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君子修身之道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4-4 21:11
標題:
君子修身之道
摘自《锺茂森博士: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九集) 2011/6/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50-0029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余力学文」,这是《弟子规》最后一部分。这里面不仅教诲我们要力行与学文并重,而且还开示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求学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这一句,「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在求学过程中,在研读经典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疑问。有疑问就需要马上把它记下来,不能够马虎过去,等到有缘分,能够向有学问的人、擅长这方面知识的人去请问、求解,把这个意思搞明白。这是一个认真的学习态度,不能够对学习上的疑惑蒙混过关,这样不行。
在《论语.为政第二》有一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在这里教诲子路,他叫着子路的名字仲由,诲女就是教你。孔子叫着子路说,我教你,你能知道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你知道,就说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智者。最后一个知念知(音智),智慧的智。孔子教子路要有认真的、诚实的修学态度,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甚至别人问起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还胡乱的说,就大错特错了。求学必须要有一个诚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想求到真知,必须要从这个诚敬心求。实在讲,这个真知不是单指知识,它也包括智能。每个人本心本来具足智慧,每个人的本能都是无所不知,只是我们现在因为有妄念,障碍了我们的真知。妄念是因为妄心作用,我们想要得到真知,必须去除妄心,怎么能打妄语?不知还说知,这就是妄语。如果自己没到达这个境界,譬如说自己还没有做到贤人或者圣人,自以为做到了,还说自己做到了,叫大妄语,这个罪业就重了。所以这是孔子教我们,不怕不知,而怕强不知以为知。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还有一章讲到「子张学干禄」,孔子的弟子子张要学习干禄。这个干禄就是得到俸禄,谋求这样的一个职位,意思就是说怎样从事政治。「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就教导子张,你怎样得到干禄,你的职位。普遍来讲,你怎么样得到福报。
首先第一个,多闻阙疑。多闻就是博学,要努力的学习。阙疑,阙当空字讲,就是有疑惑的部分空出来,不要妄加论断,意思就是说要存疑,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慎言其余,其余的就是没有疑惑的,没有疑惑的虽然是可以说,但是也要谨慎的说,不可以随便说,要说得恰到好处,这样就寡尤,尤就是过错,就比较少过失了。多见阙殆,这个见是指所见到的事情,很多事情我们见到了,未必见到真相,可能是个假相,这里就讲阙殆。殆,古注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讲不安、危险的意思,第二种是疑惑。这两个合在一起讲也行,就是见到有危险的事情,使得我们心不安的,或者是有疑虑的事情,就是自己不敢肯定的事情,就要阙而不行,就不要马上做,做了可能真的就导致危险,或者是会出现错误。慎行其余,就是对没有疑惑的事、没有什么不安的事情可以去行,但是也要谨慎的行,依中道而行,做得恰到好处,则寡悔,这样后悔就少了。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我们的言语少过失,我们的行事又少后悔,就是比较没错误,这就是禄位在其中了。换句话说,你就有这个素质办政事,这也是你有福报。所以,孔子教人从求学到修身、到为政,都要抓住一个慎字,谨慎。
好学也表现在勤于请教,不耻下问。在《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叫孔圉,他生前也做了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但是死后却得了一个谥号叫文,这是一个很好的谥号,是一个尊称。子贡认为孔圉,此人的人品不足为道,为什么能够得到文这个谥号?所以他就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古时候给人谥号都有个规矩,就是有一个说法的,不能随便起的。孔子就为子贡解释为什么孔文子得到文这个谥号。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条就让他有资格称为文了。敏就是敏捷,求学非常敏捷、勤学;不耻下问是他能够向比自己地位低,甚至智慧低、年龄低的人请问。一般人觉得下问是可耻的,但是孔文子能够不以为耻,从这里可以看到他确实是很好学。所以孔子就在这一点上赞叹孔文子,其它不好的方面不谈了,隐恶扬善,这也是教给学生存心要厚道。可见得一个人能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他就有所成就。孔子本人更是如此。
