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7-5-21 09:52
標題: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摘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1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四四页:
钞【维摩经云:未发大乘意,食此食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者,得无生忍已乃消;得忍者,至一生补处乃消。华严具足优婆夷云:一生所系菩萨,食我食者,皆於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皆自性真如无尽之理而为食也。】
这个文都是将「饭食经行」会归到自性的讲法。大师在此地引用《维摩经》上一段话,说明什么是「未发大乘意」。
演【未发大乘意,是未入正定聚众生,修行信心者。】
这一段一层比一层要深入,所说的「食」都是讲的真如自性,这个「消」的意思就是讲消归自性。未发大乘意者,照这个地方来说是「未入正定聚」,这是讲十信位的菩萨,心行不定,换句话说,有进有退。三聚,「正定聚」就是说这个人决定证果,决定成就;「邪定聚」是说这个人不管他怎样精进修行不会有结果的,盲修瞎练;「不定聚」的人就不一定,看他遇到什么缘,他遇正定聚的人,他就变成正定聚;他遇到邪定聚的人,他就变成邪定聚。这三聚把所有一切众生全都包括了。
严格的来说,在我们现前末法时代,唯有修学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可以说它是正定聚,我们知道他这一生决定成就;修学其他的法门,这一生不一定能成就。不能成就,就有很大的麻烦,《无量寿经》上讲「何免轮回」,他免不了六道轮回。这一六道轮回,就不晓得轮到哪里去?再要得人身、闻佛法,那不晓得要到哪一劫去了。俗话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个意思也是说明得人身之难,人身失掉之后,再想第二次得人身,一万劫都不见得你能得到。这些话,我们听了也许会怀疑,是不是说得太过分?如果我们很冷静仔细的去想一想,去反省一下,才知道这句话说得不过分。怎么说不过分?我们不要看别人,想自己,我们这一生从生下来到现在,身语意造的是什么业?这就明了了。如果我们造的恶业多,必定堕三恶道,三恶道的时间太长太长了,不容易脱离!纵然造善业,善业在三善道。
起心动念,如果我们要认真来检点一下,总是恶念比善念多,贪瞋痴慢是恶念!曾经有几个念头是仁义道德?真正是少!念头一起来,总是贪图这世间五欲六尘,对於世出世间圣贤所说的这些教训总是半信半疑,这个半信半疑就是罪业,业障深重。所以这一失人身,再得人身,好好的算算这个帐,还真的不容易!堕恶道可怕,为什么?恶道里面住的时间久了,就带著有恶习气,纵然将来得人身,这个恶习气常常起现行,还是不断的再造业,这个罪业愈造愈重,所以你愈想就愈可怕。这一生当中,如果不能往生,那问题是真大了。
『食此食者,至发意乃消』,如果就事上来讲,出家人常常有句话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施主的供养,我们有什么能力消受?有什么样的能力你能把它消化掉?由此可知,出家人这一生要不能往生,这些施主现在供养你的,将来统统都得要还债。所以出家人对於供养决定不能贪求,为什么?现在贪求多了,将来还得多!现在我要的少,纵然不能往生,以后还债这个债务负担轻一点,这个也好。这就是讲的一定要发大乘意。
『已发意者,得无生忍已乃消』。「已发意」就是三贤位的菩萨,菩萨来应供,他能消得了吗?他如果不精进、不努力,不再求向上,他也消不了。三贤再往上提升就是十圣,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他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地上菩萨。此地是讲别教,不是圆教;圆教无生忍,广义的来说,圆教初住菩萨就得少分。
『得忍者,至一生补处乃消』,已经得到无生法忍的菩萨,别教是初地以上的,他必须证得十一地后补佛的位置,他才能消受得了。后补佛再往上去就是圆满的佛果,就是妙觉位。可见得要想消食的确不容易。如来才是九法界真正的福田,九界以下,就是等觉以下的菩萨都要真正用功修学,提升自己的品位,才能消受得了。
演【食此食者,皆抟真如之理以为食也。】
这个地方所讲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不需要五谷杂粮,是以法喜为食、以禅悦为食,都还要勇猛精进才能消受。
