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精选(校订版)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7-5-28 17:20
標題: 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精选(校订版)


印光大师著
苏州灵岩山寺印赠

倡导流通此书
     西成法师悲心,恐行人无时间遍阅印光大师文钞全集,于中精选《印光大师净土法要精选》流通,深表赞叹,现未法时,大有狂魔王等坏乱佛法,以邪知见,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六道轮回无有了时,听信邪师之蛊惑,饮鸩止渴,以为甘露,可不哀哉!为正众生知见,开众生慧眼,为示众生正法,故特将此书上网,广告天下,以挽救世道人心。特为提倡:所有净业行人,当以印光大师选定的“净土五经一论”为准,以净土宗十三代祖师言论为修行指南。末法九千年之凡夫众生,欲现身出轮回,了生死者之唯一指南也!切记!切记!!望诸有缘见闻者,同礼拜受持,不负四恩也!望我同修广告天下,信愿念佛,同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不快哉!
        西莲愿往生僧:释证愿 苦心劝持共勉
       公元二00八年十二月初八。佛成道纪念日。

印光大师全集(共九部)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  

总目录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下) 第一、二部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下) 第三、四部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下) 第五、六部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第七部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           第八部
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精选     第九部
另有纪念印光大师文集
----------------------------------

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
http://www.dizang.org/wj/yga/
         总目录

净业修持篇 至诚恭敬篇 弘法护教篇 挽救劫运篇
经法疑伪篇 邪法惑世篇 五宗略论篇 印祖道德篇
----------------------------------------------
  · 一函遍复
  ◎ 净业修持篇
  ⊙ 念佛三昧
  · 三昧境界
  · 般舟三昧非今人可行
  · 今人绝少证三昧者
  · 一心念佛必证三昧
  ⊙ 专杂圆修
  · 专杂二修
  · 专修圆修分析
  · 示间断夹杂
  · 净土解行
  · 初心应专礼念弥陀
  · 一门深入不废余门
  · 正助双行
  · 正助兼行
  ⊙ 净宗功课
  · 净宗朝暮功课
  · 十念记数念佛法
  · 在俗随宜定课
  · 半日学行半日学解
  · 居士功课应专修净土
  · 朝暮课诵
  · 真实改悔
  · 劝持名号
  · 念佛功课方法
  · 持名宜念六字圣号
  · 念佛应念六字圣号
  ⊙ 莲宗典籍
  · 劝持《弥陀经》
  · 示《观经》妙行
  · 净土五经
  ·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 《往生论》注
  ⊙ 称念观音
  · 患难病苦应念观音加护
  · 生西劝持观音圣号
  ⊙ 功夫境界
  · 净业行持
  · 恭敬持诵专修净土
  · 劝阅经籍
  · 法门当应机
  · 示参承知识
  · 至诚持经
  · 勿废金刚经
  · 示提神过失并诫实行
  · 谢绝不洁之请
  · 急欲见佛之念易着魔
  · 发光为魔境
  · 见相乃魔境
  · 求感通为修行大障
  · 勿修观法
  · 念佛可度有缘孤魂
  · 修净土不求境界
  · 希见胜境最易着魔
  · 心佛相应有何境界
  · 魔境胜境勘验法
  · 不必害怕神鬼祸患
  · 勿定往生时间
  · 发菩提心方消宿业
  · 念佛得病最消业
  · 至诚念佛病魔自退
  · 患难不必求鬼神
  · 念佛去妄之法
  · 调治心火上炎
  · 念佛之法应适宜
  · 遇险应出声念佛
  · 随宜念佛勿念《灶王经》
  · 谤法亦接引往生
  ⊙ 临终切要
  · 病中开示
  · 不往生过失在己
  · 往生瑞相
  · 临终劝诫
  · 不可怕死
  · 一心待死
  · 示重报轻受及如法治丧
  · 净行人之警鉴
  · 往生之相与骨灰制丸
  · 临终三大要
  ⊙ 净业心行
  · 佛祖已证明净业
  · 法照国师亲蒙授记
  · 何必问人念佛效验
  · 回向之义
  · 生西方可度尽众生
  · 常应礼忏
  · 末法决定专修净土
  · 修行应具坚定心
  · 修余法门但得人天福报
  · 随现前际遇念佛
  · 力行净土一门
  · 严持净戒
  · 学佛人之知见
  · 真修净业
  · 常想一死字
  · 凡夫应行凡夫行
  · 老实念佛
  · 凡夫应念佛
  · 凡夫勿妄效大士行
  · 随分化人
  · 发心为修持之本
  · 本分修行
  · 开示果报之义
  · 劝真念佛
  · 戒勿自杀
  · 勿求权势
  · 因夫弃回心念佛
  · 人之成就在少年立志
  · 焚钱是去作鬼
  · 锡箔源由
    · 诫勿出家
  · 念佛即消宿业
  · 超度以念佛为第一
  · 念蒙山度鬼
  · 水陆道场
  · 梁皇忏法
  · 躬行治习
  · 勿专事研经
  · 念佛人不必改诵《地藏经》
