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土社区]谈谈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3-9 15:34
標題:
[净土社区]谈谈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9975.html
谈谈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 宋智明
目前的中国佛教,是以净土宗为主流且普遍受到广大信众皈仰、学修的最大法门。因此,净土寺院、念佛求往生者到处都有。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国内的净土宗并不景气,大多数的净土道场以做经忏为主,很少有人提倡净土宗风.宣扬净土教义,引导信众深入念佛三昧。因此,广大信众也仅仅以做经忏求世俗的愿及修杂课以为净土之行,其信固然不正、不真,其愿焉能真切,行持也就更加无力了。所以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岂非是此弊端所致?
我们并不否定,净土宗仍有不少人往生西方,但是,我们更希望广大的信众都能获得大利益,而不是少数。因为净土宗是三根普被的大法门,就更要注意摄受大众,而使之不断地提高,直到往生西方,径登不退。
以下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大家讨论净土发展的方向参考。
一、净土宗的弘扬、教化,应以教理作为基础。不要认为只要念佛就能生西,而不需要听闻教义、研学佛法,应知净土宗是建立在佛教经论之上的,是一切法门的共同归宿,既是一个大法门,也是学佛人的果地清净之境,因此,如果净土宗行人失去了教理的护持修养,就易正邪不分,意境不高,发心不大,因果不明,智慧不开,如此念佛,岂能与佛相应?念佛者先要培养与佛一样的悲智,使一句佛号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使一句佛号概括六度万行,乃至诸宗法门,如此,方能成为:“阿伽陀药,
百病总治”的大总持法门。然而在现实上,许多净土宗人固守劣慧,反对他人学习教理,认为是杂用心处,这样久而久之,佛的教法不就被自己的信徒破坏了吗?净土宗人只有在对佛法深入地了解后,才能真正建立信愿,同时更应对现实人生的无常、苦、空等产生正确的认识,方能发出厌离娑婆,求生西方的正智之愿——不仅为自己,更是为广大的苦难众生而修念佛之行。
所以,我们要发展净土宗,再也不该提倡愚夫愚妇型的念佛方式了,而应该大力提倡行人听闻佛法,深入经藏,开发智慧。如此方能使净土宗更具有生命力及自身发展的价值,成为改造娑婆世界人心而广种西方九品莲的一个殊胜的法门。
二、净土宗的修行方便多门。在净土宗的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高僧、净土的大力弘扬者,大多来自于禅宗开悟后而转入净土,或由天台、华严等宗行人而回归净土,也有不少是因修密法而生西方净土的。由此可知,净土宗在提倡本宗的同时,更应护持它宗,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局面,如有人认为修持名念佛不适宜的,也可以用禅密各宗之法,修它宗有成就者,亦可回向净土以求往生,各宗派本身圆融无碍,更不致于相互计争、矛盾,应重新形成一个大团结的佛门气象。
王骧陆大居士在四十年代提出以禅(般若、佛之心印)为体,以密(密法、密行、包括佛之圣号、大悲咒等)为用,以净土为归的宗旨,真正把佛门的三大宗派融在一炉而成其广大普被。但我们也不妨把教下的教也融进去,如在禅体后,加上以“天台为教”或以“华严、法相”为教等,那么,净土法门真可谓洋洋大观、包罗万象、生机勃勃了。
时下,不少净土行人以专修为名而反对它宗,或反对净土宗人兼修它法,这种做法,其初衷不无道理,但只适合极少数人。因为,现时人的根基浅陋,只有通过兼修才能圆成道业。如过去就有人主张禅净双修;有的主张密净合修;有的主张台净一致等等,主要使行人不觉乏味,日日有所进步,不论专修兼修均无不可。就是在净土宗内,也有许多行法的,如四种念佛,《观经》的十六观,《无量寿经》的十念法,以及“大悲咒”、“往生咒”与观音圆通,弥陀密法等等,如此等法,都是应机引人的方便,只要对机,均可选择而行。绝对没有一法而适合所有行者的事。所以广摄一切宗派法门而导归于西方净土,这是净土宗的一大特色,弘法者不可不重视。
三、净土宗的信、愿、行三资粮应该是并重的,如三脚香炉。但是现代净上行人都未能认真地检讨其中的精义所在,如信之一字,古德主张应把信的含义深化,如昙鸾大师把信与淳和的实相、心相统一,认为信即是一个行人的淳和后的相应于真实心体的一种意境,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主张信要具备六种:即信理、信事、信因、信果、信自、信他,这六种信可以说是全信或圆信,如果没有一定的教理修养与心地的智慧,是不可能发生的。《大乘起信论》重点是起学人之信,而信的根本在于体悟真如。然而,现代净土行人由于无人引导,没有很好地在信字上下功夫,以为信很容易且很简单。这种表面性的信仰,导致了净业行人的素质低下,既不能认知真理,更难以悟透人事,所以修行起来便觉无力,终日颠倒红尘,反以为净土容易,把这个了生脱死的最好法门,当作暂时安慰、贪图眼前享受与懒于求道人的一种保护伞!