『华严具足优婆夷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具足优婆夷,这是一位在家女居士。所以在家同修也不要看轻自己,这是菩萨。善财童子去参访她,她是善财的老师,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善财童子的老师。这五十三位善知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出家的只有六个,在家的四十七个,在家多,出家的少!这是一个在家的女居士优婆夷,她说:『一生所系菩萨,食我食者,皆於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一生所系的菩萨是谁?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接受她的供养之后,就要成佛,这才能消受得了她的供养。不成佛都不行!我供养你是帮助你成佛的。『皆自性真如无尽之理而为食也』,所以它并不是像我们人间五榖杂粮的饮食。这是比丘乞食里面两个意思的其中一个,比丘乞食是滋养身体,这是沿门托钵;另外向佛乞法是滋养法身慧命,这就是法食,以佛法为食,是养我们法身慧命的。
演【问:既曰真如之理为食,而真如一味平等,无增无减,万古不磨,而文中深浅阶位,屡食屡消者,何也?】
这个问得很有道理。真如是一,哪有阶级?真如里面确实没有阶级,可是我们看《维摩经》上讲的,他有阶级。
演【答:真如虽曰一味,万古不磨,而乃随智浅深,以下位未证上位理时,则一心缘此理境,名食此食;已证此理时,则此理化为乌有,名曰乃消。】
答覆得非常之妙!在你没证得的时候,好像是有这个理可证,证得之后,这个理就没有了,为什么没有?心境一如,理智不二。能证的是智,所证的是理。证得的时候,原来理跟智是一不是二,既然没有能证的智,也没有所证的理,这就叫消了。没有证得时,有能证之智,也有所证之理,有能有所。别教三贤位都是有能有所,登了地能所就没有了。所以他讲得无生忍,那个时候能所就没有了,《心经》上最后这一句是讲地上菩萨的境界,「无智亦无得」,那就是真正消掉了,能证所证俱不可得。
但是诸位要晓得,这是理、真理,我们今天是凡夫,博地凡夫,一定要相信,相信自己是一个生死凡夫,相信自己业障深重。这些理论可以听听,绝对不能学习;你要学习必定堕地狱,这就讲恶取空!无修无证,那我也不要修、也不要证了,那你准堕地狱。我没做坏事,为什么会堕地狱?你这叫谤佛、谤法、谤僧,你把佛所讲的这句话意思错解了,这就是谤法,毁谤三宝里面罪业最重的是谤法之业,不但误了自己也误别人。古人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这是执著,执著有像须弥山,有救!「不可执空如芥子」,空理一丝毫都不能执著,一执著就恶取空,这就坏了。所以净土宗它不讲空,指方立相,指出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方向指出来,立向建立,确确实实有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阿弥陀佛,这个不至於落空,不著空。我们不明空义不要紧,我们就执著真有,真有,你就真能往生、真能去,真能脱离轮回出三界。这是在我们现前的阶段一定要明了,千万不能误会。
演【如人未至庐山,则有庐山可缘,已至庐山,则庐山化为乌有,故曰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也。】
这是苏东坡去庐山游玩的时候,作这首诗里面的两句。没有到那个地方,想去!有个目的、目标,在那里努力精进。达到了,这个心就放下了,就没有了,没有这个攀缘的心,这是一个比喻。这上面是把「饭食」的意思说完了。底下再解释经行:
钞【经行者,持世经云:如来行处,是无行处。无行处者,真慧也。故知拈匙放箸,口口不离,举足动身,步步踏著。何得埋头吃饭,空过一生,翫水观山,徒劳万里。】
《持世经》上两句话,『如来行处,是无行处』,《演义》里面有注解:
演【行者,心行乎境也。凡夫行有,二乘行空,大乘菩萨行中道。如来则有处全空,非行有也;空处全有,不行空也;中道即二边,不行中也。】
「行」就是讲起心动念。「凡夫行有」,凡夫起心动念都有境界,这个境界当然很多,佛法里统统把它归纳起来,凡夫著有。你起心动念总有个「有」,或者想人、或者想事、或者想过去、或者想未来,心里一动念就有相。中国的文字,「想」是心里面有相,只要你心一动念就有相。心里动念就叫想,想就有相出现。真正有功夫的人、有眼通的人,你在这里想什么,他知道。为什么知道?你一想就有相,他就知道你在干什么,他就看得清清楚楚,他能看得见。你晚上睡觉作梦,他在旁边看,知道你在梦中做的是什么,他都晓得,就是因为你想的时候有相。
