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大方广圆觉经(第六集)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4-6 20:26
標題: 大方广圆觉经(第六集)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圆觉经   (第六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06


  请掀开经 本第八页:
  讲义【六、为示修必依观故。】
  这是说明第六条的因缘。这个题目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修行必须依观,这一点很重要。
  讲义【大凡行人,欲奋真修,须假禅观,修不依观,未免错入歧途,故答威德所问,皆以悟净圆觉,依悟起修。悟即慧观,虽有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分别,无非随顺觉性而修。佛为示修必依观,故说此经 。】
  这一段可以说凡是大乘佛法的修学都离不开这个原则,由此可知『禅观』的重要。如果没有禅观,断惑就非常困难,不但困难,往往还会走错路,一般所谓著魔,著魔障。「止观」是禅的通称,大乘可以讲八万四千法门,那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都是修的禅定。说禅定一定要懂得禅定的定义,不要被这两个字迷惑,一听说一定要修禅就以为每天盘腿面壁叫参禅,那就错了。所以,你先要懂得什么叫做禅。禅是止观同时,这个字是梵语音译过来,叫「禅那」,它的意思一般翻作「静虑」,在中国称之为「止观」,一样的意思;静就是止,虑就是观,止什么?止息妄缘。如果以一乘教义来说,拿《圆觉》、《楞严》这两部经 的教义来讲,禅的意思就特别清楚。《楞严》里面讲「舍识用根」,舍识就是息,就是止,用根就是观,交光大师这个解释,你一看这个「禅观」就很清楚明白,不至於迷惑。如果不晓得这个意思,息,息什么?息妄念,息哪一种妄念?真是搞不清楚。我们读了这两部大经 ,界限就搞得很清楚。止的、息的是心意识,是心心所法;观,六根根性照见诸法的作用,这是观,叫观照。诸位如果记著这个原则,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原理是一个。
  再说我们修净土,念阿弥陀佛也是修禅观,千万不要「经 上讲修行必须依观,我这个念佛不行,我再去学禅」,你就搞错了,你大错特错了。念佛就是禅观,你们在《弥陀经 疏钞》里面看得很清楚,莲池大师在每一句经 文的解释后面都有一段称理,那一段称理是纯粹的禅观,跟大家讲的那是修理一心不乱,那个修行就是楞严大定,禅观里面最为殊胜的。这个地方只讲『奢摩他、三摩、禅那』,还没有讲到楞严大定。如果你认为我们把念佛法门抬得这么高,好像有一点太牵强、太勉强,那你去读《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是二十五圆通之一,他所修的法门就修楞严大定,就是用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念佛怎么不是楞严大定?怎么不是禅观?这一点诸位特别要晓得,要搞清楚,知道念佛是修的上上禅。它假如不是上上禅,《禅门日诵》里面就不会把念佛法门列在晚课。你们看《禅门日诵》,那是中国过去大陆上丛林禅宗的课诵本,每天晚上他们念《弥陀经 》,念阿弥陀佛。怎么禅宗跑去修净土?净土就是禅。只有不通理的人才分禅分净,把它分家,禅不是净,净不是禅,真正明白道理,晓得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的禅定。为什么要这么多方法?每个人根性不相同,适合於我们自己根性,适合於我们自己兴趣,适合於我们现前生活环境,特别容易成就。
  禅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开悟,因此禅定可不是死定,它里面有观,观就是开悟。我们在《弥陀经 疏钞》里面常常提醒同学们,定里面要有慧,定是一心不乱,慧是心不颠倒,在一切法里面正知正见,不会被境界蒙蔽,不至於迷在境界里面,这就是慧,所以念佛人有定有慧。我们现在念佛念了很多年还是迷惑颠倒,什么原因?你只会唱佛不会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像唱歌一样,唱佛不是念佛,唱佛,有口无心,所以你定慧都得不到。由此可知,念佛是要用心去念,心与你这个念要相应,才会得一心不乱。
  念佛是一种修行方法,与禅宗的观心、参话头都是一种方法,目的都是要达到明心见性。禅宗叫明心见性,净土叫一心不乱,名称不一样,境界相同,是一桩事情。禅宗观心、参话头,他要明心见性,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心里是不是期望得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天天念,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得一心不乱,那你就是有口无心,虽念佛,念佛里面没有禅观,不相应。所以念佛要晓得,我有一个目标,我这个目标是要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起的作用就是大彻大悟,就是般若智慧。一心能生智慧,智慧是一心之所生,没有一心就没有智慧。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堂可以说常常提出来讨论。这个问题,本经 里面讲的是「净圆觉性」,与《弥陀经 》讲的一心不乱,尤其是讲的理一心不乱,完全相同,理一心不乱就是此地讲的净圆觉性。
  诸位要晓得,得净圆觉性之后才是真正的修行,没有得净圆觉性之前不是真修。《华严经 》里面讲修行从哪里讲起?从圆教初住讲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它那个最低的标准,为什么说圆教初住?因为圆教初住才得净圆觉性,才得理一心不乱。诸位要晓得,在没有得理一心不乱之前,目标就是求一心不乱,得一心不乱之后才是真正修行,『依悟起修』。就好像我们念书一样,理一心不乱好比大学,得理一心不乱是考取大学,考取大学才开始上课,才念书,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乘法。大乘法是从理一心不乱开始,前面都等於说是预科,都是预备的,不是真实的,人天二乘,不是大乘。我们虽然现在修的是大乘,但是是大乘的预科,不是真正的大乘,一定要得理一心,要得净圆觉性,你才是得大乘法,在《华严》、《法华》、《大乘起信论》里面都是告诉我们这个标准,从来不会说有一部经 把这个标准拉低,没有,就是净土带业往生,人家也说得很清楚。你们每天念回向偈,「花开见佛悟无生」,那才是真正得理一心,得大乘法,到那个时候才是依悟起修。
