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卍续藏第22册No.0407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7-8-21 12:03
標題: 卍续藏第22册No.0407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07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卷第四

  日东 沙门 实观 分会

  【钞】四树观二初分科。

  【疏】第四树观文三初明结前生后次观宝树下正明观行是为下结正观中有五一明树体二明庄严相三明生法四有大光明下现佛国土五见树茎叶下结观也。

  【钞】二随释三初结前生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钞】二正明观行问日观水观皆先立境地树等观何不云耶答别论水日有曾见相可指为境地树已下非曾睹对将何为境若通论者皆得有境何者诸观皆用教所示相忆持在心为所缘境仍了能观本具此法托境想成令性具法发明心目是故心观及所发相一一皆三故知通论皆得有境此文为五。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钞】初观宝下树体者下之庄严及生法等皆是能依今一一树八千由旬即所依体。

  ○二一一下庄严相。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码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缘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金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钞】琉璃具云吠琉璃耶此云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城不远此宝出彼故以名之颇黎正云窣坡致迦其状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白者。

  ○三诸天下明生法生即众生诸天童子也以生对诸庄严之事皆称为法。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迦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钞】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摩尼正云末尼此翻离垢言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又翻增长谓有此宝处必增其威德旧云翻为如意随意此皆义译也色中上者谓摩尼之光间杂众宝色像殊妙最上无过也阎浮檀金阎浮具云染部捺陀此是西域河名近阎浮捺陀树其金出彼河中此则河因树立称金由河得名如帝释瓶者帝释具云释迦因陀罗此云能主言其能为天主言瓶者释论第十五云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我求富贵欲令所愿皆得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今以妙华涌生诸果如彼天瓶出种种物故以喻之。

  ○四有大下现佛国。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

  【钞】非独现一大千十方佛刹亦于中现树观若发转观佛土亦应不难。

  ○五观见下结观。

  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钞】虽因光盖见十方土然从树起故须结末而归其本。

  ○三是为下结。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钞】此乃结树当第四观。

  ○五池观二初疏科。

  【疏】第五池观中有五一明池体二明池相三明随心适意四明利益第五结观。

  【钞】二释经五初明池体。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钞】体义同树。

  ○二一一下明池相。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钞】支派金渠底沙莲华皆是八池奇妙之相。

  ○三其摩下明随心。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疏】摩尼者如意珠也。

  【钞】论其宝水称适人情自然上树然后流下故上生经明兜率宫有水游梁栋间与此同也。

  ○四其声下明利益即水声说法增人观慧也。

  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钞】苦空等是说小诸度相好是说大又赞念佛法僧则令人深观三宝也说法既分大小验此三宝亦赞别体同体之殊涅槃经中琉璃光菩萨欲来此土先放光明非青现青文殊言此光明者即是智慧大师引此立有分别色若心若色唯是一色今水声说法光明化鸟岂不彰于有分别色色能造心色具于心唯是一色耶须知万法唯心尚兼权教他师皆说一切唯色俱在圆宗独从吾祖以变义兼别具唯属圆故。

  ○五是为下结观。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疏】八功德者轻清冷软美不臭饮时调适饮已无患清是色入不臭香入轻冷软是触入美是味入调适无患是法入。

  【钞】疏释八德而对五入并前说法即声入也虽成六入无非妙境故令行者速证无生。

  ○六总观二初疏科。

  【疏】第六总观中有四众宝国土下明总观初宝楼二树三地四池观楼中初正观楼次观上及虚空中诸音乐声结成观想名为粗见从是为下二结从若见下第三利益作是观下第四显观邪正。

  【钞】二经文四初明总观二初观宝楼二初众宝下正明观楼。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钞】二其楼下二处乐声即楼中天作及空里自鸣此乐音中皆诠三宝微妙观门。

  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妓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钞】二此想下结成总观。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钞】最初系念且寄此土落日及冰以为方便次观彼国地树池楼应知此四得后后者必得前前故楼观成四事都现是故至此得总观名虽云总见若望后观此犹约略故曰粗见。

  ○二是为下结。

  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钞】三若见下明利益。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钞】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者华座中云除五万亿劫罪前地观除八十亿劫然其灭罪多少之数皆是佛智如量言之非是初心所能思议但可信奉而已。

  ○四作是下显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钞】二七观观正报二初分科。

  【疏】第七明佛身中有四第一佛告下敕听许说第二从说是语时下明佛现身相第三从时韦提下为未来请第四佛告下酬请广明五种观门。

  【钞】二随释四初敕听许说。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钞】二说是下佛现身相。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钞】三时韦下为未来请。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钞】四第一下酬请广明二初别从酬请列五。

