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十三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5-6 15:49
標題: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十三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唐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随疏钞
  □二偈颂二。一标举。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自下第二尔时普贤下。后彰颂偈。于中初言重宣者。重颂之意。总有其四。
一为后来不闻。欲令得闻故。二为未悟之者。重闻令悟解故。三为长行文略。以
偈广之。令易晓会故。四为结句受持文稍易故。有斯四意。故重颂之。
  □二正颂三。一颂正示普因二。一别颂前十门。文但有七。后三合故文八。
一颂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烨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烨礼刹尘佛。
  □初二句颂所礼。次一句颂能礼。次句明周□。次句辨□因。后三句别显礼
相。谓一一佛所各有多身。一一己身能起多礼。故晋经云。一一如来所。一切刹
尘礼。
  □二颂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称赞二偈中。前偈明所赞。唯深信二字属能赞因。后偈全显能赞。于中前
半偈明赞相。次一句明赞时。末后一句正明称赞。
  □三颂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
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烨供养诸如来。
  □此中唯说本行供养。不颂校量法供养胜。岂得唯举劣供养耶。明知长行校
量本行。
  □供养中三偈。初二偈。前三句标所供具。后一句正申供养。后偈中。除一
切三世佛五字是所供境。末后一句正申供养。余皆能供因。
  □四颂忏除业障。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四忏悔偈中。初句标所忏业。次句明造业因。次句指造业具。末后句正申
忏悔。
  □五颂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次随喜偈中。前三句。余四字明所随喜。后三字明能随喜。前中初句有情。
次句二乘。后句大乘。就初句中。前四字通标一切。后三字正显有情。
  □六颂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次请转法轮偈中。前二句标所劝请。次一句正明劝请。后一句明所请事。
  □七颂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请佛住世偈中。初句标所请。次句正明劝请。下二句由劝请意。于中初句
明住所经时。下句述所为事。
  □八合颂后三。以后三行皆回向故。八九但是回向别义。八随佛学是向菩提。
通于二利。九顺众生。是向众生。一向利他。故此三门不相舍离。文二。一合颂
三门。二颂愿生净土。初中三。一总标回向。二别颂三门。三结归回向。弥显三
门皆回向也。今初。以该八九。故不依前次。
  □文三。一总标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
  □牒前所回善根也。八九二门属回向。故但牒前七。
  □回向众生及佛道。
  □正明回向也。略举二处。实际离相。□该于二。在无尽中。
  □二别颂三门。即分为三。虽同回向。长行既开。故略标别义。文三。一颂
随如来学。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颂随佛学中。初句标示。次四句正明随学。次一句示随学所因。次一句结
成随学。后一句随学意。言天人师者。天者名昼。天上昼长夜短。是故名天。又
天者。名无愁恼。常受快乐。是故名天。又天者名为灯明。能破黑暗而为大明。
是故名天。亦以能破恶业黑暗。得于善业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天者名吉。以
吉祥故。得名为天。又天者名日。日有光明。故名日为天。以是义故。名为天也。
人者。名曰能多思虑。又人者。身口柔软。又人者名有慢。又人者能破慢。善男
子。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然经中说为天人师。何以故。善男子。诸众生
中。唯天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
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故号佛为天
人师也。
  □二颂恒顺众生。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以顺众生。即顺诸佛。故先举诸佛。
  □颂顺生行中。先经文。后疏释。前中。初偈标能益之尊。后偈显为生启愿。
前中。初二句标所依净刹。下二句显能依众会。后偈中。初句所顺生。下三句申