禅宗有个公案,金碧峰禅师的定功很深,寿命到的时候,阎王派小鬼来抓他,他入定。这一入定,他心一念不生,没有念头就没有相,找不到他了。小鬼对他无可奈何,到哪里去了?这人找不到了。可见得这鬼来的时候,他不是抓身体,他是抓神识,神识在入定,没有相,这鬼见不到。鬼见不到我们这身体,他所见的是我们起心动念那个相。所以找不到!以后听说金碧峰禅师有个钵是古董,他很喜欢,心里放不下的是那个钵。这个鬼说:那有办法了。把这个钵给它轻轻敲一下,禅师心里听到钵的声音,他心里起动念头了,这一动念头,小鬼就把他抓住。他说:你抓我干什么?他说:你寿命到了,阎王找你去。他说:你刚才为什么找不到我?他说:你入定了,我找不到你;因为你喜欢这个钵,我一敲,你动心了,我就把你找到了。禅师一听,他再入定;再敲,他不要了,钵放下了,这小鬼找不到他了。
所以,心里一起心动念,鬼神知道!我们起个善念、起个恶念,鬼神全知道,没有办法欺骗人的。我们显著的行为,人能知道,可以觉察到;隐蔽的心里面的行为,鬼神知道。连鬼神都知道,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我们今天打个妄想,甚至自己还没在意,还没体会到,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是讲凡夫行处,凡夫著有;「二乘行空」,声闻、缘觉执著空;都偏在二边。「大乘菩萨行中道」,实在讲中道跟二边又是一个建立,还是一边。阶级层次就是这么分出来的。「如来则有处全空,非行有也;空处全有,不行空也;中道就是二边,不行中也」,所以佛是无行处。无行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演【离四句行,绝百非行。】
「四句」就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都是一切众生的虚妄分别执著。
演【威音那畔行,法身向上行,不可行处行。】
「威音」是古佛的名字,就是威音王佛,这句话在佛法里面用得很广泛,形容是久远久远劫以前,也就是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劫之前,是这个意思。这些都是形容佛是空有二边不住,不住也不住,就是《心经》后面「无智亦无得」的那个境界,禅宗称为「向上一著」,就说这个。
『故知』下面,这是做一个结劝,劝勉我们。『拈匙放箸』,这就是说我们日常活当中吃饭的时候,「匙」是汤匙、调羹,「箸」是筷子。『口口不离』,不离什么?真如本性的德用,也就是如来的行处,没离开!只要你不执著,你能够像佛这样的自在。空有二边都不执著,不执著也不执著,换句话说,佛跟凡夫有什么不一样?佛当年在世间也穿衣吃饭,生活情形跟我们没有两样,唯一不同的就是佛在所有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起心动念,我们著有,一切境界里面我们都当真;小乘人著空,所以都得不到真实的受用。著有的人造业,要受果报,果报虽然不是真实的,就像做梦一样,天天做恶梦好不好受?哪一天我不再做恶梦了,恶梦做多了不想再做了,六道轮回就是恶梦!你要不能真正清醒过来,这个恶梦是永远做不完的,这麻烦大了,有得做!小乘人著空,也是偏在一边,得不到真正的自在。小乘是「有体无用」,体是空,有体无用,不起作用;凡夫是「有用无体」,虽有作用,体忘掉了。
诸佛菩萨「体用如如」,这才得大自在!这个意思不仅是禅宗显露无遗,穿衣吃饭都是功夫,穿衣吃饭统统是佛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所以「口口不离」,这个口口是吃饭。诸位要是读过《楞严》,这个意思就能体会得比较深一点。交光大师主张,《楞严》首楞严定的修法是「舍识用根」。我们今天的毛病就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凡夫。眼缘的是色尘,耳缘的是声尘,吃饭的时候,舌识缘的是味尘,都在那里起分别执著!这个分别执著就是烦恼业障的根源。交光大师教给我们「舍识用根」,我们不用八识,不用五十一个心所,不用这些东西,把这个东西舍掉之后,眼能不能见?能见,什么见?见性见,这不得了!见性见的什么?见的色性,不是色尘。色尘不平等,色性平等。在一切色里头见性了,明心见性,你见性就成佛了。耳听的不是声尘,耳识才对声尘,我现在用闻性,闻的什么?声性,观世音菩萨就用这个方法。观世音菩萨是用耳根,所以「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成佛了。
人家吃东西,这口口不离是用舌性,尝的什么?尝的味性,不是味尘。这个地方所讲的口口不离、步步踏著,就是这个意思。「身」也是根,六根之一,眼耳鼻舌身意,身所对的触尘,现在身根所对的是触性,不是触尘,所以他就步步踏著。这就是如来行处,此地教给我们「经行」,要行如来的行处。步步踏著,你每走一步,我们这个根接触外面的境界,那不是尘境,那是色性、触性。