再者,净土宗主张的发愿一是源于弥陀的四十八愿的伟大宏深;二是众生非愿不度。因此,净土宗可以说是凡夫狭窄的心量藉着弥陀的广大愿而发生一系列的升华作用。所以,发愿者一是要懂得愿的真实含义,二是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来,三是要殷殷切切,时时不离,“厌离娑婆,求生西方”、“自利利他,同成佛道”的悲愿应作为策进道业的动力。因此,佛经中常赞叹愿力不可思议,可见愿非虚发,愿是行人心灵世界的一次次闪光,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的唯一途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许多净土行人不懂愿的意义,不知如何发愿,更不知道愿与信是一体的两面,只有达到了一致的交融,才能发出真切的愿来。所以净土宗不仅要大讲信的深广意义,更应经常提倡如何发愿,激励行人,把自心投入弥陀愿海,时时与佛光相接,方能得佛护念而证不退。
至于净土之行,现代人大都怕提“一心不乱”四字,他们怕的是恐要求太高,使人难以达到而不敢修行。殊不知没有净土宗的一心之行,哪里会有净土往生之果?哪里有现世的法味?哪能伏下烦恼开发智慧?净土宗的不景气除了以上的原因外,主要的是净土行人的修行层次不高,自证既浅,如何能指导别人?如何能有大智慧?如何能建立大道场为众生行方便?且净土信愿的所归是在行上,理事二种一心不乱,正是集中体现了信愿于一心的关键。一心圆发正智如如,净土的微妙即可于中并现,现在可为弘法的健将,临终可操胜券而往生。而且,现在有所体验,对佛法才会亲切,烦恼的伏断才更显出修行的受用。
元音老人正是有鉴于此,才出来大声疾呼,要大家不要忘记净土之行的重要,不要只靠他力,忽略了自力。因为自力愈大,他力也愈大,断没有只靠他力而无自力的人能往生净土的。
有人说一心不乱大深太难,我们一般人做不到。其实一心不乱有深有浅,如因中事一心不乱,只要做到佛号相续,不打妄想即可,五分钟、一小时均可以称作一心。当然到了果中事一心,要断尽三界的见思二惑才行。元音老人及黄念祖居士都主张大家先达到这一种的一心不乱,其要求实在是不高,如果连这样的一心也不去努力,那么,你所谓修净土到底一天到晚在做什么事,是贪图五欲,忙于私利,还是想在颠倒糊涂中混世过日呢?可知,净土宗的人反对一心不乱是没有理由的。理一心不乱虽然比较难些,但如能念到三际顿空、根尘脱落、灵光独耀的时节,也就是因中理一心不乱了,以此所闪开的般若正智,照于现前一念佛心,时时相应,久而久之,无明顿断,便证成了果中理一心不乱。
由此可知,净土宗的一心不乱,是衡量行人修行程度的一种标准,也是测定行人得益多少的一个重要标志。反对一心不乱者,不是真正的净土行人,如果一时做不到一心,那只能自愧修行不力,杂念大多,却不能以广大信众难以一心而借口净土不须一心不乱,那真是败坏法门,贻误行人,罪过莫大矣!