愿意。于中初句离忧常安。次句获深法利。后句灭除烦恼也。
  □又佛坐树下。为化众生。故晋译云。如来坐道场。菩萨众充满。令十方众
生。除灭诸烦恼。明知不相违。
  □疏文有二。先释通外难。后结归本意。前中先释通。后引证。前中以有外
难云。本明顺生。何先举佛。故疏释云。以顺众生。即顺诸佛等。
  □三颂前回向。前略今广。此下大愿。亦是伽陀。回向与愿。大同小异。异
者。谓回向要有所回善根。发愿。无善亦可要誓。言大同者。十回向位大愿为体。
总愿别愿皆回向故。今此即是回向大愿。
  □三颂前回向者。即我为菩提修行时下三十偈。于中三。一会通长行。二会
通初地。三解释本文。今初疏亦是伽陀者。梵云祇夜。此云重颂。谓颂长行也。
如前偈等。梵云伽陀。此云讽诵。谓孤起讽赞。非颂前文。然此十愿。若以颂前
回向。则是祇夜。若以长行文中无别十大愿之文。即是伽陀。故云亦也。亦者。
非全一向。疏。总愿别愿者。如愿成就佛菩提。为总愿也。于中自利利他不同。
为别愿也。是回向大愿者。十回向既是大愿之回向。故知大愿是回向之大愿。
  □文有十愿。全同初地。但次不同。彼中次者。一供养愿。二受持愿。三转
法轮愿。四修行二利。五成熟众生。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成正
觉。今次如经。
  □文有十愿下。二会通初地也。即初地中金刚藏菩萨为解脱月菩萨说初地十
愿。第四校量胜德分三门之第一胜愿也。今依彼疏。文前以五对十门释之。一名
体对。名者是总。云愿者。是希求义。别有十名。依经。依梁摄论列。与此名同。
但次第异。今依彼次标列。后释即依当文。瑜伽及诸摄论。名虽小异。义亦全同。
体者彡性。即以信欲胜解三为自性。若取所依。悲智相导。即后得智为体。二修
证对。修者。初七修始。次二修熟。后一修成也。证者。地前引发。初地齐证。
三行位对。行者。初二自利。次五利他。八自利满。九利他满。十二利果。若约
通论。十皆二利。位者。通论即初地所得也。彼是初地之文。故作此配。若就此
中十愿。即初后圆融。不局定位。四因果对。前九求因。后一求果。五立意圆融
对。立意者。所以但说十者。以摄二严二利因果行位无不周故。又表无尽故。故
云一一皆摄阿僧祇愿。圆融者。以称性故。一愿之中具一切愿。即入重重。如常
所辨。六相圆融。正在此文也。故世亲菩萨言。六相者。总相。别相。同相。异
相。成相。坏相。总者。是根本法。以初一法无不摄故。别者。余九法。别依止
本。满彼本故。同者。斯法同名法故。异者。增相故。诸法渐增故。成者。略说
故。揽九缘以成一略也。坏者。广说故。分一作九。九外无一。此九因缘各住自
相不相成也。犹如梁柱等共成一舍。总则一舍。别则诸缘。同则互不相违。异则
诸缘不同。成则诸缘辨果。坏则各住自法。凡举一法。皆六相圆融。又华严第三
祖康藏国师。为则天皇帝指金师子说六相圆融。如彼金师子章也。彼经文有二别。
一正显十愿。彰自勤行。二明十尽句。与众生共。初中四。一总标。二别列。三
总结。四摄眷属。初中地经云。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
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释曰。能成就言。该下三句。初句始起要期。次句方便
起行。谓成彼一一愿中所作方便皆勇猛故。后句愿遂行成。谓如供养佛。便能供
故。余九例知。此愿亦即行。称愿行故。非如凡夫空有要期。是以总言能成就也。
以总该别。十愿皆有此三也。二别列十愿者。一一愿中。文各有四。皆初四字总
标起愿云。又发大愿。此四字九愿皆有。唯初供养一愿。以近标文。故无也。二
显愿行相。十愿各别。然与此经文异义同。下随文引之会释。三彰愿德能。十愿
皆云。广大□法界。究竟如虚空。四明愿分齐。十愿皆云。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此段虽十愿文同。而所作各异。应云供养无有休息等。不似第三段文义皆同也。
就初后二段。文通义局。第三德能。文义俱通。十愿皆有广大等德故。三总结云。
佛子住此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等。三句全同标文也。四摄眷属云。以此十愿为
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然此经但有第二别愿中之行相文义。无余三段。以此
须知彼经中愿与此大同小异之意。故略标释。勿厌异端。疏。今次如经者。依此
经次第解释本文也。但随义便。会于彼经。
  □文二。一别发大愿十。一受持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亦名护法愿。故十地经云。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
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今文初句摄菩提。次句持佛法。次二句护佛教。修行
戒行为护行故。破穿之义。已见上文妙住章中。
  □第一我为下二偈。明受持愿。即彼第二愿也。疏。故十地云。至一切诸佛
法者。此四句全写彼行相之文也。彼释云。(但言释云。即彼疏引论释也。下皆
准此。)四句皆通二利。然若约能受持等说。受谓领受。摄谓摄属。护谓防护。
持谓住持。故胜鬘经云。摄受正法。护持正法。若约所受持等。即一教。二果。
三行。四理。三云护教判为行法者。论云。谓修行教法。于修行时。有诸障难。
摄护救济。故能受等。文虽互举。义实皆通。言常得出家修净戒者。家。谓家宅。
以拘系为义。离烦恼缚。名曰出家。又在家迫窄。犹如牢狱。出家宽旷。犹如虚
