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八事所成德。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一4-5~6-6)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7-2-28 12:17
標題:
八事所成德。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一4-5~6-6)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八事所成德
。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一4-5~6-6)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壬四 由八事所成德
癸一 有德不憍
『善男子!是故菩薩具足八法能自他利,能如是行,是名實行。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有八法者
,具足受持十善之法,樂以化人;具足受持優婆塞戒,樂以化人。雖得妙色,終不以是而生憍慢;雖持淨戒、多聞、精進、大力、好姓、多饒財寶,終不以此而生憍慢。不以幻惑欺誑眾生,不生放逸,修六和敬。菩薩具足如是等法,雖復在家,不異出家。如是菩薩終不為他作惡因緣,何以故?慚愧堅故。』
不憍、即儒書中所謂『富而不驕』,其實不僅富不應憍,即貴或有學、有名、有德、有智,皆不應憍人。十善、但為人天善法,而優婆塞五戒,從佛法性海中流出,乃可為出世階梯也。
(
十一4-5)幻惑者,即以多智、多力而施巧技。
六和敬者,即尊重團體之法,出家人有六和之戒法,在家之人亦應身、口、意三業恭敬。和合者,在家人能修六和合敬,善敬同道,即無異出家。慚愧堅、則不為他作惡因緣。
(
十一4-5)
幻術迷惑人心,就是以過人的聰明才智、或是以特殊的能力而施展巧妙的技能。
癸二 處世不動
『善男子!在家之人,設於一世受持如是優婆塞戒,
(
十一4-6)雖復後生無三寶處,
終不造作諸惡因緣。所以者何?二因緣故:一者、智慧,二、不放逸。
善男子!於後惡處不作惡事,有四因緣:一者、了知煩惱過故,二者、不隨諸煩惱故,三者、能忍諸惡苦故,四者、不生恐怖心故。
(
十一4-7)菩薩具足如是四法,
不為諸苦一切煩惱之所傾動。
善男子!不動菩薩有五因緣:一者、樂修善法,二者、分別善惡,三者、親近正法,四者、憐愍眾生,五者、常識宿命。
善男子!
菩薩具足如是八法
,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讚歎,反生慚愧。修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憍慢。能調惡人,見離壞眾,能令和合。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祕事,不向餘說。不為世事而作咒誓。
(
十一4-8)少恩加己,思欲大報;
於己怨者,恆生善心。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愍;
(
十一4-9)見他偷時,默然不動;
見來打者,生於悲心。視諸眾生,猶如父母。寧喪身命,終不虛言。何以故?知果報故。於諸煩惱應生怨想,
(
十一5-1)於善法中生親舊想。(十一5-2)若於外法生於貪心,(十一5-3)尋能觀察貪之過咎,
一切煩惱,亦復如是。雖復久與惡人同處,
(
十一5-4)終不於中生親善想;
雖與善人不同居止,
(
十一5-5)終不於彼而生遠想。
雖復供養父母、師長,終不為是而作惡事。乏財之時,見有求者,不生惡想。雖不親近凶惡之人,而其內心常生憐愍,惡來加已,以善報之。自受樂時,不輕他人;見他受苦,不生歡喜。身業清淨,持四威儀,
(
十一5-6)即以是法用化眾生。
口業清淨,誦讀如來十二部經,即以是法用化眾生。意業清淨,修四無量,亦以是法開化眾生。假身受苦,令他受樂,甘樂為之。世間之事,雖無利益,為眾生故而亦學之,所學之事,世中最勝,雖得通達,心無憍慢,
(
十一5-7)以己所知勤用化人,
欲令此事經世不絕。於親友中不令作惡,
(
十一5-8)樂以上八法教化眾生。
說因說果,無有錯謬。愛別離時,心不生惱,觀無常故。受樂受時,心不耽荒,觀苦、無常。善男子!菩薩具足如上八法,則能施作如是等事。』
(
十一4-6)
即使之後再來出生在沒有佛法僧三寶的地方,
(
十一4-7)
菩薩生於惡處能不作惡事,是因為具備滿足了如是四種功德法(了知煩惱過、不隨諸煩惱、能忍諸惡苦、不生恐怖心),
(
十一4-8)
別人如果有少許的恩惠給自己,菩薩會想要大大的回報對方;
(
十一4-9)
看見他人來偷拿自己財物的時候,菩薩會保持沉默不動;
(
十一5-1)
菩薩於五戒十善、三學六度等世間、出世間善法,心中生起如親戚故友一般的愛樂念想。
(
十一5-2)
菩薩如果於佛法以外的教法、修法,生起了貪求之心,
(
十一5-3)
不久隨即能夠以智慧觀照省察貪求外法的過錯禍患,
(
十一5-4)
終究不會對於這些惡人生起親近友好的心念;
(
十一5-5)
終究不會對於那些善人因而生起疏遠的心念。
(
十一5-6)
菩薩就以此清淨身業的法門用來度化教導眾生。
(
十一5-7)
以自己所知道的世間學識,經常盡心盡力用來度化教導人們,
(
十一5-8)
菩薩樂於以上述所說的八功德法來教化引導眾生。
(
十一5-9)生無三寶處終不造惡,
以有不放逸及智慧之報故。忍苦者,
(
十一5-10)如無恆產而有恆心之士,
及君子固窮之君子。不動者,如孔子四十不惑,孟子四十不動心之類。在佛法中,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賢人,亦可得不動。正法者,亦有世出世之分。
(
十一6-1)常識宿命者,非人中聖人所能得,(十一6-2)到三賢位菩薩亦不能常得,
須到初地以上方得。讓毀能忍者,
(
十一6-3)以無關自他利,不必護雪之者是。(十一6-4)讚歎往往有過其實者。
在佛法中破和合僧,
(
十 一6-5)即乖合鬥爭。
廣言之,一國之中有破和合者,輒起戰爭,再廣言之,全世界人類,各民族國家,亦因乖合起鬥爭。推而廣之,其義無窮;能令和合,則自他利矣。咒誓、即為世間事賭咒、發誓之類;在出世法上之誓願,如四宏誓願之類,則應為之。見偷不動,應事後以正法化之。眾生為父母者,自無始來從眾生受身,謂為父母,並不為過。菩薩於他不生怨想,而於己之煩惱應生怨想。為供養父母、師長而作惡事者,世間往往有之,究不應當也。凶惡之人,如自己為大菩薩,
(
十一6-6)還須親近而化度之。
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世事無利,為眾生故學之者,如修外道苦行之類是。
(
十一5-9)
菩薩雖然出生在沒有佛法僧三寶的地方,終究不會造作種種的惡業,
(
十一5-10)
例如沒有常久營生的產業,而有常久向善心志的有德之士,
(
十一6-1)
恆常能夠知道了解過去世的命運(因果報應),這種神通力並不是一般世間人之中的聖人所能獲得,
(
十一6-2)
甚至於超越世間,證到了「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的菩薩,也不能恆常獲得宿命通,
(
十一6-3)
(
菩薩被譴責譏毀而能安心忍受,)其先決條件是不違背自利利他的原則,而且是在沒有必要去維護菩薩清白形象的情況才可以不加化解。
(
十一6-4)
(
菩薩若聞讚歎,反生慚愧,)那是因為一般的讚歎常常會有「言過其實」(言辭誇大超過了事實)的情形。
(
十一6-5)
「破和合僧」指的就是讓一個僧團不和合,引起鬥爭離散。
(
十一6-6)
還是必須要親善接近他,而且要找適當的因緣教化,令棄惡修善渡越苦海。
壬五 顯在家菩薩勝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是八法,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此為本經每品通義,如前已詳。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