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第0137部~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二卷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7-12-16 18:40
標題: 第0137部~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二卷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137部
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二卷
隋天竺三藏法师达磨笈多译


  

缘生经并论序
  原是一心积为三界,痴流漫远苦树郁高,欲讨其际难测其本,理极实相之门,筌穷假名之域,五因七果十有二分,缘生之法总备于此。凡则迷而起妄,圣则悟以通真,下似兔浮,上如象度,大哉妙觉!渊乎洞尽十地,与双林俱畅闻域共,稻芉咸敷至若此经,独包彼例彼所未说。此乃具演攀缘为首对治为末,总则一十一问,别则百二十问。其旨微而密,其辞约而隐,经之纲目摄在兹焉。并有圣者郁楞迦附此经旨,作论显发其论也。遍取三乘之意,不执一部之筌,先立偈章后兴论释,偈有三十故亦名三十论也。大业二年十月南贤豆国(旧名天竺者讹也)三藏法师达磨笈多与故翻经法师产琮,在东都上林园依林邑所获贤豆梵本译为隋言,三年九月其功乃竟,经二卷论一卷。三藏师字论闲明义解沉密琮,法师博通经论兼善梵文,共对叶本更相控击,一言靡遗三覆逾审,辞颇简质意存允正,比之昔人差无尤失,真曰法灯足称智藏,愿穷后际常益世间云尔。
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啰婆悉帝城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众多比丘集坐住堂。作是议论。言诸命者等。世尊曾以无量诸门。说十二分缘生。于彼最初演说无明以为缘体。有何因缘。一切烦恼诸行缘中。惟说无明以为缘体。于此无明见何胜异。是诸比丘集坐住堂议论未竟。世尊昼日游于定行。以天耳清净过人。闻其议论。于日后分从定行起诣彼住堂。到已在比丘众前。于常所设座上坐。坐讫世尊。告诸比丘言。比丘。何故集坐住堂议论未竟。有何议论于此集坐。诸比丘言。大德。此众多比丘集坐在堂作是议论。言诸命者等。世尊曾以无量诸门。说十二分缘生。于彼最初演说无明以为缘体。有何因缘。一切烦恼诸行缘中。惟说无明以为缘体。于此无明见何胜异。大德。我等众多比丘集坐住堂议论未竟。有如是议于此集坐。如是语已。世尊告诸比丘。有法门名缘生初胜分。善听善思。当为汝说。何者缘生初胜分法门。诸比丘。有十一种。胜异中胜异故。安立无明为缘生初缘。何者十一。所谓攀缘胜异。种相胜异。由绪胜异。等起胜异。转生胜异。颠倒胜异。相胜异。业胜异。障碍胜异。顺缚胜异。对治胜异。
  尔时有异比丘。即从坐起整衣一髆。向世尊所合掌曲躬。白言大德。何者无明攀缘胜异。佛言比丘。因果俱过恶。一切染分因果。俱功德一切净分。并为无明之所攀缘。比丘。此是无明攀缘胜异。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无明种类胜异。佛言比丘。覆于真实显不真实。比丘。此是无明种类胜异。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无明由绪胜异。佛言比丘。于一切烦恼染业染生染。而作由绪根本住处故。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一切烦恼染。佛言比丘。略说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染。所谓无慧烦恼。疑慧烦恼。邪慧烦恼。比丘白佛。大德。何者一切业染。佛言比丘。略说自相三种差别(谓身口意也)及障碍对治相。三种差别(障碍者非福也对治者福及不动也)总摄业染。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一切种生染。佛言比丘。略说三受依止。所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苦故。所谓苦苦坏苦行苦。总摄生染。
