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因果教育:心念与命运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9-16 13:52
標題:
因果教育:心念与命运
年遐龄因此邀请道人住在年家,道人答应了。
道人来到年家,便选择了高楼,与年羹尧居住和生活在一起。道人向年遐龄索取该用的家俱放置在楼上後,立即叫人砍断楼梯,饮食和大小便都用绳索吊器皿上下,等到三年届满,才能下楼。年遐龄一切事都遵照道人的约定去做。
第一年,家人偷听到楼上有运动和步伐的声音,好像是在练习武术的样子。第二年,家人听到朗诵书本的声音,直至夜晚,尚不停息。第三年,寂静无声,从另一栋楼房遥望,则看见年羹尧与道人相对瞑坐。家人认为:道人以前所说的变化气质,大概就是如此。
到了三十个月的时候,年遐龄的妻子生病,急著要见爱子,年遐龄阻止她,她打床,大声哭泣。年遐龄不得已,才架上梯子,爬上高楼,呼唤著年羹尧的名字。
道人张开眼睛,说:「事情搞砸了!」
年遐龄非常後悔地追问原因。道人感叹说:「他只具备学术,而涵养不够,将来必定由於气盛而丧失性命。这实在是天数啊!」
於是,道人便辞去教职。後来,年羹尧的命运果然如此。(《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三八三页至三八四页)
年羹尧以军法来治家,赏罚非常严明。有一次,他请江苏一位姓沈的举人到家中教导自己的儿子。年府上下僮仆很多,每天都跪著递奉茶杯和盥洗用具,沈举人觉得不太自在,因此吩咐僮仆说:「你们不需要这麽多礼,我自己来就行了!」
有一天,沈举人正在沐浴,年羹尧看见僮仆不遵照他的命令,跪著奉上浴巾,大发脾气,叫随从把那位僮仆拖出去,过了一会儿,告诉沈举人说:「他对先生不恭敬,我已经把他杀了!」
又有一天,年羹尧与沈举人一齐进餐,饭里头有稻谷,沈举人用筷子把稻谷挑了出来,年羹尧用眼睛暗示随从的人把厨师斩首。过了不久,献上头颅,并且说:「这位厨师择米不精,留他有什麽用呢?」
沈举人大吃一惊,以後便不敢随便说话了。
不久,年羹尧出征青海,告辞沈举人,吩咐他好好教儿子,并且说:「等我回来!你再走!」沈举人恭敬地答应。
数年後,年羹尧立功返乡,沈举人请求年大将军允许自己回乡探望亲人,年羹尧答应了。
当时年羹尧的威名最显赫,他派遣仆人送沈举人,到了江苏,巡抚以下的官员都到郊外迎接。仆人引导沈举人回到家中,发现房宅、庭院、器物、奴仆都具备了。沈家的人说:「数年前,年大将军便派人来营建沈家新宅,最近又添购了许多器物和图书,而且沈举人的父母也得到丰盛的赏赐。」沈举人惊喜万分,几乎怀疑是梦境。
过了数年,年羹尧由於功炳而召来妒忌,因为过度受宠而衰败。不久竟然被逮捕和询问。当他的船经过吴江时,沈举人知恩报德,急忙赶去拜见年羹尧。年羹尧把幼子托付沈举人。沈举人答应而後才回去。
隔了数天,有人在半夜叩著沈家的大门,沈举人开门,发现是年羹尧的儿子。沈举人藏匿年羹尧的孩子,将他认为自己的儿子。年羹尧被杀後,沈举人便教养年羹尧的儿子长大成人。(译自《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三百八十三页)
第四章 心念与物境
心有杂念,物不感通
有一个人非常喜欢海鸥,他每天清晨就到海上(边),与海鸥一起游戏。飞来的海鸥不下百只。
他的父亲说:「我听说海鸥都跟你一齐游戏,你何不抓几只回来,让我玩一下?」
翌日早晨,他又到海上(边),海鸥却只在天空飞舞而不下来。
所以说:最高的语言是摒弃话语,最好的行动是没有刻意的行为。想要运用各种分别心来了解智慧,那实在太肤浅了。(译自《列子》黄帝篇第十一则)
诚信不疑,处处无碍
商丘开在晋国的范子华家做客。范家的门客,经常作弄商丘开,向他开玩笑,可是商丘开却一直信以为真。
有一天,他们指著河流弯曲的深水处,告诉商丘开说:「那里有珠宝,你游泳过去,潜个水便可以得到!」
商丘开游过去,又再游了回来,果然找到一颗宝珠。
不久,范家的仓库发生火灾。范子华先生告诉商丘开:「如果你能进入火中拿出有文彩的丝织品,我便有赏赐!」
商丘开进入火中,往还搬出主人所吩咐的东西。在熊熊的烈火中,他的身体丝毫没有烧焦。
众人向他道谢而且请问诀窍。
商丘开说:「我没有什麽秘诀,我以为你们所说的都是真话,惟恐自己的诚心不够,无法澈底奉行,不知道形体的施为,也没有考虑到利害关系,专心一志便没有忤逆的事物发生,如此而已!」
孔子知道这一件事,便告诉学生说:「至信的人可以感化万物,感动天地、鬼神,纵横六合而无所障碍,它的大用岂只在进入水火和险境平安而已吗?商丘开相信不诚的假话,仍然能如愿以偿,没有障碍。何况对方和我都出於真诚呢?(那威力可就更难以想像了)」(译自《列子》第二卷)
杨仁山评说:「『对方和我都出自真诚』这一句话,可以做为念佛往生净土的实证。阿弥陀佛发大愿接引众生,是他的真诚。众生念佛往生净土是我的真诚。商丘开相信不诚的假话,诚信缺少了一边,他犹然如愿以偿。佛和我都出自真诚,那有不往生净土的道理呢?」(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一卷第八十页)
慈孝之人,家有祥光
隋朝时,有一位孝子姓华名秋。他母亲过世後,他便在坟墓旁搭盖一间小茅庐。
有一天,郡县里举行大规模的猎捕行动。有一只兔子跑进茅庐,藏匿在华秋的膝盖下面。猎人来了觉得十分讶异,但不再追究。
从此那只兔子便时常在华秋的小茅庐住宿。後来皇帝下诏表扬华秋的门闾。
有一年盗匪横行,他们来到华秋的茅庐附近,便互相告诫说:「我们不要侵犯孝子!」乡里赖以全活的人数非常众多。(译自《隋史》孝行传)
(评)观看兔子跑进茅庐,藏匿在华秋的膝下,足见孝子的住处,必定有祥光瑞霭,能庇护众生,解除他们的畏惧和恐怖。
从前佛在世时,有一只鸽子被老鹰所追逐,投入佛的身影内,鸽子的畏怖立即消失。观世音菩萨在《妙法莲华经》的「普门品」里说:「一切众生如果称念我的名号,或看见我形像,便能远离系缚的恐怖,远离身心逼迫和性命危险的恐惧。」
华秋只是一位凡夫,自然不敢跟佛菩萨的境界相比。然而,他对众生起慈悲和孝顺心,是菩萨发心的开始。直到成就佛道,也不过圆满这心而已。就根本上来说,人能孝顺,即与佛菩萨心没有两样,所以跟物类的感应也不可思议!(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二卷第一四八至一四九页)