『何得埋头吃饭,空过一生』,你不能在生活上样样会归自性,你这个饭是白吃!吃饭还在造业,造什么业?尝这个味道,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分别执著,好吃的多吃一点,不好吃的就生瞋恚心,这就造业了。所以尘有分别,性无分别!尘里面有执著、有烦恼,性里面没有执著、没有烦恼。这是讲日常生活。
『翫水观山,徒劳万里』,这两句是说朝山参学,朝山参学要是不能明心见性,那你是万里徒劳,没有意义了。所以从前人家朝山参学,他的目的是在参访真正的善知识,是在向他讨教,或者是自己契入到某个境界,请他印证。我们现在去观光游览,错了!会用功的人,的确他时间一分一秒都不浪费,念念都与道相应,没有一法不相应的。
◎【四总结】
莲池大师这个经有一个科判,「阿弥陀经 疏钞别解文义」这张表,印在此书后面,我们现在读的这段经文,就在「依报」,依报第二段「别示庄严」,下面有四段:第一段是「栏网行树」,第二段是「池国莲华」,第三段是「天乐雨华」。我们现在这段文是天乐雨华的总结。
经【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依报第三段的最后总结。
疏【结上天乐天华等。】
总结上面所讲的天乐天华。
疏【种种庄严,皆本佛愿行功德所成就也。】
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是很不可思议,怎么成就的?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成就的,也是十方往生的这些众生净业所成就的。也许诸位要问,说阿弥陀佛的愿行成就这个还有根据,《无量寿经》上有!《观无量寿佛经》也讲得清楚!说一切往生这些人净业所成就的,这好像没听说!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讲过,念佛的人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们以清净心、至诚心、恭敬心,求愿往生的这个心,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四个字都一样,这六字洪名不但有音声也有光明,不但有光明还有香气,香光庄严!为什么有光有香?因为这六个字是从你自性里面念出来的。怎么知道是自性?因为是从你真诚心里面念出来的,这个真诚求愿往生的心就是自性。古德说能念之心就是始觉,所念的佛号是自己的本觉,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觉,觉就是自性。
所以弥陀圣号是我们自性的德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句佛号念出来是响彻法界,这个功德多大!与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光光相入。我们在大经里面念到「自然光色参回」,参是互相入,回是回转,这里头没有界限!这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变成我们自己的愿行。这个法门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要靠我们自己修行,修到像阿弥陀佛那样,那可真的不容易。现在是借重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使我们的心行居然跟阿弥陀佛一般,没有两样,这个不可思议。你一念是一念相应,念念是念念相应。
因此,经义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你在念佛的时候,你没有这个境界。如果你不懂,也要得这个境界,那一定要念到心清净,要念到一心不乱,这个境界会现前,是可以得到的。如果你对於教义通达明了,换句话说,你这个境界现前就会比较快,为什么?念念当中就像《往生论》里面讲的,它有观想。天亲菩萨讲的五念法,五念都在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里面,所以这一句佛号里头有五个意思。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编一部《净修捷要》,《净修捷要》的修法就是根据《往生论》五念法而编的。五念里面有「礼拜」,《净修捷要》它一共有三十二拜,每一段是一拜,它有礼拜;有「观察」,观察就是观想,你念那个文,心里去想这个境界,这就是观察;有「发愿」,愿愿都是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称名」,它每一拜里三称南无阿弥陀佛;有「回向」,所以五个意思都具足。你能够明了经义、通达经义的话,这个不要看它很短,只有三十二拜,细细去观察这三十二拜,拜下来差不多也要四、五十分钟。如果有时间,不要拜得太快,要真正去想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跟阿弥陀佛完全融成一体,的确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
