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3-29 19:36
標題: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
摘自《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共二十七集》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05/8/12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8-0019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老师好!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之间,我们能念念保持理智,保持觉照,那当下就能过什么样的生活?过佛菩萨、过圣贤人的生活,诸位朋友,你想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想。」那是有志气。人要先有羞耻心才能够去突破自己的坏习惯,在《了凡四训》当中有提到改过要发三种心,第一个就是发耻心,羞耻心。彼何以百世为师,这么多圣哲人都是「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都能垂范千古。彼可以百世为师,我为什么一身瓦裂?因为死了之后埋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也没有人记得我们。是因为我们「耽染尘情」,沾染了这些欲望;「私行不义」,没有照着仁义礼智去做人;「谓人不知」,还觉得我们掩饰得很好都没有人看到;「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当我们没有仁义礼智那跟禽兽是没有两样的,所以世间可羞可耻者就是我们不断的堕落没有把人当好,没有在这几十年的人生当中好好的绽放自己的价值。
当然要突破习气要有相当大的决心,我常常比喻就好像赵子龙要救阿斗一样,诸位朋友,赵子龙要救阿斗是几十万大军团团围住,这几十万大军就好比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性、毛病。赵子龙的念头只有一个,哪一个念头?救阿斗,他有没有第二个念头?没有。他勇往直前把这些敌军打倒,要冲破兵阵,几十万的兵阵,当他被冲打回来的时候退了两步,他会想什么?他会不会想「我输了」?会不会?不会,他只会不断再往前。就好像我们在对治自己的习气,虽然被打退两步了,脑子里还是一个念头,勇往直前,这就是不怕念起,还是继续提起你的觉照,提起你的佛号,要突破这个惯性一定要决心跟持之以恒,你的根性比较利的,三个月就见效了;根性比较钝,你能坚持个三年改过,一定慢慢烦恼轻、智慧长。那赵子龙抱的这个阿斗是谁?是不是刘备的儿子?不是,是你的本善的心,你现在要让它突破重围就要有赵子龙的精神冲出去,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要好好把握住。
有一群鸭子,牠们看到老鹰在天空飞翔也相当的羡慕,就成群结队去跟老鹰学飞,牠们很认真,早上五六点就起床了,诸位朋友,你们今天几点起床?刚好五六点。去找了老鹰之后,从早上六点学到晚上九点半,跟你们都一样,这样举例不大好,我们说练到晚上六点。经过了十二个小时,终于每一只都会飞了,牠们非常的高兴也很感恩,跟这个老鹰道谢,鞠躬,鞠完躬以后牠们就要回去了,结果这一群鸭子就互相说道「好,我们走回去吧」,他们来学什么?所以学完之后还是走回去了。学贵力行,千言万句,说得千言万句不如做得一句,要得真实受用还得解行相应。