  依悟起修,还有一个名词叫称性起修,跟这个境界一样,悟就是悟真如本性,「依悟」就是称性,是同样一个境界。到这个时候,修什么?大乘法,诸位要晓得,修的是「闻思修」三慧;没有到这个境界,你所修的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是初级的佛法,闻思修三慧是高级的佛法,这个地方讲依悟起修,从此以后才是修三慧。我们如果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必须修三学,离开三学没有办法达到三慧,所以三学比什么都重要。
  三学里面有事有理,事修重要,明理更重要,理要是不明,一般常讲盲修瞎练,毛病很多,里面会产生无明、邪见、执著,所以一定要明理。戒律要守,戒律帮助你得定,要懂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持戒,这个戒律反而不能叫我们得定,这种情形很多,不能叫我们得定,我再说通俗一点,所谓得定就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定,那么我守戒了,守戒反而叫心不清净,这个戒就错了。戒条是大学问,戒条犹如法律条文一样,它里面的含义很深,不是只照字面看看就都懂了,如果每个人看看字面都懂,诸位想想,国家何必还要设大法官?用不著了,学校何必还要法学院?也用不著。不那么简单,所以在你法律条文有疑惑的时候有大法官来解释。我们戒律条文也是如此,它在三藏里面成为一藏,可见得这是大学问,是根本的学问。
  今天佛教之衰,实在说衰在哪里?戒学没有了。你看看今天,拿我们台湾,这是佛教最兴盛的地方,有几个地方讲戒律?讲经 的很普遍,很多,讲戒的没有。诸位要晓得,讲经 而不讲戒,在修学程序上来讲,脱节了,没有根底。好像盖房子一样,底下一层不要,我盖二楼,一楼不要,这房子能盖得成吗?决定不可能。今天我们学佛所遭遇的困难就在此地,大家把最重要的基础疏忽掉,都认为这个没什么要紧,这个没有什么要紧,你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一无所成。你有没有曾想到,古人学个三年五载都有成就,我们学了几十年都没有学成?自己不追究这个根源,只说我们业障太重。你业障重在哪里?业障重在疏忽戒学。古人善根深厚,深厚在哪里?他晓得戒学重要,一念之差,结果就大大的不相同。
  戒律的理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难。比丘戒的精神是诸恶莫作,菩萨戒的精神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所得的结果是「自净其意」,这才叫做戒学。如果我断恶修善不能得一心,那不叫戒学,那是什么?世间善法,人天的善法,不是戒学。戒学一定得定,他的结果一定是定。人天善法,他的结果是三善道的福报,有漏福报。就是你修因,修因后头一定有结果。如果你结的果是禅定,对了,这个真正是佛法戒学,如果你结的果是人天福报,这个不是佛法的戒学。譬如五戒、十戒,沙弥十戒,你懂得佛法的,是佛的戒律,成就你清净心,帮助你得一心不乱,你要是不懂得,知道这个是好事情,我应当遵守照这个去做,这是善法,为什么?因为你照这个去做不能得定,不能得清净心,你只是修福报。诸位必须记住,我修戒是为清净心而修,你就想想戒学如何叫你达到清净心。
  你的心不清净是因为你有恶习气,譬如你有杀生的习气,杀生的习气叫你的精神不能够安稳,晚上睡觉都做恶梦。你杀众生,梦到众生跟你讨命,你精神不能安稳。戒杀是要断这个习气,使你身心安稳,夜晚也不做恶梦,道理在此地。偷盗,总感觉对不起别人,有亏欠,良心不安,换句话说,妨碍你得定,你想修定,那个定怎么定得下来?不偷盗,把这个恶习气断掉,这样才能够心安理得,戒律的目的是在此地。决不是说佛叫我持戒,我持戒佛就欢喜,护法神就保护我,你的心怎能得安稳?这是用什么样的心来修行?用生意买卖心来修行,投机取巧,「这个东西一本万利划得来」,观念上完全错了,所以你怎么样认真的去修,你得不到一心,你也没办法开智慧。所以,你要晓得戒学真正的意思在什么地方。
  得了定,定还是手段,不是目的。刚才说了,你得理一心,理一心是什么?好像刚考取大学,才入学,只是这么个境界而已。一生欢喜,我这就成就了,好了,你也不过是考取大学而已,你毕不了业,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得理一心之后,那个路子还远得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才能成佛,不是说得理一心就成佛,就成就,不是的。理一心好像才考取,考取之后还有四年八个学期才能毕业,你这不过才考取而已,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
  「奢摩他、三摩、禅那」与《楞严经 》里面所讲大致相同,可是《楞严经 》经 过交光大师一解释,与过去古大德们的观点、说法确实是不相同。《圆觉经 》这三个名词的解释与天台、贤首宗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到后面我们看「二十五轮」都是用止、观、禅那。禅那就是止观等运,同时的,止观不二,用这种方法。那么这是给我们说明一个修行的原则,希望诸位同修要特别的留意,如果我们想这一生当中真正成就的话,不明白佛法的道理没法子修行。
  真正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才是我们入佛门第一课,这里面提出的四个问题都是我们学佛最基本的问题。第一个大问题是学佛到底好不好?是吉是凶?吉就是学佛好,凶是学佛不好,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看许多学佛人,的确他的结果就可以分为这两类,有的人学佛得的结果很好,有的人学佛得的结果很不好,这就说明学佛如不如法,你是不是合理合法。如理如法的修学,你的果报一定好,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怎么不好?你会修到,不要说来生,就是这一生当中,事事自在,事事如意,这是好果报,佛不骗人。如果你违背理论、违背方法,盲修瞎练,那你所得的恰恰相反,得的是样样都不顺利、不如意,会得这个结果。这是我们在今天看了学佛同修普遍会有这两种情形,你仔细去观察。怎么样才合理合法?怎么样是不合理、不合法?这佛在经 典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这是说明修学要从基本上来著手。
