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说众苦诸经集第三四卷20180113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1-13 16:04
標題:
佛说众苦诸经集第三四卷20180113
摘自《佛说众苦诸经集录》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散陀那华、摩诃散陀那华、卢脂那华、摩诃卢脂那华、香华、大香华、适意华、大适意华、爱见华、大爱见华、端严华、第一端严华。复散诸香,所谓沉水多伽楼香、栴檀郁金和合杂香、海岸聚香。复以天上宝幢、幡盖,诸天伎乐筝笛笙瑟箜篌鼓吹,供养于佛而说偈言:
“我今稽首大精进, 无上正觉两足尊,
天人大众所不知, 唯有瞿昙乃能了。
世尊往昔为我故, 于无量劫修苦行,
如何一旦弃本誓, 而便舍命欲涅槃。
一切众生不能见, 诸佛世尊秘密藏,
以是因缘难得出, 轮转生死坠恶道。
如佛所说阿罗汉, 一切皆当至涅槃,
如是甚深佛行处, 凡夫下愚谁能知?
施诸众生甘露法, 为断除彼诸烦恼,
若有服此甘露已, 不复受生老病死。
如来世尊已疗治, 百千无量诸众生,
令其所有诸重病...(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欲涅槃。
一切众生不能见, 诸佛世尊秘密藏,
以是因缘难得出, 轮转生死坠恶道。
如佛所说阿罗汉, 一切皆当至涅槃,
如是甚深佛行处, 凡夫下愚谁能知?
施诸众生甘露法, 为断除彼诸烦恼,
若有服此甘露已, 不复受生老病死。
如来世尊已疗治, 百千无量诸众生,
令其所有诸重病, 一切消灭无遗余。
世尊久已舍病苦, 故得名为第七佛,
唯愿今日雨法雨, 润渍我等功德种。
是诸大众及人天, 如是请已默然住。”
说是偈时,莲华台中一切诸佛,从阎浮提遍至净居,悉皆闻之。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具足如是甚深微妙智慧,不为一切诸魔外道之所破坏。善男子,汝已安住,不为一切诸恶邪风之所倾动。善男子,汝已成就乐说辩才,已曾供养过去无量恒河沙等诸佛世尊,是故能...(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声闻、缘觉。我于尔时爱乐大乘方等经典,十二年中事婆罗门供给所须。过十二年施安已讫,即作是言:‘师等今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婆罗门言:‘大王,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亦复如是。大王云何乃欲令人同于虚空?’善男子,我于尔时心重大乘,闻婆罗门诽谤方等,闻已即时断其命根。善男子,以是因缘,从是已来不堕地狱。善男子,拥护摄持大乘经典,乃有如是无量势力。
“复次,迦叶,又有圣行,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迦叶,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复次,善男子,苦者现相,集者转相,灭者除相,道者能除相。复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坏苦相;集者,二十五有;灭者,灭二十五有;道者,修戒、定、慧。复次,善男子,有漏法者有二种,有因有果;无漏法者亦有二种,有因有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则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
“复次,善男子,八相名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能生如是八苦法者,是名为集;无有如是八法之处,是名为灭;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悲,是名为道。
“善男子,生者出相,所谓五种:一者、初出,二者、至终,三者、增长,四者、出胎,五者、种类生。
“何等为老?老有二种:一、念...(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道。迦叶,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复次,善男子,苦者现相,集者转相,灭者除相,道者能除相。复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坏苦相;集者,二十五有;灭者,灭二十五有;道者,修戒、定、慧。复次,善男子,有漏法者有二种,有因有果;无漏法者亦有二种,有因有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则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
“复次,善男子,八相名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能生如是八苦法者,是名为集;无有如是八法之处,是名为灭;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悲,是名为道。
“善男子,生者出相,所谓五种:一者、初出,二者、至终,三者、增长,四者、出胎,五者、种类生。
“何等为老?老有二种:一、念念老,二、终身老。复有二种:一、增长老,二、灭坏老。是名为老。