在学习当中,这是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的网址,可以当大家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好伙伴,辅助大家学习,儒道释三教的教诲都有刊上去。最近我们还在整理《四库荟要》,有关四书的一些精辟批注现在都慢慢在上网,您要学习四书可以上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学习重视次序,读的书也不能杂,因为「教之道,贵以专」,你每学一部经典要很专注把它学透,不能杂修,一次听课的时候听五部经、六部经那是错误的教学法。就好比我们今天挖井,你是要一口井探到水,还是挖到一半又去开第二口井,第二口井挖到一半又去开第三口井,开到最后开了九十九口井,但没有挖到水,另外一个人是开一口井直接探到底,他得到了水源,而且这个水源会源源不绝冒出来。我们的师长常常提一经通一切经通,这句话是实话,但是也唯有你真正去落实做到,您才能了解其中的意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一个人修道一开始最重要要老实,很重要。你看我们以前看武侠片,一些人去求教于高僧,要去跟他习武,那个高僧都叫他干什么?去提水,去干活。因为一开始人来学的时候脑子都会很复杂,都有很多想法,这时候叫他做什么不老实,让他去劳动去做这些事情的当下,他的烦恼会慢慢沉淀下来,而在做这些事的过程其实也在为他的武学打根基,你看他的双腿练得很强壮,他的耐力、他的意志力就在这个过程提升,还有他所做的事都是大众的事,也在为自己修福分。
有一位朋友,他是一套太极拳的传人,他的身高很高,一百九十公分左右,他说他的老师教他一招,足足练了三年,你们知道哪一招吗?蹲马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了解基础相当的重要,这个基础能扎稳了,学什么都很快。你看现在学书法都怎么教?你来学两个月保证你可以出去比赛,保证你可以得名,这根本教不出真正的书法家。我有一次刚好在台中去杨老师教书法的教室,也跟这些小朋友一起练书法,杨老师的永字八法要练相当相当的久,光是那一个点,永字第一个点,老师就要让他们点几千点甚至上万点才会到下一个笔法去,一定要把这些字当中最重要的原理原则扎稳了,往后他就可以从这个原理原则再延伸到所有的字体去。今天我们把《弟子规》的根扎得相当得牢,处事待人的分寸你就很清晰了,再接触其它经典你自自然然会触类旁通,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要找一个老实人却也不容易。
诸位朋友,我在香港讲那一套四十片的碟,内容涵盖了哪些东西?《弟子规》,还有没有?《孝经》,还有没有?《论语》、大学、中庸,对,不要说香港那一场了,这一场有没有?跟谁学的?诸位朋友,我们都很幸运,虽然我们没有看过很多大经大论,但是在老和尚的教诲当中,大经大论的精髓句子你都怎么样?学到了,所以从明师受戒相当的关键。而当我们在讲《弟子规》当中所引到的这些经句往往都是最重要的,昨天我们提到孟子说的「夫人必先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这就是一个人很重要的理智。而你上完课以后可以去翻这些句子,然后好好把它领受,把它背起来,「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当然那还要拿来时时观照自己,内化成自己的做人态度,好。
而学习的次第要专,然后也有一步一步如何去踏,在《三字经》当中告诉我们「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四书完以后再读五经,这是一个次序。而当我们真正能领受四书的教诲,其实整个中国文化的梗概你已经掌握得非常清晰了。你能够把四书的教诲真正去落实在你的家庭、工作、处世当中,您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可以弘扬中国文化的能力。先不要想说还要看多少东西,先把这些最根本、最纲领的先掌握清晰,因为学习最怕急躁,欲速则不达。
