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卍续藏第17册No.0326观楞伽经记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4-29 17:19
標題:
卍续藏第17册No.0326观楞伽经记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卍续藏第 17 册 No. 0326 观楞伽经记(憨山大师)》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17 册 No. 0326 观楞伽经记
观楞伽阿䟦多罗宝经记卷第三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上
前显理中初明寂灭一心已竟。
△次示如来藏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二译皆作具)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离者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记曰。此将示如来藏性真常无我。以破外道妄计神我。故兴此问也。初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然此藏体。从本以来不与一切染法相应。故云自性清净。诸佛证此。号为菩提涅槃。成三十二妙相。众生迷此。以为生死烦恼。作八万四千尘劳。是则众生日用现证。全是如来果德。故云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但为五阴垢蔽贪痴妄想所污。故如大价宝而为垢衣所缠。其实自性常住不变。此是一切诸佛大乘了义究竟极谈。所谓常住一心法身真我者。大慧因而疑之曰。世尊向斥外道妄计神我。谓是邪见。今云有如来藏常住真我。岂不同彼外道所说我耶。然世尊说如来藏体常周遍。离于自性。不生不灭。而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斯则彼所说我。与佛无别。且世尊前云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一切修多罗。今云有如来藏义。是圣教相违。自语相违也。然彼所计我。其义有三。一者体常。名为作者。二者虽在五阴。而离于求那。别有自性。三者遍历诸趣。实非生灭。其语虽似。其义全非。实是邪见。故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儿认作本来人。此经以破邪为用。谓此邪见一破。即名正智。即可顿证一心。故大慧于显理究竟处。置此一问。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记曰。此言法本离言。应机故有说。以显藏性无我也。谓如来说法。不同外道执一之论。但顺众生所执之情。随宜而击破之。故为著有相希求者说三解脱。为执假法者说如实际。为执差别者说平等法性。为执妄身者说法身。为乐生死者说涅槃。为认生灭为心性者说离自性不生不灭。为厌嚣喧者说本来寂静。为厌生死者说自性涅槃。如是等句皆如来藏之异名。故云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为执四大假我及认神我者说无我。其有愚夫。闻说无我。遂生恐怖。故如来乃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名如来藏自性清净。此亦随顺方便。本无实法。是故汝等当依于义。莫着言说。不应作我见计着。向云三乘为权。一乘为实。今言法身涅槃如来藏名。犹是方便建立。所谓我大乘非乘。以显寂灭心源。言思路绝。真妄两忘。方为自觉圣智究竟处。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曰。此以喻显法因机异也。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故如陶家作器。泥本是一。随缘故器异。以况法本不异。异自机耳。故唐译云。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有差别。然种种智慧善巧方便者。法华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谓如来具有权实二智。种种智慧。乃一切种智。根本实智也。善巧方便。后得权智也。然如来以实智证理。故法无不彻。权智说法。故机无不宜。其所说法引导众生。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故云如来为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疾得无上菩提也。岂同外道所说我耶。三解脱者。谓如来藏自性清净。故云空。离一切相。故云无相。众生性自具足。不假外求。故云无愿。旧引华严三解脱。谓菩萨观缘起而知自性空。得空解脱。观十二有支自性灭。得无相解脱。入空无愿求。唯为教化众生故。得无愿解脱。然彼以观言。正意在行。此以体言。正意在理。名同义别。学者应知。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记曰。此结成正义。诫令离过也。谓如来说法。乃以实相印印定诸法。故随其所说。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外道无此法印。故曰不如是则同外道。噫。如来无此法印。则同外道。痛令识法者惧。如来藏。乃佛性在缠之名。谓众生识藏乃如来也。故云如来之藏。依主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记曰。此通颂无我也。人相续阴缘。乃凡夫所计五阴缘生假我。微尘胜性大自在等。乃外道所计神我。此皆心量妄想分别。其实本皆无我。
