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大正藏第28册No.1546阿毗昙毗婆沙论卍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3-20 15:23
標題:
大正藏第28册No.1546阿毗昙毗婆沙论卍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大正藏第 28 册 No. 1546 阿毗昙毗婆沙论》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破迷启悟,离苦得乐。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正藏第 28 册 No. 1546 阿毗昙毗婆沙论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八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杂揵度爱敬品下
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论者。先说有余身涅槃界无余身涅槃界。涅槃当言学无学非学非无学。如此皆说无为阿罗汉果。今说有为阿罗汉果故而作此论。云何无学戒身。答曰。无学身戒口戒及净命。如余处无学支中说。正业即是此中无学身戒。正语即是口戒。正命是净命。问曰。如身口戒外更无净命。云何立此三名耶。答曰。以净不净相对故。而立三名。七不善业。从贪瞋痴生。从贪生者。是名邪命。从瞋痴生者。身业是邪业。口业是邪语。从贪生者。不复更作。是正命从瞋痴生。不复更作。身业是正业。口业是正语。复有说者。或有为命故。或以游戏故。或以怨心故。起七不善业。若为命故。是名邪命。若不为命。起身业是邪业起口业是邪语复有说者。或有为命故。行于种种医方咒术。或有为余事故。余如前说。复有说者。或为四种爱故。行诸恶行。或为余事者。若为四种爱。行诸恶行。是名邪命。余如前说。复有说者。若行谄诳等五事。是名邪命。若为余事。余如前说。复有说者。或有遮罪。或有性罪。若作遮罪。是名邪命。若作性罪。余如前说。所以者何。遮罪难除者故。复有说者。有根本不善业。有方便不善业。若行方便不善业。是名邪命。若行根本不善业。余如前说。所以者何以方便业难除者故。与上所说相违。是名正命。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如学非学非无学。亦成就戒身。何以但说无学耶。答曰。或有说者。此是如来教化有余略胜之说。复有说者。说最胜义故。所以者何。若以法而言则无学法胜。若以人而言则无学人胜。广说如上。无学法胜学法。复有说者。世尊或称誉叹说最胜弟子。或称中者。或称下者。称最胜者。如偈说。
阿罗汉最乐 以无渴爱故
亦断于我慢 坏裂无明网
称中者如赞七善人。经中所说。称下者如池喻经说。此中唯说称誉赞说最胜弟子。问曰。云何是尸罗义耶。答曰。冷义是尸罗义。所以者何。破戒能令身心热。持戒能令身心冷。复有说者。学习义是尸罗义。所以者何。数数修习善福故。