仁德所被,害虫回避
汉朝的卓茂,曾经学过诗经和礼记,对儒学颇为通达,生活恬淡、消遥而且热爱真理。他从少年到老年,从来没跟别人发生争执。
有一天,他刚接受朝廷的礼召,出任丞相。当他从相府走出来时,有人指认他骑的马匹是对方的。
卓茂问说:「您的马遗失多久了?」
对方答道:「大约有一个多月!」
卓茂拥有那匹马已经一年多了,他心里知道对方误认,但仍默默解开马的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让对方拉著车子而去。
卓茂告诉他:「如果发现这匹马不是您的,请您牵来丞相府还我!」
隔了几天,那位马主另外找到原先遗失的那一匹马。於是他便将卓茂的马送回丞相府,并且叩头道谢。由此可见卓茂随和不爱争执的个性。
卓茂出任密令时,非常关心百姓的福利,他视民如子,经常发觉人民的优点而加以教导,自己的嘴里从不说难听的话语。数年後,教育和道德的感化非常盛行,每个人都路不拾遗。
汉平帝时,发生了蝗虫灾害。河南省二十几个县的受灾情形都十分严重,但蝗虫却不进入卓茂所管辖的区域。
汉光武帝即位後,先拜访卓茂,说他名冠天下,应当接受重赏。汉光武帝请他出任「太傅」,封他「褒侯」,并且赐他两个儿子官爵。(译自《後汉书》卓茂传)
慈悲物命,感现瑞相
吴宜霖的爸爸是一位爱护动物的老先生。有一天,他的儿子去山里捉了三只兔子,准备杀来进补,他便趁机把兔子全部放了。他们父子俩为了这一件事,起了争吵,差一点大打出手。
老先生很伤心地进入佛堂拜佛,没想到所焚烧的檀香末却现出兔子的图案,样子非常逼真,连他的儿子看了以後,也开始归向佛门。
有一年的雨季,因为下了太多雨,马路淹了水,水退了以後,有两条鱼被搁浅在路上,吴老先生经过,顺手将那两条鱼放入水中,他回家後,佛堂所烧的檀香末,又呈现出两条鱼的形状,见者无不称奇。杨连成居士手上就有这些照片,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他阅览。
有一天,邻居准备杀一只狗补冬,把狗倒绑在一条绳子上。吴老先生看见狗挣扎和可怜的样子,又不敢得罪邻居,脱口冒出一句:「我没办法救你,阿弥陀佛!你赶快来救它吧!」
绑狗的绳子突然断落,那一只狗很欢喜地跑来跪在吴老先生的面前。
吴老先生挥手赶狗逃走,狗以为老先生要打它,调头往外跑,跑了几步路,又回来向吴老先生点头致谢。
吴老先生说:「你要谢阿弥陀佛,不要谢我,现在你还是赶快逃命吧!」
那一只狗好像听懂人话,带著感谢的眼光,向前奔跑。(杨连成先生口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有一次,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丛里的石头,误以为是老虎。拉弓射出一箭,射中那块大石,箭镞深入石中。
李广上前察看,发现是块石头。重新再射了几箭,始终无法射入石头。(译自《史记》第一百零九卷)
有一天夜晚,楚国的熊渠子看见乌黑中一大块石头,以为是伏卧的猛虎。他拉弓一射,箭镞也没入石块中。
这两件事同出一辙,足知一切惟心所造,而非虚构也。(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一卷第七十九页)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竺道生,本来姓魏,是钜鹿人。他居住在彭城,祖先都是当官的。他的父亲是广戚县的县令,被乡里的人称为善人。
道生年幼时非常聪明,领悟力很强,他的父亲知道他不平凡,所以十分疼爱他。
後来,道生遇到了竺法汰,归依了佛门,而且跟随竺法汰学习佛法。他十五岁,便登座说法,赢得长老和名士们的赞赏。
他曾住在庐山,研读佛经和修行长达七年之久。後来又与慧、慧严法师一齐云游长安,并且向鸠摩罗什学习佛法。关中的僧众无不称赞他的神悟。
随後,他返回都城,住在青园寺,写了许多佛学论著。当时六卷的《泥洹经》已经先流传到京师,道生剖析经中的义理,建立一阐提成佛的说法。
当时大本的《大般涅盘经》尚未传到,守旧的学者和法师们都反对道生的观点,认为他提倡的是邪说,排斥并且将他赶出寺院。
道生法师来到平江的虎丘山,以竖立的石头为听众讲解《涅盘经》。当他讲到「一阐提有佛性」时,他问石头:「我所说的道理契合佛心吗?」没想到石头都点头答应。
後来,他云游庐山,住在销景岩,听说昙无谶大师在北凉重新译出《大般涅盘经》的後品,这时候才验证了道生的理论正确无误。(见《高僧传第一集》第七卷、《释氏稽古略》第二卷)
心有分别,钵有轻重
中国最伟大的译经家鸠摩罗什,七岁出家。十二岁时,随他母亲(龟兹国王的妹妹)来到月氏北山,有一位阿罗汉看见鸠摩罗什,觉得非常惊讶,告诉他母亲说:「你应当时常守护这位小沙弥,如果他到了三十五岁不破戒,便可以大兴佛法,度人无数,与优波多一样。假如守戒不完全,那他只能做一位有才艺的法师而已!」
不久,他们母子进入沙勒国,鸠摩罗什将佛钵顶在头上。他心里想:「钵这麽大,为什麽却这麽轻呢?」
一起这种念头,他马上感受钵的重量太大,自己的力气无法负荷,他叫了一声:「好重哟!」佛钵立即掉落地面。
他的母亲问说:「你刚才不是顶在头上好好的,怎麽突然无法承受呢?」
鸠摩罗什答道:「孩儿的心中有了分别,所以钵才有轻重的不同!」(译自《高僧传初集》第二卷第三十二页)
物由心生,相随业转
干宝的父亲有一位十分宠爱的婢女,因此他母亲非常嫉妒她。
干宝的父亲逝世後,他母亲便将那位婢女推入墓中。当时,干宝他们兄弟年纪还小,并不晓得。
经过十余年,母亲逝世时,干宝打开坟墓,发现那位婢女栩栩如生地趴在棺木上。干宝用车子将那位婢女载回家,经过了一天,那位婢女才苏醒。
婢女告诉干宝:「这段期间,令尊经常拿饮食来给我,他对我的恩情与生前完全一样,所以我在地下并不觉得厌恶。他还告诉我许多干家吉凶祸福的事情……。」
婢女所说的那些事情都被干宝证实了。不久,她不但嫁人而且还生育子女。
干宝的哥哥曾经因病而断气,经过了一天而体温仍然没有变冷。後来又活醒过来,并且说看见许多天地间鬼神的事,他好像从梦中醒来,而不知道自己曾经死亡。
