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见未真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3-24 09:59
標題: 见未真
摘自《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第一句『见未真,勿轻言』。当我们还没有看到事实真相,只是听别人片面之词,绝对不可以把这个话再传出去。这是一个很重要谨慎的态度。假如你没有确定,它可能是谣言,那你这么又一传出去,自己就变成帮凶。所以团体要以和为贵,绝对不可再惹是非,这个共识很重要。所以团体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攻讦,而不是漫骂。所以古代对于言语很谨慎,因为往往乱之所生,言语就好象那个阶梯一样,一句一句谗言慢慢就制造了动乱。

所以「君听臣当诛」,当国君的假如听了谗言,臣子就要遭殃了。「父听子当诀」,父亲假如听了后母的谗言、听了别人的谗言,可能他的孩子都遭殃,骨肉之情都有可能会决裂。夫妻听谗言,「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疏」。朋友假如听进谗言,慢慢就会疏离,夫妻可能就会分离。所以我们对谗言要很谨慎,要注意。来说是非者。一个有修养的人,会不会说长道短?他希望的就是人与人和睦相处。很可能你跟某一个人有一些不愉快,他可能会过来告诉你,其实对方上一次也满称赞你的。让你的气消退一点,退一步就怎么样?海阔天空,其实忍耐一些气,那一些脾气,那都是空的。只要调节调节互相让一下、互相体谅一下,就没事。最怕的就是加油再添醋就麻烦。

所以古代就有提到对于谗言要谨慎的一段诗。说到「堂堂七尺躯」,一个人堂堂七尺的身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所以一个家、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要能相处得好,我们其中的分子对于谗言一定要懂得辨别。所以「见未真」,假如他在说某一个人的是非,你跟这个人也颇有交情,这个时候当然你不能把这一段话传出去。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毕竟你也听到了,总不能视而不见。所以可以去跟这一位朋友说,现在外面是这样传言,我们用一个真诚心去跟他讲。讲了以后,假如没有这回事,那我们就安慰安慰他。所以只要你没有做,迟早日久见人心。那假如这个传言确实还有几分真实,那我们也要适当赶快要规劝他:人的名誉在团体当中特别重要,我们应该赶快收敛一点。

所以不管是谗言,还是说人家的坏话,都到我们这里适可而止。所以读书明理的人,纵使听到的是事实,而这个事实攸关团体的和谐、攸关一个人的名节,他也会避口不谈,所谓隐恶扬善。当你是隐恶扬善,对方有一点好你就赞叹他,对方一些不好的你不说,但是从你的威仪当中,他也知道你知道。所以在这个当下他会感受到,我做一点好,人家就称赞我;我做不好,人家也没指责我,慢慢地他就会往做好的这个方向去前进。所以这都是人情当中的一个分寸。

那「见未真,勿轻言」,我们也要常常提升我们对于事理的判断能力。因为假如你判断不对,有可能你会好心行了坏事。因为现在很多团体打着善良、打着公益的名号在干什么?在骗钱。假如你都不了解这个团体好不好,你见未真,马上又带一大堆人来帮忙、来捐钱,到最后是骗人的,那我们就很难跟这些朋友交代。所以还是要谨慎,先观察清楚。像我们是在推展中国文化,很多人也会说我在推展中国文化,挂羊头可能卖狗肉,是为了赚他的钱。所以可能一、二个小时谈话下来,其中会提到中国文化很好,接着就讲他的话。那我们在底下的人听完会觉得讲得真好,就会怎么样?开始传,因为群众的情绪很容易带动起来。那你这么样称赞说那个讲得很好,可能所有的人还误以为他真的讲很好,可能都去跟他买很多东西,就达到他的目的。

其实我们要判断,他假如是真正在弘扬中国文化,他一定会抓到中国文化教诲的核心。在哪里?从哪里落实?从入则孝,「夫孝,德之本也」,假如讲了两个小时连一个「孝」字都没有提,连一个「德行」都没有提。你还在那边:讲得真好。这样一传出去就可能误导其它的人。所以我们要用理智去判断,这样才不会以善心行了恶事,也才不会让一些有心人有机可乘。所以现在我们也要考虑到,先把一个团体判断清楚,再与人谈论,这样才是比较不会有不好的情况发生,这是「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这个「见未真,勿轻言」,我还刚好有一位朋友,他也是听别人谈了很多他一个朋友的情况。都是讲他朋友不好的,但是他当然没有传出去,他是当面去问这个朋友。就把外面的传言有哪些情况都告诉他,然后问他这是真的吗?真接让当事人来解释一下当时候的情境究竟如何?所以这一位朋友这么做是很有理智的,不会人云亦云。所以当人用这一分理智去应对,就让这些谣言没有机会可以来散播。

