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倓虚大师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7-6-17 22:31
標題:
倓虚大师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
湛山倓虚大师着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道者,虚通无壅,了无一物,若留尘芥全体则遮,道为之塞。一翳在眼,天花乱坠,众生世界,于此生焉。经云,应生无所住心。又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二祖断臂,求祖安心。祖云:将心来吾与汝安。答曰:觅心了不可得,祖云与汝安心竟。千七百公案,此为东土初案,则觅心了不可得一语,定非闲文。宗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今此初案,独存言诠,所谓心者,不于擎拳坚拂处显示,却向了不可得上承当,以验三心了不可得之文,与祖语全合。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过去已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不住,现在心不可得,未来未生,未来心不可得。如瀑流水,前后续生,刹那不住,故经标宗,无住生心。无住者,虚通无阻,如世道路,利于虚通,若住于道,便为道阻。古德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切众生本具生灭不住念念漂流之心,如鸟行空,不见鸟,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于三世相,了不可得。有着妄人,妄执三世,法皆实有,此如刻舟求剑,剑去逾远,正复何异。不知此心流注不息,体露堂堂,日用而不知者,无上真实之大道也。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为能造,体本生灭,悟此者,于三世法不着前相,体已灭故,不着今相,刹那未住故,不着后相,未来未生故。遍求三世,体不可得,无以名之,强名无生、无住、梦、幻、影、道。上自诸佛,下逮诸祖,悟道证果,此为必由。百千三昧,无边功德,此为秘藏。大千经卷,尘刹教海,此为源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以言说形容,思量拟议,举念即乖,涉想便非,如是境界,强名曰证。然则,永嘉大师证道矣,而又歌咏以出之,宁非画蛇添足,丰干饶舌,向万里晴空喷云吐雾,千顷碧波兴风作浪乎。今吾湛山老人,以八四之高年,不自知老之将至也,尤恐风浪之不溥,又复作证道歌略解以助之,教涉性相,宗该净禅,粗言细语,显第一义。饮一滴必知大海之味,尝一脔无非太牢之羹,云乎风乎,不离空碧,不即空碧,当机荐取。相得益彰。则证道歌者,有韵之证道歌,略解者,无韵之证道歌。永嘉大师,高座九莲,开颜含笑,见千百年后,尤有助纣伪虐之人,以无韵歌和之,则击节三叹,引吭高歌,老婆故态复作矣。
念安拜叙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此段文以无修为修无不修。无证为证无不证。以作佛法彻底之大纲。所以者何。因吾世人之本源即是完全之佛,同居优胜之佛境。不能自知。对自身,及环境,偏起执着。虽有智人悟得修证之法。而不知独立之方。多是用对待法,依他起修。不过证得圣贤而已,了一层分段生死为止耳。若不以此为足。立求上进,亦有成佛之分。若是凡夫修十善者。可得升天享福,福尽仍堕。虽然如是,仍属正道也。最可怜者,旁门外道。妄为人师,以盲引盲。纵得成功,总不过成些妖魔鬼怪而已。噫此非好言他过,乃预防鱼目混珠耳。
君不见者。乃偏对学佛的诸君而言。意谓君你见过靡见过呢。这绝学无为的闲道人哪。他已竟学到无可学处。还有什么可为。自然是一个清闲自在的达者。(道人的别称)当然是心内无妄想可去。身外无真理可求。既然如是。何故诸经教义,皆论破无明,见法性呢。须知若有所知,即是无明。若有能见,即非实性。若得能所双亡。而本有之见闻觉知现前。皆成佛性。故曰:无明实性皆佛性也。以如是之能所双亡本觉现前。则证实一切众生之身。皆属本知觉等之幻化。又阿罗汉,以生空智,证析空理为身。三贤菩萨以无尘智,证体空理为身。此幻化身。与两种圣人之空身。即同以妙观察智证到诸佛之清净法身,故曰幻化空身即法身。果能以如是之法身,觉悟明了。那还有众生凡圣万物之分。虽一物之名亦不可得。故曰法身觉了无一物也。所以者何。以其本源皆是自性,不假修成,非从外得,乃天然真实之佛果也。若能如是的觉悟。则色、受、想、行、识、之五蕴。皆如虚空之浮云而空去空来毫无实在。何可执着贪爱不舍。又心内的恶习惯。名贪嗔痴。能埋没吾人的三德。以贪能埋没法身德。嗔能埋没解脱德。痴能埋没般若德。以其损德过快。故名之为三毒也。虽然如是烈害。见不得戒定慧三学。以戒能灭贪。能救起法身。以定能灭嗔。救起解脱。慧能灭痴。救起般若。以三学救起三德,消灭三毒。此三毒原无自体。乃依习气而成。习气更无自体。乃依当人之自性而起。若得戒行有力。消灭贪习等。扶起法身等。而三毒如水上之泡。全泡成水。故曰三毒如水上之泡。可谓虚出虚没也。其戒行如定风之宝珠。若风定则水波不起。而沤泡何来。喻以根本解决故。佛性喻如静水。环境喻如起风。风吹静水成波。而水泡随现。故众生之佛性随世间风俗之环境薰成习惯。故曰无明。乃迷惑烦恼等之总名,实性即佛性也。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此一段文。承上文。‘无明实性即佛性’而言。惟恐世人,习惯世论。以对待为真。不易信此超伦绝待之佛法。以其少闻不见故。自最上之良缘。故以婆心弘愿。宜此最重之誓言为启世人之信。乌乎。悲矣哉。难矣哉。故略以证实相之果德。出于无明实性即佛性之因。始能达到无我人。分别我执。及俱生我执。并我之分别法执。及俱生法执。云何是分别我执。以人有生已来,专执四大假合之色身为我。故曰分别我执。又连带俱生之我执。既有形色之身。必须衣食住之享受生活。又生思想终在心内发生。流行不息。于是发生认识。执着为我。俱由分别我执生起。故曰俱生我执。又我身之外。复有非我之样式。(虽各种样式总名曰法)故名分别法执。再起去分别种种法执之心。即成俱生法执。乃是最微细之所知障也。如是无此人法分别及俱生二执罄净。而对多生多世所造下之阿鼻(译无间地狱)地狱最重之恶业。在此刹那最少之时间即可消灭。此乃启人之信。以此容易又恐不信。遂以誓言,促人生信。又曰,若将妄语诳众生。(别而言之九法界皆名众生。通而言之十法界亦皆名众生。)佛名无上众生。菩萨名大道心众生。缘觉名孤调众生。声闻罗汉名希果众生。二十八层天人名乐趣众生。世间之人名苦乐众生。阿修罗(译无端正)名嗔斗众生。