那我们常常有听到一句话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请问我们《弟子规》读了几遍?我们《无量寿经》读几遍了?有一个朋友,老和尚说《无量寿经》要读三千遍,他很认真去读了三千遍,读完以后又去问老和尚,「老和尚,我已经读三千遍了,接下来要怎么样?」老和尚说再读三千遍。三千遍的用意是要让他读诵受持,然后要做,要演出来,就是没有演出来的人才会再问接下来要干嘛?他都没有去转经,把经典的教诲做出来。而在古代六七岁的孩子到私塾去,读很多句子他会有所领会,而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孩子读这些经文不只没有所领会,还会不耐烦、不想念,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其根本的原因在哪?因为古代六七岁的孩子从小知书达礼,在家里非常有礼貌,又恭敬,又勤劳,心又很清净,内心又很忠厚,这样的存心跟经典的教诲相当的什么?相契,所以当他进入私塾开始读这些经典的时候,心又定下来,很容易就会开智慧了,就会「其义自见」。可是现在的小孩有没有他们这些根基?没有,小时候也不教礼貌,也不教勤俭,自己的行为跟这些经典都背道而驰,再怎么念,念不出意义出来,不要说小孩了,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可是很奇怪,当我们的行为真正,比方说你去落实了《弟子规》,落实了三成,落实了五成,你再拿起以前读过的经典,保证你会有一种感觉,体悟不同;再来,连你念那一句佛号你也会觉得不一样,因为你的心已经提升了,心行一如,只要你的行为有落实圣教,你已经跟圣贤的存心接近了。
而这一个「小学终」,《小学》应该是在家庭教育里面落实的。《小学》是朱熹朱夫子编的一本书,内容就是教孩子如何尊敬长辈、洒扫应对进退的道理,而这个部分都没有学,这一代的孩子根基都比较差,我们就必须再来补这个《小学》。而《小学》是宋朝的书籍,离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有几百年,将近快千年,其中很多的遣词用句跟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有差距了,我翻了一下只能懂个六七成,那给现在的孩子那更是看不懂。后来我跟《弟子规》比照了一下,我相当佩服清朝的李毓秀夫子,因为《弟子规》是他编的,他是依据孔老夫子那一句重要的教诲,在学而篇里面「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圣教的七个大纲领抓出来,然后抓《小学》里面最重要的教诲把它编进去,所有《小学》里面重要的这一些做人处事的方法、态度他都抓出来了,因为有他的智慧我们才得以拿到《弟子规》进而受到利益,好。
清朝的林则徐先生,他有一段他人生的体会,我个人觉得相当的精辟,林则徐写了一个「十无益」,像第一条是「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合,交友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你看这些道理都找到根本所在。连父母都不孝,每天拜神有没有用?神也好,圣也好,圣贤的教诲统统是教我们从孝道开始做,你不听神明的教诲怎么可能会保佑你?在家里跟兄弟相处都起了冲突,能把朋友关系处好吗?那是不可能。存心不善,纵使你家里住的是龙穴,最后变成什么?变鼠洞,因为环境会随着人心转。一个整整齐齐的房间被一个肮脏的人住进来,三天就面目全非了,好。
其中有两条是针对读书的,「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他的行为跟经上所教不相应,没有什么益处。我们想书给他多读一点毕竟是好事,这不见得,要观察他心态正不正确。「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假如这一个学生已经傲慢了,让他读更多的书只会有祸患产生。诸位朋友,民国初年把文言文废掉的人有没有读过文言文?「有。」对啊,他们的才华、他们的学识都是奠基在文言文的基础之上,可是他们却当了刽子手把文言文废了。你说读书好,读书多,有用吗?他们已经因为读了很多书而增长了傲慢,几千年的智慧他可以视若无睹,觉得他自己比他们高,他才敢动这个刀,对啊。我们回想一下历史上真正祸国殃民者有没有读书?读得比你可更多了。你看明朝的大奸臣严嵩有没有读书?「有。」他当了好几届的主考官,把持朝政二十年,皇上那时候崇尚道教要写那些上达天听的词,严嵩写的,文笔好不好?好得不得了。要谨慎,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傲慢了,要先缓一下,先调伏傲慢,不要急着一本书接着一本书给他看,到时候你都管不了他。