空。又智度论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在家虽有五欲乐。不如出
家功德深。又如心地观经。佛为智光长者说出家在家二种胜劣。佛言出家菩萨。
胜于在家无量无边。不可为比。何以故。出家菩萨。以正慧力。微细观察在家所
有种种过失。所谓世间一切舍宅。积聚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
小河水。不知满足。又云。在家之人。心恒起妄想。执著外境。不能了真。无明
昏醉。颠倒触境。亦常不住。恶觉易起。善心难生。由妄想缘。起诸烦恼。因众
烦恼。造善恶业。依善恶业。感五趣果。如是如是。生死不断。出家菩萨。能如
是观。厌离世间。名真出家。偈云。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
窄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若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等。又云。若有
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家受戒。二百万劫不堕恶道。以是因缘。故愿常得也。疏。
破穿之义。至妙住章中者。即善财第四善友妙住比丘。大经则名善住也。此善友
寄第三修行住也。此章中说二十种戒。彼疏将配回向品二十梵行。于中第十二名
不缺漏戒。配第二不缺梵行。又第二十无垢戒。配第一不破梵行。彼释云。若破
四重十重。犹如破器。无所复用。最粗重故。今经云无垢。即无垢戒。又云无破。
即不破梵行。无穿漏。即不缺漏戒。虽加穿字。无缺字。而穿与缺义亦不殊。故
指彼释此意。亦同涅槃经爱见罗刹乞浮囊之喻也。
  □后偈愿受一切佛法轮。即是如来以一切音而说诸法。令能□受持。故上经
云。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
  □二修行二利愿。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于中一切妙行皆成就者。此是总句。谓广大无量世出世间种种行故。亦行
方便。
  □第二勤修下二偈。修行二利愿。即彼第四也。疏。此是总句者。文云一切。
故是总也。以随义便。故不依次释之。下多仿此。疏。谓广大无量至种种行故者。
彼经云。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论释云。广大无量。是世间行。
意明俗智之行。广从初地乃至六地。大者七地。无量者。八地已上。不坏不杂。
是出世间行。不杂世间有漏法故。不坏者。冥同真性故。疏。亦行方便者。彼经
行中有四位。行相。行体。行业。行方便。行方便中。以六相圆融。令一行具一
切行。为方便。经云。摄诸波罗密。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
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今云一切妙行皆成就者。
文含彼意。故指云行方便也。余三此配之。在疏可见。
  □余句为别。初句行体。即十波罗密。除蔽清净。
  □初句行体者。前云广大无量者。世出世间等。正辩此十波罗密之相。故此
云体也。明此十波罗密义。略以三门分别。一释名义。二明体性。三问答广略。
初中又二。先释总名。后释别名。今初。十即是数。波罗密者。此云到彼岸也。
以生死为此岸。烦恼妄念为中流。真空之际为彼岸也。故贲疏云。由无正智。住
生死岸。溺烦恼流。起惑造业。轮回无极。但今修无相慧。照五蕴空。名离此岸。
妄念永寂。是越中流。证法性如。是到彼岸。又唯识论。以现起苦集为此岸。未
起苦集为河流。菩提涅槃为彼岸。六度为船筏。以行人五蕴假者为所度。又智度
论中有三义。一以生死为此岸。菩提为彼岸。一切如来。皆从生死此岸。越四流
之大河。到菩提之彼岸。此约果解。二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此约心释。
三以六蔽为此岸。六度为彼岸。此约行释。唯识第九。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
建立波罗密名。一安住最胜。谓要安住菩萨种性。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大菩提
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悲愍一切有情。四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五巧便
最胜。谓要无相智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
不为二障间杂。若非此七所摄受者。不得名为到彼岸也。后释别名。一布施者。
运心广大。名之为布。辍己惠人。名之为施。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
畏施。财施者。瑜伽论云。又诸菩萨所有财物。若多若少。无不运心。先施一切。
后来求者。如取自财。菩萨与时。还如彼物。见来求者。终不嗤笑。亦不轻弄。
亦不令其心生赧愧。亦不M蹙。舒颜平视。前笑先言。终不稽留。疾疾而施。不
积聚施。谓诸菩萨不于长时渐渐积集聚多财物然后顿施。见积集施。其施有罪。
见随得施。其施无罪。无畏施者。谓他有恐怖。种种难事。菩萨方便救脱。令离
