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郑石岩教授]禅语空人心第三讲清心自在步红尘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3-14 14:25
標題:
[郑石岩教授]禅语空人心第三讲清心自在步红尘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郑石岩教授]禅语空人心 第三讲 清心自在步红尘
第三讲 清心自在步红尘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隋朝·傅大士《心王铭》
今天我们借着新生报和台北市政府共同主办演讲会之缘,在此会面。参加的人如此踊跃,真是一场殊胜因缘。今天是由作家林清玄先生和兄弟主讲“清心与自在”,清玄兄很客气,要我先讲,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了。
在这夏日炎炎的气候里,大家一齐来讨论清心与自在,更觉得有意思。现代人由于过着忙碌的生活,天天处于竞争和紧张的气氛里,热衷于追求种种欲望的满足,心里头无论是春夏秋冬,早晚日夜,总是处于炽热的心情,很少有凉适的喜悦,清心的自在。
现代若与过去农业社会相比,生活环境不如过去清幽,心情不如往日清闲,作息不若曩昔那么慢条斯理,用心更不若往昔纯朴。所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紧张和焦虑的环境,生活在互别苗头,彼此抗争的时代。
人的天性是爱好纯朴清静的,现在我们却生活在一个扰攘不安的环境之中。人性是偏向和平单纯的,现在我们却置身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物欲重于一切的复杂社会。因为如此,我们的心情有了不适,生活出现了不协调,精神生活也有了困扰。这些困扰产生了心理的症状,许多人感到空虚,感到焦虑不安,感到失眠与烦闷。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社会的离婚率不断在提高,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自杀死亡人数,则跃居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九位(台北市则占第八位)。心理有了疾病,需要医疗照顾者,占总人口千分之三,至于生活在苦闷与焦虑的正常人,那就极为普遍了。
因此,现代人自救之道不再是创造物质,而是提升精神生活。在清心与自在中,才可能真正懂得应用物质,享用科技,创造福祉。
各位先生请注意!提升精神生活不是要我们回顾过去,恢复古时候的生活。事实上,那是办不到的。唐朝的文学家韩愈说:“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现在我们能办得到吗?既然办不到,我们又怎么可能追
随陶渊明“归去来兮”那样,“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因为我们连田园都没有,哪有那种清静隐居的地方呢?
但是我们还是要归去,归去宁静的自性,归去清心自在的心园。那是一个没有纷扰、执著、对立和牵挂的宁静心境,那是个精神生活的世界。
投入这个精神世界,无需离开喧嚣的红尘。它与现代科学的观念,自由的精神和理性的成就不相违背。这个精神生活使我们彻底地感受到生活的喜悦与活泼清妙。它的方法就是我所说的:
“清心好见性,自在步红尘。”
清心不是空心,而是清醒与单纯的心理生活。一个人能不被物欲和成见所迷就是清心。唐朝临济禅师说:达摩自西天来,就是为了寻找一个不被物欲所迷的人。一个不被迷惑的人总是自由自在,喜悦活泼,过创造性的生活。现在让我就清心与自在,做一个阐述。
清心就是清净之心,当一个人不被外境所迷惑,不会被物欲牵着走时,就能看到真相,就能平静地因应自如。清净心使我们在头脑清楚,让我们的情绪稳定,引发我们品触到恬淡的喜悦,更能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与丰足。
我们每天待人接物,无处不是富足,只因为我们不清心,所以体会不到富足。就好像你每天用了三餐,却体验不到它的美味;有个矫健的身体,却察觉不到它的珍贵。清心使一个人从种种虚妄、烦恼和愚迷中,拉回到生活的体验上,忘掉一切纷扰,获得喜悦的情趣。傅
大士在他的《心王铭》中说:
“清静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清心能引发生活的智慧(般若)。它就在日常身心活动中表达出来,使我们富足快乐,所以是“如世万金”。现在我们来谈谈培养清净心智的方法。
宽大的心理生活空间
空间是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人的活动需要空间,心理运作也需要空间,没有空间会使人发闷。就拿现在这大礼堂来说吧,有些人来得早,有位子坐,享有空间,所以就觉得舒适安稳。有些人后到,委屈站着听讲,站的人愈来愈多,空间愈来愈少,自然觉得不舒服。这是现象界的生活空间在影响心情。
