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略论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7-8-17 20:52
標題: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略论


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著 邢肃芝居士译


菩提道次第略论译者序

佛教已逐渐世界化,尤其在亚洲,几乎普及到每一角落,如中国,南北韩,日本,暹罗,缅甸,锡南,越南,马来,印度等国,佛教徒占了总人口的三份之二,然而欲求保持佛教的完整,无论在学术上,在实行上,在发展上,在制度上,处处表现有其独特的风格者,那还是首推西藏。

西藏佛教导源于第六世纪,那是中国的盛唐时代,汉族文明发展到了最高峰,这时距离鸠摩罗什法师译经已有二百余年,西藏则因松赞岗布王之与文成公主通婚,而把佛教种子带来了西藏,若以时代来说,西藏佛教应与日本同一传播时期(五九三——六二八)但在特质上,两地则大异其趣,日本是完全以汉文佛经为主,多少世纪来,脱不了印度早期佛学的窠臼,故在形式上及思想上,多是保守的,毫无新发现。西藏佛教就不同了,它是直接师承印度,假定印度晚期佛教是以世亲而后为起点,直至印度佛教灭亡,其间约八百年,而那烂陀寺及超岸寺的学风,经过几个世纪的陶炼,已与早期大异其趣,当玄奘法师留学印度时,未闻龙树提婆等空宗有宗大师,有关于密宗的特别著作,待佛教开始输入西藏,密教学说已发展到与中观唯识不可分离的阶段,那烂陀寺的上座们公开研讨密教,已列为主要课程(见达惹那他TARANAT佛教史)在今天西藏丹珠尔大藏中,存有不少的密教论典,是龙树提婆等所著,而且,印度晚期佛教圣人,如月称的中观论,狮子贤解脱军的现观论,法称的量释论,金洲的唯识论,德光的戒律论,都是晚期才有的杰作,这些均在印度佛教衰亡之先而传入了西藏。加以西藏代有圣人,如宁玛派的创始人莲华生大士,迦当派的创始人阿底沙尊者,萨迦派的创始人贡曲甲布,迦举派的创始人玛巴及弥拉勒巴,菊南派的创始人米文多杰及达惹那他等,无不解行并胜,学贯梵藏,阐幽探微,发前人之所未发,且能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佛教中一种特殊风格,在以上历代圣人中,格鲁巴教主宗喀巴祖师尤为晚出之杰出人物。

宗喀巴祖师一派之学说,其所以在西藏发生庞大影响作用之原因,分析起来,约有四点:一理论精辟,知见正确。二极重实践,三组织完密,四凡圣阶段依据显密次序井然。是那烂陀寺而后最能通达三藏者。因为学佛的最高目的是能获得成就,如果知见不正,何以能修?又何以能证?关于知见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古往今来的祖师们,无不重视对于了空之程度,西藏早期修密法的人,也同中国祖师禅一样的,不依经教,只著重在气脉明点等等有漏神通之外相,偏重定学,漠视慧学,不依道次而修大悲心菩提心,这与今天修密法的人没有两样。(请注意!中国禅宗是顿超法门,但奈众生之根性何!)自宗喀巴大师起,才把清净正见,作一个肯定的明确指示。所谓清净正见,就是了解缘起道理,一切诸法,缘生幻有,缘会则生,缘散则灭,有不拨无,无不执有,如诸法本无实性,何能执为有,又诸法名言假有,岂可拨为无,生死法固是寄于妄执假有为实有,故万劫沉沦,就是涅槃法也是依于断障而安立,岂可也落相执,学佛的人,未能透彻了解此理,每每以为世间万法都没有,只有涅槃是实,这仍然未出断常二边之边见;断就是损减执——无见。誉如镜中人影,虽无实体,但由明镜,空间,光线,人体等因缘会合,自然便有人影显现,且能发生应有的作用,应承认其假有幻有,而不能全无,全无则影响了善恶业果,生死轮回大道理。常就是增执——有见。譬如人法二我自性本空,但因众生无始妄执习气之所薰染,于是遂起我法二执,由我执故,障碍涅槃,由法执故,障大菩提。若能离此断常二边,则明白了解世俗谛是怎么一回事,胜义谛又是怎么一回事,世俗与胜义两者的关系是一是异?既了缘起,即是了空。故龙树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其空之定义,不仅可解释为缘起故空,空故缘起。且可释为自体本净。如果再于空上而起空执——有一性空之实体。或起无执——性空为毕竟无。则又离开中道远甚。故中论云:若于空起执,斯人无可救。总之,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之境界,若以凡夫之心度之,则无不处处碰壁。故生死根本,首在我执,我执又因于我见,若能破我见,断我执,乃能常住于明空无执境界。

至于修中道正见的方法,本论亦有详细说明,先以四理或七相,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我,通达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理,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实法,通达法空。四理就是:一认识所破的我。二决定我与五蕴的或一或异,二者必居其一。三认识我与五蕴是一的不合理。四认识我与五蕴是异的不合理。七相就是:‘一’我与五蕴是一。‘异’我与五蕴是异。‘能依’我依五蕴。‘所依’五蕴依我。‘具有’我有五蕴。‘支聚’五蕴合聚为我。‘形状’五蕴组合的形式为我。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以四理来破所执实法,先认识所执实法与构成它的支分,再以我及五蕴为例,照上述以四理破我的道理来破,既通达无始妄执的我及实法空。再详细推察缘起道理,得知诸法虽无性而有缘起因果。如果还觉得缘起因果与自性空各是一回事,就是还没有真正通达中道深义。若是由见诸法因果缘起,就能破除内心执著,了达诸法空无自性,才是得了中道正见。这样的正见,不只是由空来破常执,而且见缘起有的力量来破常边,不只是由见有来除断执,而且由见空(无实性空)的力量来破断边。这就是中道正见的特殊作用。

然仅有甚深见,仍不足以成大菩提,须有广大行为之辅导,广行六度四摄,始得谓之圆满福智资粮,佛号两足尊,义即指此。若无空见之布施,纵然尽有情,仍不得谓之布施圆满,以仍未能空去布施之体相用,故亦不得谓之波罗密,凡夫二乘均能行布施,持戒律,之所以不能称之为波罗密者,其分际是在未得甚深般若。大乘经论讲六度互容互慑,布施中有般若,般若中有布施,乃至禅定亦尔,此是大乘佛教所特有之真精神,是真佛教。然如何能做到六度互容互摄,其命脉又在禅定智慧二度之能否双运,故宗喀巴祖师在本论中有别明止观二卷,议论精要,次序井然,是乃本论之精华。在汉文大藏中亦有不少关于止观论著,如天台智者大师大小止观,博引旁征,详则详矣,然总嫌其语未中的,尤其凡夫定境,异生定境,圣者定境,实际含混,令人难以捉摸。祖师语录,如六祖坛经,精则精矣,又非普通根性当下立断,岂如本论之刻划入微,痛快而淋璃也哉!

宗喀巴祖师之学说,在中国边强风行六百余年,迄今未衰,藏中学者虽以宗派关系,研学方便容有不同,但以宗喀巴之学说组织完满,超越古今,著言正宗,独系于此,以与汉文流行佛学相比,则其得失短长,自可立判,日本佛教,更不必论矣,特至今日,还在舍本逐末之中,极类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流行之情形,盖印度初期龙树无著所释经论,大多衔接小乘昆昙,辨析法门不厌繁博,令人难以获得心要,历后著述则较简约,如四百论之于中观,摄论显扬论之于瑜伽,然犹未臻简要,至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出,则删烦存净,资于修行,极切实际,此种简当之风,因阿提沙尊者而传至西藏,宗喀巴祖师远承龙树无著,中承佛护月称,近承阿提沙,于清办之辩难纵横,唯识之组织微密,悉无所取,盖即承受此种学风而来,以视后代注疏演译,注疏愈多,真理愈远之舍本逐末者,固远胜矣。又印度自瑜伽菩萨地而后,有组织井然之菩萨学,然犹条理较繁,至寂天菩萨以六度为纲,纶贯经论,以成集菩萨学论,益见简要。阿提沙更取其精要著菩提道炬论,即本其意,取舍诸家,当于修行,故矩论释增上戒取瑜伽菩萨地,以龙树之书于此不备,释增上心则取中观家言,以瑜伽于此说之过繁,无觉贤资粮品之精要。又如唯识诸藉说增上心学又失之大略,又不如中观方法之圆备,故唯中观之说为独适矣。如是以实践为鹄的而组织异言,形成一时之学风,而悉传之西藏,益发挥之,自宗师而后,以瑜伽学为广行,中观学为深观,合龙树无著二大家浑然为一大乘学,实际显现,不托空言,以谈修学,似无间然矣。

宗喀巴祖师生于纪元后一三五七年,藉贯中国青海,十六岁入藏,遍参名师,习学经教,廿二岁后闭关自修,获大成就,卅一岁著现观庄严论金鬘疏,从此讲经说法,广行教化,直至六十三岁圆寂。一生之中,说法数百次,著书数百种,建立佛寺数百所,有名的西藏三大寺即其创建。大师四十六岁特著菩提道次第广论,自以卷帙浩繁,有失精要,乃于五十九岁时更著菩提道次第略论,是本论为大师最后定量之著,可无疑义。

译者自幼醉心佛教,少受庭训,尤慕玄奘法显之高行,乃弱冠赴藏,访求大德,亲承教授,旅藏凡十余年,有入宝山之感,方期继续研究,不意大陆变色,乃避乱香江,一九五八年春,因应香江佛教同人之请,开讲本论,随讲随译,随译随刊,将近脱稿,适译者又有美洲之行,直至航近檀香山,始全书译完,故本论前四卷译于香港,后一卷译于日美途中。

至译者本人佛教思想,在知见上,余奉宗师为正宗,在实修上,则各派均无所偏颇,故当入藏之初,先从噶举巴学大手印,继从宁玛巴学喜金刚二次第,又从萨迦派学密法大集,最后所受黄教灌顶尤多,不可胜述,总之见正则行无不正,特志于此,以与学佛者共勉!

方今世乱日亟,亚洲人民水深火热,玆愿以此译经印经功德,回向全世界人民,获致永久和平。

译者序于美国加州大学图书室

一九五九年七月四日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一 道前加行

敬礼一切具大悲心者殊胜至尊足!

敬礼无忧自在佛,殊胜当来弥勒佛,

一切佛父文殊智,教证龙树无著前。

为令有情易了知,甚深广大见与行,

引导菩提道次第,由略摄理此中说。


此中摄一劫殊胜佛语扼要,并摄龙树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到一切智地殊胜士夫法门,三士夫一切修行次第。至于如何以菩提道次第之门,引导具根性者到达佛地是为当说之法要。如迦湿弥罗诸善巧大师所许,说法之前显三殊胜:(一)造论者殊胜,(二)法之殊胜,(三)说者听者应如何作业之殊胜。最后正说引导菩提道次,故分四科:

甲一 为示法源尊贵故,说造论者殊胜。 甲二 为对教授生起恭敬故,说法之殊胜。甲三 具二殊胜已,说者听者应如何作业。 甲四 正说如何引导弟子次第。 今初。

总说此论教授,是至尊弥勒现观庄严论,别说此论则为菩提道灯论。故彼造论者即此造论者,亦即世所通称大阿阇黎‘庇邦噶拉喜卡札那’另名具德阿提沙尊者是也。

此中分三:乙一 种性圆满, 乙二 得功德身, 乙三 作圣教事业。 今初。

大译师赞云:东萨贺胜境,彼中有大城,谓次第聚落,中有大王宫,宫殿极广大,名为有金幢,受用极圆满,似中国国王,国王具善德,后妃名光耀,父母有三子,长子莲花藏,次月藏,德藏,太子莲花藏,有五妃九子,长子名福德,当时大善巧,称打那西卡,幼子德藏者,比丘精进月,次子月藏者,是至尊上师。

乙二 得功德身分二。丙一 得遍知圣教功德。 丙二 得如理修证功德。 今初。

尊者于廿一岁前,学习内外四共明处,所有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无不善巧究竟。特如大卓绒巴云:十五岁时,听正理滴论一遍,与外道戏论大论师辨论,即能令之折服,故声名甚噪。此后于黑山寺从现证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已得金刚空行母授记之上师罗喉罗翅多请求圆满灌顶,取名慧密金刚。尊者于廿九岁前,亲近甚多获得成就之上师,学习金刚乘法门,故于经论教授,能无余善巧。尊者有时或于自心作是思维,我于密乘,最为善巧?即于梦中由诸空行母示以前所未见密乘轻咒摧其慢心。此后并于梦非梦中由诸上师本尊启示,若能出家于佛圣教及众多有情,必能生起广大饶益,为殷重依止,故从大众部上座,大持戒者,证得加行道真实空性住三摩地之堪布,梵名喜那惹卡达尊者出家,取名燃灯智。此后直至卅一岁精习大小乘内明上下诸部,尤其于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在能飞聚落,从上师当惹噶卡达听闻十二年之久。不仅根本四部经论极其善巧,且于所有别部作受食等一切取舍微细部份,亦能清晰不紊。