  · 善言行即无财之功德
  · 苦节是修净基础
  · 念佛尽孝
  · 持戒尽孝
  · 在家庭工作中修行
  · 念佛治一切病
  · 病人念佛
  · 念佛解怨
  · 佛决不成人之恶
  · 军人念佛
  · 西方最安全
  · 念佛心行
  · 对治嗔习
  · 治嗔之法
  · 力修净宗以免暗祸
  · 去文人习气
  · 动静一如
  · 减略应酬人决不怪罪
  · 劝戒习气
  · 念经咒不碍一心
  · 勿存求速死之念
  · 勿妄求十万佛号数
  · 量力行持
  · 水陆经忏难如法
  · 丧事当念佛
  · 诫表彰往生事迹
  · 八关斋戒
  ◎ 至诚恭敬篇
  · 残经应焚化
  · 敬重经咒
  · 病房慎供佛像
  · 佛旁勿挂照片
  · 卧室供佛原则
  · 寮房不可供佛
  · 破残之像应焚化
  · 宝物慎供佛菩萨
  · 梵文汉译并无优劣
  · 佛号即护身符
  · 贴佛号应慎重
  · 慎戴佛像佩章
  · 塑造佛像诫勿装藏
  · 佛形象名号勿做信封图画
  · 售香罪福
  · 敬重经书佛刊
  · 诚敬为修行之本
  · 诚敬为学道根本
  · 诚敬是修行秘诀
  · 诫敬三宝
  · 论燃臂香
  · 刺血写经
  · 述焚化经灰及往生钱
  · 诫初发心学佛者
  · 祭祖不废箔锭
  · 皈敬三宝
  · 切勿轻慢三宝
  · 谦德之义
  · 诫勿轻法
  · 皈依应敬慎
  · 三宝本义
  · 三皈之义
  · 述皈依三宝及香敬由来
  · 不可令外道混入佛门
  · 无正信者切勿引进佛门
  · 假善人是佛门之贼
  · 学道应正直
  · 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 儒门道范
  · 祖师德行
  · 古德芳规
  · 敬惜字纸
  ◎ 弘法护教篇
  ⊙ 勖勉淄衣
  · 投子禅师之鉴
  · 出家标准
  · 劝勿出家
  · 不可随便出家
  · 勿傍僧人
  · 叹佛法衰微
  · 关帝护法
  · 劝专心念佛
  · 量力修行
  · 不可相信魔说
  · 今时不宜行头陀
  · 劝韬晦力修
  · 叹显荫自负而夭
  · 闭净土关规则
  · 一心闭关
  · 勿争门庭
  · 调和法门
  · 诫勿妄测圣境
  · 济公神通
  · 神力度生
  · 玉峰法师
  · 达摩再现亦只讲因果与净土
  · 勿打饿七以寻死
  · 斥丛林住持
  · 叹释门无人
  · 去文字习
  · 功成身退
  · 勖勉护教
    · 国师孝亲
  · 诫比丘尼
  · 不具道心应还俗
  · 千佛衣辩
  · 自力了脱
  ⊙ 弘法利生
  · 流通经书
  · 白衣流通律藏
  · 善书勿示版权
  · 道场只备净宗典籍
  · 弘法规则
  · 弘法应依古制
  · 道场只用于弘法
  · 借人道场弘法
  · 道场只作弘法场地
  · 请勿滥建净土道场
  · 劝勿勉强弘法
  · 随处皆是道场
  · 市井即道场
  · 应习本土佛法
  · 不必游印度寻求未译之经
  · 女众勿至道场
  · 凡夫应自量弘化方式
  · 生西方能利生
  · 刊印善书
  · 居士非住持法道者
  · 弘法著述勿赚钱
  · 叹梁启超
  ⊙ 护法奉教
  · 佛嘱护法之意
  · 护持正法
  · 尊崇正法
  · 三宝是众生依怙
  · 清世宗护法
  · 赞清世宗
  · 憨山大师救民事
  · 宋相吕蒙正护法
  · 宋儒佛缘
  · 白居易念佛诗
  · 黄庭坚戒杀诗
  · 宰相往生
  · 宋儒悔悟
  · 辅教显正
  · 关帝护教
  · 幽冥钟由来
  · 建造寺塔之义
  · 造像功德
  · 建造寺塔非为壮观
  · 寺院本为老病而设
  · 侵占道场恶报
  · 阿育王佛舍利塔
  · 供养佛舍利的功德
  · 佛诞周昭之时
  · 观音灵课
  · 绕佛之义
  · 跏趺坐式
  · 高广大床
  · 普敬僧尼之义
  · 居士应搭缦衣
  · 俗人不可建塔
  · 吸烟祸害
  · 化身之义
  · 不必不食油盐
  · 勿食五辛
  · 舍利
  · 腊八粥
  · 人皮鼓
  · 善导和尚立化
  · 居士之事业
  · 好名恶实为修行大忌
  · 诫得少为足
  · 林则徐居士日课
  · 佛教以孝为本
  ⊙ 道场规制
  · 十方丛林规约
  · 不必广造殿堂
  · 建立道场原则
  · 道场宜小
  · 弘化应简朴从事
  · 乱世建寺招祸
  · 灵岩山寺净七规则
  · 灵岩道范
  ◎ 挽救劫运篇
  ⊙ 劝止杀业
  · 佛菩萨示现异类中
  · 杀生是轮回之本
  · 食肉者变为畜生气质
  · 佛是大医王
  · 对放生的误解
  · 丧祭决不可杀生
  · 诫食肉边菜
  · 慈念可令毒虫远离
  · 戒杀放生乃济世之本
  · 亲历屠戮
  · 吃素人勿食鸡蛋
  · 介绍素食之理
  · 吃素方可避免灾难
  · 吃素即不食父母肉
  ⊙ 诫欲戒淫
  · 常念观音
  · 节欲素食为养生之道
  · 劝少年恪守道德
  · 保身节欲
  · 劝诫色欲
  · 不净观法
  ⊙ 劝善进德
  · 随意而安
  · 乐天知命
  · 美满人生的修养
  · 成功的基础是不轻忽小事
  · 糟践米谷最折福寿
  · 阴间罪罚
  · 贪污公款皆遭恶报
  · 居官应行善政
  · 乱世勿从政
  · 写字不可潦草
  · 小麦最滋补
  · 慎吃冷食
    · 相法易行功德
  · 风水好不如心好
  · 决不冒昧赞叹风水术
  · 看相与医生最易劝善
  · 救人病苦回向往生
  · 以医弘法
  · 医生应劝人吃素
  · 良医定得善报
  · 诫医生行菩萨道
  · 医生之责
  · 教诲囚犯
  · 劝教孤儿
  · 贫儿教育
  · 佛教办学原则
  · 教师之职责
  · 即军事为佛事
  · 除暴安良
  · 诫诲军官
  · 保护人民
  · 诫法律工作者
  · 劝兴善举
  · 《易经》是立身行道之书
  ⊙ 因果家教
  · 误己子女亦损阴德
  · 报通三世,生子四因
  · 儿女之缘
  · 家教妙法
  · 教育子女的方法
  · 孩童学佛的基础
  · 教子当熟读善书