  在理论上,当然我们现在学佛的同修都很著急,为什么?总希望在最短的时间把佛法理论的纲领能抓到,使自己在极短的时间能有成就,这是每个人的愿望。说到这一点,我们在经 典选择里面,譬如《圆觉经 》就是一部非常好的经 典,经 文不多,可是理论非常的圆满,这是一部好书。《楞严》好,但是部头比这部要大五倍。我们想从小部,文字比较短一点的,取《圆觉经 》好。比《圆觉经 》还要容易理解的是《六祖坛经 》,因为六祖是我们中国人,《圆觉经 》毕竟还是释迦牟尼佛讲,翻译过来。六祖大师是我们中国人,去我们才一千三百年,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以中国人计算的方法三千多年,六祖大师才一千三百年,唐朝时候的人,所以距离我们近。距离近,思想上许多问题的想法、看法都比较接近,就拿文学来说,两汉以前的文章我们读起来就困难,唐宋的文章我们读起来就很顺口,那就是唐宋距离近,两汉以前距离得远。所以《六祖坛经 》是非常好的一部经 典,我们也讲过好几遍,这都是很重要。净土法门我们选《弥陀经 疏钞》,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注解,虽然分量大一点,值得去研究,因为这里面的理论、方法真正明白了,就算花个四、五年的时间,值得,搞清楚之后,你这一句佛号就有了力量,如同经 里面所说的「念一句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确实做得到。
  「奢摩他」偏重在止上,它也有观,但是以止为主,「三摩」也是止、观,但是偏重在观上,并不是没有止,都有。如果单单有一个,缺少另外一个,那就不能叫禅那,既然叫「禅那」一定是有静有虑、有止有观,可是它有偏重,偏重也是个人根性不相同。譬如最显著的例子来说,有些人昏沈,他一看书,坐在那里,看一会儿打瞌睡,他睡觉;你叫他念佛,打佛七在止静的时候,有人就睡著,就昏沈。凡是听经 的,你们注意道场,我们道场人少,你到台中去,李老师那个道场,他讲经 的时候大概有二、三百个人听,你到后面去看,至少有好几个在睡觉,老师在那里讲经 ,他睡觉睡著了,他昏沈。有这种习气的人,修奢摩他、三摩、禅那,他就要采取三摩,三摩就是观,提起精神来,不可睡,要偏重在这一方面。还有一种人心很散乱,妄念非常多,止不住,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不知道想些什么东西,自己也晓得心这么乱,定不下来,愈想定是愈乱,这种毛病叫掉举,心里头七上八下,定不下来,那么他下手的功夫要从「奢摩他」下手,奢摩他偏重在定,用定来对付你的散乱心。「三摩」偏重在观,用观的方法对治你的昏沈,所以它有偏重。没有掉举也没有昏沈,这个情形很难得,他下手的功夫就可以直接用「禅那」,用第三个,所以是止观等运,没有偏重。这三种都叫做「禅」。
  我们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都能用得上,不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有奢摩他、三摩、禅那,而且后面所讲的二十五轮,这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具足,就看你怎么念法,真正是什么样的毛病都能对治,因为它都随顺觉性,理由是在此地。说得很容易,实在讲这里面也的确是不容易,那就是什么?一个是随顺觉性,一个是随顺无明,无明里面就包括邪见、烦恼,所知障、烦恼障,这里面真的是一丝毫之差。随顺觉性的是如法,随顺烦恼、邪见的就不如法。诸位想想,佛法之外,所谓是外道,他们有没有学禅定?给诸位说,奢摩他、三摩、禅那,他们都有。为什么叫外道?他们有能力修到四禅天、四空天,四禅八定,但是诸位要晓得,四禅八定都不是随顺觉性,所以他不能超越三界,他不能断烦恼障,烦恼障、所知障他都不能破,这是我们必须晓得的。所以大家不要迷在禅上,所谓迷在禅上就是不晓得随顺觉性,你没办法断惑证真。
  诸位要是读经 ,佛在经 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四禅八定这个定力愈深,他升得也愈高,可是他定力失去,所谓定力失去就是他寿命没有了。诸位要知道,欲界寿命是业力支配,我们每个人的寿命是业力支配的,我们这个身叫业报之身,色界、无色界的寿命是定力支持的,所以他那个身不是业报之身,他是定力之身。他的寿命长短,譬如非想非非想天,这是最高一层,寿命是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寿命实际上就是他的定力,他修的这个定能支持这么久,可是定力一失掉,他就堕落,真的是爬得高摔得重。四禅天人(第四禅)、四空天人,寿命尽了,就是他定力没有了,失掉了,大多数都是堕在恶道,这就是说他所修的定不是随顺觉性而修,所以这一句诸位要特别记清楚,要把它看清楚。
  佛教给我们修的定一定是随顺觉性而修,所谓随顺觉性就是不迷。你要是问,怎样才随顺圆性?实际上,你一入佛门,这是讲我们初级入佛门,不是高级,高级到理一心那是大学,我们讲小学,小学就是我们现在的程度,我们入佛门,一入佛门要受三皈依,这是佛门入学最基本的课程。三皈依受了,不是说我受了三皈依就是三宝弟子,皈依师给我一个皈依证,我已经 受三皈依了,给诸位说,那一张纸没有用处,一文都不值,最重要的是你心里要有三皈,纸有什么用处?心里面要有。今天一般受三皈,三皈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有讲清楚,你又怎么能够得到三皈?真正得到三皈,你是真正的佛弟子,真佛弟子,是佛教初学初入门的弟子,换句话说,佛法修学从这个地方学起,三皈依就是随顺觉性而修。
  六祖大师把三皈依讲得非常清楚明白。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这是皈依佛,你看岂不是随顺觉性吗?不迷。皈是回头,从前我们迷,迷在五欲六尘境界上,样样都迷,现在我从迷里面回过头来,不迷了,样样都觉。我们要问,觉迷的标准是什么?这个要搞清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里面,佛给我们讲过「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换句话说,世间事可以做,要是有世间意就迷了。什么叫做世间意?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烦恼里头贪、瞋、痴、慢,世间意;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世间意。什么事都可以做,决定没有这个错误的见解思想就不迷,这叫皈依佛。皈依佛了,还去追求荣华富贵,还去贪图名闻利养,那不叫皈依佛,叫皈依魔;不叫皈依觉,叫皈依迷,愈迷愈深,颠倒了。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从前的知见是邪知邪见。法是改正我们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认识,正知正见。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皈依僧。