丙二 得如理修证功德。

总一切如来教正法者,是由三藏所摄,证正法者,是由三学所摄。此中戒学者,是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于佛经中,已数数赞叹:初须戒学,乃能证得一切功德故。此中分三:所谓具足殊胜别解脱戒者,谓其正受芯刍戒已,如爱尾牛,若尾一缕,缠著于树,虽见腊人伤害其命,宁舍其命,护尾不断,如是虽于一轻学处,尚宁舍命不犯,况其所受重大学处,故成大持戒上座。次具足菩萨戒者,因系修习以慈悲心为根本之菩提心,教授虽多,总之从依止金洲大师上溯至尊弥勒,文殊,乃至无著,寂天一脉所传殊胜教授常时修习,则于自心能生由我爱他之菩提心,且由愿心引生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而臻善妙,故能不违诸佛子等,所有限制。次具足金刚戒者,成就自身现见本尊之生起次第,及具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之瑜伽行者主要。尤其从获三昧耶起,永未超越,以上所有受持三种戒学,均从受持起,随行守护,永未超越,如有少许逾越,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净。

具足定增上学分二,共及不共,共定者,谓从止心中而得堪忍。不共定者,于生起次第极其坚住,并于明禁行实修三至六年。

具足慧增上学分二,共及不共。共慧者,谓得止观双运之观三摩地。不共慧者,谓得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摩地。

乙三 作圣教事业分二: 丙一 于印度所作, 丙二 于西藏所作。 今初。

尊者于金刚座大菩提宫曾经三次折服外道恶见。护持圣教,即于自部上下内道圣法,剔除不明了者,错误者,以及可疑等恶垢,故一切部,均无偏见,奉为顶严。

丙二 于西藏所作。

尊者因译师精进狮子及戒胜二大德前往印度多次迎请,经大努力,故允来藏。又因菩提光之迎请,而往上阿里,因启请树立圣教故,故摄一切经咒扼要,引导修行次第,而造菩提道灯论,依此种种受持之门,广大圣教。且卓锡阿里三年,聂塘九年,卫藏等地五年中,统为具根性无余开示经咒教授,正法衰落者,重新树立,有少许者,令作增长,有错误者,予以更正。务于圣教法离垢清净。又造论者,光显佛意复具三种圆满因素,(一)善巧五明处,(二)所受持扼要教授应从正等正觉佛无间所传承。(三)要亲见本尊面赐法要,如是具足以上一因,虽可造论,如具三因,则成甚奇希有圆满法要。尊者则三种因素均具焉。此中所谓本尊随持者,如赞云:具德喜金刚,建立誓愿王,勇世间自在,觉窝救度母,亲见得开示,梦中或现住,甚深及广大,常闻听正法。其中上师传承有共及不共传承二,共谓波罗密多,不共谓陀罗尼。初又有见传承及加行传承二:行传承又分从慈氏所传及从文殊所传共称三传承。陀罗尼亦分五轨传承,宗派传承,加持传承,教授传承等等甚多。关于正听法之上师,如赞云:正依止上师,寂静及金洲,觉贤吉祥智,成就者极多。远传承龙树,一脉相传来,甚深广大教,尊者咸具足。此中正依止证得成就之上师,统称十二,其他尚有甚多,是故尊者能于佛说密意善能抉择。尊者并于克什米尔尼泊尔西藏等地,极多不可思议弟子,在印度境,有大班赤达比第巴,当阿噶拉麻地,中观狮子,地藏,蜜亲五人,功德相埒尊者。在阿里有大译师宝贤,菩提光尊者,那罗巴译师。在后藏者有:噶格巴,古孔巴,藏南有:穗胜座,护善,在康地有:大瑜伽者,棍巴瓦,慧金刚,确达登巴,前藏有:库,夺,宗三人,而于尊者圣教事业护持传承不断者,则为救度母授记宗登巴胜生是也。以上谨为略说造论者功德,若欲广知,可阅本传。

甲二 为对教授生起恭敬故,说法之殊胜。

总说法者,是指菩提道灯论。尊者造论虽多,而根本最圆满者,应是道灯。因(一)摄经咒二种扼要,(二)所宣正法圆满,(三)以调心次第为主要,易于受持。尤其于二大车之道轨,于二大善巧上师教授,能作庄严,故胜其他法门。又分四科:

此中分四:乙一 证得与一切圣教无违, 乙二 显示一切佛语教授, 乙三 为易获得佛语密意, 乙四 甚大罪行自行消灭。 今初

乙一 证得与一切圣教无违。

如慈氏云:如其所有一切佛语教授,了解此中是一补特伽罗成佛广大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许道之主要,有许道之支分,因诸菩萨所欲求事,是成世间义利,所调伏者有三种种姓,须学彼等各各之道,故说三乘道者,是菩萨所许能成义利之方便。应知大乘道有共及不共二种,共者,诸劣乘法所说,具有唯希自寂灭心。不共乘者,谓除共乘外,不共乘等。复次圆满正等正觉佛者,非尽少分过失类,圆满少分功德类,是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能成办此所有大乘能遮止无边过失,生起无边功德,故大乘道必摄一切他乘所有断证功德。是故一切佛语,皆摄入成佛大乘道之支分中。仅尽过失品,不圆满功德品,佛语无故,凡是大乘者,无不成故。若作是念,波罗密多乘虽是如此,金刚乘则非如此,亦不应理,虽金刚乘与般若乘,施等无量差别法门学处不同,但加行发心之依止身,亦与行六度之依止身同,故不相违。金刚顶经云,纵为活命故,不舍菩提心。又说:六波罗密多,毕竟不应舍。其他密乘经论所说亦多。甚多无上瑜伽曼陀罗仪轨亦说共及不共二种三昧耶,两须受持,前者,即系菩萨三昧耶也。敦巴上师亦云,能知一切圣教由四道所挈,此句应作殷重观察。

乙二、显示一切佛语教授。

若以诸大经论,唯讲说法,其中无有修持扼耍,另有精要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种,此则对于无垢经续及密意论藏,作生恭敬之障碍,说此等中,不显内义,唯是外解,如所坚执,应知是集谤法罪障。诸希解脱者,应自思维,诸大经论,即是无欺殊胜教授。惜因智慧低弱,仅依于彼经论,有无殊胜教授,不能决定,实则除此无余,仍应依止殊胜佛经而求决定。是故教授须内寻求,不应执著经论唯是断除外执,上师教授乃是开示内义。如大瑜伽行者菩提宝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觉窝弟子贡巴仁青亦云:阿提沙尊者教授,能于一座法中,清净三业令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登巴大师亦云:闻甚多法,而须别求作法道轨,是为错误。是故虽经长期学法听法,而不能知修法之道,于欲修时,从他寻求,实为不了前说罪患。言圣教者,俱舍论云,正法有二种,教法及证法,除教证外,别无正法,教正法者,是抉择修持理趣,证正法者,是如所抉择,依而起修,此二是因果随行,例如跑马,先示跑处目的,于是向彼而驰,若马不依跑处而去,则成笑谑,故修法者,如从闻思而外抉择,则修不堪能,修行次第末卷亦云:何是由闻及思所生智慧之所通达,即是由修生慧,修所当修,非向他求,亦如先说跑处而后跑马。是故由此教授,从依止善知识,乃至止观中间,全摄一切佛语道之扼要。如是须要舍修者,即作舍修,须要观察修者,由慧分别观察修作为受持次第引导,决定生起,彼一切佛语教授,从语宣示,即是殊胜教授,所有非法非正教授以及执著邪见无余灭除。

乙三 为易获得佛语密意。

具足佛语密意之经论,虽是殊胜教授,然初发业全未学习补特伽罗若不依止正教授,直趣彼等密意,虽可以得,亦必观待时间极长,辛劳极大,若是依止似此上师教授,则易证得。

乙四 甚大罪行自行消灭。

如妙法莲花经及真实品所说,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有不了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一类为成佛障碍,遂有好恶,应不应理,及大小乘之别,而云菩萨于此须学或不须学,执为弃舍,而成谤法,摄一切研磨经云:谤法障者,微细难知,若是谤法,罪恶极大。三摩地王经云:于此瞻部洲,毁灭诸佛塔,谤法者罪障,仍是大于彼。虽杀恒河沙,相等阿罗汉,谤法者罪障,仍是大于彼。总谤法障,虽有多说。前所开示,实为重要,故应猛力断除。如前所说,若得决定,能于罪行,自行息灭。此应参读妙法莲花经,及真实品而寻求之。此外其他谤法之门,如研磨经宣说。应当了知。

甲三 具二殊胜已,说者听者应如何作业分三: 乙一 听者法轨, 乙二 说者法轨, 乙三 共同作业。 初又分三: 丙一 思维听法功德 丙二 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敬仰, 丙三 正听法轨。 今初。

闻笺注云:由闻知正法,由闻灭罪障,由闻断非义,由闻得涅槃。由依止闻,如其次第,知取舍处,既知已,生起遮止罪行三昧耶,不作非义事,攀缘善法,如所希求自心安住三摩地。由慧学故,证得自性无我,断除缠缚生死根本,得大解脱。佛降生经云:若能由闻意起信,即可坚住于善喜,生起智慧去愚痴,用我肉买亦应理,闻是驱除愚痴灯,贼所难偷至尊宝,是杀无明利兵器,方便教授之良伴,是贫穷人救济者,不作损害苦趣药,摧毁过患胜勇军,亦是德称之宝藏,士大夫中胜士夫,众中善巧智者喜,又云,闻随行故修持藏,从凡夫城易解脱。是故应从内心,数数思维,闻之功德,最为重要。

丙二 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敬仰。

地藏经云:专一信敬听闻法,不作嘲弄及亵渎,于说法者当供奉,于彼生起似佛想。此即是说,视之如佛,由供奉狮子宝座等利养恭敬,断除不敬,菩萨地亦云:傲慢是能伤害法及说法者,应当远离。此二均说应作恭敬。佛本生经亦云:坐于极低处,生‘被化’德相,由和悦眼看,如饮词甘露,专一起恭敬,极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者,敬信听说法。

丙三 正听法轨分二:丁一、断三种器过失· 丁二 依止六想。 今初。

器口向下,口虽向上而不洁净,虽已洁净而因破漏,天降甘霖,不聚于内,虽聚于内,而因不洁,不成饮料。或已洁净,因破漏故,不聚于内。如是虽闻说法,不入于耳,虽入于耳,而缘他境,或为等起贪等自在。或能于时暂遮烦恼,而于词义,不能坚住,健忘失坏,统成为闻法障碍。故须远离彼等。如何对治以上三者,经云:极善听闻,于意受持。菩萨地亦说:希求心,专注心,倾听心,调伏心,由一切心从心谛听。

丁二 依止六想。

六想者:(一)安立自如病者想,(二)于说法者作大夫想,(三)于佛圣教作如药想,(四﹀殷重受持作医病想,(五)于薄伽梵作胜士夫想,(六)于法道轨作常时安住想。今初:入行论云:通常病所困,须遵医师嘱,须知由贪等,众罪所常困。故应了知,生起长期难医猛利病苦,是由贪等烦恼长期缠缚。噶麻巴尊者亦云:不如理修是与修相违者:无始以来,因集聚三毒极大痼疾,是大病根,奈何吾人不知是病。第二于说法者作大夫想者:例如患有极大中风等病痛,觅求良医诊治,若得艮医,生大欢喜,如其所说,皆愿听闻而作利敬。应知于说法善知识,亦应如是觅求,既求得已,永不舍弃,如其所示,如理而修,而作利敬。第三于佛圣教作如药想者,犹如病者极其珍惜医者所配良药,于说法者,亦应珍惜所说教授,如所宣示,见大殊胜,数数努力。不应由健忘故,失坏于心。第四段重受持作医病想者:犹如医生虽给病者良药,若是不食,则不治病。若于说法者所说教授,不作受持,则不能消灭贪等烦恼,故应受持。不受持者,虽说无量数句,不能受益。犹如疯癞。断手及足,用药太少,不能疗疾。吾人从无始来,而由猛利烦恼所缚,仅能受持少许教授,不能对治。故欲圆满一切道分,应由能分别智慧观察,如瀑流相续,不断寻求。如忏悔赞云:心相愚蒙由来久,长时期作病根依。如疯病者断手足,仅一帖药何能医。故于自作病者想极重要者,因若有此,余想亦生。亦即是说。若仅趋入名句,闻是可成,而不能成遣除烦恼教授之事,亦如求医而不食药,惟分析所配之药不能解脱病苦。三摩地王经亦云:身当如是修,仅词岂能成,唯诵药名目,能益病者否?是故于此殷重,则能生起除病之想。所谓殷重者,谓于善知识教授取舍处等,能作受持,此中须知所谓作者,须先闻彼。闻已如知而作。堪能闻事,依之受持,是大扼要。若不如是,不作修持,则于死时,生起悔恼,亦如模仿他人演戏,又亦为欲得糖,仅舐蔗皮。劝发增上意乐云:我因失修今如何,死如愚夫作忧愁,堕极苦恼之深渊,此是爱乐言说失。又说:如座演戏群众中,演唱他勇士功德,本身殷重则失坏,此是爱乐言说失,又说:甘蔗外皮无精要,所喜甜味在内中,仅食外皮既非糖。糖味且不堪能得,如是外皮说如彼,味喻心于此中义,若能因此断言说,常不放逸令思义。第五于薄伽梵作胜士夫想者:谓随念世尊,是说法者,而生恭敬。第六于法轨道作常住想者:谓由听闻,如此正法,心应思维,我佛圣教,若在世间,长时安住,岂不美耶?复次若听法者,于说法时心不专一,法为余说,不趣扼要。是故听者应须抉择自心,譬如若欲了知面貌有无污浊垢染,对镜照看,则可除垢。自身贪等过失,由闻法故,亦于法镜显现,尔时亦了自心。是有垢恼。且于心中生起希求,欲断过失,而修功德,故须学法。如本生经云:罪行丑恶状,明现法明镜,心则生痛恼,趣入正法边。如打萨布请月王子开示正法请问品云:若诸菩萨,心已了知,是听法器,则为宣说正法。总之应思维我为一切有情义利,当得佛果,须学得彼之因。此是因须听法,故作听法。随念听法利益,生极欢喜,断过失故,生菩提心故,故尔听法。