“云何为病?病谓四大毒蛇互不调适,亦有二种:一者、身病,二者、心病。身病有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风,三...(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舍所受身亦有二种:一、命尽死,二、外缘死。命尽死者亦有三种:一者、命尽非是福尽,二者、福尽非是命尽,三者、福命俱尽。外缘死者亦有三种:一者、非分自害死,二者、横为他死,三者、俱死。又有三种死:一、放逸死,二、破戒死,三、坏命根死。何等名为放逸死?若有诽谤大乘方等般若波罗蜜,是名放逸死。何等名为破戒死耶?毁犯去来现在诸佛所制禁戒,是名破戒死。何等名为坏命根死?舍五阴身,是名坏命根死。如是名曰死为大苦。
“何等名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所爱之物破坏离散亦有二种:一者、人中五阴坏,二者、天中五阴坏。如是人天所爱五阴分别校计有无量种,是名爱别离苦。
“何等名为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亦有三种: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如是三趣分别校计有无量种,如是则名怨憎会苦。
“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亦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用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
“何等名为五盛阴苦?五盛阴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是故名为五盛阴苦。
“迦叶,生之根本,凡有如是七种之苦,老苦乃至五盛阴苦。迦叶,夫衰老者,非一切有。佛及诸天,一向定无。人中不定,或有或无。迦叶,三界受身,无不有生,老不必定,是故一切生为根本。迦叶,世间众生颠倒覆心,贪...(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 “何等名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所爱之物破坏离散亦有二种:一者、人中五阴坏,二者、天中五阴坏。如是人天所爱五阴分别校计有无量种,是名爱别离苦。
“何等名为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亦有三种: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如是三趣分别校计有无量种,如是则名怨憎会苦。
“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亦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用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
“何等名为五盛阴苦?五盛阴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是故名为五盛阴苦。
“迦叶,生之根本,凡有如是七种之苦,老苦乃至五盛阴苦。迦叶,夫衰老者,非一切有。佛及诸天,一向定无。人中不定,或有或无。迦叶,三界受身,无不有生,老不必定,是故一切生为根本。迦叶,世间众生颠倒覆心,贪著生相,厌患老死;菩萨不尔,观于初生,已见过患。
“迦叶,如有女人入于他舍。是女端正颜貌美丽,以好璎珞庄严其身。主人见已,即便问言:‘汝字何等?系属于谁?’女人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主人问言:‘汝所至处,为何所作?’女天答言:‘我所至处,...(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 “复次,迦叶,譬如有人,为王所瞋,其人若能以软善语,贡上财宝便可得脱。善男子,死王不尔,虽以软语、钱财、珍宝而贡上之,亦不得脱。
“善男子,夫死者,于险难处无有资粮,去处悬远而无伴侣,昼夜常行不知边际,深邃幽闇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虽无痛处不可疗治,往无遮止到不得脱,无所破坏见者愁毒,非是恶色而令人怖,敷在身边不可觉知。
“迦叶,以是等譬,及余无量无边譬喻,当知是死真为大苦。
“迦叶,是名菩萨修行大乘《大涅槃经》观于死苦。
“迦叶,云何菩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观爱别离苦?爱别离苦能为一切众苦根本,如说偈言:
“因爱生忧, 因爱生怖。
若离于爱, 何忧何怖?
“爱因缘故,则生忧苦;以忧苦故,则令众生生于衰老爱别离苦,所谓命终。善男子,以别离故能生种种微细诸苦,今当为汝分别显示。
“善男子,过去之世人寿无量,时世有王,名曰善住。其王尔时,为童子身、太子治事及登王位各八万四千岁。时王顶上生一肉疱,其疱柔软如兜罗绵、细软劫贝,渐渐增长不以为患。足满十月,疱即开剖,生一童子,其形端正,奇异少双,色像分明,人中第一。父王欢喜,字曰顶生。时善住王即以国事委付顶生,弃舍宫殿、妻子、眷属,入山学道满八万四千岁。
“尔时,顶生于十五日,处在高楼沐浴受斋...(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天常集其中,论人天事。’于是天主释提桓因,知顶生王已来在外,即出迎逆,见已执手,升善法堂分座而坐。彼时二王形容相貌等无差别,唯有视眴为别异耳。是时圣王即生念言:‘我今宁可退彼王位,即住其中为天王不?’
