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群书治要菁华录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9-10 20:08
標題: 群书治要菁华录



序  言
  
  《群书治要》(下简称《治要》)乃唐初文臣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受 太宗之诏令,节录浩瀚典籍之精华,作资政镜鉴之书。《旧唐书·萧德言传》云:「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 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赉赐优渥。」史载,太宗于此书常手不释卷,日夜读之,欢喜无量。实知此书之于「贞观盛世」其益大也。然此书亡于唐末兵戎,继而流落东夷。日本天皇、臣子视为圭 臬,经筵屡次宣讲,曾创日本两朝盛世。是书至清末重回本土,然知者甚少,惜此中华治世之宝典,埋没于世久矣。
  《治要》乃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精要,自经、史、子一万九千多卷之书中节 录而成,可谓字字珠玑,故太宗日夜读之,手不释卷。然今人读之,篇幅仍巨。余等为此书作译注,斐然成文,百万字巨。译注此书毕,乃择录治要之嘉言懿行,以欲时人得览治要之精粹也。
   《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治要》乃古圣先贤前言往行之精要。菁华录,又乃《治要》之精要也,句句皆为万古圣贤血脉,今人除非不读,读之,必获深益也。经由此书,转而 进读《治要》,则其益深也。
  古人有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范文正公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昔魏徵等位极人臣,编撰圣典、韬略天下,余等草野遗 民,才学、知识不能望其项背,然食君之禄,得亲之养,受师之教,三者深恩,不可不报也。固不揣浅陋,编是书,诚愿为世之和谐,尽己之力,其心一也。
  是书放弃版权,愿有缘仁者,见此 书而广宣流布,则非仅种个人之福田,实乃畅先圣之本怀,於世人其益也厚矣。是为序。
  群书治要译注小组
  癸巳年春月
卷  一   周易治要

  
  乾 卦
  
  【原文】乾:元、亨、利、贞。
  【注释】乾:卦名。《周易》以卦为单位,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易卦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小的单 位是爻,基本单位是经卦,每卦由两个经卦,或者说由六爻组成。经卦有八个,即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它们分别代表八种类别的自然物质,如乾代表天文之事,坤代表地理之事,卦象是 比较单纯的。八个经卦互相重叠构成六十四卦。本卦是同卦相叠(乾下乾上)。六画都是阳爻,用以象天,喻龙,比喻有才德的君子。元、亨、利、贞:《子夏易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 也。贞,正也。言乾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以四德于人事而言,即为仁、礼、义、智,又先儒云 ,乾为天,为信,故以此句于人事而言即表仁、义、礼、智、信五常德。
  【译文】乾卦象征着天:具有元始、通达、和谐有利、贞正坚固的德性。
  【原文】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
  【注释】象曰:象有卦象和爻象,就是一个卦或者一个卦的某个爻的象。解卦,一般是把一个卦列出来,分析这个卦的象是什么、所表达的谶语是什么。所以说这个卦或者爻所说的,就 是「象曰」。
  【译文】《象传》说:天道广而无私、生养万物、运行不息,君子应该效法天道,努力自强,不停止地追求进步,永不止息地去努力。
  
  【原文】九三:君子终日 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处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故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
  【注释】九三:《周易》每卦六爻,第三爻为阳 爻者,称为「九三」。君子:《周易正义》:以阳居三位,故称「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称「大人」;阳而得位,故称「君子」。乾乾:自强不息貌。夕惕若厉,无咎:惕,小心谨慎的意思;厉, 严谨而危正的德行;咎,灾祸和过失的意思。
  【译文】乾卦的第三爻九三,象征着一个才德出众的君子,应当自强自立,勇猛精进,终日不懈,连到了夜晚,也要和白天一样警醒自己。假如能 够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哪怕遇到危难,最终也会没有灾祸和过失。(这是说九三处在下卦的最高处,又在上卦之下,君子悟此卦象,如果纯粹只修习处下位之道,则居上位的德行 就会废除,如果纯粹只修习居上位之道,则处下位的礼节就会荒废。因此终日不懈,连到了夜晚,也要和白天一样警醒自己。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原文】上九:亢龙 有悔。
  【注释】上九:指乾卦的第六爻。上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思。亢龙有悔:亢,极,达到最高的境界。
  【译文】乾卦的第六爻上九,象征着处在极高点的龙,知进而忘退,就会有悔 闷的后果。
  
  【原文】保合大和,乃利贞。不和而刚暴也。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万物所以宁,各以有君也。
  【注释】保合大和,乃利贞:大和,亦称太和,均衡和合适的状态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庶物,众物、万物。
  【译文】万事万物如果能够保持它的太和之气不断地运行,永远融洽无偏,就能实现最终的和谐贞正。(如果没有和顺,纯阳刚暴,那么万物就会 失去其利,不得其正。)圣人从普通的百姓中首先显现出来,而不自为天下人之首,让天下万国各得其所,各安其事,这样(依乾道而行)万国自然和谐相安,无侵无争,都得到了安宁。(万物都能得 到安宁,在于各自有贤德的人来担任领导之位。圣人效法乾德,生养万物,作为万物之尊,分别任命贤德之君引领万国,所以万国皆得安宁也!)
  
  【原文】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 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注释】文言:《文言》是 《易传》中专门用以解说乾、坤两卦的;解乾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乾文言》,解坤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坤文言》,相传为孔子所作。
  【译文】《文言传》说:元始(在人为仁), 是众善的初发;通达(在人为礼),是美好的会聚;有利(在人为义),是事物的和谐;正固(在人为智),是办事的根本。君子体察仁道,处处行仁,就足以领导众人,寻求美好的事物就会处处合乎 礼,施利于他物就会处处合乎众义,坚守正道就可以办好事情。君子就是能够施行此四种德行的人,所以说:「乾卦,象征元始、通达、和谐有利、贞正坚固。」
  
  【原文】子曰:君子 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注释】子曰至所以进德也: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正义》: 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增进道德建立事业。推忠于人,以信待物,德行就能够得到提升。 修理文教,内心诚实,就是立业的根基。处在上位的时候不敢心怀骄慢,处在下位的时候心也不会忧闷。
  
  【原文】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 人作而万物睹。
  【译文】孔子说:同样的声音能够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水总是流到湿地上,火总是先烧干燥处,龙吟然后景云就会腾升,虎啸之处就会有谷风相随,圣人兴起, 万民都来仰望他、亲近他,接受他的引导和教化。
  
  【原文】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以君德而处下体,资纳于物者也。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注释】君子学以聚之,问以 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正义》:「君子学以聚之」者,九二从微而进,未在君位,故且习学以蓄其德。「问以辨之」者,学有未了,更详问其事,以辨决于疑也。「宽以居之」者,当用宽 裕之道,居处其位也。「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
  【译文】君子通过学习来蓄养其德行,学习后还有不明了的,就详细地询问考究来明辨决疑(有君主的美德而处在下位,是因 为有所依靠和接受他物的帮助),以宽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以仁爱之心来行事接物。
  
  【原文】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 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注释】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合是符合、相通的意思。这四句通过比拟来 赞扬「大人」。大人,即圣人。
  【译文】九五爻辞所说的「大人」,圣明德备,他的道德和天地一样覆载万物,他的圣明如同日月一样普照万物,他施理政事像四时一样井然有序,他示人的吉 凶祸福如同鬼神一样奥妙无穷。他若在天时之前行事,天不违背他,若在天时之后行事,也能奉顺天道运行的规律。天都不会违背他,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
  
  【原文】知进退存亡而 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译文】深知进取与引退、生存和灭亡的道理,行为不偏失正道。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
  
  坤  卦
  
  【原文】象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象传》说: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这是坤卦的象征。君子应效法坤卦的精神,深厚自己的德行来容载天下万物。
  
  【原文】文言曰:坤至 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译文】《文言》说:坤卦六爻皆阴,至柔,但在变动时却也显示出无比的刚。地体不动,极为安静,但生物不邪,德能 方正,含养万物而德化光大。坤道至柔,承载于天而依照四时运行得当。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修积善行的家族,必定能够积累许 多庆祥(能够庇佑子孙);累积恶行的家族,必定会留下许多祸殃(必将贻害子孙)。
  
  【原文】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注释】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 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周易正义》:「君子敬以直内」者,言君子用敬以直内。「内」谓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理。「义以方外」者,用此义事,以方正外物。言君子法地正直而生万物,皆得所宜, 各以方正。「敬义立而德不孤」者,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德不孤也。
  【译文】君子恭敬一切,以使内心正直;行为处处循礼,以此方正外物。能够做到恭敬一切、处 处循礼(人们就会恭敬于他,以义应之),就能够使美德广布,得到众人的回应。
  
  蒙  卦
  
  【原文】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注 释】山下出泉,蒙:释蒙卦上艮为山、下坎为水之象。泉水流出山必渐汇成江河,正如「蒙稚」渐启。君子以果行育德:《周易正义》:「育德」谓隐默怀藏,不自彰显,以育养其德。「果行」「育德 」者,自相违错。若童蒙来问则果行也,寻常处众则育德,是不相须也。
  【译文】《象传》说: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着「蒙稚」渐启。君子效法蒙卦的精神,行动时如水之必行,果决不疑, 修德时隐默怀藏,不自彰显。
  
  【原文】蒙以养正,圣功也。
  【译文】童蒙的时候就能够培养其纯正无邪的品质,这就是至圣之功了。
  
  师  卦
  
  【原文】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注释】地中有水,师:释师卦上坤为地、下坎为水之象。君子以容民畜众:君子,容纳畜养民众。《周易正义》:「君子以容 民畜众」者,言君子法此师卦,容纳其民,畜养其众。
  【译文】《象传》说:地中有水,水聚集在地中,象征着「兵众」。君子观察此卦象,因此包容、保护其民众,积聚其民众。
  
  【原文】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为师之始,齐师者也。失令有功,法所不赦,故师出不以律,否臧皆凶也。
  【注释】师出以律,否臧凶:否,音匹。「否臧凶」者,若其失律行师 ,无问否之与臧,皆为凶也。「否」谓破败,「臧」谓有功。然「否」为破败,即是凶也。何须更云「否臧凶」者,本意所明,虽臧亦凶。
  【译文】初六:兵众出发要依照律法,如果不依照律 法和号令行事,即使胜了也会有凶险。(建立军队,一开始就要整顿军纪。士兵如果违反了军纪,就算侥幸立了大功,也是军法所不容的,所以军队出征不依照律法,即使胜利了也是很危险的。)
  
  【原文】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处师之极,师之终也。大君之命,不失功也。开国承家,以宁邦也。小人勿用,非其道也。
  【注释】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 勿用:这三句说明师卦之终,时当班师告捷,有开国承家之赏,不可任用小人。
  【译文】上六:天子颁布命令,封赏功臣为诸侯、为大夫,小人不能够起用。(上六处在师卦的终极,是师卦的 终竟。天子对功臣的封爵,不能离开了他们的实际功劳,根据功劳大小封赏他们,功劳大的封为诸侯,功劳小的封为卿大夫,为的是使国家安定。小人不能任用,这不符合治国平天下的正道。)
   
  【原文】象曰: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译文】《象传》说:「小人不可任用」,是说明用小人必将危乱国家。
  
  履  卦
  
  【原文】象曰 :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注释】上天下泽,履:释履卦兑下乾上之卦象。辩上下,定民志:辩,通「辨」;定,规定端正。
  【译文】《象传》说:天下有泽(上是 天,下是泽,这是上下的正常状态,人的行为也应当如此),象征循礼。君子观察履卦的卦象,要辨清上下的位分,以安定百姓的心志。
  
  泰  卦
  
  【原文】 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注释】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此据卦象,说明天地阴阳交合、万物生养畅通之理。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周易正义》中有「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上谓君也,下谓臣也,君臣交好,故志意和同。内君子而外小人:内、外指内卦和外卦,君子指三阳爻,小人指三阴爻。君子道长, 小人道消也:《周易禅解》,君子道长,则六爻皆有君子之道;小人道消,则六爻皆有保泰防否之功也。
  【译文】《彖传》说:天地阴阳交合,万物生养之道就通畅无阻;君臣上下交心感应, 人们的思想意识就会协同起来。此时,君子在内(健于行事),小人在外(顺以听命),君子之道就能渐长,小人之道就会渐消。
  
  否  卦
  
  【原文】象曰: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注释】天地不交,否:否,音匹;此释上乾为天、下坤为地之象。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俭德,俭约的品德。《周易正义》:「君子 以俭德避难」者,言君子于此否塞之时,以节俭为德,避其危难,不可荣华其身,以居禄位。此若据诸侯公卿言之,避其群小之难,不可重受官赏;若据王者言之,谓节俭为德,避其阴阳已运之难,不 可重自荣华而骄逸也。
  【译文】《象传》说:否卦的卦象为坤(地)下乾(天)上,为天在地上之表象。天在极高处,地在极低处,天地阴阳之间因此不能够互相交合,所以时世闭塞不通。这 个时候君子必须隐藏、俭约,有德而不显,这样才能避开危险与灾难,不可以谋取高官厚利、享受荣华富贵。
  
  【原文】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 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注释】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周易正义》:「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者,与泰卦反也。泰卦云「上下 交而其志同」,此应云「上下不交则其志不同」也。非但其志不同,上下乖隔,则邦国灭亡,故变云「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周易集解》:崔觐曰:阴、柔,谓坤。阳、刚,谓乾 也。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周易集解》:崔觐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义也。
  【译文】《彖传》说:天地之气互不交感,万物就会堵塞不通;君臣之间互不沟通,国家 就会衰败灭亡。此卦内卦坤体阴,外卦乾体阳,表示内柔而外刚,小人在位而君子在野。这样,小人之道就会日渐增长,君子之道就会日渐消亡。
  
  同人卦
  
  【原文】象 曰:天与火,同人。天体于上,而火炎上,同人之义。君子以类族辩物。君子小人,各得所同。
  【注释】天与火,同人:《周易正义》:天体在上,火又炎上,取其性同,故云「天与火,同人 」。君子以类族辩物:《周易正义》:族,聚也。言君子法此同人,以类而聚也。「辨物」谓分辨事物,各同其党,使自相同,不间杂也。
  【译文】《象传》说:同人卦的卦象是离(火)下乾 (天)上,为天下有火之表象。天在高处,火势熊熊而上,天与火亲和相处。(天高高在上,上面又有大火燃烧,这是同人卦的含义。)君子得到此卦的启迪,要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懂得 明辨事物,求同存异,团结众人,以实现天下太平。(让君子和小人各同其党,使他们各自和相同的人在一起。)
  
  【原文】彖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行健不以武而以文 明用之,相应不以邪而以中正应之,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君子以文明为德者也。
  【注释】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周易集解》:何妥曰:离为文明,乾为刚健。健非 尚武,乃以文明。应不以邪,乃以中正。故曰「利君子贞」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周易集解》:虞翻曰:唯,独也。崔觐曰:君子谓九五,能舍己同人,以通天下之志。
  【译文】《彖 辞》说:君子以文明之德而显现刚健,以中正之道与万物相应,这才是君子的正道(君子行为刚健不用武力而使用文明,表现出来的不是奸邪而是与中正相应,这才是君子所行的正道),只有君子能够 以正道感通而聚合天下人的意志(君子用文明来作为自己修习德行的标准)。
  
  大有卦
  
  【原文】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包容之象 也,故遏恶扬善,成物之美,顺奉天德,休物之命也。
  【注释】火在天上,大有:释「大有卦上离为火、下乾为天之象。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恶扬善,意为遏阻奸邪,称扬善良。休 ,用于动词,犹言「休美」。
  【译文】《象传》说:火焰高悬于天上,无处不照,象征「大获所有」。君子以此卦象所兆,应当遏阻奸邪,称扬善良,以奉承顺应上天的德性,美善万物的性命 (大有卦,是包容的象征。所以君子因此要遏恶扬善,成就万物的美善,尊顺奉行上天的德性,美善万物的性命)。
  
  【原文】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居大有之上,而不累于位, 志尚于贤者也。
  【注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此谓上九以阳刚之德居大有卦终,超然安处于「无位」之地,犹如获「天佑」长保富有,故「吉无不利」。
  【译文】上九:有来自于上 天的护佑,凡事吉庆,无不顺利。(意思是此爻象征处在大有之时,君子没有被物系累其心,是因为他能清静高洁,志在圣贤。)
  
  谦  卦
  
  【原文】谦。象 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多者用谦以为裒,少者用谦以为益,随物而与,施不失平也。
  【注释】地中有山,谦:释谦卦上坤为地、下艮为山之象。君子以裒多益寡,称 物平施:裒,音剖,念二声。《尔雅·释诂》云:「裒,聚也。」《周易正义》:「裒多」者,君子若能用此谦道,则裒益其多,言多者得谦,物更裒聚,弥益多也,故云「裒多」,即谦尊而光也,是 尊者得谦而光大也。「益寡」者,谓寡者得谦而更进益,即卑而不可逾也,是卑者得谦而更增益,不可逾越也。「称物平施」者,称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物之先多者而得其施也,物之先寡者而亦得 其施也。故云「称物平施」也。按:「裒」字也有削减之意,宋儒注解《周易》时,「裒多益寡」多解释为削减多余,补益不足。此处白话翻译时取《周易正义》之义。
  【译文】《象传》说: 高山深藏在地中,象征着谦虚。君子效法谦卦的精神,多者谦虚就能积聚更多,少者谦虚也能增益更多,无论是多者还是少者,都能从谦卦中平等地得到受益(多者谦虚能够积聚更多,少者谦虚也能增 益更多。君子根据物品的多少给予,施予不失公平)。
  
  【原文】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译文】天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者,补益谦虚者;地的规律是变易盈满者,充实谦虚者;鬼神的规律是危害盈满者,施福谦虚者,人道的规律是憎恶盈满者,喜爱谦虚者。谦虚的人处在尊高之位,道 德会更加光明,处在卑下之位,其德行人们也难以超越。只有君子才能够保持谦德至终啊!
  
  【原文】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能体谦谦,其唯君子,用涉大难,物无害也。象 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养也。
  【译文】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因为有无比谦逊的美德),即使涉大险、过大河,也将是吉利的。(唯有君子有谦而又谦的美德,以此来处理异常的 艰难,万物都不会有损害)。《象传》说「谦而又谦的君子」,是说用谦卑来养成其恒久的美德(牧,养的意思)。
  
  【原文】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匪懈,是以吉也。象曰 :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译文】九三:有功劳而且懂得谦虚的君子,能够保持谦德至终,凡事都会吉利(有功劳且能保持谦恭而不懈怠,所以能够获得吉祥)。《象传》说:有功劳还保持谦 虚的君子,万民都会敬服于他。
  
  豫  卦
  
  【原文】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注释】忒:意为误差、 差错。
  【译文】天地能够顺时而动,所以日月运行不会有过,四季轮转没有误差;圣人能够沿顺民情而动,则刑罚清楚简单,万民服从。
  
  
  
  随  卦
  
  【原文】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泽中有雷,动悦之象也,物皆悦随,可以无为,不劳明鉴,故君子向晦入宴息也。
  【注释】泽中有雷,随:释随卦上兑为 泽、下震为雷之象。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向晦」犹言「向晚」。「宴」,安也。「宴息」即休息。这是说明君子观随卦之象,悟知凡事「随时」的道理,故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
  【译 文】《象传》说:大泽中响着雷声,泽随顺雷声而震动,这是随顺之象。君子因此而随天应时,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泽中有雷,是震动和喜悦之象,万物都喜悦地随顺,君子可以无为,不需 要凡事明察,所以说君子可以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
  
  观  卦
  
  【原文】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注释】风行地上 ,观:释观卦上巽为风、下坤为地之象。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这是说明「先王」效法观卦「风行地上」之象,省视万方,示民以教,使百姓有所瞻仰而顺从教化。
  【译文】《象传》说:观 卦的卦象是坤(地)下巽(风)上,为风吹拂于地上而遍及万物之象,象征瞻仰。先代君王仿效风吹拂于地而遍及万物的精神,设立省方之礼,视察四方,考察民风民俗,设立政教。
  
   【原文】彖曰: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注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巽,古同「逊」,谦让恭顺之意。《周易正义》:顺而和巽 ,居中得正,以观于天下,谓之「观」也。此释观卦之名。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神道,犹言「神妙的自然规律」。不忒,指没有变更、没有差错。
  【译文】《彖传》说:具备温顺谦逊的 美德,居中得正位,从而考察天下民风。观察四季运转丝毫不差就能懂得其中存在着大自然神妙的作用。圣人能够效法天道而设教于天下(自己修积善德,身体力行,做大众的榜样,不需要通过言语教 诫和威刑恐逼),万民就会自然服从于他,天下实现垂拱而治。
  
  【原文】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居观之时,最近至尊,观国之光者也,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 于王也。
  【注释】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光,指国家大治而呈现的光辉景象。宾,用于动词,犹作「作宾」。此谓六四柔顺得正,亲比九五,犹如贤者观光于盛治之国,故称有利于成为君王 的座上宾,即言可以效用于贤君,其吉可知。
  【译文】六四:观仰国家大治的光辉景象,适宜以宾客的身份入朝辅佐君王。(在观仰之时,能够最容易接近君王的,是能够观仰国家大治光辉景 象的人。接近君王并因此得到官位的,是那些明白和学习国家礼仪的人。所以说「利用宾于王」。)
  
  【原文】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上之化下,犹风靡草,故观民之俗,以察己道 。百姓有罪,在余一人,君子风著,己乃无咎。上为化主,将欲自观,乃观民也。
  【注释】观我生,君子无咎:观我生,指既受人瞻仰又自观其道。咎,指过失、罪过。
  【译文】九五 :君王经常巡视国家,看民风淳正与否,如果天下有君子之风著,这样就不会有过错了。(在上位的教化在下位的,如同风吹草木,草木顺风而倒,所以,观察民众的风俗,就可以体察自己所施行的是 否合道。百姓如果有罪,罪责在我君主一人。天下有君子之风,自己就没有过错了。在上位的人是教化的主导者,要观察自己所施行的是否合道,观察民风就可以知道了。)
  
  噬嗑卦
  
  【原文】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注释】雷电噬嗑:噬嗑,音市喝。释噬嗑卦下震为雷、上离为电之象。明罚敕法:明,动词,严明,敕,犹言「正」。
   【译文】《象传》说:噬嗑卦的卦象是震(雷)下离(火)上,为雷电交击之象。雷电交击,就像咬合一样。雷有威慑力,电能放光明。古代帝王效法这一卦象,严明刑罚,整饬法令。
  
  贲  卦
  
  【原文】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处贲之时,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也。
  【注释】山下有火 ,贲:贲,音必。释贲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离(离为火)之象。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这是说明「君子」观贲卦之象,悟知当以「文明」理政,但不可以文饰「断狱」。
  【译文】《 象传》说:山下燃烧着火焰,象征着「文饰」,君子因此修明政事,不敢以威刑断狱。(出现贲卦卦象之时,火照着山,山因为火而被照明,不可以采用严厉的刑罚来治理政事,所以君子一般采用文明 来理政,而不会通过武断判决案件来治理天下,甚至让民众无讼。)
  
  【原文】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译文】彖传说:观察天象,可以知晓四 季的变化规律;观察社会的人文现象,可以推行教化而实现天下大治。
  
  大畜卦
  
  【原文】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物之可畜于怀,令德 不散,尽于此也。
  【注释】天在山中,大畜:释大畜卦下乾为天、上艮为山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识,音帜。前言往行,指前代圣贤的言行。这两句说明「君子」效法大畜卦 象,多记「前言往行」以畜美德。
  【译文】《象传》说:天包含在山中,这是宽广包容之象,君子感此卦象,应该牢记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来培养自己的德行。(万事万物中,唯有贮藏前言 往行于怀,才能让道德不散弃。)
  
  颐  卦
  
  【原文】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言语饮食,犹慎而节之,而况其余乎。
  【注释 】山下有雷,颐:释颐卦上艮为山、下震为雷之象。颐者,养也。《周易集解》引刘表曰:山止于上,雷动于下,颐之象也。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这是说明「君子」效法颐卦「养正」之道,「慎言 」以养德行,「节事」以养身体。
  【译文】《象传》说:山下响动着震雷,象征着颐养,君子感此,谨慎言语以培养德行,节制饮食以养护身体。(言语和饮食,都能够谨慎、节制,更何况其 他呢。)
  
  习坎卦
  
  【原文】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至险未夷,教不可废,故以常德行而习教事也。习于坎,然后能不以险难为困,而德行不失 常。
  【注释】水洊至,习坎:洊,音荐。古同「荐」,再、屡次、接连之意。此释上下坎均为水之象。常德行,习教事:常,动词,当读为「尚」,意味着恒久保持。习,动词,犹言「熟习」 。
  【译文】《象传》说:水一至再至,长流不滞,象征着重重险陷。君子感此卦象,而恒久保持修习自身德行,反复熟习政教之事。(至险没有消除,教化就不能够废除,因此要恒久地保持修 习自己的德行,熟习政教之事,在重重险难中修习德行,然后才能不被险难所困,而德行才能够长久保持。)
  
  离  卦
  
  【原文】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 继明,照于四方。继,谓不绝。
  【注释】明两作,离:此释离卦之象。《周易正义》:「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二体,故云「明两作,离」也。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周易禅解》:明而又明,相续不息。自既克明其德,便足以照四方矣。
  【译文】《象传》说:光明两次升起,这是离卦的象征。道德高尚之人以相继不绝的光明品德照耀于四方(继,就是相继 不绝的意思)。
  
  咸  卦
  
  【原文】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以虚受人,物乃感应也。
  【注释】山上有泽,咸:《周易正义》:「山上 有泽,咸」,泽性下流,能润于下;山体上承,能受其润。以山感泽,所以为「咸」。君子以虚受人:受,犹言容纳。此句说明君子效法咸象,虚怀接物,以成「感应」之道。
  【译文】《象传 》说:山上有大泽,山泽相通(交感),这是咸卦的象征。看到此象,君子因此虚怀若谷,广泛容纳感化众人。(君子能够以虚怀若谷来感,万物都会与之相应。)
  
  【原文】天地感而 万物化生。二气相与,乃化生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译文】天与地相互感应,因而万物得以化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这是化生生命啊);圣人设立道德教化,与民心相感应,因而天 下和平。
  
  恒  卦
  
  【原文】象曰:雷风,恒。长阳长阴,合而相与,可久之道也。君子以立不易方。得其所久,故不易也。
  【注释】雷风,恒:释 恒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巽(巽为风)之象。君子以立不易方:方,道也,此处犹言「正确的思想」。这是说明君子效法恒卦象,立身于恒久不变之道。
  【译文】《象传》说:雷发风 行,刚柔相济,这是恒久之象。(上卦为震,震为长子,故称「长阳」;下卦为巽,巽为长女,故称「长阴」。长阳和长阴常相交助,刚柔相济,这是能够长期存在之道啊。)君子因此做人做事有所树 立,有卓然不可移易之方。(因为得到了长期存在的道,所以不会轻易放弃和改变。)
  
  【原文】彖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得其所久,故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 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言各得所恒,故皆能久长也。
  【译文】《彖传》说:天地的运行规律是永恒运行,没有停息。(因为天地运行规律是永恒的,所以不会停止。)日月得到 天的承载,而能长久照耀天下;四季往复变化,所以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长久地推行其道义,所以能教化天下。(这是说各自得到长久的东西,所以都能够长期存在。)
  
  【原文】九 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德行无恒,自相违错,不可致诘,故或承之羞也。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译文】九三:如果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就有可能会招致别人的羞辱。(不能长久 保持美德,自己就会违背美德、产生过失,产生过失则不足以向其问明事理,所以说就会蒙受他人的羞辱。)如果不能长久地保持德行,将无容身之地。
  
  遯 卦
  
  【原文 】象曰:天下有山,遯。天下有山,阴长之象也。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注释】天下有山,遯:《周易集解》:崔觐曰:天喻君子,山比小人。小人浸长,若山之侵天。君子遯避,若天 之远山,故言「天下有山,遯」也。
  【译文】《象传》说:高天之下立着大山,这是退避之意(高天之下立着大山,这是表示阴盛的卦象)。君子因此而远避小人,并不憎恶小人,但亦自具威 严,使其不敢冒犯。
  
  大壮卦
  
  【原文】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壮而违礼则凶,凶则失壮矣,故君子以大壮而顺礼也。
  【注释】雷在天上, 大壮:释大壮卦上震为雷、下乾为天之象。《周易正义》:震雷为威动,乾天主刚健,雷在天上,是「刚以动」,所以为「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履,践行。这是说明君子观察大壮卦象,悟知于强 盛之时必须守正履礼,善葆其「壮」。
  【译文】《象传》说:震雷响彻天上,刚强威盛,这是大壮的象征。君子因此效法此卦的精神,克己复礼,不施行不符合礼的事情。(如果强盛但是行为 不符合礼,那就是凶象了,是凶象的话就不能够继续保有其强盛了。所以君子不仅刚强威盛,而又顺应于礼)。
  
  晋  卦
  
  【原文】象曰:明出地上,晋。君 子以自昭明德。以顺著明,自显之道。
  【注释】明出地上,晋:释晋卦上离为明、下坤为地之象。君子以自昭明德:昭,作动词,显示、显扬。明德,即「光辉的道德」。郑玄曰:地虽生万物 ,日出于上,其功乃著,故君子法之,而「以明自昭其德」。
  【译文】《象传》说:太阳升起,照耀大地,是显升之象,这是晋卦的特征。君子看到此象,应自己把自身本有的光明德性显现出 来。(随顺自然之道显明其德,才是自我显明之道。)
  
  
  明夷卦
  
  【原文】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莅众显明,蔽伪百姓者也,故以蒙养正,以明 夷莅众矣。用晦而明。藏明于内,乃得明也,显明于外,乃所避也。
  【注释】明入地中,明夷:释明夷卦下离为明、上坤为地之象。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莅,临也,「莅众」犹言「治众」 。
  【译文】《象传》说:太阳落入地中,是光明伏踞之象,这是明夷卦的象征。受此卦象启迪,君子治理众人。(治理民众,太过于显示自己的机巧智慧,就会让百姓有被蒙蔽和欺骗之感,百 姓就会丧失质朴,变得诈伪。因此要用大智若愚的方式来培养百姓纯正的民风,用自隐其慧的方式来使众人得到治理。)能够自我晦藏其明智,这样反而能更加显示其道德光明。(把自己明察的智慧掩 藏起来,才是真正的明察之道。把自己明察的智慧显明于外,是君子应该避免的事情。)
  