云何无学定身。答曰。无学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问曰。定体是一。云何说三耶。答曰。以三事故说三。一以对治。二以期心。三以境界。以对治故说空。空是我见近对治法。问曰。身见有二种。一行于我。二行我所。空有二种。一行于空。二行无我。此行与彼何行作近对治耶。答曰。无我行。对于我见。空行对我所见。复次无我行对五我见。空行对十五我所见。复次无我行对己见。空行对己所见。复次无我行对我亲爱。空行对我所亲爱。复次阴非是我。是无我行。阴中无我是空行。复次眼入非我。是无我行。眼入中无我是空行。乃至意入说亦如是。复次性空是无我行。无所行是空行。以期心故说无愿。无愿者不愿于有。问曰。若以期心。不愿于有。名无愿者。亦期心不愿圣道。而言无愿耶。答曰。期心不愿于阴。而圣道依阴。期心不愿于世。而圣道在世。期心不愿于苦。而圣道依苦。期心不愿增长。而圣道依于增长。问曰。若然者。圣人何以修道耶。答曰。欲至涅槃故。所以者何。圣人观察。除于圣道。更无有法能至涅槃。是以修道。以境界故说无相。无相者。无十相。无十相故言无相。十相者。谓色声香味触男女三有为相。涅槃无如是相。而彼定缘之。复次阴是有相。彼定缘阴不生。复次前后法是有相。彼定缘无前后复次若法有上中下。是名有相。彼定缘无上中下。复有说者。以行故说三。彼空定行于二行。谓空无我行。无愿定行于十行。谓苦无常行。集谛四行道谛四行无相定行于四行。谓灭谛四行。复有说者。以对治故说三。空行是我见近。对治。无愿是戒取近对治。无相是痴近对治。
云何无学慧身。答曰。若智若见。若明若觉。若现观。乃至广说。评曰。此说可尔。但此中说正慧身。不说分别慧身。此文应如是说。云何无学慧身。答曰。尽智无生智不摄无学慧是也。云何无学解脱身。答曰。无学正观相应解脱。此解脱是大地。是尽智无生智。无学正见相应解脱。
云何无学解脱知见身。答曰。尽智无生智是也。问曰。何故说尽智无生智是无学解脱知见身耶。答曰。以是解脱人身中生故。
问曰。无学慧身。无学解脱。知见身。有何差别。答曰。无学苦智集智。是无学慧身。所以者何。此二智缘缚法故。无学灭智道智。是无学解脱知见身。所以者何。缘无缚法故。复次无学苦智集智灭智。是无学慧身。所以者何。此三智缘于解脱。不缘缘解脱。无漏智无学道智。是无学解脱知见身。所以者何。此道智缘于解脱。亦缘缘解脱无漏智解脱有二种。谓有为解脱。无为解脱。有为者苦集智所缘。无为者灭智所缘。智解脱无漏见。是道智所缘。是故道智是无学解脱知见身。以道智缘三智故。复有说者。慧或对治邪慧。或对治无知。若对治邪慧。是无学慧身。若对治无知。是无学解脱知见身。如邪慧无知。利钝愚智亦如是。戒身在六地。谓未至中间根本四禅。余身在九地。问曰。佛辟支佛声闻。此五种身。为有差别不耶。答曰。若以地以体。则无差别。若以根者。则有差别。利根者说胜。中根者说中。下根者说下。如佛告诸比丘。一究竟非众究竟。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说一究竟。非众究竟。佛经虽说一究竟。而不分别。为以发心故言究竟。为以事成故言究竟。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诸佛经所不说者今欲说故而作此论。
问曰。究竟有二。何以世尊唯说一耶。尊者波奢答曰。一究竟谓发心究竟无二发心究竟一事成究竟。无二事成就究竟。世尊亦说一谛。无有二谛。谓一苦谛。无第二苦谛。乃至一道谛。无第二道谛。复有说者。唯一究竟。无二究竟。谓事成究竟。发心究竟者。皆为事成故发心。复有说者。诸外道等。各各自于所行法中。生究竟想。佛作是说。唯善说法中。有究竟法。恶说法中。无究竟法。复有说者。此中不说第一究竟。但欲说诸外道过失。诸外道等。断见者非于常见。常见者非于断见。佛作是言。若常见者是究竟。断见应非。若断见者是究竟。常见应非。然常断俱非究竟法。是故欲说外道过故说一究竟。非众究竟。
