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卍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1-16 13:04
標題: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卍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顶果钦哲法王]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


成佛之道
殊胜证悟道前行法
The Excellent Path to Enlightenment

本续: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
开示:顶果钦哲法王(Dilgo Khyentse Rinpoche)
总召集:赖声川   译者:杨书婷
审定:莲师中文翻译小组(赖声川、丁乃竺、刘婉俐、杨书婷、项慧龄)
出版社:雪谦文化(全佛)

本书收录中文仪轨本续及前行法常用咒语和愿文。

目 录
<殊胜证悟道前行简轨>
本续与纲要
附录
[中文版序]  藏传佛教宁玛巴传承  雪谦冉江仁波切  
[中文版序]  体验顶果钦哲法王的慈悲智慧  赖声川
[作者简介]  顶果钦哲法王简传

第一章 共的前行
       导论
       六共前行

第二章 不共前行
       皈依
       菩提心?证悟想
       金刚萨埵
       曼达供养
       上师相应

第三章 结论
       三善法

       英文版后记
       译者后记
       词汇解释
       相关资源

“殊胜证悟道”前行简轨
本续与纲要

LAMA KYENO!
喇嘛千诺
喇嘛千诺!

念诵三次或多次,并如书中第27页所描述做观想。

六共加行

接着,如29页至45页的解释,思维六共前行。若为前行闭关修法的第一座,则应思维每一个共前行一日、三日、七日或多日,直至其融入思绪为止。其后,每一座修法前必先思维此六共前行。

DAL JOR NYE KA DON CHEN TOB DU DIR
达纠涅卡敦千托度帝
我今具足稀有暇满身,

NO CHU MITAK DRENPE GYU KUL NE
虐去米它枕北句库涅
因知情器无常愿发心。

SI SUM DUNGEL TS0 LE NGE JUNG CHIR
悉松敦皆措列涅冏企
令己实离三界痛苦海,

LANG DOR MA NOR LAM LA TSON NU SHO
朗多玛诺浪拉村努修
知所取舍修行不退转。

此四句为顶果钦哲法王所撰。


一、皈依发心

观想皈依圣众,如书中第49页至58页所写,一边念诵四行的“皈依发心愿文”,一边做大礼拜。两者皆要完成十万次。

NAMO DA SOK DRO KUN CHANG CHUP BAR
南摩 达梭卓棍蒋去巴
南无!直至我等皆证悟,

TSAWA SUM LA KYAP SU CHI
杂瓦宋拉加苏企
至心皈依三根本。

SHEN TON SANG GYE TOB CHE CHIR
先敦桑结托记企
为利众生愿成佛,

MON JUK TON DAM CHANG SEM KYE
门句敦当蒋森结
生起行、愿、胜菩提。

如书中53页所描述,于每座结束时,观想收摄并回向功德。


二、发菩提心

如书中59页至76页所描述,首先简短思维六共前行,接着念诵皈依文(“皈依发心愿文”前两句)三次。然后专注修持发菩提心。观想皈依圣众为见证,接着念诵四句“皈依发心愿文”总共十万次,于此专注思维相对(世俗)与绝对(胜义)菩提心。


三、金刚萨埵

简要修持先前的各个前行。接着如77至90页之指示观想金刚萨堙,并念诵“百字明”。

AH DA NYI CHIWOR PE DE TENG
阿 达尼企瓦北迭登
阿!顶冠莲花月轮上,

LAMA DORSEM YAB YUM KYI
喇嘛多森亚用计
金刚萨埵双身座。

TUK KE NGAK LE DUTSI GYUN
突客那列度次君
其心咒字降甘露,

BAP PE NE DON DIK DRIP JANG
巴北涅敦帝至将
清净病、魔、恶业、染。

持诵“百字明”。详见<附录一>。  
每座结束前,持诵“发露忏悔文”。详见<附录二>。

DORSEM O SHU RANG LA TIM     
多森威序让拉替  
本尊化光融入已。

如书中86页至90页所写,观想自身为金刚萨埵本尊,并持诵“六字心咒”。详见<附录三>。   

于尚未完成十万次“百字明”之前,每座重点应放于“百字明”的持诵,“六字心咒”只需念诵一百零八次。一旦完成了十万次“百字明”之后,则每座持诵“百字明”二十一次或一百零八次,接着专注念诵“六字心咒”,并配合观想。“六字心咒”的圆满次数为六十万次。


四、曼达供养

简要修持先前的各个前行,接着观想供养圣众。首先念诵“三十七支供养文”。三次或七次,详见<附录四>。接着如书中91页至101页所写,专注念诵下列愿文与咒语十万次。你也可以选择念诵“四句供养文”,详见<附录五>。无论念诵哪一种愿文,每次都应在曼达盘上做出七墩供养。

OM AH.HUNG
唵阿吽
唵阿吽!

KU SUM SHING KHAM LONG CHO DANG
固松星康隆却当
三身佛土与富乐,

CHI NANG SANG WE CHOPE TRIN
企囊桑威却北镇
外、内、密之供养云,

KONCHOK TSAWA SUM LA BUL
昆邱杂瓦松拉布
献予三宝三根本。

SHE NE CHOK TUN NGODRUP TSOL
些涅邱登哦竹措
受已祈赐二成就。  

0M AH HUNG GURU DEWA DAKINI SAPARIWARA
RATNA MANDALA PUJA MEGHA AH HUNG
唵阿吽 咕如 喋瓦 达克尼 萨帕利瓦惹
热纳 曼达拉 布杂 美嘎 阿 吽

每座结束时,收摄观想并回向功德。


五、上师相应

简要修持先前的各个前行,接着如书中102页至117页所写,专注观想并念诵“上师相应愿文”。

RANG DUN NAMKHAR JA 0 LONG
让敦南卡加威隆
前空广大虹光中,

TSAWE LAMA TOTRENGTSEL
杂瓦喇嘛通真杂
根本上师莲师现,

GYU SUM RIGDZIN GYAMTS0 KOR
句宋日进蒋策括
如海三传持明绕,

KYAP KUN DUPE NGOWOR SHUK
洽昆度北哦我修
尊为皈依众总集。

虔心持诵“莲师七句祈请文”与“金刚上师心咒”。详见<附录六>和<附录七>。

首先完成十万次的“七句祈请文”,详见本书<附录六>;于每座结束前念诵“金刚上师心咒”数百次,详见<附录七>;接着如下领受四灌。圆满十万次的“七句祈请文”后,接着要完成“金刚上师心咒”共一百三十万次。届时每座应先念诵七次或二十一次的“七句祈请文”,接着念诵“金刚上师心咒”。  

每座结束之前,领受四灌并收摄观想。

NE SUM DRU SUM 0ZER KYI
涅宋竹宋欧色及
本尊三种字放光,

CHIN LAP WONG DANG NGODRUP TOP
近拉翁当哦竹托
赐加持、灌顶、成就。

LAMA 0 SHU RANG LA TIM
喇嘛威序让拉替   
上师化光融入己。  

YERME MACHO LHUKPAR SHA
业美马却卢帕夏
无别位于离戏中。

回向功德

本仪轨由钦哲旺波所撰。


“殊胜证悟道”前行简轨
附录


【附录一】金刚萨埵百字明
OM BENZAR SATTO SAMAYA MANUPALAYA
唵 班杂 萨埵 萨玛亚 玛努巴拉亚

BENZAR SATTO TENOPATICH’TRA DRIDHRO ME BHAWA
班杂 萨埵 迭诺巴地叉 哲多 美 巴瓦

SUTOKOYO ME BHAWA SUPOKOYO ME BHAWA
苏多寇友 美 巴瓦 苏波寇友 美 巴瓦

    ANURAKTO ME BHAWA SARWA SIDDHI ME PRAYATSA
阿努热多 美 巴瓦 萨瓦 悉地 美 巴亚擦

    SARWA KARMA SUTSA ME TSITTAM SHRIYAM KURU HUNG
萨瓦 嘎玛 苏擦 美 记当 歇瑞仰 咕如 吽

HA HA HA HA HO BHAGAWAN SARWA TATHAGATA
哈 哈 哈 哈 火 巴嘎万 萨瓦 达塔嘎达

BENZAR MAME MUNTSA BENZI BHAWA   
班杂 玛美 木擦 班记 巴瓦

MAHA SAMAYA SATT0 AH
玛哈 萨玛亚 萨埵 阿!


【附录二】发露忏悔文

GONPO DA NI MI SHE MONGPA TE
昆波 达尼弥些蒙巴德
怙主,我为无明与愚痴,

TAMTSIK LE NI GAL SHING NYAM
当企列尼嘎兴酿
三昧耶戒已违犯。

LAMA GONP0 KYAP DZO CHIK
喇嘛昆波洽左企
上师怙主为皈依!

TSOWO DORJE DZINPA TE
措窝多结今巴德
无上金刚持有者,

TUKJE CHENPO DANYI CHEN
图结千波达尼干
伟大悲心化现尊,

DRO WE TSO DA KYAP CHI
卓威措拉达洽企
诸众最胜我皈依。

KU SUNG TUK DANG TSAWA YENLAK KI TAMTSIK
NYE TUNG TAMCHE TOL SHING SHAKSO
固松图 当擦哇 炎拉记当企 涅东当切托兴夏梭
尊前发露并忏悔,所犯身口意三门、根本支戒三昧耶、一切毁堕与缺误。

DI K DRIP PAK CHAK TRIME TSO NAM CHANG SHING
DAKPAR DZE TU SOL
弟哲帕洽赤美措南羌兴达帕则都所
祈尊清除并清净,恶业障蔽与串习。


【附录三】金刚萨埵六字心咒

OM BENZAR SATTO HUNG
唵 班杂萨埵吽。


【附录四】三十七支供养

0M BENZAR BHUAI AH HUNG
唵 班杂布米阿吽
唵 班杂布米阿吽(金刚地)


SHI YONG SU TAKPA WONG CHEN SER KYI SA SHI
西用苏 达巴翁千 色记萨昔
大自在金刚地基(宽广有力的纯净金色地基)

OM BENZAR REKHE AH HUNG
唵 班杂日克阿吽
唵 班杂日克阿吽(金刚外围)

CHI CHAK RI KHOR YUK KI KHOR WE U SU HUNG
企架日括 裕记过威 乌苏吽
外铁围山所绕(外围铁山环绕着种子字“吽”)

RI’I GYELPO RIRAP
日以 皆玻日绕
中间须弥山王(中央)

SHAR LU PHAKPO
夏吕帕玻
东胜身洲

LHO DZAMBU LING
霍臧布林
南赡部洲

NUP BALANG CHO
努巴浪邱
西牛贺洲

CHANG DRA MINYEN
蒋札弥年
北俱卢洲

LU DANG LU PHAK
吕当 吕帕
身及胜身(向东)

NGAYAP DANG NGAYAP SHEN
俄亚当 俄亚先
拂及妙拂(向南)

YO DXEN DANG LAM CHOK DRO
游颠当 拉邱卓
动荡及胜道行(朝西)

DRA MINYEN DANG DRA MINYEN KI DA
札弥年当 札弥年记达
俱卢及俱卢月(朝北)

RINPOCHE RIWO
仁波切日哦
众宝山

PAKSAM KYI SHING
    巴萨计兴
如意树

    DO JO’IBA
    敦君巴
满欲牛

    MAM0 PE LOTOK
    嘛莫贝洛朵
自然稻

KORLO RINPOCHE
    括洛仁波切
轮宝

    NORBU RINPOCHE
    诺布仁波切
珠宝

    TSUNMO RINPOCHE
    尊摩仁波切
妃宝

LONPO RINPOCHE
伦波仁波切
臣宝

LANGPO RINGOCHE
浪波仁波切
象宝

TACHOK RINPOCHE
达邱仁波切
马宝

MAPON RINPOCHE
玛奔仁波切
将军宝

TERCHEN PO’I PUMBA
迭千波以奔巴
宝藏瓶

GEKPA MA
给帕玛
嬉女

TRENGWA MA
昌哇玛
鬘女

LU MA
鲁玛
歌女

K AR MA
噶玛
舞女

METOK MA
    美朵玛
华女

    DUPO MA   
    杜玻玛
香女

    NANGSEL MA
    囊瑟玛
灯女

TRICHAP MA
赤洽玛
涂女

NYIMA
尼玛


DAWA   
达哇


RINPOCHE’I DUK
仁波切以杜
众宝伞

CHOKLE NAMPAR GYELWE GYELTSEN
邱类南巴 皆威皆趁
尊胜幢

    LHA DANG MI’I PELJOR PUNSUM TSOKPA MATSANGWA
    MEPA DI NYI TSA WA DANG GYUPAR CHEPE PELDEN LAMA
  DAMPA NAM DANG YIDAM KHYIL KHOR KYI LHA TSOK
  SANGYE DANG CHANGCHUP SEMPE TSOK DANG CHEPA
  NAM LA BUL WAR GYI’O
  拉当弥意 贝久菩松 措巴 玛苍哇 美巴迪尼 擦哇当
  居巴皆比 巴登喇嘛 当巴南当 依当企括 记拉措
    桑皆当 蒋去森北 措当切巴 南拉布瓦吉喔
  其中人天 圆满富乐 无不具足   
  以此奉献 根本传承 诸胜恩师 本尊眷属
  曼达主尊 诸佛菩萨 诸天圣众

TUKJE DROWE TON DU SHE SU SOL
突杰卓威敦杜 些苏索
为利众生 愿哀纳受

SHE NE CHIN KYI LAP TU SOL
谢涅仅记 拉杜索
愿受已加持 自他有情众


【附录五】四句供养文

SA SHI P0 KYI CHUK SHING METOK TRAM
萨西波及具兴美多章
香涂地基妙花敷,

RI RAP LING SHI NYI DE GYENPA DI
日热玲西尼得间巴地
须弥四洲日月严,

SANGYE SHING TU MIKTE PULWA YI
桑皆星度米得普瓦宜
观为佛土以奉献,

DRO KUN NAMDAK SHING LA CHOPAR SHO
卓棍南答星拉却巴修
众生咸受清净刹。

IDAM RATNA MANDALA KAM NIRYATA YAMI
依当 热纳 曼达拉康 尼亚他亚米
依当 热纳 曼达拉康 尼亚他亚米


【附录六】莲师七句颂

HUNG ORGYEN YUL KYI NUB CHANG TSAM
吽 乌金佑记奴将仓
吽!乌金净土西北隅,

PEMA KESAR DONGPO LA
贝玛给萨东波拉
降生莲花胚茎上,

YAMTSEN CHOK KI NGODRUP NYE
央参秋记虐竹涅
胜妙悉地成就尊。

PEMA JUNGNE SHESU TRA
贝玛冏涅些苏札
称扬圣名莲花生,

KOR DU KHANDRO MANGP0 KOR
括都康卓芒波括
围绕如海空行眷,

KHYE KYI JESU DA DRUP KYI
切记结苏达竹记
我今发心如尊行。

CHIN KYI LOP CHIR SHEK SU SOL
钦记罗企些苏梭
请速降临赐加持。

GURU PEMA SIDDHI HUNG
咕如贝玛悉地吽
咕如贝玛悉地吽


【附录七】金刚上师莲师心咒

OM AH HUNG VAJRA GURU PEMA SIDDHI HUNG
唵 阿 吽 班杂 咕如 贝玛 悉地吽

[中文版序]

藏传佛教宁玛巴传承

雪谦冉江仁波切

有一部分的佛法义理与修持方法,早在西元五世纪已传至西藏边区。然而,直到西元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King Trisong Detsen,生于西元七四二年)迎请印度堪布寂护大师(Shantarakshita),随后又请了无比殊胜的密乘上师莲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入藏,才使佛法正式在西藏大传。
根据《涅槃经》(Sutra of Final Nirvana)及其他授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行将涅槃之际曾经表示,由于此生以人身出世, 因此未能广传密续的秘密法教。但他预言将在十二年后,以神通降生的方式再度来世,以传密法。这次转世便是莲花生大士,他从阿弥陀佛的心间化生,以八岁孩童的身形神奇地示现在邬底亚纳 (Uddiyana)达纳寇夏湖(Danakosha Lake)的一朵莲花之上。
当因札菩提国王(King Indrabodhi)宣告要他继承王位之时,莲师明了治理邬底亚纳王国无法利益众生。于是决意以干犯众怒的作为,减少国王与大臣们对他的执着眷恋,因而遭到流放。他来到了印度的八大尸陀林(墓地)修习瑜伽行。他知道,若要利益一般凡众,就必须遵循经由学习与修持之修道上的正规次第,因此他从空行母莱奇?汪嫫(Dakini Lekyi Wangmo)处领受灌顶,并朝礼了八大持明者,得到八大嘿鲁嘎(Eight Herukas)与大圆满的传承。
于后,他转化了札霍(Zahor)王国的信仰,摄受公主曼达拉娃(Mandarava)为法侣,并在玛拉替卡洞穴(Maratika Cave)证得不死虹身。之后他又教化了邬底亚纳王国,并在印度的金刚座 (Vajrasana)驳倒外道诸师,接著在尼泊尔的阿苏拉洞穴(Asura Cave)获得无上证悟。在前往西藏途中,他又降伏了一切邪魔,并令他们立誓成为佛法教护。
莲师入藏后,五年内便建成桑耶寺的任运自显洲殿 (Spontaneously Arisen Temple of Samye)。在青浦的山洞(Cave of Chimphu)中,他为以赤松德赞王为首的八位弟子灌顶,带领他们进入了寂静尊与忿怒尊的坛城,并授予他们金刚乘各次第的完整法教。
莲师大多数的法教皆由耶喜?措嘉(Yeshe Tsogyal)或他自己写下,并以神通力封缄于各处,如寺庙、圣像、岩石、湖泊、甚至空中,成为无数的“伏藏”(gter ma)。他将这些伏藏一一托付予特定的弟子,并预示这些弟子将会转世成为伏藏师(tertons,德童) 或取宝者(treasure-finders),在特定时空下将由封藏处取出这些法教以利益众生。当适当机缘来临时,伏藏师便会有禅观(vision)或徵示,指示他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可以取出有缘的伏藏。伏藏通常是以象征性的空行文字写成,伏藏师目睹之后便能写下整函完整的法教。至于所谓的“心意伏藏”(mind trasures),则无实物上的出土,而是在伏藏师的心中生起。几个世纪以来,已经有数百位伏藏师出世。即使在当代,莲师的伏藏法教仍持续被敦珠法王(Dudjom Rinpoche)、顶果?钦哲法王等伟大的上师取出。这类的法教,有时被称为“近传承”,与经典文字(bka’ma)的“远传承”相辅相成,是从本初佛、普贤王如来、经由莲师、无垢友(Vimalamitra)、以及其他伟大的持明者,未有间断地师徒相传至今。至于第三种的“净相”(dag snang)传承,则是莲师亲现伏藏师面前口传的法教。
在莲师的指导之下,上百位的印度班智达与相同数目的西藏译师,将全数的佛经与大部分的印度论典译成藏文,史称“前译”或“旧译”(snga‘gyur)时期。而这段时期勃兴丰富的精神传承丰富的精神便被称为“旧译派”、或宁玛派(rnying ma)。仅管后来在藏王朗达玛(King Langdarma)的迫害下,寺庙传统几乎被摧毁殆尽,但宁玛派的法脉却经由高度证悟的在家瑜伽士传承而得以延续。
到了西元十世纪末,佛法在印度渐趋衰微,出现了由大译师仁千?桑波(Rinchen Sangpo,957-1055)带领的第二波译经风潮。其后陆续出现的各种传承被称为“新译派”(gsar ma),包括噶当派(和其后发展在的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香巴噶举、施身法暨希解派(Chod and Shije)、时轮金刚(Kalachakra)、与乌金念竹(Ugyen Nyendrub)等传承。这些新、旧教派的传承,通称为“八大修道车乘”。
莲师的传承包括了完整的经乘与密咒乘传统,所分列的九乘当中,囊括了佛法义理与修持的所有层面。仅管一切的法教与修道的目标偕一,但因有情众生习性与根器不同,佛法就有证得佛果的诸多修道与法乘。这也是何以佛陀与所有依止佛陀的成就上师,会根据不同需要而教导不同方法的缘故。
宁玛派共有九大证悟法门(或称“九乘”)。九乘并非分别而不同的修行方式!而是依序而渐次、互通而相含。犹如万流归一海,诸道达一顶,诸乘最终都相融合一于成佛的顶峰,证得大圆满的光明金刚心(’od gsal rdo rje snying po)。这九乘也可精简为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
小乘法门的根基是出离心。修持的发心是为了自我解脱。单独来看时,或许可被称为“小乘”(lesser vehicle);而当与三乘的修道整体合一时,则被视为是“根基乘”(basic vehicle)。
大乘行者的发心则是为了利益他人,希望解脱他人的痛苦,引领众生成佛。在许多基本层面上,大乘都远较小乘殊胜。菩萨了知个人与一切现象皆无自性,因而将所有现象视为如梦或如幻。然而,他对于究竟真理(胜义谛)的了解并不会使他忽略了相对真理(世俗谛),仍旧以慈心与悲心,圆满地依止业果法则,持守言行。为了一切受苦众生,誓言为利众生而证悟的菩萨,生起无尽慈悲,孜孜不倦地利益众生。但他慈悲与智慧双运,证得离于执着的究竟自性,使他安住于无别胜义谛的广大平等中。
金刚乘的法门是以“净观”为基础,发愿以善巧方便的修持,迅速让自身与他众离于一切妄念。大乘主张佛性犹如种子或潜藏力一般,众生尽皆具足。金刚乘则认为佛性是以智慧或本觉,也就是心的无染面与根本性,现前具足。因此,大乘又称为“因乘”,金刚乘则是“果乘”。如同所谓:“在因乘中,心性为佛果之因;而在果乘中,心性即是成佛果。”由于修道的“果”——佛果,本自具足,行者只需确认此心或除去心的障蔽。金刚乘的入门就是由传法上师所授予的灌顶(abhise-ka),旨在授权行者得以修持金刚乘法教,并因而圆满共(一般)与不共(殊胜)的成就。
莲师的传承由他的二十五位大弟子、五位法侣、八十位耶巴(Yerpa,译注:括号内皆为当时西藏的地名)的成就者、一百零八位“曲沃瑞”(Chuwori)的大禅定师、三十位“扬炯”(Yangzom) 的密咒师(mantrikas)、五十五位“雪札”(Sheldrak)的证悟者(togdens)、二十五位空行母、七位瑜伽女,以及无数弟子所延续。他们传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持传承,例如以苏波?巴吉、耶谢(Sopo Palkyi Yeshey)、素?释迦?烱乃(Zur Shakya Jungeney)、努?桑杰?耶喜(Nub Sangye Yeshe)和娘?加纳?库玛拉(Nyak Jnana Kumara)等上师开启传承。几个世纪以来,包括戎炯?玛哈班智达(Ronzom Mahapandita)、至尊龙钦?冉江(Gyalwa Longchen Rabjam)、敏林?德钦(Minling Terchen)、敏林?洛钦(Minling Lochen)、米滂上师(Lama Mipham)等伟大的持教明灯,都阐述了佛法义理与修持法门最为深奥的部分。上百位主要与千位次要的伏藏师,如五大伏藏法王(five kingly tertons)与十一位林巴们(ling-pas),发掘并传授了适于他们时代最为深奥的法教。
所有伏藏师的“大印”(Seal),被认为是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1820-1892)。他在某次禅观中,清楚地见到埋藏在西藏以及其他国家的所有伏藏。他是西藏历史唯一领受并且传授“七部藏”(bka’babs bdun)的上师,分别为佛经、岩藏、封藏(reconcealed treasures)、意藏、全集、净相、以及得自禅观的口耳传承。
蒋扬?钦哲?旺波与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1813-1899)、巴楚仁波切(1808-1887)、米滂上师(1846-1912)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不分教派(利美)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毫不懈怠地走访西藏各地,领受上千种不同传承的佛法修持,许多是濒临失传的教法。他谦逊地徒步寻访,身上背着一只背袋,据说还穿破三双靴子。他与蒋贡?康楚便将这些搜集到的重要法教集结、编纂、印制成几部重要的大论著。这些伟大的上师拯救了藏传佛教的传承,使它不致衰败而重现活力。他们将活生生的法脉传承,交予未来的世代,若无他们的传承,经典文字将徒留表象而已。蒋扬?钦哲?旺波在四十岁时开始终生的闭关,直到七十三岁圆寂为止,都不曾踏出他的关房。





