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往生正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7-7-10 12:36
標題: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往生正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0集) 2012/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二十六页,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看起:
「《大智度论》云: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能数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智度论》这节论文境界无边的深广,行般若波罗蜜者,这位菩萨一定是法身大士。《华严经》上所说的,圆教初住以上一直到等觉,这四十一个阶层法身大士,都是行般若波罗蜜者。像我们平常在《心经》里面所念到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此地讲的行般若波罗蜜者。「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地方就是照见一切五蕴皆空。为什么?每一粒微尘,微尘很细小,我们肉眼看不见,大概普通的显微镜也看不见。一定是现在科学家所用的,最先进的仪器,最精密的显微镜,他们看见原子,看见基本粒子,看到夸克,最后看到微中子,微中子是微尘里面最小的。十方一切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很小的微尘聚集形成的现象,《金刚经》上称为「一合相」,一就是微尘,极微之微,合是集合起来成物质现象。物质现象最大的是三千大千世界,这最大的,最大的是以最小的东西聚合起来的,散开来就是极微之微,这微尘。
这个现象佛在经上说出来了,《菩萨处胎经》,世尊问弥勒菩萨,说「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佛经上这么样写的。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佛问弥勒菩萨,凡夫起一个念头,这一个念头里头有多少细念?有多少现相?有多少念头?这样解释我们就清楚。弥勒菩萨回答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一弹指的时间很短,三十二亿百千就是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里头,这一个念里头有三百二十兆个微细念头,合成这一个粗念。细念我们没办法觉察到,三百二十兆的细念合成这一个念头,我们也许有一点点概念,不清楚,很模糊,为什么?时间太短,这一弹指。现在我们时间单位用秒来算,一秒钟能弹多少次?至少弹五次;换句话说,五分之一秒。五分之一秒我们的观察能力不清楚,模糊的概念。如果一秒钟五次弹指,那一秒钟里头就是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波动的频率,我们怎么可能知道?过去的电影是用动画这个原理造成的,它速度多快?一秒钟二十四张。一秒钟二十四张的幻灯片合成一个画面,我们看出这个画面是什么,一秒钟。所以一秒钟的五分之一,也就是一弹指,我们知道有一桩事情,一闪过去了,内容不知道。
现在佛告诉我们,我们眼前的现象,你能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这现象,实际上一秒钟是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动现象。此地所说的一念,这个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说一秒钟里面已经有一千六百兆个念头,法身菩萨有能力见到,我们一般人没有这个能力,他是什么能力?定功,很深的定功。阿罗汉的定功只能见到微尘,微尘在我们想象当中,就是现在人所说的原子,阿罗汉能看到原子,我们看不到。他看不到极微之微,阿罗汉看不到,辟支佛也看不到,三乘的菩萨也看不到。只有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些大菩萨们他们看到了。可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彻底明了事实真相的是八地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八地是最高的阶层,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最高的五个阶层,五十二个等级最高的五个等级,对于宇宙万物的真相彻底通达明了,这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这些菩萨证得了。七地以前知道没有见到,见到的是模糊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的。
那观世音菩萨是等觉菩萨,他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这个微尘,此地讲的极微之微,这一粒微尘里头,有色受想行识圆满具足。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受是有感受,想是有分别,行是这种感受、分别念念相续,它不会中断,识是含藏,把你见闻觉知,你的感受、你的想象,全部归纳在一个档案里面保存住,这叫识。所以识好比是资料库,好比是档案室。这个东西很讨厌,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所以受想行识是妄心,不是真心。照见五蕴皆空,色法、心法都不可得,都是假的,这叫看破。看破真相之后,怎么样?要把它放下,放下就没事。不放下就有事,有什么事?有六道轮回的事,有十法界的事。放下就没有,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所以说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六道十法界像一场梦一样,没有醒过来有,醒过来之后没有了。
佛与大菩萨看到我们现在的情形,是在作梦,梦中之梦。为什么?梦境是十法界,梦中之梦是六道轮回,这是事实真相。佛菩萨慈悲,出现在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用意何在?目的何在?他们没别的事情,他们就是一个目标、一个意思把我们唤醒,帮助我们从梦中省悟过来。这桩事情就叫做佛事,经上讲的佛事是这个意思。把我们这些迷惑颠倒作梦的众生唤醒,醒过来之后你就是佛、就是菩萨,世间人所说的成佛、成菩萨,这就是佛法在世间教化的目的,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的用意。实际上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对世间所有一切法一尘不染,也就是没有一样东西他会放在心上,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凡夫什么都放在心上,心变成垃圾桶;佛菩萨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所以心是清净平等觉。
