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一九三卷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7-11-2 12:44
標題: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一九三卷
摘自《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锦》
...寿经》即是中本《华严经》,《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我们有缘遇到大本,於是经上讲的这些原理原则,我们这才真正能体会到,否则的话,什么叫菩提心,真的搞不清楚。《起信论》说了三个:「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里面也说三个:「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经讲得好,这经讲十一个,十一条,讲得这么细,让我们晓得什么叫菩提心。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分界限,分来分去,到最后障碍了自己往生,你说冤不冤枉!我们对一切不同的国家,在佛法讲,不同的诸佛刹土,那范围就更大了,不同的国家,在我们一国当中,不同的省籍、不同的县市、不同的村庄、不同的族类、不同宗教信仰,以一个平等心对待,以一个真诚心对待,你的菩提心就具足,你就真发菩提心了。
这个事情我们确实要多想想,佛法里面叫「参」,要好好的去参究,不是叫你研究。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真正把它做到,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我们都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但是有一些众生,我们想帮助他,他不接受,这叫无缘。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众生」,不是佛不度,是他拒绝,他不接受。如果说佛不度,佛还是有边际的,哪有无边心?他还是有边际。佛心没有边际,佛度,对方不让你度,也就是我想帮忙,他不接受我帮忙,他拒绝、他排斥,是这个原因。佛那一边没有过,过在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众生都有这三种烦恼,这三大类障碍,只是有严重的,有比较轻缓的,这里头有差别不同。同样,我们学了佛,佛里头还有...(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三集) 2001/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3》)
...又怎么讲?事实上有,就是觉悟的人绝不破坏迷惑颠倒的人,这就叫「佛法不坏世间法」。佛法是觉悟的人,世间法就是还没有觉悟的人,没有觉悟的人他执著,他有边际,他有界限,我们在世间我们要随顺他,随顺他的分别,随顺他的执著,他怎么分别,我也跟他一样分别,他怎么执著,我也跟他一样执著,这叫不坏世间法。我们跟他相处,他很乐意。如果我们一切都不分别,他决定不能接受。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我们在生活形式上有分别、有界限。但是你要记住,不是真的有,随顺他们,假的。我们的分别执著是假的,他们的分别执著是真的,这就是永嘉大师回答六祖能大师的「分别亦非意」。永嘉大师契入佛境界,入佛知见,也就是说菩提心现前了,所以能大师考考他,「你还有执著吗?还有分别吗?」他回答:「分别亦非意」。如果又问:「你还有执著吗?」「执著亦非意」,这就对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自己决定没有成见,众生说什么都好,只要没有大的过错都能随顺。重大的过错,我们要帮助他,要去影响他,要帮助他觉悟,要帮助他回头,这就是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他要做的事情就这一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永远没有间断,从觉悟那一天就开始学。学什么?做没有觉悟的人的表率。所有一切行为,从自己的私生活到跟一切大众接触,一切作为,包括起心动念,都是世间人最好的榜样,最好的典范。为什么要这样做?让众生看,让众生听,让众生接触,慢慢...(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三集) 2001/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3》)
...辣咸,你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挑剔,你都欢喜,同一个欢喜心。穿衣服,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所有什么样的款式、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质料一律平等,那叫一味,所以修行在这些地方修行。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菩萨学处,这叫用功,这叫真修。真正觉悟的人,日常生活当中「看破、放下」,看破是一切通达明了,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看破;放下是什么?放下迷邪染,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东西统统放下了。你在生活当中得自在,自在就是无障碍,有障碍你就不自在,无障碍就自在了。
