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如來藏心與攀緣心 [打印本頁]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1-6 18:21
標題: 如來藏心與攀緣心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2-1-6 19:45 编辑

如來藏心不變(性空),不變能隨緣,隨緣還是不變
比如說能看的是我們吧?能聽的也是我們,能說的也是我們,能聞的也是我們,能想的也是我們,既然它能見聽聞嚐覺念,但它不變,它隨著眼根就能見,隨著耳根就能聽,雖然能聽能見沒滅,再遇緣又能見,雖然能聽,聽沒生,因為有生就有滅嘛!它能聽能滅,可是能滅不滅,如來藏心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滅而不滅,不滅而滅。比方我們看東方見東方,再看西方就不見東方,雖然不見東方,那個見性沒滅,因為它不滅,所以我們 再看東方又見東方,因為它不生不滅,所以常住。
我們知道如來藏心了嗎?

再來談談攀緣心
比方我們們喜歡什麼東西,討厭什麼東西,我們喜歡的這個心是從眼根,六根六塵六識生的,可是不對啊!六根六塵六識和合才有喜歡不喜歡,沒和合就沒有喜歡不喜歡,可是那不合道理啊!
既然不和合沒有喜歡不喜歡,就說明這喜歡不喜歡在眼根裏沒有,它如果眼根裏有,不必等和六塵和合六識和合了,六種情都是一樣,所以不和合沒有喜歡不喜歡,那麼就說明不和合裏沒有喜歡不喜歡,沒有喜歡不喜歡,怎麼和合有喜歡不喜歡?
比如說你沒有錢我沒有錢他也沒有錢,三個人加起來還是沒有錢啊!不可能你沒有錢我沒有錢他沒有錢,三個人加起來等於有錢。
那就是說喜歡不喜歡是攀緣心,怎麼叫攀緣心呢?
我們心裏攀六種緣,六種緣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項都是因緣生的,色是因緣生,聲是因緣生,香是因緣生,味是因緣生,觸是因緣生,法是因緣生,既然是多種條件因緣生的,一定沒有自性。我們心裏假使知道沒有自性的話,就是依他起;假使執著有自性,是遍計執,遍計執性隨著色聲香味觸法轉,那叫迷,迷時法轉人;知道色聲香味觸法沒有自性,就不隨它轉,不隨它轉可以轉法。一心生萬法是我們如來藏心,我們追逐六塵的就是攀緣心。
舉個例子講,我們們都隨著眼看的轉,看不是眼,如果看就是眼,死人還有眼;聽的不是耳,耳能聽的話,死人還能聽;聞的不是鼻子,死人還有鼻子嘛!如果死人還能聞,怎麼還叫死人?吃飯的不是嘴巴,死人還有嘴巴;覺觸的不是身體,假使是身體的話,死人也有身體啊!
"想"也不是意識,意識固然有生有滅,第七識不生不滅,第七識也有生滅,第八識不生不滅,第八識也有生滅,染分的生滅,淨分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是我們如來藏心,也叫如來,也叫法身,也叫菩提,也叫中道,它有很多名字。
我們的如來藏心不生不滅,攀緣心都是生滅,我們想一想,我們看得見的東西,剎那就變,可是我們那個不變;聽得見的東西剎那就變,我們那個不變;六根六塵都一樣,我們把變的當自己,那就是攀緣心,那個不變的才是我們啊!
舉個例子,我死了作鬼,鬼死了生天,作鬼的是不是我?作鬼的是我,我沒死啊!我死了誰作鬼去?生天的不是我,假使是我的話,我應該不變啊!那個不變的是如來藏心,變的是攀緣心。都說人死作鬼,作鬼還沒死,真能死,誰作鬼去?
可以年輕,可以老,可以病,可以死,都是我啊!那個才是如來藏心,生老死病的是緣,我們懂了以後,就應該起道心。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1-7 08:40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1-7 08:43 编辑

回复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仁者大人,我很努力也很用力看了好多遍...還是看不懂...昏~~~

可不可用圖表,我是那種需要看圖學習的...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2-1-7 09:24
本帖最后由 至欽 于 2012-1-7 09:27 编辑

這篇是在說明楞嚴經中的"反聞聞自性"
第一段在說如來藏心聞性不滅
第二段說明我們喜歡的事物並無永恆性,是無常,是空,我們不應該去追求,去執著,並舉例說明
結論:我們應該回歸我們清淨的本性,那個沒有妄想沒有貪嗔癡的本性

這裡面有3個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1.我們如何認識世間是苦,無常,無我?把文字語言化為觀念,佛在阿含稱
認識苦,無常,無我 正念
2.如何用功?在生活上落實?
3.第三個問題,等前二個問題討論完,我在來請教大家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2-1-7 16:21
回复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如來藏心的思想很殊勝,也很「方便」,容易讓人接受。
但是往內推究時,常常就會遇到困難,例如:
「一心生萬法是我們如來藏心」
在研究大乘起信論時,一樣有此問題,既然「本來清淨」,那怎麼變成不清淨了?
難道成佛還會變凡夫?