下面这是彭际清居士的话,「一念之力,不可思议」,你看一念能够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所有微尘的数量,这一念之力。「如是念佛,即念是佛」,我们用这个一念心念阿弥陀佛,这一念就是佛,佛就是念,念就是佛。你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这是自己的真心,所以念阿弥陀佛是念自己的真心。「非内非外」,不能说内,不能说外,内是自心,外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自心,自心就是阿弥陀佛,所以非内非外。「无缚无脱」,缚是比喻烦恼、业障,烦恼跟业障也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因为「烦恼即菩提」,烦恼、菩提不二,所以没有缚也没有解脱,这就是自性的性德本来如是。
「尽山河大地,十方虚空,无一芥子许」,芥子许是说小,芥菜子,芥菜子跟芝麻粒一样的,很小的东西。尽山河大地,这是讲我们整个地球,包围地球的是十方虚空,无一个芥子许「不是无量寿佛现身说法处」。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佛在尽虚空遍法界。阿弥陀佛的道场在哪里?道场也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意思深,深广没有边际,初学的人很难懂,这是佛法里头的秘藏,是真的太深了,一般人不能懂。我们今天学这个经典有一些概念,这个概念要感激近代的科学家,特别是近代三十年之内量子力学家,他们用科学技术的方法把阿赖耶找到,知道物质的真相。所有物质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念头,意念波动所产生的;换句话说,没有思想波动就没有物质现象。物质现象是念头波动的副产品,所以一切物质的基础是意念。这是最近三十年科学家发现的,这个事实真相发现,科学可以说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这就是最新的学说,「以心控物」。
以心控物这个概念,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常说,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整个宇宙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讲清楚、讲明白了。又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只要把念头集中,集中到什么程度?集中到一念,这里讲的一念,集中到一念,无论什么事情你都能办。你看看这讲叫你数,数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一念就把它数得清清楚楚。这是例子举出来,制心一处有这么大的能量,一念的能量能改变山河大地。科学家告诉我们,一念的能量能改变星球在太空旋转的轨道,有这么大的力量。于是我们就知道,佛菩萨的智慧、神通、道力从哪里来?都是从一念来的。于是我们这才真正明了,佛法的修行主要的枢纽,就是禅定。禅定是怎么回事情?就是把意念集中,把念头集中在一点,无论是哪一点,只要集中归到一念,能量就现出来了。
所以佛法里头八万四千法门是怎么回事情?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都是修禅定,也就是说,都是把念头集中在一处,目标完全相同。连世间法,二千五百年前孟子说过,这是世间的,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跟佛说的是一样,孟子那个时代佛法没传到中国来,这就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学问之道在求其放心,放心什么?我们心散乱的,把散乱心变成一心,这就是学问。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得到信息,我们求学问如果是散乱心,再好的老师也没办法教你,你不能接受。孔子、孟子来教你,释迦如来来教你,都没用处,你得不到。纵然听了几年,听了几十年,你得到是什么?你得到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一定要一心,三心二意你得到的是知识,不是智慧。现在这个世界我们就搞清楚,哪一个老师是一心一意?一心一意这个人,用世间话来说圣人,用佛法来说他是佛,他是法身菩萨,这老师能教的人。到哪里去找一个一心一意的学生?找不到!找不到,纵然佛菩萨来,没有能传法的人,找传法的法器找不到。学生的心散乱的,不但是散乱,散乱里头还有不善,什么叫不善?他有自私自利,他有是非人我,执著身是我,我跟人对立。所以在这个环境里头,怎么学都是学佛教的常识、知识,佛真的没有学到,佛是什么真的不知道。天天读佛经不知道什么叫佛,天天在讲教不知道什么叫法,这是现前这个时代的真相。
制心一处的确有困难,我们的习气太深,这习气的时间太久。很久闻不到正法,见不到正法,接触不到正法,现在把邪当作正;遇到正法,还会误会把正法当作邪法,太可怜、太可悲了。在这种环境当中,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起作用,为什么?就是你没有办法专注,用现在的话说,或者说你没有办法专心,你的心是散乱的,妄念非常之多,你不可能把心收起来,所以你不会成就。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开一个特别法门,这个特别法门还是用专注的方法,还是用一心的方法,这个原理原则决定不能离开。他用的方法巧妙,是什么?就用名号「阿弥陀佛」,让你把心专注在佛号上,这有个地方落脚。
一切大乘都讲空,空琢磨不到,什么叫空?怎么才能够跟空相应?太难太难了。阿弥陀佛说我这一句佛号,这个佛号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你就把心住在这个佛号上,不要离开,不要动摇,慢慢的三昧就现前,你就得定,这个法子妙极了。如果心不住在佛号上,就住在五欲六尘,住在妄想上。五欲六尘、妄想都是造业,造业后面必定有果报,果报现前,你的心愈来愈散乱,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生生世世没有法子脱离。所以净宗这个法门,《无量寿经起信论》这段文字说绝了,告诉我们,念佛就是念自己的真心,不在内、不在外。又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时一切处,皆是无量寿佛现身说法处。佛在哪里?就在当下,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就是当下这一念。这一念,只要归到一念,那就是佛,就是阿弥陀佛,二念就不是,一念就是。
「顿入如来大光明藏」,顿是立刻,一念你就证得,这一念就成佛。所以这个法门十方诸佛没有一个不赞叹,这法门太巧妙,确实能帮助一切众生一生圆满成就。经不能不学习,不可以一天不学习,为什么?一天不学习,迷了。天天学习,时时刻刻学习,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外面假相迷了,不要为外面境界相影响你。我们一定要记住,释迦牟尼佛在世,每天讲经不中断,没有一天放假,没有一天中断。我们发心续佛慧命,具体表现在哪里?表现就是学习经教,讲经教学,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就对了。释迦牟尼佛没有建道场,释迦牟尼佛没有做法会,除了讲经教学之外他什么都没做。我们在经典上去找,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带领大众坐一天禅,没有,没有这个事情;或者带领大众打个佛七念几天佛,也没有。这些事情,都是历代祖师大德做出来的,佛在世的时候没有,全是讲经教学。