《论语.八佾第三篇》,「子入大庙,每事问」。孔子入太庙的时候,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里面有很多祭祀的物品、器具等等,孔子对于每一个地方这些器具该怎么摆,有什么讲究,都虚心向别人请教,就每事问。结果有人就说孔子不懂礼,在太庙里面为什么还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这个或曰,是有人在旁边讥嫌他说,孰谓就是谁说,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曾经在鄹邑这个地方做过宰官,所以孔子被人称为鄹人之子)就是孔子,谁说孔子知道礼?孔子本身是最讲究礼仪的,结果现在被人这么讥嫌。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批评?就说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大概他们认为孔子对太庙里的这些礼都不懂,所以他才去问。当然孔子不以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的就应该问。所以孔子怎么说?「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听到别人这个批评,心里很坦然,他说这就是礼,就是每事问也是礼。为什么?因为在太庙里面,确实它的礼仪是有复杂的地方,祭器该怎么摆,都不能够错误。错误了,就是对祖先的失敬,就不能够感格祖先之神。所以孔子进到太庙里,认认真真的事事请教,正是表示他对于祖先的恭敬。等他学会了,他也就能够主持太庙的祭祀了。不学怎么会?所以这就是礼,不知道就要问,不能够装着都知道。所以孔子是心地正直无曲,从这里可以看到。
在《论语》里面,「入大庙,每事问」出现过两次,可见得当时门人对孔子的这个行为印象很深,记录了两次。当然每事问,确实,不是说自己就不去学,光靠问人就行了,偷懒、不肯自己去钻研,这也不对。一定是什么?自己在钻研之后,找不出答案,通过努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才能够问,不能够靠问别人来代替自己钻研。所以问都要知道应该在什么情况下问,但是最好是要在经过苦学一段后,不能够通达才去请问,由老师一点就通了。
在《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子贡曾经向孔子请问过问题。子贡也是一位勤学的人,在这里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得到了孔子的赞叹。这是在「学而第一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是子贡通过一段学习之后得了一个心得,他来问孔子。他说,如果贫贱的人没有谄曲心,富贵的人没有骄慢心,这样如何?大概子贡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了。子贡是个很富贵的人,家里财富很多,但是他没有骄傲,没有过着纨裤子弟的日子,他来向孔子求学也是难能可贵。所以他问孔子这样的境界怎么样?我们看孔子回答,「子曰:可也」。还行,言下之意是虽然还行,但是还不够。底下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不如贫穷而能够乐道,他这个乐是乐于道中,像颜回不改其乐,那是乐道;还有富而好礼,富贵的人能够爱好礼仪。换句话说,他能以恭敬待人,即使是对贫贱的人,一样用礼来对待,这就比不骄要更好,贫而乐就比贫而无谄要更好。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只是什么?他能够自守,在这个贫、富的境界上,他能够不堕落,但是他还没有超越贫富之外,他处在二法,没有归成一法。到贫而乐、富而好礼,他就忘了富贵,超越贫富了。处贫贱当中忘了贫贱,处富贵的时候忘了富贵,富贵与贫贱不二,始终乐道,始终是恭敬对待一切人。
子贡听了之后他有悟处,立刻就想起他曾经学过《诗经》的一首,他引用了《诗经.卫风.淇奥篇》两句诗来问孔子,「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这里是讲做骨角器的人,用骨头、用角做一些器皿、一些工艺品,要切这个骨,磋这个骨,切之、磋之;还有做玉石器具的,对玉要琢它、磨它,才能够精益求精,这是《诗经》里面讲的话。子贡就说,其斯之谓与?这个意思是不是就是夫子讲到的意思?这是子贡的领会。我们再看孔子怎么说,「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听到子贡的这个汇报,心里觉得很高兴。高兴表达得很含蓄,看到这个学生这么有领悟力、这么聪颖,所以就给他一个评价。赐也,叫着他的名字端木赐,从今天开始我可以跟你谈《诗》了。读诗要能够体会言外之意,这才有读诗的悟性,不能够死在诗句下,要懂得触类旁通。子贡做到了,你看当孔子告诉子贡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要更好,这是什么?提升子贡的境界,不能让子贡满足于他原有的境界,继续给他切、磋、琢、磨。子贡马上就能够引用《诗经》这个话,而且他知道孔子在提升他,所以他就用这个诗来表达他的领悟,对孔子意思的领悟。