畜类名愚痴众生。饿鬼名悭贪众生。地狱名苦苦众生。佛界不应在内。此当谓是九法界。若将虚妄不实之语诳骗九法界的众生。即是自招拔舌地狱之苦。其时间最久。当经过虚空微尘之数。及恒河沙数。最多之时。受此拔舌地狱之苦。以如是之恳切普劝众生何所取乎。以实知众生。是我性中之所具故。救众生是救我性中之众生也。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此段发挥圆顿教理。义谓顿然觉悟。乃悟了自觉。此自觉者。非借外缘。若藉外缘。非堕所知觉。即堕能知觉,所知觉者堕偏计执。能知觉者堕依他起。皆非圆成之如来禅也。如来禅者契机契理。契机者,因机施教。故用权智。契理者,观大机将熟。即用实智。以六度万行中之一行。或以世法一转。即顿证性体中之圆理。较前者之未悟。如在梦中自认为明明白白的。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之六趣。(亦名六道)今者觉后。不但六趣皆空。虽三千大千世界亦是空空如也。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此段指出悟圆理之法门。夫圆理者。超伦绝待。无罪福之苦乐。无损益之得失。何以故。乃寂灭性也。以寂者无声。灭者无色。于此无声色中。岂可问津觅路。欲明如是之圆理。只可用个比方。比如尘土油泥所遮之镜未曾揩磨。则不能用镜面光明。照一切相。若用抹布,拭去尘土。露出镜光。则能照外边一切影相。摄入镜中。镜光比如人心灵光知觉。镜外之色声香味触。环境之相。为外五尘。照在镜中的缘影。名粗相法尘。同前五尘,共名六尘。人心偏执六尘为正当的受用。就比如尘土油泥遮于镜面之光。这镜光仅能将镜面之泥土。照成镜里之影。又比如人心仅能知现在之事。不能知未来之事。又眼只能见远近等相。不过数十里地。再不能远见。余者耳鼻舌身。可作一隅三反。用此方法比量人心。多执着六尘起贪爱。却如将泥土遮掩镜面。将些粗细泥土影相。照在镜里。如同人心贪爱六尘。不能鉴远等比。乃习惯成性。不觉迷闷。倘得慧根成熟。顿舍贪爱。远离六尘。比如镜面揩磨尘土净尽,而镜影尘影随无。则镜面放光照天照地。照近照远。如同佛圣。断除五住烦恼。消灭分段变易生死之根。此是用方法比量人心起贪爱之义。再用比较。以明细相法尘。破生相无明烦恼之根。全在今日分明须剖析也。分明者,乃指比方而言。比如拭磨镜面之尘土。能照天地近远之相等。此类是变易生死之根。生相无明也。无非是剖开之比方。所以者何。再用比较。方能析出生相无明。何以故。拭尘磨泥,乃有为之法。又能照所有天地等。乃属能所未亡。又尘去明生乃生灭之法。举些三义。代表世界一切所有。无非对待而起。皆是生相无明。故佛法超伦绝待。离过绝非。决定在言外思义。教外明宗。以对待故有独立。因高低故有平等。若离对待。则高低等一切言说皆不得成立。且如以高独立。则一高一切高。而高外无非高。无非高对高。则高之名,即不可得。名不可得。则教何立。如佛以世间诸法皆说到不可言处。故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强名圆理。以表无始终。无高低等。若在此超伦绝待之中。讨得个消息。则与圆理可作商量。何以故。以-切世间法,皆是圆理故。所谓世间法者。总不离伦序对待。指其超伦序绝对待。即是佛法之圆理也。超绝两法。全在消息。所谓消者。消灭偏计执之对待。息者。歇息依他起之伦序。以有伦序。必有攀缘。以有对待。必起竞诤。修行人,起心内之攀缘竞诤。岂能修行。世间人,起身外之攀缘竞诤。安得清平。所谓佛法不离世间法。会用者,世法即是佛法。不会用者,佛法即是世法。此二法各无始终内外。故假定名。谓之圆理。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此段承上说明教人醒悟。谁无念谁无生者。意谓佛经有成言教人。心无妄念。理悟无生。乃是随世间人情常以对待知识。妄念纷飞。故教其先止妄念。再悟心理。所谓先止粗心妄想。后悟对待心理。权以方便之法。俾修人天之道。先享人天之福。便信浅近因果。不退信根。或见有小机成熟者。始敢发明,出世对待心理。超出人天之道。及超度四恶趣(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若遇大根性机缘成熟者。方可用超伦绝待之法。征明无言说道。故言谁能无念。谁能无生。纵让诸佛菩萨。他也未离开念。他也未离开世间的生死。何以故。就按释迦佛来说。他是四月初八日。在无忧树下从摩耶夫人右所生。活到八十岁二月十五日。说完涅槃经。在双林树下而死。这不是一个铁证么。既然未离生死。这一切经教。为什么教人了生死呢。哈哈、殊不知这是教人了生死。何曾教人离生死呢。若离是离不开的幻化相啊。若了是明了、就是啦。何尝有生死呢。这生死原是古今之人假定的名辞。传留消息。究其实就是个幻化相。世人认为实有。若如是说。为什么人皆乐生怕死呢。仍是由古人之偏计的名相。而起了今人的执着。执以为真。再起着住,念念不忘。黏湛发知难舍。又不知归命复理。临命终风刀解体之时。痛苦万状。致人见之惊?。故起乐生怕死之心。又不知死后归宿。当然恐惧。此解谁无生之意。惟恐质难。以备问疑。故文拖至此。再合解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当然暗示。若实无念无不念。此念生二法。代表世间一切对待之法。皆成实相。实相即是不可思议。无言说道之佛法。这个机关。可得何人,求取唤开。若开此机关,必须木料所造之人来讯问,此机关可能大开也。举木人不能言问。以表在无言说处。此关方能大开矣。果能以无言说道。成就佛法者。纵求他佛亦能成。或以自己为佛施功亦能成。再求自他共佛便能成。唯求自他不共佛者。因执自己与他佛无干则决不能成。所谓求他方佛者。如修净土信仰西方极乐世界。他那里有阿弥陀佛。曾发大愿。无论何处。有人发心笃信。愿生我处。实行念我。‘阿弥陀佛’名号。至临命终时。我决定接引此念佛人莲华化生。同享安乐。共成佛道。若不尔者。我决不成佛。若求详知。可看净土三经。再求自佛者。只是自己施功。或学宗、教、律、密。四大宗。皆能成就。但有早晚不同。若选最成就者。唯属净土法门。何以故。一生佛国。永不堕落故。又兼往生时。多仗佛力。余者皆是自力。再者自他共佛者。乃属大开圆解。生佛不二故。虽然如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诸佛大圆觉。
此段承上节。若悟圆理。无言说道。当以无为而修。先要开放四大。(吾人身之皮肉筋骨。乃是地大所成。血脉津液。是水大所成。温热燥暖。是火大所成。呼吸气力。是风大所成。)吾人偏执四大,为自身相。生生世世以妄想束缚。永未解放。今者实悟圆理。决不偏执四大色身为我。偏观宇宙山河,飞潜动植乃至无量数之三千大千世界之虚空微尘。何处不是本自原有之体呢。莫再于此四大。再用心执把捉了。因无量微尘数之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切众生。于我同是一个寂灭啦。岂不在此寂灭性中随便吃喝吗。这就作个无忧闲道人。不去妄想不求真了。虽见诸行无常,皆无非是妙有真空啦。这就是佛的大圆觉了。古德云。随顺世缘无挂?。涅槃生死等空华。