干宝因此搜集古今神只及灵异人物的事迹,写了一本二十卷的《搜神记》。书成之後,他拿给刘观赏,刘告诉干宝:「你可以说是灵界的董狐(注)了!」(《晋书》干宝传)
(注)董狐是春秋时代晋国非常正直的史官。《左传》「宣二年」记载:晋灵公暴虐无道,想杀害正卿赵盾,赵盾逃亡,尚未出离国境,赵盾的族人赵穿便弑杀晋灵公。赵盾回到晋宫,并没有纠正或查办赵穿。董狐就在朝廷上写著:「赵盾弑杀君主!」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官吏,他书写史实毫不隐瞒!」後人把不畏权势,据实报导的笔法,称为「董狐笔」。
(评)有人会怀疑墓门封闭,鬼怎麽拿饮食进去呢?其实,物质由於心念而改变,也随著业力转动。我们眼睛所看的现象,手所拿的东西,怎会是真实的呢?关於「大小相容,一多相入」的道理,佛经早已说过了。(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二卷第三十九页)
福缘差别,所见不同
明朝时,嘉兴有一位商人,积蓄了数百两银子,贮藏在陶瓮中,上面放了两只金钗,埋在地下。
儿子窥到父亲藏宝,暗中偷挖出陶瓮,发现瓮中只有清水。他用手在瓮中试探和搅和,没有找到什麽东西。於是,便又将盖子封好,埋在土里。
後来,父亲打开陶瓮,拿取银两,数目丝毫没有减少,只是上下的次序搅乱了。他便问妻子说:「我把金钗放在银子上面,怎麽现在却跑到下面呢?」
他的儿子把原因说出来,大众都感到非常惊讶。因为父亲的钱财,儿子尚且不一定能拥有,何况是非分的妄想或觊觎呢?(明朝陈良谟所著《见闻纪训》、《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四十七页)
黄金害人,如同毒蛇
《大庄严论》记载:释迦牟尼佛与阿难在荒郊野外行走。在稻田旁,看见了埋伏的宝藏。
佛告诉阿难:「这是大毒蛇!」
阿难回答:「是!」
当时有一位农夫,听佛说有毒蛇,立即跑去看个究竟,发现了真金。他说:「没想到出家人所说的毒蛇,却是真金!」
於是,他便将金子带回家。他原先非常贫穷,衣食欠缺,因为得到那些金子,家境变得很富裕,开始穿绫罗绸缎,吃山珍海味。
国王对他突然变富十分讶异,便把他关在监狱中。他从前所得到的金子已经用光了,不但无法出狱还要受刑罚。他自言自语说:「世尊毒蛇!阿难毒蛇!」
狱卒听了,跑去禀告国王,国王问他原故,他才说:「从前我在田里,听佛世尊以黄金比喻为毒蛇,今天我才领悟其中的道理!」
大象因为牙齿而焚身,匹夫本来无罪,因为身上带著贵重的璧玉而有罪。许多知识份子都能说出这道理,然而,聚集钱财的人多如牛毛,舍散家财的人却像凤毛麟角那麽少。
这是什麽原故呢?没有别的,因为人们悭吝和贪爱的习气很重,喜舍的心难以发出来。只有像古代的贤人那样随顺施舍,为子孙逃避灾祸,为众生造福,才是真正善於用财。(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一卷第一五七页)
心生贪念,黄金变蛇
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年至一六二七年),湖北省孝感县有两个人,一位姓刘名尚贤,一位姓张名明时。他们两人非常友善,甚至还发誓要同生共死。
有一天,他们行走时,看见地上闪闪发光,挖掘到竹笋形状的银块。於是,他们便互相约定,祭祷神明之後才能取用。
等祭祷完毕,他们在一起饮酒。刘尚贤暗地将毒药放入酒器中,敬张明时乾杯。张明时也在腰部暗藏斧头,想趁刘尚贤酒醉时,动手砍杀他。
结果刘尚贤先被斧头砍死,张明时不久也毒发身亡。他们两家的妻子知道缘故,挖掘地下,始终没有找到银志块。
由此可知:不仅外面的黄金可变「毒蛇」来杀人,内心的「毒蛇」也可变黄金来杀人。(译自《感应篇集证》、《历史感应统纪》第一卷第一五七至一五八页)
贪非份财,得不偿失
有一位姓杨的先生,看见一位妇女从门前经过,掉下了一只银簪在街道的石板上。
杨先生等那位妇女走了很远以後,才出去寻找银簪,但一直没有找著,只看见一只蚯蚓在石板缝隙。他踌躇和懊恼了很久。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人经过那地方,捡到银簪。杨先生大呼说:「这只银簪是我掉落的!」并且牵住那个人的衣角,不让他走。那个人只好买一条鱼给杨先生。
杨先生走回家里,叫太太煮鱼和把酒弄温。没想到有一只猫把鱼衔走,把酒打翻,连盛鱼的瓷盘也摔破了。(《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四十七页)
欲求多福,返观自心
晋朝时,桓玄纂位。当他入宫时,床座忽然下陷,群臣大惊失色。
殷仲文禀告桓玄说:「由於圣德深厚,所以大地不堪负载!」
桓玄听了,非常高兴,命令他辅佐政事,并且赏赐他许多财物。因此殷仲文所用的车乘、马匹、器物和服饰都极为考究和华丽,并拥有数十位歌妓和妾女,整天奏著音乐而不中断。他生性贪财又吝啬,经常收受别人的贿赂,家里有了一千斤金子,却仍时常感到不满足。
桓玄被刘裕打败後,殷仲文跟著桓玄向西逃走,把所有的珠宝和珍玩都埋藏在地下,後来都变成土。
晋安帝(义熙)初年,殷仲文弃暗投明,做了东阳太守。何无忌十分仰慕殷仲文,殷仲文也答应要顺道拜访何无忌。何无忌更加钦佩,命令文人殷阐等人撰写义构文,以等待殷仲文的光临。
没想到殷仲文精神恍惚,没有经过何府。何无忌怀疑他轻视自己,大发脾气,告诉刘裕。於是殷仲文便被刘裕杀死。
殷仲文临终前照镜子时常看不见自己的脸,数日後便遇害了。(译自《晋书》殷仲文传)
(评)珍宝变为土和照镜子看不见脸,都是古来很少听到的事情。珍宝变成土是因为福气已不能拥有那些珍宝了。照镜子看不见脸是因为精神已消耗光了。
桓玄的床座下陷,殷仲文说是由於「大地不堪负荷!」真是太会谄媚和阿谀了。何无忌怀疑殷仲文傲慢而致他於死地,这是殷仲文在九泉之下直呼冤枉的。
根据《异苑》的记载:晋朝太元年间,桂阳的徐孙在江上行驶时,看见岸上有许多金钱,立即靠岸将钱搬到船上,不久,那些金钱全都变成废土。又在义熙年间,新野的黄舒田也曾得到一整船的金子。卜卦的人告诉他:「三年内不要动用这些金子,你便可长保富贵!」黄舒田按捺不住,无法遵照卜卦者的吩咐去做,那船金子於是变成土壤。这种事情在晋朝当代便曾发生三次,由此可以推知它并非虚构。
