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永明延寿生平及其对佛教思想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7-5-27 19:24
標題: [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永明延寿生平及其对佛教思想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永明延寿生平及其对佛教思想的深远影响(邓来送)


永明延寿生平及其对佛教思想的深远影响
  --纪念永明延寿大师诞辰1100周年
  邓来送
  延寿,字冲玄,生于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王姓,籍贯江苏丹阳,后迁余杭。年少时好学,即在家诵《法华经》,吴越钱文穆王年间,主持税务工作,他因自幼信佛,戒杀放生,擅自用官方的钱来买动物放生,因此被判死罪,牵引前往市街大道准备处刑。钱文穆王派人暗中窥视他的行为,只见他脸色安然自如毫无改变,因此下令无罪释放。然后延寿就往四明山龙册寺依止翠岩禅师出家。时年三十。
  延寿曾经在国清寺修行法华忏法,在禅定观想中,见到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入他的口中,自此以后获得无碍的广大辩才。后来因为自己终身的愿望归宿尚未决定,因此到智者禅院,作了两个签,一个是一心修禅定,另一个是广修万善庄严净土。然后寂静心思专注祈祷,七次抓取都得到净土签,于是一心一意地专修净土。
  当时法眼宗文益的弟子德韶在天台山弘化,延寿前往参学,得到印可。由于文益洞悉当时禅宗学人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提倡研究教理,延寿深受影响,在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又到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三年。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所说,延寿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住持奉化雪窦寺,从他参学的人很多,其中当不乏深明教理,宗眼明澈的学者,因此《雪窦寺志》内有在雪窦寺写成《宗镜录》初稿的说法。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吴越国忠懿王弘叔见灵隐寺颓废倾圮,请延寿到杭州主持复兴工作,重建殿宇,前后共计一千三百余间,加以四面围廊,自山门绕至方丈,左右相通,灵隐因而中兴。后又接住水明寺(即净慈寺),忠懿王赐智觉禅师号,从学的多至二千余人。《宗镜录》一百卷在此寺的演法堂定稿,因此改名为宗镜堂。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蜂创建六和塔,高九级,五十余丈,作为镇潮之用。当时高丽国王抄读了《宗镜录》,深受启发,遣使航海来宋赍书叙弟子礼,并奉金线织成袈裟、水晶数珠、金澡罐等。延寿为随同使者前来问道的学僧三十六人印可记别,法眼宗旨因而弘传高丽。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又入天台山传菩萨戒,求受者约万余人。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二月二十四日示疾,越二日晨起焚香跌坐而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建塔于大慈山,宋太宗赐额曰寿宁禅院。延寿著作,除《宗镜录》外,又有《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定慧相资歌》一卷、《警世》一卷,而以统一各宗学说的《宗镜录》100卷指心为宗,四众钦服。对于后世的影响为最大。师一生著作颇丰,倡禅净双修之道,对后期佛教思想影响深远。
  《宗镜录》全书约共八十八余万言,分为三章,第一卷前半为标宗章,自第一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为什么叫《宗镜录》呢?即"举一心为宗"。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二者联系起来,即《宗镜录》的立名。据卷三十四所说,教是《华严》,宗是达摩,因《华严》示一心广大之文,达摩标众生心性之旨,其实是发扬了法眼的宗旨。因为法眼有《三界唯心颂》和《华严六相义颂》。《宗镜录》全书在诠释"一心"处,引用《华严经》及贤首宗的理论最多。这是由于贤首宗兴起在天台宗和慈恩宗之后,法藏、澄观博涉教诲而极意谈"圆",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说教,与禅宗门下经常提举的"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互相呼应。有时禅家宗旨得到《华严》义理的引证而愈益显豁,所以禅宗五家宗派最后一宗的开山祖师法眼及其法孙延寿重视华严,乃是佛教发展史上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由于法眼宗重视华严,所以《宗镜录》卷二十四说:"此宗镜内,无有一法而非佛事。"