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覺 Buddhism Dictionary【丁福保佛學辭典】wiki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2-1-4 09:48
標題: 覺 Buddhism Dictionary【丁福保佛學辭典】wiki
本帖最後由 釋大寬法師 於 2013-9-22 10:46 編輯
覺
[中華佛學百科全書]
(一)指佛陀所證得之覺知︰梵語bodhi(音譯菩提),舊譯為道,新譯為「覺」。亦即成就涅槃之智慧。佛陀之覺知係究竟至極,故稱究竟覺、無上覺,又稱正覺、大覺。地上菩薩之覺知係一分未滿,故稱隨分覺;依大乘佛教的觀點,三賢及二乘之覺知相似於覺悟,然未真得,故稱相似覺;凡夫無法真實覺知,故稱不覺。
(二)指佛︰即梵語buddha(音譯佛陀)之意譯。據慧遠《觀經義疏》卷本所述,覺有「覺察」與「覺悟」兩義,即聖者能覺知煩惱障而不受其害,故稱之為覺;無明之昏闇如睡眠,但聖慧乍起則朗然如得寤,故名為覺。
(三)心所名︰為梵語vitarka之舊譯,新譯作「尋」。即以尋求推度為其性,令心[HK2281-6]遽而轉於粗性的精神作用。《成實論》卷六〈覺觀品〉謂(大正32‧288b)︰「若心散行,數數起生,是名為覺。又散心中亦有粗細,粗名為覺,以不深攝故。(中略)初禪未深攝,故名為覺。」其中,又有善覺、惡覺之分,如出覺(即遠離覺)、無瞋覺、無惱覺(與前者無瞋覺均為安穩覺)三者,屬於善覺;少欲、知足等八大人覺,亦屬善覺。相對的,欲覺、瞋覺、惱覺、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利他覺、輕他覺等,均為不善覺。
(四)十二因緣之一︰同於「受」(vedana^)。即指感受作用。《中阿含》卷五〈智經〉云(大正1‧451c)︰「若諸梵行來問我言︰尊者舍梨子,云何為愛﹖世尊。我聞此已,當如是答︰諸賢,謂有三覺,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於中樂欲著者,是謂為愛。」
(五)指對心之本性的覺知、智慧︰係「不覺」之對稱。即心性完全遠離一切差別妄念,照用朗然。此與真如、如來藏無異。《大乘起信論》謂萬有之本體(根源之心)有「覺」與「不覺」二義,覺又有本覺與始覺之別。並謂不覺、始覺、本覺之關係,謂人之本性本來具悟性,此即「本覺」,但於現實世界,此本性於無始以來即為妄念所覆,而生於迷惑之中,此謂「不覺」,若依修行得智慧而破迷,覺了無差別平等心之本性,是謂「始覺」。此亦即破迷始悟之義。
〔參考資料〕 (一)《般若心經幽贊》卷下;《慧苑音義》卷上。(二)北本《涅槃經》卷十八。(三)《雜阿含經》卷二十一;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菩薩地持經》卷一。(四)《中阿含經》卷十。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七覺分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術語)梵語菩提Bodhi,舊譯曰道,新翻曰覺。覺有覺察覺悟之兩義。覺察者察知惡事也。覺悟者開悟真理也。大乘義章二十末曰:「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覺悟覺,對其智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翻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俱舍論以盡智無生地之二為覺體,唯識以大圓鏡智等四智為覺體,智度論以一切種智等三智為覺體,密教以法界體性智等五智為覺體。
[阿含辭典 (莊春江)]
1.禪修時心念集中朝向所緣處(即心念之所依,如呼吸),如「有覺有觀」,另譯為「尋」,如「有尋有伺」,參看「尋」。2.感受(「受」的異譯);覺受,如「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三覺)」。3.音譯為「菩提」,指解脫的證悟,如「正覺」。4.明瞭;明白,如「善見、善覺」。5.念頭;尋思,如「三善覺」、「三覺」(貪覺、害覺、恚覺)。
[佛光大辭典]
(一)梵語 bodhi,巴利語同。音譯菩提。即證悟涅槃妙理之智慧。舊譯作道,新譯則作覺。以區分「法」與「人」之故,而譯 bodhi 為覺,譯 buddha 為覺者。〔般若心經幽贊卷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慧苑音義卷上〕(參閱「菩提」5198)
(二)梵語 buddha。音譯佛、佛陀。又作覺者。據慧遠之觀經義疏卷本載,覺有二義:(一)覺察之義,係相對於「煩惱障」而言。煩惱之侵害如賊,僅聖者能覺知而不受其害,故謂之覺。(二)覺悟之義,係相對於「所知障」而言。無明之昏闇如睡眠,然聖慧一起則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謂之覺。又凡夫之人,了無覺義;聲聞、緣覺等二乘之人,僅具自覺;而菩薩雖能自覺、覺他,然覺行未滿;唯獨有佛,為自覺、覺他,而又覺行圓滿者。〔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八〕(參閱「佛」2605)
(三)與「不覺」相對。指心性遠離妄念而照用朗然。據大乘起信論載,阿賴耶識(萬有之本體)有覺與不覺二義,而覺又有本覺、始覺之別。其中,以萬有之本體本為清淨之覺體(本覺),然無始以來為無明妄念所覆,故依現實狀態,而稱不覺;若依修行觀智即可達覺了心源,則稱始覺。
又依覺之程度,始覺復分為如下四位:(一)究竟覺,意謂無上之覺知,係指菩薩修行階位中第十地菩薩之覺知,然一般以佛之覺知方為究竟覺、無上覺、正覺、大覺等。(二)隨分覺,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薩之覺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覺,指十住、十行、十迴向之菩薩及二乘之覺知,以其相似於覺,然非真覺。(四)不覺,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覺知業果之理,如知惡業能招感苦果等,雖不造惡業,然仍未起斷惑之智慧,是為不覺。(參閱「本覺」1979、「始覺」3140)
(四)梵語 vitarka。新譯作尋。心所之名。即尋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對事理之粗略思考;僅限於色界之初禪及欲界。於諸經論中,因其性質之善、惡,分為善覺與惡覺。如欲覺(貪覺)、瞋覺(恚覺)、害覺(惱覺)等三者,稱為三惡覺,或三不善覺;若再加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族姓覺(利他覺)、輕他覺(輕侮覺),則稱八覺。反之,離欲覺(遠離覺、出離覺、出覺)、無瞋覺(無恚覺)、無害覺(無惱覺)等三者,稱為三善覺(其中後二者為安穩覺)。此外,菩薩、緣覺、聲聞等聖者為入菩提道而覺知、思念之八種覺,稱為八大人覺,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覺、知足覺、遠離覺、精進覺、正念覺、正定覺、正慧覺、不戲論覺等八者,皆屬於善覺類。〔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三、菩薩地持經卷四、成實論卷十四、俱舍釋論卷三〕(參閱「尋」4936)
(五)為心、心所之總名。以心、心所乃緣對境而覺知之故。成唯識論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覺,亦不緣彼,是能取故;如緣此覺,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 p6792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
梵語叫做菩提,是覺察或覺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煩惱,伺隙侵人,惟至聖能隨緣省察,不為所困,是覺察義;在理障上,凡夫痴迷,顛倒執著,惟至聖能朗然徹悟,燭照無遺,是覺悟義。
Buddhism Dictionary【丁福保佛學辭典】wiki
丁福保,佛學辭典,佛學,wiki, Buddhism,Dictionary,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