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9-27 18:49
標題: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一集) 2012/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1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为什么我们要在学习《无量寿经》的同时还要学习这部书?这部书是道家专门讲因果报应的教材,印光大师生前对这部书是十分的推崇。《汇编》是《太上感应篇》的批注,《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而《汇编》却是非常的详尽,把因果报应的事、理都讲得非常透彻和详尽,对于我们认识因果的真相,对于我们改过迁善、净化心地有大利益。我们现在跟着师父上人学习《无量寿经》,而我本人也发心专修专弘《无量寿经》,但是要想在《无量寿经》上有所成就,这一生能往生净土,我们不能够轻忽了心地,心地要纯净纯善。所以师父上人提倡要求我们净业学人必须要扎好儒释道三个根,儒之根是《弟子规》,道家之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之根是《十善业道经》。而三部里头《感应篇》就是专讲因果,在这三部书里头,可以说对于人改过迁善来讲,效果最佳,它让我们直接修心地。做为净土的助行,也是我们学佛的基础,成佛作祖也离不开因果的学习。因此它跟我们学习《无量寿经》绝对不会违背,反而相辅相成,没有《感应篇》这个根,学净土、学《无量寿经》不可能成就。它也是我们持戒的基础。所以师父老人家极力的提倡,过去印光大师也极力的提倡。而我自己也觉得自己的根还不够,愿跟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来扎这个根,希望我们这一生有大成就。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部书的第一个原因,对于自利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教材,必不可少。
第二个原因是挽救世道人心的需要,这是利他心。我们现在看到整个世界人心都坏了,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甚至造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能不能够挽救人心?人心要是不回头,那果报就很惨,必定是遭来天灾人祸。现在社会上这个混乱的局面,还有各种灾难日益频繁,这个灾难的根源是在人心。怎么拯救人心?印光大师当年就说到,除了因果教育以外,别无良策。因果教育是全社会的人、从小到老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必须学习的,全民能改心,社会风气才能转过来,灾难就得以化解,太平盛世才可能再次出现,佛法才能够兴旺。所以印光大师讲,即使圣贤佛菩萨出世,也唯有用因果教育才能挽救这个世道。
我们最近学习了印光大师关于家庭教育的开示,是一位欣猒居士编辑的,书名是《天下太平之根本》,我们师父非常的赞赏,说这是《印光大师文钞》的精华。印祖特别强调要令天下太平(我们现在讲世界和谐),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因果教育,尤其是《太上感应篇》。这部《太上感应篇》,印祖是提倡,他在《文钞.覆金益平居士书》里头就讲到,「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儿女从小,小到什么时候?刚刚懂一点事,会讲话了,就应该教他念,教他认字就从认《感应篇》开始,然后把它背熟,每天背三遍、五遍。至少得念一遍,而且尽此一生来念,当作日课。
过去彭际清居士家里世代就是读《感应篇》,奉为日课,所以家里代代出贤才。他们彭家曾经出过二位状元、一位探花,考上进士的非常多。彭际清本人也是进士,只是他没有去做官,他父亲是兵部尚书,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所以他家里很富裕,不用出来谋生。他就在家里学佛,在佛法里有大成就,这个成就,无论世法成就还是出世法成就,都是因为从小在因果教育上扎的根,这是德行。如果家家都能如此,那么儿女一定都能贤善,国家今后就有贤才,国家有贤才,何患不至太平也?人人都能做正人君子,这个社会风气自然就良善了,这是根本救世之道。
所以我们响应印祖的号召,我们一起来认真的学习《太上感应篇》。《感应篇》过去我自己也学过,跟师父老人家听他讲《感应篇》,他讲的也是按照《汇编》讲,比较详尽。我自己也曾经讲过至少三遍《太上感应篇》,曾经一度也奉为日课,但是后来就没有继续。最近认真的学习了《天下太平之根本》这个小册子,又对《感应篇》重新重视。这是印光大师可以说是苦口婆心,强调又强调,修净业者不能够忽视,带动社会大家一起来学习。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父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圣贤、培养成正人君子,甚至为佛法培养弘法人才,这部《感应篇》就必须深入来学习。所以我们才重新把《感应篇》找出来,又重新每日做为日课,读诵受持。
另外,认真的研究、深刻的思惟、细细的玩味,目的是为了认真的落实,所以我们采用《汇编》,这本书非常详尽,你看它这么厚,真正认认真真的学过一遍,你对《感应篇》因果报应之理、之事才能够有深刻的体会,根才扎得比较深。我估计要学完这一部,我们现在每个礼拜讲一次或两次,我们不需要急,反复的玩味、反复的读,每个礼拜讲一、二次,要讲完我估计可能都得三年。这三年当中我们就好好扎《太上感应篇》的根,我们不求快,我们求稳、求扎实。我过去一个很深重的毛病习气,就是不管做什么事,世法也好,佛法修学也好,都想求快、找快捷方式,想快速成就,结果学了二十年没有成就,学佛二十年可以说一事无成。现在这烦恼习气还是没有能够压伏住,为什么?就是因为不肯认真的去扎根,不肯老老实实做钝功夫,总想求快捷方式,实际上都绕远了,走弯路,把自己的大好光阴耽误了,最佳的学习时段错过了,今年四十,还好现在认识到自己的毛病习气,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我们就不求快,这部《太上感应篇》就拿出三年时间,认认真真的把它学透,奠定一生修学的根基,咱们就做钝功夫。
最好这一本东西把它熟读,能够背是最好,背不下来把它熟读,多次。尤其是年轻人,十几岁、二十几岁,记忆力好的,最好能把整部书背下来,用三年时间,能不能做到?完全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你拿真心来学习,没有说不能成就,把它全背下来了,这个根就深了,这一生绝对不会走错路。在世法上你能成圣成贤,在佛法上你能够成佛作祖,这一部书就够了。而且这部书里头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教诲,是用文言文写的,文字十分优美,也不算晦涩难懂,可以说引经据典,儒释道精髓的学术都在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学到文言文,也可以学到儒释道的精华,全在这部书,一举多得。真正想学、好学者,这三年当中我们一起来学这个,你一定会有大成就。然后回过头来学《无量寿经》,或者兼学,我们一边听净公上人老和尚讲《无量寿经》,一边把这个做为我们的助修,正助双修,你成就会很大。
因为这部书是大部头,我们如果是一句一句很细讲的话,那可能十年都讲不完,所以我们还是略讲。就都讲到,这部书我们从头到尾等于读一遍,细细的读,每一句、每一字来玩味,有的我会展开来分析,结合我们的生活修学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有的我们就用白话来解释一下就好了。我在这里不是大家的老师,没有这个德行、学问来教导大家,只是跟大家一起学、一起来读,在这个课堂上我们每周一次课或两次课,我们是正正式式的来读。平常你们在家里最好自己多读,反复读,读得遍数愈多愈好。所以要把心沉淀下来,把自己的那个心浮气躁的毛病习气放下。我自己就是心浮气躁,不肯来用钝功夫,这一回我们就对治这个毛病,我们就细细的、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来念这部书。也是学古文,师父让我们背一百篇古文,你用这部书足矣,选的都是古文精典里头的精华。
我们开始来学习,刚才是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意义跟大家作了报告,也算是一个前言。底下我们开始来读,读之前我想先用印光大师的两段开示做为我们的总叙部分,还有这部《感应篇汇编》里头的一段序言,都可以做为我们的总叙部分。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要学这部书、怎么来学,学了之后会有什么好处、利益,更加深刻。我们首先来看
【印光大师感应篇直讲序】
里头的一段开示,我做了一段节录,这是印祖当年为《感应篇直讲》这个小册子作的序文。《太上感应篇汇编》虽然老人家没有亲自作序,但是这个序是通用的,都是提倡我们学习《感应篇》,所以我们拿这个来做我们的总叙。我们来看这段文:
【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着。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
这一段就讲我们人本性本善。佛家讲人皆有佛性,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把本性、佛性彰显出来,这个人就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如果这个本性、佛性被埋没了,这就是凡夫。印祖说『对境涉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面对这些境界没有能够加以检察、反省、观照,所以毛病习气起现行,『起诸执着、好恶,种种情见』。好恶是分别也是执着,种种的情见这是属于烦恼、妄想,把我们的本性都埋没了,这种人比比皆是。下面说:
【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其语言虽多。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
古来的圣人是成就的人,也就是已经把本性彰显出来,恢复性德了。看到凡夫本性还被埋没在烦恼当中,所以『各垂言教』,著书立说,给凡夫教导。只是希望,『冀』就是希望,希望人依之而修行,能够恢复我们的本性,这个『初』就是讲本性。所以圣教没别的,让我们恢复本性而已。圣贤都是过来人,教导我们这些没有觉悟的人,先觉觉后觉。这语言虽然多,你看儒释道的圣人垂训很多、经典很多,概括起来『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这是儒家四书《大学》里头一开端的一段话,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格」就是格斗,「物」是物欲,跟物欲格斗,才能够致良知,明自己的明德。这个「明德」是我们本性的性德,人人皆有,只是我们凡夫未明,没有彰显出来,现在要把它显明出来。止于至善,「至善」是没有丝毫的错误、没有烦恼,这完全是本性现前,成为圆满的完人,这是圣学的目标之所在。底下说:
【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如一人与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
这印祖可谓是见理透彻。他所说的格物的解释跟朱熹朱夫子讲的不一样。朱子提倡格物,这个「格」是穷,当穷字讲,「物」是物之理,就是穷尽物之理。意思是要多学习,深入去研究,最后把宇宙万物之理都明白了,这叫格物,格物才能致知。这样的解释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做不到。为什么?有几个人能把宇宙万物的道理全部学懂了?难道没有通过这些学习就不能致良知吗?我们见到很多的那些没有文化的人、老实人,心地非常善良,他们也能致良知,但是他们没有学过,你问他宇宙万物之理他讲不出来。
所以格物不应该这样讲法,印祖这样讲就讲对了。这个『格』是『格斗』,像一个人跟『万人敌』,一人跟一万人作战,那真的是要具足勇猛不怯这种精神,而且拼死作战。这个「万人」就是讲我们的『物』,这个「物」是『烦恼妄想』,也就是俗称『人欲也』。人的这种欲望包括情执,欲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五大类。各人所贪爱的对象可能主要的不一样,有的人很爱财,有的人很爱色(这个色是男女之色),有的人很好名,有的人很贪吃,有的人很贪睡,每个人不一样,都叫人欲,本性里面没有,是我们的妄想习气,是烦恼。我们要跟它作战,这个格斗不是跟外人格斗,是跟自己的毛病习气格斗。
习气毛病是很深,尤其是我们凡夫,特别是从小就没有认真接受过圣贤教育、扎根教育。像印光大师在《天下太平之根本》里头讲到的,从小就要熟读《感应篇》,而且要明白意思,大人要做好样子,教导孩子。我们没有去正式受过这样的教育,所以抵御烦恼的力量就很弱。现在学了佛,学是学了不少年,但是还降伏不住烦恼,格斗每战必输。譬如说瞋恚这条,这属于烦恼。我过去性格是比较刚烈,很爱发脾气、暴躁。学了佛之后知道要痛改前非,虽然改,不容易,这习气老是起现行。学了二十年,一年一年的改,当然一年一年的进步,二十年之后这个习气的影子还在,虽然现在不怎么发脾气了,也不怎么跟人起冲突了,但是偶尔遇到不顺心的时候,感觉到有难过、有情绪、有抱怨、有不服气,这些念头起来,都属于瞋恚的习气。你就知道跟人欲格斗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真的是「一人与万人敌」,每战都输,可是输了之后还得战,愈战得愈猛,愈输得愈勇,你才可能最后战胜自己的烦恼妄想习气。就是印祖讲的,『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须具有『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怯」就是胆怯、退缩。你觉得这个习气我改不了了,算了,马马虎虎就这么过。这叫因循苟且,这叫自暴自弃。
我们现在的时代这些众生哪个没有深重的习气?甚至哪个没曾造过地狱业?我自己想想我都造过不少!像我这个傲慢、瞋恚的习气就很重。傲慢是瞋恚的根,有傲慢一定会有瞋恚。傲慢有时自己都不觉得,表现出来待人没有礼貌、轻慢。做习惯了自己没感觉,实际上都是傲慢。等到能察觉了,这就很有进步了,察觉之后你要把它改掉,这要费一番功夫。有时候自己会很痛苦,我怎么就改不了这种习气?怎么就犯了又犯,犯了又犯,千百次都还在犯?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没有信心。
我记得十年前,我在澳洲昆士兰大学教书,常常到图文巴净宗学院亲近师父上人。有一天中午吃完饭,我们还坐在饭桌上,我就向师父上人请教一个问题:自己觉得很感叹、很感慨,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想改老是改不了。无数次的在佛菩萨面前发愿要痛改前非,结果发了愿没多久,又犯了;犯了之后自己忏悔,又发愿从今以后不能再干了,结果没多久又犯。如是千百次在那周折,搞得自己都在怀疑,师父讲不能够欺骗佛菩萨,你在佛菩萨面前发愿说要改过自新,最后还犯,泥塑木雕的佛菩萨你都骗,你看你这什么居心!所以自己觉得很痛苦,自己不是真想骗佛菩萨,怎么就做出欺骗佛菩萨的行为来?所以我来向师父请问,师父说要真干,我现在倒怀疑我自己到底有没有真干?真的有点想退心了。师父上人当时很慈悲,跟我说了一句话,说「你这样就是真干了」。我这一听眼泪就掉下来了,佛菩萨真是慈悲,知道我们众生业障深重,烦恼习气知道要改还改不了,业障多深重,所以鼓励我们,让我们不退心,让我们重新生起跟烦恼习气作斗争的勇气。
这里讲「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所以这要耐磨才行,这个格物就是磨自己的习气,可能深重的习气得磨个十年、二十年才有实效,但是要磨。像把铁杵磨成针那样的劲头,非得把习气毛病磨干净,这就是大勇,否则你『心随物转』了。「物」是外面的境界,用物来代表所有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你见到这些境界起了烦恼,叫「心随物转」,这怎么能格物呢?这个格还有正的意思,叫格正。怎么才叫格物?让这些物质境界、人事境界都能正过来,那要你心正,心正了境界就正,境随心转。所以,当我们发现我们周围的人事境界没有能转过来,我们自己要忏悔反省,肯定我们的心还不够正,肯定是烦恼习气没改,所以招感这样的境界,这就是感应之理。下面:
【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
讲完格物,印祖给我们解释致知,这《大学》里面讲的「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过去讲《大学》的时候用蕅益大师的批注,知道三纲八目其实就是一,从一体分成三纲八目,不是真有三个、八个,就是三个面、八个面让我们理解怎么来修学。而一样成就了,所有都成就,格物成就了,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成就,一即一切,有一样没成就都没成就。换句话说,你自己烦恼习气不能降伏,你想治国平天下,叫没门、叫打妄想,家也不可能齐,你家里人还跟你闹矛盾,因为你自己没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没修身。
这个致知是推广、扩充我们的良知,推极扩充。良知人人本有,良知就是我们讲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推极、扩充这个良知,把它扩充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处处都致良知。「致」就是用我们的良知去待人、处事、接物。这个『知』不是知识,它不是学来的,你本性本有,即是『吾人本具』的,本来具有的,不是外来的。『爱亲敬兄之良知』,爱亲是孝,敬兄是悌,孝悌代表了性德,性德就是良知。孝是根本,以孝心对父母亲就是爱亲,对兄长就是敬,对弟弟就是对他的关怀。扩展到五伦关系就是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都是良知的作用。扩展到事上,一切恭敬,不管你做什么事,大事、小事都恭恭敬敬、认认真真、绝不马虎,这就是致良知。对一切物都爱惜,摆放整整齐齐,使用非常的爱护,让它的寿命长久一些。一切恭敬,这就是致良知。这个良知不是从教、从学才有,就不是别人教你的,也不是你学来的,你本来就有。因此所谓大学之道没有别的,不是从外面得到什么知识,是把你本性中本有的德能、良知、本善恢复出来而已。那么格物就非常重要了,关键就是格物,致知在格物。下面一段:
【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
这里讲然而『常人』,这就是讲凡人,没有觉悟的人,在日用平常待人处事接物当中,没有加以『省察检点』,没能关照自己的毛病习气,就是你的心收不回来,所以在境界当中就『随物所转』。『从兹』就是从此,就随物所转,你心没控制好、没收好,心就跑到境界上攀缘,心一跑就被烦恼所转,良知就失去了。『或』就是有时,『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也失掉了,其实那个『失』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没有了,不是,他本性中本有的,因为我们迷了就失去了正念,所以良知就不能现前,好像失掉,这是迷了之后失,叫迷失。所以修行没别的,就是把这良知找回来。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就是把心放跑掉了,放到境界上了,现在把它收回来,把这个妄心收回来控制住,让它不能乱动,你自性的良知就现前。原来才知道妄心盖覆了自性,自性也叫真心、也叫本性、也叫佛性,被这个妄心就是烦恼习气给盖住了。
既然失去了良知,『尚望其推极此良知』,还希望能够把这良知推广、扩充『以遍应万事』,对一切事来『涵养自心』吗?不可能了。良知失去了,你拿什么去推广?拿什么去应对万事、涵养自心?你拿的不是良知,是烦恼习气了,所以做事变成用烦恼习气来做了,愈做是愈烦恼,即使你有心做好事,也变成烦恼了。好比说我们这个道场同修来做义工,发的是好心,结果因为在境界上不加省察检点,随物所转,起了情绪、起了抱怨、起了对立,良知就没有了,烦恼就现前了。所以什么叫真正的修行?不是说让你去做很多好事,就是让你能对治自心,修的就是这个心地,把妄尘扫除干净,心地就自然光明了。下面印祖又说:
【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说工夫。妙无以加。】
圣人包括儒释道圣人,都希望人能明明德、止于至善。「明明德」是自觉,自己觉悟,把自己本性中的明德显明了,第一个「明」是动词,显明自己的明德,然后还要去帮助别人也把明德显明出来,这叫亲民、觉他。自觉觉他,最后觉行圆满,这就是止于至善,这就是佛家讲成佛了,成佛是止于至善。『最初下手』要先从格物致知来下手、来做功夫,也就是从断除烦恼习气上下手,重视实修。那么讲的这些功夫、这些修行的方法,『妙无以加』,都非常的好、非常的殊胜。儒释道都讲究修行,儒家讲修身,道家讲修道,佛家讲修行,都是什么?圣人成就的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包括其它宗教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还有印度的印度教、锡克教,都讲修行。所谓修行就是改掉自己的毛病,改恶迁善。他们信神,说要把荣耀归于神,你拿什么来荣耀神?就是改过迁善,修养真正的道德,做个义人,这都是讲修行。所以,所有宗教其实都是讲格物致知的道理。「妙无以加」,非常的好。底下又说:
【然欲常人依此修持。须有成范。方易得益。五经四书。皆成范也。但以文言浩瀚。兼以散见各书。不以类聚。颇难取法。而未多读书者。更无因奉为典型也。】
这是印祖提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困难。圣贤的书籍很多,都是讲格物、致知、修身的功夫,但是我们希望凡人『依此修持』,需要有一个『成范』,就是成规,有个规矩、有个模范,照着这个规矩来做、这个标准来做你才能得益。儒家有五经有四书,这都是成范,就都是讲的规矩,圣贤教诲,依之修学最后都能够明明德、止至善。
但问题在哪?『文言浩瀚』,四书五经分量太大了,语言文字很多,而且文字也比较深,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讲;对古人不是的,古人四书那是小学都可以学了,现在大学毕业都学不了。那就要细讲才能够体会,像我们过去讲过《论语》,从头到尾讲下来二百八十二个小时;《大学》也讲过一遍,都是比较细的讲;五经我没有讲过;十三经里面挑了一部最短的《孝经》,讲过两遍,都是比较细。这些都是很好的经典,确实文字很多,对初学者不易于一下掌握纲领。这些规矩成范散见各书,『不以类聚』,它没有编成、归纳成一个小册子,很集中的来体现该怎么去做人、怎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所以『颇难取法』,比较难来入手学,尤其是对现在人,现在人可以说时间都很紧张,想很快速的学到,那你要去研究四书五经这也不是办法。所以『未多读书者』,更没有这个因缘『奉为典型』了,他自己归纳不出来,读也不知道从哪读起,这是个客观问题。下面印祖又说:
【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
这本《太上感应篇》小册子可以说是最好的成范,它文字非常少,不足两千字,把格物致知的功夫讲得非常得详尽,把因果报应之理事讲得非常得明了。这里说『撮取』,撮取是摘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这篇文章摘取了这些古人讲的因果报应的至理。至理是最高的理、究竟的理、道理。惠吉、逆凶、福善、祸淫,都是中国古人讲的,在《尚书》上有讲到惠吉逆凶,这是大禹讲的话,尧舜禹这个禹,他是圣人,他的原话是讲「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这是讲的因果。惠迪吉,惠当顺字讲,迪,启迪的迪,当作道字讲,道路的道,所以顺着道就吉,这个道是讲正道。从逆凶,如果顺从逆的,逆着正道而行,这就凶。惟影响,就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这就是讲感应。福善祸淫是汤王讲的,「天道福善祸淫」,行善的人就有福,天会降福给他;造恶的人,这个恶以淫为首,用它来代表(淫,不光是男女淫欲,也包括一切过分的事情,不符合天理、良知这些事情都包括在内),招来的是祸殃。这就是《感应篇》里第一句话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话都是古人已经讲的,尧舜禹汤都是这样教化众生的。这些至理名言在《感应篇》里头提到,发起的是『掀天动地、触目惊心』的『议论』,确实读了《感应篇》心地会肃然,立刻就感觉到起心动念都不敢造次,都如鬼神在旁监察,不敢胡作非为了。所以这个「议论」是正论,让我们猛醒、让我们回头。
『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为恶者得何恶报?』都非常清楚的表达出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这篇《感应篇》讲的,短短千数百言能够讲得这么清楚,「洞悉根源」,把善恶的根源都给我们显发出来。根源在哪?在我们的心地。祸福无门那个「门」就是我们的心,起心为善,福的门就开了;起心造恶,祸的门就开了。这个根源给我们揭发出来了,心起于善,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恶虽未为,凶神已随之。吉凶祸福的原理给我们讲得再透彻不过了,「明若观火」,太明白了,明得像观火一样那么明,让我们也心地光明起来了,依之而修行,必然能够有很快的成效。
【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
『愚人不肯为善』,换句话说,不肯行善的是愚痴的人、蠢人,聪明人知道善必有善报,乐意行善,为善最乐。愚人反过来『任意作恶』,这都是自私自利的心使之然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为人则善,为己则恶。自私自利的心就是恶的根源,有自私自利那肯定会造恶,自然想到自己就不想别人,他就不肯去作善了。要凡人放下自私自利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用问别人,想想自己,自己的自私自利有没有放下?你细细想,你只要有贪瞋痴慢,那就是你有自私自利;没有自私自利,你不可能起贪瞋痴。
你要知道,自私自利反而是『失大利益,得大祸殃』,对你一点利益都没有。你以为自私就自利吗?自私是自害,不是自利,利人才是自利。行善积德必有善报,作恶必有祸殃,灾祸、灾殃都来了。这个道理明白了,『敢不勉为良善?』岂敢不努力的去行善?『以期』,以期望,『祸灭福集』,灾祸都消灭掉,福报都能够聚集,集福消灾。《太上感应篇》教你的就是集福消灾之道。所以『由是言之』,从这里讲这本书利益人太深了,让人能够消灾得福。这个福,小则你得顺利、平安、吉祥,大则开智慧、断烦恼、成圣成贤、成佛,这个大福报全是可以从《感应篇》得到。下来:
【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潜修焉。清长洲彭凝祉。少奉此书。以迄荣膺殿撰。位登尚书后。尚日读此书。兼写以送人。题名为元宰必读书。又释之曰。非谓读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其发挥可谓透彻之极。然见仁见智。各随其人之性质。】
这一段讲到古来的大儒,很多都依这部《太上感应篇》来修行。潜,是沉,深沉,沉潜修行,修行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这是潜修。所以不要说这是一篇道家的文章,学儒的不必学、学佛的不必学,错了,这是没有见识的人才会说这个话,古来的大儒、佛门的大德都多『依此而潜修』。
这里印祖举了一个例子。在清朝,长洲彭凝祉先生,当时做了高官,大儒,从小就奉读此书,也依此为日课,天天念,天天对照反省自己。古时候人用「功过格」就是拿《感应篇》,现在我们这个「感应篇功过格」也编成一个文档,网上有,可以下载,大家不妨拿来对照反省自己。这位彭凝祉先生用《感应篇》来修行。『以迄』,「迄」是直至。直至『荣膺殿撰』,就是能够面见皇帝参加殿试,这是考进士,「荣膺殿撰」就是考取了状元,「膺」就是获得这样的荣誉,考上了状元。后来『位登尚书』,还做了大官,「尚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部长。古时候部没有那么多,一般就是六个部,归宰相管,宰相就是现在的总理,底下六个部,不像现在好多部,所以过去的尚书权力比现在部长还大,可以说做为副总理级的人物,『尚日读此书』,还天天读这部《太上感应篇》。而且还抄写送人流通,书面上题写『元宰必读书』五个字,「元」是状元,「宰」是宰相,状元宰相必读的书。彭凝祉先生又解释说,『非谓读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不是说你读了这本书你就能够当状元、宰相,当然不可能,你得依之而修,修到福报够了才有可能;但是你当了状元、宰相,也不能够不读这部书,而且不读这部书,不依之修行、断恶修善,你也没那个福报当的上状元、宰相。所以彭凝祉当了高官还天天读此书,天天改过自新不至于堕落。当了高官,高名厚利现前,很容易迷,所以这本书应该摆在案头。现在印成一个袖珍本,随时拿着,到哪里都带着,天天读,一天最好读三遍(印光大师讲的三遍或五遍),终身奉行。很容易就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就方便了,天天背三遍。
