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中观庄严论解说]中观庄严论解说第九十二课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7-7-4 12:25
標題: [中观庄严论解说]中观庄严论解说第九十二课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中观庄严论解说]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二课


第九十二课
本论当中,现在正在对法相、名相、事相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前面已经介绍了一部分,也就是说,所谓的法相是表示某一法的根本因;名相是这一法的总相;事相则是这一法中具体指出的事物。在介绍这个问题的时候,麦彭仁波切再再强调:一定要抓住意义上的重点,如果没有掌握意义的要点,文字上如何宣说也没有任何意义。
大家平时辩论也好、造论典也好,或者在理解论义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它的要点意义,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本论的前前后后都是着重强调的。当然,很多人认为修行比较简单,其实修行更不容易,如果闻思的智慧都不具足,那修行起来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所以大家在有机会闻思的时候,对于中观、因明当中最根本的要点一定要抓住,每一部论典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内容,最关键的问题在哪里。这些问题已经掌握以后,其他支分文字上的戏论,即使不了解也没有很大问题,这是闻思过程中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一定要掌握。
前面也说了,每一个词句在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理解方法,比如让你把木柴拿来,如果没有善于辨别,听者和说者也就始终解释不清楚。因为口中言说的木柴只是一种总相,从时间上来讲,有未来、过去、现在的很多木柴;从方位上来讲,有东南西北等很多木柴;从类别上来讲,也有檀香木、沉香木、柏树等很多很多;从形象方面来讲,有白色、红色、蓝色等各种各样的颜色;从形状上来讲同样是各式各样的。如果不能灵活掌握言词所表达的意义,无论如何解释,也仅仅是以词句增加分别念而已,始终无法领悟所说内容的真正含义。
有些人认为:闻思没有多大意义,只是增长分别念、戏论,不如一心一意地修行更好。
对于耽著词句的人来讲的确如此,如果意义上没有理解,只是在词句上绕来绕去,所谓的闻思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就像以手指指点空中的月亮时,根本不看月亮却盯着你的手指一样,始终见不到自己的目标。但是,闻思的基础没有打好的人,所谓的修行有没有意义呢?意义也不是很大。因为最开端闻思的基础都没办法建立起来,所谓的修行更难。因此,大家一定要在闻思的基础上修行,这一点至关重要。
任何一部论典,因明、《中观庄严论》,甚至小乘的《俱舍论》,对每个人来讲,其中都有一定的精华部分。将这些精华部分牢记在自己的心里,不论在任何一种场合中都能善于运用,这时,对众生和自相续对治烦恼等各方面都会有相当大的利益。
所以,大家在平时观察内心、改造自相续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目标。当然,现在世间上的各种思想家,表面看来的确有丰富的理论或者远大的理想,但他们的目标与佛教徒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所追求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作为学习佛法的人,首先必须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抉择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部论典所说的内容,都会对自相续中的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见解有所帮助,在这样一种层面中进行推究,必定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利益。