  【疏】第一观华座第二观像第三观佛身第四观观音第五观势至。

  【钞】韦提因睹三圣乃为未来请三圣观如来酬请须示五门何者既欲观佛佛必坐座故先观座又真佛难观要须想像使心流利是故答三陈兹五观而独标佛者以主包徒也。

  ○二初华下通就所观释七具论正报须依前科照于七境文七初第七华座观二初疏科。

  【疏】初华座中有五一明成座法用并辩其相二一一金色下明能随机利物三是为华想下结观四阿难如此华下明由愿力所成五若欲念彼佛下明观未来有利益。

  【钞】二经文五初成座法用及辩相子科分二初佛告下明法用谓观法之用也以由理具方有事用能想之心何法不具依圣言境就性而观华座庄严不现而现。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钞】二令其下辩相即法用所成华座众相也文四初华色数量。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

  【钞】二一一下叶间珠光。

  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钞】三释迦下华台宝网。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纲以为校饰。

  【钞】甄叔迦者此云赤色西域有甄叔迦树其华赤色形大如手此宝色似此华因以名焉。

  ○四于其下宝幢庄严。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慢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

  【钞】须弥山者此云妙高亦曰安明夜摩天者具云须夜摩此云善时以彼天光明无昼夜之别故曰善时应知能观三观转深所发胜相渐大如前宝树止高八千由旬今之华座台上宝幢自如万亿须弥验其座体极为高大故知妙境随观增明矣。

  ○二一一金色下明能随机利物。

  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钞】座观若成十方佛事随观皆睹。

  ○三是为下结观。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钞】四佛告下明由愿力成。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钞】彼佛因中作菩萨比丘名为法藏于世自在王佛所发四十八愿取此净土摄诸众生今愿力成故令所依华座若此。

  ○五若欲下明未来利益。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钞】二第八佛菩萨像观二初分科。

  【疏】第八明像想中有三初泛明诸佛法身自在从心想生二是故应当下偏观彼弥陀并示观行三作是观者下明修观获利也。

  【钞】二法界下随释三初泛明诸佛法身从心想生欲想佛身须知观体体是本觉起成能观依体立宗斯之谓矣须知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如来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又复弥陀与一切佛一身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诸佛相明即弥陀体是故泛明生诸佛身以为观察弥陀观体。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钞】疏约三义释此经文初释初八句二初约感应道交释二初明佛入生心。

  【疏】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如似白日升天影现百川。

  【钞】报佛法性身者满足始觉名为报佛究显本觉名法性身始本既冥能起应用然顺能感应方现前今论三观净心念佛方名能感故云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此二道交是为入义复以白日升天喻始似本影现百川喻应入净想。

  ○二即是下相随物现。

  【疏】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前明佛菩萨此显能随也。

  【钞】三十等者牒经是故汝等已下文也明佛下释义由法报冥故应用自在有净心感悉能示现前明佛菩萨者即指诸佛是法界身之文也而言菩萨者以法界身通分证故故兼菩萨意明前虽显示法身入心未明随观现身之相今明观佛相好佛以相好随心观现故云此显能随也。

  ○二又法下约解入相应释。

  【疏】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者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言入心想中也。

  【钞】前明感应道交恐谓佛体异众生体感召方入今祛此见故云佛身无所不遍既法界无外岂少异众生若尔佛体本遍全是众生色心依正何故经云入众生心然虽全是而众生迷背是故佛体成出离义今得观解契合佛体是故佛体入观解心故得名曰解入相应斯乃始观解于本觉是故本觉入于始觉问解入相应释之方的此义即足何须前约感应释耶答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二释相假是今观门故感应释阙之不可。

  ○二是心下释中二句二初作是别明二初约能感能成释作。

  【疏】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亦因此三昧心终成作佛也。

  【钞】作有二义一净心能感他方应佛故名是心作佛言佛本是无者法身妙绝无有色相迭相见故心净故有者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见胜应妙色相也二三昧能成己之果佛故云亦因等也复名是心作佛初作他佛次作己佛。

  ○二是心是下约即应即果释是。

  【疏】是心是佛者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有异故言即是心外无佛亦无佛之因也。

  【钞】是亦二义一心即应佛故名是心是佛向闻等者佛体无相心感故有是则心佛及以有无条然永异经泯此见故言心是应佛心外无佛二心即果佛故名是心是佛即亦无佛之因一句也既心是果佛故无能成三昧之因也众生心中已有如来结加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初是应佛二是果佛此乃消释经疏之文若论作是之义者即不思议三观也何者以明心作佛故显非性德自然有佛以明心是佛故显非修德因缘成佛应知外道诸句三教四门所有思议不出因缘及自然性故佛顶经明乎七大皆如来藏循业发现一一结云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彼云世间该于九界今于一念妙观作是能泯性过即是而作故全性成修则泯一切自然之性即作而是故全修即性则泯一切因缘之性若其然者何思不绝何议不忘既以作是绝乎思议复以作是显于三观以若破若立皆名为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之为是中道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三谛俱立名一空一切空名一假一切假也全作而是则于三谛俱非破非立名一中一切中也即中之空假名作既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三观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文出此中义遍初后是故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不可不知故今略释。

  ○二始学下作是共释二初约始终释。

  【疏】始学名作终成即是佛。

  【钞】若论六即皆作皆是今辩修证作是须分始则名字观行相似三位修而未证故且名作终则分证究竟任运真觉得名为是意存拣滥故有此释。

  ○二若当下约当现释。

  【疏】若当现分别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即是诸佛法身之体名心是佛望己当果由观生彼名心作佛也。