  觉正净就是随顺觉性,所以你要是修禅定,或者你修一心不乱,修奢摩他、三摩、禅那,都要以觉正净为基础,这是佛法。如果失掉三皈依,你修的这三种方法充其量不过是四禅八定,人天福报。什么原因?就是你没有办法断烦恼障、断所知障,你虽有定功,没有能力断障。非想非非想天人不能断烦恼障还是要堕落,所以他不能够比小乘人。小乘人是用三皈依为基础,所以小乘人能破障,能超越三界。三果圣人的禅定功夫比不上四空天,可是三果圣人有能力破思惑,七十二品思惑他已经 能渐渐的断,而四空天人禅定的功夫比三果还要高,他不能够断惑,见思烦恼他一品都断不掉,我们想想什么道理?一个是以觉正净为依据,从这个地方起来的,换句话说,他立足点不相同,一个人修行虽然是修定,也用这个功夫,他是迷、是邪见、是不清净,所以功力再深还是免不了要堕落。
  佛法给你讲理,不欺骗人。我们要是把这些道理统统搞清楚,你就晓得今天自己修行,我为什么会有进步,为什么会不进步。看看别人修行,某人有成就,某人为什么没有,你也清清楚楚,眼睛就亮了,智慧就放光了。这一段很重要,我们用的时间也长一点。
  再看底下一段,底下一段跟这一段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地方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这是根本,在修行是根本法。底下,这是把这个展开,一展开,八万四千法门。如果要说八万四千,这数字太多、太麻烦,所以把它归纳为二十五类,这里讲二十五轮,正如同在《楞严经 》里面讲的二十五圆通章,虽然名字都是二十五,可是二十五数字的来源不一样。《楞严经 》这个二十五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是从境界上来的,换句话说,就是从根尘上来的。这个地方二十五轮是从「奢摩他、三摩、禅那」,完全是从修行功夫上而说的。虽然都是二十五,里面的内容不相同。
  讲义【七、为示轮观随修故。圆觉清净,本无所修习,及能修习者。】
  『圆觉清净,本无所修习』,这句话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讲的本觉,「本觉本有」,当然不需要修习。
  讲义【依於未觉,幻力修习,便有二十五轮。】
  可见得我们讲到修学,讲修行,都是依本觉而有不觉,依不觉才有奢摩他、三摩、禅那的修学,修行理论的依据从这儿来的。把它分类,前面大类有三,再分则有二十五。这里面顶重要的是『幻力修习』,如幻三摩地。这就是说明你不要把它看作是真实的,你要是把这个东西看作是真实的,你错了,为什么?你有分别执著了,所以给你讲的是幻力修习。你也不能把它看成是假的,你要把它看成是假的,你也错了,为什么?还是起分别执著,这个东西难。所以幻力在此地不好讲,非真非假还错,亦真亦假也错,佛在大乘经 常说的「离四句,绝百非」,才是「幻力修习」,这四个字在这一段是关键。因此我们的修学,要不要认真?要认真、要用功,可是你又不能真的起个心,「我要用功、我要认真」,那又错了。这里头的意思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家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凡是遇到重要的,我总给诸位点醒。这就是经 要读,我们讲注解你多多来听,为什么?你要不听,你看过去之后,你不晓得哪个字重要,你不知道关键在什么地方,看了之后,你还是不得其门而入。
  「修」,这是讲修正,把我们很多错误的观念、思想、行为修正过来。「习」是实习,讲「习」就是生活教育,我们修正了,修正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要做到,这叫习。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说,「学而时习之」,那个「学」就是此地的「修」,就是修正,学有觉的意思,「时习」,可见得还是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佛法的修学也是如此。有修没有习,改正了,但是在生活上用不上,那没用处。必须要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完完全全都用上,这学问有价值,为什么?学以致用。如果我们学这个东西日常生活用不上,那学这个东西干什么?学它没用处,学了之后要有用处。至於怎么用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最好的模范,你看看善财童子怎么用,你看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识怎么用法。所以我们看,读这个书,你才看到这个应用自在,事事无碍,不仅是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种学问,这样的教学,才被人尊敬,才为人所推崇。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对於佛法普遍的误会,由於误会,当然他就排斥,这是真正的错误,很大的错误。如果中国古圣先贤都像现在人这个眼光来看佛法,佛法在中国早就灭了。现在人,我们要问,他为什么误会?因为他不读佛书。为什么不读佛书?他读不懂,一看到文言文就不看,这是很大的障碍。现在有人发心要把《大藏经 》翻成白话文,诸位想想,能不能把这个意思翻出来?大藏经 翻成白话文佛教就灭亡了,许多意思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怎能翻得出来?佛在《华严经 》里面讲过,《大智度论》里也讲过,「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从前国王大臣,你们去看中国历史,哪一个皇帝不请法师到宫廷里面去讲经 !皇帝请法师到宫廷来讲经 ,底下大臣还不听吗?为了巴结讨好皇帝也得要去听。所以中国从前历代帝王将相、读书人没有不懂得佛法的,佛法他懂得、他认识,所以他尊重推崇,道理在此地。现在纵然讲经 ,他太忙了,没有时间来听。想不想听经 ?想听,没时间,所以现在我们用电视、用录影带这个方法来帮助那些人。但是你要这些人来买录影带,他不会要的,再要送他,人太多了,这个费用太大,我们也送不起,这个是实际上困难,我们想帮助他,力量做不到,不是不想帮助他。他真正能够听个一、二部经 ,他对佛法在基本上有所了解,也许他就有兴趣,他就会深入的去研究它,所以接引也非常重要。我们图书馆目前是以各大专院校为接引的对象,我们能力还是很有限。