乙二 说者法轨分四,丙一 思维说法利益, 丙二 于佛及法生起恭敬, 丙三 由如何思及行而说, 丙四 于何境可说及不可说之差别, 今初。

俱舍论云:法施离烦恼,如理说经等。本释云:是故若诸颠倒宣说,有烦恼心,希求利养恭敬声名等而宣说者,是失坏自身诸大福德。故清净说法随起,极为重要。如于无常一次曾未修习,不能说法。劝发增上意乐云:不为利敬,不为财物之法施则于布施中,能生二类廿种德益。勇猛续亦云,若诸在家无量财施,不如出家佛子,一句法施福德更大。

丙二 于佛及法生起恭敬。

如薄伽梵说大般若时,自设座位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恭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恭敬。

丙三 由如何思及行而说分二: 丁一 思, 丁二 行。今初。

如慧海请问经说:立五想自是医生想,正法是药想,闻法如病者想,如来是殊胜士夫想,法轨常住想。复次应于眷属修慈,断除悉他胜我,懒惰所牵,由常说法,疲倦厌烦,说他人过失,自作赞叹,悭吝佛法,重视衣食财物受用。应如是思,我为令他得佛位故,宣说福德,亦即我之安乐受用。

丁二 行。

应先沐浴著鲜净衣,选择洁净悦意处所,设立法座,坐于座已,诵降魔咒,如是在百寻以内,魔及魔之眷属,均不能来,纵然能来,不能侵害,次以舒颜,具足圣教量因明量及譬喻等支分,宣说了义经教。

丙四 于何境可说及不可说之差别。

如调伏经云:不作祈请。即是未经祈请不可宣说。若知已是法器,坚住器内,虽不祈请,亦可宣说。此是三摩地王经所许,调伏经亦云:余一切有过失者。

乙三 共同作业。

如是由诸说者听者之善根,以及善行等愿。当能清净广大增长。且由如理听闻故,虽闻一次亦能决定生起,如其所说一切利益,又由闻者说者,依止趣入扼要故,不仅能净,所有于法及说法者一切前所集聚等业障,即是一切新业亦能清净。又由说者听者如理趣入扼耍故,能见说者教授,有益相续,自能于前圣教而作殷重,于后上师所持教授一切师尊,生极大殷重。又于所示极大教授,如不得决定,又不作思维,虽如何宣说甚深广大法要,而成如天降魔,即彼正法,反为趣入烦恼之伴。是故说者听者应按道轨,诸具根性者应当精勤,说听一次乃至无量次,如由首日趣入乃至十五之中不断,以上是为宣说教授殊胜前行。

甲四 正说如何引导弟子次第分二: 乙一 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法轨,乙二 依止后如何修心次第,初又分二: 丙一 生决定故,扼要阐释 丙二 行轨摄释,今初。

弟子相续中,能生一分功德,则少一分过失,所有一切善乐之根本,是尊胜知识,妆依止法轨,最为初要。此又分六:

丁一 所依善知识因相, 丁二 能依弟子因相, 丁三 如何依止理趣 丁四 依止功德, 丁五 不依止罪缘, 丁六 摄以上义。 今初。

从诸经论,虽有甚多宣说:‘各各乘别’。然此中是说,从三士夫道次第引导,能引至大乘佛地之善知识也。如庄严经论云:善知调伏,止近止,胜功德勤教自在,证得自性善巧说,大悲为主断厌倦。是说善知识须具十法,乃为弟子所依止,此中是说,自不能调,而能调伏他人,无有是处。凡能调伏他人之上师,必先能调伏自续。或问须如何调伏者,谓不如理修,所谓证得功德,乃是名目安立,实于自续无益,故须随顺圣教调伏相续理趣:即是由决定三增上学,而有调伏等三。是调伏者,即戒增上学也。别解脱经云:意马难驾御,必由锐钉辔,即此别解脱,常精进出离,譬如戾马,驯马师必由利辔始能制服。根于逆境随行,趣入非义,则如戾马故应制伏。且由数数精进,趣入正义品类,由戒学故,自能钓束意马。止者:谓如是依止如所了知,念念善行,遮止罪行,内心则能生起止三摩地。近止者:谓由依止心所堪忍之止,于真实义,生起分别观察之慧学,如是由此三学,谨具调伏相续证功德,是为不可,仍须具足教功德,所谓教自在者,即是于三藏等听闻极多,善知识登巴大师云:若说大乘上师作业,须获渊博了知,然后于受持时,能辨何利于圣教标的,遵何方向成其义利,故须圣教证得自性者,即由殊胜慧学,证法无我,亦即现证真实义为主要受持,否则,如由教理证得亦可。如是所具教证,如与弟子平等或劣,则为不可,须具殊胜功德。俱舍笺释云:依劣虽修当退失,依平等者住平等,如依尊胜成殊胜,是故当依胜自者,又说:具戒及近止,殊胜大智慧,若依彼尊胜,较尊胜尤胜。颇窘瓦大师亦说:听诸大德传记,是于彼起增上我见,四究竟大师亦说:我于彼等热振老叟而作攀缘,故于殊胜功德起增上法见。如是六法,是自证功德。余是随他所得功德。此亦如论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能赠他以自证,是示法性令解脱。所余四法之善巧说者,谓善巧引导次第,所化心中生起义利而作对治。悲者,谓净说法随起过失不顾利益,由悲心等而作开示。布夺巴告俄金巴云:离魔子,任说几许法要,我会未受赞叹善哉!一切有情无不有痛苦者,须恒作如是想。具勤者:坚住奋勉利他事业。断厌倦者,数数宣说无厌,忍受说法难行。布夺巴大师又说:三学悲心及证自性,是五主要。我之阿阇黎香尊亦说:既不多闻,又不忍受厌倦,更无于诸恩德能作少许领会,虽有前五,能利益谁。又说法善知识,不善巧说,纵于所说功德能如理作,但因思维不了所说一切,因不了故,虽有前五,何能利益眷属。似此因相,全能圆满,因时间故,甚为难得。或过失多分,或过失功德两相等分,统不应依,应须依正殊胜功德。故修解脱上师,此是无间激励根本,凡诸能依上师,不仅于此应当了知且须寻求具足因相,而作精进。凡诸所依弟子,亦当于彼等应具因相而作激励。

丁二 能依弟子因相。

四百颂云:中道具根求义利,此是听法者法器。说者功德安立时,听者亦非不能成。注释云:此是须具之法,乃堪为听者法器。若能圆满彼三,则于说法者功德,见其功德,不见过失。不仅此也,诸听者功德,亦于彼补特伽罗,见其功德,不见过失。若未圆满法器诸因相,虽说法善知识十德全具,而因听者有过失故,趣入过失。反于说者过失见为功德。此中所谓中道者,谓不堕一边若堕一边而为所障,则不见功德,不得善说要义。如中观精要云:堕边心苦恼,法性现不证。所谓堕边者,谓于自宗则贪,于他宗则憎,若是如此,自续安立,则须弃舍。若如是思,仅不堕边,即是中道,然于善说正道,以及罪道,二种现前,自心无力分别,不堪为器,故于彼二,心须分辨。又若虽能辨别,犹如画影听法,亦不堪为法器,故须具足至大义利。注释云:于法及说法者恭敬,及安立二意,加之为五。此谓于听法时,为大义利,思善安立,于法及说法者安立大恭敬,弃舍罪道,坚住善道等四。此四顺缘,是具根性。弃舍违缘,谓之中道。尔后思察上师引导堪能之法,于彼具不具足,若是则修欢喜,不具后当精勤具足之因。

丁三 如何依止理趣。

如是如前所说,由具法器者观察上师因相具不具足。若是已具因相,当能获得法因。如是法因既能获得,则于总别圆满教授善能引导善知识。而作依止。

此中分二: 戊一 心依止理, 戊二 行依止理。 初又分二: 己一 根本修信, 己二 念恩起敬。 今初。

宝灯陀罗尼经云:如生起信前行,则可获持一切功德而作增长。此是由信,功德未生者生,生已安住并作增长。十法经亦云:凡引导出离,信是殊胜乘。故具根性者,依止信随行。无信诸凡夫,不生诸白法,种子火所烧,青芽如何萌?是说从遮止随行之门,信是一切功德根本。总之信仰三宝,业果,四谛等,种类虽多,此中是指信仰上师。又如何观察上师者,金刚手灌顶经云: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应如何观察,如其观察佛薄伽梵,亦复如是。诸大乘经及律仪藏亦如是说。此说如是若知是佛,则生功德心,不生过失分别心。于自上师亦复如是,一切过失和全舍,而生分别功德心。灌顶经又云:于师持功德,不持过失边,功德能成就,过失则反是。若是观察上师功德虽大,但有少许过失,则为自身获得成就之障。设过失虽大,而不观察过失,唯从功德修信,则为当得成就之因。是故若是根本上师,不论有无大小过失,于彼断除分别罪缘心,否则,则成障阻。设有放逸者或由烦恼多,于过失分别生起时,应当奋勉忏悔。若能如是修持,虽有时见其过失,心仍执持功德品类,于信无碍。譬如大尊者持中观见,而金洲大师则持实相唯识见,从持见门,虽有胜劣,但总为大乘道次,菩提心依彼而得,故于金洲大师与诸上师则无此较胜劣之差。

己二 念恩起敬。

十法经云:应生如是想念:我常飘流轮回,能作寻觅。久为愚痴所蒙,能擎昏梦。沉沦有海深渊,能作救护。误住罪恶道中,能说善道。三有牢狱所困,能作解脱。是为病苦久困良药。是能息灭贪等火焰普被云雨。华严经云:我今说法善知识,能示诸法功德藏,遍说菩萨加行道,从心思维到此中。善知识等如我母,喂哺功德之法乳,菩提支分遍修习,能灭一切过患相。如药能治老死苦,如多施天降甘露,如月圆满白法广,如日光耀说寂灭。与贼相伴心不乱,虽如山高海似深,极其艰险遍救护,善财善思而来此,菩萨能由自心生,佛子又能证菩提,此等我知佛赞叹,由此善知到此中。

犹如救世大勇士,普成依怙归依处,是我权势安乐相,故当恭敬善知识。应当忆念以上颂音,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戊二 行依止理。

本师五十颂云:此中多说须如何?何为能令上师喜,是为断诸不悦者,于彼观察并精进。成就是随阿阇黎,上师即是金刚持,由诸世间妙供养,当令上师遍欢喜,总之是修喜悦,不喜悦者应当精进断除。所谓修喜悦者,由三门修,供奉财物,由身语恭敬,如其教授而修。庄严经论亦云:依止善知识,是从利养恭敬及修持之门。此中初者,如五十颂云:供誓愿本师,妻子及生命,当常时依止,动产何须说。又说,能生一切佛,常供即可成,供养积福德,得最胜成就。二者:谓洗身擦背以及病侍宣说师德等。三者:如其教授,无违而修,是主要者,如本生经云:报恩供养者,是如其教而予奉行。

丁四 依止功德。

依止善知识者是近佛位,为诸佛所喜。不虞匮乏,不堕恶趣,恶业及烦恼所难治伏,不违善提心行。由如是忆念,则功德资粮展转增广,能成一切现前及究竟义利。且由利敬善知识故,所有须受恶趣业力牵引,于此生中正现损害身心最微细分,或梦境感受,均能清净。故说映蔽供养一切诸佛等之善根功德,此是最大。

丁五 不依止罪缘。

若于善知识,不如理依止。则此生中,众魔所侵,疾病所扰,死后并须领受无量恶趣之苦,如五十颂云:何时于上师,其心不动摇,若由愚痴转,定受地狱苦。谁说可惊怖,能免此诸苦,则唯阿阇黎,故应如理住。又如黑敌难释上师品云:虽闻一句颂,若不认为师,百生生犬类,成食秽畜道。复次诸功德未生者固不生,已生者,趣入失坏,此为依止恶知识或罪伴故。功德反为所障,过失反而增长。是故当断不悦意所生一切相。

丁六 摄以上义。

如是名谓上师瑜伽教授如前所说,应须了知。此亦不可仅是攀缘一次,应从自心深处,专一于所无误引导善知识,无间而作依止。亦如却卡瓦大师说,依止上师时,断除疑惧。若不了依止理趣,以为空乏无益,则应了知凡是此等依止善知识*轮,是极殊胜,毕竟告诫根本。吾人以烦恼粗重,不了依止善知识理趣,或虽了知,甚多不作,故诸听法者,于上师前,多起高举,且于内心,难以生起,忏悔律仪。是则应当了知,如前所说,而作攀缘,罪及功德。若未生起,如共所有,如理依止,应从肺腑,忏悔罪障,若能如此,常时无间,常在菩萨位,则寻求善知识,不知满足犹如善财童子然。

丙一 行轨摄释分二: 丁一 正修理趣, 丁二 由二种修行理趣辨别如何修。 初又分二: 戊一 时分正体如何作, 戊二 未修中间如何作。 初又分三: 己一 前行, 己二 正行, 己三 结行。 今初。