尤其本论所讲内容的涉及面相当广,现在前译派的很多高僧大德和传承上师都认为:如果精通了麦彭仁波切的这部《中观庄严论释》,就会对中观、因明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一定要通达这部论典。所以,现在康区、安多等藏地凡是前译派的寺院,只要闻思就必定会学习《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中观庄严论释》。当然格鲁派的个别论师也在学习,但范围不是特别广,而前译教法中的竹庆派、白玉派、噶陀派等各大教派的寺院,中观方面主要就是讲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
我们作为宁玛巴的后学者,对《中观庄严论释》一定要通达,这一次如果没有听懂,下一次再继续学习。从我本人来讲也是这样,刚开始学习一部论典的时候都觉得特别难懂,听过两次、三次以后,就觉得不是那么难懂了,有这种感觉。法王如意宝一开始讲《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每天都有一位大堪布辅导,下面还有小堪布辅导,我当时刚来学院,大部分内容都觉得听不懂,相当困难。但后来自己讲的时候就不是特别困难了,我在翻译这部论典的过程中,以前觉得特别难的有些问题,感觉上也不是那么难了。
很多人刚开始学佛或者以前没有闻思过,心一直在这方面没有入道,经常会散乱到其他外境上,所以的确有点困难。但我非常希望:在修行的旅途当中,大家对听闻过的很多论典不要放弃,其中所讲的很多知识应该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和闻思修行当中。因为对瓶子、柱子的判断,实际牵涉到因明、中观的很多甚深道理,也牵涉到名言量、胜义量的很多道理,如果通达这些道理,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所涉及的一切法自然而然就可以通达了。
对于法相与名相之间的关系,起装水作用、是大腹即为法相,瓶子就是所谓的名相;知言解义是人的法相,人就是名相,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没能通达,即使在表达法相的词句上言说再多也无济于事。尤其双方辩论或者做事情的时候,双方都有智慧就很好沟通;其中一个不具足智慧的话,那无论怎样给他讲解也是讲不清楚,非常困难。
例如,一个人见到晶莹剔透的水晶宝时问:“这是蓝宝石吗?”别人回答:“不是,蓝宝石是蓝色的。”这时他认为可能是蓝色的布,便问:“那蓝布也是蓝宝石吗?”又回答:“布不是蓝宝石,蓝宝石是蓝色的宝珠。”问:“那么,蓝如意宝也是它吗?”答:“不是,与蓝如意宝相比,蓝宝石的价值要低廉。”“那么,是蓝水晶吗?”“不是,它要比普通的水晶价值昂贵。”
原本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蓝宝石就是蓝色的一种宝珠,人们可以经常看到、听到,对方如果聪明一点就可以马上领会,但这个人却始终耽执在词句上,结果终究无法解释清楚。
所以,在学习闻思的过程中,认定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掌握它不共的特点。比如法相和事相,真正理解论典中所说的意义之后,在内心当中应该有自己的一种总结;然后说人有前世后世,对前世后世存在的最关键问题也应该反反复复思维,之后在内心生起一种不可动摇的定解。
不然你每天都去听课、辅导,我和下面的堪布堪姆们,每天在字面上给大家讲……,自己一点也不理解的话,以后稍微遇到一点外缘,别人说瓶子不是无常,你也觉得对方说得特别有道理:原来乾隆皇帝时候的瓶子,现在也是这样,再过五百年还是不会变的……瓶子不是无常的。这就是对无观待因没有真实掌握,最后遇到外境的时候很容易随外境而转。同样,对人的前世后世存在、业因果存在的道理,虽然自己有一种相似的定解,但最后遇到不同的环境和外缘的时候,很容易就会随外境改变的。
麦彭仁波切此处宣讲了很多甚深的窍诀,大家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自己的智慧经常加以观察。
正如前面所举蓝宝石的例子一样,由于未能完整表达出蓝宝石独一无二的特点,无论宣说再多言词也是无法认清它。就像《涅槃经》中说[1]:一百个盲人摸大象,不同的人所描述的大象也各不相同,而真正具眼目者可以马上说出大象的不共特点。同样,对任何一个事物所独具的特点没有掌握的话,口中宣说再多也无有任何意义。