  家人卦
  
  【原文】象曰:风自火出,家人。由内相成,炽也。君子以言有物而 行有恒。家人之道,修于近小而不妄者也,故君子言必有物,而口无择言;行必有恒,而身无择行也。
  【注释】风自火出,家人:释家人卦上巽为风、下离为火之象。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恒,规律、法则。
  【译文】《象传》说:风从火中生出,这是家人卦的象征(风从火的内部生成,是因为火的温度高的缘故,这是说明家人卦巽在离外,是风从火出。火刚生起的时候,因为有 风,会更加炽盛。火炽盛后又会形成风。这样内外互相作用,有似家人之义。所以说「风自火出,家人」)。君子因此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说话要有根据和内容,行动要有准则和规矩,不能朝三暮 四和半途而废。(居家行事的道理,要从身边的人和日常小事着手,不可轻忽随意。因此君子说话一定有根有据,这样话一出口就会合乎道理而无需选择;做事一定遵循规律和法则,这样一做事情就会 符合大道而无需选择。)
  
  【原文】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 下定矣。
  【译文】《彖传》说:家人卦是说,女子应当居家主内,而男人应当以处理外部事务为主,这样才符合天地阴阳的大道。家中有严正的主人,这是指父母而言的。父亲尽父亲的责任, 儿子尽儿子的责任,兄长尽兄长的责任,弟弟尽弟弟的责任,丈夫尽丈夫的责任,妻子尽妻子的责任,这样家道就能端正了。家道端正了,那么天下也就能安定了。
  
  
  
   睽  卦
  
  【原文】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同于通理,异于职事。
  【注释】上火下泽,睽:释睽卦上离为火、下兑为泽之象。君子以同而异:求同存异 。这是说君子看到睽卦卦象后,明白了「合睽」的道理,寻求事物的「大同」,接受不同观点的「小异」。
  【译文】《象传》说:上为火而下有泽,两相乖违,这是睽卦的象征。看到此卦象, 君子处于世上,应该求同存异,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认同共通的道理,各自做好不同的事情。)
  
  蹇  卦
  
  【原文】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 修德。除难莫若反身修德也。
  【注释】山上有水,蹇:释蹇卦下艮为山、上坎为水之象。阐明涉济艰难的道理。蹇,音剪。跋行艰难。君子以反身修德:反身,反求自身。这是说君子看到此卦 象后,遇到困难时要「反身修德」,才能济蹇涉难。
  【译文】《象传》说:山上流水,跌宕曲折而下,行动艰难,这是蹇卦的象征。君子效法此卦,在困难之时应该反省自身,修养自身德行。 (解除困难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自我反省,修习德行。)
  
  【原文】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智矣哉。
  【译文】《彖传》说:蹇卦,象征着艰难,就是前面有 危险的意思。看到险情能够停止,这是明智之举啊。
  
  【原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处难之时,履当其位,执心不回,志匡王室者也,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也。履中行 义,以存其上,处蹇以此,未见其尤也。
  【注释】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臣,臣仆。蹇蹇,高亨注「言王臣蹇蹇忠告直谏者,非其身之事,乃君国之事也」。后因以「蹇蹇匪躬」谓为君国而忠 直谏诤。匪,同「非」。躬,自身。
  【译文】六二:君王的臣仆忠诚正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私事啊。(处在危难时,能够坚守岗位,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坚定不移,这才是真正的为君王效忠 ,所以说「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臣子在艰难困苦时还能履行职责,坚持王臣之道,使君王得以保全,用这种行为来处蹇,看不到他有什么过失。)
  
  【原文】象曰:王臣蹇蹇,终无 尤也。
  【注释】王臣蹇蹇,终无尤也:《周易正义》:「终无尤」者,处难以斯,岂有过尤也?《周易禅解》:所谓事君能致其身,公而忘私。故虽似冒险,终无尤也。
  【译文】《象 传》说:君王的臣仆忠诚正直,虽屡陷艰难,但这样做始终不会有过失。
  
  解  卦
  
  【原文】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注释】雷雨作 ,解:释解卦上震为雷、下坎为水之象。解,音谢。君子以赦过宥罪:宥,音又。宽恕、赦免。这是说明君子效法解卦卦象,以「赦过宥罪」体现开释、舒缓的「仁政」。
  【译文】《象传》说 :雷雨并作,化育万物,是解困通达的象征。君子因此赦免人之过失,宽恕有罪之人。
  
  【原文】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处非其位,履非其正,以附于四,用夫柔邪以自媚者也 。乘二负四,以容其身,寇之来也。自己所致矣,虽幸而免,正之所贱也。
  【注释】负且乘,致寇至,贞吝:此谓六三处「解」之时,阴柔失正,乘凌九二阳刚之上而攀附于九四,犹如「小人 」窃居高位,故以负重而乘车,招致强盗来抢夺为喻,明其处于非份之位,不能长久。但爻辞又发规劝「小人」改邪向善之意。《周易正义》:「负且乘,致寇至」者,六三失正无应,下乘于二,上附 于四,即是用夫邪佞以自说媚者也。乘者,君子之器也。负者,小人之事也。施之于人,即在车骑之上,而负于物也。故寇盗知其非己所有,于是竞欲夺之,故曰「负且乘,致寇至」也。「贞吝」者, 负乘之人,正其所鄙,故曰「贞吝」也。
  【译文】六三:背负重物而身乘大车,必招致强盗来抢夺,虽正,也是很鄙吝的。(六三处在九四之下、九二之上,比喻处在自己不应处的位置,做着 自己不该做的事。依附于九四,采用奸邪伪善的手段谄媚巴结。乘凌九二阳刚之上而攀附于九四,来容纳自身。强盗之所以来抢夺,是自己造成的啊!哪怕侥幸免除了灾难,但这仍是君子所鄙视的行为 。)
  
  损  卦
  
  【原文】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可损之善,莫善损忿欲也。
  【注释】山下有泽,损:释损卦上艮为山、下兑为泽之 象。君子以惩忿窒欲:《周易正义》:泽在山下,泽卑山高,似泽之自损以崇山之象也。君子以法此损道,以惩止忿怒,窒塞情欲。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动,境有顺逆,故情有忿欲。惩者息其既往,窒 者闭其将来。忿欲皆有往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
  【译文】《象传》说:山下有泽,是减损的象征。效法损卦的精神,君子要控制自己的愤怒、克制自己的欲望。(最好的减损,莫过于惩忿窒 欲。)
  
  益  卦
  
  【原文】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矣。从善改过,益莫大焉。
  【注释】风雷,益:释益卦上巽为风、下震为雷 之象。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矣:迁,犹言「向往」。这是说君子观「益」象,能迁善改过,以此交相增益己德。
  【译文】《象传》说:风起雷动,交相助益,象征「增益」。君子观此卦 象,从而见善举则仿效从之,有过错则主动改正。(依从善道,改正过失,这样得到的好处很大啊。)
  
  升  卦
  
  【原文】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慎德 (通行本慎作顺),积小以成高大。
  【注释】地中生木,升:释升卦下巽为木、上坤为地之象。君子以慎德,积小以成高大:「慎德」,通行本作「顺德」,这是说明君子效法此卦「地中生木 」之象,顺行其美德,积「小善」以成就其高大的名望、事业。
  【译文】《象传》说:苗木生于地中,是成长上升的象征。君子因此慎重修德,从积累小善做起,以至修成高行大德。
  
  革  卦
  
  【原文】彖曰:水火相息,革。凡不合而后变生,火欲上,泽欲下,水火相战,而后变生者也。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 哉。
  【注释】水火相息,革:《周易正义》:此就二体释卦名也。水火相息,先就二象明革。息,生也。火本干燥,泽本润湿。燥湿殊性,不可共处。若其共处,必相侵克。既相侵克,其变乃 生,变生则本性改矣。水热而成汤,火灭而气冷,是谓「革」也。
  【译文】《彖传》说:变革,就像水火相长交互更革,火盛则水可涸,水盛则火可灭(凡是有不相融的事物相接触就会发生变 革。火在下面想要向上,水在上面想要下来,水火双方交战,而后必然会出现变革而生成新的事物。)天地变革而四季成。商汤革命而夏桀灭,周武革命而商纣亡,这既顺从天意而又应和人心。变革的 时代意义多么大呀!
  
  震  卦
  
  【原文】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注释】洊雷,震:洊,同「荐」,再、屡次、接连之意,释震卦上下 都是震雷之象。君子以恐惧修省:说明君子观震卦之象,悟知应当恐惧「天威」,自我修省。
  【译文】《象传》说:接连而响的巨雷,使人震动。君子因此心生敬畏恐惧之感,自我修身省过。
  
  【原文】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注释】震,亨:这是用卦辞「亨」来释卦名「震」。震来虩虩,恐致福也:虩虩,音细细,形容恐惧的样子。
  【译 文】《彖传》说:巨雷震动,可以亨通。震雷响起,使万物感到恐惧,因恐惧而戒慎,反而会因此而得福。
  
  艮  卦
  
  【原文】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 出其位。各止其所,不侵官也。
  【注释】兼山,艮:释艮卦上下卦均为艮之象。兼,「重」之意。因为艮卦上下卦均为艮,艮为山,所以这里「兼山」指两山重叠。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位,本 位,指本分所守之位。这是说明君子观艮象,悟知「抑止」邪欲的道理,所以思想不敢逾越本位。
  【译文】《象传》说:两座山重叠,是抑止之象。君子因此自我抑制内心的欲望,不敢超越其 位分。(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超越自己的位分。)
  
  丰  卦
  
  【原文】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文明以动,不失情理。
  【注释 】雷电皆至,丰:释丰卦上震为雷、下离为火之象。君子以折狱致刑:折狱,判决诉讼案件。致刑,动用刑罚的意思。这是说明君子效法雷之威动以「折狱」、电之光明以「致刑」,那么刑狱之事就不 会违背实情了。
  【译文】《象辞》说:雷声和电光一起到来,有威有明,象征丰盈硕大。君子取此象之意,明断案件,按律量刑。(一举一动都要文明,不能够违背情理。)
  
   【原文】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之为用。困于昃食者也。施于未足则尚丰。施于已盈则方溢。不可以为常。故具陈消息之道也。
  【注 释】日中则昃至况于鬼神乎:昃,音则,去声,太阳偏西之意。此句至终,引天地、日月盛盈必亏的现象,发卦辞的言外之意,说明「丰」极必贫,不可过中。
  【译文】《彖传》说:日至中天 必将西斜,月亮圆满盈盛必将亏蚀。天地间万物的盈满与亏缺都随着天时变化而消长,盛衰无常,又何况于人的事业呢?何况于鬼神的享祭呢?(丰卦的应用,受困于日至中天必将西斜和月亮圆满盈盛 必将亏蚀,在尚未满的情况下还能使之变得丰盈,在运用于已经满了的情况下就会溢出,所以不可以作为常用手段,因此这里具体说明万物消长、增减、盛衰的道理。)
  
  
  
  兑  卦
  
  【原文】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注释】丽泽,兑:释兑卦下泽上泽之象。君子以朋友讲习:讲习,指学问之道,即讲其所未明,学其所 未熟。《周易正义》「君子以朋友讲习」者,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相说之盛,莫过于此也,故君子象之以朋友讲习也。
  【译文】《象传》说:两泽相连,互有补益,是 相互受益的象征。君子得此启迪,常与良朋益友互相讲习切磋,互相补益。
  
  【原文】悦以先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悦之大,民劝矣哉。
  【注释】悦以先民,民 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周易正义》:「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以下叹美说之所致,亦申明应人之法,先以说豫抚民,然后使之从事,则民皆竭力忘其从事之劳,故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 」也。「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者,先以说豫劳民,然后使之犯难,则民皆授命,忘其犯难之死,故曰「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也。悦之大,民劝矣哉:劝,劝勉,此为自我勉励之意。这两句总结前文 ,说明「悦」的义理宏大。
  【译文】君子大人若能先悦豫百姓(注意百姓的饱食、暖衣、养生),让百姓做事情,百姓就会任劳忘苦;若能先悦豫百姓,危难之时让百姓趋赴危难,百姓也会不 避艰险,舍生忘死。悦民作用之大,就在于能使百姓自我勉励呀!
  
  节  卦
  
  【原文】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
  【注释】泽上 有水,节:此释节卦下兑为泽、上坎为水之象。泽有水而流有限,多必溢于泽外,象征「节制」。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度数,指礼数、法度;议,评议、商度。此句指君子效法节卦之象,制定礼法 作为节制的准则,评议人的德行优劣作为任用条件。
  【译文】《象传》说:大泽上有水(水位升高,应加高堤防),当予以节制。君子观此象,从而制订法度礼数作为准则,考察商议德行以期 任用得宜。
  
  【原文】彖曰: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为节过苦,则物不能堪也,物不能堪,则不可复正也。
  【注释】苦节不可贞,其道穷:《周易正义》,为节过苦,不可为正 。若以苦节为正,则其道困穷,故曰「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周易禅解》「苦则穷,穷则不可以处常,不苦则说」。
  【译文】《彖传》说:过分节俭不可以为中正,因为它难以持久,必 然会变。(为了节俭而太过艰苦,那是事物不能够承受的。不能承受,那么就不能够继续坚持正道了。)
  
  【原文】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译文】天 地有节制(遵从运行规则),四季才能形成。国家应当以典章制度作为节制准则,就能做到既不浪费财物,又不伤害百姓。
  
  中孚卦
  
  【原文】象曰:泽上有风,中孚。 君子以议狱缓死。信发于中,虽过可亮。
  【注释】泽上有风,中孚:此释中孚卦下兑为泽、上巽为风之象。君子以议狱缓死:指君子效法中孚之象,广施信德,乃至慎议刑狱,宽缓死刑。
  【译文】《象传》说:大泽上吹拂着和风(如广施信德),无所不周,诚信之象。君子因此懂得了诚信感化的重要,在判决案件之前进行充分的讨论,把所有可疑的或者不能据以定罪的东西都查出 来。在判决死刑后,尽量缓期执行,尽量在犯人必死的罪行中找出可以不死的依据。(如果诚信是发自于内心的,即使过了也是可以相信的。)
  
  小过卦
  
  【原文】象曰 :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注释】山上有雷,小过:此释小过卦下艮为山、上震为雷之象。小过,小有越过。象征行动有度。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 用过乎俭:此三句指君子效法小过之象,在行止之恭、丧事之哀、用费之俭这些寻常小事上,稍能过越,以正俗弊。
  【译文】《象传》说:山顶上响动着震雷(山大雷小),小有越过之象。君 子悟此象,从而行为稍过于恭谦,居丧稍过于哀伤,用度稍过于节俭。
  
  既济卦
  
  【原文】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存不忘亡,既济不忘未济也。
  【注释】水在火上,既济:释既济卦下离为火、上坎为水之象。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即「预」。此指君子观「既济」之象,知「初吉终乱」之理,所以能考虑其后患而预为防备。
   【译文】《象传》说:水在火上,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观此卦象,想到火可烧水以为饮,水或倾覆而灭火,于是考虑事成之后可能出现的祸患而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存在而不忘记灭亡,已 经成功但不忘记还将发生变故。)
  
  【原文】九五:东邻之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牛,祭之盛者也;禴,祭之薄者也。居既济之时,而处尊位,物皆济矣。将何为焉,其所 务者,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盛修德,故沼沚之毛,苹蘩之荣,可羞之于鬼神。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以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也。
  【注释】东邻之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 ,实受其福:禴,音悦。杀牛,指举行盛大祭祀。此句是说九五居「既济」尊位,阳刚中正,事成物盛,所以取东、西邻祭祀之象设诫,勉励其敬慎修德,以免「受福」遭害。
  【译文】九五: 东邻杀牛厚祭鬼神,不如西邻之薄祭(因东邻恃其财大,重奢华而不修德;西邻敬重修德,礼天而不奢侈),西邻实际上更能得到鬼神的福佑。(用牛祭祀,表明祭祀用的物资十分丰盛。禴是指祭祀用 的东西很少。在既济之时,已经身处尊位,万物各得其所,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9-10 20:09
这时将做什么呢?其所应致力的,仅仅是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过于蓄积深厚的道德,所以水坑里的草、茂盛的苹和蘩是可以用来祭祀鬼神 的。「谷物祭祀本身没有馨香,惟有高尚的品德才有远处可闻的馨香。」所以说「东邻杀牛厚祭,不如西邻以诚敬之心薄祭而更实得福泽」。)
  
  系  辞(上)
  
  【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刚动而柔止也,动止得其常体,则刚柔之分著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 聚有分也,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故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以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也。
  【注 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高也;卑,下也。乾为天,坤为地,天尊地卑,则乾尊坤卑因之以定。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以,与「已」同;陈,陈列;位,立也。天高为贵,地卑为贱,天高地卑之 势既陈,则天贵地贱之位因之以立。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常,指「一定的规律」;断,分也,言判然分明。这是说明阴阳动静、刚柔的不同特点。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品类;物,指 具体的事物。这三句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现象,无论是抽象的观念,还是具体的形态,均以群、类相分合,而吉凶就在同、异的矛盾中产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见,同「现」。这是说 明天上之「象」、地上之「形」,都显现着阴阳变化的道理。
  【译文】天尊贵而高高在上,地卑微而在人们脚下,《易经》中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的象征就确定了。天下间的万事 万物都是由卑贱到高大而排列,《易经》中六爻贵贱的位置也依序而排定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动极必静,静极必动,运动与静止都有一定的规律,《易经》中阳刚阴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 也就确定了。(阳刚主动,阴柔主静。行动和静止都有规律,这样刚柔的区分就很明显了。)天下人各行其道而以类聚集,物各有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善同于君子的就吉,同于恶同于小人的就凶,这 样,吉祥与凶险也就产生了。(法术性行有不同的种类,物色群党有不同的群体,这样就有了同和异、有了聚和分。顺着其所同的,就会吉利;违背其所趣的,就会凶险。所以说吉凶就产生了。)在天 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明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草木的形态,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就体现出来了。(象比喻日月星辰,形比喻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的运转形成了昏暗和明亮,山川河岳动 植草木互通气息而形成了云朵和雨水,所以说万事万物的变化就显现出来了。)
  【原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 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有易简之德,则能成可久可大之功。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天地易简,万物久载其形,圣人不为,群方各遂其业。德业既成,则入于形器, 故以贤人目其德业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注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平易;知,知晓;简,简约。这两句承上文,说明乾的太初创始纯发于自然,无所艰难;坤的生成万物顺承于 乾阳,不须繁劳。因此前者以平易为人所知,后者以简约见其功能。
  【译文】乾以平易来知,坤以简单去做。(天地之道,不需要做什么却善于创始,不需要做什么却善于形成,所以称为「易 和简」。)平易则易于了解,简易则容易遵从。容易了解就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容易让人遵从就可以用来建立事业。得到理解和亲近就能长久,能够建立事业就能更加宏大。(有易简这样的德行 ,就能成就恒久而伟大的功业。)能够长久就是贤德的人所应有的品德,能够宏大就是贤德的人应该建立的事业。(天地有着易简之德,万物因此能够永久地保持其形;圣人没有任何作为,万方都各自 成功顺利地把各自的事情做好了。德业成就之后,就成为有形象之物,需要有一定的名称,因此就根据其成就的德业称其为「贤人」了。)秉承易简之德,则天下的道理就都懂得了。
  
   【原文】易与天地准,作易以准天地也。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注释】易与天地准:准,相同。此句说明《周易》的创作与天地规律相应。如乾健以法天、坤顺以法地之类。《周易正义》:言 圣人作《易》,与天地相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纶,统率、统摄、包括。此句紧承上文,说明《易经》能够包罗万物,无一不备。
  【译文】《易经》和天地相准(指圣人作《易经》完全效 仿天地之道),所以天地的规律都包含在里面了。
  
  【原文】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君子体道以为用者也,体斯道者,不亦鲜乎。
  【译文】仁者见到道就将它叫作「仁」,智者见到道就将它叫作「智」,百姓每天运用道却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真正懂得圣人之道的人很少了。(圣人是能够体悟道,依照道来修身的人。能体悟 道的人,不是也很少吗?)
  
  【原文】显诸仁,藏诸用。衣被万物,故曰显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诸用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广大悉备,故曰富有。日新之谓盛德, 体化合变,故曰日新。生生之谓易,阴阳转易,以成化生。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变化之极也,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也。
  【译文】《易经》所体现的道显露出来 就表现为仁德,又隐藏在一切日常所用的事物之中(养惠、加护于万物,所以叫作「显诸仁」;每日在用而没有察觉,所以叫「藏诸用」)。天地的盛德大业可以说到了极点。富有就叫作「大业」(天 地辽阔广大,拥有一切,所以叫作「富有」),一天比一天进步就叫作「盛德」(圣人能够体察时运迁化而与之相合,日日增新,所以叫作「日新」)。使万物生长并再生就是易(阴阳不断地变化,以 成就和化生万物),阴与阳的变化无法使人预测叫作神(神是变化到了极点的意思。万物的变化无形无体,不能够用物来形容而穷语,所以说「阴阳不测」)。
  
  【原文】子曰:君子居 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 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
  【译文】孔子说:「君子处在自家的庭院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言论是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都能得到回应,何况是近处的呢?处在自家的庭 院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不是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也会背弃它,何况那近处的呢?言论从他本身发出来,影响到民众;行动发生在近处,却显现在远处。言论和行动,对君子来说好比是门户的转轴 或弓箭上的机关一样(枢机,制动的主要组成部分)。门轴和机关的发动,关系到得到的是称赞还是羞辱。言论和行为,是君子能够影响天地万物的因素,怎能不慎重呢?」
  
  【原文】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人终获后笑者,以有同心之应也。夫所况同者,岂系乎一方哉。君子出处默语,不违其中,则其迹虽异,道同则应也。同心之言,其臭 如兰。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可以体现于在外做官,也可以体现于在家闲居;可以体现为沉默不语,也可以体现为言谈议论。两个人能够心志相同,就像锋利的刀剑可以斩断金属。( 同人卦之所以最后能够获得欢笑,是因为有同心之人的相应。要知道比喻同者的方式,怎么能够只有一个方面呢?君子无论在外为官还是在家闲居,无论沉默不语还是言谈议论,都不违背中道,则其形 迹虽然各异,但只要与道相符,就会相互感应。)心志相同的话语,犹如兰花一样芳香。
  
  【原文】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 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译文】孔子说:「有劳苦不自我夸耀,有功绩而不自认为有功,这是敦厚到了极点啊!这是告诉君子,立了功也要甘于人下。道德以盛大为根本,礼节以恭谨为根 本。所谓谦逊,就是使自己达到恭谨而保持地位啊。」
  
  【原文】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译文】孔子说:「一切混乱的产生,就是由于言语不谨慎而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君王言语不慎重而周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言语不慎重而周密,就会失去生命;事情初始之时不能慎重而周密地考 虑,就会形成灾害。因此君子谨慎守密,言语不轻易出口。」
  
  【原文】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译文】一般百姓却 乘坐着君子才能拥有的车子,因此盗贼才想到要夺取。在上位的人轻慢,在下位的人暴虐,因此盗贼才想到要侵犯他!在藏敛财物上轻慢就会引人为盗,在容貌上打扮太妖冶就会引人淫乱。
  
  【原文】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此四存乎器象,可得而用者也。
  【译文】孔子说:《易经》中包含有圣人之道 的四个方面:圣人通过发言而施政教,则看重其爻卦之辞;圣人有所行动作为时,就效法其阴阳变化之律;圣人用来指导制作器物时,就效法其卦爻之象;圣人用来占问决疑时,则崇尚它的占筮之理。 (这四个方面存在于爻辞和卦象之中,可以从中获取并且使用。)
  
  【原文】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译文】《 易经》所体现的道理,不是思考得来的,更不是人为地创造出来的,它寂静不动,无思无为,却能有感必应,万事皆通。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妙的道理,哪一种能够达到这种程度!
  
  【原 文】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极未形之理则曰深,适动微之会则曰几也。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 此之谓也。四者由圣道以成,故曰圣人之道也。
  【译文】《易经》是圣人用来深入探求研究事物微妙之理的书。正因为深入,所以能够与天下人的心志贯通;正因为微妙,所以能够成就天下的 一切事务(能够深入探究无形的道理叫作「深」,能够洞察精微的变化叫作「几」);正因为神妙,所以能够不急于求成却自然而然地很快成就,不用主观地去做什么却顺从自然而达到理想的目的。孔 子说「《易经》涵有的圣人之道表现在四个方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四个方面是用圣人探求研究事物微妙之理的方式来完成的,所以叫「圣人之道」。)
  
  【原文】夫易,开物 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冒,覆也。言易通万物之志,成天下之务,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译文】孔子说:「《易经》是 一部揭示万物的道理、成就天下的事业、覆盖天下万事万物规律的书,如此而已(冒,是覆盖的意思。是说《易经》的道理能通达天下万物的心志,成就天下之务,《易经》中的道理可以覆盖天下万事 万物)。」因此,圣人用它来通晓天下人的心志,用它来确定天下的大业,用它来决断天下的一切疑难问题。
  
  【原文】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是 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译文】孔子说:「上天所辅助的是能够顺从天地之道的人,人们所扶助的是讲究诚信的人。按照诚信的要求去做事而时刻不忘记顺从天地之道的人,能够从上天得到 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系  辞(下)
  
  【原文】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明夫天地万物,莫不保其贞以全其用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 者也。
  【译文】天地之道,是因守正才能为人们所观仰(天地万物,无一不是保有其贞正之体以全其用途的);日月之道,是因守正才能发出光明普照万物。天下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都必须 坚守贞正而精诚专一啊。
  
  【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所以资物生也。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译文】天地最大 的功德在生养万物,圣人最宝贵的东西在于有崇高的地位。何以保全名位?要靠「仁爱」的德行。何以聚集人民?那就要有财物(有了财,才能资助万物使之生长)。理好财物,节约用度,端正辞令, 出之以理,教化民众不要为非作歹,不让他们作恶,这就是「义」。
  
  【原文】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
  【译文】孔子说:「本不是自己所应经 历的困境,却为了欲望而受困,必遭致声名俱裂的恶果。本不是自己所应凭据的据点,却后退以安身,必遭致身家危殆的恶果。」
  
  【原文】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 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译文】孔子说:「小人行不仁之事却不以为羞耻,做了不义的事也不害怕,不见到功利就不努力去做,不用刑威就不能使他得到惩戒。小的惩罚 使他受到大的戒惧,以致不犯大罪,这是小人之福。」
  
  【原文】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 而不可解也。
  【译文】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成名于天下;罪恶不累积,也不足以自灭其身。小人做事,完全以利害关系为出发点,以为做出小小善事,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便索性不去做了; 以为做些小的恶事,无伤大体,便不改过。因此日积月累,罪恶便盈满天下,以致到了无法掩盖和不可解救的地步。
  
  【原文】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 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译文】孔子说:「今日处境危险的人,是因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职位上,自以为安逸,没有畏惧之心,所以导 致今日之危;今日灭亡的人,是因为先前自以为自身可以长存,不存忧虑和恐惧,所以导致今日的灭亡;今日有祸乱的人,是因为自恃之前已经将国家治理好,以为就会长治久安,不存忧虑和恐惧,所 以导致今日的祸乱。所以君子必须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在存在的时候不忘记灭亡,在大治的时候不忘记祸乱,以如此的谨慎之心,因而可以使自己身安而国家可以保存。」
  
  【 原文】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译文】孔子说:「德行浅薄而身居尊位,智慧狭小而图谋大事,力量薄弱却担当重任,很少没有灾祸的。」
  
   【原文】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定之于始,故不待终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 夫之望。此知几其神者也。
  【译文】孔子说:「能预先觉察出事物的苗头和趋势,大概可以称得上知几了吧?君子对上不谄媚阿谀,对下不轻慢无礼,大概可以说能预先觉察出事物的苗头和趋 势了吧?几是事情微妙的苗头和趋势。君子能见于未然,所以能够见几就行动,不必等到事情终结。《周易》说:『被坚硬的石头所阻隔,不必等到一天过完才离开,要想到当下脱离此境,这是贞固而 吉利的。(在事物萌芽之初就能看出吉凶,因此不需要等到事情终结之时。)』君子见微知彰,见柔知刚,能知几如是,必定能够得到天下万民的景仰(这可以说是知几如神的人了)。」
  【原 文】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译文】孔子赞赏他的学生颜回说:「颜家的这位子弟,差不多算是知几通达的君子了 吧!心里有了不好的念头,没有自己不知道的,一经觉察以后,立即回头,不会付诸于行动。《周易》(复卦初九爻辞)说:『迷途了,走到未远的地方,就能适时回头猛省,便不至于有太大的悔吝, 经此警觉,则有大吉。』」
  
  【原文】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 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必先安定其身心,然后才可以有所行动;要先平心静气,然后说话;先建立友谊,然后向对方提出要求。君子有了这三项基本修养, 自己和人民都会得到利益。相反,如果是冒险的举动,人们不会拥护你的。如果内心惶恐而发表议论,别人就不会回应。如果没有建立友谊就向对方求助,别人也不会帮助。不仅无人给予帮助,或许还 会受到伤害。」
  
  【原文】子曰:履,德之基也。基,所蹈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固,不倾移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能益物者,其德宽大也。 困,德之辨也。困而益明。
  【译文】孔子说:履卦教人小心谨慎,循礼而行,它是修德的基础(基,就是所应该遵循的);谦卦教人谦虚礼让,屈己下人,它是修德的柯柄;复卦教人回归正道 ,趋向仁善,是修德的根本;恒卦教人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它是巩固道德的保证(固,就是不会偏移的意思);损卦教人克损物欲,减少过失,是修德的重要表现;益卦教人施益于外,充裕己德,它 是道德的余裕(能够利益万物,其德可以说是宽大了);困卦教人身处困境,守正不乱,是分辨道德的考验(在困境中更能显明其德)。
  
  【原文】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 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译文】将要反叛的人,他的言辞一定惭愧不安。心中疑虑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散乱枝蔓。善良吉祥的人,他的言辞必定少而精练 。性情烦躁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杂乱繁多。诬陷好人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游移不定。丧失操守的人,他的言辞必定屈曲不直。
  
  说卦传
  
  【原文】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 以顺性命之理也,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译文】从前圣人之所以作《易经》,是要用它来顺和性命的道理的。所以用阴与阳来阐明天道,用柔与刚 来阐明地道,用仁与义来阐明人道。
卷   二   尚书治要