“善男子,尔时帝释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开示分别,为他演说,唯于深义未尽通达。以是读诵受持分别为他广说因缘力故,有大威德。善男子,是顶生王于此帝释生恶心已,即便堕落还阎浮提,与所爱念人天离别生大苦恼,复遇恶病即便命终。尔时,帝释,迦叶佛是;转轮圣王,则我身是。善男子,当知如是爱别离者,极为大苦。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尚忆过去如是等辈爱别离苦,何况菩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而当不观现在之世爱别离苦?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大乘《大涅槃经》观怨憎会苦?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观于地狱、畜生、饿鬼、人中、天上,皆有如是怨憎会苦。譬如人观牢狱系闭枷锁杻械以为大苦;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于五道一切受生,悉是怨憎合会大苦。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常畏怨家枷锁杻械,舍离父母、妻子、眷属、珍宝、产业而远逃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怖畏生死,具足修行六波罗蜜入于涅槃。迦叶,是名菩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怨憎会苦。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求不得苦?求者,一切尽求。尽求者有二种:一、求善法,二、求不善法。善法未得苦,恶法未离苦。是则略说五盛阴苦...(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尔时,帝释,迦叶佛是;转轮圣王,则我身是。善男子,当知如是爱别离者,极为大苦。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尚忆过去如是等辈爱别离苦,何况菩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而当不观现在之世爱别离苦?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大乘《大涅槃经》观怨憎会苦?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观于地狱、畜生、饿鬼、人中、天上,皆有如是怨憎会苦。譬如人观牢狱系闭枷锁杻械以为大苦;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于五道一切受生,悉是怨憎合会大苦。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常畏怨家枷锁杻械,舍离父母、妻子、眷属、珍宝、产业而远逃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怖畏生死,具足修行六波罗蜜入于涅槃。迦叶,是名菩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怨憎会苦。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求不得苦?求者,一切尽求。尽求者有二种:一、求善法,二、求不善法。善法未得苦,恶法未离苦。是则略说五盛阴苦。
“迦叶,是名苦谛。
尔时,迦叶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五盛阴苦,是义不然。何以故?如佛往昔告释摩男:‘若色苦者,一切众生不应求色。若有求者,则不名苦。’如佛告诸比丘:‘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佛先为诸比丘说:‘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则得受乐。’又如佛说:‘于善道中,六触受乐,眼见好色是则为乐,耳鼻舌身意思好法亦复如是。’如佛说偈:
“持戒则为乐, 身不受众苦,
...(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杻械,舍离父母、妻子、眷属、珍宝、产业而远逃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怖畏生死,具足修行六波罗蜜入于涅槃。迦叶,是名菩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怨憎会苦。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求不得苦?求者,一切尽求。尽求者有二种:一、求善法,二、求不善法。善法未得苦,恶法未离苦。是则略说五盛阴苦。
“迦叶,是名苦谛。
尔时,迦叶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五盛阴苦,是义不然。何以故?如佛往昔告释摩男:‘若色苦者,一切众生不应求色。若有求者,则不名苦。’如佛告诸比丘:‘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佛先为诸比丘说:‘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则得受乐。’又如佛说:‘于善道中,六触受乐,眼见好色是则为乐,耳鼻舌身意思好法亦复如是。’如佛说偈:
“持戒则为乐, 身不受众苦,