由这则事例可以证知: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中,一切环境或依报,纯粹都是业力所感现的。佛国和天宫因为福德的业力强大,所以感现摩尼七宝。人类由於罪多福少,而感现土石和瓦砾多而金银少。许多畜生都居住在粪土上,在饿鬼和地狱界里,罪业轻的众生感现粪便和污秽,罪业重的众生感受猛火的煎熬。以慧眼观察这些现象,则是空幻;以俗眼看这些现象,又却都是实在的存有。一切现象都是唯心所造,变幻不可思议。我们想自求多福,只要返求诸心(回过来反省自己的心念),就行了。(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二卷第六十四页)
心量狭小,身高随减
在减劫时,每过了一百年,人的平均身高便短少了一寸。经过了一千年,则短少一尺。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人的身长都在八尺左右(佛的化身长一丈六尺),现在已经过两千多年,应当短少了两尺多,所以现在人大多在五尺多上下。
总而言之,平均寿命增加时,身高也随之长大。平均寿命减少时,身高也随之减少。到了疾病和瘟疫的灾难後,寿命更加短促,身材也愈小,只有两手或三手的高度。当时人们都以稗(音ㄊㄧㄅㄞ,是两种米粒细小,难以食用的禾本科植物)为最好的食物。生活器具都呈现刀杖的形状(现在有些妇女的簪珥已有刀斧的形状)。
有人挖掘隋唐以前的古墓,发现古人的骨骼比较粗大,比现代人长了两尺多。《天人感通记》说:「蜀(四川)地都城的旧址,本来在青城山上,现在的成都,从前是内海。……到了晋朝,有僧人看见地上有许多裂缝,挖掘後,在船底下找到了人的骨骼,每具尸骨都长达三丈余,因为迦叶佛时,人的平均寿命是两万岁的缘故。」
我曾经读了《孔履记》,该书记载孔子的鞋子,相当於清朝官尺一尺三寸(清朝官尺一尺约等於现在三十一公分),则孔子的脚足绝不像现代人那麽短小。
我又读了《周礼》,上面记载:周代的斧柄长达三尺,宽三寸。由此可见古人的手不像现在人的手。甚至服饰和器物,凡在百年以前的东西,必定比现代还要大一些。这岂不是人类身体的形状逐渐变小,器物也随而变小吗?(《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四十一至四十二页)
建於数千年前的埃及金字塔,都是用巨石堆砌而成。现代人躯干短小,看到那麽雄伟的建筑,很难想像古埃及是怎麽做到的。现在的脚踏车轮圈直径顶多二十七寸,有的女士甚至只骑二十寸的,我小时候看到的二十八寸脚踏车,现在已经没有生产了。
道德衰败,众福消减
唯有德的人,才能有福。当人类的平均寿命减少後,一切都随之减少。当道德日趋堕落时,人类的福报也逐渐减损了。
简单地说,像七宝逐渐隐没,五谷逐渐欠收,衣食逐渐艰难,容貌逐渐丑陋,资赋逐渐昏愚,精神逐渐衰弱,风俗逐渐骄慢,六亲逐渐不和,赋税(或工作)逐渐繁重,水灾、火灾、盗贼、暴力及色情逐渐猖獗,宗教和佛法逐渐凋零,善人逐渐减少,真正饱学的儒士逐渐稀少,谤佛的人逐渐受到推崇,富人逐渐低俗而且吝啬。
世俗的文章,有时会不准确或不灵验,但如果出自内典(佛经),则字字有根据。
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个朝代,都使用黄金和白璧(玉),动则以多少万镒(一镒为二十四两)和百双来做计算单位,未尝纯用白金。到了汉朝,才参用白金。许多小国都有夜光的璧玉和照乘的宝珠,不像现在那麽罕见。明清时代铸造钱币和器皿采用较低品质的银(低银),就是将赤铜参杂在银里,这表示银已经不足够了,到後来,便又完全改用铜钱,这难道不是七宝逐渐隐没的徵兆吗?
古人所说的「百金」,就是一百锭金子,每一锭金子有五两或十两重,宛如现代人所说的「条块」。汉文帝说:「平均十户人家便有一百锭金子。」苏子说:「兴兵十万,每天要花费一千锭金子。」如果一锭金子,只有一两重,则汉代一般家庭只有十两金子,而每一位士兵的饮食、刀械、器物,每天只用了一分银子,有这个道理吗?(《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四十二页)
周朝的一百亩田地相当於清朝的二十二亩,这二十二亩土地的收成,足可供给九位粗壮的农夫食用。古人每一餐饭必定吃了一斗米,一个人整年所吃的米粮,约等於(清朝)七十几石。九个人应当有六百五十石左右,这表示每一亩田地可以收获三十石。我小时候的所见所闻,我们家乡每亩田地可收脱粟三、四石。从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以後,从前每亩能收三石多的田地,都收获不到三石,这不表示五谷逐渐欠收吗?
明穆宗隆庆末年及明神宗万历年间,有人重修昆山的荐严禅寺,取出瓦间所填塞的稻束,好像是隋唐的故物,它的稻穗长达一尺多,估计当时的收获量,每亩田地,必能收获十余石,现在稻穗的长度已不满四寸。
(注)经济学上的「土地报酬递减定律」说:土地会因为不断地耕种,而产生养分减少、收获量递减的现象。
古代的国家没有十年的积蓄,叫做「不足」。没有六年的积蓄,叫做「急」。汉朝和唐朝的极盛时期,还能够跟古代的「不足」相比。现在纵使想求「急」,也已经办不到了,这不是衣食艰难的徵兆吗?
古代的王公贵族,不耻下交住在岩穴的野人和隐士;纵使地位像卿相那麽崇高,亦不畏辛劳,非必要不乘坐马车;现在有许多新官一上任,便藐视故友,收受贿赂,仗势欺人,而且过著豪华奢侈的生活,这不表示风俗骄慢吗?
古代的高僧遇见天子不必报名,皇帝下诏书给出家师父一定称呼对方为「师」。唐太宗为三藏圣教写序,极为尊敬和推崇,玄奘法师圆寂,唐高宗告诉左右大臣说:「朕失去国宝了!」而且还罢朝五日,以示哀悼。(详见《高僧传》)景龙二年,中宗皇帝敕高安令崔思亮,迎接僧伽大师至京城,皇上及文武百官都自称「弟子」。(详见《金汤篇》及《佛祖统纪》)
宋朝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都兴隆大法,他们有时亲自驾临寺院,有时请僧侣到宫中说法,现在的官吏和士人倨傲,时常有看见佛像不参拜,遇到高僧没有礼貌的现象,这岂不是佛法凋零的明证吗?