  · 不可偏爱子女
  · 教坏儿女责任在父母
  · 不宜严责小孩
  · 调治儿童偷窃的办法
  · 取名之中的寄望
  · 人一生成败在少年培养
  · 勿令儿童做演员
  · 聪明人要有谦德
  · 抵制洋货
  · 洋化之弊
  · 聪明人当常怀敬畏
  · 少年当自强
  · 勤学方有成就
  · 以诚转变浪子
  · 周济亲戚
  · 万勿强制他人
  · 随缘教化
  · 以平心处理家事
  · 孝友理家
  · 修行还是在家好
  · 出家反为滞碍
  · 诫勿出家
  · 居尘学道
  · 为僧不易
  · 出家非一无所事
  · 诫告初成家者
  · 父母乃儿女之模范
  · 世有贤母方有贤子
  · 母教最要
  · 诫妇女装饰艳丽
  · 妇女以相夫教子为本分
  · 劝出嫁女
  · 妇女不可出家
  · 自誓受戒
  · 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
  · 劝念观音以求佳婿
  · 妇女念佛方有成就
  · 教化子女修道
  · 嫁女择人之标准
  · 女子应性情柔和
  · 教女最要
  · 敦伦之义
  · 家教是救世要务
  · 忠义是人道之本
  ·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
  · 护国息灾的根本方法
  ◎ 经法疑伪篇
  · 不可篡改《无量寿经》题
  · 斥龙舒之误
  · 龙舒往生
  · 不可改经
  · 佛经非佛弟子能著述
  · 白话解经原则
  · 叹彭绍升之失误
  · 评慧明禅师
  · 斥欧阳竟无魔说
  · 破各宗经典即魔
  · 护法宜躬行
  · 无在世之祖师
  · 佛经无高下
  · 学净土不宜固执
  · 遗漏经文成大罪过
  · 丁福保之误
  · 观经嘉祥疏为日人伪造
  · 印祖不敢注经
  · 对伪经不必理会
  · 斥妄称佛祖示现者
  · 祖师应化以凡夫自居
  · 大妄语决堕地狱
  · 大悲咒像辨析
  · 五会念佛辩
  · 白衣神咒
  · 尊重汉译原文
  · 谤书应烧或让人知之
  · 念伪经有罪过
  · 伪经伏灭法之祸
  · 外道谤法惑人
  · 伪经不可刊行
  · 不可流通伪经
  · 伪经当焚之
  · 评法藏其人
  · 施送伪经有罪
  · 伪经灭法
  · 伪经疑误众生
  · 造伪经罪大弥天
  ◎ 邪法惑世篇
  · 邪魔狂态
  · 佛祖决不教人炼气功
  · 炼气功祸害非小
  · 现妖通食肉乃魔法
  · 食肉毁佛即魔
  · 倡导各宗教同等即魔
  · 决无在世之祖师
  · 毁谤佛戒以盲引盲
  · 劝舍邪归正
  · 决不与妖术校量
  · 妖术令人疯癫
    · 乩书施人有罪
  · 对外道不置可否
  · 外道之妄
  · 乩皆灵鬼降临
  · 切勿赞同扶乩
  · 扶乩决非正法
  · 许止净不受乩惑
  · 不必与外道较量
  · 魔鬼附体之态
  ◎ 五宗略论篇
  · 参禅法要
  · 禅宗不是学口头禅
  · 禅应实修
  · 禅非彻悟不能了脱
  · 禅非小根人所行
  · 参禅的基础
  · 禅宗证悟甚难
  · 切勿轻易注解坛经
  · 以禅自命之弊
  · 现身成佛乃理性
  · 密宗不如念佛稳当
  · 念佛法门最稳当
  · 修行切忌好高骛远
  · 学密者每每着魔
  · 现身成佛谈何容易
  · 不可冒充阿阇黎
  · 今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者
  ·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
  · 密宗要旨在三业相应
  · 禅密不可妄学
  · 喇嘛做佛事亦吃素
  · 今人非现身成佛之机
  · 大愚以凡滥圣之妄
  · 神通令崇奉者倒霉
  · 败坏密宗之现像
  · 法门须量力而修
  · 自力了脱之难
  · 相宗之弊
  · 法华三昧非今人能修
  · 诸经略论
  · 五宗分析
  · 净土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 佛法修持不过禅净二门
  · 念佛宣言
  · 佛教兴衰略述
  · 楹联偈颂选录
  ◎ 印祖道德篇
  · 印祖自述
  · 自述形迹
  · 力诫不可列为莲祖
  · 净宗无承传之祖师
  · 不敢承认是莲宗祖师
  · 诫勿虚誉
  · 勿誉为净土宗匠
  · 勿妄言古佛再来
  · 勿拟弥陀再来
  · 勿称净宗泰斗
  · 勿与莲祖同列
  · 勿誉菩萨示现
  · 切勿虚誉
  · 自谦非善知识
  · 誓不收徒
  · 决不收徒
  · 奸商果报
  · 礼育王舍利感应
  · 诫用原稿及相片
  · 照相皆为耗费信施
  · 奉行祖训即佛真子
  · 调治劣僧
  · 诫作传记
  · 年节何须贺卡
  · 力斥妄誉
  · 撕毁传记
  · 不愿留下虚名
  · 决不做传记
  · 决不标榜
  · 不敢为师
  · 耻留空名
  · 不做导师
  · 晚年功课
  · 自认庸劣
  · 印善书令人知因果
  · 劝济贫病
  · 不敢慢法
  · 礼敬僧宝
  · 皈依非只皈依某师
  · 亲证三昧
  · 虚怀谦逊
  · 厚德无私
  · 力行赈济
  · 赈灾决不化缘
  · 劝女人勿存首饰
  · 化度张子之虎
  · 与德森法师的遗书
  · 致德森法师之遗书
  · 弘法芳规
  · 以身示教
  · 沙门本色
  · 严禁礼己
  · 决不募缘
  · 不妄用钱
  · 不蓄钱财
  · 不贪财物
  · 示梦
  · 持大悲咒之始
  · 大悲咒水持法
  · 大悲水治虫
  · 大悲米
  · 大悲香灰
  · 大悲饭
  · 决不离苏避祸
  · 宁死不避祸
  · 耻闻祝寿之名
  · 深恶祝寿
  · 惜福克俭
  · 《文钞》非己杜撰
  · 虚度八十尚未相应
  ◎ 附录:
  · 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
  · 印光大师文钞简编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 印光大师永思集(陈海量居士编)