如说一究竟非众究竟。乃至广说。究竟名为何法。答曰。世尊或说道究竟。或说涅槃究竟。云何说道究竟。如偈说。
若不知道 是聪明慢 未到究竟
不调而死
不知道者。谓不见八道也。是聪明慢者。外道愚小自谓聪明。而生憍慢未到究竟者。虽复发意。不到究竟。不调而死者。如有烦恼而生有烦恼而死。如偈说道究竟。云何涅槃究竟。如偈说。
到究竟无畏 无说亦无悔
能尽于有箭 此身是后边
到究竟者。究竟有二种。一发心究竟。二成事究竟。是到第一事成究竟也。无畏者。善修空三昧。深解缘起法故。不畏恶道及生死苦。无说者不如诸外道说邪智邪见无义之言也。无悔者善除戒取生毕竟智故。能尽于有箭者。以善修圣道。能令有爱已尽永灭寂静住不流法中。此身是后边者。已尽其因故更不生。更不生故。此身是后边也。
此是最究竟 无上寂灭道
能尽一切相 出要到不死
此是最究竟者。说事成究竟也。寂灭者离三火故。道者智所立处。无上者无所依故。能尽一切相者。显现断一切业断一切烦恼相。出要者除诸烦恼。得清净故。到不死者毕竟到不灭法故。
如数目揵连婆罗门。往至佛所而白佛言。沙门瞿昙所化弟子。一切尽到究竟耶。世尊告言。婆罗门此事不定。或有到者有不到者。此中说涅槃是事成究竟有发心有发心究竟。有事成有事成究竟。云何发心究竟。乃至事成究竟。答曰。或有说者。世俗道是名发心非究竟。圣道名发心亦名究竟。世俗道所断是名事成不名究竟。无漏道所断。是名事成亦名究竟复有说者。果中间道。是名发心不名究竟。根本沙门果道。是名发心亦名究竟。果中间道所断。是名事成不名究竟。根本果道所断。是名事成亦名究竟。复有说者。学道是名发心不名究竟。无学道。是名发心亦名究竟。学道所断。是名事成不名究竟。无学道所断。是名事成亦名究竟。
如世尊说。有诸外道梵志。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有诸外道梵志。作如是论。我断诸取。乃至广说。佛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诸佛经中所不说者。今阿毗昙尽欲说故而作此论。
此中问三事。一问诸外道实不断诸取。何以佛说诸外道言断诸取。二问如诸外道不施设断诸取。何以言诸外道施设断欲取戒取见取。三问如诸外道施设断欲取戒取见取。不施设断我取。于此三种问中。尊者迦旃延子。先答中者。问曰。如诸外道。不断诸取。何以言断欲取戒见取。乃至广说。答曰。或有说者。此是世尊小小说法之言。此言应当违逆。不应随顺。所以者何。世尊说法。不以无因缘。亦不以少因缘。诸佛所说。尽有因缘。非无因缘。尽有所为。非无所为。尽有所化。非无所化。若他人无缘者。佛终不说。复有说者。世尊现少分断故。作如是说。此言亦应违逆。不应随顺。所以者何。如凡夫人。断欲界戒取见取。乃至断无所有处戒取见取。凡夫亦断初禅地我取。乃至断无所有处我取。是故此言亦不中用。然佛世尊。广说诸法。乃至广说此说。是真实义。佛未出世时。外道异学。得名誉利养。后佛出世。蔽于外道。犹如日光蔽于荧火。外道弟子。归伏世尊。外道利养。转转减少。时诸外道。尽集一处。而共议言。沙门瞿昙。未出世时。世间所有名誉利养。皆归我等。瞿昙既出。如是等事。转转减少。然彼瞿昙。无有实德。但形容端正。善于经论。我等形容粗足相况。然彼所说经法难及。我等今当作何方便得彼经法。若当得者。世间利养。还归我等。作是议言。如我众中苏尸摩纳等。聪明利根兼有念力。必能受持沙门瞿昙所说经法。今可遣往为彼弟子。沙门瞿昙必为此人广说经法。彼诵读已。当为我等而来解说。时诸外道作是议已。即便喻遣苏尸摩纳等。汝当往诣瞿昙沙门所求为弟子。