又卷六十六说:"生老病死之中尽能发觉,行住坐卧之内俱可证真。"这与六祖慧能所说的:"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马祖道一所说的:"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沩山灵所说的:"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并无二致。这"情不附物"的一念心行,可以说是禅宗的特色,也是历代禅师们行持的心髓,所以他们之中,有的风标超逸,行谊可风,有的自在解脱,坐亡立化,都是从这种涵养而来的。《宗镜录》全书,虽然问答联绵,引证繁富,而千回百转也是着眼于此,所以《宗镜录》毕竟是借教明宗的著作,而不是混宗于教的书集。因此在九十几卷的问答章里虽然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的教义,而只是一味会通,借以证明心宗的深妙,并没有料拣异同,解决教理上的问题,这又是《宗镜录》的一大特色。
  引证章引证了大乘经一百二十种,诸祖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种,共三百种。其中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文献。例如: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的两段法语,都未见于《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书。此外在问答章里所引用的《中论玄枢》、《唯识义镜》等书,现在皆已失传,幸而《宗镜录》保存一点资料,还能从而考见原书的大概。
  延寿居住永明寺达十五年之久,时人号慈氏下生,世称永明大师。有弟子一千七百人,时常与大众授菩萨大戒、施食给鬼神饮食、并以钱赎取动物来放生,这些种种善行都回向往生极乐净土。他会通天台、华严、唯识等各宗学说的异同,延寿是禅宗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再传弟子,为禅宗法眼宗三祖,又被尊为净土宗六祖。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为阿弥陀佛的圣诞,其实这一天乃是延寿大师的生日,故后人以延寿为阿弥陀佛的化身。现将著作《万善同归集》,此集之中指引归向净土的地方,摘略如下:
  问:"唯心净土,本来是周遍十方法界的,怎么可以只是依托心念于净土莲台,寄归形体于极乐世界,而生起取舍分别的念头,这样怎么能够达到无生的境界呢?欣喜厌离的这种爱憎情感生起,怎么能成就平等的法界呢?"
  答:"唯心净土的境界,是要彻悟了解心性的人才能达到,《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悟到一切法唯心所造,才能随顺无生法忍。有的菩萨证人初地,即迅速地舍身命而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由此可知彻底了悟真心的人才能够达到唯心净土,而执着境界的众生,只能堕在他心所攀缘的境界。只有能究竟明白因缘果报而没有丝毫差错的人,才能透彻了解心外无有一法可得。另外,关于平等法界不二法门,一切法无生的究竟了义,虽然仰仗佛陀的开示教化而生起信念。但是无奈众生修行的力量尚未充足,观照的力量浅薄、内心散乱浮动;再加上外在的境界强大、自身的习气又重,必须要往生佛国净土,仰仗佛菩萨及外在境界的殊胜因缘,自心的忍力定才容易成就,才能尽速地修行菩萨道。
  问:"心外无有一法可得,佛亦无有去来之相,那里有见佛以及佛来迎接的这件事?"
  答:"一切法唯心而又一心念佛,从唯心的角度来看,心是周遍收摄一切万法的,既然了解一切的境界唯是心的作用,了知所有的心念无非是佛,因此随着众生忆佛念佛的当下,就无不是佛了!《般舟三昧经》说:就如同有人梦到七宝财物,或与亲属相聚而感到欢喜,梦醒了之后追寻回忆,不知这些都到那里去了,真是了不可得,我们应当以如此的理解体悟去称念佛名。(换言之,众生在迷时虽然也念佛,也求往生,但一旦往生开悟之后,念佛、往生都不可得,念佛、往生木来就是自心中的事。)"
  这段经文是比喻一切唯心所作,就在一切"有"的当下木来即是"空",因此没有舍报往生去来之事。又因为一切法如梦幻而非实在,则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两者自然就遗忘而不执着。然而也不是没有如梦似幻的相貌存在,如此则不会断灭能念之心与所念的佛。"空"、"有"本来就圆融无碍,所以在本来就无去无来之中,不妨普遍地令众人见到阿弥陀佛去来之相。因为见即无见,本来就恒常契合于中道。因此佛实在不曾来接引,众生也不能去往生,一切的感应道交,无非都是自心的显露发现。就如同造罪的众生,自己感报地狱的恶相一样。
  《唯识二十颂》说:"一切法就如同地狱一样,地狱的众生都同时见到狱卒刑具等,而又能来作逼害折磨他们的事。(实则地狱是如幻不实、唯心所造的。)所以这种种苦痛的事,都是罪人们造恶业的心所显现的,并没有自心外实在的铜狗铁蛇等事物。世间种种一切的万事万物,也都是如此的。然而这种‘毗卢遮那佛'的唯心净土,虽然没有局限东方、西方而遍一切处,但是这个只有正见悟解清楚明白、习气业障都已消除、理事相融圆满无碍、亲自证人无生境界的人,才可以体悟、才可以说唯心净土。而那些初发心的人,怎么可以随便仿效而说不必念佛、不用求生净土呢?"