孔子和颜子建立儒家的义理,只贵身体力行,而不尚言说,厚於自治,而薄责於人。孟子批评杨朱和墨子,是出於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和巴豆,良医偶而用它,并非每天的生活必需品。现今有些人,只捡拾几句来毁谤佛法,便说自己是程子和朱熹再世。那些谤佛的人,有著一种夸张自大的习气,讲不了几句,便排斥别人的说法,而坚持自己的见解才是绝对真理,这不是真儒稀少的徵验吗?(《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四十二页)
尽人之性,感化恶贼
汉朝的赵咨,做到敦煌的太守。後来他因病辞官,返回故乡,亲自率领子孙,务农耕作以维持生计。
有一天夜晚,一群盗贼到赵家打劫。赵咨事先知道这件事,恐怕母亲受惊,先到门口迎接盗贼,并且准备饮食款待盗贼。
赵咨说:「家母的年纪已经八十岁了,她老人家生病,需要安静休养。乞求你们能留下少许的衣物和粮食,至於拿走我妻子和儿女的任何东西,我都毫无吝惜!」
盗贼们心生惭愧,跪在地面上说:「我们侵犯贤人,实在太不成体统了!」
说完,盗贼们奔走离去。赵咨拿著东西追上去,要赠送他们,却没有赶上。
赵咨因此声名大噪,朝廷徵求他出任「议郎」(顾问及参与评议的官职),他推辞不到。朝廷再三徵召他,他不得已才应召,後来他升任东海的宰相。(译自《後汉书》赵咨传)
(评)这是一则以孝亲而感化盗贼的故事。赵咨只孝顺自己的父母亲,跟别人似乎没什麽关系,竟然能使盗贼叩头悔过。虽然赠与财物,盗贼也不拿走,这种感应不是很不可思议吗?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尽自己的心性,即能尽人的心性,能尽人性,自然可以转恶为善,化贪为廉。
孟子说:「听到柳下惠的风范,卑鄙的人会变得宽惠,浇薄的人会变得敦厚!」何况亲身领受他的教训呢?(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一卷第一四六页)
心性柔软,与人无诤
直不疑任职郎官(掌管宿卫侍从的官职)时,同寝室有人请假返乡,误拿走另一位室友的金子。金子的主人以为是直不疑拿的。直不疑立即向他道歉,并且买金子偿还他。
等到请假的室友回来,将金子归还原主,主人感到非常惭愧。
直不疑因此被尊称为「长者」,後来官拜御史大夫(职掌上奏、监察及弹劾的最高行政首长,兼副丞相,是三公之一,官位极为显赫),皇上封他为「塞侯」。(《史记》直不疑传)
善体民心,感降甘霖
田仁会出任平州刺史时,有一年,平州发生乾旱。平州刺史自己曝晒在炎阳下祈雨,不久马上下起甘霖。
当地因此流行了一首歌:
父母育我田使君,(田刺史像父母那般护育我们,)
挺精诚兮上天闻。(他的精诚感动了上苍,)
中田致雨兮山出云,(稻田下雨,山上升起云朵,)
仓廪实兮礼仪申,(人民丰收,各个知礼有义,)
愿君常在兮不患贫。(希望你时常在任,我们就不必担心贫穷了!)
(《唐书》田仁会传)
(评)平反冤狱和虔祷神灵而导致乾旱时期普降甘霖的事迹颇多,怎麽可以说天人没有感应呢?近代人一概把它当做迷信?试问身为百姓父母的政府官员,有谁肯为人民在烈日下祈雨,而长时间忍受炎日的烤晒和折磨呢?(《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一百零五页)
冤狱平反,降及时雨
唐朝的颜真卿,以监察御史的身分,出任河西陇右军使。五原一带有冤狱,久而不决。颜真卿到了以後,立刻得到公正的判决。
当地的乾旱,因为冤狱平反後才开始下雨。大家把这一场雨称为御史雨。(《唐书》颜真卿传)
政化清明,水质甘美
北齐时,乐陵有一位太守,姓房名豹。政治清明,政令简单,而且不侵扰百姓。
由於他所治理的县郡靠近海边,井水多半又咸又苦。房豹请人挖凿一口井,却获得甘美的泉水。大家都以为是房豹良好的政治和教化所导致的。奇怪的是当房豹罢官归隐後,那一口井水又变咸了。(《北齐书》循吏传)
杀戮无辜,上干天和
五代十国时,荆南国的高季昌,听说楚国的君主马殷重用了高郁,国家开始强盛,内心感到忧心忡忡。
於是,他就派了间谍去告诉马殷的儿子马希声说:「高季昌听说楚国任用高郁,非常高兴,因为将来灭亡马家的人必定是高郁!」
马希声听信谣言,刻意以假的命令杀死高郁。马殷因为年事已高,平常不管事,所以不知道这件事。
高郁被杀那一天,到处生起大雾。马殷觉得奇怪,便告诉左右的人说:「我曾经跟随孙儒,孙儒每次杀死无辜的人就会发生大雾。难道今天有人冤死吗?」
翌日,官吏把真相告诉马殷,马殷说:「我实在太糊涂了,竟然杀死有功勋的老朋友,我将不久於世了!」
翌年,马殷便逝世了。(《五代史》楚世家)
杨祭春说:「粤寇破扬州,每当两军战斗,枪林弹雨,血肉纷飞时,那一天总是阴雨风霾,充满愁惨的气象。这件事我经验许多回,屡试不爽!」由此我们知道:无辜的杀戮,会干扰上天的和气。(《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一七二页)
第五章 心念与徵兆
有穷亲来,是福气象
有一天,罗惟德先生拜访刘寅,流露出欢喜的脸色,说:「今天有一件很愉快的事!」
刘寅问原因,罗先生回答:「刚才有十几位贫穷的亲戚,因为饥荒,从远地来我家,我把从前积蓄的钱财全部拿出来,发送给他们,全家没有一个人阻碍我,所以我觉得很愉快!」(《功过格》)
《景行录》说:「富贵家庭有贫穷的亲戚往来,便是忠厚有福的现象,现在的人反而引以为耻,而且感到厌烦,这是多麽丑陋啊!」
窦禹钧家里没有黄金翠玉的装饰品,没有穿著华丽的妻妾,可是赖以全活的人,不可胜数。这就是真正的惜福,真正的善用!
古德有一首诗说:「忽闻贫者乞哀声,风雨更深去复来。多少豪家方夜饮,欢娱未许暂停杯。」这真令人感叹,岂止是欢娱,甚至当他们腹胀、呕吐、秽藉时,还可能不断地吃喝呢!所以一个富人吃了一顿山珍海味,就能够让贫穷人吃了七天。一桌满汉全席,足够给穷人吃上一整年。仔细想想:一个人下箸夹菜的次数又有多少呢?可是陪他一齐吃喝玩乐的宾客暴饮暴食,行为不检点的酒女,一大伙人吃得杯盘狼藉,这些都全部折算在他一个人的福禄上。不如节省下来,多作几年享用,布施贫苦,救济危急,把福禄留给子孙领用!