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生活空间,如果心里被许多成见、愤怒、怨恨、不满所填满,那么心理空间即刻被无谓的烦恼占据,这时你一定会觉得烦闷、紧张和不适。
不过心理生活空间是可以透过意识的转变而发现。当我们有了新的发现或转变时,心理即刻从“山穷水尽疑无路”里,重新面临“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
我所说的这个意识转变,就是佛学上所谓的“转识成智”。它是把目前的烦恼,在刹那之间化为意义,予以承担,而使心里再度腾出空间,复得清心。在这里我举个自己的经验给诸位做参考。
去年的夏天,天气跟今年一样的热。我的卧房就挨着一条长巷,这条巷子像音乐厅一样,很容易引起共鸣。所以一到夏天,冷气声、喧闹声、麻将声不绝于耳,声音之大令人难忍。把卧房的窗户关起来则太闷太热,把窗子打开,则声音震耳难眠。我深为所苦。
我躺在床上,心想念佛,却又想着如何解决这个烦恼。就在这时候,我告诉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为什么不改变自己的意识呢?于是我开始去聆听那机器声,宁神接纳它。不久,豁然发现那些声音与千尺直泻的瀑布声无异,随即欣赏起来,刹时唐朝诗人李九龄所写的“山中寄友人”的诗境栩栩然出现跟前,陶醉其中:
“乱云堆里结茅庐,已共红尘迹渐疏,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从那一天起,我不再被那冷气机的声音所干扰,顾不得别人家排出来的热气徘徊窗前,打着赤膊,念着李白的诗篇: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我不但感到宁静爽适,而且真正领会到禅者所说,“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的天机妙趣,悟入宁静,自得心开。
心理生活空间也可以透过放缓脚步来培养。待人处世,最忌讳的就是急躁,急躁不但使你不能有效地孕育思想,中肯地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对于身心健康亦会有害。
懂得及时放慢脚步的人,就能深通“退一步想,海阔天空”的艺术,能及时稳得住的人,也必然拥有放旷能容的胸襟。心理学家富来曼和罗士曼(Friedman & Roseman)两个人曾经对急性型和温和型两类性格加以比较。他们发现急性型的人看来比较有魄力,有作为,但事实上温和型的人比较能够做到慎谋能断。真正能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人,是属于温和型的人物;行政上温和性格的人,在管理效率上也优于急性型的人。
此外,他们也发现六十岁以前罹患心脏病的人,有百分之九十是属于急性子的人,而急性子的人得冠状动脉硬化的可能率比温和型的人高出一倍,而且他们血液中的胆固醇也比较高,由此可见急躁对健康有害。
俗语常说,一个人要任劳、任怨和任谤,要做到这三点必须培养好的心理生活空间——肚量。没有肚量,什么事也办不好。你看,刚愎自用的人总是坏了大事,那是因为没有肚量。小不忍乱大谋的人,也是缺乏肚量。禅家就非常重视肚量,肚量就是宽容和放得下。他们总是以豪迈的襟怀劝诫世人要像虚空一样大肚能容。布袋和尚说:
“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一个人能够有这样大的肚量,才是志在四方,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担当人之所不能担当。胸怀大志,大慈大悲;心如虚空,自然能恬淡自在,丰足喜悦。
每个人都需要好的心理空间。但是,你一定要记住,空间必须自己去培养,而不是等着别人送给你。
从容的态度
从容是一个人的福气,也是一个人的智慧。从容的人当然就能自在,处世待人自然清明不乱。从容的反面就是造作和紧张。通常,我们都是因为得失心太重,才产生不安,才有了造作和防卫,才有了种种心机和抗争。
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生活本来就紧张。工作讲效率会紧张,市场论竞争当然紧张,彼此讲利害更容易紧张。紧张是现代人的共同现象,也是现代生活的特质。所以心脏并高血压、胃溃疡、失眠、神经衰弱等等,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脖。
因此,如果我们不从生活中加以调剂,生活就会被紧张所破坏。紧张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污染,它所带来的危害,无可胜计。
各位在星期六的下午,从从容容地来参加这个演讲会,你必然是清心与自在了。但是,如果你认为非听这场演讲不可,很勉强地赶来,把孩子放在家里而未做适当安排,你一定有些忐忑不安。可见强求也会造成不安。唐朝罗汉宗彻禅师答覆弟子问到什么是“真正的教法”时说:“教是心。”
学生又问:“我的心中昏昧烦闷,怎么才能了悟解脱呢?”