  【钞】以现释是以当释作为令即心见佛法体以此现因而证当果故以心佛同体名心是佛观生彼果名心作佛意在即心念佛及令慕果修因故有此释。

  ○三正遍下后二句。

  【疏】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以心净故诸佛即现故云生也亦因此观佛三昧出生作佛。

  【钞】三智融妙名正遍知无量甚深故喻如海斯乃究竟圆明大觉与我心体无二无别今依顿教即三惑染修圆净心能生诸佛正遍知海此约他佛释心生也若依此心能成当果此约己佛释心生也。

  ○二多陀下偏观弥陀并示观法二初令偏观。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疏】多陀阿伽度或明十号无量名号等此中略举三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天竺三名相近阿罗诃翻应供阿罗汉翻无生阿卢汉翻杀贼。

  【钞】经是故应当者上已明示心感诸佛心即诸佛以是义故知可即心而观弥陀心尚能作诸佛岂不感于弥陀心尚即是诸佛岂不即是弥陀应知弥陀与一切佛不多不少诸佛乃即一之多弥陀乃即多之一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者即一心三观也但云谛观那云三观以所观境列三号故显于能观知是三观何者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此之三号即召三德今就所观义当三谛正遍知即般若真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如来即法身中谛也以三德为三谛三一圆融不一不异此谛与观名别体同绝思绝议此乃复见弥陀观体当以此观观僧观真疏释三号其文可见问像观文中示心作佛示心是佛复以三号显于三谛妙观既立可用此法观下诸境其落日观至华座观佛既未示三观之式何得行人预用兹观答佛对当机示观前后全由圣意非凡所知灭后之人欲修观行所用法则须凭四依大师释题能观之观既论三观题目是总经文是别岂不以总而贯于别况云观佛十六俱包今依天台修习教观不凭智者更托何人如般舟三观妙门普贤六根悔法皆于定内见圣方宣而大师教人预习精熟方入道场何不疑之那独责此且禀斯宗者若闻若思不离三观须于动静用空假中立一切行若其然者今何不用空假中心想乎日冰及地树等种种相耶如心想日以何力故日想现前般舟经云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心者不知心心有想则痴心无想则泥洹彼经初心以佛相为境故言心作佛等今之初心既先观日岂不得云心作日心自见心等耶止观以彼经此文示于中观中观若立三观自成如此观日方依此疏修日观也况一切法皆是佛法何得依报非佛法耶。

  ○二想彼下示观法子科分经为四初观佛像二初正明像观。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钞】既是具足三号之像理合于像照空假中如见此方泥木之像尚须体达性若虚空三身宛然四德无减观中宝像岂可不然若于像观不达三谛次观真佛宁见三身。

  ○二见像下因像见土。

  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钞】像观既成心眼开发广见依报地树诸相应知树等出过前树无数倍也何者以今宝像必称华座座像高胜树合覆之皆由妙观转深故使所观愈胜。

  ○二见此下观二菩萨。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钞】三圣设化动静必俱一主二臣非并非别表乎三法三一妙融真身既然像合相似观二足佛令妙观成三。

  ○三此想下像放光二初明光照诸树。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

  【钞】二一一下明树皆三像。

  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钞】四此想下行者闻法二初明因定闻。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鹰鸳鸯皆说妙法入定出定恒闻妙法。

  【钞】二行者下明与经合。

  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疏】令与修多罗合者观行之时令与教法相应故言合也又解与十二部经教合入定是修多罗出定之时心与定合故云与修多罗合也。

  【钞】此文疏有二释初须定与教合二须散与定合初义者谓出定忆持定中闻法须与经中所说符契故云令与教法相应次意者谓心虽出定对彼五尘须息爱憎净乎身口三业若尔虽不住定亦闻法音故云出定入定常闻妙法言与十二部经教合者以十二部总称修多罗同名为经三藏分之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故名经为定与修多罗合是与定合经若不合名妄想者若定不合经若散不合定皆是发于魔事全非像观禅定故名妄想若已合名粗想见极乐界者谓以经验定无差出定与在定相似得名粗想见彼国界问见此妙事那名粗想答以像望真须分粗妙此想乃是佛观方便岂可全同真佛观耶。

  ○三作是下明修观利益。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钞】像想若成真观可获故于现身得念佛三昧。

  ○三第九佛身观二初分科。

  【疏】第九观佛真法身中有五一明结上第二次当更观下正观佛身第三从作是观下正明观于佛心第四从作此观者舍身他世下举利劝修第五从作是观者下显观邪正。

  【钞】真法身者前观宝像则似佛身今对彼似故名为真然此色相是实报身应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胜应而特名法身者为成行人圆妙观也良以报应属修法身是性若渐教说别起报应二修庄严法身一性若顿教诠报应二修全是性具法身一性举体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问既言指一即三但名为应自摄二身何故疏文立法身称答若言报应恐滥别修归于别教今以报应名为法身即显三身皆非修得故今家生身应身报身法身对藏通别圆行者应知圆宗大体非唯报应称为法身亦乃业惑名为理毒三观十乘名性德行慈悲与拔性德苦乐今之胜应称为法身显示妙宗其旨非浅须祛滞想方见旨归。