  比丘白佛。大德。云何此一切种烦恼染业染生染。皆以无明而作由绪根本住处。佛言比丘。于实谛中二种愚故。未生烦恼染而令其生。若已生者渐大增多。未生业染而令其生。若已生者复随积集。未生生染而令其生。若已生者不可移转。是故说言一切种烦恼染业染生染。皆以无明而作由绪根本住处。比丘。此是无明由绪胜异。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无明等起胜异。佛言。比丘。此无明于来世苦谛所摄更生之身。愚惑不了。于现在苦谛所摄已得之身。亦愚惑不了。由此愚惑故。摄聚缘生及转出缘生。和合摄聚和合转出。此二种缘生及来世现在二身愚惑。皆以无明为等起之缘。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摄聚缘生和合摄聚。佛言。比丘。初无明缘行。行缘识。如是名色六入触缘受。是名摄聚缘生和合摄聚。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转出缘生和合转出。佛言。比丘。第二无明缘中。受缘爱。爱缘取。如是有缘生。乃至生缘老死。是名转出缘生和合转出。
  比丘白佛。大德。云何初无明。于彼摄聚缘生和合摄聚而作起缘。佛言。比丘。此一于更生身。愚惑不了求于更生。以此愚惑求更生故。于更生中见其好事。然于现在爱不爱境。由执着分别故。作非福行。所谓于众具生贫。于损恼生嗔相应故。则于好恶不持思量。便作放逸迷惑之行。他世恶事思念而不觉知。是故彼非福行。无明作缘。若复于更生中或见好事。或见出道。乃作福行及不动行。或因说法觉知。或自修习静念。彼觉念中虽有善心而非正思。彼以此故。则为更生迷惑之所牵引。所谓于更生中见其好事。不怯弱故。见其出道。不怯弱故。彼福非福不动行。恶对对治相等。六识身中共生共灭。则于现在报识生灭之中。安置彼等诸行熏习。后新出生。所有种子。摄取相应故。所有种子既皆摄取。后若出生则有次第。谓摄名色六入触等。渐当出生彼名色等于此现在报识之中。且生因相未是果相。是故说名摄聚缘生。比丘。此是第一无明于摄聚缘生和合摄聚而作起缘。比丘白佛。大德。云何后无明。于彼转出缘生和合转出而作起缘。佛言比丘。此一于现在身所起迷惑。以六入触。作缘生受。即得其味。以得味故当来还求此类之受。有所求时便起于取。于乐受中渴爱作缘则生欲取。言欲取者分别欲故。彼为先首方有欲界烦恼。若复新受为缘。则生无有渴爱。共厌离行。此与厌离相应未为道理。彼依渴爱。以非方便求无有时。则有出离邪见决定邪见及彼二依止邪见(依亦有二合为四种)。由彼令此渴爱缘取。若复彼取为依。未得离欲。如是死时。然此四见及欲界烦恼。以欲渴爱作缘生取。若复离欲离色。彼色界渴爱。无色界渴爱生得常有。若色界无色界中烦恼生时。色界无色界便起于取。彼色无色界烦恼及此诸见。或以色界渴爱。作缘生取。或以无色界渴爱。作缘生取。如是渴爱缘取故。已得诸行熏习报识共取而生。彼取摄已。先所集行所有所有渴爱未灭。彼处彼处则当现前。为令自身转出故。以是因缘。有于出生故。说彼行为有。彼取力故。行既为有。于此死已先所摄聚。当出生者作缘转出。是故说名有缘生。于转出中。出生时相坏异于昔。复至彼边则有死退寿命终尽。是故说名生缘老死。比丘。此是第二无明。于转出缘生和合转出而作起缘。比丘白佛。大德。何故转出缘生中渴取二种。而不说为诸行缘也。佛言比丘。渴取自界。分齐断故。如欲渴及取。不应作色界无色界不动行。缘非境界故。如欲渴。于不动行中如是色渴。于无色界中无色渴。于欲界色界中色渴。于欲界中亦尔。
  比丘白佛。大德。何故欲渴及取。不与福非福行为缘。佛言比丘。于此现前所有境界。爱与不爱而为增上。以有欲渴起不善根。作非福行。由于共因果非福行中。不知其恶故。所谓心恶及所作恶。以不知故起非福行。而彼心及所作恶等。惟以无明为缘。非渴为缘。与不善根不共境界故。若以欲渴作于福行。依信乃作。谓信死必生生必藉缘。以信摄故所有渴取。我但施设为障覆无记。若法障覆无记则不能起行。由于共因果福行中不知出离故。求可爱生便作福行。是故虽云福行。亦以无明为缘。
  比丘白佛。大德。何故色界渴取。不与色界不动行为缘。佛言。比丘。未离欲者。色渴未生未得住处。彼未有时未得住处故。不能为色界不动行缘令其得起。如色界渴于色界不动行中。如是无色界渴于无色界不动行中亦尔。由于色界身无色界身有过恶中见其好事。想而思惟。或因说法。或因教授法故。有此不正思惟。与彼行为缘。然此不正思惟。为无明所引。不正思惟果。共无明和合。与不动行为缘故。是故彼不动行。亦以无明为缘。应知比丘。又一无有渴为依故。作诸福行及不动行。由无有渴故。则见诸有过恶。何肯更求当有。然复于无有中不如实知。以不如实知。又未得对治道故。迷非对治为对治想。便作福行及不动行。比丘。以此因缘。应知惟以无明缘行。非渴取为缘。