从前甘矮梅先生精通五经,很多人跟他学习。他的弟子有一位当了御史,来拜访他,他留御史吃饭,只是葱汤、麦饭而已。他吃了一口,说了一首诗偈:
葱汤麦饭暖丹田,麦饭葱汤也可怜!
试向城头高处望,人家几处未炊烟。
这首诗的含意多麽深远啊!(《德育古监》第一二五页)
珍惜旧谊,是厚福相
明神宗万历年间,吴郡的申文定公做宰相退休返乡。他在冬天时,微服游览街市,步入一条小巷,看见一位老先生倚靠著门闾,正在晒太阳。
申文定公仔细一看,发现那位老先生是他从前的老邻居王皮匠。他说:「老先生!您还认得我吗?」
老皮匠吓了一跳,立即上前跪拜,并且答道:「您是堂堂的太师,今天来到寒舍,实在太委曲您了!」
申文定公马上扶老皮匠起来,进入屋内,跟老皮匠叙旧一番。老皮匠也忘记自己身份卑贱,告诉申文定公说:「米酒已经好了,您想喝一杯来去寒吗?」
申文定公笑著说:「很棒!」
接著,他们两人便对坐畅饮。
刚好那一天,抚军也在虎丘设宴,没邀请到申文定公,命令军官找到老皮匠家。那位军官跪著请申文定公。
申文定公说:「达官贵人的酒比较容易喝到,老朋友的酒很难相逢。我舍不得离开这里!」军官使者应诺而退。
申文定公与老皮匠都喝得尽兴後才相互道别。
翌日,申文定公派人厚恤老皮匠的家人。
他两个儿子,一位做了布政,一位当了尚书,孙子也任职侍郎,曾孙因为乡试第一名而登上进士。(《感应篇注训证》第一九四页)
宋朝的范文正公,以吏部员外郎出任郡守时,家里有三位仆从。後来他当了宰相,甚至逝世时,十年间家中一直没有增加其他仆从,也不曾轻易更换仆从。(《感应篇汇编》第四卷第十六页)
捐薪助人,後得鸿福
伏湛当平原太守,突然发生战争,天下纷扰,而且岁末欠收。於是,他告诉妻子说:「天下人都挨饿,我们怎麽能独饱呢?」
他立即拿出全部薪俸,救济乡里,而跟大家一齐粗食淡饭。
後来,他做到司徒,被皇上封侯,子孙世袭爵位。
(评)不必论所分送薪俸多少,只此一念,便能数世封侯。(《德育古监》第八十九页)
勤劳惜阴,必有作为
陶侃做广州刺史时,州里没什麽事,早晨他就把一百块砖头搬到屋外,傍晚又将那些砖块搬回屋内。
别人问他:「您为什麽要这样呢?」
陶侃回答:「我正在努力锻链身心!因为如果过於悠闲,恐怕不能做事,所以我自己劳动劳动!」
他时常告诉别人:「民生在於勤劳。夏禹是一位大圣人,尚且珍惜寸阴,至於我们凡夫俗子更应当珍惜寸阴,岂可好吃懒做,放逸图乐,有生之年不好好把握时光,死後默默无闻,毫无建树,真是自暴自弃!」
(评)忍受横逆和毁谤,就是降伏暴躁的脾气。如果一直持著清淡和冷漠的态度,便极易懒散放任,所以需要挺直腰干踏实奋励一番,才是君子为己之学。
程伊川自我反省说:「农人在严冬酷暑或者雨季,都辛勤耕种,所以我们才有饭吃。各种工艺和技术人员,努力做出种种器物,我们拿来享用。军人枕戈待旦,捍卫国家,我们才能安居乐业。如果我们对世人毫无益处和德泽,养尊处优,虚度岁月,便是甘愿做一只天地的寄生虫。」
古人说:「老百姓劳动肢体,才会产生感恩心;有了感恩心,才会萌起善念。贪图享乐则放荡淫逸,放荡淫逸则萌生恶念。孟子认为饱食暖衣,享乐过日而没有教养的人,接近於禽兽。然而牛马尚且能负重致远,这种人大概只像被豢养的猪而已!」(《德育古监》第一二九页)
爱出风头,容易出丑
宋萧王与沈元用一齐出使北方,居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寺里有一块唐朝的石碑,文辞非常骈丽,总共有三千多字。
沈元用的记性向来很好,他一再朗读碑文,宋萧王一边听一边走,好像漫不经心的样子。
回到住处,沈元用想要夸耀他的才能,拿出笔来,书写碑文,不能记忆的地方空了下来,一共缺了十四个字。宋萧王见了,立即拿笔,把所缺的文字补上,而且又改了沈元用写错的地方,多达四、五处。
宋萧王写好以後,将笔放好,聊其他事情,丝毫没有骄傲的表情。
沈元用大吃一惊,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感叹地说:「千万不要夸口说我能胜过别人,其实别人胜我更多!」这实在一点也没错啊!
陈几亭说:「君子有两种羞耻│第一是夸耀自己的长处和技能,第二是掩饰自己的缺失和不能。自己有长处和技能要保持谦虚,自己不会的就要努力学习充实。君子也有两种厌恶│第一是嫉妒别人的能力,第二是叙述别人的无能。我们应把别人的能力看成自己所有,别人不能的我们就搁置不谈。」(《德育古监》第一三五页)
轻视老人,恐难白发
杨大年年轻时,跟周翰、朱昂一齐在皇宫中。当时周翰和朱昂都已经白发皤皤了。
杨大年每次谈论事情,便侮辱他们说:「你们两位老头子认为怎麽样?」
周翰受不了,严肃地告诉杨大年:「你不要欺侮我老迈,你有一天也会老的!」
朱昂在旁边摇摇手,说:「你不要老!不要老!免得被人欺侮!」
後来,杨大年不到五十岁就逝世了。他想当老翁还求不到呢?(《德育古监》第一三四页)
见猎心喜,习性难断
宋朝的程颢,字伯淳,学者称为明道先生。他年轻时,爱好打猎,後来拜见濂溪的周敦颐先生,立刻不再打猎了。他自己说:「我已经没有这种爱好了!」
周敦颐(濂溪先生)说:「你说得倒容易!只是这心潜伏未发而已,有一天心念萌动,又像从前了!」
经过了十二年,程颢偶而看见打猎的人,果然有欢喜和爱好的心,才信濂溪先生的话一点都没有错。(《性理宗旨》)