  ○二随释五初明结上。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

  【钞】二正观佛身既指报应名为法身即显弥陀三身具足既为妙境但是法身行人心观即空假中空假是二修中观是一性修性冥妙三观圆融既为能观但是般若境观相契见尊特身虽具三身但名解脱此则以三照三故发现三合此三三秪是一三三不定三同在一念一念无念三三宛然如此方名修心妙观此观能令四土皆净若不尔者非是顿教所诠妙观当以此观观弥陀身子科分经为三初总标略列。

  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钞】二正观佛身相四初阿难下观身色。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钞】二佛身下观身量。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钞】疏释分二初略消经文。

  【疏】观身大小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毫相如五须弥山须弥山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彼佛毫相过此五倍。

  【钞】二眼如下商较分量二初以眼度身。

  【疏】眼如四大海水准眼量以度身身量太长世人身长七尺者眼长一寸余四大海水一海八万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身过其眼五十六亿倍假令极多无出万倍何缘佛身得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钞】二定经斥译。

  【疏】准眼定身正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言恒河沙者译人谬耳。

  【钞】三观身光然观色量及相好光明皆须用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为观法以心作佛故能观所观破立宛尔破则三惑三智皆荡立则三谛三观皆成非此破立则非净心作佛义也以心是佛故忘能忘所非破非立作是一念遮照同时此则即观无观用无作行修念佛定此法乃是观佛要术今若不用宣示奚为此术不施胜相不发观光分四初身诸下毛孔光。

  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钞】二彼佛下观圆光。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钞】三于圆下光中化佛。

  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钞】四一一下化佛侍者。

  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钞】四观相好二初无量下正示相好身。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钞】总相别相总好别好总光别光此三总别皆云八万四千者即障显德故成此数佛居凡地具于八万四千尘劳于此尘劳皆见实相理智既合故能示现相好光明故节节云八万四千行人今观知心即是能于尘劳皆即佛相。

  ○二一一下光明摄生。

  一一光明遍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钞】生佛体同虽土广生多摄无一失观佛心处还释此文须摄之意。

  ○三明观成能见二初其光下见一佛。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钞】二见此下见诸佛。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钞】中观见佛佛体圆融一即一切同尊特身故观一佛能见诸佛。

  ○三正观佛心。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钞】疏三初眼见下因身见心。

  【疏】眼见佛身即见佛心身由心起故见身即见心由见身心想转明故得见佛心。

  【钞】疏有二释初约如来由大悲心起胜应身故令行者观身见心由见身下二约行者观想明故得见佛心所以明者由观佛身是故二意皆是由色而见于心以心无形由色表故以圆人所观色心不二既见微妙色岂隔大悲心故胜鬘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既三种慈体是三谛今三观明故三慈显以用果法为观行故故于位位见佛色心。

  ○二佛心下正示心体。

  【疏】佛心者大慈悲心是。

  【钞】若匪无缘慈悲不大。

  ○三以无缘下引文广释三初牒经引论以明文意问经文但云以无缘慈摄诸众生疏中何故兼明生法皆云无心答起三慈者由三观智照三谛也照真即起法缘之慈照俗即起众生缘慈照中即起无缘之慈此三谛慈浅不具深深必具浅故照真俗未必照中若能照中必具真俗故次第生法不即无缘今无缘慈合具生法岂但具二亦乃俱深故今生法皆云无心故涅槃云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如是之慈非诸声闻辟支佛等所能思议当知三慈其体本一非三非一而三而一如是方名佛心慈也此自分三初众生缘慈。

  【疏】以无缘慈普摄众生释论云慈有三种一众生缘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如涅槃经我实不往慈善根力能令众生见如斯事。

  【钞】三无差别今尽现前心与众生能所既绝无我心想缘他众生而一切众生与我同体十界因果不离一心而此一心是慈体故十界苦集四种道灭能于一时任运与拔故云无心攀缘自然现益如涅槃下梵行品文也然彼经如来凡说八事一伏醉象二降力士三化卢至四度女人五涂割疮六摩调达七救群贼八医释女一一皆结云慈善根力见如是事今文云我实不往者即引第五涂割疮文文现一处意通诸缘言割疮者经云波罗奈城有优婆夷名摩诃斯那达多夏九十日屈请众僧奉施医药有一比丘身婴重病良医诊之当须肉药若不得者命将不全是优婆夷寻自取刀割其股肉切以为羹施病比丘服已病差女人患疮苦恼发声称佛我在舍卫闻其音声于是女人起大悲心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复如本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往至波罗奈城持药涂彼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今云我实不往者正引此缘不言女人而言众生者通收十界众生不以文害意也即俗谛慈也涅槃云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众生缘以缘十界同在一心故非次第生缘慈也。