  这「二十五轮」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纲领,《楞严经 》里面二十五圆通也是总纲领,但是角度不相同,这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
  讲义【以能修之机不一,致所修之门亦多,故答辩音所问,或单修,或双修,或圆修,或先单后双,或先双后单,各随根器。】
  『以能修之机不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方法?能修的人,每个人的根机不相同,『致所修之门亦多』,所以所修的法门也多。『故答辩音所问』,这是释迦牟尼佛答辩音菩萨所问。或者是『单修』,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单修一种,或者是『双修』,里面选两种,或是『圆修』,圆修就是三种同时修,或者『先单后双』,或者『先双后单』,『各随根器』。从这几句话,诸位就应该体会到修行方法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为什么?如果你说我单修,我只修奢摩他,一生当中都修奢摩他,你很难成就,为什么很难成就?因为你自己的根性,你自己的性情早晚就不一样,早晨心里很愉快、很清净,到晚上生烦恼了。清净的时候用一种方法,使你更清净,烦恼的时候再另外用一种方法,使我们烦恼平息下来,怎么能一样?不一样。因此二十五轮都要懂得,随时要调整自己身心平衡,随时要保持自己身心的清净,哪能用一个方法?好比害病,我们得这个病不单纯,太多种了,头也痛,脚也痛,到处都是毛病,一种药管一样,治一样,那个地方管不到,所以必须用很多种药,哪个地方发作,用什么药来对付那一样,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你要懂得对治自己,这就是自度,要懂得。
  如果你要教化众生,你要懂得这许多方法来救别人,单懂一门不行,绝对没有说是一种药医好一切病的。虽然经 典里面古大德常说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是阿伽陀药,无病不治,但是要知道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就有二十五轮在里头,所以它才能治一切病。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别看这个音声没有错,可是念的心不相同,用意不相同,有人这一句阿弥陀佛,用意是在奢摩他,有人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意思在三摩,有人意思在禅那,不一样。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意思在哪里?你有意思才能对治病,对治自己毛病,才有修有习,你要是什么都不晓得那就跟三岁小孩唱国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他唱得很好,你问他什么叫三民主义?不晓得,什么叫吾党所宗他也不知道,那就变成这样了,一点用都没有,变成唱佛,唱佛歌,就不叫念佛。到辩音菩萨章,我们再详细的来研究。
  讲义【常持此轮,随顺修习,不久得证涅盘。佛为示轮观随修,故说此经 。】
  这是第七个别因缘。《圆觉经 》像我们这样讲法,给诸位说,很难得,这样的细讲很不容易。因为一般讲经 ,前面玄义顶多两个钟点就讲完,为什么?长讲没有人听了,把听众都讲跑掉。他来听,听了这么多次还没有听到经 文,算了,不听了,就跑掉。所以这样详细讲,这种因缘非常的殊胜,愈详细愈能帮助诸位开悟。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方广圆觉经   (第七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07
  请看第九页,别因缘第八段:
  讲义【八、为示穷尽四相故。】
  这个地方所讲的『四相』跟《金刚经 》说的是一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讲义【一切众生,未除四相,不成菩提。】
  这句话要记住。『菩提』就是觉,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离开『四相』,你就不是真正的觉悟,佛法里面讲正觉,正觉你没有。正觉实在讲是指阿罗汉,菩萨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就是小乘境界都不能够达到。在圆教菩萨来讲,正觉位是在七信菩萨,十信位里面的第七信,他是四相除了,在断证功夫上等於小乘阿罗汉,可是在智慧上来说,比小乘阿罗汉高得多,他心量大,是小乘罗汉所不能比。所以这一句我提醒大家,就是真正要求正觉,我们念佛要求一心,一定要破四相。下面这再给我们解释:
  讲义【四相有二:一、迷识四相。】
  另外一种是「迷智四相」,可见得只要有四相都是迷。『迷识四相』,这是凡夫。
  讲义【依第六识,枝末无明所起,能障小乘涅盘,不出分段生死。】
  这几句话就说明六道凡夫都在这个范围之内,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念佛人这四相要是重的话,就是执著要是重的话,障碍你往生。不能断,修其他法门简直就是没办法,修净土法门就是带业往生,还有这么一线希望,没有断掉。没有断掉怎么样?要有理智能把它控制住,换句话说,最重要的是在临命终那一刹那不能起现行,如果在临命终一刹那当中起现行,这四相要是出来,带业也不能往生,你就随业流转,所以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佛门里头很注重修福报,福报大的人临命终他心不颠倒,心不颠倒就是理智能控制得了四相,他可以带业往生。