顶果钦哲仁波切

顶果?钦哲仁波切生于西元一九一O年。初生时,米滂仁波切曾为他加持,据说这次加持,是他此生最为重要的事情。顶果?钦哲仁波切年少时来到宁玛派六大寺庙之一的雪谦寺,遇到了根本上师雪谦?嘉察仁波切(Shechen Gyaltsap Rinpoche,1871-1926),上师正式认证他为蒋扬?钦哲?旺波的心意转世,为他举行坐床大典,并授予他无数的法教。在雪谦寺,他也遇到了第二位主要的上师蒋扬?钦哲?却吉?罗卓(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当时后者恰好前来到雪谦寺领受雪谦?嘉察仁波切的教法。
钦哲仁波切内在修证高深、非凡,已成为精神导师的典范,他是所有遇见他的人慈爱、智慧与悲心的泉源。钦哲仁波切以超过二十年的光阴,在偏远的隐蔽处与洞穴中闭关,证得这些殊胜的功德。在多次闭关之后与之间的空档,他不眠不休地利益众生。他是……不丹皇家和无数弟子的主要上师。他因而成为上师中的上师。他对于藏传佛教文学的渊博学识,无与伦比。他也继承了蒋扬?钦哲?旺波存续所有传承教典的志业,尤其是那些濒临断绝的法教。
虽然钦哲仁波切非常温和、安忍,但在他的跟前,面对他宽广的心性与威严的身形,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仁波切于一九九一年圆寂,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在不丹的帕洛(Paro)附近举行荼毘大典,约有五万人参与了这场圣会。钦哲仁波切完全身教合一。虽然他的心看来似乎深不可测、广不可量,但从凡夫的角度来看,他的确是个非比寻常的好人。他唯一的关注即是他人当下与究竟的福祉。对于任何想要踏上证悟之旅的人来说,他就是修道尽头、最具启发的鲜活范例。

二OO三年三月于印度雪谦寺




[中文版序]

体验顶果钦哲法王的慈悲智慧

赖声川

顶果?钦哲仁波切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藏传佛法修行者与老师之一。这一位尊贵的大圆满修行者及“伏藏者”,同时也是极著名的诗人、学者,及哲学家。话说“只要见到他的面孔就能够保证未来的解脱”。
前年,我有缘翻译钦哲仁波切的传记。自从《顶果钦哲法王传》出版以来,得到很大的回响,不论是佛弟子或第一次接触藏传佛法的读者,都被书中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所感动,被引领至另外一个世界中。
之后,在雪谦·冉江仁波切和马修·李卡德的带领之下,我们在台湾成立了莲师翻译小组(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之中文翻译小组,决定用中文出版顶果?钦哲仁波切之所有著作。在小组所有同仁共同努力之下,已经有初步的成绩,今年能够为读者献上《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和《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两本珍贵的法教,让读者体验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之广大与慈悲。
我此生有幸与钦哲仁波切结缘,亲自体验他全身随时散发出来的庞大慈悲力量。那种感动,让我受用一生。相信透过本书文字,读者也能得到相同的启发。  

(本文作者为顶果钦哲法王文集 总召集)



[作者简介]

顶果钦哲法王简传

顶果钦哲法王是最后一代在西藏完成教育与训练的伟大上师之一。他是古老的宁玛巴传承的主要上师之一,是实修传承的杰出持有者。在他一生中,曾闭关二十二年,证得许多受持法教的成就。
他写下许多诗篇、禅修书籍和论释,更是一位伏藏师——莲师埋藏之甚深法教“伏藏”的取宝者。他不仅是大圆满决窍的指导上师之一,也是穷毕生之力寻获、领受和弘传数百种传承的持有者。在他那个世代中,他是利美运动(不分派运动)的杰出表率,以能依循每一教派本身的传承来传法闻名。事实上,在当代上师中,只有少数人不曾接受过他的法教,包括……等多数上师都敬他为根本上师之一。
集学者、圣哲、诗人和上师之师于一身,仁波切以他的宽容大度、简朴、威仪和幽默,从未停歇对缘遇人们的启迪。顶果钦哲仁波切于一九一O年出生在东藏的丹柯河谷(Denkhok Valley),其家族是西元九世纪赤松德赞王的嫡系,父亲是德格王的大臣。当他还在母亲腹中时,即被著名的米滂仁波切指认为特殊的转世。后来米滂仁波切将他取名为札西?帕久(Tashi Paljor),并赐予特殊加持和文殊菩萨灌顶。
仁波切幼年时便表现出献身宗教生活的强烈愿望,但他的父亲另有打算。由于他的两位兄长已离家投入僧侣生涯:一位被认证为上师转世,另一位想成为医师,仁波切的父亲希望最小的儿子能继承父业。因此当仁波切被几位博学大师指认为上师转世时,他的父亲无法接受他也是祖古(tulku)——上师转世——的事实。
十岁那年,这个小男孩因严重烫伤而病倒,卧床几达一年。多闻的上师们都建议,除非他开始修行,否则将不久人世。在众人恳求之下,他父亲终于同意这个小孩可以依照自己的期盼和愿望来履行使命。
十一岁时,仁波切进入东藏康区的雪谦寺,这是宁玛派六大主寺之一。在那里,他的根本上师,米滂仁波切的法嗣雪谦?嘉察,正式认证他为第一世钦哲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的意化身,并为他举行座床典礼。蒋扬?钦哲?旺波(1820-1892)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上师,与第一世蒋贡?康楚共同倡导全西藏的佛教文艺复兴运动,所有当今的西藏大师都从这个运动中得到启发与加持。
“钦哲”意即智慧与慈悲。钦哲传承的转世上师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其中包括赤松德赞王、九世纪时与莲师一起将密法传入西藏的无垢友尊者、密勒日巴尊者弟子暨噶举派祖师的冈波巴大师(Gampopa)、十八世纪取出龙钦心髓(Longchen Nyingthig)的吉美林巴尊者等。
在雪谦寺时,仁波切有很多时间住在寺庙上方的关房,跟随其根本上师学习与修行。在这段期间内,雪谦?嘉察授予他所有宁玛派的主要灌顶和法教。仁波切也向其他许多大师学习,包括巴楚仁波切著名的弟子卓千堪布贤嘎。堪布贤嘎将自己的重要著作《十三部大论》(Thirteen Great Commentaries)传给他。他总共从超过五十位上师处得到广泛的法教与传法。
雪谦?嘉察圆寂前,钦哲仁波切向他敬爱的上师许诺:他将无私地教导任何请法之人。此后,从十五岁到二十八岁间,他大多数时间都在闭严关,住在偏远的关房和山洞里,有时只住在离出生地丹柯河谷不远山区里突出山岩的茅棚中。
顶果?钦哲仁波切后来伴随宗萨?钦哲?却吉?罗卓(1896~1959)多年,他也是第一世钦哲的转世之一。从却吉?罗卓处接受了《大宝伏藏》(Rinchen Terdzo)的许多灌顶之后,仁波切表示他想将余生用于闭关独修。但却吉?罗卓回答:“这是你将所领受的无数珍贵法教传下、授予他人的时候了。”从此,仁波切便孜孜不倦地为利益众生而努力不懈,成为钦哲传承的标竿。
离开西藏后,钦哲仁波切遍历喜玛拉雅山区、印度、东南亚及西方各地,为众多弟子传授、讲解佛法,多半由妻子桑云?拉嫫(Sangyum Lhamo)和孙子暨法嗣的冉江仁波切(Rabjam Rinpoche)随侍在旁。
不论身处何地,仁波切总是在黎明前起床,祈请、禅修数小时后,再开始一连串活动,直到深夜。他能够安详自在地完成一整天的沈重工作。无论他做什么——他可以同时处理几样不同的工作——似乎都与他自然流露的见、修、行一致。他的弘法与生活方式已和谐地融为一体,浑然融入了修行道上的各个阶段中。他也广作供养,一生中总共供了一百万盏酥油灯。所到之处,他也资助许多修行者和有需要的人们,其谨严的态度,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他所做的善行。
仁波切认为在圣地建塔兴寺有助于防止战争、疾病与饥荒,并能促进世界和平,提升佛教的价值与修行。在不丹、西藏、印度及尼泊尔,他不屈不挠地启建、重修了许多佛塔与寺院。在不丹,他依照先前为国家和平所做的预言,建造了数座寺院供奉莲师,并盖了一些大佛塔。渐渐地,他成为全不丹人,上至皇室下至平民最尊敬的上师之一。近几年,仁波切重返西藏三次,重建并为……雪谦寺开光,且以各种方式捐助修复了两百间以上的西藏寺院,尤其是桑耶寺、敏珠林寺(Mindroling)和雪谦寺。在印度,他也在佛陀成道的菩提树所在地菩提迦耶建了一座新塔,并计划在北印度其他七处和佛陀有关的伟大圣地建塔。
在尼泊尔,他将丰富的雪谦传统搬入新家——位于波纳斯大佛塔(stupa of Bodhnath)前的一座宏伟寺院。此寺成为他的主要驻锡地,可容纳住持冉江仁波切所领导的众多比丘。钦哲仁波切有一个特别的愿望,希望这座寺院能成为以原有纯净传承来延续佛法的道场,如同他们先前在西藏所学习、修行般。他也投注相当大的心力教育杰出的年轻上师,使其能担负延续传统之大任。
西藏的……很多著作都只剩下一、两个副本。仁波切花了多年时间,尽可能印行西藏佛法的特殊遗产,总共印制了三百函,包括蒋贡康楚的《五宝藏论》(five treasures of Jamyang Knogtrul)。直到晚年,仁波切都还在寻访他尚未得到的传承,并传授弟子他所持有的传承。终其一生,在数不尽的法教中,他曾传授两次一百零八函的《甘珠尔》(Kangyur),以及五次六十三函的《大宝伏藏》。
他在一九七五年首度造访西方,此后又造访多次,包括三趟北美之行,并在许多国家传法,尤其是在他欧洲的驻锡地,位于法国多荷冬的雪谦?滇尼?达吉林(Shechen Tennyi Dargyeling)。在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弟子都从他身上获得了广泛的法教,有几批弟子也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传统的三年闭关修行。
透过他广大的佛行事业,钦哲仁波切不吝地奉献全部生命于维续、弘扬佛法。让他最感欣慰的事,就是看到了人们实修佛法,生命因发起菩提心和悲心而转化。
即使在生命的最终几年,钦哲仁波切非凡的精神与活力也甚少受到年岁的影响。但在一九九一年初于菩提迦耶弘法时,他开始示显生病的初步徽兆。然而,在结束所有教学课程后,他仍继续前往达兰莎拉(Dharam-sala),顺利地以一个月的时间,将一系列重要的宁玛派灌顶和法教传给……,圆满后者多年的祈请。
回到尼泊尔后,正值春季,他的健康持续恶化,许多时间都花在默默祈请与禅修中,每天只保留几小时会见需要见他的人。后来他决定前往不丹,在莲师加持的重要圣地“虎穴”(Paro Taktsang)对面闭关三个半月。
闭关结束后,仁波切探视几位正在闭关的弟子,开示超越生死、超越任何肉身化现的究竟上师之意。不久后,他再度示现病兆。一九九一年的九月二十七日夜幕低垂时,他要侍者帮助他坐直。次日凌晨,他的风息停止,心识融入究竟空性之中。



第一章  共的前行

导 论

由于不同根器的众生有各种的需求和祈愿,佛陀于是传下了许多不同的法门,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小乘与大乘。后者其实包含了前者,两者之间也没有任何抵触:它们都能引领我们到达解脱与究竟的证悟。
大乘的法门尽管如此浩瀚无尽,经由诸多上师精炼后的阐述,已然有了包含深义而又易于修行的相关指导。这些开示的精髓要点,在于止息令我们痛苦的三毒:嗔恨、贪著、愚痴,并以众生的究竟安乐做为一切行止的依据。
发愿成就自身以便成就他人的誓愿,我们称之为证悟想(the thought of enlightment)或菩提心。这意味着,无论哪种单一的行为、言语或思绪,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细节,也都要为一切众生的福祉着想。当你真正生起这种利他之愿,证悟想便会毫不费力地出现。当这样的心愿逐渐坚定之后,你便具足了修行所有道乘的根基。无论你修行的是哪一个法门——中观①、大手印②或大圆满③——都将自然成熟,结为果实。

① 中观,不落于常见与断见两种极端的见解(恒存主义和虚无主义)而称之为“中”,乃西元二、三世纪龙树菩萨根据佛陀开示之空性智慧所成的一种观察与分析现象缘起的一种方式,其撰有著名的《中观论颂》,之后由月称菩萨加以阐述而成《入中论》,被视为佛法义理的究竟见解。书中另外提到的“大”中观,意识是一切现象的自性皆可如是观之,而称之为“大”(英文为great)。
② 大手印,藏传佛教的四大派中白派(噶举派)的最高法门,并非以诈传诈、用许多手印来修的便可称之。依据藏文原文应该翻译为“大印”即可,这里仍沿用过去的译名;而根据“莲师翻译小组”于另书上对此的解释,“大印”意思为:究竟自性“封印”(英文为seal)于一切现象上,所有的人事物都属于空性智慧的范畴。请看词汇解释Mahamu-dra。
③ 大圆满,藏传佛教四大派中红派(宁玛派)的最高法门;根据“莲师翻译小组”于另书上对此的解释,一切现象的自性皆然而称之为“大”(英文为great),“圆满”指的是心之本性原来具足三身(法身、报身、化身)的功德:“自性为空”是为法身、“所显为明”是为报身、“所具悲心”摄受一切是为化身。请看词汇解释Dzogchen。

让自己沉浸于法教的涵养之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如此一来,便能毫无困难地培养出菩萨的修行功德,犹如蜜蜂在花丛中收集花蜜,储存于蜂巢中而成为蜂蜜一般。
在上师传予法教或弟子聆听法教之前,必须先生起证悟想,并祈愿自己能够领受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与一切印度、西藏上师的加持。
我们的动机影响着行为,正如灌溉渠道引水而行。若我们随时都以想要解除他人痛苦的发心来指引行为,这样的心愿终会圆满。但如果我们漠视这个重要的理想,反而将自己受限于追求长寿、舒适、富足的生活,或许我们会得到这些——但当然也只有这些而已。重要的是,我们不该将自己的生命耗费于虚荣或不重要的目标上。
当我们刚踏上修行道时,尚未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为了成就他人的福祉,必先经由清净心念与转化心念来成就自身。这便是我们称之为“前行”修持的目标所在,此乃是为精神道上的所有进展打下基础。或许你会想舍弃这些“前行”④,修持你认为比较深奥的法教,但如果你这么做,便是将宫殿建筑在一池冰冻的湖水之上。
以下便是这个前行修法的内容说明。共有两个部分:“外”或“共”的前行,以及“内”或“不共”的前行。

④ “前行”也称为“加行”、“预备法”、“基础法”(pre-liminary practice)为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修法的最重要基础,也是精神所在。“共”的加行为四派共有,“不共”的加行则各有特色;通常所称的“四加行”,指的便是这种“不共”的加行。



六共前行

虔诚心乃修道成就的主要来源,故而每座修法开始时,应先观想面前虚空之中或头顶之上,根本上师示现为莲花生大师的外相,智慧光耀,慈悲微笑,坐于广大虹光中。接着,以极强烈的信心,念诵三次“喇嘛千诺!”(Lama kyeno!),也就是“上师全知尊!吾请您指导!⑤”祈请上师加持,让我们得以于此生成就甚深道之圆满了悟。于是上师放出光芒,清净我们的无明障蔽,并令我们充满加持。