实际上,如果了解外境上蓝色与蓝宝石之间的关系,对方也稍微有一点头脑的话,便可以马上断除一切怀疑。比如对具有知言解义这一特点,有人可能会怀疑:具有知言这一特点的动物是不是也是人呢?正是因为没有掌握人类独有的特点才会产生这种怀疑的。因此,必须掌握法相的要点,依靠它便可以间接了解其不共正相,其他各种各样的怀疑也同时一并消除,就如同命根已经断绝,身根、鼻根等其他根自然而然也会消失一样。
大家不论学习中观、因明还是戒律,甚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人身难得》里面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这些并不是口头文字上说的,一定要在自己心里面产生一种定解。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当中如是赞叹定解的原因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不具足定解,他的修行始终无法获得进步,因为法就是法、人就是人,一旦法的力量在自相续中起到作用,所谓的修行也必定会成功。
如果始终耽著一种词句,哪怕五部大论所有的颂词全部能够背诵,真正的要点却丝毫也不理解的话,终究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大家在背颂词的时候最好先了知意义,这样不容易忘记,否则,就像婆罗门念咒一样,今天背完了、后天就忘完了,到最后一点印象也没有,这就是未掌握意义所导致的。
平时在辩论、传法等任何一种场合,有些人口才虽然不是特别好,但从意义上精通这个问题的话,很多人也是根本辩不过;有些人口才倒是不错,意义上根本没掌握的话,从意义上一追问马上就不知所措了。所以,词句和意义哪一个重要呢?应该是意义重要。当然,这种意义也需要依靠词句来表达,适度地运用词句也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说“瓶子”时,心中虽然浮现大腹的行相,但是已经从意义上理解的缘故,根本不会误解凡是有大腹特征的其他法为瓶子。可是意义上未能掌握的话,说具有大腹行相的事物就是瓶子时,会不会认为孕妇也是瓶子,或者大象也是瓶子……
因此,当大腹的法相在某一事物上建立的时候,作为事相的“金瓶”、“银瓶”等必须与名相“瓶子”分开,如果没有特意指点出“金瓶”等,也就根本不知道所说名相“瓶子”所指的到底是什么。比如知言解义是法相,人是名相,这时应该指出能够知言解义的人的事相就是扎西或者男人、女人,听受者也可以很快理解人这一概念。
也就是说,首先应该下一个定义;然后这是谁的定义,有一个总相;总相具体指的又是什么。平时了解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如此,世间和出世间的任何学问也是这样,通过法相、名相、事相方能认识某一事物。
此处也讲到,必须要将名相中的任何一个类别特意分开,否则,必定从句义上也无法分清名相与事相。事相如果是“金瓶”,那么,金瓶需要是名相的依处,是瓶子的缘故;金瓶也是法相的依处,是大腹的缘故。金瓶虽然决定既是“大腹”又是瓶子,设施处却不会成为金瓶,就如同瓶口、瓶腹、瓶底的部分与色尘等是瓶子的设施处,其中的每一部分却不是瓶子一样。
意思是说,金瓶上金子的瓶口、瓶腹、瓶底以及金子的很多微尘是不是瓶子的设施处呢?是瓶子的设施处。但这些设施处是不是瓶子呢?不是瓶子。不然,我们说五蕴是人的设施处,那设施处是不是人呢?不应该是人。如果设施处是人,色蕴、行蕴、想蕴等五蕴变成了五个人,然后色蕴中东方的微尘、西方的微尘等无数个微尘也成了无数个人。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稍微灵活一点就可以转得过来。这里已经说了,瓶子的法相和名相是瓶子,瓶子的设施处却不是瓶子,否则,瓶底也变成瓶子、瓶腹也变成瓶子,瓶子的每个微尘都变成瓶子,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瓶子上具有无数个瓶子的过失了。
然而,在讲事相的场合里,对于见到了“瓶子”却不知道名称的人来说,你可以对他说:这个大腹的事物叫做瓶子,具有瓶子的法相之故。也就是通过前文所说的证成名言因来建立这一法。因为金瓶是事相、瓶子是名相,此二者单单从概念来讲是一致的,因此很容易将具有大腹特征并起到盛水作用的这一物体认定为瓶子,依此类推,也就可以了知与之同类的事物均为瓶子,就好像将具有撑起横梁这一功用的事物认定为柱子的事相一样。
瓶子、柱子的事相,在其同类中仍然包括很多类别,比如瓶子有金瓶、银瓶等,柱子也有东方的柱子、白色的柱子等,但无常的事相,仅仅是声音就可以,其中不必再分东方的声音、西方的声音等。实际上,无常的范围比较广,可以包括色声香味触各种各样的法,这些法从无常的角度来讲属于同一类,但从事物的本质来讲,色、声、香、味等不是真正的同类法。