(按)戒杀放生是为善去恶中极容易的事,断除畋猎,又是戒杀放生中最粗浅的事。明道先生(程颢)那麽贤能,经过了十二年的学道,心中的杀机尚未断尽。难怪持戒精严的高僧,天神都要恭敬礼拜。
後来明道先生做了上元县的主簿,看见乡民多用胶竿抓鸟,他下令把所有的胶竿折断,而且下令禁止捕鸟,我想这时候他的杀机已经完全断除了。岂只读书十年,才去得了一个「矜」字,读书十年,才去得了「状元」这个字。(《阴骘文广义节录》下卷第九十九页)
谈及利养,神瞠鬼责
宋朝时,有一位光孝安禅师,在定中看见两位僧人谈话。起初有天神拥护,听了很久,才离去。不久,出现恶鬼唾骂他们,并且把他们的脚印扫掉。
因为那两位出家师父,起先谈论佛法,其次说到俗事,最後谈及名闻利养。
(评)谈及世事,尚且被鬼神瞠怒责骂,何况现代人的行为、语言和心念,还不止如此。被鬼神瞠怒责骂,又当何如,实在真恐怖啊!(《感应篇汇编》第二十三页)
心起杀念,凶神现相
明思宗崇祯年间(西元一六二八年至一六四二年),江苏昆山县住了一位颇有名望的李瑶圃先生。
他的儿子李伯馨有一位客人,名叫朱三胡子,跟仆人串通阴谋。伯馨恨之入骨,派人送了一张名片(注一)给县里的衙门,吩咐他们要将朱三逮捕入狱。李家的仆人把名片藏匿起来,骗李伯馨说:「朱三已经被捕入狱了!」
有一天,李伯馨又派仆人送名片叫县衙里的人杀死朱三,仆人回来又骗李伯馨说:「朱三已经死在监狱了!」
不久,李伯馨生了一场大病,看见朱三来索命,家人因为他神志不清,而且从前提供的消息不确实,所以不敢告诉他朱三还活著,每天祈求神明赦免他,终究还是没有化解,被「朱三」捉死(注二)。
问:「朱三还活著,而李伯馨所看见的到底是什麽呢?」
答:「这就是一般人所谓凶神!朱三固然有罪,李伯馨的手法却太狠了。他借刀杀人以後,难免会产生後悔和恐惧,心中时时刻刻有一个朱三的影像,所以凶神便变现出朱三的样子来杀害他。」(《感应篇注训证》第四卷第二五八页)
(注一)原文是「名剌」,因为古代中国人削刨木块,书写姓名,以便拜访时通报姓名,所以叫做「名剌」。後来将姓名改写在纸上,叫做「名帖」,相等於现在的「名片」。
(注二)看见的事物未必真实,看不见的事物也未必不存在。前者例如:水中的月亮和凶神所变现的朱三。後者例如:心灵和善恶业的影响力。
妄心一萌,异形踵至
吴曦是吴的孙子,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吴挺问他的志向,他立即口出狂言,说出一堆不忠的话,吴挺大怒,把他踢到炉火中。後来他长大果然叛变了。
尚未叛变以前,他曾经跟朋友竞争比赛追逐狩猎,一直到很晚才回家。当他垂鞭望向四周,抬头看见月亮中有一个人,也是骑马垂鞭,长得跟自己非常相似。他问左右的随从和朋友,每个人都回答看见同样的情景。
吴曦心里想:「我快要大富大贵了!月亮里的那个人分明就是我啊!」吴曦扬鞭向月中人行揖作礼,那月中人也扬鞭回礼。吴曦心里非常高兴,於是就阴谋叛变。
当时有位算命先生分析吴曦的名字,告诉他说:「你的名字『曦』表示:『三十一日後,我乃被戈』的意思!」
一个月後,吴曦果然被安丙消灭了。
一旦萌起妄心,奇怪的现象便接踵而至。虽然有非常特殊的徵兆,违背道理就是妖孽。(《感应篇注训证》第四卷)
狠心杀蛇,丧身火海
从前有一位富翁,他的房屋旁边有一棵枯乾的树木。他想砍掉这棵枯木。
当天夜晚,他梦到一个人,带著一群人请求他宽延日期,等候他们迁移後,再行砍伐。
富翁醒来以後,便派人爬到树上去观看,发现有许多条蛇盘结在枯树干里。於是,富翁便叫人放火把枯木烧掉。
不久,他家人在半夜时曾经看见火花飞入屋内。可是当他们起来救火时,却又消失了。这样经过数次後,他家人就不以为怪了。
有一天,一位婢女不小心在薪木上掉落炭火,不久却焚烧起来。他们家人以为这跟从前的状况一样,大伙儿都酣睡不起。等到他们发觉情势不妙时,已经来不及逃了。全家人都被焚毙。(《感应篇汇编》第四卷第七十二页)
梦人乞命,尽速放生
明神宗万历九年,杭州湖墅这地方住了一位姓于的人家,邻居遭遇盗贼抢劫。女儿特地买了十几尾鳝鱼,赶回娘家,向母亲问安。于母把鳝鱼养在陶制的水瓮中,事後却忘记了。
有一天晚上,于母梦到十个人身上穿著黄色衣裳、头上戴著尖帽,跪在她面前,乞求救命。
于母醒来以後,觉得疑惑,便去卜卦的地方问吉凶。
卜卦的人告诉她:「你家里应当有动物乞求你放生!」
于母回家,找遍室内,发现水瓮里有鳝鱼,算算数目,正好是十尾,大吃一惊,便将这些鳝鱼放入溪河。(《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戒杀放生文第十七页)
猛兽为患,暴政所致
从前汉光武帝时,洪农郡这地方有很多老虎。太守叫百姓设陷阱,拿弓箭来射杀老虎,可是虎患反而更严重。
等到刘昆当太守时,他主张:虎患是暴政所造成的。他叫老百姓把陷阱填平,将弓箭折断,只努力地推行仁政,体恤民间的疾苦。说起来真奇怪,老虎遂相率渡河而去。
刘昆没有证得大道,只因为一念仁心便能顿除暴虎,何况学佛慈悲的人呢?
又例如圣僧降龙伏虎的事迹,清楚地记载在历史的典籍中,如果人人能学佛菩萨和圣僧的慈悲,则纵使老虎和豹子充满世间,尚且不能为害,何必忧虑禽兽会害人呢?