⑤ 在此的英文翻译为“I am in your hand”,意思是任您指示、听命于您、由您照顾等。

接着,我们思量“外”或“共”前行之六个主题。第一,思量人身难得,以便令我们转心向法。第二,思量死亡无常,以便令我们了知修法有多么急迫,鞭策我们加紧努力。接着思量第三个主题:业力⑥的因果法则,亦即行为与结果的关系,以便令我们清楚了解业报所行。其后思量第四个主题:(轮回⑦苦痛),以便帮助我们认清轮回的虚妄状态必然离不开痛苦。其后是第五主题(修法解脱),我们应当认清,经由领受并修持法教,能够令我们出离轮回、究竟证悟,成就无上全知之境。最后,我们应该认清,为了成就究竟证悟,必须依止具德上师的加持与开示。

⑥ 业力:请看词汇解释 Karma。
⑦ 轮回:请看词汇解释 Samsara。


第一、人身难得且殊胜

试问自己,在地球上居住的数十亿众生当中,有多少众生知悉生为人身之难得?在知悉人身难得的人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想到善用人身来修持佛法?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开始修行?在开始修行的人们当中,又有多少人能持续修行?在持续修行的人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成就了究竟证悟?真正成就究竟证悟者的数目,犹如在晨曦初光中所能见到的星辰那般,比起清亮夜空中所能见到的,实在少之又少。
在人类当中也有各种不同的存在状态。有些被糟蹋在追求世间一般的事务,有些则用于精进以求证悟。这个人身也唯有当人能自由修持佛法,且具足一切暇满因缘来修行时,才能称为殊胜。因此为了让我们有机会修法,我们必须离于“八无暇”⑧。这八种不利于修法的因缘分别为:生于地狱道、生于饿鬼道、生于畜生道、生于蛮荒地、生于长寿天、邪见⑨者为伴、生于无佛来世的黑暗时期,或由于心智缺陷而没有能力了解佛法。但若单单只是免于这些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十种利于我们的条件——“十满”,其中五种缘于自己,另外五种需依靠外在因素。

⑧ “八无暇”又称“八难”,见闻佛法有所障难、无有闲暇。《维摩方便品》天台疏三曰:“言八难者。三恶道为三、四北郁单越、五长寿天、六盲聋喑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
⑨ 邪见,错误的见解,致使众生更加痛苦、无法解脱的想法。

五种缘于自身之“内圆满”条件为:此生能得具人身;住于法所弘扬处;具足五根诸官能;生活行为不尽然负面;以及对具德者生信心。
我们必须生为人身,因为这是唯一具有足够痛苦、让我们立即渴望脱离轮回、但又不至于太过痛苦到不再有机会修法以求出离的状态。
我们必须生于“中土”,亦即佛法仍在弘扬之处,否则我们便无缘遇见佛法并精进修持。
我们需要具备所有的感官功能,以便能闻、思、修佛法。举例来说,若我们眼盲,则无法阅读法教;若耳聋,则无法聆听开示。
我们必须以正面的方式过活。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恶行——例如身为猎人、小偷或一辈子都在打仗的人——自然会把我们引离修行佛法的善缘,朝着反方向而行。
我们必须对能够指导我们走向证悟者——也就是三宝和上师——生起信仰与信心。
五种依赖他人之“外圆满”条件为:此“劫”⑩必须有佛出现;此佛必须传授佛法;此法必须仍存于世;此法必须有人修行;以及需有善知识⑾之指导。

⑩ 劫:请看词汇解释 Kalpa。
⑾ 善知识,修行道上的指引者,具有正确的见解而可帮助众生解脱者。

以上所讲,乃称为拥有一切自由(暇)及有利条件(满)修持佛法之暇满人身。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殊胜人身”。何以殊胜?因为善用人身可以即身得到证悟。过去一切大成就者虽然生为凡俗,但入佛门之后,跟随具德上师,奉献一生于修持所得法教,故能显现大菩萨之证悟事业。
若我们一一检视六道轮回,可以得知,除了人道之外,其余众生修法的障碍实在太大。在下三道如地狱道,其痛苦强烈到众生之心毫不可能思维并修持法教。在天道,众生皆能飞越天际、饮用甘露,并享用各种愉悦之物,这些条件似乎更好。然而由于这些众生相当受到那些事物所诱惑和困扰,更加痛苦极微,他们对于轮回从不厌倦,因此也从未想要修法。所以,如果我们不善用人身的殊胜机会,便会像滚石落下山坡般毫无选择地向下堕落。


第二,死亡及无常

光是具有人身还不够。我们随时可能因死亡而失去它。我们究竟如何死亡或何时死亡,我们完全无法确定。没有人有办法说:“我会活这么多年这么多月”或“那么多年那么多月。”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情况,像是走路、吃饭、游戏、渡河等,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死因。
    无常不只影响生物,外相世界也同样受其影响。对我们来说,世界似乎十分坚固,然而在此劫终了之时,它将被水火两大元素摧毁。我们也可见到在一年四季之中,高山、森林与各种大地景观逐日逐月地改变。一天中的不同钟点,气候、光线、眼前流动的河水,永运都是不同的——每一瞬间过去,一切都在变化。某一时期的强大国家,其后就被别的国家征服。在一生当中,有些人富极一时,最后却穷困潦倒。所以说,外在的现象世界,没有任何层面是恒常或确定的。
为何我们必须不断反覆思维无常?⑿这是因为我们具有强烈的倾向,认为自己与身处的情况都将恒常持续,以为这些事物具有某种内在的恒常性。我们因而对外在现象生起强烈的执着。这是错误的。相反地,若我们能不断思维无常,我们将有强烈的动机转心向法。我们必须随时清楚知道,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愈来愈接近死亡。死亡无可避免。随着每日过去,寿命就会减少。当死亡降临,就算我们再有权势,也无法说服它等待我们。即使我们再富有,也无法贿赂它。最强大的将军也无法派遣军队来抵抗它。即使我们面容姣好,也无法诱惑它。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阻止死亡。

⑿ 释迦牟尼佛曾经开示,恒观无常乃是对于诸佛的无上供养,恒观无常的人将由诸佛度脱痛苦(授记必定成佛),恒观无常的人必将受到诸佛的护佑,恒观无常的人也将受到诸佛的加持。

在死亡的时刻,除了佛法,没有别的事物能帮助我们。在我们一辈子所经历的一切恐惧中,没有比怕死的恐惧来得强烈。因此为了准备死亡的到来,我们不应等到最后一刻再来修法。如果我们现在想要修行佛法,我们还做得到;但若在临终时想要修法,可就没办法了。我们会受身体的痛苦与精神的苦楚所击溃。那并非开始修法的时机。因此,就像聪明人未雨绸缪那般,我们应该马上准备就绪,以修持成熟所获的坚定来面对死亡。正如被箭尖刺心的战士知道自己只有几分钟可活一般,我们不应浪费任何一刻。此时此刻,当我们健康良好并具备各种身心功能之时,就是修法的时机。别再去想“我晚一点再修法”来拖延时机。我们应该了解,对于尚未准备就绪的人来说,死亡是非常可怖的事情。我们别再以为“我还有好多年可活”。我们刚刚吃下的食物,可能有毒而使我们今晚就死了。有多少不在预期之内而造成死亡的例子。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无常也可见于生活中的一切层面。坐拥高位的人,可能瞬间掉落而居于低位。许多累积巨大财富的人,之后也会失去金钱。没有人能够永远保持富有。强烈执着于家庭朋友的人,迟早都得与所爱分离,即使不是现在,在死时也必得分开。如果我们清楚了解死亡那无所不在的威胁,便不会希望日复一日地继续做那些我们毫不留意就做且没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业,因果法则

如果死亡不过像是一把火烧尽了、或一池水干涸了那样,一切就都没事了。如此一来,修法便无多少用处。但情况并非如此。当我们身心分离时,色身被抛弃了,心却不断再度投生。在那时,唯一能决定下辈子投生何处的因素,就是深印在我们意识中、从过去以来所做善行与恶行的业力相抵结果⒀。若恶行占了上风,我们就会投生下三道而受其苦。若善行占了优势,我们就会投生上三道⒁。
我们不应等到躺在临终病榻或中阴身⒂时,才开始考虑善行或恶行的影响。或许在那时,我们很可能会认清恶行是造成痛苦的原因,善行才能带来快乐。但在死亡的时刻,我们能做的不多,因为业报早已集结。此时此刻,在我们还有自由来选择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的时候,就必须思量因果业报。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可以不论善恶地做一切想做的事,并在另一方面稍稍修一些法,就能像坐飞机那样被带往证悟的境界,那可就大错特错。

⒀ 在本书中、与佛经里所指的“善”与“恶”,并非是道德法律或风俗习惯中所谓的一般善恶;而是与动机发心的清净与否相关。行“善”不一定要去从事慈善事业,若以极大的恭敬心做少许的布施或供养,也能积聚极大的福德资粮,并在未来能使自己快乐;因此而称为“善”。作“恶”不一定得是杀人放火的罪行,仅仅是我们对于所爱的执着、或为了争权夺利而毁谤他人,以及任何形式的伤人作为、由负面情绪所引发的负面行为,皆能造成日后的轮回痛苦;因而称为“恶”。
⒁ 上三道,或称三善道、三善趣,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或半天道、人道;下三道,或称三恶道、三恶趣,分别为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⒂ 中阴身,为介于死亡与下一个投生之间的过渡状态。

在中阴身时,就算我们懊悔过去的所有恶行,也为时已晚:业行已然累积,我们像被丢到空中的石头,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落下。我们根本无法逆转整个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现在就能清楚分辨善行与恶行之别。即使一件善行看来微不足道,我们仍该去做;即使一件恶行看来细微末节,我们仍该避免。滴水长时能满巨盆,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同样地,每个行为都有其果报,千万不要以为一个小动作不会留下痕迹。
另一方面,也不应认为我们曾经为恶不善,就此永远被贴上标笺。无论所为之恶多么严重,都有被清净的可能。没有所谓不可清净之恶行。因此我们必须忏悔并修复一切恶行。正如前面所说的,就因为滴水长时能满巨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不断经由身口意三门⒃来努力累积善行。如此将可积聚福德资粮,帮助我们面对死亡之恐惧。

⒃ 三门,身口意,可以用来修行的三个管道。

善行与恶行的大小与否,并非根据其外显的样子来判断。看似小的行为,也能够轻易累积巨大的善报或恶报,一切端赖我们的发心或态度。例如以小小的方式,但极大的慈爱来帮助一个人,便能累积巨大的善报。同样地,一个轻易就说出口的简单字语,若是用在批评一位菩萨,则将累积无量的恶报。
轮回中的众生一般皆处于迷妄的状态,而这状态又不断产生痛苦。因此,如果我们漠视自己所做之恶而不去清净,既不忏悔也不修复,将逐渐累积恶业。我们将无法领受诸佛与上师的加持,也无法增长修法的证量与了悟。所以,对于善恶业行之别,我们必须随时了然于心,并且为善避恶。
当我们早晨起床时,这么去思维:“我不但有好福气能生而为人,而且我也已入佛门,得遇上师,并受法教。因此今日我将尽力遵循佛法,并且仅只行善。我这么做,并非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要为一切众生的利益着想,无一例外。”
夜晚就寝时,一一检视当日的言行与念头。若曾为了自己或他人行善,我们应该随喜,并回向功德给一切有情众生,并祈愿他们皆能因如此功德而尽皆成佛。同时也希望明日将累积更多善行。若发现自己曾做恶行,便应思维:“我有如此殊胜的人身,能够遇见上师,却做出这样的事情!”你必须生起强烈的忏悔,决心不再犯下相同错误。
我们若要培养观照自心的能力,就必须随时检视自己的意图与行为。凡夫俗子于轮回之中来来去去,甚至从未曾想过他们的恶行是不好的,也没有想到恶行将带来有害的结果。就算他们曾经短暂了解,却不放在心上,更鲜少有人会实行对治这些恶行的方法。这其实正是他们仍留在轮回的主因。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观照自己的意图与行为。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记住哪些行为不应做、哪些应该做,其次则要观察自己是否遵循所知的善恶来行事。
为了发展坚定勤勉的观照力,我们必须了解,目前于轮回中的所处情境与所受的一切痛苦,不过就是过去恶行的果报。如果不停止这些恶行并继续为之,我们也会继续受苦。透过善行、善言、善念,我们便能获取快乐。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自然会以高度警觉来时时监控自心。


第四,痛苦

我们为何要行善避恶?一般的轮回状况只有痛苦。我们看看轮回诸道便可以清楚了知。下三道充斥着极为悲苦的状态。地狱道的众生由于怒气与嗔恨而投生此道,承受着热或寒⒄之难忍苦。饿鬼道的众生由于贪婪与吝啬而投生此道,有多年甚至连食物或水都没听过。畜生道的众生因愚痴、无法洞察善恶之别而投生此道,不仅无法得见解脱道,也没有机会认清何者会带来快乐或痛苦;家畜家禽类的动物被用来做为奴隶,并被屠杀以取其肉与皮毛。

⒄ 八热地狱与八寒地狱之外,还附有十六小地狱,分别为八炎火地狱与八寒冰地狱。

另外,还有人道、阿修罗道和天道。此三者被称为上三道,是因为众生在此所受之苦较不那么迫切。人道的众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其次是怨憎会、爱别离、遇所恶缘、离所欲缘⒅。

⒅ 这里所说世间八苦,八种辛苦的后两者:“遇所恶缘”、“离所欲缘”,与一般佛学辞典中所常见的稍有不同:“求不得”、“五蕴炽”(后者依据《涅槃经》十二,则为“五盛阴”)。

阿修罗道的众生对天道众生的忌妒与怨恨,使其时时刻刻受煎熬,因为如意树根植于阿修罗道,却结果于天道。当他们见到天道众生享受如意果实、甘露湖,以及种种他们无法拥有的其他完美悦意物时,便妒火中烧,难以忍耐。于是他们试着攻击天道的众生,与之打斗,却永远是输家。
即便是天道的众生,似乎拥有一切所欲——华丽的宫殿、和花园、充满鸟语花香的森林、美妙的友伴、可口的食物等——与痛苦应该是十分远离的。然而,一旦他们受毕这些微少善行之果实、而业报已尽时,将再度投生到最痛苦的轮回道中。


第五,解脱的无上功德

如果我们思量轮回中所可能经历的一切不同状态,并了知无处没有痛苦时,将生起强烈的疲惫感与悲伤感。我们会疑惑:“究竟要如何才能将自己带离这种痛苦?”此即所谓的出离心,想脱离轮回的渴望。它是修法的基础与开端。如果有人被暴君丢进监狱,他将日夜思考:“我怎么这么惨!我该如何才能离开这里?谁能帮助我?”这些会是他唯一的想法。同样地,当你认清轮回诸道皆不尽人意、只有痛苦时,你会想:“我要如何解脱?谁能帮我?解脱的方法有哪些?”当你深切思考这些问题时,便会清楚知道,你不仅需要上师的协助,也必须避免造成痛苦的行为,修习能带来快乐的作为。这就是踏上佛法修道的方法。
跨入佛法的门槛,并不表示你得采用不同的仪态或表象⒆。而是你要清楚知道轮回的缺失与无尽痛苦,以及解脱的不变功德。

⒆ 诸多上师皆曾开示,我们应要学习佛法的精髓,而非佛法经过当地风俗民情与文化历史影响之后所产生的表象,或只重视外在的仪式,而缺乏内在的精神。

否则,如果我们无法认清轮回原本痛苦,也缺乏想要离开的动机,则无论我们觉得法教多么有趣,仍然会将较多心思放在如何增加财富、获得高位、更多权势等等之上。若以这种动机发心,就算我们做了一些彷若善行的作为,对于帮助自己与其他众生远离轮回之助益甚少。
我们必须知道,所有众生正如自己一般,都受制于痛苦。因此我们要有勇气去想:“我必须有能力靠自己让众生远离轮回。为此,我先要自我解脱,成就圆满,并达到证悟。”这必须是修法的根本动机。以此态度,你将逐渐加深修法的证量,达到了悟,并因此能够真正帮助众生。


第六,依止上师之必要   

父母、朋友与一般的老师都无法帮助我们达到解脱,因为他们自己也未脱离轮回。为达证悟,我们必须接受真正上师。没有上师,我们哪里也去不了,就如坐在无人驾驶的飞机中的乘客。所以不要高估你的能力。当你寻寻觅觅,找到拥有智慧、慈悲与能力的具德上师之时,就应具足信心地追随他,领受法教,精进修持。
这六种思量,以及随后谈到的修持,便是一般所称的“加行”或“前行”(预备法,基础法)。但我们称之为“前”或“预备”,并非指它们较不重要。若要建造一幢状况良好的房子,其要素、就是坚固的基础。佛法的修行亦然。
尽管我们要做十万次的大礼拜,以及五种前行各十万次的持诵,但修持前行并非只是累积数字⒇。这些前行的真正意义,乃在于要珍视这个给予我们难得机会来解脱的人身,了知需要解脱的紧迫性,并生起对轮回诸受不过是苦的坚信,同时领悟痛苦乃来自业报、亦即恶行之结果。如果一个人真正生起这四种了解,前行的主要重点就已达成。我们不应只是思量,还应实际体会。正确的前行修持,是要使它融为自身的一部分。

⒇ 一般来说,每一种加行各要完成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次(简称为十万次),约需三年三个月的闭关世间。而过去诸多伟大的上师在一生当中,都曾圆满十二次以上的加行法。

不要以为前行法是某种属于初学者的简单修持,或不若大手印或大圆满等法门深奥。事实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开头,就是因为它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的基础。如果我们直接就去做所谓的“主要修持”,而没有前行来做为预备,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我们的心尚未准备就绪,仍然难以调伏。这就像在一个冰冻的湖泊表面建筑一幢漂亮的房屋,根本无法长久。
    生起对轮回的强烈出离心或厌恶感,乃是为了引导我们逐渐走向成佛之境。修持佛法在刚开始稍显困难,但随着修持进展,将渐趋容易。相反地,世间的事业在一开始非常简易而享受,但长期却会带来愈来愈多的痛苦。
    在修持的所有阶段,我们都必须清楚记得,我们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来修持。“一切”并非专指一个数字,因为有情众生的数量是无量无尽的,犹如虚空。如果我们将每一个行为都回向给众生的福祉,这些行为的利益将能持续且增长,直至我们证悟。实际上,为利众生而修持的热望,乃是成就证悟的唯一根基。
    前行修持包括一些偈颂的持诵。在此,“共”前行的念诵如下:   

喇嘛千诺!
我今具足稀有暇满身,
因知情器无常愿发心。
令己实离三界21痛苦海,
知所取舍修行不退转。

21 轮回“三界”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常说的六道轮回,指的是在欲界的众生。

在其他的前行修持中,如《龙钦心髓前行法》22,念诵的法本经文比这个详尽得多。但无论是哪一种,或长或短,仅仅念诵法本内容而对其意义与目的毫不清楚,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1-16 13:05
将完全无所助益。我们必须改变的是觉观外在世界的方法。我们必须真的相信轮回的一般状态不过只是痛苦。我们必须随时记得无常、时间的无情流逝与死亡的随时逼近;我们必须谨言慎行,永远也不应不顾因果业报、以为它不重要;必须认清成就解脱的必要,以及为了解脱而依止上师的必要。如此,这个法教的意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

22 “龙钦心髓前行法”为宁玛派大圆满法门的前行修持之一,由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所开示的藏文英译版《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Kunzang lama’i shelung)》一九九四年由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出版发行;民初的中译版《普贤上师口授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由郭元兴译,已经绝版;近期的中译版《慧光集之六:普贤上师言教》由中国色达喇荣五明学院译,为宁玛巴喇荣三乘法林佛学会结缘品。另一个著名的前行修持则是“觉尊心髓前行法”,由蒋扬钦哲旺波上师所开示的《大圆满法觉尊心髓前行课诵仪轨》、以及顶果仁波切于一九八九年四月在尼泊尔开示的《觉尊心髓上师相应法》(Explanation of the Lama Practice of the Chetsun Nyingtik)皆尚未出版。