  · 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南亭居士等)

                一函遍复

  (语虽拙朴,义本佛经。若肯依行,其利无穷。)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即大便),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既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每日若念一万佛,即念五千观音,多少照此加减)。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况且现在是一个大患难世道,灾祸之来,无法可设。若能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无灾难,亦得业消智朗,障尽福隆。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以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者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如其未作,则勿作。如其已作,当禀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库之冥资,通以赈济孤魂,方可不为往生之障。凡《寿生》、《血盆》、《太阳》、《太阴》、《眼光》、《灶王》、《胎骨》、《分珠》、《妙沙》等经,皆是妄人伪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念大乘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心经》、《金刚》、《药师》、《法华》、《楞严》、《华严》、《普贤行愿品》等经),偏信此种瞎造之伪经。必须要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为说是伪,亦不肯信。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当以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之钱,请有正念之僧念佛,则利益大矣。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月小则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杀生也。
  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非预为眷属说临终助念及瞎张罗,并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临终得眷属助念之益,不受破坏正念之害者,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则不独有益于父母,实有益于现生眷属、后世子孙也。临终助念,无论老少,均当如是。详看《饬终津梁》,及后列《临终三要》,自知。
  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儿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论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须知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此义系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故令念药师佛。而观音名号,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药师佛,而可念观音也)。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念废弃其修持乎?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宜少礼,不是绝不作礼也),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若不发心改过迁善,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
  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世有女人,不明至理,或不孝公婆,欺侮丈夫,溺爱儿女,虐待婢仆;或属填房(即后母),虐待前房儿女。不知孝公婆、敬丈夫、教儿女、惠婢仆、教养恩抚前房儿女。实为世间圣贤之道,亦是佛门敦本之法。具此功德,以修净土,决定名誉日隆,福增寿永,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九莲也。须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种孝敬慈爱之因,自得孝敬慈爱之果。为人即是为己,害人甚于害己。固宜尽我之职分,以期佛天共鉴也。
  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毕现丑相,无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无论何人,即婢仆小儿,亦不许打骂。教其敬事尊长,卑以自牧。务须敬惜字纸,爱惜五谷、衣服、什物,护惜虫蚁。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决定贤善。若小时任性惯,概不教训,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类。此时后悔,了无所益。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切勿以为老僧腐谈,无关紧要也。