所以彭凝祉先生讲的道理『发挥』得『透澈之极』。然而『见仁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读这篇文章见解有高低不同。『各随其人之性质』,「性」是根性,「质」是他的质地,就是他的天资、资质,有些人比较聪明、聪颖,有些人比较钝,但是读总是有好处。见解高低虽不同,但是肯定是有好处,资质高的、根性利的,读了之后他能开悟、能成佛作祖;根性差的,也可做当代的正人君子,不至于堕落,不会临终还堕三途。我们修净土法门希望念佛往生,读这篇文章保得住我们做善男子、善女人,只要一念回心求生净土,十念必生。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念佛就不可靠了。为什么?你的心不是善心,不是善心念佛,边念佛还边造恶,不相应,不相应就往生不了。极乐世界全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不认真学这篇文章难保自己可以做善人,更何谈上善之人?这篇文章做到极处,你可以做上善人,你就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印祖下面又说:
【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
这篇文章《感应篇》,『究极而论』,这是道家为了帮助人成仙要修的。所以要成仙也要断恶修善,把心地修得纯净纯善才可能成仙,还有不善不能成仙。成仙包括生天享天福,这都是要修五戒十善,而且还要很高分。但我们学佛的同修,要求生净土,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要『以大菩提心行之』。我们修《太上感应篇》不是为了成仙,我们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什么?广度众生。往生净土是为了广度众生,要发起这个大菩提心。那么我们来以《感应篇》做为我们的修行准则,做为我们修行的戒律,一定『可以超凡入圣』,这个「圣」是讲作佛、作菩萨,『了生脱死』,出离六道,甚至『断三惑以证法身』,这是更高了。「三惑」是三种烦恼,第一种见思惑,见思烦恼;第二种尘沙烦恼;第三种无明烦恼。三惑都断尽了,法身就圆满现前,就成佛了。换句话说,修《感应篇》能让你修成佛,圆满福慧『以成佛道』。
所以我们学这篇文章,不能把它当作道家一般修身的典籍,要把它当作我们成佛的基础教材,是往生净土必读书,不光是元宰必读书,是往生净土必读书,它是我们学《无量寿经》的最好补充教材。《无量寿经》也讲很多因果,尤其是「三十五品」,但是讲的还是不如《感应篇》详尽,我们应该拿来结合着来学习,这样能成佛道,更何况成仙。如果你不想成佛、不想往生,想成仙,行,想生天也行,想做好人也行,这都是叫小果。你要发小的心量,那就做小果,也行;你要发大心,「我要成佛度众生」,也行,看你自己心量、看你自己的志向。当然成佛是最好的,最圆满。为什么说可以帮助你成佛?因为成佛没别的,就是把你那些障碍佛性的染污洗干净,那染污就是烦恼习气。用什么来洗?就用《太上感应篇》就能洗干净,妄尘洗净了,心性就显明,那就成佛了。
【此书批注甚多。唯清。元和。惠栋之笺注。最为精深宏畅。惜非博学之士不能阅。次则汇编。实为雅俗同观之最上善本。】
后边的文字我们就略掉。《感应篇》这本书批注古来很多,为什么多?就可见得古人重视学习这部书,大力的弘扬、流通这部书,所以做这么多的批注都是鼓励人学习这部书,依此而修行。古人批注当中,印祖推出三位,唯清、元和、惠栋的笺注,他们的批注『最为精深宏畅』。「精」是讲道理精妙幽深,「宏」是讲博大,是讲的心量,「畅」是讲流畅的文字,所以这些批注都是很好的著作,博大精深,文字优美而流畅。但是因为古人学问很深、很博大,所以他们的批注一般人未必能够领会,『非博学之士』不能读。这等于是你有一定基础之后,你深入,可以用他们的批注。
现在对我们一般同修来讲,不是专学《感应篇》,只是把它做为我们一个助行的教材,那么《汇编》是最好的,『实为雅俗同观之最上善本』,这是印祖的鉴定。你看印光大师读的书就可见得有多少了,就一篇《感应篇》,批注都读遍了,所以他才能说出来《汇编》是最好的批注。「雅俗同观」,博学的人读不会觉得腻味,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学也不会觉得高深,太高深莫测没办法接受。换句话说,这一部书的这部批注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都合适,它是「最上善本」,最好的书、最好的批注。我们就用这本书来做为我们学习《感应篇》的批注。这是印祖在《感应篇直讲》序文里头谈到为什么我们要学《感应篇》,也提倡这部《汇编》。
另外,在「覆四川谢诚明居士书」里面又提到:「《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佳」,「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这部批注是古今注《感应篇》之冠,「冠」就是第一、最好。「文理俱佳」,文是文字,理是讲道理,俱佳,都好,这是部好书。所以学道理、学因果这是最好的书,你要学文字、学语言这也是最好的书。师父上人要求我们不仅要扎德行的根,就是三个根,还要扎文字的根,要熟读一百篇古文,这部批注可以说是最好的了,你把这本书熟读甚至背诵,你文言文就全没问题了。整部书都是好的文字,都是古来大德经过细细推敲琢磨而后形成的,所以能传世。所以这是一举双得。如果,『俾』就是使人,『熟读而详审』,详细的审阅,就是细细的读,然后去依之修行,『则人人可以做良民』,每个人都可以做良民。为什么?因为本性都本善,用这部书就能开显我们的本善。而且『人人可以了生死』,读这部书能帮你了生死,因为这批注里头也融合了佛家的道理,了生死的道理都讲到了。
我们学了印祖的这些开示之后,我们就认真的来读这部书。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有这部书流通,是我们师父老人家亲自题字,网上也可以下载,最好我们的网络把这个书稿挂上去让大家可以随时下载,读著书来听,然后反复的读诵、吟咏,这是最好。在开讲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两篇序文,有一篇叫
【劝读感应篇汇编启】
这实际上是把过去的这些序文做了一个汇编,是序文的会集本,我们就把它拿来读一读。《感应篇汇编》是所有批注的会集本,《感应篇》是圣贤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这些教诲的会集本,全是汇集的,属于精华的精华。这篇『启』就是劝我们要读这部《感应篇汇编》。我们来读:
【感应篇虽出道藏。而注中多引儒书佛经。读一书而得三教精义。一快事也。】
这篇《感应篇》虽然是出在《道藏》,道家的典籍,可是在批注当中是引用了『儒书佛经』,三家都引用了很多。所以读这一部书,一部《感应篇汇编》就得儒释道三教的精义,一举多得。所以这是『快事』,快事就是真是令人高兴。这是其一。
【汇编乃汇集古今各种注本。详审决择。精益求精。而编辑成书者。故读汇编一书。已读尽感应篇注本矣。二快事也。】
这部批注也是会集。会集本实际上就是精华本,如果反对会集那太愚痴了。会集本就是『汇集古今各种注本』。会集的人下的真是真功夫,『详审决择』,详细的审阅各种注本,决择优劣,取其精华,那些不是那么特别重要的都舍掉了,所以『精益求精』。这部批注是精华之本、最善之本,这样来『编辑成书』的,所以读了这部书就等于《感应篇》所有的注本都读尽了。你看这多好,古人让我们省力了,我们不用读那么多批注,读一本就够了,读一本等于读了所有的本子。
【编者手眼。高出等伦。莫与为比。读者得此良导。心量以之而开拓。福缘以之而广植。三快事也。】
汇编这部书的人手眼高出平常人。『手眼』是讲他的见地、眼光、手段高出普通人。『莫与为比』,这个人一定是菩萨再来,可能不是一个人,是历朝历代这些大德发心来作,所以使读者读了这部书得到了『良导』,这是优良的指导。心量因此而开拓,这部书可以帮我们拓开心量。福缘因此而广植,能够明白因果道理,就能够断恶修善、广种福田,福田就是我们的心地,心修好了,福就来了。所以读了就会有好处,开卷有益,『三快事也』。底下第四:
【儒教至理名言。诚正工夫。修齐要诀。此编已收之过半。佛门文字般若。于此亦得略见一斑。道家摄心要义。亦已汇萃此中。四快事也。】
这里讲到这部批注会集了儒释道三家的要义,儒教的至理名言,这个「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儒释道都不是宗教,都是圣贤教育。儒家讲「至理名言」讲得很多,刚才印祖开示当中讲到了,散见在各种经典当中,包括这些历史数据,《感应篇汇编》里头也会集了很多历史数据,可以说经史子集等于都会集进去了。用因果感应做为纲领,目的是让我们学到『诚正工夫,修齐要诀』。诚正、修齐都是《大学》里头讲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当然就包括八目了,也包括格物、致知,也包括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讲自己修身的功夫。格物刚才讲了,跟烦恼、物欲作战,格斗才能够致良知;良知现前,意就诚了;真诚心有了,心才能正,有贪瞋痴、有自私自利这就不正;然后你才叫修身修好了,你自然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要诀在哪?全在这部书里头,『此编已收之过半』。所以读这部书等于把儒家的经典要义都读到。而『佛门文字般若』,佛门里的经典,文字是经典,般若智能,也『于此略见一斑』,在这里都有讲到。实际上善学的人就会处处导归般若智慧,结合我们净土学习,这就自然能够得益良多。『道家摄心要义』,道家也是讲修心地,精要的意思全『汇萃』到这里了。这是『四快事也』。
【故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之王。】
『王』就是最好的,善书之王,这是《感应篇》的批注之王。不仅是如此,
【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所以读这部书,其它善书都可以不必看了,一部就够了,你读的是『善书之王』。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我们是很有福报。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反复玩味者。体之于中心。见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贤。作佛祖。尽在其中矣。】
这是古德鼓励我们要一线到底读去。我们就预期用三年时间把这部书读完,可能不用三年,也可能超过三年,反正我们就读到底,细细的读。『息心静气』,把我们的思虑都放下,心平气和的来读。『反复玩味』,去体会,体会于中心,就是心里头去涵泳、去领纳、去内化,表现出来在我们的待人处事接物上去落实,这个人『是大福之人』,福德无量无边。如果你继续『精而求之』,不断的努力下去依之修行,你能成圣成贤、成佛作祖,往生净土『尽在其中矣』。
【人生在世。不克见此书王。】
『克』是能,不能见到这本书王,最好的书。
【沉沦长劫。自拔无由。岂非大不幸事乎。】
能读这本书,这是大幸事;读不到这本书,可能就难免造很多恶业,长劫轮回不能自拔,这是大不幸。
【感应篇批注。如此明白。如此详尽。如此透彻。如此恳切。不啻如耳提面命。】
『啻』是止,就是不止像『耳提面命』一样。
【不啻如大声疾呼。】
不光如此。
【而悲悯之怀。言随泪下。有缘读此。自应回头。又何疑哉。】
这部书写得好,里头的道理让我们读了振聋发聩,有振,有触动,能够感动回头。『而悲悯之怀』,里头还有非常感人的这些理和事,读了之后都会流眼泪,都能够回头,改过自新。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不要有疑虑。
【编中所载。】
所记载的。
【恶报诸人。趋死如鹜。】
鹜是鸭子。这些恶人都是历史上出现的这些例子,看到这些恶人因为造恶,所以死的很多。
【至死不悟者。皆由其一生未曾读得感应篇也。】
这些人都是没受过因果教育,没有读过《感应篇》,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下场。
【感应篇之裨益于人生。岂第为转祸为福之唯一快捷方式。抑亦为超凡入圣之不二法门也。】
所以《感应篇》的利益对我们人生就太大了。『岂第』,「第」是当但字讲,岂但,就不止是转祸为福的唯一快捷方式,而且也是让我们超凡入圣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读它、学它,真的可以这生得生净土,也能够劝化他人共同回头,自利利他,这部书可以帮助我们做到。
今天算是一个总叙,从下一次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汇编》的学习。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集) 2013/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2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这一讲是我们第二讲,又是二O一三年新年的第一讲,我们这次就正式的开始讲解《太上感应篇汇编》的正文。我们按照之前的约定,我们每一字、每一句来读,读了之后我给大家做一点点开解,我们这次主要就是以读书为主。《感应篇汇编》能够认认真真的从头到尾读一遍,细细的去品味、领纳入心,那么学完之后,你不能做圣贤也至少是个良民了。我们来看: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卷一】
这是本书的全题。『太上感应篇』就是指这篇因果的短文,一千二百八十八个字。『注讲证案汇编』就是讲历朝历代《感应篇》的批注、讲论,还有公案、证明,就是案例的讲解。在历史上,这些著述非常的多,古大德为了方便我们后学,把这些做了一个会集,编成这部书,这本书是会集本。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是极为提倡,称为是《感应篇》批注的最善本。当然因为它是会集,各个著述的最精要的部分都撮取、会集到一起,所以当然应该是最善本。『卷一』就是指第一卷,古时候书是用卷来分的,现在我们就不用卷了,是用册或者是第几页,这么分,这部书总共有四卷。我们来一起读正文,首先是解释题目,就是「太上感应」这四个字。
【太上。至尊之称。盖称天立教。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感如种植。应如花果。以此二字名篇。谓有感必应。亦随感随应。彰天道好还之理也。】
我们先读到这一小段,这就是解释「太上感应」这四个字,文字非常的简约,但是义理都为我们彰显出来了。这个『太上』是『至尊之称』,至是极,极为尊贵的称呼,它是指什么?在佛法里讲这就是指自性。自性是无上最尊的,而又是人人本有的,圣贤、佛菩萨证得了,凡夫迷失了。就因为这个觉悟和迷惑之不同,导致了圣人跟凡人天地之差,智慧、德能、相好、受用就有很大的差别。只要一旦觉悟过来,这就是作圣人、作佛了;如果迷失了自性,陷于烦恼、业障之中,这就是凡人。所以圣贤、佛菩萨的教诲没别的,就是让我们觉悟,让我们找回迷失的自性而已。所以『称天立教』,称天,这个天是指天道。道家以修仙为目标,佛家以成佛为目标,儒家以成圣人为目标,这都可以用「天」字来代表,这是天道。当然,三家对天道的诠释有深浅之不同,不是圣贤、佛菩萨境界不一样,而是凡夫根性不同。所以为了适合、契合凡夫的根性,才出现有儒释道三家,包括一切圣贤的教育,也包括一切宗教,它们都讲天道。讲到究竟之处,天道就是自性,称天就是称性,就是完全符合自性性德的教诲,圣贤立的是这个教育。这个教就是教育,不是宗教,教育跟宗教最大的区别是,宗教讲神和人不是一体的,我们永远是尊重神、奉事神,但是不能成为神,这叫宗教。而教育反之,讲天人合一、生佛平等、凡圣不二,只要觉悟了,你就成圣人,你就作神、作佛,人人可以做到,因为人人分上都有佛性,这是教育,教育是平等的。但是我们现在受用确实不平等,所以现在我们要认真的来学习圣贤的教育。
『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教育当中最贵的是诚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本篇冠以「太上」之称,就是告诉人这个教育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大法,告世人不可以轻忽,不可以有半点轻率、不诚敬的意思,你能用诚敬心来学,才可能真正得到利益。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不能把这本书看成是外道,看成道家的典籍,你真正发起大菩提心,认真的学这部书,这部书就等同于佛经,跟佛讲的没有两样。佛讲什么?古人总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佛法。你看看这部书是不是教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如果是,这就是佛法,不可以轻忽。尤其我们学净土,要想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的心不善,怎么可能去极乐世界?要想做善人,这部书就教你怎么做,我们认真的来学习。学,我们不赶时间,一个礼拜就一次,但是很踏实,这些经文可以反复的来读、来品味。《朱子读书法》教人要懂得「虚心涵泳」,把心虚下来,用诚敬的心来认真的玩味、品味每一字、每一句的意思,字字反入身心,做自己的检点,这样的学习效果就非常好。也有的人说《太上感应篇》就是老子所著的,老子也称为太上老君,也是对他的尊称。所以这篇文章如果真是他作的,这就是太上老君对我们的垂训。
底下说感应,『感如种植,应如花果』,这是做比喻。像种植物,「感」就是在种,把种子放到土壤里,施肥、浇水,让它发芽、长大,最后开花、结果。所以,有这样的感就会有这样的「应」,这个应,果报现前。「花」代表现世报,「果」代表来世报,就看我们种的是什么,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就必得恶果,如是因,如是果,丝毫都不会差错。『以此二字名篇』,用这「感应」两个字做篇题,说的是有感就必有应,也就是有因就必有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亦随感随应』,随感随应意思就更深一层了,讲因果同时,不光是有因必有果,因和果竟然是同时。当我们一念不善,种下了一个恶因的时候,那个恶果已经形成,等着我们去受。所以我们一念跟杀盗淫妄相应的时候,一个地狱已经形成了,将来就等着我们去受报。我们问深一层,为什么会有感必有应、随感就随应?这就是讲到心法,整个宇宙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自性,自性所现的,就是这里讲的太上。太上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感应(就是因果)是宇宙万象的现象。因果完全是随着念头,有念头就会有因果,就会有宇宙万物。宇宙万物就是我们念念相续产生的幻相,一个念头起来,宇宙就出现了,它时间很短。
佛经里讲,弥勒菩萨讲,一弹指就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都成形。这个形就是宇宙的现象,一弹指就三十二亿百千念,也就是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一弹指时间很短,还不到一秒钟,就已经现出三百二十万亿个宇宙出来。宇宙随着念生,也随着念灭,这个念就是感,所生的宇宙现象就是应,所以随感随应。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整个宇宙就是这样剎那剎那在那里生灭、在那相续。所以你这个念头就决定了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要是有善念,这宇宙就是善,善必有善报;如果这个念头不善,这个宇宙、万物、环境全变成不善了,恶必有恶报;如果你这个念头念阿弥陀佛,就随着这个念头现出极乐世界,心净则佛土净,整个宇宙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它能现的这个原动力就是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现代科学家叫做零极限,就是那一念还未生之前的面目,禅宗所谓「本来面目」。那里头什么物质都没有,没有精神现象、没有物质现象,本来无一物。可是它能生、能现相,依什么来现?依我们的念头现。
就好像它是个磁场,那念头就好像一个线圈在里头动、在里头旋转。静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没有;一旋转起来的时候,我们知道线圈在磁场里一旋转就会生电,就发电,这是发电机的原理,一发电的话,这电的作用就大了,大用无方。你看我们现在生活都离不开电,照明需要电、取暖需要电、看电视需要电、上网需要电,你出门坐电梯也是电,整个现代社会都是建立在电力的基础上。它基本原理是什么?就是这个线圈在磁场里动,就发电了。那个磁场好比是自性,看不见、摸不着,找也找不到,但是它真的存在,而且真有作用,这个作用是大用无方,随着你的动,它就现很多很多的现象。这个电可以发到电视机上,它就现电视;在灯丝里就照明,随着缘它就起作用。整个宇宙怎么变现出来的?就是这个自性变现的,宇宙这个现象好像自性发电机发出来的。所以,这个因果感应的道理讲到最极处就是讲自性。一般人对于自性未能够领悟,就跟他讲因果,他深信因果,最后他也能悟入自性。所以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过两句话,「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善谈心性的就是指开悟的人,他对人讲因果,他不会离弃因果的。谈心性未必人都能听懂,谈因果没有不懂的,就在眼前,这事实都摆在面前。我们能深信因果,最后也能大明心性,你能大彻大悟。所以这是学佛的基础,一切圣贤教育的根本。
『彰天道好还之理也』,彰是彰显,天道好还就是讲因果。天道讲到究竟处就是自性,宗教里认为有一个上帝、有一个神,他能创造万物,实际上学佛的人知道,创造万物的体是自性,那叫天。这个天不是我们六根能接触到,眼见不到、耳闻不到,它不现相你根本没办法接触到,它能现相就是因果,这叫天之道。这个天道好还,一定是有善因就有善报,恶因就有恶报。我们伤害了人,将来必遭到伤害,这是所谓的天惩,天惩就是因果报应,这篇文章把这个道理讲得非常的明显。再看下文:
【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感应之谓乎。】
这是引用古谚语,大家都耳熟能详,种瓜就会得瓜,种豆就会得豆,绝对不可能错。种了瓜不会得豆,种了豆不会得瓜,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里头没有人情可讲的。如果种了瓜想得豆,没有,不可能;种了豆,看看能不能贿赂贿赂谁,能把它变成瓜?也不行。所以你做了善、做了恶,最后必然得相应的报,没有人情,它这是自然规律,这就是天道。自性所现的这个宇宙就是这样的发展,完全是由你的念头决定。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恢恢是讲的宽阔广大的样子,讲这个天,这天实际上就是整个宇宙、虚空法界,就好像有个无形的网,这个网非常的宽广,我们全部众生都在这里头。疏而不漏,疏是你触摸不到,但是它确确实实不漏。你在暗室屋漏中干了亏心事,也必得报应、必得惩罚,不会漏。这是讲感应的道理。下面是讲《太上感应篇》的结构,总共可以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
【通篇以首四句提纲。已括全篇之义。以下皆发明此四语。】
这四句是讲什么?「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四句话是全篇的提纲,整个主旨、纲领就是这四句,开门见山为我们显示出来。这四句概括的是全篇的义理,这叫篇眼,一篇文章的眼目。所以这篇文章好,结构非常的清晰,先是提纲挈领、开门见山讲出这四句话,就是感应的道理,然后下文全都是『发明』这四句话。发就是发挥,明是让它明显,彰显这四句话,就帮助你深入的体会这四句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和福是没有门的,福和祸怎么来?惟人自召,自己感召的。当你起了一个善念,福就来了,也就是福的门开了;当你起了一个恶念,祸的门就开了。善恶之报是如影随形,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你想跑也跑不了,你跑到哪它跟到哪,它是注定的,自作自受。所以祸福全在你那个心,心念起动处便是祸福聚集处,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9-27 18:54
这就一定能成就。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得三昧,就不老实,不老实就是自欺,自己欺骗自己。这种人就是这样,行了善事没得好报,马上就说因果不值得相信,这就是自欺,就是不老实。所以能够老实、真干,你的善报就真。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不真,你一开始那个念头是计较得失、急功求速,那个果就不真。所以我们要行善之前,首先要把我们意地上面的杂质扫除干净,你不清扫心地上的那些灰尘,你可能很努力的行善,到最后果报不理想,所以《感应篇》全是在我们心地上来修的。下面说:
【故积德而弱者。福之基。履险而贞者。德之辨。】
这几句也是特别的好,好的句子都可以把它摘录下来,做为我们的名言警句。这一本书真的是句句精华,学古文这本书就够了。积德还要弱,这个弱是指我们的心态要谦卑、卑弱。卑弱到我积德了都不着积德的相,我干了好事也不放在心上,好像没干一样,不认为自己是这么好。积德也不认为自己是有德,很谦卑,自己不行。印光大师讲,「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不敢自己夸自己,做好事绝不跟人说,这是分内要做的,没做好不应该,做好了应该的,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可自夸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积德而弱者,福之基』,福报的根基在这,换句话说,你积德行善如果自高自大,自己觉得很美,还到处跟人讲,「你看我干了什么好事、什么好事」,希望人家赞叹你、表扬你,福的基础就没有了。人家可能会赞叹你,甚至给你登报纸宣传,说你是大好人,这名声一出去,福报就报完了;如果名还大于你的实质,那就麻烦了,名过其实不仅没有福,还会有祸。所以《了凡四训》里讲,世间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名不副实的多有奇祸。
下面讲『履险』,履就是走,走到险路上,『而贞者』,贞是守贞,保持你的气节,不变节,『德之辨』,辨就是辨别、明辨。你是不是真有实德,从这里可以辨别,你在顺境里头,你说你能守节,这个不难;你能够遇到危险的状况,甚至有生命危险,你还能够守着节不变,这就是你的真正的实德。而在危险的状况下,变节的人太多了,你看历朝历代两军作战,那俘虏最后投降,都属于变节。而能像文天祥那样,在敌军那里受尽了污辱,依然正气凛然,不变心,这个就是实德,死都不怕,最后以死殉国,忠义。所以他的这个诗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传诵。这诗后面是有德做根基,道德文章;如果文章没有道德做它的支持,那文章没什么流传价值,也不可能永垂不朽,所以古人重在实德、实修上,不重文字。下面说:
【古云。】
古人云。
【树德如滋。除恶务尽。】
树立道德如滋,就是滋养它,就像栽培一棵小树,要不断的给它浇水,让它慢慢的长,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要有时间、要有耐心、要有恒常心,积德积了一辈子,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到死都不变节的,这种人就能称君子了;如果是积德积到最后退心,积了一半不再积德了,君子变成小人,就很可悲。所以君子变节还不如个小人,小人到最后临死前能够悔悟,他也能够做个君子,所以积德从你现在明白之后就开始,终生行之,这是坚永心。怎么个修法?除恶,就是把恶都除掉,恶习、恶念除得干干净净。『务』就是一定,一定要除尽,只要你发觉那是恶,马上除掉,不能够留存纤毫。
【每见发祥之家。或累世积行。或多年力善。余庆之流。非朝伊夕。】
『每见』就是常常见到,『发祥之家』,祥是吉祥,意思就是发达的人家,往往都是『累世积行』,好几代人都在行善积德。像孔老夫子的外公,观察孔家的祖先五代都积德,就知道这个家以后能出大人物,于是把自己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生了孔子,果然是成为一代圣人。所以一个圣人能出现,这一家都是祖祖辈辈积德。『或多年力善』,祖辈不积德,自己积,多年、很长年的来力行善事也行,这是真正觉悟了,觉悟之后一定是拼命干。譬如说舍财作福,那就是把所有的钱财都布施,自己有一分能力全部贡献,为众生,一切都能舍,没有不能舍的,这叫力善,努力的行善、奋力的行善,这个果就殊胜。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余庆之流』,余庆就是余福,庆就是福,余福子孙享,流就是这类人、这类家。这种家庭能享余庆,『非朝伊夕』,这个伊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就是非朝夕可以成就,不是一天、从早到晚就能成就,那是累世或多年行善。如果没有坚永心、没有恒常心,怎么能成就?
