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九八年早餐开示—再谈佛陀教育及下手处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7-12-2 20:36
標題:
净公上人九八年早餐开示—再谈佛陀教育及下手处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九八年早餐开示—再谈佛陀教育及下手处 (共一集) 1998/5/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3-0501
http://ft.hwadzan.com/media/mp3/20/20-013/20-013-0501.mp3
http://ft.hwadzan.com/media/mp4/20/20-013/20-013-0501.mp4
http://ft.hwadzan.com/media/flv/20/20-013/20-013-0501.flv
昨天在光明山我们说到,佛家教学用艺术来表法,这在教学里面是最高级、最殊胜。它的用意非常的深远,让你在这当中学习,然后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事事物物都能够启发我们的心智,事事物物都能够成就自己的德行,这是它真实的用意,也是真实究竟圆满的教导。譬如我们在佛前面看到供的花,花代表六度,见到花就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遵守这六个原则,一定要与六个原则相应,花提醒我们这桩事情。我们在任何处所,见到花都是这个意思,决不是说只有佛前的花代表这个意义,你就错了,你离开佛堂什么都忘掉了,你就又堕落到凡夫,有什么用处?什么地方看到花,它都能生起这个意念。乃至於看到彩画的花,我们画画画的花,挂在那个地方看到,亦复如是。现在所流行穿的衣服,衣服上印的这些花,只要看到花就想到六度现前,就提醒自己要修六度。
看到供果,我们想到我们要求菩提涅盘之果,随时随地,无论在什么场所,只要看到果都是叫你想到菩提涅盘,你就明了六尘真的在说法。你明白这个道理,有这种启发,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华藏世界六尘说法,我们现前这个世间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见到供水想到清净、平等、觉,什么地方看到水都想到清净、平等、觉。才知道佛没离开我们身边,佛跟我们永远同在,佛就是觉,佛就是智。我们要不晓得这个道理,不懂得佛这种教学,说是你一生亲近善知识,你到哪里亲近?谁是善知识?果然明白,恍然大悟,才知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一不是善知识。然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不比别的,佛法常说一尘一渧,我们就以四天王的表法来讲,哪一样不圆满?样样都是圆满的,没有一样不是圆满的。
我们凡夫为什么做不了佛?这里面第一个因素,就是你不能克服你自己,自己什么?自己的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著,你没有办法克服。你能够克己,你就能作佛,这是连世间,中国世间圣人都说克念作圣。世法里面讲的圣,跟佛法里面讲的圣,意思相通。「圣」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对於甚深的事理他能够通达明了,这个人就称之为圣人;简单的讲,圣人就是明达事理之人。可是明达事理,事理有深度、有广度,於是佛法里面分做拣别为小圣、大圣。小圣能明达十法界以内的事理,大圣能明达尽虚空、遍法界的事理,我们佛法里头小圣、大圣是这个说法。我们自己也要想作圣作贤,也就是我们希望将来自己能作佛、作菩萨,一定先要把这个障碍去掉,一定认真做克己的功夫。克己落实到生活上,就是内里面贪、瞋、痴、慢、恶见;恶见就是错误的见解;要在这里下功夫,断烦恼,这是做内功,一定要觉悟。外面要不受五欲六尘的诱惑,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里面我们出家人财、色、名可以不要,彻底的断除。但是食跟睡没有办法,我们这个身体业报之身,这是没办法断。没有办法断要把它减轻,也就是说睡眠的时间不要太多,不可以贪睡就行;饮食不能离开,不要贪吃,这样就好。
而饮食之道,如果你有贪心在里面,容易得病,所谓是「病从口入」,容易生病。饮食愈少愈好,但是必须要维持自己的体力,身体是一部机器,这部机器不断在运作,它的运作一定要有动力,像现在的汽车,汽车能够活动它要靠燃料,它没有油它就不能动,大家都知道油料不足赶紧去加油。我们这个身体活动动力也是能量,热能在推动,能量从哪里来?饮食就是燃料,所以一定要补充。每一个人体质不相同,有人消耗的能量大,有人消耗的能量少,消耗能量大的就要多多的补充,他的饮食分量就多,消耗能量少的,他补充的也少。能量的消耗,消耗在哪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百分之九十五,可能还要高一点,百分九十五是我最保守的说法,耗消在妄想上、妄念上,真正我们劳心劳力消耗非常有限。换句话说,你妄念少,你消耗量就少;你妄念多,你消耗量就多。所以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出家人日中一食,他一天吃一餐就够了。他一餐不是吃得很多,不是把三餐当作一餐吃,三餐当作一餐吃,隔不了多久他就会生病,肠胃病就出来了,那个不正常。他的一餐就是平常三餐当中一餐的定量,这是正常的。他一天摄取这么一点点饮食,他怎么够?够了,因为他消耗量少,身心清净,没有妄想。