前从初卷分别自性章以来至此。通约三门以辩邪正因果中。初破邪显正以示常住真理竟。
○此下依理勘订以辩邪正二行。分四。初总示正行之方。分四。
△初能观之智有四。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记曰。此正请行也。前一往开示显理业已究竟。故大慧至此请行。问曰。前说唯心识观。圣智三相二无我观等。皆其行也。何特指此为行耶。答曰。此经直指一心。为顿教大乘。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故约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说如来藏随染净缘成世出世法。以随业爱无知染缘而起。则如如正智即成名相妄想。为实我实法。故有生死。若观缘生无性。即名相妄想为如如正智。我法皆空。即是涅槃。唯此一心转变。更无别法。前虽节节说观。乃世尊直指当机。要令目前顿见诸法。缘生无性。顿悟无生。乃借观明心。正在显理。今从生灭会归一心真源。显理已极。故大慧因前五无间种性故。观未来众生亦有顿根可成熟者。故此特请修行无间。亦如前为诸菩萨所说修行大方便门。令其顿悟。前约观显理。此因机设行。故正在行也。以依无间之理。修无间之行。因无间之行。证无间之理。唯此一心。当下顿证。故人法因果。通云无间。实此经之宗趣也。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记曰。此正示行相。能观之智有四也。未来之机。非上根大智不能顿入唯心法门。故云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故二十七祖嘱达磨曰。震旦众生多有大乘根器。汝当于彼度人无量。是故鼻祖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自曹溪而下。传灯所载。皆成就四法得修行大方便者。但有丝毫不透。即为有间。不足称大方便矣。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记曰。此释四法中初句义也。谓观三界诸法唯是一心。离我我所。本无动作去来之相。但以无始虚伪执着习气所熏。故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住处。随妄想分别之所显现。唐译云色行名言系缚。谓三界但以名言为体。若了妄想无性。则三界顿空。此当空观义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唐译云。如是观察一切法时。即是专求自证圣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记曰。此释次句义也。由观三界一切诸法既唯心所现。则虽有而不实。当体虚假。如焰梦毛轮等。本自非有。但因妄想习气故有。由妄想无性。则一切法皆无性矣。无性故假。此当假观义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记曰。此释第三句义也。以心境对待。故生灭之见不忘。良以心本无生因境有。今观一切境界如幻梦不实。则诸法当体不生。以唯心现故不生。既唯心现。则外境顿空。他不生也。外境既空。则内识不起。故云见识不生。自不生也。既无当心之境。亦无了境之心。当体无生。又何因缘而能生耶。故云缘不积聚。不共生也。由三界诸法皆从缘起。故云见妄想缘生。故非无因生也。今观因缘体空。则三界内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以了诸法无实体故。生见悉灭。则证如幻境界。得无生法忍。离生灭见。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当中道义也。中观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但直观诸法唯自心现。缘生无性。顿证无生。约义而言。以例三观。非若他经所明历别次第比也。上三句属因。下句属果。以意生身。因上三观而证得故。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记曰。此释第四句圆成一心自觉圣智义也。谓八地以前。未离心意识。犹属对治生灭境界。及得无生法忍。住八地已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一切俱离。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故云得自觉圣智善乐。以无生无不生。故得意生身。身土自他。无障无碍。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记曰。此释行成得果之相也。唐译云。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前二无我中见法无我。住灌顶位。超佛子地。当得如来自在法身。及唯心观成。并圣智三相等。节节皆明此义。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记曰。