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八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4-15 12:23
標題: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八
摘自《第1545-02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四十九卷(第二十六卷~第四十九卷)》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十通品第二十八
十通品第二十八
  将释此品两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为明前有十定品。此明以定起用即有十种神通。二随文释义者。即明已下有十种神通。其十通名。具如下列如文具明第一初一段有十三行半经。明都举十种通之数并举初他心智通之大用。第二段有十一行经。明天眼智通之大用。第三一段有二十四行半经。明宿命随念智通大用。第四一段有十八行经。明知尽未来际劫智通。第五一段有十三行半经。明天耳圆满智通之大用。第六一段有二十行半经。明住无体性神通起十三种神通大用。第七一段有十三行经。明善分别一切众生言音智通大用。第八一段有四十一行经。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通大用。第九一段有二十二行半经。明以一切法智通大用。此明于根本无作智起一切差别智故。第十一段有三十五行半经。明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大用。此一段明于法性寂灭理中常起大智大悲大用利生恒圆满故。阎魔王者。此曰遮止。谓遮止诫勖罪人能离苦故。此已上十通皆以不思议无作无碍无限大自在智。起无限寂用。入因陀罗网境界重重自在法门。皆不可作三乘有限量见故。如阿那律。我以天眼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等。如权教菩萨。见自他佛国往来彼此皆有量故。此约法身。无限无表里。中间智身亦尔。总无限故。处帝网重重大用故。总约第一义天一切智天。非如世间上界诸天眼耳通及三乘声闻缘觉净土菩萨通故。以住无体性神通。身恒不离本处。而十方一切诸佛国土。一切众生国土。皆悉现自在身及以毛孔。而眼耳鼻舌身心无不共同一体一性。如因陀罗网众像互容无往来自他之性。此十通体。如是遍周如是通彻。名为神通。以智遍通与物同性而知物故。名为神通。非是往来自他是故。如此十定十通十忍等。是十地位终入于生死。利众生之方便。亦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通修余义如文自具。
十忍品第二十九
  将释此品约分三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明此品通初发心之始自位升进行之门。亦通佛果后利众生成行之方便。以随行之忍依行立名。若以权教菩萨地前为伏忍。地上见道方入顺无生忍。若以一乘通十住初心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名生佛智慧家。名得音声忍。亦名顺无生忍。但为随行名异故。但约十住初生佛智慧家。约名顺佛正智慧无生忍。以十行中名以佛智慧随行无生忍。以十回向中以约理智之中。以无畏大愿起大慈悲门。和融理智大悲大慈使令均调。名和融大愿大悲大智寂用无生忍。此是地前随行随顺无生忍。从初地至三地总取地前三位。总作一法修行名长养智悲使令惯习成满。以初地依地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大愿圆满发心起常处生死守护众生之志。是故亦名顺忍。直至八地名得无生忍。善财童子初地善知识名婆珊婆演底。此名主当春生苗稼。亦名依止无畏为。明表主当众生初发心之菩提苗稼。亦名主当众生。与作依止使令无畏。此初地菩萨以地前愿力处众生界行故。二地明修上上十善戒治欲界惑习使令无著故。三地修上界八禅及以九定。令于禅界不着。此名顺其理智利俗长养大悲顺无生忍。四地方明三界不污又明生在佛家。五地以禅定门发善巧智慧修世间技艺。六地修世间出世间智慧已终灭定三空现前名寂灭忍。七地常处生死行圆。八地现行菩萨行功用已终得无生忍。从此下小九地行相十地佛用一分方终。十一地普贤行满已去纯是妙觉如来。不离菩萨方便。