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3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4-26 14:04
標題: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3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3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3
默超居士有见于此,得是经而装帙之,嘱缀数语。普为见闻随喜者,震涂毒鼓,食少金刚。其意岂浅浅哉。
默超居士有见于此,得妙经普门品而装帙之。嘱某缀数语于经后,拈出第一义谛,普为见闻随喜者,震涂毒鼓,远近皆丧。(喻消业障)食少金刚,决定不消。(喻种善根)其意义岂浅鲜哉!
二有室跋
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此金口诚言,分明指示。而世之昧者,犹谬执唯心,横生异议,可悲也。因特书此以名余室,用警省焉。
二有室,是彻祖为其丈室所取室名。为什么以“二有”命名?乃取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经文中,二个有字,彻祖以为此出于佛的金口诚言,明确指示。而世之迷昧者,犹谬执唯心二字,以为既曰唯心,则唯心无境。讥笑净业行人,念佛求生西方,是迷心逐境,是“心外取法”。不知佛说“二有”是圆教的有门之理。是即空之妙有。不同凡夫,执为实有之有。如此不明谛理,横生议论,岂不可悲。吾写此“二有”,以作室名,用以警省,以是妙有,求生净土。
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浅之。吁,是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况复双泯双存,超四句,该四句,圆教有门之有,与夫性具本有之有耶。其谓之浅也宜矣,无庸辩。
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有人会说,以“二有”取名,毋乃太浅,啊!此二有者,乃即空之有,有而非有(有不离空)何浅之有。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的妙有道理。更何况还有双泯(双遮中道)双存(双照中道)全超四句(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有。)全该四句(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圆教有门之有,与自性本具之有。由于您不知“有”之大义,说这个取名太浅,也无怪其然。不值得和您辩论。
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
此篇短文是彻祖为勇建禅人血书楞严经所写的跋。
首楞严者,称性大定之名也。以如来藏心而为体性。以耳根圆通而为入门。以穷极圣位而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称性之行。还复证入藏性全体。一经大旨,义尽于斯。故文殊于是请结经名。此后复明昧此难免七趣沉沦,修此须防五魔扰乱者。但反衬正宗,以补足其间要务耳。
首楞严者,首楞严大定也。此定称合真如自性,故是性修合一至极圆顿的自性定。它以如来藏心为体性,以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入流忘所为入门方便,以彻证妙觉果位而为究竟。即依不生不灭藏性之理,(依本觉理)起称性之修,(起始觉智)始本合一,还复证入藏性全体(即彻证本具自性)。一经大宗旨,义尽于斯矣。文殊请问经名。佛答此经名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三字,是性德,乃如来成佛密因,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又:大即体大,相大,用大,此为性德,佛顶二字,喻三大。(此据蕅益大师佛顶文句所说)佛顶不可见,乃无见顶相,喻体大。非无佛顶,喻相大。从佛顶流出百宝光明及化佛,喻用大。首楞严三字,梵语首楞严,华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乃诸菩萨万行所依止,即称合自性的大定,即首楞严大定,此为修德。故此经以性德与修德合标立名。此后经中又发明迷此首楞严大定,难免七趣沉沦。(即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修此首楞严大定,须防五阴魔境扰乱。不过为反衬正宗所说,补足修行须防魔境为要务而已。
经中兼明净土,其处有四。第一大势至法王子,亲禀念佛法门于超日月光佛。其所陈念法,至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以念佛,皆悉具足。