  比丘白佛。大德。若行于六识身中。和合共生者。何故说言行缘于识。佛言。比丘。此六识身中福非福不动等行。和合共生共灭。即于果报识中安置诸行熏习。于后新异出生报识。作引方便。是故说言行缘于识。
  比丘白佛。大德。名色六入触受诸分。于识中同时摄聚种子。何故说时随次第说。佛言比丘。未来次第生转故。比丘白佛。大德。何故说名色六入触受等为禅磨。义翻为生谓一报未死已前总名。非初受生。佛言比丘。共因受用依止。及共因受用故。
  比丘白佛。大德。若惟名生无色。当有何过。佛言比丘。若名不住色中者。禅磨续转则不相应。
  比丘白佛。大德。若惟色生无名。当有何过。佛言比丘。色若不与名合。不被摄持。则当坏失不得增长。
  比丘白佛。大德。若惟识缘六入。当有何过。佛言比丘。于其始时未满六入。惟有身根及以意根。其所转生未可得有。此两根体。其惟名色在于初时。以为次第。与彼六入满足为缘。是故说言名色缘六入。
  比丘白佛。大德。若惟六入满足则是禅磨究竟。何故复说触及受也。佛言比丘。此六入禅磨究竟者。是受用依止究竟而未受用。必受用究竟者。乃是共因领受。是故受用依止究竟。及受用究竟。得名禅磨究竟应知。
  比丘白佛。大德。此以无明缘渴。亦说受缘。若惟无明缘渴不以受缘。当有何过。佛言比丘。三种渴三种有。一时转生。故然以受缘渴故。相待为力则不转生。是故不惟无明缘渴。比丘白佛。大德。若惟受缘于渴。当有何过。佛言比丘。一切诸渴皆以受为缘。然复有受非是渴缘。乃与诸渴而作灭缘。是故不惟受缘于渴。
  比丘白佛。大德。若惟渴缘于有。不以取缘。当有何过。佛言比丘。渴名为求。于彼恶趣必无求者。然作非福之行。虽求善趣恒与相违。果转生时非渴为缘。自以取缘令其转生。比丘所云。无有渴者。名无有求。此无有求。虽是相违。然作福不动行果亦转生。比丘。以此因缘不惟渴缘于有。
  比丘白佛。大德。若取缘有有缘生者。何故不说彼取及有以为集谛。佛言比丘。以渴能作四种业故。一者于自身境界受中。作贪美缚业。二者于渴取中作等起业。三者于行有中作牵引业。四者于死已后作相续缚业。是故惟说渴为集谛。
  比丘白佛。大德。有生有老有死。何故名色六入触受等禅磨之相。乃皆显为老死之名。佛言比丘。彼所有出生相者。以三苦顺缚示现故。
  比丘白佛。大德。生以何苦示现。佛言比丘。行苦示现。
  比丘白佛。大德。老以何苦示现。佛言比丘。坏苦示现。
  比丘白佛。大德。死以何苦示现。佛言比丘。苦苦示现。
  比丘白佛。大德。所有四种出生之相。与生老死有何差别。佛言比丘。彼四种出生之相。随次第生。若生随相似生。彼出生中生相如是应知。
  比丘白佛。大德。出生之相次第而生。当何所似。佛言比丘。彼初下种即当有生。彼次第增长生。彼次第出胎生。彼次第增长生。彼增长已能得受用世俗生。此次第生复谁所生。众界入生而无有我。何以故。五众等增长迁流。以无常故。及命根力限量时住。亦为无常所生故。比丘。彼四种出生之相。时分破坏即作五种衰恶。说名为老。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五种衰恶。佛言比丘。一者发衰恶。发坏离色故。二者依衰恶(依谓身也)。肉处色力衰恶故。三者业衰恶。语时上气喘息故。住时曲如牛脊曲故。坐时向前重身故。行时按杖故。意智系缚及念弱少故。四者受用衰恶。于现在众具中受用下劣故。于诸游戏所可喜中。皆不受用故。于色根自境界中。不速疾行及不行故。五者命根衰恶。寿尽死近。及少缘死不堪忍故。比丘。于彼四种出生相中。亦有六种死差别。应知一者尽竟死。二者不尽竟死。三者自相死。四者不尽竟死分。五者尽竟死分。六者非时时死。比丘。于中自相死者。识于身中移出别分。及色根灭没。如是应知。比丘。名色等出生之相与生老死有此差别。
  比丘白佛。大德。三种渴爱。皆说缘生与生作因。何故惟说欲界生。佛言比丘。以欲界生粗故。不可赞叹亦不可教知。以回还非解脱法体故。比丘白佛。大德。若此摄聚缘生及以转出。说十二分。于中几是能摄聚分。几是所摄聚分。几是能转出分。几是所转出分。佛言比丘。无明与行及一分识。是能摄聚分。彼一分识及名色六入触受。是所摄聚分。比丘。彼一分受及渴爱取有。是能转出分。生老死是所转出分。及彼一分名色六入触受。亦是所转出分应知。
  比丘白佛。大德。此能摄聚分及此能转出分。为一时生可见。为当次第。佛言比丘。一时生次第说。
  比丘白佛。大德。能摄聚分。能转出分。既一时生。何故初说能摄聚分。后说能转出分。佛言。比丘。由所摄聚有更转出。是故无不由所摄聚。
  比丘白佛。大德。无明缘不正思。何故说与无明作缘。佛言。比丘。以其无明由不正思牵已与行作缘。从无明生触。受及与渴爱作缘。
  比丘白佛。大德。几相略说缘生可知。佛言。比丘。略说三相缘生可知。一者不动缘生相(泥梨贺翻为不动而是空义以空故无所动作)。二者无常缘生相。三者堪能缘生相。