以用济生。此十种忍。若以十地升进论之。一地得一忍。十定十通亦然。约以堪忍之位。至普贤行内。以立品之名目。又随位进修之位。调治之功。随行立名。名之十忍品。二释品来意者。前已有十通。此乃约通有忍。若无神智通达但成伏忍。法忍不生。以故此品须来。此乃十地已前以忍成通。十一地内以通成忍。亦是十通十忍。是一德之功用故。三随文释义者。已下有十段文明十种忍。第十段已下有一段颂。是重颂前十忍法故。如第一音声忍。总配五位中初位。十住初。十行初。十回向初。十地初。十一地初。如第二顺忍者。十住中第二住。十行中第二行。十回向中第二回向。十地中第二地。十一地中第二位。如是一一次第五位同配。但以升进功用惯习生熟不同故。如是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皆如上一一随五位同配同修。又一位具十忍故。余义如文自具。已上十一地行满。
阿僧祇品第三十
  将释此品约立四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能问之主。三释说法之主。四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明前十定十通十忍三品。明该括因果初终始末不迁刹那之际已成神通法忍具足。明一切诸佛所施因果教行方便果行相资始终不绝不离刹那之时。如仁王经十生灭为一刹那九十刹那九百生灭。如是三世佛果及普贤方便行总时不迁故但以刹那为量不立生灭之名。设论生灭但于刹那内安立。更无长短。自此已下至如来出现品。明佛果之中三业广大自在行门。且如此阿僧祇一品。明如来心业广大自在。二如来寿量品。明如来命广大自在。三菩萨住处品。明如来行摄生广大常住自在。四佛不思议品。叹佛三业神德广大自在。五如来十身相海品。明佛身业报功德庄严广大自在。六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明佛三业所顺法身所感之功德广大自在。依璎珞经配第三禅说佛华三昧。有百万亿偈。即是此普贤行品是其略也。当第七会合名佛华三昧品。七普贤行品。明佛三业果行遍周广大自在。八如来出现品。明佛觉行遍周常于一切世间无时不出现广大自在。此之八品经。总叹佛果行智德二业功用。及庄严报相广大自在故。以故此品须来。二释能问法主者。菩萨名心王。此明得心成忍之后心业自在名之为王。三释能说法之主者。此品何故如来自说。明此数法广大。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愚非至。差别智满方了。即此阿僧祇。随好光明功德二品法。是如来自说。自余五位各各随位菩萨自说。十信菩萨说十信法。即文殊觉首等是。十住菩萨说十住法。即法慧财慧等是。如是准此例知。以此品非至差别智果满佛位方明。还是如来自说故。能问之主。还是如来心智自在。名之为王。表心自在故。方堪能问。总是佛自在之心故。设教法则令学者仿之故。说行以普贤主之。以行成忍。即以心王主之。又此数法智满佛果方终。以智遍故。任运而知。非是加行作意而知。以此佛自说。故四随文释义者。一百洛叉为一俱胝者。一洛叉此云一亿。一俱胝此云一兆又。案此方黄帝算法总。有二十三数。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梓壤沟疋涧载。从壤已去有三等数法。其下者十十变之。中者万万变之。上者亿亿变之。今此阿僧祇品用上等数法故云百千。百千为一俱胝。俱胝俱胝是当此壤也。那由他当此沟也。鞞婆罗当此涧也。作疋也。来载也。自是已去此方数名尽也。弥伽及毗伽皆上声呼。矜羯(居陵反)摩娑婆上声呼啰(郎我反)毗佉担(担多甘反)[醫-酉+土]攞陀([醫-酉+土]于奚反)阿么(么莫我反)勃(蒲没反)薜(蒲计反)窣(苏没反)脾(普计反)谜(莫计反)荼(宅加反)此已上数义广大虽复无量难量。意明如来智慧普贤愿行三业广大世数不能及。如下文颂中具明。此已上依大数有百二十大数。至不可说不可说转。以为一终。经颂云。不可言说不可说。充满一切不可说。不可言说诸劫中。说不可说不可尽。不可言说诸佛刹。皆悉碎末为微尘。一尘中刹不可说。如一一切皆如是。此不可说诸佛刹。一念碎尘不可说。念念所碎悉皆然。尽不可说劫恒尔。此尘有刹不可说。此刹为尘说更难。以不可说算数法。不可说劫如是数。以此诸尘数诸劫。一尘十万不可说。尔劫称赞一普贤。无能尽其功德量。意明如来普贤愿行功德过称量数所不及故。如是此品说佛位内普贤行愿虚空不可量刹尘不可比无限重重无限重重广如经自具。如是多劫是一刹那际多如是如来普贤行是一刹那中无尽故。准前第二会所问答十顶品。来文未至。