  ○二法缘慈。

  【疏】二法缘者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无所分别。

  【钞】十界缘起是三谛法不离一心唯佛究尽境相既寂能观亦忘是故得云无心观法而毕竟空智照此三谛不受一尘此智自然照破众生三谛惑着或为众生说斯空慧皆令得离有相之苦证真实乐此即不思议真谛慈悲名为法缘故涅槃云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不见之言须忘十界是佛法缘也。

  ○三无缘慈。

  【疏】三者无缘无心观理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辩佛心相也。

  【钞】以佛性中成究竟智有何别理为心所缘故云无心观理境智既泯空有又忘无住无依绝思绝议此名安住第一义中心既无缘慈乃周遍入众生性称为内熏或为现身说第一义称为外熏以此摄生名无缘慈。

  ○二念佛下却牒前经以对初慈即前正观佛身光明摄生之文也。

  【疏】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者若为佛慈悲所护终得离苦永得安乐释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众生亦尔佛若不念善根则坏。

  【钞】虽与无缘慈体不别若约义辩为门不同是故此慈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终令离苦永得安乐此从感应生佛相关顺于俗谛名生缘慈故举鱼母念子不失喻此慈相也。

  ○三今明下正以无缘会释经意。

  【疏】今明无缘慈者诸佛所被谓心不住有无不依三世知缘不实以众生不知故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是为无缘也。

  【钞】既与生缘为门有异须辩慈相不同前二故生法慈约次第论则两二乘及偏菩萨有修证分若此无缘唯圆唯极今约极显故云诸佛所被不住有无者正与生法辩不同相生缘妙有法缘妙空今是妙中故云无缘中必无缘故也不依三世者此之慈悲非四相故知缘不实者了苦乐事即性德故以众生等者此慈所被令众生发即境之智方乃名得实相智慧得此智者方终离苦得于永乐故与前慈门异益等若对法缘亦以实慧故一切空是故三慈益物不异疏不云者略也。

  ○四举利劝修子科分三初正举益劝。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钞】得生极乐则见十方一切诸佛故云生诸佛前法身观成已入相似是故至彼即证无生别圆地住也。

  ○疏释分四初舍身下牒释。

  【疏】舍身他世生诸佛前以修念佛三昧故发见佛愿生生常值。

  【钞】二如人下喻显。

  【疏】如人习巧从少至长所作遂妙。

  【钞】习巧如修观从少至长喻观有微着所作遂妙喻生彼土亲见真法然且分喻是心作佛行者应以是佛与作佛义一念圆照方合今经由观见佛。

  ○三以随下结示。

  【疏】以随念佛三昧故得生无量寿佛国。

  【钞】四故般下引证。

  【疏】故般舟经云众生问佛何因缘得生此国弥陀佛答以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国也。

  【钞】二的示观法。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钞】相有八万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观若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

  ○疏释二初从一下牒经。

  【疏】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者。

  【钞】二正示四初如观下引他文示二种毫量。

  【疏】如观佛三昧经云释迦如来眉间白毫者(云云)宝性论明佛毫相在两真间阔三百六十万里方圆亦然。

  【钞】此明释迦胜劣两相以例弥陀经明劣相论明胜相云云者即前疏云长一丈五尺毫有八楞周围五寸。

  ○二故文下据此经明凡心难及。

  【疏】故文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钞】即第七杂观中经文也。

  ○三正可下正示初心从易现观。

  【疏】正可取如释迦毫相大小现观。

  【钞】斯是大师别示初心即观佛相入门要术也若从落日水冰方便次入地树座像等观心得流利观已宏深此之行人自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相自然而现故知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诸观者及以虽修观不成者故于佛身别指初心可观之相为三昧门也行者须知所托之境有胜有劣若能观观皆须顿照即空假中以胜劣相皆心作故皆心是故。