【若小有善果。便希厚福。根源已差。何由集庆。】
如果说小有善果,做了点善事帮助人,或者是护持正法,做了那么一点点,马上就希求厚福。像《地藏经》里讲的,「舍一得万报」,他冲这个说法,于是他就肯舍了,希望舍一块钱,将来能拿回一万块钱。这个心就出问题了,『根源已差』,根源就是心地。善事为什么会做?因为你有行善的心。可是同样行善,果报不同,何以故?用心不同。用的心如果是虚伪谄曲之心,就是根源已差,『何由集庆?』这用心都差了,哪里还能够集合福报(集庆就是把福报聚集来)?意思是说你没有福报了。可见得福是心田上长出来的,福由心耕。《文昌帝君阴骘文》上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不是凭你做的事多大,凭你的心。你的心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忘我的、无私的,还是希求名闻利养果报?从这里自己辨别,心真福就真,心假福也是假。
【朱天麟曰。】
朱天麟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就是明末,他是吴江人,就是现在苏州境内。朱天麟先生说过:
【有心为感感不灵。有心祈应应不至。】
原来有心就是假的,无心才是真。所以你行善,有心而为善,『有心为感』,求感应,就是求果报,『感不灵』;『有心祈应』,祈求得到响应,『应不至』,应就不会来。为什么?因为你有心求,正因为你有心求,所以感应就不灵了,为什么?心地不真,你有妄念夹杂,有什么心?就是贪心,贪心怎么能够得到善报,怎么能得佛菩萨感应?所以要祈天立命,须从无思无虑处感格,这是《了凡四训》里的话。祈求天感应,改造命运,要靠断恶修善改,要用真诚心。怎么才真诚?无思无虑,就是没有想法、没有思量、没有念头,你才能感格,感动上天得到感应,这就是求感应的要诀。曾国藩先生讲什么是诚,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念头都没有,这时候你的心是诚,诚意正心;有念头心就不诚,意不诚心就不正。心怎么不正?有贪瞋痴慢疑夹杂就不正了。你求感应,那是一个贪心求,不正;求不到,怨天尤人,瞋心;不知道因果真实不虚,还怀疑圣教,愚痴;自以为是,是傲慢。你看,贪瞋痴慢疑就那一念里头具足了,那怎么能感应?所以修心必须先把你的妄尘从心镜面上洗干净,心地犹如明镜,现在妄尘布满了,所以心镜那个光明显发不出来,现在要扫除干净,妄尘就是妄念。
你看世间要求感格都要这样做,更何况念阿弥陀佛求感应?「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经上是这么讲,但是你要有心求见佛,往往见不到佛。因为你有心求见佛那个念头是个妄念,那个妄念不是在忆佛念佛,你是在忆念「求见佛」这样一个妄念当中,所以不得见佛。一定要把这个妄念放下,一直这么念下去,老老实实、平平妥妥、自自然然,不知不觉念着念着就见佛了。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念佛有一毫凡情圣解夹杂于其中,即是自欺,即非老实。凡情是什么?你自己那个贪瞋痴慢疑即是属于凡情、情见。有的人自己很苦很苦,想赶紧往生,拼命的磕头、磕响头,把额头都磕破了,求阿弥陀佛赶快来接,使劲的念「阿弥陀佛快来接我」,凡情。你是用情执去念佛,不行,见不到佛。圣解,念佛念着念着觉得心很清净,「这是不是得三昧了?我是不是一心不乱了?是不是阿弥陀佛快来了,有圣境现前了?」,这叫圣解,这个也是虚妄的,也不能见佛。夏莲老归纳到这都是属于自欺,都不老实、都不真诚。所以懂得怎么用心,你就知道该怎么去培养你的心地、培植你的福田。
【此宜听之自然。不得妄生揣度。故坚永尤积德之枢要也。】
这里最后提醒我们『此宜』,宜就是应该,『听之自然』,不要刻意,一刻意已经就是不自然、不真诚。『不得妄生揣度』,妄是妄想,生起妄想来了,揣摩,度是思量,所谓忆往期来,想着过去我行了那么多善,未来什么时候得果报?想这个事,自生障碍。『故坚永』,所以坚永心,『尤』就是尤为,尤其是『积德之枢要也』,枢要就是关键、最重要的。这一段的论述确实很深刻,再下面第五:
【一重传流。经书所在。即属善缘。秘而不流。必有天殃。】
这是讲到善书我们要多流通。『重传流』,重是重视,不能够轻忽这个事情,传是流传很久,流是流通,能够利益广大的众生,这是法布施,功德很大。『经书所在』,所在的地方即是属于善缘,这本书就是个善缘。你要能够跟众生结善缘,你能够送一本书给别人,他读了就受益,你不就度了一个人吗?现在也包括光盘、播经机,现在流通的媒体很多,更殊胜的是网站、卫星电视,这都是用来法布施、广结善缘的工具,善于利用。如果『秘而不流,必有天殃』,这法宝我把它秘下了,不肯去流通,这个因果可大,必定遭天降灾殃,所谓天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灾殃?因为正法流通能广度众生,如果我们不去流通,众生本来是有缘可以得度,现在没有这个缘了,我们就等于断送人的法身慧命,那个果报就非常重。要知道断人身命罪还是小,断人的慧命罪就大了,那决定就是地狱。所以有法宝我们要尽量流通,无意秘而不流的尚且都有罪过,更何况有意秘而不流,故意不让人得到法宝,那个罪就很重,决定是地狱。有这个心都是地狱业,更何况如果真的造了这个事,形成这个后果,那果报就很惨,所以法宝要多流通。自己有法宝,别人希望看,马上要送给他或者借给他,利益他,不能舍不得,舍不得那个心就是吝,吝法是生生世世得愚痴果报。下面说:
【功过格。以善书传一人者。当十善。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者。当千善。重刻流传。广布无疆者。当万善。】
这讲『功过格』,就是指《感应篇》。自古以来读书人都用《感应篇》做为功过格,因为里头讲的善恶条目清晰,很详尽,言简意赅。现在我们把这个功过格(就是《感应篇》)做成表格了,真的就是个格,一周一张纸,里头你就对照反省,做不到的打叉,自己每天都算一算,有多少条没做到,没做到的第二天得改,要努力做到,希望恶愈来愈少、善愈来愈多。以这种善书传给一个人,这可以当作十善,就等于是干了十件好事。这个功过格因为过去印刷术不发达,所以流通不容易,现在我们如果发心印制《感应篇》或者《感应篇汇编》,或者是送人一片光盘,乃至就是告诉人这个网站、网址,劝人上去看,这都可以当十善,为什么?你能度他一个人,何乐而不为,为什么秘而不流?随手就能做十宗善事,你不肯做,那不是太愚痴了吗?所以念念都要想到流通正法。『传十人者,当百善』,你传给十个人就等于一百件善事,十乘十。『传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者』,这就是属于达官贵人,有势力的、有影响力的,他一个人得度了,影响一大片,『当千善』,度这一个人就等于做了一千件善事。譬如说你能度一个国家领导人,那可能可以当万善了,他来提倡《太上感应篇》,全国人民跟着学,你说这功德多大?或者你度一个媒体人、媒体负责人,他在电视上宣传,甚至邀请专家、学者来讲授《感应篇》,在电视台上或者是电台,这个善都是很大。现在看网络的也很多,网络电视台费用更低了,你能把这个讲《感应篇》的节目在上面一播,那都是千善。
『重刻流传,广布无疆者,当万善』,重刻就是再次印刷、刻印,我们现在希望大家都来印这《感应篇汇编》。北京有一位萧老师,他是专门搞出版行业的,我跟他提了一下,他就很欢喜,他说这本书他要去印,在中国还没有版号,他申请个版号来出版,希望最好用成本价去售卖,最好不要加版权,能够流传、能广布无疆,这可以当万善。还有比这个更方便的就是网站,譬如说你构建一个网站,专门在流传《感应篇》、流传因果教育,弘扬正法,那也是广布无疆。疆是边疆,这网站真的是无疆,地球每个角落都能够收看到,当万善。这些很好的工具我们都要善于利用,这是很有智慧的人,懂得善于利用这种工具,你看费少力可以成大善。
【时时称说。时时提醒。虽至田夫闺妇。牧竖村童。无不变化。善缘无边。福缘亦无边也。】
这都是在劝勉我们要广布流通。这是遇到有人能够接受,我们就要跟他讲,劝他学习,『时时称说,时时提醒』,称说就是称扬、演说。这个不一定说你一定要上台讲《感应篇》,其实你在日常跟亲友一起聊天的时候,你就抓紧时机,这就是你弘法的时候。你看像有一次,有一个同修来这边看望老法师,中午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闲聊。我就跟他讲起,印光大师特别强调因果教育,有空就要多跟大家讲因果报应。那个同修马上就说出他一个亲身例子,他说他是一个老板,有一次,他就带全部公司员工去朝拜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其中有一个员工就不相信,不仅不相信,还对菩萨非常的傲慢,甚至亵渎,竟然在菩萨像下面撒尿,大家看了就觉得怎么能够这样做?结果他马上果报就现前,当天下午肚子疼得厉害,就在地上打滚,像中了邪似的。后来送到医院也救不来,竟然发现精神错乱,送到了疯人院,到现在还关着,这就是现报。感应特别的快速,这不是菩萨惩罚他,是天地鬼神惩罚他。鬼神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他爱憎分明,看到人行善他很欢喜、很护持,看到人造恶他很气愤。尤其观世音菩萨是他的老师,你竟然对他老师大不敬,那他就得给颜色给你看。就跟我们讲这么个例子,真实的,他绝不是骗人的。我就说,你这样的例子要多讲,时时称说、时时提醒,你吃饭、聊天,跟朋友在一起不用说废话,就讲这些故事。像我们这《感应篇汇编》里头故事很多很多,常常这么讲,这就是功德。
『虽至田夫闺妇』,田夫就是农村里面耕田的农夫,很普通的人,闺门里头的妇女,就是男女老少。『牧竖村童』,竖是指未成年的童仆,就是牧牛娃,牧竖就是牧牛娃,村童就是农村里的儿童。男女老少听到因果『无不变化』,真的因果教育非常快速,一听就让人肃然、生起敬畏之心。你看我刚刚讲那个故事,转述那位老总亲身经历的这么一个事,你听了之后,恐怕你再不敢在菩萨像下面撒尿了,特别快,无不变化,马上他就生起对佛菩萨那种敬畏,生起对天地鬼神的敬畏。所以印光大师讲,要挽救世道人心,唯有靠因果,靠其它的都不够快了。现代人病得厉害,一般的药,药效不够,因果这个药效是最猛的。所以逢人便讲,这就是等于讲经说法,你跟大家结善缘、结法缘,『善缘无边,福缘亦无边也』,你能行善,时时刻刻想着弘扬因果,这个善缘无边,你的福报也是无边。下面说:
【昔孙真人刊千金方。书成仙去。】
『昔』就是古时候,孙真人,唐朝时候的孙思邈。这位是得道高人,对儒释道各宗各派、各种学说都很有体悟和造诣,尤其在医学方面。他传世的一部著作就是《千金方》,好像三十卷,他以这部著作传世,利益无边,有他这个方子,很多人可能得了病都能好。『书成仙去』,你看写好这个书,他福德就圆满,成仙去了。下面:
【周篪与人说感应篇。脱饥馑籍。】
周篪,前面我们讲过,在这部《汇编》里面第七页,有讲到南宋时候的周篪这个人,他就很爱跟人讲《感应篇》,逢人就说因果报应。结果本来他是属于要饿死的人,阎王爷那里,他的名字是在饥馑籍里头的,就是饥馑录,本来属于饿死的那类人。结果阎王爷知道他在世间弘扬《感应篇》、做了好事,所以把他放回人间,还嘱咐他要好好的修行,而且广为传扬。第七页你看,他从阴间出来,还遇到一个鬼吏跟他讲:「汝还阳,更宜将此篇广布」,你现在还阳到人间,回去人间了,更应该把这个《感应篇》广宣流布。「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天下受持,则天下丰治。传授者、受持者,皆功业不浅」,你看这都是鬼神特别敬重那些弘扬《感应篇》的人。所以我们在这里学习、受持、为人演说,无形之中都增加了很多福报,都在改造命运。
【公善之德。宁有量哉。】
这是大善,为公则善。这个『宁』是反问助词,哪里『有量哉?』无量的。再看下面一段,这是讲第六条:
【一愿增补发挥。古今善恶酬报者何限。偶笔记取。安能悉其大全。同怀此意者。或取之载籍。或得之见闻。不妨续入。更加大笔。挑剔微危。跃人心目。一句赞扬。便是一句护持善根。一念打动。亦是一念消弭罪业。发挥愈朗。至理愈显。助天阐教。为功厚矣。】
这一段是劝『增补发挥』,愿我们大家都来增添、补充《感应篇汇编》这些事例,发挥它的道理,务必使它能够淋漓尽致。这篇古文为什么历朝历代这么多人批注?原因是每一个时代的人根性不一样、时代背景不一样,所以批注多有不同,这就是发挥。我们现代人根性,说老实话比古人要钝,为什么要钝?因为妄想比以前人多、欲望比以前人重、烦恼比以前人重,这就是根性钝。再加上现代人也不学古文,文言文也看不懂了,所以现在要讲这个《感应篇汇编》,就得详详细细的讲,一字一句都得开解。古人不用开解,看这个已经足够了,意思很明了。现在就得讲,而且还结合现代来讲,结合我们现实生活来讲,让大家真正能够受用、能够落实。『古今善恶酬报者何限?』古往今来善恶报应的这些事例是很多的,何限就是哪里有限量?无限的,真的是比比皆是。尤其是现代,只要我们冷静观察,眼前全是因果报应。所以这些案例如果是我们身边看到的,都可以把它发掘出来。『偶笔记取』,偶然之间笔录下来,把自己的见闻、案例写下来,『安能悉其大全?』安能就是哪里能,安字也是反问助词,哪里能把这个义理发挥得圆满、完全?所以批注《感应篇》每个时代都要做,批注、讲解、发挥。『同怀此意者,或取之载籍』,怀此意这个『意』就是流通《感应篇》、弘扬因果教育,这是大慈大悲,我们一起发这个心,自利利他。
过去批注《感应篇》的很多大德,『或取之载籍』,载籍就是记载的这些文集、籍册,从这里面挑选古今的案例、名言警句、圣贤教诲,从这里摘录出来做《感应篇》的批注;『或得之见闻』,或者是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这些案例当中撷取精华来批注,『不妨续入』,如果你有这样的案例,不妨提出来。所以我们上次有提到,如果能够专门设立这种网站,就像现在博客那样的,大家可以投稿,专门是批注《感应篇》的案例,现代案例,或者从新闻媒体里面摘录,或者是自己亲身体验、亲眼所见,这个很有必要。现代因果实录,案例愈多愈好,最好是你能够对应《感应篇》某一句经文来讲那个案例,这更加理事互相发明。『更加大笔』,这是对真正有学问的、有见地的人,他能够发挥、补充深层的、没有说出的那些道理,这就是更加大笔,这是很尊敬的说法。『挑剔微危』,意思就是说,很细密的来发明道理,微就是微言,所谓微言大义,就是指很精当,但是含意很深远的话,叫微言。第一个微,微细的微;第二个危,也是危言,危言就是直言,危当直字讲,直截了当、直指人心的话。『跃人心目』,这个跃就是振动、启发人的心、人的眼目,让人看了之后就能够有所感动、有所觉悟。
『一句赞扬,便是一句护持善根』,你用笔写或者用嘴说,来弘扬《感应篇》、弘扬因果教育,说一句赞扬的话,赞扬《感应篇》,就是一句护持善根,让大家相信。所以这个事情我们很乐意做,护持众生的善根、启发人的良心发现。『一念打动,亦是一念消弭罪业』,很多人造罪业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就没有学过圣贤教育,所以善恶、利害都分不清。哪个是善,哪个是恶?哪个是有利的,哪个是有害的?自己真的不懂,所以造了很多罪业。学了《感应篇》,听到圣贤教诲了,他就能够深受感动,生起惭愧、忏悔的心。惭愧、忏悔的心一生起来就能消弭罪业,就把罪业能消除,忏悔真诚,后不再造,过错以前不懂,胡涂,干了这些坏事、傻事,现在以后不再干了,这罪业就能消。所以你看,能够劝人断恶修善多么重要,他没有听到你的劝导,可能他永远处在黑暗当中。
我今天收到协会传来的一位听众的忏悔信,很难得。他是说听到我讲《感应篇汇编》,他每个礼拜天在网上听,于是忏悔自己过去的过错,发露忏悔,写了一篇匿名信给我。他觉得不好意思写他的真实姓名,但是写得很真诚。我也想把他的事情跟大家供养出来,也等于消弭他的罪业。他今年三十六岁,从小因为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男女之事很好奇,到小学的时候就跟一个女孩子进行邪淫。到初中的时候就一直在看那些色情的书,还有视频,还出现手淫。结果不能自拔,到高中已经身体很弱了。我们知道淫欲心非常伤身体,尤其是伤肾,肾乃先天之本,这个现代非常的多。你看印光大师在《天下太平之根本》里面就讲到,当年,这都是将近一百年前的事情,印祖说,当一个孩子要到青春期的时候,就要跟他讲,不可以有不正当的这些念头,特别要从小给他扎好因果的根,尤其是《感应篇》。让他知道一举一动,哪怕一个念头,旁边都有天地鬼神监察,很多的众生看着,都知道,所以他就能够防非止恶。否则,印祖说十个里头九个都会犯,就是手淫的问题,这是一百年前的事;现代估计一百个里头九十九个都会犯。所以这个确实不能怪他,社会污染严重,他成了一个牺牲品,他最后肾功能不全,甚至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后来还做了手术,现在每天还吃药,痛苦万分,《弟子规》上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后来接触佛法,听了我们老法师的开示,知道自己这种邪淫的行为,是自己自作自受感应的恶报,深自悔责,自己很后悔、很遗憾,如果从小能接受圣贤教育,学了《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的话,就不会染上邪淫的恶习,就能够有快乐健康的生活。
确实这是痛心疾首、掏心沥血的话,他很难得,他说鼓起勇气把自己的事写出来,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童蒙养正的重要、圣贤教育的重要;二来也是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明白,看不良的书和视频的危害,以及手淫的危害;更多的也是深深忏悔自己的罪业。这位同修发这样的心地、这样的用心,功德无量。所以我们也成就他这个功德,用他的现身说法来告诫世人,因果不能不学,这个恶习不能沾染。《论语》上我们看到颜回终身奉行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一切圣贤之所以成就的关键。要守得住,必须在因果上深深扎根,现在学,亡羊补牢也不晚。什么时候学,什么时候觉悟;什么时候忏悔,什么时候就能回头,罪业就能消。现在痛改前非、后不再造,而且广劝世人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而能发愿广为流通《感应篇》、因果教育,以此功德来消罪业、增福报、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完全能做得到。
古德有说,天大的过错都当不得一个悔字,只要肯忏悔,天大过错都可以消除,怕的就是不肯改、不肯回头。所以从这里看到圣贤教育多重要,它真的可以救人。假如我们从小就学《感应篇》,印光大师的标准是大概三、四岁,有知识、懂点事、可以认字了,就得学《感应篇》、学《阴骘文》,把它背熟,一天背三遍、五遍。然后大人跟他讲大概什么意思,直讲就行,不需要像我们这样详细的讲。等他再大一点可以听详细的讲解,而且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要指出他的过错。譬如说兄弟之间闹矛盾了,骨肉忿争,马上把《感应篇》这句话提出来,「你怎么可以兄弟之间骨肉忿争?你不怕天地鬼神惩罚你?」这一提醒他就明白了,就是这样讲。父母也要背熟,随时随地能拈出那句话,让他印象深刻,这就是给他扎根。三、四岁就开始学,学到十几岁这根就稳了,这一辈子他不敢干坏事。小时候没学,现在这个社会诱惑这么多、污染这么重,难免会造恶,到最后痛不欲生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所以我们能体会到,现在众生多么需要这种圣贤教育,那我们就要发起大心、大慈悲心,自度度他,自己认真学、认真改过自新,而又能够大力的去推广,这就是菩萨事业。『发挥愈朗,至理愈显』,发挥,从事上、从理上把《感应篇》里头的含义给发挥出来、发明出来。发明得愈明朗,至理就愈显,至理就是至高无上的理,就愈明显。这《感应篇》不能小看,真的把它读懂、读通了,你都可以开悟。
所以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过,「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他教化世人用什么教?因果,必然不离开因果。而人能深信因果,最终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心性跟因果本来就是一不是二。心性是讲体,万法的根源,宇宙的本体;而因果是讲相,一切的事相,我们讲宇宙的演变就是因果。相离不开体,所以他是一不是二。我们怎么能见那个性、见那个体?必须从相上见,离开相就找不到性,性相不二。所以要大明心性,就必须要深信因果、去体悟因果,把因果的事和理弄得清清楚楚,你那个妄念就不动了(打妄念都会有因果),所以你就得三昧、就得定了。得定久了,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因缘,你就能够大彻大悟。所以这个因果是根,一切世间、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这是大根大本。所以至理就讲到心性之理,也要从因果而彰显。我们要念佛求生净土,也必须深信因果。能深信因果,就是深信一切唯心,因为因果就是你那心的作用。因果怎么来的?因为你有念头,有念头就有相产生,前一念生起一个相,就会带起后一念起来;第二念起来了,第二个相又出生。所以我们从因果是看前相和后相,这就是因果,实际上就是前念与后念。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要大明心性,就是深信只要有念头,因果就不空,「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法为什么空?都是念头现的。因果为什么不空?因为念头没空,念头在相续不断,所以因果报应相续不断。什么时候你把念头都放下了,因果就不再相续,心性就大明了。
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不也就是因果吗?我们这念头现在转成阿弥陀佛,这阿弥陀佛的念头就出生极乐世界。这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这清净句就是阿弥陀佛一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就是我们的心性,极乐世界就是心性所现。我们现在用一句佛号就把自性开显出来,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不就是因果吗?至理得以彰显,『助天阐教,为功厚矣』,我们帮助上天阐明圣教,所做的功德就太厚了,古德所谓参赞化育之功,人人能做。你看,你聊天的时候,磕着瓜子跟人讲一个因果故事,那就是助天阐教,为功厚矣。要有这种心,时时称说、时时提醒,见一个人,对一个人说;见一百人、一千人,对一百人、一千人说,只要有缘就说。这一段就是《感应篇汇编》的前言部分。讲到第七讲,我们才把前言部分讲完,我们是讲得很慢,缓缓道来,但是我们不求速,扎扎实实的学。相信听者必定有所感动,能消弭罪业、能护持善根。底下就是进入正文,每一句经文开解得非常详细,有理有事,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先看第一句: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批注里讲:
【此节合下一节为一篇纲领。乃垂训之大旨也。】
这一节是太上老君说的,当然这是一个表法,实际上他就是讲的自性、真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一节合下一节「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整一篇的纲领。提纲挈领、开门见山,这好文章没有废话,开宗就明义了,让你知道这篇讲什么,就讲善恶因果报应,『乃垂训之大旨也』,圣贤垂留下来的教诲。这四句是大旨,就是要旨,最重要的宗旨。
【论圣贤之心。不因祈福避祸。而后为善不为恶。论造化之理。积善积恶。而余庆余殃。固不爽也。】
圣贤的心纯净纯善,他没有任何的妄念,所以他不会因为祈求福报、避免灾祸,而后才为善不为恶、才断恶修善。他断恶修善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福、不是为了避祸,而是纯是一片济人利世之心,真诚、没有自我。『论造化之理』,造化是大自然,天地造化的道理,积善、积恶而得到余庆、余殃,这是《易经》上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积恶的家必有余殃,殃是灾殃,『固不爽也』,固然不会有差错。
这一段我们刚开了个头,时间到了,等下一次我们再跟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八集) 2013/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8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二十二页第二行,「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感应篇》第一句经文,昨天我们只讲了第一小段,我们就接着讲。它这里讲,此节合下一节总共四句,为一篇的纲领,是垂训之大旨、要旨。所论的圣贤之心,「不因祈福避祸,而后为善不为恶」,先是用祸福感应的道理跟一般人讲,让他能够生起祈福避祸之心,这还是凡心,不是圣贤之心。但是对凡人这个很有效,哪个人不希望得到福报、远离祸害?人都希望这样,那就应该断恶修善,因为祸福都是自己召的。这样不断的断恶修善,这里讲为善不为恶,时间久了,做习惯了,连那个祈福避祸的心都放下了,这就进入圣贤。所以,可以说这是帮助我们转凡成圣的一个很好的阶梯。「论造化之理」,这是讲自然的天道,就是积善就有善报,而且有余庆,这个余庆就是余福,能够福荫子孙;积恶必有恶报,而且有余殃,余殃是殃及子孙。「固不爽也」,固然如此,绝不会有差错。我们今天看第二小段:
【小曰吉凶。大曰祸福。】
这里讲吉凶、祸福可以从大小上来界分,小的报应就叫『吉凶』,大的报应就是『祸福』,它们的原理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君子趋吉避凶,就是唯有断恶修善,而不需要去祈求,那个福自然会来降临,它是自然感应的。所以:
【无门。无定门也。】
它没有一定的,说「你该怎么做,走哪一个门」,它是一种自然感应,非人为去刻意的安排,它是自然而然的。
【自召。自作自受也。】
作如是因,就得如是果。
【言天地无私。因物付物。祸之福之。本无一定之门。】
这里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正体现出天地无私,天地就是造化,没有私心,没有偏袒谁,只要人行善,他就得福,造恶就得祸。这里讲『因物付物』,这个付就是赋予、给予,也就是报应的意思,因一物报一物。用我们现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一报还一报。『祸之福之』,天地降给人祸或者福,这个之是个代词,代指某人,降给某人祸或者福。无,本来没有『一定之门』,换句话说,它的门很多,报应的形式是多样化,但是原理原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下面说:
【听招致以为报应。惟在人心自召耳。】
『听』就是听凭,『招致』,招致的就是果报。意思就是说,上天没有私心、没有自己的意思,就听凭所招致的果报,这就叫报应。换句话说,就是惟人自召,而且是惟人心自召,那个果报完全是人心念头引发的。底下说:
【然人一念未起时。此心湛然。如同虚空。何有善恶。只因此念才动。所向好事是善。所向坏事为恶。其先不过起一念。行一事。及后日积月累。遂有善人恶人之别。而得祸得福。悉决于起念之时矣。】
