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羯磨法。無作戒體。無表色。優婆塞戒經講錄(十四13-9~14-10)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7-9-1 12:35
標題:
羯磨法。無作戒體。無表色。優婆塞戒經講錄(十四13-9~14-10)
受戒羯磨法。無作戒體。無表色
。優婆塞戒經講錄(十四13-9~14-10) wiki
辛四 試察
『若言能者,應令是人滿六月日,親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復應至心觀其身四威儀。』
口頭縱答曰能,然究能實踐與否,尚須試察,故問答之後,繼以試察。受菩薩戒,比丘戒者,
(
十四13-9)尚無如此鄭重
,
(
十四14-1)何此中審慎之至耶
?以受此戒後,即為在家菩薩,
(
十四14-2)所謂火中優缽羅華
,難能可貴,故此更為嚴格也。
(
十四13-9)
尚且沒有像受優婆塞戒這樣的謹慎認真看重,
(
十四14-1)
為什麼此受戒品經文之中極其考慮周詳、小心謹慎呢?
(
十四14-2)
這就是所謂的「火燄化紅蓮」:在痛苦煩惱的火燄之中化生出清淨無染的紅蓮花,
庚二 正受戒法
辛一 總授歸戒
『若知是人能如教作,過六月已,和合眾僧滿二十人,
(
十四14-3)作白羯磨
:「大德僧聽!是某甲今於僧中乞受優婆塞戒,滿六月中淨四威儀,
(
十四14-4)至心受持淨莊嚴地
,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聽者,僧皆默然,不聽者說。」
僧若聽者,
(
十四14-5)智者復應作如是言
:「善男子!諦聽!諦聽!僧已和合聽汝受持優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有成就如是戒者,當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終當墮三惡道中。善男子!優婆塞戒,不可思議,何以故?受是戒已,
(
十四14-6)雖受五欲
,而不能障須陀洹果至阿那含果,是故名為不可思議。汝能憐愍諸眾生故,受是戒不?」
若言「能受」,爾時、
(
十四14-7)智者次應為說三歸依法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受三歸已,名優婆塞。爾時、智者復應語言:「善男子!諦聽!諦聽!來正覺說優婆塞,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無分,或有多分,或有滿分。若優婆塞受三歸已,不受五戒,名優婆塞。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歸,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歸,受持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分。汝今欲作一分優婆塞,作滿分耶?』若隨意說,爾時智者當隨意授。
(
十四14-3)
「羯磨」是梵文Karma,翻譯為中文有「業」、「辦事」、「作法」等含意。在漢譯佛典中,雖然「羯磨」和「業」的梵文都同樣是Karma,但是當Karma不翻譯為「業」,而用音譯為「羯磨」時,通常是指僧團依照戒律的規定、處理僧侶個人或僧團事務的儀式方法「羯磨法」(類似今日民主時代的會議制度)。
作白羯磨:舉行由主持儀式的羯磨師向參加的僧眾宣說稟白、作法成就的「羯磨法」。
(
十四14-4)
此經之前的經文提到:「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菩薩修集六波羅蜜,便得如是二種莊嚴:施、戒、精進,名福莊嚴;忍、定、智慧,名智莊嚴。復有六法二莊嚴因,所謂六念:念佛、法、僧、名智莊嚴;念戒、施、天、名福莊嚴。」
以極為誠懇的心意,領受憶持能清淨成就福德、智慧二種莊嚴的佛法見地,
(
十四14-5)
善男子受優婆塞戒之前,應滿六月日,親近承事出家智者,所以,「智者」在此是指受戒者的「親教師」,即負責為戒子傳授戒法的「戒和尚」。
有智慧負責傳授戒法的戒和尚又應該作這麼說:
(
十四14-6)
雖然在家修行免不了會接受世間的五欲(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
(
十四14-7)
有智慧負責傳授戒法的戒和尚,依次應該為戒子講說受三歸依(歸依佛法僧三寶並且納受清淨戒體)的方法,
現代團體會議法,至少須有五人,與僧伽團體必在四人以上者,其事正同。孫中山先生所著民權初步之會議法,在印度兩千年以前,即已實行,何佛法入中國後,反漸失其團體精神耶?羯磨、梵音,此譯作業,即會議所作事。有四人以上即可作者,有須二十人以上方能作者。白羯磨、即會議提案報告,在此處即提出此授戒之事。默然、即無反對者。不聽者、即有反對者。和合、即一致通過。在家戒極果,只到阿那含果者,
(
十四14-8)以未全僧相也
。若到證阿羅漢果時,自成出家。最後鄭重發問,汝能受此戒否?在使受戒者慇重注意,
(
十四14-9)得到無作戒體
。
(
十四14-10)無作戒體,即無表色
。
(
十四14-8)
因為沒有完全具備清淨離欲的出家僧伽形相呀。
(
十四14-9)
得到「無作戒體」是指受戒時身口的行為留在心中的印象,此不可見聞的業體於受戒者一生之中恆常相續而且有防非止惡的功能。
(
十四14-10)
無作戒體,是生於受戒者身內的一種無形色法,具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故以之為受戒之體;不表現於外,所以稱為無表色。
色法可分為三類:1.可見有對色:眼睛可見,即眼根所對的色塵。 2.不可見有對色:如聲香味觸四塵,眼睛不可見,但可由耳鼻舌身根以對。 3.不可見無對色:此屬法塵,法塵又分為二種:一、心法,指心所法。 二、非心法,即「無表色」,指緣念五塵落謝之影像色塵。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