  ○四克示观成称彼而见二初若得下正示。

  【疏】若得三昧观心成就方可称彼佛相而观也。

  【钞】因用作是观劣应毫观渐深着得成真似念佛三昧乃能称彼胜相而见。

  ○二智度下引证。

  【疏】智度论云为增长诸菩萨念佛三昧故说般若波罗蜜经今说般若现奇特身相光明色像遍至十方以此为观也。

  【钞】引此释迦胜身说法增真似位念佛三昧类彼弥陀八万相好须真似人方能观见。

  ○三见无下就观结成。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钞】五作是下显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钞】然此佛观义具释题疏文既略学者多疑若不释之造修无路故更寄问答明乎境观问此经观佛止论八万四千相好若华严说相好之数有十华藏世界微尘二经所说优降天殊彼经正当尊特之相此经乃是安养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见相钞中何故言是尊特答一家所判丈六尊特不定约相多少分之克就真中感应而辩如通教明合身之义见但空者唯睹丈六见不空者乃睹尊特生身本被藏通之机尊特身应别圆之众今经教相唯在圆顿释能观观是妙三观释所观境是妙三身疏解今文云观佛法身约位乃当圆教七信正托法性无边色像尊特观心使其增长念佛三昧据何等义云是生身用圆顿观显藏通身未之可也问以坐华王具藏尘相而为尊特三十二相老比丘形而为生身其文炳着那云不以相好分耶答约相解释四教佛身此乃从于增胜而说未是的分相起之本其本乃是权实二理空中二观事业二识就此分之则生身尊特如指诸掌故金光疏云丈六身佛住真谛丈六尊特合身佛双住真中尊特身佛双住俗中法身佛住中道此依二理故有二佛众生二识有二观因故感二佛言二识者起信论云佛用有二种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复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文毕)此乃佛用依二识彰也应是生身报是尊特论意要在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与知转识现离分齐相而分二身然须了知权理但空不具心色故使佛身齐业齐缘生已永灭故曰生身名应名化体是无常实理不空性具五阴随机生灭性阴常然名法名报亦名尊特体是常住须知依事识者但见应身不能睹报以其粗浅不穷深故依业识者不但睹报亦能见应以知全体起二用故随现大小彼彼无边无非尊特皆酬实因悉可称报故妙经文句云同居方便自体三土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故知菩萨业识见佛一切分齐皆无分齐岂比藏通佛耶方知智者师与马鸣师精切甄分生身尊特其义罄矣问约相多少分于二身其义已显何须理观及就识分答华藏尘相及八万相虽是尊特三十二相不局生身何者以由圆人知全法界作三十二及以八万藏尘相好故三品相皆可称海既一一相皆无边底是故悉可名为尊特故止观并辅行以法华三十二相观无量寿八万相华严十华藏尘相同是别圆道品修发法身现相对斥藏通相非奇特以验三经所谈相海皆是尊特然有通局三十二则通大见无边小见分齐若藏尘八万唯大非小若也不就理观等分此义全失故金光明龙尊叹佛经文但列三十二相圆光一寻疏乃判云正叹尊特故知不定以相数多方为尊特秪就不空妙观见耳问行人睹于劣应谈圆佛相秪可即是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以尊特身现起方有不现则无岂见不空不待佛现便自能见尊特相耶答既以尊特对于生身分身非身常无常等今云劣应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则成寿量属于尊特身相自属生身如此分张进退皆失须知行者无有一见非如来力如来鉴机未始差惑有须现者即为现之如梵网华严及此经等相多身大也不须现者即以力加令于劣身不取分齐见三十二相即无有边以知丈六是法界故应持不见其顶目连莫究其声丈六身声既因二圣穷不得际后之圆人岂不即劣见于无边不必一一待现方见若不尔者用圆解为用业识为若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此说全乖顿足之义何者如释签解色无边故般若无边云五阴是理故即阴是实相般若故皆无边以由理故令法无边自受用身既证理极岂不即劣而无边耶行者应知今之妙观观佛法身见八万相不同金光但于劣身见无今齐分是彼佛全法界身应圆似观现奇特身非是彼土常身常相若彼常身即般舟中三十二相也今及特现八万四千相好光明经文自云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正类净名如须弥山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药师中巍巍堂堂如星中月大论中色相无边尊特之身此等经论所明尊特与今所现无少差殊彼色像无边既称尊特此云身量无边那谓生身问所言龙尊叹尊特相非现起者是义不然以彼疏释尊特身云巍巍堂堂若不现者何谓堂堂答华藏尘相华严经列九十七名与龙尊叹全不相应又无身相高大之说以验非是特现之相秪由龙尊言中妙示即劣含胜难思之文大师见彼得意之处是故疏云巍巍堂堂得意处者即总叹云诸佛清净微妙寂灭也清净乃是四德中净必不阙于常乐我也寂灭岂非涅槃之义既称微妙是大灭度秘密藏也以总冠别故三十二相遍严三身生身则百福所成见无厌足尊特身则色无分齐劣即堂堂法性身则色性即智法门为相疏云此三不纵不横若纵横一异则不清净非微妙寂灭岂非圆人了乎三身是秘密藏密藏乃是法界总体一摄一切事事相收应用无边不离毫末相好至劣量等虚空故法华中龙女赞佛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显是劣应以法身具故相相尊特是故荆溪类同华严一一相好与虚空等又文句云一一相皆法界海又妙玄云垢衣内身实是长者释签云即是璎珞长者璎珞长者岂非尊特何待现耶又妙乐云若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太虚名为圆佛法华已前三佛离明隔偏小故来至此经从劣辩胜即三而一若也法华但即法身不具尊特正以太虚而为圆佛又不具尊特如何得名从劣辩胜即三而一问法华文句云地师说多宝是法身举南岳破云法身无来无出报身巍巍堂堂应身普现一切若即此谓是三佛者未尽其体秪是表示而已多宝表法佛释尊表报佛分身表应佛记释云无来者不合东来无出者不应踊出巍巍不应塔内应身不应唯此尚非应身岂具三身既云巍巍不应塔内信知报佛须现大身若其即劣便得名报塔内何妨何得破他答此破地师不知表示真将舍利便为法身故记破云尚非应身岂具三身又以世人不知法华开权之妙即劣显胜秪执身大相多为报故就其见斥云巍巍不应塔内此用世人通解之义而破于彼不可据此便令法华相非尊特秪如记云尚非应身岂具三身亦非今家尽理之说如荆溪据论若知像性遍虚空三身宛然四德无减泥木之像尚具三身岂全身舍利皆不具耶虽曲引文欲令非报然终不能令法华机非业识见佛也问请观音疏云无量有二义若生身无量是有量之无量法身无量是无量之无量大论云法性身色像无边尊特之身犹如