不坏世间法,随缘。随缘跟自在是一不是二,这多微妙!自在从什么地方显示出来?从随缘,显示出你得大自在,从这地方显露你的圆满的菩提心。就从自己私生活来讲也好,一直到你接触一切众生,你只有一个真诚心待人接物,决定没有虚伪。众生以虚伪对待你,你晓不晓得?晓得;你要是不晓得,你就没有看破、明了。明了会不会生心?不会生心。为什么?生心你就没有放下。一切明了,绝对不会起心动念,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更不会有执著。知道一切众生跟我从前一样,我没有悟入这个境界,跟他一样,也是打妄想干糊涂事,现在经过佛法的薰陶,觉悟、回头了,不再打妄想,不再干糊涂事,过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法华经》上入佛知见,这就是《华严经》里面的五十三参,真正具足世间人所向往的真善美慧的生活。真善美慧不是假的,但是世间人决定没有,世间人是有名无实,有真善美慧这个名,...(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四卷) 2001/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4》)
...师,教一年级,年年教一年级,他就用一份讲义,年年就是那一份讲义,教几十年还是那一样东西,一丝毫没有变更,永远没有进步。所以我让同学们学讲经要写讲稿,讲稿写了当时用,下一次再讲,重新写,旧的讲稿不要用它,你才会有进步。如果写成一本讲义,每一次讲都用它,就完了,你的智慧的门被堵塞了,被讲义害了。讲义只能用一次,不能用第二次。永远保持清净心,永远让他长智慧,这就对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五集) 2001/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5
请掀开讲义第三面第七句看起。
【十一、普入一切智智海故,发大智心。】
这是菩提心十一句最后的一句。『一切智智』,用了两个智,是文字上的省略,它的意思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佛」这个字,意思就是含有三种智、三种觉。三种觉常说,大家都知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智比较少说。我们知道,「智」是体,「觉」是用,没有智,哪来的觉?三种觉当然就有三种智。
什么叫做「一切智」?在佛经术语里面说,一切智是「知法总相」。什么叫「道种智」?道种智是「知法别相」。这都是佛学的术语,我们一定要加以解释,否则大家还是不好懂。所谓总相,就是同相,共同的,我们常说,常常听到佛家讲,「万法皆空」,空就是同相。换句话说,是从一切法本体上说的,体确实是空寂的...(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五集) 2001/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5》)
...们仔细去研究世界上各个宗教的典籍,我们一眼就看明白了,都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有个中心的教学,中心的宗旨是什么?爱。换句话说,爱的教育。佛家的中心教育是「慈悲」;天主教、基督教《圣经》,他们的教育中心宗旨,「神爱世人」;伊斯兰《古兰经》,每一段经文前面第一句,「阿拉确实是仁慈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宗教教育是爱的教育。我们今天把宗教教育舍弃掉,社会上没有爱,苦难从这里产生的,我们应当要知道。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六卷) 2001/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6
请掀开讲义,我们从第二页最后的五行看起,一直看到第三页前面的八行,也就是第四这一段,发菩提心,这一段已经讲过了,我们再做一个总结。「发菩提心」,在《起信论》跟《观无量寿佛经》里面,都给我们说三种心,《起信论》说「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上跟我们讲的三心:「第一是至诚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回向发愿心」,经跟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容易懂。论里面讲的直心,就是经上讲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才叫至,否则的话有很多人误会,我的心很直,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跟《起信论》上讲的直心完全不相同。我们用经来解释论,「至诚」,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读书笔记》里面讲得好,他给「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这说法跟佛经里面讲的意思相同。什么叫「诚」?没有一个妄念。有念都是妄念,一个妄念没有,心才叫诚。而且诚到极处,至诚心,这就是...(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六卷) 2001/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6》)
...经》上跟我们讲的三心:「第一是至诚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回向发愿心」,经跟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容易懂。论里面讲的直心,就是经上讲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才叫至,否则的话有很多人误会,我的心很直,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跟《起信论》上讲的直心完全不相同。我们用经来解释论,「至诚」,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读书笔记》里面讲得好,他给「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这说法跟佛经里面讲的意思相同。什么叫「诚」?没有一个妄念。有念都是妄念,一个妄念没有,心才叫诚。而且诚到极处,至诚心,这就是真心。能现虚空法界国土众生现象的这个心,就是至诚心、就是直心。不能够误会!什么叫「深心」?深心比较好懂,因为菩提心,直心是菩提心的体,深心跟大悲心都是菩提心的起用、作用。真心的起用,这不是妄心,绝对不落在八识五十一心所里头。所谓深心,就是自性里头本具的德相,究竟圆满的德能相好,这是真心起作用。我们在哪里看到?极乐世界看到了、华藏世界看到了,真心起作用。后面一个「大悲心」,经里面讲的回向发愿心,这也是真心起作用。真心起的作用是度化一切苦难众生的作用,这是菩萨慈悲到了极处。虽然证得圆满的佛果,他并不住在佛国上,什么地方众生有苦难,需要帮助,他立刻就去,随类化身,应机说法,「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叫大悲心,这叫回向发愿心。经跟论都说三条,讲三心。