当年这些学生跟佛陀在一块修学,接受佛的教诲断烦恼,都很认真的做这功课,所以烦恼轻,他消耗量少,一餐足够维持二十四小时。功夫更深的人,他需要就更少。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见思烦恼都断尽了,身体还在这个世间,佛经上讲有余依涅盘,他证小乘偏真涅盘,身体还在。他的烦恼比一般人轻得多,阿罗汉出去托钵,一个星期托一次;换句话说,他一个星期只要吃一餐就够了。辟支佛的定功就更高,我们在经上看到,辟支佛是半个月出去托钵一次,半个月吃一餐。佛经上这个说法我们能不能相信?凭什么相信?有事实例子在。宗门参禅的人、得定的人,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上看到,老和尚一入定,盘腿坐在那个地方,一个星期、二个星期,他那一、二个星期他也不吃饭、也不喝水,他出定的时候精神饱满,这就是证明。他在禅定当中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所以他那一点饮食、燃料消耗的非常非常慢,十天、一个月他不出定的时候,都能维系他身体里面内部机器正常的运作。人在定中的时候,身体里面照样还在运作,他还在呼吸,他那个呼吸比我们微细得多,我们呼吸很粗,他很细,所以他能量消耗得很少。由此可知,饮食是可以离的。
我们今天是凡夫,没有这个功夫,粗重的烦恼我们都没放下。可是要学习,在饮食、睡眠上绝不贪,没有贪心,够了就行。也不要刻意去求,刻意去求就错了,这个东西不是面子、不是好看,不去做自欺欺人的事情,一切正常就好。一定是内断烦恼,外面远离五欲六尘,对於外界随缘而不攀缘。随缘里面一定守护自己的清净、平等、觉,要守住,四天王里面都是表这个意思。守护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不被动摇、不被污染,这真修行,从这个基础才能够向上提升。
所以大家要晓得,道场里面所有一切佛菩萨形像,要用现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教具,教学的工具,这里面含著有很深很广的教学意义。我们现在一般人把这些教具当作神明来看待,你说错到哪里去?释迦牟尼佛看到怎么会不流眼泪?我们怎么能怪社会上人,说我们学佛的人迷信;真迷信,我们自己本身就迷信,本身就搞不清楚。这些是佛法最普通的常识,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外面来观光、来旅游、来参观,我们就有能力给他做导游,为他介绍说明每一尊菩萨的形像,每一尊护法天神的形像,它代表的意义你给他说清楚、说明白,这就是教学,这就是度众生;度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他明白了,现前生活上许许多多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地方问的问题,问了也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往往在这当中他都得到答案。
佛法教学的殊胜实在是可以说无与伦比,这样殊胜、这样完美的教学法,古今中外我们没见过,不但没见过,从来没有听说过,唯独佛法当中有。我们学佛的四众弟子,确实是有罪过,罪过在不读经论。佛法这些教学是不是我说的?不是,经上原本就是这么说的,古大德原本就是这么解释。清凉的《华严疏钞》,李长者的《论》,岂不是把《华严经》所有这些境界、表法的义趣都给我们说明白?我们懂得这个义趣,然后才恍然大悟,经上所讲的《华严》是诸佛如来常说的一部大法;常说就是永远没有间断,尘说刹说,这才晓得。什么叫尘说刹说?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在说法,哪里有中断?我们自己学习有中断,而六尘的表法从来没有间断过,尽虚空、遍法界都在说「大方广」、说「佛华严」。我们整个生活都生活在「大方广佛华严」中,我们如是,一切众生哪一个不如是?菩萨如是,地狱众生亦如是,这是如来究竟圆满的教诲,真实真善美慧的教诲。我们出家做佛的弟子,连这个都不明了,你说多惭愧!怎么对得起佛?怎么对得起历代传法的祖师大德们?我们学佛不晓得到哪里去学?这个大道理不清楚、不明了怎么行?
有人请我讲《华严》,请了一、二十年,许多人来请我,讲了几十遍;缘不成熟,没法子,因为经太长。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地区同修们,都要找我讲经说法,所以我这二十多年来都在过旅行的生活,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住上两个月,多半就一个多月很长的,短的两、三天。旅游的生活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这个启示是家的观念没有了,哪里是家?哪里是住处?没有。今天到这住几天,明天再到那边住几天,这个观念没有。就像佛经上讲的,只有「在」,现在「在」哪里,没有住哪里,这一个分别执著突破了。所以内要断烦恼,外不受诱惑,这是我们学佛最初方便,要在这上下真功夫,要做克己的功夫。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