寿量品第三十一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说教之主。三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明前品既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寿量二释说教之主者。说此品教主。以心王菩萨说者。明佛寿量以心为体。以心王表命自在故。即明如来心王之命随根延促长短任物自在。而实如来命者无寿命者。无长短者故。三随文释义者此之一品经。明佛寿量长短。约未悟者作节级。令知如来寿量无尽。以少显多以短显长。若不如是云何能知佛之寿量。然实如来无长短寿命。性无生灭故。如来寿命如根本智。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故。约以十佛之命表之无尽故。
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说法之主。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前有如来寿命住劫。此品佛以菩萨行住持世间。人间海中摄化遍故。此方如是。十方国土及阎浮提例然。但约住处虽有所依。化行无方不至。总是尘含佛刹。毛容法界之众。于一刹那际。应十方而等周。对现色身随根普见。为明菩萨住持摄化境界。此品须来。
  二释说法之主者。明菩萨摄化住持之行。是心王自在随智之行故。令心王菩萨说此住处之品。总明随自心王起智用故。明以普贤行成忍已后皆名心王。于世自在明不与物违。
  三随文释义者。支提山者。此云净信。为此山见者能生净信。毗舍离城。此云广博。为于中印土中最广大故。亦名广严城也。摩度罗城者。此云孔雀城。亦名密盖。皆因古事立名。俱珍那城。亦名俱陈那。俱陈者。此云大盆。于大盆中畜水若池。恒于盆侧修仙法。常为人说护净经及养生经。后学之徒皆以师法为姓。今城因此为称。目真邻陀窟。此云解脱。是龙名也。邻陀此云处。以有龙在此处闻法得解脱故。因此为名。摩兰陀国未翻。廿菩遮国未翻。震旦或曰支那。亦云真丹。此翻为思虑。为此国人多思虑计度。以为名。是此汉国也。那罗延。此云坚牢。疏勒国。正云佉路数怛勒。此方存略但云疏勒。迦叶弥罗国。旧云罽宾国。此翻为何谁入。昔此国未立之时。其有大龙池。人莫敢近。其后有一罗汉。见其形胜宜人居止。乃从龙乞容一膝地。龙乃许之。罗汉化身令大其膝渐满池中。龙以言信舍之而去。罗汉以神力干竭其水。令百姓居之。建立屋宅。众人咸言。我等不因圣师。何谁得入此处。故从此语以立其名。其国即在北印度境乾陀罗国北邻。乾陀罗国此云持地。以此国多有贤圣居在此国不为他国所侵害故。又云乾陀是香。罗谓陀罗。此云遍也。言此国内多生香气遍故。在中印度北北印度南二界中间。苫婆罗窟是香华树名。其窟侧近多生此树。因名耳。此之一品大意明菩萨摄生住持不断三宝之行。但举此一阎浮提。表十方刹土及一切阎浮提。总是准此。已上加第三禅佛华会。以为七会。通下离世间普光明殿中会及法界品逝多林会。总为十会。佛不思议品如来十身相海品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离世间品。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
  将释此品约立四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能说法主。四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依如来身口智三业得名。云何名佛不思议。情识想不能及。故不思。情识名不能及。故言不思议。以想心曰思。是有所得心故言义。名议是世情。名言义量是妄度量心不能及。情亡识灭任智用故。明如来智用非识心妄情思虑所知故。非情亡想寂智乃现。应是修方便三昧力方现也。识灭情昧正智现前名为不思议。二释品来意者。明前品既说菩萨住处摄生住持之宜。此品即明能化之智故。名佛不思议。非情识调量所为。任智自性遍周不为而应物故。有此品来也。三释能说法主者。说法菩萨号青莲华藏者。明前品菩萨得法成忍。得心自在。号曰心王。此明根本智圆明清净无染名青莲华。以根本智圆明能成差别智名藏故。告莲华藏菩萨者。明依根本智告差别智故。为表相成故。三乘名先得智缘真后得智缘俗。此一乘得即同得。不分三世有前后故。青莲华藏菩萨告莲华藏菩萨说。此不思议如来国土身眼耳鼻等不思议。智自在法故。此品意明以自心王根本智说差别智。教化众生自佛事业大自在用故。