我们从前念《往生论》,不晓得《往生论》怎么修法,夏莲居老居士编出这个东西就是《往生论》的修法,而且它观想的内容完全是《无量寿经》,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太好了!我们现在把《无量寿经》的经文跟《净修捷要》,还有《宝王三昧忏》印在一起,就是便利大家修学。能有功夫的、没有工作退休的,在家里有时间,那就可以拜宝王三昧忏,那就更详细了。如果是有工作,很忙的,用《净修捷要》就好。《净修捷要》我们这里有录音带,或者你自己先去念,录一个带子,为什么?你在观想拜的时候,不要去看经文,你的心会更定。看经文是翻书,这很麻烦的事情。你不妨把录音带打开,听的时候依这个来观想。所以说是弥陀愿行,也是一切往生人的这个净业,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无比殊胜的庄严。《钞》里面引用《无量寿经》经文:
钞【愿者,如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自地以上,皆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
西方极乐世界香光庄严。
钞【又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然灯散华。】
不但我们读到他的本愿,也在《无量寿经》里面确实看到了,我们虽然没看到,但是阿难尊者、弥勒菩萨,以及当时佛讲经的时候两万听众统统见到。佛跟阿难尊者说:你想不想见阿弥陀佛?你要是想见阿弥陀佛就至诚恭敬向西方顶礼。阿难听了非常欢喜,恭恭敬敬向西方顶礼,口里念「南无阿弥陀佛」,头一抬起来,阿弥陀佛已经现在面前了。不但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诸大菩萨,也见到十方诸佛统统赞叹阿弥陀佛,也见到许多天人散花供养。当时与会两万人参加,比丘众一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在家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统统都见到。
钞【又愿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以香华等种种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一时之顷,即可遍至。】
我们在大经里面也详细的报告过,这个法才是最真实!除了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任何地方都是无常的,彼此相聚很短暂;唯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无量寿,所有一切人民个个都是无量寿,他那个世界最奇妙的是平等世界。莲池大师在《疏钞》上讲,现在有很多人画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图,画的不对!阿弥陀佛的身像画得特别大,观音势至稍微小一点,往生的人就更小,还有男的还有女的,有出家也有在家的,这个都是错误的。西方极乐世界相是平等一相,相貌、身体、高矮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决定没有分别。有人讲,这是他没有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前的像,那只能画一个寺庙,画几个佛像坐在那里,那不是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平等一相,那个图就不是西方极乐世界图,而是我们这里念佛堂的图,行!念佛堂我们造佛像造得很大,这个可以。
到那边去,神足通的能力也跟佛一样。所以古德才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生到一切诸佛的世界。十方一切诸佛世界,你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去,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一点障碍都没有;见到阿弥陀佛就等於见到一切诸佛,这就是这一愿的成就!这个利益也是我们迫切想得到的。我们今天去旅行,还是很麻烦,虽然交通便捷,哪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么自在?比不上!