决定说。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择叶寻枝我不能。
此段承上六段文所说的这无学无为。无真无妄。无修无证。无人无法。无生无灭。无罪无福。无损无益等。其意在无学无不学。无为无不为。乃至无罪福损益,无不罪福损益等。同归于寂灭性中。无声色处。如何以声言讯问。于色相寻觅呢。若果能认得,这就是声色处寂灭性中。则究竟佛法。已经讯着觅得已。此段文与世大反。惟恐世人不信。故发言决定说。不能含糊儱侗。以表诚实不妄。智理无伪之真僧也。假定有人不肯相信。任其疑情。大加考征。随其直截勘察根本。溯寻源流。无一不是从大乘法宝。由佛之亲口所印证者。皆是从根本采取。我不能寻枝择叶。自误以误人也。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摩尼珠者(译如意珠)因意义而立名。此宝天宫有之。乃随天人心意所现。应用之物。无不随心而现。以此譬喻人心。醒悟世界。宇宙人生。及万物万事。无一样不从心造者。而人不自知。如来者佛之通称。因佛认识宝珠保藏之处。故名之曰如来藏。又佛将此宝珠。亲自收得如来藏里。此段文。人法喻互用也。摩尼珠者喻心也。如来者人心也。如来藏者,人之身觉。属色心二法也。此是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此三者,各各皆名如来藏也。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藏者在随缘时即不变。不变时即随缘。以表世间法、六根、六尘、六识。各属一般。无一不然。皆是如来藏里亲收得。此根尘识。乃是三个六般。皆是空而不空。起六种神通妙用。如单论六胜义根。乃是有用无形的。见闻嗅尝觉知。皆是无形真空也。六尘者乃是六根的寄托之处。色声香味触法。皆是不空妙有也。所谓六识者,乃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是借浮尘胜义二根而起六般神用。故云空不空也。虽如是之多。无非一颗圆理智光。圆理性色。智光非色。本来理智无分。故云色非色也。
净五根。得五力。惟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教乘之中助道的法有三十七品。大小乘通用之。但用的多少不同。在佛说阿弥陀经。如念佛人。往生到佛国时。其身分属于凡夫。若修行时。仅用二十五品。由五根五力起。至八正道。即不用四念处等十二品。因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皆清净。何须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等。今者证道歌中。所说乃佛法中最上大法。则仅用五根五力十支。所谓五根者。乃‘信、进、念、定、慧、’五力之名字者与五根同。由用五根得大效力故。所以名之为五力也。按大乘法难明。修行最为简单。故曰,佛法无边。唯信能入。又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者笃信绝学。无为。无法。无说。以绝学者,谓之勤学。无为者,谓之实行。无法者,谓之妙法。无说者,谓之宣扬。欲求究竟佛法。果能如是信而不退,谓之进。进行不忘谓之念。念而不改谓之定。定而无得谓之慧。能如是的信、进、念、定、慧、者。则可谓之大雄大力。此大雄、大力、从五种深根而起精进。故称为五力也。因恐人不信此无为大法。故又立一反正譬喻。以人的固习皆错误。全是如认镜中目己的形影为我。欲见之是最容易的事。故曰镜里看形影作自己不难。若寻真自己。仍用旧固习对面看。如对水中月影为实我。而欲捉之争能拈举得出。此暗喻智人。举回头来即见明月。并喻观镜中影为真我者。若能转观观者。方见真我。再转喻观水中月影者。举回头来即见真明月矣。以此二法互相譬喻。以无为法。净五根。得五力。何尝有法。唯一笃信而已。故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萨断三障证涅槃。佛证无上菩提果也。故云。惟证乃知难可测量也。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骨刚人不顾。
此文承上文发挥。信解修证之后。应发心续佛慧命。度人利己。而知音者有几。故曰。常独行。常独步。倘有知音达者。方可同游此涅槃大路。调人必先调己。调己必须遵古。遵古要目神清气爽。道风自高。游走十方。当然面貌。骨气要刚。不希他人照顾。此乃行菩萨道之梵行也。行证有五。一者圣行。(二乘行之)二者梵行。(大乘菩萨行之)三者第一义天行。(佛乘行之)四者婴儿行。(佛果后。倒驾慈航行之。如释迦佛。引导众生。从兜率降王宫。出家成道等。)五者病行。(如调达作恶反度众生者行之。)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此文承上发心。修梵行行菩萨道。发心要作后学榜样。以身为模范。当知既为释迦弟子。应以佛为模范。佛将国王太子极端富贵舍弃。我等若再贪蝇头之微利。则与佛之志愿距离太远。有何颜立于门下。必须甘心受贫。则不愧称为释迦门下弟子也。犹须自知口称贫僧为是。若究其实以道德为真富贵。岂贫矣哉。故甘受世间之贫。甚至身上常常披着褴缕褐之衣。又谁能知佛之大道无边。心中包藏有太虚宽广无价的珍宝哪。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疑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此段承上文。以表佛的家务。说明此无价珍。非世间有价之珍宝。用之有穷有尽。竟致世人贪得竞争。无止无休。今说明此无价的珍宝。用之无尽。不致世人竞争者。乃因用之利物(物者乃众生之别名)应机而发。适其用者。无穷无尽。因其发给者。始终无有吝惜。其所发的。乃是合盘托出。人人本有的家当。通身的技能职业。一者指其本具的三身。(清净法身。遍满一切处。圆满报身。以大恩而克大果。百千亿万应化身。应机教化众生。)又四智者。一、前五识转成所作智。二、意识转妙观察智。三、末那识转平等性智。四、阿赖耶识转大圆镜智。为诸识之具体。故曰体中圆也。此属明心见性。纯一大乘家当。八
解六通心地印者。乃中下二乘家当。仅能明心未能见性。只修八解脱证六通。此但以明心地为印证。有修有证。六通者。一、天眼通。能观一小世界。二、天耳通。闻四洲众生之语言。三、他心通。知众生之思想。四、宿命通。能知众生宿世因果。五、神足通。一少时间。能数万里往还。六、漏尽通。永不堕三界世间六道输回之苦。八解脱者。乃超出三界之观法。欲知之。可察大辞典。或教乘法数。从佛在世时。小乘人常谤大乘。佛入灭后。乃至今时谤之尤甚。上士者。智慧锋利。一得果决。一切尘缘。一切了脱。其中下二乘人。多疑则谤。谤则不信。惟愿独善其身。但自怀中解垢衣。即指其修八解脱等法。或证六通独善其身。谁能向外度化众生。夸讲精进。六度之法耶。其反对大乘者。只可随他毁谤。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目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镕顿入不思议。