「知未的,勿轻传」,我们对于很多的道理还没有了解透彻,对于一些事实还没有清楚,不可以轻易去讲给别人听。怕的他先入为主,我们又讲错了,就把人家误导到不对的路上去,这样就很不好。比方说,我们现在有读经典,这个时候人家问你,读经要从哪一本开始读?你说《弟子规》,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十个人有十个看法。所以我们如何确定我们的看法是对的?可以从经典找答案。为什么叫经?我们看地球有经线、有纬线。所以经纬的重点就在可以当作标准,不会改变。所以经典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你只要从经典上找,你就有信心,确实如此。所以一个人跟你说德行的根本在哪?他假如跟「孝」的答案不一样,你就可以判断他讲的怎么样?错。

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要守住「依法不依人」,不然你会听得乱七八糟。依法不依人!所以当我们,比方说依照《三字经》的教诲,很多那种似是而非的观念你马上就剔除掉。比方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那把答案讲出来人性是本善,但是不受到好的教育就容易长养习性,就不会去那边哲学在那里辩论性善性恶,辩半天,这一个标准就出来了。「教之道,贵以专」,你看现在一学四样、五样,学得好吗?现在人就是不听经典、不听圣贤,都听谁?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真的,我颇有所感。

比方说,现在一个家长来跟我们讨论如何把他的孩子教好。当他把情况讲完,我一定会告诉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的孩子必须要你用耐心、用爱心跟老师一起合作,要差不多半年至一年就慢慢可以循规蹈矩。家长往往听到半年、一年,眉头都怎么样?这么久!要走的时候说:蔡老师,谢谢你,有机会再来跟你请教。走了以后,从此就怎么样?没再回来。很有可能报纸上登「三天课程」,都满贵的,「保证让你教出一个天才」。他马上跑去报名参加,趋之若鹜。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真正把真理告诉他,他信不信?不信。现在的人急功好利,都很想要赶快就把他一步登天,刚好与学问背道而驰,欲速则不达。所以要会判断才行。

所以《三字经》讲「为学者,必有初」,开始先读什么?「小学终,至四书」,所以你可以拍拍胸脯,从哪一本读?《小学》,现在最精辟的小学就是《弟子规》,依据《小学》的纲领编出来的,那你就也不会担心自己讲错话。所以《小学》读完,读《孝经》,读四书。而且当孩子已经把《弟子规》扎根下去,他再念《孝经》,念四书,味道一不一样?不一样。当你读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孩子读到「孝悌也者」,那个「孝」字跟「悌」字就不是一个字,是什么?他会举手,老师,这个孝是不是就是指「入则孝」?他的孝不是空的。他的孝是跟生活结合,他知道学问一定要解行相应,一定要力行加学文。这个态度一正确,方向就不偏颇。所以「见未真,勿轻言」,而我们要见地正确,必然要从经典去了解,要从圣贤人的教诲去堆积我们的判断力。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事非宜,勿轻诺」,那现在轻诺的现象多不多?所以喜时,一个人很高兴的时候,不可以随便就答应要给人家什么东西,很有可能到时候没做到就失信于人。所以大人很常犯的就是一高兴,孩子马上察言观色跟你要东西。你马上说:好!好!到时候就后悔。你看我们大人在哪个时候特别容易答应小孩?考试考得好。这个答案很好,很真实。当考试考得好的时候都可以要东西。所以孩子读书的目的在哪?这无形当中,当我们在承诺孩子给他东西,已经在长养他的虚荣心,已经在让他的读书目的偏颇。

所以现在小学考试考得好,可以怎么样?可以吃雪糕。上了初中考得好,可以怎么样?买脚踏车。上了高中考得好,可以怎么样?可以谈判,还可以挑,你是要MP3,还是要什么?他所有的动力都在这些东西上。所以为什么会有很多的父母被孩子赶出家去,因为他觉得他想要的东西你都应该满足他。所以当这个要东西的风气形成,孩子的欲望就一天一天在增长。欲是深渊,孩子从小欲望就打开,回不回得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孩子要东西要习惯了,当有一天你不给他,他会怎么样?我们也听到很多孩子初中就动手打妈妈,不给钱就打。到那时候为人父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以这个轻诺当中就是太溺爱。有一个刑事案件,是一个年轻人小时候父亲常给他很多钱,所以他花钱花习惯。后来年轻一个月都要花几万块,一、二万人民币,花得很凶。他父亲有一天受不了,他说:不给你钱了。还把他安排去当兵,当了两年。两年回来,习惯有没有改?很难,确实那种爱慕虚荣、奢侈的习惯一染成,他只要进入那种情境,他就忍不住要打肿脸充胖子。所以后来当完兵也没有什么改变,依然如故。他父亲跟他划清界限:我不再拿钱给你。结果这个孩子雇了杀手杀他父母。在他们家门口对那个雇来的杀手说,等一下有哪一个人长多高走出来,反正就把那个路线讲得一清二楚。这个杀手就问他那个人是谁?他说是我爸爸。就这样杀了他父亲。然后因为钱的钥匙在他母亲手上,也把他母亲杀了。所以杀父杀母现在已经不稀奇了,原因在哪?重利轻义。这个「利」不断提升就变成欲望,就变成主宰他行为的一个魔手,让他想要跳出来都很困难。所以我们要谨慎,「事非宜,勿轻诺」,不能一直长养孩子的奢华。