罗汉宗彻说:“烦云风卷,太虚廊清。”
又问:“怎么才能心理明彻清净呢?”
罗汉宗彻说:“一轮皎洁,万里腾光。”
诸位!这位禅师所谓的“一轮皎洁,万里腾光”,究竟指什么?怎么才能做到这样的“无为”心境呢?我想答案就是放松自己;找个时间放松自己,清净自己。你一定要有时间休息,晚间是你休息的时候,你要放下心来。睡眠是你身心恢复恬适的时候,你要宽下心来。
星期假日是你休息的时候,你更要放下心来,从从容容地生活。把利害之心放下,把时间的观念放下,把得失心也放下,把自己的身分和年龄统统放下。然后你跟家人以柔软心相处,以欢悦的态度相处,一起去郊游,一起谈天,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当然,你也可放下尘俗,冥思静虑,在禅坐中滋养你的性灵。
我跟各位一样,都生活在忙碌的红尘里,每当我忙完了一阵子,一定要腾下时间来闲散一番,从容地过一段清闲的日子。我喜欢在早晨出去踏青,在翠绿山坡的斜径上接受露水的净化,我更喜欢抽出时间,利用星期假日到宁静的深山中徜徉。我会躺在竹林里享受: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各位先生!你用不着厌离尘世,只要你在生活中加以调适,就会有无尽的惬意与自在。请注意!在霓红灯争艳的现代生活里,如果以清心去赏识它,那些光芒四射的灯光与净土世界的宝光庄严又有何不同呢?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使自己从容而免于紧张呢?关于这一点,我倒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当我们急躁心烦时,即刻提醒自己暂时不要睬它。这给我们一个平和心情的机会,让我们免于火上加油。灵默禅师说:
“倾山覆海晏然静,地动安眠岂采伊。”
能运用“暂不采伊”的法则,自然一切平静,而许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
从容和放轻松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习惯。从容与放松不是认知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你即使深懂从容的意义,了解其重要性,仍然不能从容自如。所以你听我解释,并不能真正建立从容的习惯,真正的关键是力行,养成习惯,建立正常的生活规范。
维克彭(Vicki Baum)是奥国已故的小说家,他讲过有关自己克服紧张的故事。他说,他小的时候非常紧张,有一次登台参加竖琴比赛,竟然紧张得连手也痉挛起来,奏起来十分呆板。大约在九岁那一年,他跟几个小朋友一起在公园里头玩,认识了一位老人,他是马戏团的退休小丑,他们经常跟这位老人逗着玩。
有一天维克彭因紧张失足摔倒,手腕扭伤,双膝不住流血,老人把他扶起来。过几天那位老人告诉他说:“人生在世第一件得学习的就是:摔倒不受伤。从椅子上栽跟头,做事栽跟头都不在乎!我学习了摔倒不受伤的本领,我来教给你。”
过了不久,老人教孩子们玩翻跟头、急跳等把戏。这把戏只有不紧张的人才玩得好,否则就会跌伤。但是老人从来不喊着:“别紧张!来提醒孩子,而是真正教孩子们不紧张的窍门。
他说:“你不是别的,只要是一只旧袜子,就不在乎摔倒了;旧袜子不会受伤,也不会断,这就是全部诀窍。现在我们来假装旧袜子吧!不要硬撞。注意!你周身都是软绵绵的,别让肌肉硬僵僵的。”就这样练习,老人把他举起,往下一扔,他果然没有受伤。维克彭说,他从此得到教训:每遇到急事就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把自己当做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身体如此,精神也如此。
维克彭应用这种“软绵绵的旧袜子”的方法,克服许多困难,赢得许多成就。他说每当他写作接不下去时,就把自己当做一只旧袜子,于是困难迎刃而解。每当他遇到失败、危险、痛苦时,就用旧袜子的工夫,一切自然顺心。
抱着从容之心去看人生,不要太自我中心,得失心不要太重。无论你是要求职,要款待客人,开车或比赛,教育子女或应付一个紧急的事情,你都要以从容之心去看待它,把自己当做是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
我也学会了维克彭的技巧,也教我的孩子学习这种心灵生活的绝活;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反把自己看成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自然清心自在,活力无穷。
单纯的心志
不虚伪可以就是单纯的本质,不贪婪可以说是单纯的现象,两者永远密不可分。不虚伪,可以省却多少烦恼事;不贪婪,可免除无量的罪恶。所以清心的另一个重要涵意就是单纯。
单纯在禅门是很被看重的。事实上,单纯就是禅定和般若的根本。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它解释为净心,这个净心就是佛心。