此文承上小乘毁谤大乘。行菩萨道者。正好精进忍辱。其他解释错误。以为泛指一切世人毁谤。竟不知乃是中下之士,二乘人诽谤。因其执着八解六通为究竟佛法。故谤四智中道圆理。何以见之。乃错认八解脱。本是小乘声闻缘觉所修之出世法。证到六通即是心地印证。故谤无为圆理。乃谓中下之士。多疑不信。岂是普通世人所能谤之。若不以为然。此八解脱。乃有为之怯。与前无为矛盾。大不相合啦。又但自怀中解垢衣者。以譬喻指其修八解脱者。如解怀中之垢衣呀。于是谁能肯向外边度化众生。及夸讲六度精进。以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法呢。此正指二乘人之毁谤。如把火烧天空自疲劳。在我闻听恰似饮甘露。(天上不死之药。)随时销灭镕化。顿然即入不思议之妙理矣。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义谓观想恶言诽谤。却是成就我修行之功德。又是成就吾的善知识。若不因此等讪谤。起吾冤亲平等之心。如何能表示无生法忍之慈悲力呢。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此承上文。听恶言。以为是成就之功德。乃吾之善知识也。虽宗下作家。亦须以此忍辱为实行。方成通家。虽教下。善于说法。可谓通家。亦必以闻讪谤。作实行之忍辱。如饮甘露。可谓作家。若但说法。不能忍辱。虽称通家。不名作家。非真通也。若只参禅。不能忍辱。虽称作家。非真作家。而禅亦未通。若得忍辱实行。虽未说教。教亦通了。方是真作家。虽未参禅。禅亦作了。方是真通家。故曰。宗亦通了。教亦通了。作家属定。说家属慧。皆以忍辱为实行。方得定慧圆明。不滞空参禅。空说教了。非但我今日独自通达了。虽恒河沙数诸佛。皆是同以忍辱为实行。故我释迦牟尼佛。先行忍辱。成忍辱仙人哪。
狮予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此承定慧圆明之义。若非上根利智者。焉能领会接受。故用譬喻。以形容之。在法华高会。我佛开权显实。将欲发明诸法实相之理。会中即有五千退席而去。故以佛说法喻如狮吼。五千退席。喻如百兽闻之皆脑裂几乎欲死呀。香象闻之失却步行之威仪。以喻别教三贤钝根菩萨彷徨无归。天龙寂听生欣悦。以喻大开圆解之菩萨。心心相印。乃当时以今比古之义。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此表大开圆解。非同易事。游海涉山寻师访道。不为名利。专为参禅。(静中考虑)自从认得曹溪路者。(曹溪路者地名)乃曹姓家的山地。有一溪水绕山。乃因人杰地灵。六祖惠能大师。在此山上弘扬佛道。于是佛法大兴。成名曰曹溪水。凡有后来学佛法。参禅明心见性者。多谓之饮过曹溪水。或谓认得曹溪路等云云。永嘉禅师曾先学天台教。已竟明心见性。必须有明人证明。因后来参访六祖。见面交谈。机教相叩。承六祖证明。赞之善哉善哉遂即告辞。六祖相留。仅住一宿。后来称名一宿觉者。若欲详知。可看六祖法宝坛经。了知生死不相关者。永嘉禅师参六祖。因礼节稍简。祖曰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意谓何拘小节。)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云如是。如是。由是以承印证生死不相关也。按人之生死本不相干。由古人偏计假名。传递消息。以致令人执以为真。习气染成。牢不易破。所执者。执此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以为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竟以此假合缘影偏执为自身心。竟不知身之皮肉筋骨。是地大所成。身之血脉津液。是水大所成。身之温热燥暖。是火大所成。身之呼吸气息。是风大所成。此乃四大互相假借和合。人执为自身。又执心之欲见何相。是色尘的缘影。心之欲闻何言。是声尘的缘影。身之欲嗅何气。是香尘的缘影。心之欲尝何食。是味尘的缘影。身之欲觉何快。是触尘的缘影。心之欲知何事。是法尘缘影。此相、言、气、食、快、事。乃六尘所遗的形影。吾人错认为自身心。皆属生灭之法。那能免此生死。焉能离苦得乐呢。今已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则妄执四大假合。六尘缘影的身心生死。自不相干了。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此表末后一着。无功用道时。虽身临白刃坦坦然无伤无惧。如六祖。夜被贼人连杀数刀无伤。仍坦坦然而言曰。自负汝财。不负汝命。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也。又初祖达摩。来东土被外道所忌。数次用毒药掺于饮食中毒之。虽受其毒而不死。可谓之假饶毒药也闲闲。则可信。一法不执。身心清净。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犹可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其清浊净染。不相应故。此清净之法。惟是行住坐卧。常住静虑之中。虽语默动静之时。行于安然无事。我师者指释迦佛言。惟因常行忍辱行。经二大阿僧只劫。得忍辱仙之名。始得见燃灯佛与之授记。将来成佛。可知忍辱行。为成佛之真因哪。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此是永嘉禅师。回思感叹之意。往世已至今生。不知已经几多生死。故曰几回生。几回死。不可得知。生死之中如随波逐浪。忽忽悠欲。那有定止。无非是名利所牵。不知底止。当不知何时种下佛缘。修出世福。竟至今生出家参访。自从顿悟。明了无生无灭之理。则诸荣辱。何忧何喜呢。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然实潇洒。
此文乃永嘉禅师自述行藏机缘成熟则度。机缘未熟则息。不以有缘为荣则喜,不以无缘为辱则忧。所以机缘熟时。不辞劳苦度化。机缘不熟即入山休息。要入深山住阿兰若(译无喧哗处)选铎岑崟(音吟)高山人不易到。隐于幽邃人不得见。长松之下。其松子最美。可代食充饥。若沉闷时。颇可优游消遣。游倦时静坐于同参道友。山野僧家。乃得阒寂安居。宝潇洒也。