虚空既云法性身此乃不灭方名尊特今第九观观于佛身第十即观观世音身观音既是补处菩萨验佛有灭岂非生身有量无量安以此身便为尊特答藏通补处彰佛有量别圆补处显佛无量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更无彼此迭相见故同一法身一智慧故菩萨机忘如来应息名补佛处实异藏通前佛定灭后佛定生为补处也故金光明四佛降室疏乃释云若见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子众一故若见四佛佛身不同即是应化弟子众多故故知秪就同与不同常与无常分于二身藏通三乘故弟子多别圆纯菩萨故弟子一岂论相好多少等耶既同一身复云常身岂竖分当现横论彼此是知观音补法身处愈彰尊特无量之无量矣且华严佛身委明八相既是尊特此论补处与彼何异云是生身是知今佛全法界身故灭即非灭观音补处生即非生不灭不生常身义成尊特相显问今所观佛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虽云高大秪是净土常所见佛何以知然如法华中净光庄严国妙音菩萨欲来娑婆彼佛诫云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往彼土于佛菩萨勿生劣想故知净土常身高大安以常身便为尊特答于同居中净光庄严土唯演顿如净名中众香之土以其所被纯菩萨故所以但现高大之身佛知妙音所将之众不知娑婆开权之妙于佛辄起定小之讥故寄妙音规未达者意令得悟即劣之胜秘妙之权既诫勿生下劣之想乃是令起尊特之心若谓不然安得皆获普现三昧若安养土渐顿俱谈声闻菩萨共为僧故故使佛示生身法身二种之相三十二相通于生法大小共见若八万相局在法身大乘贤圣方得见也是故众经多说弥陀生身常相今当略出小弥陀经云彼土莲华大如车轮大弥陀经说弥陀浴池广四万八千里以依验正身未极大般舟经说阿弥陀佛三十二相此经中说惯习小者生彼即得见佛闻法便证小果更有丈六八尺之身此等岂非常身常相耶若今所观八万相好别圆真似方得见之故上品下生疏判已登习种性位生彼七日见佛众相心不明了三七日后乃了了见及闻众声皆说妙法唯上品上生道种性位生彼即见众相具足光明宝林皆说妙法即悟无生三贤菩萨依业识故知心现佛乃就尊特论乎明昧若惯习小者及诸凡夫依事识故不于尊特而论明昧良以此等虽因临终回向得生佛顺本习故且用小令其证果既说无常苦空之法须以生身相好应之浴池之身三十二相正对此机故般舟经云在菩萨众中说经又云在比丘僧中说经信三十二相通大小人当所睹见是故彼经观法之初不托日冰便观此相斯盖凡心可想之境故也若八万相是彼如来现奇特身增进深位念佛三昧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是故此经初令观日疏释齐于下品下生以验想冰至假想地属下三品当名字人次得三昧见彼实地合入观行初二两品次观宝树及以池楼至总观成当三四品宝座观成当第五品以座上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大比知座体其量难思非第五品三观功成凡小事禅见莫能及此观虽就经文未便许观佛身乃令先想一大宝像称座而坐及二菩萨皆想坐座况复悉用作是不二妙观观之使心流利方令观佛学者应知日观已来所修三观共于事禅良以皆须想成相起故也事禅既胜三界思惑悉已被伏妙观观像见破即登第七信位得此位已方令观佛真法之身八万相显乃得名为念佛三昧即感诸佛现前授记生彼便证无生法忍经文如此明圆深观所显之相诚谓奇特实匪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见相问释题序云无量寿佛是所观胜境岂非托彼依正色心修乎三观显三谛理今八万相既是正报义当生身托此修观观成理显乃见藏海尘数之相方名尊特岂分段生身便为尊特耶答前正释题以妙三身解所观境今至经文以八万相为所观境信八万相与妙三身无二无别二处皆用不思议境而为所观故八万相观之令显显名观成无别所显且行人念佛谁不托佛正报修观但境随解名生名法小机不解所观佛身是法界用谓正习生故曰生身大机能解所观之佛是法界用应既有本生即同法是故受于法身之称故见佛相若多若小皆称法身今经明示佛法界身入心想中故疏标云观佛法身斯乃即三而一之法身也况今不是初心观境乃圆七信所观境耳岂于座像圆观已成却托藏通生身修观又观生身显藏尘相此乃通人被别圆接全非顿教始终圆观秪如般舟三十二相即知心现故相相皆中据所观胜境言是生身深不可也学者应知八万相显即三谛显良以此相法身所具与彼三惑本不相应故一一相即真俗中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议名真善妙色今之三昧显本妙相故观音观云真实色身也问尊特既是他受用报须入别圆地住方见今八万相似位能见验非尊特合是色身答据何文义别圆似位唯见生身须知尊特地住已上分证论见地住之前相似论见斯乃如来以实报身应下二土故荆溪云胜兼两处劣唯鹿园若其似位全不见者法华四信何故见于实报土耶有余那见圆满相海通教按位受接之人为见何相若非尊特合身不成今经明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与大论云色像无边有何异耶彼云无边既称尊特此何独非况疏专引彼论此文以证身量无边之义验今佛身的是尊特不须疑也问若是尊特合是常身何故法华疏中判观无量寿佛经云实有量而言无量答此乃刊正钞中错引彼疏彼疏并云实有量而言无量如阿弥陀与金光疏及此疏同盖以小大二弥陀经不专尊特被于顿机故彼佛现三十二相通被众机大机虽见尊特常身其惯习小人洎诸凡夫虽因回向得生彼土未宜尊特说常住理故以应化说无常法成其小果是故佛寿虽不可数终归有量娑婆生彼多是此机以别圆似位人难及故三疏约此故判弥陀在有量中若观无量寿佛经纯被圆人明说佛身全法界起应既有本生即同法的类释论法性尊特正当无量之无量也故释签云教分二身为机劣故暂现生身今机不劣岂对生身问大本中云生我国者身皆具足三十二相彼国人民既具此相佛身理合超胜于人故知常身有八万相般舟经说三十二相盖借释迦为初心观境耳答般舟经云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当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比丘僧中说经经指弥陀有三十二相何文言借释迦为境况止观无文辅行不说岂得自言成于己见又彼人民三十二相故佛常相须八万者其义不然以同居土佛应同人秪由净土人皆有于三十二相故佛常身须现此相但于同中相相皆胜秽土佛身虽异凡鄙亦同上人故应此方所有相法故三十二同轮王相亦于同中而分明昧三十二相既同彼人验是彼土常身常相是知八万别为大机现尊特相更何所疑问一等尊特以何因缘相分三品答悉檀因缘故盖一类机应以藏尘尊特之相得四益者故佛称机而为现之应以八万尊特之相应以三十二尊特之相得四益者佛皆称机而为现之仍须了知此之相海别教则用别修缘了成就此相即修成之尊特故名报身圆教能了二修即性修德无功乃性具之尊特故名法身已在此观开章中说须知华严华藏尘数之相虽多此以兼别故犹带修成此论八万既唯圆顿无非性具故三圣观疏皆示云观于法身行者当须以教定理就理明观于观显相无得但以多数斥少使胜成劣实在精学然后勤修欲罢不能故兹辨拆。