  我们讲到历史上,像张善和一生杀牛,是个屠户,临命终的时候地狱相现前,他看到许多牛头人来讨命,这是地狱相现前。这个人总算是善根深厚,我们不能看他这一世,他多生多劫之前在佛门里面必定有深厚的善根福德,他在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他看到这些境界相现前的时候,他就叫他太太赶快给我找出家人来救命。太太给他请了法师,法师就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他什么都来不及了,法师给他一把香拿在手上,拼命念阿弥陀佛,念了没几声,他说牛头人不见了,佛来接引他,他往生了。这桩事情是很不平常,有些人看到这个公案,好像佛门不太公平,一生做恶事,临命终时他还能往生,有些人一生做善事到后来还颠倒、还堕落,似乎是不公平。这是什么?你看这一生、这一世,你觉得不公平,因果通三世,如果你再看他前世,看他多生多劫之前,那你就服气,没话说。
  像《法华经 》里面,释迦牟尼佛度一个人,有一个人想跟佛出家,佛叫这些阿罗汉来看这个人有没有善根出家,在佛的会下出家要有善根,过去生中没有善根就没办法出家。这些阿罗汉的能力可以看五百世,过去一世一世,他能看五百世,这些阿罗汉一看,五百世都没有善根,怎么能出家?佛告诉大家:他在无量劫以前是个樵夫,上山砍柴遇到老虎,老虎要吃他,他没办法,爬到树上,念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句南无佛,今天在我会下成熟。无量劫以前的事情,在五百世之前,所以阿罗汉看不出来。所以这个事情要从多生多劫去看他的宿因,不是现前就能断定一切,现前因缘不能断定一切。佛法里面决定是平等的、是公平的,没有一丝毫的偏袒,所以学佛,佛教我们要明理。
  心不颠倒是大福报,一心不乱是大善根,一心不乱必定心不颠倒,心不颠倒未必一心不乱,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纵然不能念到一心不乱,应当有福报要到临命终时求一个心不颠倒,这个时候就有能力自在的去往生。不颠倒就是觉,颠倒就是迷。迷了就没有选择的地步,就随业流转,不迷就可以选择,十法界你就有能力去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到那个时候才真正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迷识四相」是烦恼障,「迷智四相」是所知障。
  讲义【二、迷智四相,依第八识,根本无明所起,能障无上菩提,不尽变易生死。】
  这是说所知障的作用。大乘菩萨法有五十一个阶级,就圆教来讲,十信位两种障都有,烦恼障、所知障都有,识与智都迷。七信位断了见思惑,识不迷,但是还迷智,要到等觉才能把这个事情断尽,完全舍离,变易生死就尽了,才能圆满「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大乘圆教如来果地上的德称。底下引经 里一句话:
  讲义【佛告净诸业障。】
  佛告净诸业障菩萨。净诸业障,迷识、迷智这是根本的业障,这是业障的根本。所以在佛法修学里面,事修目的是破迷识四相,理观是要破迷智四相。严格的说,这两种障碍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不可以误会烦恼障只障涅盘不障菩提,一样障菩提,所知障只障菩提不障烦恼,所知障一样也障烦恼,因此两种都得要断。可是我们哪一种障重,功夫可以多下在某一方面,这个行,一个为主,一个为助,就是两种障都要断,因为它们有连带关系。经 上说:
  讲义【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这是一种非常坚固的执著,是不是事实?不是事实,是妄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是妄想;如果你不执著,那都没有。这个东西从哪里来?是从执著里头生的。不执著,没有!不要说是六道里一切众生,就是权教、二乘都不例外,由此可知,这种执著是病根的所在。佛讲:
  讲义【由此不能入清净觉。】
  以念佛人来说,不能得一心不乱;禅家的话说,不能明心见性。
  讲义【此示迷识四相,又明修行所证,便生证、悟、了、觉,四种法执,此示迷智四相。】
  我们在佛法修学里面,如果执著自己有修有证、有觉有观,你念佛的时候,有念有佛,又有一心不乱,还有心不颠倒,麻烦大了,为什么?对这些东西一生起分别执著,叫法执,虽然不是迷识,是迷智,变成所知障。所以经 论里头一再告诉我们说听的原理原则,所谓「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听不听?听。什么叫无听?不分别、不执著,这样才能开悟。读经 执著经 文,听经 执著言语,都变成法执,都是迷智四相。佛法的目的是叫我们破迷开悟,结果我们还是在迷关里面永远不能超越。经 看得愈多,迷智迷得愈深,听得愈多迷得愈深,你几时能开悟?没有开悟的指望。所以,说听不能不讲求。为什么佛法里叫你求明师?明师他高明在哪里?叫你不执著,高明在此地;如果教你执著,麻烦大。叫你背诵经 文,背诵注解,但是他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这个老师是高明。如果目的是叫你博学多闻,记得愈多愈好,将来你讲经 材料才丰富,引经 据典随手拈来毫不费事,这样的教学就是增长迷智,那个错了,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
  佛法叫你看经 ,叫你天天看,几时看到经 上一个字都没有了,你就开悟了,叫你天天听经 ,几时听的时候没有音声了,那你也开悟了。你现在听经 ,还晓得我在这里讲什么,你心里还在那里分别,这不行,这是你增长迷智。诸位要晓得,读经 、背诵经 典、背诵注解是修戒定慧,你在这里听经 又何尝不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在这里听一个半钟点经 ,就是修一个半钟点的戒定慧,这三个同时都修,这就叫真会听了,这样听经 会开悟。那你要问:什么时候才开悟?各人根性不相同,迷得重的开悟比较慢,迷得浅的开悟比较快。总而言之,如果你是用这种方法来听经 、来读诵,你一定会开悟。那么你听我说了,你又把它记住,天天听,天天在看,我怎么还不开悟?给你说,你开不了悟,为什么?你又迷在这里头,你怎么会开悟?几时把开悟这个事情也忘了,你就真开悟。
  讲义【二种四相颠倒穷尽,乃入如来清净觉海。佛为示穷尽四相,故说此经 。】
  『二种四相颠倒穷尽』,二种四相都是颠倒错乱,几时穷尽、断尽,『乃入如来清净觉海』,断尽,断尽就成佛了。佛为了开示穷尽四相,故说此经 。
  讲义【九、为示四病应离故。四病者:作、任、止、灭,是也。此四本来是药,执药又复成病矣。】
  这几句话诸位特别要把它记住,为什么?『作、任、止、灭』是修行的方法,方法执著不得,你要是执著了,执著就变成病,所以佛法要从大原则上说,无非是破执著而已,执著破了,佛道就成。执著真难破,实在是难破。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