为此会中从阿僧祇。品至出现品有八品经。总谈佛果位中心行法则故。该前五位差别同所归故。不移十三昧之体。普光明智。而有此八品法门及一部经故。皆约自佛智德立菩萨名。而自法令易解故。四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长科为三十五段。前三段是问并佛加持及青莲华获益。后三十二段是答。第一尔时已下至云何不思议有六行经。明诸菩萨大众作念有问佛十种不思议分。第二尔时世尊已下至佛法方便有四行半经。明如来以十法加持青莲华藏菩萨分。第三尔时青莲华藏菩萨已下至告莲华藏菩萨言佛子。有六行经。明青莲华藏菩萨蒙佛加持以十种自在智慧欲答前菩萨众所问十法分。第四诸佛世尊有无量住已下至无有障碍究竟之法有五行经。明青莲华藏菩萨都举诸佛有十种无量住但总答前大众十种问分。已下通十种无量住。总有三十二种无量普遍周无碍总别同异成坏自在因陀罗网门。答前十问。佛不思议法故。于此三十二种。如因陀罗网互参普遍周。法门中约数有三百二十种。答前十问。此三百二十种因陀罗网互参法门中。以明佛不思议无尽无尽重重无限无限。如下一段中自具十法。如经自明不烦科意。此品大意。明从前进修至此自己三业身语智用业用广大会佛三业广大用故。一业之上答十百千万等无量三业用故。三业用上各答三十百千万等。十种无限无量三业之上各答三十百千万等不可说无量业用。余两段各具十百千万无量。以明三业所明业用不离二谛。真俗二门一一十法之中。身语智为体。余七是三业上用故。以青莲华藏菩萨答前十问。有三十二种答。一一答中皆有十种无尽法故。意明至此佛果三业用中真俗法满足故。故号佛为无上两足尊也。此明三种业用二智遍周总摄诸法故。青莲华是真智。莲华藏是随俗智。以真俗二智。自说自己三种业用广大自在不思议门。人王都邑者。王所居城所管天下为都。自余为邑。宫殿者。所居止寝宿之室为宫。以法治生陈设正法处为殿。毗舍阇者。是鬼趣。此云啖人精气。属东方提头赖吒天王所管。提头赖吒者。此云持国。谓护持国土因以为名。乾闼婆。此曰寻香。是乐神。亦此王所管。如于身毛孔及一微尘中。所现一切世界国土。一切诸佛及以众生。咸住其中施作佛事者。妄情悉灭唯智境乃尔。以三昧力方现。非情识所求。法常如是。然唯妄情自隔故。如世界种等前华藏品已释。自余如文自具。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将释此品约分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能说法主。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明前品说自佛三业二智入不思议际遍周广大无限饶益众生。此品约三业入不思议智中之身故。此品来也。
  二释能说法主者。明此相海由行报成。普贤是行。还令行者自说自行报德之果。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长分为九十九段。第一初从尔时普贤菩萨已下至所有相海有一行半经。是初总举如来身相如海广多。第二略说九十七种大人之相。分为九十七段。最下总说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诸相。为总结通。初尔时已下都有九十九段经文。以取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海庄严。号十身相海品。此一品经大意。明三种业用身语智广大无限利益一切众生善相行上报生福相。如初举顶上三十二宝庄严大人相。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普放无量大光明网。一切妙宝以为庄严者。初明三十二种宝。是明三种业用是万德之总相。二种宝是二智。明如来三业二智是修众福之本故。万善根海。无不以此三业二智以为体故。故初所感果以先标为首。又用严如来之头首故。经云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方者法也。是根本智成差别智之法故。普放无量大光明网者。是差别智中随根设教。济漉一切。众生之所报生。约因名为光网。一切妙宝以为庄严者。一切业果福相报得。皆以此二智为所庄严故。宝发周遍者。明以智治生周旋普。覆以此报生。宝发柔软密致者。慈悲柔软随根济众报成故。一一咸放摩尼宝光充满一切无边世界悉现佛身色相圆满者。明于根本智所生诸差别智。起差别行者纯净无垢故报得摩尼净光。悉现佛身。为约此二智纯净无碍所有报境总成智用故。皆与身同。此三业上一中报十。