乃至出家于佛法中所闻经法。而能受持。是时如来以十力四无所畏。于大众中。广为人天。解说诸法。有诸外道。在大众边。彷徉而行。以窃法故。心怀恐怖。以恐怖故。受持者少。忘失者多。以是义故。当知世尊广说诸法。诸外道等。唯诵断三受。忘断我受。复有说者。世尊说法。或有满足。有不满足。其所为事。无不满足。如经说。四念处于念处义。便为满足。如说一念处。名不满足。如说众生住身身观者。如爪甲上土。不住身身观者。如大地土。如说五盖七觉支六界。此说亦是不满足。如说十盖十四觉支十八界。是名满足。以是事故。其所为事。无不满足。说法有满足不满足。有诸外道异学受佛法名者。乃至广说。为作证故。而引佛经。如经说。有诸外道梵志。诣诸比丘所集会堂。作如是语。诸长老。如汝师瞿昙。为诸弟子。作如是说。当断五盖。于四念处。安止其心。修七觉支。我等为诸弟子。亦说如是法。乃至广说。彼诸外道。与盖俱生俱死。犹不识盖。何况知见念处觉支。尚不闻香。况知其味。然佛广说诸法。乃至广说。如摩揵提梵志。来诣佛所。被郁多罗僧。以手摩此。如病如痈。如箭如疮之身。作如是言。沙门瞿昙。此身无病。即是涅槃。彼梵志身无疹病。常得饮食身无病故。言身无病。得饮食故。言是涅槃。彼梵志犹尚不识四大调适无病。何况结尽涅槃。复有说者。无病是道。涅槃是道果。彼梵志尚不识无病道。何况无病道果。然佛广演说法。乃至广说。彼所问者今当说之。何故外道梵志。不施设断我取。答曰。如经本说。外道梵志。长夜着我着众生。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外道异学。于我取心生恐怖。如人在于山岸上立怖畏于下。彼亦如是。复有说者。畏舍己见。随逐他见。外道异学。以我见为己见根本。而不欲舍。复有说者。畏断我命故。复有说者。畏为同梵行者所轻贱故。前所问者今当说之。如诸外道。不知断诸取。何以言断诸取耶。答曰。此是世尊随世言说。为作证故而引佛经。如说有诸众生见灭断坏。实义中无有众生。为随外道世俗言。说有众生。此亦如是乃至广说。
有二智。一断智。二知智。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前说外道异学。施设断诸取。不施设断我取。虽作是说。不分别为是断智为是知智。今欲说故而作此论。
有二智。谓断智知智。云何知智。若知见明觉现观是也。智对无智。见对邪慧。明对无明。觉对邪见。现观对邪观。复有说者。此中说无漏知智。所以者何。无有世俗道能现观者。以是事故唯说无漏知智。复有说者。此中亦说有漏无漏知智。何以知之世俗智亦有知见明觉现观相故。问曰。世俗道无现观义。云何言现观耶。答曰。现前观了了是现前观义。世俗道亦能现观故。问曰。若然者。为说何等世俗知智耶。答曰。除虚现观相应慧。所谓无量初第二第三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处。除如是等观相应慧。诸总相别相观者。去缘中愚者。去物体愚者。诸余实观。如闻思修暖顶忍世第一法。如是等也。问曰。何以定知世俗慧是现观也。答曰。如说现前观了了义是现观义。世俗慧亦能了了现观。何以知之。如城喻经说。我未成三菩提等。亦能生是现观。以是事故。知世俗慧能作云何断智。答曰。若一切爱恚痴断。一切烦恼断名为断智。问曰。如断无所缘智有所缘。何以说断名智耶。答曰。或有说者。以断是智果故。断名为智。如阿罗汉。是智果以智名说。如天眼天耳是通果。以通名说。如六入是业果。以业名说。如此六入是本业。如是断是智果。故说名断智。问曰。如修道中断是智果见道中断是忍果。何以说名断智耶。答曰。彼是世俗智果故。