一个懂得单纯之道的人,往往能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处理事情。因为他没有什么虚伪,也没有什么隐瞒,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点滴贴切,柔软慈悲,以这种襟怀处理事情,往往事半功倍,不会旁生枝节。
我看过一篇达尔(Roold Dahi)写的短篇小说,题目是“牧师的空欢喜”。牧师包吉斯先生是一个不单纯的人,他同时兼做收买古董的生意,可是打的是保持稀有家具古董的招牌,到处向民间收购。有一天他到了路敏斯家,看到了一张十八世纪英国“华德尔设计的五斗柜
”,那是非常珍贵的古董,不禁目瞪口呆,心里想着这下子可发了大财,而且自己也要因而名利双收。
他装模作样地观察这张高贵的柜子,说这个五斗柜只是仿冒品,想尽办法来证明它并没有什么价值。并且说:
“我很久以来就一直想要这样柜子的四条腿,因为我家里有张桌子,搬家时给搬运工人弄坏了桌腿。”
路敏斯这个单纯的农夫,终于以很便宜的价格把它卖给牧师。牧师又装着自己很懊悔,买贵了东西,并要求路敏斯把它搬出来,等他去开车子来接运,牧师心里则很兴奋地勉强压抑住自己的狂喜,三步当两步地去开他的车子。
路敏斯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把柜子搬出来之后,发觉柜子实在太大。心里想着,通常牧师们所开的车子都是小车子,一定放不下。怎么帮助他把柜子运走呢?他想到了牧师说只需要四条腿,于是把那四条腿锯下来包好,然后把柜子拆开。不一会儿牧师开了一辆卡车回来,看到眼前的景象,又气愤得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说明了单纯的重要性,一个人心地不单纯总是会旁生枝节,把原本很好的事糟蹋。
单纯也是精神生活的资粮,它使一个人免受烦恼的折磨,不受欲望所迷惑,从而平心静气,发般若智。因此,单纯也就是佛心,它真心显露了自己。布袋和尚说得好极了,他说: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万亿。”
各位想想看!只那一颗单纯的心,才能分身千百亿,无处不逢源了。
切莫挑剔计较
如果你想保持清心喜悦,免除心中的自责和苦闷,就得学会不挑剔自己。古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对的。但是如果在办完一件事之后,会挑剔自己,悔恨没有把它做得十全十美,那就不对了。挑剔自己会使自己变得钻牛角尖,苛责自己,情绪低落,造成忧郁。
有一位女士告诉我,她每一次跟先生参加宴会,总是希望自己的言行很得体,所以都经过刻意的打扮和准备。但一回到家就觉得非常疲倦,心中总是隐隐地在不满意自己的表现,然后堕入不快乐的情绪窠穴。日子久了,总觉得自己不适合跟先生一起出去应酬,她为此深感苦恼。
自责或自我挑剔的人,通常由两种因素形成:其一是自以为别人都在看他,也就是说,他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其二是他对自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期望博得别人的赞美。这两个观念结合起来,随时随地都感觉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百般不安。
其实你只要想想,别人会那么注意你的一言一行吗?你自己很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吗?事实上,所有的担心和挑剔都是自己惹来的,是一种虚幻的想法。你只要这么想,也就达观多了。
再说,人本来就不是完美,也只有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人必须承认自己和别人都不完美,才可能欣赏别人,同时欣赏自己。人生活在欣赏之中,而不是活在挑剔之中。欣赏就是美,挑剔就是丑陋,这是禅者对生活的注释。唐朝盘山宝积禅师说:
“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
心中丝毫的烦恼和无明,都是自己惹出来的,只要你不那么想,一切自然周偏圆融,体会到春花处处秀之美了。禅宗第三祖僧璨大师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玻”
我们的情绪不好,不得清心,是由于我们犯了拣择的毛病,起了挑剔的念头,于是有了顺逆的苦恼。
各位先生!今天我把禅学中清心自在的艺术做了以上的演讲,我想你听了也会清心起来,自在起来。禅家说:“清净心智,如世万金。”经常清清自己的心,必然会过得更活泼,更有朝气!(1987年夏讲于新生报大礼堂,原题为“清心与自在”,当天所讲的内容为其中一部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