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自然然会修正你自己错误的念头、错误的行为,那是自己事情,佛不干涉你,所以学佛轻松自在没有压力。虽然是个团体生活,佛在世这团体也不小,有一千多人,这一千多人是佛的常随弟子,不离开的,一辈子跟他学习。临时学习的,来个二、三天的,十来天的,二、三个月的,一定很多,数字不会少过常随众。那我们的估计,跟着佛陀学习的人数总在三千人以上,这么大的团体。他们过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游牧的生活,居无定所,跟大自然融成一体。哪个地方好就到哪里去,天天去玩、旅游,游山玩水。这个生活的确是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一生不离开大自然,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个榜样太好了。佛陀灭度了,弟子当中维持这种方式也有二、三百年,二、三百年之后,这才有人建道场定居下来。纵然定居一个风水宝地,山水绝佳的,也没有过旅游的生活自在。佛一生过旅游的生活,真正得大自在,旅游什么?没有一丝毫留恋,真正一切放下了。建立一个道场住在这个地方,这地方放不下,被它拴住了。
佛教传到中国早年很如法,两者兼顾到,有道场,又过旅游的生活。道场叫什么?叫十方常住,这是个佛教的修行道场,只要是出家人,只要出家身分都可以到这边来住。除非这里人住满,容纳不下,还有空位子的话都能来住。出家人过旅游生活,在这个道场住几天,那个道场住几天,云游,两方面都顾到,这方法是真好,处处参学,让你广学多闻。佛的法门多,像大学一样,各种院系齐全,叫八万四千法门。初学的时候我要选择哪个法门,没有智慧、没有能力选择怎么办?多看、多学学,每个道场都去看看,最后哪一个最喜欢,就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如果是没有地方住,不要紧,在寺庙旁边搭个茅蓬,住茅蓬。你看一个大寺院,往往周围几十个茅蓬,几十个茅蓬是什么?他们专学这个法门,他不到别地方去,他会在那里成就。中国对佛法教学的制度,可以说在中国真正健全落实了。
佛陀在世不需要寺院,不需要茅蓬,换句话说,人心地清净,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身心清净。所以身心健康,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不怕,有这么好的体力。他像一棵大树一样,能够适合于大自然,所以他不需要。我们现在人的体力很差,杂念很多,妄念很多,恶念很多,所以身心很脆弱,禁不起自然考验。我们要在外面树下去坐一晚上,第二天人家把你抬去,送到加护病房去了,就说明跟佛陀不能比。所以以前的这些佛门弟子,顿入如来大光明藏大有人在,这就是成佛,就是证果。这是十方佛赞,究竟圆满,令得妙果。这一品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我们再接着看下面一品,「戊二」,科题这是因。这一科里头,从二十四品到二十五品分为两大段,第一段「三辈往生」,第二段是「往生正因」。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我们看第一段经文,「总标三辈」。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这是总说。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前面一品我们刚刚学过的,是「十方佛赞」,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不赞叹极乐世界,没有不赞叹阿弥陀佛。这个用意何在?帮助我们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要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我们才能得到真实利益。注解说「前品十方佛赞,乃诸佛称叹愿之成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需要诸佛称赞,为什么?没有诸佛的称扬赞叹,众生不知道这个道场,不知道道场的殊胜,不知道阿弥陀佛帮助众生的方法非常巧妙。巧妙在哪里?在不要断烦恼,不要消业障,你就能成就。所以许多菩萨不相信,不消业障、不断烦恼那是凡夫,怎么能成得了佛?我们现在搞清楚、搞明白了,其实阿弥陀佛这个方法,烦恼不断自然断掉,业障不消自然消除,妙,妙在这里。为什么?一句佛号念到底,这句佛号里头没有烦恼,也没有业障,只要你一心专念,念一句佛号就是断一分烦恼,消一分业障,它同时的,它不分开的。所以这句名号自自然然把业障化解掉,把烦恼也消除掉,妙不可言。无需要刻意的去断烦恼、去消业障,不需要,你就是专心念佛,声声佛号都是在消业障,都是在断烦恼,妙就妙在这里。
「盖欲十方众生,闻名发心,忆念受持,而随愿得生」。阿弥陀佛不是好名,现在人叫知名度,他希望一切诸佛如来都宣扬他的名号,都赞叹他的道场,绝不是为知名度,绝不是为自己。如果是为自己,搞自己的知名度,搞自己的名闻利养,那是造轮回业,轮回都出不了怎么能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懂得他的用意,他要诸佛赞叹没有别的,是让十方世界所有这些断不了烦恼的众生,知道有这个法门,能生起信心、生起愿心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成就无上道。这个方法看起来是世间法,没有想到这个世间法通出世间法,在大乘佛法里头唯有这一法,再找不到第二种法跟它一样的,微妙到极处。十方众生包括我们在内闻名发心,听到这句阿弥陀佛名号,听到的人很多,发心的人很少。这什么原因?只听到一句名号,不晓得名号的意义,不知道名号的功德,所以名是听到,对名号认识不清楚,甚至于还产生误会。
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香港的法师告诉我,他说法师,你的运气不错。我说怎么?你来的时间正好。我说为什么?他说三年前香港人听到阿弥陀佛,吐口水,口水怎么样?吐到你脸上。他认为听到这句名号这人是倒霉,这个人运气就没有了,产生这么严重的误会。我来讲经的时候,这个地方虽然他不高兴,但是不会吐口水。严重的误会,认为念阿弥陀佛是咒人叫人死,只有死人才念阿弥陀佛,活人哪个人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送终的,你看产生这么大的误会。这个事情不能怪社会大众,老祖宗教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自己要好好反省,为什么产生这现象?佛法没有人宣扬,没有人讲解,没有人做出好榜样给大家看,所以让社会大众对佛法产生这么严重的误会,不能怪人,怪佛门弟子自己本身不好。世出世间法一切衰败,都不可以说别人,自己要认真反省,然后才恍然大悟过错都在自己,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我学佛出家,老师叫我学释迦牟尼佛,我对于经教非常有兴趣,很喜欢,发了这个心,寺庙不收留我。为什么?寺庙不要讲经的,要念经的,念经的、做经忏佛事的、做法会的,非常欢迎。认为什么?认为讲经是贴本的生意。经忏佛事都有价码的,这一堂佛事多少钱,做完之后大家分钱;讲经没有人供养,所以叫贴本生意没人做。老和尚告诉我,你走这个路不行,走不通,为什么?你将来没饭吃,谁供养你?真的是困难重重。可是我相信韦驮菩萨,韦驮护法,我讲经教学,如果没饭吃,韦驮菩萨要撤职查办的,他护的什么法?所以我相信他,没吃没穿、没有地方住,我还是要讲经教学,我根本不在乎这些。所以这条路坚持走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年没道场,确实很孤单。香港回归,我特地到这边来看看,在回归之前,好像我每年都到香港来讲一个月,可是以后,移民到美国去之后这边就很少来了,回归特地来看看。遇到一些老听众,大家很欢喜,问我,法师,你已经七年没来了。有这么长吗?算算真的有七年没来,我告诉他,没有人请我,我就没有法子来。