经中以发明修禅为主,亦兼明净土,凡有四处。第一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大势至法王子,自陈禀念佛法门于超日月光佛,其所陈念佛方法,如子忆母而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至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念佛一法。大士自陈: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第二乾慧地中云,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夫乾慧地,虽圆伏五住,见思尚犹未断,何以便不续生。盖超同居秽土,生同居净土矣。智者大师是其明证。
第二,楞严经,乾慧地中,佛告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乾慧地者,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此地虽圆伏五住烦恼,(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无明合为一住)而见思惑尚未能断。然据教道,见思未断,犹不出三界。此人何以便不延续生死,殆是超此同居秽土,生彼同居净土之现象。智者大师证圆教五品位,往生极乐净土,即其明证。
第三情想升沉中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清净国土,随愿往生。前乾慧地,犹属圣位。此则博地凡夫,纯想之心,便往生有分。此盖我释迦如来大慈悲心,炽然轮回之中,特地拈出此横出三界之要道耳。古今未入圣位之人,临终往生者,是其证也。
第三,楞严经,情想升沉中,佛告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彻祖说,前之乾慧地,犹属五十五位真修行路之一的圣位。这里是博地凡夫,仗纯想之心,便有往生之分。此乃我释迦如来大慈悲心,悯念众生,于炽然生死轮回之中,拈出这个仗弥陀愿力,能带业往生,横出三界的至要法门。古今未入圣位之人,临终往生西方,即是明证。
第四流通分中,若有一人身具重罪,将招极恶。一念宏法,变其所受地狱苦因,为安乐国。重罪尚然,况轻罪乎,况无罪乎。无福尚然,况有福乎,况多福乎。一念尚然,况多念乎,况终年终身乎。其往生不在中下品矣。古今宏法诸师,现相往生者,皆其证也。
第四流通分中,楞严经中说:“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彻祖说,重罪之人尚然,况轻罪人乎,况无罪人乎。无福之人尚然,况有福人乎,况多福人乎。一念宏法之人尚然,况多念乎,况终年终身宏法者乎。其往生品位定不在中下品矣。古今来宏法诸师临终现相往生者,皆其证也。
夫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之机,三根齐被。耳根圆通,专逗此方之机,唯利上根。且示阿难以就路还家,故文殊大士曲为拣选。非谓耳根独胜,念佛便劣也。读经者不可不知。禅人血书此经,流通大法,实为希有难能之行。其于往生,当必有分焉。
或者有人疑曰:净土法门,既普被三根,为何文殊拣选圆通,独取观音耳根圆通,而不选势至念佛圆通?彻祖说,夫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世界之机,三根普被。耳根圆通,专逗此方之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此则唯利欲取三昧之上根。又:佛敕文殊选择圆通,意在对阿难之机,令其识还家之路,所以文殊曲为拣选,独取耳根。并非耳根独胜,念佛便劣也。诸读经人,不可不知。
勇建禅人,血书楞严经,流通楞严大法,实为希有难能之行,往生西方净土,必定有分也。
覆香严居士书
月内廿九日得尊札,备悉一切,欣慰无量。读札内有念佛期过三七,尚未见相好云云。观此用心之切,立行之猛,此百日内,当必有大不思议之成就。但此时不可预存期效之心。存之则增躁动,而翻为障碍矣。此系修行门中微细心病,不可不知。
这是彻祖覆香严居士的信,大意是说:月内廿九日接读尊札,备知一切,您札中提到打了三个佛七,还未见到瑞相等等。观您念佛,用心如此之切,立行如此之猛。百日之内,必定会有大不可思议成效。但此时切不可预存一期效之心,冀得好相。若存此念,则心益增躁动,翻成障碍矣,此系修行门中微细心病,若不克除,或致引起魔事,不可不知。
直须深信谛了,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念念现前,即念念相应。但使此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离此念外,别求效验。便是间断,便不亲切,便入歧路矣。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谓也。鄙见如此,不识居士于意云何。
必须彻底相信明了,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念念现前,即念念相应。但使此佛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离此佛念外,别求效验,便是间断,便不亲切,便入岐路矣。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这个道理。鄙见如此,不知居士意下如何?