  讲义【以此四者,药病双通,执之,能为入道障缘,即是病;不住,则为进修方便,可为药。】
  『以此四者,药病双通』,可以说它是药,可以说它是病。执著它,『能为入道障缘』,就是病。你不执著,『不住』,心不安住在这上面,『则为进修方便,可为药』。这个在佛法修学上,只不过举一个例子来说,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不如是?每一个法门都是药,每一个法门也都是病,执著就是病,不执著那是我们的进修方便。就以大纲来说,诸佛所说一切法不外乎戒定慧,戒与定你要是执著就变成烦恼障,慧要执著就变成所知障,你要是不执著,不执著那它是药,戒定慧有很大的功用,这就是说明,要去用它,又不可以执著它,这才是佛法。你不用它,那你堕在无明里头;用而执著,则堕在邪见。佛教给我们用而不住,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功夫、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所以是住不得,执著不得。
  讲义【又四者互为药病。】
  「作」是造作,「止」是不造作、不作,「任」是随缘,「灭」是把它断灭。止、作是一对,任、灭是一对,这是举出两对纲领来说。
  讲义【以作则止治,止则作治。】
  这是讲『互为药病』。譬如造作恶业,佛教给我们禁戒,就是不杀生,不杀生这是止,「不」就是止。众生造作杀业,佛叫你不杀生,『以作』,因为你有「作」,举出杀生,你在这里造作,佛就用「止」,用不杀生来对治你这个病,用这个来治病。譬如止,你不作,不作怎么样?得用作来对治。菩萨戒里我们举一条来说,法师讲经 ,你受了菩萨戒,你就要来听经 ,你不来听经 ,偷懒了,佛说你一定要来听,你要不来听经 就犯戒。经 里面讲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 ,你不去听就犯了菩萨戒。这部经 我已经 听了好多遍,听了好多遍还要去听,为什么?做影响众,使这个道场人数多显得法缘殊胜,影响别人来听。如果人家到那里一看,稀稀落落几个人,这法师讲的大概没什么了不起,人家不来听;如果人都挤得满满的,纵然讲得不好,这大概很了不起,这么多人来听,外头人都来听,这叫做影响众。所以戒律有这样限制。菩萨戒多半讲「作持」,一定要你作的,才叫做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跟五戒都是「止持」,都是禁止的。这是我们举例来说。
  讲义【任则灭治,灭则任治。】
  诸位想想前两句的意思就明白了。
  讲义【故告普觉当知。】
  佛告诉普觉菩萨。
  讲义【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佛为示四病应离,故说此经 。】
  其实说来,佛教给我们在一切法门里面不应该执著。一切法门,离不开「止、作、任、灭」这四个原则。
  讲义【十、为示真修实证故。】
  我们看到这个小标题,也就晓得这个重要,真正修行要实实在在去证果,佛为这桩事情给我们说《圆觉经 》。
  讲义【此经 文殊创问。】
  这个在表法的意思里面也非常奇特,因为这是大乘了义经 典。文殊,菩萨众里面他所表演的是智慧第一,过去世曾经 为七佛之师,这是倒驾慈航而来。没有大智怎么能够发起这部大经 ?没有大智怎么能够信解?没有大智又如何能够证入?所以第一会是文殊菩萨会,第二会是普贤菩萨会,你一看,这个法会就殊胜,大智大行。这一开端,文殊菩萨提出的问题:
  讲义【如来本起因地发心。】
  这个问题大。『本』是根本,『起』就是发起、起动,就是起了这个念头。你在最初根本,就是第一念,你发心修菩萨道、成佛,这个心是什么心?直截了当问成佛的修因,你成佛,你发的是什么心?你怎么成佛的?
  讲义【如来答以圆照清净觉相。】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能够成佛,就是用这个做为本修因,就是他的「本起因地发心」,他就发这个心,『圆』是圆满,『照』是般若观照,照见,圆满的智照,照的是什么?『清净觉相』。所以我们要晓得自己的病根在哪里。说到「圆照」,用的什么心?用的是真心。不是真心就不圆,唯有真心是圆的,是圆满的。真心是什么?没有妄心,因为妄心是有界限的,不圆满,妄心里面有四相,有人有我就有界限,怎么会圆满?真心里面没有是非人我,真心是平等的,妄心是不平等。真心的作用叫圆照,妄心的作用叫见闻觉知,在眼叫见,在耳叫闻,在鼻叫嗅,在舌叫尝,这是有分别、有执著。
  这个事情就是在论如何用心,你要问佛怎么成佛的?佛就是用真心。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佛?我们一天到晚用妄心。佛,觉而不迷,我们是迷而不觉,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觉而不迷,无论你修哪个法门都是菩萨道,迷而不觉,不管你修哪个法门,没有办法超越轮回。由此可知,方法不重要,用心重要,你用的什么心。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可见得愈是高级愈是了义,完全在心法上,为什么?心清净则境界清净。你没有能够看到清净相,是因为你自己的心不清净,心净则身净,身净则境界净,所以十方如来自住常寂光净土,自住一真寂灭的境界,无有一法不清净寂灭,这是诸佛的境界。所以我们凡夫迷了四相,把自己圆照清净觉相变成三细六粗十法界依正庄严,变成这个东西,於是境界里有善有恶、有染有净,这个东西自己变现的;一回过头来,觉而不迷了,十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心心所原本就是圆照清净觉相。就是这一念转不过来,这问题始终没有法子解决。
  古德听经 会言下大悟,现在人听经 愈听愈糊涂,这事真是难办,愈听愈颠倒,这叫什么?迷在字里行间,迷在这些名相里,分别名相,执著名相,迷在里头,食而不化。你不念书还好,愈念愈呆,都变成书呆子,念到最后呆头呆脑(学佛也是念书,佛经 也是书),这是不善学,不会学。所谓不会学就是执著有一个定法,毛病就产生在这个地方,不晓得佛法里头没有定法,你们要是不相信,你去看《六祖坛经 》,应当觉悟。六祖开示智常禅师那一段话说得多明白。六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给诸位说,他听经 没有听一个字,他看经 也没有看到一个字,所以他通了,他问题解决了。我们看经 死在理论之下,死在方法之中。一个人真正念到活活泼泼的经 典,像开经 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看了这首偈子,「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一定有真实义,我们去解。如来真实义是什么?没有意思,就是如来的真实义;你以为真有个意思,这个事情又麻烦了,你又执著了。我们今天看经 随著文字随著执著,听经 随著言语随著执著,所以你听了这么多年不开悟。你要是不听,增长无明,你要来听,增长邪见,这种事情很麻烦。所以讲到真修实证,那我们确实要说真话。