钞【又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欲食之时,宝钵之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自去。今来成佛,一一所愿,皆悉成就。】
最后这一句是总说,前面是愿文。末后这一愿举「衣食自在」,不必经营,不必操作。尤其是家务事情很琐碎,做久了都厌烦。西方极乐世界永远不要再做这些事情,烧饭、洗碗、扫地、抹桌子,西方统统没有,那个世界一尘不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这么好的地方要不去,那才叫傻瓜,那才叫愚痴!阿弥陀佛现在是成佛了,他这个四十八愿,愿愿圆满,愿愿都兑现了。这是举四十八愿当中的几个愿来说明,饭食经行,都是与吃饭、经行相关的几条愿。下面讲「行」:
钞【如大本云:法藏比丘既发愿已,天雨妙华,而散其上。又云:或为比丘,或为天王,或为轮王,或为大臣,恒往佛所,承事供养。又云:手中常出衣服饮食,幢幡宝盖,一切音乐。今来成佛,如上天乐天华等报,自合成就。】
这是佛因圆果满,因地修行圆满了,所以得这个殊胜的果报。
◎【四化禽风树】
这是依报里面第四段。
经【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我们看莲池大师的注解:
疏【上言诸天献瑞。】
确实有这些天人,这个境界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
疏【此言禽树成音,又上言供养之胜,今言闻法之胜也。种种言非一,奇妙言异常,杂色言美观。白鹤等者,多种中举一二也。白鹤、孔雀、鹦鹉,常见可知。舍利解见前文。迦陵频伽,此云妙音。共命,一云命命。如是种种,悉皆奇妙,非凡鸟比。】
这段文是概略的把这个意思为我们宣说出来,前面一段讲供养的殊胜,这一科要给我们讲闻法的殊胜。因为这些鸟,后面经文说得清楚,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显示出西方极乐世界「情与无情,同宣妙法」。我们在这世间,正如世尊所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可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真正是永生,就是不生不灭。闻法的机缘太普遍,无时无刻不闻佛法,而且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宣说的,听这些鸟或者听风树说法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所以闻法机缘的殊胜,是一切诸佛世界都不能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
我们要是不闻法,决定退转,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尤其是在娑婆世界,我们现在这个凡夫地位,三天不读经,那就是古人所讲的面目可憎!三天没有念经,心里不知道胡思乱想些什么?读经就是修清净心,读经的时候,希望自己的心跟经上所讲的一样,那就是佛知佛见,经是佛说的,佛知佛见。所以要把我们的凡夫知见改成佛知佛见,最好的方法是读经。
读经,我劝同修们就读一种,这一种要不断的去读,最好是不要换;虽然换是也行,不是不行,总没有读一种好!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头举了很多例子,自古以来许多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们,他们读的是一般大乘经论,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不少人往生的,他这一段文注解是引用在「三辈往生」最后一段。可是他老人家最后说了一句话,就是这是属於杂修,杂修总不如专修好!他老人家还是赞成专修,一门深入。
专修,我们今天讲就是五经,五经以外就杂了,五经都是赞扬净土,都是劝我们求生西方世界。所以五经是专,这专修;其他宗里面这些经论,这就属於杂修。五经里面最好是受持一种,这一种就是天天要念,把它当作必修的功课。五经,其余这四种有空可以看看,当作辅助,这样就好;五经之外,我们应当把它放下,这样修学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所以你读经就是闻法。《无量寿经》是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两个人讲的,不像本经,本经自始至终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讲的,《无量寿经》里面有些经文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世尊为我们转述,转述无异於阿弥陀佛亲说,没有两样,那是非常之殊胜。
这一段文注解很长,因为里面要跟我们讲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前面还有「四念处、四如意足、四正勤」,这七科道品都要细说,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持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