  
  【原文】曰若稽古,帝尧,言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也。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勋,功也。言尧放上世 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也。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既有四德,又信恭能让,故其名闻充溢四外,至于天地也。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 玄孙之亲也。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百官。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时,是也。雍,和也。言天下众人皆变化从上,是以风俗大和也。
  【注释】曰若稽古:曰若,发语辞, 又写作越若、粤若,常用在追叙往事的开端。若,《尚书正义》解释为「顺」。稽,考察。钦明文思安安:钦,处事敬慎并且节约用度。钦明文思,马融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 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安安,安所当安。允:的确。《说文》,允,信也。恭:恭谨。郑玄云:不懈于位曰恭。克:能够。让:让贤。郑玄云:推贤尚善曰让。被:覆盖。四表:四方以外的 地方。格:到达。《孔传》:格,至也。四外:即「四表」,指四方以外之地。俊德:郑玄云:「『俊德』,贤才兼人者。」俊,才智超过一般人。九族:《孔疏》「上至高祖,下及玄孙,是为九族」 。即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平:分辨。《史记·五帝本纪》作「便」,《史记索隐》作「辩」,《后汉书·刘恺传》引作「辨」,郑玄注:「辨,别也。」章:彰明。百姓 :即百官。《孔疏》:「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众氏族。黎:众。于:《尚书核诂》引高晋生说,「于」相当「以」。时:同「是」。此,这。雍:和睦。
  【译文】用心查考往事,凡事都 遵循古人的常道,这个人就是尧帝,(这是说能够用心地查考并遵循古道而行的人,莫过于尧帝啊。)尧帝以「放勋」为名。以钦、明、文、思四德来安定天下。(勋,是「功绩」的意思。谓尧效法前 代圣王治理天下的经验,而以「敬、明、文、思」这四种德行教化人民,使天下得以安定。)他诚信、恭谨、克己、礼让,德光泽被天下,成为上下之楷模(具备了这四种德行,又能够诚实守信、谦恭 礼让,所以他的德名被传播到四方以外,直至布满于天地之间)。他能弘扬美德、以亲睦九族(就是任用有德能的贤达之士,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族人都和睦亲爱);九族亲睦之后,又为百官赐授 姓氏、区别宗族(百姓,即百官)。这一百个官位都用来让那些贤明之士得到任用,从而使四方各国协调和顺,黎民随之也变得友好和睦。(时,如此的意思。雍,和的意思。这是说天下百姓因为受到 百官德行的感召自上而下地发生变化,所以民风民俗出现了十分和谐的局面。)
  
  【原文】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开辟四方之门,广致众贤也。明四目,明视四方也。达四听 (本书听作聪);听达于四方也。柔远能迩,能安远者,则能安近也。不能安近,则不能安远也。敦德允元,所厚而尊者德也。所信而行者善也。而难任人,任,佞也。辩给之言,易悦耳目,以理难之 也。蛮夷率服;远无不服,迩无不定。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黜,退也。陟,升也。三岁考功,九载三考;退其幽暗无功者,升其昭明有功者也。庶绩咸熙。九载三考,众功皆兴也。
  【 注释】格:至,到,感通。四岳:指四方的诸侯君长。四目:四方目光所看到的地方。柔:安抚。迩:近。敦:厚。允:信。元:善。任人:善辩之人。佞:巧言善辩。给:敏捷。蛮夷:古代称南方少 数民族为蛮,东方少数民族为夷。此处泛指边远地区的人民。率:都。考绩:考察政绩。三考:三次考察。黜:罢免。陟:音至,提升。幽明:幽,昏庸。明,贤明。庶:众多。咸:都。熙:兴。
  【译文】舜继承了尧的治国之道,又向所有部落首领虚心请教,咨询政事,打开所有招贤之门(打开四方之门,让众多贤能的人都汇集到自己身边),敞亮四面八方的视野(对四方看到的各种情况 都能辨别明白),通达四方资讯(对四方的各种声音都能清楚地听到),远近之地都得到安抚(能安抚远方,自然也能安抚近处。不能让近处得到安定,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去安定远方之地),亲厚贤德 之人(所厚待并尊重的,唯有德。所信奉并力行的,唯有善),而拒纳佞邪之辈(任,佞的意思。巧言善辩之人的言语,容易迷惑人,应当明辨是非令其不能得逞),边远蛮夷之族,无不顺服(边远之 地没有不敬服的,附近的地方也没有不安定的)。舜帝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经三次考察后,罢免昏官,提拔贤明(黜,罢免。陟,升迁。每三年一次到各地巡回考察功绩,九年共经过三次巡回考察;罢 免了那些昏庸没有作为的人,仁德贤能有功绩的人得到了进一步重用),于是一切政绩都兴盛和美(九年三次考察,众多政绩显现,一派兴盛的景象)。
  【原文】大禹曰:「后克艰厥后,臣克 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敏,疾也。能知为君之难,为臣不易,则其政治,而众民皆疾修德也。
  【注释】大禹:禹,鲧的儿子,名文命,号禹,夏后氏首领。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 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 意思。克:能够。厥:其。后:君主。乂:治理,安定。黎:众,众多。敏:敏捷,迅速。疾:快,迅速。
  【译文】大禹曾说:「如果君主能够了解先王治国的艰难并勇于担当,臣子能够了解 先贤为官的艰辛并不辞勤勉,国政就会得以安定,民众就会勉力修德。(敏,迅速。如果真能明白作为一国之君的艰难,作为臣子辅佐君王的不易所在,那么国家的政事就会得到妥善的治理,民众也会 很快地提高自己的德行和修养。)」
  
  【原文】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攸,所也。嘉言无所伏,言必用也。如此,则贤材在位,天下安也。
  【注释】嘉言:善言。 罔:无,没有。攸:所。伏:隐藏、埋没。野: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廷」的「朝」相对。
  【译文】善的言论不会被埋没,民间没有被遗漏的贤才,万国都会太平了。(攸,是所的意思。善 的言论不会被埋没,指听到善的言论就一定努力去实行。这样,真正的贤才在位,天下就太平了。)
  
  【原文】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迪,道也。顺道吉,从逆凶。吉凶之报 ,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不虚。
  【注释】惠迪:惠,顺。迪,道。从逆:背道而行。惟: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报:回报,报应。
  【译文】大禹说:「随顺正道则吉利,违背正 道而行则凶险,其效应正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一样。(迪,是道的意思。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走就会诸事吉祥,顺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就会遭遇凶险和不测。这种吉和凶的报应,就像影子是因身体而有 ,回音是因声响而发一样,这话一点都不假。)」
  
  【原文】益曰:「吁,戒哉!敬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淫,过也。游逸过乐,败德之源,富贵所忽,故特以为戒 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一意任贤,果于去邪,疑则勿行,道义所存于心者,日以广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干,求也。失道求名,古人贱之也。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咈, 戾也。专欲难成,犯众兴祸,故戒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言天子常戒慎,无怠惰荒废,则四夷归往之也。
  【注释】戒:戒慎,谨慎。虞:误,失误。罔:不,不可。游逸:同「游佚」, 犹游乐。忽:忽视。特:特地,特意。贰:不信任,怀疑。疑谋勿成:意为要做好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内心犹疑不决,就不可能有所成就。志:德行。《吕氏春秋》:「凡举人之本,太上 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高诱注:「志,德也。」熙:兴。干:求。咈:古同「拂」,违逆,乖戾。王:动词,指「以……为王」,归顺的意思。
  【译文】伯益说:「啊!要谨慎啊!要 恭敬地对待前人的训诫,方可免于犯错。做事情不要轻易违失古人的法度;不要耽于游闲安逸;不要过分追求娱乐。(淫,过分的意思。过分贪图享乐,是道德败坏的根源,人在富贵的时候往往最容易 忽视这一点,所以要特别引起警觉。)任用贤才勿存疑心,去除奸佞不要犹豫不决。心中怀有疑虑,有好的谋略也不会成功。让美好的德行广泛流布,国家就会兴盛起来。(一心一意任用贤能的人,果 断地远离种种邪说。如果觉得有些说法似是而非,一时拿不定主意,就不要急于实行。领导者心中时时装着道义,良善的风气逐步形成,并且越播越广。)不要违背正道去谋求百姓的赞誉(干,是谋求 的意思。舍弃了正确的道路〔让自己时时处于危险的境地〕去谋求〔那本不存在的虚假的〕名声,在古人看来,这显然是很愚蠢下贱的);不要损害百姓的利益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咈,违逆、乖戾。独 图私欲难以成事,况且触犯众怒必将给自己带来灾祸,所以一定要谨慎啊)。为政不怠惰、不荒弃,周边诸国就会归附于君主。(谓做君王得常常鉴戒、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因怠惰、放逸而荒废了 自己的职责,那么四方边远之地的国家都会来归顺于他。)」
  
  【原文】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言养民之本在先修六府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 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三者和,所谓善政也。
  【注释】修:整治,整理。正德:端正德行。利用:谓物尽其用,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厚生:使人们生活充实。和:和顺,和谐 。
  【译文】(帝王的)德行就体现在推行善政上,所谓善政就是「养民」(让人民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妥善治理水、火、金、木、土、谷这「六府」(「养民」的根本,就是首先要治理 好「六府」,这六个藏财之地,以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端正德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重视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这三件事要相辅相成。(端正德行就能带领好臣民一齐修德向善,自然资源得到 合理利用可以聚集财富,让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和乐,这就是「养民」了。这三件事能够相辅相成,和谐并进,就可以称为「善政」了。)
  【原文】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 ;嗣,亦世也。延,及也。父子罪不相及也,而及其赏,道德之政也。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过误所犯,虽大必宥,不忌故犯,虽小必刑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至也。与 其杀弗辜,宁失不经。
  【注释】弗:不。嗣:后代。宥过:谓宽恕别人的过错。刑故:故,故意犯罪。刑故,处罚故意罪犯。不经:不合常法。
  【译文】(为君者要)以平易对待臣下 ,以宽容驾驭百姓;惩罚不株连子孙,赏赐延及后代(嗣,和「世」一样指的是后代。延,及的意思。父子之间如果有罪过被惩罚,可以不互相牵连;但如果是荣誉、嘉奖却可以共享,这是真正有道德 的善政啊);过失犯罪再大也可以宽赦,故意犯罪再小也必定惩罚(因过失而犯罪,虽然后果严重也必定从宽处理,如果是无所顾忌的故意犯罪,罪行再轻必定严肃惩处);犯罪事实有疑点时考虑宁可 从轻判处;立功事实有疑点时考虑宁可从重奖赏(量刑时有疑问难决就尽量从轻;赏赐时有疑问难决则尽量从重,忠良敦厚的风气就会慢慢形成了);与其错杀无罪之人,宁可失之于『治理不力』。
  
  【原文】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自贤曰矜,自功曰伐。言禹推善让人而不失其能,不有其劳而不失其功,所以能绝众人也。
  【注释】矜: 自以为贤。《孔传》:「自贤曰矜。」伐:自夸有功。
  【译文】你虽然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天下却没有人与你争能;你虽然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天下却没有人与你争功。(自以为贤明叫『矜』 ,自夸有功叫『伐』。这里是说禹举荐并让位于贤能的人,但并不因此而失去自己贤能的声誉;有了成绩从不居功,但他的功劳谁也无法否认。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啊。)
  
  【原文】人 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也。
  【注释】「人心……」四句:《蔡沈集传》:「心者,人之知觉,主于中而应于外者也。指其发于 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道心者,喜怒哀乐之未发者也。」危,险。微,微妙。精,精进。一,专一。《蔡沈集传》:「人心易 私而难公,故危。」
  【译文】人心(人的欲望)是危险的,道心(伦理道德)是微妙的,只有勇猛精进,住于一心,才能真正地把握中正(无过之、无不及)之道。(欲望是危险的,使人心难 以安定;道心是微妙的,人们又很难明了,所以在这里告诫大家:必须精进、专一地修学善法,才能真正把握好中道。)
  
  【原文】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无考,无信验也。不 询,专独也,终必无成,故戒勿听用也。
  【注释】询:问。
  【译文】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信,没有征求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要采纳。(没有根据的言论,也没有办法用事实来验证。不 征求别人的意见,就是独断专行。这两者最终都不能成事,所以说要不听不做。)
  
  【原文】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庶民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 民叛之,故可畏。言众戴君以自存,君恃众以守国,相须而成也。
  【注释】元:首领。后:君。大君,指天子。戴:拥戴。这里是尊奉并依靠的意思。
  【译文】世界上最可爱戴者不就 是君主吗?最可畏惧者不就是民众吗?民众没有君主又拥戴谁呢?君主没有民众的拥护也就无法守住自己的国家。(民众把君主当作自己的命运的依靠,所以说值得敬爱。如果国君背弃了为民做主的正 道,人民也会随着背叛国君,所以说值得畏惧。这里说的是民众拥戴自己的君主,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君主也是因为有了大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
  
  【原文】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是天道之常。
  【注释】届:至,到。时:这。
  【译文】只有德行能够 感动上天,无论多远,其感召力都可到达。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天下至理。(骄傲自满的人会受到众人的厌弃或攻击,谦卑恭敬的人会得到众人的拥戴和帮助,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
  
  【原文】允迪厥德,谟明弼谐。」迪,蹈。厥,其也,其古人。谟,谋也。言人君当信蹈行古人之德,谋广聪明以辅谐其政也。
  【注释】允:信实,诚信。迪:蹈行,实行 。厥:其。谟:音谋,谋划、谋略。弼:辅佐。蹈:履行;遵循。聪明:谓明察事理。谐:和合;协调。
  【译文】君主坚定地蹈行古圣先贤的德范,才能感召来贤明的辅佐良臣,谋划就会英明 ,君臣就会和谐。(迪,遵循。厥,那些,这里是「那些古人」的意思。谟,谋略。谓作为人民的领袖应当努力继承古圣先贤的德范,广泛谋求贤德之才以辅弼政务,谐和政风以利兆民。)
  【 原文】慎厥身修,思永。叹美之重也。慎修其身,思为长久之道也。惇叙九族,庶明厉翼,迩可远在兹。」言慎修其身,厚次叙九族,则众庶皆明其教,而自勉厉。翼戴上命,迩可推而远者,在此道也 。
  【注释】思永:考虑长久之道。惇:敦厚;笃实。厉翼:奋勉辅佐。厉,也写作「励」。迩可远:由近可以及远。则:表假设。犹若,如果。翼戴:辅佐拥戴。上命:上级的命令,此处特指 君命。
  【译文】谨慎其自身品德修养,要从长远考虑。(感叹美德的重要。让每个人都重视完善自身的德行,为的就是治理国家的长久之道啊。)重视九族上下的秩序,让大众都懂得努力辅佐 尊长,那么由近可以致远。(由父可以致君,由家可以致国),天下的太平就从这里开始(谓高度重视自身的德行修养,虔诚恭敬地顺从家族长幼尊卑的秩序,一旦天下百姓都能够明白、愉快地接受这 种德行的教育,就能够时时自我勉励。从自觉的辅佐拥戴家族的尊长一直到忠于国家的领袖,由近可以及远的道理就在于此啊。)
  【原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哲,知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也。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孔,甚也。壬,佞也。巧言,静言庸违也。令色,象恭滔天也。禹言有苗、欢兜之徒 ,甚佞如此,尧畏其乱政,故迁放之也。
  【注释】官人:选取人才,给以适当官职。惠:仁爱,宽厚。乎:于。令色:伪善、谄媚的脸色。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 人。孔壬:孔,甚。壬,佞。孔壬,意为大奸佞。静言:巧饰之言。庸违:用意邪僻。象恭滔天:意谓貌似恭敬,实则傲慢到极点。《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孔传》:「言共工貌象 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迁放:犹流放。
  【译文】能透彻地了解别人就是大智,这样就能恰当地选拔官员;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大仁,百姓就会归顺他。(哲,是智慧的意思。一点不会看 错人,所以有能力任命官员。惠,是爱的意思。仁爱,民众就会归顺他啊。)智慧与仁爱兼于一身,怎会担忧欢兜?何必流放三苗?又怎么会惧怕善于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奸佞之人呢?(孔,是大的 意思。壬,是奸佞的意思。巧言,就是花言巧语,它的用意是邪僻的。令色,貌似恭敬,但实际却傲慢到了极点。大禹说像有苗、欢兜这些恶人,奸佞到这种程度,尧担心他们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所以才把他们流放到边远之地。)
  【原文】咎繇曰:「都!亦行有九德: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伪,则可知也。宽而栗,性宽弘而能庄栗也。柔而立,和柔而能立事。愿而恭,悫愿而恭恪 也。乱而敬,乱,治也。有治而能谨敬也。扰而毅,扰,顺也,致果为毅也。直而温,行正直而气温和也。简而廉,性简大而有廉隅也。刚而塞,刚断而实塞也。强而义。无所屈挠,动必合义。彰厥有 常,吉哉!彰,明也。吉,善也。明九德之常,以择人而官之,则政之善也。
  【注释】亦:助词,无义。宽弘:胸怀宽阔,气量弘深,能容人。栗:庄敬,严肃。庄栗,是庄重、庄严之意。悫 愿恭恪:悫愿,谨慎老实,谨慎善良。悫,恭谨,朴实。愿,质朴,恭谨。恭恪,恭敬谨慎的意思。乱:治,治理。扰:安抚,和顺。毅:刚强坚韧。简大:简脱大气。廉隅:棱角。比喻端方不苟的行 为、品性。塞:诚实。强:坚强不屈。常:规律,通例。这里指道德标准。
  【译文】咎繇说:「啊!人的品行有九种类型(具体分析人的优良品格,大致可分为九类,以此来考察人的善恶真伪 ,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一是秉性宽弘而不失庄敬(胸怀宽阔,器量宏深,能包容万物,而又态度鲜明,不失其肃敬庄严);二是外表柔和而内心不失其贞正(性格温和却能成就善举);三是老实忠厚 又能恭肃庄重(诚实善良又能谨慎恭敬);四是精于治事又有敬业的精神(乱,在这里是「治」的意思。有治国的才能,又能够时时恭敬谨慎而无丝毫骄慢之心);五是为人驯顺,内心却刚强坚韧(扰 ,和顺的意思。真诚的驯顺或者说绝对的忠诚可以造就内心的坚定与刚毅);六是为人正直却能待人温和(行止方正刚直而态度却不失温和);七是性情简脱却有操守(性格豪爽,落拓不羁,却能保持 品端行正);八是性格刚毅又实在(刚毅果断又能实事求是);九是坚强不屈又能坚持正义(做任何事都有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且凡事必定得合乎道义才肯去做)。要表彰符合这九种道德标准的人, 天下才会昌顺啊!(彰,是表彰、彰显,让大家都明白的意思。吉,大好的意思。让天下人都明白这九种美德的标准,依此来选拔人才并委以重任,那么国家的政治就清明了。)
  【原文】无旷 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旷,空也。位非其人为空官。言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才也。政事懋哉。言无非天意者,故人君居天官,听政治事,不可以不自勉也。
  【注释】旷:空缺。庶官 :各种官职。政事:政务。懋:勤勉,努力。
  【译文】不要空设各种官职,因为天赋予的职事,将由人来代它完成。(旷,是空缺的意思。官位被不适合的人占据叫「空官」。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代表上天来行使职责,不可以将上天赋予的官位让那些不具备行使上天职责的没有德能的人私下占据)应勤勉于政事啊!(谓一切都是在遵循上天的旨意,所以作为人民的领袖,肩负着上天赋予的神 圣职责与使命,执政处理国家大小事务,不能不经常勉励自己啊。)
  
  【原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也。
  【译文】百姓是立国的根本,根本得以稳固, 国家才会安宁(谓人君应当稳固民心,才能使国家安定)。
  
  【原文】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迷乱曰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此六者,有一必亡,况 兼有乎。
  【注释】色荒:荒,迷乱。迷乱于女色,叫色荒。禽荒:禽,鸟兽。迷乱于捕猎鸟兽,叫禽荒。或:有。
  【译文】先帝的《训诫》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在 内沉迷于女色,在外迷恋于游猎(迷乱叫荒),贪杯好酒无节制,迷恋歌舞无止时,房子愈造愈大,一味追求豪华,在墙壁上到处雕绘形形色色的图画。只要有上述情况之一,就没有不导致亡国的!( 这六种情况,只要有其中的一种情况出现,就必定会导致亡国,何况这六种情况同时出现呢?)
  
  【原文】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民无君主,则恣情欲,必致必祸乱也。惟天生聪明 时乂。言天生聪明,是治民乱也。
  【注释】欲:贪欲,情欲。主:君王。时乂:治理这些人民。时,是,这些。乂,治理。
  【译文】啊!人天生就有七情六欲,百姓如果没有君主来教 导约束,就会产生祸乱(民众如果没有君主的约束,就会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必然要导致祸乱),只有上天降生聪明仁德之人施以教化,时势才能安定(谓上天降生聪明之人,就是为了治理民乱) 。
  【原文】弗迩声色,弗殖货利;迩,近也。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弗吝;勉于德者,则勉之以官,勉于功者,亦勉之以赏。用人之言,若自己出。有过则改,无所吝惜。所以 能成王业者也。克宽克仁,彰信兆民。言汤宽仁之德,明信于天下也。
  【注释】声色:声,淫声。色,女色。殖:聚积。货利:货物财利。德懋懋官:两个懋字分别为盛美、劝勉之义。这里是 说:德盛的用官职劝勉他。下文「功懋懋赏」,用法相同。吝:吝惜。克:能。彰信:彰,明。信,信义。兆民:万民。
  【译文】大王(成汤)不接近歌舞女色,不聚敛金钱财物(迩,近); 对德高者以官职予以劝勉,对功高者以赏赐予以鼓励;任用贤人就像对自己一样信任,改正自己的过错毫不吝惜(对努力修德的人用官位来劝勉他,对勤奋做事的人用赏赐来激励他。采纳别人好的意见 ,就像自己的一样毫不犹豫。自己有过失立即改正,丝毫不会迟疑。这才是真正能成就帝王之业的人啊);待人宽厚、内心充满了仁爱,信义播于四海(指成汤宽厚仁爱的品德为天下人所公认)。
  
  【原文】右贤辅德,显忠进良。贤则助之,德则辅之,忠则显之,良则进之,明王之道。推亡固存,邦乃其昌。有亡道则推而亡之,有存道则辅而固之。王者如此,国乃昌盛也。
   【注释】右:佑。辅助,帮助。进良:荐举贤良之士。一作「遂良」。遂,亦进也。推:排除。
  【译文】佑护和辅助贤德的君子,表彰和进用忠良之士。(发现贤能的人就帮助他,发现德行高 尚的人就协助他,发现忠义的人就表彰他,发现良善的人就举荐他,这就是历代圣明帝王的治国之道啊。)去恶务尽,从善如流,这样国家才会得以昌盛。(对败家亡国的恶习及早铲而除之,对有利于 安邦定国的良善之举大力表彰和提倡。做君王的能够这样,国家就会昌盛了。)
  
  【原文】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日新,不懈怠也。自满,志盈溢也。
  【注释 】日新:日日更新。怀:归向。九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
  【译文】君王虚心向善,让自己的道德修养一天天提升,万国都会归附;如果心中骄傲 自满,九族亲人也将背离。(日新,就是每天都要有新的收获,永不懈怠。如果骄傲自满,就意味着心中什么东西也装不下了。)
  
  【原文】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译文】依 据道义来做事,以礼法来调伏人心。
  
  【原文】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求圣贤而事之。谓人莫己若者亡。自多足,人莫之益,己亡之道。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问则有得,所以足 也。不问专固,所以小也。
  【注释】王:称王。莫己若: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自用:自行其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专固:犹固执。
  【译文】我曾听说:「能自己去寻得老师者可以 称王(寻访圣贤之人做自己的老师),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人终究会灭亡(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谁都帮不了他,这正是自取灭亡之道)。谦卑好学不耻下问的人内心才是真正的富有,自以为是 者则是那样的渺小可怜。」(好学好问,收获不断,所以愈来愈富足。不学不问,固执于一己之见,自然就渺小可怜了。)
  
  【原文】慎厥终,惟其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戒慎终 如其始也。殖有礼,覆昏暴。有礼者封殖之,昏暴者覆亡之。钦崇天道,永保天命。王者如此上事,则敬天安命之道也。
  【注释】靡:无,没有。鲜:少。殖:树立。钦:敬。上事:指君事、 国事。
  【译文】慎重地结束一件事要如开始时一样战战兢兢。(开始做一件事时没有不慎重的,但很少有能够小心谨慎一直到结束的。所以要善始善终。)对符合礼节的事情大为宣扬,对不循 法度昏乱残暴的事覆盖不宣(对守礼的要尽心培养树立榜样,对无知妄为的要予以严惩)。敬奉上天的意志,才可永保上天赋予的使命(君王能够这样对待国事,这就是敬奉天命安邦定国之道啊)。
  
  【原文】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自责化不至也。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无用汝万方,言非所及也。乌虖!尚克时忱,乃亦有终。」忱,诚也,庶几能是诚道,乃亦有终世之美也 。
  【注释】尔万方:尔,你,你们。万方,万邦,各方诸侯。以:连及。尚:通「常」。忱:真诚。庶几:差不多,近似。
  【译文】如果说全天下的人都有罪,那就把这些罪过都加到 我一个人的头上吧(自责自己的德行不足以教化所有的人,使他们免于罪责)。我愿意一个人承担所有的惩罚,愿从此以后一切灾祸都与你们无关。(与所有的人无关,就是说要让大家从此不再被灾祸 连累。)啊!能够常常保持这样一颗真诚的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善始善终之道啊!(忱,真诚。如果为人君者都能够这样真诚有道,那就可以称得上善始善终了!)
  【原文】立爱惟亲,立敬 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言立爱敬之道,始于亲长,则家国并化,终洽四海也。
  【注释】爱:仁爱之心。敬:敬畏之心。洽:通达。亦有和洽、融洽之义。
  【译文】在事奉父母亲 人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仁爱之心,在与长者恭敬相处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敬畏之心,这样爱敬之风起始于家庭和邦国,最终必将扩展到整个天下。(谓要树立爱敬之道,必得从家中的亲人长辈开始 ,这样家庭和国家同时都被美德所化,和谐、融洽之风最终必将通达于天下。)
  
  【原文】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常舞则荒淫也。乐酒曰酣,事鬼神曰巫也。敢有徇 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徇,求也,昧求财货美色,常游戏田猎,是淫过之风俗。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狎侮圣人之言而不行,拒逆忠直之规而不纳,耆年有德疏远 之,童稚顽嚣亲比之,是谓荒乱之风俗也。
  【注释】酣歌:沉湎于饮酒歌舞。时:是,这。巫风:指歌舞作乐的风气。巫觋以歌舞事神,故称。徇:贪求,营谋。货色:财货和女色。游畋:出 游打猎。淫风:耽于逸乐的风气。耆德:年老有德的长辈。比:亲近。乱风:乱礼败俗的风气。狎:戏谑,狎玩。狎侮:轻慢侮弄。顽嚣:亦作顽嚚。愚妄奸诈。
  【译文】《官刑》中写道:胆 敢经常在宫中观赏舞蹈、在家中醉酒、听歌的,这就叫做巫风(经常沉湎在歌舞取乐中就会流于荒淫。好酒贪杯叫「酣」,作舞以事奉鬼神的人叫「巫」);有胆敢贪图财物、女色,经常游乐围猎的, 这就叫做淫风(徇,是求的意思。愚昧失德,只知道贪图一时的财货美色,沉湎于游乐打猎,这是放纵过度的习气啊);胆敢有轻慢圣人的言论、拒绝忠直的规劝、疏远年老德高者却亲近刁钻顽劣的市 井少年的,这叫做乱风。(轻慢侮弄圣人的教诲而不能依照奉行,对忠直之士的规谏拒而不纳,远离德高望重的长者,却与社会上一些愚妄奸诈的年轻人常常混在一起,这些都是荒乱的习气啊。)
  【原文】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有一过则德义废,失位亡家之道也。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诸侯犯此,国亡之道也。臣下弗匡,其刑墨。邦君卿士,则以争臣自匡正。臣不正君,服 墨刑,凿其额,涅以墨也。
  【注释】兹:代词,此,这。愆:罪过,过失。匡:匡正。纠正,扶正。其刑墨:对其使用「墨刑」。争臣:能直言诤谏的大臣。争,通「诤」。凿:穿孔,打孔。 额:额头。涅:染黑,染污。指在人身上刺涂黑色文字或图纹。
  【译文】以上这三种风气、十种劣行,公卿士大夫自身沾染其中一例,他的食邑必会丧失(只要有了其中的一种过失,那么他的 道德就会荒废,这是一条走向身败名裂的败家之路啊);诸侯自身沾染其中一例,他的封国必会灭亡(如果是一国之君不幸触犯了,那就是一条亡国之路啊)。臣下如果不匡正国君的错误,就将服以墨 刑(所以,作为国君和公卿士大夫,就一定要依赖、仰仗臣下的直言诤谏,使自己的过失及时得到匡正。大臣发现君王的过错而不加以扶正,就应当对其施以墨刑,在其额头上凿上黑色的标记,以儆效 尤)。
  
  【原文】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祥,善也。天之祸福,唯善恶所在,不常在一家也。
  【注释】弗常:不常,不固定。殃:祸患,灾难。善 :吉祥,美好。
  【译文】上天的眷顾不是专对哪一家的,对行善者,就会赐予各种吉祥;对作恶者,就会降给各种灾祸。(祥,是善的意思。在古代,「善」也有吉利、美好的含义。上天降祸 还是降福,全在人之行善还是行恶,并不会固定地偏向于哪一家啊。)
  
  【原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孽,灾也。逭,逃也。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也。
  【 注释】逭:音患。逃避。
  【译文】天作孽,犹可避;自作孽,不可逃。(孽,是灾祸的意思。逭,是逃避的意思。上天造成的灾祸,还可以避开;自己造成的灾祸,是逃脱不了的。)
  
  【原文】奉先思孝,接下思恭。以念祖德为孝,以不骄慢为恭也。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言当以明视远,以聪听德。
  【注释】奉先:祭祀祖先。接:接见,接待。下:下臣。听德:谓 听用有德之言。
  【译文】奉祀祖先,必心存孝敬;接近臣民,必心存谦恭(以追念列祖列宗的德范为孝,以不骄慢无礼为恭)。能够看得长远,才叫做眼明;能够听从有德之人的善言,才叫做 耳聪(谓要做到眼明,为的是能够看得长远;要做到耳聪,为的是能够听得进善言)。
  
  【原文】惟天无亲,克敬惟亲。言天于人无所亲疏,唯亲能敬身者。民无常怀,怀于有仁。民所 归无常,以仁政为常也。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言鬼神不保一人,能诚信者,则享其祀。
  【注释】克:能够。惟:助词。敬身:谓敬重自身。常怀:固定不变的归向。享:神鬼享用祭品。
  【译文】上天并非固定要亲近谁,只亲近那些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的人(谓上天对于芸芸众生本无亲疏之别,只亲近那些能敬德修身的人);百姓并非固定会归向谁,只归向那些施行仁政的人 (民心之所向并非一成不变,仁政所在,便是民心所归,这是不变的道理);鬼神并非固定只享用哪一家的祭祀(享用其祭品才意味着保佑),只享用能坚持诚信的祭祀者的祭品(谓鬼神从来都不是只 保佑哪一个人,谁能常怀一颗至诚恭敬之心,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才会降临到他的祭坛)。
  
  【原文】天位难哉!言居天子之位难,以此三者。德惟治,否德乱。为政以德则治,不以 德则乱也。与治同道,罔弗兴;与乱同事,罔弗亡。言安危在所任,治乱在所法也。
  【注释】天位:天子之位,帝位。德惟治:用有德之人则治。否德:鄙陋之德,微德。同道:办法相同。同 事:行事相同。
  【译文】处在天子这个位置上很难啊(为何说处在天子这个位置上难?就是因为上面这三件事啊)!任用有德行的人才会太平,任用无德之人天下就会动乱(为政以德,天下太 平。为政不以德,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9-10 20:10
便是致乱的根源);与治世采用同一宗旨,则没有不兴盛的;与乱世采用同样的做法,则没有不灭亡的(谓天下安危全在用人,国家治乱只在一念之间,就看如何去选择)。
  
  【原文】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言善政有渐,如登高升远,必用下近为始,然后致高远也。无轻民事,惟难;无轻为力役之事,必重难之乃可也。无安厥位,惟危。言当常自危惧 ,以保其位也。慎终于始。于始虑终,于终虑始。
  【注释】升高:登高。陟遐:远行。迩:近。无轻:不要轻视。惟难:要想到它的难处。惟危:要想到它的危险。
  【译文】若要登高 ,必然从低处开始;若要远行,必然从近处起步(谓施行善政也要循序渐进,如登高行远,必从低处、近处开始,然后才能达到高远之境);不要轻视百姓们的劳作,要想到其艰难(不要轻易兴起劳役 之事,必须充分考虑到它的难度才行);不要自安于天子之位,要想到其危险(就是说应当常常怀着一颗危惧之心,才能守住这个位置啊),做任何事情即使到最后结尾时,也要保持最初开始之时小心 谨慎的心态。从一开始就须谨慎(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结果,在结束时也要保持最初的谨慎)!
  