三业上三十故。二智上二十总言三十二种宝用严顶发。通此顶上及身。略举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者。明且约随真俗二智净三业上行七菩提分十波罗蜜。能净一切三界九品烦恼便为智用。以智净故所有报果亦净。以智无碍自在故所有报果亦自在故。九品烦恼者。欲界一。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上二界有八。欲界一共为九品。有能觉之者。便以二智七觉十波罗蜜方便。自利及以利生。具普贤行满。便报成此九十七相。以十波罗蜜方便发起三界中有自在行用故。于九品烦恼上各成十波罗蜜行门。成九十种大人相。以七菩提分上助显方便分明故。以成七种通。以此七觉分十波罗蜜助道方便行。助显九品烦恼。成真俗二智。令大悲圆满。于一品烦恼上成十种行门。报生十种相。九十配十波罗蜜。七种配七觉分。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相者。配真俗二智三业及行普贤行遍普周也。
  问曰。此出何教所配。
  答曰。此经所有法门。但出自教。余经不能与此教门相会。
  何者是自教。
  答曰。为普贤是佛自行。还令自行说自行所报得之相。普贤行者。不离真俗二智七菩提分十波罗蜜故。但约名知教。约教知行。约行治惑。惑亡报成。即知因果所生即为教也。不可引余权教三乘行门例此所修因果报得。但准已前诸品所放光及菩萨名乃至座名数。以次类之可晓其意也。佛行普贤行者。不离三界九地烦恼中。而成悲智之门。所有报生因果。还约三界九品烦恼中。成殊胜智行。出三界自在行获过三界殊胜报业故。以此准知可明佛意。即是经之教也。已下诸相以此三业二智七觉分十波罗蜜为体。又以七菩提分九波罗蜜。共成一个智波罗蜜。以智波罗蜜为佛果。七菩提分九波罗蜜是行故。报得九十七种大人之相。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大人之相者。是差别智大悲圆满十方世界。以普贤行报得故。此前后二释义通其一故。已下诸相。约根本智起大悲用。随差别智报生。如文自明。如经云绀蒲成就者。意明颈文三约婴节成就。云西国有绀蒲果。赤色三约文成。以此比之。弥卢藏云者。明如来右辅上牙大人相宝焰高远如须弥山之状也。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将释此品约立四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说教之主。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为随好光明功德者。明前品已明十身相海有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相海庄严其身。此品约其佛身相中随相无性功德故。以约行报得成大人之相。随行法身之理智以成光明故。以立品名故。以随行破烦恼之妙理智慧。以成报相之光。
  二释品来意者。明前品大人之相。约如来行行生报得故。即令普贤说故。为普贤行是一切诸佛行故。此随好光明。法身根本智无性随行无体无相功德为光明。能大利物。还以无形质无体性光照有缘。如无形质天鼓音声说法令解脱故。此品须来。然虽理行无二同为一体。今约感果利物之殊。不可无其次第。
  三释说教之主者。明如是妙理之果宝手是引接义故。表以法身妙慧性光引接一切众生故立此品。何故如来自说此品者。明佛果中二愚。一数法广大愚。二随好光明功德愚。此二法非诸菩萨智所及。至佛果满方明。以理智法身但与行作无依之体达妄情之缘。其行中所感功德之相。即属普贤行成。则普贤自行报生。还令普贤自说自行报终之果。阿僧祇品是数法广大。随好光明功德品是法身智身自体无性无依功德故。此二法皆非依行作得。不由普贤行之所及故。但与行为依止故。是当普贤行满佛果位终之法。是故如来自说。明当位自说自位法门。令后学者不惑故。此品明法身智身无相理中功德所有利物之法。还以光明天鼓无形质物响音所告。还说法身无相妙理。顿登十地离垢之功故。非余下位和会大愿智悲万行之相得故。以是如来自位自说故。虽行果与智果不殊。然约法辨位。令法则分明。令发心修行者解行不惑。意明法身及根本智不属行所修生。唯大悲及差别智。须依此根本智。加普贤大愿力。和融回向修学。常以根本智为无作之体。此之法身及根本智。虽加十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摄四无量成就饶益众生之行。然根本智法身。为无自性可有成坏。但能与一切诸行愿。作无染着无烦恼无三界业解脱果之体。以此品中明此随好功德能随行用不失自果广利众生。此是一切菩萨行之恒佛果故。故以此如来自说。若无此智德之果。一切众行皆无常故。如虚空体全与诸有情而作全体然虚空不属修生。