此结劝修也。华严九地圣人。现十界身。说法度生。庄严佛土。承事诸佛。作大佛事。所谓得意生身也。此言八地得者。以彼约行布断证。谓由八地断俱生我执已。证平等真如。着三昧乐。能舍三昧乐。发度生愿。故能现十界身。说法度生。如意自在。名意生身。故九地方得。此约顿机。但能一念顿证无生。离心意意识境界。从凡夫位即入佛境界。对位正当八地耳。非言渐断渐证依次而至也。故下文云。初地即为八。无所有何次。所谓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此但约通相言之耳。所谓顿悟一心顿登佛地。虽云诸地。乃借位以示悟有浅深。非是实有阶级次第也。古德云。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
○次示所破之惑。有二。
△初明缘生无性破依他起。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记曰。此蹑迹问。以明迷悟因依。广释上修行者大方便也。然修行之要。唯了依他遍计本无。圆成实有而已。故此先明缘生无性。以破依他起性。由外道不达诸法依如来藏若生若灭。乃妄计一切众生世界从我流出。谓之顿生。妄计冥初生觉。从觉生我心等二十五冥谛。谓之渐生。由此有无二见。皆依他起者。故世尊从前一往说诸法从因缘生。以缘生无性故说无生。破彼妄计。大慧虽领其旨。将谓实有因缘之相。但不知因缘之相何如。意谓若明达因缘之相。则不于诸法起有无二见。及执顿生渐生也。故兴此问。向下答意。先示因缘之相。后示因缘亦无。问曰。前显理行因果已周。真妄之辩已彻。何以复于因缘起疑耶。答曰。良有以也。此经顿教大乘。以一心为宗。断疑破执摧邪显正为用。以直观一心。顿断根本烦恼。顿证无生。立登佛地故。然根本烦恼有六。谓贪嗔痴慢疑邪见。然贪嗔痴。本是如来三德秘藏。为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有情皆具。但慢疑邪见。二乘外道居多。以疑谤正法。横生邪见。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故与正法相抗。违背正觉。是以最为坚执梗化者。世尊四十年来。多方弹斥。至此根机已熟。故顿拔疑根。力摧邪见。令其正信一发。即可顿证无生。所谓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是故此经专一断疑破邪。以显自觉圣智。所以已蒙究竟开示。而复蹑迹重重伸疑致难者。直令行人纤疑尽净。方能的信自心。更不向外驰求耳。故从上诸祖。乃的信自心到不疑之地者。非此外别有方便也。此后终篇大旨。概不出此。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㲲草席种芽酥酪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记曰。此示外缘相也。亲能生起为因。疏能助起为缘。一切诸法未有不从缘生者。且如泥团为因。柱轮绳水木人工为缘。而成于瓶为果。至若缕草种酥为因。㲲席芽酪为果。以类诸法皆然。缘生之法。必先因后果。展转而生。故云前后转生。内外者。内即根身。外即器界。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记曰。此示内缘相也。谓从无明爱业等十二因缘。立缘之名。从缘而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之名。虽有三世因果。了无差别。但是愚夫妄想分别见耳。此即示缘生无性义也。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
记曰。此示因相也。因即是缘。以心境互为缘起故。但约生起义为因。助起义为缘耳。唐译云。谓内外法作因生果。以一念起处。即作生死因。必有当来果。故为当有因。作即生起。此当因缘义也。若了生本无生。则无涯生死顿断。
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
记曰。此当所缘缘义也。唐译云。谓内外法作所缘。生果蕴种子等。谓若根若境。通为所缘。而起憎爱取着。能致后有生死不断。故云相续因。
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
记曰。此当等无间缘义也。唐译云。作无间相。生相续果。以妄想不断。因果相续。故名无间。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
记曰。此当增上缘义也。唐译云。谓作增上事。而生于果。谓单境不能生果。必假心为增上。以心是境之增上缘故。如转轮王。于受用境。变现自在。
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
记曰。此当分别缘义也。魏译云了因。唐译云显了因。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若一心不生。则万法俱寂。故一切法。但以分别为因。楞严八还中分别缘。即此义也。以上四因。心境合会。作业成就。到此则分别显了。因果历然。故云了因也。
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记曰。此无想断灭因也。谓无想外道。心虑灰凝。于妄想灭处。遂作相续已断。而生无妄想见。以此为因。感无想报。以待灭为因。故云待因。论中无此。以此经正在摧邪。故特出此因。然此六因。真妄皆具。圣凡齐禀。以法界所宗不离缘起故。良由不达缘起。妄执诸法实有自性。故成偏邪。但名妄想。若了缘生无性。则法本无生。真妄皆空。圣凡齐泯。即是自觉圣智。且此因缘诸法尽属生灭。意显本不生义不属因缘。故下云渐顿俱非。以示真无生义。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