  【原文】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人以言咈违汝心,必以道义求其意,勿拒逆之也。 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逊,顺也。言顺汝心,必以非道察之,勿以自臧也。
  【注释】逆:违背。诸:之于。咈:违逆。逊:谦虚,恭顺。臧:善,好。
  【译文】有些话不合您的 心意,一定要从道义的立场去推度他的存心(别人的话违逆了你的心意,一定从道义的角度来衡量他的本意,不要轻易地拒之门外);有些话顺遂随你的意见,一定首先要从『违背道义』的角度来设疑 推论,想想对方是否是出于阿谀奉承的动机,或是有其他的目的(逊,是顺从的意思。别人的话正好顺合了你的心意,一定要从是否违背道义的角度来审察它,不可真的就认为自己一定正确)?
   
  【原文】一人元良,万邦以贞。贞,正也。言常念虑道德,则得道德,念为善政,则成善政也。一人,天子也。天子有大善,则天下得正也。
  【注释】一人元良:一人,此处指天子 。元良,大善,至德。贞:正。
  【译文】天子一人有大善,天下各诸侯国就会风气纯正。(贞,正的意思。谓心中常常装着道德,才会拥有道德;经常想着如何落实善政,才能成就善政。一人 ,这里指的是天子。天子有大善在身,全天下都会走在正道上。)
  
  【原文】君罔以辩言乱旧政,利口覆国家,故特慎焉。臣罔以宠利居成功,成功不退,其志无限,故为之极以安之也 。邦其永孚于休。言君臣各以其道,则国长信保于美也。
  【注释】辩言:巧伪之言,美丽动听而奸诈虚伪的言词。宠利:恩宠与利禄。成功: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极:儆戒。孚:保。休: 喜庆,美善,福禄。
  【译文】君主不要听信诡辩之言而搅乱既定政策(一张能言善辩的利口足以败国亡家,所以要特别地警惕啊);臣下不要因为贪图恩宠和利禄而常以功臣自居(功成而不愿 身退,势必另有所图,所以在这里对这些人预为儆戒,以息其私心)。那么,国家将取信于民而长治久安(这里说的是君主和大臣都能遵循道义,各自安于自己的本分,国家就会永葆其良善之风而天下 太平)。
  【原文】天难忱,命靡常。以其无常,故难信也。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人能常其德,则安其位。九有,诸侯也。
  【注释】忱:相信。靡常:无常。匪:同 「非」。不,不是。九有:九州。
  【译文】上天难信,天命无常(因为它无常,所以才难信)。常保其德,才能保其位;不能常保其德,国必亡(人能够经常保持自己的德行无亏,才能安居于 现有的地位而不至于动摇。九有,指的是各个诸侯国)。
  
  【原文】德惟一,动罔弗吉;德二三,动罔弗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行善则吉,行恶则凶,是不差也。 德一,天降之福;不一,天降之灾。是在德也。
  【注释】惟:助词。动:行动。二三:谓不专一,反覆无定。惟:发语词。僭:差失。
  【译文】只要道德永恒不变,凡事无不吉祥。如 果不能坚守道德,三心二意,则凡事无不凶险。境缘是吉是凶完全在于各人的所作所为,不会有丝毫误差;上天是降予灾祸还是降予祥瑞,只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德行啊。(行善则吉,行恶则凶,这是不 会有错的。坚守道德,天降之福;偏离道德,天降之灾。这些都是由自身的德行决定的啊。)
  【原文】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官贤才而任之,非贤才不可任也。选左右必忠良,不忠良非其 人也。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其难,无以为易也。其慎,无以轻之也。群臣当和一心事君,政乃善也。
  【注释】惟:只。左右:近臣,侍从。其:代词,它。惟:当。和:和谐。一:专一。
  【译文】任用官员只选那些贤德的人,所有身边的人也都是这样的人。(官职只用来任命给那些有德行的人,包括对身边的侍从人员,也必须选择那些忠良之士。不是忠良之辈,就一定不能留 用。)选拔这样的人很难,所以要特别慎重,细心考察,必须是能够相互间通力合作、一心一意的人。(这件事很难,千万不要以为是件容易的事。这件事必得要小心慎重,千万不要轻慢忽视了。群臣 协力合作,一心一意辅佐国君,政事才会日见其善啊。)
  
  【原文】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君以使民自尊,民以事君自生。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弗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上 有狭人之心,则下无所自尽矣。言先尽其心,然后乃能尽其力,人君所以成功也。
  【注释】后:君主。使:役使,使唤。罔事:无处尽力。自广:自以为见识广,自大。狭:小看,轻视。匹夫 匹妇:平民男女。自尽:各尽自己的才力。民主:民之主宰者。古代多指帝王、君主。
  【译文】君主若没有百姓就会孤立无依,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民众若没有君主的领导就不能自善其事,安 居乐业。(君王因为教导人民才显出自己的尊贵,百姓因为忠于国君才得以安居乐业。)不要骄傲自大轻视他人,要知平民百姓如果不能自愿尽心尽力,人主就没有人协助他成就帝王的功业。(人君有 了轻视别人的心,臣民就无法尽心尽力效忠于君主。这里说的是要先赢得人民全心全意的拥戴,然后才可令其各尽所能。这就是人君之所以能够成就功业的关键所在啊。)
  
  【原文】惟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言木以绳直,君以谏明也。后克圣,臣弗命其承。君能受谏,则臣不待命,其承意而谏也。
  【注释】从绳:依照绳墨取直。后从谏:后,君主。从谏,听从谏言。克 :能。弗命:此指不用命令。承:接受。
  【译文】木板按绳墨锯解,则会平直;君主听从臣下规劝,则会圣明(谓木因绳而直,君因谏而明)。君主能够圣明,臣下不等令下就会主动进言(君 王能诚心接受劝谏,做臣子的不用吩咐,就会主动秉承君王的意愿直陈谏言)。
  
  【原文】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言不可轻教令,易用兵也。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言服不可加 非其人,兵不可任非其才也。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弗休。言王戒慎四惟之事,信能明,政乃无不美也。
  【注释】起羞:招致羞辱。甲胄起戎:甲胄,泛指兵器。起戎,引起战事。衣裳: 此处指官服。笥:音四,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省:反省,检查。服:指官服。兵:军队。允:确实,果真。克:能。休:美善。四惟之事:指前面说的四件事。
  【译文】要知道,言语 不当,会招致羞辱;甲胄披身,会引发战争(谓不可轻易发布指令,不可轻易用兵);官服存放在竹箱里,不要轻易授人;兴兵、宣战,当先考察将帅是否身堪其任(谓官服不可穿在那些德行不相配的 人身上,军队不可以交给那些不适合的人才)。君王应戒慎上述四事,倘若真的对这些道理都能通达明了,就没有什么不吉庆的了(谓君王小心戒慎这四件事,确实做到了,政事就什么都会好起来了) 。
  
  【原文】惟治乱在庶官。所官得人则治,失人则乱也。官弗及私昵,惟其能;不加私昵,唯能是官也。爵弗及恶德,惟其贤。言非贤不爵也。虑善以动,动惟厥时。非善非时,不可 动也。
  【注释】庶官:百官。多指一般官员。及私昵:及,授予。私昵,所亲近、宠爱的人。能:贤能。古人以贤为能。恶德:不良的品德。亦指有不良品德的人。善:此指符合道义的善政。
  【译文】一个国家安定还是动乱,关键就在于对百官的任用上。(官位选对了人,就会得到好的治理,一切都会和顺。如果是选错了官员,那就会全乱套了。)所以官职不要授给自己所偏爱或 亲近之人,应只授予有德能的人(不因为关系亲密而有所偏袒,只任用那些贤能的人);爵位切不可授给品德恶劣的人,只赐予那些道德高尚的贤者(不是贤德之人切不可重用)。凡事考虑到确实符合 道义才实施,实施前还要慎重地选择好时机(不符合道义或者时机尚不成熟,切不可轻举妄动)。
  【原文】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虽天子亦必让以得之。无启宠纳侮,开宠非其人 ,则纳侮之道也。无耻过作非。」耻过误而文之,遂成大非。
  【注释】矜:自夸,自恃。无:不要。启宠:启用自己私下宠爱、亲近的人。纳:招来。侮:轻慢,轻贱。耻过:耻于承认自己的 过错。
  【译文】一个人自以为贤德,这本身就是一种失德的表现;当一个人自居其功时,他原有的功绩就已经大打折扣(所以说即使是天子之位,也必须是经过礼让之后再得到的,才合乎天理 );不要开启偏宠之先例,为自己招致羞侮(打开偏宠之门,启用那些德行不能与官位相吻合的人,这是自取其侮的一条路啊),不要耻于认错而文过饰非(羞于承认自己的过错与失误,试图加以掩饰 ,终将铸成大错)。
  
  【原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注释】惟:为。
  【译文】懂得这些道理并不难,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啊!
  
  【原文】人求多 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王者求多闻以立事,学古训乃有所得也。事弗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事不法古训,而以能长世,非所闻。
  【注释】闻:知识,见闻。时惟:时,是,这 。惟,为。建事:谓建立事业或功业。古训: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或可以作为准绳的话。事:治理,任事。以克:以,连词,而。克,能。匪:同「非」。不,不是。攸:所。
  【译文】君主希 望见闻广博,是想建立功业,认真学习古人的教导,就会有收获(作为一个君王,增广见闻是为了成就大业,学习古人的教诲才会有所收获)。做事不师法古人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我没有听说过(做 事情不能遵循古人的教导,而能够做得长久的,这种事从来没有听说过啊)。
  
  【原文】股肱惟人,良臣惟圣。手足具乃成人,有良臣乃成圣也。
  【注释】股肱:大腿和胳膊。
  【译文】有手有脚才成其为人,有贤良之臣才能成就圣明之君(手足具备方可成人,拥有良臣才可望成为圣君啊)。
  
  【原文】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保衡,伊尹也。作,起 也。正,长也。言先世长官之臣也。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言伊尹不能使其君如尧舜,则心耻之,若见挞于市也。一夫弗获,则曰:「时予之辜。」伊尹见一夫不得其 所,则以为己罪也。右我烈祖,格于皇天。言以此道左右成汤,功至大天。
  【注释】先正:亦作「先政」。前代的贤臣。保衡:伊尹的尊号。又称「阿衡」。作:兴起。此作使动用法,使兴起 。予:我。弗克:不能。俾:使。后:君王。惟:成为。挞于市:挞,鞭打。市,闹市。见:被。弗获:不得其所。辜:罪过。右:通「佑」,助。烈祖:指建立功业的祖先。古多称开基创业的帝王。 格:感通,感动。皇天:对天及天神的尊称。左右:帮助,辅佐。大天:上天。大,「太」的古字。
  【译文】从前的贤臣伊尹,使我们先王之业振兴(保衡,即伊尹。作,兴起的意思。正,官 长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前代的大臣),他说:「我若不能使君王成为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我内心就感到惭愧和羞耻,就好像被鞭挞于街市(这是说伊尹如果不能帮助自己的君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君 ,就会内心感到羞耻,就像在大街上被人鞭打一样)。」哪怕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他就说:「这是我的罪过啊!」(伊尹如果看到还有一个人没有得到教化和帮助,就会认为是自己的罪过。) 他就是这样辅佐我显赫的先祖,以至诚感通于上天(谓伊尹正是以这样一种至诚之心辅佐成汤,因此成就了伟大的功业)。
  【原文】惟后非贤弗乂,惟贤非后弗食。言君须贤以治,贤须君以食 也。
  【注释】乂:安定。食:作为,有为。
  【译文】君王没有贤臣不能实现国家大治,贤臣没有君王也无法有所作为(谓君王须有贤人的辅佐,国家才能得以治理;贤人须以君王为依 托,才可以施展其抱负)。
  【原文】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力钧则有德者胜,德钧则秉义者强。揆度优劣,胜负可见。
  【注释】度:量度,衡量。钧:通「均」。相同,等同。秉:执 ,持。揆:度量,揣度。
  【译文】(古语说)势均力敌则看其德行,德行相当则看其仁义。(力量相同,有德者胜;德行相同,符合道义的一方必定更强。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谁优谁劣,胜负 立即就可以预见。)
  
  【原文】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矜,怜也。言天除恶树善,与民同也。
  【注释】矜:怜悯,同情。
  【译文】因为上天怜悯百姓,所以 百姓所期望的,上天必会顺从。(矜,怜悯的意思。谓上天除恶扬善的心,与天下百姓是相同的啊。)
  【原文】我闻吉人为善,惟日弗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弗足。言吉人竭日以为善,凶人 亦竭日以行恶者也。
  【注释】吉人:善人。弗足:不满足。凶人:恶人。
  【译文】我听说,吉人做善事,整日去做仍不满足;恶人做坏事,也是整日去做还不满足(谓善人行善整天无 息时,恶人行恶也是整天没有息时啊)。
  
  【原文】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雠。」
  【注释】抚:爱。雠:仇敌。
  【译文】古人曾说:「抚爱我们的人就是我 们的君主,虐害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仇敌。」
  
  【原文】古人有言:「牝鸡无晨。言无晨鸣之道。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索,尽也。喻妇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也 。
  【注释】牝鸡无晨:母鸡不能鸣啼报晓。牝,音品(四声)。雌性鸟兽。晨,鸡鸣报晓。索:尽,空。知:主持,执掌。
  【译文】古人有言:「母鸡没有早晨啼叫的(谓自古以来就 没有母鸡司晨的道理)。如果母鸡早晨啼叫,这个家就会败尽。(索,尽的意思。这是用来比喻女人掌管了外部事务。母鸡代替公鸡打鸣,家就会败尽;后宫操纵了君王的政事,国家就会灭亡。)」
  【原文】明王慎德,四夷咸宾。言明王慎德以怀远,故四夷皆宾服。无有远近,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天下万国,尽贡方土所生之物,惟可以供服食器用者,言不为耳目华侈。
  【注 释】宾:服从,归顺。毕:全都,全部。方物:本地产物,土产。服食:衣服饮食。华侈:豪华奢侈。
  【译文】圣明的君王谨慎修德,所以四方外族之邦都来归顺朝见(谓明君都是通过谨慎修 德来安抚边远之地的人民,所以四方邦国才一齐来归顺),不论远近,都献上当地特产,不过都是些吃穿器具之类(四方各国来朝见,都会进贡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品,这些只可用于吃穿用度而已,意思 是千万不可因其稀有,能娱人耳目,而生出豪华奢侈享乐之心)。
  【原文】德盛弗狎侮。盛德必自敬,何狎易侮慢之有也。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以虚受人,则人尽其心矣。狎侮小人,罔以 尽其力。以悦使民,民忘其劳,则尽力矣。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以人为戏弄,则丧其德矣。以器物为戏弄,则丧其志矣。弗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弗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游观为无益,奇巧为异 物。言明王之道,以德义为益。器用为贵,所比化俗生民。
  【注释】狎侮:轻慢侮弄。君子:官员。小人:百姓。玩:玩弄,戏弄。害:损害。贵异物贱用物:贵,重视。异物,奇特罕见之物 。贱,轻视。用物,日常用品。足:充足,满足。游观:游逛观览。奇巧:奇异精巧。比:皆,都。化俗:指风俗受德教而发生变化。生民:使民生,养民。
  【译文】君王德行隆盛就不会轻慢 、侮弄他人(厚德之人必定会自尊自爱,怎么会有轻慢、侮弄之心呢)。若轻慢、侮弄了君子,就不能使他们人尽其心地去辅佐您(以一颗谦卑的心去接纳别人,别人就会对你尽心尽意);若轻慢、侮 弄了百姓,就不能使他们各尽其力地去拥戴服从您(让百姓欢欢喜喜地去做事,百姓会因为忘记了劳累而竭尽全力)。玩弄别人会丧德,玩物会丧志(把别人当作玩弄的对象,就会玷污其品德;把物品 当作玩弄的对象,就会丧失其志向)。不要做那些无益的事去耽误、妨害了那些有益的事,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不看重奇异之物、不轻视实用之物,百姓才能富足。(游逛观览即为无益,奇异机巧即为 异物。这里谓明王之道,就是以道德仁义为有益,以实用为贵,一切都是为了教化和养育人民啊。)
  
  【原文】弗珤远物,则远人格;不侵夺其利,则来服。所珤惟贤,则迩人安。宝贤 任能,则近人安。近人安,则远人安矣。
  【注释】珤:同「宝」,珍爱,珍视,珍重。格:来,至。迩:近。
  【译文】不把远方之物看得那么宝贵,远方的人就会归服(不会侵占夺取 别人的利益,对方自然会来归顺);所宝贵的只是贤德之人,近处的人就会安心(珍惜和重用贤能之士,身边的人就会安定。近处能安定,远处也就能安定了)。
  
  【原文】弗务细行, 终累大德。轻忽小物,积害毁大,故君子慎其微也。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谕向成也,未成一篑,犹不为山,故曰功亏一篑。是以圣人乾乾日侧,慎终如始也。
  【注释】细行:小节,小事。累 :损害,妨碍。仞: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一仞。篑:盛土的竹筐。谕:比喻,比拟。向:面临,将近。乾乾:自强不息貌。日侧:犹日昃,太阳偏西。此处是从早至晚的意思。
  【译文】平 时不注重一些小事,最终将有损于大德(小的方面轻视疏忽,其危害积累起来,就会坏了大事。所以有道德的君子对待每一件小事都是特别谨慎的啊)。譬如要堆起九仞之山,却功亏于一篑。(比喻堆 土为山即将成功,但尚差一筐,就不能成山,所以叫功亏一篑。所以圣人总是终日乾乾,自强不息,始终如一啊。)
  
  【原文】怨弗在大,亦弗在小。惠弗惠,懋弗懋。不在大,起于小 也。不在小,小至于大也。言怨不可为,故当使不顺者顺、不勉者勉也。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爱养民如赤子,不失其欲,惟民其皆安治也。
  【注释】怨:民怨。惠:顺从。懋:音冒,勉, 勤勉,勉励。若保赤子:对待民众就像爱护婴儿一样。保:养育。赤子:初生的婴儿。康:安宁。乂:治理。爱养:爱护养育。失:违背。欲:愿望。其:助词。用于句中,无义。
  【译文】民 怨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小,要使不顺从的人顺从,不勤勉的人勤勉(不在大,大必起于小。不在小,小可至于大。这是说民怨不可结,无论大小皆可生祸,故当努力化解,让原来不顺从的人心甘情愿地 顺从王命,让不勤勉的人也变得勤勉起来)。」你要爱民如子,心系人民的康乐与安定(爱护养育人民就像对待怀中的婴儿一样,不违背他们的愿望,那么人民就都能安定归于大治了)。
  
  【原文】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言当修己以敬,无为可怨之事,勿用非善之谋、非常之法。
  【注释】作怨:作,制造。怨,怨恨(于民众)。谋:计谋。彝:音移。常道。
  【译 文】千万要谨慎啊!切不可与无辜百姓结怨,不要采用违背道义的计谋和不合乎古人常法的措施(谓应当勤修己德,常怀敬畏之心,不作可怨之事,不用不善之谋,不行反常之举)。
  
   【原文】乃穆考文王,诰庶邦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文王所告众国治事吏,朝夕敕之,唯祭祀而用此酒,不常饮也。曰:「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于小大之国所用丧,无不以酒为罪也。饮 惟祀,德将无醉。」饮酒惟当因祭祀,以德自将,无至醉。
  【注释】穆:古代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居庙中,父子依序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诰:上告下为诰。御事:指官吏。御,治理 ,统治。祀兹:祀,祭祀。兹,则。朝夕敕之:反复强调。朝夕,早晚。敕,诫饬,告诫。用丧:用,因而,导致。丧,灭亡,失败。辜:罪,罪过。将:控制,约束。
  【译文】当初先父文王 在位,曾告诫各国诸侯及大小官吏,反复强调说:「在祭祀时才可以用酒(这是文王对各国官员所说的话,早早晚晚都告诫他们:只有祭祀时才能动用这酒,切不可贪杯常饮啊)。」又说:「有许多大 大小小的诸侯国之所以败亡了,都是因为饮酒的罪过啊(至于过去大大小小许多国家最终会败亡,没有不是因饮酒而犯下罪过的啊),只有在祭祀时方可饮酒,且要以德行来把持自己,不可醉酒(所以 饮酒只能是在为了祭祀的情况下,而且要用德行来约束自己,不可以因贪杯而喝醉了)。」
  
  【原文】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古贤圣有言,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也 。视水见己形,视民行事见吉凶。
  【注释】鉴:察看,亦指镜子。
  【译文】古人有句格言说:「有智慧的人不是把水当成镜子,而是把百姓当成一面镜子(古圣先贤曾说过:不要以水 为镜,要以民为镜。观察水面只能看到自己的相貌,观察民众的所作所为才可以预见未来的吉凶祸福)。」
  
  【原文】君子所,其无逸。叹美君子之道,所在念德,其无逸豫也。君子且 犹然,况王者乎。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稼穑,农夫之艰难事,先知之,乃谋逸豫,则知小民所依怙。
  【注释】君子:道德高尚的人。此处指为国操劳的官吏。所:处所,所 在之处。稼穑:种谷为稼,收割为穑。此处指农民在田地里辛苦的劳动。乃逸:然后再考虑(他们的)安乐。小人:指百姓。依:依靠,仰赖。
  【译文】君子所居之处,是没有自己的安逸的。 (赞叹君子之道,时时处处只想着修德,是不会顾及个人的享受的。好的官吏尚且如此,何况是君王呢?)先了解百姓耕耘劳作之艰难,再考虑他们的安乐,就会知道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了(耕耘劳作 是农夫最艰辛的事情,要先深入了解这些,再为他们谋求安乐之道,就知道天下百姓所依赖、仰仗的究竟是什么了)。
  
  【原文】自殷王中宗,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言此四人皆蹈 智明德以临下也。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其有告之,言小人怨詈者,则大自敬德,增修善政也。
  【注释】迪哲:蹈智。谓蹈行圣明之道。明德:光明之德,美德。或: 有人。詈:骂,责备。皇:大。其:如果,假如。
  【译文】从殷王中宗、高宗、祖甲到我们周文王,这四人都蹈行圣明之道(谓这四个人都是以他们圣明的智慧与德行来面对天下人民的啊)。 有人告诉他们说:「老百姓埋怨你、咒骂你。」他们就更加谨慎其德行(倘若有人告诉他们,说民众中有人在怨恨责骂,他们就会加倍的小心谨慎,检查反省自己的德行,更加勤勉于仁政)。
  
  【原文】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此其不听中正之君,有人诳惑之,言小人怨憾诅詈汝,则信受之也。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信谗含怒,罚杀无 罪,则天下同怨雠之,丛聚于其身也。
  【注释】乃:始,刚刚。诪张为幻:指欺诳诈惑。诪,音周,欺诳。张,夸大。中正:得当,不偏不倚。诅詈:诅咒,咒骂。信受:相信并接受。丛:集 中。谗:说别人的坏话,说陷害人的话。怨雠:仇敌。
  【译文】有人刚刚造谣惑众,说百姓埋怨你咒骂你,你便相信其言(这就是那些不肯接受中肯之言的君王,一旦有人用巧诈之言迷惑他, 说民间有人怨你骂你,他就会立即相信并接受),从而乱罚无罪、滥杀无辜,民怨就会共同一致,这就等于把民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来(听信谗言,心怀怒气,以致动用刑罚,滥杀无罪之人,那么天下 人就会都把你当成他们的仇敌,将怨恨集中在你一个人身上)。
  
  【原文】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之于人,无有亲疏,惟有德者,则辅佐之。民心于上,无有常 主,惟爱己者,则归往之。为善弗同,同归于治;为恶弗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
  【注释】亲:指偏爱。无常:不固定。惠:仁爱,宽厚。归:归趋,趋于。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其: 副词,表示祈使。犹当,可。
  【译文】上天从来不会偏爱谁,只佑助贤德之人;民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归顺那些仁慈宽厚的君主。(上天对人没有亲疏之别,谁有德它就保佑谁。在百姓的 心中,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君主,谁爱护他们,他们就归向谁。)行善政的方法不同,但结局都是天下大治;做坏事的方式不同,但结局都是国家动乱。你可要当心呀!
  
  【原文】圣罔念 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惟圣人无念于善,则为狂人;惟狂人能念善,则为圣人。言桀纣非实狂愚,以不念善故灭亡也。
  【注释】念:思考,考虑。这里指的是思虑善法。克:能。
  【译 文】圣人如果失去正念就会变成狂人,狂妄之人一旦树立起正念也会变成圣人。(圣人一旦不再思虑善法,就会变成狂妄之人;狂妄之人如果常常思考为善之道,也会变成圣人。就是说,夏桀和商纣并 非一定就是狂愚之人,只是因为他们心中不再存有善念,所以才会招致灭亡的啊。)
  
  【原文】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弗睦,尔惟和哉!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大小众官,自 为不和,汝有方多士,当和之哉。汝亲近室家不睦,汝亦当和之。汝邑中能明,是汝惟能勤职事也。
  【注释】自作:自作主张,自行其是。惟:表示希望、祈求的语气。宜,应。室:家庭。邑 :领地。克:能。明:明白,清楚。惟:介词。相当于「以」「由于」。有方:四方,各方。有,词头。多士:古指众多的贤士。也指百官。
  【译文】人们往往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 一切问题,所以才会造成对立冲突的局面。你们要各自放下自己的私念和偏见,舍己从人;你们家庭中有人不和睦,你们要帮助他们消除隔阂,使全家人都能彼此互爱。你们在自己的领地把这些事都搞 明白了,那就是你们勤于职事的证明啊。(大小官员之间,经常会各执己见而不能和睦相处,你们这些各方的贤能之士啊,应当以你们的德行去感召他们,帮助他们团结起来。你们的家人中间有了矛盾 ,你们也要尽快去化解。你们把自己国邑中的这些事都能搞明白,这就说明你们真的是在勤于职事。)
  
  【原文】周公戒于王曰:「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文王 无所兼知于毁誉众言,及众刑狱,众所当慎之事,惟慎择有司牧夫而已。劳于求才,逸于任贤。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是万民顺法。用违法,众狱众慎之事,文王一无敢自知于此,委 任贤能而已也。
  【注释】罔攸:无所。兼:兼知。庶言:群言,舆论。庶狱:诸凡刑狱诉讼之事。庶慎:众所当慎之事,即各种敕戒。《广雅·释诂》:「慎,敕也。」有司:官吏。古代设官 分职,各有专司,故称。牧夫: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是:概括之词。凡是,任何。训:顺。用:施行,实行。敢:副词,表示尊敬。 
  【译文】周公劝诫成王说:「文王在位时并没有兼管 社会舆论、各种狱讼案件及各种敕戒之事,均由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裁决。(文王并没有一一去听那些各种各样或褒或贬的议论,以及各种狱案及敕戒之事,只是慎重选择好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而已。 文王只把精力放在寻访人才上,一旦贤能的人得到任用,自己就可以放手了。)一切合法还是违法,以及各种狱讼及敕戒之事,文王不敢过问这些(但凡有关百姓是否遵循法度,还是违反了刑法,以及 种种涉及狱讼、敕戒之事,文王一概不敢亲自过问,自己只是负责委任贤能的官员而已)。」
  
  【原文】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言当顺古大道,制治安国,必于未乱未危之前,思患 豫防之。
  【注释】豫防:谓事先防备。豫,预备,先事准备。
  【译文】在国家尚未出现动乱时,就制定平治之策,在国家没有出现危机时就解决好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谓应当依循古 人的大道,安邦定国,必须在国家还未乱未危之前,防患于未然)。
  【原文】明王立政,弗惟其官,惟其人。言圣帝明王立政修教也,不惟多其官,惟在得其人也。
  【注释】惟:考虑 。人:人才,贤人。
  【译文】英明的君王成就其政事,不以官员的数目为重,只注重所用之官是否称职(这里说的是圣明的帝王,建立国家的政治体系,重在便于施行教化,官不在多,而在于 一定要让贤能的人处在官位上)。
  
  【原文】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者也。此惟三公之任,佐王 论道,以经纬国事、和理阴阳也。官弗必备,唯其人。三公之官,不必备员,惟其人有德乃处之也。
  【注释】太师、太傅、太保:三种辅助天子的大官,称「三公」。论道经邦:论,述说,讲 述。经,治理。燮理:协和治理。燮,和顺,协和,调和。燮理:协和治理。备:齐备。
  【译文】设立太师、太傅、太保,此为「三公」。三公的职责是为君王讲解自然大道,帮助经纬国家大 事,调理阴阳的和谐。(师,天子的老师、榜样。傅,就是教导和佑助天子。保,就是保护天子之心永远安住于道德仁义之中。由此可见三公的职责,就是辅佐君王,讲述大道,用以经纬国家大事,化 解冲突,让社会日益和谐。)人员不必齐备,所用必须是德高之人(三公的官位,不必人员齐备,一定要是具备了极高道德修养的人才可以担任这样的职务啊)。
  
  【原文】少师、少傅 、少保,曰三孤。孤,特也。卑于公,尊于卿,特置此三人也。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副贰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教,辅我一人之治。
  【注释】曰:叫做,称为。贰:副职,协 助。弘化:弘扬德化。寅亮:恭敬信奉。寅,恭敬。亮,相信,信任。弼:辅助。
  【译文】设立少师、少傅,少保,称作「三孤」(孤,特别的意思。因其地位在公卿之间,比公稍下,比卿稍 上,特地设置了这三个职务)。其职责是协助三公弘扬教化,敬祀天地神明,共同来辅助我一人治理天下(协助三公,广泛弘扬道德的教化,恭敬信奉天地神明的启示,齐心协力帮助我一个人)。
  