  ○四第十观音观二初疏科略释。

  【疏】第十观观音中有三初结上次复应观观世音菩萨下正明观菩萨身也第三作此观者观之邪正也观菩萨法身中有三初观身相冠中立化佛者带果而行因也第二明与佛同异第三佛告阿难下还举利劝修也。

  【钞】带果行因者观音三昧经云观音昔已成佛号正法明今为菩萨修净土行斯乃带昔果德行今因行顶有化佛表带果也。

  ○二依科列经三初结上。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

  【钞】二正观菩萨身三初正观身相子科十一初次复下身量。

  次复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钞】应云十八万亿今云八十者翻过佛身二十万亿故知误也问如释迦丈六人身八尺今佛身六十万亿菩萨十八菩萨之身何太卑耶答净土胜应不可以秽土劣应例也亦如妙音身量但四万二千由旬佛身六百八十万由旬佛身之量去菩萨更多。

  ○二身紫下身色。

  身紫金色。

  【钞】三顶有下肉髻。

  顶有肉髻。

  【钞】四项有下项光。

  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钞】五举身下身光。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钞】六顶有下天冠。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疏】释迦毗楞伽翻能圣。

  【钞】七观世下面色。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

  【钞】八眉间下毫相。

  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钞】九臂如下臂相。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钞】十手掌下手相。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钞】十一举足下足相。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钞】二其余下与佛同异。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钞】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此之相好表于极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

  ○三举利劝修子科二初佛告下举观利劝二初约修观明灭罪。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钞】二如此下约称名况获福。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钞】二若有下示观次第。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钞】身相既多先观何相故今示云先观肉髻次观天冠以此二种能别表示观音德相何者肉髻降佛表现行因冠有化佛表昔成果别相若显其余通相则易可明行者观于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一须用心作心是而为能观说在像前用在此处既云作佛是佛岂不能作观音是观音耶作髻作冠是髻是冠皆可为例不独以佛例观菩萨亦须例于普杂三辈岂唯以前例后亦令以后例前以今行人览经始末方修观故大师得意乃于释题总示三观若也不于十六处用则令大师虚说亦见行者谩修当遵佛言勿背祖法专用妙观显乎胜相以此妙观为见佛本迥出余因至彼土时速证无生。

  ○三作是下结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卷第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