  光老矣,精神日衰,无力答复来信。但以邮路大通,致远近误闻虚名,屡屡来信,若一概不复,亦觉有负来意。若一一为复,直是无此精神。以故印此长信,凡有关修持,及立身涉世,事亲教子之道,皆为略说。后有信来,以此见寄。纵有一二特别之事,即在来信略批数字,庶彼此情达,而不至过劳也。若欲大通经教,固当请教高竖法幢之大通家法师。须知大通经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
  岁次壬申(公元1932年)立冬日常惭愧僧古莘释印光书,时年七十有二。 (续编上册《一函遍复》)
                 净业行持篇
念佛三昧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增广上册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藕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增广上册复袁福球居士书)
    般舟三昧非今人可行
    坐久不觉久,念久不觉久,此系心静神凝所致,但不可以此为得,从兹努力做工夫,自可上进。若以此为得,则即此亦不得矣,况上进乎?“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此系意识随妄心、正念转变而现,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工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颠倒错乱矣。然此颠倒错乱,犹属工夫所使,设无工夫,则并此糊里糊涂之念亦不可得,况明白不错乎?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三编上册复恒惭法师书二)
    今人绝少证三昧者
    念佛以信愿为主,有真信切愿,决定得往生。至于证三昧,不可不发此心,实则今人绝少证三昧者。以能证念佛三昧,现生便已超凡入圣矣,切勿等闲视之。  (三编上册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一心念佛必证三昧
    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以为因地心,当必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定登上品,但办肯心,决定成就。然世人念佛者多,证三昧者甚少甚少,良由未能通身放下,一念单提,故致心与佛难得相应也,座下之放下既真切,决无不得之理。(增广上册复法海大师书)  
    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时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不开口,心中默念,亦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朗朗。能常听得清楚,则心归一处,神不外驰,故眼也不他视,鼻也不他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摄六根”,如此念佛,名为“净念”。以摄心于佛号,则杂念虽尚未全无,然已轻减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继,便可浅得一心不乱,深则得念佛三昧矣。(三编上册复夏寿祺居士书)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人,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人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  (三编上册复徐志一居士书)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续编上册复幻修大师书)
    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续编上册复杨炜章居士书)
    专杂圆修
    专杂二修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二位当以此自利,又当以此普利一切。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增广上册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专修圆修分析
    善导“专修净业”,可名表专一心,永明“万善圆修”,何名遮专一心?直是一错到底。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增广上册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示间断夹杂
    念佛之外第二念“夹杂”,难以枚举,举其“正”者,如求大彻大悟、得大总持等,非指发愿为第二念,为夹杂也。须知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行如车牛,愿如御者,信如前导,导与御者,正成就其车、牛之进趣耳,是以朝暮必须向佛发愿。又不念佛时,亦不可泥,纵令一念万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难成办。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著衣吃饭、举手动足与否?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间断夹杂?若无,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处,而现身尘刹,其间断、夹杂将不胜其多矣。(增广上册复濮大凡居士书)