  【原文】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地官卿,主国教化,布五常之教,安和天下众民,使小大协睦也。
  【注释】司徒:周官名。为六卿之地官卿,掌管对国民的教化。敷:传 布,施行。五典: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孔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蔡沈集传》:「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扰:安抚,和顺。
  【译文】司徒掌管对国民教化、传布「五常」之教,使天下百姓安定和谐(作为仅次于天官卿的地官卿,司徒掌管的是对国民的教化,专门弘扬、传布五种伦常大道的教育 ,使天下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
  
  【原文】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有官君子,大夫以上也。叹而戒之,使敬所司,慎出令, 从政之本也。令出必惟行之,不惟反改。二三其令,乱之道也。
  【注释】钦:敬。惟:思。二三:指反复无常。
  【译文】凡我朝在位的官员,你们一定要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你们所承 担的职责。你们在颁布每一个政令之前,都要慎之又慎。号令一出,就一心只想着如何去落实,不要再想着是否改变它。(所说在位的官员,都是大夫以上的。成王在此感叹地告诫他们,要他们敬奉自 己的职守,慎重地对待所颁布的每一个政令,因为这是为政的根本。令出必行,不得中途废除或更改。如果执政者不断改变政令,反复无常,那正是一条乱国之道啊。)
  
  【原文】以公 灭私,民其允怀。从政以公平灭私情,则民其信归之。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弗迷。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也。其尔典常作师,无以利口乱厥官。其 汝为政,当以旧典常故事为师法,无以利口辩佞乱其官也。弗学墙面,莅事惟烦。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矣。
  【注释】允怀:犹归顺。古:古训。制事:谓处理政治、军事等 重大事件。典常:常道,常法。利口:能言善辩。辩佞:能说会道,花言巧语。墙面:谓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或一无所知。莅:到,临。
  【译文】以公心取代私心,老百姓才会 诚心归向(为官者以公平代替私情,民众就会信任并归顺他);先学习古训,然后再进入仕途,朝中议事必以先人的典章制度为依据,面对各种复杂的军政事务才不会迷失方向。(谓为政者必先学习古 圣先贤的教诲,然后再去为官执政。讨论决策重大事件必依据古人的义理,反复权衡,贯彻始终,这样政事才不会出现迷错。)你们要以古人的常道为师,不要以利口巧辩扰乱官风(你们为政,当以古 人的典常旧例作为学习的榜样,不要逞口舌之利,以巧言善辩来混淆视听)。人不学习古训,如面壁而立,一无所知,遇到政事必会无所适从(人而不学,如面墙而立,临政必生烦恼)。
  【原 文】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此戒凡有官位。但言卿士,举其掌事者也。功高由志,业广由勤也。
  【注释】崇:高。广:大。
  【译文】功高在于立志,业广源于勤勉(这番话是用来告诫 所有的为官者。此处只对卿士说,是以这些掌管要务的人为例,以见「功高由志,业广由勤」并非虚言)。
  
  【原文】位弗期骄,禄弗期侈;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侈 自来。骄侈以行己,所以速亡也。恭俭惟德,无载尔伪。言当恭俭,惟以立德,无行奸伪也。
  【注释】期:希望,企求。期:邀约,相约。惟: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载 :行。伪:不诚实,诡诈。
  【译文】位贵者不知不觉就容易变得骄纵,禄厚者不知不觉就容易变得奢侈。(身居高位的人即使不刻意去想着骄纵,往往不知不觉中就有了骄态;富有的人纵然不 想着奢侈,往往无形中就染上了奢侈的习气。骄奢之风一起,就是自己迅速走向败亡的时候了。)恭敬勤俭才是美德,不要有那些伪诈的行为(意思是说应当从恭敬节俭做起,来树立自己的德行,不要 做奸巧伪饰之事)。
  
  【原文】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为德,直道而行,于心逸豫,而名日美。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之也。
  【注释】休 :美好。拙:指困窘。
  【译文】为善修德,就会心中安宁,日见美善;弄虚作假,就会心中烦劳,日益困窘。(为善修德的人像走在笔直平坦的大道上一样,心中安逸舒畅,他的名声也一天比 一天好。弄虚作假的人百般巧饰,内心劳苦,而事情总是越办越糟,这种傻事情不能干啊。)
  
  【原文】居宠思危,罔弗惟畏,弗畏入畏。言虽居贵宠,当常思危惧,无所不畏,若乃不 畏,则入不可畏之刑。
  【注释】危:凶险。弗畏入畏:不畏就会进入可畏的困境。刑:惩罚,处罚。
  【译文】处贵宠之位,要想到危惧,要凡事无所不畏。如果不知敬畏,就会坠入可 畏之境。(谓一个人纵然处在贵宠的位置,也要时时想到背后的凶险而有所畏惧,对一切都常怀敬畏之心。如果你什么都不怕,最终必将遭到可怕的惩罚。)
  【原文】推贤让能,庶官乃和。贤 能相让,俊乂在官,所以和谐也。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弗任。所举能修其官,惟亦汝之功能也。举非其人,惟亦汝之不胜其任也。
  【注释】庶:众。乃:于是。俊乂:亦作「 俊艾」。德才出众的人。举:推举。能:贤能。称:举荐。匪:不,不是。任:胜任。修:整饬,有条不紊。《南史·张齐传》:「齐手不知书,目不识字,在郡清整,吏事甚修。」
  【译文】 互相推贤让能,百官就会和谐(相互推让贤能的人,让德才出众的人都处在官位上,社会自然就和谐了)。你推荐了贤能的人来担任官职,这便是你的贤能;你若举用了不能胜任其官职的人,这也就是 你的不称职(你所举荐的人能够整饬吏事,把事情都办得有条有理,这也是你的功劳和能力的体现。你若举荐了不该举荐的人,那也是你不能胜任你的职责的表现啊)。
  
  【原文】我闻 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所闻上古圣贤之言也。政治之至者,芬芳馨气,动于神明。所谓芬芳,非黍稷之气,乃明德之馨,厉之以德也。
  【注释】至治:完美的政 治。馨香:香气远闻。明德:光明之德,美德。厉:「励」的古字。劝勉。
  【译文】我曾听说:「完美的政治如同芳香之气,可以感通神明。黍稷的芳香还算不得馨香,只有美好的德行才是久 远的馨香。(成王所听到的是上古的圣贤之言啊。政治到了完美的境界,芬芳馨香之气,可以感动神明。所谓芬芳,并非黍稷之香气,而是美好的德行所散发出来的馨香啊。说这些话,目的是用德行来 勉励君陈。」)
  
  【原文】凡人未见圣,若弗克见;既见圣,亦弗克由圣。此言凡人有初无终也。未见圣道,如不能得见。已见圣道,亦不能用之,所以无成也。尔其戒哉!
  【 注释】由:听从。戒:警惕。
  【译文】大凡人未曾见过圣人时,觉得圣人好像不能见到;及至见到圣人,却又不能听从圣人之言(这里说的是平常人往往有始无终,未遇见圣道,如不能得见, 时时盼望见到,遇见圣道之后,又不能遵循圣人的教诲,所以还是一事无成)。你要以此为诫啊!
  【原文】尔惟风,下民惟草。汝戒勿为凡人之行也。民从上教而变,犹草应风而偃,不可不慎 也。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无乘势位,作威民上,无倚法制,以行刻削之政。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德教之治也。
  【注释】惟:是。削:侵削,剥削。法制:法令制 度。制:度。
  【译文】你好比是风,百姓好比是草(草随风向而动)。(你要当心,不能以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百姓会随着官长的教化而改变,如同小草随风而伏,你不可以不谨慎对待 啊。)不要依仗权势作威,不要打着法律的旗号施行苛政(不要仗着自己的势力权位,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不要借着法律制度的名义,去做侵害人民的事情),应当宽容而有节制,举止从容不失中 和(宽不失度,动不失和,就是用道德的教化来治理国家和人民啊)。
  
  【原文】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人。人有顽嚣不喻,汝当训之,无忿怒疾之。使人当器之,无责备于一夫也 。
  【注释】忿疾:忿怒憎恶。顽:愚顽的人。求备:求全责备。顽嚣:愚妄奸诈。喻:明白。器:谓量才使用。
  【译文】对于愚顽之人,你不要愤怒、厌恶;对任何一个人,都不要求 全责备。(有些人愚妄顽劣,不明事理,你应当耐心开导他,不要忿怒、嫌恶这些人。用人要用其所长,不要求全责备于哪一个人。)
  
  【原文】政贵有恒,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政以 仁义为常,辞以体实为要,故贵尚之。若异于先王,君子不好也。
  【注释】体要:切实而简要。体实:切合实际。
  【译文】为政贵有恒常之法,言辞崇尚切实简要,不要喜好标新立异 。(为政以仁义为常道,措辞以求实为要务,才会受到尊崇。如果与先王之道不合,君子是不会喜欢的。)
  
  【原文】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世有禄 位而无礼教,少不以放荡陵邈有德者,如此,实乱天道也。
  【注释】鲜:少。由:遵循。荡:放荡。陵:轻视。悖:违背,违反。陵邈:傲不为礼,轻慢。
  【译文】我听说:「世代享 受俸禄的人家,很少能够遵循礼法。」他们以放荡的行为欺凌守德之人,实在有悖于天道。(世代享有禄位但却没有继承先人的礼教,很少不是以放荡无礼的言行轻慢那些有德之人的。这样做,其实就 是在扰乱天道啊。)
  
  【原文】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言汝身能正,则下无敢不正。民心无中,从女取中。必当正身,示民以中正之道。
  【注释】中:中 正之道,标准。女:汝。
  【译文】如果你自己能够立身中正,便没有谁敢不中正;百姓不明白什么叫中正,只有你才能为他们做出中正的榜样。(谓你的身能正,那么下面的老百姓就不敢不正 。百姓的心中本没有中正的标准,需要从你那里获得到中正的标准。所以你必须端正自身,让天下百姓都能从你的身上看到真正的中正之道。)
  【原文】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 忠良。聪明,听视远也。齐通,无滞碍也。臣虽官有尊卑,无不忠良。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给侍进御,仆从从官,官虽微,无不用中正之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弗钦;小臣皆良,仆 从皆正,以旦夕承辅其君,故君出入起居,无有不敬。发号施令,罔有弗臧。
  【注释】齐圣:合于圣道。匪:同「非」。不,不是。弼:辅助。辟:君。钦:敬,敬重。承辅:辅佐。臧:善, 好。
  【译文】昔日的文王、武王,聪明睿智合于圣道,大小臣子都忠心耿耿、诚实善良。(聪明,视听都能达到很远的意思。齐,通达无滞碍的意思。众臣虽官位有高下尊卑之别,但无不忠诚 良善。)那些侍奉左右者、驾驶车马者及仆役等,也没有一个不是行端品正之人。(从负责日常生活起居的近侍人员,到陪护外出的随从人员,官职虽微,无不选用秉性中正之人。)以这样的人朝夕侍 奉、辅助其君主,故君主出入起居,没有不恭敬整肃的(小臣及仆役随从人员都能个个良善中正,大家齐心协力,不分昼夜地辅佐自己的君主,所以君王的出入起居都能敬守礼法,从无失礼不恭之处) ;发号施令,没有不合于仁义的。
  
  【原文】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言仆臣皆正,则其君乃能正;仆臣诏谀,则其君乃自谓圣。后德惟臣,弗德惟臣。君之有德,惟臣 成之;君之无德,惟误之。言君所行善恶,专在左右也。尔无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汝无亲近憸利小子之人,充备侍从,在视听之官,导君上以非先王之法也。
  【注释】 厥:其,他们的。后:君。自:自以为。憸人:小人,奸佞的人。憸,音先。充:充当。迪:导,引导。上:君上。非:违背。憸利:奸邪利口。小子:犹言小人,特指无德的人。充备:参预,充当。
  【译文】仆从近臣都是中正之士,其君主也会保持中正;仆从近臣谄媚,君主就会自居圣明(谓仆从近臣身正,他们的君主也会身正;仆从近臣阿谀奉承,他们的君主便会自以为圣明)。君主 有德在于臣下,君主失德也在于臣下(君主有德,那是因为群臣的辅佐成就了他的德行;君主无德,也是臣子没能尽职而误导了君主。谓君主所作所为是善是恶,都取决于身边的近臣)。你不要亲近奸 佞小人,不要让他们担任这些充当君王耳目的要职,以免诱导君王违背先王的典制(你不要亲近那些奸邪利口的小人,让他们占了侍从的位置,充当代替君王视听的官员,从而导致君王违背先王的成法 )。
  
  【原文】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先戒以劳谦之德,次教以惟敬五刑,所以成刚柔正直之三德也。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
  【注释】五刑:野刑、军 刑、乡刑、官刑、国刑五种治理百姓的法律。《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 暴。」五刑,一说指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墨、劓、剕(刖)、宫、大辟(杀)等。三德:三种品德。随文而异。《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孔颖达疏:「此三德者, 人君之德,张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 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庆:善。赖:得益,受益。劳谦:勤劳谦恭。
  【译文】要像普通百姓一样敬畏国家的刑罚,常常以『五刑』来警示自己,养成三种美德。」由此可见,天子有了善 行,万民都将赖以受惠(首先告诫家人努力修善,树立谦恭之德;再教导大家要以一颗敬慎之心对待五刑之法,以成就自己刚、柔、正直这三种品德。这正是天子的善行,天子一人有善,全天下人民都 赖以受益)。
  【原文】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在今汝安百官兆民之道,当何所择,非惟吉人乎?当何所敬,非惟五刑乎?
  【译文】如今你们要使百姓安定,应当一心寻 求、选择的是什么呢?不就是贤人吗?应当时时警惕、戒慎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刑罚吗?(现在你们要安定你那里的百官和人民的根本问题,就是要选用什么样的人才,不就是要选用贤能的人吗?再就 是要慎重些什么,不就是要慎重地对待五刑吗?)
  【原文】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两,谓囚证也。造,至也。两至具备,则众狱官共听其入五刑之辞也。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辞简核,信有 罪验,则正之于五刑也。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不简核,谓不应五刑,当出金赎罪也。五罚弗服,正于五过。不服,不应罚也。正于五过,从赦免也。
  【注释】两造:指诉讼的双方,原告和被 告。师:士师,司法官。听:理。五辞: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因与五刑相关,故称「五辞」。亦作「五词」。简:核实,符合事实。孚:相应,符合。简孚:犹核实。正:定罪。五罚:对罪 不当五刑者处以相应的五种赎金,称为五罚。弗服:指不当。五过:古代刑法规定可以宽恕的五种罪过。
  【译文】审判时,双方证据齐备,法官依据五刑的标准审理相关述词。(两,指的是囚 、证双方;造,至的意思。原告、被告各方证据齐备后,众法官共同判断其符合「五刑」的那些条款)述词无误,合于五刑,按五刑定罪。(罪证经核实可信,便按「五刑」的有关规定治罪。)以「五 刑」治罪的罪证不足,则按「五罚」的有关规定处置。(经核查与事实情况不符,即不应当执行五刑,那就用出钱赎罪的办法处置。)按「五罚」处置仍不适合的,就按照「五过」来处理。(不服,就 是不当罚的意思。按照五过的标准来处理,就是给予赦免。)
  
  【原文】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非口才可以断狱,惟平良可以断狱,无非在中正也。哀敬折狱,咸庶中正。当 矜下民之犯法,敬断狱之害人,皆庶几必得中正之道也。
  【注释】佞:佞人,善于言辞的人。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哀:怜悯。敬:谨慎。庶:庶几。将近,差不多。
  【译文】并非巧 言善辩之人才能断案,而是贤明良善之人才适宜断案。无非是要存心公正而已。(不是靠口才方能断案,只有靠公平良善才可以断案,无非在于端心正念执守中正不偏之道啊。)以怜悯之心、谨慎之心 判决案件,就会基本做到公正适当。(应当同情百姓触犯法律的缘由,谨防断案失误给这些人带来更大的灾难,都应力求合于中正之道。)
卷  三   毛诗治要

  
  【 原文】《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注释】后妃:指皇后妃嫔。《礼记·昏仪 》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是古代政治制度中一种很特殊的建制,这些后妃名为帝王的妻妾,实际上都是宫廷里掌管各级内政的女官。选拔这些后妃 要求品格纯正、温润贞良,目的是为了彰显女德,仪范天下。后世之君,以之满足贪欲,故多致亡国败家。风:同「讽」,婉言劝谏。正夫妇:端正夫妇之道。动:谓思想受影响而动摇、改变。化:改 变人心风俗;教化,教育。
  【译文】《关雎》一诗,歌咏后妃的美德,是《国风》的第一篇,用以教化天下,使夫妇之道端正。所以,《关雎》对引导乡野民众、改善国家风气都有功用。风, 是婉言劝谏、教育感化的意思。用劝谏来转变人的观念,用教化来改善人心风俗。
  
  【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注释】志之所之:人的心志之所趋向。之,往,去。衷:内心。嗟叹:叹息,感叹。嗟、叹,同义复词。
  【译文】诗 ,是人的心境的寄托,存在于人的心中便是心境,以言辞表达出来就是诗。情志在内心涌动,就用言辞表达出来。言辞不足以表达人的情志,所以就发表感叹。感叹还不足以表达人的情志,所以就歌咏 。歌咏还不足以详尽表达人的心境,便手舞足蹈来抒发。
  
  【原文】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发,犹见也。声,谓宫商角徵羽。声成文者,宫商上下相应也。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易俗。
  【注释】成文:组成一定的旋律。宫 商角徵羽:古代之五声音律,或称五音。《周礼·春官·大师》:「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安以乐:安和而喜乐。以,而且。乖:违背;不合。民困:民众困厄危难。经:调理。
  【译文】情志流露在声音里,发声形成一定的旋律,则称为音乐(声音形成一定的旋律,就是宫、商、角、徵、羽五音互相应和的效果)。世道太平的音乐充满安适与欢乐,表明当时的政治平和; 乱世的音乐充满了怨恨与愤怒,表明当时的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或濒于灭亡的国家的音乐充满哀苦和愁思,表明当时的百姓困苦无望。所以说端正得失标准、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可与诗的作 用相比拟的。先王以诗调理夫妇关系,形成孝敬风气,使人伦淳厚,使教化美善,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原文】《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注释】六义:即后文之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诗经》的内容,有十五国风、二雅、三颂;赋、比、兴指《诗经》的写作手法,赋为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的白描法,比为托物拟况 而以彼物状此物的比喻法,兴为先言他物而再兴起联想的象征法。
  【译文】诗有六义:一是风,二是赋,三是比,四是兴,五是雅,六是颂。
  
  【原文】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 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故曰《风》。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 ,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吿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也。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 矣。
  【注释】上:君主;皇帝。下:臣下;百姓。刺:以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过失,有指责之意。风:讽喻。宋代朱熹《诗集传》此处注为「风者,民俗民谣之诗也」,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9-10 20:11
妖孽不能自己起来。人丢弃了常道,妖孽就会兴起 ,所以才有妖孽。
  【原文】《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者。
  【译文】《商书》上说:「恶行的蔓延,就像大火燎原一样,不可以靠近,难道 还能扑灭?」
  【原文】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注释】哀乐:悲哀与快乐。殃咎:灾祸。
  【译文】(庄公二十年)悲哀与快乐不合时宜,灾祸一定会到 来。面临灾祸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会降临他的身上。
  【原文】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
  【译文】君子评议说:「酒是用来完成仪礼的 ,不能继续而过度,这是义;因为和国君饮酒完成了礼仪,而不至于使他陷于过度,这是仁。」
  【原文】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注 释】共:大。共德:大德。共,通「洪」。无乃: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测度的语气。
  【译文】(鲁庄公二十四年春天,在桓公庙的方形椽子上雕刻花纹,这是不合礼制的。) 大夫御孙劝谏说:「节俭,是德行中最大的;奢侈,是恶行中最大的。我国先君具有大德,而您却使他沦于大恶之中,恐怕是不可以的吧?」
  【原文】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
  【译文 】男女有别,是国家的最大礼节。
  【原文】无德而禄,殃也。殃将至矣。
  【译文】(闵公二年春,虢公在渭水打败犬戎)虢国大夫周之侨说:「没有德行而享有福运,是灾殃。灾殃将 要到来了。」(于是逃往晋国。)
  【原文】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注释】修己:自我修养。
  【译文】修养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责难别人,就会免于遭受祸难。
   【原文】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注释】招携:招引尚未归心的人。杜预注:「携,离也。」怀远:安抚边远的人。怀:怀念,依附。
  【译文】招抚尚未归心的 国家,要用礼义;安抚边远的国家,要用恩德。凡事不违背德和礼,就没有不归附的。
  【原文】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注释】 舆:车。没有恭敬则礼不能施行,故将敬喻为礼之舆。昏:乱。长世:历世久远;永存。
  【译文】(僖公十一年春,周襄王派内史过等赐予晋侯爵命,而晋惠公的后代无精打采地接受祥瑞之物 。内史过回国后将此事告诉襄王。)「礼,是国家的主干;敬,是行礼的车子。人不恭敬则礼就不能推行,礼不能推行上下就会昏乱,怎么能维持长久呢?」
  【原文】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 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注释】代有:代,更叠,交替。杨伯峻注:「代有犹言各国更替有之。」
  【译文】天灾流行,总在各个国家交替发生,救援受灾地区,周济邻国,这是道 义。按道义行事的人有福份。
  【原文】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注释】背施无亲:杨伯峻注:「背弃恩施,则失亲己者。」幸灾:因别人 遭灾而高兴。贪爱不祥:杨伯峻注:「贪所爱之货利而不以与人,则祸殃将至。」怒邻不义:杨伯峻注:「使邻国忿怒,不合道义。」
  【译文】(庆郑说)背弃别人的恩惠就会失去亲近自己的 人,庆幸人家的灾害是不仁,贪图爱惜自己的东西是不祥,激怒邻国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失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
  【原文】史佚有言曰:「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重怒难任,陵人 不祥。
  【注释】史佚:人名。西周初年太史。始祸:杨伯峻注:「始祸犹言首祸,为祸乱之倡导者。」怙乱:谓乘乱取利。重怒:谓增添愤怒。刘文淇疏证:「重怒,蒙重其怒也。」陵人:以 势压人。
  【译文】(僖公十五年)史佚有这么一句话说:「不要倡导祸乱,不要乘别人祸乱而取胜,不要增加别人的愤怒。」沉重的愤怒难以承担,欺陵别人就会不吉祥。
  【原文】《 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注释】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语出《诗·大雅·思齐》。刑,杨伯峻注:「刑同型,法也,今言示范。」寡妻,嫡妻。御,治 理。
  【译文】《诗经》上说:「修养德行首先给妻子做榜样,由此扩展到作为兄弟们的表率,进而以此来治理一家一国。」
  【原文】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 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注释】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章:彩色;花纹。嚚:音「淫」。奸诈。
  【译文】(僖公二十四年)耳朵不能听到五声的唱和是耳聋,眼睛不能辨别五色的文饰是昏暗,心里不学习效法德义的准则是顽劣,嘴里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
  【原文】刚而无礼,不 可以治民。
  【注释】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此为蒍贾(孙叔敖之父)评子玉之言。
  【译文】刚愎强暴而无礼,不能让他治理军民。
  
  【原文】民未知义,未安其居。 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民未知礼,未生其共。民听不惑而后用之。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注释】共:通「恭」。恭敬。不惑:杨伯峻注:「不惑即《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之『不惑』, 明其道理,故不致迷惑也。」
  【译文】(僖公二十七年)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道义,生活还没有安定;百姓还不懂得信用,还不能十分明白信用的作用;百姓还不懂得礼节,还没有产生恭 敬之心。」等到百姓听受命令而不迷惑时,然后才使用他们。所以城濮一战,晋国就称霸诸侯,这都是晋文公以德教民的结果。
  【原文】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
  【注释】 允当则归:杨伯峻注:「犹今言适可而止。」
  【译文】(僖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引《军志》之言)适可而止;知难而退;有德之人不可抵挡。
  【原文】忠、信、卑让之道也。忠,德之 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注释】忠、信、卑让之道也:《左传·文公元年》原文作:「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授,好事邻国,以 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按:穆伯,即公孙敖,庆父之子,鲁桓公之孙。鲁文公时,孟穆伯为卿。
  【译文】(鲁文公元年,鲁卿穆伯到齐国开始进行聘问。凡是新君即位,卿到各国去 普遍聘问,继续重温过去的友好,团结外援,善待邻国,借以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是忠、信、卑让之道。忠,是道德纯正的表现;信,是道德巩固的表现;卑让,是德行的基础。
  【原文】使 能,国之利也。
  【注释】使能:任用有才能者。
  【译文】任用能干的人,这是国家的利益。
  【原文】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 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以礼则,使无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圣王同之。
  【注释】风声:教化;好的风气。采物:指有彩色 纹饰的旌旗、衣物等物。古代以之区别等级。话言:美善之言。律度:犹法度、法制。艺极:准则。表仪:犹法度。训典:指先王典制之书。后泛指奉为典则的书籍。防利:谓防止过多地谋求私利。常 秩:一定的职务。土宜:谓各地不同性质的土壤,对于不同的生物各有所宜。杨伯峻注:「即因地制宜之意。」众隶:百官。即命:即世,死亡。
  【译文】古代身居王位的人,知道自己的寿命 不能长久,因此就普遍选拔、任用贤能之人,为他们树立好的风气与教化,分给他们旗帜服装以别尊卑,把对他们有益的话记录在典册上作为遗诫,为他们制订法度,向他们公布各种准则,以法度来引 导他们,给予他们法规制度让其使用,告诉他们先王遗留下来的典章制度,教育他们要防止谋求私利,委任他们一定的职务,用礼法来教导他们,使他们不要违背因地制宜的原则,让百官都信赖他们。 这样的做法直到死为止,圣人和先王都是如此。
  【原文】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
  【注释】备豫不虞:备豫,防备。不虞,指意料不到的事。古之善教也:是时,季文子将到晋国聘问 ,派人求「遭丧之礼」,人问其故,季文子遂以此作答。
  【译文】(文公六年,季文子说)预先准备好意料不到的事,这是古代的好教训。
  【原文】兄弟致美、救乏、贺善、吊灾、祭 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
  【注释】兄弟致美:杜预注:「各尽其美,义乃终。」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杨伯峻注:「救其匮乏 ,贺其喜庆,吊起灾祸,与其祭而敬,逢其丧而哀,五事之情虽各不相同,不绝其爱则一,此对待亲人之道也。」
  【译文】(文公十五年,惠伯引史佚之言)兄弟之间各自表达友爱的美意,救 济其困乏,祝贺其喜庆,慰问其灾祸,与其祭祀则恭敬,遇到其有丧事则致哀。这五件事的感情虽然各不相同,但不要断绝他们之间的友爱却是一样的。这就是对待亲人的做法。
  【原文】礼以 顺天,天之道也,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
  【注释】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是年,齐懿公率军侵犯鲁国西部边境,接着又因为曹国曾朝见鲁国,齐军便攻伐曹国,进入其国都外城 ,并质问曹君为何朝见鲁国。齐国侵鲁本已无礼,而曹国所行有礼,齐又讨之,故云。
  【译文】(文公十五年,鲁国季文子之言)礼是用来顺服上天的,这是上天的正道。自己违反上天之道, 反而又因此去讨伐别人,这就难免有祸难了。
  【原文】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
  【译文】(文公十八年,臧文仲之言)「见到对国君有礼的,就事奉他,如同孝子奉 养父母一样恭敬。」
  【原文】《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主藏之名,赖奸之用,为大凶德, 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
  【注释】则:杨伯峻注:「此『则』字亦礼则之意。」(礼则,犹礼法、礼制。礼节法则。)事以度功:度,衡量。杨伯峻注:「事以度功者,据其效果,评 其功劳之有无与大小也。」食民:有功者可受邑受田,取食于民。誓命:杨伯峻注:「《誓命》似亦姬旦所作篇名,今亦亡。」藏:窝主。杨伯峻注引《义府》:「古『藏』、『赃』字皆作『臧』,后 人转写误加草耳。『掩贼为臧』,言得贼之物而隐庇其人,犹今窝主之谓。」贿:财物。盗器为奸:杨伯峻注:「此器字亦大器、重器(见成二及十四年传)之谓。窃人一般财物为盗,盗人宝物为奸。 」主藏之名:杜预注:「以掩贼为名。」赖奸之用:赖,利益,好处。用,器具;器物。即前文「盗器为奸」之「器」。杨伯峻注:「赖奸之用者,以奸人所盗之大器为利也。」凶德:违背仁德的恶行 。常:常刑(一定的刑法)。九刑不忘:杨伯峻注:「九刑者,九种刑罚之谓;昭六年《传》,亦为刑书之名。据《汉书·刑法志》及《尚书·吕刑》郑注,墨、劓、刖、宫、大辟五刑加以流、赎、鞭 、扑四刑也。忘读为妄。在九刑不忘者,于大凶德之人,依其情节之轻重,以九刑之一适当处之,亦不为过度也。」
  【译文】(文公十八年)《周礼》说:「用礼法来观察人的德行,有德行才 可以处理事情,根据办事的效果来衡量功劳,立有功劳就可借此取食于民。」又作《誓命》说:「毁弃礼法就是贼,隐藏贼人就是窝赃,偷窃财物就是盗,盗窃他人的宝物就是奸。有窝赃的名声,利用 奸人偷得的宝物,这是很大的恶行,国家规定有相应的刑罚,不能赦免。可依情节的轻重,用九刑之一适当惩处,也不算超越法度。」
  【原文】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 注释】吉德:美德;高尚的品德。藏奸:即赃奸。
  【译文】(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是四种吉祥的德行,盗贼、赃奸是四种不祥的凶行。
卷  五   春秋左氏传治要(中)

   
  【原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注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见《诗经·大雅·荡》,意谓万事无不有其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 结束。即不能善始善终。靡、无,没有。鲜,少。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犯了过错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诗经》里说:「凡事无不有其初始,但极少有能坚持至终的。」
  
  【原文】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
  【注释】有一于此:在不忠、不信二者中有一项(罪名)。
  【译文】杀害国家的栋梁,就是不忠; 违背国君的命令,就是不信。忠信不可兼得,不如一死。
  
  【原文】德之休明,虽小,重;不可迁。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言可移。天祚明德,有所底止。底,致。
  【注释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如果君王德行美好清明,九鼎虽小,亦重而不可迁。即王权稳固。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如德行不好,奸邪无道,九鼎虽大,亦会轻易被迁走。奸回,奸恶邪僻。昏乱, 昏庸无道、糊涂妄为。祚:音坐,此处作动词。赐,赐福,佑助。底止:终止。使固定,不变更。
  【译文】君主美善清明,九鼎虽小,却显得很重,他人无法轻易夺去(不可以搬移);君主奸 邪无道,九鼎虽大,也显得很轻,他人就会轻易夺去(言可以搬移)。上天赐福给美善清明的君主,必有所固定,不随便变更(底,至、终)。
  
  【原文】弃君之命,独谁受之?君,天 也,天可逃乎?
  【注释】独:语助词,犹「其」,于疑问代词的前后,起强调作用。
  【译文】背弃君命的人,有谁肯接纳呢?君主好比是天,难道天可以逃避吗?
  