第二章  不共前行

皈依   

前行修法之“内”加行,是以修法道之入门,也就是皈依的法教,来做开端。
我们皈依的对象是谁?是三宝,也就是藏人所称的“三个难得且无上者”,分别为佛、法、僧三者。认识三宝之珍贵是重要的。
三宝第一为佛陀。佛陀的功德以三身来展现:法身23或究竟身,报身24或乐受身,化身25或示现身。法身以五智为表象: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觉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五智显现为五方佛部26的报身佛,恒时为其佛土的圆满菩萨眷众来转*轮。报身佛化现为凡夫俗子肉眼可见的外相,称为化身佛。释迦牟尼佛便是化身佛的首要例子。

23 法身,或称实相身,《唯识论》解释为“诸如来真净法界”、“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为成佛的空性层面。请看词汇解释 Dharmakaya。
24 报身,或称受用身、乐受身,《唯识论》解释为“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乃成佛境界的智慧或明性层面,唯有高度证悟的菩萨得以见之。请看词汇解释Sambhogakaya。
25 化身,或称变化身,《唯识论》解释为“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为成佛境界的起用层面,缘于悲心而来度化众生,乃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中唯一凡人可见者。请看词汇解释Nirmanakaya。
26 五方佛部为:中央佛部或称法部、东方金刚部、南方宝部、西方莲花部、北方事业部,各部主尊为:大日如来、不动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各尊的相应智慧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觉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所对峙的五毒为:痴毒、嗔毒、慢毒、贪毒、疑毒,其相应的众生为:畜生道、地狱道、天道、人道和饿鬼道、阿修罗道,相对五大为空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相应五蕴为:色、受、想、行、识。以上根据邱阳创巴仁波切的开示。

三宝之二为佛法,乃佛陀为利有情众生的智慧展现,以使众生离于他们所深陷的痛苦与无明。
三宝之三为僧伽,包括所有修持佛陀证悟道之修行者。
三宝有“内”层的意义,即“三根本”:上师,为加持之根本;本尊27,为成就之根本;空行28,为证悟事业之根本。虽然名称不同,但这三者与三宝并无分别。上师为佛,本尊为法,空行与护法为僧。就最深层的意义来说,法身为佛,报身为法,化身为僧。   

27 本尊,行者修持所依的对象,可为佛陀或菩萨等。请看词汇解释 Yidam deity。
28 空行,字义为“行于天空者”,指的是女性的智慧本质。一般用来称呼女性的本尊或护法(依其证悟境界的高低),也有不同层次的意义。请看词汇解释 Dakini。

修持皈依时,观想面前有皈依众。我们不应认为所处的外在环境为凡俗或“不净”的世界,而应视其为具足一切圆满的清净佛土29,包含黄金地、如意树、甘露海和众宝山。那里的所有声音,即使是小鸟的歌声与树叶的窸窣作响,都是咒音与对佛陀的称颂。仅是尝到如甘露之水,就能生起禅修之深境。

29 这段所叙述的便是金刚乘特有的净观修持。

观想佛土中央有一株无可计量的如意树盛开绽放,以各种珍贵的物质做成:枝干为珠宝,树叶为黄金,花果为不同种类的宝石。在树枝中间垂吊以珊瑚、珍珠、琥珀、绿松石等做成之华鬟,饰有微小的铃铛,其发出的清脆声响皆为法音。
这株如意树有一个主干与四个枝干。主干上端有一个多种珠宝制成的宝座,由八只无畏狮子所托。宝座上有一朵彩色莲花,其上为日轮与月轮。月轮之上坐着根本上师——亦即我们自然生起最强烈信心的上师——他显现为珍贵的莲花生大师,坐在虹彩的光耀广空之中,灿烂微笑,充满智慧与慈悲。
其上虚空之中,从本初佛普贤王如来开始,直至莲师,三传承30的所有祖师上下依序排列。在其身边则为我们具足信心之伟大上师,包括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四派者。
四大枝干的前枝有释迦牟尼佛,周围乃贤劫一千零二尊佛31。释迦牟尼佛身着三法衣32,具足成佛者尊圣而耀眼的三十二大人相与八十随形好33,例如顶髻、手掌与足心的*轮印等。
四大枝干的右枝有佛陀八大心子,亦即八大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等34——以及一切大乘的菩萨众。他们身着报身佛的五丝衣35、八宝饰36为庄严,各自站立,面向前,随时准备利益众生。
四大枝干的左枝有小乘僧众的尊贵僧团,领众者为佛陀两大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并有十六罗汉、八大老宿37与一切小乘的僧众,分别以不同的禅定姿势坐着,手持乞钵与乞杖。

30 “三传承”分别为诸如来的心意传承、持明者的征示传承、凡俗者的听闻传承。
31  贤劫千佛,在我们这个称为“贤”的“劫”中,共会有一千零二尊佛陀来世示现成佛、释迦牟尼佛为第四位,下一尊则是弥勒佛,称之为“未来佛”。
32 三法衣,佛陀所制、亦即袈裟,共有三种,聚众时衣、上衣、中着衣。
33 三十二大人相与八十随形好,指的都是证悟成佛时在身上所显现的各种庄严宝相。
34 依据《般若理趣经》,八大菩萨分别为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纔发心转*轮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若依《大妙金刚经》,则稍有不同:金刚手菩萨、妙吉祥(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慈氏(弥勒)菩萨、观自在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普贤菩萨。
35 “五丝衣”分别为宝冠的垂饰缎带、长围巾、上身衣、下身裙、腰带。
36 “八宝饰”(八庄严)分别为宝冠、耳环、三条项链、臂环、手镯、足环。
37 老宿、上座、大弟子,音译为“体毘履”或“悉替耶”(Sthavira),指小乘的重要僧众。

四大枝干的后枝有三乘的38所有经典,善妙排列在宝镶佛龛上,经名朝向我们。它们自然发出梵文母音与子音之声,以及《般若波罗蜜多》39与一切大乘经典之法教。这些经典象征“所传之法”,即所撰写之法教,与“所悟之法”,即所证悟之功德性质。
在虚空周围与枝干之间,六部密续的嘿鲁嘎40众,以及勇父41、空行与护法众如云聚。男众护法如贡波曼宁(Gonpo Maning)、雷丹(Lekden)、四臂大黑天、六臂大黑天、桑耶寺的守护神多杰雷巴(Dorje Lekpa)、罗睺罗(Rahula)等,脸朝外以除去我们修法的障碍。女众护法如一发母(Ekajati)、长寿王母(Tseringma)等,脸朝内以避免加持与成就外漏。
上述一切本尊与上师充满虚空,犹如蜂窝刚被开启时群蜂涌出般密集。我们的观想应十分清楚,观想他们透明而生动,犹如虹光,闪耀着智慧、慈悲与大力。

38 “三乘”分别为声闻乘和缘觉(辟支佛)乘(前两者总称为“小乘”);以及菩萨乘,亦即“大乘”。佛法有时也被分为显教(经续、因地乘、经言乘)与密教(密续、果地乘、真言乘、金刚乘、藏传佛教),事实上,密教乃是大乘的最高法门。另外,现在少称“小乘”,而多以“南传佛教”来与“大乘”区别,以免落入语带批评之嫌;“词汇解释”一章也说明,目前“声闻乘”(Shravakayana)也用于称呼“小乘”。而在此,为了忠于英文版及文字的本意,Hinayana仍然翻译为“小乘”,Shravakayana则翻译为“声闻乘”。
39 《般若波罗蜜多》佛经集结了佛陀对于空性智慧的开示,著名的《心经》便是其中的节选。
40 Heruka 有时翻译成“饮血尊”。之后所提到的桑耶寺,为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庙,于莲师在此弘法时所建。
41 勇父,与“空行”相对,为男性的本尊或护法(依其证悟境界的高低)。

观想自己站在皈依众前,面向皈依众。在我们右方为我们这一生的父亲,左方为母亲。在我们后面与身旁为六道众生,前方则为我们视为敌怨的众生。想像自己为领众之首。面对皈依圣众,带领他们以身为敬一起顶礼,以语而诵皈依愿文,以意而生对皈依众之完全信心。
我们必须以大乘之大愿来皈依,亦即不是为了此生而皈依,而是直至证悟为止。同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令一切有情众生同登佛果。
行者实际念诵如下:

南无!
直至我等皆证悟,
至心皈依三根本。  

行者念诵皈依文并同时顶礼十万次(在实修时,犹如本续所开示,我们在此念诵四句文,其中包括两句发菩提心之愿文)。
在每座修法结束时,观想全体皈依圣众发出智慧的光耀,碰触自身与一切有情,清净一切痛苦与障蔽,并令智慧生起于自心。接着,我等众生像是被丢掷的石头所惊动的一群飞鸟般飞向皈依圣众,融入莲师。传承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一一化光融入莲师。此时莲师变得更加光耀地坐于虚空中,是为光彩夺目的诸佛总集尊。最后,犹如彩虹消失于空中,莲师融人明空之虚空中。于此状态安住片刻。
如是空明之广大其实就是自心本性。于此究竟离戏状态之中安住,将可令行者了悟自心空性之本性即为法身;其表象,光明或智慧,即是报身;其示现,遍入一切之慈悲,即为化身。行者将可了悟,三宝皈依圣众并非在自身之外,而是本然具足于自心。此即究竟的皈依。
在修持皈依时,如同在修持其他任何法门或事业一般,必须运用“三善法”。首先,做为准备,我们应该生起为利有情众生而修法之愿;其次,我们必须完全专注于修法本身;最终,我们应该回向功德以利众生。
    在此,我们首先要思维自己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皈依,以此做为预备。至于修法的主轴,则以完全的专注、全然的信心来皈依佛、法、僧及上师、本尊、空行。“信心”的意义是,即使受苦于热、寒,受困于疾病、不顺心或其他痛苦,时刻皆只仰赖三宝与三根本。在任何情况下,即使可能危及性命,也绝不离弃他们。做到这种程度,我们的皈依已经真诚了。
    当我们皈依了究竟证悟之佛陀,就不要再在天界的众生、财神或大力之神、各种自然元素的力量、精灵鬼怪、星辰、山神等身上寻找皈依,因为他们都未超越轮回。由于佛的塑像或画像是佛陀色身之代表,行者必须对其恭敬(即使是一块破碎的塑像),并将之放置于干净、较高之处。
当我们皈依了佛法,因佛法之根本在于利益他人之愿,就应当舍弃对有情众生的一切形式之暴力行为。而经文为佛法之支柱、且能引领证悟之道,因此行者绝对不可跨过书籍,甚至避免踩在任何有文字书写的东西之上——即使只是一个字母——因为它可以成为佛陀名号的一部分42。不应随意处理写有东西的物品,或放于肮脏之处,而应将之置于高处。如果必须丢弃,应在干净的地方烧毁之。

42 关于这一点,西方学生通常很难理解。无论是否为经书,只要踩到或跨过,便违犯了皈依戒。甚至应该避免踏到地上任何一处印有文字的东西或地点上。

当我们皈依了僧众,就应该避免和见地、生活方式与佛法完全抵触的人相处。行者对小乘僧众之僧师与尼师,以及大乘僧众之菩萨等,应具有恭敬心与信心。
简言之,皈依的精要在于,无论人生境遇是好或坏,都对三宝等皈依圣众具足完全信心。如果遇到愉快或善缘的情境,我们应该思维,那全然是来自三宝的仁慈与加持。我们应感谢并回向快乐予一切有情,希望他们也能享有如是快乐。如果碰到艰困的情境,生病、失去所有、被人批评、遭受嘲弄等,我们应思维,在无量过去世中所作的恶行,原本会令我们投生轮回下三道,但由于上师与三宝之慈悲,以及我们对他们的信心力量,今日经由病痛与艰困的体验,而有机会清净可能投生下三道之业报。我们也应祈愿:“经由我的痛苦,愿我承担一切正在承受相同艰困之众生的痛苦。愿此艰困能帮助我在证悟道上有所进展。”
在所有日常活动当中,你必须随时持守对皈依圣众之仰赖。例如,行走时,思惟皈依圣众在右肩稍上之处,恭敬绕行之。饮食中,思维我们把食物的第一部分供养三宝,然后吃剩下的部分,仿佛它们已被三宝加持后还予我们。穿新衣时,先思维将之供养三宝。到了夜间,思惟皈依圣众安住头顶,光亮而清晰,然后入睡,心中充满信心。
若有了全然的信心,三宝的加持就不难来到。若无信心,便是把自己与加持隔绝。阳光照耀世界所有人,但唯有将之集中于放大镜,才能让干草生火。类似地,若有信心和虔诚的放大镜,上师的加持便会燃烧于内。
信心有不同的层次。首先,当我们听到三宝的功德及佛陀与大师的生平时,若心中充满喜悦与清明,同时觉知有所改变,即所谓清楚的信心(clear faith,净信)。当我们思惟佛陀与大师的生平时,若一心想要知道更多如是功德,并强烈渴望自身也能获此功德,称之为渴求的信心(longing faith,愿信)。经由修行,我们获得对法教真谛与佛陀证悟之全然信心,即俱信的信心(confidence faith,笃信)。最后,当信心全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仍不舍弃时,表示已成为不退转的信心(irreversible faith,不退转信)。
信心是所有佛法修持的基础。没有任何法门不以对皈依圣众之信心做基础,即使是大手印或大圆满43亦然。皈依是基础,也是修法的开端。若我们了解皈依的甚深意义,则皈依也是究竟的目的,亦即自心即佛的了悟。因此,从今直至证悟,皈依应为行者修法的必要部分。

43 大手印的梵文为 Mahamudra,英文为the Great Seal;大圆满的梵文为 Maha Ati 或 Ati Yoga,藏文为 Dzogchen,英文为 the Great Perfection。


菩提心·证悟想

菩提心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证悟的念头。大乘(我们在此依据大乘而修)与小乘之别,乃在于大乘这种伟大而包含一切之“大”愿。大乘之“大”字也从此而来。
菩提心有两种层次:胜义(绝对、究竟)菩提心与世俗(相对)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方面。
胜义菩提心即了悟一切法界的究竟实相为空性。但这并非一开始就能轻易了解。因此为能了悟胜义菩提心,首先必须生起世俗菩提心。
受菩萨戒44以发菩提心时,行者需有上师或佛像等做为见证。在这个修持中,我们在莲师面前受菩萨戒,上师周围绕以如前所述皈依对象之圣众。这次,行者观想在皈依圣众前只有自己一人(此乃因为自己要来受戒,为利益众生而努力),并念诵:

为利众生愿成佛,
生起行、愿、胜菩提。

44 受菩萨戒,受戒愿依菩萨所行而修持证悟法门、度脱有情众生。

菩提心之精要为何,我们为什么需要菩提心?有情众生于轮回三界中无尽流转,乃是由于三种障蔽的情绪:执着或贪欲,嫌恶或嗔恨,无明或痴迷45。而佛性,亦即如来藏46,乃是每一个有情众生原本具足的,但因众生无法认清其佛性而落人妄念中。此即无明,也是轮回之主要根源。

45 亦即一般所称之“三毒”:贪、嗔、痴。
46 如来藏,众生皆具成佛本性,亦即佛性。

无明最主要之显现即为自我,即有“我”的念头。这种念头一旦产生,我们就开始构想“我的身体,我的心意,我的名字”。然而事实上,这个“我”念所指的却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我们目前所具有的所谓的“身体”,是不同元素之蕴集。只要身与心维持在一起,种种根识47就会觉知外在的现象。于是我们能够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闻到气味、尝到香味、感受物体。由于以为有个自我,我们便执着于有个独立存在个体之概念。由于觉知到外在世界,我们便执着于有个独立存在现象之概念。当我们活着时,身与心便如是共同运作。我们也有个名字。然而,当我们检视身、心与名字三者时,可以轻易看到它们只不过是标笺,没有任何本质真实存在。

47 根识,“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等觉受外界的器官,其所觉受的外境称为“尘”,由此根尘相对而生起的心念则为“识”。

首先让我们检视身体。它由各种不同的成分组成:皮肤、血液、骨头、肌肉与器官。若我们分解这些成分,皮肤放在一边,骨头放另一边,血液与器官也各放在一端,那么我们不能单单把皮肤称为身体,也不能单称血液为身体。没有任何一种单独成分可被指称为身体。甚至也没有任何一种成分,可以被称为含有任何一种实质的“身体性”。因此,“身体”不过是指称一个由各种不同元素暂时组成的聚集体之标笺而已。它不是本身就具有实际存在的东西,也没有所谓“身体”的一个完整主体。然而,由于我们相信这就是“我的身体”,便强烈受诱于可为它带来愉悦的人事物,而又尽可能排除让它觉得不悦的人事物。
此外,我们也执着于“我的心”这种想法。但是如果我们试着去寻找这个心,却遍寻不着。它不在脑袋里、心脏内、皮肤里,或身体其他各处。它没有特定的形状:不是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它没有特定的颜色。它既不坚固,也不脆弱。因此再次地,“心”不过是依附于不断流动的无尽念头之名称而已,就好像我们称呼用线穿在一起的一百个珠子为“念珠”。
对于“名称”的概念也是如此。例如,在英文里,我们称一个人为“person”。“person”这个字不过是“p”、“e”、“r”与“s”等字母的组合。当我们将“p”、“e”、“r”、“s”、“o”、“n”分开之后,所谓“一个人”或“人类”的概念就完全消失了。
    这种错误的归因系统一旦生根,我们接着便会认为,某些特定的人事物属于我们——例如慈善对待我们,而我们对他们也有强烈执着的亲友。我们甚至无法忍受与他们分离几分钟。无论好事或坏事,我们随时愿意为他们赴汤蹈火,以便让他们高兴或为他们防御。这便是所谓的执着或贪爱。
另外有一些人被我们认定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决定把他们当成敌人,随时准备尽己所能地施加报复。这便是所谓的嫌恶或嗔恨。
    当心充满了自执着与嫌恶生起的无明时,无尽轮回的因便出现了。事实上,执着与嫌恶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无法认清“敌人”与“朋友”是相当短暂而极不可信的概念。我们已在轮回中投胎无数次。每一次投胎,我们都有双亲、朋友与敌人。我们根本不确知在这么多过去世中,谁曾经是我们的双亲、朋友或敌人,或在来世中,谁将是我们的双亲、朋友或敌人。我们这辈子最大的敌人,或许会是下辈子的子女。这辈子的父母,或许会是下辈子的敌人。我们已经历了无数次投胎,而不是仅仅几次而已。从一连串的过去世以来,我们有过许多不同的父母,并非每次总是一样。事实上,没有一个有情众生不曾在某时做过我们的父亲或母亲。因此,对任何人产生强烈的嫌恶或执着,或将任何人视为敌人或朋友,毫无意义。我们这么做,只因自己是如此绝然地迷妄,无法知道在无量的过去世中,我们与这些人的关系为何。
    当我们看到某个人而认为“他是我的敌人”时,这个念头不过是自心的一种投射。如果有人真的要把我们称为小偷,甚至拿棍子追打,我们可能马上怒火中烧,面红耳赤地想着:“我必须反击,加倍打回去。”因此我们拿起更大的棍子向他冲去。我们的怒气或许暴烈到令我们产生如此极端的反应。但是如果我们回头看看这个怒气时,它只是个念头而已。当我们检视这个念头时,其实什么也没有:没有形状、颜色、地点或任何其他特性。它是空的。认知自心的空性,便是绝对的菩提心。
当我们仔细思维,便可明白,若是有人打了我们,其实没有任何理由生气。如果我们对那根棍子生气,的确满可笑的。不过,如果对那个打我们的人生气,才更荒缪。那个人其实是自己心毒的受害者,他这么做会让自己受到更多的痛苦,反而值得我们付出所有的关怀与慈悲。我们怎能对一个心有所扰的病人生气呢?
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心完全除去夸大的执着与嫌恶。如果从过去以来,我们一直把某些人当成敌人,那么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希望尽己所能地利益他们。如果我们对某些人一直相当执着,我们可以继续利益他们,但不必被执着捆绑。我们必须以平等的慈爱与悲心来对待所有众生。没有需要对抗的敌人,也没有需要执着的朋友。每一个众生都值得我们以相同的慈爱来对待,正如我们对待这一生的父母一般。我们应该思维,该如何感谢自己的双亲。首先,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其次,打从我们呱呱落地开始,他们帮我们喂食、穿衣,教导爱护我们。我们应该将这份感恩之情扩及所有无量的有情众生。亲子的相互之爱非常自然。即使凶猛如虎的动物,对幼虎也有极大的爱。母虎随时会为了保护小虎而牺牲性命。然而这种爱是非常单方的,只限于对待某些众生。我们应该以此对待所有众生。
轮回之中,无处不是苦。一切有情众生,即使是最微小的昆虫,没有一个不想得到快乐。然而他们的所有作为,却只能延续痛苦。原因在于他们并未认知到,负面行为是痛苦的导因,正向行为才是快乐的根源。动物为了自己的舒适与满足,杀害其他动物为食。这种行为为自己和其他动物制造了未来的痛苦。一个拿刀刺身或在冬天裸奔的疯子,基本上都想要快乐,却在无意间做出各种带给自己痛苦的事情。有情众生也是这般地造成自己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认清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便是弃恶扬善。当我们想到这一点,便会对深陷妄念的所有众生产生强烈的悲心。   
然而,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慈悲心仍然不够。光有慈悲心,无所助益。我们必须付诸行动,真正帮助众生。一生行事正当、照料年迈父母的人会受众人尊敬;如果他忽略双亲,将遭人轻蔑。如果不去帮助在无量的过去世、曾为我们慈爱父母的所有无量众生,就更令人鄙视了。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尽己所能地利益众生。
    如果我们开始要利益众生,给予食物、衣着及一般的情感,将有某种程度的帮助,但这些利益不仅有限,也只是暂时的。我们必须找出办法,让他们得到绝对而不变的利益。而这是家人与朋友的一般慈爱行为无法做到的。唯有佛法能够达成此一目的,帮助有情众生脱离轮回的下三道,究竟成就证悟的境界。当然,以我们的现况来说,我们一开始没有像文殊、观音等诸佛菩萨那种能力来帮助他人。修持佛法正是为了获得这种能力。这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依止一位上师,领受他的法教,并实际修为。
    任何众生,即使是一只小昆虫,只要努力并具足信心与虔诚心皆可成佛。我们首先应该要绝对相信自己能够成佛,并生起宽广而勇毅的心,认为自己有办法引领一切有情众生悉皆成佛。如果我们只想到“愿我障碍清除,免于悲惧,快乐而舒适”,只关心自己,这种态度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应该祈愿无量众生皆能得到无限的快乐。唯一能够实现这个愿望的方法,便是修持佛法,成就证悟。如果从一开始,我们便奉献心力于众生的福祉,我们的修行便不会受到嗔恨或傲慢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更甚者,从今而后,这些利益将延续直到我们成佛。
    我们的修行可能会用到身、语、意。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以身修持顶礼与绕行,以及以语持诵愿文与咒语等的利益的确相当可观,但除非我们全然地心向佛法,否则上述利益都是有限的。
我们以皈依圣众为见证,坚定地誓言:“从现在起,我将不再有任何一个自私的念头。就算我只念诵一次‘唵嘛呢呗美吽’48,我也要为一切众生来念。如果我对上师生起任何虔诚心,也是要为一切众生来做。”这种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行的誓言,称为“愿菩提心”。一个人为了实现这种愿望所做的正向行为,即为“行菩提心”。