睡眠得安隐, 寤则心欢喜。
若受衣食时, 诵习而经行,
独处于山林, 如是为最乐。
若能于众生, 昼夜常修慈,
因是得常乐, 以不恼他故。
少欲知足乐, 多闻分别乐,
无著阿罗汉, 亦名为受乐。
菩萨摩诃萨, 毕竟到彼岸,
所作众事办, 是名为最乐。
“世尊,如诸经中所说乐相其义如是,如佛今说,...(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 如是为最乐。
若能于众生, 昼夜常修慈,
因是得常乐, 以不恼他故。
少欲知足乐, 多闻分别乐,
无著阿罗汉, 亦名为受乐。
菩萨摩诃萨, 毕竟到彼岸,
所作众事办, 是名为最乐。
“世尊,如诸经中所说乐相其义如是,如佛今说,云何当与此义相应?”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咨问如来是义。善男子,一切众生,于下苦中横生乐想,是故我今所说苦相与本不异。”
迦叶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于下苦中生乐想者,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爱别离、下求不得、下怨憎会、下五盛阴,如是等苦亦应有乐。世尊,下生者,所谓三恶趣;中生者,所谓人中;上生者,所谓天上。若复有人作如是问:‘若于下乐生于苦想,于中乐中生无苦乐想,于上乐中生于乐想。’当云何答?世尊,若下苦中生乐想者,未见有人,当受千罚,初一下时,已生乐想。若不生者,云何说言于下苦中而生乐想?”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以是义故,无有乐想。何以故?犹如彼人当受千罚,受一下已,即得脱者,是人尔时便生乐想。是故当知,于无乐中,妄生乐想。”
迦叶言:“世尊,彼人不以一下生于乐想,以得脱故而生乐想。”
“迦叶,是故我昔为释摩男说五阴中乐,实不虚也。迦叶,有三受、三苦。三受者,...(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故我今所说苦相与本不异。”
迦叶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于下苦中生乐想者,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爱别离、下求不得、下怨憎会、下五盛阴,如是等苦亦应有乐。世尊,下生者,所谓三恶趣;中生者,所谓人中;上生者,所谓天上。若复有人作如是问:‘若于下乐生于苦想,于中乐中生无苦乐想,于上乐中生于乐想。’当云何答?世尊,若下苦中生乐想者,未见有人,当受千罚,初一下时,已生乐想。若不生者,云何说言于下苦中而生乐想?”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以是义故,无有乐想。何以故?犹如彼人当受千罚,受一下已,即得脱者,是人尔时便生乐想。是故当知,于无乐中,妄生乐想。”
迦叶言:“世尊,彼人不以一下生于乐想,以得脱故而生乐想。”
“迦叶,是故我昔为释摩男说五阴中乐,实不虚也。迦叶,有三受、三苦。三受者,所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三苦者,所谓苦苦、行苦、坏苦。善男子,苦受者名为三苦,所谓苦苦、行苦、坏苦;余二受者,所谓行苦、坏苦。善男子,以是因缘,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善男子,生死之中实无有乐,但诸佛菩萨随顺世间说言有乐。”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菩萨若随俗说,是虚妄否?如佛所说:‘修行善者,则受乐报;持戒安乐,身不受苦;乃至众事已办,是为最乐。’如是等经所说乐受,是虚妄否?若是虚妄,诸佛世尊久于无量百千...(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生乐想?”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以是义故,无有乐想。何以故?犹如彼人当受千罚,受一下已,即得脱者,是人尔时便生乐想。是故当知,于无乐中,妄生乐想。”
迦叶言:“世尊,彼人不以一下生于乐想,以得脱故而生乐想。”
“迦叶,是故我昔为释摩男说五阴中乐,实不虚也。迦叶,有三受、三苦。三受者,所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三苦者,所谓苦苦、行苦、坏苦。善男子,苦受者名为三苦,所谓苦苦、行苦、坏苦;余二受者,所谓行苦、坏苦。善男子,以是因缘,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善男子,生死之中实无有乐,但诸佛菩萨随顺世间说言有乐。”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菩萨若随俗说,是虚妄否?如佛所说:‘修行善者,则受乐报;持戒安乐,身不受苦;乃至众事已办,是为最乐。’如是等经所说乐受,是虚妄否?若是虚妄,诸佛世尊久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菩提道已离妄语。今作是说,其义云何?”
佛言:“善男子,如上所说诸受乐偈,即是菩提道之根本,亦能长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先于经中说是乐相。善男子,譬如世间所须资生,能为乐因,故名为乐。所谓女色、耽湎饮酒、上馔甘味、渴时得水、寒时遇火、衣服、璎珞、象马车乘、奴婢僮仆、金银琉璃、珊瑚...(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菩提道已离妄语。今作是说,其义云何?”