  【 原文】会闻用师,观衅而动。衅,罪也。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
  【注释】观衅而动:察看到敌人有所过失而后采取行动。观,观察、察看。衅,罪过、过失。
  【译 文】我听说用兵,要先观察敌人的过失而后采取行动(衅,过错、过失)。若其德行、刑赏、政治、国务、典章、礼仪没有违反常规,就不可与之为敌。
  
  【原文】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君子小人,物有服章,尊卑别也,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威仪有等差也,礼不逆矣。
  【注释】物有服章:衣服饰物各有规定的色彩、标记。章,标记、徽章。服章,古代表示官阶身份的服饰 。贵有常尊:杨伯峻注:「贵者有一定可尊之制度仪节,亦不得僭越。」。指固定的显贵地位。等威:威仪之等差,以表示身份地位的不同等级。逆:颠倒。
  【译文】举拔人才不遗漏有德行的 人,赏赐不遗漏有功之人。君子小人,各有规定的服饰(区分尊卑);地位显要的人保有固定的显贵地位,地位低下的人保有与其地位相应的威仪(贵贱皆有不同威仪)。
  
  【原文】民 生在勤,勤则不匮。
  【译文】民生在于勤劳,勤劳则生计不会困乏。
  
  【原文】夫文,止戈为武。文,字也。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戢,藏也。櫜,韬 也。诗美武王能灭暴乱而息兵也。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此武七德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著之篇章,使子孙不忘也。
  【注释】夫文,止戈为武:从文字构 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为「武」字。载戢干戈:把干戈收藏起来。戢,收藏兵器。载,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载櫜弓矢:把弓矢装进囊鞘里。櫜,音高,收藏弓矢、盔甲的袋子 。章:诗歌或乐曲的段落。
  【译文】从文字构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就是『武』字(文,文字)。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周人《周颂》说:『把干戈收藏起来,把弓矢装进囊鞘里(戢,收藏。 櫜,弓袋。诗赞美武王能诛灭暴乱而停止用兵)。』所谓武,是用来禁止暴乱、止息战争、保持太平、建立功业、安定百姓、和睦万邦、丰富资财的(这是用武的七项美德),所以要使子孙后代不要忘 记这些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使子孙不要忘记)。
  
  【原文】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几,危也。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兵动 则年荒。
  【注释】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人之危为己之利,以人之乱而为己之安。机,危殆。
  【译文】违背百姓意愿的事还很多,百姓如何安定呢?不施仁德而强行与诸侯争霸, 又怎能和睦万邦呢?乘人之危以自利(几,危险、危急),趁人之乱以自安,并且以此为荣,又怎能丰富资财呢(兴兵打仗则谷物歉收)?
  
  【原文】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 腹。」言非所击。
  【注释】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即使马鞭子很长,也不能打到马腹上(否则马会跳起来摔下骑马之人)。
  【译文】古人有句话说:「鞭子虽长,不能打到马腹上(言 不可以攻打)。」
  【原文】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
  【注释】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君主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贯彻执行君主的命令就是信。承,奉行 之。
  【译文】国君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奉行君主正确的命令就是信。
  
  【原文】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
  【注释】由之:依其道而 行。即「恃才与众」。
  【译文】依仗自己有才和人多,这是亡国之道。商纣就是这样,所以灭亡。
  
  【原文】天反时为灾,寒暑易节。地反物为妖,群物失性。民反德为乱。乱 则妖灾生。
  【注释】地反物:地上所生之物违反物性。
  【译文】上天不按四时运行就会发生灾害(寒暑季节变换),大地违反万物常性就会发生妖异(群物失其常性)。国君违反德义 就生出祸乱,有了祸乱就会发生天灾和地妖。
  
  【原文】夫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是无善人之谓也。
  【注释】幸民:心存侥幸的人。指希望 获得不应获得的利益而又不被惩处。《管子·明法解》云:「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又《七法》篇云:「赏罚明,则民不幸。」亦指不务正业而得过且过之人。
  【译文 】有德行的人处于上位,国内就没有心存侥幸的人。俗话说:「如果百姓多存侥幸心理,那将是国家之不幸。」说的就是没有德行的人在上位执政呀!」
  
  【原文】唯器与名,不可以假 人。器,车服也。名,爵号也。君之所司也,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不可止也已。
  【注释】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唯有礼器(如曲县、繁缨)和爵位名号不 能借给人。假,借。杨伯峻注:「器、名皆人主掌握以指挥、统治臣民之具,不能假借于人。」政亡:政权丧失。不可止也已:不可挽回了。止,阻止。也已,同「也矣」。
  【译文】唯有礼器 和名号,不能随便授予别人(器,车舆礼服。名,爵位的名号)。这是国君所掌管的,是为政的大纲。若以此授人,就等于给人以政权。政权丧失了,国家也会跟着丧失,就无可挽回了。
  
  【原文】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译文】贪恋美色为淫,淫则当受重罚。
  
  【原文】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
  【译文】圣人和大众的愿望一致,因此能成事。
  【原文】《商书》曰:「三人占,从二人。」众故也。武子曰:「善钧,从众。钧,等。夫善,众之主也。
  【注释】三人占,从二人:《左传》原文为「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古 代卜筮,询之三人,各人判断未必相同,从其二人相同者。善钧,从众:意谓出现不同意见时,如果都是卓有见识的人,则取人数多的一方的意见。钧,同「均」,均等、同等。夫善,众之主:主,依 靠、凭依。从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善。如果贤愚参差不齐,则贤者为众人之依靠。
  【译文】《商书》说:「三个人占卜,要听从其中结论相同的两个人的意见。」是因为那是多数的缘故。武 子说:「如果都是贤者,则听从多数一方的意见。贤者是众人的依靠。
  
  【原文】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禄。夫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也。言三代亦有邪僻之君,但赖其先人以免 祸耳。
  《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
  【注释】三代之令王:泛指夏、商、周三代的贤明君王。令,善。僻王:邪僻之王。僻,邪恶。赖前哲以免也:依靠前代贤君的德 行美政以免于亡国。不敢侮鳏寡:见《尚书·康诰》,谓君王也不敢欺侮鳏夫寡妇。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所以明德也:为的就是要彰显德行。
  【译文】从前夏、商、周三代 的贤明君主,都能数百年保全上天赐予的福运。难道其后代没有出现品行不正的君主吗?只是依靠其祖先的贤明而免于亡国(言三代亦有邪僻的君主,但依靠其先人得以避免灾难)。
  《周书》 说:「不敢欺凌鳏夫寡妇之类无助的人!」为的就是要彰显德行。
  
  【原文】「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器,犹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 时,信以守物。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动顺理也。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庞,和同以听,敦,厚。庞,大。莫不尽力以从上命,此战之所由克也。
  【注释】德、刑、详、义、礼、信 、战之器也:意谓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是战争的必备条件。详,通「祥」。和顺,和善,指事神的态度。故下文云「详以事神」。器,器用。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道 义是用来建立功利的标准和措施,以防止人们取不义之财;礼法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合于时宜;信用用来维护一切事物,使人们专于职守。民生敦庞:人民生活丰厚富足。敦,厚。和同以听:和睦 一致而听从政令。
  【译文】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是战争的必备条件。德行是用以施加恩惠的,刑罚是用来纠正邪恶的,和顺是借以事奉神灵的,道义是用以建树功利的, 礼法是用以使行为顺应时势的,信用是借以保持事物的。这样才能上下和睦,应对不违义理(行动遵循道理)。因此神灵降福给他,四时没有灾害。百姓生活丰足,和睦同心,听从命令(敦,厚。庞, 大),没有不尽力以服从上级命令的,这就是战争取胜的原因。
  【原文】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骄亢则忧患生。
  【注释】自非:倘若不是。多用于否定句。
  【译文】晋只有圣人才能使国家内外都无忧患,倘若不是圣人,外部安宁了国内必有忧患(骄纵不逊则滋生困苦患难)。
  
  【原文】夫唯善,故能举其类也。
  【注释】 唯善,故能举其类也:惟有贤德的人,才能举荐同类之人。
  【译文】惟有贤德的人,才能推举其同类之人。
  
  【原文】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能者在下位,则贵尚而让 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加,陵也。君子,在位者也。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冯,亦陵也。自称其能为伐。是以上下 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争自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弊,恒必由之。传言晋之所以兴也。
  【注释】农力:努力。谗慝黜远:邪恶之人被废黜而远贬。懿德:美德。称其功以加小人:自夸 其功而凌驾于小人之上。小人,指其属下。伐其技以冯君子:自夸其能而凌驾于其上位的人。「伐」与「称」互文,都是夸耀的意思。冯,同「凭」,与「加」同义。
  
  【译文】当天下 太平的时候,君子崇尚贤能并对下属谦让(有能力的人处在下位,地位显要的人对他们尊崇且谦让),在下位的人努力事奉其上位的人,因此上下有礼,而邪恶之人被废黜远贬,都是由于不相互争夺的 缘故,这叫做美德。到天下动乱的时候,在上位者夸耀自己的功劳以凌驾于在下位的人(加,侵犯欺侮。君子,指在位者),下位的人夸耀自己的才能以凌驾于在上位者(冯,凌驾。自己称扬自己的才 能为伐),因此上下无礼,动乱和祸害并生,都是由于竞相夸耀自己的缘故(竞相自己赞美褒扬自己),这就是昏乱而无仁德。国家的衰败,常常是由此造成的(《左传》指出了晋国之所以昌盛兴旺的 原因)。
  
  【原文】良君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译文】贤良的国君养育臣民如同自己的子女,像 天一样庇护百姓,像地一样容纳百姓。百姓尊奉国君,热爱他如同热爱父母,敬慕他如同敬慕日月,尊敬他如同尊敬神灵,畏惧他如同畏惧雷霆。
  
  【原文】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
  【注释】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国君是神灵的主祭者,是人民的希望。若困民之主:《新序》、《说苑》叙此事作「若困民之生 」。「主」字当是「生」字形近而误。谓使人民的生计困难。匮神之祀:匮乏对神灵举行祭礼。
  【译文】国君,是祭祀神灵的主祭人,是百姓的希望。如果国君使百姓生计困难,对神灵的祭祀 匮乏,则百姓绝望,国家无人治理,那要国君有什么用呢?
  
  【原文】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贰,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善则赏之,赏,谓宣扬 之也。过则匡之,匡,正。患则救之,救其难也。失则革之。
  【注释】勿使失性:勿使失去生计。《管锥编》谓生性相通。下文「弃天地之性」,「性」亦作「生」解,指天地生养万物之大德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立辅佐大臣,让卿佐辅佐他,勿让他超越常度。贰,卿佐。过度,超越常度。善则赏之:杜预注,「赏 谓宣扬」。失则革之:放纵就加以更改。失,通「佚」或「泆」。淫泆、放荡、放纵。革,更改。
  【译文】上天养育百姓并为他们设立国君,让他来管理他们,从而不使他们失去生计。有了国 君,又为其设立卿佐(贰,卿佐),让卿佐辅佐他,不使国君超越常度,有善举则宣扬之(赏,谓宣扬),有错误则匡正之(匡,匡正),有灾难则救助之(救其危难),无道则更改之。
  
  【原文】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注释】不若人有其宝: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珍宝。
  【译文】我把「不贪」看作宝物,你把玉石看作 宝物。如果你把玉石送给我,我们两人就都丧失了宝物,倒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原文】在上位者,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征,验也。而后可以治人。
  【注释】酒濯其心:意谓使他的思想合于礼法。酒濯,《春秋左传正义》作「洒濯」。洒濯即洒濯、洗涤。壹以待人:待人专一,言行一致。轨度其信:使他言行诚信而合于轨范法度。可明征 也:杨伯峻注:「句意谓在上位者使其诚心合于法度,必表现于行动,可征信于人。」
  【译文】居于上位的人洗涤他的心地,以诚待人,前后一致,言行诚信而合于轨范法度,这些都做到了, 并且获得百姓的信任(征,征验),然后才可以治理百姓。
  
  【原文】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 也,又可禁乎?
  【注释】归:趋向,归附。乃其所也:那是在上者诱导的结果。意谓势所必然。
  【译文】居上位者的所作所为,百姓会趋向效法。居上位者所不做的事,而百姓有人做 了,因此加以惩罚处分,就没有谁不敢不加以警戒。若居上位者所做的,百姓也有人做了,这乃是势所必然的,又怎能禁止得了呢?
  
  【原文】《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言 德行直则天下顺也。觉,较然正直。
  【注释】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见《诗经·大雅·抑》,意谓德行正直无私,四方各国都顺从他。有觉,正直之貌。《毛诗》:「觉,直也。」
  【 译文】《诗经》里说:「德行正直无私,四方的人都会顺从他。」(意思是德行正直,则天下顺从。)
  
  【原文】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
  【译文】只要您肯行善政,谁 敢不努力?为什么要多杀人呢?
  
  【原文】臧孙曰:「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志相顺从,身之害。孟孙之恶我,药石也。志相违戾,犹药石疗疾。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愈己疾也 。疢之美,其毒滋多。孟孙死,吾亡无日矣。」
  【注释】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意谓季孙之爱我,多是赞扬我,好比热病,实是害我;孟孙厌恶我,好比能治病的药石, 虽苦虽痛,却能治好病。疾疢,同义词连用,头脑发热的热病。疢,音趁。药指草药,石指针砭之石。美疢不如恶石:季孙之爱虽无痛苦孟孙之爱虽有痛苦,使人难堪,但前者不如后者好。夫石犹生我 :能治病,使我生。滋多:益多,更多。无日:犹言无多日。
  【译文】臧武仲说:「季武子喜欢我,犹如使我没有痛苦地患上热病(志意相投,顺从己意,是自身的祸患);孟庄子厌恶我,犹 如治愈我疾苦的药石(志意相违背,如同药石治疗疾病)。没有痛苦的热病不如使人痛苦的药石。药石还能治病,使我活下去(能治好自己的疾病);患热病而不知痛苦,它的毒害就更深了。如今孟庄 子死了,我的死期便不远了。」
  
  【原文】君民者,岂以陵人?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言君不徒居民上,臣不徒求禄,皆为社稷也。
  【注释】君民者,岂 以陵人,社稷是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要他来凌驾于百姓头上的吗?是要他来主持国家政事的。君,用作动词,做国君。社稷是主,倒装句,主社稷。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作为国君 的臣下,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俸禄吗?是要他养护国家的。口实,食禄,古以封邑的实物为禄。养,养护。
  【译文】作为百姓的国君,难道只是要他来凌驾于百姓头上的吗?是要他来掌管国家 的。作为国君的臣子,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俸禄?是要他养护国家的。(意思是国君不仅仅处在百姓之上,臣下不仅仅求取俸禄,都是为了国家。)
  
  【原文】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 ,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译文】(为君者要)把百姓看作子女一般。见到不仁者,就惩罚他,就像老鹰、鹯鸟追赶小鸟那样迅猛不容情。
  
  【原文】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 。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从,亡也。《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也。故《夏书》曰:「与其 杀不辜,宁失不经。」惧失善也。逸书也。不经,不用常法。
  【注释】赏不僭而刑不滥: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僭谓不当赏而赏,滥谓不当罚而罚。淫人:邪恶的人。无善人则国从之:没 有贤臣,国家就会随之衰败。这是重申「无滥」之理。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见《诗经·大雅·瞻卬》,意谓善人尽亡,国家遭殃。云,句中助词,无义。殄瘁,同义词连用,指病害。故《夏书》曰,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此为逸书,意谓与其滥杀无罪的人,宁可失之于不用常法。不经,不用常法。
  【译文】善于治理国家者,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赏赐过分,就怕赏及恶人;刑罚滥 用,就怕伤及好人。如果不幸赏罚过当,那么宁可赏赐过分,也不可滥用刑罚。与其伤害而失掉贤人,宁可让坏人得利。没有贤人,国家就会随之衰败(从之,意为随之衰败)。《诗经》说:「贤人不 在了,国家就遭祸殃。」这是由于失去贤人的缘故。所以《夏书》说:「与其错杀无辜,宁可失之于不用常法。」就是害怕失去贤人。(所引用的这句话出自《逸书》。不经,不用常法。)
  
  【原文】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乐行赏,而惮用刑也。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顺天时。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饫,厌也。酒食赐下,无不餍足,所谓加膳也。此以知 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不举盛馔也。此以知其畏刑也;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三者,礼之大节也。有礼无败。
  【注释】不举:减膳撤乐。食不杀牲,不奏 乐。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
  【译文】古代治理百姓的人,乐于赏赐而畏惧用刑(劝赏乐于赏赐;刑,畏惧用刑),体恤百姓而从不倦怠。赏赐多在春夏 时节举行,用刑多在秋冬时节进行(顺应天时)。因此将要行赏时就为此增加膳食,加膳则赐以丰盛的酒食(饫,饱足。酒食赏赐臣下,没有不饱足的,这就是所谓加膳),以此可知其乐于赏赐;将要 行刑时就除去盛馔,除去盛馔就会偃息声乐(不举,指除去盛馔),由此可知他畏惧动用刑罚的;早起晚睡,日夜亲理政务,由此可知他忧虑人民的疾苦。这三种表现,是礼制的基本纲纪。有了礼制就 不会失败。
  
  【原文】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
  【译文】如果没有威胁,国君就会骄纵,骄纵就会发生混乱,发生混乱就必定会被灭亡。这就是亡国的原因 。
  
  【原文】天生五材,金、木、水、火、土也。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圣人以兴,谓汤武。乱人以废,谓桀纣。废兴存亡,昏明之术, 皆兵之由也。
  【注释】五材:指金、木、水、火、土五种材料。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圣人因军队兴起,乱人因军队衰败。介词「以」下省「兵」字。
  【译文】上天生成了金、木、水 、火、土五种材料(五材,指金、木、水、火、土),民众全部都使用,废弃任何一种都不可以,又有谁能够废除军队呢?军队的设置已经很久了,是用来威慑不轨而显扬文德的。圣人因军队而兴起( 圣人谓汤、武),暴君因军队而衰败(乱人,谓桀、纣)。国家或衰败或兴盛、或生存或灭亡,以及或糊涂或明智的策略,都是由于军队的存在而出现。
  
  【原文】吾子为鲁宗卿,而任 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焉。昭四年,竖牛作乱。
  【注释】不慎举:选拔人才不慎重。
  【译文】(季札对叔孙穆子说)您身为鲁国宗室的卿大夫,担当着国家的政务大任 ,却不慎重举拔贤人,怎么能胜任呢?灾祸必然会落到您身上(昭公四年,竖牛作乱,叔孙穆子死于乱中)。
  
  【原文】善人,国之主也。
  【译文】贤良的人,是国家的支柱。
  
  【原文】绝民之主,去身之偏,刈王之体,以祸其国,无不祥大焉!
  【注释】刈王之体:斩除国王的四肢。刈,音易,割取。无不祥大焉:杨伯峻注:「句与『不详莫大焉』 同。」
  【译文】锯断国家的支柱,除去自己的辅佐,斩去国君的手足,而危害他的国家,没有比这更大的不祥了!
  
  【原文】我闻忠善以损怨,为忠善,则怨谤息也。不闻作威 以防怨。欲毁乡校,即作威也。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遽,畏惧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道,通。不如吾闻而药之。以为己药石。
  【注释】我闻忠善以损怨, 不闻作威以防怨:我只听说忠诚善良能止息怨谤,没听说过利用威权滥施刑罚来防止怨恨的。岂不遽止:此称上句「作威以防怨」,谓用强制手段毁乡校,难道不能很快制止议论。遽,急速。杨伯峻注 :「作威防止怨,怨可以急止。」杜预注:「遽,畏惧。」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杨伯峻注:「川若大决口,其所触犯也大。」道:同「导」,疏通。
  【译文】我听说忠诚善良能止 息怨谤(用忠诚善良,那么怨恨非议就能止息),不曾听说利用威权滥施刑罚来防止怨恨的(欲废除乡校,就是作威)。靠威势难道不能迅速制止怨言吗?可是那就像防堵洪水一样(遽,畏惧),一旦 堤岸大决口而造成危害,伤害到的人必然很多,我将不能挽救。不如开个小的口子来疏通水流(道,疏通),不如让我把听到的群众的议论作为纠正施政弊病的良药(作为自己的药石)。」
  
  【原文】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以政与之。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多自伤。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译文】(郑国子皮想让尹何做 自己封邑的长官,尹何年纪太轻,故子产对子皮说)喜爱一个人,总希望有利于他。现在您喜爱一个人,就把政事交给他(以政,把政事交给他),犹如不会拿刀就让他去割宰,其受伤必然很多(多自 伤)。您喜爱他,不过是伤害他罢了,这样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
  
  【原文】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译文】我听说君子致力于了解远大的事情,小人致 力于关注短浅的事情。
  
  【原文】「《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何谓威仪?对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 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卫诗》曰:『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棣棣,富而闲也。选,犹数也。
  【注释】敬慎威仪,惟民之则:见《诗经·大雅·抑》,谓威严的仪容,举止言谈要表现出恭敬和谨慎,这是百姓效法的准则。此威 仪与「令尹之威仪」不同,令尹之威仪仅指威严的仪式。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人民所不愿效法的人,却高居人民的头上,就不能善终。则,动词,效法。下文「则而象之」的「则」,意动 用法,即以之为准则而效仿他。有仪而可象谓之仪:有仪容举止可以让人效仿的叫仪。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见《诗经·邶风·柏舟》,谓仪容安详,优点说不完。棣棣,音代代,从容闲静貌。选,算 ,数。杨伯峻注:「言威仪之多,不可计数。」
  【译文】「《诗经》上说:『威严的仪容,举止言谈恭敬谨慎,是百姓效法的准则。』令尹没有这样的威仪,百姓就没有榜样。百姓所不愿效法 的人,而高居百姓之上,就不能善终。」那什么叫威仪呢?(北宫文子)回答说:「有威严而使人敬畏的叫『威』,言谈举止可让人效法的叫『仪』。国君有国君的威仪,他的臣子就会敬畏而爱戴他, 把他作为准则并仿效之,所以能保有他的国家,让好名声长存于世。臣子有臣子的威仪,他的下属就会敬畏而爱戴他,所以能保有他的官职,从而保住他的家族,使家族和顺。以此类推,都是如此,所 以上下能相互团结。《卫诗》说:「仪容举止雍容娴雅,不可胜数(棣棣,指多而熟习。选,计算的意思)。」
  
  【原文】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 ,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注释】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施舍给人,可使人爱他;进退举止,可以作为人们的法度;与 人交际,言行得体,可作为人们的准则。度,则同义。动作有文,言语有章:动作举止文雅、有修养,说话有条理。
  【译文】所以君子在位时能使人敬畏,施惠于人使人敬爱,进退可作为法度 ,与人交往可作为准则,仪容举止足以观赏,待人处事可以效法,道德品行可以学习,声音气度使人高兴,动作斯文雅典,说话条理分明。用这些来对待下属,就叫做有威仪。
卷  六   春秋左氏传治要(下)

  
  【原文】譬如农夫,是穮是蔉,穮,耘也。壅苗为蔉。虽有饥馑,必有丰年。言耕锄不以水旱息,必获丰年之收。
  【注释】是穮是蔉:除草 培土。穮,音标,耘田除草。蔉,以土壅苗根。
  【译文】就像农夫一样,只要辛勤除草培土,虽然难免会有一时饥馑,但必将会有丰收之年。
  
  【原文】《诗》曰:「不僭不贼 ,鲜不为则。」信也。僭,不信。贼,害人。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
  【注释】不僭不贼,鲜不为则:出自《诗·大雅·抑》,「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 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意谓不骗人不害人,待人以信,很少有不成为榜样的。僭,不信实。贼,伤害。则,取法。
  【译文】《诗经》说:「不作假不害人,很 少有不成为榜样的。」的确是这样啊。能够成为众人榜样的,就不会居人之下。
  
  【原文】先王务修德音,以亨神人,亨,通也。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 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于国则四垂为宇。若何虞难?
  【注释】德音:好名声。以亨神人:杨伯峻注,「亨即享」。「人」指祖先的魂灵。启:开拓。守宇:领土,疆土 。杜预注:「于国则四垂为宇。」孔颖达疏:「四垂,谓四境边垂。」若何:怎么,为什么。
  【译文】先王致力于营造好的声誉以祭献神明和祖先,没有听说他们去务求险要地势和马匹。邻国 的祸难,(其结果)是不可预料的。有的多难却巩固了国家,开辟了疆土;有的没有祸难却丧失了国家,失掉了国土。(对邻国之难)怎么能幸灾乐祸呢?
  
  【原文】远恶而后弃。恶及 远方,则人弃之。善亦如之,德远而后兴。
  【注释】远恶:罪恶遍及远方。
  【译文】罪恶遍及远方,然后就会被众人抛弃。善也如此,德行远播,然后就会兴盛了。
  
   【原文】礼所以守其国家,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译文】礼是用来保有国家、推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典章制度。
  
  【原文】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耻国乎?是以圣王务 行礼,不求耻人。
  【译文】羞辱一个普通人,还不能没有防备,何况羞辱一个国家呢?因此圣明的君王致力于推行礼义,而不谋求羞辱他人。
  
  【原文】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 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临事制刑,不豫设法。法豫设,则民知争端。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闲,防也。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奉,养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劝从教也 。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淫,放也。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耸,惧也。教之以务,时所急也。使之以和,悦以使民。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施之于事为莅。断之以刚。义断恩也。犹求圣哲 之上,明察之官,上,公王也。官,卿大夫也。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权移于法,故民不畏上也。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因危 文以生争,缘徼幸以成其巧伪也。弗可为矣。为,治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夏、商之乱,著禹,汤之法,言不能议事以制。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周之衰,亦为刑书, 谓之九刑也。三辟之兴,皆叔世也。言刑书不起于始盛之世。
  【注释】议事以制:杨伯峻注,「议读为仪。仪,度也。制,断也。谓度量事之轻重,而据以断其罪。」刑辟:刑法,刑律。争心 :争夺之心,争斗之心。禁御:禁止,制止。闲:防止,限制。纠:杨伯峻注,「《周礼·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郑玄注:『纠犹察异之。』盖谓纠有约束之意。」奉:杜预注,「奉,养也。 」制为禄位,以劝其从:杨伯峻注,「立官品高下俸禄厚薄之制,以勉励顺从教诲者。」禄位,俸给与爵次,泛指官位俸禄。严断刑罚,以威其淫:严厉地断案判刑,以威慑放纵的人。严断,孔颖达疏 :「严断,言其不放舍也。」淫,杜预注:「淫,放也。」惧其未也:杨伯峻注,「犹恐未能奏效。」耸:劝勉,奖励。莅之以强:以庄重威严面对他们。莅,临视,治理。强,杨伯峻注:「强谓威严 。」断之以刚:有违犯者则坚决判刑。断,判罪,判决。上:杨伯峻注,「上谓执政之卿。」长:杨伯峻注,「长,如《墨子·尚同篇》之乡长。《尚同》云:『乡长,固一乡之贤者也。』」任使:差 遣,委用。辟:法,法度。忌:顾忌,忌惮。并:副词。普遍;全都。以征于书:征引刑法作为根据。征,证验。书,此指刑书、法律。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乱政,杨伯峻注「乱政谓民有犯政令者」。 禹刑,即夏之《赎刑》。汤刑:商汤制定的刑法。《竹书纪年》卷上:「〔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九刑:周代刑书名。杜预注:「周之衰,亦为刑书,谓之《九刑》。」三辟:谓夏、商、周 三代之刑法。叔世:犹末世、衰乱的时代。孔颖达疏引服虔云:「政衰为叔世。」
  【译文】从前,先王通过衡量事情的轻重来判罪,不制定刑法,这是怕百姓有争夺之心。那样还是不能禁止犯 罪,因此以道义来防范,靠政令来约束,制定礼仪来奉行,凭信用来保持,用仁爱来培养,规定俸禄爵位来勉励顺从教诲的人,严厉地断案判刑,以威慑放纵的人。担心还不能奏效,就用忠诚来教诲他 们,根据品行来奖励劝勉他们,用其专业知识技艺来教导他们,用和悦的态度来役使他们,以敬肃的态度面对他们,有违犯者则坚决判刑。还要访求贤能的卿相、明察事理的官吏、忠诚守信的乡长、仁 慈和蔼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就能够被差遣而不发生祸乱了。(如果)百姓知道有法律,就不会敬畏上级领导,人人都将会有争夺之心,各自征引刑法以为证明,而且想侥幸得到成功,那样就 不好治理了。夏朝出现了违反政令者,于是制定了《禹刑》;商朝有违反政令者,于是制定了《汤刑》;周朝有违反政令者,于是制定了《九刑》。这三种刑法的产生,都是在衰微的末世。
  
  【原文】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以刑书为征。锥刀之末,将尽争之。锥刀未,喻小事。
  【注释】争端:争讼的依据。指刑书。孔颖达疏:「端谓本也,今铸鼎示民,则民知争 罪之本在于刑书矣……刑书无违礼之罪,民必弃礼而不用矣。」锥刀之末:比喻小事、微利。
  【译文】百姓知道了争夺的依据(即刑书),将会丢弃礼仪而征引刑书,小事微利都要尽力争个明 白,不易判决的案件会更加繁多。
  
  【原文】国将亡,必多制。数改法也。
  【译文】国家将要灭亡,必然会制定很多法律。
  
  【原文】《书》曰:「圣作则。」 则,法也。无宁以善人为则,无宁,宁也。而则人之僻乎?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
  【注释】《书》:逸书,特指古文《尚书》。因西汉时出自孔子旧宅壁中,未立博士传之,故名。 无宁:杜预注,「无宁,宁也。」无,句首助词,无义。
  
  【译文】《尚书》说:「以圣人为准则。」宁以善人作为榜样,难道要去仿效别人不正确的做法吗?普通人做好事,民众都会 效法他,何况国君呢?
  