  比丘白佛。大德。有四种缘。世尊所说。谓因缘。无间缘(旧名次第缘)。攀缘。增上缘(亦名生缘)。大德。于中以何等缘。无明与行作缘。乃至以何等缘。生与老死作缘。佛言。比丘。诸行转生同相故。我说四种缘。于此义中惟增上缘。我意说为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彼增上缘。复有不相着及相着。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不相着增上缘。何者是相着增上缘。佛言。比丘。未生不正思中无明顺眠。与诸行不相着而作缘。若生已即相着。比丘。其不正思与行和合。于六识身和合共生。生而未灭。与识不相着而作缘。若生灭已即相着。比丘。所有未到死时之识。与名色不相着而作缘(识与名色相著作缘梵本亦无此句)。如识于名色如是。摄聚名色。于转出名色亦如是。如名色于名色。如是六入于六入触于触。受于受亦如是。如无明于行。如是无明于渴爱。渴爱于取。取于有。亦如是。如识于名色。名色等于名色等。如是有于生亦如是。又比丘。生中胎藏童子少年时。与老死不相着而作缘。若到根熟寿尽时。中相著作缘应知。
  比丘白佛。大德。若世尊曾于共因共缘共由法门之中。因渴爱故说业。于中是何密意。佛言。比丘。有之所摄业者。因渴爱故说。此是密意。
  比丘白佛。大德。因以何义可见缘以何义可见。由以何义可见。佛言。比丘。安置后生处种子故。因义可见。决定住持彼生转出故。缘义可见。死已出向生处与生故。由义可见。
  比丘白佛。大德。缘生者。是何句义。佛言。比丘。各自有缘同聚相续故此诸分生。
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下
  比丘白佛。大德。惟此出生相续缘生。为更别有缘生。佛言。比丘。我说八门缘生。一谓受用世俗者。如眼缘色生眼识。三和有触触缘受如是等。二谓说助持者。缘生如四食作缘。根大得住当有增益。三谓说助持因者。缘生如诸谷中种子。田水缘故便有牙等四谓说出生续系者。缘生如能摄聚分及能转出分。于出生摄聚及所转出。五谓说于出生所续系缘生。如世界若因若缘转成转坏可知。六谓说出生入者。缘生如不善及善有漏业故。三恶趣及天人趣等。差别可知。七谓说清净者。缘生如以他音及自正思为因。正见生故无明灭。无明灭故行灭。如是乃至生灭故老死灭。
  比丘白佛。大德。如次第无明缘等行等生。亦还次第如是灭不。佛言。比丘不也。
  比丘白佛。大德。彼何故次第说灭。佛言。比丘。前分无生能故。后分则无生法示现。比丘。无有不生之相。即有灭转。八谓说自在者。缘生如比丘善治思惟修定修作缘。若欲如是随所信解。即如是有彼无别异。比丘。此是我说八门缘生。
  比丘白佛。大德。若世尊曾说。因业故受生因渴爱故转出。有何密意作如是说。佛言。比丘。以无明缘故。种种福非福不动行。往昔有中已作已集。种种身受生种子聚而摄之。于中渴爱犹未除灭。以渴爱故。还于有中彼身转出。彼行有能非无渴爱。是故说名因业故受生。因渴爱故转出。
  比丘白佛。大德。若因渴爱故转出。彼何故取缘有。非渴爱缘。佛言。比丘。此有渴爱如其无取。不能缘非福行于恶趣中出生。及无有渴爱如其无取。不能缘福不动行于非定地身及定地身二种善趣中出生。是故非惟渴爱缘有。取亦缘有。
  比丘白佛。大德。若世尊曾于大由法门中说云。阿难陀。彼诸众生于中众生种类。或无有生然亦有生。若其一切诸种。皆无生缘老死。亦是可知。世尊。有何密意作如是说。佛言。比丘。密意所说。摄聚之生及转出之生。于老死增上缘。不相着及相着。此是密意。
  比丘白佛。大德。世尊已说缘生句义。未说缘生义。彼云何可见。佛言。比丘。略说有十一种缘生义可见。所谓无作者义是缘生义。共因者义。无众生义。他生义。不动义。无常义。念念空义。因果相续不断义。种种因果义。相似因果义。决定因果义。是缘生义。如是可见。
  比丘白佛。大德。若世尊曾说甚深即此缘生是也。然此缘生甚深云何可见。佛言。比丘。如是以十一种义故。五种甚深可见。所谓因甚深。相甚深。生甚深。转住甚深。发转甚深。比丘。复有五种缘生甚深可见。所谓相甚深。摄种甚深。因甚深。果甚深。转出因果差别对治甚深。比丘。复有五种缘生甚深可见。所谓摄甚深。顺甚深。逆甚深。取甚深。境界甚深。比丘。此是无明等起殊胜。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无明转住殊胜。佛言。比丘。略说无明有四种转住。所谓顺眠转住(旧名使)。起处转往(旧名缚亦名上心)。相应转住。独不共转住。