孔子就称许他,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个诸是之,告之往,往就是我给你说出来的东西,我告诉你一部分,你马上能够知道另一部分,来者是还没有说出的。子贡「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向孔子请教,但是他是真正通过认真学习之后领悟的。如果他没有通过认真学习,他不可能做到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诉他,他对孔子说的未必都能完全理解,更何况还举一反三?所以勤学好问,勤学基础上加好问,这才能学得快;如果不学,光好问,就叫贫嘴了,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什么?没有诚敬心。没有诚敬心,说老实话悟性也就没有了,悟性是从诚敬心中得来的。
除了子贡好问,当然更有颜回也是不耻下问,颜回比子贡更好学。我们看到「泰伯第八」,曾子有对他的一段评论。「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里讲的就是颜回,根据古注的批注,确定这是讲颜回。曾子在这里说,以能问于不能,自己有才能,却去向没有才能的人请问,这叫不耻下问;以多问于寡,自己的见识多,却去问比自己见识少的人,这是颜回的谦卑好学。有若无,他有见识、有学问,而自己觉得自己没有,好像没有一样;实若虚,他有实际的道德学问,而自己觉得好像虚无的,没有一点傲慢心。犯而不校,人家无故侵犯他,他不报复。这个校,马融批注说是计较,包咸说是报复,报复比计较更厉害了,程度上有不同,但是意思应该是不冲突。这个难能可贵,他有很大的度量。
为什么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是志于道,立志求道,其它的都不放在心上。他的心中没有什么能与不能,自己完全空掉,没有什么多、少的分别,自己也空掉。能与不能,多与寡,有、无,实、虚,这都是二法,都有高下心。颜回平等了,一味,所以在他分上自然看一切人都平等。见一切人平等,自己又谦卑,看一切人都是圣贤,唯有自己是凡夫,所以他眼中没有对立。别人来冒犯他,他也不会计较,更不会报复。为什么?他真的内心中没有对立了,真正入圣贤的境界了。他内心里面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时间久了就开悟了。开悟的人就是圣人,圣人见一切人都是圣人,因为他看到人的本性跟圣人无二无别,所以他对一切人平等恭敬,而没有丝毫对立。犯,你要冒犯他,他都不会计较,内心里真的一丝毫对立冲突都没有了。这是曾子赞叹颜回。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个吾友就是讲曾子的同学、朋友,昔者是因为颜回已经去世了,所以叫昔,过去,他过去是如此实行。所以真的,孔子弟子当中唯有颜回一人被孔子称为好学,从曾子的评论当中我们也能够赞同,入这个境界非同小可。所以「就人问,求确义」正是帮我们把我慢、我执打破,谦虚好学,用这个来断烦恼、求智慧。
《弟子规》又讲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这是讲我们居住的环境,我们的房间要清洁,墙壁要干净,我们的几案,就是桌子、案头都要整洁,笔墨纸砚这些文具都要摆得很正,不能乱。这是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整齐的读书环境,对自己钻研学问是有帮助的。而实在讲,能够整理好环境,正是整理自己内心的做法,心境不二。环境就是内心的反应,所谓境随心转,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境。你的心清净,环境就清净,你的心是整洁的,环境也整洁。为什么《弟子规》要强调这些细节?都是修我们的心,而心修好了,环境自然就会好。
在《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子罕第九」有一章,「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有一次准备要迁居到九夷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没办法考证是哪里,但是也没关系,这里的意思最主要是表达什么?我们看,或曰,有人就跟孔子讲,那个地方很鄙陋,可能是不开化的,没有文化、没有礼仪的地方,你为什么要去那里居住?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重点。孔子讲,君子居住在那里,哪里还会有鄙陋?这个话很有味道。君子的心不鄙陋,所以居住在哪里,哪里就不会鄙陋。即使是原来它鄙陋,但是君子到那里一住,就能把那个环境变过来。他自己注重礼仪、修养、德行,就能感化那个地方的人,教化那里的人群。所以,原来没有文化的就变得有文化了,不讲礼仪的也就变得讲礼仪了,何陋之有?我们学儒就要学孔子这一分存心,存心于改善世道,不能只想着独善其身,应该兼善天下。这是大乘,不是小乘,小乘只想自己,大乘不仅要觉悟自己,还要觉悟别人。