前行有六法,是金洲大师传记所说:洒扫静室,安置佛像。陈列供品,庄严而不荡动。坐舒适座,身背直立,结伽趺座,或半伽趺,由此加行,皈依,发心,当生决定,自续混合。如是思惟,前面虚空,安坐甚深见广大行所传承根本上师,并有无量佛及菩萨,圣者声闻圆觉及部属等集聚。明显现前。并于所生道之相续,集聚顺缘资粮,清净逆缘障碍,若无此二,道极难生,故须由能摄集聚清净扼要七种支分,相续修习。此中顶礼支分所谓摄三门顶礼者:尽所有等云云一颂。谓攀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心深处,三门敬礼。又三门各别身敬礼者:善行云云一颂。谓攀缘总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于意境明显现前,自身变化,如微尘沙数,而作敬礼。此亦是说,由境等故,生起信力,善行遍起。意敬礼者:‘于一微尘上云云’一颂。谓于每一微尘上,有与微尘量等诸佛,安住其上,四周菩萨所绕,随念彼等功德,生起胜解。语敬礼者:赞叹彼等云云一颂,谓若已尽赞叹诸境功德,是诸不了者。应于每一身变化无量头,又于每一头变化无量舌,由善妙音,而作赞说。此中音者,即是赞颂,彼之支分,因者是舌。海者,无量词句。供奉有比供养者,最胜花等云云一颂。所谓最胜花者,是诸天上人间殊胜花瓣。鬘者:是由种种花瓣串集为环 此二是明一切天生、及人为者。铙钹者,谓乐器,有节奏抑扬等声。涂者:谓香料混合涂抹。胜盖者,谓尊胜伞盖。灯者,谓酥酪等所生光焰以及宝光,香者:谓董香一种。最胜服者:谓上等衣装。胜香者:谓由栴檀升起香味气体水份等。粉屑浮饰者:谓香粉库斗盛香布袋。亦是用画坛场采色粉末,次第增添,高广等同须弥。安设者,谓如上说而后,作种种通常陈饰庄严。供奉无比供养者:所有供养等云云一颂,包括以前有比供养世间供,此是由诸菩萨等诸大威力,变化九善妙供,为无比供。最后二句,谓前二未尽一切,所当作者,于顶礼供养等随起善心及所缘境。忏罪者,谓贪等云云一颂,从依三毒因,而有所依身等三。自性者:谓由我所作,此有若自作,趣入他作,见作随喜。总摄彼等一切者,谓如其所有。是从忆念,彼等罪缘,于前者悔,于后者忏。若从自心深处而作忏悔,则于已前所作断其增长,于后者等,断其散布。随喜者,十方佛云云一颂,谓从忆念,五补特伽罗,彼善功德,而修欢喜。激励转*轮者:凡诸十方云云等一颂,谓于十方刹中,虽现证得菩提佛相,因得无碍智,永不执取。身亦如其数量,由变化身说法,而作激励。祈祷者:出离生死云云一颂,谓于十方刹中宣说出离生死等理趣,为利一切有情,生安乐故,量等微尘劫数不般涅槃,祈祷安住。回向支分者,敬礼云云一颂,谓由以上所列六支分善业所有一切善根,与诸有情相共,作为圆满菩提之因,猛利谆励回向,永无尽期。如是了知此等词义,专一心意,渐渐如其所说修作,则能受取无量福蕴。是故由顶礼,供养,激励,回向,随喜等五,是集聚资粮。忏悔是清净罪障。心于自善,及他品类所修欢喜善能增长。回向能于集聚清净及所增长少分善业而能增多。又于暂生善果,易消逝者,永不消逝。总于所集所净所增长者,能三不尽。由是明显攀缘,而供曼札,所有于善知识不恭敬等颠倒作意,无边遮止。则恭敬善知识等无倒作意普遍易生。所有内外一切障碍,‘息灭请加持’应猛利念诵多遍祈祷。

己二 正行,又分二: 庚一 总修理趣, 庚二 此中所修理趣。 今初。

此者修习如前所说之道,于所缘善,如其所欲,将护其心,是能堪忍。此复若有执持,从执持已,而修所缘,于自所欲,即使修习如其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不能随转。因从最初成为恶习,所有善行悉成过失。是故最初将修,于诸所缘,数量次第,应当决定。次后如其决定而修,次后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决定者,更无其余,故当具足忆念正知而修。

庚二 此中修理。

起始思惟依止功德以及攀缘不依止罪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应不容纳分别上师过失之心,随自所知,而起思惟,戒定等功德。如是直至未能生起清净信心不断修习。次后思惟,如前经说,经已利我或将利我一切恩德,直至诚敬未生之中,从心深处,不断修习。

己三 结行。

所聚福善,应从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于现前及究竟愿处等,猛利忆念而作回向。如是于黎明,午前,午后,黄昏四时,而作修习。此中初时若长,心易沉掉,若如此修,难以治心,故应时短,次数当多。如云:‘欲修心长,若作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如若不尔,见座位时,即觉发呕。’

戊二 未修中间如何作。

总说顶礼旋绕念诵等虽多,而主要者,是从励力修已放舍中间,若于所修缘相不依念知,任其散怠,则所生极小,故于中间,应阅佛经,数数忆念,则由多门集聚生起功德顺缘资粮,亦由多门而能清净逆缘障碍,当恒守获自心,受持一切根本戒学。复应学习四种资粮,而为各各引生止观道之正因,此中所谓摄护根门者,谓从依止境根,生六识已,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及六种不可爱境,生起贪嗔,应当从彼守护不生。正知而行者,如入行论云:现前身及心,数数当观察,若唯彼所摄,正知守护理。谓身心等业,若于境转,应知当作及不当作而行。饮食知量者,谓应断除饮食太多或则太少,以不防害善业适量而食。此复应修攀缘贪爱饮食罪业,而起思维,此非烦恼,饶益施主,身中诸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为法所摄,又应思维,为成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亲友书亦云:由思饮食似药理,并无贪嗔作近止,既不是憍亦非慢,非壮唯令身能住。精勤轻醒瑜伽于眠息时如何作者,亲友书云:具根性者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不空无果,眠时恒具足正念。此说白昼,及其夜间初后二分,无论正修及未修时,如所应作,故行坐时,应从五昼,净修其心,当具义利。眠息遍行者,是在修后,不令空散。此中身行道者:谓于夜间三分,中分当眠,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如狮子卧。忆念者,谓忆念日间所修全分善业,直至未熟睡之中,随念依止。如是虽在睡时,亦犹醒时,能修三摩地等善行。正知者,谓由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取。起身想者:谓应思维,仅此睡眠,已应当起。如是唯除正修之中不共修法之外,所有前行正行结行中间行等,诸应行者,乃至观中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

丁二 由二种修行理趣辨别如何修。

庄严经论云:此中依止听闻,如理作意,从如理作意,生起真实境智,此说由闻而思,由思生慧,更从如理作意起修,乃得生起现证真实义境。现观庄严论亦云:抉择分见道,以及修道中,常思维称量,及观察修道。此谓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维,称量观察。集学论亦云:以如是故,身及受用,福德相续不断,当修舍,护,净,长。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应当修舍护净长四事,修又有由别观察智先观察后修之观察修,以及不观察唯专止于一境之止修二种,然则云何于如何道是观察修于如何道是为止修,谓于善知识修习诚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轮回过患,及菩提心,于此等者,须思择修。谓于此等,令心猛利,须恒常变改其意,若无此者,则不能灭此相违品类,不敬等故,能生起如是心者,是唯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譬如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生猛利之贪。又于仇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生猛利之嗔。是故修习此等诸道,境相明不明显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察而修。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是故尔时则须止修。又有未明此理,说凡博达者,唯观察修。凡古萨黎,应唯止修亦不应理,以此各各均须二种故,智者既须修习止等,诸古萨黎更须于善知识修猛利诚信故。由是若执,由分别智,数数观察,是闻思时而非修时,亦不应理。又有若执,一切分别,是相执故,能障成佛。此是未能分辨:非理作意是实执分别,如理作意乃正分别,故有是过。又有于此教授,作如是说:心于一境,如其所欲,如理安住,是须修习不分别定者。若于以前多观察修,是能障定生起,亦不应理。此如善巧匠人,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运用堪能,次作耳环诸庄严具,如其所欲,任运成办。如是于根本烦恼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轮回罪恶等,已前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遍生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等时中所说。由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而成清净,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心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润泽其心,如是成己,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辨。如是观修,即是能成不分别定最胜方便。亦如圣者无著云:譬如巧匠及彼弟子,于任何时,欲净金银,一切垢秽,则于时时,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如是巧匠及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随其所欲,作成庄严。如是瑜伽行者,亦复如是,于任何时,令心不趣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障垢忧恼。自心由于趣向爱乐善品,而作欢喜。是故瑜伽行者为令其心,于止或观,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其所思,一切义利皆能成办。

复次令心坚固安住,于一所缘,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沉及掉。是中若有猛利不断,能见三宝功德之心,极易断沉。对治此者,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若有不断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易断掉。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是散乱故,能对治此,是谓厌离,故诸经论,赞叹厌离。

乙二 依止后如何修心次第分二, 丙一 于有暇身勤取心要, 丙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初又分三: 丁一 正明暇满, 丁二 思其义大 丁三 思维难得。 初又分二: 戊一 暇, 戊二 满。 今初。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此说离八无暇谓之有暇。八无暇者:谓无四众游行边地。粗鄙,喑哑,断肢,缺耳等名根不全。妄执无前后世,无业果,无三宝等名邪执见。无佛出世无佛教,此四是人中无暇。又三恶趣等三,及长寿天是非人无暇。如亲大书释云:所谓无想及无色天,二中初者,在第四静虑广果天中处于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后者,谓生无色之异生类。八无暇论亦云: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者,谓常寿天。

戊二 满分二: 己一 五自圆满, 己二 五他圆满, 今初。

人生中国根具,业无倒信处。所谓生中国者,谓生有四众游行处。根具者,谓非喑哑断肢,跟等皆悉圆具。业无倒者,谓不自作或教他作无间罪,信处者,谓信律藏是世出世一切善法所生处,律藏者,包摄三藏。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助缘,故名自圆满。

己二 五他圆满。

佛生说正法,常住随教转,他故具悲心。言佛出世或降生者,谓经三无数劫,集积资粮,现证圆满正等正觉。说正法者,谓佛自说或声闻说。

圣教常住者,谓从成佛说法乃至未般涅槃中间,胜义正法,能现修证,永不坏灭。法住随教转者,谓由如是证正法诸众生,能令了知有力当证,而如所证。于圣教随转。他故具悲心者:谓有施者及诸施者给法衣等。此五是他身所有,亦是修法助缘,故名他圆满。

丁二 思其义大。

为毕竟安乐故,若未修习清净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故修大乘道者:须有如前所说之身,如弟子书云:如来道所依,能引导众生,是由人身得,心力广大故。道非天非龙,亦非非天得,非金翅持明,非腹行似人。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此复北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南赡部洲身最为称赞。是故应当作是思维,我今获得如是善妙人身,何令空无果利,我若令其空无果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既经多劫轮转诸恶趣等无暇之处,而今一次幸脱,如仍空耗仍还彼处者,则我实无心志,如为明咒之所蒙蔽,故应由此等门数数修习。如入行论云:既得有暇身,我若不修善,更无欺过此,亦无愚过此。又说:难得利益处,如何偶然得。若我具知识,若被牵地狱,则如咒所蒙,是我心全失。何蒙我不知,自心有何障。如是观察毕竟,不仅义大,即是观察现前,亦为善趣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如以此身,而修布施持戒忍等,能易成办,故应思维是理。如是义大之身,若不昼夜精勤此二之因,如入宝山空手而回。

丁三 思维难得。

如事教中说:从善恶趣死后,复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而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恶二趣而思难得。更应思惟如前所说,为何难得。四百颂云:凡人多执持,非是胜义品,故诸异生等,多定生恶趣。此说人等大凡爱行十种不善品类,由是定多往生恶趣。又如于菩萨等,起嗔恚心,虽一刹那,尚须经劫住无间狱,况自相续,已有多生所积罪障,果未出生,对治未坏,于三恶趣须经多劫,更何须说。如是若能决走清净以兹所积恶趣之因,防获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能如此者,亦极珍少。若不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作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此是入行论所说。如布朵瓦尊者云:在昔盆地,有一壮丽碉堡,名麻却卡,后为贼据,经久倾颓,有一老者,因此堡故,心极痛恼,后闻复得,因不良于行,仅凭一矛,逶迤而至,叹曰:今得麻却卡,莫非梦欤,如是既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喜悦,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当修学。

如是若于暇身,如能生起具足圆满因相,受取心要愿望,须思四法,此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唯求安乐,不求苦恼,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正法故。能修行者:谓应具足外缘善知识,内缘暇满。此复必须现世修者,若现世不修,极多生中,暇满难得,故又须即刻修者:谓死期不一定故。其中第三,能遮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遮己知此生须修,但以前前年月日未修,后后能修之迁延懈怠思惟。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联系,然恐文烦,至下当释。

如是若由种种门而正思惟,制心力大,故应如前所说思惟。如若不能,则应摄持何为暇满体性,现前究竟门中义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理趣,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行。此中从因门中难得者,总说仅仅得生善趣,亦须修一戒等净善。别说得具暇满,则须受持净戒而为根本,施等为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如是因者,极为稀少,由是推度,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又由果门中难得者,谓观察异类诸恶趣众,唯此善趣,是三有边际,观察同类善趣,殊胜暇身,是为至宝,故应当修。格喜夺巴云:殷重修此,余则由此引生,故当励力。