有一个小孩他看这些饭菜他就不高兴,发脾气不吃。那一般的母亲会怎么样?过来三劝四劝,还有可能说,你把它吃了,礼拜六我带你去吃麦当劳。这么一讲,孩子本来一口都不吃,马上把它吞下去。因为当我们没有原则,孩子对我们的底细就很清楚。他就知道他只要用什么情绪,大人就会就范、就会答应他。这种情况就麻烦。所以当这个小孩不吃饭,他父亲也不出声,继续吃,太太就要过来劝儿子,先生很有教育敏感度,马上用眼睛对他太太说:你退下,让我来。当然没有说话,所以夫妻有默契。

教育孩子的原则一定要怎么样?要一致。不然孩子一定躲到那个没有原则的父亲或母亲的背后。所以等饭都吃完,他不肯吃,父亲就说:来,把它收掉,统统收掉。儿子可能还在那里捂着嘴生气,反正让他自己去生气。结果当天晚上因为没吃晚餐,所以半夜饿到睡不着觉,起来干什么?翻冰箱吃东西,吃冷的都有。下次还敢不敢威胁?敢不敢要求?不敢。所以我们从之前几天课程,有没有深刻体会到教育慎于始,特别重要。不只小孩重要,所有大人的相处,你也是要让他第一次就了解到公私的原则是什么?所以「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是同样的道理。媳妇刚来的时候,总不能到处撒野,也要了解到家里的整个情况,大家才会做好配合。

「勿轻诺」一来是因为溺爱,二来是没有原则。父母给予的承诺都凭着好恶,想给就给。可能答应了以后,情绪又变了,又不给他。小孩对你就没有信任,比方说,你在那里打麻将,然后就跟孩子说:好,你不吵,给你买什么。所以以后他要东西都在什么时候?在打麻将的时候,或者你在忙的时候,他都知道这个时候要东西铁定要得到,那就很麻烦。所以父母也要勿轻诺。父母要勿轻诺,进一步也要教导孩子勿轻诺。

有一个小朋友,他刚好送同学一枝铅笔,那同学很高兴,拿了以后就把它削一削,就开始写。隔天,他来的时候,就问他送给他笔的小朋友说:你今天跟不跟我玩?那小朋友也很单纯:我今天不跟你玩。那你把那个笔还给我。小孩子都很单纯,他就把那枝笔还给他。他说:我要那枝没削过的,那小朋友又拿一枝没削过的。他说:不是这一枝,就要我本来给你的那一枝。老师看到了就赶快过来机会教育。就告诉他「凡出言,信为先」,你已经给别人了,那个东西就已经不是你的,你没有资格再给人家拿回来。假如你要在送他以前,你就要衡量,你送出去你愿不愿意?或者你今天要给人家东西,要答应别人的时候,要先衡量到你的能力能不能做得到?假如你能力不够又答应别人,到时候一定会失信。而且在答应别人的时候,除了衡量能力,还要再考量到你答应同学有没有符合校规?可能学校规定不能这么做,你还答应同学,这样是不对的。所以要符合校规,符合国家的法律,要从这些去思考。都是正确的行为了,那我们又有能力做到,才可以答应同学。所以「勿轻诺」的态度也是要指导学生。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一集)

2005/2/21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31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课程进入到第四个单元「信」这个部分内容。我们也提到了整个人与人的五伦大道当中都要言而有信,也都要存着信义、存着道义、恩义来互相付出、互相扶持。那人与人的关系就会非常和乐,非常圆满。

我们提到这个信的问题,会想到在商场上要不要守信?要。但是也有说法:无奸不成商。所以在目前这个时代似是而非的观念太多,我们确确实实要会判断。比方有一句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谁讲的?找不出来了。请问他为什么讲这句话?太自私了,很可能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这样的态度不好!所以我们要考虑到一个言语会带给他人错误的观念,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所以当我们不确定我们的话是正确的,绝对不能乱传,「知未的,勿轻传」。

所以在商业,我们也有遇到家长说:你把孩子教得这么诚信,那他以后到商业怎么办?我们会跟他说:那你儿子一定当总裁。假如每个人都不守信,只有他守信,那大家要跟谁做生意?那当然是跟守信的人做生意。所以「无奸不成商」是错误的,他能骗得了一次,骗得了两次,他不可能长久地骗下去,所谓「日久见人心」。而且当他是用奸巧、用一些手段,纵使他骗到了生意,其实也折掉了自己的福分。他可能还得意洋洋:你看我赚了这么多钱。其实那些钱都是他命里就有的;而他已经又因为用错了方法,而又折损了自己本有的福分,这是小人冤枉做了小人。所以人与人要信,在政府、在商业、在任何的团体都应该取信于人,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