大家听到这个话,马上过去一些老同修就邀了七、八个人,大家来启请,我说好,启请我就来。那个时候我住在新加坡,每个月来一次讲五天,地方大家租的,尖沙咀街坊福利会,那个道场大概可以坐八百人的样子,每个月五天讲了好几年。以后听众愈来愈多,大家发心,就是现在尖沙咀汉口道这个楼层买下来,先后一共买了三层。七楼租下来的,现在有四层楼做为道场。给我办了香港永久居留,我才住在这个地方,不容易,坚持讲经教学不中断。在香港这个地方,我们用卫星电视,卫星的电视台在台湾,网路现场直播。现在的宽频网路好,效果不亚于卫星电视,而且成本很低,全世界都能够收看,只要有电脑都能收看到。这个路走通了,把以前老和尚的顾虑澄清、否定,讲经教学饿不死,讲经教学也不是走投无路。我走的路比他们广,我走到联合国去了,他们还没有办法进入联合国。我们很清楚,佛菩萨加持,龙天善神护法加持。生活清苦一点,这也是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坚持到一辈子,一直到圆寂。他在树林里头圆寂的,不是在房子里头,一生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所以阿弥陀佛知道地球上这些众生,在末法时期真正能够得利益的,只有念佛往生这一个法门。除这一个法门之外,再没有一个法门能够在一生当中成就,这个事实,我们要细心观察,然后就相信了。夏莲居的会集本,黄念老的集注绝非偶然,这两个人,我们没有神通不知道他的过去,但是能够想象得到,肯定是佛菩萨再来。为什么?不是佛菩萨再来,不可能会集这么好的本子,不可能有这样详尽的集注,这些都超过过去的祖师大德。我们知道祖师大德里头,确实有不少是佛菩萨再来的,所以我们也能肯定夏老、黄老不是凡人。我们有缘看到这个本子,看到这个注解,就有责任、有使命把这个本子向全世界宣扬,让大家都知道,让大家都认识。闻名发心,忆念受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没有白来。
这一品,「今品则论往生者因行之类次」,类是种类,次是次序,就是九品。「盖以凡夫闻名后,信愿有深浅,发心有大小,持诵有多少,修习有勤惰种种之不同」。这个话说得好,确实是如念老所说的,我们相信净土,确实信心有深浅不同。深信,一生当中很快他就往生,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面看到,许许多多人遇到这个法门,大概三年就往生,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真的往生不是假的;浅的半信半疑,我自己就是浅的,没有那么深厚的善根。年轻时候学哲学,指导我的老师是方东美先生,这是近代的一个哲学家,老师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从西方康德哲学开始,讲到中国,讲到印度,最后结尾是佛经哲学。我从这个地方认识了佛法。入门是把佛法看作高等哲学,把释迦牟尼佛看作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从这入门的,所以对于净宗没兴趣。那个时候有很重的误会,大概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善巧方便,对于下下根人,不能接受高等哲学的,用这个方法安慰、安慰大家,我们是这种想法,这在佛门里面属于低级的教学,不重视它,也不接触它,不少年,十几年。
到以后我跟李老师学经教,跟他十年,老师要我看《印光大师文钞》,近代一位高僧大德。那个时候的《文钞》只有四册,正编两册,续编两册,现在有《全集》出版,最重要的是这四册。我看完之后对于净土不敢轻慢,因为《文钞》确实是非常有分量。印光大师这个人有真学问,儒释道他都懂,佛门里面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这是一位大德,一心归净土,这是个很难得的好榜样。不敢再轻视净土,可是还是没有意思想学它,对于《华严》、《法华》、《楞严》、《般若》、法相,这些大经大论兴趣非常浓厚,放不下。跟李老师学法相,学《楞严经》,学《华严经》,我一面学一面讲。所以一九七七年到香港来,香港邀我讲《楞严经》,《楞严》我在台湾讲了七遍,到这是第八遍,驾轻就熟,很轻松,愈讲愈好,愈讲愈明白,跟香港同修结了法缘。
真正相信净土,发心学净土是讲《华严经》,这经很长,我是《八十》、《四十》一起讲,每个星期《八十华严》讲两次,《四十华严》讲一次。大概都讲了一半,差不多十几年的时间,好像是十七年,讲了十七年讲一半。突然有一天想起来,我们最景仰的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最佩服的、最景仰的,这两位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助手,毗卢遮那佛两边两位就是文殊、普贤。华严会上看到他们,我就想他们是修什么法门成就的?在《华严经》后头去查,很细心的去查,找到了。《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两个人都是发愿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些经文让我们看到寒毛直竖,非常惊讶,文殊七佛之师,他怎么是念佛求生净土?再仔细去检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是文殊菩萨得意门生,肯定是传文殊菩萨之法的。仔细一看,五十三参第一参,参访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修般舟三昧的,专念阿弥陀佛。那我们就知道,第一个叫先入为主,他就是修这个法门。再看最后第五十三,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完全明白,善财童子一生专念阿弥陀佛。
当中学那么多法门,他去参观,就像阿弥陀佛参访十方诸佛刹土一样,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成就自己的智慧、学问。让我们想到,这是实学、真学,不是自己在家闭门造车,现在人所讲的考察、调查、研究,这是真实智慧。你看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最后「恋德礼辞」,这个意思很深,恋德是感恩,我在这里听到、看到的,对我境界提升,我要感谢。礼辞是什么?礼是礼拜,辞是不学这个法门,他还是老实念佛,对自己专门学的法门一丝毫没有影响。我这才回过头来认真修净土,所以我认真修净土的时候在四十多岁。二十六岁学佛,差不多二十年才回归到净土来,才真正认识这个法门是所有法门里头最殊胜的法门,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所以真正接引我入净土的,是《华严》,是《法华》,是《楞严》,是《般若》,没有这些基础,我不相信。确实愿有深浅,发心有大小。
可是我这一信大概比别人信得深,为什么?我搞清楚、搞明白了。一般人信没有我搞得这么深,搞得这么清楚,这一信就不会退转,所以发心就大,持诵也多了。《无量寿经》讲了十遍,净土五经统统都讲过,《弥陀经》先后大概也讲过十遍,讲过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这就是细讲。《往生论》,五经一论,《观无量寿佛经》,我们讲过善导大师的《四帖疏》;《大势至圆通章》,我们讲过灌顶法师的《疏钞》。观音菩萨三经都详细讲过。所谓净土五经一论,这是专修专弘。晚年统统放下了,专讲这一部《大乘无量寿经》,就讲的会集本,就讲这个集注。我发心一年讲一部,这一部的标准是一千二百个小时。一般学校说学分,大概在学校没有这么多学分的,六百堂课,一堂两个小时,一天讲四个小时要讲三百天,讲满三百天。愈讲愈欢喜,愈讲信愿向上提升,愈讲愈有信心!