丙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分二: 丁一 道总建立生起决定,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7-8-17 20:53
丁二 正说取彼心要理趣, 初又分二: 戊一 三士夫道摄一切佛语理趣, 戊二 显示从三士夫门如其次第引导理由。 今初。

佛初发心,中间集聚资粮,最后完满正等正觉,一切均为义利有情,说一切法,亦为成办有情义利,是故所成办有情义利有二,谓现前善趣及究竟定胜。其中依于初所成办,尽其所说,摄入正下士,或共下士法类,殊胜下士者,谓此生中,不以为重,而求后世善趣圆满义利。唯作能成办此等之因故。如道灯论云:尽所有方便,唯求轮回乐,希求自义者,此谓下士夫。

毕竟定胜又有二种,谓从轮回仅得解脱,及证一切智智。其中若依声闻独觉乘为准,尽其所说一切,均悉摄入正中士,或共中士法类,中士夫者,谓于一切诸有生起厌恶,欲从三有而得解脱,为求自利,是故趣入彼之方便三种学处。道灯论云:背弃三有乐,遮恶业为性,唯求自寂事,故名中士夫。成办一切智智之方便又有二种,谓密咒大乘及般若大乘,此二摄入上士夫法类。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转故,为尽一切有情苦故,为得佛位,是故学习六度及二种次第等。道灯论云:由了自续苦,所有他诸苦,希求正除尽,此是上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所谓六度及密咒二者,后当解释。关于三士夫之名,摄抉择论及俱舍释等说有多种:下士夫中亦有二类,有乐现世,或乐后世,此中是指第二。因须趣入善趣无谬方便故。

戊二 显示从三士夫门如其次第引导理由分二:己一 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己二 如是次第引导之理由。 今初。

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因此二种是大乘道之支分。马鸣善萨所宣说者。是故此中,非是引导唯三有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为求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

己二 如是次第引导之理由分二:庚一 正明理由, 庚二 明所为由 今初。

趣入大乘能入之门者,即是于殊胜菩提而能发心,若于相续生此心者,加人行论云,若能发心一刹那:繁生死狱诸苦恼,应说是诸善逝子。谓得菩萨名已,其身即入大乘之数,若失此心,即从大乘数中还退出故。是故凡欲趣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然发此心须先修习发心利益,令于利益,猛利善悦而作增广,及须皈依七支愿行,此是集学论及入行论所说。

如是所说利益略有二种:谓现前利益及毕竟利益。初中又有不堕恶趣及生善趣二种。若发生心,能净宿所集积及断新造恶趣之因。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摄故增长广大,诸新造者,亦由此心为等起故。无穷尽边。毕竟义利者,谓诸能脱及一切智,亦依此心易于成办,若于前时,无有真实欲得现前及毕竟利益,虽如是云云,此诸利益是从发心所生,应当励力发心亦唯空言,反省自续,极其明了。是故若于善趣及定胜二种利益,生起欲得心者,须先修习共中下士意乐,如是既于彼二利益生起欲得心已,而修具有殊胜利益之心者,则须发起生此根本大慈大悲。此后若思自于安乐匮乏,众苦逼恼,生死漂流理趣,心极哀痛,毛发惊竖,则于其他有情亦复安乐匮乏,众苦逼恼,定起不忍,入行论云:先于诸有情,似此自利心,若梦中不梦,何能生利他。是故于下士时,思维自于恶趣中众苦所逼理趣。于中士时,思维无寂灭乐唯苦理趣。次于亲属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修,即是生起慈悲之因 大菩提心即因此生,故修共同中下士心者,是为生起苦提心真实方便。如是又于彼二时中,思维皈依及业果等门,多门励力,集福净罪,是为菩提心前行,如是由七支愿行及皈依等,如其所应。既为对治相续方便,亦当了知此等是为生起此心方便。此中下中一切法类,即是生起菩提心支分道理,凡为师者亦当晓喻。弟子于此应获定解,每次修时,当念此义,则于修时,极应爱重,若不尔者,则此诸道与上士道别别无关。乃至未达正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为生起此心障碍,或于此中,失大义利,故有情于此,应当殷重。如是若善修已,于相续中随力令生真菩提心,次令此心能坚住故,应以不共皈依为先,而受愿心仪轨,既受持愿轨已,学诸学处,次应多修欲学之心,而学六度四摄等学处,若由至心起欲学已,再受行心清净律仪,次应直至舍命不犯根本罪戒,余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当励力不染。设若有犯,亦应如所宣示,犯后对治门中,善为净治。次于六度总则学习,别则令心于善所缘,此能如欲而安住故,应学止为体性静虑,次为断除二种我执缚故,以见决定空性真义,次应将护无倒修法,成办慧为体性之观。如道灯论注释说:如是除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下,是为戒学,止为心学,观为慧学,复次止以下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道,广大道次。

生起三种殊胜慧者,是慧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应于此等次第决定,数量决定,方便智慧,若是分离,不证菩提,故应生起广大定解。

如是由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转入咒道,以若能入,速能圆满二种资粮故,设若此外非所能堪,或由种姓功能羸劣不乐转者,则应唯将此道次第渐次增广。若入密咒者,依止善知识法,当是胜出前者,以总一切乘,别咒乘中,殷重宣说故。次以清净续部所说灌顶,成熟身心,尔时所得三昧耶及律仪,应宁舍命如理护持。别言之,若犯根本罪染,虽可重受,然相续已坏,功德难生,故应不染。设若有染,亦应悔除防止令净,故当不为一切支分罪染所染。


次染密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起次第,随其一种,善导修学。此坚固已,若是下密部无相瑜伽,若是上部圆满次第,随于其一,应善修学。如是建立道之正体,是道灯所说,故道之次第,亦应如是引导。

庚二 明所为由。

若中下士诸法类等,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云何别立共中下士道名目耶?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上士。二为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善趣及解脱事,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念,无有过失,起功德故。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念,又弃下品,俱无成故。

复次为上善根人,宣示共道,令共修习,此等功德,前己生起。如未生起,速令当生,若生下下,可以引导上上,故于自道,并不迂缓。须以次第引导心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以善巧摩尼匠人渐磨摩尼法喻合说。龙树依怙亦云,初中善趣法,次生决定胜,以得善趣身,渐得决定胜。此说善趣身及决定胜道次第引导。圣者无著亦云:又菩萨者,为令渐次成办正善品类故,于诸劣慧凡夫,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中间教授教诫,如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次第利行圣者。提婆亦于摄行灯论中,先须建立修习波罗密多乘意念,次趣蜜咒渐次道理。嗢陀南云:诸初业有情,趣入胜义谛,佛说此方便,渐次为阶梯。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二 共下士道

丁二 正说取彼心要理趣分三: 戊一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戊二 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三 于上士道次修心。 初中分三: 己一 正修下士意念, 己二 生此意念之量,己三 遣除此中邪执。 初又分二: 庚一 生起希求后世之心, 庚二 于后世所依安乐方便。 初又分二: 辛一 思维此世,不能久住,随念死亡, 辛二 思维后世所生何趣,二趣苦乐。 初又分四: 壬一 攀缘不修念死过患, 壬二 修习利益, 壬三 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壬四 如何修念死理。 今初。

人生最后,不免一死,虽皆有此同感,然日日中直至临终,皆作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若不作意对冶此今,被如是心之所蒙盖,便起久住现世之心。因而希求或此或彼等事。穷思竭虑,唯求成办现世安乐除苦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利心,故不能令趣入正法。虽然多次趣入闻思修等,然因唯求现世故,尽所有善,势力微弱,况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故不渗杂恶趣因者,极为希贵。或虽攀缘后世起修,然不能遮后当渐修延缓懈怠,并以睡眠惛沉杂言饮食等事,耗散时日,故不能起广大精进如理修行。不仅如此,因堕计执现世圆满,由此烦恼所引恶行,渐次增广,趣入正法甘露相违品类,引往恶趣,更无较此暴患为大。四百论亦云:凡三世主宰,自死无教导,若如是多睡,无有暴于此。入行论亦云:须舍一切分,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作种种罪行。

壬二 修习利益。

谓若真起念死之心,譬如决断今明必死,则凡稍知正法者,因见亲财等不可为伴,多能任运遮彼贪爱,由施等门而取心要。如是亦见为利敬等,世间法故,一切劬劳,全无心要,便能遮止恶行,修集归依及净戒等善业,不仅自能升胜妙位,亦能导诸众生,更有何事较此殊胜。是故经以众喻赞叹,如大涅槃经云:一切耕耘中秋实第一,一切迹印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如是即以如此能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成办一切胜善之门,故当赞叹。总之能成办士夫义利时者,唯是得此殊胜暇身时期,我等多是久住恶趣,虽则有时或生梦趣,亦多无暇处所,其中难得修法机缘,若得一次堪修之身,而不如理修者,是因遇此暂且不死作意,故心执取不死方面,是为一切衰损之门。如若念死,则是一切圆满之门。且不应执,此法甚深,是他可修者所修,或虽当修,然作略修,不应无间修持,故于初中后三所须之理,应从至心起修。

壬三 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若因恐惧与亲财等一旦分离起怖畏者,此是于道全未修习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发此心。所应思者,谓由业惑所转,受取诸身,皆不免死,于此虽生怖畏,但无对治能力。既不能灭恶趣之因,又未成办善趣定胜种子,即便死亡,是当恐怖。由是若起恐怖,而有修作,则于死时,无所怖畏,若未成办修事,总则不能超脱轮回,别则定堕恶趣,临终怖畏,深深悔恼。

壬四 如何修念死理。

谓应由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

此中有三:癸一 思维决定死, 癸二 思维死无定期, 癸三 思维死时除法外,余皆无益。 初又分三: 子一 思维死主定来,复由缘故,无法止灭 子二 思维寿命无增,损灭则为无间, 子三 思维生时,无暇修法,亦必定死。 今初。

不论受取何身,不论安住何地,不论何时,均为死主所摧,此是无常集所说。死主来临,难以逃遁,亦非财宝势力咒药所能止灭,此是胜光大王经所说。噶麻瓦云:现须畏死,临终则无所畏,我等反是,现在无畏,死时用爪抓胸。

子二 思维寿命无增,损灭则为无间。

如入胎经云:寿限能至百岁可谓极长边际。然到此边际中间,寿尽极速,谓月尽其年,日尽其月,其日亦为昼夜所尽,此复上午等时所销,故其寿命总量极少,此复现见又已先尽,所余不仅无增亦且无间陨灭。如入行论云:尽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既无可添增,我何能不死。此复应从众多喻门,而正思维。例如织工织布,又如驱逼牲畜前往刑场,步步渐近。亦如牧童持杖驱畜,令无自在,而赴其所。如大游戏经亦以多喻宣说: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命如雷电,悬崖瀑布速飞驰。又如说云:如若略能向内思维,一切外物,无不显示无常,故以多门,数数思维,能引定解。若略略思,不仅不生,且亦无益。如噶麻巴云:说思已不生,汝何曾思,昼则放逸,夜则睡眠,莫作妄语。非但寿限为死所坏,而趣他世。即于中间寿尽亦无不去者,首从入胎,即无刹那而能安住,己是渐趣他世,是故中间生存之时,全被老病使者所牵,唯是死故引导前行,故不应计于存活时,不趣后世,安住欢乐。譬如从高峰堕时,未至地前,凌空中间,不当欢喜。此亦如四百颂引经说云:人世勇士如初夜,住世犹住胎胞中,从今而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

子三 思维生时无暇修法亦必定死。

谓纵能活至百岁长限,亦不应执是为有暇,此如入胎经宣说:盖于最初十岁童子身时,不能生起修法意念,嗣于成长念岁至衰老时,无有勤修之力,况其中间,睡眠复占半份,病等耗时亦多,故能修时实为极少。如是现前一切圆满,恍如觉后一梦,同忆所受安乐,仅是死时念境,死敌已是定当到来,何故爱著欺诳现法,若如是思,定起誓愿,定修正法。如本生论云:嗟夫世间诸烦恼,既不坚住不当喜,此复古摩打功德,亦仅成为所念境。

癸二 思维死无定期。

谓从今百年以内,必定当死,且于其中不定何日即死,即如今日,死或不死,俱不可料,心总应趣死亡方面,须起今日定死之心,如念今日不死,其心则执不死方面,便专筹办久住现法,不能筹办后世之事,在此中间,死主所劫,须带忧恼而俱死亡。若日日中,筹办死事,能成后世甚多义利,纵不即死,亦是善妙,若是即死,尤是所须。

此中分三: 子一 思维瞻部洲寿限无定,死期无定。 子二 思维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子三 思维身极衰弱,死期无定。 今初。

总北俱卢洲人寿量有定,余等他处各别寿量虽无一定,但多数有定。南瞻部洲,极其无准。劫初寿数经无量年,今后以满十岁为寿长际,即是现前,老幼中年,于何时死,均无定准。此亦如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故当作意,师及友伴,寿数未竟,忽由内外死缘降临而死,念我亦是如是,数数思维。

子二 思维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谓此生命,有心无心损害极多,若人非人,魔鬼旁生,损害生命,众多种类,如是内病,外诸大种,诸损害理,应当细思。复次自身是由四大种成,彼等亦复互相侵害诸大种界,若不平等,有所增减,则发诸病,而夺命根,此等是与自体俱生而有,故于身命,无可保障,如是亦如大涅槃经云:夫死想者,谓此命根,恒有众多怨敌围绕,刹那刹那渐令衰退,全无一事能作增长。宝鬘论亦云:住于死缘中,如灯置风内。复次存活即是趣向死没,活缘虽多,然无可凭。宝鬘论云:死缘是极多,活缘则极少,活亦成死缘,故常修法藏。