觉即了。不施工。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此文又劝。既然修行。要修无为法。一安乐永远安乐。与一切有为法大不相同。无为法者一觉即了。不用施设修行功夫。若专修有为法者。着相济人利物时。或作公益等事。自着有功德。以致多人颂扬。受人称赞为荣等意。此之谓着相。心中一着相。则谓之住相布施。相有生灭。即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天上之福有相。以有相,与有相相应。故曰有相布施。将来必生在天上享福。然天上之福。既有享尽之时。犹如仰箭在虚空中射。箭矢上行。全仗有限弓弦之力。力尽则堕。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此文继上文。明修有相之福。喻以箭射虚空。力尽即坠。必坠于下界。五道之中。皆有烦恼。不能如意等事。以是比较争似无为实相门。此谓无为法。不用力。不劳心。为入诸法实相之门径。按实相者。即指世界一切之有相无相。般般样样。皆是实相。但人不明白。亦不承认。所以者何。以其自开知识以来。只执有相、有为有所用。而不知、无相、无执、无不能。若不信哪。当时即可校证。勘实。就在现前。好明白的事实上。人的眼睛能见现前之物相。皆执为是有形相的眼睛、能见。谁能明白是眼睛的见性呢。此性原本无相无名。只可以见表其性。而名见性。若眼无见性。虽有眼而不能见。可以有睁眼的死人证之。则可证实、无相、无执、无不能。虽如是亦不可充足为实相。何以故。若无眼睛。单以见性。而无寄托之处。亦不成见性。则可知有相有所用。无相无不能。以其能所未亡故。推求至此亦不可执为实相。能所未亡即属有为。不能证诸法实相。不劳心不用力。心境皆属现量。即谓之实相。如是推究。俾人不致错。况其偏执有相。与实相去之远矣。争能似无为实相门。不超则已。若一超则直入如来之地位呀。所谓如来者。乃诸法各以如之本位如来。故佛说法,皆以如为是。而结集诸经。同以如是为法体。若问佛从何来。乃从如而来。法从何来。亦从如而来。尽虚空遍法界群相纷纷从何而来。亦从如而来。则可知何处不是如来之地位。又何法不是如来之地位呀。岂不是一切法皆是佛法呢。如是会之则不负永嘉禅师之作证道歌了。
但得本。不愁末。如净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者。以明心见性为本。不愁末者。以神通妙用为末。如净琉璃含宝月者。琉璃如末。宝月如本。又以解如意珠。喻如璃琉含宝月。以譬全体大用。全体者自利。利他者度化众生。以如是修证。则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此承上全体大用。已证三德。任意逍遥。故曰。江中月照。松林风吹。永夜清宵。毫无尘事所扰。佛性已证般若德。戒珠已证法身德。心地印已证解脱德。三德秘藏。无为而证。乃是穷子今日方认亲父。接受故有的家当。不思而得。无为而成。虽雾露云霞亦无纤毫寒湿障?。皆成清凉受用。如体上衣。其他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全体受用。美矣哉。善矣哉。乌乎。复有无量无边的穷子。皆不肯认其亲父。奈何奈何。
降龙。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此文以表神通妙用。大小乘圣人。证果后。皆有神通。惟妙用不同。小乘之神通须作意。而大乘神通出于无心。其降龙伏虎有事理之分。由理备而后事成。理备于心。事成于相。无论大小乘。若实修行。先要在心理上。降龙伏虎。以龙性最淫。以喻行人之淫欲。以戒淫,如有降龙之力。虎性最嗔。以喻行人之嗔心。以戒嗔,如有伏虎之力。若行人于心理上。果能降伏淫欲嗔心。则谓之降龙伏虎。果能作到。心理纯成。于事实上。即能降龙伏虎。可见其事理不二。虽小乘若证到四果阿罗汉。皆能降龙伏虎。必须作意。若大乘不作意而即降伏。曰降龙者。曾用过降龙。将龙收于内。解虎锡者。用锡杖将二虎分开而去。如世尊度迦叶波时迦叶不信。将佛安于火龙石窟。龙欲害佛。鳞甲生火炽然。世尊起慈心。现三昧火。火龙毒火返自烧身。无处逃避。唯见世尊。宝中有清凉水。乃自身投于内。故名降龙。解虎锡者。有高僧稠禅师。在怀州习定。见二虎斗。即以锡杖分解之。二虎各自分去。遂名之解处锡。两钴金环呜历历者。按佛制专修行者。皆要持锡杖。以励行人自警。于时心里不忘降龙伏虎也。按锡杖有大小乘之分。大乘锡杖有两钴者。以表真俗二谛。各钴有三环。共成六环。以表六度。又小乘用四钴者。以表苦集灭道四谛。每钴有三环。共成十二环。以表十二因缘。皆是自警之义。如中华古之圣贤用座右铭义。金环鸣历历者。以声自警。不是标形虚事持者。以明不是虚演故事。乃是如来我佛。亲自传留宝杖。以为实在踪迹。故永嘉禅师访六祖时。曾持锡杖见之。于是说明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凡修道者。皆是求真断妄。今何相反。此专发明悟证之后。如脚踏实地。则不辞苦口。将此真实义意。千方百计说之。俾后学不囿苦修。因自彻底明之诸法性空。故以色心二法代表。乃曰了知二法无空相。意在不但无相。而亦无空。又不但无空。连不空亦无。以此三无。代表无尽之无亦无。则无可言说。同归纳于不可思议。这就是如来之真实相。
心镜明。鉴无?。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继续上又。‘无相无空无不空。’惟恐后学难解。或误解。故以譬喻解之。以吾人心。若不执迷。受色身所局。专以心会。如大光明镜。以此心镜之光明。鉴照十方无所障?。廓然一切。莹明透彻。周遍恒河沙数。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等。并其万象森罗的影相。皆现在我心镜光明之中。连此镜中影象。与镜光通成一体。遂成一颗圆光。光中有影。影中有光。不分彼此。非内非外。吾人能如是会之。则可知‘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通是现量境界。若再执绝生佛假名之义。及无自他形相之义。则又堕于空
边了。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是避溺而投火。