  比丘白佛。大德。谁所转住无明作缘。佛言。比丘。此外凡夫以不正思。牵引四种无明与福非福不动行作缘。比丘。此外凡夫。若与福不动相应善业之心。犹是不正思之津气。比丘。此内法放逸凡夫。且置不共无明。彼余无明放逸牵引与行作缘。比丘。此内法不放逸凡夫学者及圣学者。妄念牵引三种无明。与非福作缘。然彼非福不能作恶趣有。是故彼非福不是无明缘行。我曾说不共无明。此内法不放逸凡夫学者未断。而圣学者已断。彼不放逸凡夫。若发生福不动行。于正法中发生正思相应心。时解脱因及解脱向皆亦发生。彼增上故。二善趣生。则当转出。而未断四种无明增上故。比丘。然圣学者由断不共无明。不作新业。所有故业由顺眠力。若未除断。彼频触己亦可尽边。如是彼无明缘行生生渐减不复增长。以此因缘故。应知此内法学者。不作无明缘行。比丘。为此外凡夫故。发起我说随顺满足。染污缘生非为此内法者也。比丘。此是无明转住殊胜。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无明颠倒殊胜。佛言。比丘。此四种无明。于谛中无而增有及有而谤无二种颠倒。
  比丘白佛。大德。云何无而增有及有而谤无二种颠倒。佛言。比丘。以四种因缘故。所谓非法见法。法见非法。天趣及解脱中。非方便见方便。是为无而增有颠倒。以邪见故皆谤言无。是为有而谤无颠倒。比丘。此是无明颠倒殊胜。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无明相貌殊胜。佛言。比丘。彼有二种可见。一者微细自相差别。二者爱不爱及俱二颠倒境界同相差别。比丘。如是所有起处无明。微细难知及难见故。何况复顺眠者。所有相应无明。微细难知及难见故。何况复不共者。诸爱不爱及俱二颠倒境界之中。覆真实相。及见颠倒相。同等转行。其余烦恼则不如此。若余身见等同相烦恼。亦复以彼无明而作依止乃得转生。比丘。此是无明相貌殊胜。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无明作业殊胜。佛言。比丘。略说无明有二种业应知。一者一切诸种发转。与作依止业者无明。二者一切诸种背转。与作障碍业者无明。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一切诸种发转。佛言。比丘。若处转生若转生如转生。是为一切诸种发转。比丘白佛。大德。何处转生。佛言。比丘。流转道中以自我分别故。比丘白佛。大德。何法转生。佛言。比丘。内外诸入以自我摄取故。
  比丘白佛。大德。云何转生。佛言。比丘。业之与报相续发转。以自我分别及邪分别故。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一切诸种背转。佛言。比丘。略说四种背转。所谓一者背转依止。二者背转攀缘。三者背转思念。四者背转果成。比丘。此是无明作业殊胜。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无明恶对殊胜。佛言。比丘。胜法恶对无明。及广法恶对无明。此二应见。比丘白佛。大德。云何胜法恶对无明。佛言。比丘。其五根中以此摄取以此和合。所谓慧根。彼之恶对则是无明。是故说名胜法恶对。比丘白佛。大德。云何广法恶对无明。佛言。比丘。所有闻体智思体智修体智。彼之恶对则是无明。是故说名广法恶对。
  比丘白佛。大德。若言无智是无明者。彼岂无有是无明耶。佛言。比丘不尔。比丘白佛。大德。若智无有是无明者。当有何过。佛言。比丘。若尔无明之相不可安立。何以故。比丘。闻体智无有思体智。思体智无有修体智。世间修体智无有出世修体智。出世学智无有无学智。无学声闻智无有如来智。彼如是者。彼亦是有智。彼亦是无智。如是有无明故得立其相。又比丘。三善根中我说无痴。彼中痴无而有无痴。非以痴无是其无痴。今亦非以明无是其无明。又心数法不知真实故名无明。亦如心数法知真实故名智。又比丘。若当无有是无明者。此中诸十一种无明殊胜。此则无有。是故非明无有是其无明。比丘。此是无明恶对殊胜。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无明顺缚殊胜。佛言。比丘。乃至有顶趣等三界众生。于此谛中若未有智。彼无空缺顺眠恒缚。亦以彼故。谓彼众生为具足缚。若复善趣恶趣因果分中。亦未有智。彼微细者无色界众生。次中者色界。增上者欲界。然彼微细次中增上。当来有生法尔顺缚。又比丘。若阿罗汉尽诸漏者。应知之障。彼亦是无明顺缚。如此无明远行顺缚。亦应可见。比丘。此是无明顺缚殊胜。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无明对治殊胜。佛言。比丘。有二种智以为无明对治。一者因他音声或有不因。是少分法界智。二者因他音声而非少分。是无量法界智。
