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中國 Buddhism Dictionary【佛學辭典】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2-1-2 13:37
標題: 中國 Buddhism Dictionary【佛學辭典】
本帖最後由 釋大寬法師 於 2013-9-16 10:27 編輯

中國


[阿含辭典 (莊春江)]
指印度恆河中下游一帶,佛陀遊化(有佛法流傳)的地區。(相關詞「生中國者」)




[佛光大辭典]
世界上有些文化優秀之民族,每視其本國為世界之中心,故自稱「中國」,對他國則稱「邊國」。




(一)指中華。我國古代多建都在黃河流域,故稱此地為「中華」。中,指居天下之中;華,指具有文化之民族。其後各朝疆土逐漸擴大,凡所屬之地皆稱「中華」,於是「中華」乃成為我國之國號。




(二)指婆羅門之舊「中國」。位於印度恆河中游之地帶。恆河(梵 Gavgā)最大之支流為閻牟那河(梵 Yamunā),此河上流有薩特雷池河(Sutlej)介於其間之區域,稱為拘羅國土(梵 Kuruksetra),此地即婆羅門文明之中心地,婆羅門教於此地區建立其堅固之基礎,並稱之為「中國」(梵 Madhya-deśa,音譯作末睇提捨)。又稱為婆羅門國(梵 Brahmāvarta)、雅利安邦(梵 Āryāvarta)。據摩訶婆羅多(梵 Mahābhārata)大敘事詩載,舊「中國」地方衰頹之主因,乃因各國族相互殺伐,民生疲敝,加以沾受新「中國」文化之洗禮,因而此一文化地理遂向南移動,乃至對於所謂「中國」之觀感亦有所變化,即佛陀以前之舊「中國」和佛陀當時之新「中國」產生顯著之差異。




(三)佛教所稱之中國,乃指恆河流域中之摩羯陀地方(梵 Magadha)。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為當時印度新興勢力之中心,故稱其為新「中國」,以別於婆羅門教之舊「中國」。佛陀即於此一新時代中出現於世。




另據賢愚經卷七載,「中國」指羅悅祇,又指舍衛,其數眾多,不能具說。羅悅祇,又稱羅閱祇、王舍城,為摩羯陀國之都城。舍衛,又稱舍衛國、舍衛城,位於憍薩羅國境內。佛陀一生遊行教化,其足跡遍於各地,就中與上述兩地之因緣關係最深,故稱其為「中國」。此外,佛陀制戒亦曾規定:受具足戒時,在「中國」之地至少須有戒師十人參加,「邊國」之地則五人即可。此稱為「中十邊五」。〔辯正論卷六、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弘明集卷七、釋迦方志卷上〕 p1023






[中華佛學百科全書]
印度佛典所謂的「中國」,是由梵文或巴利文譯出之地理區域之名詞,並不是指我國而言。




古代民族每視其本國為世界之中心,故往往自稱其國為「中國」。雅利安民族進入印度後,定居所謂五河或七河之地,後來移居閻牟那(Yamuna^)河及恆河(Gan!ga^)兩河上游之間的區域,在此蒐集、整理聖典,確立婆羅門教之宗教與社會方面的基礎。此處即被他們稱為中國。




至於佛教所稱之中國,則大抵指以摩揭陀、憍薩羅為中心的區域。相傳佛之出世,唯生於「中國」(當地人類之文化中心),不生「邊地」(指文化落後之區域),故值遇佛者亦以生於中國者為限。因此,不得生於中國,是為佛教所謂的「八難」之一。此外,依中國、邊國之異,戒律制度之緩急亦因而有別。凡受具足戒者,在「中國」之地至少須有戒師十人,而「邊國」之地則僅須五人即可。