这给我们分析得非常深刻、透彻,祸福怎么来的?真的惟有人心自召,自己感召的。所以祸福的门就在你的心里,一念心是善的,那个福的门就开了,福就进来了;一念心是恶的,这个祸的门也就跟着开了,招来的是祸。这祸福就好像门外的很多客人等着,看你招谁,善人就从善门那里进,恶人就从恶门那里进,实际上那门全是你自己心控制的、你念头控制的,换句话说,原来因果就是念头决定的。然而人一念未起的时候,你念头还没起,就是一念不生的时候,这个心叫真心。『此心湛然』,湛然就是比喻像湖水那样非常清澈,没有丝毫污染,这是比喻真心,真心照现万物,却又不染着万物,这个心不会动摇,就是六祖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自性就是讲这里的心,这个心是真心,人人本有,本来清净,本来没有动摇。动的是什么?动的是妄念。所以这个真心『如同虚空』,虚空没有动摇,很清净,一尘不染,念头好比是虚空里生起的一片云彩,这就是我们的妄念,所以妄念有生有灭,就像云彩有生有灭,可是虚空没有生灭。我们的自性、真心就是虚空,何有善恶?本来就没有善、没有恶,有善有恶全在那个起来的妄念,『只因此念才动』,这个念头就是妄念。妄念为什么会动?就是因为迷了,迷而不觉,佛法称为无明,这叫根本无明。本来真心本性没有动摇,现在动了,动了还不觉,你没觉悟。觉悟了马上不动,这可以;现在不觉了还动,这一动就有相起来了,宇宙万物就跟这个念头一起出生了。
就像人作梦一样,没有作梦的时候就没有梦境;现在作梦了,梦中不觉,心在动,所以这个作梦的心就开始生出梦境来了。所以梦境怎么来的?因为你有作梦的心。而且梦境跟你作梦的心是同时生起的,不是一个先一个后,说「我先起一个作梦的心,然后再起个梦境」,不是的,那个梦境就是你作梦的心,叫妄心、妄念。而这个念头念念相续,就产生相的相续,宇宙幻有就出生了,就像梦境一样,梦境就出现了,而且念念相续,这个相就在相续,这就是因果相续,所以因果原来是这么来的。你所向的是好事,你这个念头是善的,什么叫善?为人则善。你为了帮助别人、帮助众生,这是好事、这是善,就得到善报。善念生出来的就是善的境界,马上就有报。同样的,所向的是坏事,就是恶,什么是坏事?为自己的、自私自利的,那就是造恶了。所以这个善恶不能光从事相上来看,要从你的心地、你的念头上来看,那个果报是因你的念头而形成。譬如说你骂人,骂人这个相、这个事情,很难说是善还是恶,看你发的是什么心。如果你发的心是为他好,帮助他觉悟、教育他,让他断恶修善,让他记住自己犯的过错,以后不会再犯,这分存心纯是为他,这是善。假如这里头有一念有自己在里面,自己生气、动怒了,因为他做了错事,冒犯了我的利益,让我心里不高兴,我来骂他,有自己在里头,这就是恶。这都要自己细细去分辨,也可能这个念头一半是善、一半是恶,你一半是为他,一半还是有自己,虽然骂他是为他好,自己还真生气,这是半善半恶。也可能是百分之八十是善,百分之二十是恶,或者是百分之二十是善,百分之八十是恶,这个念头自己要细细省察。
总之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它俩不能互相抵消。你那百之二十是善,它就将来有百分之二十的善报;你百分之八十是恶,将来就有百分之八十的恶报。『其先不过起一念』,最早先的时候,就刚动这一念,很细微行一事,这可能是个小事,但是已有善恶分别了。如果在这里头没有觉悟,一直在起恶念、作恶事,『及后日积月累』,善当然积累是好;如果是恶,自己不觉察,一直在积累,这就形成大的果报,所以有善人、恶人的分别。其实最初「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是善人,这个善还不是跟恶对立的那个善,是本善,这个本善就是『一念未起时,此心湛然』,那就是本善。真心本性是本善,那里头没有善、没有恶,什么都没有,叫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本性虽然一样,习性不一样,习性怎么来的?就是日积月累来的。最初那一念是善的,你念念相续都是善,那你就是善人;如果最初你那一念是为自己,自私自利,哪怕很细微,你没有觉察、你纵容它,还滋养它,日积月累,积小恶就成大恶,最后就背千古骂名。像秦桧就是典型自私自利,卖国求荣、坑害忠良,坏事干得很绝,他杀了岳飞,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可能他在最初的时候,那一念就不正,可能很小的时候,四五岁、八九岁的时候,他为了跟小朋友争一块糖果,就起了一个歹念,他要名闻利养,可能那时候只是个小糖果,但是他没有觉察,大人也没提醒。于是这个念头一直保存着,而且不断的长大,随着他自己长大,念头也开始长大,日积月累,最后他长大了,可以为了保存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坑害忠良。
小的时候是为了一块糖果,大的时候是为了荣华富贵,其实那个念都是为自己,只是有小大之分。所以当我们起一个念头不善的时候,自己立刻要警觉,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恶不积不足以败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我们要积善修德。得福、得祸都起于那一念,取决于起念之时,所以真正修行从念头上修,这就是禅宗所谓的从根本修。一个人修行功夫得不得力,全看他能不能观照住自己的念头,把握住自己的念头;如果自己的念头不善,还不能观照,或者观照出来不能够去努力改掉,这都是没有修行,这就是放纵自己的习气。放纵自己的习气,要知道将来是福还是祸,你自己明白。现世的祸报、祸殃都是小,来世三恶道那个祸殃才大。特别是我们学佛,学佛的人都有使命,要将佛法发扬光大,我们这一念如果是善的,如果是能符合佛陀教诲,你就在发扬光大佛法;如果你这一念是恶,跟佛陀教诲相悖,你就不是光大佛法了,反过来你是在消灭佛法。消灭佛法的罪可重了,就看你那一念往哪个方向走,是往地狱走,还是往极乐世界走,不可不慎。下面说:
【故太上开口曰无门。曰自召。懔懔于为人起念之时。吃紧提撕警觉。】
『太上』,这里是笼统来讲,就是一切的圣贤垂训,道家可以专指太上老君。太上开口就说,就是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提醒我们,让我们起戒慎恐惧,这个『懔懔』就是戒慎恐惧的样子,起敬畏之心、起恐惧心,不敢乱来、不敢放肆。为人起念之时就已经有善恶分判,一个念头不对,已经注定未来的祸殃,已经引起了天地鬼神的愤怒,所以怎么能够不戒慎恐惧?知道这个道理就要用功,努力的断恶修善,要『吃紧』,吃紧就是努力,『提撕』就是提醒,『警觉』是我们自己要警觉,自己提醒自己,自己要有警觉心。这个吃紧二字说明我们要力行,不可以轻忽、不可以懈怠。下面说:
【觉者。内观洞照也。人心善恶。莫不有几。一念内照。便知向往。易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于此觑得破。做得主。自然欲净理纯。动与吉会。若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矣。】
『觉者』就是觉悟的人,他能够内观洞照,『内观』就是观自己的心,心在内,外面的境界全是心在改造,境由心造、境随心转,所以觉悟的人不去改变外面的境界,改变自己的心就行了。愚蠢的人才会改变外面境界,愈改变是愈麻烦,他没改变自己的根源,那就是心地。所以内观是常常能观心,『洞照』就是明察秋毫,内心里面哪怕是很微细的念头都能够观察出来,这就是功夫;如果心浮气躁,就观不出来。一定是要将气沉下来、将心安住,就像灵猫守在老鼠洞门口,看到小老鼠一冒头,牠立刻就抓上去,非常敏捷、非常迅速。我们对我们的恶念也是要这样,这个恶念刚冒头,我们立刻把它扑灭,不容它生存、不容它相续,这就是所谓圣贤克己功夫,克服自己的恶念,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人心善恶,莫不有几』,这个几就是心很隐微的一动,这叫几。人心的善恶不是说已经造了很大的恶事,才能够看出这个心是恶的,不必,到那个地步已经是不可收拾了。观察我们的心地善恶就从最隐微的地方看,能观自己,你就能观人,你的心清净了,能够观照自己的善恶念头,你自然就懂得来者是善是恶,为什么?外面的境界你洞然明白,因为你的心平静如水,像那个湖水,很平静,像镜子一样把外面境界照得很清楚,哪怕是微微一动你都能了解,而且心愈清净,人心的波动会照得愈清晰,根本没有可能隐瞒的。所以你看,像我们在师父上人旁边,你就没有办法隐瞒。一个人有智慧,心地清净了,把你从里到外、从头到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非你不动,你稍微一动他立刻就知道,你这念头从哪来,将来果报往哪去,你什么意图,前因后果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要瞒只能瞒那些愚人、凡夫俗子,比你功夫好的、智慧高的瞒不过,当然更瞒不过天地鬼神、佛菩萨。所以做人千万不可有欺心,欺骗的心,自欺欺人、欺天地、欺鬼神、欺佛菩萨,这种心已经是在造大恶了。『一念内照,便知向往』,内照就是内省,观照自己的念头,这一念起来了,立刻观察,「这一念该不该起,是善是恶?这一念起来了之后往哪个方向走,未来的果报是如何?」自己马上得清楚,便知向往。譬如说我这一念自私,我就知道我向着三恶道走了;如果我这一念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就是向着善道、天道走;一念念佛,这是向着极乐世界走。但念佛是心里真在念,真有,你的心是个佛心,不是嘴上念,嘴上念,心里还想着自私自利,那你还得往三恶道走,跟你嘴上动弹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跟你的心动有关系。所以《易经》说(《易经》是孔子亲自做的批注,是圣人的垂训。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爻辞,孔子批注卦辞、爻辞,形成《周易》,这里头讲的全是宇宙人生真相、圣贤的教诲),这里头一句话说,『几者,动之微』,这个就是解释几是什么意思,几就是微微的动,这个动当然是指心动,也可以是指你的言语、动作,很微小的那个动,叫几。『吉凶之先见者也』,就是能看出他将来的吉凶祸福,所以吉凶祸福先从你微微一动就能见到。譬如说了凡先生在家训里讲到的,看一个人能不能有功名、能不能考上,从他的一言一动是不是谦虚、谨慎就能看出。如果他谦光动人,整个就是谦虚的磁场,很诚恳、很谨慎,不敢走在人先,总是卑己敬人,了凡先生说就可以预卜这个人一定能考中。他就是从这么一个小动作就能看到,而且很准,绝没有差错。用什么原理来预卜人的吉凶祸福?就是感应之理。
《易经》用来给人算命,要知道那个是很其次的作用,最重要是用它来对照自己的言行。所以学《易经》不是为了算命、算卦,是用它来做镜子,对照对照,我有哪些恶要改,哪些善要修?然后你就可以预卜将来的吉凶祸福了。而吉凶祸福是不断的在变化,为什么?因为你的那个心不断的在变化。譬如说佛典里有个小故事,讲有一个小和尚,他的师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有一天入定观察这个小徒弟,发现他的命数已到了,只剩七天的寿命,于是出定之后跟他的小徒弟说,「你准备回家吧,不要待在这了,回家看看父母,七天后再来」。意思就是说你回家正好就在家里可以往生了。小徒弟就告别了师父回家去,走在路上下雨,见到地上有很多蚂蚁被水淹了,就生起了一念慈悲,用土筑起一个比较高的堤,让那些蚂蚁都爬到那个高堤上,救了很多的蚂蚁。然后回家里住了七天,没事,又回到寺院。这阿罗汉看到小徒弟,「怎么又回来了?」很吃惊,于是又入定观察到底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这个小徒弟在路上救了很多生命,延寿了。所以命运在不断的改变,小徒弟就是因为这一念善,救生,他的命运立刻就改了,原来七天就得死,结果延寿了。所以吉凶最初就在那一念,如果那一念没有起来,看到这些蚂蚁被水淹了,还是麻木不仁的,就这么走过去,那么真的他七天就死了。一念仁爱心起来,要知道天有好生之德,你能够救生,也救了自己。
所以『于此觑得破,做得主,自然欲净理纯,动与吉会』。于此就是从这个念头上,你能够看得破,觑就是看得破,看破什么?看破一切吉凶祸福都源自我们的心地。你真明白了,就叫看破,没有迷信,还需要算命吗?不需要了,命运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全是你念头在做主宰。所以你做得主,就是你能控制自己的念头、把握自己的念头,把一切不善的念头全都清除干净。自然欲净理纯,欲望都干净了,没有欲望,这个欲也代表一切烦恼,贪瞋痴慢疑,这都是烦恼,用一个欲字代表,全都扫净,天理就纯了,就是纯是天理,所谓天理就是自性的性德,念念与性德相应。所动皆吉,『动与吉会』,会就是相会,你的一言一动都跟吉相会,没有凶了,这个时候你请一个会算卦的人来给你占一卦,全是吉,不会有凶,为什么?吉凶是果,因是善恶,你都已经纯善无恶,那当然纯吉无凶。所以所动皆吉,根本就不需要再算卦了,此时此刻你所向皆顺、所做皆吉。『若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矣』,毫厘就是很小的差别,如果有丝毫的差错,这是念头上一念不正,天地悬隔。悬隔是很大的差别,天和地你看差别多大,悬是悬殊,这是讲果报上的悬殊,而那个因就是非常微细的差别。好比一个大圆盘,在圆周上的距离可能很大,但是那个圆心上的偏差可能很小,从圆心上出发,你方向稍微有一点偏差,可能只是一度、两度(总共三百六十度,就差一度、两度),可是一直走到圆周上,那个圆周上的距离就很大了。我们的心就是圆心,果报就是圆周,就是整个境界,境界随着你的心在转。下面一段:
【宋灵源禅师谓伊川曰。祸能生福。福能生祸。祸能生福者。以其处危之时。切于思安。深于求理。尤能祇畏敬谨也。福能生祸者。以其居安之时。纵其奢念。肆其骄怠。尤多轻忽侮慢也。】
这里引用宋朝『灵源禅师』的话,灵源禅师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在传记上可以找到他,他跟『伊川先生』是同一时代的人。伊川先生就是程颐,二程的程颐,哥哥是程颢,弟弟是程颐,兄弟俩都是大儒,伊川就是他的出生地,程颐是洛阳伊川人。古人对人的尊称,最尊敬的不称他的名,也不称他的字,也不称他的号,称他的地名;次一等的称他的号,不称他的字;再次一等的,比较同辈的,平常的称呼称字,不能称名;称名只有父母、老师可以称,这是古人称谓的这样一个习惯。伊川先生就是程颐,灵源禅师跟这些大儒有来往,常常一起探讨宇宙人生的道理,开悟的人见地绝对不会有差错,所以这些大儒都常常请教这些佛门大德。灵源禅师说,『祸能生福,福能生祸』,这个话跟老子在《道德经》上讲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异曲同工,祸福是相依的。有祸的时候未必是个坏事,因为祸能生福;有福的时候未必是好事,福能生祸。怎么讲?底下说,『祸能生福者,以其处危之时,切于思安,深于求理,尤能祇畏敬谨也』。当在危险、困难、挫折的时候,就是处危之时,这时候虽然表面上是祸,但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人能够奋起。切于思安,切是急切,希望得到安乐,因为他没有安乐,他急需安乐。深于求理,于是他就会深刻的学习和悟这些因果的道理。人只要能够深入的思考、深入的学习圣贤的教诲,他一定能够有转变,而且尤能(更能)祇畏敬谨。祇,这是地神,像神祇就是指神灵,畏就是敬畏,敬就是恭敬,谨就是谨慎,意思说像对待神灵那样的敬畏、恭敬、谨慎。人往往是在危难、忧患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一种心,敬畏、谨慎,而这种心能造福,所以祸能生福。
纵观历史,确确实实很多大成就的人物,都是因为在困难、危险的状况当中奋起而成就的。就拿最近的毛泽东来说,他能够用非常弱小的军队打败了国民党美式装备,也就是因为这个祸能生福。二万五千里长征,共产党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消耗殆尽了,而在此时此刻,他们切于思安、深于求理,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能够有战斗力。下面说福能生祸,福怎么能生祸?『以其居安之时』,生活很安定,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于是人就开始懈怠,『纵其奢念,肆其骄怠』,放纵自己的奢侈的念头,放肆,肆就是放肆、随便,开始生骄慢、懈怠了,不再去发奋图强。『尤多轻忽侮慢也』,就是这个时候会有更多的轻忽,轻率、不谨慎、随便,侮慢就是骄慢,不能够谦卑。往往谦受益,满招损,打仗的时候骄兵必败,所以安乐不一定就是福。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真正一个人想有成就,不要去享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都是害人的,很容易让人生起奢念、骄怠、轻忽、侮慢,特别是奢侈、傲慢的心一起来,这个人注定要失败。他多大的智慧、多大的能力,只要有傲慢心,这个人就肯定注定要失败。修道更是如此,稍微有一点进步,这时候如果是生起骄慢,对人无礼,修行上懈怠,对自己观照、内省的功夫懈怠,那就一定会有大倒退;如果遇到恶缘,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甚至堕落恶道,往往修行人到最后还会堕落三恶道,就是因为一念之差。所以祸福之门我们要守得住,那就是自己的心。下面:
【东岳大帝训曰。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密移。迷者罔觉。】
这都是很好的格言,可以说这部《汇编》也是个《格言联璧》,这里头都是非常好的警世修身的言论,这里举出『东岳大帝』的教诲。五岳,东岳是泰山,五岳之首,泰山的神就是东岳大帝。他曾经教诲说,『行善如春园之草』,一个人行善积德,可能很难看到他的突出的效果,就像草在不断的长,『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你虽然没观察出来它一天长多少,但是它确实在长,一个月之后你就发现草长得很高了。这就是行善一定要有恒心,不能用浮躁的心,耐心做去,遇到考验、障碍来了,也不要退心。往往一发心来做好事、做义工,那都是菩萨心,遇到障缘自己就会退心,就没办法长了,所以要有耐心。日有所增,每天都要增加我们的善念。『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造恶的也是如此,都是不知不觉就损了大德。就像磨刀石,磨刀石把刀一点点磨掉,石头也在磨,不见其磨损,但是它确实在不断的亏损下去,可能五年之后石头已经下去一大截了,但是你一天天看,看不出来。这都是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要谨小慎微,不可轻忽小恶,也不可以因为小善而不去做。所以『祸福密移』,这个密就是暗暗的,看不出来,祸福都在移动、都在改变,跟着你的念头。迷者不觉,『罔觉』就是不觉,不觉察祸福的改变,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办法觉察自己的心念的改变,而最后愈迷愈深,没办法回头。下面引唐朝六祖惠能大师的话:
【唐六祖惠能曰。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经云。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又云。罪福二轮。苦乐两果。皆三业所造。一心所感。】
先看到这里。唐朝六祖惠能大师,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禅宗第六代祖,他在《坛经》里面教我们『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指心地。你看我们的心就是一方寸,大概一个拳头大,就是你的心,一个拳头也就是一寸,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心。当然实际上不是指我们的肉团心、心脏,不是那个心,它是指我们的念头。一切福田都取决于你的念头,福田由你的心去耕,看你播什么种,播的是善种,收获的是善的果报;如果播的是恶种,收的是恶果,反正田都给你,就看你播什么种。『经云』,就是佛经里说的,『吉凶祸福,皆由心造』,真的一切唯心造,这是《华严经》上讲的,当然吉凶祸福更是由心造。所以佛法就是重修心,这是抓住根本,宇宙万物都是心造的。又说『罪福』这两轮,就是善道和恶道,『苦乐』的两个果,这两极在果上看是分判得很清晰。『皆三业所造』,就是身、口、意三业所造的,『一心所感』,心就是念头,发动三业,所以三业的根还在你的心。戒律是从三业上来戒除不善,身不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不造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不造贪、瞋、痴,这就是戒律,在三业上来防范。禅和净土从心上防范,像我们念佛,就一心念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什么念头都没有,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9-27 19:02
于是禽流感这些瘟疫就会起来,这等于是牠们反抗。而人不能够反省,消除杀业,反而造更多的杀业,这只能够令将来的灾祸更加严重,所以疾病、死丧在所难免。
人祸、天刑,人的灾祸,就是官罚、人为的动乱等等,包括战争,这都是人祸。天刑,这是天降下的灾难,这些年来似乎是愈来愈多、愈来愈严重。地震、海啸、风灾、火灾、山林大火、火山爆发、全球气候反常,乃至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等,种种的果报皆因人心不善。佛家讲贪心招感的是水灾,贪心重就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江河泛滥,欲望所致;瞋心招感的是火灾,火山爆发就像人生气的时候怒气冲天,就等于是火山爆发了,人人都火山爆发,当然感召地球也火山爆发,瞋恚;愚痴感召的是风灾;地震是傲慢、不平感召的;怀疑导致的是地陷山移、地质疏松,这些灾祸完全是人心感应的。
【由此而言。可见总是自业所招。非由他作。】
可见得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天不爱我们人类,不能够把原因往别人身上推。自己造的自己受报,自己受报自己要认,而且能够改过自新,就能改变未来。
【然趋避介于一念。堂狱只在目前。若果有人。实修诸善。而得恶报者。必无是处。】
『然』是转折,虽然说自作自受,作了恶业就会遭到果报,但是趋吉避凶只在一念之隔。这个『介』字就是隔开的意思,吉祥与灾祸最初往往就是一念之隔,一念善就带来吉祥,一念恶就带来灾殃,所以天堂、地狱就分判了。『只在目前』,实际上在我们造作善恶的时候,当下就已经决定了是往天堂路上走,还是往地狱门里钻。就像秦桧,刚起一念谋害岳飞的时候,这一念刚萌发起来,是自私自利的心起作用,是嫉妒人、损人利己的心。这一念发动,还没等造作,地狱已经形成了;如果此时不能够立刻斩掉这个恶念,那么念念相续,自然就会付诸行动。所以秦桧欺君误国、贼害忠良,就把地狱打造成了,死后就到他自己所造的地狱中受报。明眼人就从他起心动念的时候已经看到那个地狱形成了。其实秦桧也是人性本善,就是因为愚痴颠倒、不能回头,所以果报是遗臭万年、死陷地狱、永劫难复。
『若果有人』,如果,果然有一个人,『实修诸善』,实是真实心,真实心来修诸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不造诸恶,能够敬人、礼人、爱人。如果他还会得恶报,『必无是处』。必无是处,就是不可能的。这些恶报都是因为恶业感召,绝对不可能说修善会得恶报。可能我们会看到岳飞精忠报国是善,为什么他得到被砍头的恶报?这个恶报当然是他过去生中或者今生恶业感召,往往是因为杀业。做一个将领,不会误杀一人,这当然是非常不容易,但是他精忠报国的心行必定是得善报。所以他来生也一定是会有福报的,这一生等于是还了秦桧的命债,可能过去生中跟秦桧就是冤家,秦桧是来报仇的。但是我们相信,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一报跟一报之间互相不会抵消,善与恶各有各的报。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实修诸善、努力的断恶,自然就会得到殊胜的果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13/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9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六十六页第一行,这一段仍然是讲「刑祸随之」这一句经文。
【汉梁统。乞增重法律。朝廷不从。统后梦神曰。虽幸朝廷不从尔言。阴府已录尔过。尔今欲以刑毒人。子孙之报。能免乎刑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统子皆死于非命。至冀。罪恶愈深。竟灭族。】
这个故事是讲,在汉朝有一个官员叫『梁统』,这个人当年也掌握了朝廷的重权,他向皇帝建议要加重刑罚,用严刑、酷刑来防止人作恶,希望用法治、用严刑来达到政权的巩固。这里『乞』就是乞请,乞请皇帝『增重法律』,就是加强刑罚。要知道法律是用来辅助道德的,人民如果能够遵守道德规范,法律就用不上。因为人不守道德、违法乱纪,不得不采用刑罚,所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孔子曾经说过,如果能够用道德和礼治,人自然就能够自觉防范过失了;如果只是用刑罚,不重道德教育,虽然可能人民勉强、不得已,怕遭受刑罚而遵守法律,但是会流于没有羞耻心了。孔子的原话是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耻就是有羞耻心,懂得道德、懂得礼,他知道做坏事是羞耻,他自然就能够格正自己,这个格当「正」字讲,不会去作恶。如果是「齐之以刑」,用刑罚,那就「民免而无耻」,虽然免于刑罚处治,但是他没有羞耻心。所以法治是用于辅助礼治的。古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当时皇上没有采纳梁统的建议,『朝廷不从』。可是梁统这种心是用加强刑罚来毒害人,已经震怒了鬼神。
所以『统』,梁统后来作梦,梦到神明对他讲,「虽然很幸运,朝廷没有听从你的建议,没有加重刑罚,可是阴府里头已经记录了你的过恶。你现在希望用严刑毒害人,违反了天心,因为天心是仁爱的,所以你子孙的报应岂能得免于刑罚?你起心动念要用刑罚毒人,那么你的子孙也会遭到如此的报应」。然后又说了一句,『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句话是《论语》里孔子讲的,是《论语.八佾第三》里面的一章经文,原文是,「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孔子跟王孙贾的一个对话,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这人也是个小人。卫国当时的国君卫灵公非常赏识孔子,所以邀请孔子到卫国来。可是卫灵公也是一个好色之徒,他的夫人南子长得很美貌,深得卫灵公的宠爱,于是南子专权,她能够控制卫灵公。但是南子品行又不端,所以在朝廷里面就为所欲为,满朝文武都不得不屈服于她的淫威。南子见孔子来了,想借孔子的声名来壮大自己的声势,所以想笼络孔子,就召孔子来见面。孔子一开始没去,后来她连续的召请,孔子最后不得已,还是去见了。王孙贾这个人跟南子又不和,见到孔子去见南子,就误会了,以为孔子也想巴结南子,想求个一官半职,所以就说出这句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说话很含蓄,就是问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大概是一句俗话,当时大家流传的,这个媚是谄媚,奥就是房屋里面的一个神明位,一般古人把他供在西南角,所谓的中溜神;灶就是灶神,他是主饮食。王孙贾告诉孔子,「你与其去谄媚巴结那个中溜神,不如来求媚于灶神」。这个话什么意思?实际上他的意思就是希望孔子不要去巴结南子,来巴结他,他把自己比喻成灶神,虽然没有像南子那样得宠,但是他有实权,南子就比喻成中溜神、奥。结果孔子回复他说,「不然」,不是这么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获罪于上天,向哪个神祈祷都没有用。这个天实际上就是天理,如果违背了天理,你谄媚巴结哪个神灵又有何益?