  四随文释义者。于此段中长科分为十三段。
  第一尔时世尊已下至而为眷属有三行经。明举光之体用分。
  第二佛子已下至于彼命终来生此天有八行经。明如来生处兜率天时放法身妙理智无作净光地狱获益天鼓告因分。
  第三佛子菩萨足下千辐轮已下至入无依智印三昧有四十二行半经。明恶道众生蒙光所照舍报生天天鼓说法分。
  第四时诸天子闻是音已下至而不得见有四行半经。明诸天子兴供而往天宫而不得见毗卢遮那菩萨分。
  第五时有天子已下至摩耶夫人胎可有两行经。明天子告诸天众菩萨所生人间分。
  第六时诸天子以天眼观已下至悔除所有诸障过恶有十四行半经。明诸天子欲往人间供养天鼓音告云毗卢遮那菩萨无体来去并劝发菩提心悔除过恶分。
  第七时诸天子已下至一切罪恶悉得清净有二十七行半经。明天鼓为诸天子说菩萨悔除罪恶达业无生分。
  第八说此法时已下至犹未现离垢三昧少分之力有十一行半经。明诸天子天女获益分。
  第九尔时彼诸天子已下至一恒河沙善根有十二行经。明诸天子兴香花供养及有众生闻香。八万四千烦恼皆清净。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金网转轮王一恒河沙善根分。
  第十佛子菩萨住此转轮王位已下至教化众生有一行半经。明金网转轮王境位摄化广狭分。
  第十一佛子譬如明镜世界已下至必得往生彼佛国土有四行经。明举月智如来喻闻名获益分。
  第十二菩萨安住已下至成就如是清净肉眼有九行经。明若有遇此金网转轮王光明即获得十地法门分。
  第十三佛子假使有人已下至未有二十一行经。明此清净金网转轮王肉眼所见广大境界难量分。
  四随文释义者。于此品中十三段文。约立三门。一说光明所因从何所来。二蒙光触者以何因缘。三明天鼓从何所因而能说法。
  第一说光明所因从何所来者。从如来自体性自清净法身根本无依住智自性清净功德所生。能成相好无所依止。故名随好光明功德品。此之光明一切众生同共有之。为不以普贤行愿助扬显发。不显现普贤行愿。不以此光明体。亦不能得成法界无限大用。是故此经名为觉行互严经。至此二行圆满。遂乃各各自显其功。前品大人之相。因普贤行成还令普贤说故。此品随好光明。是佛自果无作法身无依住根本智光。是佛自说。但依教主以取经意举光之中其随好光无量。今依此品略举其三。
  一初举如来应正等觉有随好名圆满王者。都陈根本智无依无性而能普照自在名圆满王。别举此光中随用。云此随好中出大光明名为炽盛。此明随用能破迷惑七百万阿僧祇光明而为眷属者。此明随用备根。七百都数约七菩提分息六道苦。乃为七百者。数之长也。皆令发起一乘中十地道故。为此光体是佛果光光所及者。皆依本故。又约八地已前有行有开发为七百。万者。万行。阿僧祇者。明光体备根遍周。次举兜率天为菩萨时放大光明名幢王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地狱众生众苦休息。得十种眼耳鼻舌身意清净。舍地狱身生兜率天。闻天鼓音而为说法。得离垢三昧发十地道。此明光照往因十信解心修力不固有因放逸生恶道者。遇光苦息三业复本。此明三生成果。第一生修十信解心。心不精专作诸恶业。第二生生恶道住地狱中。第三生蒙光照触苦息生兜率天。天鼓响音告法成十地果。此为三生。若也于此教中依智发心。专求不懈不放逸心。修方便定入佛智慧。生如来家为佛真子。便名成佛。如轮王第一夫人所生大子具轮王相虽未当位是王真种体无差别。如是十住初发心菩萨。创从信种修方便定。自显正智生如来家。虽未有神足通力。当其佛位。然其真智慧种与佛不殊。从此一生加行修治。随其正智入变易生。神通自在。如人一生身语意业修有为十善。尚得生天报。得天神通。何况正智慧现前。法身体会无心作恶。专学慈悲。岂可不入变易生身也。若也直约第一义论。通于生死总为变化。悟智即佛不约神通。神通是利众生之权方便故。若直取觉义智是正觉。自余神通降生成佛。总属行收。今至此品明觉行圆满。佛明前之二种光明。一名光幢王者。且约佛果法身根本智圆明破惑之大用。一切修道。不会此根本智光无成佛期。