    净土解行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增广上册复邓新安居士书)
    应专礼念弥陀
    若汝所立章程:对经而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观佛,固不若供经佛前,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增广上册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一门深入不废余门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人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力一边。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增广上册复周群铮居士书三)
    正助双行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人于萨婆若海矣。若不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泛泛然念佛、持咒等,皆只为来生福报而已。净土法门,彻上彻下,将堕阿鼻者,念佛尚得往生,已证等觉者,尚须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切勿以密宗有“现身成佛”之义,遂将往生西方置之不论,则其失大矣。  (三编上册复沈授人居士书)
    正助兼行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  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
不得受用,又如人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所供佛菩萨像,画者雕者皆可,但须以此像作真佛视,自然得福得慧,若仍作纸木等视,则必至折福折寿矣。  (三编上册复沈授人居士书)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三编上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总之生死心切,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三编下册开示五则)
    “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  《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
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增广上册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终日终年终身念佛之人,岂可于佛不行礼敬?十大愿王,礼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礼佛决不可以不。若不礼佛,便难感通,何以故?以身图安逸,心之诚亦末由必致其极也。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念至其极,则心佛、外佛,一如不二,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增广上册复法海大师书)
净宗功课
    净宗朝暮功课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  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晶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  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  《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  《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堤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增广上册与陈锡周居士书)
    十念记数念佛法
    “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增广上册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  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增广上册与谛闲法师书)
    在俗随宜定课
    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炼磨,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功夫。
    在家人不随众,各人念佛,坐、立、绕、跪,皆无不可,但不可执定一法,若执定,则人易劳而心或难得相应。当斟酌其自己之色力及工夫,而取其合宜行之,则有益矣。
若常途通行,宜先绕、次坐、次跪,绕、跪皆觉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沉,宜绕念或立念,昏沉去,当复坐念。宜按钟,不宜掐珠,以掐珠难养心故。  (增广上册复陈慧超居士书)