若以世俗道。离欲界欲。乃至离无所有处欲。彼欲界乃至离无所有处。是世俗智果。问曰。世俗道有功处可尔。世俗道于非想非非想处无功。非想非非想处。见道所断。尽是忍果。云何彼断复是断智耶。尊者僧伽婆修答曰。有二断智。一是慧果。二是智果。彼是慧果。评曰。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世尊说二智。一是断智。二是知智。不说断慧。复有说者。断智是无漏知智功用果。所以者何。如须陀洹。以无漏道当得斯陀含果。第六无碍道。当通证三界见道所断及欲界修道所断六品结。斯陀含以无漏道。当得阿那含果。第九无碍道。当通证三界见道所断及欲界修道所断。阿那含当得阿罗汉果金刚喻定。当通证三界见道修道所断断。是金刚喻定功用果。以是事故。断是无漏知智功用果。尊者佛陀罗测说曰。当言断法。所以者何。此是诸圣道第一所应。第一毕竟。第一胜法故。尊者瞿沙说曰。此当言断舍。所以者何。舍弃一切生死法。得此断故。复次从智种中生故言断智。如瞿昙姓中生名瞿昙。彼亦如是。复有说者。彼断虽无所缘而住智相。如过去未来眼。虽不能见。而是见相。如过去未来受。虽无所觉。而是受相。乃至慧说亦如是。如是断虽无所缘。而是智相。是故名断智。问曰。如断身见一结。亦名断智。何以说一切结。尽名断智耶。答曰。断一身见。亦是断智。此中说断一切结尽断智。不说渐渐断智。
复次世尊或说智是知智。或说智是断智。云何智是知智。如偈说。
此贤年少者 欲饶益世间
爱能生诸苦 能知是聪明
多求王此论根本。曾闻有王名曰多求。受性暴恶为人轻躁。多劫人民种种财货。是时人民普共集议。退其王位。以其次弟立以为王。时多求王。至国边邑。编草作屣。以自存活。是时弟王问诸臣言。我有大兄今何所在。诸臣答曰。闻在边邑。编草作屣。以自存活。王闻此言。心生愁恼作是思惟。唯有一兄勤苦如此。我今何用在此王位。即遣使往追命使还封一村落。是时人民亲附者众。所得封邑不供食用。复更封与二村三村。乃至半国犹故不足。是时其兄以半国人力。兴兵杀弟自立为王。尔时帝释作是思惟。今此国王不识恩义。作如是恶。我当往诳而苦恼之。尔时帝释自化其身。作婆罗门像。顶戴螺髻身着粗衣。左执军[土*迟]右把法杖。往诣王所以语告言。赞美于王在一面立。时王问言。大婆罗门从何所来。婆罗门言。我从大海外来。王复问言。大海之外有何奇事。婆罗门言。我见一国。人民炽盛。丰乐无极。王复问言。如我今日。多诸兵众。若当讨罚。为可得不。婆罗门言。往必可得。王复问言。谁当为我导引在前婆罗门言。我当导引。王复问言。若可尔者。后更几日当示我路。婆罗门言。却后七日言已便去。时王日日下算计所期日。至七日旦处处推求先婆罗门而都不见。以不见故心生愁苦。坐于静室。时释迦菩萨。在彼王国内。婆罗门村中生有小因缘来诣王城。闻王愁苦无能止者。是时菩萨。语诸臣言。我能去王心中愁苦。是时诸臣。便将菩萨。诣其王所。尔时菩萨。为其国王。说众义经偈。
追求五欲 若获得时 以称意故
必生欢喜
乃至尽说染欲品偈。是时菩萨诵此偈已。心生厌离得离欲爱。以离欲故。复说此偈。
能行说为正 不行何所说
若说不能行 不名为智者
菩萨说此一偈。半为帝释。半为国王。若不能行不应许他。若许他者便应即行。而不行者。是不善事。汝亦应当筹量。彼人为能去不能去。复于何时曾见有人从大海外来。而信其言耶。是时国王。于菩萨所。心生欢喜。便说此偈。
此贤年少者 欲饶益世间
爱能生诸苦 能知是聪明
以此偈说智是知智。