  二举足下千辐轮光光名圆满王者。明成菩萨升进加行之光为足。表所行行故。常放四十种光明者。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地前四位也。中有一光随于一切六道种种诸欲所乐皆令成就乃至阿鼻地狱受无间苦遇斯光者。皆生兜率天天鼓响音说法及以悔除诸惑得离垢三昧。或得无依智印定。此一光是一切六道应根起信之光。余三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加行成十地道果满之光。为地前三贤位。是圆会悲智愿行已终。十地但成此地前十向之功。不别有位。以此但放四十光明。不放五十也。无功之果。是佛自位不属行故。明足下光。是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愿行之位。十地约法而成。功德满前愿故。
  三举右手掌中一随好光明现无量自在神力者。此表引接光。以手是引接义故。此乃冥同一切世间三界之方便。非世间天人及三乘所知故。且举此三种光明备世诸有以遍。自余广多不论。
  第二蒙光触者。何因缘者。经意明先世有信心故。如经云汝往昔亲近众善知识。即明昔曾有信心之种。虽造恶业生于地狱。为有信种。光及其身。苦息种存能便发意舍身生天。若无先世信种。设光照身者。不觉不知。
  第三明天鼓从何所因而能说法者。如经云。但以毗卢遮那三昧力故。般若波罗蜜威德力故出音声。大约三缘而得闻之。一毗卢遮那菩萨三昧之力。二于无体性三昧中有自在无作妙慧。三众生昔曾闻此无性法身大智慧之种。方堪得闻如是妙声。迷除得道如离垢三昧者。是无性妙理自体无中边。等虚空性。性自无垢具无限。智慧知见自无我所。须以方便定发起方明。如法慧菩萨入无量方便三昧是也。又如善财于妙峰山上得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者是也。总是十住初心创始显发故。至此品中不离初处满故。还向普光明殿说十信心处。说此十一品十一地及佛果之门。表此意也。不离一念不隔一时而成果故。方便三昧者。任无作性荡然自定不收不摄任心自安。万惑自净道自现尔。方可任用。施为不失其理。然以普贤愿行。方成悲智大用无作法界缘起之门。一如其上五位进修行者也如经云。于色声香味触其内具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嗔行多者二万一千。贪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已上都有八万四千。如色声香味触各有五蕴。共十使烦恼。皆意根为主。知是色声香味触为外。受想行识及意为内。如因内外心境成缘皆能成十使烦恼。色声香味触受想行识及意能所互参。内外各十。如是内外十种烦恼。一一皆能起十使烦恼。即内外所缘各有五百烦恼。由迷心境内外相资。由内五蕴成境。由外五境所起能缘。由此内外能所二缘。十使烦恼因之不息。乃至八万四千。如是十使皆因五蕴所成。一一使中有百以将十使中五蕴以五蕴成十使。一一蕴中一百。五蕴中有五百。以五蕴成五尘。一一尘中有五百。以尘蕴为内外之上共为一千。配七识中即有七千。分三世。三七二十一。当二万一千。即依嗔贪痴多者及等分各二万一千。共为八万四千。余文自具。如十使中各有内外五蕴。十使互参即有一百。于一百十使。一一使皆有五蕴为五百。由内心缘外境互为主伴。以此内外各有五百。共成一千。由末那与六识相因作业。有七千烦恼。法如前配。三七二十一。亦当二万一千。若约此品法门。天鼓所说无生理智。及说悔除过恶之法。甚善甚妙。修道发菩提心者。可以持诵作意仿而学之。以方便定慧力勤思观察。还同此品刹那成佛。于中法门融通次第。具如此品。如善财童子所见善知识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教我学菩萨道者。明菩提无求无修无三世故但求其行菩提无修。此随好光明功德。但与行作光明。令行无依无修作者。一切发心者。先修方便三昧。而以显之。从此理中方当加行。是故名以果成因门。以因即果门。以理智之外无别行故。即理事无碍。以为进修。是故但求其菩萨道。即行是菩提。明随行无得故。是以发普贤行未圆故。求菩萨道以菩提无三世不出一刹那万行皆圆满故名佛乘。即乃直论智境。不分三世延促等障。凡夫及三乘。谓三无数劫及无限劫。是此教中智境不迁之门故。以本如是故。法如是故。非佛神通使然也。三乘情见诸佛神通。以迷实法本来如是。此普光明殿中十一品法。是都该一部及无尽古今总不移毫念也。须当如是信解修行名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故。当知十地及等妙二位。总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法则而成。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