李炳老先生《论语讲要》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箕子,这是商朝末年最后一个天子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当时他看到纣王无道,就离开了。到了哪里?到了现在的朝鲜。当时的朝鲜是非常落后,真的是不开化的地方。但是箕子到了朝鲜,教化当地的人,移风易俗,建立了东方君子国,把中原商朝的礼仪和制度带到了朝鲜半岛,所以在历史上称为是箕子朝鲜,在周朝就封那个国度叫箕子朝鲜国。所以朝鲜其实也是中华文化,早在殷商末年就起源了。从这里可以看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箕子是君子,到了那个地方,把那个地方的民风改善了。
我们再看《弟子规》文里面又说到,「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这些都是讲的很细的一些事情,可是里面有大道理。我们读书、写字,都要有恭敬心。磨墨要专心的磨,恭恭敬敬的磨,不能磨偏了。如果是稍微不留神,你这个念头想到别的地方去了,手在动,心不在焉,墨就被磨偏了,这是心不端了,心就不正了,有妄念就不正。写字如果不恭敬,心也病了。为什么?没有恭敬心就是病。我们书本要放置得整齐有定处,书架都要排列得整齐。我们拿出来的书看完了,还到原处,不能随便乱放。即使有急事赶着走,也应该顺手把书合起来放好。书如果有缺坏的地方要补好它,特别是在过去,一本书很不容易得到,这是爱护书本。你看从这里可以看到,恭敬从细微处培养,你能够培养好你的恭敬心,实际上治国道理也一样的。
在「学而篇第一」我们看到,「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讲治国大事,道千乘之国,道可以作治字讲,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诸侯国),要敬事。第一个这是总说,我们对国事要恭敬谨慎;要有诚信,使人民对我们有信心;一个领导人要有民心,最重要,节用而爱人,节用是节约,不能够奢侈浪费,爱惜民力;爱人是知民的疾苦,要爱护关怀老百姓;使民以时,农工商民都有他们的忙时,我们要使他做事,要选择他们不忙的时候,这也是爱民。所以做到了这五个方面,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你才能够把国家治好。这五方面,以敬事为主,这个敬从什么时候培养的?从小就得培养。从磨墨、写字、放置书本等等这些地方培养我们的恭敬心。你看《弟子规》多好,培养孩子的素质,培养好了,将来他做国家领导人都可以,也不外乎就是这个原则。所以《弟子规》可以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弟子规》又说「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这是讲到我们读书要有选择,要看什么?圣贤书,对我们修身立德都有帮助的。那些对自己修身立德没有帮助,甚至会有负面影响的,摒除它,不要去看,看了就是污染身心、蒙蔽聪明、损坏心志。现在包括什么?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还有网络的游戏、色情暴力的内容,这些都是损害我们心志的;包括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都应该禁止,养自己的清净心,养自己的志向,要读圣贤书。古人讲,经书不可不读,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全非。圣贤书读了之后,不仅对自己修身立德有好处,你也能够学到经世济民的学问。
在《论语》里面有一章说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在这里倡导大家(弟子们)读诗,小子是孔子称呼弟子,你们何不学《诗》?《诗经》三百篇,这里面道德学问都有了。诗可以兴。《诗经》里面讲的赋、比、兴是修辞的三种方法,赋就是直接陈述;比是拿一个东西做比方、比喻;兴是借喻、隐喻。就是你说话要有这些文采,要读诗,你说话的时候不用那么直截了当,有时候应该隐晦一点、含蓄一点,可能达到的效果更好。可以观,这个观是观社会风俗的盛衰。因为《诗》,往往它是一些歌词配合着音乐,一唱出来就显示出这个风俗是什么状态。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就知道各国的治乱程度。可以群,这个群是大家群居,我们要合群,不要跟人格格不入。读了诗以后,自然有一种温柔、敦厚的质量,所以跟人家相处就很和谐。可以怨,这个怨是对于上位的人,上位人如果不守道德,昏庸无度,这是讥刺上位的。很多诗文也是有这样的意思,也是提醒当政者。
迩之事父,近的可以侍奉父母,远的可以事奉领导。这是讲尽孝、尽忠,诗文里面都告诉你。还能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我们讲的知识,动物学、植物学的知识,在《诗经》里也很多,增长见闻。所以读诗有很多好处,《诗》就是圣贤书,广而言之,读圣贤书好处很多,不可不读。孔子曾经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所以诗书礼乐、圣贤典籍一定要学。
「学文」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第一堂课的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