     半日学行 半日学解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昔大智律师深通台教,严净毗尼,行愿精纯,志力广大,唯于净土不生信向。后因大病,方知前非,嗣后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方知此法利益超胜,遂敢于一切人前称性发挥,了无怖畏。  (增广上册复戚智周居士书二)
    居士功课应专修净土
    佛说经咒甚多,谁能一一遍持?古人择其要者,列为日课。早则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念毕,则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晚则弥陀经、大忏悔、蒙山施食、念佛回向。今丛林皆图省工夫,早则只念楞严咒、心经,晚则单日念弥陀经、蒙山,双日念大忏悔、蒙山。汝言《禅门日诵》经咒甚多者,不知乃朝暮课诵外之附录者,在家居士功课,亦可照“禅门朝暮功课”做,亦可随自意立。如早晚专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早则专念大悲咒、念佛,晚则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有持《金刚经》者亦可。然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
   汝之所说乃见异思迁,虽是好心,实为心无定主,随境所转。何经何咒不称赞其功德殊胜?依汝知见,则看此经必废彼经,持此咒则废彼咒,以力不能兼顾,势必如此,是尚得名为明理真修之士乎?再推广言之,汝若遇参禅者赞禅而破斥净土,必至随彼参禅。及他天台、贤首、慈恩、秘密各宗,每遇一知识提倡,必至舍此修彼,不知汝是甚么根性,要做法法皆通之“大通家”?但以业深智浅,“大通家”做不到,并将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置之度外,待到临命终时,不向镬汤炉炭里去,定向驴胎马腹里去。即幸而不失人身,以今生尚无正智,颇有修行之痴福,以兹享彼痴福便造恶业,一气不来,直人三途,欲得知天地父母之名尚不能,况得知净土法门乎?汝看光《文钞》作么生解?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善体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则纵说的多,汝仍是心无定见,有何益乎?  (增广上册复周智茂居士书)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门日诵》而念,若初心者多则无论朝暮均可以念《弥陀经》、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间如是亦可,不念经咒巳,即以“赞佛偈”起亦可。须知所有功课均以念佛为主,经咒为宾,知此义,再按林员之身分而定,庶可适宜,光何能特订一章程令人依从乎?天下丛林均照《禅门日诵》,慈溪文溪西方寺朝暮皆念《弥陀经》,固不宜执著而论,所不可稍有更张者,信、愿、行三之宗旨也。  (续编上册复陈慧新居士书)
    朝暮课诵
大教东传,垂二千年,若缁若素,各随性之所近而为修持,虽修持法门种种不一,而诵经、持咒、礼拜、忏悔、超荐孤魂、求生净士,实为大宗。以故古德于诸经咒、诸法门中,择其要者,订为“朝暮二时功课”,俾诸行人依之修持,以之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报答四恩,超度孤魂,以广佛慈,以尽己诚。其道固彻上彻下,其益亦冥阳靡遗,以故天下若宗、若教、若律、若净之道场,无不奉为定章。(三编下册《朝暮课诵白话解释》序)
真实改悔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从浅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然以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故经云:  “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说之无益,譬如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药,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矣。  (增广上册复周智茂居士书)
    劝持名号
    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之言乎?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增广上册复崇明黄玉如书)
    念佛功课方法
    专一念佛,本无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则五更起礼佛(多少拜随己立)毕,念《弥陀经》一遍、  《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毕,即念“赞佛偈”,绕念若干声,然后静坐半点钟,再出声念若干声。即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若欲礼拜,先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拜),念《发愿文》、三皈依,此为早时功课。吃早饭毕,静坐一刻,再念佛时,即礼佛三拜,或多拜毕,即念“赞佛偈”,念毕,绕、坐皆照前。唯念佛毕,不念“发愿”长文,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即已,礼拜而退。早或二时,午饭后二时,晚课与早课同,夜间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饭后章程,念毕发愿当念莲池新订《发愿文》毕,念三皈依。此虽有起有落,然心中总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间断,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忆佛号。于七日中不令起一切杂念,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劳,劳过,  则次日便难清爽如法矣。