这个神在梦中教训梁统,意思是说,你虽然现在深得皇上的信任,你大权在握,但是你的心不善、不仁,企图用严刑来毒害人,已经获罪于天,违背天理了,天心仁恕,所以你再怎么祈祷也没有用了。这也是双关语,就是你即使现在有富贵、有权力,但是因果逃不了。后来梁统的儿子全都死于非命。到了他的后代梁冀,梁冀当时也有福报,也做了一个大官,可是梁冀很骄横。他当时也是兵权在握,依仗权势,多方搜刮财物,可以说是罪大恶极,甚至诛除异己,凡是反对他的,都被他弄死了,他假借一个罪名就把人给腰斩、屠杀。所以满朝文武对他是痛恨到极点,连皇帝对他都很不满,只是他大权在握,就没有办法来收拾他。最后皇帝,当时是汉桓帝,跟几位宦官一起密谋,就发动了一次诛梁冀的一个行动。当时是突然派兵把梁冀府邸给围起来,收了他的大将军印绶,梁冀跟他的妻子见事不妙,结果就自杀了。他的儿子和所有这些家族里的老老少少几十人全都被斩头,就是灭族了。他过去曾经用过的这些门人、党羽也全部被罢黜,罢黜了三百多人。朝廷和百姓都拍手称快。梁冀所有的家产也非常的多,全部充公。这就是『罪恶愈深,竟灭族』。你看,祖上梁统因为起心动念不善,虽然没有得到实施,他建议要用严刑,但是没有得到实施,而这种心态已经招感了将来会后代被灭族,所以起心动念的果报都是很可怕的。这就是「刑祸随之」,家族整个族都遭到了灭族。这就是《易经》所谓「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神明对这些因果的报应看得非常清楚。下面又讲了一个故事:
【刘甲。凡与人交。必有祸。王建未信。延之谈。未终日。建遂失火。因目为鸺鵩。见之无不速避焉。】
这个故事讲,有一个人叫『刘甲』,这个人没有太多介绍,但想必是一个心里很多恶念邪思,或者甚至恶贯满盈之人。所以他的磁场都不好,凡是跟人交往,人家都会遭祸患,这个人是上哪都带来灾祸的,简直就是个灾星。有一个人不信,这个人叫『王建』,他不太相信,于是把刘甲请来跟他谈。谈完之后,就在那一天,『未终日』,那天还没有结束,王建的家就失火了。所以,从此以后大家把这个刘甲都看作是『鸺鵩』,这是种不祥之鸟,鸺鵩古时候称为是不吉祥的鸟,现在很多有认为乌鸦也是不祥,就是这一类的,上哪儿就把灾祸带到哪儿。所以见到刘甲,『无不速避焉』,立刻就赶紧逃避,怕见到他。这是说明一个人前生或今生造的恶业太多了,所以他所带的整个磁场都是不好的,身边围绕的都是所谓的凶神恶煞,走到哪里就把不祥带到哪里。下面引枚乘的话,枚乘是西汉一位辞赋家、文学家,他说:
【枚乘曰。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安从来。旨哉。】
枚乘讲,福的出生有一个初基,就是有一个预兆或者是基础,祸的产生也有一个根源,这个『胎』可以当作根源讲。福基、祸胎,我们应该接纳福基,福之基要接纳;要『绝其胎』,杜绝祸胎,意思就是断恶修善。能够断恶就杜绝了祸胎,能够修善就接纳了福基,所以『祸安从来?』这里讲「刑祸随之」,刑是指官刑、法律的制裁,祸是指天殃,刑祸都不是无缘无故来的,都是自己感召的。枚乘这句话讲得太好了,『旨哉』就是讲得太好了。再看下面一句经文:
【吉庆避之。】
这也是讲造恶业得到的果报。人犯的罪恶都会遭到神明的监察、记录,而根据这些恶业来夺他的寿算、消他的福报。这个『吉庆』便是福报,福报都会远离他。
【避。求而不得之意。】
人都希望求得吉祥、吉庆,但是得不到,为什么?求得不如理、不如法,一边造恶还一边想求福报,哪有这个道理?所以批注讲:
【天道无亲。惟亲善人。人能去恶为善。恭己顺天。自然静与道合。动与福会。苟或反是。明罹刑宪。幽伏神诛。夺算夭寿。吉避凶随。必然不免。】
天的道理、天之道,这个『道』也能解释为规律。上天的规律没有亲好,就是不会有偏私之情,『惟亲善人』,只会亲好善人,意思是说只会降福于善人,这就是公道,修善就能得福。所以,只要『人能去恶为善』,自己以恭敬、真诚来修身,顺从天理,这叫『恭己顺天』。就自然在安静的时候与道相合,与天道能够合而为一;而在动的时候就与福相交会,福就跟从而来了。俞净意公遇到灶神点化之后,三年努力的断恶修善,到最后他也能达到这个境界。所谓是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他做到自然了,不用刻意、自然而然。在安静的时候、没事的时候,他就一念不生;有事来了,起心动念是纯善,纯善当然就会得殊胜的福报。不动念时自然与道相合,这就是断恶修善所得到的境界,到这个境界就自然不再会作恶了,佛法里称为持戒得定。这个定就是三昧,三昧建立在戒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不断恶修善,三昧是肯定得不到。
『苟或反是』,如果不能去恶为善、恭已顺天,而是继续作恶、刚愎自用,就会遭到不幸了。这里讲『明』,这是我们能看得到的,『罹刑宪』这个罹就是遭受的意思,遭受刑罚。因为一个人违反法律,自然会遭到法律制裁,这是明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虽然他能躲过法律,却躲不过天网、逃不过因果。『幽伏神诛』,幽是幽暗的、人家看不到的,这个伏是通假字,就是服刑的服。伏神诛,诛就是诛杀,鬼神要诛杀他,他虽然能逃得过人间的法律,逃不过阴间鬼神的制裁。所以阳世间的奸雄,虽然能不可一世,就像刚才讲的梁统,到他的子孙梁冀,最后还是会遭到诛杀。而鬼神其实也不是一下子就把人给诛杀掉,总是在不断的提醒。『夺算夭寿,吉避凶随』,首先是夺他的寿命,《感应篇》讲,大的过恶夺十二年,就是一纪;小的过恶夺去一算,一百天,而最后寿命减除尽了就会夭折。在死亡之前肯定也会有很多的提示,譬如说,这里讲的吉庆避之,吉祥就没有了,福报就没有了,诸事不顺,而且种种的凶祸会现前。此时此刻如果能够猛然觉醒,挽回天心、挽回恶运,还来得及。不要等到大灾祸现前,死到临头,这时候就后悔来不及了。这里都是给我们讲鬼神监察、惩罚恶人的这些事实和道理。下面一个故事就是讲一个人能够悔悟的故事:
【昔一青衿王生。赋性奸恶。所行事。皆悖理逆天。】
这是讲过去,没讲什么时候,总有事实根据。有一个书生是秀才,『青衿』就是古时候秀才常穿的衣服,一般是青色交领的长衫,就跟我现在穿的衣服是同样的,只不过我现在这个衣服是咖啡色,我也有青色长衫。出家人的长衫是明朝时候的服装,不是古印度的服装,是交领的。王生品性『奸恶』,他所做的事情都违背天理,『悖理逆天』,违背天理就是违背良心,昧着良心做事,所以肯定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因此,本来会有好的机会、好的福报,结果都会落空。我们看批注里讲:
【赴秋试。文甚佳。房师欲荐之前列。及填榜。忽失其卷。填榜毕。卷乃出之袖中。】
这位秀才有一次去考省考,『秋试』是一个省在秋天考选举人的一个考试。王生写的文章『甚佳』,他这个人有才气。『房师』就是阅卷的官员,古时候都称他们是老师,所以叫房师。看到他的文章很赞赏,『欲荐之前列』,想把他推荐到举人的头几名,名列前茅。等到要填榜的时候,要把他们的名单写到榜里头,谁考上了得填榜。『忽失其卷』,就找不到这个王生的卷子,手续不合,没办法,虽然想推荐他,找不到卷子就不可能了。填榜完毕之后,忽然就发现,原来王生的卷子掖在他自己的袖子里头,古人的袖子比较大,在袖子中就脱落出来。但是已经填榜完毕,不能再改了,所以
【房师大悔。】
这个阅卷的官员自己还觉得良心很愧疚、很后悔,怎么就把这卷子无意中塞到衣袖里头?自己都没觉察,还觉得很对不起这个王生。所以
【密与相见。许以他事相补。】
所以就秘密的召王生来跟他相见。这个房师还真不简单,很诚实的把自己错过、看不到他的卷子这个事情跟他讲了,本来他是可以上榜的,这次他就失去机会了。但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就向他承诺说,将来如果有机会,在其它方面要补回对他的这样一个损失。这是遇到贵人了。
【未几。房师转铨部。生即输粟入成均。及赴考选。房师正在选司。见生大喜。密令拣一美缺。借恩例与选。至期。房师以父艰谢事。】
不多久,『未几』就是不多久,这位房师转到了吏部,『铨部』又称吏部,就是专门负责选拔官员的部门,也就是他有权选拔人才当官。此时王生知道房师转到吏部,于是就抓紧这个机会,因为房师曾经给他一个好的承诺,要帮助他。所以他就『输粟入成均』,输粟就等于是纳一些财货给官府,缴纳些钱财就能够求得功名或者官职。于是他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入成均』,成均是政府办的最高学府,也叫太学,所以他就入了太学,靠缴纳财物进来的。等到他『赴考选』,准备要通过考试来被选拔做官员,有这个机会的时候,房师正好就在那个选拔的部门,考选司里面工作。见到王生就大喜,这回有机会要弥补他上一次的过错,所以『密令』,就是秘密的安排、命令,『拣一美缺』,美缺就是一个好差事,给王生来补这个缺。他也是用尽心思,借着皇帝的『恩例』,因为皇帝古时候为了宣示他的恩德,颁布一些条例,等于是对某些方面特别开绿灯,他就抓住这些条例要选拔王生来做官。可是到选期来的时候,『至期』。『房师以父艰谢事』,父艰就是父亲过世了,古人因为很重孝道,即使当官的人也要暂时离任,回家去奔丧。谢事就是辞职,房师就辞职了,也就帮不了王生。所以眼看有这么一个好的差事可以到手,就没有了。
【迨后三年起复。】
『迨』就是等,等到之后三年,一般古人都要服丧三年,又叫丁忧,父母丧亡就要回家守丧。三年之后,守丧期圆满了,这房师又出来做官,『起复』就是恢复做官。
【仍补选司。】
仍在吏部考选司里工作。
【生亦以年深应选。拣授一官。万金之资。可计而得。】
这个王生此时已经等了三年,没选上,也算是属于资格比较长的人了,以他这样的『年深』,就是老资格,所以应选了。这时候他就很有可能得到一个官职,『拣授』一个官职,这个官职的薪金很丰厚,有万两黄金,年薪有万两,马上垂手可得的,他就可以当这个官了。可是
【不数日。】
没几天。
【生以母死丁忧。】
王生自己的母亲又过世了,他又『丁忧』,就不能做官了,回家守丧三年。
【房师怜其命穷。】
房师也可怜他,这是『命穷』,就是他的命不好,马上要到手的官职又给落空了。于是房师也很好心,过去生中可能就跟他有恩,这一生要报答他。所以
【乃荐与巡抚为西席。】
于是就向『巡抚』推荐他,巡抚是一省的省长,古时候就称为巡抚。『西席』是指家庭教师,因为古人在坐席方面,是右边为上,宾客居西而面东,主人是居东而面西,所以西席是属于上宾的意思。就像皇上面对臣子是自北向南,在南面向北的是臣子,站在北面向南的是皇上,这是长上。但是,如果东西相向,这是平辈,皇上对老师尊敬,以宾主之礼相见,所以西席称为老师的意思。这位房师向巡抚大人推荐王生做家庭教师,教他的孩子。
【三载可望千金。】
这个职位也不错,虽然不是朝廷的官职,但是巡抚大人请教师,肯定也付很好的薪水,三年也可以得到千金。
【未阅月。巡抚竟以旧事去官。】
『阅』就是经过的意思,还没有经一个月。巡抚本来要请他做家庭教师,竟然以旧案,过去可能是干了一些违法的事情,被人检举揭发,就以旧案被革职了。结果当然家庭教师也做不成了,于是就这样
【屡有奇遇。皆成画饼。】
他这一生遇到好多次的这种好机会,结果都变成画饼充饥,意思就是落空了,什么都捞不着。
【生愤恨成疾。卧床三载。】
这个王生怨天尤人,很气愤,最后就病了,卧床三年。
【一旦翻然悟曰。皆吾恶积故也。后病遂渐愈。为善终其身。】
难得这个王生读圣贤书(古人没有不读圣贤书的),卧床三年也是他闭关三年,闭门思过。一天早上忽然翻然悔悟,想到,「我一生这种不好的遭遇,都是我自己积恶的缘故,造的恶太多了,积累起来,所以吉庆避之」。人只要一觉悟,他就能够改造命运;只要一忏悔,业障就能消,所以后来病就好了。于是他就断恶修善,『为善终其身』,到最后还有一个善终。这是讲到一个作恶能够悔悟的例子。后面批注引薛西原先生的话:
【薛西原尝曰。天地间福禄。若不存些忧勤惕励之心。聚他不来。若不做些济人利物之事。消他不去。诚哉是言也。】
『薛西原』是明朝的大臣,进士出身,他名字是惠,薛惠,号西原。古人称呼人,对他尊重不称他的名;甚至有的不称他的字,称他的号;对他更尊重的连号都不称,称他的地名。譬如说李合肥,就是李鸿章,这是对他很尊重,称他的地名合肥。这里引用薛西原先生所说的话,可见得《汇编》确实是收录了很多名言警句,儒释道三家的教诲都融汇于一身,这是一部很好的因果教材,也是国学教材、文言文的教材。我们来学,可以说是学一部书可以兼得各种的学问了。薛西原讲过,天地间的福禄,就是人在这天地之间得到的福和禄,如果『不存些忧勤惕励之心,聚他不来』。心里要存有忧勤惕励之心,忧是忧虑,勤是勤苦,惕是警惕,励是激励。要有忧虑,特别是居安思危,现在自己可能还有些福报、有些福禄,但是要想到,「假如我哪天没有福禄的时候怎么办?现在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哪一天我贫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时候怎么办?」所以要常想到积福。勤是勤苦,好好的、勤奋的来修福、来广结善缘。惕是警惕,现在虽然还很安稳,但是也要常作「危难的时候怎么办」这种想法,警惕自己不能放逸、不能傲慢,要多做善事、多积阴德。励就是激励,多读圣贤书能够激励自己断恶修善,有这分心自然就聚福禄。
我们现在有福有禄,福往往是生活受用方面的,禄往往是你的功名富贵这方面的,就是样样顺心的时候,『若不做些济人利物之事,消他不去』,消他不去就是消受不了。现在有福,如果就是自己享,不能与人共享,不能够看到人有难去帮助,不能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你这福消受不了几天,很快就会被消完。这都是古人提醒我们,福不可以享尽,要常造福于未来,要积德给子孙。『诚哉是言也』,这个话讲得确实如此。下面一句是
【恶星灾之。】
这也是讲作恶的人得到的果报。
【恶星。掌人间一切灾祸厄难之神。】
道家里常说,人在世间都有各种星在主宰,行善积德的人常有吉星高照,常作恶的人就常有恶星降临,于是就会带来『一切灾祸厄难』。
【人生世上。日日节节。皆属星光主摄。恶人心常昏暗。黑气上冲。以恶召恶。故煞曜临而灾之也。若善人。性体光明。则恶氛退散。避之且恐不速。而况灾之乎。】
人生在世,『日日节节』,就是时时处处,日日就是每一天,节节是每一处。你所在之处『皆属星光主摄』,道家讲到,人都有各种星在主管、在摄受,也就是头上三尺有神明,星就是指神明。『恶人』,造恶多端的人,『心常昏暗』,作恶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智慧,不信因果报应、愚痴颠倒,不知道作恶将来会有恶报,所以他才敢作恶,这是心思昏暗。昏暗之气就是这里讲的『黑气』,邪气,『上冲』是从顶上冒上去。『以恶召恶』,这种邪气、恶气就自然招感恶神、恶煞。所谓是同类相聚,恶星往往都是降临在这种恶人身上,因为互相感召,所以恶煞、煞曜,就是那个恶的星,就降临在他头上,而给他带来灾祸。这就是『恶星灾之』的意思。
若一个善人『性体光明』,心地纯善,本性体上的光明显发,『恶氛退散』,这个氛是气氛,就是现在我们讲磁场,恶的磁场就退散了。一个人心地善良,你走到他身边都不会起恶念。这点我跟师父上人在一起就特别有感觉,一开始最初,那个感觉特别明显,原来自己心里也很多不好的想法,走到师父身旁就不会动这些念头,离开师父之后就会念头又起来。这是为什么?师父周围是善的磁场、清净的磁场,所以你到他身旁,邪思邪念自然不起了。这才明白古人讲要亲近善知识多么重要,亲近善知识,很多习气毛病很自然就断掉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求生净土?就是亲近阿弥陀佛这最大的善知识,在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会起恶念,甚至妄想、分别、执着都不起来,所以你决定成佛。善人自己修得心地纯善,那些恶星、恶煞『避之且恐不速』,自然就回避他了,而且是非常快速的离开,害怕他,因为善人有正气,正气凛然,那些恶星、恶神就很害怕,自然就会回避,怎么可能还会给他带来灾祸?孟子讲,吾养我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就是正气,纯净纯善的气场,真的可以感动天地,鬼神都会敬服他。这里感叹:
【吁。恶自人为。星乃灾之。非星灾之。人自灾耳。非星之恶。人自恶耳。然则人可不恐惧修省以回天哉。】
『吁』是感叹词,这里作者很感慨。『恶自人为』,作恶是人自己作的,他自己选择作恶,所以恶星才会灾之。不是恶星灾之,是人自己招灾,他作恶就会自己招灾难,惟人自召。『非星之恶』,其实星哪里是恶?是人自己恶,他心地不善,所以感得整个境界就不善。佛法讲得究竟,一切唯心造,所有的境界全是你的心变现的。你心善,境界就善;你心恶,境界就跟着恶。境界本来就没有善恶,心也本没有善恶,你心地纯善,恶星都会被你感化,都变善了。『然则人可不恐惧修省以回天哉?』人怎可以不恐惧修省以回天意?这个恐惧修省出自《易经.震卦》,就是雷震的震。君子要恐惧修省,听到雷声一响就要起恐惧心、敬畏心,马上要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恶没断,哪些过还未改?」没有改的恶就会招来灾祸,所以恐惧。既然会恐惧,当然就要修行,修行就是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行为,省察就是反省检查、防范过恶,这样能够挽回天意;如果灾难即将临头的时候能够恐惧修省,就可以化解灾难。怕的就是肆无忌惮,不相信报应、不肯回头、不肯改过自新,那就不能怨恶星灾之,是你自己去招那些灾祸而已。
所以古人但凡见到灾难现前,譬如地震,或者气候反常,或者是天象异常,会更加谨慎修省。像前些时候俄罗斯忽然天降陨石雨,砸伤了一千多人,这些都是异常的天象。陨石通常认为是恶星、灾星,此时人类就要恐惧修省以回天。最重要我们自己要恐惧修省,如果自己没有过恶,灾难也不会降在我的头上,可能我的邻居遭了灾难,我也不遭灾难。善恶报应是如影随形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灾难收的都是过去造过恶,而不肯回头之人。只要肯回头、肯改过自新,天就不会惩罚这个悔悟的人。底下讲的一个故事:
【山东莒城马长史。】
在『山东莒城』这个地方有一个官,官名是『长史』,姓马。这个人
【恃才恣横。无恶不作。一日有星陨其家。变为石。自是讼狱。口舌。疾病等事不绝。逾年长史殁。家人离散。房屋荡空。其石周围数尺。色微紫。有纹如字。至今尚存。】
这个马长史有点才华,就恃才放纵、骄横,就是以才势来盖人、压人,甚至傲慢到极处,就『无恶不作』。有天,有一个陨星(这是我们也遇到、看到的,就像前一段时间,前几天俄罗斯陨石雨)就降落在他家里。有一个陨石从外层空间飞来,通常这都是属于恶星,这是个征兆。『陨其家』,这个陨是陨落,当动词讲,掉到他家院子里,变成一个石头,陨石。从那个时候,『自是』就是从那次开始,他家就不安宁了,『讼狱、口舌、疾病等事不绝』,讼是诉讼,讼狱就是诉讼、打官司,别人来告他,他就跟人家打官司。人一参加到官司里头,这家里就不安宁了。《朱子治家格言》讲,「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这是凶灾的开始。口舌是是非,很多是非就起来了,就讲他,或者家里就很多对立、不和。家里人也出现了疾病等等,这都是耗财的,这些事情层出不绝。『逾年』,到第二年,这个马长史就死了,『家人离散』,家就破了,房屋变得空空荡荡,没有人在住。就剩那个陨石还在,周围数尺的颜色都是微紫色,石头上面还有纹,像字一样,到现在还在,就是作者写这个例子的时候还在。所以证明「恶星灾之」,真有其事。下面经文:
【算尽则死。】
『算』就是寿算,我们作恶,神明就记录,依照我们的过恶大小、轻重来减夺我们的寿算,等寿算尽了,人就要死。譬如说你本来是可以活两百岁,做了很多恶事,一直在减寿命,最后可能四十岁、五十岁就夭折了。
【此句是太上苦口垂诫之词也。】
这句「算尽则死」是太上苦口婆心的垂训,告诫我们一定不能够作恶,为什么?作恶最后就是死路一条。世间人没有不怕死的,所以太上以死字来警诫世人。
【众生恶习难拔。作诸不善。茫茫业识。膏火相煎。日失一日。夺算至尽。死有余责。沦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险道。业报无穷。苦轮无已。孰言一死便了。更无余事乎。兴言及此。所不禁大声疾呼。痛哭流涕者也。】
这都是苦口婆心的劝诫。『众生恶习难拔』,拔是拔除,不要看别人,就看自己,那个恶习气真的很难拔除。譬如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种性罪,就是犯了一定得罪,不论你受不受戒,都叫犯罪,都是有果报的,这叫性罪。杀生这个恶习我们能不能够拔除,还会不会吃肉?吃肉就是杀生的恶习没有拔除,还是不仁,众生与我一体,我岂能为自己口腹之欲而去戕害生灵?我们如果现在能吃素了,再问问自己,伤害别人的念头会不会起来?会不会对人起瞋恼、怨恨甚至毒害的心?这都是杀生的恶习。令人生烦恼都是杀气还未断尽,说一句话如果让对方苦恼了,这都是杀心未除。还有偷盗,偷盗是占人便宜,人家的东西,未经别人允许就拿了、用了,这都是偷盗。只要有占便宜的心,就是偷心未断。邪淫,男女之欲,事上还会不会有,心上还会不会有?这个恶习确实也是很难拔除。妄语,口过往往是最多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是骗人的话、欺骗,欺心未除,说的话就有欺瞒,如果瞒上欺下,这个心已经坏了;还有两舌,说是非,有是非之心,所说的话难免就会落入两舌,可能在言语上非常的巧妙,乍听起来人家听不出你在讲两舌,但是你的心确实有高下、有嫉妒,要挑拨离间,要弄得别人团体不和谐,这种心就是两舌的心;恶口是骂人、毁谤,往往是瞋心说出来的话;绮语是花言巧语,听起来很好听,实际上不真实,心地虚伪、谄曲,说出这些巧言的话,都是在造恶业。
所以细细思惟,可能自己是满身的恶习都没有拔除,一言一动都是『作诸不善』。『茫茫业识,膏火相煎』,作不善就会形成业,作业作业,作是正在造作,业就是作了业之后的结果,落在阿赖耶识当中,也就是第八识,这里称的业识。茫茫是指很多、不计其数,这些恶业的种子留在八识田中,不计其数,成为未来果报的种子。膏火相煎,膏是灯油,古时候点灯是用油来点,把灯油都耗尽了,也就是比喻福报消完,恶业就现前了,这是形容「算尽则死」的状况。『日失一日,夺算至尽』,一天一天福报在减损,寿命被夺除,最后尽了,尽了就得死。『死有余责』,死了还没有完,那个业在,所以有余责,就是余殃。在阳世间看到的是他的子孙受报,而他本人的神识就沦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险道当中,就是三恶道。三恶道进去容易,出来可难了,一进去都是以劫来论时间。『业报无穷,苦轮无已』,就在恶道中轮回。譬如说作恶堕地狱的,造了极重的罪业,可能整个星球、整个星系世界成、住、坏、空,都毁灭了,可是他的苦报还没完,这边的地狱坏了,他要转到他方世界地狱继续受报,就这样在恶道中轮回不已,没有休止。想想真是太可怕了,『孰言一死便了?』不是死了就了,死了是不得了,哪里说『更无余事?』后头的报应之惨烈,在人世间没办法思议。
『兴言及此』,就是讲到这里。『所不禁大声疾呼,痛哭流涕者也』,凡是还有良心的人,看到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就感觉惨不忍睹,于是不禁大声疾呼,希望能够唤醒世人,不要再造恶了,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不要等到下地狱的时候才后悔,后悔来不及了。痛哭流涕,这就是悲悯众生,众生太愚痴、太颠倒、太可怜了。我们在这里也是大声疾呼,有道义感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我们来共同推动因果教育,唤醒人的良知,让人人明因果、信因果。安士先生讲,「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人人都希望社会和谐、没有战争、风调雨顺,和谐世界,因果教育是最好的方法。古人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以因果为先,这是和谐社会之要道。从这里看到,《汇编》的这些作者们,这部书是个会集本,将古来《感应篇》批注做了会集,这些都是悲天悯人的大德,所以批注《感应篇》都是为了呼吁众生及早回头、断恶修善,能够趋吉避凶、灾消福来。