  【原文】夫礼,天之经,经者,道之常也。地之义,义者,利之宜也。民之行。行者,人所履行。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日月星辰,天之明也。因 地之性,高下刚柔,地之性也。生其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用其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气为五味,酸、咸、辛、苦、甘。发为五色,青、黄、赤、白、黑。发见也。章为五声。宫、 商、角、徵、羽。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滋、味、声、色,过则伤性也。是故为礼以奉之。制礼以奉其性。
  【注释】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杜预注「经者,道之常也;义者,利之宜也;行 者,人所履行」。则:仿效,效法。天之明:杜预注「日月星辰,天之明也」。地之性:杜预注「高下、刚柔,地之性也」。六气: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左传·昭 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孔子家语· 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发为五色:发,显现、显露。杜预注:「发,见也。」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 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章为五声:章,显示、表明。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杜预注「滋味声色过则伤性也」。淫,过度、无节制。为礼以奉之:杜预注「制礼以 奉其性」。奉,犹保全。
  【译文】礼,是上天的常道、大地的法则、民众行动的依据。天地的常道,民众实际上都在效法。(圣人)效法上天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因循大地高低刚柔的本性( 而制礼)。滋生了上天的六种气象,运用「五行」来说明宇宙的起源与变化。五行之气入人之口为五种味道,显露于眼为五种颜色,显示在耳为五种声调。(滋味声色)过分则会使人迷惑混乱,人们就 会因此而迷失本性。所以要制定礼来帮助人们守持本性。
  
  【原文】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经纬,错居以相成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
  【注释】纪:纲领, 法度。经纬:织物的纵线和横线。比喻条理、秩序。杜预注:「经纬,错居以相成也。」孔颖达疏:「言礼之于天地,犹织之有经纬,得经纬相错乃成文,如天地得礼始成就。」
  【译文】礼, 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秩序,也是民众得以生存的依靠,因此先王特别尊崇它。
  
  【原文】《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翼翼,恭 也。聿,惟也。回,违也。言文王德不违天人,故四方之国归往之。
  【注释】《诗》曰:出自《诗·大雅·大明》。小心翼翼:恭敬谨慎。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昭事上帝:昭事, 勤勉地服事。昭,通「劭」。上帝,天帝。高亨云:「昭,借为劭。《说文》:『劭,勉也。』此句言文王勤勉侍奉上帝。」聿怀多福:杨伯峻注,「聿,语首助词,无义。怀,思也。怀多福即《大雅 ·假乐》『干禄百福』之意,以德受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杜预注,「言文王德不违天人,故四方之国归往之。」厥,代词,其,起指示作用。回,违也。方国,四方诸侯之国、四邻之国。
  【译文】《诗经》说:「惟独这位周文王,恭敬谨慎。勤勉地服事天帝,以德受福。他的德行于天于人都无违背,所以四方之国都来归附。」君主若没有违反道德,四方诸侯都将会来归附。
   
  【原文】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恭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箴,谏也。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从,不自专也。妇听而婉,婉,顺也。礼之善物也。
  【注释】为国:治国。与天地并:杜预注,「有天地则礼义兴。」并,平列。姑慈妇听:姑,丈夫的母 亲,即婆婆。妇,儿媳。听,听从、接受。箴:规谏。杜预注:「箴,谏也。」从:杜预注,「从,不自专也。」婉:亦作「倇」。顺从,温顺。杜预注:「婉,顺也。」善物:犹善事、好事。
   【译文】礼制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已经(由来)很久了,可以说是和天地并兴。君王美善,臣下恭敬;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顺;丈夫和蔼,妻子温柔;婆婆慈祥,媳妇顺从,这些都 是礼的内容。君王美善而不违礼,臣下恭敬而无二心,父亲慈爱而善教子,子女孝顺而能规劝父母,哥哥爱护弟弟而亲近友爱,弟弟尊敬哥哥而能够顺从,丈夫和蔼而合乎义理,妻子温柔而端庄正直, 婆婆慈祥而不独断独行,儿媳听从而又温顺,这些都是礼中的好事啊。」
  
  【原文】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译文】举荐没有别的,只在于贤能,无论关系亲疏,一 视同仁。
  
  【原文】近不失亲,谓举魏戊。远不失举,以贤举。可谓义矣。
  【注释】近不失亲:杜预注,「谓举魏戊。」远不失举:杜预注,「以举贤。」杨伯峻注,「举其所 当举,或以功,或以贤。」
  【译文】举荐近处的人不遗漏亲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9-10 20:16
便会更加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后来季氏的家臣阳虎果然囚禁了季 桓子。)」
  
  【原文】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便辟,巧避人所忌以求容媚。友善柔,面柔者也。友便佞,损矣。」便,辩也。谓佞而辩。
  【注释】友直:正直的朋友。友,亦可当「交友」讲。友直,意即交为人正直的朋友。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损的朋友有三种。交正直的朋友,交诚实的朋友,交 博学多闻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交恭谨周旋的朋友(便辟,是指机巧地避开别人所顾忌的事情,以求谄媚别人),交善于面柔的朋友(阿谀奉承的人),交巧于言辞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都 会有损于自己的德行(便,善辩。即巧言而善辩)。」
  
  【原文】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动则得礼乐之节。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恃尊贵以自恣。 乐佚游,佚游,出入不节。乐宴乐,损矣。」宴乐,沈荒淫黩也。三者,自损之道。
  【注释】乐节礼乐:乐,前面的读「洛」音,指快乐;后面的读「悦」音,指音乐。节,法度、法则,这里 是符合的意思。以言行举止合乎礼乐的法度为乐事。一说节当「节制」讲。一个人以礼来节制自己的言行,以乐来调和自己的七情,以此为乐事,亦通。乐道人之善:道,称道、宣扬、赞叹的意思。君 子「言人之善,若己有之」,故以此为乐。一说道作「导」字讲,以导人向善为乐事,亦通。骄乐:骄纵享乐。佚游:逸游。放纵游荡而无节制。宴乐:宴饮欢聚。沈荒淫黩:沈荒,亦作「沉荒」。指 迷于逸乐,荒废事务。淫黩,亦作「淫渎」,指超越分际而亵渎轻慢,或淫指淫乱放荡。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乐事有三,有害的乐事有三。以言行举止合乎礼乐法度为乐事(言行都能得 到礼乐的节制),以宣扬称道他人的嘉德善行为乐事,以多得贤友为乐事,这就是有益的了。以骄纵享乐为乐事(恃凭尊贵而自我放纵),以放纵游荡而无节制为乐事(佚游,作息没有节度),以宴饮 欢聚吃喝玩乐为乐事,这就是有害的了。(宴乐,迷于逸乐荒淫。这三样都是损害自己的事情。)」
  
  【原文】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躁,不安静。言及之 而不言,谓之隐;隐,匿。不尽情实。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未见君子颜色所趋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者也。
  【注释】愆: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例如君子未问,自己就先说, 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郑康成注:「躁,不安静也。」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如君子已问,就应当把话明白地说出来,如果不说,这就犯了隐匿之过。孔安国注:「隐,不尽情实也。」颜色:表情, 神色。意语:意,猜测、主观臆测。意语,即顺着自己的主观想象无的放矢地乱说一气。
  【译文】孔子说:「随侍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未到当说时而说,这叫做心浮气躁(躁,指不安静 )。话当说时不说,这叫做隐匿(隐,隐瞒,不尽情实)。没有观察君子的表情神色就说话,这犹如盲者说话而不看对方。(没有从君子的表情神色中看出他所关心的问题,便抢先乱说一通,这样就如 同盲人,尽说些瞎话了。)」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贪得也。
  【注释】 君子有三戒:君子要依人生少、壮、老三时期,戒三件事。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血属阴,气属阳,人的身体必须阴血阳气流行,始能维持生存。人在少年时,身体内的血气 尚未充实,最要戒的是色情之欲。因为色欲最损血气,不戒则身体发育不全,必至夭折或短寿,故须戒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到了壮年时,即在三十岁以后,此时血气正好刚强,最难克 制,多有因一时之忿,与人争斗,招凶惹祸,累及亲人,故须戒斗。戒斗的积极意义,即是以此饱满的体力精神用于正当的事业。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得到这里是希望有所得的意思。 人到了老年时,血气已衰,心力不济,如贪求事功,希望有所得,不但身体不能适应,而且事情也办不好,所以要戒得。《礼记·曲礼》说:「七十曰老,而传。」而传,就是要把事情交代出去,这就 有戒得的意思。翟灏《四书考异》:「淮南诠言训,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本于此章。」戒色、戒斗、戒得,虽言养身,实兼修德。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戒三件事。 少年时,身体内的血气尚未充实,要戒的是色情之欲。到了壮年时,此时血气正好刚强,要戒的是与人争斗。到了老年时,血气已衰,要戒的是贪求事功。(得,指贪求。)」
  【原文】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顺吉逆凶,天之命。畏大人,大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德也。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释】君子有三畏:君子,包括在位者与 不在位者。畏是敬畏之义。天命:古注当善恶报应讲。何晏《论语集解》以为,天命顺之则吉,逆之则凶,所以可畏。大人:就是指「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的圣人。一说指在位的天子诸侯等。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郑玄注:「大人,谓天子诸侯为政教者。」诸侯治国,天子治天下,各有权力维护朝野安定,不能干犯,所以可畏。古称有德有位之人,皆可 谓之曰「大人」。圣人之言:圣人的话阐明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违之则有灾祸。皇侃《疏》:「圣人之言,谓五经典籍圣人遗文也。其理深远,故君子畏之也。」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何晏《论语集 解》依老子《道德经》「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解释小人不知不畏之故:国法如网,虽然严密,犯法的人尚有幸免者,故人不知畏。然天命如网,恢恢疏远,作恶之人无一能逃天罚。此因果之理,只 有那些有道德学问的君子才能洞察明了。小人无道德学问,所以不知天命,不畏天命。狎大人:狎,轻忽、轻慢。大人所在,均能昭示天命,故为君子所敬。小人不知天命,亦不知礼,所以轻视大人。 侮圣人之言:侮是侮慢。小人无德无学,不明白、不相信圣人所说的话皆是真理,所以侮慢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事敬畏:敬畏因果报应(顺道则吉,从逆则凶,是天之命) ,敬畏圣人(大人,即是圣人,与天地同德),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道有因果报应,因而不懂得敬畏,轻视圣人,侮慢圣人之言。」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 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谓有所不通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注释】生而知之:之,这里指的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学问,不是指记问之学,而是指人的天性的善 恶,是道德学问的范畴。生而知之,即天性仁厚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天性仁厚,从小就善恶分明的人,是上智之人;长大后通过学习才懂得要近善远恶的,是次一等的人;一定要等到 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懂得要改过向善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困,指的是生活不如意,时常遇到障碍、麻烦。)人生充满不幸,但却一直不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执迷不悟的人,这样的人 就是最下等的了。」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注释】君子有九思:思,思虑 ,就是特别注意。九思,有一定的程序,不能颠倒。难:危难,祸患。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九个方面特别注意:眼睛要会看(能够由表及里,把问题看得明白、透彻);耳朵要会听(不 要偏听偏信,还要能听出他人言语中的弦外之音);神色要温和安详;行为举止要谦恭有礼;说话要忠厚老实,言而有信;做事情要尽心尽力;疑难之处要多问;怨恨心生起,怒气难遏时,要想到它的 后患;面临利益得失时,要想到是否符合道义。」
  
  【原文】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注释】汤:烧开的水,沸水。 
  【译文】孔子说:「见到人 有善行,要有慕贤之心,好像跟在别人后面赶路,生怕追不上他;碰到不善的事情,就像以手去探刚烧开的热水一样(不敢接触,避之唯恐不及)。」
  
  【原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 日,民无得而称焉;千驷,四千疋也。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首阳,山名。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此所谓以德为称。
  【注释】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驷称驾一车之四马或四马所 驾之车。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伯夷、叔齐,是殷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弟让国,隐居首阳山。周武王伐纣时,夷、齐扣武王之马而谏,以为不可以臣伐君。武王左右欲杀之,姜太公劝止,夷、 齐离去。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家天下,夷、齐耻之,不食周粟,遂在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有人对夷、齐说,此薇也是周家所有。夷、齐闻此语后,薇亦不食,七日饿死。其斯之谓与:王肃注:「此所 谓以德为称者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以为此句上面当有脱文。
  【译文】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想不出他有什么善行可以称述。(千驷,四千匹马。)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在 首阳山下挨饿,(首阳,山名),百姓到现在还称赞他们。那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里是说,因为有德行,所以能为人民所称赞。)
  
  阳  货
  
  【原文】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慎所习。
  【注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人先天的本性;习,指人后天的习气,又叫习性。《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是一切 人、事、物所具备的共同本质,即共性。宇宙万物的性都是一个,相互之间无二无别。人性本善,这里的「善」,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人性即天性,本来和谐完美,没有丝毫缺憾。善,是表示对人性的 由衷赞叹,不只是善良的意思。宇宙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若依其本性,就会和谐相处,不致有争斗怨恨发生,相互之间都能亲近互爱,所以说是「性相近」。人因为从宇宙自然的「大我」中迷失 了,执着于自身的「小我」,就有了自私自利之心,这就是习性。人若顺着习性发展下去,就会离道越来越远,人与人之间也会越来越疏远,不再能够和谐相处,甚至时常有争斗杀戮发生,这就是「习 相远」的道理。一切圣贤学问,无非教人断恶修善,从自私自利中觉悟过来,从「小我」回归到「大我」,归心向道而已。 
  【译文】孔子说:「人若依其尽善尽美的本性,就能互敬互爱,和 谐相处;人若顺着自己自私自利的习性,相互之间就会越来越疏远。(君子必谨慎对待自己的习性。)」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不见侮也。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应事疾则多成功。惠则足以使人。」
  【注释】不侮:不受人侮慢。孔安国注:「不见侮慢。」邢昺 《疏》:「言己恭以接人,人亦恭以待己,故不见侮慢。」惠则足以使人:给人恩惠,人必感恩图报,故足以使用人。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人。孔子说:「能行五事于天下,便可 称为仁人了。」子张请教孔子是哪五事,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人,就不会被人侮慢(不被侮慢);宽厚待人,就会得到众人悦服;言而有信,就能得人信任;做事敏捷,就能成功(做 事敏捷,则大多成功)。施惠于人,就能使用人。」
  【原文】子曰:「由!汝闻六言六蔽乎?」对曰:「未。」「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仁者爱物,不知所以裁之,则愚也。好 智不好学,其蔽也荡;荡,无所适守。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父子不知相为隐之辈。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狂,妄抵触人也。
  【注释】 六言六蔽:六言,六个字,指仁、智、信、直、勇、刚这六件事。蔽,覆障、障碍的意思。对:对答,敬词,用于回答长者的问话。居:当「坐」字讲。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是喜好。仁者好施, 若不能明辨是非善恶,所施不当,则如愚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知就是智,荡是放荡。只顾展现自己的才能,为人不懂得谦恭守礼,便是放荡而无操守。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可作「害」 字讲。一味守信,不明白道义是非,便是其害处。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管同《四书纪闻》说:「苟好信不好学,则惟知重然诺,而不明事理之是非。谨厚者则硁硁为小人。苟又挟以刚勇之气,必如周 汉刺客游侠,轻身殉人,捍文网而犯公义,自圣贤观之,非贼而何哉。」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绞,急切的意思。一味好直,喜欢讥刺别人的过失,便是无礼之甚。《论语·泰伯》:「直而无礼则绞 。」皇侃《疏》:「绞犹刺也,好讥刺人之非,以成己之直也。」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凡事不宜,便是乱。《论语·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质直寡欲为刚。刚而 不好学,孤高失礼,亦未得中和之道。
  【译文】孔子说:「由,你听说过六种事有六种障碍的道理吗?」子路起立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好仁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 于不分善恶,如同愚人。(好仁者喜欢到处行善,但如果不能明辨是非善恶,便如同愚人。)好智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放荡不羁。(荡,没有操守。)好信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死守教条,反而 有害于人性。(例如父子之间不懂得互相为对方隐瞒的这类人就是。)好直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不懂得避讳,喜欢讥人之非,揭人之短,流于绞刺。好勇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喜欢生事,常常给 人添乱。好刚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狂妄,容易冒犯他人。(狂妄,抵触他人。)」
  
  【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言不可与事君。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患得之者,患不能 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无所不至者。言邪媚无所不为。
  【注释】 鄙夫可与事君也哉:鄙夫,指没有品行的人。与,当「以」字讲。患得之:患,担心的意思。患得 之,即为如何得到它而担心忧虑。何晏注:「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
  【译文】孔子说:「没有品行的人,可以让他事奉君主吗?(不可以事君。)这样的人为得名位利禄,尚未得时,惟恐 得不到(患得的人,惟恐得不到);得到了,又生怕失去。一旦有了生怕失去的心,那他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无所不至,说的是奸邪谄媚之类的事,没有做不出来的。)」
  
  
  微  子
  
  【原文】柳下惠为士师,士师,典狱之官也。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苟直道以事人,所至之国,俱当复三黜。枉 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黜:贬降,罢退。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说,自己用直道以事于人,何往而不三黜?三黜而不去父母之邦,是柳下惠坚定不移的德行。《列女传·柳 下惠妻篇》说,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其妻劝他离去,他说:「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当他死时,门人将诔之,其妻自谓能知其德,乃作诔文,其中有这几句辞:「蒙耻救 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译文】柳下惠做鲁国的典狱官(士师,典狱之官),无罪而三度被黜退。有人说:「你还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 我用直道事人,到哪一国不会被再三黜退呢?(如果用直道来事奉于人,所到的国家,自己都会被再三撤职。)如果我舍弃直道,用曲道事人,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鲁国呢?」
  
  【原 文】周公谓鲁公鲁公,周公之子伯禽也。曰:「君子不施其亲,施,易也。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以,用也。怨不见听用也。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大故,谓 恶逆之事也。
  【注释】周公谓鲁公曰:此章记周公训示其子伯禽之语。孔安国注:「鲁公,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君子不施其亲:施,弃置、忘却。此句意思是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 易:轻视。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不使大臣抱怨不获所用。孔安国注:「以,用也,怨不见听用。」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老朋友如无恶逆等重大罪过,不要遗弃他。皇侃《疏》:「大故,谓恶逆也。 朋友之道,若无大恶逆之事,则不得相遗弃也。」
  【译文】周公对鲁公(鲁公,周公的儿子伯禽)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施,轻视的意思。不因他人的亲族而轻视疏忘了自己的亲族); 不使大臣抱怨不获所用(以,用。抱怨不被听从并予任用);对老朋友,如无恶逆等重大罪过,就不要遗弃他。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大故,即是恶逆的事。)」
  
  子   张
  
  【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饰其过,不言情实也。
  【注释】文:文饰。这里是巧言饰非的意思。
  【译文】子夏说:「小人有过,一定会以不实的言 辞掩饰其过失。(文饰其过,不讲出事情的真相。)」
  
  【原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厉,病。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注释】 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厉,这里是虐待的意思。「以」字前省略一「民」字,即「未信则民以为厉己也」。厉己的「己」字是民众自指。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以」字前省略一「人」字,即「未信则 人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在位时,先要取得民众的信赖,然后才能劳役民众,如果未得信赖,民众就会以为你虐待他们。(厉,损害的意思。)劝谏别人之前,先要取得别人 的信任,然后才能进行劝谏,如果未得信任,别人就会以为你在毁谤他。」
  
  【原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阳肤,曾子弟子也。士师,典狱官也。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 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民之离散为轻漂犯法,乃上之所为,非民之过也,当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也。
  【注释】上:指在上位的为政者。得其情:指了解到案件的实情,使案件 成功告破。
  【译文】孟孙氏任命阳肤为典狱官。(阳肤,曾子的学生。士师,典狱官。)阳肤请示曾子,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已失其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你若获得民众犯罪的情实,就 须为犯人哀伤,要怜悯犯人,不能因得实情而喜。(民心离散,便会轻易剽掠,触犯刑法,然而,这是在上位的人丧失其为政之道所致的,并非百姓的过失,所以要怜悯犯人,不能因为断案成功、罪犯 伏法而生欢喜之心。)」
  
  【原文】子贡曰:「纣之不善也,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纣为不善以丧天下,后世憎之甚,皆以天下之恶,归之于纣也。
  【注释】纣之不善:殷纣王是殷王帝乙之子,名辛,字受,暴虐无道,为周武王所伐,而丧天下。纣是他的谥号。邢昺《疏》:「谥法,残义损善曰纣。」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下流,指因有恶行而使声誉处在众人之下的意思。地形卑下,则为众流所归。人若为恶居下,其情形也会如此。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罪恶,应该不至于如此过分。所以君子爱惜自己的 名誉,不愿居于下流,一居下流,就要像纣王那样,天下所有的罪恶都归到他一个人身上了。(纣王暴虐无道而丧天下,后世的人对他极其憎厌,把天下的罪恶都归于他一人身上。)」
  
   【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更,改也。
  【注释】日月之食:就是日食和月食。皇侃《疏》本中「食」作「蚀」。食蚀通用。日食 是日光被月球遮蔽的现象。月食是由于地球遮蔽日光,使其不能反射到月球的现象。君子不掩饰过失,因为他能勇于承认并改正过错。所以子贡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译文】子贡说:「 君子的过错,就如日蚀和月蚀一样。他有过失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过失,人人都仰望他(更,改正)。」
  
  尧  曰
  
  【原文】「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万方有罪,我身之过。「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亲而不贤不忠,则诛之,管、蔡是也;仁人箕子微子,来则用之。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 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权,秤也。量,斗斛。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也;重祭,所以致敬也 。宽则得众,敏则有功,公则悦。言政公平则民悦矣,凡此五(五作二)帝三王所以治,故传以示后世也。
  【注释】朕躬:朕,我。朕躬,即我自己。《尔雅·释诂》:「朕,我也。」郭璞注 :「古者贵贱皆自称朕,至秦世始为天子尊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包咸注:「权,秤也。量,斗斛。」秤本作「称」,是称物之器,以秤称物而知轻重。斗与斛,皆是量物之 器,以斗斛量物而知多少。谨权量,就是谨慎齐一度量衡之制,使民间贸易公平。审法度,就是审察礼仪制度,使其各有秩序,而不紊乱。修废官之意,是事必有官,官必有人,人必尽职。谨权量,审 法度,修废官,则四方之政便能顺利地施行。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灭国,已灭亡的国家。绝世,断绝禄位的世家。逸民,遁世隐居的高人。
  【译文】汤王说:「我本人有罪,请天帝不要 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罪过都在我身上。(不要牵连万方之民,意思是这与万方之民没关系。万方之民有罪,那也是因为我的过失。)」周武王说:「虽有周家最亲的人,但不如有仁人。(虽 是亲人,若不贤良,不忠诚,就要惩罚。管叔、蔡叔就是这种人了。仁人,如箕子、微子,他们来了就任用他们。)我若不教百姓,使百姓有罪过,当归罪于我一人。」谨慎统一度量衡,审察礼仪制度 ,重新设立已废的旧有官职,四方之政就能顺利地施行(权,指秤。量,指斗斛之类);兴起已灭的诸侯之国,为已绝祀的贤卿大夫立后,举用隐居的才行超逸之民,这样,天下的民心自然来归了。帝 王所重视的是:人民、粮食、丧礼、祭祀。(重视人民,因为这是国家的根本。重视民食,因为这是人民的性命所在。重视丧礼,是为了竭尽哀思。重视祭祀,是为了极尽诚敬。)宽厚待人,就得众人 归附。办事敏捷,就有事功。为政公平,就使民心悦服。(为政公平,就会使百姓心悦诚服。二帝三王所行之政皆是此法,所以他们的德政得以传扬,启示后世。)
  
  【原文】子张问政 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屏,除也。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 「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人所利而利之,不亦(不亦上脱斯字)惠而不费乎?利民在政,无费于财。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言君子不以寡 小而慢之。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 也。慢令致期,谓之贼;与民无信而虚刻期。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于出内,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
  【注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亦 惠而不费乎:王肃注,「利民在政,无费于财。」为政者要以适当的政策来利民,民之所利不同,就要因其不同的利益,制定不同的政策,付诸实施。例如因农民所利,就要制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因 工商之民所利,就要制定有利于工商之民的政策。以这些利民的政策来辅助各行各业人民,使其安居乐业,各遂其生,此即惠而不费。择可而劳之,又谁怨:邢昺《疏》以《论语·学而--》孔子的话解 释:「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为政者推行公共建设,如修治沟洫,或养护道路桥梁等,需用民间劳力,但需选在农闲时期,民间可以出动劳力,这才劳动人民,又有谁怨呢?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之欲,是欲行仁政,欲行即行,便能得仁,此欲便不是贪。皇侃《疏》:「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言人君当欲于仁义,使仁义事显,不为欲财色之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也。」又 引江熙曰:「我欲仁,则仁至,非贪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孔安国注:「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君子待人接物,虚心平等。所待之人,无论多数少数,也不论是 大人物小人物,都不敢怠慢。此即泰而不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端正其衣冠,自尊其瞻视仪容,令人望之俨然而敬畏。此即威而不猛。不教而杀谓之 虐:为政不先教民,人民犯罪就杀,这叫做虐。不戒视成,谓之暴:马融注,「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此意是说,为政不在事先一再地告诫,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这就是暴。慢令致期,谓 之贼:政令发布很慢,限期完成却是紧急而刻不容缓。这就是贼害人民。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安国注:「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于出纳,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 皇侃《疏》:「有司,犹库吏之属。人君若物与人而吝,即与库吏无异。」孔安国注「犹之」为「俱当」。刘淇《助字辨略》:「犹之,犹俗云总是也。」皇《疏》之意,犹若以物与人。应以皇《疏》 较优。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从事政治呢?」孔子说:「要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事,这就可以从政了。(屏,屏除。)」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事?」孔子说:「君子 为政,给百姓恩惠而不耗费财力,役使百姓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贪,心中安泰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子张又问:「怎样才算给百姓恩惠而不耗费财力?」孔子说:「就着百姓可以得利 之处,制定适当的政策来利民,这不就是惠民而不耗费财力吗?(利益人民,在于政策,不用耗费财力。)需用民间劳力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役使百姓,又有谁会怨呢?欲行仁政,欲行即行,便能得仁 ,又有什么贪可言呢?君子待人,无论多数少数,也不论是大人物小人物,都不敢怠慢(君子不会因人少、势力小而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心中安泰而不骄傲吗?君子端正其衣冠,自尊其瞻视仪容,令 人望之俨然而生敬畏,这不就是有威仪而不凶猛吗?」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事?」孔子说:「为政不先教民,民众犯罪就杀,这叫做虐。为政不在事先一再地告诫,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这就是 暴。(不事先告诫,而要求立刻完成,这就叫「视成」。)政令发布很慢,限期完成却是紧急而刻不容缓,这就是贼害民众。(对人民没有信用,而且虚设限期。)。如同给人财物,到出纳时却显出吝 啬,这就叫库吏作风。(这是说财物应当给人,却感到为难,舍不得,所以出手吝啬,这样的行为只能算是库吏作风,决非为人君主之道。)」
卷  十   孔子家语治要

  
  【原文】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 ;不诫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则废至惮之七字,作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十三字。)若是,百姓正 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是以威厉而不诫(诫作试),刑措而不用也。今世不然,乱其教,烦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罪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世俗之陵迟 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注释】不辜:没有罪的人。犴:音旱,古指乡亭牢狱。慢令谨诛:法令松弛而刑杀甚严。惮:畏难;畏惧。咸:皆;都。诫:警告;告诫。刑弥繁而盗不胜: 刑罚繁多而盗贼也越来越多。陵迟:衰败、败坏。
  【译文】身居上位不能恪行其道,没有教化好百姓,却要滥杀他们,这是不合情理的。不教百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官只知道判案定罪, 这是杀害无辜。全军大败,不可因此而责杀兵士;司法混乱,就不能轻易对犯人实施刑罚。为什么?因为在上位的没有进行教育,所以罪不在百姓。法令松弛而诛杀甚严,那是对百姓的残害;随意征收 赋税而没有定时,这是欺凌百姓的暴政;不教化百姓却苛求其守礼守法,这是虐待百姓。国家朝政没有了这三种弊害,才可以施用刑罚。为政者应提倡伦理道德,并以身作则,使人民信服;如果还不行 ,就通过表彰树立道德模范来规劝大众,积极向善;若还是不行,就放逐、罢黜一些品行不端的人,以震慑他们。照这样做下去,百姓自然就会遵纪守法,民风也就良善了。若还有奸邪之徒顽固不化, 最后才用刑罚制裁他们。如此民众就能明理而知耻,羞于犯罪。于是,就不须使用严厉、苛责的政令,刑罚也可以搁置不用了。当今社会却不是这样,教育失当,刑罚繁多,使民众迷惑颠倒、不明道理 ,很容易陷他们于犯罪的境地,却又要严厉惩治他们,所以刑罚愈来愈多而盗贼却屡除不尽。社会风气的衰颓已经很久了,虽有刑法,百姓能不越轨犯法吗?
  