怖畏。或于禽兽等诸有情所。不为恼害。令离怖畏。如是种种。名无畏施。言法
施者。谓以正法为人演说。于诸施中。法施为最也。二净戒者。防非止恶。名之
为戒。于戒不犯。名之为净。此亦三种。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法也。二摄善
法戒。谓修一切善法也。三饶益有情戒。以无罪乐普利众生也。如摄论说。由摄
律仪戒。能建立菩萨行。由摄善法戒。能广集佛法。由饶益有情戒。能无罪利益
也。三忍辱者。他人加恶。名之为辱。能安受之。名之为忍。此亦三种。一耐怨
害忍。由大悲心。不舍有情。于怨害等。忍受不恚。二安受苦忍。谓修行时。若
遇寒热饥渴等苦。安住忍受。不生退转。三谛察法忍。谓审谛观察一切诸法。无
灭无生。而忍证也。当知此忍能与前二为依止处。由达诸法无生灭等。方能堪忍
怨害等苦也。四精进者。勇捍无退。名之为进。万行不杂。名之为精。此亦三种。
一被甲精进。犹如猛将。身被甲胄。能摧怨敌。无退屈心。菩萨亦尔。被精进甲。
积集万行。降四魔怨。二摄善精进。谓修习善法。进取无倦。三利乐有情精进。
于饶益有情事不生疲厌。五禅定者。新译云静虑。专注一境名禅。摄心不乱名定。
念虑澄寂。故名静虑。亦有三种。一安住静虑。谓心住现法乐也。安住此中。轻
安适悦。受用法乐。无厌倦故。二引发静虑。谓依此定。引发六通。诸所思事。
悉皆成满。三办事静虑。谓依此定。成办利乐有情之事。如以定力止息饥馑等。
六智慧者。决断名智。拣择名慧。此亦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谓证生空人无我
理。二法空无分别慧。谓证法空法无我理也。三俱空无分别慧。谓证二空空无我
理。七方便者。摄化自在。应变随时。善离过非。名为方便。此有二种。一回向
方便善巧。以前六度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二拔济方便善巧。
谓一一皆为拔济诸有情故。前般若德。后大悲德。八愿者。专心向乐。乐求不退。
名愿。此亦二种。一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九力者。有胜堪能。不可屈伏。名
力。此亦二种。一思择力。可作不可作等。二修习力。谓修万行时不退不屈。由
此二力。令前六度无间无断。长时现行。十智者。决断诸法。能善了知。名之为
智。此亦二种。一受用法乐智。由施等度。成立此智。后由此智。成立施等。如
是自在。名受用法乐。二成就有情智。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施戒忍等。饶益有情
也。故摄论云。由施能摄受有情。由戒能不害有情。不生嗔故。由忍遭苦能受。
由勤能助他有情所作善事。由定。未定者令定也。为未得定诸有情说行相方便。
令彼有情成办此定。由慧。为已得定者令解脱等。为菩萨自已得出世间慧。断障
得解脱已。广为一切已得定者说远离世间解脱功德。不令依定求有忻上。令依已
得上地胜定。远起加行。引出世间慧。即断障解脱故。名成熟有情也。上来略释
十度别名竟。二出十度体者。初施以善十一中无贪。及助成无贪者同时二十一法。
并三业。总为施度体。此即总相出体也。若以彡性相应眷属等子细出体。广如论
中也。二戒度。以□行中善性无表思在大乘者为体。若约同时相应者。总二十一
法。及所起三业。总为戒度体也。三忍辱。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同时二十一法。
三业。为忍度体也。若不得无嗔。即遇怨害等时。即便退屈。不能忍也。若无审
慧。遇诸境界。不能忍可。即便退屈。故以审慧为体。即三慧中思修二慧也。闻
慧行相粗劣。无忍义故。不取之也。又若无精进在怀。即遇寒热等苦。亦不能忍
受。故忍约胜。以无嗔审慧精进为其自体也。四精进。即以自名相应二十一法。
同时三业。为体也。五静虑。即以别境中定数内等引定。及同时二十一法为体。
此定及第六慧不通三业体也。六。后五度皆以本后二智。及相应二十一法。为体。
故唯识论云。后五皆以择法为体。说是本后智故。问。五中几是根本。几是后得。
答。第六唯根本摄。后四皆后得智收。此约十度解。若说六度者。即第六慧度通
根本后得智也。上来总是出十度体竟。三明问答广略。问。有何所以。但说十度。
不增不减耶。答。有三因也。一者。以菩萨所住地有十故。二者。以菩萨于十地
中所对治重障有十种故。所以能对治度亦有十也。故此疏云。以十度行。净十种
蔽。蔽即障也。三者。菩萨所证有十真如故。度亦有十也。问。诸教多说六度。
今此说十。何故相违。答。亦不相违。何以。谓开合不同。更无别义也。若开。
即别说后四。便成其十。若合之。即但有前六。不说后四。问。若不说后四。莫
摄义不尽。答。以后四度。助成前六。故即摄在前六中。亦摄法尽也。故论云。
方便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令修满故。言方便善巧助
施等三者。解深密经云。于前三种波罗密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而摄
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说方便善巧为施等助。愿助精进者。彼云。若诸菩萨。
于现法中烦恼多故。元于修习无间。无有堪能。由劣意乐故。下界殊胜故。于内
心住无有堪能。乃至未来轻微心生故。正愿如是。由此愿故。微薄能进。故愿助
精进也。力助静虑者。解深密经云。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