  我们大专讲座快到了,这一次讲座有个特色,就是《六祖坛经 》专修班。这一次著重在解门,不著重行门,为什么?如果理论不能真正的理解,那就盲修瞎练。一定要把这些理论搞通,修行是个人自己的事情。刚才我跟大家讲,会听经 的人,戒定慧三学等修一次完成,这是真正的修行。《坛经 》是大乘佛法的纲领,理论、原理原则、方法都包括在其中,不但是禅宗最高的指导,一部好书,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念佛法门在内,都离不开它的原理原则,所以这一千多年来它被大家尊重,现在连国际海外对这部经 典都非常重视,的确有它的道理在。
  讲义【结以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必须是要「圆照清净觉相」,才晓得万法皆空,那就跟《金刚经 》里面讲破了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相是破我执,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破法执,就是前面所说的,迷识四相跟迷智四相全都破了。这个时候圆照清净觉相现前,不但三界六道轮回没有,十法界也没有,这个时候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常寂光土、上上实报,就是这样的境界。
  讲义【自下正宗十位菩萨。】
  这部经 一共是十二位菩萨,就是十二会,前面这一会等於是发起,从普贤菩萨以下十位是正宗分,末后一会是流通分。
  讲义【相继发问,不出信解修证四字。】
  他们无论从哪一方面提的问题,总而言之,离不开这四大纲领。
  讲义【以上八种因缘,而於生信、开解、教修诸义,已经 极力发挥,更无隐覆。惟是闻说良药,不能济病,见陈嘉馔,未克除饥,故於圆觉章中,示以真修,方得实证。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克期取证。】
  这几句话也说得很清楚。在因缘里面,把这部经 的纲要全都提出来了,虽然没读这部经 ,一部经 的大意大概也都明了。可是大师在此地几句话的感叹还没什么,怕的是这部《圆觉经 》读完之后还是不通,还是对於自己的修学一丝毫的帮助都没有,不但没有帮助,又增加这么多知见,就是你肚子里又装了这么多的佛法,这个东西麻烦大了。怕你呆还呆得不够,再加一些,叫你更呆一点,这是最怕的。这个地方是用比喻来说,这个了义经 典是良药,不能对治你的烦恼生死之病,这就是没效果,好比你肚子饿,这么多好菜好饭你一口也没尝到,还是受饥饿之苦,这些比喻都是叫我们一定要真修,要真悟,所以本经 也是有『克期取证』。我们这次大专讲座是一部经 专攻,换句话说,也有克期取证的意味在里头,目的是叫大家对於大乘佛法生起正知正见,我们的目的在此地。你只要有正知正见,你就会有正行,就会得正果,那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有正信正解这两样最重要,我们讲座的目标就是在正信正解。而讲堂里面可以说四个意思都具足,不但勉励同修们要正信正解,更要紧的是正行正证,信解行证我们都要重视。
  讲义【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即是真修。】
  『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寂」是清净,「灭」是断灭一切烦恼、知见。要晓得知见不是好事情,《楞严》里头说得很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你要想断无明,从哪里断?断知见。求什么?求心清净,清净心里面自然放光明,那是真智慧,那就是圆照清净觉相。我们现在一般人把路子走错,他就是求知见,唯恐自己的知见不够多,他病在这个地方。所以听经 不是叫你记的,是帮你开悟的,那你就会听,听了不开悟再听,不要去记,你要去记就是增长邪见。所以佛法这个方法跟世间做学问完全不一样,拿世间做学问的方法来学佛决定不能成就,这个就是把佛法消灭,为什么?佛法一变为世间法,世间法永远不能叫人开悟,佛法是叫人开悟。
  「修寂灭行」,这就叫真修。寂灭行在我们念佛人来讲就是一心不乱。你要问,什么叫寂灭行?一心不乱就是寂灭行。一就是寂、就是灭,二就不寂也不灭,二里头有比较、有界限,换句话说,二就不平等,一才清净、才平等。所以修寂灭行就是修一心不乱,这是真修。
  讲义【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即是实证。】
  『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住」就是安住,「持」就是保持而不失掉,这就是真正的「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伽蓝」是出家人所居住的所在,这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僧园,僧是团体,出家人这个团体所居住的园林,在我们中国人讲寺院,就是我们居住的所在,住在哪里?住在「大圆觉」中。大圆觉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是我们的住处,这才是自己的「伽蓝」,这叫『实证』。实际上这就是讲的常寂光净土,《华严经 》里面讲的一真法界。
  讲义【佛为示真修实证,故说此经 。】
  佛为了教给我们真正修行,实实在在的证得一真法界、证得常寂光净土,故说此经 。
  讲义【以上十种别因缘,已尽一经 之要义。】
  这部经 的要义统统包括尽。
  讲义【故贤善首,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4-6 20:29
请问经 名流通。】
  『贤善首』是十二位菩萨里面最后一位,代表本经 的流通分。你看菩萨的德号,「贤、善、首」,首是第一,意思就是第一贤善,是贤善之首,流通真修实证的法门。第二大段教起因缘,到这个地方说完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4-6 20:31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孝慈智愿,无上菩提。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