至如长水之问,琅琊之答,针锋直截明白,不可更为蛇足。果能于此正眼洞开,觑破琅琊,捉败长水,楞严大旨,思过半矣。然虽如此,正好掷向他方世界,且自一心念佛。若曰开少解路,则更不劳拈出矣。
至于长水子璿之问①,琅琊慧觉之答②,针(机)锋直截明白。不可更为之画蛇添足。(香严居士致彻祖之书,或有此问答内容,未见原书,无从解起)若能于此正眼洞开,觑破琅琊,捉败长水,(此二句乃宗门机锋转语,只可意会,不可句解)则楞严大旨,思过半矣。(大半了然矣)话虽如此,正好将此等言句,掷向他方世界,且自一心念佛。若说为了稍开解路,则更不劳我再说什么矣。
注①长水子璿大师。北宋华严宗僧,杭州人,一云嘉兴人。名子璿,后参谒琅琊慧觉禅师有所省悟,住嘉兴长水寺。专弘华严、楞严。著有《首楞严义疏注经二十卷》世称长水大师。赐长水疏主楞严大师之号。
注②琅琊慧觉禅师。北宋禅僧,得法于汾阳善照禅师。后住滁州琅琊山,大振临济宗风。世称琅琊慧觉。
柴紫录,久闻其名,第未亲见其书,未可悬断。寺中近日,唯嘉园居士兼旬或一至,此外别无客迹。不慧逐日与诸衲子挥麈谈经,罢即焚香宴坐,或讎校华严,或检阅津梁,别亦无事。楞严已讲竟六卷,约于后七月间,可圆全部。因思半载之内,两终此经,亦阎浮提人生一大快事也。然唯循行数墨而已,绝无一字之新得。并书以博一笑。
来札问《柴紫录》,久闻其名,但未亲见其书,未能悬断所说若何。寺中近日,只有嘉园居士二十日左右或一来。此外,别无客人过访。不慧逐日与诸学僧挥麈(蝇拂子)谈经。讲罢即焚香宴坐,或雠校《华严》或检阅《净土津梁》别无他事。《楞严》已讲毕六卷,大约在后七月之间。可圆成全部。因想半年之内,两次讲终《楞严》(彻祖辩才无碍,于此可见),亦阎浮提(即南瞻部洲,谓此世界也)人生一大快事也。但只是循行数墨,逐句讲解而已,绝无一字新得(此乃彻祖谦词)书之以博居士一笑。
答江南彭二林居士书
这一篇是彻祖覆彭二林居士的信。彭二林为何许人也,即鼎鼎大名清代弘扬净土宗的彭绍升居士。彭绍升,江苏长洲人,字允初,号尺木,又号二林居士,出生于世代书香门庭。曾中过状元,但他不乐仕进,不久,辞官归隐乡里。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笃信佛法,生平致力于净土之弘传。著作有《一乘决疑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净土三经新论》《净土圣贤录》等书。
仰惟居士,深入净宗,广陈法施,自他并利,解行俱圆。可谓现居士身,修菩萨行,不违本愿,不忘佛嘱者矣。
彻祖对彭二林居士颇为尊重,信的开头说,敬念居士,深入净宗,著书立说,广陈法施,自他两利,解行俱圆。真可谓现居士身,修菩萨行,不违度生本愿,不忘佛之咐嘱者矣。
向得三经新论,妄为评题,不见罪责,已出分外。兹复寄示种种新刻,嘱令论定,益觉赧颜。山野唯教乘大旨,粗知向方,而幼失问学,语不成文,故两处住持二十余年,檀护之门,未投只字。今感居士,虚怀远问,为法之诚,遂顿忘固陋,罄己所知,直词以告。其当否去取,唯高明以自裁焉。念佛决疑两论,皆发前人所未发。一以见慧解之超卓,一以彰卫道之真切。并没量大人,出格作用,可续入藏,永永流通。序跋皆精当。间有可商之处,签辩于后。
前者,得读《净土三经新论》,不辞固陋,妄为评题,居士不见责于我,已出分外。现又寄来种种新刻大著,嘱令审核论定,更令我惭愧面赤。山野之人(彻祖自谦)唯教乘大旨,略知趋向,而幼失学问,语不成文,故二处(广通寺、觉生寺)住持二十余年,檀信、护法之门,未投片语只字。今感居士虚怀若谷,投书远问。为法之诚,令我感佩。遂顿忘固陋,尽己所知,直词相告。说得当否(否,不是),或去或取,请居士高明自裁。念佛三昧、一乘决疑二论,高见卓识,皆发前人所未发,一则以见居士慧解之超卓,一则以彰居士卫道之真切。并具没量大人,出格作用,(这二句是说,居士是大人物,一言九鼎,在教内外有广泛影响,所有著作,具备非常人所能及的作用)可以编入续藏经,永久流通。序和跋,皆精当。中间容有可商榷之处,签辩在后面,供居士参考。
与瑞一李居士书
这一篇文,是彻祖写给其皈依弟子李瑞一居士的信,李瑞一生平待考。
屡有书来,曾未覆答,师资心契,谅不我疑。闻在南中竭力办公,尽心护法,修持不辍,劝导维殷。此则自行化他,二利并举。世法佛法,一道齐行。或雁信时通,或口碑传诵。每一闻见,且慰且欣。因思道无不在,岂分朝野。而修证之际,实有易难。的论修道,出家尚不易,况在家耶。居家已难,况居官耶。故知即尘劳为佛事,化热恼作清凉。苟非忍证无生,位登不退,深入如来之室,权现宰官之身者。恐终不免尘缘渐染,而道念日微也。今贤契信向此道未久,便能于冲繁官署,猛切乃尔。非宿善根力,谓之何哉。
屡次来信,缘事繁未曾答覆,师弟二心相契,谅不致疑我有他意。听闻您在南方,努力办公,尽心护法。自己修持不辍,劝导他人殷切。如此自行化他,二利并举。世法佛法,一齐进行。或从别人书信中获知,或从他人口头中听闻。每一见闻您的情况,真是又忻慰,又欢喜。因念道是无所不在的。岂有朝庭山野之分。若论修证,实有难易之别。克实而论修道,出家人尚且不易,何况在家人耶。居家修道已难,何况居官修道耶。故知即(不离)尘劳为佛事,化热恼(烦恼)作清凉,若不是忍证无生,位登不退,深入如来之室,权现宰官身之大菩萨,恐怕终会被尘缘所转,而道念日渐微薄也。今贤契(李瑞一曾皈依彻祖,故称其为贤契)信向佛道未久,便能于繁忙官衙事务中,修行如此猛切。若非宿有深厚善根,何能做到哉。