【呜呼。】
就是很悲痛的感慨。
【人身易失。定业奚逃。惟望哲人志士。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可忏弥天之恶。如其作辍因循。百年如箭。一到四大分张之际。懊悔宁有济于事耶。】
这都是批注《感应篇》的大德剖心沥血的疾呼,说『人身易失』,人寿命几何?古人是七十就很稀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而黄泉路上无老少,人身易失、定业难逃。『奚逃』,奚就是何的意思,造的恶业成了定业,你怎么能逃过?『惟望』,惟是希望,『哲人志士』,哲人是有智慧的人,志士是有高尚志向的人,这个士尤其讲读书明理的人,要对因果报应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现在还活着,一口气还没有断,弥天的罪恶都可以忏悔,贵在回头,贵在用真实心改过自新。如果这个人作恶了,『作辍因循』,他可能听了这些圣贤教诲,能起一点点心愿想改过自新,可是又没有真干。作辍,作就是改过力行,辍就是停止,时而去作、时而又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常心、没有坚定心来忏悔、来改过。因循就是惰怠,懈怠懒散、放松自己,不能够认真的改过,因循岁月、蹉跎岁月。
『百年如箭』,人生一百岁就像箭那么快。『一到四大分张之际』,四大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四大假合之身,佛家讲「地、水、火、风」,这称为四大,就是四种要素。地就是固体的东西,像骨肉,这些都是固体的;水是液体的,像血液、体液,这些都是液体;火是我们的热气,就是体温;风就是指呼吸,指气,人就是地水火风这四种物质基本构成的。等人要走的时候就四大分张,就是分离,气就断了,液体也不流了,热气也没有了,物质的身体、色身也开始毁烂、腐烂,就是死了,我们的神识就离开这个肉身,带着业又去投胎、轮回,随业流转。如果平生作恶业多,必定感召到恶道,此时悔恨、懊悔哪能济于事?就无济于事了。这都是提醒我们,现在知道因果,知道自己过去做错了,赶紧悔改,只要还没断气,都来得及。尤其是学净土法门,那就太殊胜了。你看《观无量寿经》里面就讲到,一生造作恶业,甚至五逆重恶干尽了,临终悔过,求阿弥陀佛接引,一心念佛,乃至十念、十句佛号,必定见佛,阿弥陀佛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之后就永脱轮回,即身证得阿惟越致菩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直至成佛。所以净土法门是我们任何一个凡夫都能够靠得上,但问题就是我们要回头,真正悔过自新,这样用真实心念佛,有救。下面讲个故事:
【昔一老人。死见阎王。咎王不早通信。王曰。汝目昏。一信也。耳聋。二信也。齿损。三信也。百体日衰。信不知其几也。】
这个很有意思,说过去有个老人死了,去见阎王,还怪阎王,「怎么不早给我通信、报个信,忽然就把我拉到你这里来了?」结果阎王对他说,「你眼睛花了的时候,这是我给你的第一封信,通知你已经靠近死亡;耳聋的时候是第二封信;你牙齿都脱落了,这是第三封信」。『百体日衰』,这个体就是身体的各部位,百体的百是虚指的词,不是真实的数字,意思就是各个部分,身体各部分一日比一日衰老,「这都是我给你的信,不知给了你多少封信。你自己怎么不觉察,不及早行善,不及早办道?你来这里见我,你还怪我」。阎王爷讲得很有道理。这是老人。我们自己也要常常观察自己,确实一年比一年老,可能一年、一年来比不那么明显,你十年、十年比,你就觉得很明显了。譬如说你现在四十岁,跟你三十岁相比,体力、精神就不一样;三十岁跟二十岁比又不一样;到你将来五十岁,跟四十岁比的时候,也是大不相同。所以道业还未成,就要赶紧办道,不要等到见了阎王才后悔,来不及了。可能有人说,我现在距离年老还很远。底下又有一个故事:
【又一少年至。】
阎王跟老人讲完之后,又来了个少年,大概就是十几岁。
【亦咎王曰。】
他又怪阎王说:
【我目明。耳聪。齿利。百体强健。王何不以信及我。】
这少年说,「我眼睛还很明亮,耳朵还很聪利,牙齿还很尖利,百体、身体都很强健,你怎么又把我拉来,没给我报信?」
【王曰。亦有信及君。汝不见东邻有三四十而亡者乎。西邻有一二十而亡者乎。更有周岁与孩提而亡者乎。皆信也。】
阎王爷跟他讲,「我也有信给您,你没见到你东家的邻居有一个三、四十岁就死了的人,西边的邻居有一个一、二十岁就死了的人?还有周岁就死了的,还有孩提的时候,还没成年就死了的。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这都是信,怎么说没通报你?」批注又说:
【所以言。人命无常。喻如朝露。一息不来。此身是壳。】
所以讲『人命无常』,我们寿命多久,自己都不知道,你也没见过阎王,阎王也没跟你订个合同,说你必须到哪一年才来。所以要提起警觉,人命如同『朝露』,早上的露水很快就没了,『一息不来』,这口气断了,『此身』就是个躯壳,你的神识必须得离开,身体就抛弃在这里,带不走了。所以要及时行善、及时办道,不能够等待。印光大师自己以身示现,也劝告学人、修净土的人,要把一个「死」字挂在额头上,学道之人念念不忘这个死字,道业自成;凡是道业不成的,大部分都是因为因循苟且、放逸懈怠,错过了一生。
【四十二章经。】
佛门《四十二章经》里面讲到。这本经也是一部会集的经典,四十二段,从各个经典里抽出最精彩的开示,会成一部经叫《四十二章经》,是传到中国最早的经典之一。所以里面的开示都很好、很精彩。这里经文说: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
佛有一天问一个弟子,『沙门』就是出家修行人、佛陀的弟子,佛说,「你说说看,人命有多长?」这个沙门就回答说,『数日间』。按日子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纵然你活一百岁,也就是三万六千天,可以用日子算出来的。结果『佛言,子未知道』,你没有悟道。
【复问一沙门。】
又去问同样一个问题,问另一个沙门。
【对曰。饭食间。】
他回答说,人命就在一顿饭之间。真的,很多人吃饭,吃着吃着就断气了,所以人命很短暂。结果
【佛言。子未知道。】
你还是没悟道。
【复问一沙门。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最后的一个沙门回答说,人命就在呼吸间。吸一口气,吸得进来,吐不出去,这不就是命绝了?佛说,说得对,『善哉』,你悟道了。这个人有高度警觉心,他知道人命无常、短促,所以必定能用功办道。其它两个说「数日间」、「饭食间」,都没有第三个人精进,难免会懈怠。底下又引佛家的一位祖师开示,这部书是儒释道结合起来讲,很精彩。
【元姑苏师子林天如禅师曰。】
他这段话讲得很多。这是元朝,『姑苏』就是苏州,古时候称为姑苏,『师子林』,这是苏州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是世界都出名的。在元朝末年,这位『天如禅师』,他的法名惟则,曾经在这个园林里居住,是别人供养他的。天如禅师的师父就是中峰国师,大家都很熟悉,天目山狮子岩中峰国师。天如禅师因为是中峰的弟子,而中峰是在天目山狮子岩住的,所以就以「师子林」做为他所住园林的名号。天如禅师也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在禅宗里大悟,最后他也修净土,大概受中峰国师的影响。因为中峰国师也是修净土了,后来他的「三时系念」就专门是净土的佛事。天如禅师有一部《净土或问》,这是很有名的著作。天如禅师讲:
【佛祖出世。单单只为汝等诸人。各各自己脚跟下。有一段生死大事。所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者是也。】
『佛』是释迦牟尼佛,『祖』是祖师大德,他们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觉悟一切众生,这里讲『单单只为汝等诸人』,禅师就等于对我们讲,佛祖出世是为谁?为我们。『各各自己脚跟下,有一段生死大事』,我们解决不了的生死大事,而它又是在自己脚跟之下,意思就是说个个都得面对,个个都逃不了。这很痛苦,谁都得死,所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所以我们很可怜,可怜愍者。佛祖来救我们,就是帮我们了生死。
【如是生死。尽大地。被他笼罩。从古以来。无有一人不被生死吞却。】
这个生死,整个大地被它笼罩了,意思是说,大地万物没有逃得过生死的,所有的动物都有生老病死,所有植物都有生住异灭,连山河大地都有成住坏空。从古以来没有一个人『不被生死吞却』,就是吞没,意思就是出不了生死的束缚。
【且莫说从古。】
不要说古时候。
【只说汝有生以来。】
就看你这一生。
【回思十年。二十年前。亲戚朋友。死却多少。】
真的,我自己回思我过去在大学里面同班的同学,跟我同龄的已经有三个过世了,这是我现在知道的,最近这几年没有什么联系,不知道还有没有新过世的。『亲戚朋友』,老一代的更多了,我们的祖辈固然就没剩一、二个了,父辈的确都已经过世不少。
【且莫说他人。只说你自己。现前四大色身。妄认为我。】
我们是地水火风组合的色身,这个身体我们妄认作我,以为身体就是我。
【从朝至暮。种种爱护他。种种资养他。他却念念迁谢。渐渐消殒。】
世间人哪个不是这样?对这个身体那么珍爱,从早到晚想着怎么爱护它、保养它,对它可以说是爱惜备至,就认为它是我。但是,如果它是我,应该听命于我才对,自己又做不了主。『他却念念迁谢』,迁谢就是新陈代谢,不断的老化,不是十年比十年老,是一年比一年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一小时比一小时老;甚至这里讲一念比一念老,渐渐在消殒,走向死亡。
【不觉不知。腊月三十日到来。只觉得手忙脚乱。与落汤螃蟹相似。】
自己一天到晚浑浑噩噩,甚至没有想到将来去处,『腊月三十』就是死亡那天,佛门讲腊月三十,就是讲我们走的那天,这是一年的最终一天,比喻一生的最后一天。人都怕死,甚至忌讳死,你看在香港,我们看到楼层里面都没有第四层楼,第三层楼有,下面一层就第五层,跳过第四层,为什么?那个四字跟死字是谐音,大家都忌讳,就是怕死、避谈死,但是又不得不死,这太可悲。真到死那天,『只觉得手忙脚乱』,像落汤的螃蟹一样,呼天喊地、哭爹叫娘。
【平日英雄豪杰。果安在哉。】
可能这个人一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不可一世的人物,但现在到死的那天,他的英雄豪杰那个气势哪里还在?这都是提醒我们,现在早为将来打算,不要死到临头了后悔莫及。所以现在还强健的时候,赶紧断恶修善;现在意识清醒的时候,赶紧念佛修行,这是禅师对我们的提醒、开示。
还没讲完,时间到了,我们下次再跟大家学习。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13/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20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七十二页第五行。我们讲到经文的「算尽则死」,这里《汇编》引用了元朝天如禅师的开示,说明人命无常,希望我们能够提起警觉,在自己头脑还清醒、四肢还强健的时候,要及时行善、及时修道,不要等到自己已经衰老,甚至将近死亡的时候行善修道,就已经来不及了。这里第五行开始说:
【又或一死之后。形色变坏。臭秽逼人。虽有至亲骨肉。亦不肯正眼觑着。平生恩爱情义。又安在哉。】
人平时没有修善,不能够早办生死大业,临终的时候必定是手忙脚乱,而『一死之后』,这个肉体就会变坏了。『臭秽逼人』,这个我们可以想象到,尸体三天之后就已经臭不可闻了,里面都开始腐烂。此时此刻,虽然『有至亲骨肉』,平日都是恩爱的眷属,都不肯正眼来看那个尸体了,平生的『恩爱情义』,而今又何在?所以没有真正出离生死,即使是恩爱夫妻、至亲骨肉,互相之间谁也帮不了谁,甚至彼此的苦痛都不肯相待。在生死轮回的路上都是独来独往的,而一投胎、一转世,再见面也都不认识了。所以真正觉悟,就要发心了脱生死,我们末法众生希望能够了脱生死,最直捷方便的道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
【以故祖师道。一息不来。便同灰壤。前路茫茫。未知何往。只恁么死了烧了。早是可怜。何况更有随业受报。正是要紧事在。何谓随业受报。汝平生所作所为。无不是业。才有业。便有报。报之随业。如影随形。】
先看到这里。天如禅师引过去祖师大德的开示说,『一息不来,便同灰壤』。息就是呼吸,一口气不来,我们这个肉体跟尘埃、死灰都没什么两样。换句话说,那个肉体、臭皮囊就像脱下来的衣服,已经不是你的了。『前路茫茫』,在轮回路上『未知何往』,不知道自己要上哪里,在轮回路上自己做不了主,是业力做主;如果能做主,大家都会选择到善道。正是因为做不了主,所以一生造作的恶业就驱使我们到三恶道投生。这个肉体撇下了,就『恁么死了烧了』,恁么是当时元朝口头语,就是我们现在讲「如此」,只如此死了烧了,就这样死了,那个尸体就这样烧了。『早是可怜』,真的已经是很可怜了。
更可怜的还不是那个尸体,更可怜的是那个神识,离开了这个人体,将来就要随业受报。『何况更有随业受报,正是要紧事在』,要紧事是生死大事,人不是死了就了(音瞭)了,相反,死了就不得了,死了以后要随着自己一生造的业去受报应。『何谓随业受报?』就是你『平生所作所为』,无论是善是恶,都结了业,乃至起心动念都会有业,那个业就是你所造作的结果。所以说「作业」(作是正在造作,业是造作的结果),人一出生开始就造业了,你看看那些小孩,刚上小学一年级就有作业薄,就开始作业了,一直作到老,所以一生作的业就不知道多少了。『才有业,便有报』,佛法里讲,业作了以后就会留下业识种子,在每个人自己的阿赖耶识里头积攒着,将来遇到缘就会起现行,就是报应。阿赖耶识也叫识田,种子种在里头,有缘的时候就开始发芽、结果。这个业习种子是永远都不会消失,只要作了业,将来必定会有报。『报之随业,如影随形』,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
【此身既死。一个识神。或堕地狱。或堕饿鬼。畜生。展转轮回。受无量苦。这个是受报底境界。那个是生死业根。业根者。在汝即今一念间也。】
我们这个身体是有一定的寿命,死了以后,我们的神识不会消灭,神识实际上就是一般人讲的灵魂。灵魂这个词其实不恰当,因为我们的魂并不是很灵,如果很灵就不会堕到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里。所以讲神识,这里讲『识神』是一个意思,就是那个轮回的主体,它其实并不灵,在死了以后离开身体,佛法讲入了中阴身。在这个中阴身的期间,一般七七四十九天之中必定会投胎,这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这个识神可以说是惊慌失措、到处乱窜,遇到境界立刻就会被迷惑,所以往往堕在三恶道当中。『展转轮回,受无量苦』,一般的凡夫都是这种情景。除非是修行人,神识带着福德、智慧,自己就有能够主宰自己前途的能力,一般人都达不到。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就不必进入中阴身,这口气还没有断,临命终的时候已经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愿力加持这个念佛人,他就能够蒙佛接引往生净土,等于神识直接从这个身体出去,上莲花到极乐世界,就不再搞轮回了,这叫横出三界。一般凡人要搞轮回,那就是无量的苦恼,因为在轮回里头,决定是三恶道的机会多,三善道的机会就很少。『这个是受报底境界,那个是生死业根』,意思就是,不是受报的境界,就是『生死业根』,总出不了生死轮回,总逃不过因果报应。
『业根者,在汝即今一念间也』,什么叫业根?就是造业的根本。人为什么会造业?就是因为有念头。业根就是你现前这一念,这一念如果是善,造的就是善业;这一念如果是恶,造的就是恶业;这一念是念佛,造的是净业,总不出你这一念。如果这念没有了,没有了之后就回归到本来面目,自性本自清净、一念不生。可是凡人哪个不起念?一起念便是业根,就会造业。所以《地藏经》讲,起心动念无不是业,甚至无不是罪。罪是什么?你这一念里头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有见思烦恼,那就造罪了。所以控制自己的念头,便是控制自己的命运;能放下自己的妄念,念头都是虚妄的,你便能够放下生死。
【汝无始以来。因贪瞋痴。无明烦恼。妄想狂心。触境遇缘。随声逐色。使得七颠八倒。无业不造。即此便是生死之根也。】
这里就讲得很清楚了,什么叫业根?就是你那一念,那一念什么时候起来的?这里讲『无始以来』。这个「无始以来」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是很久很久以前,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太久远了。这个说法似是而非,不是真相,因为时间本来就是假相。现代科学家已经明了,时间、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本来就没有时间,本来就没有空间,所以哪来久远的过去?久远的过去、无尽的未来,其实就是你当前的一念。所以这个「无始」,本身很清楚了,就是没有开始。你什么时候开始?你生了这一念,就开始了。当下你还有念头,就是当下开始的,那叫做无明。无明就会起念头,所以叫无始以来,起念头以来。时间有多长?勉强的说,弥勒菩萨在经里讲过,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么短暂,一弹指里头就已经过了三十二亿百千个念头了,也就是三百二十兆,这么多念头。每个念头都是开始,也包含了结束,所以整个宇宙存在的时间就是这一念。因为我们在这一念当中迷了,所以在这一念所现的宇宙里头就感觉到有了时间、有了空间。这个念头一念接一念相续、不间断,所以我们感受到宇宙也在相续。实际上这个相续是相似相续,不是真的,因为前念跟后念不是连着的,是断开的,因此前一个宇宙与后一个宇宙也是断开的,中间没有联系。但是它们相似,因为念头相似,所以,所现的宇宙相似。凡夫就在这种境界当中迷惑了,以为这种念念相续的假相是真的,所以起了妄想、分别、执着,甚至会起贪瞋痴慢疑,种种见思烦恼。
『因贪瞋痴、无明烦恼、妄想狂心,触境遇缘,随声逐色』,这就是造业了,贪瞋痴是见思烦恼,贪婪、瞋恚、愚痴叫三毒,一切恶业都从这里出来的。无明烦恼是烦恼之根本,从无明出来,无明就是你起念头,起念就是无明。烦恼有三大类,所谓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贪瞋痴是属于见思烦恼,最粗的、最重的烦恼,又称为执着;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起心动念。这里讲妄想狂心,妄想是很轻的动念,狂心是很重的、很粗的、幅度很大的念头,这些念头随着我们迷的程度愈来愈深,就变得愈来愈幅度大,最后,这个狂心,就是变得很疯狂。在境界里头触境遇缘,境是指物质环境,缘是指人事环境。随声逐色,这是代表六根所对应的境界,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它遇到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眼对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物,意对应法,就是所思惟的对象),随着这六尘的境界变得『七颠八倒』,就是颠倒,愈来愈迷惑了。于是就发动六根开始造业,『无业不造』,这个就是生死之根本。六道轮回怎么来的,人为什么有生死?就是这个原因。这里简单的几句话,天如禅师已经把我们的生死根本原因给讲出来了。简单来讲,就是迷惑而造业、造业而受报,生死轮回是受报,最初的原因就是迷惑。所以讲「惑业苦」,这三个字就概括了生死轮回的因果,因迷惑就造业,因造业就受生死轮回的苦报。所以我们要出离生死,必须要觉悟,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9-27 19:03
不能再迷惑了。
【思量生死事。铁汉也灰心。由是佛祖。广运慈悲。大发哀悯。教你参禅学道。令汝扫除妄想狂心。认取主人翁。识取本来面目。趁此眼光脚健。做个清净解脱之人。临命终时。得大受用。生死无碍。去住自由。这个谓之了生脱死。真大丈夫也。】
想想生死之事,真的谁也逃不了,所以『铁汉也灰心』,灰心就是表示无可奈何。凡人,谁能够脱离生死?过去秦始皇就想找一个灵丹妙药,可以长生不老,可是他死得很早,他希望自己的政权能够传千秋万代,可是十五年秦朝就灭亡了。所以谁能够转自己的业?在沙场上驰骋的铁汉可能都无可奈何,真正出离生死的叫大英雄、大丈夫。『由是佛祖』,由是是因此,佛菩萨、祖师大德,这些都是已经了生死的。然后他们『广运慈悲,大发哀悯』,看到众生苦,想出离轮回都出离不了,于是佛菩萨就来这个世间帮助我们,这是大慈大悲,这些事情除了佛菩萨以外,没有人能帮助我们。要出离生死,当然还是要自己去完成,因为刚才讲了,生死轮回是惑业苦,必须自己要不迷惑、不造业才能脱离苦海。所以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只是教育我们,帮我们破迷开悟。不是他有能力把我们从生死苦海里拔出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大发慈悲,就应该把我们所有的众生都拔出来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我们修得这么辛苦?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帮不上忙。他们能帮的就是教化我们,教我们方法,我们自己依法修行,才能够破迷开悟、了生脱死。
所以佛菩萨『教你参禅学道』,这是教你修行。参禅,这个禅,不是让你坐在那面壁你就能开悟,未必,坐在那只是一个参禅的样子。参禅各种形式都有,你看《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去参访一位善知识鬻香长者,他是在市场里面参禅,他跑到人气最旺、最热闹的地方,在那里参禅。所以禅是外不着相,这叫禅;定是内不动心。能够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就得禅定了;得到禅定你就开智慧,智慧一开,你不再迷惑,当然就不造业,生死就了。念佛也是修禅定,我们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把所有念头都放下,单提一句佛号,用佛号来修禅定。求生净土是靠佛力接引,所以净土法门称为二力法门。我们通过念佛,虽然也是修禅定,但功夫是不够的,要靠阿弥陀佛愿力来帮助我们,二力交感、感应道交,就能够横出三界,往生净土,这就是永脱苦海了。这个脱离生死,不仅是脱离六道里面的分段生死,生死是一段一段的,有生有死,这叫分段生死;六道以外还有四圣法界,这个是变易生死,也脱离了。