  比丘白佛。大德。所有少分法界智。何攀缘何种相何作业。云何可见。佛言。比丘。其少分法界智四念攀缘十六种相。与无明共而于烦恼。业生诸染作远离业。应如是见。
  比丘白佛。大德。生苦云何可见。佛言。比丘。内因苦依止故。外因苦依止故。及彼二苦依止故。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内因苦。佛言。比丘。病苦老苦死苦。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外因苦。佛言。比丘。不爱和合苦。爱别离苦。若欲求时不得苦。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彼二依止苦。佛言。比丘。略说五受众。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渴爱。佛言。比丘。若于现在身中而有贪爱。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更有渴爱。佛言。比丘。若于未来身中而有愿求。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喜欲共行渴爱。佛言。比丘。若于己得摄取受用现在境界之中而有味着。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处处喜欲渴爱。佛言。比丘。若于未得境界之中。种种追求。
  比丘白佛。大德。此之渴爱何者是无余断。佛言。比丘。见道应断。烦恼断故。下分上分结断故。未来苦果者渴爱断故。现在苦果者渴爱断故断。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舍。佛言。比丘。若见道应断烦。恼断故断。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究竟边。佛言。比丘。若修道应断。烦恼断故断。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尽。佛言。比丘。若下分结断故断。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离。佛言。比丘。若上分结断故断。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灭。佛言。比丘。若毕竟断故断。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寂。佛言。比丘。若未来苦果者渴爱断故断。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没。佛言。比丘。若现在苦果者。渴爱断故断。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正见。佛言。比丘。若证见时前行智。若证见时智。若证见时后得智。超越所知方便教行故。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正分别。佛言。比丘。于三宝中若正知已。依正信故于彼功德顺念分别。超越异论等教故。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正语。佛言。比丘。若圣所爱戒。无漏所摄无漏思惟共转者。远离四种口业。超越恶趣故。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正业。佛言。比丘。若圣所爱戒。无漏所摄无漏思惟共转者。远离三种身业。超越恶趣故。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正命。佛言。比丘。若圣所爱戒。无漏所摄无漏思惟共转者。远离邪命所起身口业。超越恶趣故。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正发。佛言。比丘。若于上解脱中依止乐欲。发起精进。远离恶对。满足对治故。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正念。佛言。比丘。若于止观合相应时。三种之相作依止已。时时于此三种相中。以不放逸共入正住。于缘境中心数不忘。于修道中超越不相应故。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正定。佛言。比丘。若其此等七种定。具修治作已一心专向。乃至此等七种与差别行作依止故。与殊胜功德出生作依止故。比丘白佛。大德。若如是念处等诸觉助法。皆摄为道。何故惟说圣八分道。以为道相。佛言。比丘。以圣八分道故。彼余所有诸觉助法皆此摄故。