一般教下常说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也就是菩提心。第一个度众生,我们看这一段里面讲的...(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六卷) 2001/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6》)
...,直心是菩提心的体,深心跟大悲心都是菩提心的起用、作用。真心的起用,这不是妄心,绝对不落在八识五十一心所里头。所谓深心,就是自性里头本具的德相,究竟圆满的德能相好,这是真心起作用。我们在哪里看到?极乐世界看到了、华藏世界看到了,真心起作用。后面一个「大悲心」,经里面讲的回向发愿心,这也是真心起作用。真心起的作用是度化一切苦难众生的作用,这是菩萨慈悲到了极处。虽然证得圆满的佛果,他并不住在佛国上,什么地方众生有苦难,需要帮助,他立刻就去,随类化身,应机说法,「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叫大悲心,这叫回向发愿心。经跟论都说三条,讲三心。
一般教下常说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也就是菩提心。第一个度众生,我们看这一段里面讲的发菩提心,讲了十一条,前面五条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把这一愿开做五条,这五条要是在三心里面讲,就是《观经》里面所讲的回向发愿心,《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大悲心。本经讲得详细,说了五条,我们合起来看就晓得。第三页第二句,就是第六条:「舍离执著障碍法故,发无著心。」第六条,第七、第八、第九。第六这一条,四弘誓愿里面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放下一切分别执著,烦恼就断了。第七、第八这两条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断烦恼跟学法门,在三心里面都是属於深心,论里头讲深心,经上也讲深心,名义完全相同。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深心、深心是什么意思,这地方讲得好。这地方讲了三句,六、七、八,也就是四弘誓愿当中的两愿,「烦恼无尽誓愿...(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六卷) 2001/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6》)
...这五条要是在三心里面讲,就是《观经》里面所讲的回向发愿心,《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大悲心。本经讲得详细,说了五条,我们合起来看就晓得。第三页第二句,就是第六条:「舍离执著障碍法故,发无著心。」第六条,第七、第八、第九。第六这一条,四弘誓愿里面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放下一切分别执著,烦恼就断了。第七、第八这两条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断烦恼跟学法门,在三心里面都是属於深心,论里头讲深心,经上也讲深心,名义完全相同。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深心、深心是什么意思,这地方讲得好。这地方讲了三句,六、七、八,也就是四弘誓愿当中的两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两愿合起来是「深心」。所以,四弘誓愿是菩提心。
末后这三条,第九、第十、第十一,这三条在四弘誓愿里面,就是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什么是「佛道」?头一个,你要成就「妙色身」。成就妙色身是什么意思?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什么时候能够看到一切人事物无一不妙,你就接近了。这还不行,还得要看一切法,一切法也妙,这一切法是佛法跟世间法,无法不妙。在佛教,特别是大乘圆教里面所说的,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他为什么无法不圆?「观三世法智无尽故」。前面的「身妙」,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物质,所有一切的物相无一不妙。第二,第十句叫你观法。第三,就是最后一句第十一句,教你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三句合起来,「...(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六卷) 2001/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6》)
...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什么时候能够看到一切人事物无一不妙,你就接近了。这还不行,还得要看一切法,一切法也妙,这一切法是佛法跟世间法,无法不妙。在佛教,特别是大乘圆教里面所说的,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他为什么无法不圆?「观三世法智无尽故」。前面的「身妙」,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物质,所有一切的物相无一不妙。第二,第十句叫你观法。第三,就是最后一句第十一句,教你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三句合起来,「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的第四愿,三心里面讲的至诚心,讲的直心,就这三条。