云何说智是断智。如说。佛告比丘。我今当说智所知法智成就智者。云何智所知法。答曰。五阴是也。问曰。如智知一切法。何以但说知五阴耶。答曰。若作是问者。如下章答。所以唯知苦。此中应尽说之。评曰。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此中说断智。不说知智。知五阴不知一切法故。问曰。若然者应作此论。如五阴是二智所知。谓知智断智。何以世尊。舍知智说断智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因此五阴得断知智故。下答知灭等。是中尽应说。云何为智。答曰。一切结尽。乃至广说。问曰。如佛说一切尽是名断界。此中何以说一切结尽是断智耶。答曰。此是如来教化有余略胜之言。复有说者。若说结尽。当知尽说一切有漏行断。如上说。若过去者。一切尽灭耶。彼中答者。此尽应说。云何成就智者。答曰。漏尽阿罗汉是也。问曰。如学人处处有智。何以唯说阿罗汉是智人耶。答曰。或有说者。此是如来有余之说。乃至广说。复有说者。以胜故如上答。无学人胜学人。此中应广说。复有说者。学人随其所知。不悉舍有。无学人。随其所知。悉能舍有。此中亦说。云何为说。答曰。一切结尽。谁尽一切结。唯是无学人。复有说者。此文应如是说。云何知智。答曰。若知见明觉现观等。乃至广说。亦如说贤年少等。乃至广说。云何断智。答曰。一切结尽。亦如说我今当说法智。乃至广说。
若归佛趣彼何归趣。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非归处生归处想故。欲显真实归趣处故。而作此论。如偈说。
多有归趣 山川树林 园观塔庙
以畏他故 此归非安 此归非胜
其所归趣 不能免苦 若归趣佛
法及众僧 于四圣谛 能以慧见
此趣是安 此趣是胜 此趣能免
一切众苦
是故为非归趣作归趣想。欲现真实归趣处故。而作此论。复有说者。为止众生愚归趣故。众生或谓归佛者谓归趣如来父母所生之身头足等分。为止如是意故。若归趣佛者。当归趣佛菩提。无学法者。若归趣法者。谓归善不善无记法及诸比丘所行。是应作是。不应作法。若归趣法者。当归趣爱尽涅槃法。若归趣僧者。谓归趣四性出家之人。欲令众生于此法中得决定。若归趣僧者。当归趣学无学法。是故欲止众生愚归趣故。而作此论。◎
◎问曰。若归趣佛。彼何归趣。答曰。佛者实有此法。以有此法故。施设作如是语如是名如是想名为佛。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如是说。佛者实有此法。以有此法故。施设作如是语如是名如是想。名为佛耶。答曰。或有说者。佛不但有名施设作如是语如是名如是想名为佛。而无其实。为止如是意故。而作是说。佛者实有此法。乃至广说。若归趣者。归趣如是无学佛菩提法。问曰。若无学菩提法。是真实佛者。此经云何通。如须达居士所问。云何名佛。彼答言。佛者有释种子。以信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染衣是名为佛。答曰。此是说佛所依。若说所依。当知亦说依者。问曰。若无学菩提法。是真佛者。何故恶心出血。而得逆罪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心憎恶无学菩提法故。是以恶心出血。而得逆罪。复有说者。坏无学菩提所依故。若坏所依。则坏依者。是故得逆罪。若归趣法。彼何归趣。答曰。若归趣法则归趣爱尽离涅槃。若归趣僧。彼何归趣。答曰。僧者实有此法。乃至广说。是名为僧。