  问:"《观无量寿佛经》分明所说的十六种观想法门,都是收摄心念修习禅定,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观想得详细明了圆满光明,才可以往生净土,如何以散乱心念佛也可以往生呢?"
  答:"九品往生的经文显示,往生的品位各有高低差别。不论上品、下品,统摄而言,不出以两种心而得以往生,一个是定心,譬如修习禅定观想,则能上品往生。第二是专心,只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以一切的善行资助熏习,回向发愿往生净土,可以成就末后中下二品,但仍须要一生一世全身归命,尽此一报身精进修行。坐卧之间,要时常面向西方。每当经行礼拜之际、念佛发愿之时,都要恳切勤苦诚心仰望,没有其他的杂念。就如同堕入地狱遭受刑罚,好像在痛苦的监牢、或被怨家恶贼所打杀、被水火逼迫性命,这时候只有一心一意寻求救拔,期愿能够早脱离苦海。并希望能够尽速证得无生法忍,广大周遍地度化一切众生,承继弘扬佛法僧三宝,誓愿报答四种重恩,如果能够如此至诚恭敬,那么他念佛往生的功业。必定不会虚妄而无所得。
  但是如果,言语与行为不相应,信心之力轻微薄弱,不但没有念念相续的清净心,反而生起数数间断的妄念。依靠这种懈怠的修行工夫,临终时想要往生净土,只恐十白被业障牵引,同时也很难遇到善友的开示助念。那么临终时四大分离风火逼迫、身心热恼痛苦不堪,正念就没有办法成就。何以故?我们如今的心念是因,临终时的反应是果,必须要因地实在,果报才不会虚妄。就如同音声和合回响才会平顺,形体挺直影子才会端正。如果想要临命终时,十念就可以成就往生,那么只要预先筹办资粮找对渡口,合集一切的善行功德,回向临命终时,念念真实而不虚妄,那么往生净土之事是不用疑虑的。
  凡是善恶这两件事、苦乐两种果报,都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的,是由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种业果所收摄。若一念心起嗔恚邪淫,即是地狱业;若一念悭贪不舍,即是饿鬼业;一念愚痴昏昧障蔽智慧,即是畜生业,一念我慢贡高,即是阿修罗业;一念坚持五戒的心,即是人道的业。一念精进修行十善的心,即是天道的业;证悟人空,即是声闻业;知一切法因缘所生本无自性而断离缘起,即是缘觉业;六度万行一起修习,即是菩萨业;大慈大悲清净平等,即是佛业。
  如果心念清净,则感得香华莲台七宝行树、清净国土而化生,内心染着尘垢,则高山丘陵坑洞坎坷,在浊恶的秽土而受生粗恶的形体。这些都是以目前相同的果报身,藉着心念的不一而感得不同的增上之缘。由此可知,一切诸法如果离开我们的自心根源,更没有其他的体性可说。若是想要得到清净的果报,只有修行清净的因行。例如水的性质自然趋向下方而流动,火的特征自然地向上而飞腾,这是由于形势运数本来就是如此,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永明延寿大师又曾经作四料简说:"如果有禅而没有净土,十个修行有九个差错蹉跎于道路上,中阴的境界如果现前,一转眼的时间就随业力而去生死流转。假使没有禅而仍然有净土,那么万人修行万人都可以往生,只要见到了阿弥陀佛,又何必忧愁不会开悟呢?若是有禅又有净土,犹如戴着双角的老虎,现世为人天的师范,来世速得成佛作祖。如果没有禅也没有净土,恐怕将来见到的就是地狱的铁床和铜柱,万劫与千生长久的时间,没有人可以依靠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激著 中华书局 2002年3月
  2、 中国净土宗通史陈扬炯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3、历代净土宗高僧选集宋成法师辑录 福建佛协印赠 1993年10月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