所以,佛说法没有定法可说,看对什么人,对什么样的根机。说「三心」是略说,是从纲领上讲的。说「四弘」还是菩提心,是教导所有弟子们,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教导他们修学的纲领。这地方对法身菩萨说的,说得细,说了十一句。我们这几天把它讲下来了,这十一句还是一个纲领,细说每一句意思都无有穷尽、无有边际。我们要怎样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这叫真修行。如果你学了,你也听懂了,甚至於你也会说了;但是你没有落实到生活里面,你只有信、只有解,没有行。没有行,当然就没有证,你不得受用,佛菩萨教诲真实的利益,你得不到。真实利益如何才能得到?一定要行,用现在的话说,一定要落实,字字句句你都要做到,这才会有真正的受用。这受用才真正能够改变你自己的命运,这是我们讲得最通俗,大家最关心的,「改变自己命运」。世间人对这句话很爱听,哪...(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六卷) 2001/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6》)
...有恶缘,都是有缘。
每一位同修,你自己冷静去想一想:你在这一生中,有没有常常遇到这些事情?然后才晓得,佛在经上讲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管是善缘恶缘,总而言之,有缘就能够接受我们帮助,没有缘,非常冷漠,我们想帮助他帮不上,他不接受。所以「佛不度无缘人」,这句话绝对不是消极。有很多人说,佛的爱心不够,比不上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有教无类,换句话说,无条件的。释迦牟尼佛是有条件的,要跟他有缘,没有缘他就不度,释迦比不上孔子。这观念错误,他不晓得「缘」字是什么意思,他没有搞清楚。缘字意思搞清楚了,释迦如是,孔老夫子也如是。佛度众生跟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所有宗教创教的这些圣人,要用佛法来讲,统统具足菩提心,都是有教无类的。不分国籍,不分族类,不分文化,也不分宗教,这就叫有教无类。完全是平等的教学,决没有厚此薄彼,平等的教学,清净的教学,清净教学用现在的话来说,义务的教育。
释迦牟尼佛一生认真负责的教化众生,没有收一个人的学费,孔老夫子的教学还收一点学费。释迦牟尼佛完全不收学费,他的生活是每天到外面托钵,接受供养。佛只有四桩事情:一天吃一餐饭,这一餐饭托钵接受人供养;衣服破了,不能用了,有人送一件衣给他、供养他,可以接受;第三个卧具,晚上睡觉,睡觉都睡在草地上,树下一宿。地上铺一个被单,被单现在佛门里叫具,拿来拜佛铺在拜垫上用的,其实它不是铺拜垫的,它是晚上铺在地下睡觉的。盖什么...(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六卷) 2001/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6》)
...了,你给他解答,他会专心。为什么?他所需要的。所以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他发问,引导他发问,我们就要做种种表演,用表演引发他发问,然后你再详细给他解释,这都是教学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讲帮助众生觉悟的方法。方法太多了,无有穷尽,我们自己要会灵活的运用。像现在一般也有常常来问的,问出家人为什么要剃头?我都碰到过这问题,我们这是表演。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头上烧香疤?他们不懂,他说戒疤,那不是戒,戒哪有疤?这是燃香。出家人为什么要穿古装?为什么不穿现在的服装?都会引起一般人好奇,特别是年轻人。他来问,你来解答,他印象深刻,比一般讲演他来听,那不一样。末后总结:
【发如是等种种心故,是名菩萨发菩提心。】
这一句是总结。我们今天用这一堂的时间,把三心、四愿,三心,《起信论》的三心、《观经》的三心合起来跟大家一解释,你就明白了。佛法里有开有合,有细说,有仅说纲领,无非是教我们明了,明了之后,我们要想到如何落实。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七卷) 2001/6/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7
请掀开经本第三页,从第五小段看起。
【见佛一段文中,所有庄严,皆从如来过去积集出世广大善根所生。令诸菩萨信愿成满。如来相好具足。】
这一段经文很长,我们把本文省略掉,来谈谈这一段的大意。『庄严』,这两个字的范围...(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六卷) 2001/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6》)
...到法喜。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丝毫不迷惑、不执著,你说多自在!这一句是菩萨自修的功德,提供给我们做参考。我们今天也得到「普眼法门」,问题就是要「受持读诵,忆念思惟」。忆念就是佛所讲的常念、思惟,观察,受持读诵是观察,跟《十善业道经》里面讲的完全一样。《十善业道经》观察两个字的意思不懂,你看这一句就清楚了,受持读诵就是观察。所以我们用经来互相诠释,更容易明了,不会错误,以经解经。
下面『开演显示增广』,这一句是化他,净业三福里头最后的「为人演说」。我们自己得到利益,一定要帮助别人。自己得到利益不能帮助别人,你的功德也就没有了。为什么?自私自利,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是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集合成的,那叫菩提心,缺少一个不行。《起信论》里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自己用真诚心来接受佛的教诲,这个有了;有深心,深心就是受持读诵、忆念思惟,自利,这个有了;不肯帮助别人,没有大悲心。问你有没有菩提心?你菩提心只有一半,那一半没有了,不能成功。