子三 思维身极衰弱,死期无定。

身如水泡,极其脆弱无须大损,纵如芒刺微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侵害是极易事。亲友书云:地须弥大海,七日所燃烧,灰尘且无剩,况此诸有情,至极脆弱人。如是思己,不定何日而为死主坏其身命,莫作有暇,应从现在,多立誓愿,决定修法。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所借身,无病衰安住,若时取心要,无畏病死衰,于老衰等时,虽念有何益。三种根本中,最重要者,厥为思维死无定期,故当励力。

癸三 思维死时除法外,余皆无益。

如是若见须往他世,尔时亲友,虽极痛惜,而相围绕,但无一人可随往者,尽其所有宝藏,虽一微尘量,不可携带,即此肉身,尚须弃舍,何况其他。是故一切现世圆满,皆须离我。我亦决定须离此等而往他世。复应思维今日或死,更当多所决定,于诸亲友,身财等缘,不能舍者,而修能舍,此是道之基础,虽极难生,亦须励力。布朵瓦云:我所确知,是修无常,可断亲友受用耽著,既除现世一切现前所有,乃可自在无绊而往他世,是以除法而外,均不当为,由是意念,乃能不著现世,直至此心未能生起中间,是为阻止一切法道。夺巴尊者亦云:仅是俱足恒心,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以及上师,以此殷重思维,纵是百年亦不能生。若心中有少许:有为法,不常住,即能生起。有于迦麻巴尊者请求开示:另换所缘,重述如前,再问其余,全不作答。如是凡诸经论宣说,亲近善知识,暇满,无常法类,皆应了知随时受持,而作修习,乃能易得诸佛密意,余处亦当如是了知。

辛二 思维后世所生何趣,二趣苦乐。

如是既知急速定死,现世无暇停留,死后且非断灭,定须受生。此复除二趣外,无他生处,不生善趣,即生恶趣,自无自在,唯是他业。纯由黑白二业,如何牵引受生。于是思维:我若往生恶趣,恶趣之苦,当为何似?龙树菩萨云:日日应恒念,极寒热地狱,应念饿鬼等。饥渴等苦逼。亦念无量数,愚痴苦旁生,行善断苦因,得瞻部人身。既得人身时,断恶因缠结。此中所修轮回总苦,以及恶趣别苦,极为扼要,若能如是自思,堕苦海理,生出离心,能灭傲慢。由见苦是恶果,则于罪犯,极大退避,苦乃不愿,乐所欲得,此复由见善果,喜修善行,比度自苦,生悲他心,厌离轮回,希求解脱,由畏苦逼,趣入真皈依等,故能包摄众多修持扼要,大嗢陀南。此等苦德,入行论中亦说,是依自续已有之苦。将受之苦,亦当忆念。如是思维恶趣之苦。

此中分三: 壬一 思地狱苦, 壬二 思旁生苦, 壬三 思饿鬼苦。 初中分四: 癸一 大有情地狱, 癸二 近边地狱, 癸三 寒冷地狱 癸四 独一地狱。 今初。

谓从此过三万二千踰缮那,下有等活地狱,从此渐隔四千四千踰缮那下,而有余七。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谓彼等有情,彼此积聚,业为增上,由种种苦聚,互相残害,闷绝仆地。次虚空中,发如是声:汝等可复还活。次后起身,如前残害,是以当受无量众苦。二黑绳者,谓生此中诸有情类,由诸狱卒以黑色绳,结为四方形等,而受刀在其上剐割等苦。三众合者,谓彼有情共集合时,由诸狱卒,驱入两旁犹如羊面铁山中间,二山相夹,尔时从诸门中,血流如注。四号叫者,谓此有情,寻觅宅舍,而入大铁室中,入后四围火遍烧燃。五大号叫者,与前相同,其差别者,是其铁室二层。六烧燃者,此等有情,为诸狱卒,置于众多踰缮那量极热铜铁上燃烧,犹如煎鱼,炽燃铁椎从尻贯入,从顶而出,二口二眼,二耳二鼻,所有窍穴,及诸毛孔,烈焰猛烧,又置炽然溶铁地上,或仰或仆,以极炽燃铁锤周身猛打等苦。七极热者,谓以极热三尖铁叉,从下贯入,左右二尖,直透二髆,中从顶出。因是跟等门穴,火焰炽生。又以烧红铁页裹身。又复倒掷烧溶铜铁汤中而予煎煮,上下漂转。尔时血肉焦萎,仅剩骨骼,将之捞出,置铁地下,待其皮肉重新生已,复掷其中,余如极热。八无间者,谓从东方乃至众多百千踰缮那量,地极炽热,即从其处,烈焰涌腾,彼等有情,皮肉筋骨,次第渐燋,直澈其髓。周身烧燃,犹如烛心,其余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焰会合,受苦无间,因其惨叫,知是有情。又于炽燃铁炭铁簸箕中,而为颠簸,又于诸大铁地铁山上下奔驰。又从口中拔出其舌,钉而张之,如张牛皮,令无皴折。又令仰卧铁地,以大铁钳,钳开其口,炽燃铁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铜,灌于口中,烙口及喉,及诸肠腑,从下流出。余如烧热。此等诸苦,要经几时而领受者,如亲友书云:如是诸苦极难堪,虽百千劫亦须受,如所有恶不能净,此与命根永不离。此复人间五十,是四大王众天一日,如是卅日为一月,十贰月为一年,至五百岁,是四大王众天寿量。又此一切为一日,卅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至五百岁,为等活地狱寿量。以此为例,人间百岁,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岁,如其次第,是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一日。加是寿量,天人千岁,二千,四千,八千,万六千岁,如其次第,是从黑绳,乃至烧热地狱一日,以各各寿量,是从千岁乃至一万六千岁也。故极热者半中劫,无间者一中劫,是俱舍论及本地分所说。

癸二 近边地狱。

谓彼八大地狱,各各均有四墙四门,外有铁围城绕,其城亦有四门,各各门外有其余四有情地狱,谓煨坑,腐尸臭泥,或粪秽泥,臭恶如尸,利刀阻道,无涯大河。此中初者,谓有火坑,深将没膝,被诸有情,为求居所,行至此处,下足之时,皮肉全烂,拔出之后,皮肉还生。二者,与此相连,有粪秽坑,臭如腐尸,诸有情等为求宅舍涉足深陷,头足俱没,在粪泥内,有虫名曰利喙,由此等虫,破筋断骨,吸髓而食。三者,与此相连利刃插道,诸有情等,为求宅舍,行至于此,偶一驻足,皮肉筋血,悉皆切断,举足之时,又复生起。与此相连,有剑叶林,诸有情等,为求宅舍,行至此处,才坐树荫,剑从树落,断彼支节。即便仆地,来诸恶犬,从后啮食。与此相连,有震麻梨林(铁刺)诸有情等为求宅舍,行至此处,而予攀登,当上升时,刺尖向下,当下降时,刺尖向上,斫断肢体。又有铁喙乌鸟,据其头膊,喙食眼瞳,是等同为刀剑为害,故合为一。四者:与震麻梨林相连,有无涯河,名曰无际,诸有情等,为求宅舍,跌落其中热沸煎煮,上下漂浮,犹如煮豆,注满洋铜,猛火煎熬。大河两岸,有执杖钩耙网而列,阻不令出,如有当出,则以钩网,仰置火地,问何所欲,或有答曰,我等他无所知,然甚饥渴,则以火焰铁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铜灌口,其中近边,独一,二中寿量无定,则如本地分所说。然其感受如是苦业,乃至未尽,自当恒受如是诸苦。

癸三 寒冷地狱。

谓从八大有情地狱横去一万踰缮那以外另有,即从此去三万二千踰缮那下,有寒疱狱,更从此各隔二千二千踰缮那处,而有余七。其中疱者,谓遭极冷刺激,全身卷缩,犹如疮疱。次疱裂者,谓由卷缩,疱疮腐烂,三名阿罗罗(齿震声)四名阿婆婆(寒颤声)五名瞻瞻(冷抖声)六裂如青莲者,谓由极冷寒风,其色青瘀,裂为五或六瓣莲花。七裂如红莲者:谓由青转赤,裂为十瓣,或更多之。八裂如大莲者,谓皮赤紫,裂为百瓣,更或多之。此等均依本地分所说。至于寿量,譬如摩羯陀国能纳八十斛芝麻大斗,盛满芝麻,次经百岁,取一芝麻,芝麻渐尽,寒疱狱中寿则未尽,其余诸有情寿,则较前加二十倍。

癸四 独一地狱。

谓于寒热地狱近边,本地分说人间亦有,阿含经亦说,近大海边。犹如僧护因缘中说。如是能生彼中之因,如下当释,极近易为,于日日中亦集多种,先己集者,现有无量,故乐安住,是不应理,应思此等而生恐怖,若净此等,唯在存息之时。无他方便。如入行论云:己作地狱业,何故安乐住。又如亲友书云:唯有存息能止罪,诸等中间时中断,虽闻地狱无量苦,如金刚性无布畏,见画地狱及听闻,忆念读诵塑形相,尚能引发诸怖畏,况诸正受异熟苦。猛利诸苦亦如亲友书云:一切乐中尽所愿,如是是为安乐主,如是一切众苦中,无间狱苦极粗猛,譬如日以三百矛,猛力刺击所有苦,此譬狱苦仍轻微,些微少分不能比。如是能感众苦之因,应知唯自恶行,故应励力,虽少分罪行,莫令有染。又云:此诸不善果种子,即是身语意恶行,纵微尘量莫令侵,故当勉力而策励。

壬二 思旁生苦。

谓诸畜生弱肉强食,或为人天受用,自无自在,为他驱驰,或杀或打,种种损害且与人天共依,别无处所,此是本地分所说。俱舍释说,彼等原本海栖,后则分为陆栖。又有生于幽闇及水中,直至老死,负重疲劳,耕耘剪毛,强逼驱使,又以种种不同杀害方法,苦恼而杀。又由饥饿寒热逼恼,又由猎士冬方伤害。应于此等,常引为惧,思众苦理,厌倦而起出离。至于寿量,俱舍论云:旁生等经极长劫,此谓长者,能达劫量,短则无定。

壬三 思饿鬼苦。

谓依上分悭吝,则生饿鬼,彼复常俱饥渴,皮及血肉并皆枯槁,犹如火炭,散发覆面,口因极干,舌则常舐。此中分三:一于饮食俱有外障者,谓彼若往泉湖池沼,即于是处,而有有情持枪执剑,阻止行近,并见其水,变为脓血,不欲饮吸。二于饮食俱有内障者,谓喉如针孔之细,口吐火焰,腹大颈瘤,纵得饮食,亦无外障,但不能饮食。三于饮食自有障碍者,谓有名火焰鬘者,所有一切饮食,悉皆燃烧。又有名食秽者,食粪饮溺,及唯饮食恶臭不净及有损害,或有割食自肉,不能受用净妙饮食。处所者,谓其王国在瞻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而有,从此展转散居余处,此如俱舍释说。寿量者,则如本地分及俱舍说,以人间一月为一日,相乘直至五百岁。亲友书亦云:无间受苦逼,恶业索坚缚有情寿五千,万岁亦不死。此说饿鬼寿量,有则五千,有则一万,是其释所说。本地分云:三恶趣中身量无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如是若思恶趣苦恼,应作是念,现似插手煻煨之中,住一昼夜,又似隆冬极寒冰窖,裸而无衣,住尔许时,人间一日如无饮食,其身或为蜂蚊所刺尚且难忍,何况寒热地狱,饿苦旁生彼此残害,是等众苦我何能忍,度玩在心,乃至未能转变心意,起大怖畏而当修习。既得善身,若如是思,能净先作,夫来减少,由猛利愿,令转增长烦多,诸当新作,堪能趣入,则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义利,若于现在不思,将来堕彼等时,虽则怖畏,救护依处,而不可得。尔时于所当不当作,无慧力故,不能取舍。

庚二 于后世所依安乐方便分二: 辛一 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 辛二 一切善乐根本,生起诚信。 初中分四: 壬一 依于何者为皈依因, 壬二 从依止彼所皈之境, 壬三 由何理趣而正皈依, 壬四 统皈依已,所学第。 今初。

总因虽多,此如前说,谓不能久住现世,定当速死。死后生处,无有自在,纯为业所牵引,所谓业者,亦如入行论云:如在黑暗乌云中,刹那闪电极光耀,如是佛力众道中,世间福慧略略生,由是善力极羸弱,所作罪业极强盛。白业势弱,黑业势强,由思堕恶趣理,则起怖畏,故于三宝,除知其力能救,并予深信。若唯具文,则其皈依,亦同于彼,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皈依能变其心,故当勤修二因。

壬二 从依止彼所皈之境分二: 癸一 正明境, 癸二 明理趣。 今初。

如百五十赞云:凡有诸过失,可以毕竟无,若是一切相,一切德依处,如是有心者,即当皈依此,赞叹并恭敬,是住教种性。若有能辨是依非依之慧,则佛世尊,是无欺者,理应皈依,此亦显示,法及僧宝,亦当皈依,如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

