行的精髓。
阿彌陀佛
很奇怪...整理好慧律法師這篇開示後,心中有股清涼及感動...
希望凡是看到慧律法師這篇開示的佛子們皆有所得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2-1-14 22:22
讚美 乘璦師兄貼出學佛修行的關鍵重點 ------> 修定

感恩聖教!       阿彌陀佛!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1-14 22:52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1-14 22:57 编辑

回复 stanley 的帖子

師父說欲成佛道者,需修十種佛事-即普賢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阿彌陀佛,感恩師兄的慈悲和鼓勵,
但比起"讚美",末學比較習慣"隨喜"
末學真心希望師兄能用心看慧律法師這篇開示,
看完後若心有得,請師兄再"隨喜讚嘆"慧律法師,
並祈願法師能常住在世常轉法輪,
不知慈悲的師兄可否恒順我這小小眾生的請求,阿彌陀佛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2-1-15 17:29
乘璦師兄您好!

本主題是在講  "三昧總持論-楞嚴經" ,  其實修行的關鍵真的是在 "修定" , 愚簡報部份楞嚴經如下:
第一卷 --- 阿難定功尚未修成示現墮淫 , 世尊開示:自性本定 , 因而解說”七處徵心”以破眾生的攀緣心, 教導須不執著外緣才能會入自定本性 , 就像來來往往的住宿客終會離開客棧, 不必在意, 僅有客棧老闆才是始終不動心安住於客棧裡

第二卷 --- 舉例問波斯匿王以解說色身終將會老壞死去, 但眾生自性的見聞覺知能力卻永遠不會變壞, 色身像水泡, 自性像大海,“色 受 想 行 識” 一切萬法分解到究竟處即是空,萬物本然清淨, 若能轉物即見如來自性

第三卷 --- 開示六塵”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六根”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六識”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七大”地 水 火 風 空 見 識”都是真空妙有,本然清淨, 全體即真. 此時阿難開悟證初果說偈讚 :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

第四卷 --- 宇宙如何形成? 知見立知為無明本! 因無明妄想分別執著而形成宇宙, 我們有自性真心能照體 與 妄心業障思想行為被照污物 , 就像插上電的燈泡照出燈泡上的灰塵與圖樣, 所以就照出宇宙人生 , 步驟如下 :
a)本來清淨廣大無邊的自性生起無明 --- 誤認自性須加 " 明 " 才會有光明覺性 , 因生出此念頭, 自性光明頓時變為黑暗宇宙
b)念頭繼續東想西想跑來跑去 ----- 產生風動
c)念頭東想西想跑來跑去很堅固時 ----- 產生金屬
d)風  與  金  相磨擦 ----- 產生火源
e)火燒物 :焦固成土, 濕液成河, 堆積金土成山, 納百河川成海......
               
妄想擁有假我, 而吸取宇宙裡微薄的地水火風元素, 形成肉體, 因思想不同而形成12類眾
生: 卵生. 胎生. 濕生. 化生. 有色. 無色. 非有色. 非無色. 有想. 無想. 非有想. 非無想.
若無妄想分別執著則恢復自性如來藏

第五卷 --- 說明由妄想分別執著所形成的六塵六根六識七大等煩惱結都可以透過修行打開煩惱心結而解脫, 並由24位聖者來開示解脫實例

結論建議 : 一切法門都是以修定為樞紐(因眾生業障重,無定功) , 定成就後, 其他就容易完成

敬呈愚報    阿彌陀佛!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1-16 23:48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1-17 00:03 编辑

回复 stanley 的帖子

阿彌陀佛,感恩師兄慈悲賜教,隨喜讚嘆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2-11-22 08:43
楞嚴經慧律法師(第十七講)楞嚴三昧總持電子書.pdf
楞嚴經慧律法師(第十七講)楞嚴三昧總持電子書.pdf

楞嚴經慧律法師(第十七講)楞嚴三昧總持電子書.pdf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