48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呗美吽)乃观世音菩萨的心咒。

菩提心具有无限利益,而且几乎没有风险。何以如此?因为一个人全然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动机发心如此清净,故而他的修行将完全不会受到障碍与差错的损害。这是非常深奥的修行,同时也非常单纯。精要地说,菩提心即是为了帮助众生成佛而自己来求证悟的目标。
当我们实际修持菩提心时,再度念诵包括皈依与发心的四句愿文,并圆满十万次(这时不顶礼),同时专注于思维菩萨戒的涵义。在每一座修持结束时,面向前方虚空中的皈依圣众并祈愿:“愿菩提心于我心生起,正如莲师智慧心中的菩提心一般。”于是,所有传承上师与本尊尽皆化光,由周围至中央地融入莲师。接着,莲师化光融入自身。此时,观想莲师具足的圆满菩提心与我们的心相融无别。最后,以此愿文来做结行:

胜菩提心未生起者,
愿皆生起胜菩提心。
胜菩提心已生起者,
愿不退转且恒增长。

我们应该记住,过去使我们无法生起菩提心的主要障碍,乃是我们对朋友与敌人的分别。当我们领悟到,一切众生在过去都曾是我们的慈爱父母时,把任何人视为敌人便毫无意义。执着任何人为我们的朋友同样没有意义。不仅是在过去世与未来世,即使以这一生来说,便有人曾经一度与我们十分亲密,之后却成为敌人。紧抓着敌友的观念不放,实在没意义。一旦我们完全舍弃了执着一方、嫌弃一方的态度,便能全然平等地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如同两边重量均等的天平。


四无量心

为了培养菩提心,我们必须培养四种无量的功德:慈、悲、喜、舍。在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基础是无量舍(无量的平等心)49,不再分别朋友与敌人;这也应是观修四无量心的起始。无量的平等心能令我们生起五方佛智之一的平等觉智。

49 无量舍或无量的平等心,中文说的是“舍”,英文则是“平等”(equanimity),因为我们要舍弃对众生是敌或友、亲或疏、爱或恶等等的分别心。

菩萨视众生的福祉胜于自己的利益,这一点由释迦牟尼佛曾经投胎为海龟的那一次前生来看,便可知晓。当五位船员从遇难的船只掉人大海时,这只海龟浮出海面,用人语向他们说道:“到我的背上来,我会把你们带上陆地。”海龟历经极大的艰困,终于把五位船员载到小岛的岸边。船员获救了,海龟却精疲力竭,需要在沙滩上休息。它睡着了。就在此时,八万只小昆虫爬到它身上,开始啃噬它的身体。海龟在剧痛中醒来,但它心想:“如果我现在回到海里,这些昆虫都会淹死。”因此它决定将自己的血肉布施给这些昆虫。于是,八万只小昆虫吃完了整只海龟。就在它即将死去的时候,海龟做了以下的发愿(由于它是一个伟大的菩萨):“当我于未来圆满成佛时,愿这五位船员及八万只昆虫成为我第一批的闻法者,并因此走上证悟之道。”正是这般的愿力,让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后,于瓦拉纳西(Varanasi)附近萨纳斯(Sarnath)的鹿野苑(Deer Park)中,对着曾是五位船员、后来成为首批比丘的五位弟子初转*轮,而曾是八万只昆虫的八万天众也在场聆听。这便是更看重他人福祉的究竟慈悲心的榜范。
菩萨对于造成他们痛苦的众生也从不生起嗔恨,只会生起慈悲,并想帮助他们。至于朋友与家人,菩萨将他们视为梦中所见的如幻众生。没有情绪纠结会影响他们的平等大爱,或阻碍他们的佛法修持。由于不再受到嗔恨与执着的铁链捆绑,他们对一切众生都待以毫无分别的慈爱。
“慈无量”是希望众生获得快乐与乐因的愿望。一切众生皆渴求快乐,却极少能够得到。因此,希望他们尽可能快乐,并找到快乐的源头,便称为“慈”。慈心具有无量功德。如果我们深具这种慈爱,自然便能利益众生,也不会受到不良影响50的伤害,因为慈悲是对治负面势力的最强武器。

50 这里的英文evil influence,一般指的是魔怨的力量。

在释迦牟尼佛曾为菩萨的过去世当中,还有另一段故事。当时他投胎为国王,人称“慈爱的力量”(Power of Love)。有一次,五个凶猛的食人妖魔,或说是罗刹(rakshasa)51,来到他的国土。他们到了一处牧羊人正在放牧绵羊等牲畜的地方,心想他们有尖锐的指甲与铁般的硬齿,可以轻易杀死这些生物。然而,他们无法动这些牧羊人或牲畜一根寒毛。他们大发雷霆,高声大喊:“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在世界各处都可轻易杀死任何生物。但在这里,我们甚至连你们的皮毛也抓伤不了。”牧羊人答道:“这是因为我们国王所具有的力量。他在皇宫里不断地观修慈心。”妖魔们听到竟有如此超凡的人士,感到十分惊讶,并问牧羊人是否能带他们见见国王。于是牧羊人便将妖魔带到国王面前。这些妖魔大喊:“我们要有鲜肉才活得下去,可是我们在你的国土里,连最小的生物都杀不死。”国王心想:“如果他们找不到东西可吃,就会死掉,但我并不想牺牲任何生命;我只能用自己的鲜肉来滋养他们。”于是他就这么做了。当这, 些妖魔尝到国王鲜肉的那一刻,心中立即充满了对周遭生物的慈爱,所有伤害他人的欲望消失无踪。

51罗刹有两种英译,raksha或rakshasa。

“悲无量”是希望众生都能离于痛苦与苦因的愿望。当我们思维他人的痛苦并想要做些什么的时候,便会生起这种觉受。除了人道之外,轮回中还有许多其他道的众生。以地狱道来说,便充斥着无尽的痛苦。只要想像自己的父母落入地狱,被放在数千刀剑上任其刺穿,被极热的大火焚烧,你便很想赶快采取行动来解除他们的痛苦和折磨。此即悲心的基本觉受。轮回中,到处都有受苦的众生。地狱道的众生遭受寒热之苦;饿鬼道的众生遭受饥渴之苦;畜生道的众生遭受被奴役与被杀戮之苦;人道的众生遭受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罗道的众生遭受忌妒与冲突之苦;天道的众生遭受命终之时即将丧失所有欢愉而落入下三道之苦。当我们想到这一切,便会觉得:“如果我能让众生脱离苦海,那该有多美好!”
“喜无量”乃是当我们看到具有才华洋溢而博学多闻的众生具有快乐、名望、影响力时,所应生起的喜悦。对于这些众生所享的福报,我们不仅不觉得不安与忌妒,还诚挚地随喜赞叹并思维:“愿他们一直都能快乐,甚至享有更多快乐!”我们也要祈愿,希望他们能善用财富与权势来帮助他人,护持佛法与僧众,供养、建寺、弘法及其他具有意义的作为。随喜并祈愿:“愿他们不丧失现有的快乐与权势。愿他们的快乐增长,愿他们善用所拥有的一切来帮助他人,弘扬佛法。”
祈愿自己的心能够充满无量舍、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如同菩萨所具足的那般无量。如果我们这么做,真正的菩提心必将生起。
这四种特质被称为无量或不可计量,乃是因为它们的对象——一切有情众生——是无量的,它们的利益——一切众生的福祉——是无量的,它们的果实——证悟的功德——也是无量的。四无量心犹如虚空般地不可计量,也是成佛的真正根基所在。
于此,如同任何其他修持一般,我们应该以“三善法”来修:希望我们即将所做的修持能够利益所有众生(初善);于修持时全然专注,时刻保持一切法界自性为空的领会(中善);修法结束时,回向一切修法的功德给所有众生(后善)。这是令诸佛菩萨欢喜的最好方式,也是生起观修觉受与证量,同时不受嗔恨、贪爱与傲慢所生起的障碍吞噬的最好方法。



金刚萨埵

在前行修法的一开始,我们思维了人身的难得与殊胜。为了激励我们努力修持,我们进一步思维无常。接着为了增进观照力,我们思维行为与业果之间的运作法则。最后,我们看到轮回的一般状况是如何地不离痛苦,并由于领悟到解脱的不变利益,而知道自己需要寻找并依止一位上师。于是我们进入前行修法的主要部分。首先为了跨入佛法的门槛,我们皈依佛法僧三宝。其后,我们生起菩提心,此乃菩萨乘的根基,亦即为了利益众生而求证悟的心愿。现在,我们进入金刚乘,要做的便是金刚萨埵(藏音为“多杰森巴”)本尊的观修与持诵,目的在于清除证悟道上的障碍。这些障碍包括所有过去世以来累积的障蔽与负面业行。
金刚萨埵为金刚乘一切坛城52的至高主尊。观修金刚萨埵,如同观修所有如来。金刚萨埵的百字明咒,乃是一切咒语的精髓53。

52 “坛城”、“曼达”或“曼达拉”(mandala)有许多层次与方面的意义,一般代表宇宙、圆圈、界面;在藏传佛教的修持中,则可代表无上的供养(通常称为“献曼达”)、观修本尊的所在之处、本尊的净土或驻锡之地(通常称为“坛城”)等。以后者来说,便有多种象征意义:颜色、线条、形状等,各有不同所指。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邱扬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的著作《Orderly Chaos:The Mandala Principle》(美国香巴拉出版社发行,目前尚无中文版)。
53有关这个咒语的内容,详见<“殊胜证悟道”前行简轨:附录>。

过去一切负面行为导致的障蔽,乃是我们无法在证悟道上前进的主要障碍。负面行为有许多种。有些在本质上很明显是不善的,例如杀生、偷盗、妄语等54。其他则如违犯佛陀或上师所教导、帮助我们修行增长的誓愿与戒律。
修持金刚萨埵本尊法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清净这些障蔽。有一句话说:“罪业唯一的善德便是它可以被清净。”事实上,没有什么是无法被清净的,即使是最明显的极恶之行亦然。

54 杀、盗、淫、妄、酒,为我们一般所称的“五恶”或五不善业;“十不善业”则包括身:杀生、偷盗、邪淫,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欲、嗔怨、邪见。



四力

为了全然清净负面业行,我们必须运用“四力”:依止力、悔恨力、对治力和决断力。
清净的过程需要一个依止的对象,让我们表达悔恨,发露忏悔,并修复过去负面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在此,我们依止的是金刚萨埵。观想金刚萨埵在我们的顶上,极为安详,面带微笑,白光闪耀,犹如十万个太阳照于雪山那般夺目。他的坐姿是金刚跏趺座55,于千瓣白莲与月轮之上。右手持金色金刚杵于胸前,左手握银色金刚铃置腿上。金刚萨埵身穿十三种报身佛的严饰——五丝衣与八宝饰。与本尊双运的佛母金刚托巴56,右手持弯刀,左手握颅器57,其内盛满长寿不死的甘露。我们观想的本尊并非血肉之躯,而是犹如虚空中的彩虹,栩栩如生又空无可触。另一方面,本尊又异于彩虹,并非只是可用感官觉知,因为他遍是诸佛的智慧与慈悲。将本尊视为你的慈悲根本上师,以金刚萨埵的身形显现。

55 “金刚跏趺”为双脚盘腿而坐,“半跏趺”则为单盘。
56 金刚托巴,是金刚萨埵的佛母名称,梵音为瓦加托巴(Vajratopa),藏音为多杰森玛(rDo-rje snyems-ma)。
57 “颅器”即为“嘎巴拉”(Kapala),一般是以成就者的颅骨做成的容器。

接着是一种深切强烈的悔恨力,忏悔自己过去的行为。如果你浑然不知地吞下一种剧毒,发现自己将要死去之时,必然感到非常着急。类似地,你到现在都还不清楚,从这么多的过去世以来,自己所做的负面行为究竟有多庞大的破坏力。如今你终于领悟到,这些负面行为正是造成轮回投胎及所有痛苦的根源,于是你强烈地悔恨过去的作为怎么如此不谨慎。若没有这种悔恨感,你只会继续累积负面行为,延续痛苦。但现在你已经知道,你必须清净自身,因此你转向金刚萨埵本尊祈求清净的法门。
为什么把金刚萨埵当做清净的修持本尊?这是因为金刚萨埵发愿要为一切众生而来证悟成佛的时候,他发了以下誓愿:“当我成佛之后,只要众生称颂我的名号、眼见我的身形、忆念我或持诵有我名号在内的咒语,愿众生皆能清净他们的障蔽、无明和负面的业行。”
然而具有悔恨还是不够。我们必须实修清净自身的法门。这便须经由解药的力量。全心向着金刚萨埵,对他生起信心,因为他是包含一切坛城的至高主尊,也是诸佛的合一,具有清净业染的大力。如前所说,观想金刚萨埵在我们顶上,心中有一月轮,其上有一个白色的“吽”字,周围围绕百字明。于是念诵:

阿!
顶冠莲花月轮上,
金刚萨埵双身座。
其心咒字降甘露,
清净病、魔、恶业、染。

接着持诵百字明,次数尽可能多。
念诵的同时,对金刚萨埵生起强烈信心,并思维:“由于我在此生与过去世的行为,使我如今在轮回中受苦。请您现在赐予加持,以使我清净自身,否则我还会无止尽地轮回。”
我们双手合十,双眼充满了虔诚的热泪,献上这个强烈的祈愿,迎请金刚萨埵的智慧心来清净我们的业染。由于我们祈愿的力量,金刚萨埵心中的“吽”字开始流出光明的甘露。这个甘露包含了本尊所有的智慧、慈悲与大力。甘露首先充满本尊与佛母的全身,接着从他们双运之处、足趾及全身毛孔流出,流入我们头上顶轮之上、本尊所坐的千瓣莲花,再从花茎流下,并从我们头顶的梵穴58开端进入自身。甘露继续经由梵穴流下,充满了我们的身体,洗净所有的障蔽与染污。这些业染从我们全身的毛孔与梵穴流出。我们的疾病皆以脓汁与血液的样子流出,负面的力量皆以昆虫、蝎子、蛇的样貌流出,心智的障蔽则以黑色如烟的液体流出。甘露流洗净所有障染的力量是如此强大,犹如洪流把山谷中的树木与岩石都冲走了。这些障染从身体流出的同时,我们之下的大地开启了,直至七重地下世界。在那里,红色公牛身的死神阎罗张大了嘴,流出的污液进入他的嘴巴。当他吞下的时候,污液化为甘露。此时,我们所有的业债、过去的业行全然被清净,转化为智慧。类似地,不仅我们的色身被清净了,甚至凡庸的五蕴与五大59——我们的血、肉、骨头与皮肤——也不再是粗浊的物体物质,全都变得透明如光。我们从里到外全然清净而光明。接着,观想红色公牛与我们所有的怨亲债主都十分地心满意足。我们之下的大地关闭,而我们已经完全清净,身体清净透明犹如水晶。

58 梵穴,头顶上的一个小开口,一般在婴儿时期尚未关闭,是修行气脉的重要部位。
59五蕴:色、受、想、行、识;五大:地、水、火、风、空。 

本尊身上的甘露不断持续流下,逐渐充满自己的身体。当甘露充满头部时,我们领受了金刚萨埵的身加持,一切经由色身所造的恶业,例如杀生、偷盗、邪淫等,尽被清除;我们得到了初灌的宝瓶灌顶,并为未来成就诸佛示现身的化身种下了种子。当甘露到达喉部,我们领受了金刚萨埵的语加持,一切经由口语所造的恶业,例如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等,尽被清除;我们得到了次灌的秘密灌顶,并为未来成就圆满乐受身的报身种下了种子。接着甘露流到心间,我们领受了金刚萨埵的意加持,一切经由心意所造的负面念头,例如嗔怨、忌妒、邪见等,尽被清除;我们得到了三灌的智慧灌顶,并为未来成就究竟身的法身种下了种子。最后,当甘露到达脐轮、充满自身时,我们得到四灌的文字灌顶,它指示着究竟的自性;一切身语意三门的微细染污尽被清除,我们领受了金刚萨埵金刚智慧的加持,并为未来成就诸佛金刚不变之身的金刚身种下了种子。
其后,向金刚萨埵祈愿:

怙主,
我因无明与愚痴,
三昧耶戒已违犯。
上师怙主为皈依!
无上金刚持有者,
伟大悲心化现尊,
诸众最胜我皈依。
尊前发露并忏悔,
所犯身口意三门、
根本支戒三昧耶、
一切毁堕与缺误。
祈尊清除并清净,
恶业障蔽与串习。