癸二 明理趣。

但从诸怖畏中自能超脱,并于救护他所怖畏,善巧方便,无有亲疏,大悲遍转。普利一切有恩无恩,是应皈处。此亦唯佛有自在等功德,他所无者,是当皈依,由是佛所说法及声闻僧,亦当皈依。如是若于摄分所说道理,能引胜解,专心信仰,必无不能救者,故当至心生起胜解。从能救自二种因中,外因全具,大师已成,然内支中,不能实心持为归依,是故苦恼。

壬三 由何理趣而正皈依分四: 癸一 知功德, 癸二 知差别, 癸三 受持, 癸四 唯正皈依,不归其他。 初中由须忆念皈依功德,又分三: 子一 佛功德, 子二 法功德, 子三 僧功德。 初又分四: 丑一 身功德, 丑二 语功德, 丑三 意功德, 丑四 业功德。 今初。

谓正忆念佛相好等功德。如赞云:佛身庄严相,净妙甘露目,如秋空无云,众星所照耀。能仁金色身,法衣端严覆,巍巍如金山,周围彩云绕。世尊无所饰,面轮极光满,虽是满月轮,净妙不可比。世尊莲花口,莲华日中开,蜂疑真莲华,旋转如悬索。尊面有色金,洁白端严齿,净妙秋月光,密如金山企。应供佛右手,轮相所庄严,佛手能救度,怖畏生死人,能仁游行时,双足妙如莲,足迹印地上,莲华纹细密。应当忆念。

丑二 语功德。

谓随世间界,所有有情,同于一峙,各别请问,请问虽异,然由刹那心相应意所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所听,而生悟解。故应思维殊胜理趣。如真实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以诸定句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言音答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是善转妙*轮,能尽人天苦边际。故当思维语功德理。

丑三 意功德。

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所知广博,唯佛与佛,智量狭小,不能遍故。此亦如赞应赞颂云:唯佛智能遍,尽一切所知,佛较余他等,所知独殊胜。又云:诸时所属法,一切种生处,如掌中庵罗,是佛意行境。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如风行太空,佛意无碍转。悲功德者:谓诸有情,烦恼所缚,无有自在,能仁亦为大悲所缚不能自在,若见有情苦逼,则起大悲,无有间断。如百五十颂云:此等诸有情,众惑缚无别,佛为救众生,烦恼长悲缚。初应顶礼佛,并敬礼大悲,佛了生死过,应令长久住。真实品亦云:若见痴暗障,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大仙发悲心。

丑四 业功德。

谓身语意业,任运无间二者,利益一切有情。此后于所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布夺瓦云: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获得加持,能引胜解,故能至心归依,并于所学能正学习,则一切事,悉成佛法。无奈吾辈于佛妙智信心,犹不能逮信一占卦术士,悲夫!又云:譬如有一灵验卜者,说云:我知汝于今年无灾,则心安泰,彼若说云:今岁有灾,此等应作,彼等莫作,趋吉避凶,奋力而为,若未如意,心则不安,而起是念,彼作是说,我未遵办。若是佛说,此此应断,此此应修,心相违转,若未成办,心忧虑耶,反作是言,法虽如是,时代变迁,不能实行,故须如此,此乃轻弃佛语,固执己见。若不观察,随心爱乐,错谬乱言,故应反是,内摄其心,微细观察,斯乃真实。故当数数思念诸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能生,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是为通达深入归依扼要。若不尔者,名虽归依无能制心,况诸余道。

子二 法功德。

谓何故敬佛,因佛具足无边功德。此复佛者,是由证得灭谛,修习道谛,断除过失,成办功德,为其体性,此复统由教证二法所生。此是正法摄义经所说,故当忆念。

午三 僧功德。

此中主要是谓圣者补特伽罗,此复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亦是正法摄义经所说。

癸二 知差别。

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皈依,详如广论。

癸三 受持。

如毗奈耶广释中说:谓依佛为师,依法解脱,依僧为伴,由如是门,誓受皈依。

癸四 唯正皈依不归其他。

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唯有三宝是真实依处。凡与此等不相顺者,不作归依。此中所谓:差别之大师差别者,谓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殊胜赞云:我唯归依佛,弃舍余大师,此云何为尊,无过具功德。又云:于他外道教,如彼如彼思,如是如是我,我心信世尊,彼等非遍智,宗见坏其心,心坏不能见,无瑕大师尊。

癸四 既皈依已,所学次第分二: 癸一 别学, 癸二 共学。 初中分二: 子一 遮止应学, 子二 修行应学。 今初。

如涅槃经云:凡皈依三宝,此是正近事,终不应皈依,其余天神等。皈依尊胜法,应离杀害心,皈依僧伽者,不与外道伴。此谓不皈依其他天神,于诸有情断除伤害。不与外道为伴等三。其中初者:谓于大自在天,遍入天等世间诸天,尚不执为究竟归处,况于鬼趣所变土地,及龙神等。若于现法事业,请其暂为助伴,则无不可。此亦不可不信三宝而归心彼。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二谓于人及畜等,应当远离,若打若缚,禁闭穿鼻,强令负重,意乐加行,种种损害。三谓不共住,不信三宝及诽谤者。

子二 修行应学。

谓于佛像,无论好丑,不应讥毁,不弃地下或当押等,断除种种不敬轻毁。应于本师,奉为可敬福田。亲友书云,随其所塑木造像,智者堪供善逝佛。长阿含经云:黄赤仙(数论祖)胜我仙(外道)因于学无学僧众,说十八种异类恶语,如云:汝等象头,岂知法及非法等,于是生于头形相异,十有八种鳄鱼族中。自迦叶佛时,直至释迦文佛,未脱畜道。杂阿含说:拘留孙佛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再次讥云,如是大塔,不知何日可成,后善成已,深自悔恼,将其工资,造一金铃,挂于塔上,其后感生容颜丑恶,身形矮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故于佛像,不应妄评,凡遇佛像,无论好劣,及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大瑜伽师,奉一文殊像,请觉喎观视,此善妙耶?若属善妙,可将绒巴迦格所供四钱金币购取,觉喎云:至尊身像,无有不善,匠艺中等,说已置顶,故于一切造像,应如是行。又于正法四句以上,亦离不敬,他如抵押经卷,作为商品,弃置空地,眠息寝室,鞋袜和杂,及践踏等,统应断除,应如法宝,而作恭敬。传说格西金阿巴,凡遇持经典者,合掌起立,后不能起,殷勤合掌。又阿提沙尊者在阿里时,有一咒师,不从闻法,适见字匠,以齿污秽,沾染经书,尊者乃云,不可不可,深生不忍。因是咒师,信从闻法。又于僧伽,或剃度相,不谤不毁,于一切相,不分党类,偏私如敌,亦如僧宝,而作敬重。劝发增上意乐品云:希求功德住丛林,不当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最胜我第一。憍是一切放逸本,永不诋毁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圣教正次第。三摩地王经云:既作如何业,当得如是果。

癸二 共学。

随念三宝差别功德数数归依。随念大恩恒勤供养,饮食之先亦当供养。随念大悲于余有情,亦如此理安立。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其他方便。由知利益,昼三夜三,而修归依。既归三宝,虽为命缘,或则嬉笑,守护不舍。此中初者,如前所说,数数思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彼此差别功德。二者,随自所有一切善乐,悉是三宝恩德,故由报恩意乐供养。又以经常须受饮食,尔时若能供养无间断者,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故随受用净水以上,首须至心供养。如震日瓦云:非以霉糕黄叶,是择其好者作供。故供茶时,唯作弹指,如弹灰尘,不成供养。譬如良田,当播种时而不下种,任其荒芜,至堪婉惜,如是能生今后一切善乐福田,应当四时无间,播种善乐种子,亦如经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当作不作,良可慨叹。于最胜福田,不如庸俗之田,此是吾人无上等相,故于一切时当勤供养三宝。果能如是,由于胜田所植善根力故,于诸道次,慧力增长。若于听闻不能受持,思维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最劣之时,可依福田之力,此是教授。又如说云:供奉不赖物质,是赖信心。若有信心,无实财物。虽用曼达净水,及意变等供具,亦可供养,若是实有,不能施供,作是念云:我是极贫无福德,所有供财我悉无。等如布多巴云:于一不净螺壳略放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此是生盲欺有眼者。若于微供轻侮不供。则永生中终是尔尔,若由微少生起殷重,渐转善妙,应如朴弯瓦行持修学。传说此师每次须配念二两金之香料。至于已得资具大菩萨众,变化其身为百千亿,于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供养诸佛,经无量劫。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厌足,说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是于正法缺少知解,造次乱言。如是应如宝云经所说而行,经云:如是听闻,诸契经中,所有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由最殊胜,增上意乐,回向一切诸佛菩萨。第三由悲心故,尽其所能令他有情,安立归依。第四,谓见随作何事及何所需,应依三宝,及随三宝而作供养,于一切种,不依与三宝相违邪道,一切时中至心归依。第五分八: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总有多种,建立内外差别道理,此依觉喎及醒底巴论师所说归依,而为辨别,从得归依乃至未舍,是故初入佛者,须由至心皈敬三宝受持师道,此若无者,任作何善,不入佛弟子数。二成一切律仪依处者,俱舍释云,凡归依者,是正受一切律仪之门。归依七十颂亦云:近事归三宝,此是八律本。谓由归依则能坚固涅槃意乐,从此而生律仪。三先所集业减少渐尽者,集学论中,宣说归依能净罪障品中,以猪生因缘而作譬喻。谓有天子当生猪中,因归依故,即未生彼,如云:凡归依佛宝,彼不生恶趣,弃舍人身后,当得天子身。法及僧众亦如是说。四集聚广大福德者摄般若论云:归依福德若有体,三界虽大不能容,大海原是水库藏,归依福德不能量。五不堕恶趣已如前说。六人非人等不能损害,甚易了知。七一切如想成办者:谓作任何合法事业,若先供养三宝以及祈祷,则易成办。八速能成佛者:如师子请问经云:由信断无暇,谓得殊胜暇身,过归依处,学殊胜道,当速成佛,如是思念归依利益,日三夜三,勤修归依。第六,谓身命受用,决定弃舍,因是而舍三宝,则生生受苦不尽,凡遇何境,不舍归依,以此为誓,纵然笑谑,亦不当说舍弃归依。前贤有说:随往何方,归依如来,是为当学。为一学处,未见根据。如是六种共学,是据道灯释论所说,三种别学,出自契经,后三种者,归依六支论所说。若有违犯此等学处,当成亏损及弃舍因由,若与为命亦不弃舍。有违犯者,实舍归依,如是虽未弃舍三宝,但执异类三宝大师,此亦相违说有其他,心未诚归,故成弃舍,若未如此,仅违学处,非是舍因。是故归依,是趣入佛教正门,归依非徒空言,应是依止最殊胜力,内外障缘不能违害,种种功德,易生难退,展转增长,如前所说。由于怖畏,以及忆念功德等门,受持归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耍。

辛二 一切善乐根本生起诚信分三: 壬一 总思业果, 壬二 别思业果, 壬三 既思维已,当行当遮理趣。 初中分二: 癸一 正明总思维理, 癸二 别明细思。 初中分四: 子一业决定理, 子二 业增长广大, 子三 业不造不受, 子四 既造业必受。 今初。

凡属异生及诸圣者,所有舒适行相乐受,乃至生于有情地狱,凉风吹拂,所发乐受,一切均从先前善业所生。未有从不善业而能生起安乐者。所有逼恼行相苦受,乃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均从先前造集不善所生,未有既集善业反而感受苦恼者。宝鬘论云:苦从不善生,如是诸恶趣,善生诸乐趣,及诸生安乐。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种种苦乐差别等,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生。若于业果定律,无少欺罔,得定解者,是为一切佛子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子二 业增长广大。

谓虽从少分善业,亦能感生极大乐果,如是不善业虽小,亦能感生极大苦果,似此诸内因果增长理趣,诸外因果,无可与比。亦如集法句云:虽作少分罪,他世大怖畏,将起大苦恼,犹如毒入腹。虽造少分福,他世引大乐,储成大义利,如诸谷丰熟。

子三 业不造不受。

谓若未集感受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若诸大师,享有前所集聚无量资粮妙果,虽无须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

子四 业既造必受。

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生可爱不可爱果,如超胜赞云:梵志说善恶,如施取转变,佛说作不失,不作不会遇。三摩地王经亦云:此复作己非不受,他所作者不当受。阿含亦云: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忘失,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癸二 别明细思分二: 子一 显十业道为主, 子二 抉择业果。 今初。

如是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大,未作不遇,作已不坏,但当先于何等业果理趣,生起定解,而取舍耶?谓先总于能转善行恶行三门决定,三门一切善与不善,虽十业道不能尽摄,然较粗显善不善法,择其罪恶根本大者,薄伽梵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据此故说十白业道。俱舍论云:摄其较粗显,善不善如应,说为十业道。分辨阿含亦云:应护诸语善护意,身不应作诸不善,若净此等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是故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业护戒义理,入中论中亦总摄云:若诸异生及语生,若诸自力证菩提,及诸佛子决定胜,善趣因是戒非余。如是不能于一尸罗数修防护而善守护,反自说云:我是大乘者,极应呵责。地藏经云:由如是等十善业道当能成佛,若有命存以来,最低不能守护一善业道,而作是语,我是大乘者,我求无上菩提,此补特伽罗,是极欺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薄伽梵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由此愚蒙,直至命终,颠倒堕落。所谓颠倒堕落者,当如即是一切恶趣异名。