這道理對於凡夫來說,其實無寧高深了些。真是超過凡夫覺慧能領受。
所以佛陀對二乘人不如此說,反而是為了誘腋凡夫,令生信心,才會先這樣講。
末學會放棄如來藏思想,改從唯識入手,也是因為唯識講的清楚明白,絕不含糊。

對於「無我」,有非常多切入點,方法都很明確。
但這在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都沒講次第,比較可惜。若論實用,說實在效用還真比不上阿含經。高深的經典常會使我們「好高騖遠」,挾大乘以自高舉,但入手方法卻貧乏到可憐。以致於學了數十年,還是一直兜圈子,好可惜!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2-1-7 16:38
例如我們說「回歸清淨的本性」,這觀念進入唯識後,就不會這麼說。
這樣說比較是「方便說」,因為我們對於「本性」實在是不明白的,看著經典也都是籠統的概念,只好先這樣相信,總比都不建立好。

例如我們能觀察的心(見分),以及所觀察的境界(相分),在唯識中其實都是「相分」。也就是說,這個我們認為可以觀察的心,其實也是變現出來的,再用便現出來的心,去看變現出來的境。您看,真是虛妄到了極點啊!

但我們會執著,我有一個能觀察的心,以及所觀察的境。要是不去攀緣外境,那這心就「清淨」了,就不虛妄了。實言告汝,同樣是虛妄!只是他不攀緣外境,轉攀緣內心影塵,那也是個假象,只是我們以為是「真心」,真是大錯特錯。
例如,打坐中,非常寂靜,甚至到了等持,前五根暫時都不動了,三昧現前。請問這時「真心」出來了嗎?要是以為那就是真心,就是著魔了!
見真心,那就是見道位,與真如相應,親證真如。打坐的定中境界,絕對不是真如、真心。(唉呀~講不完了...)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2-1-7 16:44
廣告一下:

十天九夜學習止觀禪坐課程

http://www.buddha-hi.net/re/thread-8709-1-1.html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1-7 17:26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2-1-7 17:27 编辑

回复 梅僧 的帖子

仁者所言極是,大乘起信論有的觀點是有討論的空間的,但大乘起信論還是很重要,唯識又是另一個系統了,阿含是一切佛法的基礎,師父的佛學課程可能會從阿含開始,可能啦~因此在論壇貼的阿含經典可能都是未來要研討的,請各位大德有空可以先去看看(基礎佛學板)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2-1-7 21:27
回复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大乘起信論沒有錯,是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講的。講三細、六初、五意、六離染,都非常微細,不是我們凡夫覺慧能審觀。
其中引了「如來藏心」一名相,好讓我們心有個歸向,不然心還真不知道要安在哪裡啊!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1-8 01:54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2-1-8 02:12 编辑

回复 梅僧 的帖子

大乘起信論某些部分講得非常微細,但不是全部,而且名為起信,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在實際修行的體驗中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因此不論是禪宗,天台,賢首各家都重視此論

當然論中有值得探討的部份,例如:不覺之說就不如楞伽經來的圓滿,還有如來藏的探討,但這些問題,恐怕不是在這裡有辦法討論的

三細或許非我境界,但如果修行要從六粗裡下手是可以的,例如:智相相當於十二緣起中的,相續相等於十二緣起中的,執取相就等於,計名字相就是.........等等
修行當逆十二緣起

三細、六粗就是十二因緣的開展,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就是無名......等等的十二緣起,只是它更詳盡的解釋阿含時期略說而未盡的部分,而且論中的所談的,比唯識學談的還要強化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2-1-8 10:00
回复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大德對大乘起信論一定下過很深的功夫,隨喜讚嘆。附上末學課前整理的一小部分資料,供養諸位大德。

[attach]1156[/attach]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1-8 15:55
回复 梅僧 的帖子

感恩大德~這份表解資料的很清楚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