念完时,思维不仅是自己的污染与障蔽被清除,所有众生的染污与障蔽也尽皆清净无余。观想金刚萨埵因我们的祈愿而欢喜,面带微笑并说道:“尊贵的孩儿啊,现在你的一切障染都已被清净了。”接着念诵:

金刚萨埵化光融入已。

当本尊融入自身的同时,我们不再具有凡庸俗相的色身,而成为金刚萨埵,并与智慧佛母双运。在我们心中有一个白色月轮,其上有一个蓝色的“吽”字,周围并有金刚萨埵本尊的六字心咒“唵班杂萨埵吽”(梵音:OM VAJRA SATVA HUNG;藏音om benzar sato hung)。在前方,亦即应被观为朝向东方的那一端,是白色的“唵”字;其右方、朝南的,是黄色的“班杂”(梵音为“瓦佳”);其后方、朝西的,是红色的“萨”字;在自己左方、朝北的,是绿色的“埵”字。
从“吽”字与心咒的咒字放出无量的多彩光芒,照射到十方佛土,并向诸佛菩萨献上无量供养。观想诸佛纳受了我们的供养,并赐予他们的加持,所有圣众的智慧、慈悲与大力,都以光芒的形式融入自身。犹如阳光初照而绽放的莲花花苞一般,金刚萨埵显得更加闪耀圆满。
接着观想从自己全身及所有咒字放出无量光芒,充满周遭的整个宇宙。此时,这个宇宙不再是平凡不净之地,而是金刚萨埵的圆满净土,称为“净喜净土”(the Buddhafield of Pure Joy)。而这个宇宙中的有情众生也不再是凡俗:所有男众都具有金刚萨埵的身形与自性,所有女众都具有金刚萨埵智慧明妃金刚托巴的身形与自性。东方的一切众生,尽皆成为金刚部的白色金刚萨埵与智慧明妃;南方的一切众生,尽皆成为宝部的黄色金刚萨埵与智慧明妃;西方的一切众生,尽皆成为莲花部的红色金刚萨埵与智慧明妃;北方的一切众生,尽皆成为事业部的绿色金刚萨捶与智慧明妃;中央的一切众生,尽皆成为如来部(佛部)的蓝色金刚萨埵与智慧明妃。所有这些众生都不断持诵百字明,咒音响遍虚空。
如此一来,一切外显、声音与念头也都不再凡俗,皆为智慧的纯然展现。外在世界乃是净土,其内的众生则是金刚萨埵与金刚托巴的显现,所有声音尽皆为咒音的回响,一切念头都是乐空合一的俱生展现。
此时,尽己所能地念诵六字心咒。在每座修持的最后,观想所有外在的宇宙及其内的众生,由外到内融入自己这个金刚萨埵与智慧佛母金刚托巴的双运身60。接着,智慧佛母融入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化光融入自己心中的咒字。这些咒字依序融人下一个咒字,最后融入中央的“吽”字。“吽”字从底部到顶端61逐渐化光,直到最后犹如虚空中的彩虹消失了一般,只剩下明空的广大无垠。安住于此片刻,纯粹处于这个绝然离戏62的境界中,不起任何的概念与执着。这正是内在的智慧、存在的不变模样,也是究竟金刚萨埵的真实面容。

60 双运身,佛父(男性本尊)代表善巧方便,佛母(女性本尊)代表空性智慧,两者双运,意为智慧与方便无二无别。
61 这里的收摄观想依序为“唵→班杂→萨→埵→吽”;“吽”的母音→小“阿”→字身→字首→月弯→明点→那达→化空。
62 “离戏”的英文为simplicity,意思是单纯、纯粹、没有造作、不生念头等等。

其后,当你开始从这个禅定状态中出来、心中再度生起念头时,你应思维,所有外显皆为净土,一切众生都是本尊,所有声音皆为咒音,一切念头都是智慧。由于你的心镜经由金刚萨埵的修持法已被擦拭干净,所有现象也都依据各自的真实自性而清楚映照在这个镜中。
为了使这样的清净持久,我们必须运用第四个力量,亦即决断力。这意味我们要有绝不动摇的决心,即使赔上性命也绝不再回头去造恶业,因为我们今日已知这些恶业乃是造成一切痛苦与无尽轮回的根源。
结束时,全心全意地将修持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并说:“经由此功德,愿一切有情众生迅速成就金刚萨埵境。”接着供养所有经由此修持所得的利益给一切众生,以此做为结行。你不应认为如此一来,功德将有所划分,而是每一个众生都得到完整的修法功德。在回向功德的同时,你也应该保持离于执着与概念的状态,清晰地了解到,在究竟实相里,没有所谓回向的人、被回向的对象,以及回向的作为63。

63 这便是所谓的“三轮体空”,无论做者、受者与所做之事,尽皆自性为空。

行者必须完成十万次的百字明持诵,以及六十万次的六字心咒。在尚未完成十万次百字明之前,每座重点应放在百字明的持诵,只需在结束前念诵六字心咒数次。一旦完成了十万次百字明之后,则每座开始时念诵百字明数次,接着专注于六字心咒的持诵。
我们应该时时忆念、观修金刚萨埵,如同观修诸佛一般。成就金刚萨埵的了悟境界,亦即成就诸佛的功德。更甚者,金刚萨埵的百字明乃是文武百尊64的音声形式;它总集了金刚萨埵自身一切的智慧与大力。如果我们能每日持诵百字明二十一次,并且全然专注于甘露流下与清净过程的观想,任何誓戒或三昧耶戒65的违犯,以及任何障染,必都能被清净。我们若毫不分心地持诵一百次百字明,甚至连“无间罪”66也能相当容易地被清净。如果修持金刚萨埵,诸佛将视你为自己的孩儿,所有阻隔修行证量与究竟了悟的障碍都将清除无余。

64 在死亡与投生之间的中阴身状态,共有一百位寂静尊(42尊)与忿怒尊(58尊)会出现,称为“文武百尊”。
65 “三昧耶”(Samaya)为音译,乃弟子与上师之间秘密持守的誓戒。
66 “无间罪”有五种,分别是:弑亲父;弑亲母;弑罗汉;恶意使佛出血;造成僧团分裂。若有人违犯这五种业行之任何一种,在死亡时,将立即投生极苦之地狱,因此并无一般所称“中阴身”的中间状态。违犯任一无间罪者所将落入之无间地狱,是为八大地狱之第八阿鼻地狱(“阿鼻”为梵音,意思是无间),共有五无间:趣果无间、受苦无间、时无间、命无间、行无间。



曼达供养

在所有的修持当中,曼达(mandala)供养是积聚福德与智慧两种必要资粮最具深义并善巧方便的方法,而没有福慧两项资粮,我们便无法在修行的道路迅速进展。
如果我们对轮回俗务生起强烈的厌恶感,不断察觉无常,同时累积福德与智慧资粮,便能相当容易得到大手印与大圆满真实直接的证量。然而,若我们认为“福德是对较初阶法门的修行者来说的;我只对大圆满的修持有兴趣”,并坐着凝视天空,不思维无常或轮回诸患,我们便不可能真正地努力,也不会生起真实的禅观觉受。
或许我们想要在精神觉受方面有所进展,并经由金刚乘的修持来达到究竟的了悟。但如果缺少福德与智慧,便无法达到这个目标。正如一位国在对方备齐无比盛宴之时才受邀参加活动一般,这位觉受与了悟的国王,唯有等到我们准备了福德与智慧两种资粮的盛宴之后,才会莅临自身之内。
圆满资粮积聚的方式有很多,但其中最迅速、最容易、也最深义的方式,便是以曼达的形式来供养整个宇宙。
曼达供养依据不同的前行传承而有不同的方式,或是三十七支供养67,或是七支供养68,而后者是我们在这里所要修持的。七支曼达供养将宇宙当做曼达,包括须弥山、四大部洲、日、月的供养。而依照前译派69、或说宁玛派的传承,我们也供养三身曼达——法身、报身、化身三种曼达。

67 三十七支供养,从中央须弥山王、东南西北四大部洲,一直到日、月、众宝山、尊胜幢、总共三十七种供养,所相对放置的三十七墩供品。
68 七支供养,包括中央须弥山王、东南西北四大部洲,日、月,总共七种供养。
69 前译派,或称旧译派,在大译师仁千桑波(958-1055)译经之前的教派,指的是宁玛派,为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

在实际修持供养时,我们用一个曼达盘象征宇宙的金黄地基。如果你有财富,可以使用金制、银制或铜制的曼达盘。若你用较简单的方式修行,在山中闭关,那么任何找得到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使用,例如一块石版或木板。
为了象征我们要求供养的宇宙,我们将各种谷类放在曼达盘上——小麦、玉米、豌豆或稻米。如此能令所有国家享有富饶与丰收的善缘生起。我们也供养药用谷类与植物70,以便使全世界驱除瘟疫与疾病的善缘生起。我们供养珍贵的珠宝与金属,例如琥珀、珍珠、珊瑚、绿松石、黄金与白银,让我们在禅观觉受与了悟的法财得以生起增长的善缘。

70 依照传统来说,这些包括了Arura 或是 myrobalan (拉丁文学名为 Terminalia chebula) 这种各国通用的药用植物,以及 Pharura(拉丁文学名为 Terminalia berlerica)。Arura 的中文学名为“诃黎勒”或简称“诃子”,佛学辞典中多译为“阿子”,乃藏人极为尊崇的药用植物,并分为五到六种等级。Terminalia chebula 与 Terminalia berlerica 为“诃黎勒”的同属植物。

我们通常会用到两个曼达盘。其中之一放在佛桌上来象征皈依境,也就是修持供养的对象。另一个拿在手上,象征所要供养的宇宙。
使用稻米或任何谷类之前,应该非常仔细地清洗,除去所有的石块、木屑与尘土。接着以藏红花水润湿,放在干净的地方风干。如此准备的谷类便能用来供养。
我们用左手拿起曼达盘。右手将一滴藏红花水放在盘上。以右手大拇指与无名指(第四指)抓起一小搓谷子,并用右手手腕下方的肌肉顺时钟方向擦拭曼达盘,同时念诵百字明而祈愿:“愿我与一切有情众生的所有障染悉皆清除。”你也可以持诵“圆满戒律咒”71,以便在修持供养前清净自身。

71“圆满戒律咒”念诵如下:唵、阿牟嘎悉拉、桑巴热、桑巴热、巴热、巴热、玛哈序达、萨朶、贝玛、比布希迭、布杂、达惹、达惹、萨曼塔、阿瓦娄克德、吽、呸、梭哈。(OM AMOGASHILA SAMBHARA SAMBHARA BHARA BHARA MAHASHUDHA SATO PEMA BIBHUKSHITE BHUDZA DHARA DHARA SAMANTHA AVALOKITE HUNG PHET SOHA)

在每一座修持的开始,首先念诵“三十七支供文”(附录四),并供养三十七墩72稻米。如此三次或七次之后,专心修持三身曼达的供养,念诵以下偈颂,并且每次供养七墩谷子73。

    唵阿吽!
三身佛土与富乐,
外、内、密之供养云,
    献予三宝三根本。
    受已祈赐二成就。
    唵阿吽  咕如  喋瓦  达克尼  萨帕利瓦惹
热纳  曼达拉  布杂  美嘎  阿  吽。

72 墩,在曼达盘上所放置代表供养的一把物品,可为米等谷类、或是各种珠宝。
73 化身曼达共有七墩供养,分别代表须弥山、四大部洲、日、月。

    唵、阿、吽这三个种子字分别代表诸佛的身、语、意(智慧心),也象征三身:化身对应诸佛之身、报身对应诸佛之语、法身对应诸佛之意。
    法身乃是诸佛的究竟自性。由此自性当中化现报身的五种智慧。化身则是诸佛无所不在的慈悲,根据众生的需求与愿望而以各种不同方式显现。
“外”的供养包括清水、花、香、灯、涂、食、乐74,以及所有令五官愉悦的物品。“内”的供养则是白甘露、红甘露与食子的三种供养(分别对应于转化的三毒——嗔、贪、痴),以及各种组成加持所依物、可修复与固守三昧耶誓戒的圣物。“密”的供养为十六种献供天女的供养物:与空性了悟双运的五官愉悦物品。

74 这些即是一般所称的“八供”,清水包括了洗脸水与洗脚水两种供养,此为古印度的传统之一;“香”指的是烧香类,“涂”指的是香水类,“乐”指的是音乐类的供养物。

    我们供养的对象是三宝与三根本,而他们也欢喜地接受了供养。其后,为了回应我们,他们喜悦而慈悲地赐予加持,因为他们知道,由于他们接受了我们的供养,使我们得以积聚福德与智慧,最终可以让我们脱离轮回。
    这个供养愿文的结尾咒语以唵阿吽(梵音OM AH HUNG)为起始。这三个种子字分别代表诸佛的身、语、意,也象征三宝与三身。咕如(梵音GURU,藏音“喇嘛”)指的是修持传承的诸位上师,乃一切加持的根本。喋瓦(梵音DEWA,藏音“拉”或“依当”)指的是本尊,乃所有成就的根本。达克尼(梵音DAKINI,藏音“康卓”)指的是女性的证悟主尊或特质,乃一切事业的根本。萨帕利瓦惹(梵音SAPARIWARA)意思是“由他们的眷属陪同”。热纳(梵音RATNA)是“珠宝”。曼达拉(梵音MANDALA)是宇宙这个曼达。布杂(梵音PUJA)意思是“供养”。美嘎(梵音MEGHA)则是“云朵”。阿(梵音AH)能让供养物增长无量。吽(梵音HUNG)则是祈请三宝与三根本接受我们的供养并赐予加持。


化身曼达  

首先,我们供养化现之身的化身曼达。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宇宙供养,须弥山居于中央。东方的胜身洲由纯水晶所制;我们所在的南方为赡部洲,由蓝宝石所做;西方的牛贺洲是红宝石所成;北方的俱卢洲为黄金所造。须弥山四面的质地,便是四大部洲所对应的四种宝物。四大部洲之上的天空,也因这些部洲的不同组成而有相应的颜色。因此东胜身洲上方的天空为白色,我们这个南赡部洲上方的天空为蓝色,西牛贺洲上方的天空为红色,北俱卢洲上方的天空为黄色。在每一部洲的两侧各有一个小洲。东胜身洲的两旁为身及胜身,我们这个南赡部洲的两旁为拂及妙拂,西牛贺洲的两旁为谄及胜道行,北俱卢洲的两旁为俱卢及俱卢月,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1-16 13:05
共为四大与八小的十二部洲。东南西北四大部洲的地上皆有众宝山、如意树、满欲牛、自然稻。
接着是“七皇宝”75与宝藏瓶。众宝山的面前是一个具有千股的珍贵轮宝,由阎浮河(the river jambu)的纯金所制,如阳光般闪耀。如意树的面前确一个珍贵、如人一般大小的八面蓝宝石,照亮周遭一百里格76之内的天空;它的光芒能解除并保护众生不受热寒之苦,驱除恶意行为之因,圆满所有愿望。满欲牛的面前为一位珍贵的妃宝,如太阳般炫丽,离于五种缺患,并富有八种夺魂摄心的女性特质;仅仅瞥见她一面,便令空性与大乐的了悟得以如晨曦般初生。自然稻的面前有一位珍贵的臣宝,尊贵而高大,智慧而善巧。

75 转轮圣王所拥有的“七皇宝”分别为:轮宝、珠宝、妃宝、臣宝、象宝、马宝、将军宝。
76 “里格”为长度单位,一里格等于三英里。

    在东南西北其间的四个次方位(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则有一象宝,身为灰色,有千头凡俗的大象那般壮硕,头上戴有象征大力的红宝石;另有一马宝如孔雀喉部一般地翠蓝,能于一天之内绕完世界三次;还有一将军宝,骁勇善战,等同于宇宙的守护,他是如此地威严辉煌,让人几乎不敢抬眼正视;最后是宝藏瓶,能赐予所有的愿望。
在八个方位则有八位献供天女:嬉女、鬘女、歌女、舞女、华女、香女、灯女、涂女77。

77 在内圈的这八位天女分别在八个方位,嬉女(东方)、鬘女(南方)、歌女(西方)、舞女(北方)、华女(东南)、香女(西南)、灯女(西北)、涂女(东北)。例如,嬉女位于东方而面朝西方、鬘女位于南方而面朝北方;“嬉女”意指身形曼妙的天女。

    在东方天空中、嬉女之前方,有一火造水晶的太阳闪耀着;在西方天空中、歌女之前方,则有一个水造水晶的月亮。于南方天空中、舞女之对面,漂浮着具有金色手把的白色宝伞;于北方天空中、鬘女之对面,则有一多彩的尊胜幢。
    而布满虚空中的,则是令人眼花撩乱的天、人、龙族78之一切财富,犹如大风雪中的雪花般无量无尽。
须弥山内是欲界的六道,山顶上则有色界的十七层天,其上是无色界的四层天79。在天众的世界中,有清净的甘露湖、如意树、黄金山与珠宝山,还有美妙的花园与森林。七重的金黄山围绕着须弥山,其间由七重海所分隔,整个地基周围则是炽焰的铁山。

78 居住于三个层界(藏音sa gsum)的众生包括:住于大地之上的天众、住于大地之表的人类,以及住于大地之下的蛇族(身如巨蟒、具有魔力)。或龙族。其后所提到的宝物,有可能是龙王宫里的夜明珠。
79 在佛学辞典的说明中,欲界的天道众生仍有性别之分,也有物质欲望,共有六层天:四天王天(东持国天、南增长天、西广目天、北多闻天)、忉利天(帝释所管辖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共有十八层天,于此没有性别之分与物质欲望:初禅天有三(梵众天、大梵天、梵辅天);二禅天有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有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有九(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或大自在天、色究竟天或奥明天)。无色界无性别之分,无男女之相,也无物质形式,共有四层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最后我们应该观想,在这个宇宙的每一个原子之中,还有另一个完整的宇宙,并具足无量无尽、丰盛无比的供养。如此广大无垠的供养包含了整个宇宙所能找到的一切圆满、美妙、珍贵之物——无论是在大地之下、大地之表、大地之上——例如龙族的如意宝,在深广的大海中也能照亮整个龙族世界。当我们在做这个所有宇宙供养的时候,就当自己是整个宇宙的拥有者,是一位能够转轮的宇宙圣王。
我们修持曼达供养,因而能够毫不执着地布施。目前,我们非常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事物。无法忍受布施自己的财产,甚至有时候不敢使用它们,深怕会被用尽或被用坏。因此为了除去对物质的执着与贪爱,我们向诸佛菩萨供养我们所具有的一切:财物、良好的特质、学习的所得,以及过去积聚的一切功德。我们不光以这辈子所拥有的少许物品来做供养:我们做的供养是无量无尽的,是整个宇宙——同时,不只是我们所在的宇宙,而是十亿个同样的宇宙。我们将所有的供养物献予皈依圣众,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特别是我们视为敌怨、令我们有所障碍与艰困的众生。我们祈愿,经由这个修持的功德,这些众生都能被带上解脱之道,究竟成佛。除非我们以这样的心态来修持,否则我们所修的便不是真正的大乘法门。


报身曼达

其次,在化身曼达之上,我们观想并供养圆满乐受身的报身曼达,此乃五方佛部净土的供养。观想五方佛部的佛土就在我们上方的高空之处。中央是大日如来的“密严净土”(Densely Arraved Buddhafield);东方是不动佛的“净喜净土”;南方是宝生佛的“纯美净土”(Utterly Beautiful Buddhafield):西方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 (Blissful Buddhafield);北方是不空成就佛的“圆满事业净土”(Buddhafield of Perfectly Fulfilled Action)。


法身曼达

第三,供养遍入一切的法身曼达,此乃我们对究竟自性的了悟,无论是修持供养的做者、献予供养的受者或供养的行为本身,我们都丝毫不起概念。为了象征性地对应于其他曼达的结构,我们做此思量:这个普遍共有的空性乃是曼达的地基,而成佛的各种功德,例如四无畏80、十力81、十八正辨82等,则相应于所供养一般曼达中各种宇宙的不同元素。