四、带业往生本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由于目前不少人在此问题上产生一些异议,因此有必要明确一下。
(一)净土宗的带业之业乃惑业,这在无明、尘沙、见思三惑之中,遍指于见思惑,因为净土宗的殊胜,在于不必断见思竖出三界,而是以信、愿、行仗佛慈力横超三界,直人莲邦。三界的业行以见思为本,修净业的人因念佛得力,证一心不乱,故于今生伏见思惑,不造善恶诸业,唯以净业为导。又因其力不足以断惑,在其它宗的途中是不可能出三界的,唯因佛慈悲愿力故,得以横出三界,往生凡圣同居土,圆证三不退转;如修持得力进破见思,则生方便有余土,所带的则是尘沙无明之惑了;如果断尘沙分破无明,则入实报庄严土,分证寂光,那么所带者为“无明”了。因此,决定可以说净土之往生所带者是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绝不是所谓的善恶等业。因为善恶现行时,行人绝不能在临终时往生净土,如果是善恶种子,诸佛菩萨尚不断其种子,只是转染为净而起妙用。所以,
善恶之业根本不可论带,只说成不成其覆障,如不覆净念,则不足为往生净土之碍。
有人认为:带业往生的业,既不专是恶业、染业、烦业,也不专是善业、净业、细业,乃是无始以来养成的身、口、意业活动惯性的业,亦不局限于意业活动惯性的乃至身业活动惯性的业,都要带它往生。其实这种惯性的本质就是无明烦恼,因为众生就是因为不能逆断这种惯性,所以轮回不已,如《楞严经》所说,众生杀盗淫的因果相续的惯性,造成世界、众生与业报的轮转关系。而这种惯性,究其根源就是以假为真,见不到缘起性空的真理,因此照不破妄情妄境,起心动念,随逐万法,迷己为物,颠倒轮回。无明如能断掉,一些过去生中形成的惯性只是表面的习气,不足为害,因此不少圣者证道后,仍有习气的存在。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只有念佛到一心不乱的人,方能暂离惯性住于真实,否则,终日与妄想为伍,何能离于惯性?在平日里不能离于惯性——杀、盗、淫等一切迷惑诸业,临终时又何能仗佛力而得往生?!
(二)祖师把净土宗视为带业往生的易行道,另有一层含义,即是令净土行人不要怕不能往生西方,不要被教理中所说的断惑证真的艰难所吓倒,因为净土宗是带业往生的,只要你有信有愿,一心念佛,必能一生成办,佛力不可思议故,本性力不可思议故,行人念佛力不可思议故,三力的结合便产生了巨大的功能,使行人在临终时,一弹指顷即得往生。这一提法,可谓祖师用心良苦,等于给行人一颗定心丸。想不到是被一些不争气的后代儿孙借来当作不用认真修行,临终自有佛来带业往生的护身符,这真是可悲可痛,把一大好法门视成儿戏,不仅自害,而且更害他人,从而使一大批在世不好好用功念佛、培养资粮,到了腊月三十时手忙脚乱,丝毫不得力,那时才懊悔平时修行不精进,一转眼又随业异类了。
我们真正懂得带业往生的意义,就应倍感弥陀对我们的慈悲救护,更应该珍惜此一法门而去精进修持,期得早日相应,即生利乐有情,临终也好预知时至,径登上品。
综上所述,从净土宗的未来发展大局来看,主要就是提高净土宗的品位,不可再用什么便宜货来吸引人,而是严格要求,认真学修,朝兹夕兹。临终的一念虽是最重要的,但应该把当下的念念视作是临终,处处境相视作是道场,时时发愿,随缘消业。然后,在临终时才能真正往生净土。如此提倡,净土行人的素质才会迅速提高,佛法住世才有希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