  【原文】曾子曰:「敢问 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 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注释】益:更加。隐:隐讳;隐瞒。表:表率,榜样。《礼记·表记》:仁者,天下之表也。
  【译文】曾子说: 「请问什么是『七教』呢?」孔子说:「居上位的孝敬父母恭敬长辈,下面的人就会更加恪守孝道;居上位的尊敬同辈中的年长者,下面的人就会更加兄友弟恭;居上位的乐善好施,下面的人也会更加 仁爱宽厚;居上位的亲近贤人,下面的人就知道结交良友;居上位的注重道德修养,下面的人就不会背地里胡作非为;居上位的憎恶贪婪行为,下面的人就会以争名夺利为耻;居上位的廉洁谦让,下面 的人就会懂得节俭和讲礼节。这就是所谓的七种教化。这七种教化,是教化安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则定了,则『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居上位的,都是民众的表率,表率端正,还有什么人不正呢? 」
  
  【原文】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 曾子曰:「敢问此义何谓也?」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既知其实,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 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明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智者,能用天下之至和;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 至贤。」
  【注释】至礼:谓达到最高境界的礼。《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郭象注:「不人者,视人若己。视人若己,则不相辞谢,斯乃礼之至也。」明誉:美誉;好名 声。《大戴礼记.主言》:「天下之士说,则天下之明誉兴。」
  【译文】孔子说:「礼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相互谦让便能使贤愚各就其位,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奖励的最高境界是,不需 要另外耗费财物,便能使天下之士满心喜悦;音乐的最高境界是,不发出鼓乐的声响,便能使天下百姓都心地祥和,相处无争。圣明的君王认真做到『三至』,则天下所有的诸侯国王都知道他的圣明, 天下贤士便可成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便可为他所用。」曾子说:「请问这段话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孔子说:「古代圣明的君王一定知道天下所有贤士的名声,知道他们的名声,再了解他们的真实 德行,对他们每个人的真实德行都了若指掌,然后便以享誉天下的爵位来封赏他们,使他们拥有尊贵的地位。这就是礼的最高境界:不需要相互谦让便能使天下得以治理。把官位俸禄都留给天下那些真 正的贤士,使他们都能因贤德而成为富有的人。这就是奖励的最高境界。不需要耗费财物,便能使天下之士喜悦。这样,天下百姓对美好德行的赞誉就会自然兴起,而这种百姓发自内心的赞誉,就是音 乐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发出宫商之音,就能使天下百姓心地祥和,相处无争。所以说,所谓天下最有仁德的人,就是能把全天下团结成一家那样亲密无间的人;所谓天下最有智慧的人,就是能使天下达 到高度和谐的人;所谓天下最圣明的人,就是能为天下举荐最有德才者之人。」
  
  【原文】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之 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译文】人道的事情,政事最重要。所谓『政』,就是正。君王行为『正』,百姓就跟着正。君王的所作所为,就是百姓的榜样。君王不去做, 百姓跟谁学呢?」
  
  【原文】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 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
  【译文】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圣王,必定以恭敬慎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妻儿,这里面有大道理啊!妻子,侍奉父 母长辈、祭祀祖宗是要以她为主的,孩子则是自己宗族的后代,怎敢不恭敬慎重地对待呢?因此,圣明的君王没有他不恭敬的人、事、物。所谓恭敬,以恭敬慎重地对待自己最重要。我们的身体就像父 母的四肢,能够不爱护吗?不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成就自己的德行,就是伤害自己的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自己的根本;伤害了自己的根本,就如同大树伤了树根,其枝干也就随之枯死了。
  
  【原文】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
  【注释】过言:错误的言论。辞:借口,口实。则:仿效;效法。《易·系辞上》:「河出 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译文】君子言语错误不当,百姓就会将它作为做错事的借口;君王如果做错了事情,则百姓也会起而效法。因此,君子的言语谨慎而没有错误,行为慎重而不违背 礼义,老百姓就会恭恭敬敬地听从他的命令。
  
  【原文】为政而不能爱人,则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不能乐天道也。不能乐天,则不能成 身。
  【译文】治理国家而不能够爱护百姓,就不能成就自身;不能成就自身,就不能安定他的国家;不能安定国家,就不能乐行自然之道;反过来说,不能乐行自然之道,也就不能成就自身。
  
  【原文】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 。」
  【注释】丘:因避讳夫子名,故念作某。民:人,泛指人类。《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孔颖达疏:「民者,人也。」生:生存;活。《汉书·韩信传》:「兵法不 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节事:谓行事有节制,使合乎准则。《国语·越语下》:「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韦昭注:「节,制也。」疏数:稀疏和密集。这里指亲疏。
  【译文】孔子说:「我曾听说,百姓之所以能够正常生活,礼是最重要的保障。没有礼,就无法按照一个合适的标准来祭祀天地神灵 ;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秩序;没有礼,就无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
  
  【原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 有圣。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格,法也。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
  所谓(旧脱所谓字,补之。)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率,犹述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 ;所谓者,谓言之要也。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得其要也。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 ,而心不怨;忍怨害也。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无伐善之色也。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油然,不进之貌;越,过。
  所谓贤者, 德不逾闲,闲,犹法也。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言满天下,无口过也。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本,亦谓身。富则天下无宛财。宛,积也。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邻,以喻畔界也。
  【注释】五仪:五 等。王先谦集解:「仪,犹等也。」慎终:慎重地考虑到事情的后果。也泛指谨慎、慎重。训格:规范,典范。王肃注:「格,法。」托:托付;请托。《吕氏春秋·贵生》:「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 ,可以托天下。」高诱注:「托,付。」定:完成;奠定。高亨注:「定,成也。」见小暗大:意谓小事明白大事糊涂。暗,是糊涂、愚昧的意思。务:从事;致力。《礼记·射义》:「故事之尽礼乐 ,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从物如流:指凡事随大流,没有主见。所执:指所固守的节操。道术:道德学问;文章道德。率:遵循;继承。处:安居;安身。骸:指身体。色不伐 :无伐善之色。夸耀自己的长处。朱熹集注:「伐,夸也。善,谓有能。」专:专断;擅自行事。逾闲:超越法度;界限。王肃注:「闲,法。」规绳:规矩绳墨。比喻法度。道:道德;道义。宛财: 积聚财物。王肃注:「宛,积也。古作菀。」协:调整;调和。《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庶品:众物,万物。敷:传布;散布。遂成:养成;成就。睹:看见。识:识别。邻:邻 居;邻国;邻境。畔界:疆界。李贤注:「畔,疆界也。」
  【译文】人可以分为五种: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明白清楚这五类人,使国家得治之道就具备了。
   所谓庸人,就是心中没有谨慎行事、善始善终的原则,口里也不提伦理道德的教诲;不选择贤者为自己一生的寄托,也不力行伦理道德以成就自己;小事聪明而大事糊涂,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随波逐 流而没有主见。这样的人就是庸人。
  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明确的见解和主张,为人处事有既定的计划和规矩。虽不能穷尽道德学问的根本,但一定能遵循来力行;虽不能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但一定会按照道理去把事情做好。因此,智慧不在于多,在于能够对所学的东西有判断力;言谈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得当,抓得住要点;做事不求多,而在于清楚为什么去做。智慧已能判断所学是 否正确,言谈之要也知道了,做事的缘由也清楚了,那么他的定性已成,就像人的性命、身体一样,不会改变了。富贵不足以使他骄慢,贫贱也不会让他哀戚,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所谓君子, 其言语必定忠诚守信而内心没有埋怨;躬行仁义而不自我夸耀;考虑问题通达明白而言语不会专断;德行修养纯一笃实,言行依据圣贤之道,自强不息。从从容容,好像人人都可以超过他,却始终难以 追上,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所谓贤人,他能依德而行,不违常理;所作所为皆有规矩准绳;其言语可为天下人效法,虽所言遍及天下,却因不犯口过而不会伤及自身;他所弘扬的圣贤之道足以 教化人民,却因行能践言,而不会失信于民。富有而不会使天下人积财伤道,施与大众而使天下没有贫病之人。这样的人称为贤人。
  所谓圣人,其德性能与天地之德相配,随顺时机变通无碍, 而不执着自己的见解;通达万事万物的根本原理和规律,使它们能自然和谐地运行和发展;传布天地大道来成就人的性情。其智慧德行可与日月同辉,其教化遍行于天下,而行迹和效果却神奇无法揣测 ;百姓虽沐浴在他的德行感化之中却不知不觉,有人能清楚地看到他的德行流布却无法测度它的边际。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原文】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 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
  【译文】国君如同是舟,百姓就好像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使舟沉没。国君从这里去想象它的危险,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危险了。
  
  【原文 】衰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之法?」孔子对曰:「事任之官,言各当以其所能之事,任之于官也。无取捷捷,无取钳钳,钳,妄对不谨诚。无取啍啍。啍啍,多言也。捷捷,贪也;捷捷而不良,所 以为贪。钳钳,乱也;啍啍,诞也。诞,欺诈也。」
  【注释】捷捷:贪食貌。引申为贪得无厌。钳钳:妄语貌。胡乱应对,待人不真诚,语言不谨慎。王肃注:「钳钳,妄对不谨诚。」啍啍: 多言貌。
  【译文】衰公问孔子说:「请问用什么样的方法选用人才呢?」孔子回答说:「根据各人所能胜任的事情授予官职。不要任用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不要任用那些言语不谨慎随便应对的 人,也不要任用那些一说起话来就滔滔不绝喜欢浮夸的人。捷捷,就是贪婪;钳钳,就是乱说话、胡乱做事;啍啍,就是言语虚妄夸诞,爱说大话。」
  
  【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夫 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耶?」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弗能加也。」
  【注释】地妖:谓大地上所发生的反常怪异之事。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天 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
  【译文】哀公问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存亡祸福,确实由天命支配,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对吗?」孔子回答说:「存亡祸福,都是由自己决定的,天上的反常现象 和灾害、地上的怪异事情,并不能改变存亡祸福。」
  【原文】灾妖不胜善政,梦怪不胜善行。能知此,至治之极也,明王达此也。
  【译文】天灾与怪异的现象胜不过国家的善政;不好 的梦兆胜不过人的善行。能明白这个道理,天下就能达到大治了。唯有圣明的君王才可以通达此理啊!」
  
  【原文】孔子曰:「夫通达之属,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 ,则吾仇也。若之何其无畏也!」
  【注释】通达:通情达理。畜:善好的意思。《吕氏春秋·适威》:「《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高诱注:「畜,好。」
  【译 文】孔子说:「人是懂得是非利害、有善恶分别的。用伦理道德来教化和引导,他们就会成为通情达理的好人;如果不用圣贤之道来教化和引导,他们就会变为我们的仇敌。因此,怎么能不担心呢?」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弗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 矣。」端,正也。
  【注释】恕: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说文》:恕,仁也。端身:使自身的操行归于正直。旧注:端,正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应该具有三种恕:对上级 不能做到勤心尽力,却要求下属为自己做事,这是违背恕道的;对父母不能尽到孝,而要求子女报自己的恩,这是违背恕道的;对自己的兄长不能够尊敬,而要求弟弟顺从自己,这是违背恕道的!一个 人懂得忠于领导、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恕道的根本,就可以使自己的德行端正了。」
  
  【原文】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注释】愚:敦厚。《孔子家语·问玉》:「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王肃注:「愚,敦厚。」被:覆盖;遍布,满。损之又损:损,减 少。形容极为谦虚。原文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孔子说: 「聪明睿智,而又能保持敦厚若愚的态度;功盖天下,而又能保持礼让不争的态度;勇力绝于当世,而又能保持小心畏惧的态度;拥有四海的财富,而又能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损 之又损』之道啊!」
  
  【原文】夫明镜者,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于(怠于下有共字)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也, 岂非惑哉?
  【注释】共:当为「其」之误。
  【译文】明镜是用来观察人的身形的,历史则是用来看清现实和预知未来的。如果君王既不努力追寻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安邦定国的足迹,又 忽视亡国之君之所以危亡的原因,这就好像往后退步,却企求能赶上前人,岂不是很糊涂吗?」
  
  【原文】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诫, 虽处安乐,必警诫也。无行所悔。所悔之事,不可复行。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緜緜不绝,或成网罗;緜緜微 而不绝。则有成网罗者。豪末不扎,如豪之末,言微也;扎,拔也。将寻斧柯。寻,用。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君子知 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趣彼,我独守此;人皆惑惑,我独不徙。惑惑,东西转移之貌。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 高,人弗我害,唯能于此。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注释】伺:观察,守候。焰焰:火苗初起的样子。炎炎:形容火势旺盛。涓涓:细小的水流。壅:堵塞。豪末:毫毛的末 端。喻微细之物。豪,通「毫」。强梁者:欺凌弱小、性情残暴的人。憎:厌恶;憎恨。雌:喻柔弱。
  【译文】古代的慎言之人谨戒说:不要多言,多言就会多败!不要多事,多事就会多患! 安乐之时,务须警醒(虽处于安乐的生活环境中,也必定要警诫自己);后悔之事,不可再做。不要认为这没什么关系,要知道它的后患无穷;不要认为这没多大害处,它的害处会愈来愈大,直到不可 收拾;更不要认为没人知道,其实神明无时无刻不在暗中注视!火苗刚冒起时若不扑灭它,到了火势凶猛时岂能奈何?涓涓细流若不堵塞,最终将成为大江大河;细微的丝线如果不切断它,就可能被织 成巨大的网罗;幼树还小的时候如果不拔掉它,将来就非得用斧头来砍不可。假如真从一开始就能小心谨慎,便是求福的根本。多嘴多舌不是没有损害,它正是祸的门径。强悍凶暴的人不得善终,争强 好胜者必遇强敌。如同盗贼不喜欢碰到物主,百姓总是厌恶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君子知天下之大,不可居其上,所以屈己尊人;深知众人之多,不可居其先,所以谦逊居后。温良恭敬,谨慎培养谦逊之 美德,会使人仰慕;能以柔弱示人,谦卑居下,任谁都无法超越。人人都追逐浮华,夸夸其谈,我却独自坚守此道;人人都在东奔西走,我却独自坚定不移。内心深藏智慧,却不在人前显露才华。即使 处于尊贵的地位,也不会有人嫉妒伤害我,就因为我能做到这一点。上天对人没有亲疏之分,它总是眷顾那些谦恭善良的人。切记!切记!
  
  【原文】孔子曰:「昔夏桀贵为天子,富有 四海,忘其圣祖之道,坏其典法,绝其世祀,荒乎淫乐,沉湎于酒,佞臣谄谀,窥导其心,忠士钳口,逃罪不言,钳口,杜口。天下诛桀而有其国,此之谓忘其身之甚者也。」
  【注释】祀:古 代对神鬼、先祖所举行的祭礼。沉湎:犹沉溺。多指嗜酒。佞:奸邪。宋洪适《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囹圄空虚,国无佞民。」谄谀:谄媚阿谀。《左传·昭公六年》:「晏子曰:『不入。燕有 君矣,民不贰。吾君贿,左右谄谀,作大事不以信,未尝可也。』」窥导:窥测引导。钳口:闭口不言。旧注:钳口,杜口。
  【译文】孔子说:「从前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忘记了自己 圣明先祖的治国之道,败坏了先祖的典章制度,断绝了对先祖世世代代的祭祀;荒淫无度,沉缅酒色;奸邪小人阿谀奉承,察言观色以诱导其心志;忠诚的人闭口不敢说话,为逃避治罪而不敢谏言。天 下的人起来诛灭了夏桀并占了他的国家。这就是所谓忘记自身的典型。」
  
  【原文】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 己之谓也。
  【注释】环堵之室:四面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贫寒。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
  【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讨厌别人的人,别人也 讨厌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就能知道别人需要的是什么。所谓『不出小屋而知天下者』,就是懂得反之于自身而推己及人。」
  
  【原文】子贡为信阳宰,将行,孔子曰:「勤之慎 之,奉天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而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之谓夺;以不肖代贤,是之谓伐;缓令急诛,是之谓暴;取善自与, 是之谓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所由生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谓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 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注释】宰:古代官名。勤之慎之:勤,勤奋,慎,谨慎。无夺无伐:夺,争夺,夺取。伐,讨伐,进攻。无暴无盗:暴,残暴。盗,偷窃 。累:连累;使受害。《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孔颖达疏:「若不矜惜细行,作随宜小过,终必损累大德矣。」缓令急诛:命令慢,惩罚快。匿:隐藏。《广雅》:匿,藏也。训:教 导,教诲。谤: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当了信阳的地方官,将要前往赴任的时候,孔子对他说:「(你到那里后)要勤奋工作,谨慎处事,尊奉天时,不要争 夺和侵害,也不要暴虐和盗窃。」子贡说:「老师,弟子从小就事奉有德君子,难道还会因盗窃而受牵累吗?」孔子说:「你还没有完全明白这里面的深意啊。用贤才取代贤才,这就是争夺;用不正派 的小人取代贤德者,这就是侵害;发布政令迟缓而惩罚严厉,这就是暴虐;取得佳绩就归功于自己,这就是盗窃。盗窃说的并不只是偷窃他人的财物啊。我听说:『懂得为官之道的人,能奉行法纪来为 民谋利;不懂得为官之道的人,就会违法乱纪侵害百姓利益。』民怨就是从这个地方产生的啊!隐匿别人的善,这就叫蔽贤;传扬别人的过恶,这就是小人。私下不相互告诫提醒而在外面互相诽谤,这 不是亲善和睦的行为。要做到说起别人的善,就好像自己也有了这样的善行似的满心欢喜;说别人的过恶,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9-10 20:17
就像是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一样难过。所以君子对任何事都要谨慎啊!」
  
   【原文】孔子曰:「行已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继嗣不立,则乱之源也。 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注释】已:当为「己」之误。丧纪:丧事。《周礼·天官·大府》: 「山泽之赋,以待丧纪。」《礼记·文王世子》:「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郑玄注:「纪,犹事也。」战阵:交战对阵。《礼记·祭义》:「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理:治理;整理。《淮南子·原道训》:「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其惟心行者乎!」高诱注:「理,治也。」嗣: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丰末:使末大于本。《墨子·修身》:「是故置本不安者,无 务丰末。」今本为「农桑」。反本修迹:回到事物的根本,从近处做起。
  【译文】孔子说:「立身行事能抓住六个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有仁义,以孝道为根本;丧事有礼仪,以哀戚 为根本;交战时排兵布阵,以勇敢为根本;治理国家有规律,以农业为根本;安定国家有大道,以选好继承人为根本;增加财富有时运,以勤劳努力为根本。根本如果没有扎牢,就不要致力于枝末小事 的完美;连亲戚族人都不能愉快相处,就不要追求对外的交往;连一件事情都不能做到有始有终,就不要想着从事更多的事业。回到根本上来,从近处做起,这才是君子之道啊。」
  
  【 原文】孔子曰:「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其无(其无作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 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士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
  【注释】汤、武:指商汤、周武王。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灭夏建商。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灭商建周。谔谔:直言争辩貌。《韩诗外传》卷十:「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桀纣:指夏桀和商纣,都是历史上的暴君。唯唯 :随声附和的应答声。争:同「诤」。直言规劝。悖乱:犹悖逆。《周书·苏绰传》:「若有深奸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者,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
  【 译文】孔子说:「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却利于行。商汤、周武王因为能听受大臣的直言进谏而国家昌盛;夏桀、商纣王因为群臣顺其意惟命是从而导致灭亡。君王没有直言劝谏的大臣,父亲没 有直言劝谏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劝谏的弟弟,士人没有直言劝谏的朋友,要想不犯过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君王有过失,臣子得以劝谏;父亲有过失,儿子得以劝谏;兄长有过失,弟弟得以劝谏 ;士人有过失,朋友得以劝谏。这样,国家才不会出现危亡的可能,家庭也不至于出现悖逆的恶运,父子兄弟都没有过失,朋友交往也不会断绝。」
  【原文】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之。天道 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故曰:自贤者,则天下之善言不得闻其耳矣。
  【译文】为学之人应当不断减损自己的欲望、成见和种种妄念,永远以一颗冲虚的心去容纳万物。大自然 的法则是:万事万物的发展一旦达到极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因此凡是抱持自满态度而能长久的人,从未有过。所以说,自认为贤明的人,天底下有益的善言,他就再也听不到了。
  
  【原文】孔子曰:「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与?」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发言不逆,可谓知言矣。」
  【注释】下人:居于人之后;对人谦让。《易·系辞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 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孔颖达疏:「能以有功卑下于人者也。」与:称赞;赞扬。逆:背理;失常。《荀子·非十二子》:「行辟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也。 」杨倞注:「逆者,乖于常理。」
  【译文】孔子说:「身处富贵还能够做到居于人后,对人谦让,这样的人谁不称赞呢?身处富贵而关爱他人,又有谁不愿与他亲近呢?说话不违背常理,可以 说是会说话的人了。」
  
  【原文】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 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
  【注释】所使:任用的人。芝兰之室:喻贤士之所居。亦指助人从善的环境。戴德《大戴礼记》:「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 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
  【译文】不了 解儿子,就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一个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君王,可以看他使用什么样的臣子。所以说,同善良的人相处,好像进入栽着芝兰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芝兰的香味了,那是因 为已经被同化了;与不善的人相处,好像进入卖鲍鱼的铺子,时间长了就闻不到鲍鱼的腥臭味了,同样也是因为被同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结交的人啊。
  
  【原文】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 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好学近于智, 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
  【注释】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布:流传,散播。方策:亦作「方筴 」。即方册。简册,典籍。后亦指史册。郑玄注:「方,版也。策,简也。」孔颖达疏:「言文王、武王为政之道皆布列在于方牍简策。」人:这里指人的品性行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 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亲亲:爱自己的亲属。《诗·小雅·伐木序》:「亲亲以睦友,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第一个「亲」,为动词,亲近、亲爱,第二个「亲」,名词,父母。杀 :等差。《礼记·文王世子》:「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郑玄注:「杀,差也。」达道:公认的准则。《礼记·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 达道也。昆弟:兄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我请昆弟仕焉。」达德:通行不变的道德。《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郑玄注:「达者,常行,百王所不变也。」
  【译文】周文王和周武王施政的智慧和方法,都记载在竹简和木牍上面。有文王、武王这样的君王,国家政治必定清明;如果没有这样的君王,政治必定衰败。所以为政关键在于得到好的领导人, 选择好领导人必须以修身为本,修身须依道而行,行道以仁为本。所谓仁,指人的品行,以孝亲为最重要;所谓义,指按常理应当做的事,以尊贤为最重要。因为亲人之间的爱有亲疏之别,尊贤也有等 级之差,礼的秩序便因此而产生。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可以不事奉自己的父母亲人;想事奉父母亲人,不可以不了解人事关系;想了解人事关系,不可以不懂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中, 人伦大道公认的有五种关系,力行这五种关系又从三个方面去做。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这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天下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而智慧、仁爱、勇气这三者,是人世间最 美好的德行,当人们去力行时不外乎要坚持一个「诚」字。这些道理有些人天生就明白,有些人是经过学习才知道的,有些人则是遇到挫折和困惑后勤勉苦学才明白的,就其所知而言,其中的道理都是 一样的。或能心安理得去做,或是因为有好处才去做,或需要别人勉励甚至强迫才去做,一旦真正做到了,结果都是一样的。人如果好学,离智慧就不远了;能够力行,就近于仁爱;知道羞耻就是有勇 气的人。懂得这三个道理,就知道如何修养自身;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就知道如何管理别人;知道如何管理人,就能够治理好天下和国家了。
  
  【原文】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 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 ,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注释】九经: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 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孔颖达疏:「治天下国家之道,有九种常行之事,论九经之目次也。」来:招致;招揽。《周礼·夏官·怀方氏》:「怀方氏掌来远方之 民。」柔:怀柔,安抚。《左传·文公七年》:「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怀:安;安抚。《礼记·中庸》:「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眩:眼昏发花;迷惑。《礼记·中庸》: 「敬大臣则不眩。」劝:奖勉;鼓励。《国语·越语上》:「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译文】凡是治理天下国家的人,应遵循九条准则,即:修养自身,敬重贤德,亲 爱亲人,尊重大臣,体谅百官,爱民如子,招募能工巧匠,关怀边民,安抚各国。修身则道德屹立不摇;尊贤则遇事不困惑;亲爱亲人则父子兄弟乃至亲族间没有抱怨;尊敬大臣则处理朝政不迷惑;体 恤各级官员他们会更加勤奋努力;爱民如子百姓则会受到勉励而鼓舞;招募能工巧匠则财用充足;关怀边远地区人民则四方的人民会前来归顺;安抚各诸侯国则会让天下人都生起敬畏。
  
   【原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跲,踬。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疚,病。道前定则不穷。
  【注释】定:谓镇定。跲:窒碍。《礼记·中庸》:「言前定则不跲,事 前定则不困。」郑玄注:「跲,踬也。」孔颖达疏:「将欲发言,能豫前思定,然后出口,则言得流行,不有踬蹶也。」踬:跌倒,绊倒。疚:长期生病。
  【译文】凡事能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 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而盲目地付诸实施,就必然要失败。说话之前先定下心来,做好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之前先做好准备,遇事镇定,就不会临时手忙脚乱;行动之前先做好了 准备,就不会出差错;一个人立身处世要能够先把做人的道理都搞清楚,就会无往而不利。
  【原文】孔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 敬长,而民贵用命。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行。」
  【译文】孔子说:「培养仁爱心从孝亲开始,这是教育百姓和睦相处的关键;培养恭敬心从尊敬长辈开始,这是教育百 姓恭顺的关键;用仁爱、和睦来教育,百姓就会崇尚孝悌;用尊敬长辈、上级来教育百姓,百姓就崇尚于听从命令。百姓既对亲人孝顺,又能恭顺听从命令,政令施行于天下,便没有行不通的。」
  
  【原文】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噣,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逸。』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
  【注释】噣:古同「啄」。攫:夺取。《说文》: 攫,执也。《汉书·黄霸传》:鸟攫其肉。诈:欺骗,用手段诓骗。《说文》:诈,欺也。《尔雅》:诈,伪也。《荀子·修身》:匿行曰诈。
  【译文】颜回说:「臣下我听说,鸟处境困窘时 就会用嘴啄人,野兽处境困窘时就会张牙舞爪拼命挣扎,人处境困窘时就会心生欺诈,马处境困窘时就会逃跑。从古到今,没有使其下属走投无路而他自己却能不遭遇危险的人啊。」定公听了心悦诚服 。
  
  【原文】善御民者,一其德法,正其百官,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化治,是以天地德之,天地以为有德。而兆民怀之。怀,归。不能御民者,弃其 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捶策,其不可制也必矣。
  【注释】一:统一。辟:刑罚。《书·吕刑》:「墨辟疑,赦,其罚百锾。」捶策:鞭子,鞭杖。《韩非子·奸劫弑臣 》:「无棰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
  【译文】善于治理百姓的君王,统一道德和礼法规范,明确百官职责,协调均衡地使用民力,和顺安定民心。如此,政令不必三令五申, 百姓便会顺从;不用刑罚,就能教化治理好天下。其恩德可以感通天地,亿万百姓都来归顺。不会治理百姓的君王,抛弃道德和礼法,专用刑罚惩治,就好比驾驭马时,抛弃嚼子和笼头,而专用鞭子鞭 打,这样一来,马车失控就是必然的了。
  
  【原文】夫无衔勒而用捶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辟,民必流,国必亡。
  【译文】(驾驭马匹)若没有嚼子和笼头而专用 鞭子鞭打。马必然受伤,车必然毁坏;(治理百姓)不用道德和礼法,而专用刑罚,百姓必然流失,国家必然灭亡。
  
  【原文】凡治国而无德法,则民无所法修;民无所法修,则迷惑失 道。
  【译文】凡是治理国家而没有道德和礼法规范,则百姓没有效法和学习的依据。百姓没有效法和学习的依据,就会迷惑而偏离正道。
  
  【原文】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 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导民,以刑禁之。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注释】相参:相互配合。太上:最上等,最好。《墨子·亲士》: 「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孙诒让间诂:「太上,对其次为文,谓等之最居上者。」弗变:不改变。弗从:不听从。伤义败俗:损害义理,败坏风俗。
  【译文】孔子说:「圣贤治理教化 民众,必须把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法加以约束;其次是用政令引导民众,并用刑罚加以禁止。如果教育之后还不能改变,引导之后还不听从,以至于违背 道义而败坏风俗,在这种情况下才用刑罚来惩处。」
  
  【原文】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 。
  【注释】五刑之讼:墨、劓、剕、宫、大辟五种罪行的案件。原:指来源或起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立:立身;立足。《易·恒》:「君子以 立易方。」。权:衡量。
  【译文】凡是判决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的案子,一定要体恤其父子之亲情感受,有利于确立对国家的忠诚道义,来认真权衡案子;比较、评定轻重的顺序, 谨慎地估量处罚的深浅程度,以区别各种案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忠诚仁爱,尽最大限度处理好案子。
  
  【原文】仲弓曰:「古之禁何禁?」孔子曰:「析言破律、巧卖法令者也。乱 名改作,变易官与物名。执左道以乱政者,杀;左道,邪道。作淫声,淫逸惑乱之声。造异服,非人所常见。设奇伎奇器,以荡上心者」杀。怪异之伎。可以眩曜人心之器。荡。动也。行伪而坚,行诈 伪而坚守。言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泽,顺其非而滑泽之。以惑众者,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民者,杀。此四诛者,不待时,不以听。」不听于棘木之下也。
  【注释】析言破律:谓 巧说诡辩,曲解律令。《礼记·王制》:「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郑玄注:「析言破律,巧卖法令者也。」左道:歪门邪道。作淫声:淫邪的乐声。古代以雅乐为正声,以俗乐为 淫声。《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指惑乱人之声。」设奇伎奇器:奇伎,奇技、技艺。奇器,奇巧怪异的器物。指制作奇装异服、设置出色的歌女和罕见的器 物。以荡上心者:荡,移动、摇动。来动揺君主心志的人。顺非而泽:顺从邪恶之事,还要曲加粉饰。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听:指在棘木之下再加审理。
   【译文】仲弓问道:「古代的禁令都禁止什么?」孔子说:「千方百计钻法律空子(巧言曲解法律)、篡改规定,巧立名目(变乱名义擅改法度),搞歪门邪道、扰乱政事的人,杀!创作淫乱的音乐 歌谣(邪淫惑乱人心之声),制作奇装异服(非人所常见),以各种奇能异术和罕见的器物,来动摇君主心志的人(设计奇巧怪异器物来扰乱人心的人),杀!行为诡诈且顽固不化(行为欺诈虚伪又坚 持不改),言辞虚伪且善于巧辩,所学习的并非正道却很渊博,依附邪道并加以润色(随顺坏事而又曲加粉饰),用以迷惑民众的人,杀!假借鬼怪神灵、天时变化,用占卜算卦来惑乱民心的人,杀! 对这四类罪犯的处决,不必等待规定的处决时间,可以不按照上述的审判程序(不在棘木之下再加审理)。」
  
  【原文】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圣人力此二者,以恭已南面 ,是故天下太平,万国顺服,百官承事,上下有礼也。
  【注释】已:当为「己」之误。
  【译文】说出的话可以践行,就是「礼」;所做的事使人欢喜,就是「乐」。圣人能力行这两件 事,然后恭敬庄严地坐北向南临朝当政(恭己之身以正天下),所以才会天下太平。万国顺服,百官尽职尽责,是因为上下有「礼」的缘故。
  
  【原文】夫礼之所兴,众之所以治也;礼 之所废,众之所以乱也。昔者明王圣主之辨贵贱长幼,正男女外内,序亲疏远迩,而莫敢相逾越者,皆由此涂出也。
  【译文】「礼」兴盛时,民众就会因此而安定;「礼」废弃时,民众就会因 此而动乱。从前圣明的君王明确贵贱长幼、确定男女内外、排列亲疏远近,而人们都能恭敬服从,不敢超越界限,都因为走的是礼教这条路的缘故啊!
  
  【原文】虞、夏、殷周,天下之 盛王也,未有遗年者焉。年之贵于天下久矣,次于事亲。
  【译文】虞、夏、殷、周,是天下的盛世王朝,那时候没有遗弃老年人的。老年人受到天下人的恭敬已经很久了,仅次于侍奉自己的父 母。
  
  【原文】夫圣王之教孝悌,发诸朝廷,行于道路,至于州巷,放于搜狩,修于军旅。则众同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
  【译文】圣贤君王以孝悌之道教化百姓,从朝廷开始, 推行到道路上,达到州县街巷,连打猎者都相互仿效,军队中也互相学习。于是天下百姓共同以此作为道义的准则,宁死也没有人敢去违犯。
  
  【原文】孔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 与焉。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
  【注释】伏匿:隐藏,躲藏。擅权:专权,揽权。《荀子·仲尼》:「处重擅权,则好专事而妒贤能,抑而功而挤有罪。」
  【译文】孔子说:「不祥的事有五种,而向东面扩充旧居不 在其中。损人利己,是自身之不祥;不孝敬老人只知道疼爱孩子,是家庭之不祥;舍弃贤德之人而任用不肖之徒,是国家之不祥;长者不愿教,年轻的又不肯学,是社会风俗之不祥;圣人隐藏不愿出来 ,而愚蠢者专权,是天下之不祥。不祥之事有上述五种,向东面扩充旧居不在其中。」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