80 佛之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
81 如来十力: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82十八正辨的英文是the eighteen correct discriminations,中文查不到对等的词汇,仅能初步翻译如下:诸佛具有十八种与凡夫区辨的功德,心不迷、声不躁、忆不忘、定不失、认知不分别、平等妙观察、发心不退转、精进不退转、观照不退转、三摩地不退转、般若不退转、全然解脱不退转、解脱智慧不退转、举止依智慧、言语依智慧、心意依智慧、无著无碍知过去、无著无碍知现在。

在修持三身曼达的供养时,配合念诵十万次的供养文,以及十万次的七墩供养。依照行者的喜好,或念诵上述的供养文,或念诵四句供养文。后者经常用于领法时来祈请法教与表达感恩。这段供养文可在莲师的《密咒道次第》83与阿底峡尊者的《道次第》中找到:

香涂地基妙花敷,
须弥四洲日月严,
观为佛土以奉献,
众生咸受清净刹。

83 gSang ngags lam rim,《密咒道次第》(Stages of the Path of the Secret Mantras)可见于《大宝伏藏》(Rin chen gter mdzod chen mo)第六十册第一部。《大宝伏藏》(The Great Treasury of Rediscovered Teachings)为蒋贡康楚仁波切将蒋扬钦哲旺波上师所取伏藏搜集成册的名著。《大宝伏藏》是第一世蒋扬钦哲仁波切和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于十九世纪推动“不分教派运动”时,将十二世纪伏藏师桑吉林巴(Sangye Lingpa)至十九世纪伏藏师秋吉德钦林巴(Chogyur Dechen Lingpa)之间共百位伏藏师所取藏的法门汇编,共有六十三函,藏文称为《仁钦德佐》(Rinchen Terzer)法要大全集。

行者也可念诵较为详尽、由伟大的萨迦派祖师、众生的尊贵护佑尊八思巴(Drogon Phakpa)上师所造的三十七支供养文。供养文的选择,端看行者想要如何详尽地修持供养而定。
在每座结尾,思量虚空中的十方诸佛菩萨接受了供养,并赐予我们达到究竟了悟的次第法门。   



上师相应

在前行法或加行法中,最殊胜的莫过于上师相应法(上师瑜伽),或称“上师的自性双运”。透过这个修持,能令我们的本初智慧于瞬间生起。
修持上师相应法能够让我们向一位真正的上师祈愿,并表达深切不变的虔诚信心。由于我们的信心,我们的心与上师的心合而为一。何以这个修持是必要的呢?这是因为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三世诸佛,都曾经或必须依止一位上师,才能达到证悟。不管我们修持的是佛陀法教“九乘”84当中的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依止一位上师,领受法教并根据所传来修持。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84 红教(宁玛派)将佛法分为九乘:声闻乘与缘觉乘,属于小乘;菩萨乘;三“外”密(作密、行密、瑜伽密)与三“内”密(玛哈瑜伽或大瑜伽、阿努瑜伽或无比瑜伽、阿底瑜伽或无上瑜伽),后六者属于金刚乘。前三者称为三“共”密。

即使我们遇见一位上师,并领受了法教,若我们对上师与法教缺乏热切的虔诚与全然的信心,便无法得到上师的加持。没有了上师的加持,修行使无法进展。因此,首要之务便是生起虔诚心。
一开始,虔诚心极少会自然出现。我们必须生起之而滋养之。例如,首先,当我们听到上师的名号与生平时,思量他的惊人证悟事业。接着,当我们得见上师之时,我们看到那些功德的真实无误,我们的信心与虔诚便不断增强。我们的祈愿愈来愈深切,上师的加持便开始更加深入我们的内在。
一切成就皆来自上师的加持。这里所指的不是像健康、长寿或财富那样的微小成就,而是对上师证悟自性的无上了悟,因为上师的证悟自性与我们的佛性无二无别。


观想

为了帮助我们生起虔诚心,仪轨中的偈颂说:

前空广大虹光中,
根本上师莲师现85,
如海三传持明绕,
尊为皈依众总集。

85 此处所用的莲师名称为他的密名“贝玛通趁杂”(Pema Thotrengtsal”),又称“颅鬘力”上师(以颅鬘为庄严,具有大力)。

观想根本上师以莲师的身形出现。此处称莲师为“贝玛通趁杂”(Pema Thotrengtsal),此乃他的名号之一。你也可以观想上师为金刚持86的身形,或你平常所见的样子。重点在于,所要观想的是那位能令你生起最强烈、最自然之虔诚心的上师。

86 金刚持,持有金刚者,“新译派”认为其乃所有密续的来源,亦即本初佛;“旧译派”则用来称呼持有金刚乘法教的证悟上师。

观想自己所在之处不再是凡俗之地,而是莲师的净土“尊圣铜色山”87。在这个一切皆由珠宝与珍物所组成的净土中央,有一个无可计量的“莲花光”宫殿,由清净光明所造——透明而充满虹彩。你也不再是凡夫之相,而是金刚瑜伽女的身形,站立在宫殿中央,其下为莲花、日轮与尸体;身色亮红,犹如红宝石,闪耀如阳光;寂静而安详,左腿直立而右腿上弯,以舞蹈姿势而站。身着丝衣、珠宝与骨饰等报身本尊之庄严。右手持一弯刀,象征着我执的断除,左手持一只盛满不死甘露的颅器。左手的臂弯之间,有一三叉戟“卡杖嘎”(Khatvanga)靠在肩上,代表莲师的秘密身形。她优雅而安详地舞蹈着;面容极为慈悲,又稍带怒容地微笑,露出尖锐的獠牙,象征战胜了妄念。她在外相上为金刚瑜伽女,本质上则是“智慧海后”,亦即莲师的无上佛母依喜措嘉。

87 莲师净土(Zangdopelri,the Glorious Copper-colored Mountain)位于南瞻部洲南方及西方的小洲“拂洲”内。

在你的头顶上方,于一团虹彩的光明之中,有一个八尊无畏狮所抬的宝座,上方为莲花、日轮与月轮,其上坐着莲师“贝玛通趁杂”(莲华颅鬘力)。我们对莲师的观想应极为清楚,不像雕塑那般由粗浊物质制成,也不像一幅唐卡那般平坦,而是透明、生动而清晰。我们甚至应该观想到最细微的细节,例如眼睛的黑瞳与眼白,僧袍上锦缎的金黄装饰等。(有关这些不同的观想部分,可参考莲师画像或塑像,或许有所帮助。)我们观想的莲师犹如彩虹一般透明,却又不仅止于视觉上的形象,因为他全身充满了虚空中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智慧、慈悲与大力。
莲师曾承诺:“对我的禅观,便是对诸佛的禅观。”透过莲师,我们便能得到诸佛菩萨的所有加持。更特别的是,当我们向无别于根本上师的莲师祈求,必然能够领受无量无尽的加持。仅仅向根本上师祈求,我们便像沟渠聚集所有落在屋顶上的雨水那般,得到诸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等圣众的加持。上师本人乃是一切坛城的主尊,总集一切之尊,外在为三宝(佛、法、僧),内在为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秘密为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虔诚

莲师曾经说:“任谁对我具信心,我便出现在其面前。”只要具足信心的力量,无论是莲师、我们的根本上师和一切如来的加持与现前,便会恒时与我们同在。因此,虔诚相当重要。
向莲师祈求、观想莲师在头顶上方时,不应认为由于我们的祈请,莲师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出现,给予加持,而是由于我们的虔诚,他于此时此刻真实地来到,具足一切智慧与慈悲。莲师也曾说:“把你的心交给我。我会随时在你身旁”。如果你认为莲师无别于你的根本上师,你便能领受无量如浪的加持。
在许多有助于增长虔诚的祈愿文中,我们在此念诵“莲师七句颂”。这个愿文乃是空行母祈请莲师从究竟广空的法界来到娑婆世界利益众生时所念诵的。在所有莲师的修持仪轨中,都有这段愿文,而它也是莲师为了利益后世众生所藏的伏藏之一。正如母亲一定回应孩儿的呼唤,莲师对任何念诵七句颂的人,也一定会从铜色山净土降临。

吽!
    乌金净土西北隅,
    降生莲花胚茎上,
    胜妙悉地成就尊。
    称扬圣名莲花生,
    围绕如海空行眷,
    我今发心如尊行。
    请速降临赐加持。
    咕如贝玛悉地吽。

我们必须生起上师永在我心的虔诚。无论快乐或痛苦,无论遇到好事或坏事,绝不依止上师以外的任何人事物。当我们身处舒适善缘中,应该观想舒适与财富皆无真实的实体;它们的出现,仅是来自上师的加持。把它们当做曼达来供养上师,并善用它们来帮助众生与弘扬法教。
当不断出现艰困、痛苦、疾病与毁谤时,我们要感恩上师的加持。因为透过上师的加持,得以让我们在尚有能力来清净它们的此时此刻,便经历这些痛苦。我们也应思量:“这些都只是我过去世以来伤害他人、犯下各种负面行为的结果。如果我现在不清净这些业行,未来只有多世轮回下三道的命运。经由上师的慈悲,使我现在能够清净业力。祈愿由于这些痛苦的经历,能令我尽除所有让其他众生烦恼的类似痛苦。”如是,莫让快乐使你自负,莫让困苦使你丧志。随时随地让自己的心毫不动摇地向着上师。
心中只有上师,除外皆不做想,意思是当我们行走时,应观想上师坐在右肩上方,而我们恭敬绕行之。当我们坐着时,观上师在头顶上方。当我们饮食中,观想上师在喉间,而我们把所吃食物的第一及最好部分供养上师。夜间就寝之时,观想上师住于心中八瓣红色莲花之上,闪耀的光明充满整个宇宙。
如此心中随时思维着上师,能帮助我们将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转化成修道的一部分。当我们心中没有别的、只有上师之时,即使我们经历极大的悲伤或内心的困苦,单是忆念上师,便能全然清除这些艰难,并使我们充满信心与喜悦。


金刚上师心咒

在“莲师七句颂”之后,我们持诵十二字的“莲师心咒”。这个心咒乃是佛陀十二支法教88的精髓所在。这十二个咒字能够清净十二因缘89——此十二因缘使众生不断产生无明与痛苦,也与莲师在这个娑婆世界所示现的十二相成道90互相辉映。这个咒语不仅是对莲师,也是对三宝、三根本及无量无数的寂静尊与忿怒尊来持诵。

88 十二支法教所指可能为十二部经,契经、重颂、孤起、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义、自说、方广、授记。
89 十二因缘依序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乃众生三世轮回六道的次第缘起。
90 译者并未查到莲师十二相成道之内容(也有可能指的是莲师十二变),以下是英文译者提供读者参考之佛陀十二相成道:降世、入胎、出生、勇健多艺、嫔妃共乐、出离世间、修苦行而舍之、菩提树下禅定、降魔、成道、转*轮、入涅槃。

“唵阿吽”这前三个咒字,代表着莲师相应于三身的三个面相——法身为阿弥陀佛;报身为观音菩萨;化身为莲师。“班杂”91指的是莲师不变如金刚的智慧。“咕如”在梵文的意思是“相当具有重量的”,指的是上师功德的极大重量。它也意指着,我们遵循上师之开示所带来的极大利益,以及我们并未依止上师时,对自己与他人所造成的极大伤害。“贝玛”意思是莲花,指的是莲师的名号,以及他于莲花胚茎上的无瑕降生。“悉地”所指为世间的共同成就与出世间的无上成就,“吽”则是呼唤莲师,祈请他垂赐我们这些成就。

91 梵文本音为“瓦佳”(vajra),但藏人多发音为“班杂”(benza)。

我们总共念诵十万次的“莲师七句颂”,以及一百三十万次的莲师心咒(为十二个咒字每个持诵十万次,再加上十万次的修补缺误)。你也可以选择较为简短地持诵咒语,如此则是四十万次的心咒持诵。
在所有的修持当中,上师相应法最为深义,但又毫无危险或风险。此处并没有于生起次第所需要的复杂而困难的坛城观想,也没有于圆满次第在做禅观时所牵涉到脉、气、拙火修持等的任何风险。不单如此,当我们正确无误地修持上师相应法时,一切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功德将自然生起。另一方面,若是缺乏对上师的虔诚,就算我们经年累月地修持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我们的修持绝对无法稳固,也不可能尝到任何成果。正如吉美·林巴上师92所言:“对于上师生起信心,便是究竟的皈依。”
这段偈颂也是这么说的:

仅是忆念上师一瞬间,
便胜过以数百万年间,
持续修为本尊观修法:
向汝上师主尊来祈愿。

念诵上师名号仅一次,
便胜过念诵四部密续,
所有本尊之一切名号,
向汝上师主尊来祈愿。

心与上师相融一瞬间,
便胜数百年修静虑定,
或修百次圆满次第法:
向汝上师主尊来祈愿。

生起圆满二次第,
精髓在于虔诚心,
所有念诵之精髓,
则向上师来祈愿,
一切修法之精髓,
乃与上师心合一:
向汝上师主尊来祈愿。

92 Jigme Lingpa 乃是相当著名的伏藏(terma)掘取者,藏人称为“德童”(terton)。


领受四灌      

在“莲师七句颂”与“莲师心咒”的持诵之后,我们经由莲师三处与全身所放出的光芒,领受莲师身、语、意及智慧的加持。莲师前额中央的“唵”字放出白色的光芒,并收摄入我们前额所对应的“唵”字,清净我们由身所造的恶业。同样地,莲师喉部中央的“阿”字放出红色的光芒,清净由语所造的恶业;莲师心部中央的“吽”字放出蓝色的光芒,清净由意所造的恶业。最后,莲师全身放出五彩的光芒——白、红、蓝、黄、绿——收摄入我们的全身,清净了我们与身、语、意相关的所有微细障染。同时之间,我们也领受了四种灌顶:宝瓶、秘密、智慧与征示(文字),并于我们之中播下未来成就四身93的种子。法本的偈颂如下:

本尊三种字放光赐,赐加持、灌顶、成就。
上师化光而融入己,无别住于离戏中。

93 四身,为法、报、化三身之外,再加上“自性身”。

念诵完毕之时,于我们顶上的上师化为光团,融入我们。此时思维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全然地合而为一。接着,自身随即化光,安住于纯然的离戏中,此乃心的究竟自性。当念头再次生起时,应要将形色、音声、忆念等一切现象都视为上师身、语、意的展现。一切形色皆为上师身的示现,一切语音皆为上师语的示现、也是十二字咒语的自然回响;一切念头皆为上师意的示现——它们不再是妄念,而是觉性的自然创造,而觉性乃是非概念的智慧,亦即莲师的证悟心。当我们仔细检视自心时,无法将我们的心归类于任何的颜色、形状或位置:这便是心的空性层面。然而这个心却又能觉知并知道轮回与涅槃里的所有现象:这便是心的明性层面。


结行

我们强烈的虔诚与渴求必须与想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愿望结合。当我们向上师祈求时,思维所有众生与我们共同祈求,仿佛我们是他们的引领者一般。当我们领受莲师的加持时,思维所有众生与我们共同领受。恒时向自己的上师祈愿,心中了知,即便只是供养上师之身一滴香水,比起将布满虚空之供养物献予十方诸佛,对自己于证悟道上的进展而言,前者更珍贵而更具利益。
修法结束时,将修持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祈愿他们因此而能得见莲师、听闻他的声音、成就他的智慧,并于临终后即刻投生“铜色山净土”,亲见莲师并圆满所余的成佛之道。
上师相应法乃是增长修行进展与驱除所有障碍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从你踏入佛门的那一刻起,直到你成就阿底瑜伽或大圆满的究竟了悟,随时于心珍视这个宝藏,并把它当做修持的重点所在94。

94 顶果钦哲仁波切有关上师相应法之详尽开示可见于《如意宝:龙钦心髓上师相应法》(The Wish-Fulfilling Jewel: The Practice of Guru Yoga according to the Longchen Nyingthig Tradition),一九八八年由香巴拉出版社发行。中文版《如意宝:上师相应法》,丁乃竺翻译,雪谦文化2006年出版。



第三章  结论

三善法   

让这个修持——以及我们所做的任何其他修持或事业——得以有分量的架构,便是所谓的“三善法”:前行的初善,是生起菩提心,亦即我们要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来作为与修持的愿望;正行的中善,即实修之时,保持心无所扰的状态,不受执着与概念的影响;结行的后善,则是回向功德以利益众生。“三善法”必须运用于所有的修持,无论是生起次第95、圆满次第、大手印、大中观或大圆满皆然。若无“三善法”,任何修持都失去了意义。

95 生起次第,藏传佛教所称开示修行的第一阶段,修行的重点放在清净业染与习气,并且禅修所依本尊的咒语和智慧。第二阶段则为圆满次第,着重于气脉的修持与空性的体悟。

    前行的初善就是生起菩提心。这个善巧的方法不仅能增加修持的价值,也是我们修持的原因。例如,现代科技使用强而有力的机器,能在一小时内完成需要百人手工制作的产品。类似地,当我们进行任何作为时,若以利益他人的清净意图而为,这样的发心便是能使这个作为变得具有无尽利益与效用的善巧方法。由于我们的心对行为性质的影响力远大于身体或语言,因此开始修持之时,首先应内观自己的心,检视动机为何。
    正确的思维方式如下:“在所有众生中,没有一个不曾为我过去世的父母。如今他们全都深陷苦海。他们都希望得到快乐,却不知道如何获得。我希望帮助他们,却尚未具备能力。因此我必须在证悟道上有所进展,以便帮助一切有情众生脱离痛苦与无明。”
    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应出自这个动机,即使是不起眼的事,例如仅仅念诵一次“嘛呢”(观音菩萨心咒),或绕行寺庙或佛塔一周。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思维:“愿我是为利益众生而做。”如此,就算是念诵一句“唵嘛呢呗美吽”,也能带来无量功德:不仅关闭了轮回下三道之门,也引领了投生净土之途。如果单单这句“嘛呢”的持诵能经由菩提心的生起而增强,其利益将于诸多未来世中不断增长。这是因为当我们为了利益众生而有所作为时,这个作为的利益便如众生的数量一般无尽。若我们念诵一亿次的“嘛呢”,却不回向功德予众生的福祉,其利益将远少于为了利益众生而仅念诵一百次“嘛呢”。
正行的中善,即实际修持时,必须离于执着与概念。在理想上,这意味着对空性、法界(一切现象)自性为空的全然了悟。不过这对初学者来说,并不容易了解。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完全专注于修持本身,身语意三者合一而一致。比方说,如果我们以身顶礼,口中却与人进行凡俗对话,心中充满贪着与嗔恨,那么顶礼将只是机械式的动作,几乎毫无益处。在修持中,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身语意的合一,以身顶礼,以语念诵皈依愿文,以意专注于顶礼的意义。当合掌置于前额时,应该忆念我们是在礼敬诸佛之身。当合掌置于喉前时,我们是在礼敬诸佛之语;当合掌置于胸前时,我们是在礼敬诸佛之意。接着,当前额、双掌、双膝碰触地面时,我们是在礼敬诸佛之身、语、意、功德、事业;同时之间,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心中所现的五毒,都转化成为五智。必须保持这种精细的观照。即便以一般的标准来看,一个好工人也需要随时密切关注他的工作。他的身体专注于工作本身,用口语和人讨论哪些需要完成,哪些必须避免,心则仔细思考正在进行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很可能像一位在缝纫时老望着窗外,同时跟满屋子人聊天的裁缝师那般,最后发现把正在制作的衣裳缝到自己的衣服上了!
当我们说,实修“必须离于概念与执着”,是指必须离于贪爱执着、自我迷恋、思绪散乱等状态。无论你的供养多么广大,即使是一万个银币,你都绝不可以认为:“喔!我做了一个好大的供养!这对我的余生来说已经足够。我将因我的行为而有所收获,并享受善业的果报。我怀疑有谁曾经做过这么大的供养。”用这样小心眼的态度来做供养,不但毫无意义,价值也极为有限。你应该希望你的供养能够无限增长。如果你供养了一百万,便祈愿下次可以供养两百万。同时,重要的是要离于傲慢。有四种方式会使布施失去意义:希望有所回馈,向人夸耀所做,后悔做了布施,忘了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简而言之,一个好的行为必须全然离于后念96与期待;理想上,也应该是三轮体空,没有做者、受者与所做之概念。