『令汝扫除妄想狂心』,这是所有的法门宗旨之所在,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其目的就是把你的妄想狂心给扫除掉,就是修定。用什么方法修定?各人根性不同、缘不同,但是目标都是修禅定,就是把这个妄想狂心息灭。然后才能『认取主人翁,识取本来面目』,谁是主人翁?这里讲的就是自性,每个人都有,但是我们迷,所以主人翁不认识了,现在反而仆人做了主宰。仆人是我们的妄想狂心,把这个妄想狂心放下,仆人就等于是老实了,不再乱发号施令,这才能够认出主人翁是谁。识取本来面目也是这个意思,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佛性,人人本来是佛,所以当然能够成佛。『趁此眼光脚健』,现在我们耳聪目明的时候,光就是明亮,眼睛还能够看得很明亮、很清楚,脚还很健朗,身体还健康,就要认真的学道、办道,争取这一生了生死,『做个清净解脱之人』。清净就是扫除掉妄想狂心,一念不生就清净。解脱是解脱烦恼,刚才讲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都断掉,真解脱,佛家讲就成佛了。
到『临命终时,得大受用』。现在就已经解脱了,可是身体还留在世间,那就随缘生活,为什么?你不再起心动念了,你所做的就是为众生做好样子,启发众生也来扫除狂心妄想,也来念佛求生净土。佛家讲,身体留在世间,可是你已经做个解脱、清净的人了,那你就得到涅盘,这叫有余涅盘,涅盘就是指没有烦恼。等到临终的时候,把身体放下了,入无余涅盘,得大受用。我们末法时期,能够修成功的就是净土法门,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对这个世间什么牵挂都没有,就是做个清净解脱之人。身体还留在世间,那就老实念佛,给大家做好样子,你就法喜充满、得大受用,临终见佛,自在往生。所以『生死无碍』,没有障碍了,你已经了生死,生死没有了。『去住自由』,你要留也行,要早点走也行,随自己的意。实际上自己也没有意思,随众生的意,众生想让我留,我就留;众生什么时候觉得学够了、可以了,不愿再听我讲,这教化完成,就走了。
我们恩师上人就是为我们做这样的示现,他身体留在世间,每天讲经四个小时,八十七岁的老人。我现在讲四个小时,大家就怕我会累着,人家老人家八十七岁了,四个小时都没问题。他自己说他没有寿命了,寿命全是佛菩萨给的,他说他本来自己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超过四十五岁全是阿弥陀佛、佛菩萨给他安排的。他也没有生死了,什么时候死,随众生的意,去住自由,真走的那一天肯定是阿弥陀佛来。阿弥陀佛还没来,继续讲经,什么时候阿弥陀佛来了,他就潇洒走。真正是这里讲的,『谓之了生脱死,真大丈夫也』。当然我们不希望他老人家走,要祈求他老人家长住世间。怎么祈求他老人家长住世间?他是来去自由,说走就走,他不走的唯一原因,就是这世界上还有人肯听他的话,依教奉行,要因他而得度,那老人家就不能走。这是他悲悯众生,阿弥陀佛也不会来接他,要让他留在世间帮助更多众生。所以我们必须用行动来请佛住世,师父教我们好好念佛修行,我们就依教奉行;教我们好好的扎根,学《弟子规》、学《感应篇》,我们也就依教奉行,要真干。真干,老人家就真的会留下来,他不能走。什么时候大家不愿意真干,能真干的都得度了,剩下的都是不能真干的、不肯真干的,那对不起,老人家就走了,这里头没有情执的,完全都是看我们是不是真修实干。这是天如禅师的一大段开示,对我们很有教育,因为真正要求生净土,多读读这些开示,自然就会提起觉悟。下面一段:
【明杭州云栖莲池大师歌曰。】
这又引用明朝『杭州云栖莲池大师』的开示,他的一首歌谣。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也是一位再来人,他是明朝中兴净土的大德。那个时候很多的人参禅,推崇禅宗、轻视净土。而法运已经进入末法时期了,就必须要提倡净宗,因为这是佛预言的,正法时期以戒律成就,像法时期以禅定成就,末法时期以净土成就。正法有一千年,像法有一千年,都过去了,到明朝已经进入了末法,但是净土还没兴起来,怎么办?就有佛菩萨来,把净土中兴起来。所以莲池大师当时就是这个使命来的,他批注《阿弥陀经》一部,叫《疏钞》,引用的是《华严》,用《华严》诠释净土,把《阿弥陀经》提升到《华严经》的高度,大家就服了。他之后第九祖蕅益大师,又把净土推进一层。这两位祖师之后,净土就大兴。他的劝世歌说到:
【君不见东家妇。健如虎。腹孕常将年月数。昨宵犹自倚门闾。今朝命已归黄土。】
这歌谣很有声韵,可以拿来唱,如果是会谱曲的人,把它谱成一首曲子、把它唱出来,那就更有意思了。『君不见』,君是对「你」的尊称,你不见,你难道没有见到东家那个妇女身体『健如虎』?怀孕了,『腹孕常将年月数』,怀胎十月了,就等着、盼着孩子能够平安出生。孕妇都有这个心情,大概什么时候是预产期,一直都在数着,倒数计时。这是一个人要生了,母亲那种盼望、憧憬的心情。『昨宵犹自倚门闾』,昨宵是昨晚,犹自倚门闾,门闾是家门,这个人倚靠在家门口,就是在盼望。『今朝命已归黄土』,今天早上已经死了,归黄土,尸体也埋了。这是古代有句俗话讲,生产就像过鬼门关一样,虽然这是身体很健康的妇女,可是如果难产,那就母子俱亡。你看,昨天晚上还在盼望着,可能全家人都在盼望着孩子出生,今天早上母子都不在了,这就是说明生死无常。
【又不见西家子。猛如龙。黄昏饱饭睡正浓。游魂一去不复返。五更命已属阎翁。】
这又是讲一则人命无常。『西家子』,有东家妇就还有西家子,这是讲我们周围,真的细细留意,这种现象很多。西家的那个孩子『猛如龙』,活泼可爱。结果黄昏的时候,饱饭之后『睡正浓』,睡过去,结果一睡下去竟然就醒不过来了。『游魂一去不复返』,那个魂神,『五更命已属阎翁』,就到阎王爷那报到去了,五更天是早晨,晚上睡下去,早上起不来,他的魂神已到阎王殿前了,这种事也很多。
【目前人。尚如此。远地他方那可数。细将亲友细推寻。年去月来多少死。】
其实就在我们眼前能看到的人都尚且如此,一个一个的走,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远地他方』的就更多了,数不胜数,全球一年出生多少人,又死了多少人?那数字就很大了。再细细去看看我们自己的亲友,『细推寻,年去月来多少死?』一年、一月过去的时候,也有不少已经死了。像我今年四十一,我们同班同学里头,大学同班同学已经有三个不在了,那是早几年听说的,这几年很少跟大学同学联系,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所以
【方信得。紫阳诗。语的言真果不欺。】
这才相信『紫阳』道人,这是宋朝的一位得道真人,他的一首诗。这首诗『语的言真』,的是确实,讲得非常确实、很真实,『果不欺』,真的没有欺骗人。底下两句就是紫阳道人的两句诗:
【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
昨天看他还在街头骑着马走,趾高气扬的,可是今天再一看,他已经躺在棺材里头,变成一具尸体了。这种事情应该常常有,走马的往往可能都是做官、有钱有势的,可能一下触犯了刑律,被问斩了。昨天看他还是不可一世,今天魂神已经不知去向。还有灾难、疾病、凶杀、冤亲债主报复等等,各种原因导致死亡。所以
【伶俐人。休瞌睡。别人与我同一类。狐兔相看不较多。眼前放着多少例。】
『伶俐人』是聪明人,稍微有点警觉心,看到别人如此,自己可不能再昏睡了,他们同我是一类的,他有生老病死,我也有生老病死。这里讲『狐兔相看不较多』,狐兔,有句成语是兔死狐悲,就比喻同一类的人,看对方死了,自己就会生悲哀,「别人死了,就到我了」。『眼前放着多少例?』看着一例一例的这些现象,还不觉悟吗,还甘心沉沦于醉生梦死之中吗?为什么不及早办道?一切的富贵、恩情都带不走,最后都要放下,你不是自愿放下,也得被迫放下。不如我自愿放下,早办生死大事。再看看人走了以后,后果就更可怕。
【钻马腹。入牛胎。地狱心酸更可哀。若还要得人身复。东海捞针慢打捱。】
轮回是条险路,六道轮回,人天善道去的机会少,三恶道去的机会多。释迦牟尼佛当年有次跟弟子们在一起,他就在地上抓起一把土,然后在地上一甩,把土甩到地上。大家看了不明白,为什么佛有这个动作?佛就告诉大家说,「你看看我甩下地上的土多,还是现在留在我指甲缝里的土多?」当然甩在地上的土多,不成比例的。佛告诉大家,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也是不成比例。所以我们细细观察一下自己,不用看人,这一生到现在为止,作的善业多还是恶业多?什么是善业?为别人、为众生的是善业,恶业是为自己的。你这一生是为别人、为众生活着,还是为自己活着?你所作所为、起心动念都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没学佛以前肯定是为自己,不必说了,学佛以后还是为自己。即使求生净土,有的人可能就想着,「这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好,不去是白不去,这大便宜得捞」,他冲着自己去享乐的这个心理,替自己打算,这还是为自己。这种人能不能往生?往生不了。那是昙鸾大师讲的,若是为自己去享受快乐而求生净土,没有真发菩提心为度众生,那往生不了。为什么?跟阿弥陀佛愿力不相应。
所以你就想想,将来如果我们不了生死、脱轮回,在轮回里头,善道的机会多,还是恶道机会多?死了以后『钻马腹、入牛胎』,这是在畜生道,投胎做牛做马。这往往是欠人的债,要做牛做马来还。不学佛的咱们就不说了,就说我们学佛人当中,修行人或者是出家人里面,享受他人供养,没有真正成道(成道对念佛人来讲就是往生净土),将来我们欠的这些都得还,做牛做马来还。我记得以前在东天目山,我看过,那时候有工程,要当地的农民来包工,把建筑材料用马运上去,要走很长的山路,那山很高,东天目山。那些农民为了赚钱,多跑几趟,所以就拼命的赶那个马,而且给牠们压很多的负重,这些材料压得很多,这样能赚多一点。那些马一走起来真是辛苦,甚至我们有次看到那马走不动了,倒在路边一直在喘气,甚至听说有的马就这样累死。后来齐老菩萨叫大家不要用马来运了,我们自己背,所以很多同修发心把那个建筑材料自己背上去,可怜那些牛马。这些牛马都是欠了寺院的,过去可能都是修行人,甚至是出家人。没有成道,这些四众供养你怎么还?做牛做马还。
做牛做马还算不错的,如果到了地狱,那『心酸更可哀』。烧得滚烫沸腾的油锅,夜叉就把我们给扔下去,去受煎熬。铜床铁柱,这是淫业所感的地狱,让我们卧铁床、抱铜柱,都是烧得火红的。甚至还有一生造杀业多,就要遭种种酷刑,被这些狱卒来斩、剁、磨,身体都可能磨成浆,来受这个报应。即使是想要出离,也必须等到罪报了(音瞭)了。一般地狱进去,一进就是论劫来数,太可悲了。还想要得到人身,就像『东海捞针』一样难,『慢打捱』,打捱就是拖延的意思。从三恶道出离,得人身,你慢慢等。佛打个比方讲,就像从须弥山顶吊根线,吊到山底,正好穿到一根绣花针的针孔里头,你说这个机率有多少?别说须弥山,须弥山太高了,那是银河系的中心,那个山太高,绝对不是地球上能容纳得了的。就是从我们这三层楼,你拿一根线往楼下扔,底下有一个人拿着绣花针,拿针孔去接那条线,看看能不能接得到?给你弄十万次可能也穿不了那个孔。真的是东海捞针慢打捱,没指望。底下说:
【我作歌。真苦切。眼中滴滴流鲜血。苦劝世人作急修。回头猛醒须自决。】
这是莲池大师苦口婆心、剖心沥血跟我们讲,「我作这首歌真苦切」,用心良苦,悲悯众生迷惑颠倒、不知回头,眼看着就得下恶道,还不觉醒,眼中都滴血。这是为他们痛哭流涕,到最后都流出鲜血。所以『苦劝世人作急修』,劝我们赶紧修行,不要等待,不要蹉跎岁月。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须臾间尔,这人身一失去了,再要捞回人身,真的就是东海捞针,太难了。『回头猛醒须自决』,赶紧现在回头、猛然醒悟,来得及。特别是净土法门,只要你一念回心,深信切愿求生净土,这世间统统放下,不再作恶业了,一心办道,你这一生就有希望永脱苦海。这须自决,自己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来决定,别人帮不了你,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不要等到作恶满到极限,神灵已经将我们的寿命减至零了,我们无可奈何去阎王爷那报到,就来不及了。
【宋颜丙。普劝修行文曰。】
下面《汇编》又引宋朝『颜丙』居士的一段开示。颜丙,号如如居士,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在家居士大德。他有一篇『普劝修行文』,这篇文章是普劝大众修行的。
【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总归磨灭。】
这段先让我们认清楚这个身,我们的身,『色身』,色是物质,物质的身体是血肉之躯,它是苦的根本。一切苦都因为你把这个色身当成自己,所以从里头产生了自私自利、贪瞋痴慢,造无穷的业,受无穷的报。可是『身为苦本』谁又信?凡人就看不破,错把色身当成自己,对它爱惜得不得了,为了它造无边的罪业,将来受无穷的苦报。为了这个身,满足欲望,『尽贪世乐』,所思所想全都是贪染世间五欲六尘,以为五欲就是乐,所谓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以为它能够带来快乐,这都是迷惑颠倒。『不知乐是苦因』,我们所追求的乐,其实是苦的因,它会给你带来无穷的痛苦。譬如说,如果我们追求财,就会最后为财而死,这个贪财的念头会让我们堕落饿鬼道,甚至地狱道。贪色,色更是苦因,中国的俗语都讲,「色字头上一把刀」,杀人都不见血。不仅现生就遭到种种苦报,譬如说身体会有各种病苦,家庭会有种种的矛盾纠纷,最后可能导致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而死了以后决定下地狱。贪名、贪吃、贪睡,那都会带来痛苦,所以乐是苦因。
『浮生易度,岂是久居?』我们人生在世间,得了这个色身,寿命也就是几十年,人生七十古来稀,很容易就过去了,这个身体不是久居之所。所以不要为它去造业,要用它来修道,这就是你有智慧。色身是假的,我们以假修真,千万不要用这假身来造业,受的苦报却是真的。『幻质非坚』,质是我们身体的体质,就是这个肉身,叫幻身,幻就是梦幻,哪里是真的?刚才我们讲了,整个宇宙都是我们这个念头变现出来的,既然是念头变现的,它就不是真有,随着念头的生灭,宇宙就会在生灭。念头灭,宇宙就灭了,它实际上存在的时间,就是一弹指的三十二亿百千分之一,这么暂短的时间。那我们的肉身哪里可能是真的?就是幻有。不仅它是虚幻,它本身就不坚实。你看这肉身,真是很脆弱,很容易就会病,很容易就会死,到最后『总归磨灭』,人总是有这一天。
【自未入胞胎之日。宁有这男女之形。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雕残之苦。上无丝线可挂。下无根株所生。虚浮如水上泡。须臾不久。危脆似草头露。倏忽便无。】
先看到这,这是讲人从生到死,就是这个过程。『自未入胞胎之日』,人还没入胎的时候,就是以中阴身的形式在存在着,见到父母和合才入胎,于是就有了一个生命的载体,这是所谓受精卵,就是生命的载体,这里讲胞胎,慢慢长大才形成一个人身。还没形成人身之前,哪里有男女的形状?所以男女之形本身也是虚妄。因这个男女之形而产生欲望,那更是虚妄到极点,愚痴迷惑。『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地、水、火、风是佛家讲物质的四大要素。地是物质的,像人身上的肉、骨,这都是地;水就是像血、津液这些液体;火是指体温;风是指呼吸。由这四大假合而成的,才叫身。这四大假合而成,就难免有生老病死,四大不调的时候就会生病,四大分离就是死了。『雕残之苦』,老死、病死,这个肉体最后凋散、衰残,老、病、死、苦谁都免不了。这个身体,这里形容它,在上面没有丝线可挂,它不是连着上天;『下无根株所生』,它也不是连着地的,地上也没长根,就是个活动的臭皮囊。『虚浮如水上的泡』,水上的泡时间很短,很快就破掉了,而且是虚浮的,到处在漂,我们的身体在天地之间不就是这样?『须臾不久』,这时间很短暂,人生,你活一百年也不过是三万六千天而已。而危脆像草头上的露水,比喻非常的短暂。『倏忽便无』,倏忽是很短的时间,这身体就没有了。所以身体不是自己,你要是把它当成自己,你就苦了。
【长年者。不过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又有今日不知来日事。又有上床别了下床时。几多一息不来。便是千秋永别。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不被他瞒。】
先看到这里。人的寿命,『长年者』,这算是长命的,六、七十已经是难得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短命的,三十、二十就夭折了,大有人在,甚至更有孩提时候就死亡的,甚至还在母亲怀抱中的襁褓婴儿就死亡了。『今日不知来日事』,有的今天活着,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在世间,这真的是如此。所以我们的计划也不必太当真了,你想的是多少年之后干什么事,问题是你还能不能活到明天?『又有上床别了下床时』,今天晚上上床了,明天能不能起床都是个问号。真的有这种警觉,修道之心就恳切。印光大师教我们,学道之人要把一个「死」字挂在额头上,念念不忘这个字,道业自成。人为什么会懈怠懒散?就是老把这个字忘了,总觉得明日还有明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肯认真办道,总觉得现在还早。『几多一息不来,便是千秋永别』,我们亲眼看到、亲耳所听到的很多。即使是再恩爱的夫妻,也互相不能挽留;父子至亲,各有各的道。『叹此身』,这是感叹我们这个身,『无有是处』,身本来就是个假合之体,哪是真的?假的。『奈谁人不被他瞒?』谁不被它给欺骗了?都以为它是真的。
【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肉块。九孔常流不净。六根恣逞无明。发毛爪齿。聚若堆尘。涕。泪。津液。污如行厕。里面尽蛆虫聚会。外头招蚊虱交攒。沾一灾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热大寒。催人易老。】
这是把我们身体的真实面目给讲出来了,很多人没有认真的去思考我们这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就被它欺瞒,对它爱惜得不得了,打扮它、保养它,希望它青春永驻,希望它长寿百年,实际上全是你一厢痴情,根本是不可能的。你好好看看自己的身体,就是筋缠着骨头,变成这样一个支架,然后上面有肉块,再包着皮。你仔细想想,这身体不就是这样?不管你是美若天仙,还是丑八怪,全是一个样的,人人平等,都是皮包着肉,镶在那个筋缠着的骨上。所以美貌也只是外面一层面皮,面皮底下都一样,都是臭秽不堪的东西。再看看这身体里面,『九孔常流不净』。人身上有九个孔,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这是六个孔;还有口,七个;还有大小便,这是九孔,常流出的是不净物。所以古大德讲,人身只是一个行动漏厕,就那厕所还是个漏的,为什么?因为那个孔没塞住,它往外漏,常流不净,还得活动,有何可爱?把这身看破,你就不念身了。这个身体能放得下,烦恼就去掉一半了,贪瞋痴慢自然就少了很多。『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恣逞无明』,恣是放恣、放纵,逞就是逞能,放肆的在那里逞能,逞什么?逞的无明烦恼。意思说,这种无明烦恼非常炽盛,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所以往往以这个身体来造作无边罪业。『发毛爪齿』,这是人身体上的附带物,也是人皆有之。『聚若堆尘』,你实际看看,那头发是堆在头上的,像草堆一样,真的,你要是不剪,它就变成很难看的草堆了,就像很久没有去修剪的草地,一片蓬松狼藉。身上的毛、手上的爪(就是指甲)、牙齿都是这样,挂在身体上,就是一堆一堆的,像一堆尘土一样。
『涕、泪、津液』,这是人身体上的体液,涕是鼻涕,泪是眼睛里的泪水,津液就是泛指全身的液体,像口水、汗液等等。『污如行厕』,就是行动中的厕所,人身体就是个活动厕所,到时候它就得往外排,非常的污秽。过去倓虚老和尚佛七开示里面就教我们破身见,举了个比喻。你看我们这讲堂,现在大家在这么庄严的讲堂里听课,觉得很好,香光庄严,如果此时此刻有人担了一个粪袋进来,两头扎着口,马上你就会把鼻子捏起来,真臭。要知道,我们每个人身体都是个粪袋,这里头,肠子里头不全都装着粪,膀胱里不都是尿?我们的「行动中的厕所」跟粪袋没两样,甚至比粪袋还糟糕,为什么?粪袋两头扎着口,我们是两头开着口。这粪袋里面尽是『蛆虫聚会』,人身体就是这样,很多体内的寄生虫,身上有很多的细菌,甚至会有病毒。所以人必须天天洗澡,不洗澡,里头东西往外冒,气就很难闻了,甚至会产生细菌、病毒,身上就有毛病了。外头就会招来蚊虫、虱子交攒,都产生了,非常活跃。偶然这身体沾上了一个小灾、一个小病,都会『死得人』。所以人身体很脆弱,往往死都是一个小毛病没注意,譬如说感冒,你没好好治,可能就导致肺炎,甚至导致所谓的综合症,人就会死。更加上『大热大寒』,就是气候反常,『催人易老』,人的抵抗力就下降,岁月磨人,就会把人的身体给搞垮了。下面说:
【眼被色牵归饿鬼。耳随声去入阿鼻。口头吃尽味千般。死后只添油几滴。此身无可爱惜。诸人当愿出离。如何迷昧底。尚逞风流。懵懂汉。犹生颠倒。】
这里都是警醒、劝策我们,我们这人身体留在世间的时间很短,须臾间就到命终。如果贪心很炽盛,『眼被色牵』,用眼来代表六根,六根被六尘的境界所牵动,就会迷惑,生起贪心、攀缘六尘,这种心就会驱使我们到饿鬼道,饿鬼道主要的业因是贪心。饿鬼很痛苦,经上讲,那是一千年都听不到米浆的声音,更不可能吃得到,都饥饿,想吃。肚子很大、很饥饿,但是脖子很细,口里冒着火,吃什么东西,只要到口里就变成火炭,遭这种罪。『耳随声去入阿鼻』,阿鼻是阿鼻地狱,是地狱里面最痛苦的地狱。这种人是烦恼极重、恶业极深。耳也是代表六根,六根跟六尘境界一接触,就会起很深的迷惑、造很重的罪业,就到阿鼻地狱去了。譬如说淫心很重的人,看到美女就会起淫念,这种业很重,将来就会到地狱去。在地狱里面看到个烧得通红的铁柱、铜柱,他就把它看成是美女,就往上抱,结果一抱,全身燋烂,极痛苦当中死去,阴风一吹,他又复活了。因为地狱是化身,它不是父母所生的身体,它是化出来的身体,是我们的恶业化身。活过来之后,又看到那铜柱子,以为是美女,又抱,就这样,无量劫受这种痛苦。六根被外面六尘境界迷惑,外面六尘是什么?全是最痛苦的极刑、刑具,这六根就错认它,以为它可爱,结果就被这种刑罚折磨得痛不欲生。
再想想这一生,『口头吃尽味千般』,你的享受再多,吃尽了山珍海味,又怎么样?什么都带不走。『死后只添油几滴』,这是儿女还算孝顺,给你设个灵堂,点一个灯,你能享受到的就这几滴油。所以『此身无可爱惜』,不要爱惜这个身体,不要留恋娑婆了。『诸人』就是大众,我们在坐的各位,『当愿出离』,要发出离心,要求生净土,永脱生死轮回。『如何』就是「为什么」,『迷昧底』,这个底就是「的」,迷昧的人,迷惑愚昧的人,尚在逞他的风流,他觉得自己很不错、很了不起,不可一世。要知道,你的势、你的风流能挨几天?剎那间消散殆尽,业力就会把我们赶到三途。『懵懂汉』,懵懂就是胡里胡涂,胡里胡涂的汉子还在生颠倒想,还把这个身当真,还在追求五欲六尘享受,错了,大错特错!