在《弟子规》当中有提到「对尊长,勿现能」,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怎么做?孩子会背《弟子规》,一看到人就「来,背《弟子规》给叔叔听,给阿姨听」,到处办活动,把孩子累得半死,还有什么读经会考,会背了几句还可以戴个状元帽,对啊,孩子连落实都还没有开始,你就已经把一大堆的名加在他的头上,苏东坡八风都动了,小孩子他连根都还没长牢,你八风就拼命吹。我有一个晚辈差不多三四岁,有一天她的外婆带着她到我们家来,一进门,她外婆就讲了,「来来来,我们背英文给这些舅舅长辈听」,我爸爸妈妈都在,我们不动声色看她怎么表演。她的外婆就跟她说,「来,苹果怎么讲?」小女孩三四岁,「Apple。」假如是你孙子你觉得怎么样?很高兴。接着又问她雨伞怎么讲?「Umbrella」。问了好几个她都对答如流,突然这个小女孩就反问她外婆一句话,「外婆,书本怎么讲?」叫她外婆念英文,书本怎么讲?她外婆说「我怎么会知道?」小女孩说道「外婆,妳怎么这么白痴!」她这句话跟谁学的?第一个,她跟谁学的?第二个,这样的态度对她往后的人格有什么影响?可要看得深远。
中国的教育最重视的,「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当他还没发作就要懂得去调伏,懂得去转化掉。「禁于未发之谓豫」,叫预防法。当你没有观察到他这些贪瞋痴慢,这一些骄奢淫逸的习气已经形成了,你都没先制止,等他已经习惯了就会变成下一种情况,「发然后禁」,已经养成了,然后你开始用很强烈的手段来制止他,「则扞格而不胜」,这时候你会觉得累得半死,他也很累,而且父子之间、亲人之间常常就开始对立,有一些冲突产生,你看很多家长在教导他一些青少年的子女,情况都是很壮烈的。扞格,好像要跟他打起来,打仗一样,还是压不下来。当他还没发作你就给他调伏好,给他引导好,那可能只需要一分力,等到他已经养成了,你出十分力都未必扭得回来,为人长者要能防微杜渐,要能深谋远虑才行,好。
这是学习的次序从《弟子规》开始,再来我们可以学《三字经》、《孝经》,还有《四书》。我在回台湾以前有在讲《三字经》,讲了三四集吧,还在热身当中,回去以后应该会继续来录《三字经》,到时候我们会把它挂到网上去。为什么要讲《三字经》?《三字经》的道理跟《弟子规》其实是相融的,因为你不出点新鲜的,现在的人又觉得没有兴趣了,那我们要恒顺众生讲《三字经》、讲《孝经》,再持续讲四书,不过您真正会学一定要先把《弟子规》怎么样?学透了,真正是解行相应了才好。
接下来学习还要重视方法,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是掌握圣教纲领所在的经典,我们现在先从《弟子规》下手,这就是一门。深入,如何深入?要了解以后赶快去做,解行相应,您对于这个经文的道理愈体会愈深刻,深度、广度就不断延伸出来,因为经典确确实实是无量义。而这个解行当中第一个要先信经典,了解以后马上去做,你就会有体证,就能证入。我们真正去行孝了就可以体会到行孝的快乐,就可以体会到圣人为什么教我们行孝的目的在哪,原来行孝当中才能让一个人本性的善良、那种感恩的心散发出来,再从这一份感恩的心去对一切对他有恩之人,心性就无限扩展开来。
我们举一个《弟子规》的句子来看,深入,「缓揭帘,勿有声」,这一句经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你真正去做,有时候突然在做某一个动作,这个经文就跑出来。我们在「缓揭帘」的时候手脚很轻,为什么要放很轻?因为你在揭帘的时候可能旁边的人在看书,旁边的人在睡觉,你拉得太响了会吵到他的安宁,这个就是时时能替他人着想,时时不让人生烦恼。他连声音都不想去让人生烦恼,请问他会不会做更夸张的动作?那对人就很细腻,就时时能关怀他人。要从行为当中内化成一份存心,那这一句经文你就开无量义了。所以「缓揭帘」。你这种细腻度出来了,你到图书馆去看书,走在走道上你会怎么样?放轻脚步,你连拿出书来在翻书你也不会太大声,因为你有那一份观照,时时不可干扰他人。