因缘故。转劣意乐。得胜意乐。亦名上界胜解。名力波罗密多。由此力故。于内
心住有所堪能。故说力度为定度助。智助般若者。经云。若诸菩萨。以能闻缘善
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由能闻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故说后智是慧度
助。问。何以唯具六耶。答。如世舟船。有六法故。此略明问答也。更有余义。
恐繁不述。上来三段。总是第一明行体中略说十度义竟也。
  □第三句是行业。以十度行。净十种蔽。助真如观。净十种障故。
  □第三句是行业下。至十种障故。言十度行可知也。十种蔽者。谓一悭贪。
二毁禁。三嗔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七耽滞。八退屈。九怯劣。十昧事。
此十隐蔽妙行。故以十度如次除之。疏。助真如观者。智观真如为正道。十波罗
密为助道也。故云助观。以净十障。十障十如义。在玄谈钞中明也。
  □后偈行相。于诸惑业得解脱者。即出世间行。及魔境界。世间道中得解脱
者。即世间行。犹如莲华。及日月喻。双喻二行。处于世界。犹如虚空。亦如莲
华。不著水故。身心清净。超彼岸故。
  □后偈行相。至超彼岸故者。地经行相之文。即前所引广大无量世出世间等
也。今此一偈。前半法。后半喻。法中上句即出世间行。下句即世间行。解脱之
言。意兼上句出世解脱。出世解脱。即全超世间。世间解脱。即处之不染。下半
偈喻。双喻二行也。亦可日月喻出世解脱。不住空故。莲华喻世间解脱。在水中
故。
  □上之七句。皆是能增长行。第二句是所增长心。由依此义。此行亦名心增
长行。故十地云。令其受行。心得增长。
  □上之七句。至心得增长者。以地经于此愿相中科为两段。一能增长行。即
前行相等四。二所增长心。即此全引也。以有如上诸行相资。故增菩提心令不忘
失也。以取地经地论文势。故以诸行增长菩提心。若直据此文。亦可由菩提心而
增长诸行。即心是能增长。行是所增长故。离世间品云。若忘失菩提心而修行诸
善根者。是为魔业。又标在二千之行最初。况此次云出魔境等义亦相符彼文。此
一段文。请以疏中所引地经。及此经偈相对详之。
  □三成熟众生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第五句为总。余句为别。初句离苦。因果皆离。次句得乐。乃至涅槃。第
三竖长。第四横□。后三句。总结长时所成因果。即十地经令其安住一切智智道。
  □第三悉除下二偈。成熟众生愿。即彼第五也。疏。初句离苦至涅槃者。地
经先举所化四生九类众生。后明所为云。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断一
切世间恶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文势全似金刚经也。断世间趣即上句。令入佛
法即此下句也。
  □四不离愿。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谓愿于一切生处恒不离佛。及诸菩萨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离一
乘故。
  □第四所有下二偈。明不离愿。即彼第八也。疏。于一切生处恒不离佛及诸
菩萨等者。如不动优婆夷章中云。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
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
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也。如德生童子有德童女
章中。有其十喻。显善知识。彼云。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
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
净法生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能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
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华。
不著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
譬如白月。色光圆明。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
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
识教。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等。是故愿面常同会总。又如智度论三十二
云。如以少汤投冰池上。虽消少处。返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
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小利益。返更堕落。以是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