96 “处念”为最善,之后所生起的称为“后念”、次念或第二个念头。
在修法时,你的心必须离于有毒的念头,否则将破坏整件事情。无论你的行为、言语和念头多么正向,如果受到贪爱、嗔恨、傲慢的染污,它们便像掺杂了毒药的美食那般,没有什么益处。如果你能够同时清净身、语、意,你便像一件没有污点的大衣,剪裁完美而缝线漂亮,或像一块珍贵的石头、钻石或蓝宝石,没有丝毫凹凸或缺陷。
三善法的第三——结行的后善——则是回向功德。如此将使功德的果实得以持续增长,而非当它被享用时便会竭尽。无论你做了一次或千次顶礼,供养一盏或千盏油灯,你都应该祈愿:“我回向所做供养的功德(代表过去、现在、未来我所有三世的正向行为),利益虚空中一切有情众生,特别是那些被我视为敌怨的众生。”当你如此回向时,必须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仿佛你是将礼物一一交予所有众生一般。你不应认为这个功德将因一切众生的数量而有所划分,而是每一个众生都得到了整份的功德97。

97 这便像是将烛火逐一传下那般,火光不会因此而有所减损。

当任何行为配合三善法来做之时,就算它不像念诵数亿次咒语,或供养巨额金钱那般具有明显的分量,但仍具足真实且无量的利益。
正因菩提心这种清净广大的发愿,而使大乘之所以为“大”。若没有菩提心,即使我们自称为“大”圆满、“大”手印或“大”中观的修行者,我们仍然是在自私自利的狭窄道上而已。
有了三善法,所需都具足。若无三善法,则无所进展。真实的修行必须经由培养;它需要持续的努力。我们必须转化自身。如果打从一开始,我们便全然地离于贪爱与嗔恨,随时将无量的有情众生放在心中,那么我们早已了悟,根本不需修持。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法教的意义谨记于心,并戒慎地注意身语意的行为。如果我们这么来修,便能在修行道上有所进展而少有困难。正如我们可以从一个小孩的饮食等各种行为来看他过去的教养是否良好一般,我们的心若有了正向的转化,也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端倪。
我们应在日常活动中维持在禅修座上所得到的领会。否则,尽管我们认为自己已到达较高的禅修层次,仍会因遇到的第一个障碍而绊倒,无法处理日常生活的各种恼人情境。座上瑜伽和座下瑜伽98这两段时期应该要能互相强化,相辅相成。若非如此,很难达到解脱。

98 于修法座上的修持,称为座上瑜伽;于下座之后,日常生活当中行住坐卧的各种修持,称为座下瑜伽。

一开始,修行并非轻而易举;到了中间,修行并不怎么稳固;然而在末了,修行就变得相当自然。这也是为何我们在修行道上之初,便应该全力以赴。将这一点谨记在心,是重要的。
以上乃是针对蒋扬钦哲旺波99所写之前行简轨的开示。更为详尽的前行法解说,可见于巴楚仁波切所著之《普贤上师言教》100。

99 蒋扬钦哲旺波为莲师所授记的五位德童之一,也是藏传佛教不分教派“利美”运动的创始推行者。德童(藏音为terton)指的是能掘取伏藏(藏音为terma)的人,而伏藏可能藏在湖泊之底、岩石之间、虚空之中、心意之内等,主要是由莲师及其佛母依喜措嘉所藏;在多位著名的德童中,纳达酿热尼玛欧瑟(Ngadak Nyang Ral Nyima Ozer,1124-1192)、咕如却吉汪邱(Guru Chokyi Wangchuk,1212-1270)、多杰林巴(Dorje Lingpa,1346-1405)、贝玛林巴(Pema Lingpa,龙钦巴尊者的前世之一,1445/50-1521)、(贝玛欧瑟)多阿林巴([Padma Osel] Do-ngak Lingpa,亦即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1820-1892)等五位上师是由莲师所授记,称为“德童王”(资料来源:Concise Dharma Dictionary)。有关蒋扬钦哲旺波等钦哲传承上师的生平事迹,请参考本书<相关资源>。

100 见于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所著之《普贤上师言教》英译版《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藏音“昆桑拉美歇龙”Kunzang lama’i shelung)》,由莲师翻译小组翻译,一九九四年由 International Sacred Literature Trust/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出版。中译版见于《慧光集》。中文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堪布索达吉仁波切翻译,喇荣文化2008再版。


英文版后记

在萨旺·乌金·欧瑟·木克坡(Sawang Urgyen Osel Mukpo)及许多想要修持前行法的弟子之祈请下,顶果法王于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用六天的时间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的雪谦寺(Shechen Tennyi Dargyeling Monastery)做了上述开示。
讲授的译者为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法名空措·颠津Konchog Tenzin),文字记录为努尔(Nur)及诗林·盖尔(Shirin Gale),编辑群则是莲师翻译小组(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的成员,主要是比丘尼那汪·却登(Ngawang Chodron)、查尔斯·贺斯汀(Charles Hastings)及约翰·康提(John Canti)。米盖尔·阿布朗斯(Michal Abram)及史提夫·葛欣(Steve Gethin)则予以修订并编辑,而成为这本第二版的书。


译者后记

一九九三年的四月四日,雪谦·冉江仁波切(Shechen Rabjam Rinpoche)应邀参加台南县左镇乡宝塔山噶玛噶居寺“见即解脱吉祥光塔”的落成典礼。圆满之后,该寺的住持、也是译者的恩师洛本·天津仁波切指示译者随同冉江仁波切北上。当日正值清明时节,再加上我的大意走了岔路,整个高速公路的行程竟然花了十四个小时。冉江仁波切不仅一路心平气和地面对塞车,隔日清晨终于到了台北之后,还送我一本书做为初次见面的纪念,那便是顶果法王这本书的英译初版。
在这之前,我对钦哲传承已然十分向往,并有幸遇到两位传承上师:钦哲·依喜仁波切(J.Khyentse Yeshi Rinpoche)与宗萨·钦哲仁波切(Dzongsar J.Khyentse Rinpoche),也曾为他们担任翻译,但却一直无缘亲见顶果钦哲法王。不过,上师的加持相当奇妙。就在法王圆寂之前,由于我在看到他的照片、听到他的事迹之后生起了强烈的亲近心,居然两次梦见法王;梦中的法王一如本人,高大壮硕,声色柔和,上身赤裸,下围裙袍;但其实我只看过他的脸部照片而已,竟然能梦得栩栩如生。当我在向他人证实法王的模样之后,也感到相当惊讶。
于是,我当下便向冉江仁波切表示,如果他需要翻译人手的话,我愿意尽己所能;仁波切也欣然回应:未来有需要,会再联络我。然而,后来我自己深陷业力的洪流之中,无暇顾及其他,直到六年之后,长女周岁,才猛然想起这本书的存在。由于想到著作版权的问题,我曾尝试与原版的出版商联络,却一直没有回音。一年又过了,或许是因缘具足了吧,冉江仁波切在台湾的中心负责人彭措堪布(Khenpo Phuntsog Tobjor)于去年找到了我,并安排我与仁波切二度会面。同时,英译的原版也在一九九六年正式出版了修订版,于是这本书在台湾的翻译与出版终于有了着落。当然,若在翻译方面有任何的缺失与错误,那是由于译者的愚钝无知、烦恼障蔽,还望诸君见谅;毕竟,“法”的翻译实为不易!
于此,要特别感谢雪谦冉江仁波切的指示,马修·李卡德的解答,彭措堪布和赖声川老师的筹划,以及我的导师宗萨钦哲仁波切、钦哲依喜仁波切的教导与鼓励,堪布苏南·札西(Khenpo Sonam Tashi)的录音,美国“钦哲基金会”Cangioli Che、Steve Cline、Jakob Leschly、Anika Tokarchuk、马君美、项慧龄、刘婉俐等人在佛学词汇方面的协助,Daniel、Romeo与许多“……悉达多本愿佛学会”会员在我害喜最严重时所给予的支持,以及家人、先生与长女在这次怀孕期间对我的贴心、体谅与照顾。
最后,祈愿佛法的清流能在这因恐怖攻击事件频传、而使无常似乎更为逼近的时代里,持续带给众生心灵的滋润与精神力量的增长;在此,谨以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中的偈颂来做为翻译本书的回向:一切具德上师康健长寿,所有众生速即离苦得乐!

双手合掌吾祈请,十方三世诸如来,为诸暗迷苦众生,照耀佛法之光炬。
双手合掌吾祈请,欲示涅槃诸世尊,无量劫中恒时住,莫令世间于黑暗。
愿以往来所积聚,我之一切善福德,能令众生诸苦痛,全然清除尽无余。
愿为医者与疗药,愿为病者来护理,直至世间诸病者,悉皆治愈无病痛。
愿饮食物如雨降,清除世间饥渴苦,若于饥荒之时期,愿吾变为饮食物。
愿吾成为无尽宝,满足穷苦艰困者,愿我成其所需物,紧邻穷困者身边。

    杨书婷(Serena Yang)
    二〇〇二年十月于宜兰待产中
留言于“E.T.翻译社”
http://tw.myblog.yahoo.com/serenalotus-blog/

词汇解释

Arhat (dgra bcom pa) 罗汉、阿罗汉:字面意思是“毁灭敌人者”(译注:中文称“杀贼”、“杀烦恼贼”)。这里的敌人是指五蕴或烦恼,经由修持最根本的法门,亦即声闻乘或小乘而消灭。阿罗汉所成就的是离于轮回诸苦,不过由于他们尚未究竟了悟空性,因此还不能除去执着于法界具有实体的微细障蔽,故而成为他们达到佛陀全知境界的障碍(译注:已证“人无我”,未证“法无我”)。他们还需要修持大乘,以圆满成佛的无上目的。

Bardo (ba do) 中阴、中阴身: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中间的过渡状态。中阴身的种类有许多,但最常提及的是介于死亡与投胎之间的过渡状态。

Bodhichitta (byang chub sems) 菩提心:成佛想,证悟心。这是大乘法门的关键修持。在相对的层次来说,指的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来成佛的心愿,以及完成这个目标所需要的修持。以绝对的层次来说,指的是对自我与法界(现象)究竟自性的直观洞察力。

Bodhisattva (byang chub sems dpa’) 菩萨、菩提萨埵:行于成佛道、修持慈悲心与六度行,誓言要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来成佛的修行者。藏文的字面原意是“具有证悟心的勇者”。(译注:有关六度行,请见Sutrayana)

Buddha (sangs rgyas) 佛、佛陀:除去二障并圆满二智者。“二障”指的是烦恼障(此乃痛苦之因)与无明障(此令我们无法全知);“二智”指的是了知法界的两种自性:究竟与相对。

Buddhadharma 佛法:佛陀的法教(见Dharma)。

Buddhafield (zhing khams) 净土、佛土、佛域、佛国:某佛陀或某菩萨经由证悟的愿力,加上有情众生的福报力量,两者相应所显现的面向或世界,称之为净土或佛土。投生此处的众生,可在证悟道上迅速增益而不落入下三道。不过,我们也要了解,当任何地方被观为俱生智慧的清净显现之时,实际上便是净土。

Circumambulation 绕行:一种极具福德力量之虔诚修持,行者以专注力与觉察力顺时钟方向绕行某个被视为神圣的对象,寺庙、舍利塔、圣山,甚或具德上师及其居所。

Dakini (mkha’gro ma) 空行、空行母:与智慧相关的女性主尊。具有许多层次的意义。一般所称的空行具有特定程度的精神力量,智慧空行则是全然的了悟者。

Dharma (chos) 法、佛法:释迦牟尼佛与其他证悟者所传授而示现证悟道的法教主体。具有两个层面:“所传之法”(1ung gi ehos)指的是实际传授的法教,以及“所悟之法”(rtogs pa’i chos)或说是智慧境等,指的是经由修持这些法教所达到的功德境界。

Dharmakaya (chos sku) 法身:究竟身、真实身,乃空性之体。

Dzogchen (rdzogs chen)(梵音为mahasamdhi,atiyoga) 大圆满、阿底瑜伽:宁玛派所分“九乘”中的最高见地法门。

Kagyupa 白教、噶居巴、噶举派:藏传佛教四大派别之一,由马尔巴大译师(1012-1095)所创。

Kalpa (bskal pa) 劫:印度传统宇宙观所指的一段极长的时间。一大劫包含一个宇宙系的成、住、坏、空四期,共有八十中劫(译注:各二十个)。一中劫有两小劫,其一为寿命增长之时期,其二为寿命渐减之时期。(译注:我们虽然常说人类现在的平均寿命比以前还久,但其实我们是处于“贤劫”里的“减”小劫,亦即寿命渐减期。而过去之住劫称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称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称为贤劫;贤劫里共有千佛出世,称为贤劫千佛。)

Karma 业、业力:梵文的原意为“作为”,所指的是因果法则。依据佛陀的法教,一切的作为,无论是思想、言语或行动,都犹如种子,终将于此生或未来生成熟为种种经验。正向或善德的作为将带来快乐,恶意或负面的作为则会造成行为者以后的痛苦。

Kaya (sku) 身:字义为“身”:指佛陀的自性。见Dharmakaya,Nirmanakaya,Sambhogakaya。

Lower Realms 下三道、三恶趣:见Samsara,Six Realms。

Mahamudra (phyag rgya chen po) 大手印:噶居派的最高见地法门。   

Mahayana 大乘:见Shravakayana。

Mani 六字大明咒: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共有六字,唵嘛呢贝美吽 (OM MANI PADME HUNG)。

Mantra (sngags) 咒、咒语、真言:以字语或种子字组成的段句,与特定的观修本尊有关,而持诵本尊的心咒乃是密乘观修的主要修持。

Ngondro (sngon’gro) 加行、前行:字义为“预备”、“基础”、“先前”,能令修行增长的基础修持。

Nirmanakaya (sprul sku) 化身:显现身,乃慈悲与方便之体,以此身形,佛陀便可让未证悟者得以见到,并可教导、帮助他们。

Nirvana (myang ngan las’das pa) 涅槃:藏文对这个梵文的翻译为“超越痛苦”,指的是根据小乘或大乘修行所证得的不同层次之证悟。

Nyingma (rnying ma) 红教、宁玛巴:藏传佛教四大派别中最古老的一派,于八世纪由莲师所创。(译注:莲师、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师,指的都是于七世纪将佛教由印度传至西藏的伟大上师。)

Pratyekabuddha (rang sangs rgyas) 辟支佛、缘觉佛:没有上师协助而自行修持证悟的人,这类证悟者不对他人传授法教。

Rinpoche (rin po che) 仁波切、珍宝:字义为“极为珍贵者”,藏传佛教对转世上师、住持与具德上师的尊称之一。

Sadhana (sgrub thabs) 法本、仪轨:一种仪式或仪式的所依文字,为密乘观修的所依物。

Sambhogakaya (longs sku) 报身:圆满乐受身,净土之自然显现光明面,唯有高度了悟者得以直接见之。

Samsara (’khor ba) 轮回:存在状态的轮转或循环;尚未证悟者的心受到贪嗔痴三毒奴役,毫无自主地于各个状态中生生死死,在无尽的身心经历流中来来往往,只有受苦的份儿。见Six Realms。

Shravakayana 声闻乘:Hinayana小乘:修持佛法的人依照所修的法门或“车乘”,而有不同的分派,也对应于修法动机的性质。主要分为小乘与大乘。小乘又称为根乘(Root Vehicle),再分两支:声闻乘为佛陀弟子所修之道,缘觉乘(辟支佛)为自修了悟所修之道。声闻乘与缘觉乘的目标为涅槃,被视为解脱轮回痛苦的最终目标。大乘则为菩萨所修之道,在接纳其他修行法门的实证性与效用性的同时,这些行者发愿要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来成佛。由于通常认为“小乘”这个字眼带有轻蔑之意,因而大部分都会避免使用。许多大师,包括……与Nyanaponika Mahathera在内,都建议以“声闻乘”来称呼之,尽管“缘觉乘”也属于其中一支,至少此处所指包括这两者在内(译注:Nyanaponika Mahathera为当代南传佛教极为著名的学看,已出版的著作有十余本,包括《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及《Abhidhamma Studies:Buddhist Explorations of Consciousness and Time》等)。

Six Realms (’gro drug) 六道:传统上将轮回众生的经历分为六大类,称为“道”或“界”,众生的心由于过去的作为或业力而使之投胎至此。没有一个地方是令人满意的存在状态,尽管各道的痛苦各有不同。上三道或三善趣,由于短暂的快乐而使痛苦稍微减轻,分别是天道、阿修罗或半神道、人道。下三道或三恶趣,众生的痛苦远大于其他的经历,分别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Sugata (bde bar gshegs pa) 善逝:字面意思为“去到快乐者”为佛陀十号之一。一个人由于修行菩萨乘的快乐道,因而获得快乐的果实,也就是圆满的佛土。

Sutrayana 经言乘、显教:大乘的两大类之一,以佛经与六波罗密多(六度)的修持为法教的依据:另一类为密教或真言乘,以密续的法教与修持为主要的修行道。(译注:六波罗密多或称“六度”,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或静虑、智慧或般若。《唯识论》中则有十波罗密,称为“十胜行”,再加上方便善巧、愿、力、智。)

Tathagatagarbha (de bzhin gshegs pa’i snying po) 如来藏:佛性,成佛的潜藏力,乃一切有情众生自心原本具足者。

Three Jewels (dkon mchog gsum) 三宝:佛陀、佛法与僧众(有时包括所有佛法弟子与修行者),为我们皈依的对象。

Torma (gtor ma) 食子、朶玛:金刚乘修持与仪式中用到的可食用物品,有各种形状与组合成分。根据不同的场合,被当做供养、代表所修的本尊或本尊的坛城,甚至是仪式中用于除去修法障碍的象征性武器。

Wheel of Dharma *轮:象征佛陀的法教。佛法分为三大法门,亦即传统所称的三转*轮。初转*轮的内容为“四圣谛”,教导众生了解痛苦的根源与离苦的方法。二转*轮所讲的为“空性”教义:一切现象皆无自性主体或实质存在。三转*轮则是对于“如来藏”的开示,一切有情众生自心本来具足佛性。

Yidam deity (yi dam) 本尊:证悟者的一种身形,做为金刚乘行者观想与禅修的所依。或为男性,或为女性;可为寂静(祥和),可为忿怒,在究竟的意义上被视为与行者的心无二无别。


相关资源

一、视听资料
《顶果钦哲法王传》DVD,马修·李卡德/摄影,赖声川/口译,雪谦文化(预计2010年再次发行)。

二、相关书目
1.《顶果钦哲法王传》,马修·李卡德著,赖声川/编译,雪谦文化(预计2010年再版)。
2.“柔和声”:冉江仁波切谈《顶果钦哲法王传》,2002/4;钦哲仁波切行传,2001/10;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1999/11,……悉达多本愿佛学会;或直接进入网站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
3.《殊胜的成佛之道》:蒋扬钦哲旺波外,内传;顶果钦哲仁波切传,乌金多杰仁波切讲述、黄英杰译,全佛文化出版社,1992。
4.“钦哲基金会”2001/12会讯:钦哲传承简介(英文版),美国钦哲基金会;或直接进入网站http://www.khyentsefoundation.org,选Khyentse Lineage。
5.《莲花光》1999/7第二期:钦哲传承专辑,香港敦珠佛学会;或直接进入网站http://www.dudjomba.org.hk选中文→选刊物:莲花光→选第二期。
6.《蒋扬钦哲旺波传》,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撰写,张炜明翻译,全佛文化2007年出版。
7.“前行法的重要性”和“普贤上师言教开示辑要”,悉达多本愿佛学会“柔和声”第14期至16期: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gentlevoice.htm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