我们再看底下,「众生之宿根有无量差别」,前面是讲闻名之后,信愿不一样,众生的根性也不相同。「福德因缘亦复各有殊异,人人自别,各各不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故知十方众生往生者无量,其品类亦无有量。世尊乃于无量不同之中,粗标大类,于本经中分为上中下三辈,是为至略也」。这个分法上辈、中辈、下辈,上辈有三品,中辈三品,下辈三品,这就是九品,跟《观经》上讲的九品相同,这都是大分。再细分的话,九品每一品里头又有九品,八十一品,八十一品里头每一品又有八十一品。然后你就晓得,八万四千法门从哪来的,就这样分出来的,愈分愈细。可是为了教学方便起见,只说总纲领,细目就统统省略掉了。
「三辈各有三,则为九」,《观经》当中的九品。「九品各含九」,就八十一品。「如是辗转推演,实是无量。今于无量辈中,总括为三辈。其往生后品位虽悬殊,若论其能往生之主因,莫不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十二个字是总纲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第一个因素,凡是念佛往生的人必须具有,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往生。「盖此正本经之纲宗,往生极乐之关键」,这个两品,第二十四「三辈往生」,第二十五「往生正因」,这两品专门讲专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所以这两品经也非常重要。
「三辈往生」,这是我们凡夫得生净土的类别。「其愿行功德,是我辈企求往生者之轨范」,所以这两品经就非常重要,我们要非常用心认真来学习。「若真志求往生,则当依之,犹如明鉴,时时对照,思欲类及」。这几句话黄念老讲得很好,勉励我们,如果我们真正发心,这个志就是志愿,佛家讲发愿,世俗人讲立志。如果真的立志求往生,我这一生当中,我的目标、我的方向,我想完成的大事就这一桩,方向西方极乐世界,目标亲近阿弥陀佛,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佛,生到极乐世界就决定可以做到。我们一定要依这个方法,经典上讲的方法,这个两品经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每天对照一下我像不像,像不象是阿弥陀佛的弟子?我能不能往生?给自己警惕,帮助自己提升。「当知净宗称为易行道者」,这个法门古人称为易行道。「是与余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门相较而言也」,佛法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易行道怎么说?是跟八万四千法门相比较,此地把这个法门,算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的一种。有很多人说,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外一个特别法门,不算在它里面。跟八万四千法门比较,它容易,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都要断烦恼,都要消业障。
譬如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要断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你才能证得,这个麻烦。不要说八十八品,一品我们都做不到。八十八品见惑,世尊教学通常把它归纳为五大类,便于初学。这五大类的第一个「身见」,六道众生都执著身是我,佛说身不是我。怎么办?你能不能把身是我的想法、看法放下,接受佛所说的,身不是我。身不是我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像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这个房屋是我所有的,房屋不是我。所以把身当作我,是个错误看法,真的是错误,你在六道里头轮回,这一生得这个身是我,来生到畜生道变个小狗、小猫,你也认为那个身是我。身有生死、有生灭,我没有生灭,所以身不是我。身不是我,要为这个身去造业岂不是大错特错吗?你要杀生、要吃肉,满足谁的欲望?满足舌头的欲望,其他的器官不相干,只有舌头享受这味道,美味。一个人一生为舌头造多少罪业?身不是我,舌头也不是我,我为什么让它造这么多罪业来连累我?所以身的一切享受都可以放下。身带给我们当然有利、也有害,不明白是害大于利,明白了是利大于害,就是修行人,我要用这身体专门做好事,修净业、修善业,绝不造恶业。所以身见身要放下。
第二个「边见」,边见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相对、对立,有我就跟人对立,都从这生的。对立能放下,慈悲心就现前,为什么?看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不对立了。确实是一体,一体是真的,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法跟自己是一体。学佛首先要想到,佛跟我是一体,大乘教里头佛说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自性就是真心,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我这个身体也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是平等的,是一不是二。极乐世界是我心变现出来,这个世界也是我心变现出来的,离了心之外没有一法可立。
我们在前面学过,智者大师天台宗的「十乘观法」,第一条教我们观不思议境界,不思议境界是观总相,就观察整个宇宙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多,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但是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二法,一个色,一个心。色就是所有的物质现象,心,所有的精神现象,讲五蕴,五蕴,色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心,有感受、有分别、有相续不断、有记忆,这些属于心法。科学也是这样分的,物理、心理,也是这个分,但是科学分到这里就没有了。佛后头还有,佛底下有一句话说,色由心生。这句话到现代科学才发现,这是最近三十年的事情。科学家发现物质是由念头变现出来的,肯定了佛这一句话,色由心生,就是物质是从念头里变现出来的。可是佛后头还有一句总结,全体,「全体是心」,这是佛法。所以佛法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能控制一切法。这个学说如果要被肯定,这个世界科学就起了翻天覆地大革命的行动。物质是念头变现出来,念头可以控制物质、可以改变物质,念头改变物质,这跟佛法讲的完全一样。第一个,改变自己身体,就是治疗疾病不要用医药,用念头。第二个,可以改变我们居住的地方,中国人讲风水,可以改变风水。化解地球上所有的灾难,用念头,能不能做到?连科学家都肯定能做到,只要你把意念集中,就是佛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一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二十八页,倒数第七行最后一句看起:
「当知净宗称为易行道者,是与余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门相较而言也」。我们还把它说个整数,八万四千,跟八万四千法门比较,它是易行道。「唯此独易,故称易行」。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要断烦恼、消业障,就断烦恼、消业障而言,我们今天确实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前面我们举了最浅显的例子,见思烦恼里面的见惑。八十八品见惑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谁能断了?这个东西真正断了,才能证得小乘初果,大乘十信位是初信菩萨。所以,实实在在找不到这样的人。末法确确实实只有净宗能成就,所以这是易行道。早年黄念老在世的时候,我每年会到北京至少去三次,去看看这些老朋友们。现在老朋友们全都往生了,所以我就很少回到国内。他告诉我,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修禅的不但没有开悟的,连得禅定的都没有。虚云老和尚得禅定没开悟,你说多不容易。修密的,他告诉我,这六十年当中,修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而修净土往生的人可多了,这六十多年当中,我们相信不止六千人,这是最保守的估计。