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三心圆发」,这句话重要,就是怕我们搞自私自利,不肯帮助别人,或者帮助别人要看,总不肯尽心尽力,人家来找我,给他讲一点就可以了,敷衍敷衍,这个没有大悲心,没有慈悲心,不可以!所以教我们三心圆发,要发足,要发得圆满。我们对於这句话千万不可以疏忽,所以我们对人,帮助人要尽心尽力,我有十分能力只尽到九分,你还欠一分。当然我们帮助人家的时候,看别人接受的程度,而不是自己。他只能接受一分,那我就帮助他一分,我帮助他两分,过分了,他接受不了。看对方,对方有十分的诚意,我就得帮助他十分。像别人有问题来向你请教,你给他解答,看看对方那个问的...(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 (第四集) 2001/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2-04》)
...迷惑了,遇到善知识教他,他也听不进,他也念不了佛,那就空过了。一定是随业流转。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第二个条件,他必须遇到善知识。遇到深信净土的善知识,临终教他忏悔,教他念佛求生净土。在关键的时候,要遇到这么一个人,相当不容易。
第三个条件,这个善知识劝导的,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照做。这是相当不容易。
这三个条件要缺一条,这个造罪的人,就不能往生。若不能往生,必堕恶道。所以忏罪往生,是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人。我们决定不能存侥幸之心。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下品下生章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让我们提高警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这里面包括两愿,第十九‘闻名发心愿’,第二十‘临终接引愿’。这两愿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三辈往生的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是第十八愿,教我们执持名号。而‘发菩提心’,正是第十九愿。由此可知,念佛人善根确实是非常深厚的。
“菩提心”,佛在《观经》里面讲得很详细。佛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就是菩提心。与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名称稍稍有点不同,意思、境界完全是一样的。
菩提心怎么会有三心?佛为我们说,一个是心之‘体’,两种是心之‘用’。有体、有用,菩提心是一个。‘至诚’是心之体。‘深心’跟‘回向发愿心’是作用。作用里面分成两大类,就是佛法里常讲的‘自受用’与‘他受用’。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对待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待人?待人是他受用,对自己是自受用。
真诚心是‘体’。从真诚里面产生自重、自爱的心,这就是深心。自己能自重、自爱,对于别人,是从至诚心里面生起的大慈悲心,能爱护一切众生,能帮助一切众生,这叫他受用。这都是从真诚里面...(净公上人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这里面包括两愿,第十九‘闻名发心愿’,第二十‘临终接引愿’。这两愿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三辈往生的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是第十八愿,教我们执持名号。而‘发菩提心’,正是第十九愿。由此可知,念佛人善根确实是非常深厚的。
“菩提心”,佛在《观经》里面讲得很详细。佛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就是菩提心。与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名称稍稍有点不同,意思、境界完全是一样的。
菩提心怎么会有三心?佛为我们说,一个是心之‘体’,两种是心之‘用’。有体、有用,菩提心是一个。‘至诚’是心之体。‘深心’跟‘回向发愿心’是作用。作用里面分成两大类,就是佛法里常讲的‘自受用’与‘他受用’。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对待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待人?待人是他受用,对自己是自受用。
真诚心是‘体’。从真诚里面产生自重、自爱的心,这就是深心。自己能自重、自爱,对于别人,是从至诚心里面生起的大慈悲心,能爱护一切众生,能帮助一切众生,这叫他受用。这都是从真诚里面生起的。这叫发菩提心。
依照蕅益大师的解释,意思就更清楚、更容易明了。蕅益大师说,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真正相信,真正发愿求生,执持名号,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就更好懂了。所以说“闻我名号,发菩提心”。
发心,当然他就“修诸功德”。这个‘功德’是专指信、信、愿、持名。
“奉行六波罗密”。虽然发愿求生,在没有往生之前,我们的身体还在这个世间。既然在世间,就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群。跟社会大众相处,我们用什么态度?奉行六波罗密。这六条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我们一定要遵守。这就是菩萨行。
我们的心、愿、解、行,都能做到“坚固不退”。‘坚固’是决...(净公上人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