刹那刹那不断生灭即是无常的法相,无常的名相是有为法,其事相可以是声音、意识等任何一个法,无常是任何事物的一种特法。因此在安立事相时,无常与瓶子、柱子等还是存在一点差别。
另外,因明当中还有遣余、相违、相属等很多秘诀,可以从法称论师的《因明七论》,以及陈那论师的《集量论》、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等论典中了知。
这以上,麦彭仁波切已经讲了世俗谛的法相、名相、事相,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这样一来,所谓的“世俗”已经通过否定方式说明了三种法相:未察似喜、生灭之有法、具功用。任何一个世俗法都具有这三个特点,在名言量前无有欺惑而显现,然而,其自性成实丝毫也不可能成立。从现空的角度来讲,一切法的现分为世俗、空分为胜义,具有缘起显现的特性,同样也是一种法相。正如龙树菩萨《中观根本慧论》所说:“何者缘起生,说彼为空性,彼作因假立,彼即中观道。”凡是名言中缘起而生的法本体即是空性的,有关这方面,前面讲得非常广,此处不再解释。
壬二、以何因而显现之理:
未观察似喜,依自前前因,
如是而出生,后后之果也。
此处主要讲内缘起和外缘起这一问题。
有人想:既然所有世俗法不灭而现,那它们到底是以什么因而显现的呢?
此处对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应该仔细想一想,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回答?在前面,麦彭仁波切用同等理回答了对方的几个问题,大家应该会运用这种辩论方式。尤其对一个问题不太明白,对方用同等理来给你作答的时候,你应该将此作为自己的思考点。
当然,意识的前因或者任何一法最开始的因,这些问题应该依靠释迦牟尼佛的教证来理解。《入中论》中也说:空性以理证可以成立,但对甚深的空性境界以及因果法,以理证没办法抉择,唯有依靠释迦牟尼佛的教证来成立。所以,因和果之间的关系,佛经中说:如同孔雀羽毛上的花纹,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因,但这种细微的因果,唯有佛陀才能了知。因此,只有佛陀才称为全知。作为凡夫人,应该明白:任何一个法都是缘起聚合而显现的。这一点相当重要。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麦彭仁波切回答:外道等认为万事万物必定存在一个因,有些说是大自在天,有些说是微尘,有些说是常有自在的我。正是为了说明一切法并不存在其他任何因、唯以缘起方式而显现这一道理,静命论师才说未经观察似乎欢喜而存在的这些法并没有另外显现之因,唯独是依赖于自己的前前之因而产生后后之果的。
有关这方面,《量理宝藏论》中用火的比喻来讲[2]:火焰前面的微尘即是它的因。那么,为什么在木柴积聚时会出现火尘呢?木柴等俱有因积聚时,很多散布的火尘聚合而散发出火焰,实际火尘无始以来就是存在的[3]。
前面已经一再强调过:对一切万法缘起而生应该生起定解。而且,诸大论师大力赞叹释迦牟尼佛所说缘起法的原因也是这样,一切万法的本性即是如此,只要因缘聚合便可以产生,在显现的同时也是空性的本体。有关这方面我们已经讲了很长时间,但真正能在自相续中运用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甚至对真正的缘起根本没有产生定解,还是以自己的眼识或心识来成立现在显现的法,这样还是很可惜!
一切所知万法都是观待而成立的,任何不观待他法如同空中鲜花一样的显现都不合理。一切有实法必定是观待而产生,一切无实法必定是观待而假立。



[1]《大般涅槃经》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是诸众生闻佛说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虽灭次第相续。是故获得无上如来三十二相如来色常。如来色者常不断故。是故说色名为佛性。譬如真金质虽迁变色常不异。或时作钏作[金*毘]作盘。然其黄色初无改易。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质虽无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说色为佛性。或有说言受是佛性。何以故。受因缘故获得如来真实之乐……
[2]《量理宝藏论》:石及柴等非火因,火因本为火微尘,微尘合而为一因,方是石柴等如根。
[3] 也就是指每个事物均具有地水火风等四大。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