有一天我差不多十一点才回家,走上楼去要打开铁门,突然那个声响很大,啪,我突然就想到「缓揭帘,勿有声」。往后我们比较晚回来,车子,比方接近住的地方,我们骑摩托车,快要到的时候把引擎怎么样?熄掉,熄掉它还会跑一段路,跑进来就不会影响到住家的安宁。以至于你自己开轿车进来,可能在等人,那时候晚上又很晚了,你也应该主动把引擎怎么样?熄掉,不要去干扰到别人。有些孩子考试,考高中、考大学考得不错,中午一点多得到消息了开始放鞭炮,有没有这种事?我们都遇过,放完鞭炮后面还有声响出来,二三个孩子在那里哭,因为那些婴儿才几个月大,一二岁,炮声完了就变哭声了,你看只想自己没想别人,那怎么修仁爱之心?仁爱之心就在生活的一点一滴当中提升,不然道在哪里?我们告诉孩子接待客人,当客人走进门的时候拖鞋要怎么放?怎么放?让客人一走进来马上可以穿进去,请问孩子在做这件事的当中他是什么心?为他人着想,那不是在落实仁爱不然是什么?好,这是「缓揭帘,勿有声」,声音不要干扰到别人。
后来我自己又有一个体会,你今天在揭帘的时候很粗鲁,很急躁,每一次拉都很用力,本来可以用五年的窗帘最后会只用多久?可能几个月就功成身退了。孩子现在的动作粗不粗鲁?很多日常用品本来都可以用很久的,因为动作粗鲁常常就摔坏了,碰倒了,是因为孩子的心急躁,不温柔,不细腻。我们现在发现孩子过动的情况愈来愈多,有没有?现在是一个班级里面过动儿都好几个。那个过动是一种习惯,他日常生活的举止父母都没有适当的教导,一到人家家里就整个房屋乱跑乱碰,久了之后就习惯,就静不下来,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吃的食物失调,他身体很不舒服就表现在外面,这是身心都受到一种痛苦了,才会产生这种过动的现象,而真实的原因还有赖父母、老师细心去分析,从因上解决。
对于物品要恭敬、要温柔去对待。突然有一天我在穿衣服,在脱衣服的时候,又想到了「缓揭帘,勿有声」,因为我今天脱衣服很粗鲁,脱起来会听到什么声音?本来一件内衣可以穿五年、穿十年,结果唰,一下子就扯坏掉了,对物就没有恭敬,一切的学问都是从恭敬心中培养出来。这一句经文提升他处处替人着想,这一句经文提醒他处处做事不要慌张,不要粗鲁,要爱惜每一个物品,那你经文的体悟就不一样了。诸位朋友,「事勿忙,忙多错」这一句经文现在每一个人讲一不一样?不一样,它的深度跟广度都有赖于你自己去奉行、去力行,你的体悟就会愈来愈多。
有一个学生,因为他们老师直接让他们学写字,用硬笔用钢笔来写不用铅笔,诸位朋友,这样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好处就是告诉孩子,写下去是擦不掉的,他每一笔都非常谨慎去写。假如是铅笔,写的时候想,写错了还可以怎么样?再擦掉,他就没有这么谨慎了。刚好有一天发现一个孩子,因为钢笔都是老师给他们,一支才十块人民币而已,那有一个孩子摔坏了,摔坏以后隔天妈妈给他买了好多支,而且又是很贵的,从那时候开始,这个孩子一边写字一边玩钢笔,你看五颜六色的钢笔,到底是在写字还是在那里玩钢笔?诸位朋友,现在的孩子有没有这种情况?你看他铅笔盒打开来那个笔都几十支,光是要写字都先打妄想,今天要选哪一支?怎么专注?老师看到这个情况要机会教育,学生错了,家长呢?也错了,都觉得有钱好办事,有钱常常会坏事。
老师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在宋朝有一个大书法家叫米芾,米芾要去跟一个秀才学书法,这一位老师的书法写得非常好,老师跟他讲「我的纸很贵,而你跟我学书法就必须要用我的纸」。一张纸要多少?可能要几两银子,这一张纸的钱相当于米芾家里几个月的开销。他非常沮丧回去了,报告了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说「这样的老师写得这么好,机会难得,父亲再怎么苦也支持你去学」,这样的家长叫会教。米芾去学书法学了一段时间连一张纸都还没开始写,他都自己常常在地上写,在脑子里挥毫,时时都在那里反思老师的笔法,因为他不敢轻易写这一笔,因为一写下去就很贵。所以当米芾那一笔真正点到那一张纸上,他已经在脑子里不知道重复多少遍,而写下去的每一笔都非常战战兢兢,非常的谨慎仔细,所以米芾的进步是所有学生当中最快的。后来他学到一定的成就了,他的老师就跟他说了,说「我不是要你的钱,是要你谨慎好学的态度,所以你跟我买纸的钱你统统拿回去吧」。