唐朝时候,善导大师告诉我们,注解里头引用善导大师的话很多,这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传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日本人对他最信仰,日本的净宗都有善导的塑像,泥塑的、木雕的,画的像更多,处处都可以看见,看到日本人对他的崇拜。我们问日本出家人,传说当中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他们知不知道?都知道。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他说比较起来是容易,「若论其实,如本品所明,则知往生,亦非易事」,也真的不是容易事情。虽然条件很简单,信、愿、行,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愿?这里头问题就很多了。如果这个信里头还带着有丝毫怀疑,就未必能往生。真愿往生,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还有一丝毫没放下,也不能往生。所以,真信是一丝毫怀疑没有;真愿,我真想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对于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留恋,这个人决定得生。如果对这个世间人间天上这种富贵的享受,荣华富贵的享受,还有丝毫羡慕,还有丝毫留恋,就去不成了,这是不容易。
所以下面说了,「倘不真为生死」,这个生死是脱离六道轮回,不是我们现在这肉身的生死。譬如这一生当中修了有大福报,来生在人间是大富大贵,如果福报超过人间的富贵,他就到天上去。天王,中国人讲玉皇大帝,也都是人做的,他修了大善。比玉皇大帝高的,大梵天王、摩酰首罗天王,那都是修的大福德。摩酰首罗天是第四禅的天王,大梵天是初禅天的天王,这些人福报大,前面有较量、有比较,我们也看到过。你看到这些有没有羡慕?如果有丝毫羡慕的心,就去不了极乐世界,你对于天人还有留恋。所以真为生死,不再搞六道轮回,不再搞十法界了,知道轮回苦,四圣法界不究竟。「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最简单的说法,蕅益大师所说的真信、切愿,心里面除了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念头,这就是大菩提心。这样的心,「以深信愿,一向专念,而欲往生」,这是决定得生。如果不是真的,不是真为生死,不是真正发菩提心,不是真正深信切愿,这一向专念、往生净土就靠不住!
下面念老说,「敬祈」,敬是恭敬,祈是祈求,「当世行人」,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真诚、恭敬祈求现在在世修净土的这些人,「慎莫初闻净宗易行,便生轻慢」。要谨慎,决定不可以听说净宗是易行道,对净土法门就生轻慢心,轻慢是不尊重。这种心态的人很多很多。哪些人?他现在也在念佛堂念佛,也是求生净土,但「信心虚浮,志愿弛缓,口谈净业,心恋尘缘,如是求生,当待驴年」,这没这个道理。可是这种心态念佛人很多,我们常常看见,他对于世间事情很计较,没放下,名闻利养不肯放下,俗话说不肯吃亏,喜欢占小便宜。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只要看到有这种心态,就知道他念佛念一辈子,临终未必能往生。
还有确实口谈净业,心恋尘缘。我初出家的时候,看到有老居士,年龄比我大很多,至少大我二十多岁。我在台北圆山临济寺出家,这个老居士福州人,是临济寺念佛会的副会长。每个星期六念佛会在道场做一次共修,他领众,他当维那,法器敲得很好,专修净土。临终,临命终时,不准人念阿弥陀佛送他往生,他不想往生,他要叫大家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救度他。你看这有什么法子!最后还是走了。不想往生,贪生怕死。别人还能说得过去,念佛会的副会长!每次念佛都是领众当维那,姓林,林老居士。所以确实不容易。念老在此地说,如是求生,当待驴年,你们有没有听说属驴的?这个驴年根本没有。中国古人常常用这个字,那就纯属虚妄,决定不可能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又本经三辈」,上中下三辈,「与《观经》九品,是否相配,古说不一」,说法的人很多。「论为同者,有昙鸾诸师」。确实有不少法师认为《无量寿经》讲的三辈就是《观经》里头讲的九品,上辈有上辈上生、上辈中生、上辈下生,跟《观经》九品的意思相同。昙鸾师的《略论》里这么说法,「生安乐土者」,安乐土就是极乐世界,「《无量寿经》中唯有三辈上、中、下。《无量寿观经》」,《观无量寿佛经》那个里面说,「一品分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为九品」,这昙鸾法师说的。「又《净影疏》曰: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总以标举,如《观经》中,粗分为三,细分为九」。《净影疏》是隋朝净影寺慧远大师的《无量寿经》注解,他这个说法跟昙鸾法师相同,都认为这个地方的三辈就是《观经》当中的九品。
「三辈者,谓上中下也。九辈者,于上品有三,中下亦三,故成九辈」。憬兴师他说,「今即合彼」,今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讲的跟《观经》所说的可以合起来。你看「合彼《观经》九品,为此」,此是指本经,本经当中的三辈,跟《观经》九品是一个意思。又莲池大师说,「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头讲的。「又天台《观经疏》」,是智者大师作的《观无量寿经》的注解,「谓此经」,此经是《观经》,「九品,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辈也」,就是,大本是《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三辈。这些祖师大德都认为《观经》的九品就是《无量寿经》讲的三辈。
也有主张不一样的说法,「至于主张两经相异者,则灵芝、孤山」,这也是过去大德里头鼎鼎有名的大师。「灵芝师谓三辈止对《观经》之上品;不摄余六品」,因为《观经》的中品及下品没有说发菩提心,上品有说发菩提心,中品、下品没有说菩提心,他用这个经文来说跟《无量寿经》不一样。「孤山稍广」,说得稍微,我们看下面文,「谓此之三辈只摄彼之上品与中品,不摄下三品」。灵芝只是说三辈是上品,上三品,孤山也包括中三品,下面三品没有,不摄下三品。「因本经中三辈往生者,皆是善人」,他这样说法,下三品是恶人,不是善人。「而彼《观经》中之下三品,皆是恶人,临终忏悔,念佛得生也。是故诸师皆谓两经不能相配」,也有提出这个意见的。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都有根据。
「莲池大师于《疏钞》中,会通上之异说」,这两种说法到底采取哪一种?莲池大师把它合会。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头说,「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这是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讲《无量寿经》的三辈就是《观经》的九品,是从位次上来说的,而不是讲往生的人的行因。其实,下三品虽然是恶人,恶人忏悔,恶人改过、认错,那就是善人,始恶终善,讲得通。决定不可能有恶人带着那个恶,现行的恶,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不太可能。恶人忏悔,这四十八愿有,第十八愿里头,五逆十恶。祖师们说得更好,甚至于毁谤大乘,临终忏悔都能往生,阿弥陀佛都能摄受。这就恶人变成善人了,改过就是善人,所以能讲得通。
「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这两位法师是讲行因,是讲念佛往生的人他们修行的因地,所以「止齐中上」。灵芝认为止齐上品,上三品,孤山他把它扩展到中品,上中两品。「各有所据,取义不同」,他们所说的都有经文做依据,只是对经文解释不一样,所以并不相违。下面说的,「克实而论」,就实际状况来说,「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恶人可以变为善人。佛陀的教育,实在讲他有三个目标,对初学的,帮助他转恶为善;第二个目标,提升了,他已经变成善人,帮助他转迷为悟,善人是善人,没开悟,帮助他开悟;已经开悟了,他还没证果,那就要转凡成圣,这三个层次。所以,「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往生之前他是恶人,临命终时他忏悔、他改过,他已经变成善人,阿弥陀佛来接引,他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这是莲池大师的话,他说这还有什么疑问?