如果残暴的人都变得慈悲,则有毒害的动物,也都将化为麒麟和凤凰。因此,我们知道:纵使动物至猛至毒,也有可感可化的地方,只怕人不能慈悲而已。(《感应篇汇编》第三卷第三十二页)
同理可知:环境污染的问题及社会的暴力问题,无不跟政治有关,而政治又跟人心有关。要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风气,必须从改造人心下手,才是根本的办法。
风雨不调,恐有冤狱
汉朝时,江苏省东海县这地方有一位非常孝顺的媳妇,守寡独居,侍奉婆婆非常勤谨。她婆婆恐怕这样长久下去,会妨碍她再嫁,因此自己上吊而死。
婆婆的女儿诬告媳妇强迫自己的母亲缢死,那位孝妇有口难辩。东海县的狱吏于公为孝妇辩护,却没有结果,因此孝妇被判了死刑。
孝妇死後,东海县三年没有下雨。
直到新来的太守上任後,狱吏于公向他禀白孝妇的冤情,祭拜孝妇的坟墓,当场天降甘霖,旱相才得以解除。
由於于公的判决公平正直,所以老百姓都十分佩服。有一天,于公的大门坏了,乡亲父老想为于公重建一座新门。
于公说:「可以把门造得高大一些,好让马车出入方便。因为我治理监狱,多积阴德,从不冤枉无辜的百姓,所以我的子孙必会兴隆!」
後来,他的儿子于定国,果然当了丞相,被封为「平西侯」。孙子于永也以孝闻名於世,并做了御史大夫。(参阅《前汉书》于定国传、《阴骘文广义节录》卷首补阙第十八页)
杀猪现猪,业感现前
屏东市中正路有位妇人把房子租给一位屠夫。有一天中午,那位妇人走过房客的房间,正好屠夫在睡午觉,没有把门关上。妇人看见睡在床上的不是人而是一头猪,她大吃一惊,不敢再将房屋租给屠夫。
屠夫杀猪变猪和赵子昂画马变马,及楞严经所说「吃羊变羊」的原理,有些类似和相通的地方。这些都是唯心所现及业力所感的现象。
这种情形也颇似:有福的人在粪土中意外地找到珠宝,没有福的人手握珍宝也会变为粪土。
身体病痛,邪心所感
郭恩他们三兄弟都跛脚,不便於行走。他们请管辂卜卦,以查明原因。
管辂说:「这卦表示你们家中有一座坟墓,墓中有一位女鬼。她如果不是你们的伯母,就是叔母。从前饥荒时,你们为了数升米,把她推落井中,而且又投下一块大石,砸破她的头。鬼魂怨痛,因此自己到天庭控告你们!」
郭恩听了,痛哭流涕而且俯首认罪。(《三国志》魏志管辂传、《五戒吉凶正史事证选》第二十三页)
福德之人,必有神护
依据《旧五代史》的记载:五代十国的楚国君主马殷还是平民时,隐隐约约看见有神人在旁边侍候。马殷因此暗地把神人的形像记忆下来。等到後来尊贵显赫,他拜谒衡山的神庙,看见庙中所塑的神像,与从前所见的神人,长得一模一样。
由此可知:贵人一定有鬼神保护。这难道是偶然吗?(《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一七三页)
废除苛政,蝗虫散去
汉朝的宋均,做九江太守时,减少冗员,节省无谓的开支,实施便民政策,老百姓个个安居乐业。
九江一带原先有许多老虎为患,前任太守召募猎人设置许多陷阱,可是老虎伤人的传闻还是一直没有中断过。
宋均告知所属的各县说:「老虎和豹为害百姓,罪过出在残酷的政府官员身上。一味劳师动众,捕杀动物,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於是,他便削减税赋,老虎也陆续向东行走,渡过江河。
汉光武帝中元年间(西元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湖南和湖北产生许多蝗虫,飞到九江边境便自动散去。
後来,宋均出任尚书令。(《後汉书》宋均传)
第六章 心念与鬼神
恭敬诸天,多福少障
佛陀在大小乘经典(例如:《大般涅盘经》第十八卷、《杂阿含经》第九卷)都曾教导弟子「六念法」。六念法的第六种就是念天。
恭敬诸天,会蒙受诸天的护佑。尤其初学者的精神境界较低,如果有了神明保护,修习禅定较容易成就。
下面,我们举陈健民上师所遇到的例子来证明:
陈上师在印度的加林邦闭关时,曾向一位基督教会的长老租房子。房租的契约是三年,而且租金也早已缴了。
由於该地与西藏贸易的兴隆,房东再三向陈上师要求增加租金。
陈上师不胜其烦,在某个夜晚,他便向上帝祷告说:「您的门徒正在使我苦恼啊!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您是正义之神,请您告诉他怎麽做吧!」
当晚,那位房东不能入睡,辗转反侧到天亮。大约凌晨四点时,他进入恍惚之境,清楚地听到神对他说:「你应该亲近这位喇嘛,和他一起祈祷!」
他立刻跑去见陈上师,祈求加入祈祷会。陈上师引证圣经的经文「嗜爱钱财是罪恶的根源」向房东说明,并且答应在三年後,房租再增加五个卢比。
由於印度与西藏的贸易崩溃,致使房租普遍下跌。但陈上师仍然一直信守诺言,他感谢上帝,因此他比邻居们缴了更多的房租。
陈上师又曾经在王舍城做一百天禅修。禅修期间,他禁语,除了买食物及到附近温泉洗澡外,一概足不出户。温泉附近,有一间印度教的寺院,他也没有朝拜。
在禅修的第三天,有一尊面目怪异的神,进入他的梦幻禅定境界。那尊神只变成两半,粗暴地逼近陈上师,陈上师观空,才消失。
翌日清晨,他携带供品去那一间印度教寺庙。走进神庙,才发现昨夜来访的正是那间寺庙的主神。
陈上师说:「原来是你!我是一位佛教徒,不知道你住在这儿。请你再来叙一叙,但是不要再为难我!」
第二天晚上,又进入我的梦中,我在梦中清楚地觉知:脸上露出慈祥,不像上次那麽粗暴。
陈上师问:「佛教和印度教之间是什麽关系?」
回答:「道友关系!」
陈上师说:「不!不!你还没学会佛陀的中心思想,请你和我一起!如此一来,你也能学会很多东西。」
点头答应。
从此,陈上师在王舍城便没什麽障碍了。
後来陈上师又到噶林邦镇,向镇内的关公塑像(西藏人称关公为「格萨尔」Gesar)及印度庙的克里希纳神(Krishna西元前三千一百年前印度教的圣人,擅长以笛声唤醒无明的人们)献上供养。那两位神只也成为陈上师的护法神。陈上师顺利在噶林邦镇闭关长达二十八年之久,终於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瑜珈行者。(参阅陈健民上师口述,无忧子所译:《佛教禅定》上册第一七六页)
回心向善,福神护随
元自实先生对缪材有恩,可是缪材却辜负他,做出很对不起他的事。元自实心里感到愤恨不平,天未亮就准备要去杀死缪材。路过一座庵,庵主轩辕老先生是一位有道之士,早晨起来诵经,看见自实走过时,背後有数百位形状奇怪的鬼魂跟著他,每位鬼魂的手里都拿著刀斧,样子非常凶恶。经过没多久,轩辕老先生却看见自实背後跟随了一百多位戴金冠和玉佩的神人,手里捧著香花和幢,各个露出祥和愉快的表情。
老先生感到很讶异,上前询问元自实。自实说:「我恨透缪材辜负我,要去杀他。等我走到他家门口,我心里想:他虽然辜负我,但他的妻子有什麽过错呢?况且他还有年老的母亲,如果我把他杀了,岂不等於杀了他们全家,我於心不忍,所以就改变心念回来!」
老先生把自己所看到的不同情景告诉他,并且说:「心中起了一个恶念,凶鬼跟随;起了一个善念,福神跟随。神明已经知道你的事情了,你快要有厚福了!」
於是元自实便勇猛向善,不断积功累德。後来,元自实果然考取功名,做了卢山令,又当了卿相。而缪材却颓废身亡。(《感应篇汇编》第四卷第八十二页和《德育古监》第一百五十页)
一起念处,即福祸门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