佛也。又念我未得佛眼。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即无所趣。菩萨见佛。得
种种利。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等。又大品云。菩萨渐近萨婆若。渐得
身清净。心清净。相清净。是故不生贪嗔痴慢。乃至邪见心故。终不生母胎腹中。
常得化生。从一佛国至于佛国。成就众生。乃至菩提。不离见佛等。疏。亦名心
行愿者。以同心志。在于一乘。故即为心行愿也。
  □初句为总。同志一乘故。余句为别。于中先三句自分行同。意业同者。平
等一缘故。身业同者。同得如意神通故。语业同者。同说一味法故。上即三轮同。
一切行愿同者。若福若智。万行皆同。后一偈胜进同。以更成益。复显示故。
  □初句为总。同志一乘故者。地经总相标云。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释云。
同志一乘。同修万行。以此经但云同行。故疏引彼文简之。属一乘也。一乘之义。
佛法大纲。依香山胜?疏中聊为解释。言一乘者。统收不异谓之一。运载含容谓
之乘。故名一乘。即一佛乘。谓教理行果总名为乘。皆有运载义故。彼明一义。
有其十门。今明前七。一简二名一。佛乘第一。非同余二。二废二名一。如法华
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三破二名一。谓破二乘执实之情。为说究竟一
乘之法。四会二名一。指小即大故。如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又如大乘为本故。
五无二名一。如说香积。彼土无有二乘名字。但有清净大菩萨众。六不二名一。
不二法门。泯绝无寄。如无言世界。外即无说无示。内即无虑无思。以为佛事。
一相平等。寄理绝言。故亦名一。七不一名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非
一切。一亦非一。一切诸法。互相涉入。事事无碍。相入相即。无不镕融。同一
法界。皆如幻故。故大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总一切法。都是一乘。然此
七义。前前浅。后后深。今此所取即第七。称经宗故。平等一缘故者。地经云。
一切菩萨平等一缘。释曰。亡缘照境也。疏。得如意神通者。彼经云。随意能现
种种佛身故。言同得如意神通者。此即神境通。具足应云神境智作证通也。大论
第六云。如意通有三。一能到。二转变。三圣如意。能到有四。一身能飞行。如
鸟无碍。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此没彼现。四一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
一作多等。改变外物。自在能变。圣如意者。于不可爱不净等物。观令可爱等。
自在通达。唯佛独有。今此即是一念能至。瑜伽论说此通有二。一能变。二能化。
变谓十八变等。化谓无而忽有。谓化身化语化境等。疏。一味法者。唯说一乘。
无二亦无三也。疏。后一偈胜进者。前云同行。故名自分。此云益我。故名胜进
也。
  □五供养愿。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愿供胜田故。
  □第五愿常下二偈。供养愿。彼第一也。
  □第三句为总。兴广大供故。大有六种。一心大。无疲厌故。二供具大。财
法正行皆具足故。财供摄在总句。正行即第五六句。三福田大。即初二句。四摄
功德大。即第七句中。究竟普贤道。是胜功德故。五因大。即第七句中清净二字。
如空清净。为无常爱果及常果之因故。六时大。即第八句。
  □大有六种者。彼经行相。及德能中。各有三义。通成六大。显初供养大愿
之义。行相中三大者。经云。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胜解。以一切供养具。恭敬供
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一心大。二供具大。三福田大。然俱舍偈云。由财田主
异。故施果差别。今财田主三。一切皆胜。果即不差别也。审详。德能中三大者。
经云。广大□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摄功德大。二因大。无常爱果无
量因故。三时大。此因得涅槃常果故。以如上六大。一一对今疏文。六义即显也。
疏。如虚空清净为无常爱果及常果之因故者。即十地经六决定中第四因善决定也。
经云。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论云。是因善决定。此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
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二常果因。得涅槃道故。故经云。尽未来际。上
皆论文。彼疏释云。今明此智有其二能。一寂而常用。故为无常果因。用虽亏盈。
智无起灭。如所依空。非无常故。经明此智究竟如虚空。二用而常寂。故为常果
因。虽涅槃永寂。而智体不无。若不尔。将何穷未来际。若会三身者。即用为化
身。寂为法身。智为报身。非无常矣。不同法相宗报身是有为无漏。论云无常爱
果者。用适机故。此上皆十地地体中经文疏文也。彼常果因。在时大中已辩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