佛言:“善男子,如上所说诸受乐偈,即是菩提道之根本,亦能长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先于经中说是乐相。善男子,譬如世间所须资生,能为乐因,故名为乐。所谓女色、耽湎饮酒、上馔甘味、渴时得水、寒时遇火、衣服、璎珞、象马车乘、奴婢僮仆、金银琉璃、珊瑚、真珠、仓库谷米,如是等物世间所须,能为乐因,是名为乐。善男子,如是等物亦能生苦。因于女人生男子苦,忧愁悲泣乃至断命。因酒甘味乃至仓谷,亦能令人生大忧恼。以是义故,一切皆苦,无有乐相。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是八苦,解苦无苦。善男子,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不知乐因,为如是人于下苦中说有乐相。唯有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乃能知是苦因、乐因。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 圣行品第十九之二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察集谛?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此集谛是阴因缘。所谓集者,还爱于有。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著。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出家之人有四种爱。何等为四?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复有五种?贪著五阴。随...(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缚合掌,是名缚世。云何法世?如鸣椎集,僧严鼓诫兵,吹贝知时,是名法世。云何执著世?如望远人有染衣者,生想执著,言是沙门非婆罗门;见有结绳横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罗门,非沙门也。’是名执著世。善男子,如是名为五种世法。善男子,若有众生于如是等五种世法,心无颠倒如实而知,是名第一义谛。
“复次,善男子,若烧、若割、若死、若坏,是名世谛;无烧、无割、无死、无坏,是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有八苦相名为世谛;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爱别离、无怨憎会、无求不得、无五盛阴,是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时则名走者,若收刈时复名刈者,或作饮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则名工匠,锻金银时言金银师。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实是一,而有多名。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为世谛;十二因缘和合生者,名第一义谛。”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言实谛,其义云何?”
佛言:...(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不名菩萨。”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不取著则不知法,若知法者则是取著,若知不著则无所知,云何如来说言知法而不取著?”
佛言:“善男子,夫取著者不名无碍,无所取著乃名无碍。善男子,是故一切诸菩萨等有取著者则无无碍,若无无碍不名菩萨,当知是人名为凡夫。何故取著名为凡夫?一切凡夫取著于色乃至著识,以著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是故取著名为凡夫。以是义故,一切凡夫无四无碍。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已于无量阿僧祇劫知见法相,以知见故则知其义,以见法相及知义故,而于色中不生系著,乃至识中亦复如是。以不著故,菩萨于色不生贪心,乃至识中亦不生贪;以无贪故,则不为色之所系缚,乃至不为识之所缚;以不缚故,则得脱于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以是义故,一切菩萨得四无碍。
“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为弟子十二部中说系著者名为魔缚,若不著者则脱魔缚。譬如世间有罪之人为王所缚,无罪之人王不能缚;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有系著者为魔所缚,无系著者魔不能缚。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而无所著。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菩萨摩诃萨善知字持而不忘失。所谓持者,如地、如山、如眼、如云、如人、如母,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义无碍者,菩萨虽知诸法...(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以故?有念慧故。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或时睹见端正女人,终不生于贪著之心。何以故?善观相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五欲法,无有欢乐,不得暂停,如犬啮枯骨,如人持火逆风而行,如箧毒蛇,梦中所得,路边果树多人所掷,亦如段肉众鸟竞逐,如水上泡、画水之迹,如织经尽,如囚趣市,犹如假借,势不得久。观欲如是,多诸过恶。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为色香味触因缘故,从昔无数无量劫来常受苦恼。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复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多四大海。尽地草木斩以为筹,以数父母亦不能尽。无量劫来,或在地狱、畜生、饿鬼所受行苦不可称计。凡此大地犹如枣等易可穷极,生死无量不可得尽。菩萨摩诃萨如是深观,一切众生欲因缘故受苦无量。菩萨观是生死行苦故,不失念慧。
“善男子,譬如世间,有诸大众满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持一油钵,经由中过莫令倾覆:‘若弃一渧,当断汝命。’复遣一人,拔刀在后,随而怖之。臣受王教,尽心坚持,经历尔所大众之中,虽见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当弃所持,命不全济。’是人以是怖因缘故,乃至不弃一渧之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虽见五欲,心不贪著。若见净色,不生色相,唯观苦相;乃至识...(第0110-03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九卷~第二十七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