记曰。此明本不生也。唐译云。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
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
记曰。此徴释无生义也。谓诸法不一时顿生。亦非渐生。若顿生者。则不分能所先后。无因果相。若渐生者。未得果相。何言因生。如未有子。何以名父。故魏译云。若一切法一时生者。因果不可差别。以不见因果身相故。若次第生者。未得身相。不得言次第生。如未有子。云何名父。未得身相者。单言未得果相。不得言因也。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故。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著相故。
记曰。此明法本离缘。但妄计因缘相也。谓诸法当体寂灭。本自无生。若言因因缘而生诸法者。皆妄想分别耳。故魏译云。愚痴凡夫。自心观察次第相续不相应故。作如是言。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等。能生诸法。大慧。如是次第诸法不生。虚妄分别。取法体相。唐译云。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言因攀缘等者。谓亲能生起者。曰因缘。心取外色等尘。曰攀缘。即所缘缘。内外法更互转生。相续无间。曰次第缘。即等无间缘。心是境之增上缘。识论广明。但名同义别。以此明缘生诸法。彼论识具缘相耳。
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记曰。此结示法本无生。不可作因缘见也。何以诸法顿渐不生。以一切法唯心现故。既唯心现。则心外无法。无可生者。以自共相皆无自性故。既无自性。则谁为生者。故皆不生。但除妄识分别为有生耳。其实无生。唐译云。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自心现身资等故。外自共相皆无性故。唯除识起自分别见。大慧。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顿渐生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记曰。此颂法无生灭。本自离缘也。初一偈。谓一切法本无生灭。但诸凡愚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而起因缘之想。次一偈半。妨难。难曰。向因凡愚妄执诸法灭而复生。故世尊说因缘相以遮遣之。今者何言因缘亦无耶。故偈答曰。非是遮彼灭而复生者而说因缘。但假以因缘名字以破彼凡愚妄想耳。亦非实有因缘之相为彼生法也。况一切有无缘起之法。尽是无生。岂有因缘之相耶。末半偈。又通难。难曰。既无因缘。今此三界从何而起。答曰。但从众生习气迷转。乃自妄见三界之相耳。故云。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记曰。此颂正显实义也。谓一切生灭因缘有为诸法。尽属虚妄之见。真实本来无有生灭。但见一切有为之法如空中华。远离能取所取一切妄见。则顿见诸法本无已生当生。而彼一切因缘和合之相。皆是言说。非实法也。始因凡愚妄执异因能生诸法。起有无断常二见。故世尊先示因缘生法。破彼无因。令观诸法缘生无性。了悟无生。今无生之理既彰。真实之义已显。故此特示本无生灭。不假因缘。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斯则直指一心真源。以显究竟第一义谛。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也。观者应知。
○上明缘生无性破依他起竟。
△下明妄想无性破遍计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二译皆心法门)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记曰。此亦蹑迹伸疑致问。以明妄想无性。以破遍计执也。由初卷末云。当依于义。莫着言说。意谓言说是妄想相。且所说能显第一义。既能显第一义。何以名妄想耶。故此请问言说妄想相。及所说第一义。若能通达此二种义。则远离遍计。亦可以此法门。净治众生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说言者。从自妄想色相计着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唐译云。谓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念。依不实境生)过妄想计着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唐译云。谓忆念怨仇先所作业生。过即过恶)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着过。自种习气生。(唐译云。以无始戏论妄执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记曰。此示言说妄想相也。