问曰。云何为归。云何为趣。归趣是何义耶。答曰。归者。是灭谛道谛少分。趣者。是口语。复有说。趣者。能起口语心是也。复有说者。信可此法。是名为趣。评曰。如是说者好。能起口语心及共有法五阴体是趣。云何是归趣义。答曰。救护义是归趣义。问曰。若救护义是归趣义者。提婆达多。亦归趣佛法僧而堕恶道。不为救护耶。答曰。若归趣者。不破戒行。不越分界。能作救护。若归趣者破于戒行。越于分界。不为救护。如人畏于怨家归趣于王求其救护。王语彼人。若在我国。不越分界。我能为汝而作救护。若越我分界。我则不能为汝救护。如是众生。畏恶道故。归趣于佛。佛作是言。若归趣我。不应破于戒行越于分界。若破戒行。越于分界。我则不能为汝救护。是故救护义。是归趣义。复有说者。随尔所归趣。则有尔所救护。以归趣因缘故。得出恶道。
问曰。若归趣佛者。为归趣一佛。为归趣恒河沙等诸佛。若归趣一佛者。云何不是分归趣耶。若归趣恒河沙等诸佛者。何以但言归趣一佛耶。此经复云何通。如说。我为毗婆尸弟子。我为尸弃弟子。或有乃至我为释迦牟尼佛弟子。评曰。应作是说。归趣恒河沙等诸佛。问曰。若然者。何以言归趣一佛耶。答曰。此文应如是说。我归趣诸佛。而不说者。若归趣一佛。当知亦归趣诸佛。言我为一佛弟子者。随其见真谛处。言我是彼佛弟子。
问曰。若归趣法者。为归趣自身诸阴灭。为归趣他身诸阴灭。为归趣自他身诸阴灭耶。若归趣自身诸阴灭者。云何不是分归趣耶。若归趣余者。云何救护义是归趣义。答曰。若归趣者。归趣自身他身。问曰。若然者。云何救护义是归趣义耶。答曰。虽于我无救护。而性是救护。是故救护义是归趣义。问曰。若归趣僧者。为归趣一佛僧。为归趣诸佛僧。若归趣一佛僧者。云何不是分归趣耶。若归趣诸佛僧者。何以言归趣一佛僧耶。此经复云何通。如说。佛告贾客。汝当归趣未来世僧。评曰。应作是说。归趣诸佛僧。问曰。若然者。何以言归趣一佛僧耶。答曰。此文应作是说。归趣诸佛僧。而不说者。若归趣一佛僧。则为归趣诸佛僧。此经云何通者。以现前无僧宝故。复有说者。以僧宝难得故。所以者何。有佛出世而无僧宝。
问曰。何处有此归趣耶。答曰。若与戒俱者。唯人中有。若不与戒俱。余趣悉有。问曰。有受戒而不受归趣者。是人为得戒不。答曰。或有说者。不得。所以者何。若欲受戒。应先受归趣故。复有说者。若以自大慢心。而不归趣者。是人不得戒。若人不知。为先受戒。为先受归趣。若不受归趣而受戒。是人得戒。而与戒者得罪。
问曰。若不求归趣。为得归趣不耶。答曰。不得。问曰。若不得者。或有在母腹中初生小者。而亦受归趣。此云何通。答曰。此为随顺戒故。此人本前生时。能施他人受戒具。若在腹中。若初生小时。父母为其受归趣。后若长大作非法事时。人便呵言。汝在母腹中及初生小时。已受归趣。今者何为作非法事。其人闻已。即远恶修善。是故为随顺戒。为受归趣。而实不得。复有说者。欲令信佛诸天为拥护故。问曰。若他人为求受归趣者。是人为得不耶。答曰。不得。问曰。若不得者。佛涅槃时。阿难白佛。拘尸城诸某甲人等。归趣世尊。亦归法僧。此言云何通。答曰。或有说者。佛威神力故。般涅槃时。令拘尸城诸力人等他人为求而得于戒。复有说者。尊者阿难入拘尸城。为多力人授归趣戒。而还白佛。世尊复有如是最后弟子众。复有说者。得如迦尸女罗恶不能言者是也。如说。若归趣佛。不堕恶道。问曰。诸归趣佛。尽不堕恶道耶。答曰。此为得不坏信者。作如是说。复有说者。为深心归趣者。作如是说。
问曰。如法宝胜佛。何以归趣时。先归趣佛。后归趣法耶。答曰。或有说者。佛于教法中尊故。是以先归趣佛。复有说者。犹如病人。先依附医。然后服药。佛如明医。法如良药。僧如授药人。◎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八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