此文惟恐解。偏于空边。故警之。若豁然偏达于空。则容易拨无因果。恐鲁鲁莽莽悠悠荡荡。不知不觉招万劫灾苦。飞殃横祸。若再专于弃有着空。虽未拨无因果。而所受之病亦然。与拨无因果者相同。还是如同避于沉溺之灾。而反投于火焚之祸。故应戒之勉之。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若不明佛事门中。不取一法。不舍一法。则永为门外汉哪。竟不知舍即是妄。取更非真。何以故。以其取成机巧。舍即虚伪。所以者何。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以世间法。而立绝待。世间法依绝待。而成对待。其取舍真妄皆属对待。其不去妄想不求真等是绝待的。此绝待以世间法而立。世间法是对待的。此对待以佛法而成。若再进一步。则佛法与世间法亦是对待的。佛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若参学的人不在此处看眼。不了此义。以对待法而修行。真成认贼为子了。那有好时光可过呢。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此文承上错认贼盗作亲生子。当然将家财盗尽。故以此作比喻。所谓损法财者。以佛所说之法。能资助行人之戒定慧为修因之功。能成法身、般若、解脱、为结果之德。乃谓之因功果德。若妄解佛说之法。起对待作用。如认贼为子。盗尽家财。比例如损伤戒定慧三学因功的法财。消灭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的果德。莫不由斯心意识者。按在染之心。名阿赖耶识。(译含藏识)意者。(梵音摩那识)识者,第六意识。此三者在染比例如贼。以其损法财。灭功德故。是以禅门明了。离却心意识参。始能顿超直入无生无灭。开佛知见。有转识成智之能力呀。又开佛知见自具佛之十种智力。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大丈夫者。表开佛知见之人。自然秉起慧剑。有般若锋芒。放金刚王宝剑之光焰。非但空空摧残外道之妄心。而早就已曾消却天魔之野心斗胆。其余病魔。死魔。五阴魔等。更不足虑。亦已竟消灭了。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震法雷者。以表震兴佛法。击法鼓者。以表招集众生受度。布慈云者。慈心布教。洒甘露者。众生受益。龙象蹴踏者。龙表上根利智菩萨。象表钝根。发大心,修大行的菩萨。蹴踏接踵。随关佛之见者扬化。共布慈云。普洒甘露。滋润一切众生。受无重之佛种。润无边之善根其三乘之声闻缘觉菩萨。又三有佛性。二无佛性。共名五性众生。皆得醒梦开悟了。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此文表法佛说法。常以大白牛乳作喻。雪山有宝草。养白牛。肥壮、乳腻、无杂质。人服之、精神生、气力壮。故佛喻之为法乳。经智者大师分判为五时。一时、佛说华严时。乃圆顿之法。必须上根利智者领纳。以白牛生乳喻之。必须大人服之。方能消化。得受利益。二时、若小儿服之不能消化。不得利益。必用‘乳酪之浆’服之方能受益。如说阿含经专为小乘根性者说。三时、小乘人受益增长。佛方领导上进。说方等经。如维摩经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俾其回小向大。如以乳酪。制成生酥。四时、说般若经。如以生酥制成熟酥。俾小乘人。实行大乘。度化众生。说妙有真空。经二十二年之久。以备大开法华高会。说真空妙有。开权显实。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述显本。将熟酥造成无上妙味醍醐。纯出佛口。接受者不无其人。延至千余年后。于唐代时六祖大施普度。领纳此妙味醍醐者。则大有人在。而永嘉禅师是其一也。故曰纯出醍醐我常纳呀。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合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摄。
此是法说。一本散于万殊。万殊仍是一本。世界森罗万象。无一不然。随举一树。当然是一个树性。谁知圆通一切性。就按这树叶有叶性。树枝有枝性。树花有花性树子有子性。树干有干性。乃至树本至于根须莫不各有其性。这是一本散于万殊。由此一性圆通一切性。性本无相。即是以相显性。此树属于无性植物。再以有性动物。如人吧。吾人亦是一性。圆通一切性。以性显法。一法遍含一切法。法者相也。换言之。一相遍含一切相。性相不二。法性一如。就按人论。一身即是一相。遍含一切相。如人一身相。遍含四支百骸诸相。眼耳鼻舌等。有相而必有性。如眼有见性。耳有闻性。鼻有嗅性。舌有尝性。乃至身有觉性。意有知性。以及五脏六腑津液。血脉莫不各有其性。于是由树木人身作例子。微者推及微尘菌类。大者推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无量三千大千世界虚空等。无一不是一法相一切法相。一性理一切性理。吾人若作如是观。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现现成成岂是造作。所能达到的事呢。吾人迷惑习性已深。诸佛、众圣、各祖师。只有随情。循循善诱。去习去执再无别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惟恐不信。故以水月作譬喻。互摄互具。一月喻性。普现于一切水喻相。一切水月一月摄。以喻若性若相。仍归一性摄。亦未逃出一相摄。仍归性相。互摄互具。原文是一法遍含一切法。今改法作相。以便易解易知。因法所摄太宽不易明。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此文以法合喻。诸佛法身入我性者。以诸法合于一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者。以一性合于诸法。一地具足一切地者。以表不落阶级。顿超直入。以合我性同共如来合义。非色非心非行业者。以合诸佛法身入我性。以明非是色相所作。非是心想所为。非是行业所造。乃天然之势也。以上发明。通是无为大法。岂是行业所为的呢。世人学佛。不离世界习惯。不是身作。即是心想。焉知无为大法。不是行业所行的呀。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只劫。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此四句承上四句。意谓诸佛法身人我一性。以此一性。诸多同共。如的不变之体。来的随缘之用。在随缘时即不变。正不变时即随缘。和合而生。分离而灭。一切生具一切灭。生灭一如。焉有次第之地位。决非色心行业造成。故曰不费弹指之功。圆成八万四千法门。不费时间灭却三大阿僧只劫之久。则一切数目言句。即不能成立一切数目言句之作用了。与吾之灵性本觉有何交涉耶。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人间世论已久。一闻出世言语不信则毁。恐人造罪诽谤。不可少见多怪。以造重罪。诫之不可毁呀。不可赞者。以诫不明白不彻底。亦不可妄赞诒误自己。应用耐劳的心。勤学好问。脚踏实地。不致自误误人。因此道理不落边际。吾人分别用之已久。凡闻意在言外等论。多以旧习文章会之。则去之已远。故曰不可赞哪。所以者何。以此大体若虚空。没有边际涯岸。又无处不是此体。乃无形无相。任何地不离当处。常久湛然。然则知君等若觅之。则尚且不得见之。何以故。以其取之不得原无相故。舍之不得随处是故。此不可舍得之中。只已么得久了。那好佯作不知呢。若不以为然。是谁作不知耶。省之省之。