讲完这个故事以后,老师就对学生讲,诸位同学,这个笔是老师买给你们,一支十块钱,但是假如你们不爱惜它,第一次摔坏了再来跟老师买,一百块钱,第二次再摔坏了,一支五百块钱,第三次再摔坏了,一支一千块钱,而你们不能叫妈妈去外面买,只能用老师买的笔写。这些孩子听完,五百块对他们来讲是什么?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回去就赶快跟爸爸妈妈报告这件事情,父母因为之前都跟老师有做好沟通,要配合老师教学,他的母亲就说「假如你摔坏了就用你的红包,用你的压岁钱来买」。从那一天以后,这些孩子的动作非常的仔细小心,当有一个同学走过来跟他讲一句话,他刚好在写钢笔,他会跟那个同学比一个动作,等一下,然后先把笔盖怎么样?拿起来,然后盖好,然后放下来,比较安心了,然后再跟他讲话,你看孩子的细心、细腻,孩子的「事勿忙,忙多错」落实在哪里?落实在每一个举手投足之间。这一个孩子能够对钢笔这么样的仔细,请问他做其它的事会很匆忙、很粗鲁吗?就不会了。生活的规范要要求,当这些规范都内化了,都是成就孩子一生重要的做事做人能力,好。所以有解有行你对于这个经文的体证就愈深愈广,达到真正的深入。
长时熏修,这个「长时」在这个时代我们就要自己去体会了。古代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三天不读经典,习气就又起来了,因为「相由心生」,自己看自己就不大顺眼。古代人是「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现在多久不读书就面目可憎?你们可以撑多久?诸位朋友,你回去做做实验,但是这个实验可以不用做。你只要三天不读经,三天不听经,你再去照照镜子,会发现连自己看自己都不大顺眼。所谓学贵自知,人要有自知之明,在学问还没有一定的定功以前一定要保持学习,不然一定会退转,「学如逆水行舟」,你不进就退了。连老和尚这样的智慧他都一天不离读经典,这都是做给我们看。
「长时」是指持续不断的熏习,除了每天早晚读一遍《弟子规》,早晚念圣人的经典以外,还要时时在处事待人当中把经典的教诲提起来什么?观照。不是在读经典的时候才观照,是遇到的时候常常提醒自己,我现在有没有「斗闹场,绝勿近」?我现在有没有「用人物,须明求」?有没有「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诸位朋友,你回去可以这样把《弟子规》当中三句自己最难做到的,在这一个礼拜时时放在脑子里,等境界来了马上对治。有一位朋友说他最难做到的就是「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他就一直重复读那一句,后来出去外面跟人家交谈突然又要批评张家长李家短,突然话还没出来那一句经文就好像一道光芒射到了他的嘴巴,然后那一句话就吞回去了。「长时」也是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跟经教相应。熏,你能保持不断的学习,就好像「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我们常常接受圣贤教诲,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改变,但是你身旁的人都会觉得你的气质不一样了,好。
「修」是修正,修正行为,什么是行为?修正不正确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能时时观照自己想法对不对,看法对不对,说法、做法,其实这个就是佛家讲「身口意三业」有没有修正到正确的方向来,这叫转恶为善。修学的一开始一定要随顺圣贤教诲,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一段期间一定要咬紧牙关,把这个惯性突破了,往后你就是法喜充满,就能「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就可以过佛菩萨的生活了。好,这一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