「上之会通,甚契法要」,这两句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评论,莲池大师这个会通,契合净宗的法要,说得好。「盖天台等主张两经相配」,完全相同,「乃着眼于往生后之阶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没有说他往生之前的行因、行持,没说这个。「灵芝诸师指为异者,乃专就因地行持」,没有往生之前的行持。所以「乃就曾否早发菩提心与平日之善恶而言」,他说这个。临命终之前,那一口气还没断,发菩提心还来得及。所以第十八愿讲临终一念、十念必定往生,五逆十恶都可以往生。看出弥陀无尽的慈悲,只要你回头,只要你改过,没有一个不得度,没有一个不成佛。「则《观经》之下三品,不能齐于本经之下辈矣」,这是灵芝、孤山他们的看法。
「莲师」,就是莲池大师,「末后曰:始恶不妨终善」,一生作恶,临命终时悔改,他就是善人。这句话「深契圣心」,这个圣是阿弥陀佛,应该是跟阿弥陀佛的心相应。「恶人临终如能忏悔发心,至心念佛,则恶人已成善人」,这个是可以承认的,「故亦蒙佛摄受,随愿往生」,五逆十恶。可是愿文里头还有一句,毁谤佛法的人,除了毁谤佛法,这种人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毁谤佛法,为什么愿文上加这一句?因为五逆十恶、谤法,这是极重的罪业,阿弥陀佛愿文里头有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念佛人不要造这个罪业。造这个罪业,临终忏悔他还是能往生。善导大师的话有意思,善导真的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那这个话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五逆十恶,毁谤净土,毁谤大乘,临终忏悔,临终认错、忏悔,还是能往生。这才是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普度一切苦难众生的本愿。不是不通忏悔,真忏悔他就是好人,恶人已经成了善人,佛一定来接引的。
「故莲池大师曰:岂不贤圣同科。同登极乐」。善人念佛往生,恶人念佛,临终忏悔也往生。品位高下那要看他忏悔的心,如果是十分真诚的忏悔心,他品位一下就高上去。绝不因为他在生的时候做多少错事,不因为这些,是看他那个忏悔的心。所以极重罪业的,就是五逆十恶、毁谤大乘的,真诚忏悔,真诚的那种信愿,忏悔心,也可能到极乐世界就是实报土上辈往生,不可以轻视这些造作恶业的人。我们中国谚语有句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无恶不作的人,回过头来是一等的好人,一般的好人不能跟他相比,他的位次一下就提升了。这是很合理的,合情合理的说法,没有一点牵强,应该是这样。这是给一切众生莫大的信心,给一切造罪业的众生带来了希望。不是因为造罪业佛菩萨不原谅你,不是的,回头就原谅你。所以莲池大师曰,岂不贤圣同科,同登极乐。「由上可见,此经三辈,彼经九品」,此经是《无量寿经》,彼经是《观无量寿佛经》,「实相配合」,实际上九品跟三辈是配合的,「不容或疑」,不应该再怀疑。
「又《报恩论》曰:此经上辈当出家,中下二辈当在家」,这个当就是配合的意思,把上辈往生的配合在出家,中下二辈配合在在家,「乃从其多数,粗举大凡,故云凡有三辈。《观经》就此大凡,略开为九,而又极其优降,以括无量行因之不齐。此论极好」。《报恩论》里头说的。这是说明,这三辈往生里面,包括无量行因,这个无量行因,有善因、有恶因,统统包括在里头,只要临终忏悔,断恶为善,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观经》中,上上品往生者,弹指往生,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法忍,须臾历事诸佛,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乃三辈中极优者也」。这是什么人?一般说这是法身菩萨去往生的。法身菩萨,《华严》圆教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的菩萨,如果在他方世界修行,必须一阶一阶向上提升,时间很长,在极乐世界能把时间缩短。为什么?发真诚大菩提心,就能把修行的时间缩短,地位很快向上超升。上上品往生,这一弹指,就是很短的时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就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七地以上证得的,七地菩萨下品无生忍,八地中品,九地上品,七八九地,九地上品。再向上去叫寂灭忍,这最高的。寂灭忍也有上中下品,下品寂灭忍是十地菩萨,中品是等觉,上品是妙觉如来。所以,为什么这些大菩萨们愿意到极乐世界?他距离妙觉如来的时间愈来愈短。
见佛闻法,他悟无生法忍,须臾间历事诸佛,须臾也是极短的时间。在极乐世界他能够分身,能分无量无边身,到十方世界去供养佛。供佛是修福,听佛讲经说法是修慧,福慧双修,这一下就修圆满了。得佛受记,你看,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这真不得了!成就圆满的后得智,也就是佛法里头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他供养无量无边诸佛,诸佛都为他说法。他闻法不但能记住,闻法开悟,那真正是名符其实的大彻大悟,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通达的、没有不明了的。这个人叫圆满的佛果,这是三辈当中最优越,上辈上生。