虽然,犹须痛念三界无安,肉身苦恼。生死路险,人命无常。幸闻佛法,幸生信心。幻境幻缘,只眼觑破。佛心佛行,赤体担当。净业得修且修,宦场可下便下。无少生留恋,无虚弃光阴。务期事办一生,华开上品。庶几不负自己多生熏习之善愿。我佛长劫护念之慈恩。而成一世出世间之勇猛丈夫焉。
话虽如此,尚须痛念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肉身苦恼,八苦交煎。生死路险,人命无常。今生幸闻佛法,幸生信心,如幻如化之境缘,必须冷眼看破。发菩提心,修一乘行,须要全体担当。利用暂空时间,净业得修且修。把握抽身机缘,官场可下便下。莫稍生留恋,莫虚度光阴。务期(望)一生成办了脱大事,临终华开上品之莲。方可不辜负自己多生熏习之善愿,我佛长劫护念之慈恩,成为一个世出世间之勇猛丈夫。
附 彻悟禅师行略
师讳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县人。俗姓马,父讳万璋,母高氏。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靡弗采览。二十二岁,因大病,悟幻质无常,发出世志。病已,至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宿剃发。越明年,诣岫云寺恒实律师圆具。次年闻香界寺隆一法师开演圆觉,师预会焉。晨夕研诘,精求奥义,遂悟圆觉全经大旨。复依增寿寺慧岸法师,听讲相宗,妙得其要。后历心华寺遍空法师座下,听法华楞严金刚等经,圆解顿开。于性相二宗,三观十乘之旨,了无滞碍。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乃印心焉。是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也。三十八年,粹翁迁万寿寺。师继席广通,率众参禅,策励后学,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声驰南北,宗风大振。每忆永明延寿禅师,乃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日课十万弥陀,期生安养。况今末代,尤宜遵承,遂栖心净土,主张莲宗。日限尺香晤客,过此惟礼拜持念而已。五十七年,迁觉生寺,住持八年,百废尽举。于净业堂外,别立三堂,曰涅槃,曰安养,曰学士,俾老病者有所依托,初学便于诵习。师于禅净宗旨,皆深造其精奥。律己甚严,望人甚切。开导说法,如瓶泻云兴。与众精修,莲风大扇。遐迩仰化,道俗归心。当时法门为第一人。嘉庆五年,退居红螺山资福寺,以期终岁。衲子依恋,追随者甚众。师为法为人,心终无厌,遂复留众,俄成丛席。担柴运水,泥壁补屋,一饮一餐,与众共之,如是者又十年。十五年二月,诣万寿寺扫粹祖塔,辞诸山外护。嘱曰,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三月还山,命预办荼毗事物。十月十七日,集众付院务,命弟子松泉领众主持。诫曰,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番苦心也。临示寂半月前,觉身微疾,命大众助称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乃告众曰,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以住世相劝,师曰,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十二月十六日,命监院贯一,设涅槃斋。十七日申刻,告众曰,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众称佛号愈厉,师面西端坐,合掌曰,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闻异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慈和丰满。发白变黑,光润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门弟子遵遗命,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师生于乾隆六年十月十四日未时,终于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时。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法腊四十有三。所著有示禅教律念佛伽陀行于世。嘉庆十七年壬申九月既望,有师之弟子惺聪者,持师行实,请述于余。余与师相契有年,素蒙开诲,启迪良多。师真过量人也,六根通利,解悟超常。既具辩才,兼持苦行。终始如一,余所目睹。故此述不容一字假饰。愧余不文,特质言之,以传信云尔。拈华寺慕莲杜多,体宽通申敬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