  比丘白佛。大德。若此苦中有四种相。于中何者是无常相。佛言。比丘。苦中若见生灭之法。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苦相。佛言。比丘。仍彼生灭之法作依止已。若见三苦顺缚。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空相。佛言。比丘。苦中若见离于我物。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无我相。佛言。比丘。苦中若见我自离相。此是其相。比丘白佛。大德。若此四种以为集相。于中何者是因相。佛言。比丘。于渴爱中若见种苦种子因体。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集相。佛言。比丘。于渴爱中若见相续生因体。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生相。佛言。比丘。于渴爱中若见五趣差别生因体。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缘相。佛言。比丘。于渴爱中若见彼余别缘执持因体。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大德。若此灭谛有四种相。于中何者是灭相。佛言。比丘。于解脱中若见灭烦恼。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止相。佛言。比丘。于解脱中若见止苦。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妙相。佛言。比丘。于解脱中若见无罪净乐。此是其相。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出相。佛言。比丘。于解脱中若见出无常。此是其相。比丘白佛。大德。若此四种以为道相。于中何者是道相。佛言。比丘。于此道中若见所知相应及无颠倒。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如相。佛言。比丘。于此道中若见出世无漏。此是其相。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迹相。佛言。比丘。于圣道中若见行于顺行。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乘相。佛言。比丘。于此道中若见无上。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大德。何故惟四圣谛。佛言。比丘。共因果染净。皆此摄故(共因果者染则因果共染净则因果共净故名共也)。
  比丘白佛。大德。此苦等谛。何故渐次说谛。佛言。比丘。病由脱药相似法故(病谓苦由谓集脱谓灭药谓道)。
  比丘白佛。大德。此四圣谛为一时证见。为渐次证见。佛言。比丘。有道理故一时证见。有道理故渐次证见(道理亦名因缘亦名方便)。比丘白佛。大德。若一时证见有何道理。佛言。比丘。自内知谛真智境界。攀缘非安立义。以总攀缘故。一时证见。比丘白佛。大德。若渐次证见有何道理。佛言。比丘。已修治智及后得者。自相因果观察其相。以非总攀缘故。渐次证见。
  比丘白佛。大德。若世尊说四圣谛。何故复说二谛。世谛及最胜义谛。佛言。比丘。于此四圣谛中。若法住智境界。彼是世谛。若复自内最胜义智境界。非安立智境界。彼是最胜义谛。应如是见。
  比丘白佛。大德。若四圣谛非圣亦谛圣亦谛。何故以圣而名此谛。以圣谛故世尊所说。佛言。比丘。虽非圣者。亦于此谛法体之中。无智而信故。圣者于此法体之中。有智而信故。以是义故。此为圣谛。应如是见。
  比丘白佛。大德。非少分无量法界智。何攀缘何种相何作业。佛言。比丘。亦四圣谛以为攀缘。清净想谛为相。一切种入谛为相。与一切众生。作一切义利为相。又少分法界智者。声闻不背众生义利。不现前为相。缘觉背众生义利为相。又无量法界智者。远离为业。谓离一切种烦恼及所应知障故。与依止为业。谓与得至一切种遍智善净法界。作依止故。覆护为业。谓覆护诸众生等诸处逼恼故。比丘。此是无明对治殊胜。诸比丘言。善哉大德。彼等比丘于世尊说。欢喜默然而住。彼诸比丘于世尊说。其心悦乐皆大欢喜。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