子二 抉择业果分三: 丑一 示黑业果, 丑二 示白业果, 丑三 业余差别。 初中分三: 寅一 正明黑业道, 寅二 轻重差别。 寅三 彼等之果。 今初。

其中断命事,谓杀害有情。从三意乐,而有四想,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有情想。于非有情事作非有情想,及有情想。第一第三是不错想,第二第四是错误想,此中等起差别,如作是念:唯杀天授,及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不错想。若其等起总转,念加行时,任谁均杀,则不需不错想。如是理趣,于余九种,亦随所应,应当了知。烦恼者,三毒随一,等起者,谓欲杀害,加行者,谓自或他,二种能作者。加行体性者,谓器械,毒物,明咒等门随一。究竟者,即由加行之缘促尔时死,或余时死。

不与取事者,谓为他所有任何财物,从三意乐,而生想及烦恼,如前所说。等起者,虽未承诺,令离他欲,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加行体性者,无任力夺巧取皆同,此复若于负债,或所信托,以欺及诈不与而取,或为自义,或为他利,损害他等,均不与取。究竟者,生起得心。此复若是诲偷令盗,此心生起即可,譬如遣使杀人,死时自虽不知,其教杀者,生根本罪。

邪行事者,略有四种,初不应行者,谓于毋等及毋所监护一切妇女,以及一切男性黄门或出家女,非支者,谓除产门所有余分。非处者,谓邻近师长住所及佛塔处,非时者,谓若妊娘及斋戒期。从三意乐而生想者,摄分中说,于彼彼想,是须无误,律藏中说,非梵行胜时,说想错或不错均同,俱舍释说:作自妻想,趣入他妻,不成业道。若于他妻,作他姜想,而趣行者,成不成罪,有二种说。烦恼者,三毒随一。等起者,谓爱欲不净行。加行者,谓致力其事。究竟者,谓两相交会。

妄语事者,又分二种:初能诠事,谓见闻觉知,及与此相违四种。次所了境,谓了他义。从三意乐,而生想者,谓于见者变为不见等。烦恼者,谓三毒。等起者,谓变想说欲。加行者,谓或言说默然,或变身相。此复所为,不论自利利他,所说均同。

此中所说,妄诸离间及粗恶语,虽教他说,三亦成业,俱舍本释,谓语四业,教他亦成。律藏中说,此等究竟犯时,要须自说。究竟者,谓他了知。他若不了,俱舍释说,仅成绮语。离间粗恶,亦皆相同。离间语事者,谓于有情和及不和,意乐生想,及烦恼等如前所说,等起者,和顺有情起乖离欲,不和有情乐不合欲,加行者,不论真不真语,不论所说美不美妙,不论为自为他一切所说。究竟者,谓了解所说离语。

粗恶语事者,谓令有情遍引意恼,意乐想恼如前,等起者,谓粗恶语欲,加行者,不论真伪,或种性过,身过,戒过,现行诸过,说非爱语。究竟者,谓所说境解所说义。

绮语事者,谓引发无义利事。意乐中想者,虽仅说如于彼彼想,然此即是于其所欲说义彼想而说,此亦不须能解境故,烦恼者,三毒随一,等起者,谓说不乘语欲,加行者,勤说绮语,究竟者,谓已说绮语。

贪欲事者,谓他财物。意乐中想者,谓于彼彼事,而起是想。烦恼者,三毒随一。等起者,谓属我欲,加行者,谓正致力所思之事。究竟者,谓思财等愿其属我。

嗔恚心事者,想及烦恼如粗恶语,等起者,打杀等欲,如由他缘,或自任运,思念若杀若缚,等等衰损。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正作,究竟者,谓于打等作业已作。

邪见事者,谓实有义,意乐中想者,谓于所谤义,作谛实想,烦恼者,三毒随一,等起者,谓损灭欲,加行者,谓于所思正发加行。此复有四:初谤因者,谓无善恶行为,次谤果者,谓无彼二异熟。三诽谤作用又有三种,谓谤播种保持作用,如云:无播种父,亦无摄持母。诽谤往来作用,谓无前世而来今世,亦无今世,而往后世。诽谤受生作用者,谓无化生有情。诽谤实有事者,谓无阿罗汉等,究竟者,诽谤已成,此等意所思维,仅是业耳,非是业道。身语所有七支,是业,亦是业道。思行处故。贪等三种是业道非业。

寅二 轻重差别分二: 卯一 十业道轻重, 卯二 略说有力业门。 今初。

本地分说,重理六相,加行故者,谓由猛利三毒,或无彼三所起诸业。串习故者,谓经长时习近,并经多次所作善恶二业。自性故者,谓身语七支,前前重于后后,意分三支,后后重于前前。事故者,谓于三宝及上师等,所作损益。偏重相违一类故者,谓直至命存,一向受行诸不善业,未曾一次受行善法,遣除相违一类故者,谓永断不善,所有善业,离欲清净。亲友书亦云:常时耽著无对治,从恩德事所起业,是五重大善不善。故当精进修善行。此复三宝等为具德事,父母等为有恩事,二开为五。

卯二 略说有力业门分四: 辰一 由福田门故力大, 辰二 由所依门故力大, 辰三 由事物门故力大, 辰四 由意乐门故力大。 今初。

谓于三宝上师,以及等同上师父母等所,虽无猛利意念,略作损益,亦能得大福德及大罪故。此复犹如念住经云:若不与取三宝财物,虽极少分,仍然奉还,盗佛法者可得清净,盗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净,此复若盗食物,当堕大有情地狱,若非食物,则当生于无间近边极黑暗处。又诸菩萨,善不善田,极具威力,能入当生信力契印经云:或有人焉因忿恚故,禁锢十方一切有情于黑暗狱,所生无量大罪,不如因忿恚故,背菩萨坐,说不正视此不堪者。又如焚毁恒河沙数无量佛塔,不如于一菩萨生嗔恚心,起损害心,说恶名称。能入定契印经云:如是剜取十方有情眼目,而由慈心令复生长,及将前说一切有情,放出牢狱,令受转轮王乐或梵天乐,如是若于已得胜解,菩萨净信正视,及由净信乐欲正视,称扬赞叹,当能生起无量大福。究竟寂静定相神变经亦云:如是杀害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尽夺劫一切财产,所生无量众罪,不如于菩萨善行而作障难,下至一搏食,施于旁生。故于是处,应极防护。

辰二 由所依门故力大。

譬如铁丸,小亦沉底,铁制器皿,大亦上浮,故说智不智者所作罪恶而有轻重。此复能悔前失,防护后过,不隐罪恶,勤修善法,对治诸恶,此于智者,故说为轻,若不修此,妄矜为智,由轻懱门,知而故犯,故说为重。宝蕴经云: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器,量等大海,炬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以小灯盏,涂以油脂,供养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此谓意乐福田无别,然就事物,差异极大,故所依力极为相显。由是道理,有无律仪二种,从有者中,又有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于修道时,显然后后胜于前前。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具足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所修善根,势力大小,极为明显。犯戒制罚戒经说,或有一人,具十不善,常时无间乃至百年,造集罪业,如是比丘,毁犯净戒,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亦是由其所依门中,罪恶力大。分辨阿舍亦云:宁吞铁热丸,猛焰极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通说犯戒及于学处驰散,敦巴大师亦云:若以经说所依罪恶衡之,十种不善,是罪较小,例证甚多。

辰三 由事物门故力大。

施有情中正法佛施,供养佛中正行供养,较诸财施,财物供养,最为超胜,此是一例,余皆应知。

辰四 由意乐门故力大。

宝藏经云:若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如是菩萨,不离一切智心,仅献一花,其福极多。是故所得胜劣,及缘自他义利等意乐差别,此复应知,或由势力强弱,或由时间长短等门。如于罪行。若烦恼心,猛利恒长,其力则大,其中又以嗔恚力大。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供养如来等,此一切善行,一嗔能摧毁。此复若嗔同梵行者,及嗔菩萨,较前尤重。三摩地王经云:若是彼此互嗔恚,非是多闻戒能救,既非静虑非兰若,亦非供佛施能救。

寅三 彼等之果分三: 卯一 异熟果, 卯二 等流果, 卯三 主宰或自在果。 今初。

谓十业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而有三三。本地分说:此中上品杀生等十,感生地狱,中品一一感生饿鬼,下品一一感生旁生。十地经说中下二果,与此相违。

卯二 等流果。

谓出恶趣,生于人间,如其次第:寿命短促贫穷匮乏,妻不贞良,多遭毁谤,亲友乖离,闻粗恶声,言不威肃,及贪嗔痴,上品猛利。

卯三 主宰或自在果。

谓由杀生,能感外器世间饮食药果等事势力微劣。由不与取,果多枯萎,或雨过多,或种多果少。由乐邪行,身多便秽,奇臭垢泥,众多不乐。由说妄语,□作行舟,终不完满。由离间语,所生处所,丘陵起伏,险峻难行。由粗恶语,所生处所,树多枯秃,刺石沙砾,由说绮语,所植果木不结果实,或非时结实。由贪欲心,一切圆满,日耗月损。由嗔恚心,疫疠灾横,惊怖骚扰,兵燹战争。由邪恶见,于器世间,所有胜妙根源悉皆隐没。

丑二 示白业果分二: 寅一 白业, 寅二 果。 今初。

本地分说,谓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三,知其过患善心相属,所有于彼正起防护加行,以及防护究竟一切身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其中差别,如云语业,及云意业。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理配合。其中如就远离杀生业道言之:事者,谓他有情,意乐者,谓见过患,起远离欲。加行者:谓正起防护杀行。究竟者,谓正防护圆满身业:由是道理,余亦应知。

寅二 果。

谓由下中上品善业,感生人及欲天,或生上二界天。次等流果及主宰果,遮止不善,如理应知。

丑三 业余差别。

引乐趣业是诸善法,引恶趣业是诸不善。能满之中,则无决定,虽生乐趣亦有断支,诸根不全,颜貌丑陋,短寿多病,资财匮乏等,是不善作。生于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圆满,是善所作。如是于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满善所圆满,及由不善所圆满二类。于能引不善引中,亦有能满不善所圆满,及由善所圆满二类。故成四句。次定不定受业中,定受者,谓若思已作及增长,不定受者,谓若思已,作而不增,其中作及增长之差别者:谓若正思,或思维己身语等起是谓作业。凡非梦中所作等十,是谓增长。凡是梦中所作等十,是不增长。决定受中,依受果时,又分三种:初现法受者,谓即其生,受彼业果。顺生受者,谓第三世,当受其果。顺后受者,谓于三世以后当受。

壬二 别思业果。

谓远离十种不善,虽能获得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圆具德相能修一切种智胜所依者,则修道进程,非余可比,故当成办如此所依。

此中 分二: 癸一 异熟功德及作业, 癸二异熟之因。 今初。

异熟之因分八:初寿量圆满者,谓宿能引所引长寿,如其所引久住。此以义利自他为首,能于长时,积集多善。二容貌圆满者,谓由形色显色善妙,诸根全具,横竖相称,大众乍见即善,咸共归仰,听信其言。三种姓圆满者,谓能生于世所敬仰高贵种族,凡所教谕,无违成办。四自在圆满者,谓有财势,广大亲朋,并大僚属,此是施摄有情,令其成熟。五言语高贵者,谓其身语于他无欺,于诸有情,堪为信委此是爱语利行同事,摄受有情,令其成熟,六势大名扬者,谓于惠施,具足精进等德,故为大众所供奉处。此亦由于支助一切事业,为报恩故,愿速受教。七丈夫性者,谓具男根。有此可为一切胜功德器,欲乐勤奋,堪为智慧广博之器,众中无畏,可与一切有情同伴,或居隐处,均无嫌碍。八具足大力者,谓由宿业力,衰损微弱全无病痛,于现法缘起大欢喜。此于自他义利,均无厌倦,勇猛坚固,能起慧力,由慧力故速得神通。

癸二 异熟之因。

异熟因分八:初者谓于有情不加伤害及正依止不害意乐。又云:放舍将杀生,如是长其命,遮止害众生,则当得长寿,承事诸病人,遍施诸药物,不以杖等伤,有情故无病。二者,谓能惠施灯等光明,鲜净衣物。又云:依止无嗔恚,施庄严妙色,说无嫉妒果,当感妙同分。第三谓摧伏我慢,于他及上师等,恭敬如仆。第四谓于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与,设未乞求亦予利益,又于苦恼及功德田,乏资具所,前往施供。等五谓修远离语四不善。第六谓发宏愿于自身中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供养三宝,供养父母,声闻独觉,亲教轨范,及上师等。第七谓乐丈夫功德,厌离女身,见其过患,遮止乐女身欲是能断失男根,应能脱免。第八谓他不能作,自当代作。若共能作,则当伴助,惠施饮食。如是八因,若具三因,能感最胜诸异熟果。于其三因,心清净中,自观待二,谓修彼因所有众善,将以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从至深心。修习彼因,势力猛利。他观待二,谓见同法,上中下座,远离嫉妒比较轻侮,而修随喜,设若不能如此而修,亦应日日多次观择所应作事。加行清净中,自观待者,谓于长时无间猛利,他观待者,谓未受行,赞美令受,已受行者,赞美令喜,恒无间作,永不弃舍,田清净者,即由彼二意乐加行,能给众多妙果,如同田刹。

壬三 既思维已,当行当遮理趣分二: 癸一 总说, 癸二 别说由四力修理。 今初。

如入行论云:苦从不善生,如何定得脱,我昼夜恒时,理应思惟此。又云:能仁说胜解,一切善品本,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