下下品是谁,哪些人?五逆、十恶。这是极重的罪业,临命终时,「地狱相现,临终忏悔,十念往生者,乃下辈中最下者」,这都能往生。五逆、十恶只要犯一条,五逆只要犯一条,十恶具足,没有不堕地狱的。十恶里头头一条是杀生。我们知道,唐太宗说他堕的无间地狱,为什么堕的?杀生太多,打仗的时候杀人,因为这条堕无间地狱。他在地狱里忏悔,遇到这个机缘,他一生当中做了一桩大好事,就是编《群书治要》。这部书是治国的宝典,唐朝在历史上称为盛世,靠什么?就靠这部书。我们是在无意当中发现的,这部书非常好!能救现在现前的社会,能救国家、能救世界。我们得到了,赶紧把它印了一万套,底下这一套就是的,印了一万套,分送到全世界。这样子以后不会再遗失,不会再失传了。现在迫切需要的,要注音、要注解,要翻成白话文、要翻成外国文。
我们是无意遇到这个缘分。去年,我记得是三月二十五,这部书刚刚印好,样本书寄到澳洲,我们展开放在桌面上,大家来欣赏。当时悟忍法师的妹妹也在,突然之间,她就跪在地下,跟我们大家说,我是李世民。我们一听,怎么李世民来了?他来感恩。感什么恩?原来我们印这套书,他因为这个功德他才能离开地狱,这么一回事情。告诉我们,这部书能够救全世界,我们相信。所以鼓励了我们,让我们赶快做注解、做注音,赶快把它翻成外国文字,向海外流通。这个人是个好人,他不知道杀人那么严重。他年轻,不知道文化可以治国,可以统治国家,佛法可以统治国家,不知道。采取武力来统治,造这么大的罪业。用文化来统一,中国古时候有例子,他没想到。
历史上有记载,商汤,大概在我们三千八百年前,商汤王。它是个小国,面积七十里,不是现在的公里,周朝以前的里不大,在我们估计大概也不过是三十公里左右,三十公里这么一块地方,这是商朝。那个时候中国没有统一,他们这个小国治理得好,人民安乐,互相尊重,互相敬爱。周边许许多多的小国都佩服他,都尊重他,都向他学习,尊重他称他为天子。这个天子不是后来的皇上,后来是真有实权,他这个没有实权,是大家推崇,大家尊重,大家向他学习,几百个小国。周朝也用这个方法,周文王他的领土一百里,一百里相当现在的五十里,也治得非常好。你看那个时候天下,中原这块大地上,八百多个国家,八百诸侯尊他为天子,向他学习,接受他的教诲,学习治国的这些方法。所以,不必用武力。商汤跟周文王都是用文化的力量,让人民对他心服口服。历史上有记载,周文王日常的生活,生活起居大致上跟人民是差不多的,没有特殊的这种享受,跟平民一样,所以得人心。这是做出榜样来让我们看到,这不是假的。
今天这个时代,应当要有这种榜样,一个城市、一个乡镇做出榜样出来,全世界都知道,都向这个地方来学习,这还得了吗?这是中国文化,是唐太宗编这部宝典。这部宝典是中国老祖宗,就是唐朝之前二千五百年,典籍里记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智慧、理念、方法、经验、效果,都记在这部书上,专门提供给国家领导人去读的。所以这部著作能让他离开地狱。我们对佛经上说的话就相信了,不怀疑了。
「《观经》明其最优,兼指最下,故谓极其优降」。到了极点,优到了极点,是上上品往生;往下去,下降到极处,是下下品往生。下下品是五逆十恶、谤法之人,都能往生,全包了,上上品往生的是法身大士。「二经乍看似异,而实旨正同」,《观无量寿经》跟《无量寿经》合起来看,好像不一样,实际上是相同的。
下面经文,「别明三辈」,先说上辈,上辈的行因,第一个「舍家弃欲」。请看经文: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我们看念老的集解,「经中上辈往生是否凡夫有分,乃净宗一大问题」。古大德有所谓这是菩萨往生,什么菩萨?「如谓上上品须四地至七地之菩萨」,法身菩萨,「上中品须初地至四地之菩萨,余可例推。中品中生及以下,才是凡夫所能达」。这是古大德的讲法。他说「若如是者,则弥陀大愿之无上,西方莲国之独妙,持名法门之易行,往生妙法之殊胜,皆成戏论」,戏论是开玩笑的话,不是真的。西方极乐世界无比殊胜微妙,就是凡夫一品烦恼没断,也能生到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这不可思议,这才叫难信之法。如果像这个说的,这菩萨可以相信,这不难,好像合情合理。所以下面念老说,「直使不可思议之净宗妙法,亦复成为可思议之法矣。故此实为净宗之关键,前于本解(贰)概要中,虽略论一二,未尽其旨,试更详之」。前面在概要里头提到,但是没有详细说,现在到这段经文,念老要给我们详细的来分析、来说明。
「古说之非」,古人讲的说错了,「幸得唐善导大师,广引经论,力破旧说」,古人这个说法,善导大师不同意。善导大师在他所著作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在这个里头讲得很详细。他说,「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看此,这个此是《观无量寿经》,看《观无量寿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的意思。「总是佛去世后」,释迦牟尼佛过世之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这善导大师说的,说得好!极乐世界三辈九品全是凡夫往生的,不是菩萨、不是阿罗汉。菩萨、阿罗汉也有去往生的,那不是阿弥陀佛主要的用意,阿弥陀佛主要用意,目标是对准六道里头的善恶凡夫。大小是什么意思?大小是发心,心量大叫大凡夫,心量小叫小凡夫,从这上说的。这里头有句话非常重要,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也就是说我们遇缘不同,所以才有三辈九品的差别。
我们看下面经文,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