谓妄见男女身分颜貌好丑。及一切资生器物美恶等相。妄起分别而有言说。名相言说。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念。妄计分别吉凶美恶等。名梦言说。忆想自他冤亲爱憎等先所作业。妄生分别而有言说。名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时来八识含藏自类戏论种子习气。猛然鼓发。故生分别。名无始妄想言说。一切言说。不出此四。以妄想为言说因故。离此四外。则无言说。无言说处。即第一义谛。非言说能显第一义谛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魏译云。惟愿为我重说四种虚妄执着言语之相。众生言语。何处出。云何出。何因出。唐译云。愿更为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
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龂齿和合出音声(唐译云。依头胸喉鼻唇腭齿舌和合而起)。
记曰。此示言语因缘相也。谓众生言语所出。以前四妄想为因。此头胸等八种为缘。故有言说。老氏所谓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此所谓妄想缘气。识风鼓扇。无故而出者。故无谓耳。以此观言语相。则音声体空。本不有也。众生语言如此。至若佛之言说。如天鼓音。故其说法有六十四种梵音。特非妄想比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记曰。此示言语妄想二皆性空义也。谓妄想言说若各有自性。则为定异。若不待因生无所显示。则为定一。今言语既因妄想而生。非定异也。言语但是音声相。以音声质直无文。如风鼓窍。无所显示。由妄想力。屈曲杂出。有所显示。能所历然。非定一也。以非一非异。二皆性空。故都无实义。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记曰。此示第一义谛离言说相也。大慧意谓凡夫由妄想言说既能显示世俗谛。而圣人亦以言说显示第一义谛。今妄想言说既非一非异。一知圣言量与第一义是异不异。故问云。为言说即是第一义。是不异也。为所说是第一义。非不异也。佛答谓异与不异。二者皆非。唐译云。何以故。以第一义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圣乐处者。乃诸佛自受用境界。离心意识。非言说可到。而言说第一义者。如标月指耳。如指但能标月。不能到月。因指观月。月非指也。故云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
记曰。此明言说不但非第一义。而亦不能显第一义。伸明第一义谛离言说相也。以第一义乃圣智自觉所得境界。非言说妄想觉境界。而言说妄想岂能显示。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教外别传之旨。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所两忘。心境双绝。唯证相应。岂妄想言说分别可到。
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唐译云。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唐译云。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相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记曰。此重明言说不能显示第一义谛之所以也。然言说毕竟不能显示第一义者。有三义故。以第一义者。不生不灭。湛然常寂。不动不摇。不属因缘和合所起。岂彼生灭动摇因缘所起言语之相而能显示耶。第一义者。超然绝待。无自他相。岂彼自他对待言语之相而能显示耶。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现量境界。永离一切种种外相。岂彼妄想心外取法分别语言而能显示耶。由此三义。所以言说毕竟不能显示第一义谛。是故结劝。若观第一义。当离言说诸妄想相。方许可入。所谓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方有少分相应耳。是故前云当依于义莫着言说。故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记曰。此颂直显离言方为实际。以洗行人名言习气。方能实证也。然此偈稍略。唐译云。诸法无自性。亦复无言说。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转。一切法无性。离言说分别。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槃。如王及长者。为令诸子喜。先赐相似物。后赐真实者。我今亦复然。先说相似法。后乃为其演。自证实际法。观此王及长者之喻。足徴楞伽已往四十年中所说诸法。皆相似语。未显真实。既经淘汰多方。根机已熟。方说自证真实离言之道。正法华所谓先以三车引导诸子。然后等赐大白牛车。宝物庄严。令其驰骋。游戏快乐。此圣人说法之仪式也。问曰。诸判教者。但云法华开权显实。而未闻言此经预为开显。何以会通。答曰。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佛知见者。