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究竟佛法。不立言说。若在默时。即是未说。且看风清月朗。或大雨滂沱。何时何相。不是说法呢。又如来说三藏十二分经。共说四十九年。又何时不是默然之旨。故曰默时即是说。说时即是默。这才是大无畏之布施。大开方便之门。铲除昏衢之路。设有人问我如是之解说以何为宗旨。回答报道。毫无别旨。唯一摩诃般若力。摩诃者。译言大多胜。所谓‘大’者。大而无外。‘多’者。一多一切多。多外无少。‘胜’者。一胜一切胜。胜外无败。‘般若’者。译妙智慧。此智慧之光如极大之火聚。照破大千世界之黑暗。处处光明。同得自在。此力之外。其何能之。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世界上或是或非。莫不是般若之力。而人间皆不识之。及逆行顺行。虽天上高人。亦莫能测之。既然如是天上人间皆不能认识测量。云何我这一介贫僧。能得认识又能测量呢。须知佛法。不在人多。亦不在高贵。只在真实信仰。多劫、多世、多生、薰习。自能彻了。吾今之了知。已曾经过多劫修行。不是等闲之事。来相骗诳迷惑世人。于是建立道场。岂是浮泛之事呢。
建法幢。立法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恐人不信。以此作证。第一代迦叶为首。我佛拈花示旨。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迦叶微笑领悟。为第一代首领。传佛心灯。至二十八代。传于菩提达摩。乃是西天记载。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佛法东来震旦。菩提达摩为此东土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黄梅。至六祖惠能大师。第六代传衣。佛法大兴。天下传闻。至今人所共知。岂是荒唐妄语诳骗世人。后人得道者无穷。何能数之。余亲受证明。方得立言。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元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
真不立以防与假对待。妄本空。以避与真对待。的然是真有妄无。俱遣。当然不空。而不空亦空了。般若虽说二十空门元为不着。非是对待之说。同归于一性。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在随缘时即不变。在不变时即随缘。如是解决一切对待等法。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心是根者。乃指在染之心意识及六浮尘根等。法是尘者。乃指声色香味触法之六尘。此根尘两种犹如镜上之垢痕。镜者。以喻自性清净心。将此根尘习染去净。如同大光明镜。去尽尘垢则光明始现。此时染心法尘双忘。唯此一性即真。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冤害。
嗟叹末法垂秋。五浊恶世时代。众生福薄慧浅。难调难制。去圣之时间遥远。邪见过深。魔强法弱。多受冤枉陷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如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须冤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如来大法顿超直入。邪魔外道闻之不知了解。羞恼成怒。恨不得消灭铲除。如春暖冰消及拆房瓦解破碎之快。方遂其意。作此恶事。在心内所起。将来殃在其身。不须再冤枉无辜起诉。而更罪尤于人了。此阳世间作恶之华报尚轻。若到阴间之业报最重。而业罪之重者。莫过于毁谤佛教之大乘法门。故曰。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梅檀林。无杂树。郁密深沉狮子住。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此文事理双喻。先以理解。梅檀林以喻所观之境。皆是现量境界。无杂树者。以表不掺真俗理境。郁密深沉者。乃幽静之义。狮子住者。以喻现量心观现量境。境静林间独自游者。不掺杂空假观智。走兽飞禽皆远去者。以喻九想思。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去之距离皆远了。以事喻之。无者。皆非二乘等所住之处。狮子独自游者。以喻菩萨。走兽飞禽皆远去者。以喻凡夫外道等。皆去之大远啦。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狮子儿。以喻后进利根菩萨。众随后者。以喻后进众菩萨。随先进之菩萨。三岁之久。便能演说最上大乘。故喻为大哮吼也。若是野干逐法王者。(野干、乃野兽中最劣之兽。常作虎狼之食。)野干追逐法王(暗示狮子)之后。其优劣天渊之别。狮儿三年之暂能大哮吼。若野干虽百年之久。炼成妖怪叫。亦不能惊众兽。仍是虚开口。与三岁小狮吼相去仍是天渊之别。
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须直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此承上说。乃圆顿之教。没有人情等事。若有疑惑。不决之处。直接必须要争论。不是山僧特起人我之见。因修行人。关系最重要者。要离开断常二见。此二见如同陷人之大坑。所谓常见者。如外道修练长生不死等事。断见者如外道倡言。人死如灯灭。决无后来因果云云。信此说者。如陷大坑。佛说大法。本来超伦次。绝对待。破除世间一切对待。曾说八只四双。佛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按龙树菩萨解之。举例曰。如春天时。青草从地生出。云何不生。答曰青草已生已竟生过。名之青草。不应名生。故曰已生无有生。乃曰不生。或问地内仍有草根。未生完者。还须要生。答曰。既在地中。未生亦无生。又问。正在生长之时。可谓之生。答曰。亦无生。假设如地中尚有八寸草。正在生长之际。生出四寸。后四寸继之而生。可谓之生吗。曰。不然。此四寸之已生,生完。即无有生了。后四寸之未生。而未生亦无生。若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龙树菩萨原文曰。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即此四句愒。破尽世界一切对待之戏论了。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以此二句。