〔參考資料〕 《摩奴法典》;《大事》;《出曜經》;塚本啟祥《初期佛教教團史研究》。








[南山律學辭典]
亦名:梵國必中、梵土中邊


子題:大夏、金剛輪、中華、崑崙、香山、雪山、天柱、五印、凡王、聖王、震旦、神州、黃地祇、赤縣、導河、積石、身毒、天竺、賢豆、印度、四河、香醉山、華胥國


戒本疏‧解開名義:「(一、引示諸說)(一﹑定梵國必中)胡本雜戎之地,梵唯真聖之都。雪山已南,三方距海,周輪九萬,厥名大夏。金剛輪者,地之中心。凡聖大王,同居此土;若處邊鄙,地為之傾。(二﹑顯此方非中)此方中嶽,亦號中華;且據軒轅,局談中表。故河圖云,崑崙東南方五千里,號曰神州,亦稱赤縣。(三﹑示河源遠近)爾雅云,河出崑崙,述其本也。禹貢云,導河積石,傳其末也。漢書云,張騫尋河至身毒者,通其遠途,未窮實也。尋佛經云,四河本源,香山所出,分流四海;知始終也。俗云崑崙者,經謂香山。尋今行者,何從雪山。但雪山重沓,叢雜難分,冬夏積雪,路非人往故。郭璞云,河源靈府出於天柱是也。(二、研詳取證)今詳諸說,天柱其必地心。心高則四河分注,斯一證也。神州乃崑山東南,明知方維自別,斯二證也。大夏背山面海,神州東南海曲,西北無聞,斯三證也。凡聖大王,治必地心,此方未聞,斯四證也。此土黃帝神遊華胥,王邵等解,即大夏國;李聃周穆,皆登崑崙;明知超勝,賢聖同往,斯五證也。」行宗記釋云:「定梵國中,初二字徵問。胡下,正釋,分二,上二句對明勝劣。雜戎者,若取禮記,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今此通指蕃胡邊鄙,人物兇頑,以為戎耳。真聖都者,佛及聖賢弟子,皆出彼故。雪山下,二別示梵土,初明境廣。雪山南者,以山抵北;梵國背山面海,故但云三方;山後北際亦臨大海,今明國境,故所不論。周九萬者,通指五印;西域記云,五印度境周九萬餘里,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分七十餘國;今以總屬中梵,故通舉之。大國曰夏。金剛下,約事定中。一﹑約輪座定,二﹑約二王所居定。釋迦方誌云,中天竺國如來成道樹下有金剛座,用承佛焉。凡王即輪王;聖王即如來。方誌云,佛之威神,不生邊地,為傾斜故;文意同此。顯此方中,此有五嶽:東嶽泰山兗州,南嶽衡山衡州,西嶽華山華州,北嶽恆山恆州,今為鎮山定州,中嶽嵩山洛州。軒轅即古黃帝之號,史記云,居軒轅之丘,故以名焉,有土德之瑞,名黃帝。黃帝始分疆土,故偏舉之。舊云軒轅以中嶽嵩山為此國之中,或云且據軒轅所統為言耳;此說震旦一國言中,若望梵國,還成邊土,故云且據等。中表,表邊也。故下,引證。在山東南,非中明矣。神州者,物理論云,地神曰祇,大曰黃地祇統八方內地,黃即土色,小曰神州據王畿千里內地;是則神主其地,故得名也。赤縣者,或云帝王南面,南方赤故,或云取中心之處;縣即境邑之通名。然上所釋,並據王者居處為言;今此通解,但是震旦異名,總目一國耳。示河源中,引文有五:初、引爾雅。釋水中文。此窮黃河之源,頗得其實。二、引禹貢。即尚書中夏書第一篇。導河謂禹王鑿山穿地以治水也。積石即山名,孔氏注云,施功發於積石禹謂河源,發功于此,又注云,積石在金城國名西南。此乃邊國近山,未是河源,故云末也。三、引漢書。彼云,張騫奉使大夏,窮河源,十二年方還,武帝封為博望侯。身毒即天竺;或云賢豆,皆音訛也,正云印度即彼月名,譬聖賢之照臨故。史記,張騫云,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然大夏即身毒,而云東南,又數千里驗知但至彼國之遠路,不至身毒寧究河源,故云未窮實也。通,達;途,路也。四、引佛經。增一華嚴諸律並同。四河者,一﹑曰恆伽,二﹑曰辛頭,三﹑曰婆叉,四﹑曰私陀波。香山,俱舍云香醉山,在黑山、雪山之北,山南有大池水,名無熱惱,縱廣正等,面各五十踰繕那,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非得通人,無由能至,池水流出為四河,河流為四海。始出香山,終流四海,故云知始終也。俗下,會名。尋下,明人所罕到。行者指西遊之人。何從猶言不至;以香山在雪山之北,雪山尚無由至,則知香山必不可至矣;此明世人但傳名而已,即俱舍云非得通人無由能至是也。但下,出不至所以。五、引郭璞圖讚。彼云,崑崙三層,號曰天柱,實惟河源,水之靈府廣大利物曰靈,深不可見為府。今束為二句,故語小差。……列子云,黃帝夢遊華胥國;王邵注云,即天竺也。」(戒疏記卷一‧三四‧九)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