即所谓唯心现量自觉圣智。乃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心真实佛性义也。唯此一事。更无余事。诸佛圣人因此缘此出现世间。故所说法从始洎终。直为开显此一事耳。向以众生德薄垢重。不敢顿示。恐彼惊疑不信。返致谤法之愆。故大慈隐忍。但以骈拇枝指。及至众志贞纯。方堪说实。故此经顿示如来藏心自觉圣智。若有悟此心者。一念顿登佛地。不劳多劫修行。此所谓顿教法门也。为欲革彼三乘渐弊。故云顿教大乘。然为法华前象。故预为开显。圣人说法。始终一贯。前后相须。故有秘密不定之教。且所说法虽有多种。大约不出理行因果四法而已。各有权实。此四各归其极。入于一实。则圣人之能事毕矣。然四十年中所说之法。不离心境对待。能所真妄。生死涅槃。故其闻者将为实法。未舍名言习气。终在门外。止宿草庵。至于此经。则彻底掀翻。打破窠窟。一切俱离。顿示一心自觉圣智。此则显理已极。然而所开显者。乃开除三乘之权理。以显一乘之实理也。以此实理正智。将为真因。所谓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者是已。至于法华。则藉此真智为因。以资妙行。故一华一香。举首低头。合掌称名。皆成佛道。是以真行契真果。然所开显者。乃开除三乘之权行。以显一乘之实行也。以此实行冀登实果。故三乘人一一授记。历事多佛。方成佛道。若非借此真因。从使再经尘劫。将恐终滞化城耳。二经宗趣虽异。理实冥符。至于楞严。则理行因果一一皆真。乃是通会前权都归一实。三乘统收。五性齐入。融会一代人法理行因果。总入如来妙庄严海。此尤见如来说法始终一贯也。观者若不明此通途说法仪式。纵悟自心。亦不能开示童蒙。所谓宗通说不通。如日被云笼。亦不诣究竟实际。以未达如来本怀故也。因便及此。观者勿厌其繁。
○上明妄想无性破遍计执已竟。
△下明心境俱亡以显圆成。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
记曰。此亦蹑迹致问。将明心境俱亡。以显圆成实性也。由初卷佛斥外道不达诸法无性。妄于第一义作有无断常二见。执定一定异俱不俱等四句论。乃是愚痴妄想所行境界。非自觉圣智境界。故依他偏计斯兴。圆成不显。今大慧闻说第一义谛。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是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四句既离。百非俱遣。此非外道境界。乃自觉圣智所行境界也。但不知离四句外。圣智境界。究竟何如。意若了此。则二性顿祛。圆成实显。即可入于第一真实之义。故特兴此问。以明成自性也。
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唐译云。以无功用本愿力故)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魏译云。如如意宝。无量境界修行之相。自然行故)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唐译云。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所现差别)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记曰。此叙因法获益。所以致问之意也。谓若得了达离四句义。入法真实。则可渐增诸地。以致入如来地。以无功用行成就众生。如摩尼宝。随心变现。普应一切。悟唯心境。不独离外道见。抑离二乘于阴界入作自相共相妄想见也。斯则少施功用。疾得菩提。自利利他。法利充满。有此大益。所以请问。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
记曰。大慧请问离四句外。别求圣智所行境界。将谓实有四句可离。实有圣智可得。佛所答意。谓本无四句可离。亦无圣智可得。何者。以第一义妄真双绝故。且四句者。盖由愚痴凡夫。不达唯心所现如梦境界。妄取内外一切诸法实有自性。故妄生分别一异等见。此乃戏论习气为因。妄生计着耳。非是实有四句也。良以心境如空无所依。然所分别境界既无。而能分别妄心何有。苟一心不生。则万法自寂。岂实有四句可离。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若生圣解。即堕凡情。故亦无圣智可得。故唐译结云。当于圣智所证法中。离生住灭一异等一切分别。到此境界。言思路绝。方为极则。故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师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文殊问维摩居士不二法门。士默然。故世尊向下所答。但以十二譬喻借以发明。前七喻。喻境界本无。愚者妄生分别。显妄想非有。以明本无四句可离。后五喻。喻佛说法应机施设。本为破着。如以楔出楔。元无实法与人。故偈云。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以明亦无圣智可得。然此章所喻。虽若显而易见。其实深而难明。观者须善体会。务契佛心。所谓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智者深观之。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4-29 17:20
如画热时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