【或有骷髅头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带麝带香。罗衣罩了脓血囊。锦被遮却屎尿桶。】
这说得很有意思,『或有』就是还有人,还在迷,为这个身体用尽了心思,去给它打扮,尤其是女身,所谓喜欢美。你想想,美个什么?『骷髅头上,簪花簪草』,这是打扮,头上实际上是个骷髅盖,外面罩层皮,皮上还有一些烂草堆,就是头发。然后你把它梳理得干干净净,插花插草,照着镜子就觉得很美,这是女身。男身,『或有臭皮袋畔,带麝带香』,古人很多士子佳人都佩香袋,这里讲麝香,很好闻,用这种香味掩盖身体的臭秽。现在就打香水,女士打香水,男士也有男士香水。实际上是臭皮袋,『畔』就是旁边,带着这个香袋,挂在身体上。身体就是个臭皮囊,刚才讲的,两头开着口,臭气时而冒出来。人三天不洗澡,你看看,那味道很难闻,然后就用香味来掩盖一下,真是自欺欺人,那都是身见、我执造成的。『罗衣』是丝织品的衣服,比喻很高贵的衣服,我们讲华丽的时装。罩了一个『脓血囊』,身体里头包的是脓血,这个皮囊外面罩了一件罗衣、锦衣,还觉得美得不得了。『锦被』,这是床上睡觉的时候,富贵人家都是丝被,而且外面绣的很漂亮的花,这叫锦被。『遮却屎尿桶』,屎尿桶也是比喻人的身体,这里头都装着屎尿,拿一个很漂亮的、很华丽的被子盖着,显其高贵。细细想想,人真的是胡涂到所以然处。
【用尽奸心百计。将谓住世万年。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接人来到。那更鬓斑齿损。无常鬼寄信相寻。】
这都是讲的事实真相,人就为了眼前一点财色名利,用尽了『奸心百计』,奸是奸险,心机用尽,就为了夺取眼前的财色名利,种种的享受,不知道那个享受是过眼烟云,还以为能自己『住世万年』。古时候的皇帝都叫人称他是「万岁万岁万万岁」,那等于是明明对他撒谎、骗他,谁能活得了万岁?『不知道头痛眼花』,病来了,人要死了,头痛、眼花,身体不行了。这是阎王爷派人来抓拿,抓拿之前肯定先通知,怎么通知?身体这儿痛、那儿痛就开始,阎王爷的信就来了,一封接着一封,一封紧似一封,到最后真的就抓拿了。『那更鬓斑齿损』,鬓是两鬓,两鬓就是头两侧的头发,斑白了,牙齿脱落,这都是无常鬼报信来了。『寄信相寻』,找到你了,无常鬼就是来抓人的。前面我们讲到《感应篇汇编》里的故事,一个老人家去见了阎王,还怪阎王,「怎么没报信就把我抓拿来了?」阎王爷说,「我给你报了好多信,你眼睛花了是第一封信,头发白、牙齿落,身体各部位都开始不行、不灵光了,这不都是信吗?还怪我不给你报信」。所以特别是人到中年的时候,更是要提起高度警觉,十几二十岁可能没什么感触,三十五岁以后,一年比一年就往下衰老了。不要等到阎王爷真来抓拿的时候后悔莫及,现在赶紧办道业。下面说: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快捷方式。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一旦命根绝处。四大风刀割时。外则脚手牵抽。内则肝肠痛裂。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生底只得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识奔驰。前途不见光明。举眼全无伴侣。过奈何岸。见之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者尽皆凄惨。】
先读到这里,这些话语真的是出自于苦切的劝导,而且用词又特别的优美、哀婉,令人看了很有感触,确实要提起警觉。每个人,这是世间凡夫,愚痴颠倒,个个都在『恋色贪财』,贪恋财色享乐,而这些都是『失人身』的快捷方式,失去人身就到三恶道去受苦了。去三恶道的人无非就是贪财贪色、贪名贪利,为了这些身外物造尽恶业,不肯把欲望放下。欲望就是杀人的钢刀,人身没有了,就在三途中受无穷苦报。『日日饮酒食肉』,享乐,这都是『种地狱深根』,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我们的根深深的扎在地狱里头,什么时候能出离?所以赶紧放下。眼前你图一时的快乐,以为享这些欲望就是快乐,错了,身后要受万劫苦痛艰辛。『一旦』就是一朝,『命根绝处』,寿命到,要死了,『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分裂如『风刀』解体,感觉到的痛苦无以名状。在外面表现得脚手在抽搐,这是因为痛苦而在挣扎,口里在叫喊、呻吟,这我们都亲眼所见。你要到加护病房看看,那些临近死亡的人都是这样。『内则』,这是内脏,『肝肠痛裂』,特别是得癌症晚期的人,全身都是刀搅一样的痛。
这时候纵然你的妻儿对你很爱护,他也没办法留你,该走的时候就得走,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假饶』就是假使,『骨肉满前』,儿女满堂,这是世间很有福报的,谁能替你?儿孙再孝顺,也替不了你死。生的人『只得悲啼痛切』,都在痛哭流涕;死的人难免『神识奔驰』,魂神不知跑到哪儿了。『前途不见光明』,不知道去哪里,『举眼全无伴侣』,独来独往。道家讲,死了之后得过奈何桥,过到生死对岸去见阎王,奈何桥就是无可奈何,跟亲人们告别了。『见之无不悲伤』,生的人见不到你,你见到他们,但是又不能不离开他们。到了『鬼门关』,每个人都是凄凄惨惨,不知道要受什么样的刑罚。这段都是在提醒我们,人命无常,生死可怕,要赶紧修行。
这段还没有讲完,留待明天跟大家做汇报。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一集) 2013/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21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七十七页倒数第四行,这里我们继续看宋朝颜丙居士的开示。这篇「普劝修行文」是劝导我们知道人命无常,在身体还健朗、头脑还清醒的时候,及时行善、及时办道,不要等到将来后悔莫及。我们看倒数第四行,第二句开始。
【世上才经七日。阴间押见十王。曹官抱案没人情。狱卒持叉无笑面。平生作善者。送归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恶者。押入汤涂。火涂。刀涂。镬汤沸若崖崩。剑树势如山耸。灌铜汁而遍身肉烂。吞铁丸而满口烟生。遭剉磕则血肉淋漓。入寒冰则皮肤冻裂。身碎业风吹再活。命终罗剎喝重生。】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段是讲平生作恶之人,到了命终之后,就要到阎王殿前去接受审判,按一生所造的罪恶去接受刑罚,在地狱里面受刑,这些都是真实的状况。佛家、道家这些圣者,他们能够断烦恼,有亲证的功夫,所以他们都能看到,绝不是危言耸听,全都是事实真相。这是讲命终之后,过奈何桥,告别阳间的亲人,入鬼门关,准备要去见阎王了。在世上经过七天,在阴间要见『十王』,这是道家、佛家都有讲到的。地狱的十王,就是十位主管,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轮转王,这十王。每一王都有一个殿,居中央的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阎罗王殿,这十王是分别审判罪人。『曹官抱案没人情』,曹官就是判官,他们将罪人一生的档案抱来,按照这一生的档案去判处这个罪人的刑罚,这里头没有情面可讲的。在阳世间可能你能够贿赂这些官员,你能够从轻发落,但是在阎王殿里就没人情讲,绝对是公平。判了之后,狱卒就要把罪人押下去受罚,所以『狱卒持叉』,拿着刀叉,没有笑脸,看起来是非常的严酷,没有任何的情面可讲。
平生行善积德的人,这时候就得到解脱了,可以被送上『天道、仙道、人道』,这是善道。在阳间造恶的人,此时就被押入三途受苦,这三途分别是『汤涂、火涂、刀涂』。汤途就是指畜生道,常常要受烧煮,被人吃,这是汤途;火途是地狱道,地狱是猛火去烧煎罪人;刀途是指饿鬼道,饿鬼道,他们总感觉有人在追杀他们,拿着刀子追杀,很害怕,所以称为刀途。这里特别讲到地狱里头的状况,实际上地狱里面也有汤、也有火、也有刀,样样都俱全。『镬汤沸若崖崩』,镬就是一个大锅,里面是热油、热水,沸腾的,这个温度决定是比人间沸腾的温度要高出好多倍,犹如崖崩,就是可以能够沸腾得如翻江倒海。『剑树势如山耸』,刀剑一条一条的竖立起来,就像高山耸立。罪人往往此时就会被赶上刀山剑树他怕地狱里头的这些恶鬼夜叉来追,所以他们拼命跑,跑上刀山剑树,身体就被刺烂了,还是要在这上面,不能下来。『灌铜汁而遍身肉烂』,这是烊铜灌口,那铜烧成铜汁了,你想想,那是几千度高温,变成液体,往这罪人口里头灌,一灌进去,当然肉身就坏烂。『铁丸』也是烧得通红的,夜叉把铁丸塞在罪人的口里,『满口烟生』,皮肉全都变成了火炭,冒烟。『遭剉磕』,剉是磨,磕,这是把罪人的身体拿来磨、拿来凿,把他们的身体磨碎了,都变成了浆水,这里说『血肉淋漓』。
刚才讲的是佛家一般称为八热地狱,八热地狱里头的温度很高。八寒地狱就相反,温度极低,零下不是几十度,可能是几百度、几千度,寒冰地狱,而且罪人是没有衣服穿的,就在这个寒冰地狱里头,皮肤都冻裂,变成像青莲花一样,整个都绽放出来。『身碎』,这是在地狱里面受极刑,身体碎坏,但不是死一次就了(音瞭)了,被业风一吹,神识就复活了。地狱里面很奇妙,都是化生的,它没有父母胎生,所以身体可以一下子就恢复原形,一活过来就继续受地狱的苦报。『命终,罗剎』,这些就是夜叉恶鬼,有的是全身钢铁、青面獠牙,非常的恐怖,他们把罪人折磨致死,再大喝一声,就让他们重生了。就是如此,在地狱里面,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从来不会停止受苦。
【人间历尽百春秋。狱内方为一昼夜。】
在地狱里面的时间跟我们人间有很大的差距,不同的地狱时差也不一样。这里讲到的是其中一种情况,在人间过了一百年,可是在地狱里面只有一昼夜,一天而已,就是地狱里面一天等于人间一百年,这还算时差比较小的。过去李炳南老居士也在讲六道的状况,还提到有一种地狱,人间二千七百年才是地狱的一昼夜。换句话说,中国号称是上下五千年,在地狱里面还不足两天,而一入了地狱之后,寿命就是论劫来计算,所以那里头你就可想而知,痛苦无穷,求出无期。
【魂魄虽归鬼界。身尸犹卧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腐烂则出虫出血。臭秽则熏地熏天。】
这是讲人断气之后,魂神已经到三恶道去了,鬼是饿鬼道,有的会到地狱道,有的在畜生道。在人间的这些亲友不知道他上哪里了,只看到他的尸体还躺在棺材当中。或者隔三天、五天,一朝就是指一天,或者甚至隔六个月、七个月,当然尸体就会腐烂,腐烂的尸体就会长虫,甚至流脓血,臭秽不堪,那个味道出来真是『熏地熏天』,方圆多少里都能闻到。
【胖胀不堪观。】
膨胀起来,不忍去看,太难看了。
【丑恶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断送埋万里荒山。】
人看到这种尸体,当然会觉得很可怕,赶紧催促把他烧了,一把火烧掉,把骨灰埋在荒山里头。你看,人到最后就是这个结局。所以,纵然你生前富贵、不可一世,到最后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自己的身体带不走,你还能带走什么?那身体,生前是爱惜得不得了,去打扮它、保养它,到此时此刻,可能连野狗都会厌弃,都不肯走近。
【昔时耍俏红颜。翻成灰烬。今日荒凉白骨。变作泥堆。从前恩爱。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
这都是发人深省的话语。『昔时』是过去,生前这人是个大美人,『耍俏红颜』,耍俏就是卖俏、诱惑人,这种红颜美貌,总有死的一天,最后就是一把火烧尽了,有什么值得骄傲,有什么值得爱恋?今天看看,只是荒凉白骨一堆,变成泥堆,归于尘土了。人从生到死不就是这样吗?所以能够从这里面觉悟,把那个会生死的身体放下,求那不生不死的佛性,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带不走的赶紧放下,我们修那带得走的。从前恩爱夫妻,到此时已经成空,你走了,对方也不会追随你。『自昔英雄』,过去曾经是个英雄好汉,驰骋沙场、万夫莫敌,『如今何在?』留下尸骨一堆,可是那魂神还不知上哪一道了。如果杀人过多,有被无辜杀害的,将来都必须要还命债,还可能受地狱的苦报。
【泪雨洒时空寂寂。悲风动处冷飕飕。】
这是托物抒情,这些文词都很优美,也很哀婉动人,劝我们觉悟。看到人死了,难免会流泪,尤其是至亲眷属,泪如雨下。『空寂寂』是表示,只是面对这种事实无可奈何,『悲风动处冷飕飕』,也是讲这个意思。
【夜阑而鬼哭神号。岁久则鸦餐雀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绿杨中空挂纸钱。】
这是将尸体所在的地方,那种景象给我们描绘出来了。到了晚上,夜深人静,『夜阑』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只听到『鬼哭神号』,这是荒郊野外,这些都是没有去投胎超生的鬼,在那里哭泣。『岁久』就是年代久了、时间久了,尸首已经被那些鸦雀给吃得差不多了。『荒草畔漫留碑石』,这是在生的人把他埋了,在坟墓前安了一块碑,可能很久都没有人来扫墓,所以荒草都长起来了。『绿杨中空挂纸钱』,也有亲友来祭祀,给他烧了纸钱,有的没烧尽,挂在绿杨枝上,这种情景看起来令人觉得非常悲凉。
【下梢头难免如斯。到这里怎生不醒。】
『下梢头』是宋朝的时候那种俚语、口头语,就是结果、结局的意思。你看,一个人结果是什么样的?就是这样。难免如此,谁都逃不过,谁都有这一天。看到别人走了,我们看看那个地方,尸首埋在那里,怎么能不觉醒?什么时候就轮到我了。
【大家具眼。休更埋头。】
『大家』就是指我们,我们大家读到这篇文,『具眼』就是要有一种慧眼,就是智慧,要觉悟,别再胡涂了。『埋头』就是指胡涂、不觉悟。
【翻身跳出迷津。弹指裂开爱网。休向鬼窟里作活计。要知肉团上有真人。】
觉悟之后要修行,『翻身』是指觉悟了,回过头来,『跳出迷津』,迷津是比喻六道轮回,如果不出六道轮回,那生生世世就搞这个生死活计,所以真正要发心出六道。『弹指裂开爱网』,要懂得六道的根源是什么东西?就是爱欲,人就是因为有爱欲,所以离不开生死轮回。而爱欲是虚幻的一个妄念,今生爱这个人、这个物,死了以后,到来生遇不到那个人,遇到别的人,又爱上了。生生世世就在这里头放纵爱欲,造生死业,这就是佛家称为可怜悯者,在爱网里头出不来。什么时候觉悟了,决心放下爱欲、放下情执,这就裂开爱网,裂开爱网就是裂开生死轮回的网。『休向』,休就是别,别再『向鬼窟里作活计』,鬼窟是代表三恶道,饿鬼是三恶道的一道。
什么是鬼窟里的活计?三恶道的业因是什么?佛家讲,贪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是地狱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跟贪瞋痴相应,这就是在造恶道的活计,在勇猛精进向三恶道钻。我们自己要好好反省,既然学佛了,既然学了圣贤教育,我们要不要出轮回?如果真下定决心出轮回,那就要真干,把心中的贪瞋痴连根拔除,不要再有什么贪欲,无论贪什么都是饿鬼的活计。世间的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这个享受包括物质上、生活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享受,这些享受实际上都会迷惑人,让你生起爱恋,不肯舍掉这个轮回。瞋恚的习气更要放下。过去很喜欢生气,一天到晚可能得发好多次脾气,现在就要慢慢的淡化这种习气,要控制,慢慢的减少发脾气的频率,最后把它断掉。即使遇到人家来毁辱我、伤害我,我都能够恬然容受,为什么?我不再造那个地狱活计了。愚痴是畜生道业因,这个最难断。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愚痴,愚痴的人要是知道自己愚痴,他也就快不愚痴了,就怕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愚痴,还以为自己挺聪明。什么是愚痴?对事实真相不明了,就是愚痴。事实真相,一般的人都做不到「生而知之」,必须要「学而知之」。不学,自己去悟,是很难的,几乎不可能,所以要学。儒释道这些经典都是讲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学习,不学习就堕入愚痴里头,胡里胡涂过完这一生,即使没有造过什么罪业,来生还是要到畜生道,这是愚痴的业感召的,所以要修行。
我们修行的法门,最简便的就是念佛、听《无量寿经》。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翻身跳出迷津了,这一生就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真正觉悟的人,一定是把这件事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办,这件事没办妥,都不要想别的事,这个事情不是小事,而是大事,无量劫最大的一件事。我们这一生有这个缘分遇到佛法、遇到净土,可真的得好好把握,不能错过这一生,错过了再想遇到,那真的是太难了,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要明白、要觉悟,你手上的这些东西,你还留恋、还执着,就是你还没有觉悟,你还没有把往生净土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办。特别是人到中年之后,这个事情就要更为重视,不能够耽误了光阴。
【要知肉团上有真人。】
『肉团』就是指自己的肉体,肉体里头有个『真人』,真人代表什么?就代表佛性。道家讲真人,佛家讲佛。佛,人人本来就是,就在你的身体当中,就有一个圆圆满满的佛性,只是你现在迷惑颠倒,没认清楚,它不起作用。就像一面镜子,本身是放光遍照,这是如自性宝镜,但是上面的灰尘太厚,把光明给挡住了。修行就是把障碍光明的灰尘洗刷干净,让自性光明就透出来了。所以
【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请回光返照。便知本体元无。】
这几句话就把佛家修行的原理讲出来了。是男是女都要去修行,都可以修行,都能修成。佛性无分男女老少,无分智愚、贤不肖,这是众生平等,人人有分。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佛,现在为什么好像不是佛了,得不到佛的智慧、福德、能力,这些都失去了?就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障碍。妄想是你的念头,念头太多了,想这想那,全是妄念,全是不懂事实真相。在那里瞎操心、瞎动念,动的念头无非就是分别执着,这就是生死活计,把这个放下。『但请回光返照』,意思就是回过头来、回归自性,心不要再往外攀缘了,外面的一切境界全是虚妄,如同梦境。现在从梦境里回头,就知道『本体元无』,本体就是我们的自性,这个自性本自清净、本自空寂,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但是,自性虽然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它不是物质、不是精神,可是它能起作用,它的作用是什么?能现出境界。万法皆由自性所现,它的作用广大不可思议,你去找也找不到,六根接触不了,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嗅不到、舌尝不到、身触不到,连你的意都想不到。它不是你六根可以缘得到的,所以叫不可思议,不可思、不可议,说不出,也想不明白。怎么办?那就别说、别想,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见到了,这叫证得。证得之后,那个作用是大用无方,遍法界虚空界原来就是你的身,你能入一切众生心想,你有转动乾坤、改变宇宙的能力,因为整个宇宙就是你的心性所现而已。
讲到自性大用无方,我举个比喻大家可能就容易理解。虽然自性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不能说它没有,它有作用。好比磁场,磁场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把一个铁针放进去,它就动了,你就能分出南极、北极,磁力的作用你就能看到;没有那个铁针放进去,磁场还是存在,你不能感知而已。所以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能说它不存在,它有作用,而且大用无方。假如你把一个线圈放在磁场里头一转动,它就发电了,这就是发电机的原理。或者你把线圈通上电,它就能转动,在磁场里就转动起来,这就是电动机的原理。学物理,这些基本常识都会知道。你说,发了电,这电的作用可就是大用无方,没有电就没有现代社会,没有电动机就不可能有现代的这些机械。可是电动机也好,发电机也好,这个作用从哪儿来的?从磁场来的。磁场虽看不见、摸不着,作用可大了。就好比自性,看不见、摸不着,六根都接触不到,但是整个宇宙都是它变现出来的。我们如果能够回归到自性,就能够跟宇宙合为一体,你也是大用无方。怎么来修,怎么回归自性?
【若未能学道参禅。也且勤持斋念佛。舍恶归善。改往修来。移六贼为六神通。离八苦。得八自在。便好替天行化。不妨代佛接人。】
这是教我们修行,用的法门不同,殊途同归。有的可以『学道参禅』,可是这条路不太容易成功。学道就是教下,要大开圆解才能够回归自性;参禅也要明心见性、破参,才能够回归,就能证得佛境界了,这些都属于难行道。相比难行道,还有一个易行道,很容易成功的,是这里讲的『持斋念佛』,修念佛法门,持戒念佛。持戒是做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蒙阿弥陀佛接引,靠他力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就是回归自性,这一条道容易、方便、简单,比起学教、参禅,念佛就容易太多了,学教、参禅靠自己的力量,念佛是靠他力。只要你能深信切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一定保证在你临终的时候来接引你,你就能看到他,你就真的跟他往生极乐世界。一往生就能够开悟,见佛闻法就能开悟、就能成佛。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断恶修善,把恶的都舍掉,回归到善,至少能够落实五戒十善,这是往生很重要的条件。你看《阿弥陀经》里讲,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往生,念佛念一日至七日就能往生;如果我们不善,念佛别说七日,念七十年也往生不了,因为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即使是一生作恶,没有闻过佛法,到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劝导他,他也『舍恶归善』,他能忏悔回头,就是善人,此时乃至十念也能往生。但是不肯舍恶归善的,对不起,往生就没指望了。咱们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才来舍恶归善,这太危险了,平时都不能舍恶归善,你能确保你临终的时候舍恶归善吗?人家舍恶归善是他一生没有遇到佛法,没有机会去忏悔,我们有这个机会,遇到佛法了,还不肯回头,说明我们不想往生,这可不能搞假的,要从真实心中作去。
所以要『改往修来』,往就是过去的种种业习烦恼,不如法的都要改掉,修将来,就是以后。从今开始,我们重新做人。『移六贼为六神通』,六贼就是我们的六根,在攀缘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就会造业,这六根就是造业的渠道,所以称为六贼。眼见色可能就会起贪爱,耳闻声也会起种种的分别执着,等等。所以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现在要把我们的分别执着放下,舍恶归善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做的。过去,眼看见好看的就贪爱,看见不爱的就会排斥、就会嫌弃,这种分别执着现在要把它舍掉,这就在转,转你的六贼变成六神通。六种神通,所谓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是我们本来具有的能力,不是学来的,本性中自己有的德能,而就是因为我们的分别执着,把这六神通给障碍了。把分别执着转掉、放下了,六神通自然现前。六神通得到了,就证得阿罗汉果,就是出轮回了。
『离八苦,得八自在』,把八苦转了。每个人,只要是凡夫,都会受八苦,哪八苦?生、老、病、死,这是四苦;还有爱别离,你所爱的偏偏要离开你,不管人也好,物也好;怨憎会,你讨厌的偏偏就在眼前,这很苦;求不得,所求不顺意,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很苦;最后一种是五阴炽盛,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就是你身体这种物质上,还有精神上,都要受煎熬。这都是苦,八苦。八苦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分别执着来的。有执着,八苦就离不开;放下执着,八苦一下子就没有了。八自在,这是八种自在的能力。第一种是能小,就是你的力量能够把自己的身体或者别人的身体,甚至物质、世界都能缩小,缩小到微尘,这是如来神通自在;第二种是能大,你也可以放大;第三是能轻,可以把身体和世界都变成像鸿毛一样的轻;第四是能自在,就是你的变化力,能够大小长短,把这些万物随意的转化;第五是能有主,以自己的变化力可以化出人、化出物,而自己的心还是平等的,可以降伏一切、摄受一切,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了,随意所欲;第六是能远至,就是你的变化力能达到远方,很远的地方,譬如说你身体可以飞行到远处,到另外一个星球,这边消失,那边就出现了,或者干脆就把距离给缩短,把远方拉到近距离来了,还有甚至一念就遍十方法界,这都是自在力;第七是能动,使大地、宇宙都有六种振动;第八是随意,这种随意就是你能想到的,随心所欲,做什么都行,譬如说踩着水过河,烧着火无动于衷,踏着虚空飞行,可以化地为水、点石成金等等。这些能力,八种自在,要知道,完全是我们自己每个人自性本自具足的能力,只要放下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立刻现前。
有了这些智慧德能,你就能『替天行化』,意思就是代佛菩萨、代圣贤去教化众生。没有这些能力,要教化可难了,你没有智慧,你怎么教化人?说不定还把人教错了,自己都是个胡涂人,怎么能让人产生智慧?你没有能力,没有这些神通自在,你怎么能服人?所以,为什么要先要自度而后度人?自己没觉悟,自己没有证果,要度众生,难。知其先后,则近道矣,你要知道顺序,先后不要错乱,要从根本起修,根本是从自己。儒家《大学》也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你得自己修自己,这个是根本,然后你才能够替天行化,这不妨碍。你『代佛接人』,你能自度,就能度人,你代表佛来教化众生,接引众生来入佛道。
【对众。为大众宣扬。归家。为一家解说。使处处齐知觉悟。教人人尽免沉沦。】
这就是讲经说法,对我们这一方众生,帮助他觉悟最好的方式就是讲经说法,为什么?这是《楞严经》上文殊菩萨告诉我们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9-27 19:05
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所以
【公甚讶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
俞净意公,前面有交待,他剩下了唯一的第三子。他生了五个儿子,四个死了,剩的第三子,夫妇都很喜欢他,左足底下有两颗痣。所以俞净意公很惊讶,立刻叫他把左脚鞋给脱掉,一看果然有两颗痣,很清晰。
【公大呼曰。是我儿也。】
正是他的儿子。
【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
这位杨公公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看到父子相认,也觉得非常惊讶,立刻就把这个孩子送回给俞净意公。然后这个孩子就随着俞净意公回到他的住所。俞净意公这时候很激动,拉着孩子奔跑回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因为眼睛哭瞎了,看不见自己的儿子,只能够抚摸自己的儿子,非常的悲痛,于是连『血泪』都哭出来了。他这个儿子也认了他的父母,所以也跟着哭,捧着自己母亲的面部、脸上,用自己的舌头来舔他母亲的双眼,结果没想到他母亲双目复明了。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用科学角度没办法理解,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母子之间的孝心、爱心互相的感通,把她的经络都打通了,所以双目复明了。不是说这儿子的口水能够治眼睛,不是这意思,是经络打通了。所以
【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
俞净意公意想不到,自己改过自新竟然有这样的命运扭转,所以非常的欢喜,同时也非常的悲哀。悲哀,他也是感受到跟这个儿子重逢,悲喜交集,所以不再愿为官了。虽然考了进士,还是辞别了张江陵首辅,回自己老家。
【张高其义。厚赠而还。】
张江陵首辅也没有挽留他,知道他这种志向,也觉得很佩服,于是给他很厚的赠礼,送他回家。
【公居乡。为善益力。其子娶妻。连生七子皆育。悉嗣书香焉。】
俞净意公回到家乡之后,继续更加努力的行善,因为信心更足了。结果他的这个儿子,唯一的儿子,后来娶妻生子,连生了七个孙子。而且这些儿孙都读书,后来都考上了功名,成为了书香门第。
【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同里后学罗祯记。】
俞净意公于是亲自写了遇到灶神点化而改过行善、改造命运的这个事迹,来教训、教诲自己子孙,这篇文章就流传下来了。俞净意公的寿命到八十八岁,也是高寿。大家都认为这是俞公『实行善事』、改过自新,能回转上天的报应。本来是要受到恶报、受天罚,现在得到了上天的善报,能够证明确确实实善有善报。这是他同乡一个学生『罗祯』给他记录的。
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完了。从这篇文章我们就能够产生信心,只要能够努力的断恶修善,而且从自己的意地上下功夫,改造命运会非常的快速,愿我们一起共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完)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