代表一切对待之法。不可有毫厘之执。执则皆非。不执则皆是。一法不执。不执亦不执。会到不可说处。反观不可说处。是个什么。如则是。不如则非。龙女了如则是成佛。善星不了如而非即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永嘉禅师。知今之是。述前之非。早年间积学好问。亦曾探讨疏解。追寻经论。总不过分别名相。不知休息。恰是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佛在世时。诸弟子等。亦有分别名相者。被佛呵责。如数他人之宝。自无半钱之分。从来蹭蹬奔走。自觉虚行无益。乃非少时闲。多年枉作劳苦风尘之客。自叹叹他。又转想一般诸学道者。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转叹一般学道者。虽苦行修行。因种性邪知邪见。错知解佛之诸经。不达如来圆顿制度大法。又二乘人虽然精进。而无悟道之心奈何。又外道虽有聪敏者。皆是世智辩聪。毫无究竟圆顿智慧。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继上文。不但无圆顿智慧。而亦有愚痴无知识者。亦有小乘根性。而复騃笨。我佛俯就众生。权巧方便言说。如空拳诳恍小儿。那有实法与人。而竟空拳指上妄为领解。即死于言句之下。又佛说法譬如指人见天上月。为目的地。当然以手指其月了。而欲见月之人。应随手所指处见月。而竟执手指为月。岂不是令指月之人。枉施其功夫么。妄在六浮尘根。六尘境上。及心内的缘影法尘上。虚妄捏造。岂非奇怪的事么。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目在。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世出世间法。总不出八万四千法门。后经天亲菩萨。缩为百法。若多若寡。总不出色心二法。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者。乃本来八万四千法皆是如来故。虽缩至百法。亦如来故。乃至色心二法。仍是如来故。何则。以一切法。皆从如而来故。故曰。不见一法即如来。而如来本是诸法之体。观自在者。由体起用。此一口道出。诸佛从因克果之全体大用。吾学佛者。复向何处追求。所以者何。四圣六凡。一切众生。无一不是由如而来。吾人只知其来。而不知其去。妄自测度。弄得生来死去。苦不知归。吾人自如而来。何不归如而去。既闻知明了法法皆如。我非例外。又何处不是自己所在。既是自己所在。云何不自成如来。这还怨谁。是你不自观自在呀。这还怨谁。这还怨谁。再说用如来二字立名。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在随缘时即不变。在不变时即随缘。再换句好明白的话说。在变时即不变。在不变时即变。这两句话。到好明白。又这义思不好名白。按世间上就靡见过这样的事。那里有变即不变。不变即变呢。这是人不自考察。若考察世间一切一切。无不如此。举例即可证信。且如大海之水。随因缘变即不变。此海之水。随其江河湖海。大小深浅。宽窄长短。碱淡形色波浪平静。无一不是随缘而变。而不变者。唯是水呀。又如吾人身心。亦复如是。如心随外缘。荣辱得失。遂变喜怒哀乐。然本知本觉未变。又如人身平时之气血变化。新陈代谢。刹那不住。可谓之变。而身未变。又身或病或死。可谓之变。而觉性永远不变。又维摩居士示疾。佛派弟子问病。维摩居士答曰。我本无病。是众生有病。即是指吾众生有病苦。有生死。谓之变。而觉性、无形相。以何为变。纵有病与死。无处寄托。谓之不变。可谓之变即不变了。吾人可自醒。知变不变的是觉性。不知变不变的是色身的生死。何可定认色身为我。而不承认觉性。是研究的我呢。难矣哉。因法法皆是如来。那还有一法可见。若果知法法皆是如来。吾人是法之一。即是如来之一。举目观之。无处不是诸法。诸法皆是自己所在。方得名为观自在。故诸经。皆以如是为首。为一切法体。若问佛从何来。即是从如而来。故名如来。虽十法界依正二报。无一不从如来。故众生皆有成佛之分。若明了如来。则业障本来空。不可得。虽造多生多世之最多最大之罪业。毫无障?。以本来空。故若未了如来。应须造何宿业。还何宿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在欲行禅知见力。火里生莲终不坏。
饥逢王膳不能餐者。乃引证法华经。迦叶尊者。对佛自述。佛之大法。如国王所设之极佳美膳。若王未许我等食之。则不能餐。以喻待佛授记时。可得授受之意。借此譬喻。以表不见一法即如来。即是王膳。求法之人如饥。不能不见一法。其如王膳时时现前。竟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者。亦引法华。佛如医王。远出回家。见诸子服毒药。遂以药救之。聪敏者服之即愈。愚痴者不服药。争得病瘥耶。以譬世人受贪嗔痴之毒。而不学戒定慧之佛法。如愚者不愿服药。在欲行禅者。乃在欲界中修行禅那(译静虑)欲界分上界。下界。上界是六层欲界天上。下界是五趣居地。吾人道在天道之下界。在欲行禅者不多。何以故。必须有知见之力。知见者、乃开佛之知见。力者、乃佛之十种智力。其一者乃传大士有妻子以鱼业为生活。居东海之滨。人称东洋居士。二者鸠摩罗什法师。有女待。其余似是者有之。不可多举。此如火中生莲终久不能损坏丝毫的。然非泛泛人。所能法之。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乃过去久远的时期。有比丘。名勇施者。曾犯根本戒的重罪。自己欲求忏悔。重得清净。恳求上座。寻求其人忏罪。其忏法有三种。一作法忏。二取相忏。三无生忏。古时比丘披三衣。持锡杖。若破根本戒。四种之一。即不准再披三衣。故将三衣脱下。搭在锡杖之上。自己高声大呼。我勇施犯四罪。求人忏悔。来至一精舍。遇一尊者。名曰鼻鞠多罗。云。推罪性。了不可得。勇施闻之。豁然大悟无生。(此二字代表八只四双名无生忏、乃非作法忏、及取相忏。)当时具足佛之十种通号。即往东方世界。成正等正觉。别号曰宝月如来。已至于今。故曰。早时成佛于今在。
具足佛之十种通号者。一如来。二供应。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世间解。六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此十种通号。后来译成十一名号。仍称十号。所见翻成一切经无一不然。后来讯问法舫法师。因他在印度。及锡兰岛。住有二十余年。学成‘巴利文’及‘英文’必能得底。他说本人。亦是如是念十一号。名之为佛十种通号。?想当时集经人等。抄录时、容易有句读之错。后来流通及翻译。谁肯多事。非敢多事。藉斯访友。得承另有高见指示。岂不是抛砖引玉么。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