    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弥陀经》、《往生咒》,但早起发愿,念长《发愿文》,晚亦如之,余皆念四句即已。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弥陀经》、《往生咒》,以后但接续念佛不断,至晚念《发愿文》、三皈依。人在世间不能超凡人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见人,稍有一点好境界便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了三昧了,此种人十有九人皆著魔发狂,以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故致然也。  (三编上册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持名宜念六字圣号
  念佛宜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即阿弥陀佛),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工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钞》,勿依彼说,彼系自任己见,不依净土宗旨者。    众生之心,须用种种善法调治,譬如吃饭,须用菜蔬佐助。  “唯刻期打七,可以专持一句佛号,一切经、咒皆不持诵”,然亦不可并礼拜、发愿全废之。除打七外,照常持诵,俱无所碍。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立,常闻之资性固好,见识有偏!专念一佛尚可,废弃礼拜、发愿等,则大错大错。(三编上册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念佛应念六字圣号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  (三编上册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莲宗典籍  
劝持《弥陀经》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兼示生因,其唯十六《观经》。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末世钝根,诚难得益。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  (增广下册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
   《阿弥陀经》文略义丰,普透群机,其为利益,穷劫难宣。以故自佛说此法门以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有缘遇者,祈勿错过则幸甚。  (三编下册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题辞)
    《阿弥陀经》言简义周,最易受持,由是古人列为日课。无论若宗、若教、若律,  皆于暮时读诵,是举天下之若僧若俗,无不以净土为归者。  (增广下册《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阿弥陀经》言简义周,易于受持,故古人列为日诵,欲其家喻户晓,咸沐法泽也。由是诸善知识,各为注释,若揭日月于中天,固已无义不显,无机不摄矣。  (增广下册《阿弥陀经直解》序)
    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  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藕益之《要解》。  (增广下册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果能受持《阿弥陀经》,则知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依正庄严,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光寿无量,誓愿洪深,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以修此信愿念佛之多善根、福德、因缘妙行而生。其有不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以期近则登不退地,远则圆成佛道者乎?而况六方诸佛普利众生,释迦本师得无上道,无不资始乎此,而归极乎此。良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妙,妙无以加。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实如来大畅本怀之圆诠也,有缘遇者,,即是多善根因缘。  (增广下册<西方公据》重刻序)
《弥陀经》为净土法门之根本法门,  《行愿品》虽广大深妙,究非净土法门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经同念,断不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只念《弥陀》,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